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陈宇老师讲座有感

2024-09-19

听陈宇老师讲座有感(共2篇)

1.听陈宇老师讲座有感 篇一

听陈纪英教授讲座有感

2015年 12月19日,伴随着冬日里的阳光,我与同伴们来到了本溪市第一中学的五楼会议厅,聆听了北京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首席专家陈纪英教授的讲座《重视心理,提升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年近70的芳华,却依然精神抖擞、落落大方,站在台上坎坎而谈,她的投入,她的激情,她与大家的交流,她的敬业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所有老师。虽然自己年轻她二十多,但依然自叹不如。她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向我们诉说着对教育的热爱。一个个鲜活的个案,一章章引人深思的提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记忆犹新的有以下几方面:

1、“不用回答我,回答你自己”。

“不用回答我,回答你自己”这句话在陈老师的讲座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我很喜欢这句话。我还喜欢一句格言:只要你付出最大的努力了,就是对得起自己了。那么我就把这两句揉合起来:“你努力了吗?回答你自己,你对得起自己吗?”,这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只有反思才能让我们的知识得到系统的综合,才能在成长中做到“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扬长延短。”

2、“我说清楚了吗?”。陈老师这句课堂用语让我们体会到的是教师对听课者的尊重,强化的是授课教师自身的态度和责任,而不是听课人的态度。平时课堂上我们总是喜欢说“你听明白了吗?你听清楚了吗?”,两个字的转换赢得的将是更多的尊重和关注。

印象最深的还有陈老师讲的一个关于如何尊重学生、注意和学生的交流的方式和方法的案例:一个小男孩忘了写作业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并让现场老师配合情景再现。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我们在教育学生是应给予的尊重。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应该学会倾听,学会为学生创设改正不足和错误的机会,把改正错误看作是学习成长的机会。

3、思考、思辨、质疑 陈老师让我们带着思考、思辨、质疑的态度,聆听她的讲座。陈老师较多的是从心理的角度论述班主任和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她说,老师要善于“思考、思辨和质疑”这样才会提高,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本土,本校,本年级,本班,本人化。是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的重要性,有目共睹,然而,在思考的同时,必须分清是非,发现新问题,这次是时代需要的创新和进取。

我们经常说,现在孩子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真是这样,那是因为时代变了,教育的大环境变了,在过去,家长不讲,老师不教,孩子就不知道,而现在呢,家长不讲,老师不教,孩子想知道的就能知道。网络上那么多东西,有用的,没用的,健康的,不健康,只要一打开网而,摁不住的往外冒。我们现在教的学生是什么呀,不仅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还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是从小宠着长大的呀!能不难管,能不难教吗?在我们的教学中,老办法不好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什么才是新办法,我们要从走近孩子身体,到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寻找打开心扉的钥匙,对学生进行有效施教。我们经常说教书育人,教书——传授知识,提高成绩。育人——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我们经常说“以人为本”其实说到底,真正的教育应是“以心为本”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灵。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他的心理成因,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说谎,不会无缘无故地去跟同学打架,不会无缘无故地去做坏事„„ 我们在教育孩子,评批孩子的时候,多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去做,多关注一下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做一名与学生心心相通的教师,那样,我们的教育会更有力。

4、担当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现在我们的孩子的大多是娇生惯养出来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且说一不二,自私自利,要强好胜等,另外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由此很多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而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帮在成长的希望。我觉的关注学生首先要认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成长变化。身心都在不断的变化,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都是有不同的反应的。所以心理的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教师,特别是班主仼有的时候可以说是应该不厌其烦地与学生交流。与学生相处应该做到:树共情心,做真诚人,带微笑脸,说赞美话,有宽容心。容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表白自己的机会,批评学生的行为,但不否定学生的人格、人品。有的时候去惩戒学生是因为学生他有错误,而不是因自己的情绪不佳去惩罚他们。这样做效果肯定会很好。

我们的班里,总有几个好动的孩子,但好动≠多动症,我们千万不要给孩子随便戴上多动症的帽子。我们不懂,家长也接受不了,孩子对于我们来说,可四十分之一,五十分之一,但对于家长来说,却是百分之百。在家长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最好的

