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团支部的什么力

2024-08-07

增强团支部的什么力(精选9篇)

1.增强团支部的什么力 篇一

增强团支部凝聚力的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不断发展的新形势,青年特点和青年工作不断发生变化。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对团组织的适应力、创新力、凝聚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团支部作为组织“细胞”,是团组织建设的活力源泉,团支部凝聚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针对团支部凝聚力建设现状,我们通过调研和剖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努力探索解决办法。团支部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凝聚力建设,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年围绕在团组织的周围,不断提高团组织在青年心目中的地位,以推动共青团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

团支部 凝聚力建设 团干部

基层团支部是团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只有把基层团组织建设好,团的整体水平才能提高,团的活力才能长久不衰。为进一步加强上海航天局共青团工作,促进团建工作的纵深拓展,我们通过座谈、研讨等形式在全局开展了增强团支部凝聚力的调研,旨在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支部在团员青年和企业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为进一步完善制定加强和改进团建工作的具体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团支部建设现状

上海航天局现有共青团员近2770人,有下属团组织30多个,团干部近400人,基层团支部达142个,平均每个单位将近4-5个支部,每个支部有将近20个团员,3名团干部。团支部自身建设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在青年中的号召力,凝聚力,一个没有“内在动力”和“外在魅力”的团支部对青年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照照镜子”,“自我审视”是搞好此次调研工作的首要环节,我们通过对基层团支部情况的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几种类型团组织建设状况。

(一)大部分单位团组织“有所作为”

在军品研究所、新兴民品企业中,由于单位经济效益好,青年和团员比例高、领导关心重视等优势条件,团工作根植“土壤”较好。再加上干部得力、管理有序、制度完善等自身优势,团组织在开展工作时遇到阻力比较小,活动开展正常并且能创出特色。团员在团组织的有效覆盖下的,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能受到组织辐射。团组织凭借良好的号召力来贴近团员青年、服务团员青年、凝聚团员青年。

(二)小部分单位团组织“碌碌无为”

在部分老民品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强调经济效益,对团工作有所忽视,团组织有边缘化的趋向,不能发挥作用。加上由于单位领导的不重视,团干部无法配齐配强,团组织经费得不到保证,团的日常工作和活动开展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并由此造成有些团干部对工作缺乏热情,得过且过,这一切都造成了单位团工作的弱化。在这样的单位中,团组织软弱涣散,难以赢得青年整体的认同感。

(三)个别单位团组织“难有可为”

在外资控股企业和小民品企业中,或是受企业性质影响,或是受企业领导个人意识影响,或是受青年数量稀少限制,团组织建设缺乏适合的外部环境和生存发展的空间,有的单位团组织“名存实亡”,有的单位根本无法建团。在这种情况下,团员自身的归属感不强,缺乏组织向心力,共青团工作无从体现。

二、团支部凝聚力建设所处环境分析

(一)影响团支部凝聚力建设的有利因素

1、基层单位、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

调查发现,大多数单位(部门)的党政领导干部都清楚认识团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示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支持团支部工作的开展,包括给予活动经费保证、把优秀青年放在团干部岗位上锻炼,创造条件让团员青年积极开展和参与各项活动。他们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来看待团组织的成长,给予大力扶持。这是团组织建设的必要条件。

2、团干部队伍的尽心尽职

从整体上来讲,我局近400人的团干部队伍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值得信赖的团队。他们是团员青年的领路人,党的助手,也是业务上的骨干,在团组织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率先垂范、认真负责、能力突出,在工作中得到了青年和领导的认可,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更多的团员青年凝聚在团组织的旗帜下。这是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条件。

3、全局系统的年青化、知识化配备

我局共有35岁以下青年6000多名,占全局在职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近两年,全局系统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专业人才越来越多,团员队伍不断壮大。这部分青年有知识、有热情、有朝气、有能力,是我们团支部工作的参与者和服务对象。这是团组织建设的基础条件。

(二)影响团支部凝聚力建设的不利因素

1、新情况不断出现,共青团工作手段需与时俱进

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青年特点不断发生变化,如青年流动性提高、青年群体分化明显、青年事务大量涌现、青年价值观念渐趋多元、青年生活方式更为多样等。面对团员青年的新问题,团组织也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如工作方法落后、基层缺乏活力、组织职能滞后等,需要不断加以改革和创新。而对团干部来讲,有些人的能力还跟不上青年的需求,在工作理念上,贴近青年方面还有所欠缺,尚须不断改进和完善,以迎合青年的不断出现的新要求。

2、青年对团组织认同度有所下降,工作触角难以深入

为了解青年对各级团组织的接受度,我们在团员青年中进行了相关认同度的调查,发现部分青年中存在着对团组织不完全认同的现象,并且这个认同度随着团组织层次的递升而衰减。这些青年感觉团组织及团干部和他们的紧密度不高,特别是对再上级的团组织认知程度模糊。这些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说明团组织与青年联系越少,管理跨度越大就越容易造成青年心理上的距离感,因此团支部作为基层组织,其直接面对青年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3、基层团干部兼职化,共青团工作按时有序开展的难度不断增大

