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24-10-23

初中化学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精选10篇)

1.初中化学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一

浅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

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因为环境是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为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呢?下面浅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初中的各主要学科中,化学可以说与环境保护的话题联系得最为密切。从空气的知识到水的知识,无不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材中涉及到的环境教育的因素,有计划、有目的、不失时机地渗透环境教育,但这并不是把环境教育的内容强加、硬塞给学生,而是合理科学地运用教材提供的信息、版面,使环境教育顺其自然深入学生的内心,以增强学生们的环境忧患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兴衰的使命感。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有关环境的知识还比较薄弱,教材中涉及到的环境教育的内容,应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课堂上可以通过案例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比如讲到大气污染物的内容时,应给学生讲清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的产生、特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和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的产生及中毒后如何应急处理等。并由二氧化硫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的形成危害,如水稻等农作物死苗、建筑物、桥梁、古迹都遭受酸雨破坏,造成巨大损失;讲到《自然界中的水》这一节时,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应明确给学生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我国不仅水资源不足,而且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也造成了水的严重污染,就可以给学生讲讲“赤潮”现象和“水俣病”事件。通过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理解化学知识。在真实的案例中,学生会有更真切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和环境污染防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在学习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时,“保护空气”一节中说到“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同时,九年级化学课本(上册)第30页左图以发人深省的幽默漫画为主线索,引出了”温室效应、臭氧的困境、酸雨、汽车尾气等多个专题的学习。

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4爱护水资源”的学习中,对中国水资源特点、全球水资源概况与分布、水污染、水的自净等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对有关“水”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又如:草原的开垦、森林的砍伐,使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越来越多的有机物排放到水中,这些有机物易使水“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和水生植物生长茂盛,从而过分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水中缺氧,使水中鱼类等因缺氧死亡。

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62页对水的污染及防制已作了明确的阐述:“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理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如,工业废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也应该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它们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更生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教育意义。如药品取用为什么要按规定用量,没说明用量则取少量,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则取1-2ml,这样既节约药品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如对用剩药品的处理: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抛弃,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危险;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制气体的装置为什么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什么要对尾气进行处理;以及闻气体的方法;化学试剂的贮存和使用等等。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时机,教师必需运用好这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四.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环保措施 我们都知道污染源于我们的生活,根据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环境污染是可以控制的。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避免像水俣病事件、痛痛病等事件的发生。

(二)节约能源、调节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寻找新的、无污染的燃料,开辟新能源。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提高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的催化效率等。

(三)加强环境管理,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

(四)回收可利用的旧物品,制造对环境友好的材料,如可光解的或微生物降解的塑料。

(五)大力发展绿色植物,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森林等,还地球山青水秀的本来面目,恢复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

(六)严格控制“三废”排放,做好“三废”的处理和综合利用。

总之,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需要全人类都来关注。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环保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渗透环境教育,使他们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这样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2.初中化学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二

此外, 教师还可以挖掘化学发展史上其他的德育资源, 使学生明白科学精神是相连的, 是无国界的, 从而激发学生努力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 也能够像我们伟大的化学先哲一样, 将来在世界化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世界化学科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比如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年仅22岁时, 就凭借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而获得了国王亲自颁发的奖章。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从小家境困难, 由亲戚抚养成人, 由于他顽强的学习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结果在空气的组成及氧气的制取与发现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再如对于氟单质的制取, 很多的科学家都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很多人中毒, 甚至有些科学家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即使这样, 很多科学家们仍然前赴后继, 直面困难, 毫不退缩。

通过在平时的教学中, 利用化学史, 适时恰当的对学生进行不怕吃苦、勇于奋斗、大胆质疑的精神教育, 特别是抓住点滴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学生的爱国情感, 不断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

二、树立学习榜样, 激发化学情感

初中学生, 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 特别是对自己崇拜的人, 更是在平时的学习中, 会自觉的以之为标杆, 在不经意间去效仿。如果我们教师遴选化学界的那些德才兼备的精英人物, 利用他们在科学研究上的孜孜付出和在国家遭遇磨难时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对学生进行宣讲,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 从而提升他们的德育素养。如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博士, 从小热爱祖国, 学习勤奋。他在获得了博士学位后, 谢绝了印度塔塔公司年薪10万美元的聘请, 冲破重重阻挠, 历时50天, 终于绕道回到祖国的怀抱, 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和改进制碱工艺上, 经过多年艰苦的摸索, 终于得出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 在1926年生产出合格的纯碱, 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取了荣誉。再如波兰化学家居里夫人, 自幼丧母、家境贫困, 凭借她吃苦耐劳、好学不倦的品质, 与居里先生密切合作, 终于发现了两种新的化学元素, 出于对祖国波兰的热爱, 他们以波兰的第一个字母命名了这一新的元素“钋”, 另一种“镭”元素的研究, 更是倾注了居里夫妇巨大的心血、智慧、体力, 甚至生命。为了证实镭的存在, 他们在一间夏不避热, 冬不避冷的破旧棚屋内历经4年的时间, 坚持不懈, 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 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 从而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

通过这些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其他动人事迹的介绍, 给学生树立努力的榜样, 能够在学生心中激起对化学家的无限崇敬, 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这样的方法既生动具体, 又贴近初中生的心理, 他们易于接受。

三、营造良好氛围, 提升德育效果

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给学生培植德育教育的土壤, 让学生在这样自然贴切的氛围中接受德育熏陶。为此, 创造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引导学生在轻松舒适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 心甘情愿的接受德育熏陶, 是德育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打造能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愿, 勇于挑战权威, 敢于否定, 树立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教师在教学中, 要悉心研究学生, 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利用化学学科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 通过列举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让学生将化学学习与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动手实践, 进而感悟、提升, 不断让学生感受成功,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坚强的意志。

