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精选8篇)
1.实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一
绥德实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体现在学校内部则形成其独特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的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创建特色学校,提高文化品位,丰富办学内涵,提升人文素质,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核心,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宗旨,以拓展素质教育为目的,立足实际,以“国学经典”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实验中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二、实施原则
1、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整体素质。
2、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
绕学校中心工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体现时代精神,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在功能中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特色性原则: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传统文化,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4、继承与发展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做到硬化、净化、美化、文化,各个场所布置个性鲜明,符合特点,能使用规范字,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三、创建思路
1、明确办学思路,整合管理模式,调整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
2、科学规划校园,合理装饰校舍,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校园环境,形成优美典雅的校园环境文化。
(1)主体墙面设计:在校园醒目位置悬示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理念、管理方法以及促进师生学习生活的标语等。
(2)楼道走廊设计:根据功能、用途布置,使其各具特色。如教学区以学习、励志、自我展示为主,激励学生勤奋好学;办公区以教育管理为主,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生活区以品行、习惯为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绿化美化设计:合理设置绿化带、花坛,培植花草树木,使之与校园环境相协调。
(4)四室设计:教室布置根据班级文化建设规划、一班一品,各具特色;功能部室设计要根据功能,展现文化育人,突出主题;办公室以人性化管理、弘扬师爱为主体;学生宿舍围绕生活习惯、团结友爱主题设计。
(5)特色文化设计:注重展示“国学经典”魅力。重点打造:
一、中华文化浮雕墙、《弟子规》书卷墙。
二、校门、楼门主题楹联。
三、“二十四孝”宣传栏。
(6)学校标识设计:加强校徽、校旗、校歌含义的宣传,充分发挥校徽、校训的凝聚作用,人人会唱校歌,设计富有实验中学特色的教室牌、功能部室牌及温馨提示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计师生校服。
所有设计既要注重教育功能,更要注重整体效果,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从校园文化角度设计师生校园活动,以激活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
4、以校园环境文化为基础,以校园精神文化为核心,以校园制度文化为保证,以校园行为文化为外在表现形式,以国学经典教育为特色,逐步形成具有实验中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具体内容
1、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
⑴进一步落实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以师生发展为本;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建立健全有利于学
校和师生健康发展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使学校良性发展。
⑵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细化管理办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⑶深入管理第一线,积极主动听取一线管理者及被管理者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富有时代特征、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便于管理、易于接受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
2、努力改善校园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1)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做到基础设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由总务处负责。主要有:
一、学校大门的维修与改造;
二、厕所的维修与改造;
三、综合楼内部设施的完善工作。
四、校园的硬化。
(2)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
校园卫生区由政教处负责合理划分到班级,班级落实到个人,坚持每天一清扫三保持,即早晨彻底清扫一次,课间时间、午饭前后、晚饭前后随时检查保持。教室卫生由班级安排专人负责,各部室由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学生公寓由住宿学生自己负责,管理人员随时检查督促,办公楼卫生由各处室每天安排专人清扫,对一些卫生死角及高危难以清扫的地方,由总务处定期雇佣专职人员清扫。由学生组成的卫生督查小组每天课间及两饭前后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相关班级或处室,并量化考核打分,由教师和领导组成的值周人员,每天检查校园卫生情况,政教处专人负责汇总前一天反馈情况,每周升国旗时
通报上一周汇总情况。其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由政教处和校团委联合开展“伸伸手,弯弯腰,校园卫生我负责”倡议活动,并组建“校园卫生志愿者护卫队”,参与校园卫生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卫生管理制度和各种检查评比活动,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培养文明卫生习惯,确保校园、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操作间和餐厅及其他师生活动场所和各类设施的干净、整洁。
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主要有总务处负责。校门口小花园栽种各种草本花卉,周边台阶摆放一些具有文化气息的特色花盆;学生公寓楼前体育器械旁的绿化带定期维护修剪,并对周边环境进行美化亮化;行政办公楼前绿化带补栽短缺树木,合理养护;实验楼前小花园栽种木本花卉,规划栽种4颗圆柏,并对花园进行美化装饰护理栏;教学楼前花园除合理绿化外,设置两块文化石。设计规划校园,打造校园中心绿化带。对上述各绿化带及花草树木的护理落实到班级,悬挂监护牌,明确监护人。发动全体师生做好校园绿化管护工作,落实班级管护责任制,使全体师生在劳动中养成服务他人、爱校如家的良好风尚。
(3)校舍、墙壁、走廊及橱窗等装饰布置。
学校大门设计:整体以红色大理石装饰,顶部为一本展开的书卷,又似飞翔的翅膀,两侧石柱上镌刻隶书对联“属疏藏古韵,学苑绽奇葩”,既显古朴典雅,又富有时代特色。
进校门后正前方设置校训壁,上书“厚德、启智、强体”六个金色大字,背面刻有“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善其德、自启其智、自
健其体”,是对校训的最好诠释。
右边是教师办公楼,正面悬挂教风“爱生,勤教,善导”,右侧楼面悬挂“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十二个红色大字。
走上台阶进入校园,校园风光,尽收眼底。右边是学生公寓。男生公寓顶部安置“理想的港湾,奋飞的基地”十个红色黑体大字。男、女生公寓正面分别悬挂“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感恩”的口号,围绕这一主题在各楼层楼梯、走廊墙壁上则精心设计有关生活、安全、卫生、励志等方面的标语。宿舍内学生生活用品柜、洗漱用品及床的摆放,制度框、宿舍公约、学生信息表与整容镜的悬挂由政教处统一规划,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布置。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接受习惯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正面是综合办公楼,正上方中间悬挂实验中学校徽,楼面书写“崇德,务实,求新”的校风。门厅大理石柱上悬挂草书对联“厚德修身博学立业,坚毅笃志精术敦行”,进入门厅,设校荣我荣展示栏,悬挂各种荣誉牌匾。正面厅柱悬挂全校师生的共同奋斗目标“做最好的自己”。各楼梯处及走廊布置悬挂“师爱就是师魂”等各种教育理念及书画作品。
左边是教学区,教学楼顶部安置学校学风“自强自律,深思笃学”八个红色黑体大字,教学楼正面悬挂“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健体”,体现了我校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侧面墙壁上则有“今日何成”是对全校师生每日学习生活的警示。教学楼门柱上悬挂舒同体行书对联“自强自律怀壮志,深思笃学携梦行”,告诫学生
立志成才。楼道及走廊墙面的布置由教务处负责,主要分五个板块:一是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国学经典板块;二是逆境中奋进的名人励志板块;三是各年级学习标兵、优秀班团干部、十类先进等优秀学生展示板块;四是学生优秀书法绘画作品展示板块;五是教育管理板块。
教室的布置由政教处根据班级文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要求各班级有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凸显主题,个性鲜明。教室门框上面统一订制“一班一品公示牌”,内容包括班级名称、创建主题、奋斗目标、班级格言以及班主任寄语等,教室内主墙面为“班级园地”,由各班主任负责个性化、人文性设计,黑板正上方布置国旗和课堂要求标语,墙面合适位置悬挂符合各年级年龄特点的班训,各种规章制度、表册统一位置张贴悬挂,电教设施和饮水设备合理放置并有专人管理,教室后墙设有开放式书架和卫生角。
厕所是最不起眼的地方,也是最受人关注的场所,除了净化、美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外墙有明显标志,内墙面有温馨的提示。外墙设计有关环保、卫生的宣传画,在内墙面上设计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标语及幽默笑话,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建的综合楼外墙设计分三个板块:面对校门的右侧墙面为办学理念宣传板块,墙面左侧横向排列“训胜任加特点教师,育合格加特长学生,办规范加特色学校,创人民满意的教育”四句话,体现我校的办学理念,右面竖向有“博爱”两个大字,体现了教育的精髓。面对校园的正面墙面为教育行为宣传板块,墙面设计教师每日三思(即:一思举止是否为学生表率,二思育人是否让学生感动,三思教学是否
使学生会学。)和学生每日三省(即:一省言行是否文明得体,二省心态是否积极向上,三省学识是否进步提高),提醒全校师生天天有进步,日日有提高。靠近教学楼的右侧一楼墙面为国学经典板块,设计有中华传统文化浮雕墙和《弟子规》书卷墙,图文并茂,使学生感受我国国学经典的魅力。
