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县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4-08-31

关于加快我县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7篇)

1.关于加快我县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南平城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2006年7月28日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下简称“城市公交”)是国家根据现有国情而制定的发展战略,温家宝总理专门作出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的重要批示。2005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国办发[2005]46号),今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建设厅等八个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6]49号),两个文件对新形势下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年来,南平城区公交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不少乡镇、社区、厂矿企业和居民要求加快发展城市公交的呼声很高,每年都有不少市、区人大代表专门提出意见建议,要求解决市民出行乘车难问题。可以说,城市公交事业的发展,己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06年工作计划,7月25日至2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鼎成带领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就南平城区公交事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调研期间,调研组实地察看了玉屏山大桥公交1路车始发站、三红电缆、天地台、杨真新区、316国道和西溪北岸新公交场站场址及来舟镇等路段,了解沿线单位、居民要求开通公交线路的意见及其它相关问题;听取了市公交公司关于南平城区城市公交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及市建设局、公用事业局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基本思路和意见建议等;分别召开了2场有南平师专、水南办事处、西芹镇、来舟镇、大横镇、长沙、官沙田社区居委会及三红电缆、大洲贮木场等单位负责人和市发改、交通、建设、国土、规划、财政、物价、地税、公路稽征、交警、江南新区、高新区及延平区人大等20多个市、区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围绕“新开城市公交线路”、“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等问题进行座谈,听取多方意见。通过上述活动,基本掌握了南平城区公交事业发展情况,对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南平城区城市公交事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南平城区公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便人民群众出行、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公交企业逐步状大。南平公交公司成立于1958年,下设三个分公司,现有职工698人(其中聘用工342人),营运车辆172辆(174标台),比2001年增加19辆,万人拥有公交车辆7.9标台,比增43.6%(下同);2005年完成营运里程1017.3万公里,客运量4045万人次,比增27 %;营运收入2929万元,比增51.6%;实现利税107.5万元,比增22.2%。

2、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十五”期间,新开或延伸公交营运线路9条;完成公交监控大楼和车辆安全自动检测线建设,新建(新设)公交站点69个,累计完成投资1447.9万元。南平城区现有道路总长163.9公里,公交线网78公里,公交线路20条,公交站点124个,其中:中心区78个,按服务半径300米计算,城区公交站点覆盖率48%,中心区占64%,市民在公交的出行比重占11.7%。

3、社会效益比较明显。多年来,公交公司坚持深入开展以“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把两个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和员工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不断提升,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1997年以来,认真贯彻执行老年人、残疾人、学生等特殊群体优惠乘车政策。2006年上半年共办理《老人免费乘车证》4400本,《残疾人免费乘车证》300本,《学生优惠乘车证》5800本,年承担社会福利支出达700多万元。便捷、快速、安全、优质、经济的公交服务,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信任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1998年企业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连续6年被福建省企业评价中心授予“福建企业形象300强”称号;2004--2005,被《商品与质量》消费市场调查中心评为“全国公交公司服务质量无投诉用户满意单位”;先后有5条线路、7台车组受到省、市及有关部门表彰。其中,3路线、1路线分别被省委、省政府、省建设厅授予“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先进单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调研组走访的片区和参加座谈会的代表普遍认为,目前,南平城区公交事业的发展己不能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出行需求。在中心城区,西溪北岸沿线、杨真堂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天地台等片区的单位、居民一直强烈要求开通城市公交;316国道商贸走廊、梅峰、东山等片区的单位、居民也要求增开公交车班次。杨真堂经济适用住房小区是南平城区唯一的省级住房居住小区,该小区总体规划居住6000多人,目前己完成二期开发建设,居住4000多人。社区和住户反映,小区内未开通城市公交,给住户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

(二)不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来舟镇位于市区西北部,属城市规划区“一城四片”范围,距市区26公里,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27635人,共有7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一支驻军部队及62家省、市企事业单位。来舟火车站是福建省最大的列车编组站,每天过往列车160多列,其中客车42对,人流量日均2000多人。来舟镇认为,该镇虽属城市规划区范围,但由于未开通城市公交,影响了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3年来,该镇通过市、区人大代表提出建议,要求开通城市公交,解决片区单位的居民进城难问题,今年6月,该片区53家企事业单位联名向市政府提出尽快开通城市公交的要求。

(三)影响投资服务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调研中,企业反映,市委、市政府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发展战略以来,不少企业在近郊和乡镇落地。由于这些地段多数未开通城市公交,或过往班车不能满足企业职工生产生活的需求,不少企业只能自购车辆,解决职工上下班问题,加大了生产成本,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大洲工业园区经多年开发建设,现初步形成有17家中外企业落户,约2万多人,年产值1.7亿元,年税收1000多万元的工业小区。目前该片区未开通城市公交,过往乡镇中巴开行间隔时间长、收班早、票价高、服务差,既不利于职工正常上下班,特别是节假日和客流高峰期,受反超载限制,职工不能搭乘过路的乡镇中巴而无法正常上班,企业日常生产受到影响;也不利于企业征招用工和吸引各类人才,制约了扩大再生产。此外,大横工业走廊、王台、塔前、南山等乡镇要求开通城市公交的呼声很高,也因种种原因无法开通。

对调研中征集的意见进行综合归类分析,调研组认为,当前影响城市公交事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公交经营机制尚未理顺,交通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南平城乡(郊)就已开通城市公交线路,尔后城市公交逐步退乡进城。主要原因是:城市公交和客运交通在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和安全监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城乡公交经营一体化机制尚未建立。在管理体制方面,市政道路和交通公路的建设和管理及维护等分属建设部门和交通部门,市政道路与交通公路的建设要求不同,设计标准不同;目前,已开通的城市公交线路主要覆盖建成区,其它郊区和乡镇主要由客运企业和民营车队运营。在经营目的方面,城市公交以社会效益为主,而客运企业和民营车队以盈利为目的,在车况、安全、服务、定时、班次、准点、票价等方面都与城市公交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满足沿线企业和群众安全出行的需要。在安全监管方面,城市公交在市政道路运行,载客量方面按国标《GB/T2428-2005》执行,而客运交通则按座位数载定,严禁超载。虽然城市公交和客运交通都是公交资源,但由于城乡公交经营一体化机制尚未建立,资源得不到整合,开通一条公交线路,由多家企业或民营车队运营,涉及各方利益,势必引发各种矛盾,这是城郊和乡镇难以开通城市公交的主要原因。

