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编辑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2024-09-18

医学编辑继续教育途径论文(共13篇)

1.医学编辑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篇一

1.1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入口关”和“出口关”

医学生入学教育是工匠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医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多的接触到的是基础文化课知识,相对来说有关职业教育接触的少,入学教育为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工匠精神融入入学教育中,可以让医学生入学就树立一种求精、敬业、严谨、创新的价值观,为以后的文化课、思政课、专业课的学习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入学教育中,可以开设诸如:国学教育、民族文化、基础伦理、职业道德等基础性专题,从基础和源头上抓好工匠精神的培养,提升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追求[2]。同时,医学生出口关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出口关主要涉及实习和就业两块内容。就实习方面来看,工匠精神重视扎实的基础、高尚的奉献精神,因此在实习选择中,要鼓励医学生服务基层、奉献社会,高度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实习工作中,要不断提升实践技能和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理念。就业方面来看,鼓励医学生到艰苦、有挑战性的地区和岗位,去磨砺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操。

1.2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医学人文教学中

医学人文涉及面广,因此工匠精神融入到医学人文教学的途径也很多。可以从3个方面来思考。(1)文化课教学。在文化课教学中可以多设置有关工匠精神的的案例素材,让医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古今中外优秀职业者的工匠精神;也可设置一定的讨论环节,例如结合相关案例,请医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从而把握工匠精神的精神实质。(2)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学与文化课有着一定的区别,特别是有着很强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将工匠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结合,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深入把握工匠精神。(3)创新、创业课教学。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背景下,高校要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创新是工匠精神的一个核心理念,也是在求精、敬业、严谨的基础上新的升华。工匠精神注重对精神的把握,但是更注重精神的实践,创新创业就是一种工匠精神的重要实践。在创新、创业课教学中可以积极融入工匠精神的内容。

1.3创新评价体系

传统的医学教育评价偏重于专业课程,而相对忽视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评价。当下医患矛盾、医患纠纷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反思其中的原因,医疗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是重要的方面。基于工匠精神,可以创新评价体系。在医学人文教学的评价中可以大胆创新评价方式,将工匠精神结合医学人文教学融合,创新评价指标。例如从求精、敬业、严谨、创新四个方面引申向医学人文教育,形成具体指标并根据权重量化,进行一定的评价。

2意义

2.1推动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改革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改革事关医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教学中,有助于推动医学人文改革。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中,可以有效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质量,长期以来医学人文教育相对匮乏,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将工匠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中,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3]。

2.2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医学生职业素养培

养是医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生职业素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将工匠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推动医学生的职业发展。

2.3推动医学创新

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中特别强调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不竭的动力。将工匠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一方面创新了医学人文教育,另外一方面也推动着医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忍.大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科技资讯,,18(1):18-19.

[2]刘立红,肖学文.论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J].新西部(理论版),2017,10(1):23-24.

[3]张忠艳.教育也需要工匠精神[J].江苏教育,2017,46(1):35-36.

2.医学编辑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篇二

1 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巨大的成就。医务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医生队伍形象。当今普遍存在医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较薄弱的现象,部分医院感叹医学毕业生中多“知识型”少“能力型”的现象突出,部分医学毕业生岗位的角色转换严重滞后,因此许多的三甲医院通过“规培生”的模式对毕业后的医学生采取继续教育的方式来提高职业素养。

2 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2.1 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认知片面

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不愿花时间学习人文知识,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一些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知简单化为看病的工作,不能认识到医生职业素养主要由技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两大部分组成,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将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学等人文类知识内化为职业素质。对于医生职业素养认知的片面,导致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职业教育、职业素养的培养失衡。由此导致,有些医学生不能转型为合格的医生,工作中出现对待病人冷漠、“大处方”、“大检查”,索取红包等现象,使医患双方的信任度剧降,医患纠纷频繁。

2.2 职业教育与医疗行业联系不足

2009年,复旦大学对临床医学生的职业了解程度调查显示:对于医疗行业9.2%的学生是不了解的,有85%的学生是部分了解,只有5.8%的学生是了解。现有的医学教育与行业之间联系不紧密,如医疗行业的就业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常常要到最后医院招聘时才会知道。医疗行业就业情况的信息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不对称的,或者是他们较难得到的[1]。在大学的学习期间,医学生对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能获得信息的途径较狭窄,信息量粗浅和片面,对医疗的职业素养的内容要求缺乏系统认知,同时对于行业所要求的职业规范及行为实践能力也训练不足。医疗行业的用人单位一直呼吁培养适应当前转型期的医疗职业人才。

2.3 医学职业教育的体系不健全

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教育模式由就业管理部门在学生毕业阶段的就业指导中进行,同时依托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灌输职业素养教育,这种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和职业价值观“一元化”时期发挥了充分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转变,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强劲趋势。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人文课程贯穿于医学教学全过程,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相比,我国一方面缺乏与行业要求一致的理论教材和实践的经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2]。另一方面,我们的医学高等教育缺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多形式的实践途径。医学生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以至于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职业技能和就业创造力不强。

3 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医务工作者直接掌握人的生命权和尊严权。这是医疗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大特点[3]。医学教育有典型的专业教育特色,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十分重要。医学高校可以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工程,建立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3.1 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4]。对学生开展实效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重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有利于医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实现“人职匹配”。

3.2 按照行业标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2003年3月,WHO在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了由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阐述了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与以往标准不同,它在规定医学生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多强调敬业精神、社会科学知识、思维技巧、再学习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5]。不可否认,《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提出及社会环境的变革,已将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更现实的境地,建立共同的适用的教育标准和相互承认的职业资格认证程序成为必然。按照GRME的标准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并贯穿在整个技能训练和考核始终,这将会为医学生将来恪守医德,更好地服务临床奠定基础。3.3引入行业标准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