综合楼内部分三个板块:左边为实验楼,门口悬挂行书对联“凝神聚力勤探索,启智躬行悟乾坤”告诫同学勤于动手、动脑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实验楼走廊以科普知识为主题,分设三个主题,一楼以自然科学为主题,二楼以社会科学为主题,三楼以生命科学为主题。中间是国学馆,门口悬挂篆书对联“厚德博学承先哲,精明自强启后贤”,走廊以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书画作品为主题,室内设计以中华传统风格为基调,强调古朴典雅,置身其中,能使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笃学明志的目的。右边教育楼以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为主,分设三个主题。一楼餐饮厅以德育为主,门口悬挂隶书对联“饥苦可砺志,饱食当思学”,内容一目了然,把饮食与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内部以饮食文化为主题设计;二楼计算机室智育为主,以现代网络文化为主题设计;三楼多功能厅以健康美、心灵美为主题设计。以上工作由办公室负责设计规划,其他处室积极配合。
校园橱窗的设置:校门口左边围墙壁设置十一块橱窗,为对外宣传板块,主要由办公室负责,有学校简介、校歌、学校领导班子、教师风采及学生活动图片展等;锅炉房外墙设置橱窗两块,主要由团委
负责,以党团活动及安全卫生为主题;综合楼前设置橱窗七块,主要由教务、政教处负责,背面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二十四孝为主题,正面有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宣传栏以及学校活动宣传栏。
3、融国学经典于校园文化,积极开展活动,改善师生精神风貌。(1)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制度,认真做好节庆活动。利用主题班会,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礼仪教育和校情教育。
(2)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师生优秀稿件,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铃声设为动听的音乐和温馨的问候,课前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或歌曲,让师生得到美的享受。
(3)继续办好“一报两园地”。团委负责《实验中学校报》的编辑与印刷工作,组建师生编辑部,每学期不少于两期,展现全校师生精神风貌,搭建师生写作平台。教研处负责《教师学习园地》的编辑与印刷,及时向教师传达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好的教学方法,引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政教处负责《班主任园地》的编辑与印刷,经常向班主任介绍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心理辅导知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心理疏导技能。
(4)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搞好“三节一会”(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和运动会)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师生道德情操。定期举办各种小型体育比赛、双语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诗文朗诵
等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师生道德情操。
(5)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教育活动,让经典走进课堂,让学生唱经典、画经典、演经典、写经典。○1编写“国学经典”校本课程。2规划设立经典诵读课和国学课。○3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比赛、书画○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享受着“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乐趣,从而陶冶情趣,开阔胸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6)认真做好学生阳光德育评价活动。启动了校园阳光德育评定机制。评选阳光少年、阳光宿舍、阳光班级、阳光班主任等,用“我本阳光,我能行!”板块进行专项宣传,精心打造实验中学阳光校园。
(7)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如参与“创卫”、“慈善志愿者”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县上的“运动会”、“唱红歌”活动,组建实验中学腰鼓队,参加全县正月秧歌汇演等。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1.9——10月)成立组织,调研论证,起草方案,宣传动员,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
第二阶段(2011.10——12月)借鉴经验,全面布置,重点做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工作。具体做好:
1、校门、厕所的改造维修,办公楼的粉刷。
2、基本完成墙体文化、走廊文化以及班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第三阶段(2012.2——8月)完成实验室、计算机室、多功能厅、国学馆和办公室文化建设,进行教学楼、学生公寓的维修改造以及校
园的硬化、绿化、美化工程。着手开发国学经典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期工程。
第四阶段(2012.9——12)全力打造以“经典国学”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涵。
第五阶段(2013.2——8)做好教院环境布置的整合性工作,完善校园的绿化和美化。总结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茶漏补缺,建立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从而形成实验中学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系。
五、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为社会提供新的文化规范,有利于培养造就大批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因此全校教职工要提高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思想自觉统一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上来。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由学校党支部、校委会为主要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全面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根据目标任务,明确各处室的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实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 张丕荣
副组长: 王军宁 李少华 慕煜斌
成员: 范绥东
高红宝 薛东红 高建光 高崇贵
杨孚力 李 杰 王 娜 延晓云 周来宝 霍慧灵 刘宏雄 李 泉
下设办公室: 主 任:高红宝
成 员:薛东红 高建光 范绥东
3、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真正达到创建特色学校,提高文化品位,丰富办学内涵,提升人文素质,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的积极效果。
4、加大投资,厉行节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扎实深入开展。确保上级部门给予的有关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同时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2.实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二
1. 开县实验中学的概况
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是一所以艺体类教育为特色的中学, 新校区总用地面积150亩 (10公顷) , 东西宽约320米, 南北长510米。桔乡路将整个校区一分为二, 北部片区为生活区, 南部片区为教学区;东部紧邻另一城市主干道———汉丰路。总的来说, 规划用地内及周边环境无污染, 风景优美, 且地质条件较好, 适宜建筑。本次新校区景观环境绿化设计的总用地包括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两项。如何将新校区建成既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又拥有高品位的文化环境, 如何在满足规划要求的同时达到环境的目标与功能的目标, 是我们本次设计着重考虑的问题。
2. 设计理念与构思
根据开县实验中学新校区总体规划和建筑风格, 以及传承得天独厚的山水景观, 在其校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 从校园文化建构的四个方面即:“视环境”、“硬环境”、“软环境”、“虚环境”来综合构思, 以校园历史文脉为主, 将景观风格与开县实验中学人文精神相结合, 营建一个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底蕴, 又具丰富现代感的绿色生态人文校园。
2.1 校园文化在视环境中的体现
校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识别系统之一, 将校徽设计为内方外圆结构, 暗喻内方外圆的哲学取向。中间为一菱形, 分为两块, 为两个“山”字造型, 暗喻开县的“开”字;中间的“S”型为“江”, 代表实验中学的“实”。这个构图体现了开县实验中学所处的地域特征, 以从山岭中穿越的河流, 体现开县实验中学百折不挠, 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蓝色的背景代表地球, 东西两块喻为东西方精神思想的交融互补, 体现开县实验中学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远大抱负。绿色代表和谐生动、生机盎然的校园文化。
2.2 校园文化在硬环境中的体现
在开县实验中学的景观规划中, 共设计了七大文化景观, 作为硬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根据人的动线把他们串接起来, 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揭示开实中学的校园文化, 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沐浴校园文化的熏陶, 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2.2.1 大校门
灵感源自于白云出嶂, 这是开县地区常见的一种自然景观, 大门设计取其意境, 加以抽象表达,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三根并列的柱子上用篆书镌刻校训:立志、立德、立人。高大矗立的柱子彰显立校之基。大门的另一边用两本叠合的书的造型, 点出学校特征, 飘扬其上曲线造型, 既是山峰间连绵的白云, 也是超越于书本之上的灵感, 和书本造型结合在一起的含义就是“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和柱子结合在一起, 就是开实中学的精神气质:刚毅敦厚、灵气飞扬。
2.2.2 叠水景墙
取材于开县拦河坝, 采用拦河坝的本意是因为拦河坝的修建和三峡大坝的修建相互关联, 是使人们产生联想的枢纽, 进而让人理解到开实中学建立的背景是三峡大移民和开县新城的建立;在这里水的引入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不舍昼夜。提醒每天由此经过的莘莘学子:“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时不我待, 只争朝夕”。
2.2.3 开实赋
在进校门的左侧, 立一巨石, 镌刻《开实赋》———在新的时代、新的城市, 一个新的学校站在了新的起点。回首开县实验中学的峥嵘岁月, 感慨万千, 身处一所新的美丽校园中, 展望未来, 满怀希望, 豪气中生。一篇《校志铭》叙说着我们的历史, 抒发着我们的喜悦, 描绘着我们的理想!
