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座谈会发言(精选8篇)
1.工作座谈会发言 篇一
人才工作座谈会发言提纲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我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思想,聚焦海外人才“引育用留”四个环节,求真务实、靶向用力,累计推荐申报外国专家项目62项,占全市一半以上,入选34项,在全市各区县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一、做强平台,夯实“引”的基础。
我区把建设优质平台载体作为引聚海外人才的“关键一招”,持续提升用人主体平台层次,高质量建设自主引才载体。一方面,深入摸排区内企业、机构科研基础,分层级建立重点科研平台推进台账,采取集中政策宣讲、点对点上门辅导等举措,加快推进创建各类高端创新平台和人才合作平台。目前,已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30余家,省级创新平台、国际科技合作平台150余家。另一方面,高标准建成济南(**)国际人才创新中心,引入一流运营团队,打造类海外双创环境,吸引7个省级、5个市级重点人才项目落地,俄罗斯工程科学院院士团队、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团队接续入驻,进一步拉升全区人才队伍“含金量”。二、靠前跟进,下实“育”的功夫。
秉持“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协同攻坚”工作原则,紧盯辖区重点用人单位,全员下沉深度挖潜。拿出诚心靠上联系。探索“手提包”工作法,每周至少拿出一半时间到各单位走访,宣讲人才支持政策,摸排人才引进计划,询问工作困难需求,与省科学院、齐鲁医院和济南市中心医院等区内280余家重点用人主体建立紧密联系,不断扩大“引才朋友圈”。拿出耐心上下沟通。实行分级负责制,班子成员带头、全局人员参与,到省、市业务主管部门争取政策倾斜和各类试点机会,助力海外人才获得各级政策支持,不断增强**政策红利。拿出恒心跟进助力。实行政策宣讲-组织申报-答辩辅导“一条龙”模式,一抓到底跟进服务,帮助单位、团队、个人解决具体问题。三、聚焦产业,做实“用”的质效。
把推动全区产业发展,作为海外人才作用发挥的“指向标”,增进企业与人才深度合作,产业与创新紧密融合。当好国际人才“经纪人”。建立企业科技需求台账,深挖驻区高校院所国际人才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创合作对接,实现高效精准“揭榜挂帅”。服务省科学院全职引进澳大利亚院士,省中医研究院引入多名巴基斯坦专家。帮助15家企业对接联系27名海外专家,解决技术难题30余项。组建协同创新“大联盟”。联合欧亚10多个国家、30余家院所、2万余名专家教授,建立“一带一路”院所专家库,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为海外人才到区发展铺就快车道。搭建国际合作“主舞台”。组织策划“**国际会议月”,纳入山东省2022年“高层次外国专家齐鲁行”活动,吸引更多海外人才、项目、资金落地**。同时,通过活动对接,鼓励区内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提高科技合作国际化水平。发力服务,抓实“留”的举措。依托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系统,对有外籍人员的企业,及时发布政策和服务包,回收诉求和意见建议。配备外籍人才服务专员,建立海外人才服务清单,与组织、人社、工信、属地街道携手,实时推送解决海外人才工作、生活需求,共同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提供人才公寓,为“国际杰青计划”专家解决子女入学问题,为入境的外籍专家解决疫情隔离期间生活保障问题,为高端人才提供各类人才计划申报服务,通过高效、专业、贴心服务提升外籍人才在**的“幸福指数”。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区委13项改革创新行动,紧抓国际人才引育创新不动摇,精准发力、不懈奋斗,为**区加快建成全省对外开放和国际人才聚集高地,贡献更多科技智慧与力量。
2.工作座谈会发言 篇二
天津毗邻京冀, 天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 地位特殊、角色重要。中央明确了京津冀区域的整体定位, 北京是中心、是主角, 天津是配角、是协同。天津要按照功能定位, 扮好角色, 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放大同城效应。主动服务河北转型发展, 加强交流合作, 强化对口合作, 把“双城记”演绎成“三城记”、“多城记”, 构建辐射全国的经济带和环首都经济圈。做到唱响“双城记”, 增强“双动力”, 扩大“双开放”。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中轻联、总社的要求, 不仅是我们联社的重要职责, 更是天津全轻工系统的重要职责。天津轻工、联社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总要求, 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 努力在创新、联合、重整、转移、提升上有所作为, 取得实效。这次总社为三省市联社搭建了很好的合作交流平台, 我们要以三省市联社伙伴关系, 开动脑筋, 深入谋划, 发挥优势, 弥补短板, 抱团发展, 放大效应, 主动寻求合作的契合点, 彻底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旧思维, 在项目合作, 市场建设、科技研发、资源共享等方面, 拓展深度合作空间。
一、天津轻工及联社概况
渤海轻工投资集团是市政府批准, 由原一轻集团、二轻集团 (含飞鸽自行车集团) , 经整合重组成立的国有法人独资公司, 集团注册资本20亿元, 由181户成员单位组成, 从业人员3.6万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6户。截止2015年末国有资产总额118.4亿元、负债总额63.38亿元, 资产负债率63.3%, 比重组前下降了6.3个百分点。集团有三大主业, 涉及食品饮料、手表及精密机械、家电家居、现代骑行等六个板块。有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 科研院所及国家级检测中心9个。有“海鸥”、“津酒”、“飞鸽”等14件中国驰名商标, “山海关”、“郁美净”、“春合”等13个中华老字号。2015年集团在全国轻工百强企业综合排名第9名。
2015年全集团大口径实现销售收入1000.45亿元, 工业总产值705.48亿元, 实现利润14.76亿元,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4亿元, 利润总额2.55亿元。
天津二轻集体联社有集体企业23户, 有7家股权投资企业 (天津柯雅美术、轻工联机电等) , 有7处地处市中心区域的土地房产, 按照目前地价估算大约5亿元左右, 其中5处已进行出租, 年收益900多万元。我们刚刚对天津二轻集团联社管理职能做了调整, 撤消了联社办, 把联社办的职能一分为二, 联社的日常工作职能由天津轻工行业联合会承担, 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集体资产管理职能委托集团资产管理公司负责, 承担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和保值增值。
二、天津轻工及联社开展京冀产业对接情况
