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作业管理总结

2024-08-15

生产与作业管理总结(精选10篇)

1.生产与作业管理总结 篇一

《生产与运作管理》第一章作业2

思考题:

4、说明流程式生产与加工装配式生产、订货型生产与备货型生产的特点。

5、服务具有哪些与产品不同的特征?

判断题:

1、制造业的本质是从自然界直接提取所需物品。

2、服务业不仅不制造产品,而且往往还消耗产品,因此服务业不创造价值。

4、有什么样的原材料就制造什么样的产品,是输入决定了输出。

5、运作、营销和财务三大智能在大多数的组织中都互不相干的实行。

7、生产运作管理包括对生产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

8、运作经理只对运作系统的运行负责,不对运作系统的设计负责。

9、加工装配式生产是离散性生产。

11、纯服务是不能通过库存调节的。

13、企业的产出物是产品,不包括废物。

选择题:

1、在大多数企业中存在的三个主要职能是()

A、制造、生产和运作B、运作、营销和财务

C、运作、人事和营销D、运作、制造和财务 E、以上都不是

2、下列不属于大量生产运作的是()

A、飞机制造B、汽车制造C、快餐

D、中小学教育E学生入学体检

3、下列不是生产运作管理目标的是()

A、高效B、灵活C、准时D、清洁E、以上都不是

4、相对于流程式生产,加工装配式生产的特点是()

A、品种数较多B、资本密集C、有较多的标准产品

D、设备柔性较低E、只能停产检修

6、下列不是服务运作的特点的是()

A、生产率难以确定B、质量标准难以建立

C、服务过程可以与消费过程分离D、纯服务不能通过库存调节 E、与顾客接触

2.生产与作业管理总结 篇二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某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资料以及2008—2009年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和企业其他职业卫生基础资料。

1.2 方法

在进行危害识别的基础上对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主要岗位进行检测, 高毒物质每月1次, 普通毒物每年1次, 结合《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 50442-85) [2]、《有毒作业分级》 (GB 123312-90) [3]和《噪声作业分析》 (LD 80-1995) 的要求, 调查分析各岗位作业风险, 在掌握各岗位作业风险的同时结合职业健康监护等相关资料开展职业卫生作业风险管理工作, 有侧重地进行职业健康监护、日常应急管理、人员培训等职业病防治工作。

2 结果和分析

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工序主要包括:研磨、清洗、氧化/扩散、化学气相沉积、光刻、去胶、干法刻蚀、化学机械抛光、湿法蚀刻、离子注入、溅射等, 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及存在岗位见表1。根据我国现行的职业卫生标准和国家标准检测方法, 对各岗位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检测, 共检测样品4391件, 其中合格4356件, 检测结果见表1。

依据以上检测结果, 计算毒物的浓度超标倍数, 结合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2项指标, 对照《有毒作业分级》分级指数C的计算公式C=D·L·B, 求得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同时按照《噪声作业分级》计算公式I= (LW-LS) /6求得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综合得到该集成电路生产各作业岗位危害程度分级, 见表2。

在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作业风险调查分析的同时, 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员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 188-2007) [4]的要求进行职业健康监护, 见表3。2008—2009年该企业共委托当地疾控中心体检3582人次, 其中男1563人次, 女2019人次。检出与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相关指标异常人数56人次, 异常率1.56%。其中在岗及离岗体检出现职业危害因素相关指标异常人员共49人次, 男35人次, 女14人次。听力系统损伤人员共9人次主要存在于动力厂房, 血常规、尿常规、肺功能、X摄片及肝功能异常人员34人次主要位于主生产车间清洗、扩散及蚀刻岗位, 其余6人次经复查无职业危害因素相关指标异常。

综合以上资料, 对各个作业岗位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同时依据健康监护结果将主生产车间清洗、扩散及蚀刻岗位列入危害程度轻度岗位管理。见表3。

3 讨论

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是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的前提, 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职业危害控制的主体是企业, 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企业各个作业场所中, 企业应在科学识别本企业职业危害因素存在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危害因素的毒理学资料、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在掌握作业区域和作业岗位职业危害程度和作业风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合理调整生产工艺, 配备个人防护, 有计划地开展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和职业健康促进工作, 保护劳动者健康。

关键词:集成电路,作业风险,调查,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金龙, 秦宏.集成电路制造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9, 22 (1) :62-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 50442-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 123312-90有毒作业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3.以人性化管理抓好安全生产作业 篇三

第一是生产作业情况多变,物质条件不可靠不安全,使潜在的事故危险越来越复杂。

第二是企业难于作出安全与生产的平衡,生产管理部门生产作业进度的要求可能与要求规范操作的安全工作构成冲突。

企业强调了产量、质量,但是,未把人机安全管理作为提高产量、质量的基础工作来做。

第三个原因来源于人的基本动机,随着农民工的增多,追求经济效益与安全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安全知识匮乏、长期紧张工作得不到适当的休息,使人的安全不可靠因素增加。

人们要成功地赢得经济效益,减少停工、息工以及事故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就必须从减少不安全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开始,从人性化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做起。