总之, 初中学生学科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潜能, 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能否给他们提供迸发这种潜能的机会, 能否给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初中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我们教师在给他们创设利于他们智力发展和能力提升的时机的同时, 更要注重他们思想素质的发展, 将德育这一首要的任务落实在平时教学的一言一行中, 不仅让他们启智, 更要让他们娱情、尚德, 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做一个心理健全, 道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3.初中化学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三

关键词:德育 辩证唯物主义 爱国主义 环保意识 自我意象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也指出:“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以达到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责任。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这无疑是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核心。此外,环境保护教育、价值观念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等也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探讨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和塑造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教育。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运动是充满矛盾的运动,这是辩证法的核心。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指出,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他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对概念,而且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学。又如:溶解与结晶,水解与中和,加成与消去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实例。

量变到质变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元素周期律是量变到质变最典型的例子,即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又如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同素异形体性质的差异等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

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如:无机物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机物中各种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即使同一种物质分子里不同官能团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苯酚分子中,苯环与羟基的相互影响。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深厚的民族感情。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及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著名的“侯氏制碱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结合“蛋白质教学”可讲1965年我国成功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于1981年又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2003年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上天。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联系教材相关内容,适当加以展开,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动力。

三、环保意识教育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益增加,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把环境保护教育穿插在化学教学之中,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具有重大意义。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挖掘化学教学内容,从学生身边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比如,在讲到二氧化硫时。就可以渗透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告诉学生二氧化硫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份,它能导致水质酸化,毁坏树木、庄稼。

2.规范试验操作

例如,进行化学实验时,将药品规定了用量和浓度,有些药品取最小或采用微型实验,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会节省药品,减少污染,也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改进实验操作

将一些有毒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实验进行改进,使操作更合理有效,又能控制或避免排污量,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如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是一个演示实验,按照教材上的做法,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效果不明显,若改为学生实验产生二氧化硫太多,污染又太严重。为此,我们将实验中的铜屑改为弯成螺旋状的细铜丝,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即反应,脱离即停止反应,可以让学生轮流观察或操作,使二氧化硫的产生降到最低限度。总之,改进实验操作方法有多种,我们耍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和教学实际,充分利用旧物质和废物,将原有的实验进行科学的分析改进,以达到更安全可靠、趣味新颖、快捷方便、可控制排污量、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等目的。

四、塑造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教育

什么叫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心理学术语,从字面理解就是人潜意识中的自己的形象,是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在群体中应居的位置或所属的等次。

具有成功的自我意象的人,在任务面前往往有模糊的成功憧憬,在学习或工作中会自发地调动内在的各种积极因素,顽强地向成功的方向努力,一次次地实现预期目标。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肯定成绩,恰当鼓励,具体指导,布置任务(近台阶任务,即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果子)”,是一种培养学生成功自我意象的有效办法。

例如,某学生按教师的布置做了四个题:第一题对了;第二个题思路还正确,但只做对了前面一部分;第三个题做错了;第四个题不会做。从这次作业看,该生这次成绩属下等。教师个别辅导时,回避下等的结论,而以肯定成绩、体现鼓励、具体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师说:“很好!第一题你做对了。第二题你的思路是正确的,中间的这一步要这样……你完全能够做对。第三题咱们一块讨论,理理思路……你是有能力做出来的,下去你独立做做。第四题,老师给你讲一讲……”最后,教师的结论是“你很有潜力”,并结合这次辅导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布置了几个题。这几个问题有伸手可摘的果子,有踮起脚能够摘的果子,有跳起来可及的果子。由于辅导是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学生是在成功的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辅导的,学生离开教师后,一般都会按教师的布置做。

教师应重视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针对不同的学生,巧妙地创造成功情境,使各类学生都能在成功的体验学习,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毅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4.初中化学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四

摘要:环保教育是环境保护事业与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现行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化学的研究方法也为环保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人类正面临着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并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并将自觉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去。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保意识 素材 渗透 改进

化学与环境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学污染造成的,但是,反过来说,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则必须依靠化学方法才得以实现。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还有责任将环境保护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现根据笔者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教材(仁爱版,教育部审定2012,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在其内容编排上,对环保方面的知识十分注重,因此,我们应善加利用,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中,当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时,我们应当有责任、有义务向学生讲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使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就应该从自我做起,一定要保护环境。如在学习专题2 单元1 多组分的空气时,教师不仅要结合课本知识讲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危害,还要根据一些实际事例去分析、讲解。认识到大气污染对动植物的危害和引发的三大环境问题,收集一些与本地大气污染有关的事件。然后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空气的意识。又如在2013年元月,中央新闻联播连续报导了北京等地深陷雾霾包围,城区空气质量处于严重污染,2013年“两会”期间,又播出某些城市的PM2.5严重超标,“霾头苦干,创造灰黄”在2013年两会上已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这些均为教师教育学生环保知识提供了很强的说服力,教师也可以根据这些实际现象,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在学习专题2 单元3 自然界的水时,教师除了要结合课本分析水的存在及其水资源的状态外,还要查找其它相关资料或媒体资料进行分析。如我国2006年的白洋淀死鱼事件、2007年的太湖水污染事件、我省2012年出现的大面积干旱,云南省近年来多次出现的旱灾,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渣等导致河流及庄稼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从而引导学生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去分析所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并结合农村的实际用水情况,进而又引导学生去分析城市的用水及污染情况,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去深刻体会到不仅要节约用水,更要保护好水资源不受污染。