2、运营成本不断加大,企业生存和事业发展受到影响

一是油料价格提高,经营艰难。随着近年来多次原油价格上涨,运营成本急剧增加。2005年燃油五次提价,燃油支出高达741.3万元,占成本32%,比2004年增加350万元。今年上半年,燃料价格再涨,同期支出又增加91万元。油料提价后,相应的汽车轮胎、配件材料也随之上涨。二是财政补偿机制不到位,负担沉重。公交公司长期承担着政府制定的面向社会特殊群体乘坐公共汽车的优惠政策,每年负担公益性支出成本700多万元。这部分公益性支出本应由政府财政支撑,实际上政府财政补偿为零。三是公交车票价低廉,购车困难。十年前,购买一部普通公交车只需6-8万元,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买一部乘坐宽敞、舒适的空调车需30万元。由于目前的公交车票价仍维持在上世纪90年代0.5元/票起价上,属全省最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很难筹集更多的资金购置或更新车辆。四是队伍流动性大,影响生产。2005年公交职工人均月工资1144元(其中:驾驶员1309.8元、乘务员586.6元),低于城镇在岗职工平均月工资1252.75元。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条件差、心理压力大、待遇低,队伍流失严重。二年来,驾乘人员辞职188人,给企业管理带来困难。

3、财政投入偏少,公交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据统计,“十五”期间,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含购车)累计完成投资3442.9万元,其中,公交企业自筹达3044.9万元,占88.44%;政府财政投入仅398万元,占11.56%。财政投入偏少,致使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一是运行车辆不足。目前城区万人拥有公交车辆7.9台。按照建设部部颁标准,全国设区市2005年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应为10标台,车辆发展速度落后5年。车辆不足,导致运营结构不合理,市民出行率低。2005年,市民在公交的出行比重仅占11.7%,远远低于《南平市公共交通规划》要求的18%。二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南平市公共交通规划》于2003年组织编制,2004年10月批准实施。由于规划编制不及时,“十五”之前,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未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导致建设相对滞后。如:通往杨真新区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天地台片区等地段的道路路窄、弯急、坡陡,如果公交车运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市区通往大多数城郊和乡镇的交通道路不具备开通城市公交的条件。城区公交只有马站一个停车场,市区已开通的20条公交线路始、终端调度站,除公交1路线西芹调度站外,其余均租赁或借用当地厂矿企业或房地产开发的场地和简陋工房作为公交站务工作房;市区中医院门前、玉屏桥下、杨真小区、南平纸厂等公交首末调度站,均占用城市道路作为公用停车用地,车辆无回转车坪,服务功能差,影响和阻碍行人交通、安全系数低。此外,拟近期建设的316国道及西溪北岸新公交场站等也存在征地难、资金缺等问题。

四、意见和建议

城市公交作为城市经济活动的首要环节,是影响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调研组认为,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其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安全、优质、经济实惠的公交服务,满足生产生活的出行需求。当前,针对部分厂矿、社区和乡镇要求开通城市公交的呼声,要结合南平实际,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关系,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并按照轻重缓急,积极创造条件,做到条件成熟一条,开通一条。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为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提供保障

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立足于城市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抓实抓好。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打破现有行政因素的制约,严格按照“三定”方案理顺城市公交管理体制,将城市公交工作归口一个行政部门主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全力推行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战略。要从理顺各方面关系,建立城乡公交经营一体化机制出发,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建设、计划、财政、规划、国土、旅游、交通、公交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涉及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各方面的问题。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城市公交优先评价、行政性补贴评价和公交企业经济效益的比较评价,引导公交企业之间开展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的竞争,在此基础上推行经济效益竞争;要加强对城市公交客运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管,开展市场整顿,依法查处各种非法违规的营运活动,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确保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顺利实施。

2、加强宣传教育,为优先发展城市公交营造良好氛围

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有关政策,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理解和掌握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良好氛围。同时,针对部分厂矿、社区和乡镇要求开通城市公交线路,而目前又一时无法开通的实际,要充分借助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市、区人大代表等力量,以适当的方式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并发动他们帮助想办法,出点子,为早日开通城市公交线路创造条件。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夯实基础

2004年9月,《南平市公共交通规划》经市政府批准颁布实施,该《规划》的颁布实施,为城市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依据,也为实施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战略打下了基础。要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强化规划调控指导作用,从“优化公交运营结构,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出行方式出发”,加快城市公交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政府是城市公交设施建设的主体,要围绕“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的目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思路,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一是加快中心城区部分道路改造,重点是杨真新区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天地台、东山路、大官路等;二是市区三个入城口公交转乘站点建设。按照《南平市公共交通规划》要求,尽快配套完善常坑、316国道、高速公路出口长沙段等公交转乘场站的征地和建设,形成市内公交与对外交通的转换,使乘客能及时换乘公交车进入市区,缓解市区交通拥堵问题;三是加快城郊和邻近乡镇公交线路道路改造和首末站建设及其它场站建设,为城市公交由中心城区向规划区和乡镇延伸服务,尽早开通公交车,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创造条件。

4、推进公交行业改革,为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增强活力

要按照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总体要求,以“打破垄断、适度竞争、规范服务、便利于民”为原则,推行特许经营制度,慎重、有序放开并搞活公交市场,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城市公交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公交营运准入机制和准入条件,制定特许经营权线路的服务质量、服务装备、服务标准、环保要求和优惠票价等综合指标,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对现有经营城市公交的国有企业,政府采取直接委托的方式,授予现有营运线路的特许经营权;新开辟的公交线路或重新确定经营者的公交线路和设施,可依照规定的程序,采取招标方式授予一定时间和区域内的特许经营权。

要进一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国有城市公交企业改革。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交企业改革重组。通过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吸引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公交投资、建设和经营,改变国有单一的产权结构现状,激活经营机制,使公交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市场主体。要强化城市经营理念,充分利用公交运营车辆、场站及运营线路等基础设施,以国有资产的形式进行资本运营,采取拍卖公交线路经营权,场站命名权及租赁等形式进行市场运作,为公交事业发展筹措更多的资金。

