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文化

2024-09-30

家园文化(共8篇)

1.家园文化 篇一

咖啡时间与家园文化.

一直觉得,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是一种文化,需要有诗意,更需要去经营。我园地处工业园区的生活快节奏环境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平时没有时间接送孩子,并与教师当面交谈,但他们都很重视孩子在园的情况,重视家园共育。因此,在家园传统的沟通方式中,我们又增加了另一道风景线――咖啡时间,为这些爸爸妈妈们打开一扇窗。

每个周末下午4点至6点,是幼儿园的咖啡时间。我们在操场一角撑起三把阳光伞,下面围起三张小圆桌,铺上桌布,放上鲜花,泡上一杯热腾腾的浓香咖啡,开始了教师和家长之间轻松自在的畅谈,宛如休闲小站。幼儿园10个班级,轮流主持。每次,热情的家长都要带上不同品种的咖啡和小点心加入,仿佛家庭聚会,其乐融融。在这样愉快的傍晚,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情感只溶解成两个字:朋友,咖啡和朋友似乎已经浑然一体。虽然已经成为轻松常规,但教师们每次都认真地安排内容,希望两个小时中家长真正有收获,有实效。因此也就出现了相关咖啡的系列名词。

主体式咖啡

这一类咖啡时间需要事先准备。教师或家长,选择适合本班孩子年龄和发展特点的话题,先行思考,收集资料,联系实际,然后作为发言者,围绕着选择的话题,如幼小衔接,家长怎样和孩子一起收集活动资料,学会认真倾听孩子,等等,展开讨论。大家在交流中互相取经、学习,教师在其中类似于主持者。有了这种咖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就更顺利,多了家长全力的支持和配合,家园间筑起一条美丽的小路。

热点式咖啡

这一类咖啡时间指向本阶段班内家长特别关注的事情,通过及时展开探讨,解答疑惑,更新观念,达成共识。教师在其中类似于讨论者。如,外教是怎样教学的,怎样让孩子学会倾听,孩子缺乏责任感怎么办,等等。有了这种咖啡,家长少了担忧,多了放心;少了不解,多了理解。

访谈式咖啡

这一类咖啡时间指向应答家长想要了解的问题,内容有关园所、班级、孩子,形式比较分散、随意、聊天式的,家长想到什么问什么,教师可以就班里的孩子举例说明,让家长对孩子有纵向的比较,也有横向的了解。教师类似于被采访者。有了这种咖啡,家长反馈孩子在家表现,了解园内情况,个别教育优势凸现。

咨询式咖啡

这一类咖啡时间能利用身边的资源优势,可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来到咖啡时间,与家长们座谈。如围绕身心健康,可邀请儿童保健所医生;围绕幼小衔接,可邀请小学老师;围绕语言艺术,可邀请电视播音员,等等。有些问题,专业人士分析会更有理论依据,对家长更具说服力,家长很愿意接受。教师类似于参与者。有了这种咖啡,家长对园所和班级更增加了信任度,对家庭教育方式更增加了明确性。

互动式咖啡

这一类咖啡时间指向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很多时候,家长想听听同是家长的心声。互动式咖啡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不同年级组家长之间相互交谈。这时的教师只是一个服务者,为家长的相互结识作介绍。有了这种咖啡,家长之间结成了良好的生态群,彼此收获和分享着。

咖啡时间已成为我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构成了孩子、家长、教师三者的生态教育环境,赢得了我园家长的赞誉和信任。(周隽琰)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7、8

2.家园文化 篇二

一、先进理念导航, 奠定家园文化基础

围绕“担当首都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生力军”的分行发展战略, 形成了清晰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思路, 即:“实施文化导入, 构建文化框架, 营造文化氛围, 促进文化认同, 践行文化理念, 促进科学发展”。分行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对家园文化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 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考核实施细则。考核内容分为7项28条考核指标, 纳入分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当中, 使家园文化建设有了“硬抓手”, 确保了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

开展家园文化建设, 第一要务是提炼理念识别系统。分行集思广益总结提炼出了“求精、求细、创新、争优”的企业精神, 其中“求精、求细”体现的是分行和员工积极、沉稳的工作态度, 其实质是时刻牢记使命;“创新、争优”体现的是共同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 其实质是不断追求更高效率和更优业绩。此外, 分行还形成了催人奋进的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打造精品银行的“八零”标准以及员工座右铭, 并编印了“分行企业文化导读”。

为使文化理念入脑入心, 分行相继举办了“我与农发行共奋进”、“谁是最可爱的员工”、“我的工作与八零标准”主题演讲比赛和企业文化知识竞赛, 开展了员工标准大讨论活动, 营造了风清气正、昂扬向上、人文和谐的文化氛围。

二、紧密围绕中心, 丰富家园文化内涵

分行把丰富家园文化内涵作为切入点, 努力创造全行的工作形态、文化神态、人员心态和谐发展的局面, 促进团队活力的增强和全员素质的提高。

(一) 打造“客户至上”的服务文化

分行倡导“始于客户需求, 终于客户满意, 超越客户希望”的服务理念, 提出了“至诚金农发”的响亮口号, 逐步建立起“上级行为下级行服务、中后台为前台服务、前台为客户服务、全行为客户服务”的大服务格局。一是制定服务规范。制定了《“至诚金农发”文明规范服务标准》及《竞赛办法》, 以客户满意度为核心, 按照服务环境、服务质量、客户维护、服务管理等四个方面、57个评价指标, 对各经营单位的服务工作进行全面评价。二是开展服务培训。印制礼仪规范学习材料, 组织员工学习演练, 进一步规范员工行为。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引导各级管理人员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思想, 制定服务基层、服务员工的具体措施, 促进了全员服务理念的落实。四是打造服务品牌。公示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承诺, 实现“至诚金农发”服务品牌的有形化、产品化。实行首席客户经理制度, 为总行、分行黄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五是提高服务效率。以提高办贷效率为切入点, 前中后台共同努力, 优化办贷流程, 缩短办贷时间, 为客户提供了更为贴心和满意的服务。