在学习了专题4 单元2 碳及其化合物时要让学生明白“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其导致的后果,涉及到二氧化碳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初中生物教材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让学生明白,大量的绿色植物可减缓温室效应的发生,要求学生不要乱砍滥伐,要保护绿色植被,植树造林的行为习惯,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等。教师也可利用新农村建设中安装的太阳能路灯,市场上出售的太阳能热水器,石阡、剑河的温泉等均可作为教育学生很好的素材,很多时候,教师在备课时,应多去挖掘我们身边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际事例,而不应该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去完成教学任务。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实验,不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避免不了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产生,而这些物质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的,散逸到空气、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可以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绝好机会。在教材中,笔者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改进实验装置,促进环保教育

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笔者把实验装置及实验药品都作了改进,用白磷代替了红磷,利用铜管的导热性去引燃白磷,且实验现象及效果丝毫不会改变,且更加环保,如图1为教材中的装置,图2为笔者改进后的装置。又如在做“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中,笔者也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白花变红花),这一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让氨气在密闭的环境下消失掉,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如图3为教材中的装置,图4为笔者改进后的装置。

2、正确处理实验废弃物,使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

只要是化学实验,都会产生一些废弃物,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不影响实验现象及效果的前提下去节约药品,对其废弃物要进行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或乱扔以造成环境污染,哪怕是一根火柴梗或一片小纸屑也不能随意乱扔,这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这样,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又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性开展环保教育

课堂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但仅在化学教学中讲环境问题,不能使学生有切肤之痛,对此,在化学环保教育中联系本地实际,无凝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就我们县来说,在县城附近有几家金属冶炼厂,每当去县城时就会看见浓浓的黑烟从烟囱里冒出,周边的农田已没了庄稼,路边的树木、花草大部分都出现了枯萎状况,又如我县近年来大种烤烟,每当在烤烟季节,在烤烟房附近的庄稼会遭受到严重的变化,在晴天的乡间公路,一旦有车辆疾驰而过时卷起的尘土及排气管中冒出的黑烟等这些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的亲身经历,为何又不是一本教育学生的素材呢?让学生接受身边的实际,去了解身边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对策,只有通过亲身经历的感受,才能使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的严峻性,从而去提高他们为改善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总之,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初中化学中,既能促进化学的启蒙教学,又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环保知识,并自觉将其行动落实到环境保护之中,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家园—地球。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 教育部审定2012 主编:沈怡文 陈德余 副主编:吕琳

2、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师教学用书(仁爱版)九年级 上册 主编:沈怡文 陈德余 副主编:吕琳

5.初中化学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五

(南京市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江苏南京210028)摘要:明确化学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内涵,提出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做法。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关键词:规划纲要;人文素养;价值取向;思维方法;哲学思想;科学创新 立童编号:1002-2201(2011105-0007-03中图分类号:6632 制仃教学目标要融入人丈元素,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 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提出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 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 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人为本就是最重要的人文 内涵。人文素养教育在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贯彻《规划 纲要》精神,有必要重新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加强 化学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

目前人们对化学教学中人文内涵的认识存在偏差,一 些人将人文内涵完全等同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 内容,而忽略认识事物及其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思维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反应中采用的行为方法等,普遍存在忽视世 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如化学史教育中忽视对科学发现中认 识方法、思维方法的深刻挖掘,往往停留在一般的史实介 绍和简单的科学精神说教中。作为“前缀”“后缀”或“插 人语”的套话式讲授,起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不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 教学中还存在有贴近生活,浮光掠影;联系社会,穿靴戴 帽;强调价值观,空喊口号等现象。

二、化学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内涵 1.人文素养

什么是“人文素养”,在《辞海》中没有找到有关解释,一些文献的说法也莫衷一是。笔者理解,人文素养是人们 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有意识地进行内化和积淀而形成 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素养和品质,是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 式、理想人格、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质性反映,是现代文 明社会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成分己

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人反观自身所形成的精 神现象,确定人类生存的价值,在方法上则要求通过观察、体验、领会、顿悟、解释等方法,建立起知识体系”。人文 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语言学、文 学、史学、法学、宗教学、文化学等。人文科学的本质是要 努力给予我们一种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综合观念,给予我 们理解并把握人类现实世界的一种新的秩序和序列,给我 们提供一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思想情感的新的思维 形式。人文科学体现的是一种通过人类社会现象和人类 文化现象来把握人类的创造精神,其包含了追求真理、勇 于实践、大胆怀疑、理性反思、宽容态度、立足创新等要素。2.化学教学中的人文内涵

化学教学的首要功能是育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 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 念”有8项条目,充分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其中3 项条目明确提出了人文素养内涵的理念。

(1)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 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 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 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 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 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 精神的积极作用。

《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以进一步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具体表述了课程目 标。反复研读不难看到,《课程标准》结合化学学科特点 和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已将人文素养基本内涵融人课程目 标之中。

其实,科学素养本身就蕴含着人文元素,如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从化学学科发展史也 能看到,人类在长期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中积累 和形成了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和化学基本思想,并演绎 运用于研究和探求未知的化学变化中。同时,又借鉴、应 用其他学科研究的方法及成果于化学研究中,才使化学成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5期

为当今“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重要学科。这种学科研究中的哲学思想、认识方法、思维方法、价值观 念、创新精神等均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化学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决不能游离于学习知 识与技能、培养能力的化学教学活动之外,进行空泛的说 教,要融人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活 动中感悟、体验、习得和内化,形成个人素养。关注学生在 学习活动中科学精神、合作态度等的养成。