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中, 天津联社、天津轻工围绕产业支撑和项目拉动, 积极实施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 既把大项目好项目往天津引, 也支持天津轻工企业到北京、河北投资兴业,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发展。近一年来, 我们先后参加了国家工信部、京津冀政府在石家庄召开的产业对接大会, 重点与天津市国资委系统的对口单位河北涉县开展项目对接。与石家庄发改委、工信委对接, 2013年底总投资2.48亿元的可口可乐石家庄新工厂项目全面投产。同年我们投资5500万元, 建成了实发紫江公司年产1.5亿只两条96枪瓶坯生产线, 与石家庄可乐公司配套。2014年我们与中粮集团中可投资公司一道, 选址河北香河, 实施了总投资2.34亿元, 年产30万吨高档饮料华北新工厂建设项目, 张庆伟省长等领导出席项目奠基仪式。目前项目主体基本完工, 正在同步进行设备选型, 预计2017年底全面投产。与唐山三商食品有限公司实施合资, 逐步将企业转移至天津宁河原料主产区, 生产的高档腌渍食品全部销往日韩, 预计2016年产值达到3200万元。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整体收购石家庄手表厂成立了石家庄中鸥海燕表业公司, 为海鸥表配套机械表零部件。加大与北京一轻产业项目对接力度, 北京一轻阮总今年先后两次到天津轻工企业实地考察, 天津轻工也对口进行了学习考察, 初步达成北京一轻食品饮料、日化产业转移到天津意向, 特别是我们正在运作的将坐落于北京通州的宝洁公司洗涤剂企业转移到天津, 建设年产15万吨洗衣粉、15万吨液洗产品项目, 项目总投资3.4亿元人民币, 该项目与天津轻工所属国有控股企业天津天智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生产的洗涤剂原料基地合为一体。北京一轻与天津轻工以此为入手点, 成立了产业转移对接工作小组, 正在深化对口企业对接合作。今年10月, 在北京总社李总的牵头下, 召开了四省市联社合作交流会议, 也形成了加快京津冀联社系统合作交流的共识。
三、天津在京冀产业合作项目对接上的思路想法
天津联社及轻工企业拟向河北地区转移项目, 主要是天津飞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零部件生产制造。天津地毯制造。天津山海关饮料扩产。天津春合体育用品路径健身器材生产销售。天津精细化工产品, 特别是中高档油墨制造。天津天塑集团农膜、包装膜生产制造。
天津联社及轻工企业拟引进京、冀两地项目, 主要是, 在京、冀联社系统内引进中高端轻工产品、研发机构、小创公司等, 以众创众筹众包模式, 提升天津联社创办的“天津先之园孵化器有限公司”功能, 目前我们已经引进了60户各类创客群体和小创公司进驻先之园, 当地政府在推动“双创”发展上, 在资金、涉税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寻求京、冀联社机构, 共建先之园发展, 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孵化器作用, 提升孵化功能, 实现共赢发展。希望引进京、冀轻工企业联合开发天津联社现有土地厂房。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中, 希望与北京一轻红星酒业或衡水老白干酒业合资合作, 对天津津酒集团实施股权投资项目。希望引进北京一轻义利食品、日化企业与天津食品、日化产业合资合作等。
3.工作座谈会发言 篇三
第一,抢抓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南宁市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面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运行、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加快推进等多重叠加机遇,南宁市始终把抓发展与抓人才结合起来,把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作为强市之基、振兴之本、转型之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第二,拓宽渠道,大力集聚各方人才。一是依托平台优势聚才。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开发区、人才小高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平台开展引才工作。建立14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积极促成大型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仅南宁留学人员创业园就吸引了来自美、英等10多个国家的海外創业人才100多人,转化高新科技成果30多项。二是紧贴产业发展聚才。围绕调结构、促转变、推动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如南南铝公司年产20万吨中厚板项目,聘请了国内外资深专家及领军人才参与项目建设。南宁高新区引进了国内专家开展技术攻关,研发的啤酒专用酶制剂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酶法海藻糖技术成为国家标准。横县“茉莉花专家大院”吸引了法国哈桑博士和国内的陈宗懋院士等专家“加盟”。袁隆平院士在武鸣县建立了超级稻制种基地。围绕发展总部经济,以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三是竞争择优多措聚才。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采取公开选拔、公开招聘、公开推荐、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面向全国公开选任了一批党政管理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坚持定向开发人才,以挂职或任职的方式从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重点高校引进博士100多名。
第三,创新载体,激发人才队伍活力。一是举办“人才活动月”。从2009年起,每年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期间举办“人才活动月”,通过举办人才招聘会、专题论坛等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人才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创建博士服务站。2010年,南宁市创建了广西首个博士服务站,搭建联络服务平台,引导博士服务站高层次人才为推动南宁科学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博士的智囊作用。三是建立后备人才社会实践基地。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现已建立了23个社会实践基地,吸引优秀学生到南宁实践锻炼,实现了人才引进关口前移。四是创立“南宁市杰出人才贡献奖”,对南宁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分别给予100万元奖励;对本市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开展重点领域项目研究时,最高可给予500万元的创新创业资助。
4.青年工作座谈会发言 篇四
青,最早出现在金文中,上面是生,下面是丹,合起来是指草的颜色,我们常说青草,就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
在中国古籍中,青是蓝的引申义,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表示比喻一个人经过学习或锻炼之后可以得到提高,也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青和春联在一起,就是青春。春天,是充满希望和生机的美好季节。青春二字,代表着希望。
记得上高中时,我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年轻真好》,十分喜欢,至今难忘。虽然文章内容都忘了,但“年轻真好”四个字却牢记在心。
全国青年把青年的年龄界定为18-40岁。
如果这么计算的话,在座的都应该是青年,而且是比较年轻的青年。我很羡慕你们,也衷心地祝福你们!祝大家事业有成,天天进步!