5、加大政策扶持,为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创造条件

要切实将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持。通过必要的经济政策支持,实现公交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道路改造、公交场站以及车辆和后方设施装备的配置。二是规范补贴制度和补偿机制。在科学制定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范围的基础上,对因票价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应给予政策扶持和价格补贴。当前,要按照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考虑企业经营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的原则,适时对已实行十多年的现行低廉票价进行合理调整;对承担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如新辟而又难以维持开支的线路)增加的成本支出,应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对因燃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增加的运营成本,在核定运营成本的基础上,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由政府、企业和乘客共同分担的办法予以消化。三是出台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因基础设施建设和车辆购置而产生的税费,可按税收管理权限申报减免。四是实行用地划拨,对《南平公共交通规划》所确定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不得随意挤占或改变土地用途,并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地。

2.关于加快我县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二

一、我县教育基本情况

**县现有中小学校35所,其中,初级中学12所,小学13所,幼儿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高级中学2所(二中、余山高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朝中),职业技术学校1所;全县在校学生32,438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5,474人,初中在校13,214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410人,职业高中在校340人,全县小学生毕业率达100%,初中毕业生率98.2%,高中毛入学率64%;全县中小学教职员工总数2,624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1.3%,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80.1%。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教育事业得到了健康较速的发展,取得很大的工作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了现代化学校建设进程。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装备已经驻入大多数学校,2008年,县政府又投入250万元,解决了18所学校的新老“三室”等装备。制定了**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加快了中小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标准化、现代化、均衡化的进程。加大助学力度,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信免费提供教科书,切实落实和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按时足额到位。通过定期举办各项活动,加强了学生素质培养,全面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素质,高中教育更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同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二是促进了城乡教育发展。加大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力度。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上,合理调整了学校布局,有力地解决了县域内学校点多面广、资源分散、办学效益差的问题,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整体办学水平有所提升。加大了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形成了多方扶持和改造薄弱学校的好局面。逐步缩小了城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是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三年时间开展了对新聘校长的培训,共有106名校长和业务校长参加了校长职业化、学校德育管理、新课程理论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了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大力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活动把教育科研与教师经常性的教学行为结合起来,促进了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是加强了平安校园建设。教育局成立了安全办、各学校设立了安全保卫处,教育系统自上而下分别单设了安全副局长、安全副校长领导指数,专人负责学校安全工作,为各校新配备了专职校医21名,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实行安全工作日零报告制度,坚持月例会制度,定期听取基层单位工作汇报,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县教育局汇同安全、消防、卫生、公安、交警、交通等部门多次对全县

中小学进行防火、交通、餐饮等方面的检查。为提高师生的安全知识,举办了全县中小学首届安全知识竞赛,各校还通过出板报、墙报、校园广播、广场宣传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在教育战线广大干部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全县教育工作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较为普遍。镇内有初中4所,95个班级。在校生5985人,平均每班63人其中农村进城学生2633人,占44%。小学5所,114个班级,平均每班63人。在校生7176人,其中农村进城学生3526人,占49%。

二是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仪器和标准化建设还有差距。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学校办学条件有了大幅度改善。但是,根据调查情况看,目前,全县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教学设备仪器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仪器和小学科学实验设备缺口较大,初中技术实验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室尚未建设,中小学图书数量不足,音、体、美器材不配套;二是学校占地、辅助教室及生活用房不足,城镇学校尤为突出。如新建小学由于校园面积紧张,学生课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学校没有地方建设学生食堂,好多学生中午到校外小餐桌就餐,既不便于对学生的管理,也存在着安全隐患。

三是职业教育相对滞后。我县职业技术学校组建已经五年了,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呵护下,在政策、资金、设备、教师等多方面给与了很大的支持,职业教育有所发展,学校建设、办学规模、教育改革和职业培训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培养了一批技能型人才,在我县已有一定社会地位。但是发展仍然相对较慢,面临着资金缺少、生源不足、专业老化、毕业生就业难等困难。

三、几点建议

一要全力解决城镇中小学班额过大问题。要扩大县城中小学办学规模。根据国家规定,原则上每二万人需要一所初中,每一万人需要一所小学。根据县城现有生源情况和将来发展趋势,现在应统筹考虑和规划城镇学校布局。可以设想,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人口将呈现逐年递趋势,城镇中小学的办学压力将越来越大。为了缓解并最终解决这一矛盾,应对县城内中小学校布局做进一步规划。建议一:红星小学、第三中学已被居民小区包围,现有学额已超过了学校承受能力,待小区居民全部入住后,学生入学问题将形成新的社会矛盾。可否将第三中学异地重建(也可新建一所小学校),原址建一所小学。新建学校地址有两处,一处为位于**镇德胜村的原德胜小学旧址(初步测量占地面积不足);另一处为县委党校对过的拟建中医院地址,从布局的合理性看,此处为最佳。(如在此地建学校,可拉动北环的房地产开发。)建议二:要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尽可能利用和挖掘闲置资源,适当增加师资配备,扩大班级数量。加大对农村中

小学师资力量的投入,开齐开全学科,吸引当地学生就近上学。从而逐步解决县城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二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在进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时,要统筹兼顾,均衡发展。要积极向上和社会争取资金,进一步加强对基础设施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针对新建小学目前缺少食堂问题,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加大协调力度,帮助学校解决建设食堂所需用地,促使该校食堂早日建成。

3.关于加快我县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三

发展的调研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快大荔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按照安排,我先后深入我县非公企业、个体户以及有关单位对全县非公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的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也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体制和制度所决定的,也是由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紧紧围绕“先工战略”思想,不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在政策上支持、发展上引导、环境上保护,极大地推动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在繁荣城乡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渠道、富裕城乡群众、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截止2010年底,全县工商局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户数比上年增加23户。个体工商户比上年增加85 户。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工商登记户增长幅度很大,而且是逐年在增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14亿元,增长25.9%,2010年非公经济生产值达到1.8405亿元,同比增长17.1%,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1.69亿元,增长22.1%,产销率为87.7%。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6亿元,增长10.8%,实现利税总额0.5亿元。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户,比年初净增2户。可见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贡献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2、经济贡献比较显著。非公有制经济已经逐渐成为我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2012年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20945万元,增长14.4%,人均财政总收入301元,增长14.0%。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311万元,增长26.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1615万元,增长25.8%;非税收收入完成1696万元,增长33.1%。非公有制经济贡献明显增强,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建设和发展。

