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业务风险防控

2024-08-16

债券业务风险防控(共8篇)

1.债券业务风险防控 篇一

浅析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控

银行,从诞生那日起,便伴随着风险存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管理银行就是管理风险。按照属性和性质,银行的风险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而针对于柜面业务来说,最为常见的是操作性风险。

根据前面介绍的风险分析的方法,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控制应依次依照下面程序来完成: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对策。

首先是,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辨识。柜面业务多而细,而造成柜面操作风险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操作失误型,操作失误是指员工在业务操作执、传递和流程管理中由于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不过关以及偶然失误等原因导致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如逆流成或未按流程办理业务、录入数据有误等,此类风险事件会给银行带来一定损失。这类风险事件通过事中、事后控制能够及时发现纠正。

二、主观违规型,主观违规是指员工在熟知流程或制度规定的前提下随意简化操作流程等违规行为。这类风险事件数量不多,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违反实名制的相关规定,为客户办理大额存款业务,以及在业务操作中当与服务存在矛盾时,一时无法解决而发生不合规的做法。

三、内部欺诈型,内部欺诈主要由于内部员工本身的道德缺失,价值取向失误等原因放弃有关法规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类风险较之前两者性质恶劣,影响力大,危害性强,损失较重。

四、外部欺诈型,显而易见,外部欺诈就表示员工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被客户利用,给银行带来风险。这类事件容易出现在会计岗位,并且一旦发生损失巨大。

五、技术风险型,技术风险主要指设备配置、操作系统等硬件软件设施存在漏洞从而引发的风险事件。

银行的风险和利润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所以在对柜面业务存在的操作风险进行辨别之后,就要对这类风险进行风险估计及评价。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从有记录的损失事件数目和金额分布地区来看,操作风险不一定只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分支机构所在地区,但肯定会发生在管理薄弱、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的网点。

一、人员问题。首先,实际在岗员工数量与业务量不匹配,导致“操作疲劳”,对风险事项的识别能力下降。其次,人员流动频繁,新员工素质不适应业务要求。

二、管理问题。若内部管理者短时间内频繁轮岗,那么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了解就会成为薄弱环节,难以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又或者约束和鼓励机制不健全,柜面员工考核办法不科学。商业银行在经过转型后,更重视规模指标和进度指标,重心从服务转移到营销,这种导向必将造成柜员把主要精力用于营销而忽视业务质量,潜在风险日渐积累。

三、规定制度执行力度问题。有法不依,那么法规制度将形同虚设,执行力度不同也会带来业务办理上的困难。

在识别出柜面业务的风险点并进行了相关评估之后,我们就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将该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首先,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防范操作风险提供保障。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文化氛围,要求思想上认识到位。从学习文件、制度、规程入手,提高柜员遵章守纪意识、规范操作意识,以强化“账务核算、内控管理”以无小事的思想为切入点,为做好柜面业务核算工作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础。高层人员要以身作则,积极培育柜员养成主动合规的思想习惯,从思想上形成合力,在行动上付诸实施。

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引,树立健康经营理念。正确认识内控机制的重要性,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养和警示教育,提高内控与员工的价值关联度,切实防范员工因道德风险引发的违规、违法行为。加强对员工综合业务素质的培训,加快知识更新,尤其要提高一线操作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水平,使他们能熟练掌握柜面业务操作规范及流程。坚决杜绝精神不集中,办理业务时候心不在焉、一边录入一边打电话或是与同事聊天等工作中的陋习通过培育金融企业合规文化,营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并通过教育与管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使人的自觉行为与制度对人的约束有机结合,也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同时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先规范、后发展的经营理念,严禁违规办理业务。养成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办事的习惯,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对前台柜员倡导“零错率”操作文化。其次,对柜台的业务操作要进行全流程的监督控制,要求检查中整改到位。对各级行检查发现的问题,明确专人及时进行落实整改。同时,利用晨会的形式点评上日工作情况,采取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减少差错、提高柜面业务核算质量的目的,对柜面业务办理的全过程要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即:事前监督——受理业务时,临柜人员要对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手续完整性及数据准确性进行认真审查;事中监督——对会计处理的凭证、帐表内容和数据进行复核,对经办的一切帐、簿、证、据、表要进行逐笔审查和复核,未经复核的支款凭证不得付款,报表不得上报、单证不得签发。事后监督——对已经处理过的会计帐务实行再核对,必须保证所有柜员的业务操作均须有人在事后进行序时的不间断审查,检查中对重要业务的处理过程包括柜员流水中的授权授信特殊业务进行重点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强监督检查职责,使员工之间真正的做到自查互查有机结合,提高员工的自觉性。

最后,还要制定规范科学、严密完善的内控机制,要求制度上落实到位。从增强柜员制度意识、执行意识入手,细化分工,明确界定岗位分工与责任,强化柜员业务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促使柜员认真、有序办理每笔业务,构筑起业务操作第一道防线,如岗位责任制、复核制度、审批授权制度等,将内部岗位进行职责细分,不同岗位职责分配要合理、科学,体现相互制约的目标,使每个员工在其岗,明其责,每一岗位必须对内控措施的落实承担责任,从而形成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

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是当前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零差错,零违规”的目标,就要求每一个涉及柜面业务的员工必须对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做好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银行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认识该风险的危害性,从自身做起来防范该风险的发生,从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2.债券业务风险防控 篇二

对公客户在银行的预留印鉴, 是其在办理各类银行业务时进行身份认证的主要手段。随着业务不断发展, 印鉴卡偷换、丢失、损坏等管理风险隐患逐日凸显。现有纸制印鉴卡开、变、销和储存、核对、管理等业务内容的风险防控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凭借成熟的核心影像处理技术, 2011年, 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科金财”) 为满足行业内对于印鉴卡管控的业务需求, 自主研发了行业第一代“印鉴卡风险防控系统”, 该产品包括印鉴卡实物集中存储设备, 印鉴卡实物存储电子化, 印鉴卡业务流程管理, 印鉴卡影像管理等, 同时可以定制化地与行内的验印系统、重空系统和电子稽查等相关系统进行同步联动。

