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案(共9篇)
1.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案 篇一
1、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是( )
A.分子动能 B.分子势能 C.内能 D.机械能
2、关于内能,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跟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降低,放出内能
B.内能是指每个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
C.内能是指物体中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时所具有的能
D.0℃的物体具有的内能为零
3、关于热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0℃时,分子的热运动停止了 B.物体吸收热量,分子运动必然要加速 C.气体分子热运动最剧烈,固体分子没有热运动 D.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4、在0℃的房间里,静止在地面上的铅球( )
A.具有机械能 B.没有机械能 C.具有内能 D.没有内能
5、下列关于物体的内能和温度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物体的内能越大,温度越高
B.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C.物体的内能只和温度有关,所以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D.物体的内能只和温度有关,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
6、下面四句话中都有一个“热”字,其中哪一句话中的“热”字表示温度( )
A.热传递 B.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C.摩擦生热 D.今天天气很热
7、下列现象中,利用内能做功的是 ( )
A、冬天在户外时两手相搓一会儿就暖和
B、刀在砂轮的高速摩擦之下溅出火花
C、在烈日之下柏油路面被晒熔化了
D、火箭在“熊熊烈火”的喷射中冲天而起
2.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案 篇二
所用教科书:Go For It
所教年级:九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 九年级第一单元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教学设计整体思路:
主要以reading的文本为载体, 通过具体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训练学生速读和根据所给问题寻找相关细节的能力。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策略, 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上下文的帮助猜测新词词意和从多个词条解释中选择最恰当的词意。在这一部分阅读训练中, 针对任务型阅读这一学生的薄弱之处, 我设计了一系列题目, 希望学生通过一定量的常规练习, 感受任务型阅读, 减少畏难情绪, 更好的适应这一河北省的新题型。
对文本中的词汇和语法教学, 我把它们分成了两部分来处理。教师着重教授语法重难点“unless”一词的用法, 并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 归纳类比其它经常用于主将从现的连词:as soon as, if, when。其它文本中的短语相对简单, 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 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做适当的点拨。作业我选择了美国女诗人Sara Teasdale的一首优美的励志小诗“Like barleybending”
供学生欣赏, 希望学生在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学作品, 体会阅读之美的同时, 心灵上受到鼓舞, 乐观、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
整个课程设计凸显阅读课的特点, 对课本内容进行了内部整合与外部拓展, 同时也兼顾中考的要求对基本词汇和重要语法点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课堂活动利用学习小组, 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主要是倾听、引导与点拨。
教学设计指导依据说明:
依据新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还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课程标准对学生“读”的目标描述中, 九年级学生应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等。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五课时, 前面四个课时的学习已经为本课做了一定的铺垫。学生在前面SectionA和Section B的3a阅读中也初步实践了一些阅读方法, 本课的学习, 将是前面小块阅读训练的延续与提升, 内容更为集中, 方法针对性更强, 阅读课的特色更加突出。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初一、初二两年的英语学习, 已积累一定的阅读量与阅读体验, 但是面对阅读中较难的体裁如:科普文、议论文和阅读中较难的题型如:主旨概括, 词意猜测, 根据细节进行推理判断还是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阅读策略的渗透和阅读技能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旨在通过对教材中Reading阅读材料的整合与延伸, 让学生通过实践, 结合教师的点拨与精讲, 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形成自己的有效阅读策略。
三、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学习并能在具体上下文情境中运用下列基本 短语:deal with, worry about=beworried about, learn to do sth, be angrywith sb, go by, decide not to do sth, regard…as…, complain about…, tryone’s best to do sth= do one’s best to dosth, with the help of sb, break off
学习连词“unless”的用法, 复习“when, if, as soon as”的用法。
能力目标:
学习如何通过上下文的帮助猜测新词词意和从多个词条解释中选择最恰当的词意。
训练学生速读和根据所给问题寻找相关细节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文本的学习, 鼓励学生做个坚强、快乐的人, 积极、勇敢地直面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1. 在于具体的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借助上下文的帮助获得恰当词意的能力;训练学生速读和根据所给问题寻找相关细节的能力。
2. unless的用法;主将从现常用连词“unless, when, if, as soon as”的归纳与运用。
(二) 教学难点:
1. 如何寻找有效的上下文
2. “unless, when, if, as soon as”用 法的辨析与结合情境的具体运用。
(三) 突破方法:
能力的提升借助具体的语篇和引导性较强的题目, 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 教师精讲巧点拨。
语法难点通过教师讲解, 小组互助学习来解决, 并通过巩固练习, 在具体情境中辨析、运用进一步巩固。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 One: Leading In
1. 教师出示图片和语篇。 (见图 1、2)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dancerswho performed at 2005 Spring Gala?How beautiful and charming they are!However, they can’t hear or talk, becausethey are disabled people. But they facethe challenges bravely instead of giving up.