常说教书育人,教书——传授知识,提高成绩。育人——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我们经常说“以人为本”其实说到底,真正的教育应是“以心为本”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灵。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他的心理成因,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说谎,不会无缘无故地去跟同学打架,不会无缘无故地去做坏事„„ 我们在教育孩子,评批孩子的时候,多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去做,多关注一下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做一名与学生心心相通的教师,那样,我们的教育会更有力。总之,这次培训给我的工作理念增加了新鲜的血液,许多丰富有效的经验是我在今后的工作做可以借鉴的。我要将这次培训学到的经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 思考、思辨、质疑;扎实而有效地做好班级工作,对自己的管理要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进行创新,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扬长延短,尊重学生,微笑面对学生,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育上称职的教师。

2.听陈宇老师讲座有感 篇二

关键词:戏曲教育,艺术创新,德艺双馨

虽说艺无止境, 但艺术家都在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近日,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江苏省京剧院黄孝慈老师带队来盐城高校演出, 特意在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开办了一场艺术讲座。

聆听孝慈老师的讲座, 我受益匪浅, 心灵得到了净化, 她提出艺术家的人生至境就是“造福人类, 完善自己”, 如醍醐灌顶, 一下子给了我多年一直求思未得的答案。

“造福人类, 完善自己”是马克思的名言。也就是说, 当我们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幸福美满做奉献的同时, 我们也在使自己的个性得到丰富和完善, 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人, 一个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开阔的人文视野、立体化知识结构和健康体魄的大写的人。

江苏京剧院名誉院长、二度梅获得者、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老师在京剧界有一雅号“黄大胆”。在《红菱艳》一剧中, 她突破旦角程式, 将影视手法大胆引入京剧舞台, 1989年底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揽入怀中;时隔10年, 又“撕碎了自己”, 出演虎妞, 首次将京剧传统身段和现代歌舞动作融合, 《骆驼祥子》让她再摘梅花奖!她为我们讲述自己的艺术人生, 细腻生动的演讲, 坎坷沧桑的人生, 韵味十足的范唱, 使我们如痴如醉。

我由此懂得了艺术最高审美境界是韵味, 以至于如孔子听韶乐而入迷, 三月不知肉味。在有些演艺人员沉迷于麻将、金钱和实用主义的情形下, 这些艺术家们仍坚持个人操守, 坚持演出, 不断探索, 执著追求, 她们的梦想是能尽快排演一出出新戏, 将多年的艺术积累、感悟付诸实践, 以至不在艺术生涯中留下遗憾。

演员要想“造福人类”, 首先必须“完善自己”, 德艺双馨。

都说“演员是吃青春饭的”, 这是大众消费文化的一种说法, 但对于民族艺术的严肃艺术, 我们崇尚的是她所塑造的舞台形象, 及其高超的人物刻画能力和演唱技巧。黄老师对待艺术创作是如此的严谨和勤奋。她说:“我接到剧本之后, 不是先看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而是通过读剧本, 努力研究探索剧本的主题思想, 深刻了解作家的意图、剧本演出的现实意义。只有当准确、深刻地理解了剧本, 才可能真正地理解你所扮演的角色。你对剧本理解得越深刻, 那么你创造的角色也越有深度, 才能准确体现人物在全剧中所担负的任务。”黄孝慈老师梅开二度, 当之无愧, 她对艺术那种近乎痴狂的追求, 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讲座是短暂的, 受益却是永恒的, 她使我感悟出人生的真谛:艺术工作者的人生, 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 年年草不同。创新之乐源于突破之苦, 黄老师感慨“一个小动作也会让人彻夜难眠”。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人才, 爱岗敬业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首要条件, 黄孝慈老师说:艺术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部分, 精神情操、滋润人们心灵的和煦春风与甘露。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 当物质化的潮流迅猛地占领着人的生活空间, 使人的精神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时, 优美、高尚的艺术养分更会成为人们迫切的渴求。同时, 演员还应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

可以说, 戏曲是民族艺术中最复杂、最生僻、最难讨好的品种, 但它实际上是高度综合化和艺术化的人文精品, 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而在现代浮躁的社会环境下, 却有多少戏曲艺术工作者在为它甘守清贫, 艰辛拼搏, 使它正散发着如成熟女性般的特有魅力, 为越来越多“断代”的观众所接受和热爱。而这, 需要我们广大的戏曲工作者甘于清贫, 执著坚守, 这也是在“造福人类”, 自然也是在“完善自己”。

上一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感想下一篇:凉州户镇2012年爱国卫生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