教学反思录

2024-09-12

教学反思录(精选7篇)

1.教学反思录 篇一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这种程式化的惯用语在大搞教法学法改革的今天,尤其对是功课紧张,学习压力大的九年级来说,显然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就连自己也感觉了无情趣。随着教师要“减戏”、学生要“加戏”呼声的不断高涨,我不断反思如何在课堂上,用最经济的时间,最大程度地吊起学生的“胃口”。

一、反思导入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教师如果在一上课便能引经据典、娓娓道来,那么必然会引领学生自然而然步入知识的殿堂。我在工作中虽做不到每节课都有精彩的导入语,但每次上课前却总要精心设计一番。如我在讲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引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有关《世纪战争》的一段话:“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多少生灵涂炭,多少文明被毁。战争使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充满了血雨腥风。回顾历史,珍爱和平。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为您精心打造大型系列片《世纪战争》,今天为你播出第一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既顺利引入本课,同时又为学生推荐了一个好的电视栏目。

二、反思提问语

提问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运用得当,会极大地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更能保护学生的求知热情,他们会因表现出色而“沾沾自喜”。如果教师不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而是习惯性地点花名册,则有可能导致思维未跟上者胆战心惊、颜面顿失;跃跃欲试者大失所望、兴趣转移。所以教师要珍惜和每一个学生交流的机会,呵护他们的求知热情,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我的课堂上,提问的次数虽不多,不过一旦有了提问的机会,便会尽量寻找最该回答、最需要回答、最会回答的学生来回答。并注意适时调控学生的情趣。

三、反思评价语

人人都知道皮革马利翁效应的功用,却往往不去把握机会并加以利用。我在这方面就觉得做的不太好。受课堂时间限制,学生回答问题时,很少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总希望学生能张口就来,有时则等不及学生回答完就给打断,我也知道,这种打断是对学生的一种不重视和不尊重,但往往是,一着急便什么都不顾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增加自己的耐性,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与恰当的评价,通过恰当的评价,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实这做起来并不是特别难,不过是一两句话,甚至一个小小的手势,一个鼓励的眼神就够了。

四、反思总结语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这样的总结语既无聊又乏味。我在课堂上,尽量不用这句话。而是用那些精练的,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升华主题作用的语言来总结。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我宁愿让我的课堂嘎然而止,也不愿让这节课就败在这句

用心爱心专心 1

2.教学反思录 篇二

翻开辞海, “素质”一词的解释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 很概括很笼统。而现代人的素质包含很多, 很具体, 有思想品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 心理素质等等。二十年代初, 中华民众科学文化素质低下, 愚昧无知, 鲁迅先生愤而弃医从文, 写出了《彷徨》、《呐喊》, 力图唤起民众的觉醒;毛泽东在《论体育》一文中, 强调了体育对于个人甚至于民族振兴的重要性。那时中国人身体素质极差, 被践称为:“东亚病夫”。解放后, 周总理非常重视体育界, 后来涌出了许多在世界杯中争金夺银的中华键儿;当今世界飞速发展, 为适应各种生存环境,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每个人尤其重要……总之, 素质包含很多, 要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必须培养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素质教育被日益重视, 长期的传统教育方法没有给学生创造出一个鼓励独立思考,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氛围。教育成了出“乖宝宝”的机器。曾经有人把中国的传统教育用一幅简笔画表达出来:△□○ => ○。这幅画的意思是说孩子在受教育之前个性千差万别, 有棱有角, 而教育是一个模子, 从这个模子里出来, 他们都失去了个性, 千篇一律。

中国人不喜欢让孩子动。在审美活动中, 静穆的确是一种使人的心灵空间澄明透彻的优美境界, 但在人格建构上, 一味强调静而贬抑动, 则未必是件好事。日本人算是爱动的, 自己根基浅, 可是乐于学习, 善于学习, 好东西学到了手, 变成自己的, 多余的、过时的说扔就扔, 毫不顾惜, 扔掉了旧的减轻了负担, 才会尽快学新的, 跟上新时代步履。所以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 在体育、科技、经济方面一直在亚洲的前列, 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我们当然也爱学习, 不过比较起来, 学自家的比学人家的更用心, 消化新的东西比较慢, 学来的东西即使过时了也舍不得扔。俗语说, 一动不如一静, 可静过了头就要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这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获得的教训。我们再来看美国的教育。美国从中学开始就设有选修课, 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育充分尊重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 中国的孔圣人早就提出的教育原则被外国人学得得心应手, 而且卓有成效。看来我们的素质教育确实要甩掉包袱, 轻装上阵了。

有一段时间“减负”的口号喊得很凶, 一下子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所有中小学一律不许补课, 学校须经常抽查学生的作业量, 要对学生温和教育等等, 违者立即予以曝光。这样一来, 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减负”走向了整学校、整教师的误区。学校、教师诚惶诚恐, 唯恐被人在后面告发了。而我们是不是在有意无意中犯了“左”倾的错误呢?学生需要太多发展的空间, 可是缺少各种兴趣班:航模、绘画、歌唱、舞蹈、足球、小发明甚至图书馆、阅览室等等。要给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场所, 搭建舞台, 这又给社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然而口号喊过了以后, 许多城市的学校又卷土重来, 比减负前还要变本加厉, 甚至于某些小学也在下午六点钟以后放学, 即使学校减负了, 家长也不甘心, 偷偷地给子女加负。想想也是:大家减负了, 谁去上北大、清华?但这种做法是否又太偏“右”了一点?那么左也不是, 右也不是, 素质教育的关键究竟在哪里?

素质教育难道就无须应试了吗?应试难道不也是一种能力吗?什么才是教育的最佳途径?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美国的交通违章不是简单地罚款, 而是罚他当众做俯卧撑, 为了不被当众羞辱, 绝大多数美国人很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这其实是一种自尊心的教育。又看到一篇文章:二次大战中, 日本人曾经残忍地割下了一万个韩国人的鼻子, 日本投降后, 韩国人坚决不接受日本人的赔款, 而只要日本人一万只鼻子作为赔偿, 这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体现。自尊心的培养、人格的塑造, 要从幼儿园开始, 而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自尊心是否就已经被不断磨蚀掉?知耻是教育的先决条件。中国的许多海外游子学成以后, 怀着满腔热血与爱国热情, 千方百计地回来报效祖国, 表现了一种民族精神与浩然正气。而今天的学生最缺少的正是这种民族精神。当今中学生热衷于情义绵绵的流行歌曲, 又有几位理解《国际歌》、《毕业歌》的含义?要唤起他们的激情, 不忘过去, 把中国传统的优秀精神继承过来, 需要靠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

还我自尊, 发展精神, 打破传统的禁锢式的教育, 给民族注入活力, 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无论减负也好, 加负也好, 教育的关键在于学生人格的塑造!

作为有民族良知的知识分子, 患上了集体麻痹症与失语症, 民族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精神的发展, 人才的培养不像种蔬菜那样长得整齐为好, 而是要鼓励个性的发展。个性健全了, 精神有了, 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哪怕有一点异论之声, 但可以激活民族的创造力, 又何乐而不为呢?