2. 请学生猜测 disable 和 face 两词在 文中的词意。
3. 学生讨论词意, 交流方法。教师倾听, 点评, 及时鼓励。
在此过程中, 教师渗透学习策略, 点拨学生利用上下文的提示:They can’thear or talk, because they are disabledpeople. 上下文互为解释。They face thechallenges bravely. bravely副词的运用提示此处face是动词, 故应为面对之意。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 渗透策略:根据上下文猜测词意。
Step Two: Pairwork
1. 口语热身。教师出示话题及要求: Can you think of any problems you havehad recently ? Tell a partner how youdealt with them.
设计意图:阅读前的热身, 也是话题的衔接过渡:面对困难, 我们该如何做?
Step Three: Fast Reading
1.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What are the three ways of dealing withour problems?
在此过程中教师渗透学习策略:有时可以通过速读来获取信息, 速读时, 文中的副标题非常有帮助。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对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
Step Four: Detail Reading
1. 教师出示阅读任务: (1) 为判断正误, (2) 至 (4) 为回答问题, (5) 为翻译句子。
Stephen Hawking, a famous psychologist, becomes successful by regarding his problemsas unimportant. (T or F)
If we don’t deal with our problems, what will happen?
What can we learn from children tohelp deal with problems?
Why do many students often complainabout school?
Let’s not worry about our problems.Let’s face the challenges instead.
2. 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写出答案, 要求书写工整, 清晰。
3. 核对答案, 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教师巡视, 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4. 全班范围内学生交流, 分享自己的 翻译句子, 学生自评, 选出最佳译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寻找相关细节回答问题或进行判断的能力, 训练学生根据文意选择恰当词意, 培养学生小组交流、合作的精神和认真倾听, 主动评价的意识。
Step Five:Vocabularies And Expressions
1. 请学生独立大声朗读课文并找出下列短语, 若需要可向组员寻求帮助:
(1) 处理, 应对 (2) 担忧 (3) 学习做某事 (4) 生某人的气 (5) 决定不做某事
(6) 将…视为… (7) 抱怨… (8) 努力做某事 (9) 在某人的帮助下 (10) 中断
2. 小组内朗读、记忆上述短语。
3. 教师组织小测试进行检测, 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测试题注重短语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
(1) I have trouble ______ all theproblems in such a short time. 应付
(2) ______, I finished writing thisessay easily . 在她的帮助下
(3) Our teacher ______ because ofhis cheating in the exam. 生他的气
(4) He ______ to learn English and caught up with his classmates at last.努力
(5) The young mother ______ herson’s illness for quite a few days. 担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Step Six: Grammar Study
1. 教师出示含有“unless”的例句, 学生朗读、体会、感悟。
2. 教师讲解“unless”, 带领学生辨析归纳unless, when, as soon as, if的用法。
3. 教师提供“unless, when, as soonas, if”的相关练习供学生巩固。
(1) We will go bike riding __ it rainstomorrow.
A. because B. unless
C. if D. when
(2) My brother is going to look foranother job____ the company offers himmore money.
A. after B. when
C. unless D. because
(3) Anybody can learn Englishwell____he works hard at it.
(A) if B. unless
C. when D. but
(4) Tom will call me ____ he getshome.
A. until B. unless
C. as if D. before
4. 核对答案, 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教师提供必要的讲解。
设计意图:关注语法重点, 提升能力的同时兼顾中考基础知识的考察。
Step Seven: Homework
1. 请学生欣赏Sara Teasdale的励志小诗“Like barley bending”并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Like barley bending
In low fi elds by the sea,
Singing in hard wind
Ceaselessly.
Like barley bending
And rising again,
So would I, unbroken,
Rise from pain;
So would I, softly,
Day long, night long,
Change my sorrow
Into song.