在基层企业中很少有条件设立专职团干岗位。从好的一面来讲,团干部兼职适应了精简工作人员的需要,也有利于专业业务的同步发展。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前兼职团干部大多数工作较繁忙,对于团的工作有时分身无暇,给按时有序地组织开展团的各项工作和相关活动带来了困难。

4、基层团组织活动经费不平衡,制约着团组织工作的开展

各基层单位由于情况各异,也造成了团活动经费不平衡的状态。按标准收取的团费金额较少,无法开展活动,只能有赖于党政或工会的经费支持。有的单位是遇到活动就提出经费申请,没有常规化;而有的单位是受客观因素影响,无法保证团的活动经费,这就制约着团组织工作的开展。

三、增强团支部凝聚力的对策及研究

新形势给共青团工作带来提出了新要求。共青团组织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保持共青团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我们认为,团支部的凝聚力要“从内而外”进行塑造,通过夯实和强化支部内在力量,对外散发强大影响力和吸引力,打好凝聚团员青年的“组合拳”。

(一)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团支部书记是基层团员青年的“领头羊”,其作用发挥与否直接关系到团支部的兴衰。团支部的凝聚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团支部书记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

1、对团支部书记的人选要精挑细选

首先,团干部必须对团的工作时刻保持强烈的热情,朝气蓬勃,勇于进取。这是挑选团干部的先决条件,在大多数为兼职的情况下,团干部只有时刻保持一颗火热的心,才会发自内心去贴近青年、关心青年,才会主动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共青团工作中,才能把这股热情之火传染给其他团员青年。团干部只有朝气蓬勃,勇于进取,才能面对困难和问题,毫不退缩,保证团工作的不断推进发展。

其次,光有工作热情还不够,团干部的综合素质也要过硬,否则也难以开展工作。团干部比一般团员在政治理论上要深一点,在综合能力上要强一点,在模范表率上要好一点,只有这样,才能以较高的工作水平来带领团员青年,在青年群体中树立威信。

另外,在落实现职团干部的同时,要重视后备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形成梯队结构,避免出现“后继乏人“的断层现象,使团支部成为”铁打的营盘”。

2、对团支部书记的培训要精雕细琢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团干部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有能力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使团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

一是日常教育“细水长流”。我们可以利用团干部例会、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基层兼职团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团干部中形成“持续学习”的意识,全面提高团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二是脱产培训“对症下药”。每年举行团干部培训班,充实团干部政治理论、团务知识、时事形势、经济法律等知识。并通过组织开展团队拓展、主题活动以及参观学习等活动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团干部综合素质的培养。

3、对团支部书记的成长要精心扶持

现职的基层团支部书记基本上是兼职性质,并且大多是各自单位的业务骨干,本职工作都比较繁忙,上级团组织和党组织在使用团干部的同时,也要关心他们,包括工作上和成长上的帮助和扶持,不能把其放在这个岗位上后就“不闻不问”,应该“扶上马”后,再“送一程”,这也是保护和调动团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体现凝聚力的榜样示范。我们认为可以从五方面入手:

一是保证团务时间。要想搞好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保证,否则难以取得成效。对于团干部的团务工作时间有关领导要“绿灯放行”,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要确保兼职团干部专事团务工作的时间。

二是保护政治权利。团支部书记要列席所在单位的党政工联席会议,如果是党员要列席参加所在党组织中心组学习,要了解单位的当前形势、任务和政策,只有这样团干部才能在青年中传递党组织和企业的要求,更好的执行和贯彻党组织和企业的决策和意图。

三是畅通发展渠道。从事团工作是对团干部自身能力的挑战和锤炼,许多团干部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坚定了信念、修善了品格、提高了能力,在众多青年中脱颖而出。面对这么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我们要畅通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优秀人才,向企业输送后备干部的渠道,让团干部快速成长起来,挑起更重的担子。

四是实行岗贴制度。上级党组织和团组织应推行兼职团干部岗位津贴制度,制度建立的重点不在于数目的多少,关键是代表了上级组织对兼职团干部工作的认可和岗位的重视,也有利于增强团干部的信心和热情。

五是保持谈话沟通。团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候上级团组织要主动关心询问,让其感受到上级组织的温暖和支持。同时上级团组织只有多倾听基层团干部的声音,才能有的放矢给予指导,做到上下呼应,步调一致。

(二)加强团支部自身建设,关注青年的需求

关注青年的实际需求、认真分析把握青年的思想动态,是团组织开展工作的基础。团支部能不能抓住青年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是能否对青年产生影响力,号召力的关键条件,只要团支部向青年散发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就自然而然产生。

