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精选12篇)
1.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篇一
课文导入 :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 ’
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出示板书: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
生动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2.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篇二
《做灯笼》是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写王京和李良合作做了一个漂亮的纸灯笼来布置教室, 从中体会到快乐的故事, 告诉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只要发挥个人长处、真诚合作, 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良、受、赞”等14个二会字, 会写“良、使”等7个四会字, 学习工字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 在思考中识字学词, 探索合作精神, 感受合作的乐趣。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本设计为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 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完成了识字任务;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 理解“公认”、“手真巧”, 从字典的注释中找出“手真巧”的“巧”字的意思;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了课文1~3自然段, 初步认识了王京和李良。
学习目标:
(1) 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积累和合作有关的俗语, 初步感知过渡句, 会用“使劲”说句。
(3) 探索合作精神, 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学习重点:理解合作的含义, 感受合作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兴趣引路
(1) 复习词语。 (大屏幕出示“词语灯笼”:公认、布置、得奖、赞扬、使劲、模型、心事、烦恼、发愁、合作)
师:看, 我们的教室多么喜气呀, 谁来读读灯笼上的词语?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 (指名读, 齐读)
(2) 朗读指导。 (出示句子: (1) 她的画儿/不光受到/同班同学的赞扬, 还在/学校的/美术大赛中/得过奖呢。 (2) 李良/可不爱/画画儿, 但是/他的手/很巧, 会捏泥人, 会做/飞机模型, 还能用草叶/编小蚂蚱。)
师提示:这两句话比较长,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指名读)
(3) 师随机指着一位女生说:呀, 这个漂亮的小姑娘, 现在你就是王京啦, 给我们介绍下你的同桌李良吧! (生说)
指着她的同桌说:李良, 听见了没, 王京夸你啦!你也来向大家说说王京的特长吧! (生说)
师:哇, 你们俩一个是班里公认的小画家, 一个心灵手巧, 真了不起呀!
师:咱们一起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 夸夸他们吧! (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一串写着词语的“花灯”喜气盈盈, 创设良好的视觉效果,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请男女生分别介绍李良和王京,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介绍王京和李良, 加深了情感体验。)
二、角色表演, 内化语言
(1) 师:同学们读得很真诚, 老师替王京和李良谢谢你们的夸奖。不过现在王京和李良正烦恼着呢!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平时都热心助人, 所以想请大家帮帮忙。这样, 咱们也来分工合作, 一位朗读能手来读一读第4自然段, 其他同学拿起笔来画画。 (请一生读)
(2) 交流王京的心事和李良的烦恼。
师:王京, 老师有个问题问问你, 为什么发现有好几个同学在画画儿, 你就不画了呢?
(3) 师:怎么办呢, 你们有主意了吗? (小组交流后班级交流)
(4) 就这段所讲述的故事演一演。 (出现文中131页插图, 生演, 适当评价)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的能力, 为什么王京在“发现有好几个同学在画画儿, 就不画了”, 在探究中走进人物的内心活动, 有所感悟和思考;结合“演一演”体验性的活动, 既活泼生动地呈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情况, 也是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
三、丰富想象, 共享喜悦
(1) 师:王京和李良一起把灯笼做好了, 效果如何, 你们想看看吗? (出示文中132页插图及句子:“这个灯笼做工精巧, 灯罩上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花草, 有
的树木, 有可爱的小鱼, 还有, 给教室增添了喜气气息!”生补充说句。)
(2) 师:真漂亮呀, 难怪同学们赞不绝口!我看到李良现在眉开眼笑的, 高兴得很啊, 能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生谈)
(3) 师:大家都为王京和李良愉快的合作感到开心, 带着这种心情一起来读5、6自然段。 (齐读, 读出喜悦)
(4) 师:有个问题老师特别想知道为什么, 得问问王京, 你为什么要在灯笼上写下“合作真快乐”这句话呢? (小组交流)
(5) 班级交流, 师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这个环节中说话、朗读训练, 欣赏合作成果, 丰富想象, 享受成功的喜悦;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交流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得到尊重, 也树立了合作带来快乐的价值取向。)
四、回顾总结, 传递“合作”
(1) 这个喜气的灯笼不光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增添了欢声笑语, 还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和合作有关的快乐故事。你有过合作的经历吗?做哪些事时可以与人合作? (生谈)
(2) 看图, 师补充介绍生活中常见或有趣的合作典范。
(3) 教师小结:同学们,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生活中, 在学习中,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个人长处, 真诚与人合作, 就能事半功倍。 (板书:与人合作, 事半功倍, 齐读)
(4) 师生合作读和合作有关的俗语。 (屏幕出示)
3.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篇三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学情分析
本课人文性比较强,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低年级孩子对大自然、小动物等充满着无言的爱,在他们内心里世界万物都是美好的象征,真、善、美是他们的全部。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优美,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并学以致用,应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满足学生表达的愿望,让学生在表达中悟情、明理,让学生的情、作者的情与教者的情相互交融,达到一致的境地。
三、设计理念
首先,由小作者的美好愿望入手,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朗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喜读、爱学。接着,通过角色转换,感悟真爱,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意识,进行小练笔,学写诗歌,发挥孩子的想象。最后小结,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中却不能实现太多的愿望,这需要孩子从身边做起,关爱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那么我们的大自然会更美,小动物们的生活会更好,一些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疾病也会远离。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感悟。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五、教学重难点
认识9个生字,能背誦课文,渗透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思想。
六、课前准备
收集《神笔马良》的故事。
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有用相机拍过照吗?假如,现在给你一个照相机,你最想拍什么呢?
师:孩子们,虽然只是假如(师板假如),可都是你们美好的心愿呀!
(出示题目:假如)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2.分节检查课文,正音。教师指导读准“缩着身子”、“遥远”、“寻食”、“哭泣”、“健康”、“操场”等难读的词语。
3.学习最后一段。
4.生自由读课文:书上的小朋友用这枝神笔给谁画什么了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愿望用心读一读。
2.交流(以下教学依情况而定):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小树在冬天里是怎样的?
现在你就是冬天里的小树,你站在寒冷的冬天里,你最想要什么?