3.现代文明反思录 篇三

中国文化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运用。是一种智慧的文化,中国文化不是为知识而知识,而是更好地运用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本身是死的东西,不是力量,只有运用起来发挥了它的作用才是力量。智慧才是力量。我们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并没有继承传统理念,还停留在知识的传承,所以没有创造性人才,没有继承优良的传统。

我们提倡启发式教育,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而现在,我们是在灌输,学生是被动式接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学生是背着麻袋来学校背知识。中小学那种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把学校看作监牢。

所谓“因材施教”,我们现在是统一的标准,统一的答案,包括语文。学生只能去背诵,不可能去创造,因此教育应该是启发式的因材施教,否则无法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我们的教育是一种“为己”教育

孔子说,古人学习是“为己”,今人学习是“为人”。字面上,古人学习是为自己,今人学习是为别人,实际不是,这也恰恰是我们学习的根本,荀子对孔子这句话有解释,“为己之学,美其深也”。学习是为了完美自己,先体悟,然后落实到行动中,让自己有所受益,成为“美人”。屈原楚辞中有很多赞扬“美人”即君子之处。

教育的目的是为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有所收获。“为人之学以为轻度”,“入目而出乎口”没有经过心,就不会落实到行动中去。而中国的教育是“为己之学”是为了完美自己。

要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正名。现在这句话成了自私自利作恶的借口,实际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能通过学习来完美自己的话,天地也不会容忍他。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完美自己,否则天地不容。这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再进一步,若要成为社会大众的楷模、表率,就要成圣成贤。

天生、地养、人治

在这个世界,所有的学问知识都是围绕天、地、人。天生万物,地养万物,人在中间,人本身是万物中的一员,没有其特殊性,其他的万物在天地中被规定好的,没有任何主动性,而人不仅被规定好,而且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天生、地养、人治”三者并列,人的治是参与到天生、地养之中。我们如何运用天地、万物?其实无非“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统一的规律,统一地贯穿在其中的道理。

近代,分门别类学科兴起,自然科学是狭义的称谓,使得天文、地理、人文完全割裂开来,使得事物与事物之间根本性关键的东西被割裂。认为只有定量、定性地去分析才是科学,否则就不科学。

离开人的主观性,就不可能客观地认识人类的客观世界,从量子学以后,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世界是不可分的,人的精神世界参与到客观世界的运动之中。

现代的科学家逐步向传统回归,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取之不尽的启迪现代科学发展的智慧。

文化要保持多元性

从19世纪之末,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中国对自己的传统丧失了信心,当时的确是一个时代的课题,船坚炮利,看到了物质文明的强大,从洋务运动学习物质文明,经过30年到1893年学习成功,打造成北洋水师,但甲午战争击垮了北洋水师,所以洋务运动破产,认识到光是物质文明还不够,还需要学习制度文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00年的辛亥革命。而百日维新告吹,于是想模仿法国大革命,虽然推翻王朝,但是整个社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步。

人们开始反思,还是在人民的观念上,制度是以家为国的宗法血缘观念,这是儒家立脚点,认为儒家是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于是就有了批判儒家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达了高潮。彻底批判儒家中国宗法血缘关系,提出“德先生”“赛先生”,即科学、民主,要彻底推翻中国文化,提出要以西方文化为根本。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提出“和魂洋才”,中国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在当时遭到了批评,认为体用不能分开,当时有人比喻:牛有牛体,所以牛有牛的用,可以负重;马有马体,所以有马的用,跑得快。认为文化要全盘的西化。当时10位著名的教育学者提出“中国本位文化”宣扬,认为现代化不等于欧化。虽然坚守中华民族的主体,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西化,甚至全盘西化了,但这个斗争并没有结束。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文化是否也应该趋同?出现了文化讨论热,在文化这个问题上,很多学者也认为经济一体还要时间的检验,而文化应该保持多元化,文化不应该单一,文化只有在多元下才能交流,取长补短,如果缺乏相互参透、映证,那么发展就缓慢了,所以要保持不同传统、不同文化。各地非物质的文化已在急剧消失,所以要保持多元性。

现在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全球化就是西化,认为我们要办成哈佛、牛津才是一流,曾经提出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让世界认可,恰恰要保持特色,保持独一无二。我们到外地旅游,有什么特色的产品,民居建筑,现在大家都觉得千层一面,这是大家都能体会到,那是附庸。

中国传统文化丢失最可怕的思维方式的丢失

20世纪80年代有部电视剧《河殇》,认为中国的文化是跟土地打交道的,这种文化是封闭的,保守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蓝色的,是开放,是不断更新的。这部电视剧的结论是放弃黄色文化。拥抱蓝色文化,不能说中国文化封闭。另一个角度,中国文化恰恰是不断更新的文化,开放的文化,中国人恰恰是最赶时髦,甚至丧失气节去赶时髦。

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胡适说,还应加一条:“时髦不能赶”,看似玩笑,但他看到了中国人的毛病。衣服是文化认同的标志,我们环顾世界,亚洲哪个国家不在传统节日穿传统服饰,欧洲也是如此,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文化主体意识缺失最大的隐患是什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在形式上丢了很多,人家说我穿的是时装,一鼓动,大家都来穿,难的是灵魂的丢失,一个是价值观,一个是思维方式,看不到,但是它指导你,统领你。

这就是一种智慧,灵魂丢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相当困难。几年以前,到广州中医院大学,我们现在古文很少,因为读不懂,读不懂有两层,一是字义搞不懂,如“学而优则仕”,优不是优秀,是“悠”,有空闲的时候;“仕”不一定是做官,还可以做其他事。学习和做事怎么结合的问题,勤于翻工具书,前人注解都可解决。难在理念,思想读不懂,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变化了。

我们现在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不明白,此和彼是可以转换的,不是绝对的;因为我们现在是清晰的,解析的,丢失了传统的辩证法,只知道一分为二的对立分析理论。我们前人的思维不是绝对的,是辩证的思维。辩证的思维一个是用“时”,一个是用“中”来表达,一个事情是在一定的“时”,“中”是那个样子,离开“时”就不那样了。另一个是把握平衡“中”的原则,体现出的就是和谐,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要把握“时中”的观念,不是用普遍适用性的观念,认识事物,好不是绝对的好,坏不是绝对的坏。不能绝对化,这样思维方式的变化,西方思维的渗入,中国人很难用“时中”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难读懂中国传统文化。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并无优劣之分是一种互补

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看作是时代的差别,想当然的认为工业文明创造的文明优于农业文明,事实上更重要的是类型的差异,不是优劣差异,而是一种互补,文化观念的互补。所以,凡事都要用分析的方法,定量定性的方法,这是不对的。

中国智慧集中的整体关联的特征上,不应该把人和其他的物对立起来,而是要把它放在天地之间去,所以中国的文化整体关联的智慧,是一种动态的智慧,不是分割的,绝对化地去认识事物。

