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走进语文(8篇)
1.生活走进语文 篇一
让语文走进职中学生的生活
—— 浅探职中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内容摘要: 最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水平呈现出“滑坡”的趋势。怎样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我认为应该融合专业知识优化职教语文内容,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关 键 词: 课程改革优化教学内容生活化
一、职教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从事职中语文教学已经有三个年头,虽然工作时间不长可觉得文化课改革已经是当务之急。尽管职业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但步履为艰,有时甚至寸步难行。为什么?一般人认为:只有考不上大学、没有出路的人,才上职业学校。这无形之中就降低了职业学校学生的档次。所以,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比普高学生差。除此之外职教语文教材存在着严重的重“语”轻“文”的现象,缺乏知识的世界性和时代特征。殊不知,语文课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现在的事实是现有的职中语文教材中具有时代特征的文章简直是凤毛麟角。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现有的职中语文教材。
二、造成职教语文现状的原因
职中学生不重视语文,我认为有这样的几种原因:(1)重专业轻语文,忽视语文对生活的重要作用。对语文所学知识缺乏认同感,所以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大大降低。(2)课外阅读量少,忽视语文学习的生活积累。(3)教学内容疏离了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教语文就是教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纲要求的所有课文。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专业中的应用,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职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我觉得职中语文教学应该回到生活中去,让语文教学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
三、职高语文课程改革的措施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语文课就应该打破以课本为唯一依据,以教师为唯一传授者的单一闭塞的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针对职高语文教学现状的弊端,本着“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我主要从职教语文教学内容来探讨职教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职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化
(1)突出实用内容,凸现职业特色。
“让学生多学一些,把什么都教给学生”,是每一个教师良好的愿望。但如果不管教学主体的实际情况,不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不仅教师的良好愿望要落空,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与其制定多个教学目标一个都实现不了,还不如从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职教要求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未来的生活,针对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
(2)突出书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传统语文强调写规范汉字和书法技巧,电脑出现以后,人们对写字更加不重视。实际上,电脑书写不可能在生活中完全代替手工书写。俗话说,字是打门锤,字是敲门砖,高职学生如果写字时错别字连篇而且也极难看,不仅影响表达效果,也有损自身形象,甚至有碍于被选拔、被任用。许多职高生在思想上把写字仅当作个人的小事,而并没有将它提到职高生素质基本功这个高度去认识,平时不注重汉字规范知识的学习,书写马虎潦草、粗枝大叶。我从高一就让学生每天坚持练字,等到学生读完三年职中时,他们的书写能力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事实证明,学生很喜欢“写字”,因为这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可以一点点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很有成就感。
(3)突出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现在应用文在各行各业中运用越来越广泛,频率越来越高,突出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正是顺应时代潮流。现在写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我们要加大应用文体的教学分量,把与实际工作中密切相关的实用文体讲深讲透,让学生熟练掌握,为职高生将来工作和深造打下基础。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自主谋生。他们或进企事业单位做员工,或自己办厂开店做老板„„找工作要写自荐信、应聘信,面试时还要会大方、灵活应答;当技工师傅要能看图纸说明书;当文秘人员要能写会议记录„„只要生活中进行着听、说、读、写,生活就离不开语文。学好语文可使我们更好地交际、交流。
2.加强专业联系,优化教学内容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时时不忘自己姓“职”,始终用职业教育的战略眼光看待文本,关注学习主体。在教学中要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的有机结合,让语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让专业知识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
(1)针对专业特点,按需施教
语文,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文化课,与专业技术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我认为专业知识离不开学生素养这个基础,语文已成为提高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真正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我对职教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的互动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以学生为本,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先后教过装潢班、计算机班、电子班的语文。在作文中,我常常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与专业有关的题目,让他们主动写作文。例如,同样是作文课,我在装潢班要求他们画作文,条理清晰地画出一副风景画;在电子班则写电视机的构造之类的文章;在计算机班则要求他们写一些网络情缘的文章。此外,我还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锻炼他们的胆量,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融合专业知识,优化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与专业有机结合的另一方面是从专业中挖掘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使两者相辅相成。我上装潢专业的语文课,讲授《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就运用了“专业生成式”教学方式,从专业课中挖掘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首先投影米洛斯雕像,让学生从绘画专业的角度来欣赏她,让学生利用专业资源去寻找“美”,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专业知识与文本的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接着投影几幅山水画,让学生体会“虚实相生”。欣赏法国作家莫泊桑《项链》中,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时,小说却结束了,这样的结尾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阅读者去思考和想象。在学生认识到残缺美也是一种美时,我再把这一艺术规律引到绘画专业的“虚实相间”原则,通过向学生展示两幅“虚实相间”的作品,再设计让学生参与画一画《深山藏古寺》,引导学生从绘画领域拓展到文学作品,从而使他们既能从作品出发,又能把想象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通过绘画与文学的交融体验、整合、生成新的审美观,使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能获得审美的愉悦感与成就感。这样,学生的知识、能力既来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并使之为专业发展服务,体现出专业生成的语文教学特点。]
3、加强专业联系,提高人文素养
(1)重视课外阅读,拓展生活内容。
海伦说:“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可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推荐课外读物。职中生课外阅读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如何区别书的好坏优劣缺乏经验,也不善于加以选择。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课外读物。首先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上的联结。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可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结合课文推荐读物,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结合专业特点,开发语文课外阅读。建筑装潢的可选入《中国名建筑》《园林艺术》《梵高自传》等。结合专业推荐读物,可培养学生职业应用素质。
(2)利用传媒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时代活水”。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网上资源博大精深,包罗生活万象,只要善于捕捉课文的延伸点,网络将会源源不断地给课堂生活注入“时代的活水”,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发生意义的关联,充满时代的气息。
关注热点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接壤。例如我在上《最后一片叶子》时,当我和学生一起感悟了老贝尔门的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的人性光辉后,我适时地把课文进行了延伸。我说:“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大写的‘人’。接着我用多媒体循环播放事迹感人、社会反响强烈、学生又比较熟悉的感动中国人物的图片,如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助学,病逝后捐助角膜救女孩的歌手丛飞;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的殷雪梅。在图片播放的过程中配以韦唯演唱的一曲《爱的奉献》。音乐、图片、文字营造了一个感人的氛围,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带给了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憾,学生有的神情肃穆,有的泪光莹莹,连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学生此时也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课后,学生都说:“老师,这堂课我真的好感动!”