自由读第一小节,理解“缩”、“缩着身子”并做做动作。
3.说说“缩”的反义词,并积累词语“伸缩”。重点落在: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4.带着自己的感情读第一小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小朋友,小鸟在家里等待,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指名说。
(2)理解“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五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呆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天黑了,饿呀,怕呀,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呆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重点落在: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这上面。
(3)带着感受去读第二小节(自由读、男女生读)。
八、教后反思
1.紧抓训练主线。通过紧抓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以读为主,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运用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有太阳和没太阳、有食物和没食物、健康与不幸的比较,让孩子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从情出发,喷发爱心。诵读课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
2.重视学生个性培养。通过故事的形式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挖掘孩子的内心,朗读这首诗时,孩子产生许多共鸣,小鸟挨饿的痛苦,鸟妈妈寻食的艰辛,很容易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为孩子无私奉献的感情。孩子对大自然、对小动物、对自己的朋友有种无言的感情,由此自己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
4.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篇四
一、教学构想。
1、教材分析。
课文包含三则笔记,前两篇原载《旅行家》1965年第ll期,第三篇原载1965年11月1日《中国少年报》,内容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有机构成一篇儿童文学作品。
三则笔记通过生动地呈现一个成长着的少年的精神世界的美丽和奇妙,引导青少年具有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会仔细观察细心体验,勤于思考和记录,善于展开并表达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大胆尝试,去发现自然、文学乃至生活的奥秘,感受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从自然里获取踏实做人的生活道理,从而健康成长。有了这一认识,才是对单元编写意图的正确和准确的把握。
2、学情分析。
课文文字浅显,预计学生困难在于:一是文本的主旨和写作意图是含蓄的、深刻的,需要学生阅读构建;二是文本的语言质朴,写作形式也没什么特别包装,这样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可能不浓。这两点是学生看不到文本价值的主要原因。
3、教学策略。
(1)鼓励并组织学生提前研读,围绕读懂课文提交问题,教师课前对学生感到困惑或不解的问题进行汇总整合和筛选。
(2)在教材处理时教师可以《诗的材料》为重点,举一反三让学生读懂全文。
(3)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探究,通过研读文本激发学生思考、发现和构建,教学要有序讨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突出主体探究,体现教师的导。
(4)通过比较写作体味语言。
(5)以做一个阳光少年为话题写一则随笔拓展学习。
二、教学目的。
1、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含蓄性特点并认识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把握文章蕴涵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2、培养学生细心体验、主动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的习惯;激发仔细观察身边事物展开联想、想象的兴趣;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i体会勇于创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联想和想象及其关系。探究文章蕴涵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2、难点:探究把握文章蕴涵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四、教学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作者叶圣陶的资料和儿童文学作品。教师搜集关于当代阳光少年的资料备用。
2、组织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提交问题。
3、教师将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制作课件,筛选出以下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依次讨论的内容:
(1)诗的材料指的是什么?要怎样才能收集到诗的材料?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学生原问:作者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文章到底要说什么?(学生原问:作者要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吗?文章到底要说什么?)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1、交流所搜集的有关作者叶圣陶的资料和儿童文学作品,了解作者。
多媒体展示:叶圣陶,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原名叶绍钧,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作为当代的语言大师之一,叶圣陶在我国儿童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是我国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品有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一个少年的笔记》《叶圣陶童话选》等。
2、课文体裁:儿童文学作品。
多媒体展示:儿童文学作品,是指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从本质上说是供儿童审美的文学。
世界上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资源非常丰富,如:卡洛?科洛迪写的《木偶奇遇记》、奥斯卡?王尔德写的《快乐王子》、叶圣陶写的《稻草人》、马克?吐温的《汤姆历险记>《赫克历险记》、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伊索的《伊索寓言》、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j.k罗琳由开始创作,到现在还没有完结的《哈利波特》系列。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是新课标第四学段阅读的两个阶段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既扩展信息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为阅读教学创设情景做好铺垫,是十分必要的。
(二)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探究。
课堂学习以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为目标展开探究学习。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1、诗的材料指的是什么?要怎样才能收集到诗的材料?
(1)要求学生用默读方式通读《诗的材料》一则,思考回答第一问。
(2)生:答案在第l自然段,也就是指少年所看到的一池美丽的荷花。
(3)师评说:美丽的一词用得好,扣住诗的特征。问题是如果这一答案是对的,那么,最后一自然段的我觉得这种情形是诗的材料,可以拿来作诗一句就应该移到第1自然段之后,是作者疏忽了吗?
学生先是发愣,后立即看书,陷入思考。
(4)师生相互说新的想法,讨论结果:
①想起张家的荷花画,想到齐白石的画,想画家是谁。
②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③想起<天鹅湖>中天鹅齐舞的场面。
④在学校里看牵牛花,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
⑤在公园里看金鱼,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等情景都在内。
(5)师指导:大家补充的这些内容都写进答案里长了些,要概括一下,怎么做?(稍停)先思考:这些内容都是少年所想。想有联想和想象,体验体验,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象?
(6)生讨论明确:少年想起张家的荷花画、齐白石的画、《天鹅湖》中天鹅齐舞的场面、在学校里看牵牛花、在公园里看金鱼是联想,想画家是谁、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是想象。
(7)教师适时讲联想和想象的有关知识后,指导学生表述第一问的答案:诗的材料是指少年看到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一情景交融的情形;并适时点拨:情景交融正是诗的特征。
(8)组织读诗,回答第二问。
①师:这诗的材料少年是怎么得来的?
②生(不假思索):一看二想。
③师:看好说,这想好像要费点神。少年是在什么状态下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读读,体验体验,能发现点什么?
④生:出神。
⑤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⑥生:第5自然段中两次出现看得出了神。
⑦师:那第2、3自然段中的联想和想象也是这样吗?
⑧生:(读课文,恍然大悟)是的,第4自然段就表明少年已经看得出了神。
⑨师:大家现在能回答怎样才能收集到诗的材料这一问题了吗?
发现美好的事物,认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和想象。
⑩师:还要及时记笔记。
这一问题中含有课后的理解探究要求题,也可突破联想和想象这一知识点,还包含对积累诗的材料的过程与方法的认识,这是本问题的价值所在。教学紧扣文本,调动体验,精讲知识,通过激励解读中对文本有所发现,获得成功感,为进一步探究创造了条件。
2、作者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师:这位同学的问题有无问题?
(2)生:我是一个少年,不是作者,1956年叶圣陶已经64岁了。再说文章体裁是文学作品。
(3)师:文学作品中的我还真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要注意。
(4)我们来思考:在第一则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提醒:在课堂练习本上理出要点,回答要全面。
(5)生(交流讨论后明确):具有热爱生活的情怀,善于仔细观察细心体验,联想和想象十分丰富,去发现文学的奥秘。
(6)师:看看第二则,能补充什么?