2.2.4 十二联浮雕墙
浮雕墙的题材取自于古今中外的著名人物, 位于中轴线和前广场的后端, 形式象一卷展开的书札, 折线的造型和艺术楼的墙面相呼应。
2.2.5 主体雕塑“和谐教育”
教师是学校的精神主导, 斗转星移, 时光荏苒, 他们执着于教育事业, 固守在教育岗位, 甘为人梯, 默默奉献, 象红烛一样, 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 主体雕塑取红烛燃烧的意象, 即为讴歌教师的伟大和高尚。燃烧的火苗取自于太极图案, 为三个太极图案的立体化, 达到写实与抽象的统一, 轻与重的协调。三个太极对应的具体含义分别为:“文理融合”———人文和科学对立统一;“教学相长”———教育和学习的对立统一;“知行合一”———知识和实践的对立统一。形成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主题。
2.2.6 休读广场 (读书林)
此处为学生休闲和课余读书的场所, 可设立几处学生休息、读书的小品, 配以励志名言和花草树木, 营造宁静自然的读书环境。
2.2.7 桃李广场
在教师宿舍B幢和C幢之间, 以桃李为主要树种, 在树下设景观石, 上书庄子的名言:“指 (脂) 以薪然, 爝火不息, 不知其尽也”。设文渊亭, 于廊柱上题刻书法诗词, 营造出高雅的氛围, 体现出教师群体的志趣和追求。
2.3 软环境与虚环境中的文化体现
硬环境是软环境的背景, 软环境在硬环境中展开, 校园文化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是空间互补的关系, 硬环境对软环境起到引导和激发的作用。只有通过全体师生共同的参与建构, 才能丰富校园文化的软环境;另外, 可以把数字化网络建设作为第二校园来打造, 在风格上和学校的整体文化相一致, 强化互动性的建设, 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比如教师设立个人博客, 学生建立班级网页, 开展网上论坛及进行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等。把视环境、软环境和硬环境对应结合到虚环境中, 共同形成校园文化。
3. 景观设计的空间组织与布局
在组织外部景观空间时, 在融入自然的大原则下, 强调轴线系统的运用, 利用轴线将各个功能区块组织起来, 加强校园景观的整体性。其中入口垂直轴线, 成为纵长道路绿化景观带, 是校园的门面, 该轴线结束于科技实验楼前广场;教学楼群的东西轴线, 串联各楼间绿地伸向中庭景观。该轴线系统的运用使校园空间更加有序, 同时也使各个功能组块有机联系, 创造出更多的机会使师生享受各绿地空间的怡人景色。
3.1 一个文化轴———“破蛹化蝶”设计构思
学校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长的过程就像一只蝴蝶, 不断地在蜕变, 而中学正处于每个学生的转折期。把整个文化轴分为“成蛹———蜕变———化蝶”三个阶段, 文化轴象征学生在中学的学习生涯, 经过学校的教育, 学生都会经过一个“蜕变”, 迈出人生新的篇章。
文化轴是南北向轴线, 是校园的一条主要景观轴线, 自主入口开始, 穿过办公教学区域和文体活动区域, 形成“一轴两区”大格局。设计除了在主格局上对校园景观进行大方向控制外, 还注意了空间视线的开合收放, 以获得丰富的景观效果。通过扬与抑的转折、开与闭的结合, 创造舒朗有致的校园空间。另外, 整个师生生活区在空间上相对独立。
校前区广场作为“破蛹化蝶”的开始, 广场用多个圆与椭圆组合布置, 结合铺装形式形成类似一个蛹形的图案。在功能上作为入口区的集散场地使用, 由此可进入西侧办公楼和南侧的教学区。圆形广场内设有椭圆形水池, 水池上有一组跌水景墙正对校园大门, 其正立面取开县水位调节坝造型, 在景观上与入口形成对景。景墙为镂空式, 下面有汀步穿过增加趣味性, 水是校园空间的精髓, 是最为广泛运用的中心要素。
景观轴是“破蛹化蝶”之“蜕变”的过程, 文化景观轴分为南区和北区, 北区景观轴连接学校大门与学校各重要节点, 人车流量大, 主要以硬质铺装为主。南区轴线中部沿线排列景观大树、花池和景墙以增强其序列感, 轴线两侧为横排线铺装组合, 即有进入两侧的体艺中心和图书馆的导向作用, 有暗喻“蛹化成蝶”的蜕变过程。为了突出开县实验中学以体艺见长的特色, 因此在体艺中心前设置两尊雕塑, 上边为“混沌之石”, 像征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下边的皮影戏雕塑则重点突出做为开县地方文化代表的开县皮影戏。
南区人流相对较小, 采用软景与硬景结合的方式, 构图上都采用中心对称, 中轴线两侧为两排景观灯柱。在教学楼前设置两对称的浮雕石柱, 中间摆放一个开敞式的浮雕石拱门和一个书样的小品———作为“知识之门”, 也寓意学生“蜕变”的关键———教育, 开敞之门又暗合“开县”之“开”, 以及开放、开明等意。在小品南侧与教学楼前广场节点处设计模纹花坛。教学楼前的绿地布置方式与模纹花坛的图案都设计成抽象的蝴蝶形, 作为“蛹化成蝶”构思的结束。
3.2 三个景观功能区
校园内各功能分区通过三条景观发展域的联系而显得有序。
3.2.1 教学实验区
教学楼之间的庭院以及教学楼的内庭院是该区的设计重点。室外的树池边, 林中的小椅, 校园内的一棵树, 建筑的小角落都是产生领域归属感的空间。设计利用直线与曲线的对比, 和植物的季相变化来加强空间的趣味性和可识别性。同时每个教学楼屋顶都做有屋顶花园, 并配有一定的休闲场地, 供师生课间活动使用。
教学楼附近考虑以硬质铺地为主, 并在场地内设计有四处读书台, 为学生三五成群的聚会谈天和学习使用。根据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灵交流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需要。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 使学生舒畅地学习, 反应在环境上是对公共空间的向往和对归属感的需要。整个场地是为学生提供的开敞式的公共空间, 而每个读书台有两面景墙围合形成半封闭场地是相对私人的空间场所, 用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功能的需求。景墙上面可有名言警句用来勤勉立志,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此区域设置刘伯承元帅塑像, 一方面说明现刘伯承元帅出生在开县这片土地, 另一方面通过塑造刘伯承元帅的苦读形象, 激发开县实验中学学子发愤图强, 刻苦学习的决心。
3.2.2 师生生活区
由于生活区人口密度大, 地面铺设耐踏性草坪。生活区内种植的树木有密有疏, 力求为广大师生创造整洁、卫生、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另外, 在食堂周围铺设地面铺装, 建造树池。力求卫生、整洁。在师生生活区广场为了增加更多师生交流活动场地, 此区域主要以斜线式铺装的硬质景观为主, 在中间穿插植被, 在场地南侧设有一小块的集中绿化区域。
3.2.3 文体活动区
学校内体育场地的集中布置区, 包括西南部足球场和南部篮球场、排球场和羽毛球场。文体活动区除各类运动场用地以外主要以营造植物景观为主, 通过康体类植物对运动场地进行围合。
4. 结语
校园环境作为人类有意识建造的一种文化传递场所, 由人工与自然生态环境复合而成,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 应以学生为本, 以植物造景为基本手段, 综合考虑现代教育理念、地形、地貌、功能组成等因素, 综合利用各景观要素来组织校园景观, 使校园融生态美、艺术美、科学美和社会美于一体, 创造流动、宽松、开放、富个性、具有凝聚、激励和导向作用的景观环境, 使师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进而激发师生爱国爱校的热情, 陶冶师生情操, 实现校园塑人育人的作用。
摘要:本文以开县实验中学校园景观设计为例, 重点探讨了现代校园规划的理念, 在校园的景观设计中, 应充分将硬质景观与人文精神、教育思想相结合, 使校园环境不仅是生态的绿色校园, 还应具备丰富的人文内涵, 发挥好校园环境塑人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景观,文化,教育,设计
参考文献
[1]雷凌华, 龙岳林, 胥应龙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探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7, 34 (4) :131-136.
[2]吴爱文.校园建筑的空间组合及环境景观设计[J].合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14 (4) :76-78.