西方的军事思想是理想主义的绝对观念,孙子兵法是现实主义的中庸观念。西方,我就是我,敌人就是敌人,是敌人就要消灭光,而中国最好的战略观念就是不战而胜,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西方医学中癌是敌人,手术割掉,化疗化掉,中国是调理,不一定要彻底消灭他,可以共生,达到平衡就好。目前西方也渐渐提出了可以与癌共存、并生。中国文化的智慧,还体现在天地人之间的处理,人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凌驾于天地之上。

天是生命的来源,天是“气”,阴阳之气,“和”了就是生命的出现,生命的健康也需要阴阳的平衡,天地和气阴阳共生。天地是生命的本源,人不能做天地的奴隶,要靠自己的德行。德行提升可以得天下,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万物是财富,相互的养育,人不能过分追求,否则就成为物的奴隶。

西方文化中的“天是上帝”,一切物包括人都是上帝创造的,中国的万物是自然生成的,不同,因此人们感恩天,对上帝绝对地服从,“地”是财富,人可以随意攫取它,对天没有绝对的独立性,在地面前又是绝对的贪婪。

人本主义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人本主义并非从西方传来,恰恰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以人为本,民为邦本,西方传统中是以“神”为本,所以整个西方世界,人都是在神脚底下。第一阶段,文艺复兴,冲破“神本”文化,第二阶段16世纪的宗教内部改革新教,第三阶段,启蒙运动,一批西方人来中国发现中国人的道德自觉,自律来维持着社会,把中国的文化传到了西方,他们找到了人自己做主的文化,可以冲破神,可以冲破一切的文化,高倡人本主义的旗帜。当时的伏尔泰、狄德罗鼓吹中国的文化,其实欧洲的近代人本主义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这种人本主义在欧洲取得胜利,在欧洲文化传统思想中觉醒,于是提出“征服自然”主宰万物。

所以各种各样科技发展,都是为了主宰世界,于是发生了世界大战,都是为了财富、资源的摄取,反思欧洲的文化出了问题,重新提出树立新的“人本主义”。

在神的面前丧失自我,在物的面前又丧失自我。

一致认为要确立人本主义,自然资源只有到东方文化中去寻找。西方现在正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而我们正在把已经变化了的西方人本主义再传回来。

北京的水资源其实相当丰富,可是现在却把几百年、上千年甚至上亿年的水资源破坏了,人类想要把破坏的资源再恢复,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从征服自然重新回到尊重自然。

西方的人本主义是偏颇的,原来是要把人从“神”那里解放出来,如今却成了“人类中心主义”。

我们要从我们的传统中,把人本主义根本的意义发掘出来,我们要防止人对物欲的过分追求。

天、地是人效法的对象,中国人描述升入:“德配天地”,天地那种“诚”“广大”。

中庸,我们把握了两边,但用的可能是中间。

中国有宗教有哲学但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评判

自20世纪以来,中国人都被认为没有宗教信仰,这是用西方人概括的宗教特征来衡量,宗教一是一种有神信仰,二绝对服从,三宗教是关注未来世界,四现在的科学是冲破了宗教束缚发展起来的。

这是对西方中世界宗教的概括,但它不适合一切宗教。

中国宗教的特色:1.无科学;2.关注现实;3.自觉;4.所有的神都跟人在一起,神是一切变化莫测的现象的总称。宗教可以是以人为本,多神,一神都可以。中国都是实践哲学,没有思辨哲学,认为中国没有宗教、没有哲学,没有艺术,这严重打击中国人的自信心。

中医不是治病医学是生命成长系统

中国的医学有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中国的文化是一体的,不是简单的治病医学,而是尊重、保护,让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化系统。

西医是治疗的科学,结果把中医也比作治疗,与西医比治疗效果,中医是中国传统的概念,而不是跟西医相对立的。中文应该称“国文”,中医也应该称为“国医”,上中下之“中”,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上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重要的观念变化,把人对病的关注转移到对生病人的关注。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服药为中医,曾国藩给他儿子写信,“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要”;“治身病,以不药二字为要。”是药三分毒,最好的医生十个人,只能治好七八个人。“不药”通过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来调整。最核心的中医“致中和”,“道”是气,气是物质,老子是唯物主义者,道是事物本来面目,不在万物之外,也不在外物之上,我们要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它的本性。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中国的传统智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唐玄宗亲自选了三本书《孝经》《道德经》《金刚经》,让全国人民去读,确立了儒释道三者的关系,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现代社会的矛盾,主要是三种“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身的矛盾”,用儒释道针对了这三大矛盾,顺应自然,顺应昼夜,顺应势时。

现在的中国妇女更年期表现很强烈,穿衣保暖上不懂得保护,坐月子是对中国妇女的保护,它是适应人体的变化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中国的节气很有科学道理。

道家告诉我们如何顺其自然,达到“和”的状态,达到“真性”。

儒家强调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有这样的身份就担当相应的权责,社会之所以不稳定,不和谐,人们都不愿意各守本分,所以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佛教看到生命的痛苦来源于人心,八苦缠绕,三苦攻心。道家讲知足常乐,度身而衣,量腹而食。身体统一,熄灭贪嗔痴,就达到了和谐,用儒释道三教,解决面临的三大问题。

4.拓展训练反思录 篇四

先前

 把反思和分享作为重要任务布置下去,做一项分享一项

 穿洞一人一秒

 要有详细计划

 开头要强调纪律,突出教练权威,强调拓展规则,为固执自大者打预防针

 队旗队名队训要明确

 教练要会认人

 强调要思考要发言要作笔记

 音乐准备充分,便于选曲

 让学生自治,最后要总结,突出队长作用

 确定出场顺序,保护顺序,各司其职分工合作

 全天结束前让每位学员谈感想,并提意见和建议

 合影勿忘教练

 准备年轻人喜欢的音乐

 在感恩目标里,引导学生做一两项回家就为父母做的事,让父母立即感受到孩子的改变

中粮拓展2.12.7.17

 储物箱,今天就办

 我拿讲义夹,随时观察记录各队员及整支队伍表现,以便于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分享

和总结

 保护环境不扔垃圾,查到处罚全队

 学员不愿主动分享怎么办:先组内交流,再分组交流,看哪组谈得深入(教练可以适当

计分竞争);队长组织分享,队花作记录,然后先代表发言。把分享环节作为评判小组及个人主要依据。分享时人人要拿纸笔作记录。如果有人拒绝参与,处罚全队,制造压力。

 如何充分调动学员参与分享的积极性?开始一条一条明确要求,语重心长,以情动人;  高空项目上场先确定顺序,队长队花队佣共同分工协作,把队伍和任务安排好。 为队长队长花队佣准备袖标,讲义夹

暑假训练营第一期 7.1

4 为我自己准备折叠椅

 动感舞曲

 时间管理,具体明确,超前,反复提醒,适当惩罚

 引导学员主动为集体做事

 对不主动交流的学员可适当发怒但不是真怒,要有耐心

 有轨电车振作细则和分享要求

 驿站传书细则和分享要点

 适当发怒

训练营第二期

 女生多的话尽量不做抓杠和天梯,改做断桥和相依为命

5.教学反思录 篇五

按下score键的时候,我的心开始忐忑不安起来,650吗?应该也就这个水平了~弄不好来个700也不是没可能,最后几道都挺难的,哎呀,最后一篇阅读好像是短篇,我是不是掉进低分库啦,那620我也接受,反正咱也不要申请top10的,大不了再来一次。终于,一阵吱吱咯咯的机器声后,我看到了最终成绩……

