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与建议(通用8篇)
1.对策与建议 篇一
(一)要调整发展策略。1、调整网点发展策略。从总体上看,要在上级行核定的机构总量范围内,进一步收缩当地经济发展慢、储源匮缺、人均所均效益低的县支行网点规模。注重扩充当地经济发展快、储源丰富、人均所均效益高的行处的网点规模。市区要着力调整网点结构,巩固和提高竞争能力,抓好原联代办所的升格、迁址工作,并注重向储源丰富的闹市区、城郊结合部、已具规模的市场、小区布点。从网点现状来看,对业务发展快、增存势头猛的要尽快扩建改造;对余额较高,但业务萎缩、增存势头缓慢的要考虑迁址;对余额低、无发展前途的要尽快撤并。从各行实际来看,要抓住旧城改造、道路拓宽、新区发展的机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抢占有利地形和位置,抓好网点的迁址、改扩和新建工作。与之相配套的是:市行要采取相应措施,优化人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重点向效益高、发展潜力大和改建任务重的行处及网点倾斜。2、调整业务发展策略。一是品种上要出新。当前,要主动介入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积极争取代理证券交易清算业务,承办证券投资基金的托管,争取代收各保险公司的人寿险款项,开发代理保险与储蓄合一业务;开办个人住房担保贷款,并逐步将贷款由主要支持商品房开发建设,转变为主要支持商品房的消费,以全面介入个人金融业务领域,促进中间业务与存款业务的共同发展。二是规模上要扩大。要推进现有中间代理业务发展,缩小各行之间的差距,当务之急的是一些县行要加快发展,主动出击,夺回失地,增加品种,力求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方式上要要先进。要积极推广软盘录入技术和网络扣款技术,依托代发工资业务,扩大批量业务比重,减轻柜面压力。市区要大力发展牡丹“灵通卡”业务,做到卡折合一,使代发工资业务、牡丹卡业务和部分代理业务,逐步通过ATM机实现自助服务,扩大离所业务的比重,分流柜面业务。3、调整科技发展策略。实行投入与开发应用并举突出开发应用的策略,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加快新业务的软件开发和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促进科技优势尽快转化为业务竞争优势。
(二)要强化存款管理。1、改进考核办法。市行应增加中间代理业务等工作目标的考核内容。存款指标应改单一的全年任务为基本任务和考核任务两个指标。考核方法上可采取“任务到季,分解到月,考核到旬,酬效挂钩,季末兑现,年终结清”的方法,以便于各行咬住各季目标,由低于高,循序渐进,全面发展。2、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加大市行对县级行考核结果与员工收入的挂钩四季度,提高活工资留成比例,加大存款考核的权重,拉大行际间员工活工资分配差距。目前可按各行员工活工资的一定额度统筹到市行,对完成季度考核任务和工作目标的全额返还;对未完成季度考核任务和工作目标,但已完成基本任务的按比例返还;否则全额扣发。所扣发的活工资待年末按各行增储占全辖的比重予以分配。对完成全年考核任务的,给予行长、主任专项奖励。二是建立考核结果与各行费用分配挂钩制度,使各行费用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与组织存款的多少、成本的高低相挂钩,以鼓励各行多增存款、多吸收低成本存款。三是建立基层处、所分类分档管理机制,理顺利益关系,促进内部竞争机制的形成。3、加强存款信息反馈工作。建立与企改办、房改办、城建办、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制度,针对影响储蓄分流的因素,超前行动,主动服务,引导资金归行,增加对公存款,减少存款流失。
(三)要加强服务管理。着力塑造好三个形象:1、储蓄员形象。要从教育和建制两方面入手,培养员工职业感情,养成良好的服务语言和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岗位形象。为此要把自律与他律、提倡与禁止、软约束与硬约束、树新风与纠歪风结合起来,并通过严明服务纪律,严格奖惩制度,严抓服务监管,保证柜面服务有一个明显的改观。2、储蓄所形象。要以满足储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进服务方式,通过评定服务星级所和推广承诺制,促进柜员制服务、夜市服务、上门服务和大户服务等服务特色的形成,在储户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储蓄所形象。当前,要以精简内设机构和网点为契机,以大力推进储蓄柜员制为突破口,合理组织人员分流,把压缩和节约的人员主要用于充实一线窗口力量和外勤力量,为改进服务创造条件。同时要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为储户特别是存款大户和个体户提供存、放、汇、兑、代等业务“一条龙”服务。3、工商银行形象。要从软硬件建设抓起,注重宣传功效,扩大对工行新业务、新储种、新手段以及员工精神新风貌的宣传;加快网点标准化建设和电子化建设,以一流的银行信誉、一流的员工形象、一流的服务环境和一流的服务手段,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2.对策与建议 篇二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有效需求是指能产生购买行为的需求,大部分居民都对商品房市场有需求,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转化为购买行为,有效需求不仅与房价的高低有关,还与居民的购买力有关。如果房价超过了居民购买力,居民只能“望房兴叹”,这种需求只能是一种潜在需求;如果居民具有较高的购买力,但房价已进入下降通道,房地产投资风险较大,这种购买力也只能是一种潜在购买力;只有当居民购买力较强、房产投资风险较小和回报率较高时,潜在购买力才能转化为实际购买力。因此,有效需求不仅取决于居民购买力的强弱和房价的高低,还取决于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的大小。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一般由刚性需求、改善需求和投资需求三部分组成,其中刚性需求主要取决于居民购买力、房价高低,改善需求主要取决于居民购买力、房价高低和投资回报率,投资需求主要取决于居民购买力和投资回报率(见图1)。
2 需求释放与房价走势
2.1 刚性需求释放是房价见底的信号
刚性需求是指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在房地产市场主要指不得不买房那部分人的需求,突出表现为“婚房需求”,即为了结婚而不得不入市购买中低价房和偏小面积住房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人口生育高峰,出生率基本在20‰以上(其中1984年为19.9‰)。根据调查,我国大城市居民平均结婚登记初婚年龄男性27.8岁、女性26.2岁,平均年龄27岁,1987年的生育峰值决定了刚性需求至少在2012年以后才开始减弱。假设婚房需求在结婚之前1年内购置,初次结婚年龄为27岁,性别比1:1,50%为城镇家庭,则20世纪80年代的生育高峰所产生的刚性需求在2006-2015年间释放。按照刚性需求50平方米、70平方米、90平方米各1/3测算,2006-2015年年均刚性需求在3.5亿~4.5亿平方米之间,其中2012年为刚性需求最大值,达到4.46亿平方米(见表1)。
刚性需求能否转化为有效需求还要看刚需者是否拥有较强的购买力和房价是否在其承受范围之内。如果房价过高,超出了刚性需求的购买能力,再刚性的需求也不能转化为有效需求。2009-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房价大幅上涨挤出了部分刚性需求。我们用房价收入比来衡量高房价对部分刚性需求的挤出效应。国际经验数据表明,3~6倍的房价收入比是合理的,若超出6倍,居民购房压力将越来越大。而2010年全国房价收入比8.32倍,上海房价收入比是15.45倍(见图2)。这说明我国居民购房压力,尤其是一线城市的购房压力较大。从成交量来看,2011年全国商品住宅成交面积9.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28%;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面积131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7.45%。因此,房价收入比高的城市楼市调整力度更大,这种调整表现在高房价挤出刚性需求,成交量急剧下滑,随后房价开始松动甚至下跌,房价进入下降通道。
刚性需求释放不仅需要居民购买力增强,也需要房价合理回归,即房价下降到刚性需求可承受范围之内。同时,刚性需求的释放也是房价见底的信号,是房地产市场调整结束的标志。刚性需求释放一般需要三个条件:(1)房价合理回归,在居民可承受范围之内;(2)政策支持力度大,税费减免直接降低购房成本;(3)房地产调控政策见顶,政策不可能再继续加码。2007年我国房价飙升变相削弱了居民的购买力,房价已经超出了普通居民的购房能力和承受能力,再加上房地产调控政策日益趋严,市场观望情绪严重,普遍预期房价将回调,刚性需求放缓入市,直接导致2008年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经过近一年的调整,房价有所回落,房贷利率和购房税费大幅下降或减免,住房实际购置成本下降显著,在房价下降和政策刺激双重因素推动下,刚性需求得以释放,房地产市场成交量随之大幅攀升,房价也随之不断上涨。2009-2010年我国房价再次飙升,刚性需求购买力受到挤压,政策逐步加码,尤其是2011年推出的“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组合拳使得房地产市场观望情绪骤然上升,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出现萎缩,坚挺的房价也在2011年4季度出现一定程度调整。2012年2月以来,芜湖、上海等城市出现一波“救市”浪潮,虽然地方“救市”行为被中央政府紧急叫停,但是居民政策预期已经发生一定程度变化,即政策见顶特征显著,再继续加码的可能性不大,而微调、松动甚至放松的可能性较大。这种背景下,累积了近2年的刚性需求开始释放,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开始攀升,房价止跌,甚至出现温和上涨,房地产市场阶段性底部特征较为明显。从表2可以看出,政策预期发生变化背景下,一、二、三线城市成交量均出现反弹,尤其是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2012年5月成交量同比增长30%以上,一线城市成交量占2011年成交均值的135%。同时,限购城市的增长要优于非限购城市的增长,2012年5月限购城市成交量同比增长16.8%,占2011年成交均值的11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2 改善需求释放是房价上涨的信号
改善需求是指因自身购买力增强,希望改善居住条件或家庭成员增加,原有住房无法满足居住需求的那部分购房需求。改善需求一般分为三类:(1)置换需求,即将原有一套小居室、低总价住房置换成一套大居室、中高价住房;(2)二套需求,即将原来一套住房保留用于出租,新购一套较原来面积更大的住房用于自住;(3)被动需求,是指因外力作用与影响所产生的一种被动消费的需求,在房地产市场主要指因城市建设和改造而启动的居民动拆迁项目引起的被动购房需求。一般情况下,置换需求在首套住房满5年开始释放,尤其是首套住房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置换需求释放可能性最大。2006-2012年我国刚性需求逐年上升,这决定了2011-2017年我国置换需求逐年上升,2017年达到峰值。假设刚性需求在首次购房后5年开始置换,其中户型面积50平方米、70平方米在5年后全部置换,90平方米在5年后一半置换,则2000-2011年我国置换需求在2.3亿~3.9亿平方米之间,2012年我国置换需求为3.11亿平方米,2017年置换需求将达到3.42亿平方米的峰值(见表3)。
被动需求主要是因为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原有住宅被拆迁所产生的一种需求,这种需求有两个特征:(1)被动需求主要由保障性住房来满足(动迁安置房);(2)被动需求有较强的购买力做支撑(动迁安置补偿一般很高),很容易释放。2008年国办发“131号文”揭开了保障房建设序幕,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提速,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完成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作,其中2011年计划新开工建设1000万套,2012年计划新开工700万套。从结构来看,棚户区改造一直是保障房建设的重要内容,棚户区改造2010年新开工280万套,2011年新开工提高至400万套(见图3)。棚户区改造所产生的被动需求非常强劲,假设1户需求为100平方米,则2011年因棚户区改造所产生的被动需求高达4亿平方米,如果再考虑到因城市建设需要(如大型赛事、地铁建设等),则被动需求更大,预计至少在4.5亿平方米以上。从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4000元/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基本是动迁安置房,而这部分住房2012年7月成交面积为28.82万平方米,占当月成交面积的20.1%,如果再考虑到“货币拆迁”和“回迁”等因素的影响,估计2012年7月被动需求所产生的成交量将达到30万~40万平方米,全年的被动需求将达到360万平方米以上。因此,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建设所产生的被动需求是我国房地产市场重要需求之一,对成交量和房价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资料来源:Wind行业数据库。