化学教学中人文内涵一般包括显性人文内涵和隐性 人文内涵。显性人文内涵是指教学资源用直截了当的语 言叙述提炼、归纳、点拨等直接揭示的方法来加以体现,能 使学生直接受到熏陶感染,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激发良 好的接纳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观。这种显性 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直接的。隐性人文 内涵的人文价值隐在其中,需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 生在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去把握与领悟其暗含的人文内 涵,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把人文素养内涵巧妙地融合到设 计教学活动的环节中。如在化学史的教育中主动传承知 识、突出认识方法、体现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应一并 考虑,引导学生仔细品尝学习活动给予他们的求知乐趣、精神激励和心灵同化。

1.制仃教学目标要融入人文元素,有目的地开展教学 活动

高中化学教学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的人文内涵,明 确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如必修化学1主题1(认识化学

科学)“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 学研究的作用,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 重要作用,认识并欣赏化学学科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 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学习实证研究方法和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实验工 作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化学2主题1(物质结构基 础)和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分别从观念和思想方法角 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的本质,树立正 确的元素观、微粒观和质量守恒、能量守恒思想。通过科 学探究,体会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介绍元素周期表,让 学生感悟科学发明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进一 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 律是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笔者认为,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高 中化学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把握以下四个层次:(1)感受美妙变化,提高学科兴趣;(2)养成科学态度,认 识科学方法;(3)增强社会责任,形成正确观点(思想);(4)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内在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应实事求是地确定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层次,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④

2.结合教学内容,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提升 人文素养

(1)开展探究活动。

①文献资料探究。如结合化学史教学,可以围绕已确 定的探究主题,在提出相关的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文献 搜寻、资料查阅,开展讨论。例如,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 表的教学活动,从中感受化学发展的哲学思想和寻求科学 规律的认识方法。

②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在“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主 题教学中,组织开展氯碱工业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引 导学生查阅氯碱工业的发展资料,讨论科学技术对促进社 会生产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氯碱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学习有关化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获得科学研究应用于工业生 产的方法,体会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

③模拟化学家发现的实验探究活动,从中学习科学家 献身科学事业的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这里,特 别要注意介绍我国科学家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科学探究 取得成果的先进事迹和他们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如 “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及其所体现的“绿色化学”思想。(2)开展化学小论文撰写活动。

结合阶段教学内容的学习,确定讨论课题,组织撰写 化学小论文和小型答辩会。引导学生不仅运用化学知识、化学原理分析问题,而且要提出观点,进行必要的论述,不 求多,但求新。还可以围绕主题,以“化学辩论会”的形 式,引导学生争辩,通过观点的交锋碰撞,培养学生树立科 学观点,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开展“化学周记”活动,便于与化学教师心灵沟通,关 心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通过记录学生参加化学学习活动后的心灵感悟和内在变化,促进学生在学习化学知 识、提升认识能力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3)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学习哲学方法。

如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形成和应用是贯穿高中化学 的一条教学主线,只要应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和辩证的认识 方法就可以本质地把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并能有效解决 有关这一类化学变化的问题。

正确认识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可以解决化学反应 中的很多问题。如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电解质电离 程度的影响因素,有机反应的反应产物与反应条件的关 系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回答分析的思 路,而且要概扣所运用的主要科学方法。这样,渐渐引导 学生有意识地不验科学方法。

(4)从化学的视角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增 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伦理道德。

如在环境保护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 学知识教育,还必须要教育学生树立起环境保护的忧患意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5期

识、责任意识、法规意识和道德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尤其是培养学生环境伦理道德,自觉爱护环境。2010年6月初披露的江苏盐城工业园将水管深埋水底向 海中排污事件说明,人们不仅要树立法规意识,还必须具 有环境伦理道德。再如,我国“加碘盐”的规定,量的确定 很重要,补碘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缺碘情况,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不能一个“标准”,不然会带来危害。含氟牙膏也存 在着同样的问题。结合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使学生 体会到社会责任感的意义。(5)提高审美素养。

我们知道,美育是以提高和培养人对现实与艺术的鉴 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情趣为主要 目的的一门教育科学。化学世界的美无处不在,美轮美奥 的化学变化、千姿百态的各种晶体、神奇美妙的物质微观 结构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化学教育中要善于揭示物质 及其变化中美的元素,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美,欣赏感受 美,提高审美情趣,评价追求美。“美的陶冶是人类的各 种创造活动可以借用的钥匙和拐杖。”化学世界以美启 真,其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在讲述“C}的结构”发现史 时,介绍美国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他在建筑学上的 “少里求多”的哲学思想,以最少的材料建造出最大容积 的建筑物—多面体弯隆建筑,对C。发现者克罗托、斯莫 利、科尔等人的启迪,以致把C。称为“富勒烯”。富勒在 建筑系讲课时,积极鼓励建筑系的学生学一点化学,他认 为:“化学中讨论的物质结构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结构,它 是最合理的也是最完美的结构。”富勒这些话有着深邃的 哲理。富勒“异想天开”的大胆设想使他在建筑学上取得 成功,也在化学上解决了C。的结构问题。可见,敢于设 想、丰富想象是科学的发现和发明的源泉。同时,也充分 展示了化学结构的自然美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在学习活动中铸就学生美的心灵。如在小组探究学习、实践活动中尊重他人、谦逊虚心、主动协作、认真细心 等要关注并纳人评价内容。

(6)把握化学史教育的精髓,教育感染学生提高人文 素养。

结合化学发展史教育,揭示化学知识、理论及变化发 展规律中所深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 观念,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化 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人类生活发展中的价值。同时,还可以看到科学家们深厚的人文素养,没有人文素养,科 学家不过只是一个科学工匠,成不了学术界的领袖。学术 领袖必须是一个人格上完整的人,一流的科学家都有深厚 的哲学素养。