(7)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勇于大胆尝试。
(8)师:用默读方式通读第三则,回答: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9)生(默读后理出答案):热爱自然的情怀;长期观察,勤于思考和记录,发现自然的奥秘,从自然里获取踏实做人的感悟。
(10)教师小结,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答案:具有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善于长期观察,细心体验,勤于思考和记录,联想和想象十分丰富,勇于大胆尝试,去发现自然、文学乃至生活的奥秘。
3、对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的探究,是本文教学的关键。教学中,围绕问题指导研读文本,思考归纳提取信息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探究的价值和快乐,又不露痕迹地把探究方向引向了读懂文本,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读出了文本的要义。
4、文章到底要说什么?
(1)师:有个同学问,作者要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吗?文章到底要说什么?通过以上阅读和理解,显然作者不是要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那么,作者以个少年的笔记的方式写作,要告诉我们什么?
(2)生:做文中少年那样的人。
(3)师:作品的意义(意图)在于引导青少年具有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会仔细观察细心体验,勤于思考和记录,善于展开并表达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大胆尝试,去发现自然、文学乃至生活的奥秘,感受创造的乐趣,从而健康成长。
由于上一个问题的解决,这一轮的问题很明显已经水到渠成,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全面理解、完整表述,探究重心落在了过程和方法上,使课堂探究更全面、更充分。
第二课时:
(一)品味文章语言。
1、师:关于这篇文章的语言,你是怎么看的?
2、生:没什么词,很平淡,一般般。
3、师:没有用一些华丽的词,很平淡,我也有同感。想想,是叶老词汇不丰富,还是另有原因?
4、生:是要以一个少年的语言特点来写吧。
5、师:大家说对了半,叶老的作品读多了,就会发现叶老在语言上追求的就是平淡、准确。不信,读读课文,你能删补个字吗?
学生读文,尝试删补。
6、生:很难删补。
7、师:能说这种语言一般般吗?不能。读读爬山虎巴墙上爬一段,说说内容。
学生读读、说说。
8、师:丢开课文,你能把刚才了解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来吗?试试。
学生尝试写话。
9、师:相互读读,与原文比较,意思说明白了没有?顺序合理与否?语言简明吗?
(1)学生相互读,比较,明确:原文语言平淡、简明。
(2)新课标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落实。
(二)学习拓展。
1、师:在随笔本上,以做一个阳光少年为话题写一则随笔拓展学习。
2、提示:结合文本,联系实际,放开思路,写出收获。(学生聊话题、构思、写作。)
3、师:相互读读,将你的评价写在同学的本子上。(学生互评)
4、师:推荐好的作品,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推荐、朗读、评议。)
5、师:互评中有分歧的同学,把随笔念出来,并说说分歧,其他同学先认真听,然后说说你的看法。(学生读、听、讨论。)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观力的语言。这是拓展设计的依据。
(三)布置作业。
1、修改自己的随笔。
5.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篇五
精品
教案
试卷
《苏州园林》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轩榭()()池沼()...回廊()
.丘壑().镂空()
.依傍().鉴赏().嶙峋()()..蔷薇()()..2.解释下列词语。
(1)标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地制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重峦叠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胸中有丘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嶙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别具匠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斟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另有数据显示,近三十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不断陆续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删去“陆续”)
B.面对中考和高考这两次重要的考试,家长和学生们在细节上把握的好往往决定着最终的成败。(将“把握”改为“控制”)
C.“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在“战场”后面加上“的序幕”)
D.通过航空公司根据评估的结果,来决定在飞机上使用何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删去“通过”)4.结合语境,仿照前面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玲珑俊秀的阁楼,保持着自然的和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童话集《______________》,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课内精读
1.“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在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3.分析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合理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表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B.文章语言典雅,富有文化色彩。比如,作者引用诗句“鱼戏莲叶间”,生动地表现了池沼中鱼儿成群、莲叶田田的自然之趣。
C.本文标题简洁明了,交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D.本文主要采用了移步换景的空间顺序,使景点的说明多而不乱。拓展阅读
清懿堂八字墙砖雕
①“清懿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棠樾村西。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专为鲍氏家族中的女性而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女祠。整座祠堂呈坐南朝北布局,与坐北朝南的男祠“敦本堂”相对而建,传达出“阴阳相对,两两相谐”的思想。
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祠堂大门的八字墙砖雕,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精品。
③清懿堂八字墙的雕刻题材十分丰富,砖墙通过象征性的图案装饰,诠释出清懿堂建筑的文化内涵。墙的下部设计为石质的须弥座,上部则为一对呈“八”字分开的砖雕花墙。从墙体的装饰看,墙体的边框采用了锦纹的纹饰,表达出“富贵不断头”的含义,寓意吉利绵长;上下角则雕刻如意纹,线条优美,空间处理恰当,表达出一种吉祥的寓意,寄托了徽州女性对远离家乡亲人的一种美好祝愿与牵挂;画面的中部采用了一些富含寓意的图案花纹,如“金枝玉叶”,象征女性尊贵身份,它以铜钱和树叶作为两边对称的装饰花纹。“金枝玉叶”的中间刻有一只小牛,低身匍匐于母牛身躯之下,画面诠释了“跪拜母恩”的典故,体现妇女哺育后代的伟大,更是在教化后人“百善孝为先”的道理。旁侧的“蝴蝶南瓜图”上刻有翩翩欲飞的蝴蝶,围绕在南瓜的两侧,既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又暗示出“多子多福”的内涵。
④明末清初,徽州本土的新安画派崛起,深深影响了徽州以后的艺术发展,八字墙的画面就受到当时新安画派的影响,这些图案突破了传统的强调对称和变形的技法,使得画面的构图和布局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如同一幅生动传神的传统花鸟画。
⑤徽州人排斥单数,凡事讲求双数,他们认为对称代表了均衡,即平静祥和;偶数代表庄严、平衡、和谐的美感。所以特别是在作为宗法制度的载体而存在的祠堂中,这一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⑥从另一方面看,虽然对称有着和谐的感觉,但过多的严谨布局往往也会带给人们呆板和单调之感,于是工匠们在这一布局中又探索出适度变化的设计手法。
⑦在清懿堂砖雕中,工匠们适当地在稳定中求变化,在变化中寻求形式的和谐统一。他们将整个画面分解成一个个相对封闭和开放的图案,以封闭的主题图案来展现清懿堂要传达给人们的典故和教化,而利用植物藤蔓作为开放的图案,不仅协调中和画面的单调之感,而且线条曲折蜿蜒,尽显女性柔美的特点。刚硬的直线边框与柔和的曲线、曲面相互结合,造型上形成大小、方圆的对比,雕刻技法上又有深浅、疏密、繁简的变化,成就了这一精美绝伦的砖雕作品。1.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温馨提示:概括本段段意,分析其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A.清懿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专为鲍氏家族中的女性而建,是唯一的女祠。B.为传达出“阴阳相对,两两相谐”的思想,清懿堂呈坐南朝北布局。C.清懿堂八字墙通过象征性的图案装饰,诠释出清懿堂建筑的文化内涵。
D.祠堂作为宗法制度的载体,重视对称和偶数表达出来的均衡、和谐的美感。3.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温馨提示:先判断说明方法,然后分析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清懿堂砖雕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精品,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请加以概括。(温馨提示: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句归纳概括。)
(1)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州园林》自主学习基础锤炼
1.xuān xiè zhǎo lánɡ jiàn hè lín xún lòu qiánɡ wēi bànɡ 2.(1)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2)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3)重重叠叠的山峰。(4)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中有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5)枯瘦的样子。(6)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7)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3.B(将“好”改为“好坏”)