------ By Sara Teasdale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请用三五句话写出你的想法并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 开拓视野, 涉猎西方文学作品, 陶冶情操, 启迪心灵。
六、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学生的课堂发言。
学生英译汉的译文。
基本词汇知识的掌握。
unless, when, as soon as, if用法的掌握与辨析。
评价方法:
对学生的课堂发言, 教师应及时给出鼓励性的评价。
选出最佳英译汉译文的环节, 鼓励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以达到美文共赏的目的。
词汇部分检测以竞赛方式进行, 引导学生自评学习效果, 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3.人教版九年级《浮力》教学设计 篇三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用演示实验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器材,自主设计方案完成探究,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真正做到发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
2教材分析
《浮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五节,主要内容是浮力概念的建构以及经历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力现象,并结合学生已有的力学知识结构,综合应用密度、重力、平衡力、合力和受力分析等知识来展开,因此本堂课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又由于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课内容又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
3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2)练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3)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4.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观察、交流,了解浮力的存在;(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方法.
4.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身边物品自制教具与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约意识;(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5重点难点
重点:(1)建构浮力的概念;(2)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6教学策略与手段
为了突出本堂课的重点,综合应用了直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为了突破本堂课的难点,设计了两个相关的探究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但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实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难度较大,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在实验中需要测量和记录的物理量多,实验方法较多,所以在教学中采取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各小组进讨论,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利用小组成员各自的知识结构的优势,在相互启迪交流中形成共识,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分组实验的成功完成.
7教学仪器
弹簧测力计、细线、圆柱体、小圆柱体、小石块、水、盐水、酒精、小桶、乒乓球(2个)、烧杯(大小各1个)、矿泉水瓶(大小各2个)、跳棋子、溢水杯、口服液瓶、水槽等.
8教学过程
8.1新课引入
活动一:观察对比实验
师生共同分析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乒乓球与放置在水面的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回忆浮力现象,从而引入新课——浮力.
8.2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认识浮力
活动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提出问题:通过挖掘学生生活记忆——直接引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那么,石块、铁钉这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说出猜想的原因,强调猜想要通过实验来检验.
设计实验:初中物理课堂中浮力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因此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找到间接测量浮力的方法.
交流与评估:(1)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2)点明这是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活动三:讨论浮力的方向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应用已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的概念.
第二部分:阿基米德原理
活动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提出问题:有些物体受到的浮力无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那么,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猜想与假设:设计一个小船载重的实验来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发表各种意见.
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仪器,自主设计实验,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决两大难点:如何测量物体浸在水中的浮力大小F浮? 如何测量此时物体排开水的重力G排?
收集数据:让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数据.
分析与论证:从数据的分析中得出F浮=G排;点明这是阿基米德原理.
8.3课堂练习(略)
9设计特色
特色1:应用建构主义思想设计课堂架构
特色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本堂课共设计了16个问题,提问学生达35人次,组织学生讨论6次,交流实验方案及实验结论2次,交流学习经验1次,课堂演示实验3个,学生分组实验2个,学生设计及实施的实验方案6个,课后小制作2个,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学生回忆、观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与交流的思维操作,非常巧妙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了的主体地位,这深刻地展示了教与学的主体关系和辨证关系,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从强调论证知识的结论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化的现代物理教学观.