医疗行业有着高技术、高风险的特性,学校通常会让医学生到临床医院或基础医学院进行参观、熟悉临床工作环境及一般的工作流程,增加他们对职业的感知认识。对于医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有着特别的意义。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同时,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担任多种角色,从事各类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通过亲历实践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将医疗行业的工作流程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贯穿于学生的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实践培训,树立并强化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等,从而培养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健全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因此,开设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健全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十分重要。不少学者认为,应确定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医学概论等,同时可以考虑设置医学人文学辅修专业(本科生),目前国内已经开设的医学人文学辅修专业有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医学创新等。在人文课的教学中,医学高校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找到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深化和拓展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演练习得职业道德规范[6]。要建设一支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学、管理学以及法律等相关知识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职业规划指导队伍。这支队伍以专职和兼职的方式吸纳专家教授和用人单位主管领导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从专业前景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指导。

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意见第三项特别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具有个体生理、心理差异和社会背景的复杂性[7]。医疗行业需要素质水平较高、工作态度端正、工作责任心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适应能力较强的医疗卫生人才。高校需要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提高社会适应力。

摘要:当前社会对医患关系高度关注,对医生职业角色的要求不断提高。由此,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探析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旻敏.临床医学生职业教育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23.

[2]程子军.完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途径[J].医学与哲学,2005,26(10):74.

[3]徐一平.医院岗前培训教育若干要点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3)162.

[4]王建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陈明,孔祥清,许珊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4):347.

[6]孙英梅,岩磊..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7):415.

3.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途径探索 篇三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养途径

.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医学的目的已经由原来的“治病救人”转变到“注重生命质量,延长寿命”。医学研究的不仅是疾病,还有病人,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医药卫生人才不仅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医学技术,更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但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偏重于医学自然科学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只有高等医学教育转变观念,不断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的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和期望。

一、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 有利于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这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人们在不断透支自己身体的同时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息息相关。因此,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除了生物因素以外,还有如心理、社会等因素,那么医学模式也应该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医学是人学的本质,它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用专业知识技能为患者进行疾病治疗,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从而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医学发展、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2.有利于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形成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愈演愈烈,医疗纠纷逐年上升,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甚至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一根敏感的神经。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医生缺乏人文素养底蕴,主要表现为医务工作者只一味追求精湛的医疗技术,而忽视患者在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其实,患者更需要心灵上的抚慰,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对患者的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度,有利于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 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面临的困境

1.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欠缺

我国的高中阶段实行文理科分班,理科生主攻数理化,而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书籍阅读较少。加之,受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政策的限定,医学院校主要以理科生为主,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有所缺陷。同时,由于教学理念的偏颇,我国医学院校未能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即强化医学专业教育,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只能作为辅助课程,性质大多为选修课程,且仅占总课时的1.71%。而西方国家的医学课程主要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和医学三大类构成,其中德国的社会人文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0%,美国20%—25%,英国10%—15%。我国医学教育中缺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医学生总体人文素养不高,造成了医学生普遍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奉献精神,对患者缺少人文关怀。

2.人文素养教育模式单一,缺乏人文知识的实践性教育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仍然以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为主,还停留在课堂讲授和理论灌输,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体系,使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却难以将人文知识内化、升华为人文素养。理论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被掌握,医学人文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医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患者除了医疗技术之外的人文需求,感悟医学人文服务的内涵。而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使医学生对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应用只停留在感性认知的浅表层次,使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缺乏人文服务的真正意识和实际行为。

三、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途径

1. 转变观念,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医学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的需要,抛弃过去“重专业,轻人文”的传统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提高人文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如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课程,把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医学生有一颗“大慈恻隐之心”,培养在医学技术中凝结对人类生命尊重与关爱的人文精神,真正关心病人的痛苦,做到情理交融,用自己的博学与专长治愈患者。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良好人文文化氛围对医学生人文教育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创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一是修建校园人文景观,如在校园放置医学生誓言碑、李时珍雕像,在教学楼张贴医学名人的图像、古今医学名言警句,让学生置身于人文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隐性教育。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种情调高雅的学术活动,如人文素质专题讲座、人文艺术节、中国古典文学赏析等,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调动学生社团的创造力,鼓励医学生建立如文学、书法等人文社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娱活动。通过以上这些丰富的校园活动,优化校园环境,使医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3. 加强医学人文实践性教育,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要“学以致用”,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把人文知识理论内化为医学的灵魂——人文精神。一是充分把握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医学生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进行实习和见习,医学院校应把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观念有延续的传递到各教学医院和单位。首先,实习医院应选派医德好、服务佳的医师承担带教任务,以身教影响学生。其次,此时医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患者,应加强对医学生开展医德医风、医疗法规、医患沟通技能等人文素养的培训,使医学生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患者的情感,从而体现人文关怀。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医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医院进行社会医疗情况调研和志愿活动,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医务工作者的满意度,并力所能及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从而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4.医学编辑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篇四

医学编辑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阐述医学编辑自身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从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现代意识素质4个方面对医学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分析,以适应新时期医学期刊对编辑的`要求.

作 者:张劲 李凤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53刊 名:中国医药导报英文刊名:CHINA MEDICAL HERALD年,卷(期):6(23)分类号:G23关键词:编辑 医学 素质 培养

5.医学编辑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篇五

就“2012-2013年医学类核心期刊目录详细介绍”作以下文说明。

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

R4/R8 8.中华护理杂志9.临床检验杂志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15.中国全科医学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7.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响杂志21.护士进修杂志

R5 内科学 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中华内科杂志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中华血液学杂志6.中华肝脏病杂志7.中华消化杂志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9.中华肾脏病杂志10.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R6 外科学 1.中华外科杂志 2.中华骨科杂志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中华创伤杂志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7.中华显微外科杂志8.中华神经外科杂志9.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0.中华烧伤杂志

11.中华麻醉学杂志12.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4.中华手外科杂志15.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6.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7.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8.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1.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2.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3.临床麻醉学杂志24.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6.中国男科学杂志