4.示例:在地广人稀的塞北 出檐起脊的瓦房 显示着生活的凝重 在广袤无垠的华北 整整齐齐的平房蕴藏着历史的厚重
5.叶圣陶
倪焕之 稻草人 课内精读
1.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全文围绕这个特点组织材料,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都是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2.(1)“标本”点出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代表性,说明其重要价值,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的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典范性。(2)“绝大部分”既强调了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又说明我国的建筑并非全部对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一个“补”字说明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注意图画美,使单调变为多彩。
3.(1)作比较,将苏州园林的树木和整齐的松柏、道旁树作比较,强调了苏州园林的树木着眼在画意。(2)举例子,打比方,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4.假山堆叠固然需要技术,但苏州园林的假山更是个人独创性的艺术结晶,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
5.D(本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拓展阅读
1.本段介绍了清懿堂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地位,重点突出其专为女性而建的历史价值,后文所介绍的砖雕的雕刻题材与画面构图均与该段相照应,表现出对女性的尊重,从而突出了本文的说明中心。2.A(是中国唯一的女祠。)
3.举例子,列举“蝴蝶南瓜图”象征“多子多福”的例子,具体地说明八字墙通过象征性的图案诠释清懿堂的文化内涵。
6.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篇六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4.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有感悟地朗读、背诵课文。2.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赠刘景文》
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秋天吗?你能用《识字1》当中的一些词语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
从同学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刘、菊、残、君、橙、橘 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3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
四、品味赏析。
1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
(1)想一想,这是描绘什么季节的荷叶的?初夏的荷叶又是怎样的?大家学过杨万里的一首诗吗?里面是怎样描绘初夏的荷叶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到了盛夏,荷叶又是怎样的呢?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吗?(学生若不知道,老师补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到了秋天,荷花就像诗中描绘的这个样子,指名学生说深秋荷叶的样子。
2出示:菊残犹有傲霜枝。
(1)你们能给“犹有”换个词吗?(还有。)(2)“傲”字是什么意思?指自高自大吗?
(霜给人一种天气寒冷的感觉,菊花凋谢了还有枝条在风霜中傲然挺立,可见菊花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4理解第三、四句。(1)秋天万物凋谢枯黄,但是也是丰收的季节,看到橘园里的橙子和橘子熟了,还记得这个画面吗?我们在《识字1》里面有过形容,是哪个词?(叠翠流金)
(2)“一年好景”是在什么时候?(正是橙黄橘绿时。)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明白了吗?
(3)学生交流,老师小结:秋天瓜果成熟,辛勤劳动的人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收获季节,所以连大诗人苏轼也喜欢这个季节,发出这样的感叹。
(4)指导朗读第三、四句。
(5)大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5翻译句子。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当荷花凋谢后,连遮蔽风雨的荷叶也没有了。菊花虽已残败,但还有傲霜的枝干。
(2)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应该记住,一年内最美的时候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季节。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橙子金黄、橘子飘香的时候,那就是秋天。苏轼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本篇虽是经典名篇,却有很多较难的字词,在识字上颇费功夫。不过,在熟识基础上,把握好描写景物与诗人所用多元化色彩,也是调动学习本文乐趣之所在。
六、课后作业。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背诵本诗,并预习下一首新诗。
第2课时
《山行》
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诗人苏轼写的有关秋天的古诗,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画一画秋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山林的古诗,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咏秋的诗。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三、初读古诗。
1老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诵读。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美感和韵味来。3小组讨论并了解这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4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四、诗中有画。(出示图片,欣赏)1诗中画描绘了哪些景物?
(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1)首先要画上一座山,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2)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什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
(3)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远处,文中提到了“白云生处”)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4)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红色比较醒目)“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
3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海、花海。)
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之情。)
4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坐”是“坐下”的意思吗?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坐”是“因为”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热爱火红的枫叶,热爱秋天的感情。)
5想一想,《赠刘景文》和《山行》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不同点:两首诗描写的景物不同,《赠刘景文》描写了残荷、菊花、橙子、橘子;《山行》描绘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
6翻译句子。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用石子铺成的弯弯小路,登上了深秋时节的高山,白云缭绕之间,隐约可见有人家居住。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为喜欢这晚秋的枫林,不时地停车与观赏,经霜染了的红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五、课堂小结。
《山行》这首诗简单易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但是个别字义还需要老师点拨,读诗时抓住这些关键词,那么古诗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抓住诗中的几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学生就很容易抓住古诗的主题,感受到作者对着深秋的赞美与喜爱。再配合多媒体教学,诗情画意,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觉得轻松。
链接: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六、课后作业。1背诵《山行》。
2学生欣赏其它《古诗配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3学生自主选择古诗,为古诗配画,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7.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篇七
【正式开讲】
第一站:识字苹果园。
1.在识字苹果园里, 有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11个生字宝宝, 请小朋友看好了, 上面可没有标注拼音, 就是要考考你们认不认识它! (黑板上画好几棵苹果树, 师把准备好的生字苹果贴到这些小树上, 提示孩子不可以告诉别人)
2.了解学生课前识字情况。师:苹果挂好啦!全部认识的, 请把小手举起来!只要认识一个字宝宝的, 就可以把小手举起来!
