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区消防制度

2024-10-26

学校教学区消防制度(精选8篇)

1.学校教学区消防制度 篇一

实验中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一、实行消防例会制度。各处室、年级组每周召开一次消防安全会议,学校每月召开一次消防安全会议,总结工作,部署任务,防范于未然。

二、开展灭火实战演习。单位每半年组织职工举行一次灭火实战演习,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三、开展岗位消防安全培训。单位每半年举办一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班,做到每个职工每年都接受一次以上消防安全知识学习培训,教育职工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知识和火场逃生知识。新进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消防安全培训,使之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组织人员疏散,会扑救初起火灾,提高职工的消防安全素质。

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积极主动抓好“119”消防日和重要时节、重大活动期间以及单位日常的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每个月出一期消防宣传专栏。

五、积极派员参加公安消防机构组织的消防培训和消防宣传活动。

六、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包括:

1、有关消防法规、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2、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3、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

4、报火警、扑救初起火灾以及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

5、组织、引导在场群众疏散的知识和技能。

防火巡查、检查制度

一、学校应对执行消防安全制度和落实消防安全管理措施的情况

进行巡查和检查,落实防火巡查、检查人员,填写巡查、检查记录。

二、学校义务消防队负责实施日常防火巡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措施。巡查人员及其主管人员应在巡查记录上签字,存入学校消防档案。

三、义务消防队负责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定期防火检查,节假日放假、开学前后也应当组织一次全面的定期防火检查,以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定期检查前,应确定检查人员、部位、内容。检查后,检查人员、被检查部门的负责人应在检查记录上签字,存入学校消防档案。

四、日常防火巡查应以教室、宿舍、食堂、锅炉房、配电室等消防安全重点部位为重点,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2、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

3、消防设施、器材是否保持正常工作状态,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在位、完整;

五、定期防火检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火灾隐患的整改情况以及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2、安全疏散通道、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安全出口情况;

3、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状况;

4、灭火器材配置及有效情况;

5、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6、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管理情况;

7、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其他重要物资的防火安全情况。

安全疏散设施管理制度

一、疏散指示标志、火灾应急照明、火灾应急广播等设施应设置齐全、保持完好有效。

二、应在明显位置设置安全疏散图示。

三、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禁止占用疏散通道,不应遮挡、覆盖疏散指示标志。

四、使用期间禁止将安全出口上锁,禁止在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上安装固定栅栏等影响疏散的障碍物。

消防控制室管理制度

一、消防控制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消防控制室的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二、报警联动控制设备需要设置在手动状态时,应有火灾时能迅速将手动控制转换为自动控制的可靠措施。严禁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联动控制的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设置在手动控制状态;

三、消防控制室应当实行每日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确保及时发现并准确处置火灾和故障报警;

四、消防控制室工作人员每班不得少于2人,一名负责值班时报警部位的核实和紧急情况的处置,一名负责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

五、消防控制室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应取得《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资格证》,持证上岗,并存放在消防控制室备查;

六、消防控制室工作人员应按时上岗,并做好交接班工作,接班人员未到岗前交班人员不得擅自离岗;

七、消防控制室工作人员应按时上岗,并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不得脱岗、替岗、睡岗,严禁值班前饮酒或在值班时进行娱乐活动,因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到岗的,应提前向单位主管领导请假,经批准后,由同等职务的人员代替值班;

八、应在消防控制室的入口处设置明显的标志,地下的消防控制室门上的标志必须是带灯光的装置;消防控制室应设置一部外线电话、火灾事故应急照明、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并配备相应的通讯联络工具;

九、消防控制室工作人员要爱护消防控制室的设施,保持控制室内的卫生;

十、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消防控制室,随意触动设备;

十一、消防控制室内严禁存放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堆放与设备运行无关的物品或杂物,严禁与消防控制室无关的电气线路和管道穿过;

十二、消防控制室内严禁吸烟或动用明火

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

一、义务消防队负责实施对学校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无损。

二、对消防设施、器材应进行登记,建立维护、管理档案,记明消防设施、器材的类型、数量、部位、检修或充装记录和维护管理责任人。

三、灭火器维护管理要求:

1、灭火器应保持铭牌完整清晰,保险销和铅封完好,应避免日光曝晒、强辐射热等环境影响。

2、灭火器应放置在不影响疏散、便于取用的指定部位,并摆放稳固,不应被挪作它用、埋压或将灭火器箱锁闭。

四、消火栓维护管理要求:

1、消火栓不应被遮挡、圈占、埋压。

2、消火栓应有明显标识。

3、消火栓箱不应上锁。

4、消火栓箱内配器材应配置齐全,系统应保持正常工作状态。

五、消防设施、灭火器材的维护管理情况记录要存入消防档案。

火灾隐患整改制度

一、学校对存在的火灾隐患,应当及时予以消除。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火灾隐患整改第一责任人,提供人员、场地、资金等

资源,由义务消防队负责组织人员、落实火灾隐患的整改措施。

二、学校发现下列火灾隐患,应责成有关人员立即改正,并做好记录:

1、违章使用、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

2、违章使用具有火灾危险性的电热器具、高热灯具等具有火灾危险性的用电器具;