3.实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价值;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118-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体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各级中学展开,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引下,如何利用好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中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内容和具体的要求上均有别于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总体来看,目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对建设内容和具体要求等均缺乏统一认识,这对建设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让它发挥出最大功能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既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紧迫的。本文基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所处环境和对象的特殊性,分析了它与校园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文化更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和内容
1、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由于在校学生的年龄、思想和生活模式等不同,分享不同思想形态与行为规范,拥有共同的需要和追求,以此为依据可将校园文化分为小学校园文化,中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等。
对于体育文化的界定目前还没有形成极为统一的认识,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体育文化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隶属于社会文化这一范畴。体育文化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的尝试,包括活动方式、精神意识、科学发明和价值确定等,它由体育运行方式反映出来,显示体育的精神意识,用之以体育科学的发明和创造以及其他的功能和作用,必然导致它的体育价值的确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从属于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的一种特定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而在学校这一特定的人造环境中,为校园社会团体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方式文化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自办体育报刊和具体的科研、体育教学、训练等物质文化和由学校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规范、体育道德规范、体育价值观、体育舆论等精神文化以及以规章制度、运动团体组织和张贴体育宣传报栏为形式的方式文化。
2、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含有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由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的内容可概括如下:
(1)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体育文化的灵魂。它主要反映在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知识和宣传等方面,涉及到人类体育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当今体育精神文化,特别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旨。体育精神文化实质上就是在某种精神指导下的外化行动,如中学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看似只有运动员在比赛场按照运动规则所进行的一场较量,但这只是一种外化现象,更多地是通过比赛赛出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格和气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这才是体育运动对人的素质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提升。体育精神文化应该立足于现实,体现时代精神,并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有益的精神文化资源,建构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体育精神文化。
(2)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也称体育规范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娱乐等活动中,要求参与者共同遵守的体育规程、行动准则的文化体系,它是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得到參与者认可并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公文,它包括在进行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如各种社会关系、组织形式和活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等。它包括常识性体育制度、具体体育制度和个别体育制度,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在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和训练,也一样要受到体育制度文化的影响、制约和熏陶,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活动。
(3)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状态。体育物质文化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体育,其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本学科,已经涉及到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不能简单的用“场地、器材”等原有的体育物质文化形式所概括。由于体育运动的多样性,体育物质文化形态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但是因为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形态还十分有限。因此,在中学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标准的体育物质设施是十分必要的。
三、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我们也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学校园文化的价值。
1、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参与价值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而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促使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由此可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既校园体育文化的对运动参与价值的体现成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2、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技能价值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时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必须避免过分追求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在“健康第一”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选择1—2项目进行系统学习并且终身化。
3、校园体育文化的身体健康价值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状况对身体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适当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4、校园体育文化的心理健康价值
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在塑造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和生活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5、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适应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竞争和合作的社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领域之一,也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建立具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促使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其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1、中學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师生的体育意识、道德观念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标语、图展、广播、电视、报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渗透,使师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强健的重要性,激发和引导他们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热情,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应该教育师生遵守规则、公平竞赛、尊重对手,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2、中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在体育课程发展上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学校要制定体育规章制度,把学校的体育文化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文化节、运动会、小型多样的有趣的体育比赛,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余暇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3、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各级中学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包括建造体育场馆、器械设施等在内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
4、中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尤其重要,因此它具有个高度的层次性、权威性、目的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加强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懂得各项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以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生活吸习惯。
5、中学校园体育智能文化建设
体育智能文化是人们对体育正确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迄今为止人们经过多次实践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的产物,它包括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科学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呈现交叉化和系统化。中学体育职能文化的建设必须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体育的发展历史、体育的基础学科和功能等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体育并自觉地积极参与。
五、结束语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级中学全面展开,这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契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摸索和开拓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许多艰辛的探索,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 9(3):3- 4
[2]林仙萍.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 9(3):50-51
4.实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四
《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实验报告 宽甸满族自治县太平哨中学课题组 第一部分
摘要 一、研究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殛待增强的重要方面。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美化绿化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
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遴选和集成社会的先进文化作为理论指导,根据自己的学校情况引导学生、老师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协作、共同为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努力,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使校园文化的根基更为稳固。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一系列的纪念日,展开丰富多彩和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增进学生的知识和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对校园实行绿化和美化。同时,要增强对校园人文环境实行精心设计,提炼、设计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也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能够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制作、设计介绍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图片和文字等展牌,充分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创立自己特色校园文化最直接的方法。
我校现已全面进入新课程的实施阶段,但因为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观点陈旧,方法落后,展开这个课题实验活动,能够促动教师观点的更新的,提升教师的素质。
我校通过大量的调研,深感当前的教育在关怀学生心灵方面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因为校园文化的极度缺失而导致民族文化的渐行渐远,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当前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假设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提供实践的场所,对学生思想品德提供熏陶感染的氛围,有利于促动青少年的健康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假如采取了教学活动,德育活动,校园美化活动,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等综合运行的措施,就会达到上述预想的结果。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制订方面,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价值观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强调课程资源具有过程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素质教育和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的创造过程,它由四部分组成:符号――意义系统,经验――观点系统,情意――价值系统,行为――规范系统。四个系统中既有显性资源又有隐性资源,学习活动中的过程性成果,中间生成物和学生的收获,自感自悟的成果都是动态性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对学生的文化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在活动中生成动态的课程资源,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经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来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并渗透在学科学习活动中,综合课程学习活动中和课外实践活动中。通过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对接,学生内心情感与外部的对接,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的对接,在小课堂连着大世界的氛围中吸吮人文思想的乳汁,使课程资源得以利用和转化。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使学生有机会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恰如其分地使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水平,获得体验。
三.被试的主要特征 2006 年秋季入学的新生为主体对象,兼顾前后两届学生。我国学校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功利化、世俗化。很多学生读书,一门心思就是为了能够考入大学,希望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所获得的录取通知书、学历证书能为他们带来最大的利益,但对于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导致民族文化的渐行渐远,学生人文精神的极度缺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对教育的功利的追求变成了学生乃至家长的努力方向,这样的教育价值观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同。特别是中国学生,因为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娇生惯养,惟我独尊、依赖父母、自理水平差、自私自利、暴力倾向等问题十分突出。
这些残酷的事实警戒我们,因为人文教育的缺失所导致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落后,因为整个教育理论水平的低下所导致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步,必将导致教育的最终失败。
青少年学生在人生的历程中面对着三个互有区别又联系紧密的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庭与社会来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一般能够由学校来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属于终生教育,它主要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学习与熏陶。而人文学科最基本的途径是文化熏陶,对中学生的文化文化熏陶最主要的途径是校园文化。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建立的关键时期,是协助人理解自我,由此及彼,再推向整个人性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的人文教育非常重要的载体。
四.研究方法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2.文献研究法。文献资料是对历史的现实表达和对现实的历史记载,在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国内外学术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2)党中央、教育部、省教育厅等规章、文件。(3)市、县教育局关于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及相关资料。(4)太平哨中学活动资料等。
五.研究结论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提供实践的场所,对学生思想品德提供熏陶感染的氛围,有利于促动青少年的健康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达到了上述预想的结果。
六.关键词:校园文化
建设
途径
探索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 一.
对研究问题的清晰界定和描述
所谓校园文化——主要是指以校园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参与的教育、娱乐、文艺、科学等精神活动和由此而产生的精神产品。
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生生活的存有方式的总和,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大群体,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精神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
精神氛围。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一方面能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能直接影响到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和成长,其中的环境布置,不但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和熏陶,更要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气质提供精神依托。注重以校园环境为背景的静态校园文化,能折射出一个学校内在的底蕴和气质,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为人们提供了另一个看清自己,看清世界的视角。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实验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能够揭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哪些途径,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方法等理论;实践上为各学校展开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操作方法和经验。
三.
文献综述 从资料查询可知,该课题国内外很多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已经在探索研究并有大量著作、论文等成果问世,但真正面对农村学校的研究却很少。
从近几年国内其它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来看,还存有以下问题: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流于表面,缺乏深度。流于表面的主因,一是对校园文化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解,以为搞个艺术节、文化节便是具有校园文化了;二是因为急功近利,只顾轰动效应,是属于“政绩工程”。这是当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继承性,连贯性。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也应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这需要一代代师生、一任任校领导的共同努力。一个学校的立校宗旨、政策和原则应在各个学校的管理者手中代代相传,持续完善,持续创新,这才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基础。所以,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建设工程。
第三、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与大众文化相接轨。大众文化,也有人称之为“通俗文化”,是现代社会特有的产物,正在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支配性影响力,它不但改变着人们的意识,还影响着人们的主流生活。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亚文化,对学校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完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实验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农村学校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 本实验的大致思路是,第一阶段:2005 年 9 月-2006 年 8 月,准备阶段 1、筛选课题,立项; 2、深入调研,收集资料,获取信息。
3、
学习动员,提升理解,上报课题组成员名单,对实验人员实行培训。
4、
设计修订和论证方案。
第二阶段:2006 年 9 月-2009 年 8 月,实施阶段,按照实验方案组织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持续充实完美方案。调控把握实验全过程,初步实现实验目标,实行阶段性成果总结。
第三阶段:2009 年 9 月-2010 年 3 月,验收阶段 1、全面总结,对收集的原始资料实行整理,对结果实行定性分析,揭示教育规律。完成研究报告。
2、
编订论文,案例等专辑。
3、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考评。
4、
请专家组签定验收。
四.