特色3:体现注重科学探究,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课标理念
4.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一节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扩散现象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是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扩散现象是难点。
教学工具
装有NO2气体的瓶子、玻璃板、空瓶子、量筒、硫酸铜溶液、两个铅柱、烧杯、墨水、热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大家已经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但大家有没有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瓶,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去了?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人的肉眼根本无法看见,在一个微小的灰尘中,都有大量的分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且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教学互动
互动1:分子运动。
明确 学生回答为什么打开香水瓶能闻到香味后,教师小结: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瓶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扩散。
互动2:气体的扩散现象。
明确 教师实验: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瓶口相对,把玻璃板抽掉,学生认真观察几分钟后发现,上面瓶子和下面瓶子里的颜色是一样的,说明了气体的扩散现象。使学生通过推理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互动3:液体的扩散现象及固体的扩散现象。
明确 学生观察CuSO4溶液的扩散现象以及阅读书上材料,了解到气体、固体和液体都存在扩散现象。
互动4: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明确 通过演示向凉水和热水中分别滴墨水的实验,学生讨论后得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互动5:由学生组织对分子的运动进行推测。
明确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
互动6:分子间存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明确 教师由演示实验:两个铅柱接在一起,下面甚至可以吊一个物体也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又由固体或液体难以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存在的,只是当分子间距离较小
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稍大时,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很远时,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
(2)棉线一拉就断,而铜丝却不容易拉断,这是因为 (C)
A.棉线的分子间没有引力,而铜丝的分子间有引力
B.棉线的分子间有斥力,而铜丝分子间的斥力为零
C.棉线、铜丝的分子间都有引力,只是铜丝分子间的引力比棉线分子间的引力大
D.棉线分子间的斥力比引力大,而铜丝分子间的引力比斥力大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A.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快
B.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C.扩散现象在高温条件下和低温条件下都能进行
D.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无关
(4)把糊状乳胶涂到平整的木板上后,再把两块木板压紧,它们就牢固地粘合在一起了.试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之。
答案:固体分子之间有引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就越剧烈。我们又称这种现象为扩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表现为斥力;当距离稍大时,表现为引力。
(2)方法归纳
本节课运用实验、猜想、类比等学习的方法,我们要从中学会通过直接感知去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三)布置作业
1.试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在长期堆放煤球的墙角,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
5.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案 篇五
实验者同组实验者实验时间
一:实验目标1:巩固天平的使用方法;
2:理解并掌握“排水法”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3:学会分析实验,如何改进实验步骤可以更好的减小试验误差。二:实验原理:。三:实验器材:。
四:实验过程:1:测形状规则的的固体的体积,例如实验室的铝块。A.利用天平测量铝块的质量为:。
B.利用刻度尺测量它的半径,从而求出其横截面积,再测量高,利用公式:V=S.h求的铝块的体积约为:。
C.利用公式,求的铝块的密度为:。
2:测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例如小石块。
思考:质量可以用天平测的,那么体积呢?形状不规则,无法用刻度尺量取,该用什么方法呢?。
实验步骤:A:利用天平测自己准备的小石块的质量为:m石=
B:量筒中水的体积为V水=
,用细线悬挂小石块慢慢放入水中,测的此时液面示数为 V总=,则小石块的体积为V石=
。C:则石块的密度为ρ石=
;
反思:1.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不可以先测石块体积,再测石块质量?如果不可以,说说为什么!。
2.实验过程中为了减小误差,你们采用的方法是。3:测量液体的密度,例如水的密度测量。
提示:测量液体的质量要用烧杯,侧液体的体积用量筒 实验步骤:方法一:A: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1 B:将待测液体倒入烧杯中,测总质量m2,则液体的质量为
.C: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取液体的体积v D:则液体的密度为(用题上字母表示)。方法二:A: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B: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其体积V C:测量烧杯和剩余水的适量m2,则倒出水的质量为。D:则液体的密度为(用题上字母表示)。
反思:两种方法哪种好?哪一种方案需要改进,从而更好的减小误差,如果不改进会是实验值偏。实验练习题
1.小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右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操作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惠安是“石雕”之乡。小星取一小块样石,通过实验来测定石块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2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样石的质量,所用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22乙所示,质量为_______g。用量筒测出样石的体积如图22丙所示,体积为_______cm3,样石的密度为_______g/cm3。
(3)在加工过程中,该石块的密度将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东同学在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其方法和步骤完全正确,如图20甲显示的是他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后,天平重新平衡时的情景,乙显示的是倒入盐水后量筒的读数。(1)根据图中相关数据帮小东将下表填写完整。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g
倒出部分盐水后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g
倒出盐水的质量m2/g
盐水的密度ρkg/m3
(2)另一位同学的实验方法是:先测出空 烧杯质量,并在量筒中倒入盐水,测出盐水 的体积,再把量筒内盐水全部倒入烧杯,测 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计算盐水的密 度,用这种方法测出盐水的密度ρ'与小东
6.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
点:物质的微观结构
难
点: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教学课件、网上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究竟大到什么程度,课本图11.l-l展示的是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让学生知道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并且银河系的尺度以一束光从这头走到那头需要十万光年的数据给出,显示了银河系之大,宇宙之大。