1、在思想建设上精耕细作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明显,广大青年思想上体现为多样性和个性化。团组织对于出现的问题和状况,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强化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建设,要注意顺应当前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善工作方式,善于用青年的语言做青年的工作,用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团的日常工作,使团员产生对团组织的归属感。

同时面对少数团员出现的政治意识淡漠、组织意识弱化,模范意识缺失等情况,团支部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思想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团员意识。只有团员自身的意识增强了,团员队伍的状况稳定了,才谈得上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组织。

2、在服务青年上精心策划

团支部要把服务青年作为加强团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通过建设青年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团组织的巩固、调整和发展,构建起紧密联系青年的新型纽带。没有这一条,团组织就不可能成为青年人信赖和向往的群众团体。

在服务青年的形式上,开展支部活动,倡导青年文明健康时尚动感的文体活动是最直观,最常用的。活动是共青团的优势,我们要通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团活动来吸引青年,让青年在亲历亲为的活动中受到启发、得到锻炼。我们可以通过扶持青年协会组织,让青年人组织策划自己喜爱的团活动,为青年提供良好的活动平台,以此塑造团队凝聚力。

服务青年还包括关心青年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我们要倾听青年呼声和成长的烦恼,积极帮助青年办实事,如开辟青年活动场所、开展迎新活动、关心单身青年交友问题、帮助住宿舍青年改善居住条件等,竭尽所能来解决一些困难,让青年满意。

服务青年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外,更重要的是帮助青年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在工作岗位上成长、成才。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导航、青年读书、科技论文比赛、技术比武、创新创效等活动,为青年的成长发展牵线搭桥、提供舞台。

3、在阵地建设上精心组织

团的阵地建设是活跃基层工作的重要条件。团支部要精心“种好自留地”,为基层建设提供必要的组织及物质依托,从而保证团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抓好宣传阵地。团支部可以通过利用团报、团刊、黑板报、网页、导读、信息交流等载体来宣传和传递党和团的理论知识和相关青年信息,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来指引青年思想,以优秀青年的先进事迹和闪光点来教育、鼓舞团员青年,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二是抓好学习阵地。团支部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来赋予团组织传统的活动方式更多的内涵。在学习方式上,可以依托青年团章、党章理论学习小组、书友会等青年学习组织,以党团知识竞赛,参观调研、座谈、组织生活、专题研讨、辅导讲座及开展实践活动等形式,营造浓厚氛围,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三是抓好活动阵地。团支部可以通过创建青年协会,丰富青年业余文化生活。有条件的团组织还可以建立“青年之家”“沙龙”等,开辟青年活动场所,把青年凝聚在一起。同时可以把一些特色活动,如迎新活动、春节联欢、庆中秋、爱心助学、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固化下来,成为青年工作的组成部分。

(三)加强和谐外部环境建设,赢得党政领导认可

团支部在埋头狠抓自身建设、自主开展活动的同时,也要抬头融入周边环境,通过争取党政资源、协同社会资源、整合团内资源,满足青年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具体需求。

1、要善于结合党的建设加强团的建设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的建设与党的建设密切相关。团支部要主动并善于争取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保证“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依靠党组织解决好团建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如思想导向,人员配备,经费来源,活动阵地等,在党建的带动下,落实团建的各项任务。

2、要在服务企业的中心工作中加强团的建设

团组织的建设必须自觉服从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与企业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企业的发展需要青年这支生力军发挥作用,同样的青年只有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只有在增强实践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自我发展。因此,团支部应大力在青年中开展如“争当青年岗位能手”、“立功竞赛”等活动,培育和建设如QC小组、“攻关小组”等团队,为企业中心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倚重于团组织,以赢得更多的支持。

2.增强团支部的什么力 篇二

一、服务及其在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一) 客户服务的定义

现代营销已是跨入客户服务时代, 关于什么是客户服务, 营销学者站在不同角度各有不同的见解:“服务是指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 满足他人需要并营取报酬的活动。”它是非独立于劳动者之外, 用实物的形式提供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劳动。“服务, 是指企业出售或同物质产品一起提供的, 能够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切利益活动。”对此定义理解, 第一, 服务只包括活动, 不包括物质产品;第二, 有些活动, 只有同其他物质产品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服务;第三, 如果服务的提供只借助于物质产品完成, 那么, 消费者对这种服务只有使用权。本文侧重销售服务, 销售服务是以人的某种劳动来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 从而实现盈利的经营性活动。服务营销是服务进入市场, 为营销服务, 一方面促进了制造业产品附加值提升, 一方面协助企业占领市场, 使企业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服务营销的两个重要特点是无形性与不发生所有权转移。

(二) 营销服务的类型

1、从不同的角度对营销服务划分。

(1) 有形服务。是指服务人员或企业内为客户提供的外在的、显现的服务。服务是无形的, 客户看不到服务本身, 企业在向客户销售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 都可以通过服务环境、服务工具、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服务信息资料等有形物感受到服务。 (2) 无形服务。是指服务人员或企业为客户提供的内在的隐性服务。企业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 以真诚合作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客户和每一项服务工作、快速及时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等来增强企业的影响力, 增强客户对企业的依赖, 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2、按产品销售过程区分。