第二站:写字小花园。
1.明确写字任务。师:现在羊羊邀请我们进入第二站。小花园里, 我们要会写8个生字。
2.课件出示8个生字。师:请孩子们观察字形, 看看在结构上你有什么发现, 在田字格里书写时哪些笔画需要注意?先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汇报字形观察情况。
4.师指导写字。师:那老师和小朋友来把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各写一个。先看“琴”字。书写时六根琴弦都在上半格, 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相等, 两个王字大小也要相等。下边的“今”要把撇和捺拉得特别长, 像把小伞一样。最后点、横折居中线上。老师写完了, 请小朋友动笔吧。注意做到“三个一”。
5.接着我们再写这个“戏”字。作为一个左窄右宽的字, 写的时候要注意把又字的大长腿给收起来, 变成一个大点。右边部分注意笔顺:应该是1笔小横、2笔大斜钩, 3笔撇要穿插到左边, 最后4笔点收尾。好, 你们开始动笔。
6.师巡视, 并选出两份漂亮的作业展示。谁来夸夸这两位小朋友哪里写得好? (师引导从结构、笔画谈)
7.小结:在写字小花园里小朋友们都做到了认真观察、耐心书写, 祝贺你们成功获得了下一站的门票!
第三站:词语游乐园。
1.瞧, 羊羊给我们带来了好多有意思的词语呢!请小朋友赶快读一读吧!
2.结合词语畅谈生活乐趣。师:自由说说自己喜欢哪一项?师随机点拨两个词语———
(1) 练书法。
(1) 你平时是怎么练书法的?
(2) 书法是我国的一门艺术瑰宝。老师这里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幅书法作品。瞧, 这是楷书, 这是隶书……它们有的横平竖直, 方方正正;有的却弯弯曲曲, 如同一幅画。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好书法, 足足练了十八缸墨水!所以说“练”是需要时间的, 练是需要努力的。这个练就是我们说的勤学苦练。
(2) 养金鱼。
(1) 你养过什么?怎么养的?
(2) 师小结:爱护它, 照顾它才叫“养”。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父母对我们的养育。
A看来这些词语里, 有太多太多生活的乐趣!老师真想和你们再读一读!师生同读。
B观察词语发现构词特点。师:词语读了这么多遍, 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自由谈, 师相机出示词语分解图。每个词的第一个字都表示动作, 叫动词。第二个字表一种东西或者事情, 叫名词。一个动词+一个名词就组成了一种全新的很特别的词语。今天羊羊邀请大家来词语乐园, 就是为了让你们认识这种非常非常特殊的词语! (要板书出来吗?)
C体会动词词意发生的变化。师:这种特别的词语还有更特别的地方呢!请大家到羊羊迷宫里看看这几组词语: (出示迷宫图片, 里面有2组词语:拉二胡/拉起手;下象棋/下楼梯) 这两个“拉”和两个“下”, 意思一样吗?
D学生汇报, 师相机讲解, 辅助出示二胡图片。拉: (1) 指弓与弦的摩擦; (2) 指连接在一起。下: (1) 指方位; (2) 指往下走。
点拨:很多汉字都具有一字多义的现象, 我们的动词宝宝在和名词交朋友的时候, 意思的变化就更丰富啦!
E拓展延伸。瞧, 羊羊迷宫里还有好多这样的动词宝宝呢!请你跟小伙伴讨论讨论下面这些动词的意思一样吗?你还能说出更多吗?
(出示:跳:跳舞, 跳高……
吃:吃水, 吃糖, 吃鸡肉……
打:打球, 打人……你还能说出更多吗?)
F总结过渡:小朋友在词语乐园里的表现太精彩了!今天我们对汉字一字多义的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小朋友以后说话写作文可要准确运用好动词哦!
第四站:背诵小天地。
1.最后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地进入到背诵小天地吧!羊羊把这些词语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小儿歌, 看谁最先把它背下来!准备时间:1分半。
2.师逐步删掉儿歌中的词语, 引导学生一步步背下来。
【总结全课】课件播放羊羊们在乐园里唱京戏、玩滑板、学画画、学烹饪的快乐场景, 师在情境中鼓励小朋友课外多学习本领, 做一个多才多艺, 勇敢活泼的孩子。
8.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篇八
《秋天的图画》
阿依库勒镇中心小学
张海榕
2013年9月13日
秋天的图画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的识字
(一)是讲述了秋天的知识,今天让我们继续认识秋天吧。
二、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思:读后想知道什么?
(1)秋天是怎样一幅图画?(秋天的图画里有些什么景物?)
(2)它的色彩是怎样的?