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组织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业务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
青年不仅代表未来,也代表现在。
目前,大家要做好三件事:
1、明确定位和目标,制定计划
2、沟通交流,团结互助,凝心聚力
5.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篇五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林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当前,我州正处于奋力推进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时期,全州林业工作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最好时期。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对林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把林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具体到阿坝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长期以来,林业成为全州的自然优势和基础产业,是全州农牧业资源、旅游资源的保护者和建设者,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做好新时期林业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州局部地区生态仍然非常脆弱,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十分严重,全州生态建设和保护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修复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做好新时期林业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破解“三农”难题的迫切需要。林业是“三农”特别是大农业的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夯实新农村的产业支撑,促进生产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林业;拓宽农民致富门路,促进“生活宽裕”,需要大力发展林业;推动全州新一轮扶贫攻坚,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也需要大力发展林业。“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粮丰”。特别是我州经济欠发达,贫困点多面广程度深,林区历史遗留问题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只有做好林业工作、加强生态建设,改变农业生态脆弱的局面,才能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改善农牧民生活环境,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
三是做好新时期林业工作是围绕州委总体工作要求,加快建设“一强一地两区”的迫切需要。按照州委“发展为要、稳定为重、民生为本、团结为根、党建为基”的总体工作要求,加快建设“一强一地两区”,林业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必须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特别是致力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大力推进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建设是我州的重点工作,要紧紧抓住政策机遇,着眼于从林业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中要政策、争资金、上项目,尽快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增强森林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功能,为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环境依托和物质基础。
为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时期林业工作的特点,深化认识,统一思想,遵循规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以建设“生态阿坝”为核心,围绕“森林资源增量、林业产业增效、农民群众增收”目标,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兴林与富民并重,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着力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努力实现由维护生态安全向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由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推动全州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辩证分析,准确把握林业发展内在规律和阶段性特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总体目标,抓住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锐意进取,爬坡实干,攻坚破难,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全州林业工作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出四个特点:
一是社会贡献“大”。半个多世纪来,阿坝森工从“砍树人”到“栽树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励精图治,成功地走过了一条由开发利用、转产分流再到实施天保退耕还林的光辉历程,实现了“木材经济”向“生态建设”的历史性跨越。其间筑公路、修桥梁、办医院、建学校,为国家建设提供商品材6445多万立方米,修筑公路4800多公里,桥梁80余座,实现利税11.7亿元,完成更新造林346万亩,对365.4万公顷的天然林实施有效管护,为我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藏区稳定和生态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国土绿化“快”。以来,我州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开展义务植树、城镇绿化和“绿色长廊”建设,加快干旱河谷造林攻坚步伐,累计完成天保人工造林1221万亩,义务植树3490万株,国土绿化步伐全面加快。全州林地面积达422.2万公顷,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达到205万公顷和 4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省的6.2%、24.9%,居全省第2位,森林覆盖率达24.2%,比80年代最低点18%净增6个百分点,全州森林面积、蓄积和森林覆盖率实现了“三增长”。
三是资源管护“好”。长期以来,各县各部门将林业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认真履行职能职责,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有效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和林区稳定。全州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5处,是1978年的6倍,面积增加40多倍。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12处、州级5处、县级4处,面积达225.5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6.8%。建立森林公园4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10处(其中国家级3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在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林政管理得到加强,森林防火卓有成效,全州森林火灾损失率连续多年控制在0.2‰以下,实现连续 20xx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森林病虫害成灾率连续多年控制在 1 ‰以下。
四是林权改革“实”。自20xx年开始,我们紧紧围绕“明晰四至,以均股均利为主,确权到户为辅”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全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1175.8万亩,确权率100%,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直接惠及60.41万农牧民,每年农牧民仅此政策人均增收188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成为继耕地承包之后我州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体来看, 目前我州生态建设已进入治理大于破坏阶段,呈现出森林资源快速增加、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林业产业加快发展、兴林富民初见成效、林业行业基本稳定的良好势头。这是我们坚持生态立州、维护生态安全的结果,是坚持保护利用并重、推进兴林富民的结果,也是各县各部门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团结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凝聚了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州委、州政府,向全州林业战线的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州林业工作与中央、省委的要求,与建设“五个阿坝”的目标任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林企发展问题突出。全州林业资源主要分两大部分:一部分由林业企业经营,一部分由集体或群众经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部分资源已经搞活,相信将会搞得更活。然而,林业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这也是今天会议集中研究的重大问题。当前,林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观念不新、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活力不够、管理水平不高。