3、违反规定吸烟、乱扔烟头、火柴的;

4、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上锁、遮挡、占用,影响疏散的;

6、消火栓、灭火器材被遮挡或挪作他用的;

7、其它可以立即改正的行为。

三、对不能立即改正的火灾隐患,应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期限和人员。对随时可能引发火灾的隐患或重大火灾隐患,应将危险部位停止使用整改,并落实整改期间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整改完毕,负责整改人员应上报至消防安全领导小组。未能及时整改火灾隐患的个人或部门,学校应根据相关奖惩措施对责任人进行惩处。

五、对于涉及城市规划布局而不能自身解决的重大火灾隐患,以及学校确无能力解决的重大火灾隐患,学校应当提出解决方案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六、火灾隐患整改期间,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消防安全。

七、学校要认真做好火灾隐患整改记录,并存入消防档案。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条 社会单位内所有生产、仓储等区域严禁烟火,不得任意吸烟动火。

第二条 动火必须按照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有关规定,严格执应火审批制度。

第三条 临时动火应向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书面申请办理动火证,方可动火,并要有防范措施和专人管理、监督,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第四条 固定动火必须经消防安全管理人审查同意,报经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批准,办理动火证,并明确动火防火人职责,采取有效

安全防范措施,并配备相应灭火器材。

第五条 动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点5米区域范围内的易燃易爆危险品或作有效的安全隔离,未做到不得动火作业。

第六条 动火作业完毕,必须对现场认真清理,消除余火,确认安全后,方可离开现场。

第七条 厂区、库区、露天堆场周围100米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露天堆场周围的杂草等易燃、可燃物应经常进行清除。

第八条 仓库、车间内不准使用火炉取暖,在单位内使用时,应经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批准,同时必须做到“三定”,定位使用、定人负责、定安全措施。

第九条 车间、过道内严禁存放各种油料、酒精等易燃易爆物品。第十条 对准许使用电炉的生产部门,在生产(工作)时,要有专人照看,不用时应及时切断电源,电炉只能用于生产(工作)上,不准用于私人热食品、烧开水。

第十一条 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在单位内擅自架设拉用临时电路,特殊情况必须拉用临时电路的,必须由使用部门提出书面报告,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批准后,由单位设备部专业电工拉线接电。

第十二条 一切固定的生产设施,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电气线路的设计和施工,不得擅自更改。

第十三条 凡有自动化生产线上需特殊处理的临时线路,应知会单位设备部,一般应在隔天的白班恢复好固定线路,特殊情况可在维修日处理好,要求使用期超过一星期的,必须上报单位设备部审批,不报者按违章论处。

第十四条 安装电路必须持有电工操作证者方能安装,无证者不准安装电路。

第十五条 禁止使用电热棒。

第十六条 配电线路、电气设备应保持清洁,配电箱(板)不得积尘,立式配电柜周围一米内不准堆放物品,应保持干燥并挂牌专人管理。

第十七条 电气设备的导线、接点、开关不得有断线、老化、裸露、破损,禁止使用不合格的保险装置,电气设备严禁超荷运行,严

禁在闷顶内敷设配电线路。

第十八条 配、发、变电房(室)内严禁存放各种油料、酒精等易燃易爆物品,严禁明火作业和使用电炉,房(室)内通风要保持良好。

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制度

一、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由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和实验室管理员负责管理。

二、学校要建立严格的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登记、交接、检查、出入库、领取清退等管理制度,要建立帐目,帐目要日清月结,做到帐物相符。

三、对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要指定工作责任心强、具备一定保管知识的专人负责管理。要严格安全措施,严格危险物品存放、使用审批制度,坚持两人管理、两把锁锁门、两人一起领用制度。

四、除实验室等教学需要存放、使用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的场所外,教室、宿舍、图书馆、计算机房等场所禁止存放、使用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

五、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应根据物化特性分类存放,严禁混存。

六、地下室严禁使用液化石油气,高层建筑严禁使用和存放瓶装液化石油气。

七、危险物品存放地点严禁闲人进入,保管人员工作结束离开前要进行安全检查。

八、易燃易爆、剧毒品、强酸等易发生重大伤害事故的化学危险品,要严防发生丢失、被盗和其它事故。一旦发现危险品有丢失,被盗现象,应立即向校长或分管副校长报告,要立即追查落实,并按有关规定严格整顿处理。

专职和志愿消防队的组织管理制度

一、单位建立由员工组成的志愿消防队,接受公安机关消防部门的业务指导,志愿消防队由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管理。

二、志愿消防队由各部门、班组的负责人和年龄18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的员工组成。

三、保卫部门对志愿消防队员每半年进行一次消防培训和灭火疏散演练。志愿消防队员要服从保卫部门的统一调度、指挥,根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四、根据人员的变化情况每半年对志愿消防队员进行调整、补充。

五、志愿消防队员要熟悉防火、灭火知识、消防器材的性能及适用的范围,消防设施、器材的操作及使用方法,火灾扑救、组织人员疏散及逃生方法,火灾现场的保护等。

六、认真贯彻执行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制止和劝阻违反消防法规和制度的行为。开展防火宣传教育,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

