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是美好的_读后感

2024-07-16

小的是美好的_读后感(共2篇)

1.小的是美好的_读后感 篇一

再小的花朵也芬芳_650字

我默默地走着,在漆黑平整的道路上,拾起一朵小得可怜的花。这花是那么小,只有拇指指甲盖般大小,它花瓣周围些许的黑色痕印似乎在告诉我人类对它的摧残。但,它无法反抗,这就是它的命运。不是吗?即使有过绚烂的瞬间,终究成为落红,被人遗忘。它是那么的平凡,甚至渺小。一阵风儿吹过,树叶随之舞动,手上的花儿也随之轻颤,就这样,一阵轻微而又朦胧的芳香兀的袭上心头,那么的突然,却又使人心情舒畅。我呆呆地望着地上那不值一提的点点落红,我想,这是它散发的芳香吗?如此之甘甜,如此之沁人心脾。我不敢相信。我惊诧于大自然的神奇,抑或是责备自己的粗心。

静谧的夜晚使人沉静,白天的浮躁早已消失不见,有的只是更深刻的思考。伴着淡淡的花香,我忽然明白了,何必惊叹于大自然的奇妙呢?并不只有桂花,才能散发幽香;并不只有莲花,才能象征清廉;并不只有百合,才能诠释纯洁;也并不只有玫瑰,才能表达坚贞的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古往今来,太多的诗人赞赏梅花的与世无争,傲然立雪,不畏严寒,芬芳依旧。但是,我们又岂能忽略了,世界上所有的花朵也尽它们的所有,想要在雪中绽放,想要四季常开?但它们不能。它们终

第 1 页第 1 页 究要应顺万物的规律,默默地凋零。正是源于此,梅花成为被赞美,被歌颂的对象。

在将仰慕之情送于梅花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想想那些被雪覆盖着的残花,是不是也应该缅怀一下它们呢?毕竟,在春暖花开之时,是它们点缀着世上的美丽。

做人也如同花一般,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梅花一般受人拥戴,恰恰相反,大多数人就像平凡的花朵,看似渺小,不足挂齿,实则特殊,不可缺少,正是他们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不容忽略的,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地贡献过自己的芳香,即使很少,也值得为自己鼓掌了。

人生在世,并不一定要活得轰轰烈烈,我们只求心中那属于自己的芬芳。

第 2 页第 2 页

2.小的是美好的_读后感 篇二

关键词:现代主义,微观环境,准则

1. 现代主义及其负面性

1.1 现代主义城市建设的内涵

现代主义指导下的城市会建成什么样子?20世纪20年代以柯布西埃等为首的, 以CIAM组织发起的现代城市规划运动给出了答案, 并且让当时的人们深信不疑。他们坚信通过工业化的高效率, 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 并彻底改变世界。到1933年的《雅典宪章》发表, 现代主义确立了它的基本立场: (1) 大规模旧城改造和建造标准化; (2) 功能分区、绿化隔离带与快速路建设; (3) 低密度和发展高层建筑; (4) 功能至上。正是基于这样的对现代化的乐观预期, 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政治纲领一拍即合, 成为“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状态”的高高举起的大旗。

1.2 现代主义城市实践的负面影响

现代主义城市建设缺少足够的人文关怀, 它破坏了城市社区的结构, 并忽略了人类对社区的基本需要。特别是在旧城更新中, 许多规划人员往往对传统城市“功能与空间的混乱无序”持彻底否定态度, 大规模清理贫民区, 强调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 追求“理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和统一的视觉空间秩序。

现代主义城市建设强调的标准化制造是城市“千城一面”、缺少特色的主要原因。它主张城市纯净的功能分区, 建造“公园中的高楼”, 其思想核心是效率、功能和工业化 (杨德昭2006) 。用固有的模式、标准去设计城市, 而忽视各个城市、地段自身存在的差异性, 这是当前规划设计领域普遍存在的现实。可见, “千城一面”的前提是千城一法。现在地块开发前都要讲“几通一平”, 它平去的是差异性的城市环境存在的现实土壤 (周榕2005) 。