2.3 投资需求将加快房价上涨
投资需求是指为了获取未来的投资收益和资产溢价所产生的一种需求,在房地产市场主要是指为了获取租金和房产溢价而产生的一种需求,它主要取决于租金的高低和房价的走势,如果租金过低,又没有房价上涨的支撑,投资需求将很难释放。1998年“房改”以来,我国房价创造了“只涨不跌的全球神话”,投资房产主要不是为了获取租金收入,而是为了房产溢价,房价的上升大大释放了投资需求,从而放大了商品房的成交量。虽然房价在2008年经历了短暂调整,但是2009年的“4万亿”投资及其带动效应使得我国货币投放急剧膨胀。2012年6月末,我国M2(货币和准货币)高达92万亿元,是同期中国GDP的4.07倍,经济货币化程度很高,通货膨胀随之而来。为了资产保值增值,大量的流动性资金进入楼市,加快了房价上涨。从实际情况来看,居民投资房产更多是为了获取买卖差价,主要是因为房价上涨幅度远大于租金上涨幅度,房价租金比超过了国际警界水平,部分城市租金收入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从图4可以看出,货币增速与国房景气指数呈现正相关关系,货币的过多投放为房价上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流动性过剩所产生的投资需求是房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同时,通货膨胀与国房景气指数也呈现正相关关系,在通胀时代房产保值增值功能凸现,比如产生更多的投资需求,投资需求释放又加快房价上涨。
3 对策建议
3.1 房地产调控政策从严执行,坚决抑制地方政策短视行为
2010年以来的调控政策(尤其是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抑制了投资需求,影响到改善需求释放,房价涨幅放缓,部分城市房价甚至出现回落,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显著。但是,当前的房价仍然较高,房价调整幅度尚未达到中央设定的“合理区间”之内(按照温家宝总理的定义,合理的房价应该是使房价与居民的收入相适应,房价与成本和合理的利润相匹配),调控政策不能放松,如果放松,很可能将前期积累的投资需求和改善需求集中释放,房价出现报复性上涨,楼市调控政策再次失败,不利于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和稳定发展。当前,地方政府放松楼市调控政策的冲动较大(土地出让金锐减、经济下滑、财政收入下降),年初以来已经有芜湖、上海等城市冲击中央楼市调控“红线”,虽然部分城市的“新政”被紧急叫停,但政策预期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已经在事实上对房价走势产生重大影响,刚性需求在春节之后陆续释放,楼市成交量激增,房价止跌,进而带动改善性需求的释放和投资需求的入场,房价开始上涨。因此,房地产调控政策要从严执行,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救市”行为要坚决制止,避免地方政策短视行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资料来源:国务院相关政策文件。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3.2 房地产调控政策差别化执行,降低交易税费和贷款利率支持刚需
刚性需求是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支撑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石。2007年和2009年房价的暴涨实际上将部分刚性需求“挤出”,2010年以来的楼市调控政策又将很多刚性需求延后释放,2012年政策预期逐步改变,刚性需求逐步释放。国家楼市调控政策不能“一刀切”,应差别化对待,国家应在交易税费(降低或取消契税、评估费、二手房交易佣金比例等)和贷款利率(重回七折时代)等方面给予刚性需求较大支持,降低刚性需求购房成本,不能使刚性需求成为房价的最后“接棒者”。
3.3 增加有效供给,避免刚性需求释放造成的供需失衡
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量逐步上升,房地产行业库存压力逐步减轻,行业供需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截至2012年7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31667万平方米,比6月末增加259万平方米,但去化月数(去化月数=待售面积/月均销售面积)已经下降到4.56个月,较6月下降约0.16个月,去库存压力减轻。当前,政府应严格执行相关政策,促使开发商增加有效供给。一是进行闲置土地大普查,对于闲置两年以内的,督促开发商尽快开工;对于闲置两年以上的,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将其收回,严厉打击“炒地”、“囤地”行为。二是加大土地供给,尤其是中小户型用地的供给。地方政府不能因为土地市场冷清而减少土地供给,而应根据计划及时推地。三是放宽保障房准入门槛,加快保障房建设进程,让保障房惠及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改善需求和投资需求等三大需求及影响因素后,指出刚性需求是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石,刚性需求释放是房价见底的信号,改善性需求释放是房价上涨的信号,投资需求的释放将加快房价上涨。同时,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严格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短视行为;二是房地产调控政策差别化执行,降低交易税费和贷款利率支持刚需;三是增加有效供给,避免刚性需求释放造成的供需失衡。
关键词:刚性需求,改善需求,投资需求,调控政策
参考文献
[1].叶剑平.房地产调控要有量化认识.中国房地产市场.2012.1
[2].陈淮.房地产调控之“四个坚定不移”.城市开发.2011.11
[3].赵奉军.限购背景下房地产调控的坚守与创新.中国房地产(综合版).2011.12
3.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篇三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1、溺爱孩子。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成才期望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家长们注重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和放松了孩子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对他们呵护倍加,普遍滋长了娇生惯养、怕苦、怕累的思想。
2、锻炼时间不能保证。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教学中还是逃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圈。学生每天都在考学的重压下生活,每天所考虑的是学习成绩。别说没有时间活动锻炼,即使有点时间,家长也会以各种理由引导孩子从事相关的学习辅导班,家长从时间上剥夺了孩子锻炼身体的时间。
3、缺少锻炼的知识。有不少家长也希望带孩子锻炼到户外运动,但苦于不知怎么锻炼而止步。还有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大部分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他们更是不会想到带孩子去锻炼,也缺乏锻炼知识。他们认为给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了。
二、学校因素
1、师资力量不足。在一些学校体育专业老师严重不足,很多是其他科目老师兼带体育课,他们对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知道的很少,更不要说教学了,只能让他们自己玩了,不能保证体育课的质量。大多数的体育老师在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常年超负荷工作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在计算体育老师工作量方面和劳动报酬方面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影响了广大体育老师的积极性。
2、场地、器材有限。在二、三线城市的县、农村有运动场地就不错了,更别说室内体育馆了,那么在一些偏远的、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不用说了。一旦遇到雨雪天气没法到室外上课,只能在室内上课。有些器材像篮球、排球、足球学校只配那么几个,学生重复使用,损耗极大有时几堂课下来及坏了,又没有得到及时补充。这样下来器材就不足,就无法保证课堂教学。
3、体育课开设不足。由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领导的不够重视,很多学校的体育课都没有完全开齐,有些领导在课程设置上就有意减少体育课,来增加其他科目。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体质。
三、社区体育开展的力度不够
目前的社区体育,表面上看似开展的不错,但实际上大都是自发无序的,缺乏合理的组织、知道,缺乏合理测评手段,缺乏合理管理手段和方法。从而导致学校体育同社区体育严重脱钩,这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四、对策及建议
1、思想必须转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人的观念问题,因为学校领导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他才会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他才会更好地为活动的开展行方便开绿灯;老师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他才会主动地将之与自身的工作结合起来,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才会努力克服与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抗争;家长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他才会形成体育锻炼有益于学习、健康体魄才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障的体育价值观,才会积极地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工作,也才会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尽心尽力。
2、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确保体育设施、器材的投入,体育设施、器材资源的开发。体育器材、体育设施是达成体育运动必要手段,开展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器材和设施。政府要应该按照学校的要求配齐专职体育教师,保证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