课本图11.1-2是让学生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反过来结合课本图10.1-1,银河系又置身于整个宇宙众多的星系团之中。这样的关系进一步衬托出了宇宙的巨大。
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师指出: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这里“物质”一词是相当宽泛的,如,“在地球上,有空气、岩石、高山、大海,有树木、花草、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广阔无垠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构成物质的小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
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想想议议】
如果把玻璃杯打碎了,其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如果不断地分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叫分子。
举例说明理解分子概念:以分割糖粒为例。开始的分割会仍然保持甜的味道,但是继续分割下去,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即,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
分子用肉眼是不能看到的,课本图11.1-4展示了电子显微镜下金分子(单原子)的照片。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想想议议】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
蜡烛熔化后再凝固成固态的蜡,钢水变成钢锭,电路焊接时使用的焊锡等。都说明该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
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变大,研究结果表明:水在汽化时,体积增大约1700倍;乙醚汽化时,体积增大约250倍。
当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这时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也发生改变。
结合课本图11.1-6,分析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不同的物理性质。
1.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就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就像学生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但又没离开教室一样。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3.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就好比学生在操场上玩,他们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四处奔跑。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二)原子结构
继续举出前面分割糖的例子。倘若分割到分子尺度时,这样的微小粒子仍是糖,因为它还保持着糖的性质。如果再分下去,得到的就不再是糖。即,分子再被分割,得到的就是原子,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图示给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图。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种原子组成,也有的只由一种原子组成。
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课本图11.1-2)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课本图11.1-
8、11.1-9)。接着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尺度,原子非常小,研究表明:原子的半径大约为中也包含了大约
(三)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 纳米科学技术
-9长度单位:纳米(nm)
1nm=10m
三.小结、巩固练习
相应完成《导学案:11.1 宇宙和微观世界》
四.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个原子!
m,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其
7.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案 篇七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笔者通过研究相关英语教学知识,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提出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兴趣、经验为基础;其次,以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出发点;再次,层层递进,创设不同形式的任务和活动。
本文以一堂英语阅读教学研讨课为例,探讨阅读教学的有效设计。
一、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材分析
阅读材料选自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级Unit 13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 Section B部分的Rethink,Reuse和Recycle。文章主要介绍了三位在节能环保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们凭借灵感和创造性思维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垃圾变成实用品或工艺品的故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本单元前几课时的学习,学生对环保话题比较熟悉。本学期的劳技课中,学生参加了“变废为宝”的创意比赛,对废物回收利用有了独特理解。
能力和情感:通过前面几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文中的被动语态、某些相关词汇和表达基本理解,对文本内容和思想基本了解。根据学生的活动和学习经验,学生对文中提到的“变废为宝”的奇思妙想和创作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对通过灵感和才智来节能环保,拯救地球有认同感。
(三)教学目标分析
有效的阅读教学设计应以三维目标为指导,即通过阅读学习,积累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体会文章所呈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下是这次阅读课的具体阅读目标:
1. 通过阅读文章,学生能正确使用下列常用的词汇和表达:recycle,wooden,metal,bottle,throw...away,put sth.to good use,pull...down,upside down,bring back,能正确认读以下词汇:inspiration,iron,creativity。
2. 学生能借助文中的插图和标题,对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预测;能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快速找出每段的段落大意;能用寻读的方法,找到文中的细节描述;能借助上下文和构词特征,猜测部分词汇的意思。
3. 通过阅读学习,学生能从中得到环保再生的灵感和启发。
(四)教学设计思路
以有效教学设计的要点为指导,在阅读的3个阶段(读前、读中、读后)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感兴趣的、不同形式的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理解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形成对环保再生的积极态度。
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通过预测、略读、寻读等阅读策略,完成文本结构的分析、段意的匹配、表格的填写、思维导图的填写、问题的回答、标题的深层剖析和小组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深入理解文章。
二、教学过程
(一)读前活动
Activity 1:warming-up
上课前,教师准备一些实物:破牛仔裤、饮料瓶等。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问:“What are they?How do you deal with these things?But after you see something you may change your mind.”然后,教师拿出另外两样实物,分别是用破牛仔裤做的包和饮料瓶做的花瓶,然后向学生提问:“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评析】课前几分钟的预热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最佳状态。通过两类实物的对比,为学生进入话题埋下伏笔,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同时,实物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创造了真实的语境。在真实的情景中处理部分词汇和表达,如rubbish,iron,bottle,throw away,put...in good use,bring back to life等。
Activity 2:predicting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读标题和看图片(见图1、图2、图3)来预测阅读内容。教师提问:
1. What does the title“Rethink,Reuse,Recycle”mean in literally?
2. What do you think might be talked about in the article after reading the three pictures?
【评析】通过上一个活动的铺垫,学生利用标题和插图进一步预测文章,这一任务的设计符合活动的递进性。预测和推断文本也是通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阅读策略进行培养的目标之一,学生根据构词法通过re前缀猜测词意。
(二)读中活动
Activity 3:Choosing after Skimming
学生通过预测和略读(Skimming)的方法,检验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与预测相符。教师给出两个小任务。
1. Please choose the way in which the passage is organized.
A.(1)—(2)(3)(4)B.(1)(2)—(3)(4)
2. Please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评析】教师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处理文本,有利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文章的组织结构,训练学生用略读(Skimming)策略了解文章结构布局和topic sentence。文章的“总—分”结构相对明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第一个任务。学生了解文章的“总—分”结构后,能快速地从总起段找到中心句:Nothing is a waste if you have a creative mind.
Activity 4:Matching
教师要求学生运用略读和寻读的技巧,对文章的主体部分进行快速阅读,并对以下信息进行匹配。
【评析】此任务的设计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体结构和主要内容。文章通过三个杰出人物的例子进一步围绕主题句展开探讨。在配对的活动中,学生的寻读和略读技巧得到了运用,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主体部分是如何围绕中心段展开叙述的。
Activity 5:Fill in the table after careful reading
细读第一个例子,完成表1,并提醒学生关注Amy Hayes的环保再生创作,同时品读文章的细节描述。
【评析】学生通过表1了解作者是如何对环保作品做具体描述和介绍的,并体会创作者的灵感。这一活动训练了学生寻读的技能,有助于把握和整理细节。同时,从前一个任务的整体感知到此任务的具体分析,符合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任务设计的层层递进性。
Activity 6:Finish the mind-map after careful reading
教师要求学生细读第3段,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在完成思维导图的同时,关注动词不定时to do这一语言结构。
【评析】此项活动是对文章局部信息的理解。在阅读中,学生关注频繁出现的语言结构to do这一不定式,使学生在语用中感知语言,真正做到在用中学。
Activity 7:Answer the questions after careful reading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最后一个例子,并完成以下四个问题:
1.Wang Tao is known for_________________.
2.He_______makes larger pieces that look like animals and humans______small pieces that can be put at home.
3. Why does he hope to set up a“metal art”theme park?
4. What can art bring according to the last sen-tence?
【评析】此次任务虽然还是聚焦细节的阅读,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寻读的任务,在任务的形式上采用问答的方式,比起前两个任务的难度有所增加。学生在理解细节后,需要概括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在问题2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关注文中的连词。
(三)读后活动
Activity 8:Rethinking the meaning of the title
教师要求学生在通篇理解文章后,再次对文章标题进行挖掘和剖析。教师说:“Let’s return to the title and rethink the meaning of the title.Would you like to talk about your understanding after reading the whole passage?”引导学生对阅读做更深层次的解读,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字面意思,鼓励学生欣赏文本的文艺性和所要传达的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达到提升文本内涵,升华学生情感的目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以图片的形式进行最后总结(见图4)。Rethink:think again in one’s mind.Reuse:use again in one’s action.Recycle:cycle something again to get a positive result.即先有想法,然后付诸实践,最后达到良性循环,从而拯救环境,保护地球。
【评析】学生通过深度解读文本,不仅获得了文字表面信息,而且有利于关注文本的人文性。同时,此任务与预测标题的任务达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
Activity 9:discussion
这个任务链中包括三个小任务: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垃圾可以被回收、如何将回收的垃圾变废为宝、模仿阅读文本写出有关垃圾再利用的创意。
【评析】该任务为开放性讨论,小组成员可以集思广益,交流和谈论各自的创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地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内化语言学习知识。
三、有效阅读教学设计要点
有效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克拉申i+1公式)”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现有的语言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i),设计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课堂教学活动(1),让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刘玉屏、孙晓明2010)。案例中的活动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和经验,设置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任务。比如,任务Activity 2的设计既对学生有挑战性,又不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效英语阅读课堂设计,要挖掘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制订综合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方法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部2012)。案例中的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且各有侧重。如Activity 4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寻读的阅读技能,又强调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点的学习;Activity 8的设计凸显了文本所要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