观念不新,体现在等、靠、要思想严重,慵、懒、散现象普遍存在,创新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淡薄,“端着金饭碗讨饭吃”。体制不顺,体现在州县两级管理上,11个州属局和6个直属单位条块分割,互不隶属,沟通较少;州林业局长期以来沿袭行政化管理,统筹整合力度不够,资源配置程度不佳,导致森工单位既不是行政,也不象事业,更不象企业。机制不活,体现在企业增收能力很弱,基本上靠天保资金供养,除个别企业正在逐步转型外,多数企业困死在单一保障的机制上。活力不够,体现在20xx年没有招工,队伍严重老化;再过20xx年,问题将更加显露,包袱会越来越重,直接关系全州的发展和稳定。管理水平不高体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没有形成规范性制度,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调动,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二是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我州生态环境虽整体好转,但局部生态退化甚至恶化,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致使森林植被遭受重创。全州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39万平方公里, 沙化土地39479.5公顷,潜在沙化134203.7公顷,湿地、草原退化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另外,还有300万亩干旱河谷亟待治理,生态环境仍然脆弱,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三是生态保护压力增大。全州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林政管理难度大,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挖滥采、偷拉盗运时有发生。极端天气不断增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严重威胁着森林资源安全,生态保护压力较大。
四是林业产业相对滞后。持续扩大造林面积难度加大,森林资源质量有待提高,森林经营相对落后,生态建设纵深难度较大。“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依然存在,农牧民和林业企业职工来自林业的收入还不高,林业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重点突破,持续推进林企加快发展振兴步伐
“林企不兴,林业难立”。林业企业发展是全州林业发展的要害和关键。全州上下特别是州县林业企业必须按照生态立州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林业企业发展振兴为己任,以提高职工收入为中心,立足资源、资产、政策、人才等优势,抢抓机遇,加快转型,分路突围,杀出血路,加快推进全州林业企业的发展振兴。
第一,要切实更新发展观念。森林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发展森林经济、林下经济大有潜力。解放初期,中央决定在民族地区设立森工企业主要是出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考虑,既带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在“木头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窄。90年代末,中央决定启动天保工程,实际是倒逼传统森工企业向现代林业企业转化,但从目前看,成效不是很明显,其原因是发展观念未转变,企业包袱太重。林业单位必须承担好两大任务:一是经营好主业,切实做好“建、管、护、防”的基本任务;二是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生产性林业。虽然我们在生态林的“建、管、护、防”方面初步形成和积累了一系列有效方法,但是在生产性林业发展方面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企业要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这两大任务上来,树立盘活资产资源,搞活经营、生产、流通的理念,挖掘潜力,壮大规模,拓宽路径,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第二,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是党的xx大提出的战略思维和总体要求。只有发展观念的转变,没有发展方式的转变,林业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为此,要努力突破体制束缚,坚持“一企一策”,分路突围。州林业局要会同县林业局对全州林业企业逐个进行调研,找出主要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准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逐一推动落实。要树立破解难题的勇气和胆识,充分发挥各单位的领导班子和职工群众的主体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编制林业发展规划,提高林业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
第三,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改革创新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目的在于形成倒逼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当前要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加强林业企业改革创新工作。一是高效推进资源整合。要进一步明确11家林业企业的“建、管、护、防”具体职责,若没有必要承担或无力承担此项责任的林业企业,要尽快划分出来,重新分配工作任务,切实解决管护费和管护成本不合理的问题。当然,资源整合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当前,尤其要抓住成都市实施“北改”工程的重大契机,尽快完成我州在成都林业企业资产股份重组工作,为成都市和阿坝州的战略合作奠定基础。要坚定不移推进都江堰林业中心医院建设工作,全力协调阿坝州干部职工医疗费在都江堰结算事宜,积极吸纳森工企业专业人才,努力创建二甲综合性医院。二要探索分类管理模式。林业职工队伍分类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把天保资金向“建、管、护、防”一线倾斜,多渠道支持林业企业发展,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要逐步探索推进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林区公路等职能从现有森工企业中剥离出来,通过设置岗位、利用专项资金雇员进行管理,空缺岗位及时补员。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拨付的天保资金分得很细,必须在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的基础上给予指导性倾斜,合理配置、管好用好天保资金,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林业企业经营性资产可采取授权或委托经营方式,分流部分在职人员。三要严格实行绩效管理。要在科学合理安排天保资金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绩效工资管理制度,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多劳多得,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州林业局和州财政局要积极参与林业企业的资产管理,加强收入分配监管,研究确定全州林业企业平均工资标准,通过林业发展基金进行适当调节,统筹解决好退休职工养老、医疗等“五险”问题。四要建立健全考评机制。要进一步健全林业企业资产分配和生产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制度,在林业企业和直属单位中实行生产经营目标考核制,与企业职工特别是管理层的工资收入和任期目标奖挂钩。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后,要延伸至县林业局及下属林业企业。五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按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要求,全力构建大林企之间的内部分工体制,强化资源内部循环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要培育生态保护工程和林业建设工程的专业化队伍,为森工企业成功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四,要着力加强组织保障。牢固树立全州一盘棋的思想,深化认识,达成共识,以超强的执行力保障林业企业走出困境、振兴发展。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林业企业发展振兴关键在党委和政府,核心在企业领导班子,根本在职工队伍。州、县党委政府要把林业企业发展作为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全州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统筹谋划,统筹安排。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过问林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推诿、不扯皮,多出点子,多做工作,多给予支持。同时,要加大州、县林业企业领导干部与地方党政人才、经济人才的交流力度,推进人力资源共享。各单位要把企业职工当成财富,建立林业企业职工收入动态增长机制,提高职工待遇,确保职工安居乐业。要高度重视森工遗留问题化解工作,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带着深厚的感情,主动去面对、去倾听、去化解森工信访问题,努力维护全州稳定大局。二要建立发展基金。从州级财政和林业企业经营性收益等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州级林业发展基金,在逐步消化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主要用于发展林业生产和经营,提高林业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同时,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全力解决林业企业融资能力偏低的问题。三要积极争取政策。林业既是一项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基础产业,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产品和林产品的双重任务。发改、商务、科技、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要把支持林业企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主动向上争取政策扶持,有效配置政策资源、资金资源、项目资源和生产要素,努力争取全州和林业单位的利益最大化,支持林业企业做大做强。为国同志牵头负责向省住建厅汇报,协助办理恢复林业工程筑路二处的公路工程二级资质事宜。四要强化分类指导。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指导,强化规划引导,支持林业企业因地制宜求发展,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旅则旅,宜工则工。要在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尽快制定我州林业发展专项规划,闯出一条林业生产经营的新路子,切实提高林业职工收入水平。按照“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的要求,建立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议事制度,保证各项决策公开透明。