(1) 售前服务。是产品尚未投放市场之前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售前服务活动对于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用适度的广告宣传商品的信息, 简单的产品说明, 介绍产品的功能、使用方法等;便捷的商品购买方式安排等。 (2) 售中服务。是对客户在购买过程中提供的服务。售中服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服务人员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为客户创造一个愉快的购物历程;与客户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 说服客户的反面意见, 认真如实的介绍产品。 (3) 售后服务。是对客户购买商品后的服务。售后服务有利于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有益于企业沟通市场信息, 改进创新规划。

此外还可按服务性质分为技术性服务与非技术性服务, 按照服务对象分为对中间商服务与对消费者服务等。

(三) 客户服务对营销发展的作用

客户服务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拓展市场、培植经营优势的根本所在。谁能把营销服务这篇文章做实、做新、做活, 谁就能争取到客户从而赢得客户的依赖与忠诚。

1、创造营销差异化。

客户服务之所以能成为强有力的竞争武器, 是因为服务可以在诸多领域大显神通, 服务无止境, 服务潜力无限量, 服务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实质在于创新。进入新世纪, 随着品牌多元化和品牌的同质化, 仅靠产品取胜已很困难;在趋于饱和的市场, 厂商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 不断推出服务创新显然至关重要。

2、有效增加产品附加值。

一位营销大师曾说:“不要老是叫卖产品, 要不断为他们创造价值。”企业通过创新服务在基本利益的基础上给客户提供额外的利益, 产品通过增值而增强品牌的竞争力。

3、服务有利于培育与孵化品牌。

从整体产品概念服务创新不但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营造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更可以技术先进独立品牌。通过服务弥补产品不足与缺陷, 无论是实物产品还是服务产品都可能存在一定先天的或由于使用不当偶然出现的某种缺陷。

二、怎样搞好营销服务

中国市场商品物资丰富, 竞争加剧, 如何跳出这种残酷竞争泥潭, 有识之士为中国企业指出一条出路, 就是搞好服务, 掌握服务之道, 搞好客户服务。

(一) 增强服务意识

当今国内外市场, 名牌产品充斥, 大家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都很高, 为赢得竞争胜利, 必然要在服务上展开角逐。营销学家认为:我国企业在实施名牌战略中, 在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保持价廉同时, 要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 向国际星级服务标准迈进, 提高服务意识, 不仅企业领导要建立, 企业全体员工都要有服务观念。

(二) 让客户满意

客户满意是指客户通过对产品和服务实际感知的效果与其预期期望比较后, 所形成的愉悦的感觉状态。实际感知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变异函数可称之为客户满意度, 即客户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感受与其期望值比较的实际程度的大小、高低。如果客户实际感知效果低于期望, 客户就会不满意;实际感知效果超过期望, 客户就会很满意或非常满意。

(三) 以创新服务, 提高服务水平

不断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工作内容就是创新, 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的精髓, 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意味着机遇, 意味着成功。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不断超过自我, 吸取先进理念、技术、优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创新一个服务产品、一整套新服务机制,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愿我国企业、企业家, 都能从满足客户需要出发, 结合各自企业的产品特点, 创建适合需要的服务模式, 服务机制, 服务网络, 以争夺国际国内市场,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彦明服务营销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7

[2]、白长虹西方的顾客价值研究及其实践, 南开管理评论200.4

3.如何增强企业的“公平力” 篇三

成立于1973年的联邦快递,这个被评为“世界最佳雇主”和“亚洲最佳雇主”的企业,之所以获此殊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每一名员工创造公平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作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快递员工同样享有成为经理的机会。通过培训、素质测评,会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位联邦快递亚太区总裁当年就曾是一个快递员。

你可能想不到,在联邦快递,经理与员工的区别仅仅是分工不同而已,为保证每一名员工都得到公正待遇,联邦快递设置了一个超级投诉程序,员工可以投诉自己的经理,甚至是对更高的管理层提出自己的疑义,并将在规定的期限内得到解决,员工还可以为避免遭到报复而申请调职,这就最大程度的避免了不和与内耗。

如何降低员工薪酬的不公平感?