已经记不得是怎么走出考场的,倒是很感激考场的几个工作人员,很和颜悦色和我告别,还提醒我拿锁在柜里的包(当时真是已经傻掉了)。混混噩噩的回到家中,我的脑里还是一片空白,为什么会这样?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善意的问,哥儿们,考了这个分数,是不是很久没碰英语了?又或者是你没怎么准备就去考试了?OG看了吗?PREP,GWD做了吗?但实际上,我似乎为这次考试已经付出了无数的时间和心血。打毕业以后,我就一直在外企里面混,虽说英语基础不好,但也是一直没丢下。对于这次的考试准备,我早从二月份就开始了。在整个阶段,我做完了OG10和11的SC,认真看了三四遍解释,PREP破解版320题也全部做完,CR做完了OG10,11,RPEP的所有题目,RC做完了OG10,11所有题目,并按小安的方法做了一遍总结工作。考前做了七套GWD,错误率基本在13-20个,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数

呢?

痛定思痛,我迷茫的在CD上查找了很多牛牛的心经和总结,并对此次备考过程和考试心态做了一个深入的剖析,看看究竟是哪些因素(或者劣习)导致了今天的结果。CD上有很多高分的心经,即使那些曾经考的不理想NN,也最终走出了低谷。而此时的我,却远没有超越自己,虽然不知道未来是否还会坚持下去,但我还是愿意写下这些感言,一方面希望大家也能帮我分析一下,另一方面也以我为鉴,从我的挫折中汲取教训。如果我描述的行为中有几点也是你所有的,那赶快摒弃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你进入低分库的因素。

1.温水煮青蛙 – 不按计划走,训练强度低

这应该是我此次成绩的最大败因。其实关于这两点,无数NN特别强调过,但我一直没有做好。我在二月份做了第一份计划,但从来就是计划没有变化快。有时候工作忙回家晚了点,就看不进书了,然后就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想着明天多看点补回来或者上班的时候开开小差,结果就一天拖一天,每个月初都要修改计划,就这样,原定六月考,拖到了八

月,又延到了九月。

这样不断的变化直接带来一个最大最大的恶果就是:所有的练习变的没有强度!!虽然我也做了不少的题,但大部分题都是慢慢腾腾做完的,貌似每道题都眼熟了,该读的也读的七七八八了,但终究没有完成质变。就像是温水里的青蛙,最后被活活烫死。

有一个最直接的例子,我曾经按小安阅读法做过总结,小安曾说最后一遍的时候要一天把所有文章通读一遍,做好逻辑简图,起承转合烂熟于心,但是我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强度,我的最高强度是一个上午看五篇阅读(注:已经做过的)(再汗自己一下)。

可想而知,在这样长期低强度的训练下,到考场上还有什么pace和心态可言。事实证明,在考场上verbal的那七十五分钟里,我除了对前几道SC和CR有点把握外,就基本上没一个有把握的选择了。更可悲的是,突然而至的高强度高压力,让我异常的紧张和亢奋,但越紧张就越读不进题,越读不进题就越想快点做完,形成恶性循环。

关于这一点,再次引用携引等牛牛的观点引以为鉴:

“对自己的学习要有计划并且保持稳定的状态,不要忽松忽紧,不要老是改变计划。”

“总的来说,GMAT是考逻辑思维能力和简洁准备表达能力,以及短时间内抓住大量信息中的关键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一个business manager所必须掌握,并仰赖解决日常事务的。” 2.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 没有定力,没有毅力,专注度很差 把这一点拿出来完全是我根深蒂固的一个恶习了,通常,如果我定在晚上七点半开始学习,我一般会磨到七点三刻,打开电脑后,又习惯的先上上网浏览“一小会儿”新闻啦,八卦啦等等,然后,在看了不到一小时,发现自己精神开始下降的时候,为了给自己鼓劲,就打开音响听首歌,当然往往又变成两首、三首~~~而在某一个晚上,当我发现自己压根坐不下来看书的时候,我就会去看部电影或打电脑游戏,而且每当这种状态来临的时候,我从来没努力的去挑战过它,克服过它,最终导致计划跟着一变再变。而我自始至终也没有过去这一关…

3.掩耳盗铃 – 看不到自己的短板

如果说这次verbal考的很差,那是因为作文的分数还没有出来~~~(Oh, my god, 我这八个月干了什么),我估计我的作文也就1~2分的分数。作文是我本该重视却被一直忽视的项目,很多人说最后背背模板就好啦,我想反正我也不要6分,4-5分就可以了。结果搞到考前三天才开始看,那个时候已经没假了,最后是七拼八凑了一个AI的模板,考试的题目都没看完就上考场了。结果可想而知。AA我差点连题目都没读懂,而事实证明,办公室那几招三脚猫功夫根本就不足以支持我“荡气回肠”的完成四百字的论述,更别说什么华丽的句式和词藻,而AI更是糟糕,AA的阵脚大乱让我把AI模板的架构支解的七零八落(都拿去给AA当炮弹了),而几天低效率下的背诵根本就不能形成固定记忆。这样最终的结果是判卷机器会看到平均每篇不到300字,充斥着大量弱智句形和四级单词的、以狗急跳墙兔子急了咬人的口气完成的作品。作文的打击严重影响了我后面的考试心态,因为我知道,即使后面的考好了,这个分数也是很BT的。其实,祸根在那一刻就已经埋下。

4.杀敌一百,自损三千 – 过于依赖机经

无数人的箴言:JJ是把双刃剑。而事实证明,我肯定是被伤的那一个。我是选在27号考的(再深深BS一下自己,天时地利,没有任何借口了),考前我看到很多700以上NN说,考试中遇到了多少多少JJ,帮了多大多大的忙。所以我也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整理JJ。在考试中,我也遇到了三分之一Math JJ,verbal的RC全是JJ,而且是比较详细的JJ。

那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分数?

首先,我的Math不强,没有JJ硬做的话,我估计就是40-45分(做过七八套GWD Math,平均每套错7-10个),而在平常训练中,我没有在数学上花更多的心血去夯实基础。诚然,在考试中,JJ是我提高分数的直接来源,但同时也打扰了我正常做题的状态,看到越来越多的JJ出现时,我就会想:下一道也是JJ吧,而当看到的是非JJ题时,我又变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道简单的题目都要反复计算才能答对,结果是最后掐着时间做完Math。更糟糕的是,这种对JJ的依赖一旦上瘾后,对verbal就更具杀伤力。做GWD时,我基本是做不完最后一篇阅读的,因此我“计划”是把JJ留给最后两篇阅读以换取时间。然而,在考试中,从第一篇阅读开始,当我发现是机经题目时,我就读不进文章了。完全回想着JJ的架构和内容去直接猜答案,根本没有回原文去定位。我想我应该就是从那时开始进入永劫不复的超低分库吧~~~

5.患得患失– 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走上这条路,你准备好了吗?在我这个阶段(本人已经有五年工作经历),有太多太多的犹豫和牵绊,有太多太多的选择和诱惑,按照我年初的如意小算盘,我希望一方面可以出色完成工作,快快升职,另一方面考出一个好的GMAT,快快乐乐开始自己的chase dream之路。结果

呢?