3、大力推进阳光体育工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或体育活动中心,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项目,定期开展一些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群体性的学生体育活动,举办一些班级的小型竞赛活动,大力倡导人人都有锻炼项目,班班有运动队,月月有比赛,天天有锻炼的形式,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形成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在这浓浓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感受体育,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从而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4、扩展渠道进行宣传教育。要创造制造条件,通过专题讲座、墙报、黑板报、广播、多媒体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营养知识指导,提倡合理营养,注意改善饮食结构,保持膳食平衡,防止肥胖和营养不良。有目的地查阅几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食谱,打印成资料,可以让学生带回家和家长一块学习怎样饮食,保健,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5、加强学校和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确保学生的作业量,比如我县教委就明确规定: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三年级不得超过40分钟。四、五年级不超过1小时。这样学生才能有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家长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锻炼,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以上是我对小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几点粗浅认识,如何切实有效地来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或许不是通过某一途径可以完全解决的,克服各种制约因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将是任重道远的。总之,我们只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只要能坚持开展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多组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我相信,学生的体质一定会得到提高,孩子们一定会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一个绚丽多彩的明天。
4.对策与建议 篇四
当前,土地与房屋征收工作已成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新型城镇化及城市发展等重要经济活动的必备资源要素和前提保障。20**年以来,我市每年土地征收总面积在1万亩左右,随着全市上下总体目标的确定,土地征收任务将继续加大,征收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化解矛盾、解决征收疑难问题,确保我市各项经济工作顺利开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我市征收工作现状分析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征收一线人员不懈努力下,我市土地与房屋征收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由原来的政府主导组大班子搞征收,转向了政府全流程监管并推进征收市场化、专业化的形式。通过选聘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对被征收的土地与房屋进行丈量测绘,确保了原始调查数据的准确率,同时委托劳务机构协助开展协调签订与房屋拆除,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被征收户与征收主体间的直接矛盾,缓解了基层工作压力,但是政府与被征收群众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
1.项目统筹协调难。部分项目在关键环节推进上未做到有效衔接,项目前期准备及要素保障严重滞后,项目推进过程中,各乡镇、建设单位职责划分不明,推诿扯皮时有发生,建设方案、征收任务一再调整,比如城镇医药中间体项目征收启动后又叫停、中笔社区部分项目多年反复变更投资主体,数次与被征收户签订协议。这种盲目推进导致项目进展缓慢,严重影响建设进度。
2.政策标准执行难。由于门槛较低,劳务公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地方干部对其监管松懈,且不愿意花时间去认真调研征收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决策程序冗长,反复论证的多,实际解决问题的少。导致群众对现行政策不理解,对劳务公司强烈排斥。具体集中体现在城郊乡镇,政府高投入新建的安置房,让利于民的初衷没有得到群众应有的回馈,甚至出现关键节点项目中“钉子户”一钉十余年的情况。
3.征收后续保障难。安置房建设需要时间,若安置房建设无宏观层面的中长期规划,势必造成安置房建设滞后、被征收户长期无房可住的局面。例如龙湾文化旅游项目一期部分被征收户在外搭住时间已达三年之久,仍然面临交房时间不明的境况,被征收人反映强烈,造成不稳定因素,同时逾期临时搭住费也相应增加,导致征收成本不断上升。
二、征收难形成的主要原因
从表面上看,征收主要矛盾是利益分配问题,是市政府相对较低的补偿标准与被征收户过高的补偿要求之间的矛盾,但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的征收工作,还有更多深层次原因存在。
一是伪市场化。
虽然我国逐年在修订完善土地征收相关法律法规,定期上调土地与房屋补偿标准以适应某一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但被征收农民在面对政府征收行为中,仍处于弱势方,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政府征收行为发展转移,由农村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其土地经济价值并未与征收补偿相统一。政策与标准的制定考虑的是各省域经济活动的总体平衡,并不能体现农村集体组织作为土地所有权人的法律地位。二是信任危机。
由于历史原因,我市许多项目存在前期不注重谋划,征收队伍素质不高、政策宣传不到位、补偿款拖沓、安置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加剧了被征收户对征收主体的不信任感。一旦征收利益方的信任缺失,将直接导致有关项目征收的信访事件频发。三是逐利思想。
由于政府在推进项目建设审批环节中存在一定瑕疵,国家法律从维护被征收人作为弱势方最大利益出发,很难受理司法层面的强制征收,从而导致了我市一批涉及公共利益的关键建设工程存在“钉子户”。这部分少数群体正是利用这一点把征地视为发建设财的机会,寄希望通过征收“发财致富”,提出各种远超现行补偿标准的无理诉求。三、解决征收难题的办法
解决征收疑难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被征收户,而在政府部门。我市大多数征收项目,都得到了广大被征收户的充分支持,市城市改造更新服务中心作为全市土地与房屋征收工作统筹服务单位,有以下几点思考:
1.因地施策维护总体平衡。我市执行统一的土地与房屋补偿标准,必须考虑全市政策平衡。因征收项目各异,规模、区位、性质各有不同,具体政策要结合实际合理应用并调整优化。首先是考虑规模,对成建制的整村搬迁项目,政策上要强化对村集体经济扶持,通过土地征收让村集体获得原始积累,在监管的基础上强化指导其集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能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热情,同时将有力解决征收后续一系列矛盾;其次考虑区位,城郊乡镇人口密集、人均生产资料少、房屋价值高,对比山区乡镇地多人少但人均经济基础较弱,应在安置政策上有所倾斜。城郊乡镇鼓励被征收户以较低廉价格取得2套还建房,以弥补房屋补偿标准的不足,而山区乡镇以自建小区安置为主,在改善原有居住环境的同时,亦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再次考虑用地性质,开发用地与公益性建设用地应有所区分,企业以扩大盈利为目的的土地征收应在规定范围内最大限度满足被征收户合理诉求(如代征地等)。同时政府以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建设开展土地征收工作中,应强有力的驳回被征收人无理要求,确保征收行为的公平公正和强制性。通过以上政策把握,力求我市征收工作总体平衡。
2.完善制度确保政策执行。政策需要人来执行落实,尤其我市征收工作已全面推向第三方市场化运作模式,且征收工作涉及利益错综复杂,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和监督机制进行约束。一是要强化我市土地与房屋征收工作考核体系建设,规范土地与房屋征收行为,促进土地与房屋征收工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目前由我中心拟订、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土地与房屋征收工作验收方案》已执行,验收结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同时制定出台《土地与房屋征收中介服务机构考核方案》,进一步规范征收中介服务市场秩序和服务行为;二是核心单位要建全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我中心先后制订了《土地与房屋征收项目分区域协调服务职责》,印发了《土地与房屋征收审核标准及流程》、《土地与房屋征收现场复核制度》及《土地与房屋征收审(复)核责任追究制度》。在土地与房屋征收全过程中严格执行市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的文件规定,明确参与各方、工作人员的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
3.领导重视强化推进措施。征收工作是系统性工程,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个时间段能解决所有疑难问题,需要建立部门联席工作制度并坚持不懈的强化推进。2020年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征迁“百日攻坚”行动期间,攻坚累计完成土地征收5877.9
亩、房屋征收659
栋、重点户累计征收
户,取得了骄人成绩。其背后不仅有市级领导的持续关注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也建立了征迁工作月度推进会制度,通过集体会商的形式,及时研究征收拆迁工作中的相关重大事项和疑难杂症,不让问题成为历史遗留。通过仔细分析被征收户各项诉求,绝大部分都可以在政策层面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会商机制也确保了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形成了征收合力,促进了工作效率。该项制度应继续保持。
5.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篇五
如何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
时间:2016.3.14 地点:继教室 主讲:熊兴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了,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这将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所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是否能实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该站在农村发展的现状,站在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站在他们的立场,实实在在为他们着想。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一、家庭方面
(一)家长要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加强自身教育,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的发展。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多学习点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更多关注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困惑、需要、兴趣等。同时,还要注意到孩子的身心方面的变化,即使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二)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家 继教材料