现代主义城市建设都以宏伟的规划鼓舞人心。这些宏大的构想与政府极力改变现状的雄心一拍即合, 成为改天换地的热闹景象——清理运动、圈地运动、造城运动、美化运动比比皆是。在这样的吵闹与喧哗中, 在这样压倒一切的程式化语境中, 不少规划设计人员开始迷失自己的方向, 放弃应有的坚持, 漠视普通城镇居民对都市生活的真实需求和向往。

2. 西方学术界对现代主义的反思

整个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世界都在反思, 逐步认识到现代主义的各种负面影响, 并开始寻求解决的办法, 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就是这一段时间反思的结果。

2.1 关于城市文明的求索:刘易斯·芒福德与《城市发展史》

芒福德认为城市是人类进步阶梯上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工具, 并试图证明, 人类正是凭借这个阶梯, 一步步提高自己, 丰富自己, 贮存自己的文化创造, 这些才是城市存在的正实意义。在今天城市蔓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的情形之下, 芒福德对非理性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 和他倡导文化、保护生态、探求人类和谐共处的光辉思想显得尤为珍贵。

2.2 关于城市多样性的呼唤:简·雅各布斯与《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简·雅各布斯阐明了城市空间多样性及人体尺度与空间活力的重要意义。多样性是她带给人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这是与现代主义的教条——功能分区、大规模、低密度、分散型和千篇一律的城市规划理念完全对立的。她说, “城市中错综交错的不同功能使用不是一种混乱, 恰恰相反, 它们代表了一种复杂的和高度发达的秩序”。

2.3 关于市民社会的期盼:约翰·弗里德曼与《为市民的城市:全球化时代中规划与公民社会的兴起》

弗里德曼对“市民社会”的兴起和构建充满了期盼, 他认为市民社会是“一个由众多细小活动组成的整体”;他关注城市真实的生活空间, 提出“日常生活圈”的概念和“缩小城市——区域管制范围”的构想;他强调“权力下放”和“基层决策”, 让邻里、街道充分参与规划,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积极鼓励社区自治。

2.4 紧凑、多样与混合成为主旋律:新都市主义不光作为一种设计流派

新都市主义的出现是要彻底改变现代主义城市模式, 他们在传统社区开发 (TND) 和公共交通导向开发 (TOD) 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观其各种论文观点, 笔者以为“紧凑、多样、混合”是该理论体系关于城市物质空间的价值核心。正是对这城市集聚三大特征的执着, 新都市主义者提出了全新的规划设计模式。

综上所述, 新城市观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将“人”置于城市问题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对自然、对历史文化和对“人”自身的关照, 并且在具体的规划中表现为既见森林 (城市整体、功能结构) , 又见树木 (市民个体、行为活动) ;第二个突出的特点是对城市的认识从简单走向复杂, 关注系统的自我组织, 主张适应观念, 承认价值多元, 提倡城市物质空间系统的多样性;第三个突出的特点是能够摆脱“大规划”振奋人心的“蓝图美景”和“甜言蜜语”的诱惑, 从“小”处着手, 切切实实关注城市微观环境, 改善居民生活。

3. 改善城市微观环境的规划实践——十个准则与五十条措施

下述内容部分是对杨德昭先生的“新都市主义常用策略”内容的吸收调整, 其它是我们作的补充总结。我们希望从微观视角切入、从“小”处着手, 改善城市建成环境。

3.1 建筑规划建设准则

第1条, 建筑尽量靠近街道, 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尺度。大规模的建筑后退使步行既不方便又不愉快。