中科金财印鉴卡风险防控系统的推出, 为银行印鉴卡管控领域开创了新的方向, 助力商业银行对印鉴卡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 实现了管理的集中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有效降低印鉴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印鉴卡风险防控系统的功能

作为银行影像解决方案领军企业, 近年来中科金财不断加大技术投入, 在印鉴卡防控系统中搭载了多项先进、高效功能。

智能存储管理:实现存储区域智能划分, 存储状态智能查询, 电子清单管理, 实物存储单元自动分配、手工分配, 智能存储柜大屏客户端管理功能。

影像管理:实现影像扫描, 影像检测与校正, 影像传输, 影像加密、存储、索引功能。

印鉴卡实物管理:实现账户开户、变更、销户的实物卡的存储和提取功能, 具有实物卡索引定位快速的特点。

统计分析:机构数据统计分析实现各机构全年、季度、每月开户量的增长幅度统计;业务操作统计分析实现操作员固定时间段内所处理的业务类型、处理数量的统计。

风险预警:业务操作风险预警实时监控一段时间内频繁查阅影像信息数据的操作机构及操作员;历史数据综合分析根据各种历史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输出建议报告。

流程管理:实现报送清单管理, 登记本管理, 流程自定义管理, 重点业务提醒与业务处理功能。

外围系统接口:实现相关业务系统数据交易关联操作, 数据关联查询勾兑、报表展示。

中科金财紧紧把握银行印鉴卡管控发展趋势, 以完善银行业务、优化管理流程、增强风险管控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与立足点, 其印鉴卡风险防控系统实现印鉴卡实物集中管理、电子化管理替代制度化管理, 实现“四位一体”的数据同步稽查机制、影像统一存储、行为操作记录管理, 规范化、开放的系统接口和灵活的业务数据传输, 加强业务流程优化及安全管理。

行业地位与合作伙伴

3.浅谈对公理财业务的风险防控 篇三

一、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自2004年起步以来发展迅速,年平均规模增长接近100%。截至2012年9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6.73万亿元,比2011年末4.59万亿元增长近47%。同时,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融资规模11.73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8%,有效的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理财产品通过募集资金投资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工具,成为连接居民储蓄资金和直接融资的桥梁。

据统计,2011年160家银行为客户实现投资收益1750亿元。2012年,18家主要银行为投资者带来2464亿元收益,年化收益率是4.11%,比存款利率3.25%要高。在引导民间资金流向,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快银行经营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某地区金融机构对公理财业务的发展

各家银行投资方向具有较高的同质化倾向,主要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企业债等债券,以及符合监管机构要求的信托计划及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货币市场基金、回购、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机构理财产品、本外币货币资金市场安全性较高的其它投资管理工具等。

理财资产配置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一对一配置模式。单一理财产品对应明确的单一资产或资产组合,并对产品项下的资产或资产组合实现单独管理。二是一对多配置模式。单笔资产可能对应多笔理财,并按配置比例计算资产收益。三是多对多配置模式。银行将各种期限、类型产品募集资金集合后,同时对应资产池内的多个资产。

工行某地区分行从2006年开办对公理财业务,是全国首家推出对公理财业务的商业银行,同时确立了对公理财业务品牌—“共赢理财”,为各类对公客户推出了多款优质理财产品。对公理财业务主要品种有工银共赢产品、专户法人理财产品(固定期限)、工银货币基金。

农行某分行的对公理财产品主要包括:安心快线、安心得利、本利丰、汇利丰、进取增利等系列产品;中行某分行自2006年开办对公理财产品,主要产品分对公结构性理财、中银日积月累、中银债市通、中银集富等理财产品;建行从2008年开始办理对公理财业务,主要品种有“利得盈”、“建行财富”、“日鑫月溢”、“乾元通财”等。

三、对公理财业务主要风险表现

在国内市场尚不完善,投资者风险意识未完全树立的情况下,随着理财产品的国际化程度与创新力度的加大,产品类型日趋多元化,投资领域也逐步从低风险向高风险领域拓展,一些潜藏在理财业务合作模式、理财产品设计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风险逐渐显露出来,2011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出现下滑,部分理财产品出现风险,引发不良社会反应,从而影响银行声誉甚至市场稳定。2012年11月30日,数十名投资者聚集在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门前,要求兑付一款名为“中鼎财富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入伙计划”的理财产品。其后,工行、中信银行等相继被爆违规发售理财产品或遭遇兑付危机。因此,在全面把握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对银行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增强抗风险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公理财业务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一)法律风险

理财产品销售对于有投资经验客户和无投资经验客户不加区分,同时夸大宣传,过分强调产品的预期收益,隐瞒了投资风险或风险揭示不到位,误导投资者,产品运行期间缺乏持续的信息披露措施,这些现象一旦被认定为法律上的欺诈、重大误解或显示公平,都将会对理财合同的效力产生重大影响。

(二)声誉风险

从法律角度讲,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与客户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不需要对客户承担本金和收益损失。但是,由于理财产品是由银行发行,大多数投资者是基于银行信用才购买,再加上普遍存在的风险提示不充分,所以一旦发生理财产品亏损或低于预期收益率,就极易引起纠纷。当出现大幅亏损时,银行很难置身事外。必然对银行带来一定声誉风险。

1、因内部流程问题导致的产品设计缺陷,或用于产品测试的数据信息和质量发生偏差,或未经充分测试的错误定价,这也是导致声誉风险的产品原因。

2、因为不透明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风险提示,以及不恰当地营销行为,即“将产品卖给了不该卖的人”,这是导致声誉风险的销售原因。

(三)操作风险

相对经营传统信贷业务,理财业务属于新型业务,由于内部管理、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而存在的操作风险。同时银行员工当高利贷掮客,也是出现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