R71 妇产科学 1.中华妇产科杂志 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实用妇产科杂志4.现代妇产科进展

R73 肿瘤学 1.中华肿瘤杂志2.癌症3.中国肿瘤临床4.肿瘤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6.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7.肿瘤防治研究8.中国癌症杂志9.实用肿瘤杂志

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1.中华神经科杂志 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3.中华精神科杂志 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5.中国行为医学科学6.临床神经病学杂志7.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8.国外医学•脑血管理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9.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1.中华皮肤科杂志 2.临床皮肤科杂志 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R9 药学 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3.中国药理学通报4.药物分析杂志5.中国新药杂志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医院药学杂志8.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6.医学编辑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篇六

一是加强医教协同,即学校与各附属医院形成共同体,学校主要负责医学人文技能和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各附属医院提供临床环境,负责并指导医学人文技能和临床岗位技能的培养。二是师生协同,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组织共同体,定期开展交流、讨论、训练、观摩与合作等,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三是加强临床实训、见习和实习教学管理,确保临床实践能力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3.2建设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一是强化校内实训实验平台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模拟教学平台。二是强化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床边教学,共同建设“以床边教学为核心、以模拟技术为补充”的临床实践能力教学平台,以满足临床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

3.3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教学积极性

培养一批热心教学的中青年骨干临床教师,在保证医疗安全、维护病人利益的前提下,尽量为医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培养医学生扎实的临床实践能力。①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各附属医院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②开展观摩教学,促进互相学习,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③组织校级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大赛,强化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促进临床实践能力的规范化和熟练程度。④将临床教师的教学工作纳入临床工作考核与评价体系,强化医教结合、医教研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3.4建立督导反馈机制

在临床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督导反馈机制。一是建立由教学督导员、教学管理人员、临床资深专家组成教学督导组,全程督导检查临床实践能力教学与考核评价,定期反馈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督促教师按时整改。二是建立由学生组成的教学反馈小组,随时给教学督导组和教学管理部门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建议等。由教学督导组和教学管理部门整理后及时反馈给教学团队,组织教师及时整改或采纳。三是坚持期初、期中和期末临床实践能力检查与评价制度,坚持考核评价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日常监控与周期性评价相结合,全面督导与监控临床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与质量[10]。

[参考文献]

[1]潘祥林,王鸿利.实用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刘成玉,王元松.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利弊分析与建议[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3,1(1):55-57.

[3]刘成玉,魏武.诊断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刘成玉,李云芳,王元松,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调查分析与培养措施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3):329-332.

[5]王元松,刘成玉.强化临床基本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31-133.

[6]李荣梅,孙慧哲,李继,等.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思考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5):514-515.

[7]刘成玉,李云芳,王元松,等.以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3,49(5):461-464.

[8]刘成玉,王元松,李云芳,等.医学模拟教学在临床技能学教学中的作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2):173-175.

[9]刘成玉,严瑛,程德刚,等.我校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与思考[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50(2):177-179,182.

[10]杨美玲,叶志宏,章敏.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及实践[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44(5):458-459,462.

7.医学编辑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篇七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教育, 以学科分类, 以职业要求为导向, 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然而, 大学专业教育往往重实用, 忽视其他方面如人文素养、价值观等的教育, 故其弊端一直为教育学者所批评。目前, 我国医学专业教育虽然一直提倡要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 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脱离不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 偏重于自然科学教育, 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医学生从中小学开始埋头于题海战术, 文理分科又导致艺术、文史等人文素养缺乏, 专业课程任务繁重, 及由于当今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影响, 他们从专业选择到专业学习, 都带有较强的功利性, 注重显性价值、应试能力和医学技能, 缺失创新精神, 创造力不够, 探究精神薄弱。

创业教育是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因生产力对教育需求的改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与传统的“适应性”教育不同, 创业教育主张积极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习主动性, 培养创新精神,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不仅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 更是专业教育的延伸。在教育改革的深化过程中, 除专业知识技能之外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已被更多地关注起来。创业教育可以将素质教育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如今的专业教育离不开实践和创新, 创新思维往往又会激发学生对新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的渴求, 使专业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二、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必要性分析

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出新的要求。科学需要进步, 人类对医学的探索无止境。现代医学日新月异地发展, 和其他学科不断融合, 医疗技术也不断更新, 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 这都离不开创新型医学人才。当今社会对医生的需求, 不仅停留于帮助患者防疾治病, 解除病痛, 更多地转向关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医学生活化, 需要更多优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服务于社会。另外, 在当前“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下,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纷纷结合, 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形成新形态。“互联网医疗”目前虽属于慢热领域, 但对整体医疗行业的影响趋势势不可当。对高等医学院校来说, “互联网+”对医学教育理念的变革, 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很多新的医学教育模式, 如远程医学教育、翻转课堂等顺势而生。人机交互模式、人工智能等, 给医学教育技术带来革新, 要求医学教育观念、体制、方式和人才培养的变革。这都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能与时俱进, 开拓视野, 用创新思维推动技术与医学教育的融合, 革新医学教育理念。

三、创业教育融入医学类专业教育的途径探讨

结合新形势下医学类专业教育的特点和创业教育内涵, 可从专业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 积极探索将创业教育融入医学类专业教育的方式。

1.改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高等医学院校应把握好社会发展方向, 及时修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适应社会需求, 积极构建医学类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首先, 建立具有行业特征、高校特色、专业特点, 能够体现创业教育要求的培养方案, 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一两门创业课程的学习上, 应形成有医学类专业特色的由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其次, 课程设置方面, 由于医学类专业临床实习时间比较长, 专业性强, 所以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可以集中在低年级段。在高年级段, 可根据专业与学科交叉需求, 设置一些综合性课程, 扩大学生知识视野。专题讲座可作为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补充。