不错,这个世界上,的确有这样的牛人,可以同时做好几件事,而且件件都很出色,但现实中,我终究没能成为精通左右互搏的周伯通,而更像是1944年陷入两线作战的希特勒。这半年来,由于工作不上心,而且在老板极不满意的情况下请了很长的事假,今年基本升职无望;考试就不用说了。工作中,我经常对自己说,你现在的重点是今年考出G,T,别揽那么多活了,能省就省,能逃就逃吧。而在备考中,我又屁颠屁颠接受了几个猎头的邀请,跑去其它城市去应聘新职位,好给自己留条“后路”。就是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让我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没有得到。一个熟识我的朋友曾经问过我,你究竟想要什么?我当初一笑了知,没当回事,现在想起来,这不正是我一直不能全身心投入的原因么。

在CD上看到一个NN的故事,一个曾经在国企工作了十二年,物质条件很好的情况下辞职考G,这是什么样的勇气和毅力,是怎样的破釜沉舟的信心与抉择。这也许是我下一步最需要考虑好的事情吧。

6.闭门造车 – 不懂得沟通和调节

这几个月复习,我将自己封闭在了一个小环境里,没有了一切活动,这样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我的心态也慢慢开始失衡:焦躁、忧虑、恐慌、迷茫。由于周围没有并肩作战的G友(我也没有主动去寻找过),我一路走来好像就是一只无头苍蝇,左撞一下右撞一下。即使在CD这个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大家庭里,我也历来习惯于做一个潜水者,不愿意把自己的问题拿出来讨论,也怕回答别人的问题而“耽误”了学习时间。觉的自己很孤寂,却又不愿畅开心菲,觉的自己很无助,却又不愿

寻求帮助。

7.疲劳之师 – 很差的体力和精力

我身体素质一般,平常锻炼也少。每次上班回来看书总是觉的很疲惫,晚上又有熬夜的臭毛病,通常一两点才睡,结果到了第二天早上爬不起来,整个一上午效率大受影响。即使在家复习的一个月里,我也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结果是常常感到疲劳、犯困,集中不了精力,身体承受

不了大负荷的运转。

8.我适合这个考试吗?

这个不是成为失利的原因,我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然而,如今我不得不去面对的是,GMAT所考查的那些语言以外的东西,我似乎都被打击了:耐力、坚毅、果敢、决断、诚信、无畏、突破自我,而我的性格里更多的是优柔寡断、随性、无所谓、不愿承担责任、侥幸心理…即使在工作中,老板对我的评价也是向professional方向发展,而不认可我的people management的潜能。时至今日,如果问我读完MBA以后想干什么,我心底深处的回答竟然是找一个大国企类型的公司,压力小、福利好,躺在温床上睡大觉,而IB这种地方根本

不是最想要的~~~

结语,试考完了,前面的路还要走下去。不需要再找任何的借口,再回头看这篇文字,我都不敢相信自己身上竟然有这么多的缺点。上天是公平的,当我无数次的退却、畏缩、逃避时,我终究没有突破自己,而注定了今日的结果。如果说还有收获的话,那这次考试经历让我明白了一

点:用心做事,用心做人。

6.《物理教学》2010年总目录 篇六

2010年01期目录

1、从α-粒子的发现到散射实验——纪念α粒子散射实验100周年

王晓义 李欣欣

2、人生的抉择

王选

3、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陶昌宏

4、物理单位在探究教学中的应用

毛建增

5、反思性教学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宁

6、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模型问题

陈雅

7、物理学史中的“提出问题”

韦中燊 周文臣

8、加强物理猜想教学

邱基斌

9、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式复习课

汤守平

10、一道考题的感悟

傅景峰

11、数字化实验在上海二期课改物理教材中的应用研究

李鼎

12、自制多功能旋转线圈在电磁学中的应用

刘银奎

13、旧电池造成欧姆表的误差

潘积亭

14、改进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装置

林宇萍

15、薄膜干涉实验的几个问题

柯勤奋

16、转化法在电学中的应用

冯亚宏

17、比热容实验和焦耳定律实验的整合王正

18、中考题中电表的应用设计

周行志

19、一组中考压轴题的特殊解法

沈辉 20、从一道选择题看江苏中考

曹红泉

21、论解题中物理模型的构建方法

范世民

22、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解题方法和错解分析

许晓林

23、龙门吊中的力学问题

邬晨海 24、2009年高考热学题的分类点评

吴兰红

25、新年献词

26、刍议“用电”与“发电”

王怀宾 张伟娟

27、物理学前沿(续)

28、一个磁聚焦问题的证明及其应用——从一道高考压轴题的答案谈起

沈建堂

29、电磁感应中的“变与不变”

周哲 30、2009年高考“电场”题的命题新思路

宋贤

31、高考物理答题的规范表达

蔡凯彬

2010年02期目录

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王群法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邵生贵 柳少华

3、用模块法攻克电功率教学难点

周静

4、物理实验备课环节不容轻视

汤金波

5、浅谈石墨烯的发展与应用

陈闽江 邱彩玉 孙连峰

6、人生的抉择(续)

王选

7、以观察实验(事实)为基础——“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二

陶昌宏

8、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基于“力的合成”教学案例的比较研究

杨鸣华

9、物理理论的自洽性检验

胡生青 蔡唱

10、浅析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陈汉军

11、天体运动中易混淆的概念

倪建云

12、开发实验功能 增强调谐能力

王超良

13、工作原理

14、《哪一头更重》再质疑

胡志军

15、本刊第五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16、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有效教学初探

吴高年

17、电磁感应习题的另类解法

赵静玲 戴儒京

18、特殊情况下的凸透镜成像问题

华兴恒

19、例谈高考题的非常规解法

张惠作

20、关于“功率一定,力和速度成反比”的再讨论

龚劲涛 叶绍维

21、“功率一定,力和速度成反比”的现象是可以发生的殷位海

22、哪种解法正确?

郑金

23、例谈运动的相对性和相对性原理

庄会波 24、2009年江苏高考物理对图像的考察

汤家合 25、2009年高考STS试题盘点评析

李均正 26、2008年加拿大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热力学”三题

黄晶 胡亦民

2010年03期目录

1、蛋白质相互识别原理

孙重华 江凡

2、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三

陶昌宏

3、“电势”的教学设计——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的应用

林辉庆 邱建友

4、激发探究意识 寻找“不变量”

刘权

5、基于图象实现物理探究式教学

张飞

6、物理模型“质点化”的条件及相关教学

赵新晶

7、摩擦因数一定小于1吗?