(四)市场风险

各类理财产品涉及货币、债券、票据、股票、外汇、黄金、期货和期权等多个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的调整、利率的变动、汇率的变动以及物价指数的变化等等,每一个投资市场的风险都会传导到理财市场。

(五)系统性风险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规模逐步增大,会在一定期间内出现大笔存款流入、流出银行体系,使银行本身的存款也变得更加短期化和波动化,这将使部分中小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这已经是一种系统性的风险的萌芽状态。

四、对公理财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

1、建立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风险防火墙,降低影子银行风险的外溢效应。严防资金流向私募基金等影子银行机构,合理控制小额贷款公司向银行融资。建立严格的合作检查制度,及时跟进理财产品投向客户的经营、项目的进度,确保理财产品归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2、加强准入环节客户行业、信用评级、项目、合作信托公司等的审查;加强票据业务贸易背景的真实性的审查等;加强对融资客户风险敞口管控。信贷替代类自营理财业务纳入融资客户的授信额度管理,100%占用融资客户的授信额度。

3、加强投后检查、理财资金支用监管以及用途监控、加强产品兑付管理等。一是针对理财业务的特点,分别对自营类与代理类投后关键风险点进行识别,制定客户日常监测、专用账户、抵质押物、风险分类、交易背景等方面的规定性动作。二是加强理财业务专户管理。对理财资金必须进行专户管理,防止企业通过网银等渠道随意支付理财资金;加强对理财资金用途的审核,对与约定用途不一致的申请,坚决不予审批。三是将理财业务的投后管理纳入到跟踪预警会,分析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提示风险预警信息。四是对理财业务进行风险分类及拨备计提。对信贷替代类自营理财业务比照我行贷款风险分类办法进行分类,准确揭示理财业务风险。

4、加强理财产品销售环节内部控制。首先,银行工作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向客户提供详细的介绍,利于投资者理解产品,掌握产品的核心要素,让客户充分理解“买者自负”,从而有效避免产生纠纷;其次,理财经理认真对客户进行评估,或者指导客户重复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以达到与购买理财产品对等的风险等级。

5、优化完善风险管理工具。目前各家银行风险管理手段各有不同,但总体以授权、授信、限额三大工具为主体,较好的起到了保障业务稳健运作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工具的有效性不足,有待优化的问题。风险管理工作的创新重点应该放在工具的优化上面,首先是能使得工具的简洁有效,帮助我们及时清晰地识别风险、充分有效地控制风险;其次是工具的前瞻性,更多的使用诸如压力测试工具、VAR工具等更具前瞻性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

6、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专注能力,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采取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

4.贷款业务案件风险防控培训考试题 篇四

一、单选题(10题)

1、是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风险,即贷款操作不当风险,它是指受贷款人自身素质、业务技能和贷款操作方式不当影响而形成的风险。(A)A.贷款操作风险 B.贷款管理风险 C.贷款审查风险 D.贷款调查风险

2、评级授信未按规定对关联企业、集团客户实施统一授信,导致借款人、、相互担保,造成对关联企业、集团客户授信失控,套取信用社资金。(A)

A.多头开户、多头贷款 B.跨地区贷款、垒大户贷款 C.集中借贷、分级借贷

3、贷款调查应配备专职调查人员,坚持 实地调查,属关系人的应寓意回避。(B)A.专人 C.信贷员 B.双人

4、要根据具体信贷业务的 选择合同文本。(A)A.特点 B.合理 C.合规 D.放款

5、借款人未按规定开立 账户,直接将贷款资金以现金方式提出,或转入其他账户。(B)A.清算 B.结算 C.结息

6、贷款发放风险防范,要认真执行审批意见,落实各项 和 风险控制措施后方可发放贷款。(C)A.支付方式 B.贷款用途 C.提款条件

7、贷款收回风险表现为,截留挪用信贷资金。(C)

A.先收利息后本金 B.先收本金后收利息 C.收贷收息不入账

8、贷后管理对借款人、担保人财务状况、资信状况和 的恶化早期预警信号没有进行有效识别及报告,对发现的风险预警信号未及时提出风险化解方案。(B)

A.贷后调查 B.经营状况 C.资产分析

9、贷后管理信贷人员不尽职尽责,对借款人提前在贷后检查表签章,伪造 记录,造成信贷自己能失控。(A)A.贷后检查 B.实地调查 C.双人调查

10、贷款“三个办法”均强调加强,有助于提升信贷管理质量。(B)

A.贷前管理 B.贷后管理 C.贷时审查

二、多选题(5题)

1、对内部人员介绍特别是领导授意受理的贷款应严格调查程序。特别关注贷款企业法人及、的社会关系和资信状况,防止违规向 发放贷款或发放假、冒名贷款。(ABD)

A.股东 B.高管人员 C.熟人 D.关系人

2、借款合同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明确约定各方当事人的诚信承诺和贷款资金的用 途、、、等。(ABCD)

A.支付对象 B.支付金额 C.支付条件 D.支付方式 E.委托支付

3、贷款发放防范风险措施,应设立独立的放款管理部门或岗位,对提交的的提款申请要认真进行审核,逐项审查提款条件的落实情况,主要包括、、、、贷款用途、资信状况、支付方式、贷后管理等。(BCDE)A.支付办法 B.担保权利 C.贷款合同 D.贷款额度 E.贷款期限

4、贷后管理主要风险是信贷资金未按规定合同,规定 使用,挪作他用对借款人、和经营状况的恶化。(BCD)

A.管理 B.用途 C.担保人财务状况 D.资信状况

5、贷后管理原则贷款人应区分个人贷款的、、等,确定贷款检查的相应方式、内容和频度。贷款人内部审计等部门应对贷款检查职能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抽查和评价。(ACD)

A.品种 B.资产 C.对象 D金额

三、判断题(5题)

1、授信工作人员未按规定实行关系人回避,不影响评级的真实性。(×)

2、外部评级不能直接作为授信依据。(√)