庭教育观。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常住人口发生变化,留在家的以老人和孩子为主,家庭教育逐渐演变成隔代教育。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缺点是管理失效,表现在管理方无力管理和被管理方拒绝管理;同时也由于祖辈们自身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他们认为只要孩子不生病,学习好不好无关紧要。再加上由于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娇宠,更加任性,肆无忌惮。因此,当监护人变化,监护权利转移时,教育的职责未及时转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我建议,要开展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学习、交流、咨询、娱乐等活动,督促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并教给临时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让他们意识到恰当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二、学校方面
(一)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心理咨询课
我们知道,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是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作为留守孩子,他们在心理方面承受着普通孩子所没有的压力。如何很好地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建议学校开设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给予孩子在心理方面的正确疏导。
(二)学校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首先班主任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和联系电话,还要记录好临时 继教材料
监护人的姓名、住址和联系电话,班主任将留守儿童在校的表现记入档案,如:道德品质、生活习惯、学习成绩、心理素质、性格爱好等。通过档案的建立,能够方便学校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保持联系沟通。(附:留守儿童档案卡)留守儿童档案卡
单位
年
月
留守儿童姓名
出生年月
性别
就读年级 父亲
务工地
年收入
回家情况
年
次 联系电话母亲
务工地
年收入
回家情况
年
次 联系电话临时
监护人 姓
名
年
龄
联系电话 监管儿
童人数
与留守儿童关系
临时监护 人住址 留守 儿童
表现 道德品质 好 中 差 心理素质 好 中 差 生活习惯 好 中 差 性格爱好 好 中 差 学习成绩 好 中 差 人际关系 好 中 差 监护人评语
日 3
继教材料 班主任评语
(三)学校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让留守学生得到更多的温暖
父母、孩子间通信——架起亲情沟通的桥梁。为了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温暖,减少亲情缺失,可组织学生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信,通过写信来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表达对父母的理解与问候。信的内容包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我的一件高兴的事,我的进步等。活动前,班主任向学生讲解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现在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在父母背井离乡、艰辛劳动的条件下努力学习,照顾和关心好在家的爷爷奶奶,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农活,发扬中华民族勤劳的传统美德。
在学生中开展”手拉手、一帮一”活动,让留守学生在享受到大家庭的亲情与温暖的同时,与同学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还可以开设一些法律与道德知识方面的讲座,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孩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道德修养。三 政府方面
(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应该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乡镇企业就在本地,既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又吸纳了剩余劳动力。使这些劳动力既可以照顾到自己的孩子,又能够创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继教材料
(二)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的诱惑是很多的,一不小心,就会走上歧途。因此,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游戏厅等社会娱乐场所,对这些娱乐场所做好监管工作。我发现很多孩子的父母及临时监护人都非常担心孩子出入网吧类的娱乐场所,担心给孩子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带来影响。(三)农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
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6.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篇六
截止2010年我国已经超越美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中国对外贸易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自1978年以来,每年两位数的递增速度让世界震惊同时中国也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比起庞大的对外贸易数量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原有的以及新的贸易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贸易摩擦应对等。
1.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中国的对外进出口从1978年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22072.7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值更达到29727.62亿美元,再创新高。
2.经贸格局发生了变化,但实质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以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加上香港的转口贸易,对美贸易占到中国总贸易的25%以上)为例。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尽管数量巨大,但是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在2009年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中,在前十位产品中,有一半产品为玩具、服装和箱包等。而电机、电气、音响设备及其零附件为美国从中国进口最多的产品,进口总额为729.45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24.6%。整体而言,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这些商品的特点一是技术含量不高,二是市场替代性较强,三是消费弹性小。调查可以发现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前八大类商品都具有替代性强。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市场主要有三个,一是北美自由贸易区里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加拿大和墨西哥靠近美国,享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殊优惠政策;二是欧盟和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强国,其产品技术含量高,熟悉美国市场环境,竞争力不容质疑;三是东盟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他们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与中国出口商品存在竞争性和替代性。另外,印度的制造业发展得也很快,开始和中国争夺相关产品的出口市场。单从数据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格局已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信类产品出口份额在上升。但是结合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可以看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仍然是加工贸易类。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
3.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不足。我国的贸易伙伴仍相对集中在欧亚和美洲,特别是有限的几个世界主要国家,如排前3位的分别为日、美和欧盟,对这三者的贸易额占到总额的近一半。这种贸易格局不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近来由于这几个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不景气纷纷采取保守的贸易政策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到2010年全年贸易顺差下降6.4%至1831亿美元,为中国贸易顺差连续第二年下降。
4.传统的优势产业受到国际市场比较大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近几年这些产业商品的国际市场有萎缩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新兴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冲击,如墨西哥对我国纺织业的冲击;(2)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限制进口,如美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内产业限制进口,欧盟为了新加入的国家的利益限制进口等;(3)随着中国经济能力的增强,外国取消对中国的优惠政策。如欧盟决定取消对我国乳、蛋制品等六类产品的普惠制。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就是欧美等国家不断对我国多种商品提出倾销的控诉,使我国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影响,一些优势产业因此出现下滑的迹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根据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和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对经济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进一步改革,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基本同国际接轨。目前中国经济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新旧体制的交替使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了一个转折性时期。由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目前中国外贸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形成重大的障碍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以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等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口实行限制,并滥用反倾销手段保护国内市场。国际上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越来越多,严正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我国出口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低价竞销的现象严重,外贸经营秩序亟待改善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逐渐放开,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但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盲目竞争,低价竞销,不讲信誉的现象。出口低价竞销的主体是受生产源头“多、低、散、乱”严重影响的行业和企业。我国出口低价竞销现象在那些市场体系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表现尤为严重。