第2条, 建筑主立面朝向街道, 而不是背离街道, 否则将极大地减弱都市活力。

第3条, 建筑至少2层。单层建筑使密度降低, 无法支持公共交通和创造有活力的街道。

第4条, 通过立面处理创造有趣的步行环境。

第5条, 隐藏室外机房设备。

第6条, 街道可进行前门廊或骑楼设计, 以提供停留空间, 增加社会交往的机会。

第7条, 小面宽大进深的沿街建筑可充分利用临街面, 又增加了街道活力。

第8条, 底层商业、办公住宅在上的沿街建筑可提高社区活力和多种住宅选择。

3.2 环境设施规划建设准则

第9条, 尽量远离公共人行道布置货物站台, 通过绿化设计等措施将垃圾箱适当遮蔽。

第10条, 方便使用的公厕、电话、候车亭等设备。

第11条, 便于市民查询的设施布点和方位确认的指示导引系统。

第12条, 尽可能多的停留和休息设施。

3.3 街道规划建设准则

第13条, 停车场宜布置在建筑的背面或侧面。

第14条, 人行道相互衔接并具备足够宽度以方便使用。

第15条, 窄街道设计, 以减缓车速, 减低噪音和交通流量, 拉近人与建筑的距离。

第16条, 设置街后小路, 以放置各种设备, 并作紧急情况车辆进出通道。

第17条, 商业街应限制机动车为导向的活动。

第18条, 社区街道有一个方便的公共交通站点, 这样可减少小汽车使用。

第19条, 一定比例的街道停车可减少停车场的数量, 改善社区的环境。

第20条, 四通八达的网状街道可以更加快速和均衡地疏散交通。

第21条, 街道少用曲线, 直线的街道更令人难忘并不会丧失方向感。

第22条, 应将主要社区公共设施布置在距住宅400-500米 (5-10分钟) 的步行距离内。

第23条, 适中的交叉口路崖拐弯半径可迫使机动车拐弯时减速, 使人行道更加连贯。

3.4 绿化和广场规划建设准则

第24条, 绿化用来软化一些硬铺装地区, 帮助界定街道边界。

第25条, 提倡小绿地、小广场, 方便居民使用与养护。

第26条, 加强绿化、广场设计的实用性。

第27条, 发挥行道树遮荫、改善步行环境和空气品质的基本功能。

3.5 社区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准则

第28条, 学校布置考虑小学生应尽量不跨越交通性干道入学。

第29条, 邻里中心成为社区的中心, 增加居民的归属感。

第30条, 社区市政建筑造型优美, 成为标志性的中心地带。

第31条, 提倡基于社区建设的特色商业街区。

3.6 街坊和地块规划建设准则

第32条, 混合的土地使用。

第33条, 混合的多种住宅类型与布局。

第34条, 高密度节能、节地, 可以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又增加社区的活力。

第35条, 适宜步行的短街区, 长度不宜超过150米。

第36条, 居民可监视的公共区域——街道, 以减少犯罪发生。

3.7 河道和岸线规划建设准则

第37条, 保留和梳理水体, 使其成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

第38条, 改善和提升水质, 培养沿河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39条, 开放岸线, 在水网基础上营造平行的步行网络。

第40条, 美化和装饰河岸可起到“小投入、大改观”的效果。

第41条, 码头和滨水区再利用可凸显文化内涵。

3.8 桥梁和桥头空间规划建设准则

第42条, 保留和新建优美的桥梁可使水上之行、街道步行更富戏剧性。

第43条, 增加非机动车通行的桥梁以方便步行者出行。

第44条, 桥头留足活动和观赏空间增加亲水性。

3.9 历史地段和要素规划建设准则

第45条,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并使它更具生命力。

第46条, 善用传统风貌的地段, 发掘更多的文化内涵与底蕴。

第47条, 善用能反映场所感的地段要素, 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3.1 0 地区标志规划建设准则

第48条, 让历史形成的地域标志 (亭、台、楼、阁、塔) 成为其所处区域的核心。

第49条, 慎建新的城市标志, 特别是高层建筑物。

第50条, 从路径组织、文化脉络、历史内涵和视觉关联着手, 加强空间标志组织的系统性。

小的是美好的。不痴迷于“大规划”, 不沉醉于“现代化”, 不要轻看城市建设的“小”, 一切应从“小”做起。因为“小”才贴近生活, 因为“小”而丰富多彩, 因为“小”才更加持续, 因为“小”而独具魅力。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弗里德曼著戈岳译.生活空间与经济空间:区域发展矛盾[J].国外城市规划, 2005 (5) :4-10

[2][美]约翰·弗里德曼著王弘扬钱慧译.美好城市:为乌托邦式的思考辩护[J].国外城市规划, 2005 (5) :21-27

[3]鲁政等.论城市历史街区的多样性[J].规划师, 2004, 20 (3)

[4]杨德昭著.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136-142

[5][美]肯尼斯·科尔森著游宏涛饶传坤王士兰译.大规划——城市设计的魅惑和荒诞[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80-84

上一篇:202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下一篇:温泉县统计局巡查的自查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