(二) 营造“勤学精业”的学习文化

分行倡导“快乐学习, 终身充电”的学习理念, 制定了《员工自学成才奖励实施细则》, 鼓励员工更新业务知识、提高岗位技能。分行根据员工的培训需求制订培训计划, 通过视频、网上、研讨、讲座、自学等多种形式, 开展了信贷管理、风险管理、政策性业务管理等内容的培训, 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我要学, 我们学, 互教互学, 共同提高”为主题, 开展了“每人一课”岗位培训活动, 上台授课的员工达96人次, 评选出“明星课堂”15个。开展了“好书伴我行”读书学习活动, 通过局域网向员工推荐学习书目, 分行、支行建立了读书室, 订阅了近百种报刊。几年来, 95%以上的员工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学习, 一个朝气蓬勃的学习型团队正在形成。

(三) 构建“情景激励”的视觉文化

分行注重在硬件建设上彰显文化追求, 反映家园文化的特点。机关办公大楼内部装修完成后, 分行动员员工积极参与机关文化环境的设计, 分行行长左志带头提供摄影作品。办公大楼楼道悬挂的字画和摄影作品均是从员工中征集而来, 既美化了办公环境, 又彰显了文化品位。有的处室还专门设计了处室员工形象宣传画和温馨语录, 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办公大楼一楼设立了“企业文化建设园地”展板, 及时展出企业文化建设成果, 增强了家园文化的对内感召力和对外感染力。

(四) 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分行深入开展“职工之家”、“女职工文明示范岗”、“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 通过举办先进人物表彰仪式、先进事迹报告会, 编印《金牌经理事迹文集》、《青年文集》等方式加强正面引导。在成功举办了四届的职工文艺汇演上, 分行领导和员工一起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彰显了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在“青年文化月”和“坚定信念, 忠于使命, 大有作为”主题团日活动中, 团员青年参加体验式拓展培训, 参观由分行贷款支持的延庆县小浮坨村的新农村建设成果, 进一步激发了团队精神和岗位奉献的热情。员工们组建的舞蹈队、网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得到了分行在经费上的支持, 文体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据统计, 几年来共举办各类文体活动400余次, 营造了“健康、向上、和谐”的文化氛围。

(五) 塑造“凝心聚力”的管理文化

分行将“以事为中心”的传统管理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理念, 在员工岗位分配上坚持以岗选人、用人所长。几年来进行干部交流159人次, 通过竞聘晋升职位的共有232人次。分行积极拓宽信息交流渠道, 利用“简报”、“周讯”、“每日动态”等及时发布经营管理信息, 通过“行长接待日”加强领导与员工的深度沟通, 增强了分行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向心力。

(六) 培育“服务中心”的专业文化

为了进一步推动信贷业务发展, 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 分行以“勤学信贷知识、苦练岗位技能、争当营销能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一是组织员工围绕“八零标准”撰写信贷业务的论文, 共收到论文31篇, 其中有3篇论文在总行获奖。二是举办“八零标准与信贷工作”论坛, 有8名员工发表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三是组织信贷岗位人员参加信贷业务知识书面答题活动, 包括分行副行长在内的142名信贷人员参与答题, 平均成绩98分。四是举办“勤学信贷知识助推业务发展”学习研讨会, 总行有关部门领导、分行领导以及分行员工共40多人, 针对信贷专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五是选拔组成分行代表队, 参加总行信贷业务知识竞赛, 在30个代表队中名列第四。六是评选表彰6名“青年营销能手”, 激励青年员工立足岗位、争创一流。七是举办“客户经理贷款管理尽职记录展评”活动, 促进了信贷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健全工作机制, 促进家园文化落地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 分行结合自身实际, 就企业文化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 完善组织架构。

分行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 主管副行长任副组长, 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家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会团委工作处牵头家园文化建设工作, 并安排专人负责家园文化建设日常工作。在机关各处室和支行 (部) 明确一名家园文化工作落地者。各支行分别成立家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家园文化兴趣爱好小组, 结合支行实际开展企业文化实践活动。

(二) 实施“特色工程”。

2008年是家园文化建设的起步之年, 年度主题是“服务·规范·和谐”;2009年是家园文化建设的提高之年, 年度主题是“发展·人本·和谐”;2010年在总结以前成果的基础上, 确立了“交流·创新·和谐”的年度主题。这三年都分别实施了相应的“特色工程”,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2010年, 分行进一步规范了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 使企业行为、员工行为更加严谨规范, 控制力、执行力、凝聚力、向心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三) 抓好工作考核。

考核的重点是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 各部门配合协作的情况, 员工参与建设的情况, 教育培训的情况, 与经营管理相结合的情况等。考核以家园文化建设效果考评的核心要素和量化目标为基本依据, 对基层的综合竞争力、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总体进步幅度等进行考评。考核结果与评先推优、经费补助等挂钩, 以调动基层家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强化责任意识建设家园文化 篇三

新组建的物业管理三公司,隶属于大庆石油管理局物业集团,下设24个管理处,6个直属中心,用工总量2 516人,主要肩负27个居民小区,近3万户居民的物业管理和供热服务。面对服务区块分布广(东、西跨度30多公里,南北跨度40多公里)、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平均楼龄15年)、职工队伍呈多元化状态、居民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以及社会对环境建设的广泛关注等企业现状,队伍怎么带?工作怎么干?效果怎么显?公司党委围绕这些问题,着眼于为建设百年油田全力打造一流石油后勤服务基地的目标,经过反复调研、上下结合,在班子内部达成正视困难不回避、理清思路谋长远的思想共识。

导入“责任”价值取向解决队伍怎么带的问题

在公司开局起步之初,针对职工队伍人心思动、工作积极性不高、服务意识和思想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打造一流石油后勤服务基地要求的实际,公司党委将“责任”价值取向根植于职工的思想深处,引导干部职工不断深化对“四种责任”的认识,即“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在改革进程中保持职工队伍稳定,深化对政治责任的认识;不断提升物业服务内质,认真搞好属地共建、街企共建、区域共建,努力营造和谐共融的发展氛围,深化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扎实推进组织结构扁平化步伐,理顺流程职能,夯实基础工作,深化对经济责任的认识;找准企业症结问题,研究企业发展规划,落实好打造一流石油后勤基地的工作目标,深化对历史责任的认识。”以主题教育活动、党员挂牌服务等活动,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共担为企之责的内在动力。确定全年文化活动主题为“感悟责任·感动家园”,并在活动内容上突出“责任·岗位、责任·关爱、责任·融合”的责任定位,引导职工感悟责任内涵。组织全员学习《责任》书目,开展“责任”感言征集活动,激发干部职工的创业热情。公司党委还编撰下发了包括企业理念、哲理故事、拓展训练等内容的《理念早课手册》,利用早晨上班前20分钟,进行企业理念学习、布置全天工作。全公司各服务区块共129个早课地点,使“理念早课”成为宣传灌输企业理念、强化职工责任意识行为养成的有效载体,夯实了企业快速发展的思想基础。