七、发现初起火灾时,及时报警、利用灭火器材扑救初起火灾、抢救生命、疏散物资、维护秩序、保护火灾现场。当公安消防队到达现场时,要迅速准确地提供情况,在火场总指挥的指挥下,紧密配合公安消防队,协同作战。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制度

一、学校应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演练,以减少火灾危害。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编制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义务消防队负责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演练。

二、学校应当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

三、灭火和应急疏散组织机构及分工:

1、指挥员:公安消防队到达之前指挥灭火和应急疏散工作,指挥员由学校在场的职务最高者担任;

2、义务消防队:扑救初起火灾,配合公安消防队采取灭火行动;

3、通讯联络组:报告火警,与相关部门联络,传达指挥员命令;

4、疏散引导组:维护火场秩序,引导人员疏散;

5、安全防护救护组:救护受伤人员,准备必要的医药用品;

四、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程序:

1、报警和接警处置程序:发现火警信息,值班人员应核实、确定火警的真实性。发生火灾,立即向“119”报火警,同时,向学校领导报告,发出火灾声响警报。报警应讲明起火单位、部位、时间、单位详细地址,可燃物质、火势等情况。

2、应急疏散的组织程序:开启火灾应急广播,说明起火部位、疏散路线。组织处于着火层等受火灾危胁的楼层人员,沿火灾蔓延的相反方向,向疏散走道、安全出口部位有序疏散。情况危急时,可利用逃生器材疏散人员。组织人员疏散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无自主逃生能力的人员疏散。

3、扑救初起火灾的程序:现场指挥员组织灭火行动组人员,切断有关电源,利用灭火器材迅速扑救,视火势蔓延的范围,启动灭火设施,协助消防人员做好扑救火灾工作。不能控制火情时,现场指挥员应立即下达所有人员撤离命令。

4、通讯联络程序:立即迎接消防车辆,并视情况与供水、供电、医院等单位联络,按预定通讯联络方式,保证通讯联络畅通。指挥员组织扑救初起火灾,利用灭火器材实施扑救。

5、安全防护救护程序:安全防护救护组应当准备必要的医药用品,进行必要的救护,及时通知救护部门组织救护伤员,保证急需医药用品供应,有序开展救护工作。

6、善后处置程序:火灾扑灭后,寻找可能被困人员,保护火灾现场,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开展调查。

7、指挥员组织填写事故报告。

五、演练时,应当设置明显标识并事先告知演练范围内的人员。

六、演练结束,应做好演练情况记录,总结经验,写出演练小结和评价,根据实际修订预案内容。

燃气、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管理制度

一、燃气、电气设备和用火、用电安全管理由学校义务消防队负责。

二、电器设备应由具有电工资格的人员负责安装和维修,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三、防爆、防潮、防尘的部位安装电气设备应符合有关安全要求。

四、每年应对电气线路和设备进行安全性能检查,必要时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电气消防安全检测。

五、电气线路敷设、设备安装应采取下列防火措施:

1、明敷塑料导线应穿管或加线槽保护,吊顶内的导线应穿金属管或B1级PVC管保护,导线不应裸露,并应留有1至2处检修孔;

2、配电箱的壳体和底板宜采用A级材料制作。配电箱不应安装在B2级以下(含B2级)的装修材料上;

3、开关、插座应安装在B1级以上的材料上;

4、照明、电热器等设备的高温部位靠近非A级材料、或导线穿越B2级以下装修材料时,应采用A级材料隔热;

5、不应用铜线、铝线代替保险丝。

六、学校应加强电气防火管理,采取下列措施:

1、电气线路改造、增加用电负荷应办理审批手续,不得私拉乱接电气设备;

2、未经允许,不得在教室、宿舍、图书室、计算机房等场所使用电炉等具有火灾危险性的电热器具、高热灯具;

3、非使用期间应关闭非必要的电器设备;

4、停送电时,应在确认安全后方可操作。

火灾事故调查处理制度

一、确认火灾发生后,应立即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通知学校内所有人员立即疏散,实施初期火灾扑救,并报火警。

二、火灾发生后,应保护火灾现场。公安消防机构划定的警戒范

围是火灾现场保护范围;尚未划定时,应将火灾过火范围以及与发生火灾有关的部位划定为火灾现场保护范围。

三、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火灾现场保护范围内,不得擅自移动火场中的任何物品。

四、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清理火灾现场。

五、应接受事故调查,如实提供火灾事故情况,查找有关人员,协助火灾调查。

六、应做好火灾伤亡人员及其亲属的安排、善后事宜。

七、火灾调查结束后,应及时分析事故原因,总结事故教训,及时改进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预防火灾事故再次发生,并将事故情况记入防火档案。

消防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和规范消防安全管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特制订此制度。

一、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消防档案。档案内容应当详实,全面反映单位消防工作基本情况,附有图表,并及时更新。

二、单位应当对消防档案统一保管、备查。消防档案管理人为陈勇。

三、消防安全基本情况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单位基本概况和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情况;

(二)建筑物或者场所施工、使用或者开业前的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以及消防安全检查的文件、资料;

(三)消防管理组织机构和各级消防安全责任人;

(四)消防安全制度;