Kronos公司在进行劳动力调查时发现:大多数蓝领员工,更追求公平,如薪酬、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公平;而白领员工,更追求要自由度,如自由、弹性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和工作方式等。

因此,对于劳动密集型的蓝领员工,各方面的公平是创造满意度的基础,也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取心,甚至是他的去留。

首先,企业必须让员工明确什么是“有效付出”。人们通常以为付出就应该有回报,但只有高效才会获得价值,瞎忙是没有价值的,这也就是绩效的意义所在。

所以为了减少员工的不公平感,就要让每一位员工都了解到你的薪酬的来源和组成部分,给予期待正确的努力方向,这个物质基础会减少员工的不公平感。

其次,增加员工对自身岗位价值的认识。即使是一个拧螺丝的工作,也有他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德国的工厂里,你会看到每一颗螺丝旋转的力度和方向都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行为标准代表着“德国制造”。作为企业,可以通过岗位评价的培训让员工了解岗位评价的科学性,用客观的评价让员工了解到自身岗位的价值。将岗位评价的价值差与薪酬差挂钩,避免了由于薪酬基础限定模糊引起的员工对公司的不信任和怀疑,使员工理性认识企业内部的薪酬差异。

再次,严格执行的绩效考核。不仅仅是绩效工资要和绩效制度联系起来,一些福利、奖励等也应该与绩效挂钩,这样就会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公平现象。这样不仅让员工有被尊重的感觉,也可以增加制度的透明度,这样的绩效考核会显得更公正、客观,从而减少不公平感。

让组织变得更公平

一个“公平的制度”如果不被员工所认识和接纳,它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作为组织,如何让员工感觉到公平感?

首先,分配公平感。如前文所说,分配公平感是指员工对报酬的分配结果是否公平的感受。这将影响员工的绩效、与同事合作等。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曾提出著名的公平理论,即强调员工的公平感,主要来自于对报酬多少的公平性的感受。员工总是将从组织得到的回报,与自己对组织的投入,包括个人拥有的技能、努力、教育、培训、经验等因素的比例进行对比。当比例不相等时,就会产生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会使个体经历紧张或焦虑的心理状态,进而寻求解决方法。

但该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并没有研究员工的不公平感可能造成的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后果。而我们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其次,程序公平感。当人们认为决策过程不公开时,员工会降低对组织的承诺,产生更多的偷懒行为、更高的离职率和低绩效。因此,自动化时间管理系统就在这方面突显其价值。从源头采集时间,执行系统中设定好的企业用工和薪资规则,自动化处理考勤、工时、休假及累计,创建准确的薪资并且最小化合规风险。而很多商业、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都在采用这些方式创造公平感和机制。

如果,你的组织让员工感觉到有一致性、没有偏见、准确、可修正、代表利益相关人,以及兼容道德与伦理,那么员工的公平感就会提高。

第三,互动公平感。这是个人所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质量。一种是人际公平,主要指在执行程序或决定结果时,权威或上级对待下属是否有礼貌、是否考虑到对方的尊严、是否尊重对方等;另一种是信息公平,主要指是否给当事人传达了应有的信息,即要给当事人提供一些解释,如为什么要用某种形式的程序或为什么要用特定的方式分配结果。

可见,如果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员工在组织中就不难获得公平的心理感受。

而目前,我们的组织现状是:缺乏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没有严格地、科学地实施绩效考评;没有将绩效考评的结果与晋升、培训和薪酬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免权力至上。

公平感是“软实力”

很多时候,员工感受的公平感,比真实的公平感来得更要重要。据研究,不管最终的分配结果是否公平,只要员工有参与的权利,而且实际参与了,公平感就会显著地提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政府制订一些政策会采取听证会制度一样,群众有民主参与感,就会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公平。

首先,让员工参与和完善制度了吗?可以代表各部门员工的利益,使分配的程序具有公平性;即使是找不到更合理的制度取代,只要是严格按制度执行,员工也会产生公平感。即使上级和下属之间权力距离大,但如果提供员工参与讨论的渠道,上下级就都有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有利于增进相互理解。

其次,组织程序公平吗?我们看到,在一些组织中,政策经常变来变去,甚至管理者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如何让员工找到公平感?

第三,员工可以参与监督吗?有真话可以说,遇到不公平待遇有处申诉,有解决的流程和机制,自然会让员工产生公平感。

第四,你和员工对话了吗?缩小领导与员工的情感距离。由于管理者掌握了较多的分配资源,员工处于相对劣势,总会有员工对分配结果不满意。此时,管理者如何传递信息、如何解释、如何沟通从而拉近心理距离,最终将影响员工的公平感。

事实上,公平的感受是让员工更有动力和实现高绩效的基础。管理者只要用心去做,员工真的看得见。

4.团支部关于增强团员意识活动总结 篇四

通过支部大会和图案请教育,使全体团员明确展开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为学习教育阶段相关活动的开展做好思想、组织准备,制定了一份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方案。

(二)学习教育阶段

组织开展团情、团史的理论学习,并展开“团员标准的讨论”等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团员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提高总结阶段

举办一次“团知识竞赛”,深化团员对于团章中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检验团员对团章的学习效果,切实增强团员意识。

自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以来,我支部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团支部开展的各项活动、认真参加集中学习,每个人使自己在思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加深了对“三个代表”的理解,使自己充分认识到增强团员意识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密切联系和现实意义。这场锤炼团员意识的教育活动虽已圆满完成,但它只是增强我团员意识,永葆我团先进性的一个强有力的开头,接