强化“执行”能力建设解决工作怎么干的问题

针对新组建的单位,从领导班子成员到基层职工均来自不同的企业氛围、队伍群体和工作岗位,在文化底蕴、能力素质、脾气秉性上都存在个性的差异的状况,公司党委始终把“执行”作为实现企业战略任务的唯一有效途径,强化团队的执行力。

首先,全面开展“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班子”创建活动。通过周例会、月讲评、季考核等多种途径,沟通思想,提升能力。特别是在公司布局开篇的破冰期,对于涉及到30个物业管理处机关人员配备、95个中层干部的安置问题,领导班子准确把握“集权与分权、公心与私利”的四者关系,本着原属单位、岗位对口、就近调配的原则,综合考虑,有情操作,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对于路途较远的职工通勤、中午就餐等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着政策上倾斜、思想上沟通、生活上关心的原则,为246名偏远地区职工解决了上下班通勤问题,开办了56个职工食堂,快速实现了各项工作衔接到位、平稳过渡,得到了干部职工的普遍认可。同时,按照“党政组织同步建立、干部同步配备、制度同步制定、工作同步考核”的原则,同步设立组织机构,公司党委下设1个机关党委,1个基层党总支,34个基层党支部,基层党组织健全率达到100%,基层支部班子通过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和不定期的思想交流,及时交换意见和探讨问题,互相帮助,扬长避短,和睦和谐,从上到下营造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企业氛围。

针对部分干部存在“信息不灵、视野不宽、创新不够、管理不畅、执行不力、赏罚不明”的“六不”问题,公司党委从机关干部抓起,全面推行“标准要高、服务要好、协作要强、把关要严、物要整洁、人要精神”的“六要”要求,大力倡导“诚实、勤奋、业绩”的职业理念,引导中层干部凭勤奋扬正气、长智慧、增力量、出效益。机关党委提出“以‘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节约型’机关建设指导基层工作全面上轨道,各专项工作推进基础管理整体上水平”的工作思路,设立干部下基层联系点24个,在办公条件紧张、设备不到位、网络不健全等情况下,机关干部都能够理解公司难处,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基层管理处全面推行“走动式管理”,早晨发现问题、白天解决问题、晚上总结问题,用干部的走动带动职工的行动,干部的勤奋鼓舞职工的士气,增强了全员执行的合力。

面对组建后人员新、岗位新、工作内容新的具体实际,公司党委把提升干部职工的从业技能作为全年工作重点,正式下发“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意见,按照 “建设一个基地、带出一支队伍、选树一批典型”的工作目标,分头落实,分步实施。以培养一线生产技术骨干为重点,依托公司技术服务机构,组建专业工种培训基地,根据岗位工人技能现状,有针对性地编制《岗位工人技术手册》,明确各岗位基本操作技术标准,有460多名一线工人接受了工种的培训;以提高两级机关工作人员从业素质为重点,举办专项业务知识培训班,有311人参加20个培训班;以选树职工中的领军人物为重点,注重培育宣传,共有83人被评为集团级以上典型,带动了整个职工队伍面貌的改观,逐步打造出一支思想素质过硬、技能水平较高、精神面貌良好的职工队伍,提高了全员执行的能力。

注重“创新”工作实践解决效果怎么显的问题

公司党委认为:对于物业企业,把老百姓千千万万的小事做好、做细、做实,就是我们天长地久的大事。在管理方式上,深入推广“三定转观念”(人员定位、岗位定责、指标定额),“三令强管理”(风令、雨令、雪令),“三率树形象”(小区卫生管理达标率、维修服务达标率、服务质量满意率),“三化树品牌”(内务规格化、服务标准化、形象礼仪化)的“四个三”管理服务体系。在全公司内部,以风为令,落叶扫净;以雨为令,雨排疏通,道路畅行;以雪为令,雪下人动,人动雪清。同时,推行细节承包服务,把服务区内的每一段公路、每一户单元楼道、每一盏路灯、每一个花坛、每一条管线、每一组阀门都细化到个人,进行网格定位,细节承包,做到人人有任务、事事有人管。用细节中的专注,打造服务上的专长,让广大用户感觉上认同、感受上满足、感情上依赖。客服中心实行“区域联动、集中调度、全员报号”服务,“弱势群体上门服务”,将人性化服务融入维修服务全过程。供热管理处把用户和地下管网,以区、团、线、点细化成工作量,按管理层级分别承包,提高了管理服务水平。本着服务与节约并重的原则,加大对节水、节能、节电措施的探索,将创建节约型企业工作纳入管理日程。火炬供热管理处采取锅炉尾气余热加热燃油等方式,促进雾化燃烧,提高锅炉热效率;图强供热管理处通过改造不合理流程和更换腐蚀管线等措施来降低运行成本。

公司党委结合服务内容,不断研究居民用户的心理、文化、个性的需求,突出用“心”服务,倡扬以“责任、亲情、快乐、和谐” 为核心内涵的家园文化,深入推行“持续满意服务,追求感动”的新理念和“服务承诺制、一布一袋工作法、维修服务招手停”等优质服务方式,拓宽了“细节承包、全员报号”等高效服务内容,强化“用户的需求就是物业人的工作内容,用户的满意就是物业人的工作标准”意识,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坚持以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为着眼点,突出“文化物业、亲情物业、平安物业”企业形象建设的主基调,通过以简约、互动的文化活动,切实有效的服务举措,满足用户需求,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现企业价值观。2006年7月,策划了“七彩夏日·家园文化小区行”活动,整体烘托物业与居民、属地、社区相连、共融共进的依托关系,实现家园文化向小区的延伸和辐射。不断探索属地联谊、属地走访、属地互助等文化共建方式方法,通过与属地单位领导、用户代表共同参与拓展训练,拉开“沟通与融合”拓展训练链的序幕,得到了居民用户的广泛理解和属地单位的大力支持,丰富了家园文化的内涵,促进企业步入快速健康发展之路。

4.积淀精神文化 构建心灵家园 篇四

2012——2013学年教师读书工作计划

团结新村小学

2013年2月

世上万物,皆属身外,惟有一样东西却能点入肌肤,融入骨,让我们耳聪目明,志存高远。这便是书。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为了推进我校“书香校园”的建设,增强教师的读书意识,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根据市区教育局关于开展教师读书活动的精神,特制定我校教师读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我校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教师中倡导“书香为伴”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精神保障。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进一步弘扬敬业奉献的精神。