纵观科学发展史、化学发展史,不难看出科学的认识 观和方法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如氧气的发现史:拉瓦锡 深人研究普利斯特利的发现,并反复从量上进行精确测 定。他认为,可燃物燃烧时质量的变化是由于这种“上等 纯空气”造成的,而与燃素无关。1777年他正式把这种 “上等纯空气”命名为“oxygene(氧)”。他不仅彻底推翻 了燃素说,建立了燃烧的氧学说,而且还以科学实验证明 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的质量守恒定律,为精 密、定量的化学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也为唯物 主义哲学的“物质不灭原理”首次提供了实验证明,促进 了哲学的发展。拉瓦锡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不 靠猜想,而要根据事实”。这种比较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 的思想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自身有着极丰富 的哲学内涵。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认识物质及其 化学变化,可以深刻理解化学理论,并获得科学的思想 方法。

①正确的物质观: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从哲学上看,原子论作为一种物质观,不仅是化学上研究物质组成的一 种主导理论,也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 论,即把复杂的宏观现象归结为微观的简单要素的认识方 法。阿伏伽德罗在原子学说基础上提出了分子假说,并逐 渐发展成为分子论。分子论的建立,不仅使人们认识到原 子和分子间的联系与差别,认识到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基本 保持不变以及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的拆开、破坏,发生 “质”的变化,而且使人们对物质层次和化学反应的认识 进一步深化。同时,分子论的建立过程也表明,科学假说 是探索真理的重要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②物质性质的本质观: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 是我们反复引导学生必须树立的学科观点。俄国科学家 布特列洛夫在综合了当时化学界“原子价、碳四价说、碳 链说”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有机结构学说,“分子的性质 不仅仅取决于其化学组成即原子的种类和数目,而且也取 决于其化学结构即原子的结合顺序”。他指出,有机物的 化学性质与结构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人们可以依 据分子的化学结构推测分子的化学性质,反之,也可以依 据其化学性质推测分子的化学结构。他对有机物部分结 构的研究,阐明了化学现象与本质、化学功能与结构、宏观 表象与微观结构的内在联系。

随着分子结构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建立了价键理 论、量子化学理论等。人类对物质变化的本质认识不断深 化。同时,科学理论的创立大大推进了科学思维方法的发 展。如量子化学的创立,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是应用了一 系列的科学思维方法:化学移植法(借助物理学科量子力 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化学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化学演绎 法(描述一般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演绎到化学中分子内微 观粒子)、化学分析与综合方法等。

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宏观变化现象与微观结 构关系的本质认识观,并始终把握“宏观现象一微观变 化一符号表征”这一特殊的化学思维方法。

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观:世界万物都处于永无休止的 运动和变化中,这种运动和变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表现 为各种运动形式之间能够互相转化,且转化时在量上和质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5期 ④

毛东海

(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上海200435)摘要:介绍了开展课堂研究的四个阶段—“实验研究”“模式研究”“案例研究”及“整合研究”;畅谈了作者自己在课

堂研究中的成长经历和收获体会,为广大教师开展教案研究提供借鉴。关键词:实验研究;模式研究;案例研究;整合研究

文章编号:1002-2201(2011)05-0010-02中图分类号:6632.0文献标识码:B 1991年我参加化学教学工作,经历了上海市一期课

改和二期课改。19年来,我聚焦“实验”“模式”“案例”三 项内容,开展教学研究和课堂实践:1994年开始实验研 究,1997年开始模式研究,2003开始案例研究,2007年开 始整合“三项”研究。我在化学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 收获成果,积累自信,不断成长。

一、关注学科特点。对实验研究情有独钟

1994年,我得到时任闸北区化学教研员奚仲廉老师 的帮助,成功申报上海市青年课题“化学新教材实验教学 研究”。19%年,我代表本区化学学科青年教师参加“闸 北区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月”活动,“一氧化碳”一课获得圆 满成功。从此,我与实验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我的实验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要素的研究,二是实验教学的研究。前者针对化学实验要素存在的问 题及改进开展研究。这些要素包括“操作过程”“可见度” “稳定性”等11项。后者针对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开展 研究。

为了开展“实验要素的研究”,我先后对一期、二期新 教材的化学实验进行过专题研究。特别在二期新教材全 面推广之后,面向全区开展问卷调查,并组织教师进行座 谈,了解实验实施情况,然后开展重点实验的可行性研究。一期研究成果获上海市青年教师课题研究三等奖,二期调 研成果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学教学》2009年第 6期)。

为了开展“实验教学的研究”,我先后参加了区青年 教师研究小组、区化学实验研究小组,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上都是守恒的。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量 质互变定律等均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④事物对立统一观: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原因。化学变化中的对立统一无处不在,溶解一结晶、化合一分解、氧化一还原、离解一分子化、化学键的断裂一 形成等,应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相关的化学概念、化学 变化,不仅能科学掌握化学知识,而且能获得把握变化规 律的认识方法。

⑤科学发展观:当今,化学发展特别引人关注。环境 污染、能源短缺、资源紧张„„似乎都与化学联系在一起,如何树立化学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正确价值观十分 重要。“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学”等科学 发展观思想应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内容。

当前,要特别重视化学史中所展现的科学创新思想方 法教育。如“元素周期表”学习中,介绍两次荣获诺贝尔 奖的女性科学家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针和镭,并分离 得到了金属镭时,不仅介绍她科学发现的重要内容及她聪 明勤奋、生活俭朴、热爱科学等科学精神,还应从中了解她 科学创新的过程,借鉴她科学创新的思想和方法。