6.党建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 篇六
今年以来,党工委聚焦党建主责主业,按照“抓重点,求突破,推全面,创品牌”12字总体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党建统领作用,全面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 社区党工委将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全面认真开展学习宣传。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工委班子成员通过三天集中学习,认认真真学习了十九大报告、中纪委报告、新党章,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的多篇评论员文章,逐字逐句学原文,做到真学、学透、学懂;把握核心重点学,特别对报告提出的新时代、新判断、新理论、新提法、新思想、新要求、新部署等内容,结合权威资料,开展辅导学习;多措并举普遍学,将十九大学习资料编印成册,发放到全体干部职工和居民党员手中,利用每周五下午,由领导干部分段领学,全体党员手抄十九大报告、中纪委报告和党章原文,要求每名干部撰写心得体会并开展集中交流讨论,针对年龄大行动不便的居民党员,由互助小组进行送学。同时,通过“两微一端”、制作宣传栏、—1— 悬挂条幅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确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截止目前,共印制发放学习资料150余份,开展集中学习8次,开展送学6次,撰写心得体会30余篇,人均抄写学习笔记3万字以上,制作十九大宣传栏6块,悬挂宣传标语8条,出黑板报12块。
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我深感振奋、倍受鼓舞。报告极具震撼力、穿透力、感召力,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指明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方向。报告通篇闪耀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智慧光芒,充分体现了大国、大党的大历史观和时代观,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牵挂着人民的利益,着实让人感动。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与党同心同德,以实际行动为实现党的新时代历史使命增砖添瓦。同时,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带动社区全体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一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
二、统筹谋划,扎实推进社区党建工作
(一)聚焦主业,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社区党
—2— 工委始终聚焦党建主业,坚持常态化研究推进党建工作,先后召开党建专题会议8次,研判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建议,把党建工作与社区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并认真按照“3141”责任落实机制,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建责任体系,制定任务落实推进表,明确主体责任,落实具体任务。认真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周五集中学习制度,及时学习和传达党建工作最新部署要求,不断提升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党性意识。
(二)强化措施,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效,社区党工委提出“三抓”举措。一是抓载体,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三会一课”深度融合,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互为补充,领导干部专题党课和党员干部心得交流有机结合,为社区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搭建了平台,找到了落脚点。二是抓整改,坚持把查找问题和整改问题作为学习教育的重要目的,督促党员干部建立整改台账,逐项抓好整改落实。三是抓覆盖,牢牢抓住流动党员和老党员这个薄弱环节,通过建立微信群,小马扎学习小组,老党员互助组,有效解决了流动党员和老党员参与学习教育的短板问题。截止目前,共开展集中学习40多次,上门送学20多次,开展“知识竞赛”1次,“党员活动日”活动11次,专题讨论4次,上党课3次。
—3—
(三)创新载体,不断凸显社区党建工作特色亮点。积极开展“先锋圆梦微心愿”活动,征集并兑现微心愿30个。不断深化“网格+”工作机制,将各项管理服务职能下沉到网格,广泛开展预约上门、代办服务等,同时认真落实环保、安全、禁毒等各项工作进网格。持续开展“四季送”、“五关爱”幸福使者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深化“幸福龙泉·情融万家”党建品牌。一年来,共组织开展“春节送对联”、“元宵节猜灯谜”、“党员志愿服务”、“爱在龙泉、共享阳光”、“点亮微心愿,助圆微梦想”、“关爱老党员,游览新金川”、“畅谈十八大以来变化、展望十九大胜利召开”等各类主题活动10余次,帮扶救助困难老党员17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
(四)强基固本,大力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坚持把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员队伍素质作为抓党建、促发展的根本任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督促党支部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扎实开好民主生活会,认真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督促班子成员按要求参加组织生活,按时缴纳党费。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40多次,观看《榜样》等专题教育片12场次,在社区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党建工作类篇目60余篇,党员干部撰写心得体会100余篇。针对居民支部委员年龄过大、身体状况较差等情况,在“两委换届”中,对
—4— 居民党支部班子进行了调整改选,配强了支部班子。不断加强党建阵地建设,在现有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先后投入资金1.2万元,配齐配全各类设施设备。注重发挥党建活动阵地一室多用的功能,着力把党建阵地打造成为社区党员的活动中心、社区居民的培训中心、便民利民的服务中心和群众生活的文化中心。
三、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共驻共建工作有待提升。由于共驻共建工作中涉及金川公司、八冶公司和市直单位,社区党工委协调、组织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力度不够,在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突出。
二是社区居民党员管理难度大。居民党员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单位离退休党员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不积极主动参与党组织活动;特殊群体党员,特别是下岗失业、流动党员,或忙于生计,或处于失意之中,参与党组织活动的意识淡漠。
三是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改革的深化,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职能延伸到社区,造成社区工作任务过度“膨胀”,干部职工疲于应付。同时,社区人员结构不合理,社区工作人员主要以公益性岗位为主,正式干部、大学生占比很小,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同时还存在培养出的大学生留不住、公益性岗位人员流
—5— 失严重的问题,制约了社区整体工作的推进。
(二)意见建议
1、建立共驻共建机制。加大协调组织力度,加强同辖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创新共建载体,拓宽共建领域,深入开展“八联八共”(基础设施联建,共享社区资源;组织建设联抓,共筑坚强堡垒;思想工作联做,共育文明新风;社区卫生联管,共创优美环境;文体活动联谊,共图社区繁荣;公益事业联办,共解社区难题;社区治安联防,共建安全社区;街居经济联手,共促社区发展)活动,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向辖区单位的拓展和延伸,构建“资源共享、社区共建、成果共享”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2、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通过对党员从思想上教育、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感情上关怀、精神上激励,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同时,每年应安排一定的资金,保证居民党支部活动的正常开展。
3、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把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教育列入全区干部教育整体规划,开办社区工作培训班,对社区工作者开展计算机操作、法律法规、社会调查、入户统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不断推
—6— 进社区工作者岗位教育和培训工作,使社区工作者树立服务意识,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工作水平。二是探索建立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随着经济水准的提高和社区建设进程的推进,社区工作者的现状将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社区服务对社区工作者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需要按照国家对社会工作者职业认证的要求,探索社区工作“职业化”,把社区工作作为一种“职业”,设立社区工作者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和按晋级制度,使工作待遇与工作职务、工作年限、工作能力挂钩,逐步实现社区工作职业化、规范化。