2、通过读书活动,在教师中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

3、通过读书活动,使教师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习型教师队伍。

4、以读书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成为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5、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标准,对比发现自己教育思想、教学行为之不足,引发读书之欲望。

6、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使教师能用书中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体验到读书的好处,从而养成坚持读书的好习惯。

7、通过读书,增加教师的课外阅读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打造教师的人生底色;努力建设教师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8、通过实施读书工程,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三、读书活动的内容

教师除了完成学校要求必读的书籍外,每学期至少自选一本书籍精读。

倡议要读五种书:名人传记、教育家的书、专业书、现代科技书、学习方法书。

四、读书方式

1、个体研读。每天保证半小时以上的研读,精读的力争读深、读透,读有思考,读有感受,并且要读写同步,每学期至少写好两篇有质量的读书笔记。

2、集体阅读。与学生一起共读相同的书,和学生写摘记、谈感受、谈收获、谈疑惑。

3、交流汇报。教师们互相推荐新书好书,无障碍发表争鸣,更多的时候发表指导学生读书以及自己读书的有感,通过师间心际交流,将读书思考向更广的时空延伸。

4、实践写作。新课程呼唤教师的反思行为,要求教师做到“勤读、勤做、勤思、勤写”,在读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生活实际,撰写读书笔记。

5、开展活动。根据本校实际,将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报告会、读书研讨会、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老师读书,在读书中真正成长起来。

五、读书策略:

1、提高认识,重视读。我们将通过每周的教师例会和板报、校园宣讲读书的意义,激发教师读书的兴趣,使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读书。

2、为切实落实教师读书活动,全体教师要根据学校要求,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选定自己阅读的文章、刊物或教育专著,初制定自己的个人读书计划。

3、落实阅读时间:师生集体读书时间为每天午自习时间。

4、及时做好读书笔记。学校统一发放读书业务笔记,每学期摘记不少于8000字,感悟不少于1000字。

5、读书笔记将由组长检阅。及时反馈,要求字迹工整,提倡用楷书或行楷,杜绝草书。

6、学期末学校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评出优秀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学习。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成立读书活动领导小组,为读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教师读书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张银菊

副组长:张萍金晓琴

组员:全体教师

2、学校建立有关读书计划的管理、评价和激励等规章制度,把读书情况纳入常规管理,及时检查总结、量化考核、反馈指导,确保读书活动取得实效。

3、学校将把教师读书计划纳入校本研训计划,把读书活动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

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所以我们相信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下,我校的读书活动将会开展得更加深入,更具实效性。

七、学期具体工作安排

2月:

制定学校读书工作计划

制定教师读书计划

3月:

学习《班主任工作办法》,修订《班规》,加强养成教育4月:

读书宣传栏板报1期

5月:

阳光读书交流活动

6月:

举办校级教师论坛活动

7月:

5.繁荣社区文化共享和谐家园 篇五

刘爱玲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发展,社区成为人们极为重要的一个活动区域,社区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居民素质的高低,社区文化已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及探索研究社区文化的走向,是新时期文化工作者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为此笔者走访了铜川市省级和谐建设示范社区裕丰园社区,近距离了解其之所以成为20多项荣誉获得者的文明社区秘诀,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文化提供参考。

一、概况:

铜川市裕丰园社区成立于2009年11月,是铜川市最大的安居工程社区,也是市委、市政府对棚户区拆迁改造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安置的示范工程社区。辖区面积共计3.1平方公里,70多栋楼,总人口一万余人,人员构成复杂,以老龄、下岗工人居多,大部分家庭安置老人孩子入住后,年轻人一般另有住处或外出打工,致使社区老龄化严重,约占人口的60%。该社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曾先后被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充分就业社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全省人社系统“这民服务创先争优”先进单位、“铜川市2012年度敬老模范社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20多项荣誉。

提到文化建设,文化专干乔改玲如数家珍:小区文化活动队伍从

去年的六支增加到了十支队伍,有秧歌队、腰鼓队、自乐班、太极拳、广场舞、秦腔、柔力球、合唱团、民族舞、器乐演奏等,还成立了一个文化艺术协会,活动人数千余人。各队之间协调时间,争取每天都有文化活动。

在文化设施方面有图书室一个,图书3000多册,并与图书馆联合设立了分馆,定期更新图书,以保证社区居民的借阅需求。另有乒乓球案子一个。小区内有两个小广场,健身器材20余套,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员的健身需要。

二、以文化活动带动社区和谐氛围:

虽然社区工作人员仅有14人,文化专干仅乔改玲一人,但翻开小区的文化活动登记表,却发现,裕丰园社区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年大的活动都在二十余场。

仅2013年就有:2月10日,社区30余名秧歌队队员和40余名广场舞队员参加的小区广场迎新春活动;2月22日,社区与物业联合举办“庆元宵猜灯谜”活动;2月28日20余名广场舞爱好者参与“迎新春图书馆分馆读者联谊活动”;3月6日参与市妇联纪念三八汇演;4月21日,组织辖区30余党员去照金“聆听革命史重走红军路弘扬马栏精神”;5月29日,纪念中国计生协会成立33周年,举办了计生竞赛活动;7月26至27日,社区全体人员在小区广场举办了“你我齐心携手共创和谐社区2013纳凉晚会”,为居民带来了盛夏的快乐;8月16日,社区45名队员去照金参加了喜迎2013年铜川金秋旅游季活动启动仪式;9月23日,40余名女员工参加了“铜川

市首届女子广播体操运动会”;11月11日,社区全体职工和居民共50人参加了“全国老年人健步走大联动陕西分会场”活动„„乔改玲的登记册上这样的活动记的密密麻麻的,裕丰园小区以众多的活动营造了小区健康和谐友爱的氛围,引导了人们阳光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了社会不良风气。除配合省市主题活动外,还能根据小区人员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每年春节的送春联活动,为老党员免费理发活动,妇女计算机培训„„一幅小小的春联,一次理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每年不定期的70余栋楼楼长茶话会,既提高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又了解掌握了存在问题。不定期举办的“经典朗诵”、电影放映提升了小区的文化品味。而文化艺术协会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整个周边地区居住的书画艺术家们。2014年即将开办的礼仪、健康养生讲座等都为或即将为打造和谐社区贡献力量。