(3)开发地方资源,拓宽课程内容。
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语文更加生活化。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喜爱地方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为将来更好地融入地方生活、工作奠下良好的基础。开发和利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编写乡土教材,地方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名人逸事、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动人传说等,例如常州有张太雷、瞿秋白等名人纪念馆,还有太湖等风景区,这些都可以作为编写材料的素材。
现有的职中语文教材中具有时代特征的文章是凤毛麟角。我认为重新编写职中语文教材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总之,航道已开通,掌改革之舵,乘“时代活水”破冰而来。愿职教语文课程改革这朵奇葩在改革的大花园里越开越艳丽。(转)
参考文献:
[1] 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要[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生活走进语文 篇二
一、创设情景再现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可借助情景创设再现课文描绘的画面, 使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隔阂”消除, 而且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斑羚飞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上新课前首先出示一个小茶杯和三段拴着小石块的绳子。然后让学生做一个演示实验:假如茶杯是一个深坑, 三个小石块分别代表自己和两个伙伴, 这时你和其他的两小伙伴正在这个坑中, 洪水即将淹没这个坑, 你们要在老师喊一、二、三的时候走出这个坑, 坑口每次只通过一个人。这个实验的让学生知道:只有心中有他人、相互协助才能有次序的顺利的出“坑”, 否则将乱成一团。然后老师用导语引入课文内容:“人面临险境时是这样的, 当一种动物面临种群灭绝的情况时, 它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它们是怎样自救的呢?”通过这样的设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二、联系比较品味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学生没有亲身经历, 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反差,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采取对比的方式去品味生活, 理解课文, 受到教育。例如:学习《心声》一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吃、穿、住、行等方面, 将自己的童年与万卡的童年作比较, 也可以让学生与主人公李京京作比较。在一系列的对比中, 学生不难体会到万卡对理想生活的强烈渴望, 李京京对情感表达的执著精神。也可以设计“可怜的万卡”, “我与万卡比童年”, “万卡 (李京京) 到我家做客”等口语表达训练题目, 让学生畅谈读后感想, 认知课文内容, 品味生活。学习《荒岛余生》一课时, 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鲁宾孙28年荒岛生活相比, 学生一下子认识到, 困难在生活的强者面前不堪一击, 我们的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又算什么?假如有一天, 你面对生活中的“荒岛”, 你将怎样做?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展开想象设计生活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一些大家的作品, 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 使得许多作品的结尾言尽而意犹存, 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思。例如《故乡》的结尾写道:“我”不愿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 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 也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 “新”的生活是怎样的?请你展开想象, 为作者勾画一幅“新生活”的蓝图, 可以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也可以绘制一幅图画。又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也让读者回味无穷, 于勒最后的生活怎样?姐姐的婚事发生了变化没有?都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展开想象进行课外练笔。
四、穿插引进走向生活赵建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飞出教科书的狭小区域, 最广泛地占有课程资源, 尤其是源自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教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运用穿插引进的方法, 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置身于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 教学内容才不会显得单调枯燥, 乏味陈腐, 才会使承载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鲜活起来。例如《那树》一文, 通过对一课大树惨遭杀戮的叙述, 影射现实生活中,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文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 否则将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民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教学时, 由我县的自然植被破坏谈起, 讲到水土流失, 地下水位下降, 沙漠化进程加剧, 导致沙尘暴的频繁袭击, 给民勤的气候、农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入手, 不但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而且能让学生很好地了解家乡的一系列变化, 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 也充分体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这样, 对学生来说, 教室, 不再是物理空间, 而是神思飞扬的心灵域场。
3.生活走进语文 篇三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主要是依靠语言,要学好语文,必须到社会生活中去吸取营养。有人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语言的百科全书,而实际上他的语言很多也是来自民间,从他的传记中就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很注意到民间去搜集语言材料,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语言大师都是从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的典范。在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与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其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每个人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那些语言丰富的人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经常和别人交流,有意识学习别人的优点,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也才能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二、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