(三)外贸发展的质量有待提高,出口的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2010年出口大幅增长,但从具体商品来看,出口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出口价格持续走低。这种情况在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尤为突出。出口增长仍然是低成本、低价格的数量增长为主的格局。
(四)我国对外贸发展的鼓励性政策和体制仍有待进一步理顺
我国鼓励外贸发展的政策要同国际接轨、并且保持稳定是外贸持续快速发展的条件。目前有些补贴政策仍未符合国际规范,一些政策虽然符合国际规范,但不能稳定落实,如出口退税机制仍不完善,跟不上外贸发展的需要。
根据上述情况我认为在对外贸易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我国鼓励外贸发展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同国际规范接轨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严格禁止对出口进行补贴。所以今后我国作为鼓励出口的补贴政策必须改变为用汇率、利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来调节。今后我国政府的补贴应向初级生产要素、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的投入。人才和高新技术的丰缺是企业在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但企业缺乏资金又承担不了对高新技术投资所带来的风险,所以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投资开发进行补贴对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很有必要。
(二)国家应重视对外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增加进口原料和高新技术,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解决双边不平衡的问题是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不断深入开拓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尤其是加大对我国有贸易顺差国家的出口。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和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加大原料和高新技术的进口,从要素丰缺角度来看,我国是资源和高新技术短缺的国家,增加进口资源和高新技术。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三)应大力发展我国的竞争优势行业产品的出口,把我国的比较优势产品转化为竞争优势产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在变化。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已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花色品种,满足不同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
(四)加强对出口产品价格的指导和协调,对出口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建立和增强出口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商会的指导、管理和协调功能。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许多国家在出口市场上,不仅有法律加以规范,还有中介组织的协调和管理,出口企业必须接受协调,以防止低价竞争,自相残杀。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我国政府或商会应在出口市场建立中介组织,对市场价格进行监督、指导和协调,对低价竞争的企业进行处罚,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正常的经营秩序。
总体而言政府应加大对国际贸易的引导和调整:
(一)引导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二)提高外资进入的门槛,淘汰经济效益差、资源消耗大的外资企业
7.新疆贫困现状与扶贫开发对策建议 篇七
1.1 新疆贫困区域总体分布
新疆是国家主要贫困区域之一, 2012年全疆仍有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 (国家及新疆2011年扶贫标准) 的扶贫对象78万户、329万人, 主要分布在以南疆三地州为主的塔里木盆地干旱贫困区, 以天山、阿尔泰山区为重点的北疆高寒农牧贫困区, 以及边境贫困农村, 呈现出点、片、线、带特征。35个扶贫开发工作县 (市) , 其中:有2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市) 、5个比照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市) 、3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32个边境县 (市) , 其中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 (市) ;有3868个贫困村, 其中:有377个边境贫困村、299个山区贫困村;有扶贫对象的非贫困村 (详见表1) 。
贫困村。全区有3868个贫困村, 占全区村的1/3, 分布在13个地州、75县 (市) , 南疆三地州2970个, 占77%;35个县 (市) 3314个, 占86%;32个边境县 (市) 1298个, 占34%。
边境线。新疆有32个边境县 (市) , 其中:17个扶贫开发重点县 (市) , 均位于高寒山区, 行政区划土地面积65万km2, 占新疆土地面积的39%。其中: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 (市) :和田县、皮山县、叶城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阿图什市、阿克陶县、阿合奇县、乌恰县、乌什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青河县、吉木乃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
南疆三地州。辖24个县 (市) 中, 19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市) , 5个为比照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市) , 占全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75%;3963个村中有2970个贫困村, 占三地州村总数的75%, 占自治区贫困村总数的77%;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扶贫对象243万人, 占全区扶贫对象的74%。该区域有24个扶贫开发工作县 (市) , 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市) 19个: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甫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疏附县、疏勒县、英吉沙县、莎车县、叶城县、岳普湖县、伽师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阿图什市、阿克陶县、阿合奇县、乌恰县。比照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市) 5个:和田市、喀什市、泽普县、麦盖提县、巴楚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政策。
片区外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个:尼勒克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托里县、吉木乃县、青河县、柯坪县、乌什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片区外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3个: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裕民县、伊吾县。
资料来源:自治区扶贫办。
299个山区特困村。299个山区特困村分布在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三大山系的47个县, 141个乡镇。其中:昆仑山山区114个村, 占38%;天山山区156个村, 占52%;阿尔泰山山区29个村, 占10%。喀什地区63个, 占21%;和田地区51个, 占17%;伊犁哈萨克自治州45个, 占15%;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30个, 占10%;阿勒泰地区29个, 占10%;哈密地区25个, 占8%;塔城地区21个, 占7%;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6个, 占5%;阿克苏地区14个, 占5%;昌吉回族自治州5个, 占2%。
1.2 新疆贫困基本状况
1.2.1 南疆三地州贫困状况。
南疆三地州所辖24个县 (市) 中, 19个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市) , 5个为扶贫开发比照县 (市) , 占全疆32个 (2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市) +5个比照县 (市) ) 国家重点扶贫县的75%。贫困村2970个、占村总数的74.9%。至2012年末, 农村扶贫对象231.5万人 (按照年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农村扶贫标准) , 贫困发生率达42.8%, 占南疆三地州农村人口的42.8%, 占全疆扶贫对象人口的83.2%。是新疆地处最边远、生活最贫困、发展最艰难、生态最脆弱、战略地位重要、反恐维稳任务最艰巨的区域, 在新疆和我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2012年, 南疆三地州总人口占全疆总人口的30.6%, 地区生产总值725.67亿元, 只占全疆的9.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07亿元, 只占全疆的6.2%, 财政自给率只有约10%, 低于全疆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0.60亿元, 只占全疆的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喀什14977元 (全疆倒数第一) 、和田17161元、克州15222元, 分别只为全疆的83.5%、95.8%和84.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喀什5142元、和田3896元、克州3236元 (全疆倒数第一) , 分别只为全疆的80.4%、60.9%和50.6%。2013年, 南疆三地州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低于全区平均增幅, 与北疆地区乃至全疆的差距呈逐步扩大之势。
1.2.2边境地区贫困现状。
新疆边境地区由于受到各种限制, 历史欠账多, 发展速度仍然相对迟缓, 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仍然缓慢, 与全区平均水平相比, 发展差距仍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 边境地区农村的生产力、文化发展、群众生活的低水平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贫困形势依然严峻。其中:边境一线由于远离内陆, 距离边境很近, 自然环境最为恶劣, 低收入贫困人口分布最为分散, 边境一线乡村人口35.2万人, 而低收入贫困人口就有21.5万人, 贫困发生率高达61%, 是全区贫困面24%的2.54倍。同时地广人稀, 居住分散, 平均每平方km仅有3人。边境二、三线相对内陆腹地经济欠发达, 社会发育程度低, 布局发展产业空间小, 服务边民的社会服务水平较低;除了经济上贫困, 教育文化也很落后, 人口素质不高, 物质与精神贫困并存, 边民生活长期贫困, 贫困呈沿边带状分布, 守边又守穷的问题比较突出。