2、翻书,自读课文。
3、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4句)
4、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注意轻声音节:灯笼高粱)
5、小组合作读,好的帮助差的,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生字
1、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重点字音:梨笼颊浪勤劳
四、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甚么喜欢。
5、比赛读,看谁读得美。
6、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7、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五、巩固练习
根据本课内容,创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姑娘兴高采烈地呼喊着、欢笑着,她招呼大家来开一个庆丰收的晚会。梨弟弟、苹果妹妹、稻谷阿姨和高粱伯伯一起赶来布置会
场„„
六、小结
1、小黑板出示“我会读”中的句子,读熟至背。
2、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批语
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老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行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对话基础上层开的。”
9.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篇九
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是一篇结构简单,意蕴深刻的文章。故事描述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从而引出本文的观点——“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通过本文的学习,意在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就是这样,要乐观,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
学情分析
二年级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聪明、好学,有上进心,知识面宽,朗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都比较强。这个简短有趣的故事学生并不难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思索、铭记爸爸简短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玲”等15个生字,会写“画”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爸爸最后说的话蕴涵的道理。教学方法
课堂上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突破措施:
采用多种方法教生字,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玲”等15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①出示小女孩像,问:你想认识她吗?认真看老师写她的名字——“玲玲”。如有学生姓名或亲友姓名中有“玲”字的,上台教大家识记这个字,注意读准后鼻音。(告诉学生,“玲”字在人名中用得较多)
②板书课题,学生就课题质疑,老师随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①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②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会的生字词,并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词。
③检测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运用媒体出示生字词来检测)④根据学生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幅”字不要读成“fǔ”,要读“fú”。“催”字要读平舌音“cuī”。
“睡”字要读翘舌音“shuì”,它和目有关,因此是目字旁。
“脏”字读平舌音“zānɡ”,它还有一个字音是“zànɡ”,心脏的“脏”。
⑤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本课生字的读音。
三、理解感悟
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词意,感悟课文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四、全班交流
汇报自己这次又读懂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鼓励学生有独特的体会。如认为玲玲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从“得意地端详”“催”等词可以看出;认
为玲玲是个爱动脑筋的,是个聪明的孩子,从“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可以看出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玲玲着急和高兴的心情。
理解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看图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五、拓展延伸
交际训练,鼓励学生做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1.这样的事,你遇到过吗?跟大家说一说。2.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打算怎样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会认字,指导会写“画”等10个字。
2.进一步理解课文,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一.复习导入: 读一读,巩固所学知识 ① 认读生字词。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愿意做爸爸和玲玲来演一演这个小故事。
三、写一写,牢记生字字形
本课要写的生字中,你记住了哪个?是怎么记的?(学生交流记字方法)重点指导“糟”“楼”二字的书写。(注意提示“糟”字右上部件的笔顺,“楼”字右上的“米”要小些,“女”的横笔要长)
学生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视,根据学生情况个别指导。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议。
四、练一练,积累好词佳句 ① 抄写背诵爸爸最后说的话。② 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小结
五、拓展活动
将课文故事讲给父母听,再请他们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满意──难过──满意 肯动脑筋,坏事变好事
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是一文内容浅显,篇幅较短,容易理解。主要是说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经过动脑思考,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盖上污渍,因此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的事。
10.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篇十
一、历史课与政治课的相互补充
历史和政治同属社会科学, 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人们对这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历史更注重客观的史料和论从史出, 而政治则是把这些史料通过整合、加工, 抽象为一种理论。
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反映在基础教育体系中也是如此。虽然历史与政治是两门不同的课程, 但实际上, 历史不可能没有政治的影子, 政治也贯穿于历史的每个角落, 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中, 很好地体现了政治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哲学原理。15世纪以后, 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 对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但当时西欧的黄金却严重匮乏。自从《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流传以来, 欧洲人一直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因此,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寻金热”的流行, 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因。奥斯曼帝国造成的商业危机和当时具备的客观条件, 则是新航路开辟的外因。总之, 新航路的开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在新航路开辟前, 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认为从欧洲向西航行也能到达东方, 但这一认识需要实践证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 证实了地圆学说。因此,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 而不是一点, 因此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 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 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新航路的开辟,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西欧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这是矛盾的一面;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政治控制、经济掠夺, 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 这是矛盾的另一面。由此可见, 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我们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二、历史课与地理课的密切关系
历史有很强的时空观。掌握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是纵的方面, 即要记住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 这样才能掌握历史的进程;一是横的方面, 即要知道在同一时间之内在不同空间都有哪些事件, 这样才能看到历史的全局。
谈到历史的不同空间, 就与地理产生了不可割裂的联系。历史课中的地点问题比时间问题复杂。人类活动在地球上, 人类的活动是和他们所在地方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地理条件是多种多样的, 又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不清楚有关的地理条件, 就谈不上对历史事件的真正理解。地理条件并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却是重要因素。所谓地理条件, 包括位置、地形、气候、物产、交通、居民点等, 这些在地理课上都可以学到;但就历史课来说, 还须注意历史地理条件, 即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看地理条件。
在探索新航路方面, 具有雄厚航海实力的意大利城市应当唱起主角, 为什么却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封建国家捷足先登, 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列?在学生初步回答的基础上, 我再归纳要点如下: (1) 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 地理位置有利。随着欧洲范围内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意大利与尼德兰之间, 商业交往日趋频繁,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贸易地位和航海地位得到了加强, 意大利热那亚的许多水手纷纷迁居西班牙和葡萄牙, 从而使之掌握更先进的航海技术。 (2) 这两国都建立了中央集权, 已准备好向扩张殖民地和缔造殖民帝国这一步骤前进。特别是被称为“航海家”的葡萄牙国王———恩里, 在推进葡萄牙航海事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被称为近代地理发现的鼻祖。 (3) 两国均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从8世纪初起, 这两国就处在外来穆斯林的统治和压迫下, 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在长期的民族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 因此, 当他们向海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天主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综上所述, 将地理条件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变化联系起来学习, 是非常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历史现象的。但通过一系列的地理历史的讲述, 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认识:地理条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不是决定因素。
三、文科综合整合中的注意事项
历史课与政治、地理课虽然联系密切, 不可分割, 但是历史课毕竟不是政治课、地理课。历史课重点讲历史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这其中会包括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 会涵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造就了不同历史、不同文明的地理条件, 但这不是“历史课”的目的。历史作为一门课程, 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基本史实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历史教学一定要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 即使是为了丰富和深化教学而联系政治、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或方法, 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 而且这种联系要以历史为基础, 不可喧宾夺主。
11.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朋友。懂得与人交往时,在考虑自己的需要时,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字的音与形,正确书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感悟本文揭示的道理,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朋友,与人交往时,在考虑自己的需要时,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
2、领悟“征友启事”因内容的不同引起不同的结果。
教学准备:
生字卡、投影仪,录音机,小黑板及各种动物的头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朋友吗?他们都是谁啊?有朋友的感觉怎么样?
2、是啊,有朋友的感觉真好。有一头小牛,它也想有个朋友,它写了一个“征友启事”,板书课题:征友启事。
3、随课题识字:你怎么记住“征”和“启”的?
明确:学生自由说,指名读,齐读。
二、除读课文,随文识字。
1、你们平时是怎样把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句子读不通怎么办?
学生回答预想一:有空闲的时间就会多读课文。
学生回答预想二:不认识的字我会查字典。会在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下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小结学习方法。
3、按照你们刚才所说的方法自由读课文。
4、师范读课文。
5、同桌互相读,读的好的,夸夸他。读不好的,帮帮他。
三、检查反馈,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生字宝宝从课文里面跑出来了,小朋友们你们好认识它们吗
明确:这一部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认读,如开火车,指名读,去掉拼音直接读。
2、游戏巩固。
(1)给动物挂牌:出示小牛、猎狗、马,花猫的图片,指名上台在图片下贴上相对应的生字卡片。
(2)猜字游戏:老师和学生互相出字谜。
四、朗读课文。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你在读课文中学会了哪些词语?找出来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互相质疑。
1、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这个小牛到底有没有找到朋友呢?是怎样找到朋友的呢?小组同学分工再读课文。
明确:一个同学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思考。你懂得了什么,用你读懂的考考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提问,相互答疑。
补充: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三、知道朗读,边读边悟。
1、谁找朋友?为什么要找朋友?文中怎么说?