3、社会效益不断增强。非公经济成为安臵就业的主要渠道。这对于缓解就业压力,特别是在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非公经济人士成为光彩事业的主导力量。富裕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回报社会,扶助贫困、抗灾救灾、修桥铺路、捐资助学以及参与新农村建设等,做了大量义举、善举,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赏。

4、工业企业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工业的重要抓手,2012年全年新建项目30个,总投资115.3亿元,共计到位资金29.2亿元,同比增长21.8%,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 务的104.4%。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招商引资思路,实行县级主要领导亲自抓、部门单位全员抓的工作机制,加强与大荔籍在外知名人士的联谊交流,深入全国重点经济地区开展招商,结合产业资源优势,策划包装推介项目。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合理摆放项目,吸引外地客商来我县投资兴办企业。招商引资有效带动了全县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大荔100万头生猪农业产业化项目、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大荔光伏农业科技大棚项目的签约以及大荔锂离子电池生产线项目、大荔家纺工业园、大荔高科技生物肥研发及物流配送基地建设项目等项目的建设,有力推动了我县“先工战略”思想的实施。

二、我县非公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非公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非公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加上受环境、观念、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从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发展观念滞后,发展环境有待加强。我县作为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经济发展相对周围县市有一定的差距,相距沿海地区和我省的其他地区比较落后,人们受教育程度和思维方式都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这样就造成了在思想观念和改革力度等方面都相对滞后。另外从来我县投资经商的和外来人口同周边县(区)相比较少的事实说明,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好,吸引外商的有利因素需进一步加强。

2、发展规模较小,生产经营管理粗放。从发展轨迹看,我县非公经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再加上资金、人才、市场和技术支撑后续乏力,客观上造成了其规模较小、组织离散度大、产品技术含量低等发展现状。从企业规模看,全县大多数非公企业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整体实力不强,如全县2012年纳税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寥寥无几。众多企业厂房简陋、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产品单

一、工艺简单、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低、生产耗能大效益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普遍存在,新产品研发工作相应滞后,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3、政令不够畅通,政务办事效率不高。个别职能部门或极少数办事人员目光短浅、思维落后、胸无全局,办事推诿,为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想得多,为企业发展想得少。在增强服务意识,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上,索、拿、卡、要雁过拔毛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务审批登记手续也至今没有真正做到“一站式”服务,企业主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多头奔波,劳而无功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挫伤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创业热情。

4、信贷机制缺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县非公有制企业飞跃发展的瓶颈,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担保、抵押难,我县信贷担保机制不够健全,既没有出台政府担保机制,也没有专业的社会担保中介机构,更未出现由企业联合组建的担保共同体,致使企业无法按照企业生产需求向银行融资,因此而坐失商机的现象屡见不鲜。调查中发现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维持日常经营周转主要靠自有资金,资金不足的只好在民间筹措,民间筹措的年息一般高达20-30%,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相当困难,扩大再生产就难上加难了。

5、管理体制不顺,服务企业能力有限。目前,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缺乏统一归口的宏观管理部门,对非公企业存在多头管理,宏观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交叉,主体责任不明,统计口径不一。个体、私营归工商局管理,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归中小企业局管理。多头的行业管理,让企业应接不暇。各个部门各有各的数字,互相重叠,相互矛盾。还有县工商联作为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处在有名无实或有心无力的尴尬状态,作为一个群团组织,其服务的人力、财力都十分有限,服务手段更是缺乏。其他行政部门多数是行政监管和执法职能。由于缺乏具体而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构,难以形成众多政府职能服务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促发展的强大合力,造成日常监管的部门多,而当企业有困难时却求助无门。

6、企业素质不高,制约企业上档升级。调查中发现我县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企业发展生产的原始资本大多来源于家族或朋友,所以多数企业仍然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不愿聘请专家、能人管理企业,排斥外部资本进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缺资缺智,也影响了非公有制企业的成长壮大。加上一些非公企业经营管理层存在小富即安的狭隘意识,缺乏现代管理知识,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相对滞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同时有些非公有制企业缺乏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手段,人员流动性大,使必要的技能培训难予开展,造成了非公企业人才相对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三、对策与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增强我县经济的发展活力和综合实力,针对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先 进地区做法和大荔实际,就促进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实践充分证明,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必先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必须要不断推进观念创新,树立加快发展意识,用思想上的大解放、观念上的大更新、政策措施上的大突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要突破小农意识的束缚。要克服怕人赚钱、怕人发财的狭隘意识。外商来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有利可图,别人才会来投资,来兴业办厂。各单位、各部门要站在大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大局上,围绕“先工战略”这个中心来履行职责,开展工作。

2、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环境经济。必须坚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和优良环境,强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步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首先要优化政策环境。对非公经济要实行同等待遇,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有关非公经济各项政策,一方面要依据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大荔县情,借鉴东部发达地区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经验和做法,制定出生产建设用地、环保、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投资者想进来,留得住,发得了财;

其次优化政务环境。要按照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过渡,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务服务上来。对新建投资项目,按照“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原则,精简审批手续,全程跟踪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特事特办,降低准入门槛,畅通绿色通道。严格禁止利用手中权力向企业索、拿、卡、要和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行为,严禁到企业进行重复检查和多头检查。要以建立“诚信公平”的市场秩序为目标,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提高政务的透明度,彻底消除破坏市场秩序的“潜规则”,杜绝暗箱操作,防止不廉洁的行为发生。要将本地的发展规划、工作思路、政策措施向社会公开,让外来客商和社会各界了解我县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举措,让他们增强投资信心。

三是优化金融环境。首先,县上每年视财力状况设立一定比例的工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项基金按照分类扶持的原则,通过专项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县内新建工业项目、新产品开发和品牌打造,促进有市场前景、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加快发展。其次,政府要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不断推进银企合作向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发展。对于有前景、有市场、有生产能力的投资企业要引导和鼓励银行对其发放信贷,摆脱惜贷、惧贷的思想束缚,拓宽服务领域、扩大信贷规模。要按照“政府引导、多元融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鼓励和监管向民间融资,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健康、有序和加速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四是优化法制环境。要加强平安大荔建设,从快从严查处影响大荔形象和损害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实行重大项目县委、政府班子成员联系制度,重要企业纪检监察机关和公安部门挂牌保护制度,及时化解非公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遭遇的各种矛盾和纠纷。