领导重视,员工积极,社区居民配合,更重要的一点是,切实了解小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制定与策划文化活动方案,并积极实施,使得裕丰园社区成为铜川大名鼎鼎的文明社区、宜居社区。仅在2010年12月以来文化建设方面就获得“文化活动示范点”、“2010年度群众文化活动一等奖”、模范社区、和谐社区、市级示范社区文化室、无邪教社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三、存在问题:

虽然裕丰园社区在小区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活动场地,现有的两个小广场不能满足辖区居民的活动要

求。乒乓球案子只有一个,如放在广场上,就不能开展其它球类健身运动。无活动室,一些棋牌爱好者没地方开展活动。

其二是设施器械老化,不能提供必要的服务。如锣鼓、跳舞的扇子伞等数量不够又破烂不堪,基本是群众自己掏钱修理,服装更是没有,每次活动都要东拉西借缝缝补补,影响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大家意见很大。

其三是文化队伍中专业人员少,缺乏必要的人员培训,制约了文化队伍的发展。如广场舞等,市级培训一年只有一个名额,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爱好者的学习要求。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无专项基金,文化活动全凭领导重视。可以预见,如果遇到不重视文化建设的领导,将直接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的滞后。

四、建议:

由裕丰园模式看新时期的社区文化建设,笔者有几点建议如下:

1、要稳定文化队伍。政府应顾全大局,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稳定文化队伍,为社区文化工作人员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社区文化专干队伍,为社区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因地制宜抓好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根据社区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提高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3、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制定有效的选拔及奖励

机制,建立稳定的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带动社区文化的发展。

4、社区文化工作者要走出去,倾听呼声,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文化诉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居民,设计策划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以喜闻乐见的灵活方式,更好地服务群众。

6.传承文化共筑家园征文 篇六

“松云之下,石桌之上,长风浩荡之中,楸枰间黑白纵横,天圆地方之间便风云弥漫。”四千年前,正当他国仍你抢我夺之时,中国已学会君子之道,将战场上的血腥厮斗转化为方圆之内的文雅博弈。横纵之间,虽无千万死伤,黑白之下,已厮杀百回,半日时辰,胜负已分。一张石桌,两杯清茶,纶巾论道,儒雅脱俗,中华文化便在这方寸之间不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两千年前,屈原立于泪罗江畔,作下此绝笔。千年后,谁能忘记他那“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清白品质?千年后,谁能忘记他那“余独好修以为常”的高雅情趣?千年后,谁能忘记他那“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的决心?“半盏黄酒赋离骚,汨罗江畔举杯邀。壮志未酬身先老,甘将身躯试波涛”。千年后,又会有谁会忘记,那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光辉人物。一道身影,一篇佳作,中华文化便在这字句之间不朽。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两千年前,一代书法家王羲之在酒酣兴盛之时作下《兰亭集序》。短短数百字,却尽显中华书法之遒劲潇洒;寥寥数句,却无不彰显中华思想之博大精深;区区四段,却尽显中华文士之豪迈苍劲。千年后,看着其出于蓝胜于蓝的书法作品,谁能说中华文化消散无迹了呢?千年后,听着学生们摇头晃脑地朗诵着中国的名篇佳句,谁又能说,中华的文化“香消玉殒”了呢?千年后,看着你一篇篇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谁又能说,中华的文化落入俗套了呢?一支狼毫,一张宣纸,中华文化便在这书法之间不朽。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一千五百年前,勤劳的人民创造出了一份精美的剪纸。薄薄一张红纸,寄托了人们朴实、真挚、美好的愿景。千年后,看着家家户户窗户上各色各样、栩栩如生的剪纸,谁又能说,中华的文化遗失了呢?千年后,看着孩子们洋溢着笑脸,一步步剪出美好的图案,谁又能说,中华的文化后继无人了呢?千年后,看着衣物上、布包上、家具上那些花色、种类更加繁复的剪纸元素,谁又能说,中华的文化发展大不如前了呢?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中华文化便在这剪纸之间升华。

七千年后,一棵参天大树傲然屹立于日出之地。它将根深潜于神州大地之下,源源不断地吸收着养分,稳健地向上生长。

这棵树,名叫——中华!

7.家园文化 篇七

一、打造平安校园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重要基石

创建“平安校园”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全局,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重要基石。在“平安校园”创建中,我们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思想,不断强化“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不断加强学校卫生、食品、生命安全和法制教育,努力抓好师生的自我保护、安全防范等措施和安全应急预案的制定、宣传、落实等各项工作,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平安校园”建设的责任首先在于校长。因此,我们认真研究和布署“平安校园”的各项工作,做到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全员参与、共同推进;进一步抓好各项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要求层层有措施,人人有责任,工作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存侥幸、不留盲点;加强督促检查力度,发现问题,跟踪督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平安校园创建重在预防为主。我们动员社会的相关力量,协同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师生广泛参与,通过组织“消防逃生演习”、“溺水人工呼吸”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自护、自救知识,在校园中倡导平安校园的文化理念,构建“平安校园文化”。

二、营造书香校园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根本途径

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的空间。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学校,甚至意味着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读书是教育最本质的活动;读书是发展学生智慧的最基本的途径。把读书能力看做是衡量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的标志,读书是未来学习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另外,读书还是教师精神成长的最重要的源泉。“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读书兴趣与水平是直接和其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相关的。

倡导学校教育追求科学的求真精神,鼓励师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气氛,是创建书香校园、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根本途径。因此,让学校处处为学习之所,人人做学习之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实施新课改,不断丰富学校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温岭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附属小学——三星小学早在三年前就有计划地启动师生的读书工程——“书香伴童年,好书促成长”活动。要求学校的每一位师生潜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校把图书馆、微机室等可供师生阅读的设施彻底开放,把图书报刊、微机软件等搬到办公室、教室内,让他们在闲暇的任意时间能够信手拈来,更为方便地阅读、浏览到自己最需要的资料,让整个校园充满书香。从而推动师生对文化的渴求与学习,形成浓郁的书香之气,然后息息相生,不断地促进师生感悟、思考,不断地净化灵魂、完善人格,最后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教师、学生持续和谐快速地发展。