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也就是说师生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要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在我的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我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或买或借,在每周的课余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还推荐学生订阅了《中学生阅读》、《语文报》,我自己也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摘抄给学生共享,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中学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这样,学生高中毕业时,他们就能积累200多篇古诗文和200多则中外经典名句,使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断加深,语文能力逐步加强。
2.课前3分钟进行的语文活动。如读一首小诗,讲一个故事,唱一支好歌,超一条名言,记几个成语,发布一条新闻(学校新闻和班级新闻),发表一篇演讲或时事评论,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语文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是一片广阔的田野。
3.重视积累。千方百计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有用的经典性、哲理性的文化精华。积累,一是记在本子上,二是记在脑子里,为此,我要求学生每个人要有一个课外笔记本,记下自己的生活素材和知识素材。同时也重视训练学生的“背功”,以做到“下笔如有神”。这样做,使学生的说、写的内容显得比较丰富和充实。
4.既重视写的训练,又重视说的训练。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说的机会,如讨论、辩论、讲演等,以提高他们的口才。在高一第一单元讲了孔子和蒙自文章后,就两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对立观点展开辩论,同学们争锋相对,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口才。
5.既重视写,有重视改。这里的改,指的是学生的自改。自改的方法有:集体批改示范,四人小组批改,二人互改,小组评改竞赛等。自改与互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6.作文与练笔命题,尽量联系学生学校、家庭或社会生活,让他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从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来看,写作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向生活靠拢,以生活为中心。“生活作文”一词在许多国家风行,它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对象,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人格。在我国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缺少有效的方法,根本在于没有引导学生真正地观察生活,调动学生的写作欲,从生活中去感悟。过分地强调技巧,专在课堂上讲方法,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作文教学犹如隔靴搔痒。大量的“旱鸭子”造就的自然是一批又一批“旱鸭子”,只会“念经”,不会动笔;只会在岸上叫却不会到水里游。
三、在个学科中学习语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材措辞的严谨、内容的条理,都是大可值得学习借鉴的,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就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而语文功底也影响着政治历史的答题的质量。
四、在影视中学习语文
影视是学生喜爱且经常接触的。电视新闻的规范语言,电影、电视剧的剧情结构、语言风格、背景材料,等等,引导得法,都可以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好材料,学生在看了喜欢的电视电影之后总有所感触,片中的情感、对白实际是都是学习语文的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联系大家熟悉的东西提高他们的兴趣。
五、在网络中学习语文
经调查,学生基本都有上网的经历,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是信息的海洋,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全新的交流媒介,合理的引导学生上网学习是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我给同学们推荐了一些好的网站,包括一些好的杂志报刊,像《中国青年》、《南方周末》或一些综合性的网站,像《中国高中生网》、《高中语文在线》等专业网站。
4.小学生应走进生活学语文论文 篇四
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更应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教师要有“大语文”的宽广视野,要勇于突破“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束缚,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小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地学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走进家庭生活学语文。
孩子最熟悉、最了解的人莫过于父母。父母个性化的言语、举止就是活生生的教材。要引导小学生仔细观察,悉心了解,进而学会观察人,了解人。
l、在家庭阅读中学习语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藏书和订购的报刊随之增多,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引导小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前提下,和家长一起读书看报,增加语言积累,同时主动和家长及时进行交流、讨论,提高阅读能力和认识水平。
2、从看影视节目中学习语文
电影、电视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观看有益的电影、电视,从中学习语文。
在观看少儿节目中学习趣味性语言,如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山东卫视的《阳光快车道》等都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栏目,可以引导小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记下有趣的语言。
在观看电视中欣赏语言,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收看《新闻联播》、《电视散文》、《开心辞典》、《非常6+l》等节目,《新闻联播》语言规范,信息新,可以从中学习普通话;《电视散文》图文并茂,意境优美,能够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正大综艺》、《开心辞典》信息广而奇、语言生活气息浓、博大精深,能够扩大知识面,激活学生思维。
另外,寒暑假期间推荐学生观看革命题材的电影及电视剧,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3、从网络中学习语文
网络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内容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科学上网查找资料。如:在学习《卢沟桥的狮子》课文前,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预习,从网上查找有关卢沟桥的资料、图片、在桥上发生的历史事件等,如果能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对学习语文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走进学校生活学语文。
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6小时,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广阔的活动空间,提供了大量的语文资源。
1、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发展,两者应互相参照,紧密结合。