注意将发掘化学史中的教育资源与展现现代化学成 ⑩

果中的教育素材结合起来,既追寻化学家“梦”(如凯库勒 的苯结构梦)中闪耀的科学思想光辉,也探索现代科技图(如人类基因组图)中凝聚的物质结构微观分析方法的 智慧。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我们应满腔热忱、持之以恒 地进行人文内涵的挖掘和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教育。教 学设计不能仅仅关注学习科学知识及开展科学推理,还必 须引导学生领会和感悟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所深含的人 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丰富自己内心生活,提升个人的文化 品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叶孟理,李锐.人文科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8;3,94.[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化学进展的启迪〔M].北京:人

6.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六

【摘要】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切实落实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更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初中教育是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创新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现象生动逼真的化学实验,或用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或用动画与视听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例如在初中化学绪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这样设计:课一开始,我先设置一种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说“现在,我来表演几个小魔术,请大家欣赏”。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下,我将四个事先已沾有不同液体(都是无色的)小烧杯摆在桌上,然后将一瓶无色液体分别注入四个小烧杯中,奇迹出现了,四个无色杯子中分别出现了红、蓝、白、黄四种不同颜色的“饮料”。此时,全班沸腾起来了。学生们既惊讶又不可思议,个个以期待的目光望着我,希望立即得到答案。我说:“这魔术的答案就在这本书里。”我边说边扬起化学课本,开始正式的讲课。这一课上,学生由于急于知道问题答案,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传统的师生关系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如在讲“分子”这节内容时,我在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以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我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并驾驭其中,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不断挑起思想的火花,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的培养。

三、巧妙设疑,设置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来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问题是创新之始。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才能启迪新的思路,开拓想象的空间,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例如,初中化学教学中讲授一氧化碳还原性时,涉及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但教材中并没有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这时巧妙地对学生设疑:实验室如何操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一实验?这时学生会想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而回答:⑴通入纯净的CO(排净试管内的空气)。⑵加热。⑶停止加热(继续通CO防止Cu重新被氧化)。⑷停止通CO。我作进一步启发设疑: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步骤是否相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会想到CO和H2不一样,因为CO有毒,尾气必须处理。因此,在上述步骤上应加上:⑸尾气处理。当讲到尾气处理时,进一步提问如何处理剩余的CO。学生经过思考会想到几种处理CO的方法,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四、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教学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开发,当他们探究成功时便会产生愉悦感,从而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兴趣提高。例如:在讲到铁生锈的条件,可按科学探索的思路: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进行探索性实验。首先出示一只生锈的铁钉,然后⑴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铁制品最烦恼的是什么?那么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⑵对问题进行分析:铁的生锈可能是与氧气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空气中水分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氧气、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⑶实验:根据上述分析,设计如下实验:a、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水接触。b、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c、将第三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枚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将三支试管放置在教室中,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这样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现智慧和才能。

7.浅谈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 篇七

一、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在化学教学中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化学课上教师要富有激情地介绍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对化学的研究更是令世人瞩目的。许多化学成果在世界化学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我国造纸、火药、冶炼和陶瓷等。我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和使用湿法冶金技术的国家。我国化学工业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展, 让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5年我国成功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又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还有两弹一星、纳米碳管、高分子材料、飞天梦想的实现等, 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也让学生认识到要学好科学知识, 做一个有用的人。通过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先生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学生:侯德榜从小学习勤奋, 以十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赴美留学, 学成后, 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 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在日本侵华战争时, 拒绝日本鬼子的合作, 率众入川, 筹建川厂。经过他的不懈努力, 终于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打破了欧洲垄断造碱的历史, 结束了中国人用洋碱的历史。他改进的造碱工艺, 被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 闻名世界, 为中华民族争了光。通过讲述该事迹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为国争光的意识。此外, 教师还可以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使用芥子气等化学武器, 拿中国人进行化学实验等, 教育学生落后就要挨打, 勿忘国耻, 奋发图强,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渗透在化学教学中

通过介绍天体、地球、生物和人体都是由氢、氧、碳、磷、钙等物质组成的, 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原则;通过分子、原子、电子的不停运动, 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再结合化学反应中的化合与分解, 离子分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物质溶解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等,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与还原, 使学生认识对立统一观点;通过纯净的氢气能安静燃烧, 而不纯的氢气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等, 说明量变能引起质变。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变。如无机物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如化肥、农药的使用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但又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凡事都有其有利的一面, 也有其有害的一面。通过洗涤剂、塑料的是与非, 还可结合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从而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将环保意识渗透在化学教学中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不断增加,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人类面临一系列环境问题, 如生态平衡的破坏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一些环境污染:空气的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白色污染等。结合课本知识, 讲述环境保护知识, 如工业三废与水、大气的污染;农药、化肥与水、土壤的污染;化石燃料与环境污染等, 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大气污染、水污染的图片, 让学生观看, 并让学生自己也收集资料, 观察我们周边的环境情况, 关注社会, 发现存在的问题, 如:要改变能源结构, 减少废气的排放量, 增加废气处理设施, 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使学生了解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使其养成环保习惯, 从自身做起, 节约用水、用电;不用一次性筷子, 节约纸张, 保护森林, 尽量少用塑料杯、塑料袋等, 并通过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周围人的环保意识。

四、将崇尚科学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

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认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可破除迷信, 识别伪科学,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利用磷化物与“鬼火”;自燃与“天火”;酸碱指示剂遇酸碱变色与巫婆、神汉的杀鬼见血破除学生心中存在的迷信观念。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使学生明白组成物质的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种类不发生改变, 可用来批驳李洪志的铝变黄金、水变油的伪科学;通过讲解化合物知识与虚假广告;假金银的识别;毒品的化学性质等, 保护学生健康的认识能力, 不迷信, 崇尚科学。