3、按照有关规定实现关系人回避制度,相关人员可以参与对关系人的评级、授信。(×)

4、对单一客户提供的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等表内外业务贴现、信用证可以不纳入授信范围,实行综合授信管理。(×)

5、贷款支付要求贷款人依法加强贷款用途管理,通过加强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增加贷款人受托支付等手段,健全贷款发放与支付的管理,减少贷款挪用的风险。(√)

四、名词解释(6题)

1、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在贷款发放前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在贷款发放后、收回前应当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控制贷款风险的发生、扩大和恶化。

2、贷放分控: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将贷款审批与贷款发放作为两个独立的业务环节,分别管理和控制,以达到降低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目的。

3、贷款操作不当风险:是指受贷款人自身素质、业务技能和贷款操作方式不当影响而形成的风险。

4、固定资产贷款定义:指“贷款人向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机构发放的,用于借款人固定资产投资的本外币贷款。

5、流动资金贷款定义:是指贷款人向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发放的用于借款人日常 生产经营周转的本外币贷款。

6、个人贷款定义:指贷款人向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发放的用于个人消费、生产经营等用途的本外币贷款。

五、解答题(5题)

(一)咋样构建农村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长效机制?

答:一是将信用乡(镇)村、信用户创建纳入政绩考核内容,作为干部任用的条件之一,明确创建内容,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二是强化信用教育,从小孩抓起,培育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理念。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户对评级授信的重要性认识。同时,要完善农户个人征信管理,提高信息利用率。

(二)简答贷款业务评级授信的风险防控措施?

答:

1、严格审核企业财务报表,加强与财政、税务及工商部门的联系,定期将客户提供的报表与有关部门进行核对,确定其合法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2、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现关系人回避制度,相关人员不得参与对关系人的评级、授信

3、对单一客户提供的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等表内外业务要全部纳入授信范围,实行综合授信管理。

4、对辖内统一法人客户的授信,由法人客户所在地的分支机构一家办理,避免多头授信

5、对关联企业、集团客户加强统一授信管理

(三)简答贷款业务“三个办法”体现的主要实质? 答1.全流程管理原则2.诚信申贷原则3.协议承诺原则 4.实贷实付原则5.贷后管理原则6.关于贷款审批流程的相关要求

(四)简答贷款申请与受理的风险?

答:1.不具备借款主体资格的法人类客户与银行工作人员相互勾结,伪造资料,受理借款用途不合规、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不合法、借款人没有合法来源、借款人有重大不良行为记录等不符合贷款条件借款人的申请。

2.经办人员按照领导授意,受理不具备借款主题资格的法人类客户贷款申请。

3.受理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贷款用途不明确不合法、借款人不具备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贷款申请的数额和期限不合理、借款人信用状况差、有重大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贷款申请。

4.内部人员与他人勾结,伪造材料,或假冒他人名义办理贷款申请。

(五)简述贷款审批主要风险表现

答:1.贷审委成员不符合制度规定。2.未经贷审委审议 直接审批贷款,或逆程序审批贷款。3.参加人数未到达规定人数审批。4.越权或变相越权审批贷5.贷审委审议通过不符合贷款条件、信贷政策或明显化整为零的贷款。6.贷审委成员意见不明确,审议记录不留存,致使责任不清,指使、暗 6 示贷审委成员审批通过不符合贷款条件的贷款。

六、论述题(5题)

(一)论述贷前调查风险表现?

答:一是信贷员任凭借款人提供的报表数据、口述为主要依据,缺乏实地调查、纵横向侧面调查比较分析、辅证依据提供、收集,经济信贷档案、调查报告与借款户的实际情况往往相差很大;二是调查缺乏完整性,没有遵循通行的“5C”调查法,只注重调查、考虑借款人表面上不易变现的固定财产,轻对借款人的人品、人格、交往圈、信用记录、家庭和谐及其对外负债和或有负债、经营环境等情况的调查和衡量;三是以借款人的个人行政官位,代替其人品和信用观念、还款实力和意愿;四是注重第二还款来源,轻第一还款来源分析;时下,有些信贷员只要借款人有资产或保证人有资产或有每月固定的收入,不论借款有何用途,第一还款来源如何,就给予办贷;五是在贷款调查及发放时,缺少对该笔贷款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的分析及相应的风险处置预案措施,考虑的单是乐观的一面;六是对借款的经营项目是否有发展前景、抵押物是否足值、保证人是否有保证能力等没有做认真细致的调查;七是借款人在缺乏实际的借款用途,不能自圆其说时,信贷员不但没有进一步详细调查,按借款户要求以“生意、副业”等大概念,用途模湖不清。在借款人自有资金比例严重不足时,往往对投资规模、自有资金、对外负债、人品、信用等情况在调查报告中,一字不提,往往以某某因做什么,向信用社申请贷多少,同意贷款多少,作为调查结论。

(二)论述贷款“三查”工作的防范风险对策?

1、强化人本管理,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做好信贷工作根本的问题也就是人。首先,各级管理者,要全方位树立以人为本信贷管理新理念。培养和任用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廉洁奉公,尤其信贷职业道德品质高的信贷员队伍;其次,强化对信贷从业人员的信贷文化教育和培训,弥补制度和技术的缺陷和不足;其三,注重培养信贷从业人员的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置能力;其四,建立良好的信贷从业人员培养、任用、奖罚激励机制,培育对信贷工作的忠诚度,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第四,建立信息联络交流网,推行信贷信息联络员。利用联络员人熟、地熟、对同行业人员及本行业发展情况熟悉的优势,可以真实了解贷款户的变化情况。

2、强化风险防控,完善“三查”评价考核

贷款“三查”是全程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和手段。首先,应突出贷款用途的真实性、物质保证性及按时回归性。防止借名贷款首要环节就是“三查”要到位,调查是是基础,审查是关键,检查是保证;其次,信贷调查必须严格遵循5C 调查法