2.优化教学与实践环节。在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中, 教学内容要积极体现创新创业, 同时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融入医学类专业教育中,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如游戏式培训、实战性实践、小班教学、体验式学习等, 激发学生主动性, 促进个性发展, 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是创业教育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医学生实践技能、验证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过程[3]。在创业教育课程之外, 应加强第二课堂、实践课程、各类比赛、校园文化活动等的实施, 在第二课堂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更高, 效果更好。医学专业教育, 专业性强, 局限和弊端也明显, 第二课堂可为创业教育的融入, 提供很多的途径。

在医学院校设计第二课堂, 应该突出和充分利用医学专业特色。比如, 创新创业大赛、各类学科竞赛中, 都能够很好地反映创新思维与专业思维的结合, 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很有帮助。此外, 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如医学义诊、社区服务、基层挂职等, 对医学生拓宽专业口径和就业渠道, 适应社会, 有良好效果。

3.制定科学评价体系。完整、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 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医学类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评价, 可以通过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来进行。内部评价由高校组织期中、期末考试和抽查组成, 外部评价包括学生满意度和召开评价推进会、学生就业去向等形式掌握教学情况[2]。高等医学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 相应地制定创业教育课程管理和评价体系。

四、创业教育融入医学类专业教育的策略探讨

为了使创业教育课程可以有效地融入医学类专业教育, 在上述途径的基础上, 必须更新、强化创业教育理念, 从各个方面努力提高创业教育成效。

1.把握创业教育理念是基本。创业教育在我国虽已有了一定发展, 但对创业教育的误解还是存在的, 包括很多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对创业教育有认知偏差, 误认为创业教育是简单的职业教育、创业培训等, 对医学专业教育实行创业教育抱怀疑与否定态度。所以, 教育者应准确把握创业教育理念, 深刻领会创业教育优势, 转变教育观念, 积极吸取国外创业教育系统性经验, 把握好创业教育理念, 这是教育改革的基本。

2.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质量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需要教育者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高等医学院校要顺应时代, 积极改变师资现状, 将“知识型”、“传授型”的教师向“创新型”、“全面型”教师转化, 完善师资选拔相关制度。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培训力度, 创造教师创业实践机会, 提高创业教育师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二是加强高校与社会沟通, 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项目合作, 从校外领域聘请一批既具有专业知识, 又具有实践经验和创业经历的专家兼任课程教师, 确保创业教育各个实施阶段, 学生都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

3.服务保障体系是支持[4]。创业教育的实施, 需要服务保障体系的支持。医学专业有其特殊性, 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时不免会产生留于形式、观念未能及时转变的问题。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可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组织机构保障。学校统一领导,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主动加强与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协调, 整合资源, 切实保证机构、人员、经费、场地。二是完善指导服务保障。以学校就业创业指导部门为中心, 积极开拓毕业生就 (创) 业市场, 强化就 (创) 业教育与指导, 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三是构建医学院校创业支持体系。医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需要学校和政府双方共同努力。新医改给高等医学院校带来机遇和挑战, 政府积极出台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 学校也加大对医学生创业的帮扶, 鼓励专业技术含量高的创业项目。

总之, 如何使创业教育与医学类专业教育协调配合, 培养适应时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创业教育是否能有效地融入医学类专业教育, 不仅要求我们对医学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有准确的理解和全面的认知, 也要求我们对医学类专业教育不同阶段的特点、核心和关键有个全面的掌握, 把握融入的渠道和时机。

摘要:为了促进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当今高等医学院校在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 要与时俱进地吸收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有助于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在创业教育融入医学类专业教育的过程中, 可从专业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设置入手, 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 构建服务保障体系, 把握融入渠道和时机。

关键词:创业教育,医学,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杨一令.创业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4, (8) :45-48.

[2]薛慧.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J].高教管理, 2014, (3) :65-66.

[3]王云鹏, 吴萍.医学院校创业教育实施体系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11) :21-23.

8.医学编辑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篇八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职业规划;教育

近几年,由于扩招,医学生就业情况日趋严峻,从原来的十分吃香变成了越来越难找工作,而大毕业们不愿下到基层,不愿选择县医院或社区医院又让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医学毕业生们专业性十分强,就业范围又相对较窄。因此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让医学生们尽快适应这种社会竞争,顺利找到工作岗位。

1 现今医学生就业情况

现今医学生的就业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医学院校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持续增长,而工作岗位却几乎是固定不变的,这必然导致医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与此同时,大部分毕业生不愿意下到基层,去县医院或者社区医院工作,这又导致了一种更加矛盾的现象——人才招聘市场,好的医院前人满为患,竞争力十分强,而县医院和一些社区医院前门可罗雀,无人问津。一边人满为患,一边缺少人才。这些情况与现在的社会风气是有一定联系的,社会领域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对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思想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大学生们的心态,如何去引导大学生,如何改善这一情况,就要靠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了。

2 医学院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医学生们缺少职业规划的意识或意识淡薄

通过一次临床医学某班召开的班会得知,班上7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何谓职业生涯规划,一半的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多大意义。也就是说,大部分医学生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这部分学生就不可能主动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学校重视事业生涯规划教育,经常对学生进行教育、召开讲座等,作用应该也不会太大,因为这是硬塞给学生的信息,而不是学生主动去了解、去学习的。

2.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和专业知识结合

我们知道,医学生日常的主要工作还是学习,上的最多的课就是医学专业课,可是,大部分的讲师在授课的时候,只顾讲授书本上的知识,而不去和临床、和实际相结合。这让医学生们学习了许多的专业知识,对临床这一工作岗位还是一无所知,只能人云亦云,跟着大多数人走。

2.3 职业生涯规划功利性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医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难免功利性,向往一线城市的大医院、三甲医院,而对基层医院例如县医院、社区医院等不屑一顾。我们说,志向远大固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准确的人生定位,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才不会在社会功利性的风气中迷失方向。