(1) 边境地区32个县 (市) 贫困现状:新疆边境32各县市中有17个边境重点县 (市) 和15个边境县 (市) , 分布在10个地州, 其中民族自治州有4个, 民族自治县有5个, 民族自治乡24个, 337个乡镇和2933个村。该区域行政区划土地面积65万km2, 占全国135个陆地边境线 (旗、市) 180万km2土地面积的36%, 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9%。边境管理区 (指沿国界的乡、镇、农牧团场管辖区域) 22万km2, 占边境地区土地面积的39%。2012年, 边境地区32个县 (市) 中总人口536万人, 其中乡镇乡村人口310.92万人, 扶贫对象规模20万户, 贫困人口85.67万人 (按照国家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贫困标准2300元/人) , 占边境地区乡村人口总数的27.55%, 占全区贫困人口总数的31.68%。边境地区32个边境县市总村数2933个, 贫困村数1298个, 贫困村数占总村数的44.3%, 其中, 整村推进贫困村767个, 占全区整村推进贫困村总数1689个的45.4%;在767个整村推进贫困村中, 边境贫困村有382个, 占整村推进贫困村总数的49.8%。2012年, 边境地区32个县 (市) 享受低保户17.1万户、39.2万人;守边户2.8万人, 抵边户6.2万人, 异地扶贫搬迁2万户、7.6万人, 贫困户人均收入低, 各县市大部分集中在2000元左右, 其中昭苏县最低只有1200元。2012年, 32个边境县 (市) 地区生产总值1261.52亿元, 占全区的16.81%, 其中:第一产业338.33亿元、第二产业450.57亿元, 第三产业472.6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3.11亿元, 仅占到全区的11.34%。32个边境县 (市)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324.72元, 不到全区平均水平33796元的69.02%。 (2) 南疆边境区贫困现状:2012年, 南疆边境地区总人口为208.91万人, 其中, 贫困人口70.57万人, 占南疆边境地区乡村人口的71.89%。在边境地区32个县 (市) 中, 10个县市属于南疆三地州, 其中, 9个县 (市) 属于国家边境扶贫重点县市。南疆9个边境扶贫重点县 (市) 总人口184.15万, 其中乡村人口139.89万, 少数民族人口175.62万人, 占边境扶贫开发重点县 (市) 总人口的74.27%, 贫困人口69.68万人, 占32个边境县 (市) 贫困人口的81.3%。2012年南疆9个边境扶贫重点县 (市) 的生产总值为174.73亿元, 占全区2.33%, 其中第一产业61.54亿元、第二产业41.10亿元, 第三产业72.09亿元, 分别占到全疆总额的4.66%、1.18%、2.6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为13.80亿元和145.38亿元, 分别占全疆的1.52%和5.34%。南疆9个边境贫困县 (市) 人均生产总值9489元, 仅占全疆人均生产总值的28.08%。 (3) 北疆高寒边境地区贫困现状:北疆高寒边境地区总人口为324.95万人, 其中, 贫困人口15.1万人, 占北疆高寒边境地区乡村人口 (156.04万人) 的9.68%, 占32个边境县 (市) 贫困人口的17.6%。在新疆边境地区32个县 (市) 中, 20个县 (市) 属于北疆高寒边境地区, 其中8个县 (市) 属于边境扶贫重点县市。2012年, 8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总人口63.79万人, 其中乡村人口39.18万, 少数民族人口39.17万人, 贫困人口6.8万人, 占32个边境县 (市) 贫困人口的7.93%。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88.50亿元, 占全疆的2.51%, 其中第一产业产值47.53亿元、第二产业产值91.09亿元, 第三产业产值49.87亿元, 分别占全疆的3.60%、2.62%、1.8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为22.67亿元和93.60亿元, 分别占全疆的2.49%和3.44%,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550元, 为全疆人均生产总值的87.44%。 (4) 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 (市) 贫困现状:17个扶贫重点县 (市) 分布在8个地州, 其中, 民族自治州有2个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民族自治县有4个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州) 。该区域有1053个边境贫困村 (按2300元新贫困线计算) ;其中边境一线贫困村262个, 边境二线贫困村791个。2012年, 17个边境扶贫开发重点县所辖172个乡镇中, 128个为扶贫开发重点乡镇, 占乡镇总数的74.5%, 占全疆276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的46.38%;贫困村数1053个, 占村总数的70%, 占全疆386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27.22%;贫困户18.74万户, 占全疆扶贫开发重点县60.44万贫困户总数的31.01%;按照2300元扶贫标准划分, 仍有贫困人口76.48万人, 贫困发生率43.38%, 高于全疆3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发生率1.88个百分点, 高于32个边境县贫困发生率13.38个百分点。2012年, 17个边境贫困县 (市) 的地区生产总值363.23亿元, 仅占全疆的4.84%, 其中, 第一产业109.07亿元、第二产业132.20亿元, 第三产业121.96亿元, 分别占到全疆总额的8.26%、3.80%、4.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06元, 不到全区平均水平33796元的68.23%。 (5) 边境一、二、三线情况:结合国家边境地区管理政策, 按边境管理功能和发展重点, 把边境地区划分为边境一线、边境二线、边境三线 (一线守边、二线固边、三线服务) 。边境一线为边境县行政辖区内由公安边防派出所管辖的行政区域;边境二线为边境县行政辖区内除一线乡村以外的其他乡村, 即边境一线和县城中间地带的行政区域;边境三线为县城城市行政区域。2012年边境一、二、三线总人口492.7万人, 乡 (镇) 总数329个, 边境乡 (镇) 总数217个。其中, 50.5万人有戍边任务, 乡村人口326.7万人, 贫困人口102.2万人。边境一线地广人稀, 居住分散, 平均km2仅有5人, 总人口103.8万人, 其中22.7万人有戍边任务, 乡村人口79万人, 贫困人口22.9万人。边境二线总人口225.5万人, 其中, 16.7万人有戍边任务, 乡村人口208.5万人, 贫困人口73.6万人。边境三线总人口166.7万人, 11.2万人有戍边任务, 乡村人口43.7万人, 贫困人口6.4万人。
(注:以上扶贫数据主要来源扶贫办, 经济数据来源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
2 新疆扶贫攻坚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巩固温饱、发展致富的扶贫开发新阶段, 新疆贫困地区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尚不稳定, 致富基础初步具备但能力尚弱, 扶贫开发仍然面临突出困难。
2.1 自然资源匮乏, 生存生产条件恶劣
新疆贫困地区大多自然环境恶劣, 耕地资源较为匮乏。如17个边境贫困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普遍存在自然缺水、结构缺水及工程性缺水。塔城地区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县全年60%的来水集中在4至6月, 因无终年积雪和冰川调节, 多数河流为季节性河流, 春季有水, 夏季断流, 造成夏秋季干旱缺水。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无一条常年性河流, 年降水量120mm左右, 蒸发量2870mm, 是全疆地表水资源最少的干旱贫水县;同属阿勒泰地区的青河县境内虽有5条河流, 水资源丰富, 但由于河床极低, 水资源无法有效利用。和田地区和田县来水量分布极不均匀, 每年夏季6到8月的山洪水量一般占全年来水量的70%至80%, 由于缺乏山区控制性水利工程, 到春秋季农业用水却极为紧缺。另外, 多数贫困地区耕地贫瘠, 优质土地资源较少, 荒漠化、沙化、盐渍化耕地占比较高。南疆三地州境内大部分地区是沙漠、戈壁和山地, 绿洲面积不足5%。特殊的地形结构和地理位置形成了严酷的荒漠环境, 气候干旱, 年均降水量不足80mm, 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400mm以上。受自然环境影响, 南疆三地州土壤盐碱化和沙化严重, 土地盐碱化程度超过40%, 大量的中低产田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 制约了农业的快速发展。此外, 南疆三地州耕地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人口过快增长导致有限的耕地承载了大量的人口, 人均耕地不足0.13hm2, 其中和田地区不足0.08hm2, 生产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贫困状况严峻。
2.2 地域封闭, 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难度大、成本高
新疆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较为封闭的区域, 如南疆三地州南面是昆仑山, 北边是大沙漠。南疆三地州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 和田市、喀什市和阿图什市到乌鲁木齐市的平均运距1464km, 距离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更是数千里之遥。尤其是和田, 遥远偏僻, 信息闭塞, 与外界沟通、联系、交流不畅。地理上的阻隔, 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 使得南疆三地州在地域上相对封闭, 成为一个经济上分散单一的“孤岛”, 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难度大、成本高。
新疆的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偏远地带, 远离大中城市, 如南疆9个重点县市距首府乌鲁木齐都在1500km左右。各县市贫困村主要分布在高寒山区和偏远地区, 贫困村平均距县城距离39.76km, 22.98%的贫困村距县城距离在50km以上, 11.51%的贫困村距县城在100km以上, 平均距最近车站距离25.81km;40.95%的贫困村距最近车站在10km以上, 平均距最近集市20.65km;27.57%的贫困村距最近集市在10km以上, 平均距最近邮局18.79km。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和封闭性的影响, 造成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基础设施落后, 不仅制约了人口的适度集中, 使市场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很难辐射到此, 导致经济活动成本偏高, 经济发展明显滞后, 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基础设施的恶劣状况, 成为影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直接因素, 是导致整体地域性贫困的主要原因。
2.3 经济发展滞后, 经济结构不合理
由于受自然条件以及历史因素积累等多方面的影响, 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呈封闭的自给半自给状态, 商品化程度低, 市场竞争力弱, 产业结构不合理, 不管是从产值结构还是从就业结构, 都属于非对称“U”型结构, 经济发展处于以内向为主的低层次, 缺乏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市场的竞争意识和能力。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由于农牧民自身生产力低下, 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不够, 大部分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技术, 农业耕种技术落后, 种植经验靠口口相传, 新型农业技术应用较少, 农业生产多数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畜牧业生产方式粗放, 生产经营方式依然以一家一户为主, 绝大多数牧户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此外, 由于高寒山区、荒漠化土地等地理条件影响, 实行机械化、集体化、规模化经营困难, 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综合而言, 贫困县产业结构普遍具有传统型、消费型、输血型特征。由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相当薄弱, 使得农牧业的产业链条较短, 许多特色资源难以转化为特色产品。服务业层次低, 规模小, 稳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直接地影响了农牧民的增收。同时,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经济与内陆城市之间缺乏紧密的经济联系。