五是优化舆论环境。要广泛宣传非公企业家所做的社会贡献和创业事迹,除对非公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外,还应赋予非公企 业家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在我县进一步彰显全社会尊重、鼓励、支持、参与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3、建立工作机制,增强发展合力。

4.关于加快我县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四

------在2011年定结县农牧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定结县卫生局局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扎多

2011年2月2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新年伊始之际,经县委、县府的批准,今天召开2011年定结县农牧卫生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地区卫生暨人口计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卫生发展成就,表彰“十一五”期间全县卫生系统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分析当前医药卫生改革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个中心,全面部署“十二五”卫生发展任务和2011年卫生工作,统一思想、团结奋斗,继续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级卫生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重点任务,使我县卫生事业始终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实现“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待会儿,土登县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悟,抓好落实。

下面,我代表定结县卫生局作工作报告。

一、“十一五”卫生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卫生系统各部门始终牢记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兴医和人才战略,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十一五”期间医药卫生及人口计生发展成就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全面加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我局高度重视新农合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农牧民的受益水平,引导农牧民踊跃参加,截止2010年,覆盖率已达到100%,农牧民参合率逐年上升,参合率从05年的86%到09年93%,2010年的农牧民参合率为96.00%,比05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比09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5年来,合作医疗筹资总额1313.36万元;其中四级财政配套资金1158.25万元,个人筹资155.11万元;总支出832.02万元,基金使用率达到63.25%。共开展“三下乡”免费送医送药活动34次,累计看病给药165000人次,同时我县农牧民住院费用即使结算制度已从2010年10月15日起正式执行。二是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显著。我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防群控”的工作方针,制定出了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等应急处理预案。健全和完善了疫情监测网络和信息报告系统,地区、县、乡三级卫生部门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实现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积极组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儿童“五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新增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0%,以乡镇为单位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覆盖率达到了100%。全面开展了流感、麻疹等15种重点传染病监测,有效遏制了麻疹、流行性出血热、布病等疫情的传播,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等重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具统计:“十一五”期间,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第一轮应种共计6015人次,实种5972人次。第二轮应种共计6071人次,实种6050人次,接种率达到99%。结核病管理治疗共计118人,其中新发涂阳69例,涂阴49例,其中:治愈68例,治愈率98.55%,涂阴完成质量100%。

三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工作得到发展。“十一五”期间,不定期地联合县工商等相关单位,在全县范围内对卫生食品经营点等进行了大规模的食品药品卫生检查,共计更换卫生许可证169本、发放健康证115本。2010年7月,日屋物交会期间我局专门成立卫生安全监督小组对涉及食品安全的餐饮企业等进行严格的监督排查,确保了物交会的顺利进行。2010年10月,我局食品卫生监督科还对全县的20家餐饮企业开展了食品卫生等级评审,进一步对我县食品卫生安全起到了规范作用。

四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全县卫生系统共争取资金1880.66万元,建设完成了2个县级医疗卫生项目,其中疾控中心办公大楼总投资111万元、占地面积515平方米,县卫生服务中心总投资1400万元、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截止2010年底,新建、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0所,建设面积达到2464平方米,总投资369.6万。05年全县医疗技术人员65人,2010年我县医疗技术人员扩充至171人,扩充人员数达106人,确保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员,共举办卫生技术人员培训50多期,累计受训600余人次,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就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五是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全面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儿童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落实“降消项目”,加强“三网监测”,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健康教育,实施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项目,截止目前共救助孕产妇1540人,支付救助资金587000元,妇女、儿童健康得到了有效维护。从2005至2010年上半年,孕产妇死亡率由1948/10万下降至700/10万,婴儿死亡率由5.14‰下降至4.0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6.55‰下降至5.98‰,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由15.58%上升至44.00%,比2009年的21%增长了23个百分点,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六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截止2010年9月底,全县总人口达到19295人,育龄妇女5646人,已婚育龄妇女4861人。实施各类计划生育手术2100余例,综合节育率达91.96%,死亡率05年的为5.27‰降低到09年的4.61‰,10年的死亡率为4.4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23‰,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婚育新风等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累计享受“一孩、双女”政策的100人,预算资金累计为352080元。累计享受特殊子女家庭的人数21人,预算资金累计为121170元。共计对跨省流入的200名育龄妇女建立了档案,其中持有《婚育证明》的育龄妇女有26个,其余未办理《婚育证明》的174名育龄妇女,责令1个月内补办,育龄妇女的相关信息于户籍地计生部门及时交换,通过调查,我县内没有流动人口在计划外生育、强生、超生现象。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试点工作也于2010年在萨尔乡正式启动。

七是藏医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县藏医科为龙头,着力提高了服务可及性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带领和指导各乡镇藏医人员,培养了一批藏医药人员,并按藏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要求,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对藏医药的服务需求,加大藏医药在农牧区的推广力度,2009年底,藏药在农牧区普及和推广,购买藏药56余品种,努力发展藏医药在农牧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八是行风建设及卫生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全面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健全医德考评机制,规范医务人员服务行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完善分级护理制度,积极化解医患纠纷,稳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大力推行政务公开、院务公开,探索建立单病种最高限价和住院费用查询制度,畅通了群众监督渠道。建立和贯彻落实“一岗双责四制”责任体制,不断加大纠风专项整治工作力度。扎实推进信访及案检工作,积极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有效开展了行风建设明查暗访,严肃查处违纪案件。

十是医疗机构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截至目前我县已完成全县50%的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大大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医护水平。开展医院平安管理年和平安医院创建活动,我局统一思想、明确重点、落实制度,确保平安医院创建工作有序进行,有力推动了医疗服务程序不断优化,医疗服务进一步改善。

(二)“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十一五”期间,我县的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牧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也有很大提升,但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需求的不断提高,在卫生事业发展和卫生改革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卫生事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是卫生事业改革和群众基本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由于经济条件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乡镇居民仍存在“小病养、大病抗”的现象;大部分牧区群众没有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二是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仍然存在;卫生资源配臵不合理。县、乡卫生资源比重不协调。

三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新的和重大传染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