三、创建科普校园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主要手段

1.打造科技空间

学校布局蕴含“科技”气息。我们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学校还开辟空地,把几十种花草树木集中栽种,建成红领巾植物园。还发动学生亲手栽种、亲身护养,开展与小树共成长教育活动。将园中的树木、花草承包给学生养护,让其观察树木、花草的变化,探究植物与气象的关系;开展植物种培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学校还利用明亮、宽敞的廊道,根据“科技创造未来”的思想,把它布置成科技知识长廊,内容涉及古今优秀科学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现代科技及中国科技展望、身边的科学等精美的图片。永恒的瞬间、激情的文字介绍无不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及对中国科技所取得伟大成就的感动,时时教导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时时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去采撷更丰硕的果实。学校还要求在教室中布置科技角。不仅要求在管理上有可行的方案,让每班科技角的动植物焕发生机,还必须定期更新科技角的内容。这样,让学生通过与科技零距离的接触,在润物无声中,增长科技知识,认识到科技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科技能为人类带来幸福的生活,既消除了与科技的距离感,又使学生对科技萌发了兴趣。

2.丰富主题活动

活动的开展需精心营造氛围,我们将科技育人融入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在体验实践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生存的本领,享受学习生活之美。活动中讲究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点与面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沟通等。学校把每年的五月份作为科技活动月,开展科技节系列教育活动。科技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植实验、科技课堂教学、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展、“崇尚科学追求创新”主题班队会、科普观察日记临场写作比赛、科技园区参观、科普讲座、科普实验、环境保护小论文写作比赛、家乡的花草树木摄影图片展、科普专题电子小报制作比赛等近15项,确保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科技活动中。这样,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使学生深切感知科学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中。同时在科技教育活动中,也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首先以学科教学为渗透。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逐步确立了以科学、信息技术课为龙头,以其他学科为补充的学科教学全面实施科技教育的操作体系。组织教师分学科、分系列、分层次整理编制了渗透科技教育的知识点,使科技教育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强调各学科间科技教育内容的相互沟通、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其次,以校本课程为突破口。以市规划课题《小学科技启蒙教育的探索》为载体,进行了校本研究。课题组编写校本科技教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中年级版(植物篇)、低年级版(动物篇)两册《小学科技启蒙》校本教材。在校本课程课堂中,对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展开全方位的研究。最后,学校以课程实验为补充,成立了多个科技兴趣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围绕“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实验、科技论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营建生态校园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基本保障

“生态校园”就是在建设校园环境时,强调童真、童趣、童心、童爱的文化特色,能够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充满人文气息的内容,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可感知的情景中,从而造成一种意境,滋润孩子的心田,熏陶孩子的心灵。那么如何让校园与教室起到“化人”的作用,使其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童爱,让其间的一墙一壁、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承担起“隐性”教育的功能呢?

1.张扬校园每一处人文景观的审美功能

我们改装了校门,那银光锃亮的自动伸缩门,为最触目的门面景观增添了美感和动感。同时,我们充分渲染校园建筑上的审美功能,如错落有致的教学主楼,端庄大气的图书实验楼,美观高雅的体艺综合馆,葱郁悦目的中心花园等,努力让校园处处给人宁静雅致、平和自然的美的享受,让师生置身其间,陶冶其心。

2.优化校园每一处文化设施的育人功能

师生们一进入教学大楼,迎面可见金光闪闪的八字校风、醒目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十条”;沿教学大楼拾级而上,楼道两壁及图书室、实验室、音舞室各个专用教室外墙壁上都悬挂着名人、英模、科学家画像、名人名言及各类良好行为温馨提示语;各个楼层还辟有“作文窗”、“科技窗”、“书画展”及“四项常规评比栏”和“校园美德”宣传窗,校园文化设施的整体优化,促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3.发挥校园每一处绿化环境的亲和功能

我们的校园不仅有迎春闹春、金桂飘香、茶花吐蕊、石榴挂枝、菊花争芳、杜鹃斗艳、紫薇露娇、红枫翩舞、雪松挺拔、樟树常青等十个小景观,还有从各楼层墙裙处探头伸枝的百盆造型别致的“盆景”。学校每年绿化投入近万元,校园内月月花开不断,季季绿草如毯,常年绿树成荫。优美校园的创建给广大师生提供了赏心悦目、优美清新的学习、工作、休闲的环境。在人和自然的亲和关系中,一种保护环境、热爱生活、奋发工作的美好情感便在师生心中油然而生。

一所好的学校,一所底蕴深厚的学校,其每一处每一角都是教育的场所,都蕴含着教育的功能。墙壁说话、花木能语,道路、厅堂、花木,处处散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可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内化成信念与情感。

五、建构数字校园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有力保障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数字技术给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它对我们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变化。“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背景的集教学、管理、娱乐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建设数字化校园最终目的还是应用。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环境,来提高学校的管理和老师的工作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

1.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数字化校园是建立在校园网基础之上的,校园网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器”,所以创设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有力保障。创设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硬件方面,配备好符合要求的各种硬件设施(包括终端设备),要保证数字化资源在网络上有足够的带宽顺利传送,要建立带有WEB服务、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超文本浏览、视频点播、BBS等基本网络功能的服务器,另外硬件方面还要建立起比较安全的防范体系,防止各种病毒的感染和“黑客”的攻击。软件方面,安装好校园网络系统上的各种应用系统,如网络办公管理系统、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通信信息服务系统等应用产品。网络办公管理系统主要面向学校的各级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要能够实现对网络数据的查询、修改、添加、删除等操作,同时应该能够满足支持视频传送的要求;网络教学系统包括学生成绩网上管理、网上作业、网上备课、网上教案课件管理、网上论文管理、网上试卷管理、网上课表管理以及网上教学讨论等等;视频点播系统可以让学生、教师在宽带网络上点播制作好的课件、优秀课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把课堂或辅导的内容录制下来进行复习、研究。把实时的教学和主动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随时随地学习。

2.建立并充实数字化资源库

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元素,总的来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外部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科研外部资源。如,教育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源库、中小学教育信息网等,通过购买或下载,丰富校园网上的资源。也可以组织发动全校教师将自己平时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收集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上传到资源库中,丰富资源库中的教育教学资源。(2)内部资源:以学校原有资源库为主体,将教学光盘、磁带、图片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放到校园网上,并将教师自己平时上课开发的课件也收集整理到校园网上,以不断充实数字资源库。有了充足的数字化资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就有了更多的手段和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3.建设好人力资源,完善管理机制