一、把人放在安全岗位的设计点上

人机安全是生产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效益提高的保证。从1906年美国TS轧钢厂的厂长格里第一个提出“安全第一”的口号以来,安全系统工程形成了一门基础学科引起人们的重视。生产作业与人机安全这一对立统一的同一体存在于生产作业过程的各个环节。格里时代传统的安全方法凭经验和直觉了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为定性研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事故的规律提供了基础工作。开工前对操作人的监测,对设备、工具等作业对象存在的不安全状态作前期分析,是搞好生产管理的前提。日本企业家把安全前期工作总结为三种重要措施,即实行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其中技术和教育是基础,实施管理和法规是保证。技术的充实可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技术和教育的充实又可以使实施管理与法规更具有科学性。对工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利用巳有知识与经验,累积和增加新的知识与经验,是消除事故隐患提高人机系统可靠性的先决条件。

近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工作环境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工作环境的枯燥单调影响着职工意识水平的持久。对一些运动不激烈的的单调作业,如监视作业,手指作业等,一旦持久,头脑里就有余暇,就易产生厌倦,思想开小差,打瞌睡现象。这时人体的意识水平往往因疲劳或单调自动降低。这种状态的出现,有可能使客观要求的信息处理等级与人体的意识不协调造成事故的发生,人们发现色彩能对人的精神起调剂作用,对工作环境作色以调剂人们的精神状态,对保证安全生产起到一定的作用。

科学的行为研究告诉我们,人体的各部位机能与工作环境协调节可以使人振奋。分析劳动者的工作姿势,排除无效动作,调整劳动节奏,减少重心移动来防止事故。通过人体的测量找出躯体各部分相关尺寸,确定手足活动及其范围,并为之设计合理工具和个人护具,确定危险区域等等,都为防止事故的发生提供了依据。因此,为人体创造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可以从意识上调节人的精神面貌使人精神放松,那种心里的厌倦和消极抵触情绪就可消除,安全感使他以自豪与振奋的精神面貌轻松地投入工作。

员工进入工作现场,一些醒目的提示标语,“为了你的家庭幸福,请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为了你的身体健康,请佩戴劳动防护用品”等等以人性化关爱的亲切语言与职工直接对话,改变以往“安全为生产”的排他意识的口号,为舒适、安全的工作场地,配以直观诙蔼的图片、标语,组成一个“安全为了我,我需要安全”的生活整体。为开工前安全防范做好精神准备。

二、以人为本抓好中途安全作业管理

行为是决定事故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的一个重要因素。事故妨碍任务的完成。在发生前一定有不安全的行为和不安全的条件,或者有不安全的行为又有不安全的条件。日常生产活动的内容丰富,情况复杂,各种因素都在变化发展,抓好过程安全管理,必须以人为本才能保证计划的实施。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的三要素是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人有意识地使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使之达到自己预期的愿望。劳动中有的难度不大但要花体力,有的劳动强度不高但技术难度较大。为了使操作与意识水平的协调,我们可以把作业的困难程度分成几个等级,诸如常规性操作,熟练性操作,决策性操作,从低级判断延伸到高级判断。根据操作等级信息处理的难易程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克服薄弱环节。根据所发现的生产隐患,调整作业方案,对每道工序的进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预见和发现可能发生的问题,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在实施生产作业计划过程中,要使劳动者自觉意识到安全与自己与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也应该同时强调“安全第一”抓好过程安全以确保人身的安全。

4.生产与作业管理总结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

1.用户购买产品的第一需要是(D)。

A.数量 C.价格

B.交货期 D.质量

2.下列属于生产与作业系统结构化要素的是(A)。

A.生产技术 C.人员组织

B.库存控制 D.质量管理

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进行经营决策、制定经营方针和确定(B)。

A.经营方案 C.经营计划

B.经营目标 D.经营方法

4.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包括经营范围、竞争优势、协同作用和(A)。

A.增长向量

C.职能范围

B.经营战略 D.市场优势

5.生产与作业战略中,属于组织与管理方面战略决策的是(D)。

A.管理人员的选择 C.管理监督形式

B.车间内部布置 D.组织形式

6.在生产与作业系统中,起综合性作用的生产要素是(A)。

A.劳动力 C.生产手段

B.生产对象 D.生产资金

7.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强调应采用(C)。

A.定额管理 C.劳动分工

B.标准化 D.职能组长制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产与作业管理内容的是(D)。

A.计划

C.控制

B.组织

D.融资

9.在现有产品不变而经营方向改变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增长向量要素是(C)。

/ 7

A.市场渗透 B.产品开发 C.市场开发

D.多种经营

10.下列选项中,属于企业战略构成要素的是(C)。

A.生产类型 B.外部环境 C.竞争优势

D.信息技术

11.生产与作业战略中,属于组织与管理方面战略决策的是(D)。

A.管理人员的选择 B.车间内部布置 C.管理监督形式

D.组织形式

12.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变换加工对象时,如果设备调整的工作量大,适宜采用(C A.平行移动方式 B.横向移动方式 C.顺序移动方式

D.纵向移动方式

13.从一个工作地承担的工序数目来看,大量生产的工序数目(m1)与单件生产的工序 数目(m2)之间的关系为(D)。

A.m1m2 B.m1>m2 C.m1m2

D.m1<m2

14.与流程式生产相比,加工装配式生产(C)。

A.产品品种数较少 B.在制品库存较低 C.产品品种数较多

D.副产品较多

15.大型水轮发电机的生产与作业类型属于(B)。

A.补充存货生产类型

B.订货生产类型 C.连续生产类型

D.备货生产类型

16.工作研究的步骤是(A)。

A.应先确定目标,再记录现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方法 B.应先记录现行方法,通过分析提出新的方法,然后才能确定目标 C.应先确定目标,然后即可提出新的方法,不必拘于现行方法 D.应首先提出新的方法,然后再确定目标,并考虑如何应用于现实