(五)消防设施、灭火器材情况;

(六)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人员及其消防装备配备情况;

(七)与消防安全有关的重点工种人员情况;

(八)新增消防产品、防火材料的合格证明材料;

(九)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四、消防安全管理情况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公安消防机构填发的各种法律文书;

(二)消防设施定期检查记录、自动消防设施全面检查测试的报告以及维修保养的记录;

(三)火灾隐患及其整改情况记录;

(四)防火检查、巡查记录;

(五)有关燃气、电气设备检测(包括防雷、防静电)等记录资料;

(六)消防安全培训记录;

(七)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演练记录;

(八)火灾情况记录;

(九)消防奖惩情况记录。

前款规定中的第(二)、(三)、(四)、(五)项记录,应当记明检查的人员、时间、部位、内容、发现的火灾隐患以及处理措施等;第(六)项记录,应当记明培训的时间、参加人员、内容等;第(七)项记录,应当记明演练的时间、地点、内容、参加部门以及人员等。

消防安全奖惩制度

一、每周召开一次消防例会(可和其它会议合并举行),会上,单位领导对各部门(部位)当周的消防工作情况和岗位防火情况进行讲评,表扬先进,批评后进。

二、每年年初根据全县消防工作意见,制定单位消防工作考核实施细则,每季度开展一次消防工作评比活动,采取考核组依据考核细则现场打分和干部、职工无记名投票的方法,先出1-2个消防工作先进部门和1-2名消防工作先进个人,给予一定奖励。

三、对不及时整改火灾隐患、私拉乱接电线、私自增加用电设备、擅自增大用电负荷、任意动用、损坏或停用消防设施设备、随意阻塞消防通道的行为,视其情节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理,并限期改正。

四、若单位职工违章操作或者失职造成火灾,扣除其当月奖金

和奖金的二分之一,并赔偿火灾损失的三分之一,同时报告公安消防机构依法查处。

五、除上述消防违法违章行为外,对其他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标准的行为,也要视其情节给予一定处罚。

六、每年年终组织力量对各处室、年级组的消防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并召开消防工作会议,总结当年工作,部署来年工作,并表彰先进。

消防 “ 四个能力”的建设制度

一、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

检查消除火灾隐患,是预防火灾的有效手段。学校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或管理人,每月至少要组织一次防火检查,内设部门每周要开展一次防火检查;消防安保人员每天都要进行防火巡查,夜间防火巡查不得少于两次。防火检查、巡查的重点是:

1.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通道是否畅通,防火间距是否被占用;常闭式防火门是否保持肠壁状态,闭门器、顺序器是否保持完好,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门窗上设置了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

2.安全疏散指示标志、火灾事故应急照明设置是否正确、醒目,是否保持完整好用;

3.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是否知道并组织师生进行演练;师生消防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

4.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人员是否在岗在位;消防控制室人员是否经过培训后持证上岗;消防控制室是否坚持24小时值班,每班不少于1人。消防控制设备运行是否正常,连接消防控制室的各类报警设施以及通讯器材是否畅通好用;值班记录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认真;

5.消防水源是否充足;室内、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有无损坏、埋压、遮挡、圈占等影响使用的情况;

6.消防器材、灭火器具配备是否充足并完整好用;

7.电气线路是否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电器设备有无违章使用情

况;

8.水泵房、配电室、等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措施是否落实;

9.缓降器等逃生自救器材是否完整好用;

10.厨房和餐厅的燃油、燃气管道阀门有无破损、泄露;灶台、油烟罩和烟道清洗是否及时;就餐结束后,厨房和餐厅的货源电源是否切断,有无遗留火种等;

11.值班人员是否坚守岗位,并定期、定时进行防火检查或巡查;有无违章使用蚊香、蜡烛照明,使用大功率电器等现象;

12.学生集体宿舍夜间有无锁闭安全疏散门或堵塞安全出口现象。

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要立即改正;不能立即改正的,应当记录在案并向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消防安全管理人报告,并及时研究制定整改方案,确定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和具体负责人,并加强整改期间的安全防范,确保消防安全。

二、扑救初起火灾能力。

及时发现火情,有效处置火势,是减少火灾损失和防止火灾扩大蔓延的关键

二、扑救初起火灾能力及时发现火情,有效处置火势,是减少火灾损失和防止火灾扩大蔓延的关键。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都要具备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掌握扑救初起火灾的方法;

1.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灭火预案,并定期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演练,熟悉初起火灾扑救的程序和要求;

2.根据常识的规模和人员配备情况,建立消防应急处置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第一梯队由起火部位附近的当班教职员工组成。每个梯队分为灭火行动组、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一旦发生火灾,各组要按照具体分工,迅速到位。

3.灭火行动组人员要熟知消防设施、器材以及呼吸面罩、缓降器等逃生自救器材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4.消防控制室的当班人接到火灾报警信号时,要通过无线对讲或单位内部电话等方式,立即通知巡查人员或报警区域的工作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实地查看,确认火情后,要立即通过报警按钮、楼层电话

或无线对讲等通讯方式向消防控制室报告,同时组织灭火行动组在30秒内形成第一灭火力量,使用现场消火栓、灭火器等设施器材,有秩序地进行灭火;