教师信息化的专业准备不足,是当前制约基础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最突出的瓶颈,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只有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业务水平高、技术较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全面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才能使数字化学校的建设顺利进行。学校要立足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新课程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培训,使教师从制作演示型课件的阶段转向以改变传统教和学方式为重点的课程整合阶段,探索基于多媒体环境以及网络资源环境下学与教的问题研究。同时也要加强对师生网络化的人文教育,最终全方位营造学校教育的数字化环境,把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新方式全面引入各学科教学,建成数字化学校。

总而言之,要建设好真正的“数字化校园”,并利用其实现全校的教学、科研、财务、设备及学生等的信息化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推进学校教育思想现代化,提高学校的总体教育质量。

六、建设人文校园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最高境界

人文校园是指通过长时间积淀在校园内的各种文化现象,是学校师生所具有、师生所表现、师生所追求、所培育的精神境界。人文精神表现在尊重“人”,造就“人”,让师生脱离低级趣味,追求高尚情操,它以文化为底蕴,以价值为指向,以培养人的个性品质为目标。

1.建设人文校园,就是要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让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得到尊重,促进学校与师生的和谐发展,学校安排工作、建章立制和开展活动应考虑尊重师生个体,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师生的心态和情感,调动师生的积极因素。

2.人文校园建设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学校管理者,不但要会用制度去管理人、约束人,还有必要探索出一条从规章制度的非人性化管理模式向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转变的新路子。要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格局内化为师生的人格,转化为师生的信念,落实到师生的工作,让他们时刻汲取学校丰富的人文精神养料。

3.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人文校园的重点

没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谈不上人文校园的营造。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间所结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对师生双方创造精神的激发和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平等,不仅仅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还应该包括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平等。教师不是长者,教师也不是尊者,教师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教师只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当然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对象,不是接受和消化知识的机器。只有确立了这样的观念,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才会得到真正的尊重和重视。

实践证明,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维系学校全体师生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营造和谐教育氛围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我校将不断克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进一步做好精神家园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学校品位、丰富学校内涵、争创学校品牌、增强学校实力。

摘要:校园文化是维系学校全体师生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纽带,是营造和谐教育氛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我们提出将学校建设成师生精神家园的办学理念,力图通过打造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科普校园、生态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8.保护文化遗产 守卫精神家园 篇八

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目前全州总人口为270多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逾百万。湘西土家族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其典型环节是“哭嫁”。哭嫁歌经过一代代土家妇女口头创作,不断丰富加工,有的内容逐渐定型,形成长诗结构的抒情悲歌,意境悲切凄苦,语言简明朴实,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由于社会巨变和现代文明带来的冲击,土家族哭嫁歌面临传承危机。加深对土家族哭嫁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增强保护与弘扬这一濒危文化遗产的意识是当务之急。

一、湘西土家族哭嫁歌在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具有特殊的思想价值

“哭嫁”是湘西土家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礼仪与程序,在长期的传承积累中,形成了它独特的思想内容。

(一)哭嫁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体而充分地展示了土家族的独特婚俗

土家族的婚俗在早期是自由婚姻。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后,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哭嫁歌的“怨气”由此而生。“哭嫁”是出嫁姑娘的必修课,“哭”得好,受人称赞,“哭”得不好,被人耻笑,说这姑娘不在行。土家姑娘长到十一二岁时就去陪嫁学“哭”,有的父母还请师父教女儿“哭嫁”,14岁的姑娘们常常邀约悄悄躲在吊脚楼上学“哭”、试“哭”,到出嫁的时候,姑娘们“数七数八”“哭”得扯肝动肺。“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三天或前七天开始,龙山、永顺、保靖一带的土家族有的前半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照传统礼仪进行。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大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全寨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都要轮番陪哭,边哭边唱,叙述亲情友情;第二个层次:“哭媒人”,以“骂媒人”为主;第三个层次:“哭席”“哭开脸”“哭祖宗”“哭穿衣”“哭穿鞋”“哭上轿”等。第三个层次包括四项婚姻礼仪,首先是“哭席”,新娘向参加饮宴的亲友致谢;“哭开脸”,是用麻线挽成绳套除去新娘脸上的汗毛和少许眉毛,标志少女生活的结束;到堂屋神龛前“哭祖宗”,表示即将离开生养自己的娘家。当母亲与众姊妹为新娘换上露水衣裙时,新娘一边挣扎一边“哭穿衣”。最后是发亲,次日凌晨,新娘上轿要由哥嫂或兄弟慢步背出闺房,新娘上轿时还要“哭上轿”。至此,离开娘家前的哭嫁习俗结束。

(二)哭嫁歌是人间真情实感的倾诉,表现了与亲人难分难舍之情

新娘、父母、哥嫂、姊妹、伙伴按辈分高低逐一哭别。你唱一段,我应一曲,诉说绵绵温馨的养育恩、手足情、离别意。那似哭似唱的声音,在人们心尖上颤动,营造出浓郁氛围,引得亲朋好友涌来,引得伙伴动容抹泪。

母女对哭,哭出的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母女情、母女爱,凸显的是土家族女人的善良、勤劳、聪慧、质朴、美丽。妹嫂对哭、姐妹对哭,倾诉的是亲密无间,展示的是依依难离。

这情愫依依的哭嫁歌,成了亲情、友情的大合唱,不能不使人们心中涌起一股股暖流,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心灵深处最初始、最纯真的共鸣。

(三)哭嫁歌是土家族妇女的反抗武器,对封建买卖婚姻和男尊女卑宗法制度提出了强烈控诉

清雍正时期,统治者决定对以前鞭长莫及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它结束了土司制度在土家族地区长达800余年的统治,彻底改变了封建领主制的土地关系和土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代替了土家人原有的自由婚姻。哭嫁歌的基调就是发泄对封建包办婚姻不满的情绪,如哭媒人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

你来求亲说大话,说了娘家说婆家。你吃婆家一杆烟,你讲他家发几千。你吃婆家一杯茶,你说他家顶还发。你吃婆家一杯酒,你说他家宗宗有。背时媒人心好丑,那头吃了这头走;娘家又吹女婿好,婆家又吹嫁妆多。树上雀鸟哄得来,山中猴子哄得走。只要爹娘点了头,只要爹娘松了口,笑脸挂在屋上头,不愁米酒不到手。肉一口来酒一口,脸上嘴上都是油。你把我骗到公婆家,人家屋里做马牛。人家嫌我嫁妆少,人家嫌我长得丑,往年讲的包口话,今天旁边打哈哈。只要酒肉骗到口,只要财礼骗到手……