学语文不能只停留在课堂内,要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章。如:学习了《回声》,引导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的相关资料;学习了《草船借箭》,可推荐学生阅读白话《三国演义》;学了《景阳岗》就推荐学生读《水浒传》;学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读《安徒生童话》。这样,课内外密切联系,阅读量增加了,语言积累丰富了,语文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2、编语文学习材料,扩大语文学习范围。
语文学习材料广泛多样,现有的教材只是学习材料的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自读课本》,同时向学生推荐、选择、提供一些适当学习材料。如: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童话、科普读物,象《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神话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等等,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同时师生共同自编书,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章积累起来,自编成册,也可以把班级内学生自己的佳作编辑成册,供学生阅读。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编成一本本书:《七彩的童年》、《飞翔》……一本本自编书呈现在我们面前,翻开一本本自编书,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玲珑剔透又异想天开的心灵。对于学生来说,选编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语文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同时培养了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语文学习兴趣。
3、从校园文化,文体活动中学习语(下转第107页)(上接第101页)文。
校园文化是对小学生实施教育的一个阵地,校园内的各种专栏布置、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墙壁、走廊的布置,学校广播室播出的节目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如:走廊内的书法展览,教室内的格言、警句、名人业绩.不仅能起到教育作用,还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机会,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校园文化,从校园文化中学语文,对学校办的各种专栏、板报要及时收看,从而掌握各种信息,汲取语文营养,及时收听学校的广播,收看学校电视台的节目,同时还要让学生经常为学校的板报、专栏、广播站、电视台写稿件,增加运用语言的机会。同时,学校文体活动也为学习语文提供了机会,如在节日晚会上排练课本剧、小话剧、小品、相声、演讲比赛、故事会、诗歌朗诵等都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机会。
三、走进社会生活学语文。
1、观察日常生活,品味记录语言。
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生活,学习语言只有与绚丽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语言才会富有鲜活的灵性。要鼓励学生多搜集周围的语言:歇后语、对联、广告词、精彩的标语以及民间故事和幽默诙谐的群众语言,并随时记录在生活笔记本上。
2、观察生活,联想记录语言。
尽可能地组织小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实验、旅游等实践活动,拓宽小学生的生活空间和观察视野,让学生去观赏朝霞、夕阳的美丽、名胜古迹的风光,去摄取农村、城市欣欣向荣的镜头,去体味亲情、友情的纯真,当学生耳闻目睹到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场景时,便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自觉地把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美好的瞬间,这同样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重要手段。
5.走进社区 走进生活 篇五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朝 阳 二 小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为依托,同时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迫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本学期我校三、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实施内容,以“走近社区、走近生活”为综合主题,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力图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一、基本理念
走进社区与走进生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一〉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学校不等同于教育,听课不等同于学习.设置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就在于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 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学生需要认知为主的学习,也需要体验为主的学习.有效实施社会实践的关键,是让学生自主而创造性地走入社会,参与实践活动并由此获得深刻的生存体验,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
二、课程目标
“走近社区、走近生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向,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根据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中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结合三、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把三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定为:
1、开阔眼界,初步获得生活体会、经验,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劳动技术、社区服务方面的常识。
2、在指导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自主、有效的实践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和活动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
3、关心他人与社会,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德,关爱自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4、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5、初步掌握信息资料的了解、搜集、分析、处理的方法,能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成果与收获。
三、课程内容
根据本社区地区资源情况,结合本校学生生活经验与实际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走近社区、走近生活” 设置以下五大方面的实施内容。
1、走进社区,走进生活
(1)初步了解社区的基本活动,逐步熟悉社区中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场所、基础设施和组织机构。
(2)乐于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劳动的可贵与创造的喜悦,学会一种本领,如:洗衣做饭、采购物品、合理消费等。
(3)对社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物产特色、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有所了解,并萌发 对家乡的关爱之情。
2、服务社区,美化社区