5.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接到报警后,要立即启动消防设施,并通过单位内部电话、无线对讲或广播、警铃等有效方式,发出火警指令,通知有关部门和人员到场及时处置,并拨打“119”电话向公安消防队报警;

6.学校教职员工都必须熟练掌握消火栓、灭火器等灭火设施、器材的使用方法,确保一旦发现火情,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置。

三、组织疏散逃生能力。

学校人员比较多,一旦发生火灾,组织人员快速、安全疏散时预防人员伤亡的关键。我校利用每年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日”、“11.9消防日”等教育契机,根据学校教学楼、教室、学生宿舍的不同特点,科学合理制定预案,因地制宜地组织全员参与的火灾疏散逃生演练活动,使学生学会辨认火灾疏散指示标志,熟悉应急事故广播,学习掌握正确的火灾疏散逃生程序、行进路线、行进姿势、携带物品、联络方式、集合地点及安全注意事项:

1.学校教职员工要掌握火灾防护装备、器材的位置和使用方法,明确自己的疏散任务,熟悉分工负责的楼层、区域和火灾时人员疏散的通道及安全出口。

2.确认火灾后,消防控制室、值班室或值班人员,要及时启动应急广播、火灾事故应急照明或其他警示信号,及时将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

3.人员在通通过烟气弥漫的火场时,要用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头弯腰快速前进,不要深呼吸,最大限度地减少将有毒气体吸入体内的可能。

4.一旦身上着火,不要到处乱跑,要就地翻滚,压灭身上的火苗或将着火的衣服脱下,防止烧伤;

5.疏散人员时,要通过喊话、发出灯光信号等方式,通知和引导人员采取正确方式,沿正确路线,有序逃生,并提醒人员不要恐慌,要互帮互助,提高疏散效率。

6.教职员工在疏散学生时,可使用肩背、人抬等方法,迅速将其转移到安全区域,并注意疏散过程中的安全保护。

7.教职员工在疏散学生时,可使用肩背、人抬等方法,迅速将其转移到安全区域,并注意疏散过程中的安全保护.8.教职员工疏散人员时,要在确认房间内无人后再关闭房门,并做上标记;当人员被困无法疏散时,要劝其保持冷静,并带领大家到相对安全的地方,躲避烟火,等待救援;当火势无法控制时,火场总指挥要及时通知所有人员撤离。

四、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学校的教职员工,有对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的责任和进行消防宣传的义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消防安全管理人要明确和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并成为消防安全明白人。

1.要制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防火检查、巡查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值班制度;火警处置程序;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制度。

2.教职员工上岗或转岗前,必须经过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对在岗人员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使员工懂得本岗位火灾的危险性,懂得预防火灾的措施,懂得扑救火灾的方法,懂得逃生的方法;会使用消费器材,会报火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疏散逃生。

3.要在醒目部位或显要位置,悬挂或张贴消防宣传标语,利用展板、宣传专栏、黑板报、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4.学校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内进行一次消防安全知识教育。重点开展消防法律法规、防火灭火基本知识、灭火器材使用、火灾自救互救知识和火灾案例教育。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参观消防队(站)或消防宣传教育馆的活动。

5.消防设施、器材要粘贴提示性或警示性标识;学校积极参与“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筹划,加大投入,并以创建活动为抓手,建立和完善学校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切实履行双重职责,提高学校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和消防安全教育成效。

微型消防站工作制度

一、明确微型消防站队长、工作人员及职责。

二、消防站人员应定期开展消防业务培训,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并联合各项目管理部门定期开展消防演练。

三、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严格请销假制度,请假一天以上,需经队长签字批准。未经批准,工作人员不得随意离开消防站。

四、按照工作计划,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对于发现的火灾的隐患和违法行为予以整改和制止。

五、消防站队长应制定站内学习、训练计划,按照计划组织学习、开展训练,并达到一定标准。

六、定期对站内消防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其完好有效。

七、做好站内各项巡查、检查记录,设备台账记录及档案管理工作。

学校消防安全制度

一、加强全校师生的防火安全教育。按《消防法》的要求,做到人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要做到人人都知道火警报警电话119,人人熟知消防自救常识和安全逃生技能。

二、保障校内的各种消防设施的良好。做到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备完好率达到100%,并作好检查记录。任何人不得随意移动和损坏消防设施,违者要严肃处理。

三、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安全出口、疏散通道要保持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明显,应急照明完好。

四、学生聚集场所不得用耐火等级低的材料装修。

五、易燃、易爆的危险实验用品,必须做到专门存放,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室内必须有沙包,按规定配置灭火器。在使用易燃、易爆化学药品做实验时,教师要提前向学生讲清楚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

正确使用,防止火灾事故发生。

六、图书馆、实验室、电化教室等场所要按规定配齐配足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室内严禁吸烟及使用明火,不得使用闸刀开关。下班后工作人员要及时关闭电源,关好门窗,确保安全。

七、加强用电安全检查,电工必须经常对校内的用电线路、器材等进行检查,如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维护,确保安全。