哭唱中把媒人巧嘴滑舌的形态揭露得淋漓尽致。哭嫁歌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社会风俗图,也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欺骗性和矛盾性,同时反映了土家妇女要求男女平等的强烈愿望。

在哭嫁歌中,姐妹们对男女不平等哭诉,充分说明了土家族哭嫁歌既是一部较为系统的土家族妇女血泪史,也是一部揭露封建买办婚姻制度的控诉书。

二、湘西土家族哭嫁歌在我国民族文艺瑰宝中具有独特的丰富内涵

(一)以哭唱结合的艺术形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出嫁姑娘的艺术形象

旧时代土家劳动妇女的心路历程与反封建主题,通过主人公的“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充分体现。新娘的“哭”,是爱与憎、悲与愤多种感情的复杂交织。我们看到一个时而痛苦沉思,时而委婉陈述,时而昂首呐喊的被迫出嫁的姑娘:“开脸”“上头”后,新娘眉毛绞如一弯新月,头发辫子挽成“粑粑髻”,插上银别簪,戴上银首饰:金花银花不见藤,只见金花不见人。金花银花头上戴,头上响铃闹沉沉……

一位装饰艳丽、花枝招展的土家族新娘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但在内心世界,新娘是非常痛苦的:头索儿捻灰白又白,生成的眉毛扯不得;眉毛扯一根,侄女儿贱十分;眉毛扯得齐,侄女儿遭孽。通过美丽与痛苦的强烈对比,艺术效果极其强烈。

(二)口语入诗,天然本色,它的杂言形式,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哭嫁歌具有艺术生命的鲜活性和生动性,这一点与《诗经》《汉乐府》一脉相承。透过哭嫁歌,今天的读者仍能够体会到数百年前“口头语言”的活力。哭嫁歌常巧妙地运用比兴、双关、拟人、反复、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文学性。如“哭爹娘”里嫁娘唱道:“女是路旁一蓬草,受苦的日子来到了;女是后园棕树蔸,让人剥来让人抠。”又如“哭姊妹”:湾里龙洞一条溪,陡滩分岔各东西;重阳树上一群鸟,琢火一响飞散了。飞散了,飞散了,往日情谊忘不了!

哭嫁歌语言精炼质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

(三)哭嫁歌的音乐特色

哭嫁歌曲调淳朴简洁,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感很强。演唱时均无乐器伴奏,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轮唱、边说边唱、哭唱、骂唱等。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是一个较长的乐段的多次反复,在反复泣唱的过程中,由于唱词变化,旋律也随之略有变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终止音保持不变,每段旋律均由高音逐级下降,旋律中装饰音运用较多,在句尾时常加进呜咽与抽泣声,以表现妇女悲痛压抑的情绪,是难度很大的唱哭结合的艺术。如田茂忠哭嫁歌中的“哭上头”里,新娘唱道:“嗡……呜安……我的婶娘哇,黄杨木梳子像把刀,你对侄女狠心了,黄杨木梳子像把叉,你要把侄女叉出家,婶娘呵,你手拿梳子手会软,口衔头索儿心会寒,嗡……呜安安……”哭时以“嗡”“呜安安”等为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人。

三、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结集流传与濒危现状

(一)结集与流传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然而,土家族较早地接受中原文化,口耳相传的哭嫁歌受到汉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只在一些人际关系的称谓上使用土家语的译音。

1958年,中南民族学院、武汉大学中文系师生曾组成“土家族文艺调查队”赴湘西自治州进行大规模搜集工作,编写出40万字的《土家族文学艺术史》,出版了《哭嫁歌》。上世纪60年代初,湖南省民委和湖南湘西自治州文化部门抽调50多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民间文学普查和重点复查,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哭嫁歌》等重点作品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翻译。1988年,湘西自治州成立了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在搜集整理、编辑出版民间文学的工作中,使哭嫁歌在“文革”后重见天日。

但以前的挖掘整理由于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往往局限于文字记录,而且很不全面。有的受地域、时间局限不能全面反映土家族哭嫁歌面貌,有的受篇幅局限出书省章,如杨国湘主编的《田茂忠山歌选》之《哭嫁歌》仅编发五章,尚缺“骂媒人”“辞祖宗”“哭戴花”“哭席”等章节。

(二)濒危现状

1.哭嫁歌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

解放后实行的自由婚姻制度使哭嫁歌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那种亲人离别难分难舍的动人场面不复再现。婚娶新事新办,传统习俗逐步由现代习俗代替。

2.有造诣的歌手相继谢世,出现后继乏人的危机

由于一些颇有造诣的歌手年事已高逐步退出歌台,有的相继谢世,而年轻的歌手在技艺上不能独树一帜,有威望的很少。据考察,如今土家族哭嫁歌的传承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危机。如永顺和平乡的土家族哭嫁歌传承人田仁三、田幺妹已经谢世;保靖的土家族歌王田茂忠现已80岁高龄。而一些经历过哭嫁习俗的土家族老人大多数都在六七十岁以上。

3.现代文明对哭嫁歌的巨大冲击,导致对哭嫁歌兴趣的淡漠

由于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巨大的社会变革给土家族哭嫁歌带来的冲击是历史性的。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湘西土家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同时加上外出打工的土家族年轻人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对哭嫁歌的兴趣愈来愈淡漠。

4.缺乏对哭嫁歌价值的认识,导致随意开发

近年来,湘西一些景点承包商和当地政府缺乏对哭嫁歌价值的认识,仅为了旅游需要,对土家族哭嫁歌进行随意地开发,甚至有些景点还用汉族的艺术形式来包装土家族婚俗,严重破坏了土家族哭嫁歌的原生态价值。比如,湘西某县某某祠堂里的土家族“哭嫁”仪式表演,是由一个身着蓝印花布服装,头遮红绸的汉族姑娘,演唱不知从哪里学来的“哭嫁歌”。这种打着哭嫁歌旗号的所谓土家族婚俗表演,不仅戏弄了游客,更严重的是践踏了土家族哭嫁歌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四、哭嫁歌不应成为绝唱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家族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土家族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土家族文化身份和文化权利的基本依据之一。

湘西哭嫁歌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它是湘西土家族婚嫁仪式的“活化石”和教科书,对研究、传承和弘扬土家族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上一篇:游客道歉信下一篇:以我最喜欢的一个人为题的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