研究假设和本实验要解决的问题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提供实践的场所,对学生思想品德提供熏陶
感染的氛围,有利于促动青少年的健康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假如采取了教学活动,德育活动,校园美化活动,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等综合运行的措施,就会达到上述预想的结果。
我校教师通过大量的调研,深深感到当前的教育在关怀学生心灵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因为校园文化的极度缺失而导致民族文化的渐行渐远,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当前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本实验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农村学校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 第三部分
实验方法 1.被试的选择方法。
被试的身份:实验组:2006 年秋季入学的新生为主体对象;控制组:2005 年秋和 2007 年秋入学的两届学生。
被试的数量:147 人。
被试的年龄分布:12——14 周岁。
被试的性别比例:男 72 人;女 75 人。
2.具体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自然实验法。
第四部分
实验内容 1.实验的基本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召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塑魂”的职责,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理念,提升教师师德品质和文明修养,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的教改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标志。利用课堂学科教学,渗透文明素养,创设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在和谐、文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实现全面、健康和协调的发展。
(1)办学思想文化:
① 办学理念:理念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需要显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来加以实现,同时它又是在无形之中规范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办学理念,是社会价值观在学校的真实反映,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表现。理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内容应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持续增加新的内涵。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是办学的理解浓缩和提炼。
② 办学目标: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成为有“先进文化”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学校以什么样的文化占主导地位,是“落后文化”占主导地位,还是“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这就要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需要人的支撑,有了人的支撑才能持续形成“人对人关心,人对人负责”的良好的氛围。
③ 校风:校风是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行为习惯等文化素养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方面它要体现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由此而形成学校的领导作风、治学精神、教育理念、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2)制度文化 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的发展规划、师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检查评比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科学的制度对学校的发展起到规范和导向的作用,尤其是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能起到协调的作用。所以,要结合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体现制度的有序性、针对性的特点。
① 学生管理: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管理对学生个体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同时也促动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树立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 教师管理;是以教师自主管理和学校行政管理相结合,教师管理的内容包括教师素质的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奖励与惩罚等,这对教师个体起到一定的促动和约束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动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③ 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学籍管理、教师集体备课、教学反思、听课、评课、教科研、质量分析等。
④ 后勤管理: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⑤ 检查与评比:检查和评比是一种价值取向,通过检查与评比,反思自我工作和学习的成败,促动教师和学生的自身的发展。
(3)环境文化 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通过物化说明一个道理,培养一种习惯。学校的环境能够分为物化环境和精神环境。物化环境的打造,对于形成一种学校文化氛围显得十分重要,它能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物化,渗透其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持续打造和完善自己。如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设施设备等。这些都是物化环境。精神环境,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一种精神环境,而这种情感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它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一种平等关系的基础上。优美的环境蕴涵着对真善美的追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师和学生无不受到陶冶,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的魅力是在无形中统摄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各种不同的力量。
(4)教学文化 教育教学活动是形成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氛围的形成需要活动来支撑,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活动,二是教学活动。
① 教育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第二课堂,也是富有个性和特长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通过课题研究,探索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文明素养提升的方法,丰富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包括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及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在学生中展开兴趣活动,举办知识讲座,影视评论,展开小发明、小制作竞赛,成立广播站,组建文娱队,成立体育队等。这不但有利于抵御社会上不良文化的侵蚀,有利于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文明水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规范行为,而且有利于丰富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的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水平,形成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一种整合,是师生综合素质的一种真实体现。
② 教学活动: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和人际关系,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水平等方面的有机统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形式广泛的内容以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成长速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从而持续取得进步。同时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创设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它的立足点应在于课堂,同时也是持续形成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2.基本途径、策略方法。
教学活动,德育活动,校园美化活动,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等综合运行的措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自然实验法是本实验的策略方法。
第五部分
实验结果 表一
实验前后环境文化的变化
实验展开 前后
活动展示板
挂匾条幅
永久性宣 传标语
安全指示 用品
橱窗
实验展开前
无
无
无
无
无
实验展开后
每班一块
每个楼层 6 块每个教室 4 条
有
有
有
表二
实验前后教师素质和教学文化的变化
实验展开 前后
本科 学历
骨干 教师
优秀 教师
优秀 班主任
论文 优质课
教研 成果
教学
模式
实验展开前人人人人例篇
无
无
实验展开后人人人人例篇
县级 3 例省级 1 例
形成 表三
实验前后制度文化的变化
实验展开前后
校风 校训
教风 学风
规章 制度
办学 理念
办学 思想
办学 特色
校歌 校徽
实验展开前
无
无
不健全
模糊
无
无
无
实验展开后
有
有
健全
清晰
有
有
有
表四
实验前后学生学业状况的变化
实验开 展前后
7、8 年级质量 抽测成绩年级中考成绩
在校刊 发表作品
各类竞赛获奖
实验 展开前
2005 年全县 18 名;2006 年全县 18 名;
2005 年全县 20 名;2006 年全县 18 名;
每学期 10 篇左右
每学年 3—4 人
实验 展开后
2007 年全县 20 名;
2008 年全县 18 名; 2009 年全县 15 名
2007 年全县 20 名;2008 年全县 20 名;2009 年全县 16 名;
每学期 40 篇左右
2007 年—2009 年总计 114 人。每学年平均 38 人
从上述表格中能够看出,实验前后对比,学校的环境文化、教师素质和教学文化、学校制度以及学生的文化素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六部分
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1.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说明。实验前后对比,学校的环境文化、教师素质和教学文化、学校制度以及学生的文化素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验的结果能够证明所提出的假设: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提供实践的场所,对学生思想品德提供熏陶感染的氛围,有利于促动青少年的健康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本课题假如采取了教学活动,德育活动,校园美化活动,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等综合运行的措施,就会达到上述预想的结果。
2.本课题研究结果和研究过程,与前人及他人相关研究相比,突出之处在于更加注重实践性,总结探索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几大途径,即办学思想文化,如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风等,制度文化,如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检查与评比等,环境文化,教学文化,如教育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改革就理应依次为契机,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思路清晰。
3.本课题的研究,面临很多困难,如教师理解不足、科研水平较差,学校经费困难等。如果想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就应该紧紧抓住改进办学理念,提升理解和水平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究。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概论》。
2、《教育学》。
3、《心理学》 4.《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务全书》(作 者:丁子予 北京四中高级教师
出 版 社:红星电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5.《最新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与达标考核指导全书》(作 者:编委会
出 版 社:中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年)
课题立项----新建学校发展中的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严平时间:11-22 00:00 点击:62
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课题组
一、立论依据 (研究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我校是一所成立仅四年的新校,虽然年轻,但不幼稚,她是时代呼唤与先进办学理念催生的产物。虽然没有历史的积淀,没有名校的辉煌,但新生的生命却能朝气勃发,无所谓传统的因袭与困扰,更富有进取与创新的激情,拥有老校无法比拟的后发优势。所以,我们以发
展的眼光、国际的视野、先进的理念来打造学校品牌。高起点、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和建设康城实验学校: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人文精神;融合西方现代文明,拓展国际视野;以民族化为特色,以国际化为引领,在创新中求发展。
我们知道,支撑学校文化建设的动力是教育理念。新办的学校不能没有理念。我校创办以来,就践行“植根民族文化,高质量培养个性学生;立足国际视野,高标准塑造品牌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将这个理念渗透于环境文化、管理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相融文化等各个方面。
同时,我们以“道者智,德者慧”为校训,因为,在新的校舍和新的教师面前,如何创办一所学校,如何办好一所既能符合现代化要求,又弘扬民族精神,既能培养学生的智慧,又能培养人的品德的基础教育学校?还得靠我们每一个教职员工,每一个学科和每一堂课的努力。
因为,道德与智慧是人的两种品质。道德之中具有智慧,智慧之中具有道德。道德是智慧之道德,智慧是道德之智慧,它融于人格一体。
为了更好地促动学校发展,锻造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有较强的教学水平、研究水平,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能适合双语教学,富有开拓精神的师资队伍,形成良好的科研气氛,我们探索了“民主、和谐、科学、高效、人文、自主”的学校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资源,把学校办成师生学习求知的学园,温馨和谐的家园,创造成功的乐园,让师生主动健康的发展,个性潜能得到充分施展,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校有吸引感召力,师生有价值归属感;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生欢迎,家长满意,社会称赞,部门认可,有扎实的基础,有丰富的内涵,对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有特色、高效能、高质量的现代化实验学校。
(二)研究意义
1.概念界定
(1)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能够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水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点和习惯”(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
(2)学校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校容、校貌等构成的物质文化,也包括由校风、教风、学风等构成的精神文化,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二者互为交融。具体来说:
所谓显性的校园文化,主要指外部环境、教学设施,各种宣传窗及墙报、艺术挂图、学生作品镜框及具有诗情画意的格调布局等彰显的文化内涵,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外部物理文化。