17.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进行经营决策、制定经营方针和确定(B A.经营方案 B.经营目标 C.经营计划

D.经营方法

/ 7

。)。)

18.散放于地上,需经装箱、抬起、装车才能运走的物料,其搬运方便系数为(A)。

A.0 C.3

B.1 D.4

19.商品产值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产出可供销售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其计算的价格基准为(D)。

A.不变价格 C.同业价格

B.可比价格 D.现行价格

20.按生产法计算,净产值应等于(B)。

A.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 C.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

B.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 D.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

21.生产与作业过程的符号表示法中,“口”表示制品处于(D)A.加工状态 C.搬运状态

B.停留状态 D.检验状态

22.按生产性质分类,生产可分类为(D)。

A.加工装配型和流程型 C.大量生产和成批生产

B.备货生产型和订货生产型 D.物质生产型和劳动服务业型

23.评估物质型生产绩效的主要标准是(A)。

A.产品质量 C.产品声望

B.顾客满意 D.产品价值

24.将生产同一种产品(或部件、零件)所需要的全部或大部分设备,安置在同一个生产单元中,配备相应工种的工人,加工同一种产品(或部件、零件)。这种生产过程的组织原则是(B)。

A.关键品种优先原则

C.成组加工单元原则

B.对象专业化原则 D.工艺专业化原则

25.某一加工产品批量n=4件,需顺序经过4道工序加工,各工序的工序时间分别为:t1=10分,t2=5分,t3=20分,t4=15分,若采用平行移动方式组织生产,则该批零件的加工总周期为(A)。

A.110分 C.125分

B.115分 D.200分

/ 7

26.工作研究的最终目的是(A)。A.提高生产率 C.工作方法的标准化

B.减少人员投入 D.降低劳动强度

27.从生产形式的角度分类,生产与作业可分为(A)。

A.订货生产型与备货生产型 B.加工制造型与提供劳务型 C.大量大批生产与单件小批生产 D.加工装配式生产与流程式生产

28.生产与作业管理应遵循的首要原则是(B)。

A.环保原则 C.创新原则

B.市场导向原则 D.安全原则

29.下列选项中,属于生产与作业系统维护改进工作的是(D)。

A.订单管理 C.现场管理

B.生产与作业控制 D.大规模定制

30.生产与作业战略对其他职能子战略的一个作用是(A)。

A.协调作用 C.控制作用

二、名词解释题

1.企业战略

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策划与方略。2.职能战略

是为贯彻、实施和支持总体战略与经营单位战略而在企业特定的职能管理领域制定的战略。

3.生产与作业管理

是指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有效地利用生产资源,对生产与作业过程进行组织、计划、控制,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提供职务的管理活动的总称。4.生产与作业战略

生产与作业战略:是指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目标市场和产品、服务特点,在构 造生产与作业系统时确定的指导思想、规划、决策内容及其实现程序。

/ 7

B.组织作用 D.指导作用 5.生产与作业系统结构化要素

是指构成生产系统物质形式的那些硬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6.工艺专业化形式

生产单位内,集中同类型设备和同工种工人,对各种产品进行相同工艺方法加工的形式。7.生产技术

直接改造自然的技术 8.成组技术

利用零件的相似性来组织生产的原理和方法。从设计属性和工艺属性考虑,许多零件具有相似性,将相似零件归为一类,采用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和工艺编制方法,从而减少重复工作,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改进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9.生产服务过程

生产服务过程是指为基本生产、辅助生产服务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例如,原材料、半成品、工器具的供应、运输、保管,工作场所的清洁卫生等。10.工时定额

模具加工的时间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规定加工一套模具或完成一道复杂的工序所需消耗的时间。

三、简答题

1.简述生产与作业系统面临的问题

(1)市场竞争的国际化。

(2)市场需求多样化,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急崩加快。

(3)市场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4)资源紧缺、环境保护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严竣的摆在企业面前。

(5)信息他的实施给企业生产与作业带来新的冲击。

(6)不可忽视安全问题。

2.简述生产与作业管理的内容

从管理职能角度来分析,可以将生产与作业管理内容概括为以下五大方面,也可以看作比较广义的生产与作业管理。

(1)明确清晰的生产与作业系统职能战略。

(2)确定合理的生产与作业组织形式。

(3)制订科学的生产与作业运行计划。

(4)实施准确的生产运作系统运转浮动。(5)提供良好的生产与作业,系统维护、改进。

/ 7

3.简述生产与作业战略的作用

1、生产与作业战略的实施,能够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

2、生产与作业战略对其它职能子战略起到基础性、支撑性、协调性作用;

3、生产与作业战略规划者生产与作业系统的运作和发展

4.简述设备管理的内容

1.设备管理规划决策、选型、设计、制造或购置。其主要依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的原则进行,直接影响和决定设备的全寿命使用和管理工作

2.设备的正确安装、使用与维护,设备的正确安装和使用,可减少磨损和故障,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和应用精度,而及时的维护可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良好状态。