7.工作座谈会发言 篇七
———编者
学习楷模立德树人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
广泛开展学习时代楷模活动, 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教育系统涌现出孟二冬、殷雪梅、叶志平、石秋杰、孟佩杰以及北川中学抗震救灾师生群体、长江大学英雄集体等一大批可亲可敬、可学可鉴的先进典型。特别是“最美教师”张丽莉在生死关头舍己救人、用无私大爱谱写的生命赞歌, 塑造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 震撼心灵, 温暖人心, 感动中国。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一定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 精心部署, 扎实推进, 狠抓落实。
一是将学习时代楷模贯穿于师德建设始终。要把学习张丽莉作为今年教师节活动的重要内容, 举办学习张丽莉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 推出宣传张丽莉先进事迹的文艺作品, 进一步掀起向张丽莉学习的热潮。要继续组织好每年一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和“每月一星”学习宣传活动, 扎实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宣讲, 在广大教师中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二是将学习时代楷模贯穿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始终。要把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纳入中小学思想品德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使之成为经久不衰的生动教材, 使时代楷模成为青少年终身学习的榜样。
三是将学习时代楷模贯穿于道德实践始终。学习时代楷模, 关键在行动。要组织开展以学习时代楷模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 构建更加完整的青少年学生志愿服务体系。要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 组织学生在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和践行时代楷模精神, 引导学生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激发道德自觉, 不断提升道德境界。要用时代楷模精神, 激励和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培养道德品格参与道德实践
最近一段时间,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军人”高铁成等人的先进事迹集中涌现, 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展现了全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也是极大鼓舞。各级团组织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 开展向时代楷模学习活动, 引导青少年大力弘扬高尚品行, 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 为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要引导青少年深入学习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通过主题团 (队) 日活动、座谈讨论、讲座报告等形式, 借助多种渠道和微博等新媒体工具, 帮助青少年深入了解这些时代楷模感人至深的平凡壮举, 特别是蕴含其中的崇高精神品格, 使青少年内心受到感染、思想受到触动。营造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激励影响更多青少年。
二是要引导青少年培养基本道德品格。从这些时代楷模身上, 我们得出一个启示:构成他们崇高品格的最基本元素, 是正直、善良、诚实、有爱心。要注重探索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青少年培养基本道德品格, 既尊重合理利益诉求, 又强调信仰、利益和感情的合理平衡, 不能唯利益化。要结合正在开展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 引导青少年践行基本道德规范, 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恪守基本道德底线,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是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道德实践。各级团组织要把开展学习时代楷模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 广泛开展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 推动学习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开展。要着眼于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 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牵动, 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等重点工作。
时代呼唤道德的力量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吴潜涛
被人们称为“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孕妇”等时代楷模大量涌现, 这种现象证明着一种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实施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方针, 极大地促进了追求崇高、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发展;敬仰道德的力量, 追求崇高的道德生活和美好道德风尚, 已成为人民群众的道德自觉, 也是社会道德进步的标志。
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 强烈地呼唤着伟大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 深深融会在民族精神之中, 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力量, 集中体现了和谐的理念和和谐的精神, 集中体现了崇尚和谐、促进和谐的行为价值追求, 能激励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 用和谐的态度化解矛盾, 用和谐的方式解决问题,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力量, 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实现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
8.工作座谈会发言 篇八
2016年9月24日,“纪念《蒲松龄研究》创刊30周年暨出版100期座谈会”在蒲翁故乡淄川区蒲泉大酒店隆重召开。会议邀请了全国的知名专家、办刊同仁及淄博当地的部分学者与会。学者们齐聚一堂,总结回顾《蒲松龄研究》30年的发展历程,为聊斋文化的弘扬出谋划策。本刊特摘选部分精彩发言予以刊发。
马瑞芳:(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知名学者)
蒲松龄在世界文坛上有巨大影响,是山东人的骄傲。山东大学在八十年代初,出版了《蒲松龄研究集刊》,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出版了四期之后便“夭折”了。随着“全国第一次蒲松龄学术研讨会”在蒲松龄的家乡召开,应聊斋学研究者和学者的倡议,建立不久的蒲松龄纪念馆成立了蒲松龄研究所,并于1986年创办了专业性学术刊物——《蒲松龄研究》。横空于学林出版社的《蒲松龄研究》,从最初的知识人才、办公条件的极其缺乏,不被业界看好,到今天走过了艰难的30年,成为国家级刊号,出版到了100期,学术成果丰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阵地。《蒲松龄研究》不光有国内外知名的聊斋学专家为其撰稿,并与山东大学文学院协同办刊,集合高校学术力量,同时也为淄博当地的地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涌现了像孙启新、杨海儒等一大批本土聊斋学研究者。我最早开始研究蒲松龄,是受到我的老师山东大学教授袁世硕先生的影响,通过《百家讲坛》为广大的群众所熟悉。从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创作的《蒲松龄传》,到今天已经写了第四次了,每一次的创作,《蒲松龄研究》都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学术上的支持,使我受益匪浅。
2007年,我在辽宁省图书馆很荣幸地见到了蒲松龄的手稿,感慨万千,《聊斋志异》在古代文学史上都要单独作为一个篇章来讲的,我能有幸研究《聊斋志异》,是沾了蒲老先生的光。可以说,《蒲松龄研究》为几代聊斋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赵伯陶:(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审)
《蒲松龄研究》是我的“贵人”,这与它发表的文章有关。《蒲松龄研究》很多文章都是很有分量的,并且很及时,特别是考证性的文章,如李灵年教授、张崇琛教授、马振方教授、袁世硕教授等等,没有这些,我不会搞蒲松龄研究。王士禛和蒲松龄都是山东人,生前是无法比的,可越往后,蒲松龄的地位越来越高,走出了国门。他们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名,但王士禛没占上一章,而蒲松龄占了一章。《聊斋志异》虽然是短篇小说,却是蒲松龄在毕家万卷藏书的基础上,根植于传统文化,精心打磨的呕心之作。作品中典故非常多,读来无形中就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如《河间生》篇,我认为蒲松龄是受柳宗元《河间妇》的影响。北大一位学者曾说,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读《聊斋志异》足矣。聊斋学非常值得研究,大有宝藏可挖。与其他地方争抢文化名人相比,聊斋文化本清源正,可遇而不可求。要珍惜、继承、充分挖掘这份伟大的文化遗产。
《蒲松龄研究》对我们淄博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文化遗产,要继承下来,把她办好,的确不容易。从创刊之初的粗糙,慢慢的越来越好。愿《蒲松龄研究》出版不光是100期200期,要源远流长,这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景,我祝愿《蒲松龄研究》越办越好!