四是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五是乡镇卫生基础设施薄弱。人才、设备、房屋不配套,人才匮乏,房屋破旧,设备简陋,很难满足农牧民基本的医疗保健需求,农牧民抵御疾病风险能力低。六是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本科以上学历占1%,副高以上职称占0.5%;学科带头人相对缺乏,专科建设整体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临床专业与区内同等县城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七是卫生行政部门宏观调控、市场准入与监管、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还存在管理不到位、调控脱节和力度不够等问题,已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

(三)2010年医疗卫生及人口和计生主要开展的工作 2010年,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卫生工作紧紧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地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深化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重点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各项卫生工作,取得了可惜成绩。

一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组织工作组深入到乡村开展政策宣讲工作,发放藏汉结合的宣传材料,特别是“三下乡”期间,给群众送医治病的同时,认真讲解合作医疗的各种报销制度,发放宣传单2421份,悬挂横幅5幅,受益群众达6323人次。6月8日,地、县、乡三级医疗专家组一行16人,跋山涉水来到尼泊尔边境乡—吉玛塘卡乡,开展为期一天的免费送医送药、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巡回医疗活动,据统计:此次医疗卫生服务活动共诊治512人次,其中:重病16人次、危重1人(风湿畸残);免费发放药品58种,折合人民币25000元,受益面积达四个乡镇。

二是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根据《日喀则地区行署办公室关于批转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为切实解决医药卫生机构中的“以药养医”问题,基层医疗机构取消所有的药品加成,一律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取消15%的药品进销差价,我县从7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把价目表翻译成藏文张贴在卫生院门诊墙上,对上来就诊的农牧民群众认真讲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使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的优惠政策。对过期失效的药品实行卫生院详细登记,乡镇主管乡长签字盖章后统一销毁。

三是农牧民建立健康档案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地区卫生局下发的《关于开展农牧民健康档案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于11月11日,建立农牧民健康档案试点工作在萨尔乡顺利开展。将5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人、育龄妇女、0-3岁儿童列为重点建档对象。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据统计:此次建档总人数817人,其中:15—49岁育龄妇女49人、重病人数27人、轻病人数57人。

四是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的顺利开展。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是一项惠农,我局积极向区地两级人口计生部门争取项目,通过努力,我县2009年被列为项目县,并把萨尔乡定为项目乡。为了更好地开展项目,我局组织人员到南木林县实地考察学习项目开展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开展当中好的工作做法和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回县后,结合我县实际,制定项目文本和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

于8月2日,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启动会议及宣讲大会在萨尔乡隆重举行。并利用当天下午,由地区妇幼保健院知名专家和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给育龄妇女举办了为期半天的培训,发放宣传单2560份。

通过培训使项目的活动和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也有效提高了乡镇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意识。

五是继续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工作。为提高乡镇卫生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全年开展了多次行之有效的培训。今年全年选派40名村到地区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村医培训班,70名村医在县里进行培训,并举办了村医执业资格考试。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我县卫生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为更好地开展今后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是以重大传染病为重点的疾病预防工作得到了提高。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排除食物中毒事件隐患,2010年藏历春节前夕以及定期不定期地联合县工商等相关单位,在县城、萨尔、陈塘等所在地的各商店、茶馆、饭馆、学校食堂、药店、食品经营点等进行了大规模的食品药品卫生检查,更换卫生许可证24本、发放健康证38本。全年共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检查,累计销毁及没收了11种过期、变质食品,重量约28公斤左右,折价人民币1457元。今年七月,日屋物交会期间我局专门成立卫生安全监督小组对涉及食品安全的餐饮企业等进行严格的监督排查,确保了物交会的顺利进行。10月份我局食品卫生监督科还对全县的20家餐饮企业开展了食品卫生等级评审,进一步对我县食品卫生安全起到了规范作用。

加强了计划免疫宣传和培训工作,通过多渠道、多方法向广大群众宣传接种计划免疫目的和重要意义,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计划免疫的益处,使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计划免疫工作。同时加强负责计免人员的培训力度,先后3期培训60人次。

五月份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工作。具统计: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第一轮应种1057人次,实种1049人次。第二轮应种1061人次,实种1059人次,接种率达到99%。九月份又开展了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对全县8月龄-17月龄的儿童进行查漏补种,使接种率达到了100%。

六月份开展五个乡镇居民食用碘盐检测工作,共检测300份盐样份数,其中合格碘盐份数280份,非碘盐份数20份,碘盐合格率93%。九月份又抽查了五个乡镇的中心小学共400名学生开展东西南北各点抽样调查评估碘盐和碘盐缺乏病调查工作,从调查结果看来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碘盐普及率达到100%。

全年结核病管理治疗25人,其中新发涂阳14例,涂阴11例,上级结防机构转来涂阴3例,肺外3例,完成治疗5例。

七是全面开展人口计生优生优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人口计生工作方针政策,依法加强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工作。2010年,先后两次从地区妇幼保健院邀请技术精湛的医务人员深入到全县十个乡镇开展为期14天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据统计:育龄妇女接受规范的生殖保健服务566人次,各乡镇卫生院和人民医院全年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450例。2010年全县综合节育率达91.96%,人口出生率14.66‰,死亡率为4.4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23‰。

八是妇幼卫生工作成效显著。为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了《定结县孕产妇转送制度》,明确了村到乡,乡到县,县到地区转送孕产妇时的车辆和医护人员护送责任,为孕产妇建立绿色通道。全年产妇数295,住院分娩人数为129人,其中乡镇卫生院住院分娩62人,县级以上医院住院分娩67人,发放奖励资金14100元,住院分娩率达到44%,比2009年的21%增长了23个百分点,孕产妇死亡1人,比2009年减少

212 个。

为了防止出生缺陷,加强叶酸的投服和管理工作,县卫生局给各乡镇发放叶酸共1352盒,实际投服336盒。

同志们,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我县的医药卫生及人口计生工作再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保民生、促稳定、推动我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这五年来,我们深刻体会到:医药卫生及人口计生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党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方针,离不开县委、县府的坚强领导和地区卫生局、地区人口计生委、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县直各机关单位的协作配合,离不开全体医药卫生及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艰辛付出。在此,我代表县卫生局、县人口计生委、县食品药品监督科,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理解帮助卫生工作的各级领导、县直各部门表示最忠心的感谢!向长期奋斗在医药卫生及人口计生工作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慰问和崇高敬意!