八、学生宿舍内禁止使用电炉、热的快等大功率电器,严禁吸烟、点蜡烛和蚊香,严禁私拉乱接电线。

九、校内居住的教职工必须以身作则,并且要教育家属及子女共同做好安全防火工作。

十、食堂必须使用合格的压力容器、锅炉,每年要检测,要定时检查,锅炉工要持证上岗,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十一、学校举办大型活动,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向教委和消防部门提前申报,获得批准后方可举办。室内集会,电工要固守岗位。

十二、对无视消防安全规定而造成不良后果者,要从重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消防组织管理制度

一、义务消防队受学校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

二、义务消防队,应编制名册,明确负责人,并随组成人员的变化而及时补充、调整。

三、学校的义务消防队,每半年进行一次消防知识、消防法规、消防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应有培训情况记录并存入消防档案。

四、义务消防队员要熟悉本单位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五、义务消防队员要参加消防业务培训及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了解防火知识,掌握灭火与疏散技能,会使用灭火器材及消防设施。

六、发生火灾时,义务消防队必须立即赶赴现场,服从现场指挥,积极参加扑救火灾、疏散人员和物资、保护现场等工作。

学校消防安全制度

一、加强全校师生的防火安全教育。按《消防法》的要求,做到人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要做到人人都知道火警报警电话119,人人熟知消防自救常识和安全逃生技能。

二、保障校内的各种消防设施的良好。做到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备完好率达到100%,并作好检查记录。任何人不得随意移动和损坏消防设施,违者要严肃处理。

三、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安全出口、疏散通道要保持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明显,应急照明完好。

四、学生聚集场所不得用耐火等级低的材料装修。

五、易燃、易爆的危险实验用品,必须做到专门存放,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室内必须有沙包,按规定配置灭火器。在使用易燃、易爆化学药品做实验时,教师要提前向学生讲清楚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防止火灾事故发生。

六、图书馆、实验室、电化教室等场所要按规定配齐配足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室内严禁吸烟及使用明火,不得使用闸刀开关。下班后工作人员要及时关闭电源,关好门窗,确保安全。

七、加强用电安全检查,电工必须经常对校内的用电线路、器材等进行检查,如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维护,确保安全。

八、学生宿舍内禁止使用电炉、热的快等大功率电器,严禁吸烟、点蜡烛和蚊香,严禁私拉乱接电线。

九、校内居住的教职工必须以身作则,并且要教育家属及子女共同做好安全防火工作。

十、食堂必须使用合格的压力容器、锅炉,每年要检测,要定时检查,锅炉工要持证上岗,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十一、学校举办大型活动,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向教委和消防部门提前申报,获得批准后方可举办。室内集会,电工要固守岗位。

十二、对无视消防安全规定而造成不良后果者,要从重处罚,直

至追究法律责任。

消防组织管理制度

一、义务消防队受学校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

二、义务消防队,应编制名册,明确负责人,并随组成人员的变化而及时补充、调整。

三、学校的义务消防队,每半年进行一次消防知识、消防法规、消防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应有培训情况记录并存入消防档案。

四、义务消防队员要熟悉本单位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五、义务消防队员要参加消防业务培训及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了解防火知识,掌握灭火与疏散技能,会使用灭火器材及消防设施。

六、发生火灾时,义务消防队必须立即赶赴现场,服从现场指挥,积极参加扑救火灾、疏散人员和物资、保护现场等工作。

书室、档案室、资料室消防安全制度

一、图书室、档案室、资料室是收藏各类图书报刊和档案等可燃物资的地方,是防火重地,必须建立防火安全制度,严禁在室内明火、吸烟。

二、书架、档案架、单面书架可贴墙安放,双面书架可独立安放,书架间距不得小于0.8M,书架通道不得小于1M,贴墙通道为0.5-0.6M。

三、图书室、档案室、资料室电气线路应用铜芯线,外加金属套管保护,照明灯距书的距严禁超负荷用电。

四、图书室每天闭室前要对书库、阅览室等处认真进行检查,确实无隐患后方可离开。值班人员应认真负责。室内严禁留宿非值班人员。

五、图书室、资料室和书库通道,必须保持畅通,不准在通道和

安全出口处存放物品,并设立安全通道标志。

计算机房消防安全制度

一、计算机房禁止吸烟和使用明火,管理人员应加强管理。

二、对各种仪器,电器设备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规范操作。

一、检修各种电器、仪器设备应认真遵守仪器安全操作规程。

四、计算机房要保持整洁,不得随意堆放杂物和悬挂衣物。

五、计算机房工作人员应掌握消防“三懂二会”知识。

六、下班后要切断电源,关好门窗,钥匙不得随意转交他人。

七、对配备的各种防火器材保持完整及备用状态。

八、对电器、仪器设备要加强管理,落实防火措施。

学校卖店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杜绝事故的发生。现规定超市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一、超市内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和有毒物品。

二、工作人员要经常检查食品,保证食品质量,以防“三无食品”。

三、禁止使用电炉煮饭,烧开水,取暖。

四、工作人员离开超市,应及时关闭电源,严禁乱拉乱接电源。

五、工作人员要及时清理周围赃物,打开窗门确保室内空气清新。

学校食堂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杜绝事故的发生。现规定食堂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一、炊事员要经常打扫厨房,清洗水池,清理发霉食物,保持食堂整洁。