李志强

8、电路图象合并后的探讨

华兴恒

9、探究型实验中待测量的转换方法

战长志 郑晶

10、带电粒子在各种场中运动的极值问题的分类探讨

戎凯

11、轻绳、轻弹簧、轻杆模型中能量转化的异同

吴强

12、探究一道力学习题

许文

13、超重和失重的变式理解

罗斐春

14、这道静电场问题的正确解法是什么?

马广明

15、电荷耦合器件及其应用

刘永顺 王晋

16、定性与半定量思想在“09”高考中的运用

郑文忠 钱呈祥

17、备考“2010”看课改区高考物理试题

段苏华

18、两类匀变速运动的完美组合——2009年上海高考物理卷压轴题赏析

刘树田

19、对高考物理实验题命题的建议

王慧 袁海泉

20、对“09”高考(上海物理卷)第9题的探讨

顾卿 郭长江

21、数形结合,巧解09竞赛试题

曾国平

22、工作原理(续)

23、实际白炽灯泡的功率

王肇铭

24、江苏省南通中学

25、伏安法测电阻与电表的内阻

赵书海

26、实验探究教学中不容忽视的设计环节

肖建华

27、利用实验创新提高课堂效益的思考

金嵩洲

28、变力做功中的物理思维方法

居海军 胡生青

29、例谈物理推论的有效应用

王高

30、一份值得提倡的中考试卷——评江苏省2009年中考物理试题的命题方向

申洁

31、试管内外的水温一定相同吗?

何永健

32、应大力提倡物理实验教学——记江苏省2009年首届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大赛

朱文军

33、变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李绍森

34、自制“磁场对通电导体作用”探究仪

张学斌

35、解读电容器电容表示法中的“潜规则”

邱兆林 陈洪运

2010年04期目录

1、液体中超声处理和声空化

应崇福

2、库仑定律的精确度

徐在新 钱振华

3、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为重点——“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之四

陶昌宏

4、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结构特点与教学策略

姚天勇

5、物理学习中的“博客”辅助课外阅读

陈波波 黄晓琴

6、“波的反射和折射”的疑惑及处理建议

李志洪

7、构建单摆模型妙解摆类问题

何永健

8、高三复习摩擦力的策略

梁俊

9、传统实验与DIS实验的有效整合——《向心力》教学设计

曾自力 申振

10、模拟不同重力条件下的平抛运动实验

杨小平

11、激活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

侯青青

12、“电路图”一课的案例分析——让科学课更精彩

曹新峰 孙建忠

13、“观天认星”中的几个问题

励箭生

14、初中物理的“热”字探析

刘德平

15、对“声音传递能量”实验的改进

孙立萍 张立仁

16、质谱仪模型的多角度变换分析

赵鹏

17、功的公式应用知多少

邹建平

18、弹性碰撞问题的探究

单文忠

19、第一讲 力学

张大同 赵伟 20、高考实验复习应对策略

罗振国

21、用“变式”训练提高总复习效率

林胜锅

22、测量仪器中的刻度及其灵敏度

邬晨海

23、高三复习应关注传感器元件的应用

张玉成 杨奎三

24、工作原理(续)

25、居里夫人教孩子们学物理——感受一百年前的物理课

黄网官

26、明代双层壁调温酒缸

傅和平郭保中 陈磊

27、用涡流原理探究电磁炉——利用选学内容培养探究意识

魏明逊 高永卫 赵坚

28、浙江金华第一中学物理学科组

2010年05期目录

1、对课外实验的思考

徐志长

2、电动势教学设计

王永昌

3、物理学和调整能源结构(上)

何祚庥

4、静电屏蔽现象理解的常见错误分析

郝必友

5、反思性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张性海

6、温度传感器-电饭锅教学设计——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特古斯

7、探究课堂的高效延伸

安青

8、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与忧思

薛甫

9、一组有趣的物理实验及探究

谷春生

10、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探究

吴淑花

11、用LED手电筒做物理实验

薛长华

12、高速公路上的“被动反光”

叶庆

13、应当如何设计课后体验活动

李光宇

14、近年来中考物理探究实验透视

李子明 周晓静 孙树红

15、对几个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

孙银锋

16、“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实验的改进

任国胜

17、物理解题中辩证关系的转化策略

方红霞

18、两道2009年中考题赏析

孔卫国

19、对一道磁流体发电习题的探究

唐传胜 20、物理解题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李逢远

21、容易忽视的漏解——对《带电粒子在圆形边界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一文的补充解答

于正荣

22、如何分析临界条件

陈明伟

23、这道考题的额定功率为何不是300W

王胜利

24、安培力的反作用力在哪里

唐齐林 王文涛 刘刚

25、第二讲:热学、光学、原子物理

赵伟 张大同

26、自主招生五校联合考试的一道样题

赵灿冬

27、减缓“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

陈种根

28、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29、工作原理

30、地面对斜面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分析

苏哲

2010年06期目录

1、电磁脉冲,信息设备的终结者

杨瑞平

2、技术与社会

3、国外学者对探究教学的研究

王晶莹

4、高考物理审题的三个关键

冯林栋

5、以“物理量”为中心的复习方法

丁进

6、第三讲 电磁学

赵伟 张大同

7、计算核能的五种方法

袁振卓

8、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钱英 王百庆

9、运用判别式和函数的极值解析追赶类问题

邱会明

10、竖直方向的相对运动

郑明龙

11、解析几何在高中物理中的若干应用

张渊

12、再论“斑羚飞渡”中的力学问题

王完强

13、浅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朴素追求

朱祥

14、在农村中学实施传感器教学的探索

邢军 张金良 周岚

15、设计并点评测量铅球密度的几种方法——兼议“删掉量筒测密度”

16、物理学和调整能源结构(下)

何祚庥

17、解题纠错要分析总结

吴政

18、物理习题课教学中提问的设计

严振道

19、“楞次定律”的教学思路、实践与创新

郭训盛 钟晓青 20、关于“力做功认识”的误区及对策

唐维四

21、原子物理教学中的几点释疑

卞志荣

22、“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中的几个误区

须香忠 王凯

23、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探究

陈怡佳

24、用电火花描迹法研究平抛运动规律

阳槐平伍艳

25、利用DIS实验研究单摆的运动

李海涛

26、磁流体推进船模型的制作

刘自考

27、构建思维模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毛邦庭

2010年07期目录

1、由宏观颗粒所组成的气体

孙刚 史庆藩

2、开展探究性物理教学的实践

王超良

3、感生电动势研究花絮

卞志荣

4、深刻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贾起民 郑永令 陈暨耀

5、建模教学与另类物理模型的构建

单文忠

6、石拱桥的受力分析

詹国荣 林廉义

7、“交变电流”探究教学案例

周金中 易欣

8、用DIS进行滑动摩擦力实验演示

赵燕君

9、交流大电流电源在电学实验中的应用

章伟平唐根宝

10、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彭兆光

11、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改进

李明孝

12、变废为宝 巧做实验

吴杰

13、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隐性课程资源——以奥斯特实验为例

蔡呈腾

14、学以致用——几则物理知识应用的案例

孙建忠 曹新峰

15、简单电路的不简单应用

何建文

16、例析以汽车为题材的中考题

汤君富 叶富军

17、上海市第二十四届初中物理竞赛(大同中学杯)复赛试题(2010年)