3.设备的检查与修理;设备的检查是机器设备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程度进行检查和校验。

4.设备的更新改造。应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5 简述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的策略

1围绕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来定制服务。2创建可定制的产品和服务。3提供交货点定制。

4提供整个价值链的快速响应。5构件模块化以定制最终产品和服务 6.简述流程重组的原则

重组原则是采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设计业务流程,以满足一定的战略业绩目标。

(1)应用连续改善的技术促进企业提高业绩水平。

(2)采用有效的变化管理方法以调整供应链企业的人力和文化,从而适应新的工作流程。

(3)正确应用信息技术,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信息技术,同时要根据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集成的特点进行流程重组。

(4)最高领导层的参与以及领导的重视至关重要。7.简述组织流水线生产的条件

1、产品品种稳定,是社会上长期大量需要的产品;

/ 7

2、产品结构先进,设计定型,产品是标准化,并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

3、原材料、协作件事标准的、规格化的,并能按时供应;

4、机器设备能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实行计划预修制度;

5、个生产环节的工作能稳定地达到工作质量标准,产品检验能随生产在流水线上进行。

5.生产运作管理作业 篇五

一、简答题

1.什么是运营管理?以及运营管理的目标?

2.流程的定义?阐述流程设计的步骤?

3.什么是设施选址?设施选址的重要性?

4.分别阐述简单计划以及复杂计划的含义?

5.质量的主要特征?

6.生产作业计划管理要求 篇六

生产作业计划管理的目的是:使企业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合理制订和控制在制品的资金占用,指导企业生产调度工作。同时生产作业计划又是联系企业技、产、供、销等工作的纽带,组织企业的均衡生产,连续而有节奏地生产,完成生产计划,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成。

二、三、生产作业计划在经营的领导下,由计划调度下达生产计划,并落实到供供应 应、车间、外协、技术。计划一旦下达无不可抗拒的理由必须严格执行完成。

供应必须按生产计划和交货周期、生产周期做好物资供应工作,供应计划必须准确上报计划调度,计划调度按计划周期检查工作考核。对特殊、急件必须按计调要求周期回厂。对不能按期回厂产品,供应人员必须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延误时间,必须确定回厂时间。由计划调度上报上级批准同意或不同意,供应必须严格执行。产品在加工的过程中出现原料质量问题必须按计调要求补料回厂,满足计划要求。

四、外协

外协产品分整体外协和单序外协。外协人员必须向计划调度提供此外协厂家的生产能力、技术能力、设备能力、控制能力情况报表。整体外协和单序外协由计划调度根据公司的生产能力周期提出外协计划。并且计划调度提出外协加工周期回厂时间,外协人员必须根据所要求时间执行和落实跟踪,保质保量回厂。不能按期回厂产品必须提前书面报告,说明情况,并确定延误周期和回厂时间。工序外协由车间向外协提供,生产车间必须作出工序外协周期计划,以便外协联系操作执行。

五、库房

必须按生产计划落实和清查库房,做好毛坯件、外购件、原材料的生产准备工作。库房人员必须紧密同供应人员联系,跟踪供应人员的毛坯件、原材料的回厂时间。毛坯件实际回厂必须上报计调,下料完毕必须上报计调库房原料库存、成品库存、半成品库存,月报表一月一次报经营部。做到生产车间对库房领料到位,生产车间到库房领料,由库房负责。

六、生产车间

生产车间计调生产计划,必须作出车间生产实际安排,实施作业计划。完成入库周期计划,上报计调。不作反馈安排计划,计调视认为完成,并按此检查考 1 生产计划的编制 根据经营合同编制生产作业计划,计划编制要求根据生产自制和外协协作完

核。急件、临时追加件必须按计调落实周期完成,对计调下达的计划不能完成的必须书面报告,由计调组织开会分析、协调并确定最终完成周期。

七、确保生产计划的完成,技术和生产是有机不可分割的。生产计划一旦下达,技术部必须按周期落实完成图纸、资料、工艺等工作,必须满足生产现场的所需,及时解决和处理生产现场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保证产品所需质量要求。生产车间必须出示合格的产品入库,外协必须交回合格产品回厂,质量必须保证合格的产品出厂。明确各环节、各部门的责任,查找各环节原因。

八、九、保证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衔接。各部门的人员定岗安排,需报计调以每周星期六下午1:30召开生产会和调度例会,在会上解决协调生产过程便衔接工作。中出现的横向关系和有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检查布置工作,各部门分管的当事人必须参加。

经营部

7.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作业管理研究 篇七

关键词:仓储管理,仓库规划,仓储作业流程

随着全球化经济趋势的变化, 中小生产型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仓储管理在节点衔接、物品储藏、调节市场等关键环节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管理作用。中小生产型企业因其生产型性质决定其更多时候关注生产和销售, 而对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仓储作业管理活动缺乏重视。实际上, 仓储作业管理在提高中小生产型企业生产运作水平和客户满意度具有保障的作用。

1 基本概念分析

1.1 中小生产型企业概念

生产型企业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生产型企业主要是指有实物产品产出的企业;广义的生产型企业则包括有输入转化为输出过程的一切社会组织[1]。本文所探讨的生产型企业侧重于狭义的层面。