5.增强团支部的什么力 篇五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班的###,很荣幸能站在这个讲台上和大家一起谈论《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曾强团支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这个话题。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凝聚方式。这对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运用新媒体工具,创新共青团工作的思路和实现途径,才能达到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目的。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团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基层组织建设决定着共青团最本质的影响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共青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带领青年干事业的有效作为来凝聚青年;二是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用思想的有效影响来凝聚青年;三是以实实在在的举措解决青年现实问题,用服务的有效帮助来凝聚青年;四是以共青团为核心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去联系多元时空分布中的青年,用组织的有效覆盖来凝聚青年;

五是加强对组织成员的正面宣传和事迹报道,用组织成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凝聚青年。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影响力来源于信息传播的范围大小和受众规模。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扇面、角度和路径,形成以信源为中心的360度无限传播,其影响的“面积”和“半径”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当前2.5亿微博用户依据互联网所结成的“人际信息网络”,极易引发网上“舆论共振”,让社会管理和舆论引导从原来的“一对多”的主动引领到“多对一”的疲于应付。应对这些挑战,首先要将网络传播的优势大胆地为我所用,加大对新媒体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拓展并强化主流舆论的传播效果。

创新力决定竞争力。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不管是全球的国家竞争力比较,还是国内的城市竞争力排行,创新力一直是其中的主要指标,并且日益成为核心要素。去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显示,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和创新空间的扩张力,是增强一国竞争力的原动力,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网络等新媒体的应用在教育方面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多终端的内容输出模式使受教育地点具有灵活性;点播的输出方式使受教育时间具有随时性;丰富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受教育的内容具有可选性,从而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过去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学校、家长,而当今社会变迁迅速,知识获取途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青年人必须不断学习、主动去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而网络等新媒体教育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网络上的共同探讨也成为青年乐意参与的学习交流方式。网络资源的自由支配,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给了学生求知的另一个广阔天地。青年人的求知欲望比较浓厚,团属网站应成为青年少年求知探讨的平台。

信息网络化已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面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和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作为时代先锋的共青团组织,如何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使共青团工作成为时代的需要,就必须具有一种时代的紧迫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创新共青团工作要做到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引导青年全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其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社主义的信念,增强他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对党、政府的信任,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着力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青年面对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信息的诱惑,能够自觉地加以抵制;要加强青年的法制教育,强化法制观念,努力提高其自律能力,鼓励他们做遵纪守法的优秀网民,要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健全网络立法,推广行为准则,规范网络行为。

6.增强团支部的什么力 篇六

活动背景:2010年10月20日晚,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后不仅不救助伤者反而凶残将其杀死的事件,经媒体连续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极大地败坏了陕西高校和大学生的声誉。药家鑫事件虽属偶发个案,但教训是深刻的,所反映出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和深思。活动时间:12月21日晚

活动地点:综合楼208

参加人员:09级测控班全体团员

前期准备:刘晓林负责总策划,吕军龙负责奖品采购,刘炎负责联系教室等多媒

体设备,同学们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网上了解和材料收集。

活动流程:1.活动在共青团团歌中开始

2.活动有侯宁娟主持,对西安音乐学院药某撞车杀人事件和西安建筑科大

发生的血案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3.宣传委员带头谈谈自己的看法。

4.随后以宿舍为单位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进行了竞争性的热烈讨论。并产生出

两个优胜宿舍。

5.观看如何提高法律意识,增强道德修养的视频讲座

6.活动在班长的总结后结束

活动意义:通过本次活动,大家对近期西安的两起与大学生有关的血案有了比较

明了的认识,并决心从学习,生活的小事做起,提高法律意识,增

强道德修。

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道德修养

7.增强团支部的什么力 篇七

当下,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 互联网裂变式发展导致多元文化相互影响, 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文化渗透与我方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空前激烈。新闻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给高校宣传舆论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面对各种挑战, 高校新闻宣传部门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19 重要讲话精神, 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创新方式方法, 不断提高高校新闻舆论的引导力。

高校宣传舆论工作应如何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提高新闻舆论引导力?首先, 要把握“四个牢牢坚持”, 把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党性原则是高校做好宣传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灵魂, 正确舆论导向是生命, 正面宣传为主是基本方针。四个方面构成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贯彻政治性要求的工作理念和行为准则。对于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来说,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做到“四个牢牢坚持”, 关键就是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增强政治家宣传思想意识,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立德树人, 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其次, 要创新方式方法。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高校宣传舆论工作应顺势而为,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积极打造新媒体宣传舆论平台, 灵活运用新媒体和微平台, 构建以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为主体, 学团微信群、各部门微信群为辅助的微矩阵, 培育一大批“微”文化品牌, 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 在宣传舆论上形成同频共振。要统筹“两个舆论场”, 做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融合, 大力加强宣传舆论阵地管理,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主导权, 始终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为实现学校科学快速发展凝心聚力。