18、教师改题能力的差异及提升方法

梁旭

无 陆军

19、矩形匀变磁场区域周围感应电场的计算

刘大华 20、利用位移图象求解相遇问题

杨国平

21、也谈“线绕柱子”问题的解法

郑金

22、弹簧类题型的解答策略

路文柱

2010年08期目录

1、超导电性研究发展的一百年——超导科学之集成的非凡历程

赵柏儒

2、宇宙学的人择原理

钱振华 徐在新

3、利用科技信息 培养探究意识

赵坚 李志坚 赵双立

4、弹力的教学过程设计

王金花

5、物理学科知识库的建构和应用

凌瑞初

6、初、高中的有效衔接

刘莹

7、图象反映物理 规律必须严谨

程启明

8、开展趣味电磁学实验

李耀俊

9、用小灯泡做系列电学实验

朱成巧 王健浩

10、用外推法精确测量单摆的周期

王钧

11、分压电路的电压输出特征

徐成华

12、液体的电阻演示器

王维佳 张万超

13、对一个演示实验的思考

田阳阳

14、变直流电为交流电的小实验

特古斯

15、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马兴卫

16、通过小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猜想

周智良 李淑容

17、试管里的酒精会沸腾吗?

白晶

18、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对比性实验

王春燕

19、高中起始阶段物理学习中必须培养的几个习惯

何庆生 20、科学探究试题命制的实践与研究

张艳香

21、关于平抛运动的习题教学

王荣根

22、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问题分析

李家利

23、伏安法原理图的探讨

兰有胜

24、善用电路对称性解题

付颖 何文明 25、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理综Ⅰ卷、Ⅱ卷(物理部分)试题及解答

26、冬奥会背景下的物理试题赏析

龚长流

27、由高考题谈竞赛题的改编

蒋天林

28、一道全国物理竞赛题的直角坐标解

詹国荣

29、技术与社会(续)

30、有关地震的物理问题例析

陈显盈 尤爱惠

2010年09期目录

1、同步辐射——当代最重要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基地

黎刚 梁岫如

2、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概念转变策略

侯新杰 霍思含

3、对课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三次教学实践

周新艳 韩叙虹

4、从“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谈讲授法

夏孝祥

5、物理习题的情境化教学

居海军

6、对探究教学的探究

陈上泉

7、实验误差分析之“点迹平移法”

范建华

8、关于感应电动势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的实验

杨彦欣

9、数字实验的困境与开发

姚志城

10、多用表测电容实验

吴政

11、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绍森

12、谈中学物理实验设计

宋艺华

13、多种物质混合温度的求解问题

林明焕 郝元伟

14、综合理科背景下的物理竞赛试题特点探析

王文军

15、提出问题能力的评价策略初探

叶兵

16、用魔术和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伍海华

17、不该轻视“划时代的发现”的教学

朱崇军

18、关于物体最大速度问题的探讨两例

顾士明

19、惯性等效力在解题中的应用

高北 20、对一道错题的剖析和反思

刘刚存 21、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物理试题及解答 22、2010年上海物理高考试卷简析

沈邦杰

23、广东省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的特点及分析

陈信余

24、磁场区域的边界是惟一的吗

魏明逊 赵坚 俞纲

25、国外基于网络的物理探究教学

吴伟 夏厚林 徐锐

26、国外教材优秀栏目选登

2010年10期目录

1、由气门芯的联想

武际可

2、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研究进展

张福俊

3、碰撞与质心系

郑永令

4、物理探究教学设计的“四位”原则

杨学切

5、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探究

华佩东 张伟芬

6、“咬文嚼字”与物理教学

张胜利

7、备课随笔二则

田久武

8、实验设计题的对比剖析与研究

李光宇

9、验证动量守恒实验的逆向思维设计

白红艳

10、有趣的课外小实验

谷春生

11、课堂教学中探究式结尾教学

石文红

12、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陆文彬

13、应用欧姆定律解题的典型错解分析

王钰生

14、初中物理“短路”的习题突破

尹锡滔

15、物理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顾建新

16、初中生的前热学概念调查研究

李平

17、给“病”题把脉——常见错题分类解析

戎凯

18、用中学物理求解航天技术问题

许利明

19、三种类型的弹簧问题

韩叙虹 周新艳

无 20、也谈辐向磁场

唐齐林 张恭鸣 王文涛

21、“航速计”考题的商榷

郑金 2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物理试题及解答

23、梯度小,老题多,选拔功能低

王成

24、不避陈题,推陈出新,知识覆盖率不高

郁建石

25、重基础,重能力,重主干知识

李铁章 戚师德

26、未来技术

27、激光大色域彩色电视

黄燕萍

2010年11期目录

1、电动车时代到来了

薛荣坚

2、光的干涉和衍射的区别和联系

宣桂鑫

3、高中物理的“变化率”概念、推论及应用

何丰明

4、一节好课原来是这样的王国强

5、重视新课引入 建构问题平台

范永梅

6、一堂由小实验生成的探究式高三复习课

刘桂枝

7、有效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

顾家国

8、用钕硼磁铁演示电磁感应实验

李耀俊

9、衍射光栅的自制与实验

应发宝 曾前明 郑国和

10、自动喷泉

张勤昌

11、初中物理教研就在我身边

黄东升

12、以物理教学为载体的安全教育

冉孝明

13、初中科学“蒸发与蒸腾”的实验探究

朱郁华

14、近两年上海市初中物理竞赛(大同中学杯)试卷阅读偶感

杨炯 姜丽萍 石磊

15、教师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的差异及提升方法

粱旭

16、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观察与评价研究

严明

17、求解物理计算题中的“十要十不要”

刘伯华

18、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四种方法

孙林源

19、图象法处理相互作用问题的实效性研究

陈斌 20、热学中的估算问题

傅豪 张大洪

21、如此求速度错在哪里?

金文力 22、2010年清华等五所高校自主招生《物理试题》赏析

程嗣 程首宪

23、微元法在自主招生考试中的应用

曾国平徐芃 24、2010年高考对牛顿运动定律考查的六个关系

吴强 25、201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物理压轴题形象性解法

叶广新

26、《21世纪科学:牛津GCSE中学物理》——英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物理新教材简评新元

27、未来技术

28、从“铭牌”估算能耗

朱贤贤

2010年12期目录

1、石墨烯的制备、表征、性质及应用

赵伟杰 谭平恒

2、电磁感应

钱振华

3、对电容器电容标注法的补充

谭敏强

4、如何进行变压器实验

刘万强

5、利用数码摄像机和相机研究物体的运动

仲扣庄 刘炳昇

6、实验所得图线的斜率问题

成建

7、关于“原子核”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方颖

8、浅谈多普勒效应

周美建

9、怎样进行高三洛伦兹力复习课

王平杰

10、“学案导引,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王群法

11、长春市一零三中学

无 12、2010年《物理教学》总目录

13、五种不同类型电视机成像原理简介

解永平

14、未来技术

15、英国GCE A—level物理纸笔考试——评分方案探析

程力 16、2010年高考中“万有引力定律”的考查

罗振国

17、透视2010年高考物理上海卷

牟亚萍

18、“天的高度”与“嫦娥”奔月时间

金逊

19、能量在这里不守恒了吗?——两个带电金属球相碰问题的剖析 20、用分解和微元思想——破解复合场中的曲线“最值”