中小生产型企业是指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 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按照中国划分标准, 中小生产型企业是指从业人员1 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 000万元以下的中小微型企业。其中, 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的, 营业收入2 000万元及以上为中型企业, 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 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企业[2]。本文所涉及的6家企业中有2家是中型生产企业, 4家为小型企业。

1.2 仓储作业管理概念

仓储作业管理是指从货物入库到货物发送的整个仓储作业全过程中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完整的仓储作业过程课归纳为订单处理作业、采购作业、入库作业、盘点作业、拣货作业、出库作业和配送作业七个环节[3]。本文根据调研和访谈总结, 根据中小生产型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的经营方式, 把仓储作业划分为采购作业、入库作业、在库管理和出库作业。

2 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作业现状分析

2.1 库区分布以及相关功能

通过对广东深圳、珠海及广西南宁共6家中小生产型企业的调研和走访, 库区分别根据生产需要一般分为原材料类仓库、辅助材料类仓库、成品类仓库, 其中辅助材料仓库包括了化学品仓库。库区布局分布根据企业库房和生产下料企业多为楼层式。原材料仓库和成品仓库分布在一楼, 方便出入库。辅助材料类仓库由于用料所在生产原材料比例为18%左右而分布在二楼或者阁楼, 把库区使用面积尽量让步给原材料类、成品类货物。

2.2 仓储作业中所用的主要设备和功能

中小生产型企业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仓库的所有性质为自用仓库。在所考察的6家企业仓储管理过程中主要的设备有电脑以及ERP软件、人力液压叉车、动力式叉车、常规打印机和条形码打印机。其中各企业因生产流程和销售环境的差异而引用的软件不一致, 有的采用大帮手软件, 有的采用金蝶软件。人力液压叉车用于生产过程中用料的补给和成品货物的入库。动力式叉车用于大件原材料货物的入库和出库业务的装卸搬运。常规打印机用于打印货物出入库的凭证和每天各生产线用料所需货物凭证。条形码打印机用于贵重原材料货物型号的标记和成品出库标识。

2.3 出入库流程

仓储作业的三大基本模块是入库管理、在库管理、出库管理, 这三大基本的模块基本囊括了仓储作业的全部工作。出入库管理好坏关乎到企业品质问题、企业形象问题、企业管理水平问题。

2.3.1 入库业务管理

入库业务管理包括:入库单数据处理、条码打印及管理、货物装盘及托盘数据登录注记 (录入) 、货位分配及入库指令的发出、Double In的货位重新分配、入库成功确认、入库单据打印[4]。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的入库业务管理主要分供应商送货入库、成品入库和成品客户退货。

(1) 供应商送货入库业务管理

供应商送货入库是指所采购的原材料或者辅助材料由供应商送货上门。具体流程为:供应商送货至仓库门口———提交送货单———仓管员核点单据与货物数量———单据录入ERP系统———货位分配———拉货入库。

(2) 成品入库业务管理

成品货物入库是指车间生产出来的合格成品经过品质检验 (OQC) 合格后的入库。具体流程为:生产报检———OQC检验合格———仓管核点———录入ERP系统———安排仓位———拉货入库。

(3) 成品客户退货业务管理

成品客户退货是指已发成品因质量问题或者其他问题需要退回返工或者报废。具体流程为:接到退货通知———退回成品数量、型号与退货单 (销售退货) ———ERP系统开出销售退货单入库—成品出库。

2.3.2 在库管理

在库管理是研究商品性质以及商品在储存期间的质量变化规律, 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科学的保管方法, 创造一个适宜于商品储存的条件, 维护商品在储存期间的安全, 保护商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 最大限度地降低商品损耗的一系列活动[5]。中小生产型企业在库管理主要的任务是保证库存物品的质量得到保证、账物相符无异、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中小生产型企业每月月底以及年中年末均会进行一次盘点, 所谓盘点是指定期或临时对库存商品的实际数量进行清查、清点的作业, 即为了掌握货物的流动情况 (入库、在库、出库的流动状况) , 对仓库现有物品的实际数量与保管账上记录的数量相核对, 以便准确地掌握库存数量, 以核查账物是否相符[6]。由于仓库的性质为保证生产与销售, 所以工作以生产和销售为中心, 需要经常的自查库存, 及时进行申购, 以保证生产的持续性进行。

3 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作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仓库分布不合理, 库区规划不科学

从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现有仓库的功能方面来看, 一般对原材料仓库管理比较严格, 在一定程度上对贵重辅助材料及危险化学品辅料的库存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 无法实时掌握辅助原材料具体情况。比如某变压器生产企业中铜线是辅助原材料, 因重视程度不够, 调研过程中发现其生产过程中时有发生由于铜线缺货下料而导致生产停工。

同时, 中小生产型企业由于仓库在设立时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 货物摆放比较随便, 这样导致了仓库内部的流通不畅以及管理不方便。调研某电表生产企业发现, 在库区的规划中, 由于进入化学品仓库的通道没有选择简单的方法, 导致要使用化学品辅料时必须绕整个库房长度的90度才能进去, 这样的布局不仅浪费有限的库存空间, 增加了进入化学品仓库的路程, 甚至为化学品发生爆炸事故带来隐患, 不利于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小生产型企业重生产, 企业所有者和相关管理者缺乏物流管理的思想, 把仓储看成是一个低文化体力劳动工作。二是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 没有经过相应的物流管理和仓储管理培训, 不具备仓储管理思想和统筹规划能力。