1、品德、2、经营能力,3、资本

4、状况、5、抵押品,通常作为贷款调查的5C标准;第三,增强信贷管理的科学性,切实强化信贷“三查”制度执行检查监督的力度。必须正确看待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光有制度而忽视管理,必须在切实提高“三查”制度的执行力上下功夫,重制度轻管理已给信用社造成了惨痛的教训;第四,完善信贷考核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有效、具有较强的激励机制的信贷评价体系,重构规范信贷操作流程,突显贷款各环节特点的风险管理模式。构成调查、审查、检查三道防线道道设防严格把关的风险防控体系。

3、强化责任问责,切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强化责任问责是确保“三查”贯彻执行的有力手段,对在信贷调查发放过程中,没有严格遵照“三查”或信用社各项规范操流程规定,导致信贷资产风险应及时进行严厉处理。首先,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才能维护制度有效性;其次,加大对授信工作尽职调查和监督力度,强化其责任问责;第三,强化责任层层追究制。在贷款“三查”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责任层层追究制,强化制度的执行力;第四,充分发挥序时审计、常规审计、离岗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罚;第五,对无视“三查”制度,屡查屡犯者,必须从重从严查处,同时在违规处罚时必须能全面体现“热炉法则”的(警告性、公平性、即时性)原则。

(三)论述贷款审批风险防范措施?

答:1.严格授权管理制度,各级机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 依法开展业务,贷审委要按规定的程序审批贷款,严禁逆程序、缺程序或简化程序审批贷款。坚持集体审批原则,参会的待审会成员必须签署明确的意见及理由贷审委成员结构、数量应符合有关规定,审批人员应该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原则,秉公办事。

2.严禁接受他人暗示或授意、暗示他人支持不符合条件的贷款审批

3.严禁审批违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明令限控行业企业的贷款,严禁办理贷审委没有审议通过或未经审议的信贷业务

4.上级信贷管理部门和稽核监督检查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的对贷审会会议记录进行查阅,对贷款审议不尽职、违规审批贷款的行为,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四)论述新规定下借款合同签订时的风险防控措施?

1.审批通过的贷款,承贷单位要认真执行审批意见,落 实各项提款条件和风险控制实施后方可签署合同。

2.在制定合同文本时要充分考虑其风险控制,严格按照合法合规、公平公正,要素齐全、权责明确,通俗易懂、确保安全,方便使用、符合实际的原则,在律师或其他专业人员的协助下拟定、修改和完善。3.要根据具体信贷业务的特点选择合同文本。借款人为自然人的,适用自然人客户类合同文本,借款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适用法人客户类文本。合同文本的填写要符合一定要求。

(五)论述贷款发放风险防范措施

答:1.应设立独立的放款管理部门或岗位,对提交的的提款申请要认真进行审核,逐项审查提款条件的落实情况,主要包括担保权利、贷款合同、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用途、资信状况、支付方式、贷后管理等

2.要认真执行审批意见,落实各项提款条件和风险控制措施后方可发放贷款

3.借款凭证必须由本人到营业场所面签。银行信用社经办人员必须认真核对借款人身份及身份证件。

七、案例分析(1题)案例:1

S市D公司诈骗银行贷款案

(一)案件基本情况

2002年2月,s市D公司通过s市f区联社副主任与该联社建立了信贷关系,采取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验资报告和公司章程等手段,以购买电解铜、钢材、柴油及建造园艺场为由,先后在F区联社办理贷款10笔,金额26200万元,投入高风险的资本市场。由于资本运作失败,截至2006 年末,共拖欠该联社贷款4笔、本金11300万元,F区联社单户授信权限为3000万元。F区联社向公安机关报案,D公司法定代表人袁某因涉嫌诈骗犯罪被依法逮捕。

(二)分析案例简答有那些贷款内控制度执行未到位?

答:F区联社在对D公司及其关联企业的贷款发放过程中,无论是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使D公司虚构资产、伪造报表骗取贷款的行为得逞;并越权审批贷款。案例:2

Z省X市银行挪用资金案

一、案件基本情况

2006年7月24日,S公司向X市银行D支行申请借款600万元。8月8日,该支行与S公司签订了“最高额抵押借款合同”,授信600万元。8月11日,该支行向S公司发放首笔贷款200万元。信贷员张某觉得有机可乘,在办理该笔贷款时窃取了该支行行长陈某的柜员密码,并从综合柜员蔡某处骗的S公司印鉴卡,之后,找人私刻了S公司公章、业务专用章和法人代表黄某印章。

8月21日,张某利用截留的S公司办理200万元贷款的“企业借款申请书”,自填借据,在借款人栏加盖私刻的公章和法人代表黄某的印章,法人代表签字栏未签字。同时在借据上私自加盖了支行的合同专用章和行长陈某的印 章(该印章由另一名信贷员保管,平时工作时间抽屉不上锁),并用窃取的支行行长陈某的柜员密码进入系统进行审批发放。当日下午,张某将“最高额抵押合同”、重复使用的“企业借款申请书”和伪造的借款借据交给综合柜员蔡某,让其将该笔贷款入账后转到某轴承厂账户上,并承诺转账传票中的印鉴签章在次日补盖。蔡某按照张某的要求,直接将200万元及时活期存款账户,然后,蔡某填制一张200万元的取款凭条,在S公司无人到场又无该企业活期存折且无该企业印章的情况下,将200万元转到轴承厂(存折户)存款帐户上。复核员对该份无印章的转帐凭证未做退回处理,当场完成复核。次日上午,柜员蔡某将须补盖印鉴签章的转帐凭条交给张某。下午,张某在转账凭证上补盖了私刻的S公司财务专用章和法人代表黄某的印章后送回蔡某处。蔡某收到了补盖印章后未折角验印,复核员未与企业预留印鉴核对,事后监督也未对印章进行折角验印。

200万元转至轴承厂存款账户后,在8月21日至25日,张某授意蔡某以虚假填制轴承厂取款凭条、冒充企业法人代表黄某签名、私盖存放在该支行轴承厂印章、伪造该企业与他人的借条等方式,将打入轴承厂账户的200万元分4次转至他人账户140万元和提取现金60万元。