2.4 医学生就业范围太窄

现在医学生毕业的去向要么是医院、要么是制药厂,就业面太过狭窄,而太过狭窄的就业面也导致了日趋严峻的就业情况。在现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实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就业模式,可以多多鼓励医学生们自主创业、建设互联网平台、建设医生虚拟社区等等。让有特长的学生同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更多能施展自己抱负的平台。

3 探讨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3.1 增强医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医学院校应当改善对医学生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制,把“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让每个医学生都能充分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哪里,对自己的未来又能造成什么重要的影响。

首先,医学院校应对辅导员和医学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先让辅导员和教师充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医学生的影响之深、意义之大,然后让辅导员经常召开班会,了解学生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对还没有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进行引导,让所有同学都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规划。教师则应在专业课上多多讲述临床实践内容,让医学生们看到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是什么样子的。真正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融入生活,而不是一次讲座就完成的简单事情。

其次,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以“畅想未来,职业规划”为主题的征文、演讲、辩论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医学生们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与自己息息相关,而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3.2 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现今一部分医学生受社会风气和西方的影响,择业时功利性太强,过多的关注职业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效益而非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而实际上毕业生们本该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利益,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医学院校在为医学生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时时对医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让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

3.3 开创新视野,拓宽就业范围

我们在前面说到,造成医学生就业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就业范围太狭窄,现在医学生的工作岗位不外乎是医院、学校等地,选择少,就业难。但是,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不管是教育模式还是就业问题都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止步不前。教育模式上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学、网络授课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那么就业问题是否也可以创新呢?当然是可以的。现代人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除了生病了去医院之外,平时若有小小的不舒服,或者只是想找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会选择上网询问等。故医学毕业生可以选择建立医学虚拟社区、健康交流平台等等丰富多彩的就业方式。这就需要医学院校的引导和建议。

4 结语

想要缓解医学生的就业压力,真正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医学院校还需持续探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方法,选择多种多样的途径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参考文献

[1]潘莉莉.医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77-79.

[2]黄永权.浅析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20-23.

作者单位

9.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 篇九

洪馒亮.教育督导及教育督导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1 孙绵涛.教育行政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53

黄崴.教育督导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孟凤英.制约教育督导职能发挥的成因与对策[J] .教育评论.2009,(5)黄崴.教育督导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8

黄崴.我国教育督导体制现状、问题与改革路径.教育发展研究[J].2009,(12):31 孙玉洁.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 .2004,(10):64

李长伍.我国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2003 翟英超.中小学教育督导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3

岳中方.关于教育督导的认识与思考[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12):62 王琼.县级教育督导现状与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0.教育致编辑的一封信 篇十

您好!读了《阅读与作文*花季雨季》第三期有话要说,如有不当之处请见谅。

1、顶尖阅读:选文美,寓意深,哲理强。

2、作文乐园:习作评改栏目,只有评,没有改。即文章体现的都是完美,没有瑕疵。

3、读写同步:建议创建新栏目,即将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发给你一篇样稿,仅供参考。

4、在阅读本刊时发现下列错误,与您交换:

A. P31要写好人物的动作,就需要平时生活中注意进行细致的观察。(“的”应为“地”)

B. P32为了让车走得快些,臂部时时脱离坐垫……(“臂”应为“臀”)

C. P33更好得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品质。(“得”应为“地”)

D. P34透过蒙的泪眼……(“蒙”应为“蒙蒙”)

作文部分只看到34页,后续文章中或许还有问题,烦请编辑认真核对,让我们的刊物精益求精。

以上仅是姜老师的一孔之见,有说得不当之处请多多包含。

祝:

贵刊越办越好!

xxx

11.医学期刊编辑的心理特征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医学期刊;编辑;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15-01

医学期刊编辑的心理特征是指医学期刊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特有的心理现象。医学期刊编辑人员的心理与其他人员的心理相比,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并存在影響心理特征稳定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医学期刊编辑工作和实践过程中的编辑行为和编辑个性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从感觉、能力、气质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医学期刊编辑的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开端,也是人类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医学期刊编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审阅和编辑加工医学论文等,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论文表多、图多、符号多、公式多、数字多等成为医学稿件的特点。这不仅直接导致医学期刊编辑人员在视觉识别上繁杂、难辨,而且,国家和各级期刊主管单位对图表、符号、公式、数字等均有规范标准,这也给医学编辑增加了专业化上的辨别难度。因此,在对医学稿件的感觉方面,医学编辑应高于其他人员,为此我们以某高校期刊社和某医学会系列杂志的50名医学编辑为研究组,条件相似的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的45名非医学编辑为对照组1,06级医学编辑专业的19名本科生为对照组2。分别观察两个对照组与研究组人员在编辑加工同一医学稿件和非医学稿件(中文类)时所用的平均时间和平均纠错量,见表1。

表1 三组加工同一医学稿件和非医学稿件在时间和纠错量上的比较

组别 人数平均时间

(分钟)平均纠错量(处)

专业知识类图标数字类规范化类

研究组医学稿件50211598

非医学稿件 18607

对照组1医学稿件4538736

非医学稿件 15709

对照组2医学稿件19311059

非医学稿件 20407

表1可见,研究组较对照组在医学稿件的编辑加工上所用的时间短且发现的问题多,尤其是在专业知识和图表数字两部分上;而在非医学稿件的编辑加工上所用的时间和发现的问题相差无几。说明医学编辑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已形成了对医学稿件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感觉特征,并且这种特征明显高于非医学编辑和新入门的医学编辑。

二、医学期刊编辑的能力

医学期刊编辑的能力是指直接影响医学期刊编辑活动的效率,使医学期刊编辑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编辑人员的个性心理特征[2]。它通过编辑实践发挥和体现出来。