学生回答预想一:小牛要找朋友,因为小牛很孤单。
学生回答预想二:小牛很孤单,一心想找个朋友。
明确:指导朗读第一句。理解孤单,并说一句话。
2、为什么这两次的征友启事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呢?
明确:比较两次征友启事的内容,出示小黑板,左右各一个启事。
(1)指名学生分别读两则征友启事。
(2)说说两则启事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预想一:一个是做到‘以上几点,一个是做到其中一点;还有或者。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则启事的?
(4)在读中引导理解词语:朝夕相处兴致勃勃闷闷不乐
3、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小动物看到第一则启事,有什么反应?他们看启事后是怎么想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能试着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学生回答预想:它们兴致勃勃的来,闷闷不乐的离开。
四、情境表演,加深感悟,拓展延伸。
1、分小组合作表演。
2、通过两次征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预想:我们交朋友的时候,不能对朋友要求太多,条件太高,否则,我们就交不到朋友。
板书设计:征友启事
第一次
第二次
……以上几点
……其中一点
垂头丧气 闷闷不乐
兴高采烈
没有朋友
和大家玩起来
《征友启事》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字,会写8个字,会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4、通过区分两次的征友启事内容的不同,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求同存异”才会交到 2 朋友,引导学生正确交往。
教学重点、难点:
会认14个字,会写8个字,会自主积累词语。
通过区分两次的征友启事内容的不同,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求同存异”才会交到朋友,引导学生正确交往。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的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0课——板书课题《征友启事》
读题认识“征”“启”字,学生读题质疑
1、什么是启事?
2、谁给谁写征友启事?等等。
二、学生自由读文
三、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后告诉老师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都可以说出来,提出来。学生积极发言)
四、解决问题
1、小牛为什么要征友?出示词语卡片“孤单”说话。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学会区分两个不同的启事,区分他们的不同之处。(教师分别出示两种不同的启示)
在读启示的过程中教师指导认识
朝夕相处 耕田 垂头丧气 闷闷不乐
3、两种不同的启示分别有什么效果?
学生结合课文进行表演,表演中认识词语“猎狗”“马驹”“学习”“兴高采烈”
五、有情朗读课文
六、小结
请你写一个征友启事,想象怎样写,能让你叫到更好的朋友。
第二课时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课文
二、游戏——寻找好朋友
方式:教师读出语声字有关的句子,学生在文章中找出来,并找出与生字有关的词语及要认识并要求会写的字。并及时指导朗读句子。
例:
教师:小牛很孤单,一心想找个朋友。
学生:找到句子后,圈处词语“孤单”重点认识“单”字,相同的方法学习所要认识的生字。
单 张 做 离 教 猫习
三、游戏识字“我的朋友多”
小组进行交流我是这样记住这些字的。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文
二、游戏(听写生字)
三、作业
书写生字
四、拓展思维
编演课本剧——《找朋友》
五、小结
《征友启事》教学实录3
学习目标
1.会认“征、启”等12个生字。会写“言、者”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4.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考虑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
学习重难点
朗读课文,正确认读“会认”的字和正确书写“会写”的字。领悟“征友启事”内容的不同,所引起不同的结果。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生字花瓣,小动物头饰
教导过程
一、关注经验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日常生活中,老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朋友,咱们一起来聊聊朋友这个话题,好吗?(自由说)
师:有一头小牛很孤独,也想交朋友,它是怎样做的呢?
2.揭示课题:征友启事
3.读题质疑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猜一猜课文可能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征友什么意思?启事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征朋友?它想征什么样的朋友?谁成为了它的朋友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有意思的问题,看谁通过读书就能解决问题!读书时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掉字、不添字,边读边想。
2.小组合作读书
让学生画出难读的句子,小伙伴们互相帮助把句子读通顺。小组内交流,对学生普遍感到难读的地方,教师帮助、指导。
3.读后释疑
师:初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围绕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4.师范读
①圈画生字。
②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教师范读时,要提醒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如:比一比,看谁最会听,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
三、再读课文巧识生字
1.小声读课文,边读边记圈画出的生字。
2.出示生字词语:启事、征友、陪同、耕田、联系、猎狗、兴奋、或者、语言、牛栏、团长。学生试读,齐读,开火车读。
3.游戏中识字
①出示生字(可写在花瓣上):征、启、陪、耕、联、猎、奋、或、者、言、栏、团。
师:你还在哪儿见过这些生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反馈)
②自由认读,开火车读。
③摘花游戏。
(请一名同学上台“摘花”,摘下后,组词。若读得正确,下面的同学举起手中相应的字卡,跟读。例:台上的同学摘下“联”,高高举起:联,联欢的联,台下的同学举起字卡“联”,跟读两遍。)
4.交流识字方法
(此活动在小组内进行,相互说一说,怎样才能记住这些生字的。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熟字加偏旁”、“猜谜语”等方法识字。如:木加兰就是栏,正加上双人旁就是征友的征,著字去掉草字头就是者,窗户下面一个口就是启。)
5.生字组词,丰富词汇。(例:启:启事,开启,启发,启迪……)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三个字“言、者、狗”,选一个字组词,如:言,发言、语言。
2.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言、者、狗”的位置,同桌间说一说这三个字的字形与结构。
(教师可引导学生说一说言、者是独体字,重点指导“狗”字,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
3.描红。(教师可提醒:怎样才能把字写好?自由选择一个字,相互说一说。)
4.师范写。
5.生临写。(提醒书写姿势)
6.练写,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字形、书写速度、书写姿势等方面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激趣导入
1.教师读生字,学生出示相应的字卡,同桌比赛,看谁出得又快又准。
2.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牛,它非常想和别的动物交朋友,它怎样做了呢?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引出课题:征友启事。)
二、精读理解感悟内化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
2.学习第一段,理解“孤单”。
相互说说,在什么时候感到孤单,把自己当作孤单的小牛,同桌互读,指名读,体会小牛的心情,读出“很想”找朋友的愿望。
3.学习2—4段
①自由朗读,提出问题。出示第一张启事的内容,引导学生提问题,如:小牛找朋友的条件是什么?它能找到朋友吗?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来?