二、煮饭起火时灶间不离人。

三、炊事员处理好膳务工作后要上好门锁。

四、经常检查水质,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饭菜。

五、食堂内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和有毒物品。

六、后勤人员要经常检查食品,保证食品质量,以防中毒。

七、禁止使用电炉煮饭,烧开水,取暖。

八、积极消灭“四害”。

九、后勤人员经常检修液化灶以免漏气确保安全。

十、炊事员要及时清理周围赃物,打开窗门确保室内空气清新。

2.学校教学区消防制度 篇二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内, 变革并提升学校制度的德性, 通过德性的学校制度来匡正教学管理, 以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此, 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其一, 在理论层面上, 认识学校是制度性存在, 教学管理是一种制度性的活动, 确认学校制度对于教学管理的价值。

其二, 在事实层面上, 明确当前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是由科层体制下学校制度的德性缺陷所致。

其三, 在实践层面上, 探索变革与提升学校制度德性之途径, 以使教学管理发挥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

一、教学管理:学校制度性的活动

自教育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学校是一种制度性存在”[1]。也就是说, 学校教育无不处于制度的规范之中。在此, “制度”是指正式的规则体系。由此而言, 学校制度是指引导与约束学校的行为和学校有关组织、机构、人员等行为的法律、规章等成文的正式规则体系。在静态上, 学校制度以文本的形式而存在;在动态上, 学校制度以制定者、实施者、执行者对制度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来表现。教学管理之所以为制度性的活动, 原因是:

首先, 学校作为制度性的存在, 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环境, 影响着学校的一切活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其组织、运作等管理活动, 无不受到学校制度的规约。由此而言, 教学管理是学校制度性的活动。

其次, 学校制度作为规约学校成员及其利益关系的规则体系, 形成于学校教育活动之中, 教学管理之为学校制度所规约, 在一定意义上是规范教学工作的需要。因为, 教学管理的主体有教师、学生、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等, 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人际关系纷繁复杂, 利益关系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为协调教学工作中的人际和利益关系, 教学管理成为必要。教学管理要做到有序化、规范化, 就需要学校制度予以规约, 因此, 有关教学管理制度“内生”于教学活动之中。

虽然教学管理作为学校制度性的活动, 但与学校制度的关系存在着同质性和异质性。

教学管理与学校制度存在着同质性, 主要因为:其一, 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 学校工作的目标与教学管理的目标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因而, 围绕学校工作目标而开展的学校成员的互动有利于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其二, 制度内含着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 同样, 学校制度亦必然体现社会的道德要求, 规范教学管理, 引导与约束教学活动中的各层级主体, 以使教学工作按照预期的目标开展。

然而, 事实上, 在现行的学校制度下, 教学管理目标并不一定能得到预期的实现, 表现出学校制度与教学管理之间关系的异质性:其一, 教学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学校为谋求生存与发展而在制度的价值取向上更多地体现社会的需要, 比如, 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管理制度和课程的设计上体现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疏离教学管理的终极目标。其二, 当前施行的学校科层制直接造成学校的分层, 由此在制度设计上形成学校成员在权利分配事实上的不平等。因而, 教学管理中的各层次主体在权利关系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其教学管理行为会偏离学校制度的价值和目标。

教学管理作为学校制度性的工作, 受到学校制度的规约, 在理据上学校制度对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能起到促进作用, 但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学校制度与教学管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偏离性。然而, 不论是学校制度对教学管理的影响存在着正面性还是负面性, 教学管理终究是一种制度性的活动。认识学校制度与教学管理的内外在关系, 对于通过学校制度来加强教学管理仍然是有意义的。

二、德性缺陷:科层制下的学校制度与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制度性的活动。对这一论题,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中, 我们更多的是把学校制度作为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命题来理解, 很少去反思作为教学管理前提性条件的学校制度的德性问题以及对教学管理可能产生的影响。欠缺对学校制度德性的认识和对变革学校制度德性的能力不足, 是教学管理存在困境的原因之一。对此, 要明确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对当前学校制度的德性问题进行恰当的认识。

学校制度德性的含义有二:一是学校制度体现着一定社会的道德价值, 内含着一定的道德价值与功能;二是学校制度的道德性, 对学校制度的道德价值评判。

“每一制度的具体安排都要受一定的伦理观念的支配, 制度不过是一定伦理观念的实体化和具体化, 是结构化、程序化了的伦理精神。”[2]同样如此, 学校制度内含着一定时代的社会伦理道德精神。当前学校制度的存在形态是现代工业社会科层体制的产物, 具体表现为学校组织的科层化, 其制度性的存在则表现为学校科层制。当今学校制度的价值理性移用的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工具理性, 这已成为教育理论界对学校制度德性问题进行批评的焦点。以下以地方本科院校的制度为例, 对当前科层体制下学校制度的德性以及对教学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 在学校科层体制下学校制度强化了教学管理目标, 力求高效率, 但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被其功能的合理性所取代, “它需要付出精神或情感方面的沉重代价。过去那种有助于赋予生活以目的和意义的个人之间的忠诚的联系被科层制的非私人关系破坏了”[3]。在现实教育工作中, 地方本科院校科层制下的教学管理表现出机构臃肿、职责不清、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 这与理性型的科层体制所追求的机构精简、职能分明、对事不对人、高效率等形成鲜明的对照。当前, 我国“学校所寄居的单位制度不是纯粹的科层制度, 而是科层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 同时也是行政制度、企业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结合, 是计划时代的产物”[4]。在这种并不现代性的学校科层制下, “官本位”和人身依附关系使得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个人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很难自主独立地开展工作, 教学管理难以到位。