隐性的校园文化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却是校园文化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资源,只要身处其中就能感受得到。它的实质是一种价值观点和精神境界,也包括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等,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人的心理具有调节作用,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有陶冶、感染作用,对人的心灵、理想有净化、激励作用。
经营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实质上体现了学校管理人员品位的高低、思想境界的高低。学校
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全体师生员工创造出来的一种校园精神,对学校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一旦创造出来,就具有一种能动的、持续的教育力量。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体现,它能够是作为一种特色和精神永恒传承的。
2.研究意义
作为学校发展策略的学校文化建设,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1)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新建学校文化几乎一片空白,这是弱点,也是优势。在办学理念统领之下的学校文化建设,能够使各方面正处在飞速发展之中的学校沿着持续道路前行。
(2)特色学校建设的需要。
特色学校建设、发展需要学校文化来助推。学校文化建设要重视个性塑造。在认真分析校情的基础上,我们追求自身的风格和特色。学校特色发展策略能够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应突出学校特色的形成,这是一种双向建构、双向促动、双向提升的过程。
(3)学校课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环境等局部特色,可经过文化选择、设计、整合,上升为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特色、组织行为特色、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而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也能够通过选择、设计和创造,转化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项目、学校活动、学校环境和课程设计,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与分享,逐步实现课程与教学的创新;打破“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与教学,逐步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课程与教学。“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学校和师生自主设计和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从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全面推动学校文化的建设,课程与教学文化的改造与提升成为具有新学校文化的显著亮点。
(4)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要求学校形成教学反思文化、教师合作文化、阅读文化、写作文化、发展共同体文化和学习文化,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素养,形成教师新的日常行为和生存方式。这就是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行为,将建设学习型学校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5)校本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是学校责任和学校权利相统一的因地制宜的管理,是学校主动适合变化的环境的自主管理行为。校本管理是教育民主和权力分享理念下的学校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它鲜明地体现着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
(6)学校融合文化建设的需要。当今的学校是社会中的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文化必然会影响学校文化,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会在相当水准上影响学校文化。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学校、社区、家庭的互动和结合,充分利用和开发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资源,使社区和家庭成为学校的延伸,同时学校文化建设要面向社区和家庭,要全方位向社区和家庭开放,实现学校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建设的共生、共赢和共享。
总来说之,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应谋求持续超越,主动发展。应遵循现代学校发展模式,以师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拓宽学校文化建设路径,持续发展、壮大学校特色,着力作好校园文化建设。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实现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立一所高品位、高质量、国际化、信息化的国内一流、上海知名的现代化实验学校。同时,“使每位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充分的成长与发展”。
2.达成理论上的目标。研究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文化之间的双向关系,学校文化在学校特色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学校特色建设对学校文化的影响,形成特色学校建设的支撑性理论,根据实践总结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模式和策略。
3.实践目标。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通过外部环境和思想道德层面的建设和管理,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并形成学校特色。
通过科技创新、课程建设、环境美化、文化艺体……的齐头并进,将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步渗透,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新的活力,最终促使学生的潜能、创造性、个性水平得到充分的开掘与全面的发展。
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营造人文氛围,创造一种积极向上、自主高效、宽松和谐、静谧优美的学校审美文化、大气文化。
(二)研究内容
1.环境文化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环境对师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快速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
(1)以学校环境建设为载体,着力培育校园物质文化
学校是师生生存的基地,校园环境,不但包含着校园的净化、美化建设,而且还需要校园文化来充实。康城实验学校致力于培养“传统人文底蕴深厚、人格健全、胸怀开阔、勇于创新、品质优、素质高、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公民”,这离不开规范、秩序、和谐、务实、合作、创新的学校文化氛围的建设。学校将注重校园文化对创新理念和成功意识的培养,讲求工作环境和谐温馨,学习环境轻松愉快,校园环境健康文明。着力培育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环境规划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各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另一方面,我们将特别注重校园建设艺术化,非常重视建筑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位,整个校园环境建设以古朴典雅、清新舒适为基调,不但要重视整体结构布局,还要十分重视每一个细微之处美的修饰,注重环境育人的积极效果。在原有的庭院式的校门、叠嶂的假山、嬉戏的鱼群、挺拔的翠柏、碧绿的草坪、通幽的长廊、隽永的石雕、名人名言与雕像的基础上,拟设陶艺陈列室、开辟种植园(按照不同年级可分养殖园、种植园、果树园、花卉园等)、修建读书长廊等,让学校洋溢着特有的建筑美、人文美。每一层教室的走廊墙上张挂师生的书画作品,为学校增添一道“美的风景线”。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苏霍姆林斯基)。使整个校园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持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课前一分钟实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同时,使学校的自然景观建设更加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对学校的有形文化建设实行统筹规划。在办公室、会议室等公共场所摆放一些盆景、鲜花,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情绪。
通过 “植绿、护绿、养花、环保”等文明爱心用语的征集活动,用恰当的方式置于草坪间,提醒师生爱护校园环境。同时还能够在校园里适当安排一些石铺的小道,休闲的石墩、石桌,植上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安排一些师生娱乐、休闲、运动的场所,让师生无论是学习、运动、散步、娱乐都能找到合适的理想地方。
让这些“会说话”的学校环境给师生以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水平,走向“以美育人,以美辅德”的目标。
(2)以各种形式为载体,精心锻造校园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活力和灵魂。增强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使校训、教风、学风、校徽的设计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增强优秀作品的学习,增强对校本教材优秀文化经典的广泛涉猎。各科教学涉及民族文化内容的精讲、趣讲。做好民族文化历史、节日、人物、作品的专题宣传。从而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通过优秀民族文化的滋养,激发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陶冶情操,培养爱国之情,做有道德,有智慧,有骨气的一代新人。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道德、激励向上的作用。
通过科技类、文化类、读书类、艺术类、体育类……的比赛,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师生的情操,展示师生的艺术才华,增强合作与团队精神,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师生的文化素质。
另外,在校园文化活动上,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展示学生的才华,培养学生的水平,使学校更具吸引力,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真正达到用优美环境陶冶人,以健康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感染人的目的。
还能够积极开拓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班级网站),持续拓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展开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使网络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倡导和大力扶持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和准确引导学生参加兴趣爱好型社团或小组——戏剧、器乐、影视、表演、足球、象棋等,增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
2.管理文化
管理是生命的动态生成过程,学校管理应定位在对“人”这个生命群体的注重,对“人”价值取向的思考,既强调学校管理的人文化,又重视提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生命价值及个人潜能。康城实验学校把“发展人”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管理中突出以“人的管理”为核心,对人的管理以“开发教师创造力”为核心。实行全员管理、民主管理,以柔为和,刚柔相济,努力营造人人当家,个个奉献的管理氛围,让教师有归宿感,有价值感,将教师管“活”,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助人成功。
管理文化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品位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思想性、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文性。要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制,突出管理重点,健全管理制度与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学校文化积极作用,为促动学校文化建设的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制度保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点滴工作抓起,健全学校文化管理的相关制度,使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部门互相团结,互相协作,工作有序地展开,确保学校表现出一片生机的景象。
建立规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有利于开发教师创造力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营造科学化、民主化、人文化的管理氛围,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提升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的效益,促动学校的快速发展。
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依法办事,有章可循。实现教师与学生关系上平等合作;教师之间合作竞争,宽容包含,资源共享;形成服务,助人,真诚的干群关系;学校舆论积极向上。
通过以下主要措施来实现管理文化:
(1)形成教师的群体观点增强团队的战斗合力。
(2)理顺学校管理的关系,强调管理的制度化。
(3)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提倡公平竞争。
(4)建立和实施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3.教师文化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对于康城实验学校这样的新创立的学校来说,在硬件落实到位之后,缔造一支素质高、水平强的教师队伍尤其显得迫切而必要。
教师在学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载体,必须树立新教育观点,发挥全体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
我校教师发展的目标是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时代精神,创新意识和康城特色、个性迥异的优秀教师。他们或以情感为本,具有班级管理特色,或教学专长,成为学科带头人,或探究见长,成为研究型教师。这些教师有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在康城校园里提倡敬业精神,对于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不但实行形式上的鼓励,而且实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且吸收接纳他们进入到教师自主管理的队伍当中来。以先进带动后进,在整个校园当中树师风,立师德,讲正气。从而提升整个校园的师德面貌。
对于师德高尚,业务突出的教师,确立其学科带头人地位,争取出名师。以学科带头人为先锋,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争取形成康城学校的特色学科,拉动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具体举措是:
(1)树立康城意识。
(2)明确“师德优良、业务精湛、方法科学、心态积极”的教师发展要求。
(3)具有较深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技能,展开教学研究和教育实践。
(4)搭建学校“软环境”平台。
(5)建立有康城特色的教师培训课程,形成教师“自培”基地。
(6)形成教师的“岗位”意识,爱岗敬业,锻造师心。
总来说之,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让教师焕发勃勃动力;提倡“同侪互助,和而不同”的教师文化;每位教师都要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为什么要做,这是我校教师文化的核心与要素。
4.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软件”,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国家课程往往忽视了学校这个教育主体,容易把学校工场化,把教师工具化,把教育产品标准化,把复杂的教育情景简单化,把具体的教育对象抽象化,从而导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使课程失去了应有的适合性和本来的功能。
所以,要打破这样的弊端,就必须重组课程文化,我校着力建设开发的课程文化的规划是:
课程建设目标:
统整德育和教学活动,重构学校课程,即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艺锻炼等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内涵,适合和满足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
课程建设宗旨:
创造适合并服务于学生发展的课程,确立课程的服务意识。主动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主动服务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创新精神和时间水平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满足社会需求,发挥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课程建设观点:
课程不能仅视为学科,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时间状态的教育。课程主题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课程的开发者、仅仅的建构者,在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效的指导、热情的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自主地建构。
课程建设的领域、立意和相关科目、模块
二、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5.实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五
蕲春实中地处县城漕河城关,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七十七年之沧桑巨变,教育之花盛开不衰。自2012年8月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学校,打造全市一流实验中学”的目标,精心谋划“平安校园”、“兴旺校园”、“美丽校园”创建工作,努力打造新实中。
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校园环境是学校对外的窗口,蕲春实中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特别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一年半时间,校园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容校貌焕然一新。科教楼、大智楼、崇德楼、尚雅楼全都披上了富有青春活力的绿色外衣,近看,独楼耸立活力四射,远望,群楼连片气势磅礴;校园主干路面宽敞洁净,鹅卵石小道在花坛中曲径通幽,腾飞园、合和园流芳溢彩、夜景幽雅,视野开阔的350米塑胶运动场中间嵌入了一个绿草如茵的足球场,加上各种花草树木的映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漫步校园,心情舒畅,这是所有走进实中校园人的共同感受。
校园文化积淀深厚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好的学校一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打造市级一流实验中学,走“文化强校”之路,蕲春实中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文字文化内涵丰富。腾飞园,树立“腾飞、高翔”理想,合和园倡导“合作、和谐”理念,鹅卵石路上“巍巍实中、谁与争锋”激发师生昂扬的斗志,花坛壁上“走进来,我以实中为荣,走出去,实中
以我为傲!”提醒师生责任担当,围墙上引用《菜根谭》之名言“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度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告诉师生要有宽容的胸怀,“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劝诫师生遇事要坚韧执著。楼名文化寓意深远。2012年10月,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我为教学楼起名”活动,经过宣传、推荐、票决,最后共同确定了四幢教学楼楼名:大智楼、崇德楼、弘毅楼、尚雅楼。大智楼现为七年级教学楼,体现学校要将初入校的新生培养成有大智慧的人;崇德楼为八年级教学楼,培养学生品德高尚,德才兼备;弘毅楼即九年级教学楼,要求学生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尚雅楼是高三年级教学楼,要求学生崇尚雅致,品位高雅。
诗词文化传承国学。诗词是国学经典,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蕲春实中借助创建“中华诗词文化之县”的东风,着力抓好诗教工作,全力打造诗香校园。走进实中校园,让人感受到的是一股浓浓的诗香词气,教室有诗词,楼墙有诗词,课堂咏诗词,课余吟古赋,建设的诗词长廊让诗词之香飘逸校园。开设诗词课程、建置诗教教室,以此为平台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在诵读活动中增长见识,明白道理,陶冶情操。一年来,学校积极开展诗词创作、诵读、评析、歌唱等比赛活动,师生们共创了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品,原创了校志《蕲春实中赋》、校歌《美丽校园我的家》、校本教材《精选古诗词诵读》,一串串诗词文化硕果提升了校园文化品味和办学品味。
班级文化异彩纷呈。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巨大。“翘楚班”、“星耀班”、“卓越班”
班班有雅名,“飞翔组”、“追梦组”、“青春无悔组”组组有名号,“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把握今天 精彩明天”班班有班训,“博览角”、“展示台”、“评价榜”、“公约栏”处处显身手,班级文化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校园德育彰显特色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蕲春实中不断创新德育模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师生在活动和实践中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健康快乐地成长。
职业道德教育,常抓不懈。2012年8月以来,学校特别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先后邀请周雷、汪金权、张北平、李利琴、何欢、吴志勇、田晶晶等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以其先进理念和感人事迹激励全校教师奋发进取、努力工作。
励志演说,引导心灵。2012年5月24日下午,蕲春实中邀请中国著名青年励志演说家、杭州博航教育中心首席讲师、慧成教育集团培训顾问杨青松老师来校,为七、八年级师生及家长作专题励志报告,从人性的良知导入,用生动的事例讲述了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爱的永恒真理,全面引导了学生在感恩中志存高远,拼搏进取,执着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自我价值。
扶贫挤困,共建和谐校园。慈善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慈善事业是奉献爱心的生动展现,每年岁末年初,正值严寒隆冬时节,蕲春实中工会、团委按照学校党总支的工作安排,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开展“扶贫挤困,共建和谐校园”爱心捐助活动,让全校师生真正感受到隆冬时节里校园处处有春天的暖意。
典型挖掘,感动校园。2013年9月,学校宣传发动、组织评选“年度感动实中人物(团队)”,12月初举办了首届年度感动实中人物(团队)颁奖活动,此次活动充分挖掘了校园先进典型,以其感人事迹感染和激励实中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无私奉献、奋发进取。经个人自荐、集体推荐、再由校委会研究产生了13个候选人物(团队),他们分别是余美华、甘泽华、潘向红、占春生、陪寝团队、2013届九年级组、七九届高中毕业校友会团队、“6.19”灭火团队、2013届高三年级组、学生党员先锋队、校园浇花服务队、“三城联创”志愿队、2013届八年级组。
6.水寨中学校园标准化建设自查报告 篇六
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提高义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公平、优质发展的惠民工程。为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更好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和高度重视下,我们努力把水寨中学创建成一所高质量、有品位、能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化学校。按照《章丘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评估方案和标准》,学校开展了自评工作,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自评领导小组,制定了自评计划和方案,然后进行全员参与的分层自评,最后由小组专项自评并形成了书面自查报告,现将自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办学条件
章丘市水寨镇中心中学是一所全日制乡镇初级中学,始建于1963年,现有班级26个,学生1220人,教职工97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学校地处水寨镇政府东侧,选址合理,交通便利,是全镇的中心,校园周边环境良好,学校功能区分布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
学校占地总面积 39184M2,生均32.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1828 M2,生均9.3平方米,学校绿化总面积5360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4.43平方米。为学生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学校运动场总面积6663平方米,生均场地面积5.5平方米。有标准的250m环形塑胶跑道,高标准硅皮油篮球场4个,乒乓球台19张,各种体育运动器材齐全完备,数量充足,为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了足够场地和器材。
学校现有4层教学办公综合楼1栋,面积2800平方米,教学实验综合楼一栋,面积4200平方米,内设26个标准教室,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各一个,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微机室各两个,化学实验室一个,各种实验器材配备齐全;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教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多媒体多功能教室、德育室等各种专用教室配备齐全,设施完备;所有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均配备了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并接通了互联网。学校有图书室、阅览室各两个,藏书五万八千余册,近三年新增纸质图书数五万套,年订杂志93种;建有学生宿舍楼1栋,总面积为3500平方米,可供700名学生同时入住;学生餐厅总面积900平方米,可容纳800人同时就餐。
二、队伍建设: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均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班子配备合理,民主平等,团结和谐。职能机构设置了:教导处、政教处和总务处。现有教职工97人,各学科专任教师78人,绝大部分教师有专科以上学历,学历达标率为98%,符合我校教育教学需要。学校提出了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建立“有效课堂”的目标和理念,规范了办学行为,减轻了师生负担。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师工作评价等措施,并建立了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师的师德师风考评、教学效果、出勤率与晋职晋级挂钩;做到平时考核和考核有机结合,量化考核与平时考评相结合,强化了管理,理顺了关系,每位教师都做到了专业心强、责任心强、进取心强,恪尽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师德高尚,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评价良好,群众满意度高。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能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不体罚、不侮辱、不侵犯学生的权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教学: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核心,以教研为先导,形成了“团结文明,勤
奋严实”的校风;“敬业、爱生、创新”的教风;“严、实、勤、活”的学风。学校努力践行“一切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一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而努力,一切为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着想”的宗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而不懈奋斗。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齐每门课程,抓实常规教学;上好德育课程,加强学科渗透,发挥课堂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类文娱活动;重视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有计划、有步骤、重实效实施德育教育。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优质课、示范课、展示课、观摩课、讨论课的开展,让教师在活动中得到了学习和锻炼,提升了我校教学整体水平,丰富了课堂教学。近三年来,我校的中考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教育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学校管理:
学校健全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建立了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狠抓安全教育、养成教育、道德教育;着眼点滴,注重整体。近几年来,学校没有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班风纯正,校风井然,学校平安和谐。
学校政教处建立安全预案、制度、措施档案,实行安全责任制,以“保安全、抓质量、促发展”为工作目标,以“人人抓安全,长久抓安全”为策略。学校无小事,处处是安全,与各班主任、门卫室、寝室管理员签订安全责任状,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措施,使全校师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政教处定期对教室、寝室、校园进行安全检查,确保防火、防电、防盗、防溺措施到位,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班主任做到一天五下班,利用班主任谈话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每次放假,政教处、门卫室、班主任护送学生,确保了乘车安全。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做到了安全零事故,校园周边环境复杂,网吧、游戏厅、溜冰场等娱乐场所较多,学校强化对学生管理的同时,不定时上街巡查,发展上网学生耐心教育并于家长取得联系,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效果良好。学校严格执行财务公开制度,规范管理财务,健全财经手续,认真执行上级部门的收费政策,及时补充设备和器材,清理校产校具,造册登记,管理到位,使用合
理,从无流失。
三、存在问题
1、学校硬件设施不足。运动场所设置单一,校园体育设施陈旧、简陋,教学辅助各功能室不齐全且严重不足,实验设备老化,仪器不齐全,学生寝室功能设施缺失,且是D级危房,安全隐患大,围墙低矮,各类教学设备紧缺。
2、教师队伍有待加强,特别是音体美没有专任教师,没有网络,没有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难以实现,常规教学有待进一步提升,全校学生体质整体达标率不高。
3、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完善,安全设施需进一步改善,安全隐患犹存,校内学生之间的矛盾、摩擦较多,学校卫生要加强,特别两个厕所有待改善。
4、学校经费难以正常运转,校具校产陈旧。
四、工作思路及整改措施
1、全面贯彻《黄石市义务教育标准化校园建设标准》,进一步实施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的战略,多方筹措教育经费,争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快办学条件达标,完善我校硬件设施。在2013年年底前,再建一栋教学楼和男生宿舍,扩大运动区,建设规范的运动塑胶跑道,完善一个标准的多媒体教室。
2、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强化安全教育,提高教育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步伐,使学校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力争高标准全面达标。
回首过去,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将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坚持发展主题,在生存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全校师生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共创我校的美好未来。
7.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七
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 也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 因此, 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 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吸取世界文明成果,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 如何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必须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误区
1. 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