结合文献,我们认为医学期刊编辑的能力由公共知识+专业知识构成。但医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科学,对编辑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应该要求更高。目前存在大量医学期刊编辑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了医学稿件的质量及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我们以某医学会系列杂志下的275名医学编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专业背景构成,临床、医技和护理分别为28人、36人、77人),文科52人,理工科33人,其他49人。可见,目前的医学期刊编辑队伍中,临床及相关专业的人员虽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但比重仍偏低,而且主要以护理专业居多,这可能与护理工作脏、累、回报小等工作性质有关。而理工科及其他专业的人员占据了较高的比重,他们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不合理的问题。当然这种说法可能有其片面性、不客观。因为一部分医学编辑在工作中通过实践和自修等多种方法弥补了一些知识的空缺,但这只是一小部分人,大多数人的现有知识结构还不完善,如对英文的掌握程度、对操作的熟练程度、对新知识的更新情况等。

在知情同意原则的基础上,对15名医学期刊编辑进行不记名个人深度访谈,访谈时间为20~40分钟,平均31.2分钟。为保证资料真实可靠,进行现场记录和录音记录,访谈结束后进行归纳、整理,并根据各种能力出现的频数,分析出主、次能力的要求。根据访谈情况结合自身的编辑经验,总结、归纳出医学期刊编辑应具备的几点能力。第一鉴赏审核能力。第二语言文字能力。第三人际交往能力。此外,还需具备高度的职业敏感能力、学习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

三、医学期刊编辑的气质[3]

医学期刊编辑的气质是指医学期刊编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方面的动力特征。通过深入编辑部进行实地观察发现,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有不同特点,对编辑工作的影响也不同,具体表现为:多血质的人开朗好动,反应敏捷,可塑性强,意志易变。这类人在编辑工作中比较热情,组稿、公关能力比较强,然而在编校方面则缺少耐心与韧性;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精力充沛,主动性强、可塑性差,易激动,易受外界影响。这类人比较擅长与作者沟通、组稿、策划,在面对人情稿、关系稿时易受影响,意志不坚定;粘液质的人以安静为主,稳重,有耐心。他们能静下心来钻研每一篇稿子,校对的差错率也低。即使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下,也能自己调整编辑节奏,不为外界的不稳定因素所影响,这种气质在编校工作中是最难得的。但应注意克服和防止懈怠懒惰、固执守旧、消极不振的弱点;抑郁型的人性情孤僻,行动迟缓,多愁善感。虽然他们在编辑工作中也比较认真、负责,但由于敏感、多疑,容易受到伤害和挫折,因此应该多用积极的情绪鼓励他们。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期刊编辑粘液质所占的比重居多(68%)、抑郁质次之(37%)。认为这可能与医学稿件艰涩、难懂、枯燥乏味有关,因为要想使其坐得住、钻得进,对其气质类型是有严格要求的,而粘液质的人是最适合做编辑的人选。目前的医学期刊编辑部满足了编校人员对粘液质气质类型的需求,但在其他工作的开展方面仍需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因此,期刊社应注意调整气质结构单一的情况。

以上是在结合编辑实践的基础上,对医学期刊编辑链条上的几个显著心理特征进行的简要分析,主要是为了解医学期刊编辑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及不足,以更好的指导今后的编辑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编.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20-25

[2]李建新,郭立群.编辑能力研究[J].编辑之友,1994,(1):31-32

12.医学编辑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篇十二

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空间广阔,目前正面临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高技术人才有迫切的需求,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三个转变拓展了专业发展的空间,二是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远大于高校的实际培养能力[1]。

笔者对某高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在2010—2012 年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中有25% 的人选择考研,40% 的毕业生选择改行,只有35% 左右的毕业生选择在本行业就业。

2013 年是“90 后”应届毕业生占据主流求职市场的第1 年。日前,人人公司旗下招聘网站发布了《2013 应届生求职反馈调研报告》,调查显示,在秋季求职中收到企业录用通知的应届毕业生中,26. 9% 有过与企业毁约的经历。毁约行为中,“有了更好的机会”占38. 1% ,这是毁约的最主要原因; 而第二位的原因就是有20. 7% 的应届生在试用期中发现职位不适合自己[2]。

一方面是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毕业不愿意在本行业就业,还有一方面就是已经签约的毕业生的高毁约率,如何培养行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如何提高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让毕业生尽快适应基层工作,并愿意投身到动物生产行业,更好地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是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1. 1 自我认知缺乏导致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不足

很多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是盲目的,进入大学才发现,自己的选择并不适合自己,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整个大学的学习都处于迷茫状态,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另外,很多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了解甚少,更不清楚专业就业情况以及单位需要的人才类型,缺乏专业归属感和自豪感。在动物医学专业中,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加上很多学生不清楚专业知识学习的目的,找不到正确的就业方向与奋斗目标,更没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我国畜牧兽医行业建设相结合,造成了培养人才的流失。

1. 2 缺乏职业环境分析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对工作岗位的了解,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们普遍认为畜牧兽医领域就业的工作地点偏远,工作环境条件差,工作辛苦没有吸引力。虽然学校在课程中也会安排实习和实践,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职业环境分析,学生们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在实习时走马观花,不能真正将实习和就业相结合,不能有效地利用大学时间进行职业环境探索,最终选择改行,这也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1. 3 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目前,很多高校的职业规划都是刚刚起步,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很多高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没有专业区分,缺乏针对性,针对动物医学专业的指导课程也基本没有开设,职业规划的效果不能很好地显现,因此给予学生的帮助也很有限。能否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于不断提升动物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素质,消除其在择业问题上的盲目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 职业规划教育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渗透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教育计划等,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3]。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能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4]。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 1 培养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能力

2.1.1正确自我评估

认识自我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通过自我评估,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天赋和能力,进而挖掘自己的潜力,发现自己的优势。专业的学习兴趣很多时候是引导和培养出来的,大学里良好的环境,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可以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更清楚自己的喜好和特长,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和社会实践,参与教育实习、实验项目和教师科研课题等。通过实际接触专业领域,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专业爱好,培养自己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专业的学习动力,建立专业自豪感,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专业优势。