李明新:(曹雪芹纪念馆荣誉馆长)
《蒲松龄研究》创刊30年实在不容易,赵伯陶教授说:“蒲学红学具显学,论者百千竟夺标。”同样是一馆一刊,基本情况是相同的。早上读了刘玉湘老师的文章,觉得《蒲松龄研究》走到今天真是很艰难。其实,我们同是面临这样的艰难,往前走找不到路,新材料的发现是有限的,但我觉得《蒲松龄研究》一直坚持学术的道路、学术的品质,团结着如此强大的专家队伍,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传统,这种坚守令人钦佩。
文化名人纪念馆是公器。那么馆与刊的关系,刊物是高端的,同时又是一个基础。作为馆的更大功能是把这个研究普及,让更多人知道、更多人了解,这是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在作品推广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做法,在莎士比亚小镇斯特拉福德,莎士比亚基金会成立联盟,将学术研究成果共享,小镇各行业可以将相关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领域;法国巴尔扎克纪念馆将他的作品改编成独幕剧,与观众互动;托尔斯泰纪念馆收藏了大量的托尔斯泰手稿,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部分手稿邀请各国优秀的翻译家举办学术会议,扩大影响。曹雪芹学会近几年来每年秋天举办曹雪芹文化艺术节,通过学术研讨、专题展览、特色商品展销以及各种演出活动,打出组合拳,效果显著。建议淄博也可以举办文化艺术节,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各方关注,扩大聊斋文化的影响。
张云:(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编审)
对于《红楼梦学刊》来讲,我们是以书名刊,《蒲松龄研究》是以人名刊。我们都是学术性专业杂志,共同性很多。《蒲松龄研究》办刊不容易,我非常感慨!与其他学术期刊一样,《红楼梦学刊》也过过几年“四处化缘”的日子,现在资金问题虽然得到解决,学刊仍然加强与一些红迷会合作,扩大读者面。
《蒲松龄研究》创刊三十年,发表了大量的颇有影响的论文,成为海内外,特别是《聊斋志异》研究、《醒世姻缘传》研究的重要阵地,比我们《红楼梦学刊》研究要宽一点。《蒲松龄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小说,乃至在整个文学研究方面应该是有持续广泛的影响的。作为专业性学术期刊它有很好的占位,以一位作家的生平和创作研究立刊,然而研究领域的限定和局域是毫无疑问的,是对我们杂志的一个很大的挑战。《蒲松龄研究》突破了这种局限,扩大了视野,开辟众多栏目,几乎把蒲松龄能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全都关注到了。多翼齐飞,佳慧学林。《蒲松龄研究》为我们齐鲁文化、为我们古代文学研究增光添彩。祝愿《蒲松龄研究》越办越好,再创辉煌!
王恒展:(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我的学术生涯是与蒲松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在大学里工作是沾了蒲老先生的光。我大学毕业论文就是研究聊斋的,获得社科成果奖,发表在《蒲松龄研究集刊》上,后来就在《蒲松龄研究》上发了好多文章。感谢《蒲松龄研究》、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研究所为聊斋学研究者提供的学术平台。我有一篇论文《〈聊斋志异〉百科全书形式与性质浅说》,曾在《蒲松龄研究》发表。说起《蒲松龄全集》,它是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有小说、戏剧、诗、词、曲、赋等等。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方面,范围很大,有很多未开发的处女地。如作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聊斋俚曲,扎根于民间文学的泥土,一般人都能接受。都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它展现的是上层社会的生活,而蒲松龄的作品所展现的是平民的、大众的生活,最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化俗为雅,雅俗共赏。文学艺术是语言的艺术,蒲松龄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学家。建议《蒲松龄研究》从语言学角度开辟栏目,将来大有前途。
王枝忠:(福州大学教授、原《福州大学学报》主编)
我跟蒲松龄纪念馆、跟蒲老先生结缘比较早。1978年我考取第一届研究生,当年毕业论文就是搞《聊斋志异》和科举制的,后来我拜访了李厚基先生和袁世硕先生,受到很大教益。1981年我在淄博住了一个星期,到蒲松龄纪念馆拜读了大量资料,且誊抄了《聊斋偶存草》。1985年起,我翻译日本学者写的《蒲松龄传》及关于蒲松龄、《聊斋志异》研究的文章二十余篇,撰写日本近三十年研究概况的相关论著。近四十年来,我自己始终把蒲松龄、《聊斋志异》当成我自己学术方面的初恋,从研究生到八十年代整整十多年间,我没有写过其他任何文章,都是关于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只埋头整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资料,特别是搞日文的。淄博我前后来过十几次,《蒲松龄研究》也让我受惠良多。多年前我曾与袁世硕先生讨论起聊斋学研究始终不冷不热的状态,我认为有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研究》做基地,许多青年学者还是愿意将聊斋作为研究方向。聊斋学研究应进一步扩大海外影响,聊斋学还有很多未开垦的处女地,完全可以做得更扎实,做得更辉煌!