8.增强服务力 提升吸引力 篇八

摘要: 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薄弱环节,本文结合梅州农业学校的办学实际,探讨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等问题。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吸引力

长期以来,人们把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缓慢和缺乏吸引力,归咎于有人不把职业教育当正规教育,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虽然客观,但不全面,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自身价值薄弱,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针对性差、基础能力弱和师资队伍滞后等,这是直接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和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由于这些原因,农村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智力资源优势,所以,农村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吸引力,关键在于调整培养目标、夯实基础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内涵建设,在服务经济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解决问题的整体能力提升中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贡献和价值,从而提高职业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1.基础能力薄弱,削弱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梅州市地属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总数占广东全省的6.5%,土地总面积占广东全省的8.9%,但GDP只占广东全省的2%左右。梅州市现有农村职业学校36所,多数由薄弱的普通高中改造而成,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必需的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简陋,所设专业多为投入少的文科专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能赢得科学发展的主动权。2009年,梅州市共有71183名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有13100人,约占18.4%,远落后于珠江三角洲。这种状况,与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产业高级化和服务现代化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力量薄弱,制约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进程。

职业学校要增强吸引力,关键在于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据调查,梅州市现有的农村职业学校中,教师整体素质差,结构不合理。首先,梅州市中职学校现有教职工总人数2597人,专任教师1771人,学历达标率70.56%,“双师型”教师不足10 %。其次,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薪酬和政策待遇差,工作环境艰苦,致使其教学积极性不高。第三,在梅州市目前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农村职校教师在职培训进修少,接受新技术、新技能不足,加上本身素质的限制,改革创新能力差,很难做到“进来一个培养一个,出去一个合格一个”,从而导致职校毕业生素质差,特别是动手能力差,就业竞争力不强。

3.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制约农村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据调查,大部分农村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薄弱,特别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等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产业发展饿需求、企业岗位的要求脱节,毕业生职业技能不强,企业不欢迎,社会不认可。其具体原因主要有:(1)绝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资金缺乏,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等、靠、要”等消极被动的陈旧发展观;(2)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追崇普通高中的应试教育,从而造成“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困境,在困难面前措施不力,办法缺乏,改革力度不大;(3)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缺少创新,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落后。所以,要根本改变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的面貌,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双转移”的战略和到2011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目标,出路在于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在内增强素质,在外树立形象;打造职教精品,打造职教品牌,形成适应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在新的发展时期,农村职业教育要真正激活生命力,关键要立足“三农”,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动承担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的责任;主动承担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责任;主动承担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责任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

1.立足“三农”,拓宽服务面,增强生命力。

农村职业教育只有立足于“三农”,根植于社会实践,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才能准确定位,发展壮大。梅州农业学校自2005年以来,坚持“立足‘三农,服务山区经济建设”,坚持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带动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的全方位改革,大胆改革专业设置,改革招生分配制度,改革办学模式,致力于为农村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强、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创业本领的实用型人才,实行多层次办学,既有实践毕业三年制中专班,又有高中毕业一年制中专班,还有一年制种养实用技术的非学历班。如梅州农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适时增设新专业,由原来的农艺和园艺两个专业,增至现有的集生物工程类、机械加工信息类、财经商贸类等三大专业群共21个专业,从而拓宽了服务面。这样,梅州农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从2004年的636人增加到现在的6000多人,招生人数每年以超过500多人的数量递增,尽显农村职业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

2.适应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适应力。

农村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就业需求,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知识、素质、能力和技能的需要为依据,实施“育人为本,突出特色”的战略,在“面”上求提高,在“点”上求突破,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是要积极实践“订单培养”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探索“学校在企业建实习基地,企业在学校建生产车间”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把企业文化和行业标准融入到学校,建设有别于普通高中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和毕业生评价标准。如梅州农校依托行业协会办专业与建车间,取得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建设,变学科应试体系为职业能力体系,突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做到以目标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手段,并依此修订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三是要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教学实施上,变知识的学习为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梅州农业学校的汽修专业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努力实践“边做边学”的行动导向教学。

四是要改革考试制度,变一次性考试为过程考试,变以认知能力为主的考试为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考试,形成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能力与素质并重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适应力。

3.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竞争力。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的主题,是农村职业学校“内强素质”的根本。农村职业学校要坚持质量中心和生本理念,检查落实教学常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创新评价体系,夯实教学基础,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一是要严格教学常规,夯实教学基础。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确保教学工作有效落实。

二是要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严格按“实验、实训”为主要内容的“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强化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如梅州农业学校,畜牧业专业实行单元模拟,财会专业实行实物动态模拟,园林、汽车专业实行实战模拟训练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激发了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兴趣。