有效英语阅读课,应设计层层递进的任务链,在循序渐进的语言运用中自觉获得语言能力(龚亚夫、罗少茜2003)。在案例中,阅读的9个任务贯穿于3个环节的真实语境中,难度从低到高,层层递进。
参考文献
龚亚夫,罗少茜.2003.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梳理 篇八
第11章是《简单机械和功》,这一章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简单机械——杠杆、滑轮;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功——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本章共编排了七个学生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关于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杠杆要保持静止即平衡,而杠杆倾斜是因为杠杆自重的影响,为了忽略重力的影响就要使重力作用线通过支点,调节平衡螺母实质是调节重心的位置。而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要肯定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通过讨论得出此操作不方便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在实验过程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力臂,实质是改变力臂的位置,使力臂在杠杆上,这一例同样也不方便测力臂。
“再探动滑轮”应围绕“为何探?探什么?如何探?”的思路展开。为何探——明确实验目的,用动滑轮能不能省功;探什么——测量拉力做的功与滑轮对钩码做的功并比较大小;如何探——改变物重,改变滑轮重。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滑轮不能省功,但是可以少做一些功,从而逐步树立学生利用机械做功总存在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思想,为机械效率的教学做了铺垫。
学生在做有关机械效率的题目时,常常分不清哪个是有用功,哪个是总功。关键在于学生对有用功的认识不足。在这里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水桶里带上了一些水,在这种情况中有用功与额外功又分别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用功是做功的目的,加深了学生对有用功与额外功的认识。
第12章《机械能和内能》的编写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一条是以现代交通工具——汽车为载体来引入,先后介绍了机械能、内能及其相互转化,以及燃料的热值、内燃机等知识。暗的一条线索是以能量的概念展开,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前面学习的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这两种运动形式分别对应着机械能和内能,而且每种形式的能量并不是孤立的,是可以相互转化(如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或转移(如内能的转移)的。
在本章的探究活动中常用到“控制变量法”,如“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模拟打桩”“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等问题时都用到这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
观察单摆与滚摆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同时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后面所例举的实例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动能与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来分析,并认识到能量转化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特性的实验中,对于用加热时间来控制吸收热量的多少,学生难以理解,往往会答成控制升高的温度来控制吸收的热量。虽然在信息快递中明确指出“如果加热方法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体吸收热量相同”,但仍然比较抽象。这里不防举一个形象的例子:用相同水流大小的龙头向不同的柱形容器中放水,能不能根据水位的高低来判断容器中水量的多少呢?显然是不行的,容器的底面积不同,而相同的水流量,只要控制放水时间相同就说明容器中的水量相等。
第13章《电路初探》是探究电路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第14章是研究电路的“交通规则”——欧姆定律,第15章是探究电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关系,从现象到规律,从定性到定量,层层递进,在探究过程的体验中逐步深化学生对电的认识和理解。
在“怎样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活动中需强调不允许发生电源短路的情况,在此前提下,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放手发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把自己成功的连接方式用电路图表示出来,利用投影进行交流、分析、归纳得出基本的电路连接方式。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刻度尺的读数技能迁移到电表的读数上来。同时也要注意到它们的不同之处:中学物理实验中所用电表的准确度级别较低,不需要对电流、电压值进行估读。由于电表是双量程的,要看清电表使用的是哪两个接线柱,从而确定量程。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双量程电表,所以电流表的读数是一个难点,可以借助动画来训练读数。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引导下学生动手、动脑的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本实验也是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由于学生有前一节课探究的经验,教材将整个探究过程留给学生自行完成,只提供了实验中需记录的数据表格。
9.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案 篇九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知道惯性的概念
●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速度的计算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力的基本知识物体的惯性
2.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一定律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9课时。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三节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课时
第四节 力的作用效果1课时
第五节 物体的惯性1课时
复习和总结 4课时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案】推荐阅读:
【培训机构使用】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内能综合复习教案09-04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详细总结06-22
2015年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1《杆杠》教案10-09
八年级物理答案人教版07-05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暑假作业答案07-2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08-22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六章)11-03
人教版九年级生物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