二、分析案件成因 整个作案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业务人员均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违规操作,导致7道内控防线道道失手:

(一)印鉴卡管理不善。按规定该支行应将印鉴卡作为重空加以保管,但该案中临柜人员违反规定将印鉴卡借给了张某,导致案犯根据印鉴卡印模刻制了企业公章、财务专用章和法人代表印章。

(二)印章管理松懈。贷款审批专用章和行长名章是重要印章,按规定必须专人上锁保管,用章须经相关人员批准。该支行对此2枚印章虽落实了专人保管,但平时不上锁,信贷员能随意用章,导致张某偷盖得逞。

(三)贷款审批密码泄漏。贷款审批密码是进入信贷管理系统审批的钥匙,限本人使用,使用人对密码的保密工作负完全责任。但该行行长陈某在使用过程中保密意识不强,使张某偷窃密码私自进行审批和发放。

(四)综合柜员审核失职。张某将伪造的贷款资料交给综合柜员,要求将贷款入账后转入另一家企业,并承诺次日补盖转账票中的印鉴章。综合柜员未与预留印鉴核对即交给复核员。在此过程中,综合柜员没有把好初审关;一是作为入账依据的“企业借款申请书”应为原件,而张某提供的是复印件,借款借据也缺乏法人代表签字。二是从存折账户中转帐,按规定须有企业人员凭存折填写转账凭证并加盖印章后方能办理,但综合柜员在企业无人到场又无企业存折、无 印鉴的情况下,自制取款凭条将资金转入另一家企业。三是没有核对印鉴,致使伪造印鉴蒙混过关。

(五)复核柜员复审不力。按规定,复核员应发挥二次审查作用,对不合规的支付凭证应予以退回。但本案中复核员未将综合柜员递交的无企业法人代表签字的借款借据及无印鉴的200万元取款凭条予以退回,对支付凭证上补盖的印鉴也未进行折角验印,未真正起到复核作用。

(六)事后监督失效。按规定临柜人员应将记账凭证于当天营业终了最迟不超过次日上午交事后监督(会计)。本案中,事后监督未审查出上述有问题的支付凭证也未对200万元支付凭证迟交的情况产生怀疑。

5.债券业务风险防控 篇五

一辩: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和对方辩友坐在这里讨论什么是银行业务的核心,是追求效益?还是风险防控?那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核心这个词的意义,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核心?

刚才对方辩友也告诉我们:核心,意为中心、主要部分,是事物最主要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那一部分。很高兴对方辩友关于核心一词的概念与我方一致,奠定了我们友好讨论的基础。但关于这一定义的理解,对方辩友还不够透彻。核心的定义给了我们三个判断标准:

第一,核心是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也就是说,核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之不可。

纵观世界各国的银行危机,所有倒闭、被政府接管的银行,无一例外地不是因为在风险管理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才走上灭亡之路。

同时,银行业监管发展的趋势也表明,银行风险才是监管当局进而是我们商业银行自身关注的焦点。银监会始终坚持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新巴塞尔协议》中所提出的“三大支柱”无一不是以风险为核心的。这就促使银行业务必须以风险防控为核心。没有足够的风险防控措施和能力,监管部门分分钟给你开具罚单,甚至让你中止业务。

所以说,风险防控是银行业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核心的定义告诉我们核心是事物的中心、主要部分。

美联储副主席罗杰。富古森指出“承担风险是银行存在和繁荣的根本原因。”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说:风险管理的本质就是要用科学、先进的方法,在业务发展、盈利需要和风险之间找出平衡点。银行业务无外乎是:识别业务存在的风险,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寻找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点的过程。

这无不佐证了银行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

第三,从逻辑角度分析。一项业务从需求、研发、测试到上线推向客户,实现销售获得收益以及销售后的管理整个流程来看,获取收益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对方辩友把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说一个处于末端的环节当成一个事物的核心是否太过牵强呢?但我们回头看看,整个业务过程中,无论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风险防控,正是风险防控保证了我们的收益,减少了损失的发生。我们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一名银行人,如果意识不到经营风险是我们银行业务的本质,风险随时在我们身边,那我想他绝不是一名合格的银行人,理应进行再教育和提高。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风险防控是银行业务的核心。

谢谢主席,下面由我来做我方攻辩小结。刚才对方辩友的攻辩貌似精彩/华丽,但其中隐藏的错误真是让我们惊诧不已。第一,对方辩友看问题只见其表不见其理。对方辩友告诉我们,银行开办业务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效益,以此也就证明追求效益是银行业务的核心。请问目的与核心之间能划等号吗?我们说银行作为一个企业,不否认它以追逐利润为目的,但实现利润的途径是什么?是我们开办的各项业务,也就是说业务是我们追求利润的载体。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业务这个载体的核心是什么?毋容置疑,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也就是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无非三大块,资产、负债以及中间业务,而这三项业务在本质上都是经营和管理风险,因此我们说风险防控是银行业务的核心。

第二,对方辩友混淆视听,偷换概念。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风险防控是为追求效益服务的,风险防控是追求效益的工具和手段,实现效益是银行的最终目标。我方在一辩陈词和攻辩中已经详细阐明风险管理是基石,是根本核心,是对方辩友的效益大厦越盖越高的支撑和保障。如果说风险管理不处于核心地位,而仅仅是一个工具或一种手段,我们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那巴林银行是怎么倒闭的呢?次贷危机又是怎么发生的呢?《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办法》要求我们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又有何意义呢?