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 许多人认为升学率高低标志着这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 学校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 因此, 只要有学生、教师、校园就够了, 认为只要学生在学、教师在教就足够了。甚至有人认为, 开展校园文化生活是对教学秩序的冲击, 是浪费时间, 是不务正业, 他们认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美化校园环境, 建设文化活动设施是奢侈、浪费, 是搞花架子。严重轻视教学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依存关系, 其结果往往是向社会或高一级的学校输送缺乏健全人格的“畸形”人才。
2. 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和奖惩制度, 学生一旦犯了错误就按条款来处罚。这种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 注重制度约束, 而不是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 直接的结果是导致管理只管得了当面, 管不了背后, 学生没有真正从内心世界去解决问题, 反而对执行制度抵制、反感甚至于阳奉阴违。
3.曲解校园文化内涵而忽视校园文化实质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校园文化建设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 甚至迎合部分人追求时尚的心理, 将校园文化建设庸俗化和功利化, 因此, 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缺乏个性, 没有自己的特点, 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 更谈不上校园文化的传承和积淀。
4.注重校内活动的开展而忽视社会实践
一些学校校内各种文化活动搞得风风火火, 可是在社会实践环节上却出现了“一头轻”的问题, 不能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间的内在联系, 还有人担心学生经不住社会上出现的以金钱名利为目的的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袭而让学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人为地制造“教育真空”。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必须科学规划、全面统筹, 树立人人都有建设校园文化意识, 个个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享受者。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方面的建设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 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 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作用, 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必须符合本校的实际, 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 体现出“四性”:
(1) 科学性:要整体规划, 合理布局。
(2) 教育性: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 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
(3) 艺术性:要精心设计, 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4) 经济性: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要考虑经济、实用, 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
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 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 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 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 办公室和教室的布置, 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 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意识手段, 为了使学校教育能有章、有序地进行, 必须先用制度来强化, 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 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 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 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 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 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 不应该怎样做, 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 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 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 加强课余文化建设, 丰富校园生活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 学校应适度地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 由老师进行辅导, 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课外活动小组要做到“五有”“四定”“三落实”, 即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组织、经费、器材落实。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 形式要多样化。要做到“四性”:
思想性: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以及三月份学雷锋活动等;
知识性: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
娱乐性:如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
实践性: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俭学、军训等。
通过社会实践, 培养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 从而树立个人服从集体,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国家兴旺, 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4. 加强舆论文化建设, 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好比一个熔炉, 能把生铁炼成钢, 也可能是个染缸, 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 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 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 因此, 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政治思想学习, 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 加强“爱校”教育, 培养母校情结。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 成立校史展览室, 戴校徽, 唱校歌, 穿校服, 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
(3) 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发挥好带头作用, 教师应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言谈举止等方面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 勤奋攻读, 立志成才, 整个校园形成一种浓厚、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4) 抓好宣传阵地, 积极开展有益的健康活动。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问题, 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 澄清模糊认识, 清除校园文化垃圾。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 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 表扬好人好事, 抵制歪风邪气。通过以上种种办法, 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 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5. 创造和谐人际关系, 优化人际环境
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奋发向上, 健康成长。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 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 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 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 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 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 如果师生关系紧张, 甚至对立, 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 精湛的教学艺术, 良好的外表形象, 要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另一方面, 要求学生尊敬教师, 勤学守纪, 只有在此基础上, 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 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 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 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 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帮人所需、大度为怀。在纪律上互相督促, 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 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解除烦恼, 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8.实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八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研究者选取了甘肃省陇南市部分农村中学(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为调查和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理论分析为主要方法,结合访谈、座谈等辅助方法,对陇南市部分农村中学(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的学校实验仪器和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学校实验教学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
3.调查表的设计情况
调查表从学校实验仪器及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现状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调查:(1)学校实验仪器及实验室:①学校有没有专用物理实验室;②学校有没有物理实验准备室;③学校有没有物理仪器室;④学校有没有物理实验员。(2)实验教学现状:①物理课中老师做演示实验时的情况;②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情况;③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④老师对于学生分组实验的操作要求;⑤学生得出的有反常规的实验结果,老师的反应等。
二、调查表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1.被调查学校中有专用物理实验室的占50.1%;没有物理实验准备室的占56.7%;有55.8%的学校有物理实验仪器室;没有专职物理实验员的学校占55.6%;物理教师兼职实验员的学校占20.7%;学校的实验教学设备基本能满足的学校仅占28.6%。
2.实验教学现状调查情况:(1)77.9%的学生认为物理课中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关注实验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56.9%的学生喜欢物理实验,并认为物理实验对提高自己的认知有很大帮助;做演示实验前,只有40.1%的老师每次都介绍观察的重点,相关的仪器、器材的名称及其用途,43.4%的老师有时介绍观察的重点,相关的仪器、器材的名称及其用途;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26.2%的老师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动手,54.8%自制教具或设计替代实验尽量演示给学生看。(2)学生分组实验中,40.7%的老师经常给学生示范,45.2%的老师不太关心分组实验中学生的分工协作情况。(3)17.2%的老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放任自流,43.3%的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创造性操作,不一定按部就班。(4)有24.4%的老师只重视数据结果,19.1%的老师重视实验报告。重视实验操作过程的老师占57.1%。(5)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出现较大误差时,13.1%的老师从不对结果展开讨论,51.2%的老师偶尔讨论一下。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村中学实验教学的投资力度
(1)加大专职实验人员的投资力度
物理新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那么学生如何很好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这就要从实验开始,为农村中学配备一支业务能力强,能很好地引导、激励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的专职实验员。
(2)加强农村物理教师实验技能的培训工作
再好的实验条件和教学设施,都必须由具有良好素质和热爱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师来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好多年了,但是农村物理教师实验技能的培训工作到现在还没有进行。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农村中学相当一部分老师的物理实验教学思想、意识和物理实验教学的技能还不合格。对农村物理教师适时进行物理教学技能的培训,物理实验教学才能真正在物理学上发挥特有的优势。
2.加强实验教学,改变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1)改变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在实验教学评价上,向激励学生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方面转变;向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转变;向创新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转变。
(2)运用激励机制促進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竞赛方式,进行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实验创新、实验教具小制作、课本实验改进等竞赛,培养老师、学生积极的实验态度,切实改变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总之,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跟上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还不符合我国新物理课程改革对各学校教学的要求,希望有关部门对该问题加以重视,尽快想出对策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于海飞,王双雄,郝乃澜.物理实验教学与中学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物理实验,2003,23(9):26-28.
[2]靳建设.新课程物理教学目标设计.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46-50.
[3]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乔伊斯.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作者简介:牛明武:男,1967年11月生,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实验教学,就职于甘肃省成县第一中学。
陈文林:男,1969年11月生,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中学物理教学,就职于甘肃省成县第一中学。
【实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绵阳市实验中学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汇报材料5则范文07-22
实验中学孝道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10-09
实验中学高中部政教主任述职报告10-02
泰州实验中学08-20
安岳实验中学09-10
于都实验中学09-23
惠水思源实验中学08-17
夏津实验中学成绩08-18
实验中学中学学校禁烟工作制度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