3.2 仓储设备老化, 物流软件更新速度慢

信息化技术ERP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为优化企业业务流程,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不仅将企业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高度集成化, 同时也将企业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等紧密结合起来, 优化各项企业资源。实现了企业业务处理的一体化[7]。调研过程中发现中小生产型企业使用的大帮手ERP管理软件或者金蝶K3ERP软件来看, 由于企业外界环境, 比如供应商和客户软件的更新变化, 中小生产型企业要及时响应整个供应链上各合作伙伴的系统更新而显示出自身使用软件的不足和滞后。而及时更新仓储作业管理使用软件, 从生产型企业高管人员角度来看显得不太必要, 导致软件更新速度较慢。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中小生产型企业更多地把企业资源和管理重点放在了生产和销售, 对仓储作业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仓储的设备比较落后, 基本上最先进的设备是台式电脑, 使用最广的就是人力叉车。

3.3 仓储作业流程不够规范

3.3.1 出库作业常伴有发货失误

出入库的程序错误而导致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仓储出库发货程序是企业生产流程的最后一道工序。调研过程中发现出库造成发货失误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出现的现象有: (1) 错发:即把A客户的货发给B客户; (2) 漏发:A客户急需的货没有及时送达而给客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 混发:给A发货的货中混有多种型号规格不一样的货物, 或者把给B客户货物中某一部分发给A客户。

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管理员的管理意识淡薄, 没有意识到这些错误对公司造成的影响以及经济损失;同时, 生产车间在包装时疏忽大意而导致了型号混装、错装的现象发生或者销售部门给予的发货指令有误。

3.3.2 仓库盘点数据准确度不高

在中小生产型企业的仓储中, 原材料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在供应车间生产的过程中, 因为仓储管理造成的失误而导致的生产停工致使交期延误, 给企业的形象带来很大损失。有的中小生产型企业原材料仓库的主要盘点方式是采取抽样称重然后计算出数量。虽然这样的工作方法为工作节约了时间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会因为误差而导致原材料供应不足。比如某个订单需要2 500个单位的原材料, 但是盘点允许正负50的误差, 当实际数量为2 450时账面数量仍然为2 500。而当实际需要2 500个单位的原材料时, 必须生产完2 300个原材料时才发现不够数, 导致紧急采购。不仅仅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 还可能导致订单的交期延迟, 客户满意度降低。

造成这些失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原材料在库管理上出现错误, 在盘点中由于原材料数量非常大但各种原料型号多却细小, 在出库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定的误差, 而这些误差就需要仓库在盘点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正。

3.3.3 货物混装错装现象发生频繁

货物混装是指把相近型号的货物同时装一个箱。货物错装是指把A型号的货物装在外箱显示为B型号的货箱内。出现混装错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货物的型号比较相似, 在发货时因为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误, 比如某变压器生产产品中DB35K-220I与DB35K-220L这两款货的型号就比较相似, 且这家企业的标签主要是手写, 这样就会因为书写的原因让人误解。二是发货准备的时间比较短, 比如某铝锭生产企业作为铝箔生产企业的供应商必须定时按照要求为铝箔企业送货。但有时会因为铝箔企业紧急需求而必须尽快给其送货, 由于是生产出来之后就立刻装车送货, 中间给仓库管理员的准备时间不足而导致出现失误。三是企业的工厂面积不大而导致仓库面积狭小, 在日常管理中没有做到不同货物不同型号进行分开摆放, 有时候为了节省时间而将不一样的成品堆积到一起。很容易造成货物混装, 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同时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严重的会失去客户。

4 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作业管理优化

4.1 重新规划仓库功能, 对各仓库库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

仓库规划是指对仓库布局、库址选择、仓库总平面布置、仓库主要建筑物结构类型、仓库储存空间的布局利用以及仓储设施的合理配置等的规划[8]。中小生产型企业应按照企业采购原材料、生产线生产产品和为客户提供合格的产成品的流程, 把库区布局划分为:原材料仓库、辅料仓库、在制半成品仓库、产成品仓库。并按照各个仓库货物存放的性质在仓库内划分待检区、待处理区、不合格品隔离区和合格品储存区。

科学划分各仓库库区有利于提高入库工作效率, 方便在库管理, 提升出库精准度。同时, 高效率、高精准度的仓储作业管理能保证原材料供应的流畅性, 确保生产作业顺畅和客户货物的准时供给, 提高企业信誉度和客户满意度。另外由于仓库库区布局划分合理,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有利于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2 适时更新仓储设备和物流软件

4.2.1 增加和更新装卸搬运设备

在调研的6家中小生产型企业中都发现仓储的搬运设备只有人力液压叉车, 而且车间生产过程中经常借用叉车, 由于搬运设备捉襟见肘, 造成了有时候需要叉车搬运的时候只能排队使用, 叉车完全不能适用现阶段仓库与车间的日常使用。另外, 缺乏动力叉车, 导致一定程度上仓储的搬运速度比较慢, 遇到重量比较大的物品时只能分开搬运。由此, 中小生产型企业有必要增加、更新装卸设备。