6.债券远期交易结算业务规则 篇六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成员:

为规范债券远期交易的结算业务行为,维护远期交易参与者合法权益,根据央中国人民银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的要求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主协议》的约定,为规范债券远期交易的结算业务行为,维护远期交易参与者合法权益,我公司制定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结算业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见见附件),现予以发布。。请在各结算成员在开展债券远期交易时,按照《规则》办理相关结算业务。

为确保债券远期交易结算业务的如期开展,现就结算成员在相关系统运行过渡期内需要注意的操作事项通知如下:积极进行业务准备和系统开发,目前,我公司的簿记系统已具备支持债券远期交易结算的功能,保证金管理系统正在加紧建设,簿记系统与同业拆借中心交易系统联网实现支持远期交易功能的工作也积极推进。但是,债券远期交易的结算业务涉及到完善债券簿记系统、与交易系统联网实现远期交易结算功能等大量细致而缜密的工作,同时,从系统改造需求最终确定到远期交易正式推出的时间间隔较短,因此,目前在结算业务处理中,《规则》中的部分条款与实际操作略有不同。现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结算指令的发送方式

结算指令发送暂按照《规则》第七条第一款的方式操作,即“结算双方中的付券方在成交当日或次一工作日通过簿记系统客户端发送远期交易结算指令,收券方及时进行确认”。按《规则》第六条第二款执行;功能实现后,可按《规则》第六条第一款执行。二、保证金的`保管交易结算双方如选择中央结算公司集中保管保证金,应在交易结算指令中录入保证金金额;如未选择中央结算公司集中保管保证金,在交易结算指令中不要录入保证金金额,中央结算公司也不作相关处理。

三、保证金(券)的追加

在簿记系统改造完成前,簿记系统暂不能提供对追加保证金(券)(券)追加功能业务。,暂用应急方式处理,结算双方应填制并向我公司提交《债券远期交易保证金(券)追加应急指令书》(见《规则》附件5);在簿记系统改造完成后,结算双方应用保证金(券)追加指令进行相应处理。

四、保证券的解押

远期交易结算合同在交割日成功履行后,将对保证券立即进行解押处理。

7.债券业务风险防控 篇七

一、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简述

(一) 定义

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是指持卡人向银行申请用其信用卡购买家用汽车, 经申请银行核准后在其支付一定比例的首付款并购买相关保险的情况下, 通过专用分期POS机或银行后台完成分期, 交易成功后相应交易金额平均分成若干期, 由持卡人在约定期限内按月还款, 根据银行与经销商约定, 免除或支付一定手续费的业务。

(二) 购车分期付款业务特点

1. 债权债务由商家与客户之间转移到银行与客户之间

在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业务中, 银行替持卡人代垫购车价款, 持卡人按期分次向银行归还欠款, 商户以此一次性收取价款。

2. 还款方式不同、还款周期变长

信用卡的一般刷卡消费, 持卡人应在账单日后20天前归还银行欠款。但是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要求持卡人按期分次归还银行欠款, 与一般刷卡消费还款方式不同, 还款期限分12期、18期、24期和36期不等, 还款周期变长。

3. 信用额度放大

银行在发卡时, 已根据申请人的资信条件核定了信用额度。而信用卡购车分期业务, 不会占用银行给予客户的信用额度, 即持卡人实际上享用双重额度。在原来给定的信用额度上又增加分期付款额度, 持卡人的信用额度被放大, 为此银行需承担一定风险。

二、信用卡购车分期业务风险种类

(一) 内部操作疏于管理, 埋下诱发风险隐患

1. 未严格落实“三亲见”要求, 营销真实性流于形式

银行营销人员未严格执行人民银行、银监会相关要求, 落实“亲见申请人、亲见身份证件原件、亲见本人签名”的三亲见营销准则, 纵容汽车经销商人员为客户进行虚假申请, 从而造成伪冒、欺诈、套现等风险以及客户信用风险时有发生。

2. 银行对购车分期实行分拆授信, 隐藏风险隐患

银行为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争夺更多客户, 不加节制地满足客户需求, 对于个别分期额度超过审批权限的客户执行额度拆分, 为客户同时申请办理信用卡汽车分期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 导致出现一车两贷、引起过度授信问题, 给银行资金安全埋下隐患。

3. 以POS增机方式, 准入不符合条件的汽车经销商

目前, 不少银行为了扩大合作经销商范围, 采取“POS增机”变通方式, 将汽车分期业务拓展至二级汽车经销商, 导致客户提出汽车分期付款申请以及车务手续均在二级汽车经销商完成, 而分期购车清算资金却划归“POS增机”的一级汽车经销商, 形成多方权力与义务不明确, 存在较大的法律和资金风险。

(二) 外部风险日益凸显, 威胁银行资金安全性

1. 持卡人转让车辆, 恶意套取银行资金

购车分期业务多家银行采用信用模式, 客户办理购车分期无需进行物权抵押, 也未对车辆保险中受益人做特定要求, 客户在办理汽车分期后在还款期内自行转让车辆所有权, 未按约定全额偿还购车分期款项, 套取银行资金移做他用, 造成银行对于购车人转让所购车辆所有权故意套现的行为难以控制, 对银行风险会急剧放大。

2. 经销商自买自卖, 办理虚假申请

汽车经销商在实际经营中最缺的就是资金, 一些不法汽车分期商户钻银行购车分期业务管理漏洞, 利用企业内部员工及亲属, 采取伪造手段, 伪造机动车销售发票、机动车保险单等购车资料, 骗取银行资金用于自身经营, 此种情况类似于个人住房贷款的“假按揭”。

三、信用卡购车分期风险防范举措

(一) 严格目标客户准入

银行要准确定位专项分期目标客户, 从源头控制风险。应严格执行对多头授信、高负债、高额度使用率等隐含套现及信用风险的客户不办理汽车分期业务的规定, 对异地户籍且本地无房产的私营业主或私营企业雇员审慎办理, 严禁接受贷款公司、小贷公司等中介机构推介的客户。

(二) 规范营销受理操作

银行应严格执行购车分期业务受理流程, 确保银行营销人员受理客户申请, 核实客户资金用途、还款来源, 完成面谈。营销人员应核实申请人及其身份证件真实, 亲见本人签署申请表, 保证客户各项签名字迹一致, 各项权利义务告知完整。