(1)愿意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服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体验服务的充实与愉悦。
(2)关心社区中的重大活动和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从中获得积极的感受。
(3)自觉维护社区形象、珍惜环境。留心观察身边的环境,初步领悟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具备初步的环境保护常识与技能,能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些实际问题;逐步学会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做起,养成保护与珍惜环境的习惯,大胆畅想并描绘心目中的理想社区,并动手装饰自己的小天地。
四、综合实践活动具体设计与安排:
“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实践活动根据本课程的目标进行设计, 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课堂、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与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同时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生生存体验的获得与增进,有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本学期初步安排为: 九、十月份:
1、学生走进网络教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计算机、熟悉键盘、鼠标,学习利用网络收集信息,下载有关内容,绘制简单的图表,输入文字。运用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社区组成、社区设施、社区功能、社区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形成对社区的理论性认识。
2、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对社区的公共设施(公共厕所、IC电话亭、停车棚)、服务设施(学校、医院、商店、银行、服务机构)、环境设施等问题进行咨询、访问,形成对社区的表象认识。邀请社区相关人员,接受咨询。调查访问社区人员,如向居委会老奶奶了解社区家庭构成情况,向医院院长询问本社区人口健康状况、流动人口的健康问题,向学校校长咨询每年入学情况、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向警察叔叔调查社区内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家庭拥有摩托车、自行车的数量,向服务机构调查本社区人口就业状况及失业人口再就业问题。初步了解家乡生活习俗和文化,如:研究中国姓氏的来源、姓名的来历、研究广告用语、研究社区文字的规范化。
3、根据查找资料及本社区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开展“我想对您说------”的活动。学生对有关社区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民意测验,分析汇总测验数据,列出学生最感兴趣的社区问题。教师适当列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主题,如:我是社区小主人、社区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家庭减废大行动。
学会一种本领,体验生活。可以充分开发家庭资源,请父母、爷奶做为顾问,学校统一开展“我能行”的展示活动,以演示、表演、谈体会交流自己的实践感悟。
11-12月份:
开展“我是社区小主人”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生活,描绘社区。包括以下两项内容:
1、“我是小小美容师”。就上一阶段提出的社区急待改进的方面或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了解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了解社区的环境状况、文化习俗和公共设施等。其中三年级主要有老师根据学生民意测验的情况有选择地集中指导进行,四年级由扶到放主要开展自主性小课题研究学习活动。学生根据社区现象的初步分析,针对社区内的服务设施、社区环境、家庭状况,自主结合,自定课题,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研究计划,分配研究任务,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摄影解说等方式开展活动,交流汇报。如:名字趣谈、规范文字、关于白色污染、我把废物当个宝等。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获得一种成就感、快乐感。
2、“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上网浏览查寻有关合理化社区的文字与音像资料,自行设计并交流心中理想的社区是怎样的,可以是某一项设施,如“我心目中的电话亭”,可以自己的小天地,可以是自己的教室、学校,也可以是整个社区,评选“最佳创造”。三年级学生可以从小处入手,通过绘画、小报、写话等形式展示一项设施或景物、发挥集体的智慧美化自己的教室,四年级学生可采用绘画、自制模型、写标语、小品、演讲等方式展示设想,为建设一个美好的社区而作出努力。
一月份:
对整个活动阶段作总结,写活动感想,进行演讲,谈收获,并确定寒假活动方案。
五、课程实施的策略:
1、提前准备。全面考察、了解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条件,确定参观、访问、服 务、实践等活动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与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共同商议活动如何进行。
2、拟定方案。由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共同拟定实施方案或计划。方案案内容包括:主 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具体步骤、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必要的活动设备以及活动的评价形式等。
3、实施活动。师生走出课堂进入活动场地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还要注意与家庭、社 区保持密切联系,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
4、交流总结。学生把自己成小组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种形式:扮成果,并 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和评价。教师则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及时准确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课程实施
1、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保证每周三课时的活动量。原则上同一级部爱派在同一时间进行,便于上大课,进行统一的指导和展示,采用集中和分散使用相结合的方法。隔周五的中午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碰头,交流前期活动所得及实际问题,安排下两周的活动内容。
2、课型: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型、知识普及型、实践活动型、专题研讨型、成果交流型等。
3、师资: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实质上的重视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成功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教师实质上的支持,社会生活这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枯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将流于形式。
1、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 育情景、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
2、教师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各种教育资源,重视积累相关资料,不仅 能根据课程实施指南执行课程,而且能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和设计课程。