二、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会及地区工作会议为我们描述了“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卫生工作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县党委、政府和地区卫生局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握有利机遇,着力改善健康民生,着力转变卫生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卫生发展总体上优势大于困难、机遇大于挑战。从发展机遇看,政府日益重视卫生工作,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从发展条件看,经过多年的努力,卫生工作的基础更加坚实,经验更加丰富,发展瓶颈制约正在打破。从发展环境看,社会局势稳定,卫生系统干部职工重发展、思稳定、谋跨越的愿望强烈。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抓住机遇、真抓实干,不辜负党和人民对卫生工作寄于的厚望。

其次,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卫生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任务艰巨而繁重疾病防控力量薄弱、手段还较滞后,缺乏对乡级的督导检查。农牧民健康体检宣传力度还不够。妇幼卫生中县级妇产科急救能和乡级妇产科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人口计生优生优育服务网络部健全,服务能力跟不上群众的需求。二是医疗机构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与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不相适应。三是各项医疗制度还需不断完善,个别乡镇药品管理不严,盲目领取药品而导致药品过期失效现象严重。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必须优先解决的。

“十二五”时期卫生工作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通过转变卫生发展方式,实现卫生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卫生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卫生事业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牧区为重点、藏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合理配臵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大力抓好村级卫生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高乡镇环境卫生水平;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加快培养中、高级卫技人员和学科带头人,努力扩充高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建立并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医疗保健保障制度等为总体发展目标,全面促进我县卫生现代化建设。到2015年,农牧区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公共卫生得到普及,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少生病、看的上病、看得起病、看的好病”的目标人均期望寿命在2010年的基础设上增加(),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在2010年的基础上分别降低()和()。

要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卫生工作重点要抓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牧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没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一个村卫生室。二是完善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管理制度,确保我县农牧区医疗制度全覆盖。三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基本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传染病发病率。四是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医疗机构用药。

三、2011年卫生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继续加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效,覆盖率已达到100%,农牧民参合率逐年提高。2011年,我局将继续加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把宣传工作放在首位,争取继续使农牧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扩大受益面积,继续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服务更多的牧民百姓。

全面深化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彻底杜绝“以药养医”问题。继续推广农牧民建立健康档案试点工作,服务更多的牧民群众。

(二)深入推进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自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在萨尔乡顺利的开展实施,惠及千家万户,也进一步深化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使项目惠及更多的牧民群众,提高人民健康质量和水平,2011年,我局将继续推进项目的开展实施,服务更多牧民群众。

(三)继续加强医疗卫生系统队伍建设。加快卫生队伍建设,不仅是为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更是推动我县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2011年,我局将继续下大力气抓好医疗卫生系统队伍的建设,通过对口援建等多渠道、多途径的方式对医疗技术人员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深造,提高经济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继续加大疾病防治工作力度。重点加强对人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疾病的监测防治力度,特别是抓好结核病、艾滋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大疫情的宣传教育力度,继续坚持各设卡点的监测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每天坚持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作好疫情防控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继续做好人口和优生优育工作。

(1)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点予以加强 一是要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给流动人口提供免费计划生育药具和技术服务,引导流动人口树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观念;二是加强领导,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通过公安、工商、发改委、教育等部门的联合,实行各部门配合、综合治理的工作局面,防止流动人口在我县未婚生育、超生、抢生的情况的出现。

(2)继续加强人口和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宣传教育和服务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农牧区“一孩、双女”户困难家庭扶助制度、西藏特殊子女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落实工作。

(3)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常住人口育龄妇女信息采集和信息录入工作。

(六)下大气力搞好妇幼卫生工作。妇幼卫生工作是我县整个卫生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县作为“降消项目”县,必须加强妇幼卫生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群众及时了解“降消项目”的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鼓励孕产妇住院分娩。年初签定目标责任时,给各个乡镇下指标,要求各乡镇出生子女数的35%必须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分娩,并实行奖惩制度。邀请地区专家,开展产科医生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争取每个乡镇有一名医生能够做到,平产在乡镇卫生院接生,筛选高危产妇转到上级医院,以及产前产后检查和上取环的基本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努力降低两个死亡。

(七)统筹做好其他各项卫生工作。优化卫生资源配臵,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形成由县卫生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加大基层医疗投入,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以作风建设为抓手,通过狠抓行业管理,理顺办卫生和管卫生的关系,在行业形成风清气正、作业过硬的作风。

5.关于加快我县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五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是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为加快推进我县产业扶贫,根据县XX2017年度工作安排,在县XXX带领下,对我县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产业扶贫的基本情况

近两年来,我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和主攻方向来抓,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五个一”工作机制,紧紧围绕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以组团式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小连片消除插花式贫困为路径,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推动产业扶贫取得较好成效。

6.关于加快我县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六

社区体育是青少年开展社会参与、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国务院早在2007就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状况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各个层面都对学校体育越来越重视,然而,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而言,社区和学校对开展青少年活动同样重要,两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因此,情况不容乐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家长的高度重视和揪心。目前,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则显得“裹足不前”。一方面,青少年庞大的体育锻炼需求得不到社区的充分重视和回应,比如上段地区的北滨路沿线“夜跑”已成为青年时尚,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却难以解决;另一方面,社区体育的主体也常常不是青少年,比如太极拳、健身操、广场舞的绝对主力是大爷、大妈,青年因为时间、场地等限制很少参与。

二、存在问题和分析

(一)社会认识跟不上时代发展和青少年需求。首先,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文化水平决定了对于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程度。从目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上看,广大基层群众往往把主要消费放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宁可就医,也不愿健身,更多的人根本没把体育当做消费,以致体育消费占城乡居民消费的比例还很少。其次,青少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在社区体育既有的工作体系中未得到充分重视。据了解,政府所提供的社区健身设施存在“两多、两少”的情况,即适合老年人和儿童的健身器材多,“三大球”球场、网球场等适合青年运动的场地设施少;户内设施多,户外设施少。第三,社区体育是一种集休闲娱乐、增强体质、培养品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教育手段,其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同。第四,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党政部门还是舆论媒体,对青少年社区体育在组织动员青少年方面能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不深。

(二)管理模式跟不上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要求。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社区体育大多还是维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即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安排时间、场馆及实施内容,管理效率不高。此外,社区中没有设立相应的社区体育部门,缺少具体的体育管理组织和执行机构。因此,体育活动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开展。