五、将挫折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在学习、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碰到或多或少的困难, 教师在讲课中可以穿插诺贝尔在制备硝化甘油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磨难, 改进工艺时曾发生多次爆炸事故, 弟弟在事故中死去, 父亲受重伤。可诺贝尔并没放弃, 在进行了无数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后, 终于发明了胶质炸药。讲述科学家在制取单质氯过程中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生命, 但科学家们没有退缩, 在1886年法国科学家瓦桑制取了单质碳。通过这些故事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顽强勤奋的优良品质, 要敢于面对困难, 设法解决问题, 明白挫折也未必是坏事, 只要正确对待, 不断吸取教训, 就能在失败中获取成功。

六、将道德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

针对如今社会上出现的奶粉、牛奶中添加“三聚腈胺”、猪肉中有“瘦肉精”、豆腐中加“吊白块”、鸭蛋中有“苏丹红”、蘑菇上的“荧光粉”这些食品安全事件, 指出这些非法的食品添加物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当更多敏感的社会问题通过化学知识有力解释而大白于天下时, 基本的道德观念责问着人们的良知。其实, 卖牛奶的会吃猪肉、鸭蛋、蘑菇等, 卖猪肉的又要喝牛奶等, 这样的悲剧会周而复始, 会造成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通过化学的解释、真理告诫学生如果人不能将自己的良心放正, 那么就会进入一个自相残杀的循环中, 道德和社会良知的缺失会影响到社会的在秩序, 甚至波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8.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 篇八

【关键词】化学教学 渗透 环保教育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四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界。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阻碍了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这一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已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存,关系到国计民生。环境问题,在我国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由于我国对环境的治理起步较晚,法制上还不十分健全,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也很淡簿。所以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法制的教育,已显得特别重要。

一、根据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首先,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什么样的恶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明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

为了做好环保教育工作,作为化学教师平时应收集、积累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收集到的材料自然渗透到教学中,使化学教学生动活泼,紧密联系实际。

(一)在进行CO性质教学时,向学生介绍CO的毒性

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

(二)在进行硫的燃烧实验时,介绍“酸雨”危害

实验时特别提醒学生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这样可以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防止造成空气污染。因为“酸雨”是氮、硫的氧化物污染空气而形成的。20个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城市伦敦下“酸雨”,50年代美国某工业城市下“酸雨”。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下“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个早晨下“酸雨”。

“酸雨”的形成,可以使工业机械锈蚀,寿命缩短;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溶出,从而进入鱼、贝体中,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可以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可以使一些价值很高的古文物腐蚀。

(三)在进行CO2性质教学时,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发生,阻碍了地球上能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室环境使害虫、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有资料报道,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和冰冠开始融化,加之温度的升高引起海水体积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没,土地减少,引起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增大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二、根据实验教学,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一)在实验装置改进中,进行环保教育

在制取一些有毒物质(气体、液体)时,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乱淌。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如实验中涉及SO2、H2S、NO2等有毒气体时,对其尾气的处理,可用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

(二)在药品的贮存和使用中,进行环保教育

在实验教学中,经常向学生介绍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硝酸见光易分解且挥发,污染空气。再如液溴贮藏时用水加封液面和用蜡封瓶口,溴水现配现用,防止溴蒸气逸散空中污染环境。

(三)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进行环保教育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还要教育学生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学生一味追求趣味而乱动手摆弄。要求学生在制取有毒气体时,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如铜和热浓硫酸反应,铜和硝酸反应。尽量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只要能得到正确的明显的结果,学生能观察到其物质的存在,了解和掌握它的性质就可以了。

(四)在实验完毕后,进行环保教育

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一定要按指定处倾倒或回收。然后统一处理,严禁随意胡乱倾倒。如进行CO还原性反应实验时(CO+CuOCu+CO2),对排出的尾气必须接上点燃的酒精灯进行燃烧,以免未完成反应的CO造成空气污染。

三、通过课外活动,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康义. 浅谈环保教育在化学教学的中的渗透[J]. 新课程,2011(07).

9.初中化学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篇九

从小培养学生们的绿色化学意识,把学生们培养成为化学专门人才的重担就肩负在了化学教学工作者的身上。那么怎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就成为教学工作者面对的首要问题。下面我们将从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实践和意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初中化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提出,促使学生们向着提高综合素质的方向努力。而化学教育要想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就必须接受绿色化学教育,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绿色化学意识。绿色化学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热爱和尊重大自然,对其牢固树立绿色意识起到了加强作用。

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面对的最大问题来自于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的进步,还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恶化。绿色化学的提出是环境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要。学生们在学习绿色化学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初中化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实践研究

2.1有计划地安排绿色化学教育内容

绿色化学作为新兴的.化学学科,虽然融入了初中化学教材,但是内容却不是很详尽。作为化学教学工作者,在这个时候就应该肩负起引导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绿色化学的好处,在在课堂上缓慢自然地渗透绿色化学的内容和意义。

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在讲解化学反应和合成过程中,讲解生成物和化学反应对环境的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氯气消毒的化学反应中,讲解的同时,要渗透此过程造成的水氮磷过多造成的赤潮给予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汽油在化学反应中如何反应以驱动汽车给人来带来方便和进步的同时,讲解汽油在燃烧过程中,造成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这样,教师的逐步渗透才是绿色化学渐渐深入学生意识的切入点。所以在初中化学教育中,教师们应该有计划地逐步安排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们的绿色化学意识。