②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自由选择学习小伙伴,围绕问题,讨论探究,共同解决。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做到以上几点”等词句)
③教师引导:假如你是(山羊、猎狗、马驹等),当你摇着头离开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同桌交流,指名说。)
④小组表演读。学生戴着头饰表演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读书、表演,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小动物们渴望交到朋友的兴奋心情及交不到朋友的失望,理解“兴奋地走来,又摇着头离开”等词句。
4.学习5—6段
师:小牛没有找到朋友,很失望,就去找老牛,老牛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5.6段,读出小牛“诉苦”的样子,体会小牛的心情。
①师生齐读。
②同桌互读。(入情入境,把自己想像成孤单、找不到朋友的小牛,读出失望、伤心的语气。)
5.小组合作学习7—14段
①自由读。出示第二张征友启事的内容,小声读一读,理解“或者”的意思。对比“谁能做到以上几点,欢迎联系”与“谁只要能做到以上一点,就欢迎前来联系”这两句话的不同。用自己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假如你就是山羊、猎狗等动物,看到这张启事,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小组交流,指名说。)
②小组内分角色读。边读边体会小动物们看到启事及交到朋友后高兴的心情,比一比,看谁读出了小动物们高兴的语气。(理解“热闹”的含义)
③指名分角色读。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认真听,评一评谁读得好,好在哪里,不足的给他提出改进意见。
④戴着头饰表演读。
6.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师引导:怎样才能交到朋友呢?学到这里,聪明、善于思考的小朋友都已经明白了。也就是老牛在教给小牛办法时说的一番话,想想看,老牛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在讨论反馈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我们交朋友的时候,不能对朋友要求太多,条件不能太高,否则,我们就交不到朋友。
三、指导写字
1.认读,组词。(认读此节课要写的五个生字:栏、奋、团、迎、或,选其中1—2个字组词,积累词汇。)
2.观察。(这几个字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及书写特点,同桌相互说一说。)
3.师范写。(边写边述说笔顺及注意事项,生观察。)
4.临写。
5.练写,互相评价。
四、拓展训练自由表达
1.你还见过哪些启事?
2.课下收集有关朋友方面的箴言名句。
12.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篇十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复习内容:
5负荆请罪
6最后的姿势
7船长
8爱之链
习作2
练习2
复习目标:
1、复习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生字和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复习课文内容,回顾课文不同体裁,并能分角色朗读第5课,检查背诵第7课要求背诵的自然段,体会本组课文中表达的不同的人物的性格品质。
3、复习并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人物的高贵品质。
4、引导学生抒真情,表真意,指导学生把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具体,并学会抓住人物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5、复习同音字,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
6、通过口语交际来练习采访,学会有礼貌、得体的采访。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单元回顾
1、这一单元都有哪些课文?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课,说说大概内容?
2、这一单元是围绕哪一方面进行描写的?
3、回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你学会了什么?
二、深入课文,总结复习
1、《负荆请罪》这篇课文的题材是什么?
2、你能用四字词语说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的来源。
4、最后的姿势是什么姿势?
5、为什么会摆出这样的姿势?
6、从中你能感受到谭千秋老师的哪些品质?
7“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船长》的作者是谁?结合作家卡片介绍雨果。
8、这篇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9、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0、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两个句子的意思。(课后第4题)
11、课文要求背诵的自然段,你背得了吗?(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课文
1、《爱之链》这条爱之链是如何传递的?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3、习作二的要求是什么?重点应突出什么?
4、优秀习作展示,说说这些同学的习作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5、读读自己的习作,并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再修改。
6、同桌互相读习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7、根据老师的评语和同学的建议,下来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再修改,并撰写。
8、比较《语文与生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
9、总结如何正确选择同音字的方法。
10、检查诵读与积累。
11、做练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正确使用同音字。
12、说说采访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 三
课
时
一、听写
1、听写本单元课文的生字。
2、听写本单元课文的重点词语。
二、默写
默写本单元要求背诵的课文及课文的片段。
第 四
课
时
(练
习
巩
固)
一、看拼音,写词语
jù pà
kū qì
lǎo màn hūn
yōng
()
()()
zhì xù
yì lì
kǒng
bù
diān bǒ
()()()()bó wù
ǎi xiǎo
fù jīng qǐng zuì
()()()
二、组词。
恕()
俱()
侮()
疑()怒()
惧()
诲()
凝()
遗()
侨()
虚()遣()
乔()
虑()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天()地义
()无人烟
()于()守
阴()可()
不()怕()
针()相对
()枪舌()
深()大()
宽()大()
不()开()()然()立
老迈()()
三、选词填空,填序号。
(a熔化 b融化 c溶化 d品位 e品味 f截止g截至 h化妆 i化装 j情景 k情境)
1、再坚硬的钻石落到岩浆里,都将()。
2、春回大地,小河上那层厚厚的冰慢慢()。
3、金波爷爷写的《追踪小绿人》值得我们好好()。
4、报名活动昨天已经()。
5、()好了没有?观众们正盼你主持节目呢。
6、如果作文写得生动具体,就能很容易地把人带到所描绘的()中去。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哈尔威()在他的船长()上,()地()着,()着,()着。他把()和()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船长哈尔威()上,一(),一(),随着轮船一起()。人们透过()的薄雾,()这尊黑色的雕像()沉入大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
2、填成语:本学期我们认识了的蔺相如,的哈尔威船长,的霍金,的乔依,的廉颇、的霍金、的鲁滨逊等。学完《爱之链》我们懂得了
的道理。
3、学了第二单元,从哈尔威身上我知道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觉得一个人是否“伟大”,要看这个人的______________。我所知道的伟大的人还有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要求写句子:
1、秦王我都不怕,我不会怕廉将军。
改为反问句:
2、如果,你是湖水,我乐意是堤岸环绕;如果,你是山岭,我乐意是装点你姿容的青草。
仿写:如果你是,我乐意是。
3、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
“被”字句:
4、女店主脸上带着甜甜的微笑。微笑掩不住她极度的疲劳。用上合适的关联词,合并为一句话:
爱之链(片断)
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发现丈夫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倒(dǎo
dào)在七、阅读答题。
床上睡着(zhuó
zháo)了。他不(情愿 忍心)叫醒他。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冰冷 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1、从文中的括号里划出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2、课文最后一句女店主的话意味深长,在初读课文时,我明白了 ;在细细地品读课文后,我又读懂了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推荐阅读:
小学6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课件07-14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导学案新人教版10-15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11-14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预习资料07-17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07-10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07-10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精编试题07-10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二案08-19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试题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