2.1.2职业环境分析

所谓职业环境分析,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分析。也就是要分析自己在各种环境下能做什么[5]。通过职业环境分析,可以让学生知道动物医学专业相关的职业有哪些,树立学习信心,通过分析职业,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自身条件及所学专业知识,较为准确地把握好本专业就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以通过开展专业介绍会、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不同就业方向的社会需求情况、发展目标、培养目标、人才素质要求等。正确的职业环境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自己职业目标的用人、能力、素质、知识技能的要求,从而做出合理的生涯决策,而不是盲目跟风追逐所谓“好工作”,由此放弃自己的专业和兴趣。

2. 2 学校教育渗透职业规划意识

2.2.1专业教育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

动物医学专业教育应与职业规划教育有机结合,根据行业需求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应侧重于学生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应体现职业规划的思想,可以采用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及走访调查等有效方式,开展对国内外畜牧兽医相关领域或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科学评估研究;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动物产业经营、保护管理、科学研究等部门,开展实地调研;吸纳动物医学行业相关用人单位,共同制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除此之外,还要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以及在学习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等,让学生对自己专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自己可能要从事的职业有直观的了解,确定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加学习主动性[5]。

2.2.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培养一批有理论、有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经验的专业人员,他们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是有丰富指导经验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人才。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应仅是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而且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全体教职工,尤其是专业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专业与就业、学业与生涯的关系。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职业规划相关知识的教育;教辅人员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中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2.2.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既要在往届毕业生中寻找艰苦奋斗、业有所成的榜样,又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树立意志坚定、自愿到基层工作的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将学业、专业与生涯有机结合。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讲座、专题研讨、组织现场体验等形式给予学生以集中有效的辅导,帮助学生进行人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2. 3 利用社会资源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渠道

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深入了解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和意见,为毕业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和服务; 同时与用人单位和学生实习、实训单位等共同开发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训练课程,聘请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等作为兼职职业指导师,帮助学生尽早了解企业,了解社会。调整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压缩平时的课内实习时间,将实习时间集中到一个学期进行综合大实习,根据学生意向,组织学生到动物疾病医疗、预防、检疫、生产经营等相关企业等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到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通过实际锻炼,可以很好地理解消化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动手技能,加强职业精神,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今后工作中需要的专业实践技能,为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就业信心,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

3 结语

13.医学编辑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篇十三

谢萍

张辉(中华医学会

北京)【摘要】为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根据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于近期颁布了《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该管理办法充分结合实际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情况,以落实十一五规划为核心,在保证继教项目质量,加强项目监督管理等方面予以具体的规定。涉及继教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对项目评审、抽查及相关监督管理费用的财务管理工作,也一并进行重点阐述。【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监督;抽查;财务管理 1有关背景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卫生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 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的关键时期。

继续医学教育是继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缓解医患关系,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居民对卫生服务的要求。继续医学教育已经成为医疗卫生单位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卫生技术人员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因此,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要求不断完善继续医学教育法规和制度建设,逐步实现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勇于改革创新,针对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深入调查研 究,积极探索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继续医学教育运行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注重质量和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具体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定期对各地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评估,每年都要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项目数不低于10%自9总体目标。并针对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监督管理薄弱等问题提出了纲领性措施。2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内容

为适应2l世纪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贯彻落实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加强中华医学会对所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切实解决目前继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根据国家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继教工作情况,于近日制定颁布了《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于公布之日起试行。管理办法的内容围绕继教项目全面管理展开,对于项目申报、审批、执行中的管理、评估和监督等各个环节给予相应规定。特别在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加强项目监督管理方面提出较为具体的工作措施。管理办法的实施使得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学会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监督管理,提高继续医学教育整体水平的前提和条件。

百事管为先,规范管理是一切的基础,管理环节薄弱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隐患。管理办法紧扣“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措施,重点在于如何监督管理好项目,具体体现在相应的条款上。

2.1根据规划中“面向基层、注重实效,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有关规定,本管理办法在项目内容须符合的条件中,除了体现先进性的内容,还加入面向基层(如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适用知识和适宜技术以及涉及医学法律法规、指南规范的相关内容。2.2明确学会项目的申报时间,符合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有关规定,从时间上较好地配合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时间为每年两次,每年12月底之前和每年6月底之前。具体时间和申报事宜以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发布的申报通知为准。

2.3收取一定的评审和监督管理费用。凡申报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且通过形式审查的需交纳项目评审费,作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审批和监督管理费用。收费标准为每个单次项目1000元(包括备案项目)。费用将完全用于项目的管理,包括评审和监督的各项工作。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提升项目质量,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实现继续医学教育从数量向质量,从形式向内容的转变。有关该费用的财务管理情况将在下文详细阐述。2.4充分发挥医学会专家的优势和作用。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科专家组由学会领导和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其职能包括:

(1)根据继续医学教育有关规定,制定相关工作标准、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2)评审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审结果作为批准项目的依据;

(3)对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开展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评估,即参与实际的项目抽查工作。

2.5规划要求加快继续医学教育信启、化建设,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信息,构建多功能、高效率、方便适用的信启、管理体系。要建立省级继续医学教育数据管理中心,实时了解、掌握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情况和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学分完成情况,建立统计报告制度,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和主动性。数据是检查监督的依据,也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本管理办法注重收集翔实数据,并逐步加以利用,使之更好的服务于项目管理。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将建立有关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数据库,以便实时了解、掌握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情况。各项目主办单位在项目活动结束后十五个工作日内须同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提供项目有关资料,包括:项目总结、项目活动正式通知、实际执行的日程表(课程表)、培训教材(讲义文本及幻灯片、授课录像录晋、网络继续教育课程的课件等)、学员通讯录、试题、授课专家名单(包括专家姓名、在项目中承担的工作、所在单位、联系方式)、赞助单位名单等。文本文件须装订成册,电子文件须按指定方式提交。所有资料需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主办单位存档,至少保存五年,以备审查和查询。如拒绝提交上述资料,或逾期未交者,将影响该项目的备案或该主办单位其他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