3、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要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好学校与家庭、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协调工作,善于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本课 程的实施。
4、教师应具有探究、奉献精神,积极参与本课程的研究探索工作,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改善 能力结构,把握本课程的特点,提高自身素质。我校有校长、教导主任、电教组长、大队辅导员、卫生保健老师作为智囊团,有担任语文、数学、科学老师担任专任指导老师,鼓励其他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做临时的指导,对积极参与者给予一定的精神和适当的物质鼓励。
5、作好宣传,让广大家长和社会人士了解、关心和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的课程,聘请部分家委会、社区专业人员参与协作到活动中来。
七、课程评价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同样需要进行评价,但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加、亲历活动与实践,在于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形成积极体验、获得真实感受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而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
〈一〉关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的基本建议
1、评价要有所侧重。完整的课程评价应包括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本课程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基础上,尤为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于 实践的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精神与能力进行评价, 不强调记住了多少系统知识与具体技能。
2、评价要贯穿活动的全过程。本课程不排除终结性评价,但更强调把评价贯穿在整 个活动中,活动最后的成果可以作为评价时的参考依据,但主要依据应来自活动过程中学 生的策划、参与、组织、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教师应明确认识到,评价是整个活动 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完全是在结束这门课程时另外进行的工作。
3、强调学生参与评价。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本课程十分重 视让学生主动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活动经历做出评价,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和别人,使评价过程本身也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发展的过程。
4、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本课程评价主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而是为 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生存体验,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个性和才能。教师应营造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评价氛围,使学生乐于投入到活动中学习,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即使结果不理想,也不应得到否定性的、伤害其自尊心的评价。
〈二〉评价方式的具体方式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自我阐述与评定、其他同学推举与评说等。
2、日常观察与活动成果展示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观察记录、活动表演、调查报告、成果展示等。
3、教师评价与家长、杜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具体方式有档案袋、评语、活 动记录、其他人〈包括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士〉推举与评说等。
2003年9月
自己摘录了两首诗歌 想看的就看 不想看下载完成后删除就可以
书香
记忆搓着遗风麻绳 一间书院源远流长 门槛脱漆焕然一新
我正襟危坐,做个乖巧的学生 聆听你吟诗作赋,讲课授经
泛黄的诗书依旧在 捣石的身影依旧在 拉犁的耕牛依旧在
风流人物何处,大江东去浪淘尽 也没能留住往日的那些光阴
流放一段历史,流放 唐的风雨到宋的浮沉
如画江山,如潮风水,如歌流莺
那些兴亡谁能说得清 就像长满青苔的墨池
终究载不动一叶轻舟,万丈愁情
又见你时,看你吟啸仗剑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羽扇纶巾 一梦江湖归去,灯火夜微明 听你授书讲学,看你著诗立传 在漂白的时空里,呼吸书香满襟
风云聚散缘深缘浅
风云聚散缘深缘浅 匆匆的脚步,忙忙碌碌 惊扰休憩的蝴蝶,翩翩起舞
不远处那车水川流 激起一团团的风雾 风起四海流 辗转逐云秀 风聚云拢共一画轴 电闪雷鸣声光伴奏 风得过,云且过 岁月就这样任风云蹉跎 风不休,云停留 离别亦是一场悲与愁 匆匆的脚步,来来回回 恍如跨进那青葱岁月的时空
一步深,一步浅 嬉笑怒骂化作那南柯梦幻
一步疾,一步缓 风经云走引发那沧黎护忠
风吹叶凋零散飞 云过沙土寒生泪 风的征途在天空 向往登上云霄巅峰 在高空、低空刮起冽冽寒风 呐喊悲歌响彻在征程中 云的归宿为大地
在山川、湖海笼罩漫漫雾汽 只为安逸守望在自己的一方归属地
6.生活走进语文 篇六
读懂了文字的,是因为读懂了生活。读不懂生活的,又何谈读懂文字?
这是几年前,我在一篇文章里读到的一句话,很是铭心刻骨。今又提笔,想起与文字的结缘和对生活的感悟,不禁思绪如潮,于久久中不能平静。
我不是作家和诗人,也不是时尚的网络写手。我有我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舞文弄墨,只不过是业余一种爱好而已,纯属自娱自乐,无它。我能想象,没有一日三餐的日子,会是一种如何落魄的生活,但不能想象,没有文字的心情,会是一种怎样糟糕的孤独和落寞。在阅读和写作之间,就象是左手和右手的搭配,默契而协调,相得益彰。
少年时结下的文学情,高中时圆下的文学梦,令我走向了遥远而朦胧的神秘,走向了五彩生活中诗意而绚丽的文字风景。多少日夜贪婪地吮吸,多少唐诗宋词的情思……在岁月彤红的目光里,留下生动的情节,留下耕耘的影象,更留下不老的记忆。
每一个文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只要有鸟一般想象的翅膀,灵感就会随风飘飞而来,衔着它植根在心灵的乐园里生根、发芽,但不一定要开花、结果。
打开文字,如同打开藏满心事的抽屉,或酸甜苦辣,或人情冷暖,或大漠狂沙,或长河落日,于无声处彰显文字的魅力。静静的书海之滨,从此就多了一个“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学爱好者,在浅吟低唱中默默前行,听晨钟暮鼓,看云卷云舒。
喜欢在闲暇之余捧一本好书,游弋在文字的畅想中陶醉,让眼里常含激动与感恩的泪光,因为有了文学的点缀,即使枯燥的生活也变得鲜活起来,不再觉得孤单而乏味。读西游、品三国、评水浒、阅红楼,自一接触这些经典的东西,便如李白醉酒一样,醉倒在文学的殿堂里,至今不愿醒来。当时,条件有限的.图书馆内,好几百册的中外名着,几乎被我“蚕食”了一遍。从此,买书、看书的习惯保留到了现在,初衷不改且钟爱有加。
如水的夜晚,抛开繁杂的琐事,正是写作的极好时机。在光明与黑暗之中,沿着文字的脚印,放飞自己的心情并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扬文字的背后,是一种情感宣泄后的快意,一种将文字排列组合的过程,换来抑扬顿挫的表达,庄重而轻盈。
作为一个喜欢夜晚的人,应该懂得倾心阅读和写作的日子不是不多,工作的繁忙和日常应酬,稍有些微的倦怠和一丝的懒惰,平常酝酿好的素材和故事,就会蒙上一层薄薄的灰尘,久而久之,就有可能荒芜乃至于杂草丛生,本可以一气呵成的东西,有可能就此变得牵强附会,连自己都不忍卒读。
真正地走进文字,我从来都在夜晚进行,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一种习惯,除了工作上的材料。我想,从夜晚到那盏孤独的灯火究竟有多远的路程?只要有了文学之灯的指引,无论你是成功还是失败,仿佛都已经不很重要,因为我不是作家,不需要靠稿费来养家糊口,毕竟写下的是自己的心情和对生活的感悟,包括我较早前的通讯报道、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文学作品,我记录的是一点一滴的水,即便难以穿石,也总可以留一个年轮的印记吧。是的,执着于文学的阅读和写作,虽然有青灯伴古佛的单调,但你会发现文字的精彩和平仄的奥妙,你所看见的正是你所看不见的东西。