昝亮:(齐鲁书社社长)
齐鲁书社与《蒲松龄研究》是相似的,都是茅盾题写的社名和刊名。齐鲁书社用的第一个书号出的书,就是《聊斋志异》。齐鲁书社在成立三十周年时,也是重版了第一次出版的《聊斋志异》线装本以示纪念。我们两家都是为地方文化服务。值此《蒲松龄研究》创刊30周年、出版100期之际,我对《蒲松龄研究》表示祝贺,向三十年来《蒲松龄研究》几任的领导和编辑,高点定位、坚忍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支持《蒲松龄研究》的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敬佩和感谢!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合作,将学术文化的种子埋得更深,传播得更广泛。我们将共同为繁荣祖国文化做出贡献。最后祝《蒲松龄研究》越办越雅致、靓丽、神圣、辉煌!
邹宗良:(山东大学教授)
我是淄博人,最初选择从事蒲松龄研究,“乡人情结”也是重要因素。《蒲松龄研究》最大的意义是给蒲松龄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30年的时间,100期的内容,1400多万字,3000多篇的论文,硕果累累,扩大了蒲松龄在学术上影响,意义重大。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共谋发展。蒲松龄、《聊斋志异》是一流作家,一流作品。现在聊斋学很多方面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我们未来要做的还有很多工作。这一点我们还要与《红楼梦学刊》相互学习,团结一大批从事蒲松龄研究的研究者,培养新的学者加入,学习好的经验,进一步增强研究深度,提高它的影响力,增强权威性,扩大聊斋文化的影响。让我们的研究事业薪火相传,把聊斋学做成“显学”,是未来聊斋学的发展方向。
李剑锋:(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蒲松龄不仅是淄博和山东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他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他的小说《聊斋志异》无人企及,将来也是无人企及的,这样一座高峰是不可翻越的。山东大学文学院师生与聊斋学研究、《蒲松龄研究》季刊一直有着情有独钟的亲密联系,有着薪火相传的聊斋学研究专家。从老一辈的袁世硕先生,近一辈的马瑞芳先生,再到我们尊敬的兄长辈的邹宗良先生,他们在聊斋研究方面都卓有建树,而且特色鲜明,是聊斋学乃至中国小说界的领军人物。当然也是《蒲松龄研究》季刊和蒲松龄故乡的亲朋好友,是蒲松龄和他的诗文的传播者。马瑞芳先生不但率先在中央台《百家讲坛》说聊斋,引发全国的聊斋热,而且不惮辛劳,在各种场所讲《聊斋》、说《聊斋》。山大的师生一直是《蒲松龄研究》非常稳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此外,我们文学院还积极参加《蒲松龄研究》以及淄博方面所组织的一系列的学术活动、纪念活动。蒲松龄纪念馆是山东大学和文学院学生的教育实践基地,我们希望《蒲松龄研究》也可以成为山东大学研究生的实践基地。
韩田鹿:(河北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知名学者)
我对《蒲松龄研究》和蒲松龄纪念馆是怀着一种精神故乡的情结。虽然我不是山东人,但确实是只要是搞小说的,《三国》《水浒》《聊斋志异》等等都在山东,恐怕路过山东的时候,都会肃然起敬,有一种激动的心情。我由一个蒲松龄的爱好者变成从业者,对《蒲松龄研究》这个刊物一直是一个热爱者。我觉得不同的人能够为《聊斋志异》或者是为我们蒲松龄纪念馆所做的工作也不一样,我的研究文章被中央台看到了,就接着马老师之后讲《聊斋》。但是我觉得,现在我能为聊斋做的,就是改变现在大部分人往往认为看点电视就以为是《聊斋》、就以为是《西游记》。我在央视讲《聊斋》时有个想法,如何把《聊斋志异》故事的奥义讲出来,把它讲得很有趣,不会去亵渎它。我很愿意为弘扬聊斋文化多做贡献,以多种形式去推广。
于孔宝:(山东理工大学《管子学刊》主编)
淄博市原有两个人文期刊,一个是《蒲松龄研究》,一个是《管子学刊》。后来因为各种机遇,《管子学刊》送给了山东理工大学,《蒲松龄研究》还在继续坚持自己的阵地,坚持自己的办刊环境条件。我们跟《蒲松龄研究》都是专业性学术期刊,在地方上办这个学术刊物都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取得的一些成绩,这都与各位专家、各级领导支持以及办刊人员努力分不开的,特别是办刊人员倾注的心血更大些。办专业性期刊不容易,办《蒲松龄研究》这种期刊更不容易。《蒲松龄研究》发展到今天,这都是一代一代《蒲松龄研究》编辑人努力的结果。要坚持下去,要办得更好,还得有资金的大力支持!
盛 伟:(原《蒲松龄研究》主编)
【工作座谈会发言】推荐阅读:
支部书记党建工作座谈会交流发言材料10-07
党建工作座谈发言提纲07-08
廉洁管理工作座谈会工作汇报07-28
律师工作座谈会08-12
学校座谈会发言提纲07-04
青年职工座谈会发言10-06
村官领导座谈会发言10-13
乡镇工作座谈会讲话08-21
廉政教育座谈会发言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