施坚

21、试题的简评与分析

杜静

22、初中物理中的科学方法

时玉义

23、“台灯”下的物理知识

樊孝诚

24、浮力大小实验的研究

徐文涛 王爱生

25、插图加联想——初中物理复习方法探索

万后湘

26、一种简单的充磁装置

何永健

27、对教材中一组实验题设置的质疑

马广明

7.若干教育问题反思录 篇七

有人或许认为校长对学校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争取更多的资金,能够兴建现代化的教学楼,购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给教师发放更多的奖金。毫无疑问,这些也都是需要的,但我认为校长对学校最大的贡献应该是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并将这种制度转化为学校文化。在学校里,最有权威的应该是学校制度而不是校长。作为校长,最大的责任是建立制度、维护制度,为制度服务、为制度效力。务必记住:良好的学校管理既要有严格的制度来规范每个师生的言行,又必须有正面的激励措施来弘扬人性善的一面。

二、校长要不要兼课

这个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规模比较小的学校,校长不妨兼一些课;如果规模较大的学校,校长就可以不兼课。从职责特点的角度说,校长是可以不兼课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校长的主要工作是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等;二是现实情况使校长要经常开会和协调处理学校内部各部门关系等问题,如果校长兼课,必然会经常找教师调课,这样就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受害的是学生。虽然校长可以不兼课,但是校长要经常深入课堂,认真开展教学研究,当然,当校长不是很忙的时候不妨上一些示范课、研究课等。

三、教师真正的成长是什么

教师真正的成长不仅是指“专业”的成长,更是指“精神”的成长。所以,我们必须引领教师弄清楚这么几个最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为什么而教,如何教?”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方法、途径和策略等都源自这几个最基本的问题。

四、究竟该如何看待教育均衡

有人认为“教育均衡”就是通过资金投入使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等配备差不多,通过校长和教师轮岗使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的水平差不多……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对“教育均衡”的看法还不够全面:因为现实不可能做到这样,也没有必要做到这样!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教育均衡”的真正内涵:每个学生各方面的条件不一样,他们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学校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要实现不同学生最大化的、有个性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均衡”的最高境界是将学校办得都不一样,都是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从而实现满足学生充分发展的需求,不同学生都能获得基于自身潜能的健康发展。

五、如何看待教师队伍“阴盛阳衰”

有人担心教师队伍“阴盛阳衰”会不利于男子汉的培养,我认为没有必要:首先,至少目前还没有比较可信的调研报告证明教师队伍“阴盛阳衰”不利于男子汉的培养,相关这方面的一些文章或论文更多的只是一种推测。其次,有人说如今的男孩“女性化”倾向比较严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如今的女孩“男性化”倾向也比较严重。我们担忧前一种情况的产生,难道就不担忧后一种情况的产生?此外,教育讲究的是耐心和细心,所以相对而言,女性的温柔、耐心、细心等特点确实比男性更适合当教师。有人调查发现:教师队伍中女性比例较高的学校,学生的成绩会更好,学生的行为习惯也会比较好。最后,男生在学校接触更多的是同学,在如今的学生当中则是呈现“阳盛阴衰”的状况。

六、教师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

教师教会学生知识技能,不如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不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学习方法,不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如让学生感悟人生的智慧。所以,教师最终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让学生感悟人生的智慧。

七、如何看待“减负”

尽管“减负”这个口号已经喊了多年,大多数教师也自认为已经做到了为学生“减负”,例如:按规定严格控制了作业量和完成作业的时间,甚至从不让学生带书写作业回家完成……但是,尽管如此,似乎学生和家长仍觉得负担很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过去认为不布置家庭作业,减轻学生书包重量,推迟上午上课的时间等,就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其实,“减负”并不能仅仅以是否有布置家庭作业,是否减轻了学生书包重量,是否推迟了上午上课时间来衡量,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感受。说到底,只有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才是真正地做到了“减负”。也就是说,当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就是布置少量的作业,学生也感到负担很重;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就是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也不会感到负担重。因此我们说,学习兴趣是“减负”的一剂良药。

八、如何看待“精细化管理”

如今确实很多学校提倡“精细化管理”,并将其作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一个法宝。其实,“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是从企业引进的,但企业管理毕竟与学校管理有不同之处,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它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它需要精打细算的管理。在学校过于追求“精细化管理”,会束缚教师和学生的自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据说有的学校因为过于追求“精细化管理”,将学生在校行走的路线都规定好了,结果有一位学生因为上厕所回教室没有按照规定的路线走而被罚站……你觉得这种所谓的“精细化管理”妥当吗?是否走味了呢?

九、学生的评价是否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一般地说,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只有“事实判断”评价权,至于有没有“价值判断”评价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什么呢?其一,这是许多调查证实的结果。其二,教师的很多教学意图不一定要告诉学生,而学生也不一定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其三,也是最关键的,即有的学生或评价能力不高,或评价的价值观不正确,或评价带有情绪化色彩。如果将学生的评价作为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难免会损害课堂质量评价的客观性。

十、为什么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应试教育”

有人认为不宜反对“应试教育”,因为学生需要应试能力。其实,反对“应试教育”不等于学生不需要应试能力,而是反对学生用笨的方法获得所谓的“应试能力”。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最大的阻力之一恰恰是我们教师本身。现在在讲台上的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对应试教育的所有做法驾轻就熟,他们对学生所采取的做法,就是当年他们老师对他们的做法。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正因为如此,这些教师不仅不愿意纠正自己的做法,甚至还要去强化其做法,并当成“经验”到处宣扬。

所以,要扎扎实实地落实素质教育,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否定自己。时下,我们通过各级各类的培训,“培养”了一批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他们愿意否定自己吗?

十一、是“亲其师,信其道”,还是“信其道,亲其师”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判断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对学生好,学生也就会对教师好,自然也就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然而,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判断能力增强了,他们判断教师好不好的最主要标准是教师是否有丰富的学识。丰富的学识是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征服学生的最有力武器。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不完全有道理。求知的学生,从来不会因为和善亲切、美丽潇洒就原谅教师的浅薄无能,越是高年级、高水平的学生越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才是师生关系中最高的境界;而只有“信其道”,才有助于“亲其师”。

十二、哪个教育阶段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大

毫无疑问,幼儿园教育阶段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一个人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如果能够遇到一个好教师,比他在大学教育阶段遇到十个好教师更重要。因为人在幼儿园教育阶段身心还不够成熟,甚至连形成价值观的萌芽还谈不上,这个时候教师对其影响自然比较大;而在大学教育阶段身心各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包括价值观也基本定型,教师对其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已经不大。记得有这么一件事情: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有人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叶圣陶老人家说得好:“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上一篇:时间证明一切的句子下一篇:18年一建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