其实,诗意的生活不仅仅是文字带给你的,也是你带给文字的,具有双重性。记得最早进入红袖注册的时候是在年底,写惯了通讯、诗歌、散文的我,忽然之间就想写一篇微型小说的冲动,为的想填一填刚进红袖的空白,于是,花半小时写就的古体哲理小说《淘的故事》成型,并进入了红袖网站,然后被上海有名的《新民晚报》刊用,之后一直忙于其他,未再踏进红袖半步。直到去年6月,久违红袖的我,重新有了写作的沸腾,正是借助网络的平台,才感受到文字带给自己的那份惬意,以及文友之间那种因文字而坦诚交流的乐趣。
静坐在电脑前,倾听乐曲的同时,特喜欢欣赏红袖里不同体裁的文章,其中不乏精妙之作。尤其是几位文友的写作风格和对文字的把握,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如爱玥儿、东黎女诗意盎然的文字,溺水一瓢、清风拂荷亲情细腻的表达,醉里笑秋、诗剑琴韵人物刻画的功底,以及漂牛老弟和小妖妹妹在诗歌里所表现的那份灵动和洒脱,常令我欣赏不已、赞叹不已,他(她)们对文学的那份执着和痴迷,正是许许多多喜欢文字并由此走向诗意生活的一个缩影。
可以肯定地说,到了七老八十的时候,戴一副老花镜,捧一本唐诗或是宋词,对着子孙们摇首吟哦的糟老头子,那就是我!一个在书海里打捞了一辈子的老渔夫。
7.走进生活,创设和谐语文教学课堂 篇七
一、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过度强调学习功能和形式, 是传统的课堂环境不可忽视的一大缺陷。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忽视学习环境的创设, 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了让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独特认知, 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死板的上课形式, 在课堂上模拟生活化的环境。比如, 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真实的生活场景, 教师可以设计和上课内容相关的课件, 通过投影仪把相关照片、视频等表现出来, 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感受一下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这样的环境不仅可以让教师的教学策略得到提高, 而且可以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二、要倡导在语文课堂上再现生活
语文教材中所描写的一些人和事, 与学生现在的生活是相脱节的, 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产生一些偏差, 对教材中所展现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所以, 语文教学不应局限在教材和课堂上, 学校中、社会上的许多事情都可以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 以此让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语文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第一节课上让同学进行自我介绍, 让同学用简单扼要、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介绍自己, 把自己的特征形象地表达出来。之后, 教师让学生根据每个同学的特征、兴趣、爱好来给每位同学取昵称。教师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讲一讲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或是读一下自己昨晚的日记, 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互动。这些事情都是学生亲身经历、最为熟悉的, 更便于学生表达。这样就可以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概括能力的同时, 又把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要在生活中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
语文学科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只要我们留心一下, 就会发现语文无处不在, 教师不应该只教授教材、课堂上的知识, 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所以, 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自主学习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课外书、报纸、杂志中学习语文, 掌握一些阅读方法, 积累一些语文知识、名人名言, 增加自身的文学功底;可以指导学生从电视广播中学习语文, 让他们从所看到、听到的电视广播中写出自己的观后感并带给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还可以指导学生在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中学习语文, 比如让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给父母讲述一下, 记下父母对这件事的建议和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 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四、要围绕生活, 做好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让语文走进生活, 要做好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可以是精选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文章、诗词、名言、警句和图片、实物, 并加以文字说明;可以是做好文学社的文稿编辑和版面设计;指导好学生在辩论会和演讲比赛中的着装、语气语调和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写出对人物故事、山川风景的解说词;能及时发现小组或个人在活动过程中的创新点;指导小组做好活动的总结报告等。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献给母亲的歌”。活动中, 首先, 可以请学生分组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摘抄成册, 用在班上交流。其次, 可以让学生找时间与妈妈聊天, 感悟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妈妈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 倾听妈妈对生活和事业的追求和梦想;可以听妈妈讲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辛苦;让妈妈诉说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了解一下妈妈对自己有什么希望和要求, 等等。最后, 可以多角度地感受母爱, 列举出几件妈妈的生活小事, 谈谈妈妈教给了自己哪些为人处世的态度, 让学生感悟到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切的感情, 母爱一直在给我们潜移默化的爱与抚慰。这样的活动过程, 学生就有内容可收集、有故事可倾听、有情感可表达。
8.让生活走进语文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设情境;自主识字;阅读识字
大家都说:数学即生活,可我今天要说的是:语文即生活。
首先,我想到了课堂。坐在有限的空间里如何能触及生活,体验真实?我们仅仅能做的就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去说,抑或创造一些模糊的情景让学生去想象,仅此而已,又如何能让学生真正发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语文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呢?我想,只有让学生的生命活力融入文本的生命活力中,才能彰显其熠章。
其次,我想具体谈谈低年级教学中,我关注、思索最多的识字教学。我发现对于每篇课文15~20个生字的大容量学习,学生很难识记,特别是对于整体认读、分析字形、字义,扩词,这样的教学方法,似乎显得脆弱而无效。的确,这样的机械记忆怎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识记呢?在某几堂课上,我进行了新的尝试,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对于这几个成语,我将真实的生活推到孩子们面前,将孩子们推向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学生不仅学会了这几
个字词,而且会在生活中运用,这岂不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体
现吗!