三是要严把考核标准,改革考核方法。如梅州农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和电脑设计等专业课程开展以上机操作考核为主的改革,代替理论考核为主的模式;书法、素描等以技能考代替理论考,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要积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组织开展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工、动物检验疫、兽医防治员、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证、电工上岗操作证、导游证和汽车维修证等工种考证,为学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选择就业机会拓宽门路,进而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4.积极开展面向人人的教育,增强渗透力。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农村职业学校应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转岗培训,解决农民就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如梅州农业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努力开拓农村职教的服务面。

一是与扶贫部门合作,开展农村贫困青年实用技能免费培训。梅州农业学校每年举办2-3期500人以上的免费培训,并推荐就业,帮助农民转岗,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使广大农民通过职业技术学习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了学校“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二是结合“十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制定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学校的扶贫济困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的青少年走出 “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困境,既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又反哺了农村困难家庭。

三是依托“星火学校”平台,每年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乡镇和村委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现场教学,现场解决实际问题。每年培训专业户、农民技术员和村官等多达2000人次。

四是组织专业教师科技“赶墟”,利用乡镇“墟日”举办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等,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5.坚持教学、科研、生产、推广相结合,扩大影响力。

农村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设备、师资和技术等,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进行产学研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在项目实施中解决技术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梅州农业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充分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转化为生产力,为梅州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梅州农业学校承担了省人大“冬虫草子实体研究开发”项目,获得了梅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每年生产冬虫草子成品150多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还实施了省人大“新特优花卉引种、培养、推广”项目,既满足了学校的教学需要,又满足了梅州园林城市建设的需要。另外,学校的“竹子与水稻远缘杂交技术”取得了成功,育出了水稻新品种“竹稻966”和“竹稻989”,填补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学校也荣获了2007年梅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梅花的引种、筛选和栽培技术己通过了市科技成果鉴定。这些成果大大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6.政府重视,加大投入,强化统筹,增强发展力。

职业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产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抓。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集中财力在区域内品牌学校建成技术先进、面向社会开放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空间,为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富强、农民富有”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提供人才和技能保证。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政府统筹职能,帮助、指导农村职业学校组建农村职教集团,充分发挥其职业技术教育活力和吸引力。要以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吸收各县、区中等职业学校,形成有规模、有品牌专业的农村职教集团。可以说,农村职教集团的出现,为激活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找到了一条新途经。农村职教集团有如下优势:首先是把一地多校的闭门办学模式扩大为集团化开门办学的模式,有利于获得“1+1>2”的群体办学效应。其次以农村职教集团为基本结构单元的分工分业,有利于在区域范围内形成有品牌和特色的优势专业群。再次农村职教集团是各校间自觉行动的组织,既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又可统筹规划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规划与当地经济建设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有机结合,避免各县职业学校间“小而全”的同质竞争和专业的重复建设,有利于实现“一校一产” “一校一业”和“一校一品”,实现产业对接专业,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而确保农村职业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梅州农业学校)

9.增强团支部的什么力 篇九

双方商定,自签署共建协议之日起,山腰中学将利用学校教育和教师职业的优势,以座谈会,交流会,讲座的形式,协助宏力鞋业对工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并为宏力鞋业开展活动无偿提供场所,组织学生走进工厂开展共建活动。

而宏力鞋业也同时承诺,为山腰中学的师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实验基地,并选派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山腰中学的校外辅导员,协助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努力为学校开展的走进社区活动提供支持。

从单位与学校同创共建、共同促进未成年健康成长的原则出发,山腰中学党支部(以下简称甲方)与宏力鞋业党支部(以下简称乙方)自即日起结为共建单位,经共同协商,现达成结对共建协议如下:

一、甲方的责任义务:

1、以结对共建为契机,健全工作联系制度,致力在共建过程中提高学校教师的队伍素质和工作水平。

2、及时通报学校文明创建工作情况。主动学习和汲取宏力鞋业党支部的文明创建理念、思路和经验,主动宏力鞋业党支部参与学校文明创建。

3、根据宏力鞋业党支部的需求,积极为宏力鞋业党支部下属工人进行家庭教育的辅导。

4、学校积极组织党团员对宏力鞋业党支部下属工人子女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确保共建取得良好效果。

二、乙方的责任义务:

1、充分发挥本支部的优势和特色,适时与山腰中学支部共同组织开展符合未成年人特点、有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学习进步的家校互动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

2、积极组织本支部所属区域工人,开展生动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工人做学习的模范,做关心下一代的模范。

3、教育工人,主动关心、参与、配合和支持学校组织的各项学习教育活动。

4、每年为学校部分学习优秀的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困补助,不定期开展手拉手活动。

一定通过努力扎实的工作,增进沟通与交流,在共建中发展,在发展中共享,使“和谐校企建设“结出丰硕的果实。

甲 方:(章)乙 方:(章)

上一篇:新中式装修风格设计方法与效果图5则范文下一篇:庆元旦校园搞笑相声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