4.2.2 更新或引用更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的ERP软件

更新现有的ERP管理软件, 让ERP软件完全能适应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发展的需要, 否则由于软件功能的滞后导致经常出现的库存数据错误与出库数据滞后, 不仅仅影响了仓库的工作效率, 还给企业的有序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另外, 中小生产型企业还可以引进条形码管理系统, 利用条形码扫描仪对仓库所有的货物进行条形码记录, 在出入库时使用扫描登记, 有利于减少因为人为出现的数据错误而导致仓库账物不相符等情况的发生。

4.2.3 引进条形码扫描技术

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库缺少比较先进的管理设备, 比如条形码扫描仪、入库无线射频导引仪等。中小生产型企业购进条形码扫描仪, 结合条形码管理技术, 对所有的入库进行条形码管理, 使出入库的程序得到简化, 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数据的正确率。

4.3 建立标准化的仓储作业流程

对于中小生产型企业而言, 仓储业务是其核心业务之一, 仓储作业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现阶段由于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以及业务量的高速上升使企业的仓储问题, 仓储作业显得尤为的关键和重要, 作为企业生产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业务流程, 必须加强仓储的管理, 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由此, 建立标准化的仓储作业流程对中小生产型企业至关重要。标准化仓储作业流程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分为: (1) 供应商送货入库流程; (2) 生产产成品入库流程; (3) 生产产成品出库流程; (4) 生产成品退货流程。各业务流程的流程图如图1、2、3、4所示。

5 小结

本文对广东和广西6家中小生产型企业现场调研和走访, 针对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库库区规划布局、所运用的仓储作业软件及设备和仓储作业流程三个方面的现状, 分析中小生产型企业在仓储作业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试图从现状、问题和原因分析中找到其仓储作业管理合理的对策, 期望对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作业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廖纪英, 张森林.生产型企业核心竞争能力RCI评价模式的构建[J].管理纵横, 2013 (7) :47.

[2]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统计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Z].2011.

[3]朱道立.仓储与配送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4]张卓远, 魏文波, 吴满财.仓储管理实务[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2.

[5]周兴健, 张北平.现代仓储管理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6]肖建辉.浅谈仓储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6) :78.

[7]张芙娟.浅谈企业ERP系统信息化管理[J].现代商业, 2012 (5) :27-29.

8.生产与作业管理总结 篇八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工作总结

北京华宏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田东至天等公路工程№J-2总监理工程师办公室 二0一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田东至天等公路工程№J-2总监理工程师办公室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国资委关于转发国务院安委办事故警示通报进一步加强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桂国资发【2014】422号)文件精神,结合田东至天等公路工程实际,总监办成立了以总监为组长,安全专监为副组长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工作领导小组”,自2014年11月13日至11月19日对百咘上屯隧道有限空间作业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隐患大排查,现将具体排查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百咘上屯隧道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

1、洞口值班登记制度和作业人员进出洞翻牌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

2、通风管距离掌子面长达60~70m,洞内通风严重不足,粉尘浓度大。

3、照明灯安装间距过大,洞内照明不足。

4、开挖台车、挂防水板台车和二衬台车上未贴反光纸或设置显示轮廓的彩灯。

5、洞内作业人员未穿反光背心。

6、洞内电线布置杂乱并且未离地架设。

7、掌子面与二衬距离偏大,不符合Ⅳ、Ⅲ级围岩地段施工安全距离(100m)的规定。

二、隐患整改落实情况

1、要求隧道施工必须严格执行洞口值班登记制度和作业人员进出洞翻牌制度。此项经复查三天后整改完成。

2、要求通风管必须随开挖进度接长至距离掌子面小于30米处,以切实加强洞内通风,改善作业环境,保障职业健康安全。此项经复查三天后整改完成。

3、要求照明灯安装间距必须控制在20米以内,加强洞内照明,防止交叉作业发生安全事故。此项经复查二天后整改完成。

4、要求各施工台车必须粘贴反光纸和设置显示轮廓的彩灯,防止发生机械碰撞事故。此项经复查一天后整改完成。

5、要求所有进洞作业人员必须穿着反光背心,确保施工安全。此项现场整改完成。

6、要求电线架设必须离地,且须合理布线,确保洞内施工用电安全。此项经复查一天后整改完成。

7、要求暂停掌子面开挖,加快二衬施工进度,严格控制掌子面与二衬距离在100m范围内,确保施工安全。此项经复查七天后整改完成。

三、总结

通过此次隐患大排查,总监办和施工单位对隧道有限空间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分析,并对安全管理办法进行了细化和补充,建立健全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

9.生产作业计划管理制度 篇九

1.总刚

1.1生产作业计划是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是合理组织均衡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管理工作,是日常生产活动的行动纲领。

1.2为了保证生产作业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行规范化管理,特制订本制度。

1.3本制度规定的具体管理原则主要适用于分厂作业计划管理。

2.管理职能

2.1分厂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采取分厂、车间逐级编制的形式。即生产科根据公司规划发展部下达的计划、公司生产部月度生产计划以及销售通知单,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全面编制分车间的月度生产作业计划,将产品品种、数量、进度下达到车间。车间以此按月或旬、日编制班组作业计划。

2.2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2.2.1根据生产部每月十八日后编制下个月份的生产作业计划草案,结合分厂实际生产状态和有因素的变化,做好当月计划实施怀的预测,并对下月实施计划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措施。