(三) 加强贷款分期用途真实性核查

银行对购车分期应核查机动车销售发票、机动车商业保险单和首付款凭证是否真实有效, 应通过当地税务查询网站、客户承保保险公司网站或电话等渠道, 核实发票真伪及客户姓名、车架号、发动机号等关联信息一致性, 并留存记录核查结果。

(四) 加强授信审批管理

银行内部相关业务部门要实现客户信息资源的内部共享, 建立统一的个人客户综合授信额度管理系统, 进而有效防止出现重复授信、过度授信情况的发生。同时, 对优质客户超额度审批权限的分期业务, 可以对超权限部分的额度引入专业担保公司进行担保, 或增加客户其他保证措施。

(五) 加强购车分期商户管理

银行在购车分期业务发展中要对分期商户准入加强审批管理, 选择一级经销商进行业务合作, 同时建立商户交易监测机制, 对交易量异常波动或风险客户相对集中的商户, 应采取实地调查等措施进行排查, 对商户资金流向进行监控, 防范套现风险发生。

(六) 加强贷后服务和催收管理工作

银行为防范客户无意识违约问题, 应在临近还款期限时, 对客户进行还款短息提示, 引导客户树立规范用卡的信用意识。银行运营后台要对客户资金流向监测, 提前预判客户逾期性, 将风险管控前移, 对逾期账户提前介入催收, 催收工作应与催收人员绩效挂钩, 最大限度保全银行资产。

参考文献

[1]张国柱, 何慧龄.当前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金融, 2011 (02) .

[2]甘永红.发展信用卡汽车分期付款业务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 2011 (02) .

8.债券业务风险防控 篇八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融资担保企业;风险;业务开发;防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由于产业结构将逐步调整到位,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占据主导,未来中国经济将呈现质高效优,速降量增的新态势。但也应该看到项目重复建设、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需求萎缩、市场低迷等,使我们面临的发展阻力依然很大。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担保行业代偿率目前已高于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两者间的差距或将进一步拉大,资本实力弱、风险管理不到位的担保企业将受到进一步冲击,担保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所以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做好企业风险防控及业务开发,是当前融资担保企业普遍思考的问题。

一、经济新常态下融资担保企业业务开发

就担保企业来讲,GDP增长速度放缓,部分行业扩大投资规模的意向减弱,对资金的需求可能会出现萎缩,因此会影响担保行业发展。但任何时候基于国家政策的行业投资取 向总是动态的,担保业要善于研究国家政策,及时准确把握行业动向,适时推出带有方向性和前瞻性的担保产品。微观方面,经济新常态下融资担保企业应加强与银行的合作,积极开展银、担、企对接活动,配合银行优化担保业务,如对纳税诚信企业,以其实际纳税额为基础,给予一定的信用担保的“税融通”业务等。宏观方面,瞄准国家产业导向中的潜在产业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精准定位,锁定特定目标客户,实行一对一专属服务,以小促大,聚小成大,小始大终。

二、担保公司要创新与金融机构合作方式

金融机构应与担保机构密切协作,及时通报受保企业的有关信息,加强对受保企业的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利益;对信用等级较高的担保公司,为有市场、有信用、有效益的小微企业提供的担保项目,应减少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或给予利率下浮优惠。运作规范、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强、信用等级高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也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比选合作银行的条件,为其承保的优质项目提供服务质量优、贷款期限适宜、利率更加优惠担保服务。

三、经济新常态下融资担保企业风险防控

从经济新常态下融资担保企业所呈现出的风险来看,融资担保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风险防控。

第一,融资担保企业应建立健全融资担保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审、保、偿”分离制度、廉洁运作制度、项目经理AB角制度、保后跟踪制度、风险项目管理规定、项目稽核制度、风险月报制度等。融资担保机构可对中小企业的申请资格及相关的情况严格审批,评估其信用等级及项目风险,在此基础上确定担保费率,做好事前控制。不定期地跟踪调查在保企业生产消耗、工资发放、资金流水、负债规模等,随时对项目可能发生风险的苗头及时监测并提出风险处理措施,做好事中控制。

第二,建立银行与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共担机制。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强化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根据风险控制能力,合理确定担保放大倍数和风险分担比例,建立“银担”风险分担机制。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可以建立地方政府、合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共同分担风险的“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建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一方面担保机构可以与银行共同加强对被担保企业的风险识别与防控;另一方面,政策性担保机构、地方政府、银行三者的风险责任分担,实现地方政府对政策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可以增强政策性担保机构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融资担保企业应做好对被担保企业的风险管理。担保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与业务开发、风险防控相联系的绩效考核办法。在风险管控方面,要坚定不移的贯彻“保前调查、保中审查、保后管理” 这三项基本规则。具体到担保公司的业务操作层面,要进一步将这三个环节细化,将担保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列出清单,形成一套规范的、可行的操作规程,业务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开展保前调查、保中审查、保后管理。

第四,以省为单位,建立全省范围内的区域性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和再担保体系。通过建立全省范围内的区域性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可以发挥省级政策性担保机构的龙头作用,突出再担保功能,采取联保等方式,支持地方政策性担保机构开展业务,推动区域内担保机构业务错位发展。同步建立体系成员信息系统,实现体系成员间的信息互通,提高担保企业对担保对象的信息分析研判能力。

总之,经济新常态下融资担保企业业务开展总体上保持良好趋势,担保机构应及时研究产业政策发展变化,区别对待新老产业,重点关注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加强与银行合作开展风险分担模式的担保业务,规范业务规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做好企业风险防控。

参考文献:

[1]陈海烽.基于融资性担保的中小企业融资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04):17-18.

[2]李偉.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机制的构建[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2(04):35-36.

[3]田天,赵倩.论风险投资与担保公司协同运作的金融创新[J].南方金融,2012,2(02):59-60.

上一篇:儿童学雷锋演讲稿下一篇:最懂我的人-我的好朋友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