(三)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硬件条件有待优化。一方面,社区体育设施投入不足。社区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在质量、数量以及配置方面都存在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居民整体健身需求。另一方面,学校运动设施向社区开放不足,无法有效弥补场地不够的困境。

(四)推进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软件因素有待完善。社区青少年体育专业教育和专职人员不足。社区青少年团与社会组织发育严重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发展思路。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有些社区单位认为,社区体育只是体育领域的分内事,与社区发展无关;有些则把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完全看成学校的任务,忽略了社区的作用。我们认为,必须坚持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发展思路。在区和街、镇层面,要积极出台鼓励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对青少年群体的社区体育需求有所回应。在社区层面,要推动建立社区体育联席会议等类似制度,将学校、驻区单位、党政机关、“两新”组织等充分纳入,重点发挥制度在牵头发动、信息沟通、整合资源、反映民意等方面的作用,保障青少年体育在社区生根发芽。

(二)合理规划社区体育硬件设施。随着我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数量、结构都在持续变化,这就要求社区体育资源的分配使用也必须进行合理规划。一方面是科学兴建,因地制宜地选址、建设和运作。规划过程既要由政府统筹,也要充分听取广大居民意见,将选择权、使用权、监督权真正交给群众。另一方面,要注重现有资源科学整合,学校、体育场馆等场所应根据实际情况,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社区居民开放。各级政府应当对开放的设施配以一定的经费保障,用于场地开放过程中的必要的维护、人员等费用。

(三)组建社区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其在构建青少年体育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开办社区体育俱乐部既能将青少年的体育需求?c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较好结合,也能通过良性运作吸引来自市场、政府和社会的资源,是一条广受认同的社区体育发展之路,也是构建青少年体育网络的关键。要大力规范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登记注册和日常管理,定期组织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技能培训。要充分顺应市场规律,引进符合青少年及其家庭需求的体育项目,通过收取必要的费用保证项目持续开展,在文化氛围营造上,应通过开展汇报演出、社区比赛、公益服务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青少年及其家庭参与社区体育的热情。

(四)大力培养社区体育人才。要依靠社区体育指导员机制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按照人口比配备社区专职或兼职的体育指导员。要广泛吸纳社区专职或兼职的体育指导员。要广泛吸纳社区中的体育志愿力量,比如,愿意资助比赛的企事业单位、乐于为社区运动服务的志愿者等,对社区体育人力资源进行有力补充。

(五)关注青年中新兴的运动健身模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娱乐化、社交化、公益化”的运动健身模式渐渐成为青年潮流,运动类的APP在青年体育爱好者中十分普及。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必须关注这一青年体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满足青年的需求。

7.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七

我县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是山西和中原打造“大旅游”线路中重要的连接点。近年来,随着全国旅游业的不断升温,我县旅游业也蓬勃兴起。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我县旅游业的发展,近期,笔者围绕这一主题,对我县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以下分析和思考: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们顺应全国旅游发展的形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来抓,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全县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和利用。

一是旅游规划顺利完成。为使我县旅游资源开发科学合理,我们委托西北大学、西外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完成了《泽州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珏山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山里泉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李寨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顺利通过了评审。

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近年来,我县先后投入5368多万元,解决了旅游景区的通电、通邮、通水、道路等“三通一平”的问题,新建或改建饭店、宾馆、招待所等10多家,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秩序均有明显提高。 [找文章到文秘资源-/-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三是景点开发成绩斐然。珏山风景区依照规划重点修建了太极名园、黑虎洞等,对一些重要景点进行了修缮;山里泉风景区依照规划,重点开发了山青、水秀、洞幽的“小三峡”自然风光,初步开发了姜太公庙、封神亭等景点;李寨景区重点开发了水上漂流等项目。作为小康特色旅游项目的东四义重点开发了农民公园等景点。

四是宣传声势日趋强劲。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思路,我们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一批以宣传泽州旅游景区为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故事片、风光片以及宣传画册陆续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行和播映,提高了泽州的知名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是旅游效益逐渐显现。我县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县旅游总收入就达到了1.6亿元。

虽然我县旅游业总体发展很快,但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还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领导片面认为抓旅游超前,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加快企业发展上,完全把旅游开发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没有形成全县抓旅游的氛围。

二是旅游投入机制不活。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筹资渠道是政府投入。由于我县自身财力有限,在景区开发投入上不能满足旅游需求,致使景点开发缺少娱乐性的旅游项目,品味不高,产品老化,形式单调,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三是旅游服务水平不高。服务不规范、不配套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未真正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和管理队伍,尤其是外语导游人才尚属空白。

四是旅游业还未形成产业体系。目前,我县还没有形成大旅游的格局,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太低,和全省旅游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我们仍然为落后者。

二、今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从我县目前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我们初步确立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为:按照“开发高起点,管理上水平,建设有特色”的产业发展要求和“旅游品牌高档次,景点建设高标准,旅游宣传高规格,旅游服务高品位”的旅游工作方针,以建设自然的、生态的、绿色的、环保的旅游产业为方向,全力打造“山、水、湾”旅游品牌,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力争到,接待游客达到66.7万人次,直接收入达到2.68亿元,旅游间接收入达到10.72亿元,把旅游产业真正培育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具体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县旅游的知名度。要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大型展销会、洽谈会,举办旅游节、推荐会、恳谈会,组建业余文艺演出团队或民俗风情表演艺术团等,在景区内进行演出,以活动促销旅游业。要走出去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作家、诗人、摄影家、记者到我县采风、写作,发挥名人效应,宣传报道旅游业。同时,要制作一些高档次、高水平的宣传品,并加强对当地野菜、蜂蜜等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二) 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制定高品位的招商引资项目。制定出台开发旅游业的优惠政策,以良好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大力鼓励和支持包括个体私营在内的各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业,以大投资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提速,实现旅游发展新突破。

(三) 突出泽州特色,全力打造旅游品牌。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加强对景区自然资源的保护,保持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突出生态特色。深入挖掘人文景观的内涵,开辟特色旅游线路,突出人文特色。充分体现我县传统习俗和饮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精心组织,挖掘资源,突出解决好“四季游”的问题,着力推进从“两季游”向“四季游”转变,全力打造“四季游”精品线路。

上一篇: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策略与思考下一篇:教师资格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