初尝甜味,我信心倍增,于是展开了对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探讨。现将一些粗造之为与君共鸣。
一、在情境中自主识字
1.回忆生活情景联想识字
这是我最常用的方法。针对低段学生善于想象的特点,我注意在课堂中引导他们回忆生活情景联想识字,熟记字形。因为通古今、达四方的表意汉字,大多是古人根据生活情景进行联想的产物。回忆生活情景联想识字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去进行:根据汉字联想一个动作,识“看”字,回忆生活中见到的老人们把手挡在眼睛上看远方的情景;根据汉字联想一幅图画,识“水”字,回想起生活中看到流动的小河;根据汉字联想一种景象,识“秋”字,回忆起秋游时看到成熟后的禾苗金黄金黄的,好像燃烧的火焰;根据汉字联想一种神态,识“笑”字,回忆起自己因高兴,开怀大笑的情景;根据汉字联想一个场面,识“休”字,联想到同学们下课时靠着大树休息的场面;根据汉字回忆一种心理活动,识“乐”字,想到自己戴上红领巾,心里肯定很快乐。小学生有出乎成人意料的想象力,在识字教学中,适当地回忆生活情景进行联想,不仅可以激发兴趣,提高识字效率,而且还能促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创设生活情境自主识字
根据孩子们生活中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还经常在课上设置一些游戏,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比如让他们猜字谜、编字谜都是识字的好方法。如学生根据“春”字编出三人同日去春游;日月交朋友就是“明”;孩子们编的字谜也许比较粗糙、幼稚,甚至在我们大人看来不怎么合乎情理,但是孩子们在积极编造字谜的过程中对字形进行反复地推敲研究,他们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状态,肯定能更好地记住这些字。
3.体验生活情境深化识字
生活是汉字的根源,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语境中表动作的汉字还原成动感生活中的存在。通过表演,学生在舒展肢体的过程中往往发现一些汉字的构成规律,这规律往往就是汉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关联的本质所在。(拉、提)
二、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如果教师能让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增长学生的生活才干,而且能扩大识字量,提高识字能力。为此,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1.认识本班同学的姓名
入学后第一次发作业本时,我下达了小助手的“任命标准”:认识本组同学姓名的可以当组长,认识本排同学姓名的可以当排长,全班同学姓名都认齐就有当课代表的资格。同学们都想成为老师的助手,积极性非常高,一下课就对着书包柜上的姓名相互识记。没几天工夫,许多同学便能顺利地帮老师发本子。因为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而且相互可以当小老师,他们的学习兴趣很浓。开始拼音教学时,我们又在各个姓名旁标上拼音,同学们下课时经常一边玩耍一边拼读,不仅轻而易举地记住了一百多个汉字,还加强了拼读能力。在这种洋溢着情感氛围的交流互动中,智慧相互交融,各自的生活体验得到共享,合作的乐趣尽显其中,彼此都获得许多意外的新知识,真正体现出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的教育理念。
2.认识周围的物品
开展认识教室内的物品名称,认识所背诵古诗、儿歌里的汉字,认识常吃的水果、点心名称,认识校园经常接触的汉字等活动,也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识字。
三、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想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课外阅读的强大作用绝对不能忽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未入学时,父母亲及幼儿园的老师曾经给他们讲过不计其数的故事,美妙动听的故事向他们展现了一个个新鲜神奇的世界,伴随着他们度过了快乐无邪的幼年生活。据此,我们经常到《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书中选择一些特别吸引人的故事,然后捧着书讲给他们听,趁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告诉他们,只要自己想办法去阅读,就能从里面了解到很多有趣的知识。另外,班级里有个别学生在入学前就认识较多的汉字,已经养成阅读的习惯,老师就在教学中创设机会,请他们给大家讲讲故事,选他们当“阅读排长”,在其他孩子羡慕的眼光中,我们也看到活跃在孩子们心中强烈的阅
读愿望。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也离不开生活,就让孩子们在生活的蓝天中张开翅膀自由驰骋吧!
【生活走进语文】推荐阅读:
让科学走进生活06-15
让数学走进生活08-21
【必备】走进生活作文09-23
主题班会走进低碳生活07-09
让低碳走进日常生活中10-11
让科技走进生活的手抄报10-26
走进初中衔接语文10-24
语文教学走进中国传统文化07-13
走进我的青春初三语文半命题作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