2.6规划中提出的措施之一为检查监督、定期评估。要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继续医学教育监督制度,强化约束机制,定期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本管理办法做出有关项目抽查的具体规定,规定被批准项目应接受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的监管。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每年不定期对批准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可以指派专人实地抽检。抽查项目数不低于举办项目数的10%。抽查到的项目主办单位应积极配合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做好检查评估工作,主动提交自评报告和项目有关资料,不得存在任何欺瞒行为。检查评估工作人员有权进入会场考查,并向学员、主讲人进行情况了解和调查。各项目主办单位须将确定的项目举办时间提前两个月报送到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将于项目举办前二十个工作曰内通知项目主办单位对该项目进行抽查。

管理办法颁布以后,应加强执行力度,严格管理,并进一步细化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建立相应的标准、模板和SOP,重视相关收费及费用的财务管理。在一段时期内试行,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及时修正和完善有关规定。3 项目管理中涉及的财务管理

根据《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的有关规定,继续医学教育所需的经费,采取国家、集体、个人等多渠道筹集的办法解决。在“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增加投入,建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资金筹集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经费。中华医学会作为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是其一项具体而又重要的社会使命,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对相关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亦是重中之重。

为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有效使用经费,节约成本,提高继教项目评审和监管经费的使用效益,使之发挥真正作用,顺利展开对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监督抽查工作,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从而促进整个继续医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逐步落实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

3.1依法对继教项目评审和监管经费进行科学管理

首先,相关领导要重视财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继教项目监管工作中的重要性。其次,要按照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逐步建立起比较规范、科学、完善和自律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各项工作流程。在分工协作的原则下,明确管理岗位和人员职责,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严格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审批程序;同时要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结合财务管理上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制定财务计划、成本费用管理、支出管理等配套管理制度,并切实贯彻执行。再次,与相关的价格监管部门进行沟通,办理好有关收费的各项审批手续,使之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现合法收费。3.2强化预算管理,做好财务预测

应以继教项目管理的客观情况为基础,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全面反映所有收入和支出,将预算编制与项目管理办法和项目特点紧密结合,科学合理地编制详细预算,保证预算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坚持严肃性、权威性和约束性,坚持按项目、按时间、按进度支出,坚持以收定支,不准随意变更预算,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事后考核和分析。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或追加支出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

3.3编制财务计划,从严控制支出

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继教项目评审和监管经费使用计划,加强成本核算,参照企业成本管理方式,制定适合自身的内部成本核算管理。认真测算继教项目评审和监管经费开支情况,厉行节约,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最大限度地将经费用于项目的评审和监督管理,对于容易出现问题和漏洞的薄弱环节实行重点管理和控制,真正做到取之于项目,用之于项目。

继教评审和监管费用的支出范围主要包括:

(1)工作人员、专家劳务费;

(2)工作人员、专家的往返交通费,评审及监督抽查期间必要用车的费用;

(3)工作人员、专家评审及监督抽查期间的食宿费用;

(4)工作人员、专家的邮电通讯补贴;

(5)有关文件及证件的印刷费和制作费;

(6)有关办公用品费用,办公设备和会议场所租金;

(7)工作人员、专家因监督抽查工作而产生的医疗费用;

(8)其他必需的支出。3.4建立财务审批制度,杜绝浪费现象

DDI虽,财务风险意识,建立严格的支出审批制度。对于继教项目在评审和监督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笔开支,都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权限经过审批后予以报销。制定规范的报销程序,每一笔开支都必须取得合法的单据,并附有关批件,由经办人员签字,主管领导审批,财务人员审核后才能给予报销。加强继教项目评审和监管经费的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坚持按制度办事,抵制不合理开支,杜绝浪费现象。3.5加强票据管理,合法使用票据

税务发票是收费的合法票据,应由各财会部门统一领购和管理,其他内设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购买,严禁使用不合规票据收费。有关经费支出应取得真实、完整、合法的原始票据,否则应拒绝报销。

3.6强化对于继教项目评审和监管经费的控制和监督

严格遵守财经法规,规范财务管理,加强财务控制,建立相应的管控体系,配齐专职财务人员,规范收支行为。对继教项目评审和监管经费定期地进行财务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或解决,并制定防范措施。定期公开财务,增加经费使用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完善有关考评办法,科学考核评估财务管理状况及经费使用效果的各项财务指标,通过制度化的考评促进中华医学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效率与社会公信度的提高。3.7建立财务分析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对一定时期的继教经费财务活动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可以客观地揭示财务工作中的问题,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和完善财务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同时,通过财务活动分析,让有关领导及时了解费用的支出情况和管理状况,不断地改进和加强财务管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和问题,还要不定期地开展专题分析,及时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

3.8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现代财务管理要求财会人员由传统的“核算型”向 “管理型”和“经营型”会计转变,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较高素质。要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对财务人员经常进行职业道德和业务技术方面的培训和内部考核,以各种形式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财会政策水平和专业素质,促使其严格履行职责,增强责任心。把好用人关,是实施良好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条件。4 小结

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卫生人才战略的重要措施。应切实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提高对继续医学教育在卫生事业改革以至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以此管理办法为契机,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继续医学教育有效运行机制,不断地完善和落实,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推进继续医学教育法制化建设。严格按照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关要求,强化各个工作环节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的监督检查,不断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保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逐步使卫生技术人员树立“只有终生教育,才能终生执业”的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转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卫科教发[2006] 349号,2006.9.[2] 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办法(试行),2007.4.[3] 孟群各国专科医师培训与准八制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8.[41 李朝0军,胡巧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审计与理财,2006.(4):56.

上一篇:妈妈的关爱主题作文600字初一下一篇:高中生安全法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