2.4 劳动力素质偏低, 就业形势严峻
人口增长过快, 劳动力素质偏低。如南疆三地州人口自然增长率远高于全疆和全国平均水平, 并呈逐年提高之势, 生活贫困形成恶性循环。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劳动力负担系数大, 难以转向非农产业, 造成生态环境压力大。人才匮乏, 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极其缺乏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 另一方面技术工人也极其短缺, 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人才流失严重与引进困难矛盾并存。
就业问题已成为贫困地区现阶段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据调查, 全区每年需解决城镇就业人口61.2万人, 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就业220万人, 其中南疆三地州城镇就业需求约占全区的1/3以上,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占全区的近60%。受民族文化、民族语言、传统习惯、社会心理、宗教意识等因素影响,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 就业形势严峻, 已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少数民族青年劳动力就业问题更为突出, 已成为当前新疆乃至全国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
3 对策建议
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建设, 改变贫困地区封闭状况, 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提供坚实基础。除加快异地搬迁外, 应进一步加大贫困户危房改造、异地移民安置、牧区小水利建设、牧场草场改善, 加快牧道、农村公路、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免除地方资金配套;把游牧民定居、安居富民及配套设施建设等作为重点扶持项目, 加大投入, 提高补助标准, 免除或降低地方资金配套。应进一步提高对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生态与环境治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设项目投入, 提高投资补助标准或资本金注入比例, 所需资金全额由国家或自治区安排解决, 免除地方配套;实施社会投资鼓励政策, 加快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 在项目核准等方面优先考虑, 并给予更多优惠。
建议适当调整扶贫投资范围, 拓宽投资渠道, 只要是能让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项目尽可能列入支持范围, 不应仅限于乡村公路、农田水利、草场建设、基本农田、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 将一批设施农业、蔬菜大棚、特色林果业、规模化养殖小区、暖圈等涉及民生的项目纳入支持范围。
3.2 完善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 提高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
3.2.1 重点扶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公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校舍、幼儿园、高中阶段学生校舍、农村教师周转宿舍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生活条件, 教育建设项目计划单列。加大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大教师双语培训力度, 强化双语教师培训并扩大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规模, 建设完善教师培训基地。二是改革教师职称评审条件, 提高中高级职称比例。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教师差别化待遇政策, 提高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优先将学前教育纳入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解决学前幼儿和中小学校双语教学师资短缺问题;提高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生活费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标准。参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有关政策, 对普通高中学生实施免学费、教材费、住宿费、补生活费的资助政策。
3.2.2 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县、乡 (社区) 、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着力推动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乡村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卫生应急检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和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实现每个街道有一个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相应的服务站, 每个乡镇有标准化卫生院, 每个村有标准化卫生室。加大县级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维吾尔医院, 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贫困地区卫生建设项目计划单列, 在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全部由中央解决的基础上, 其他项目资金全部由中央解决。加大中医民族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支持新疆维吾尔医药研发项目。加强基层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生活待遇保障机制, 依托对口支援省市优质医学教育资源, 面向基层岗位免费培养本科、专科医学各类人才。提高村医待遇、稳定村医队伍。将现聘用村医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 彻底解决村医薪酬和“养老”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支持卫生信息化建设。支持建设乡镇卫生院 (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项目, 逐步实现与地州、自治区级远程会诊系统的衔接, 使边远地区群众能享受到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
3.2.3 提高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目前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虽已形成, 但要达到能够有效帮助贫困人口抵御自然灾害、疾病、农业生产和价格波动等各种风险、巩固脱贫效果的目标还远未完全实现。在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下, 目前实行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仅能勉强维持生活。建议国家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准确认定低保户, 按照地区收入水平差异进行指标分配和低保标准确定, 可以对生活费用指数进行调整, 对生活费用较高的地区适度提高保障标准, 低保覆盖面应避免出现地区间较大不平等现象出现。增加财政转移力度, 提高新农合医疗费报销比例, 同时要解决好跨地看病本地报销的问题, 减少贫困户因病返贫现象, 增强医疗救助的功能, 加强灾害保障体系建设。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降低新疆养老保险缴费费率, 减轻企业和个人缴费负担;允许新疆采取差别费率的办法参加养老保险。建立企业退休人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收入水平, 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差距。加大对新疆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农村养老年金制度, 使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 共同解决老年人贫困问题。
3.3 建立精准扶贫机制, 改革创新扶贫方式
3.3.1 建立精准扶贫机制。
要做到精准识别, 要通过完善贫困对象档案管理制度, 瞄准贫困对象。长期以来, 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为将扶贫资源真正落实在贫困户, 必须根据新时期贫困人口特征, 自上而下从“贫困区域—贫困村—贫困户”逐步细化扶贫对象, 划分层次、各负其责, 各相关部门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 瞄准扶贫对象, 集中力量做好“极贫户”的扶贫工作, 并建立贫困对象档案管理制度。
3.3.2 突出分类指导, 探索精准帮扶。
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 深入分析致贫原因, 科学制定帮扶措施, 在面上要突出整体联动, 在点上要突出地方特色, 加强分类指导, 一乡一策、一村一策, 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 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确保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3.3.3 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建立科学完善的扶贫机制, 成立帮扶对子, 由定点挂钩单位主抓帮扶村的扶贫工作, 真正“扑下身子”走进农户家中,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地对帮扶村进行“造血扶贫”, 同时完善扶贫开发的问责机制, 加大挪用扶贫资金等行为的成本。改变扶贫资金投放形式, 将之前“直接投放”扶贫资金转变为致富奖励、银行贷款贴息或是生产保险金等多种形式, 创新金融扶贫机制, 完善小额贷款机制, 提高贫困人口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摘要: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 新疆扶贫取得积极成效, 贫困程度得到较大缓解, 但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通过分析新疆贫困现状, 针对目前新疆扶贫攻坚面临的生存生产条件恶劣、地域封闭、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形势严峻等主要问题, 提出了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改革创新扶贫方式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新疆,扶贫
参考文献
[1]蒋选, 韩林芝.教育与消除贫困:研究动态与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3) :66-70.