2.2.2每月二十四日前后,落实各车间生产进行情况。根据各车间提出的有关信息,及时、合理编制生产作业计划。

2.3生产作业计划编制的基本要求。

2.3.1各车间及时准确提供相关生产信息,是合理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基础条件。

2.3.2编制生产作业计划进度,必须遵守逐级保证的原则。即班组、工段计划必有保证车间计划的完成;车间计划必须保证分厂计划的完成;上工序车间必须满足下工序车间的需求;日计划必须保证月、旬计划的完成。

2.3.3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经充分体现全面性和平衡性,在逐级保证进度要求的基础上,妥善安排上下工序、车间之间的在制品储备量。上工序或车间的半成品,要保证下工序或车间加的需求及库存储备量变化的需求。

2.3.4生产计划编制人员要深入实际,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经常掌握、分析主要设备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零部件生产周期性,在制品储备量的变化趋势等方面。及时平衡调整作业计划,不断改进计划编制质量。等做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2.3.5计划编制人员要制订和不断完善必要的期理标准,做为组织生产的依据。a)生产周期;

b)投入和生产批量;

c)生产提前期;

d)在制品定额等。

10.生产与作业管理总结 篇十

一、动火作业安全管理的目的

在危险品生产单位生产过程中, 经常进行安装、抢修、维修等作业, 需要进行电焊、气焊 (割) 、喷灯、电钻、砂轮等进行可能产生火焰、火花和炽热表面的非常规作业, 属于危险作业, 这关系到企业财产和员工的人身安全。所以, 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充分认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严格按照安全管理程序, 进一步完善并实施动火作业的安全管理, 以确保企业生产安全运行, 保障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

二、危险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管理的现状

1. 安全管理取得的成效

目前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 为企业动火作业安全管理提供了规范和规定,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动火作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依照法规、规定建立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配备了安全管理人员,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增强了安全第一的意识, 严格管理, 落实了安全管理责任。

2. 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危险品生产单位存在较多的易燃易爆场所, 且动火频繁, 事故发生的危险性很高, 主要表现在:一是动火人员职责不明, 动火相关管理制度不全, 动火作业过程中未按照《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执行。二是没有动火的安全技术, 作业人员仅凭经验操作, 安全技术水平不高, 防范措施不到位, 动火作业时未有专人在现场进行安全管理。三是一些公司违反法规、规章的规定将生产项目安装、维修工程、设备发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公司或者个人, 未履行相应的安全管理职责, 放弃管理从而导致事故隐患没有及时消除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三、生产过程安全技术与管理措施

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针对目前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关键。一方面, 成立企业安全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比如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方面的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安全生产教育、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培训、安全生产检查、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动火作业管理制度、伤亡事故报告制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安全设施管理等以及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动火作业人员应参与安全措施的制定。另一方面, 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安全管理制度规定执行, 保证管理制度得到落实。动火作业前明确动火作业负责人、动火人、监火人、动火部位负责人、动火分析人、动火作业的审批人的安全职责, 严格按《动火安全作业证》使用要求规范操作。

2.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以安全技术作业

在动火作业中, 增强和提高动火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在安全培训中, 企业应该加强对动火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以及相关安全管理制度的培训力度, 增强动火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提升安全技术水平。其次, 动火作业人员应按制度办理动火审批手续, 编制严密的施工组织方案, 并经审核批准后, 方可组织施工。施工前, 应对作业人员做好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 明确动火作业安全防火要求, 动火作业应有专人监火, 动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现场及周围的易燃物品, 或采取其它有效的安全防火措施, 配备足够适用的消防器材。认真对作业场所进行全面安全检查, 确保安全防护措施到位, 安全防护装置灵敏可靠。同时, 应该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和防护用具, 在工作中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和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安全灯具。再次, 在动火作业过程中, 应该安排专人监护, 制定应急措施, 负责动火现场的监护与检查, 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动火人停止动火作业, 及时联系有关人员采取措施。在动火作业完成后, 应清理现场, 清除残火, 确认无遗留火种后方可离开现场。

动火作业安全技术作为保障安全的关键要素, 在动火前应确认设备是否满足动火作业安全要求, 查看动火设备、管道周边可燃物存在的情况, 切实实施切断、隔离、清洗、置换、通风等安全技术措施, 动火中落实动火负责人、动火人、监火人安全职责, 按照《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规范操作, 确保动火作业的顺利完成。

结论

危险品生产单位存在大量易燃、易爆的生产场所, 可能存在火灾、爆炸隐患, 而在生产过程中也经常需要进行动火作业。如果火灾、爆炸隐患没有及时消除, 动火作业没有严格的科学管理, 就可引发事故, 后果不堪设想。本文从安全管理的角度论述了危险品生产单位动火管理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的管理内容, 对于企业在保证生产安全、预防事故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动火作业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内容, 如果没有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在生产动火中不采取有效的管理, 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 更可能会给员工的人身带来伤害, 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本文就危险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管理的目的和现状进行初步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

关键词: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关于对化工送检过程动火管理分析与研究.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001.

[2]师延峰, 张华.浅析化工检修过程管理安全技术措施[J].中国化工贸易, 2012, (07) .

[3]动火作业安全现状与分析http://wenku.baidu.com/view/a850d4aaf121dd36a32d828c.html.

上一篇:2016党员先锋承诺书下一篇:作文:探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