2.2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强化绿色化学意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意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绿色环保意识,这也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绿色化学教育的同时,进行一些可以强化学生们绿色化学意识的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建立和强化他们的绿色化学意识。

例如,在讲授工业生产类章节的时候,基本讲解绿色化学的内容和释义后。组织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化学反应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并对此活动进行发言讨论,初步对这些化学反应的认识和解决化学对环境危害的解决方法。

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潜意识里深化绿色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他们下意识里建立绿色化学的意识。

绿色化学意识的强化是学生们学习化学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仅仅要注意绿色化学的渗透,还应该及时对绿色化学意识进行强化。

2.3利用“环境保护日”,加大绿色化学渗透力度

环境保护日,是大力宣传绿色化学的最好时间。这一天不仅仅社会关注环境,会有大量的宣传单页和画册,而且学校还会借此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实践素质教育。这对绿色化学教育是一个加大的宣传。

例如,环境保护日,教师可以借此开展一次大型自由发言班会,学生们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工具查阅绿色化学相关知识和有关图片。

绿色化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只有在生活细节上能时刻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和重视,才真正实现了绿色化学的渗透。所以,教师们应该利用一切能吸引学生关注的工具和活动,在最大程度上使他们关注和重视绿色化学。

2.4重视培养实验活动中的绿色化学意识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绿色化学真正的深入人心就必须重视其在实验活动中的渗透。

在实验活动中加强绿色化学意识就要注重实验细节的改进。以往的教学中,因为课时条件的限制,或者是教师不在意,有些有害的实验气体会被学生们随意排放。那么在绿色化学的教学模式下,就要求教师注意这些细节。

教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告诫学生,实验气体要尽量排放入玻璃瓶中,并把这个细节广泛运用到每一个实验中去,只有这样,学生们在实验课程中渐渐养成环保的习惯,逐步深化绿色化学意识。

对实验的重视是绿色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绿色化学的实践,以身作则,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严格实践绿色化学原则。使学生们养成环保、健康的绿色意识和习惯。

三、小结

绿色化学是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教师们必须摒弃以往落后的、不环保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逐步渗透绿色化学。

10.初中化学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德隆乡初级中学

黄剑锋

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它的教育、教学理念是现代教育、教学大亮点,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旨在扭转过分关注“知识授受”为特征的教学局面,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着眼点,以便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信条,从而重建了教学、师生关系概念。那么在初中化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呢?

一、在教学中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根本教育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指学习者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必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它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领悟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化学教学中所注重的“双基”并不等于科学素养,这只是构成一个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是要在原有的“双基”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思维策略;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能够理解科学知识,包括基本科学术语,如元素、化合物、PH等,否则就无法阅读和理解新闻媒体的科学报道,也无法参加有关科技决策的讨论;

2、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只有理解了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才能分辨科学与伪科学;

3、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其局限性,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反作用等。

二、在教学中要打破“学科本位”,树立学科兼容观的理念

自然界是一体的、开放的、交错的、兼容的大系统,为研究方便而人为而划分的学科并不能割裂事物间固有的相互联系与交叉。但传统的教学却过分注重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知识的逻辑性,对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不利于他们后续教育和能力发展。因此,在新课标下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克服学科本位主义思想,打破学科自身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局限,树立学科兼容观。一是要加强学科知识的交叉意识,把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学习化学,以更加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 面。二是重视学科间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把其他学科的问题解决方法移植或嫁接到学习化学中来。三是加强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结构方面即要是“专才”,又需是“通才”,在融会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还需知晓数学、物理、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这样才有能力打破学科教学封闭的旧局面,实现学科渗透、文理兼容的教育新局面、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新课标理念。

三、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员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慢: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化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在教学中,首先要认真研究学生状况,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其次教学过程中,既要把基本教学内容在一定时间内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同步教学,完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又要注意处理好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采取分层指导、分类要求的方法异步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相应的参与、发展和成功。这其中包括:目标设计分档次,尊重并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提问由浅入深、富有层次,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练习有明显的梯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所有的学生都江堰市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快发展。

四、在教学中结论教学和过程教学并重

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同时更要使学生“知所以然”,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是始点,学生获取知识则是终点,教学中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结果不可避免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学生”。新课标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意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2 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一是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与化学相关的生活和生产实例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建立概念、总结规律奠定基础;二是要选择典型实例进行剖析,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共性,把科学研究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三是要适当设计一些情境展示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化学概念和规律同具体情境联系起来,以便于抽象、概括和归纳,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体现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四是及时进行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根据学生知识基础、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的差异,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方式和进程,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在教学中知识积累与科学探究并重

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学工作要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正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而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因为传承与发展人类文明仅靠知识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科学探究就是其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更新教学理念,把科学探究引进课堂,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实际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以及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二是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的研究,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精神,增强其探究意识。三是把课题探究的评价重点放在探究过程上,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探究过程中的得与失,获得探究的经验与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六、在教学中善于赏识激励,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标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进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和价值观等方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年的话成为历史;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 3 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究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激励为主,但并不是意味着排斥、否定必要的批评和惩罚。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但夸要有度。一个学生如果只有表扬,不能批评,将来走上社会后,怎能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应该说是不完整的教育。当然,惩罚只是一种常规教育手段,要注意把握度和时机,注意实际效果,避免产生副作用。

在新课标理念下,实施现代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充分领会新课程标准理念,改变传统教育思想,积极探究,努力实践,发现教育、教学新方法、新思想、新规律、新模式,切实把新课程标准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附:作者简介:黄剑锋

百色市那坡县德隆初级中学

中学一级教师

1990年任初中化学教学至今

手机:***

韦老师: 你好!

上一篇:今朝:追求语文教学的和谐下一篇:当一名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