[2]杨引官, 李西琴, 栾世范.新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调查及对策[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06 (3) :39-43.
8.农民工住房问题与对策建议 篇八
一、现状分析
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快速增长,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农民工住房问题得到更多的重视。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多渠道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2007年的《国务院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农民工作为城市中其他住房困难群体;2007年的《关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提出,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这些文件初步明确了农民工住房政策的基本方向。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在执行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时,地方政府建设农民工公寓(农民工集体宿舍)等方式解决部分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体系。但是,与快速增长的农民工的市民化需求相比,不仅低价位住房房源少,农民工的住房保障严重缺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数量大幅增加,市民化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民工总数达到2亿多人,其中,异地流动的农民工为1.49亿人。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新型劳动大军。根据2007年对北京市城八区的一项调查表明,有10%的农民工外出年限在16年以上,平均外出年限为8年;农民工在外打工时间每增加1年,愿意返回老家的概率将会减少0.5%,而愿意成为城市居民的概率会增加0.6%(李强,2009)。尽管他们为城市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是大部分农民工很难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其主要原因是高房租(或高房价)和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家庭不断流入城市,对城市住房的需求增加。有家庭人口随迁的农民工比重从1995年的29.5%增长到2000年的37.5%,再增长到2007年的54.7%,2007年比1995年几乎增加了一倍;3人家庭的比重从1995年的6.2%,增加到2008年的21.2%,增长了15个百分点;有子女跟随打工的比重从1995年的9.7%,增长到2008年的28%,增长了2倍(朱明芬,2009)。
农民工的住房状况和居住环境普遍较差。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居民楼地下室、经营场所、工棚是农民工的主要居住地,只有极少部分农民工购买或租住了条件良好的城镇住房。在农民工自租的住房中,80%以上是临建房或简易房,这些房子位置偏远、建筑密度大、安全隐患多。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低,居住集体宿舍的平均只有5平方米,集中居住在建筑业单位提供的宿舍的平均不足3平方米,三人以上合住一间住房的占半数以上。农民工的居住环境恶劣,多数房屋缺少阳光、通风、集中取暖、独立卫生间等条件,阴暗、潮湿,卫生条件差(建设部调查,2006)。
农民工对大城市的住房支付能力普遍较弱,在中小城镇购房的意愿较强,导致就业和置业(购房)的空间分离,浪费社会资源。由于房价的快速上涨农民工只能望房兴叹,尽管农民工自己独立租房的愿望增强,但大城市住房的市场租金相对农民工的收入来讲仍然较高。2006年一项对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和阜阳等地农民工住房问题研究表明(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2006),农民工愿意留在打工地居住的仅占30%,有35%的农民工有意回家乡附近的中小城镇买房定居,另有35%的农民工打算回乡建房。
二、问题
第一,农民工的收入较低。据国家统计局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月均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农民工占2.1%,600—800元的占5.2%,800—1200元的占31.5%,我们假定收入在800—1200元的农民工均匀分布,经测算在800—1100元的农民工比例约占23.6%,综合计算月收入低于1100元的农民工家庭所占比例为30.9%。
第二,农民工的住房购买力较低。根据建设部课题组的调查,目前,拟在城市买房的农民工已占到21%,且多数愿意在目前就业城市购房。但是,74.1%的农民工能承受的购房单价在3000元/平米以下,19%能承受3000—4000元/平米,很少能承受4000元/平米以上;67.5%的农民工能承受的购房总价在20万元以内,21.2%能承受20—30万元。目前,大中城市最低价的房屋都远远高于他们的承受力。
第三,农民工的租金可承受能力低。根据建设部课题组的调查,大部分农民工是由个人或家庭从市场租赁解决住房问题,但76.2%的农民工目前能承受的月租金在100—300元之间(占到月收入的20%左右),远低于城市现实房租水平。
第四,农民工的住房问题面临市场失灵。近几年城市房价、房租增长过快,“城中村”等农民工集聚地改造加快,农民工的住房可承受能力相对下降,很难在就业市场的附近找到合适的房源。
第五,农民工的住房保障被排斥到住房保障体系之外,面临政策失灵。我国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仍然以户籍人口为主,大部分农民工无法享受住房保障。
第六,对农民工的住房金融支持力度非常薄弱。普惠性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没有覆盖到大部分农民工,也没有其他金融支持。然而,对农民工而言,筹集在大中城市购房的首付款较困难,而且由于缺乏工作保障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也很低。
第七,住房问题、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加大农民工的流动性,这不仅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半城市化状态下,农民工没有平等地享受到城市化的成果,无法完全融入城市。尤其,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住房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使农民工很难在城市举家安居乐业,导致社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问题。在这种环境下,农民工片面地追求短期收入而流动,缺乏长远的就业规划,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收入的改善。
三、政策建议
一些地方也积极破解农民工住房难题,主要做法包括建立农民工公寓(农民工经济租用房),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农民工购房给予财税支持等。但是,总的来说农民工住房既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农民工的住房保障覆盖面较低,应积极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促使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一,住房保障向农民工逐步开放。地方政府应将农民工的住房需求纳入中小城市和城镇的住房保障规划,中央和省级的住房保障补助资金相应配套支持。
第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应享受市民化待遇。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满足农民工家庭在城镇创业和定居的需求。
第三,普及并健全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到公积金制度体系,提高住房消费能力,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普惠功能。允许住房公积金用于农民工购买或租赁自住住房。
第四,利用符合城市规划的小产权房解决部分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在合法范围内的“正规准小产权房”市场供大于求。由于集体土地所具有的社团性和保障性,加上国家对农村土地的特殊保护政策,决定了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主体范围只能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禁止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员进行转让。但是,一般同一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都整体拆迁安置并获得几套安置房,因此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正规准小产权房”的供应远远大于需求。将“正规准小产权房”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实现失地农民和政府的双赢。这些保障性住房房源的保障对象摆脱户籍限制,面向该城市的符合条件的所有居民。通过住房保障渠道引进蓝领、白领的入住,实现居住融合,这有利于安置房小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放慢城市旧房的拆迁速度,为农民工提供过渡住宅。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背景下,大部分农民工的住房问题陷入两难境地。在短期内,我国政府很难通过住房保障解决大部分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只能通过市场解决。但是,近几年旧城区的加速改造不仅大幅减少低价位的租赁房源而且提高房租,并且农民工住房可支付能力相对下降,因此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将面临瓶颈。
第六,加大农民工的住房金融支持。比如,建立农民工互助的金融机制,补助公积金制度的功能,支持农民工在就业城市的首次置业。
参考文献:
[1]朱明芬.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2)
[2]李强,龙文进.农民工留城与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2)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健均衡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9&ZD027)阶段性成果〕
【对策与建议】推荐阅读:
培训的建议与对策10-13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09-01
伊宁市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08-12
反洗钱工作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11-06
代表建议办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02
解决深圳大班额的对策及建议07-22
浅谈优化民主评议的对策及建议08-19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08-30
群租房管理工作现状和对策建议09-08
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