其次, 在科层体制下学校按照一定的等级性程序进行运作, 学校制度规范下的教学管理按照机构的层次性指令开展活动, 而对学生和社会的教学要求则反应迟缓, 或置之不理。在地方本科院校, 教学是中心工作, 以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走向社会, 社会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都有相应的要求。因此, 学生和社会对教学和教学管理都有一定的要求。然而, 在科层化体制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制度在某些方面阻拒了学生、社会对教学和教学管理的需要, 这在事实上切断了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影响, 从而也就不利于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第三, 在学校科层制下, 学校制度多由学校领导和有关管理部门制定, 较少反映教师、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在这种欠缺公正性的学校制度条件下, 教师和学生往往被动地执行学校制度, 成为教学管理中的客体性对象, 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肯定和体现, 甚或教学中的正当权益也难以得到保证。在这样的学校制度中, 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心理具有压抑感, 往往会将教学管理置于身外, 漠视教学管理的要求, 甚或抵制来自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 (系) 的要求。

从上述分析看, 科层体制下的学校制度德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科层体制下的学校制度使教学中的师生和教学管理成员处于等级性关系之中, 权利的分层性和不平等性使他们处于压抑状态, 从而使他们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性难以得到发挥;二是科层体制下的学校制度使层级管理具有专断性, 往往会阻隔来自教学管理体系外的意见和要求, 这不利于改进与完善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可以认为, 学校科层制下学校制度表现出来的等级性与专断性, 其实质是制度的不公正性。学校制度德性的不公正不利于教学管理中个体的主体性发挥, 也不利于教学管理的有效实施和效益的提高。对此, 笔者认为, 变革学校制度的德性为教学管理改革所必需。

三、公正性:学校制度德性变革为教学管理所必需

教学管理是在学校制度条件下主体人的活动。主体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无不影响着教学管理的成效。在广义上, 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体现在社会制度中, 社会制度的德性则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 而个体的道德是社会道德风貌的体现, 也可以说, 社会制度的德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道德的生成。相对于社会而言, 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社会”, 学校制度的德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个体道德养成。

“公正”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道德”[5], 是制度的根本德性。同理, 公正是现代学校制度应有的价值理念。公正的学校制度应该是对全体学校成员共同意志的表达, 也是对平等权利的体现。公正的学校制度因内含现代社会民主平等的价值理念和现代教育的道德意志而为人们所认同。教学管理是教学中的主体人的活动, 无不渗入主体人的德性, 从而影响着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因而, 规约学校成员的学校制度的德性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管理的成效。依循公正的价值理念, 学校制度的德性变革, 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切实路径。为此, 笔者就变革学校制度德性以促进教学管理改革提出一些原则性的看法。

首先, 学校制度应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促进教学管理的主体性发挥。在现代意义上, 制度以协调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旨趣, 不仅具有规约功能, 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以社会活动之自觉自为性。教学管理是人的管理, 以协调教学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 教学管理只有发挥人的主体性, 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制度以人的存在而存在, 学校制度亦然, 对教学管理的意义在于肯定人的价值存在。在制度的德性上, 学校制度的公正性应该以人的存在为指针, 确立教学管理中人的主体价值。在学校制度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教学及其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性, 规避那种教学管理的人身依附关系和人际层级的压抑性, 充分发挥在教学管理中人的主体作用。

其次, 学校制度应由重义务向重权利转向, 保障教学及其管理活动中人的权利。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制度注重对学校成员的义务要求, 轻视对权利的规范。比如, 在科层体制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制度注重由上级对下级的规制, 缺少对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中一般人员的权利的确认。这在实质上是传统文化理念和计划体制下学校制度专制性的表现。而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现代教育已确立了人的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如果现代学校制度只注重对义务的规定, 缺乏对权利的确认, 那就难以唤起教学管理中人的行动自觉性, 更难以激发他们在教学管理中的创造性。对此, 教学管理需要学校制度确认和保障教学及其活动中的人的权利, 尤其需要保证教师和学生的权利, 处理与协调好各方面的权益, 从而使教学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

最后, 学校制度应内含现时代的道德精神, 以促成教学及其管理中人的职业道德的提升。“社会制度一般说来有助于个人思想意识和道德特征的形成, 这点首先被希腊人发现, 在现代又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发现。”[6]好的制度应该体现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统一。反映一定时代先进的道德精神的制度, 不仅能规范人们的社会活动, 而且能引导人们养成或完善好的道德素质。在当今时代人文精神的关照下, 学校制度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 不仅要体现工具价值的规范性功能, 同时也应赋予人性化的道德价值, 关照教学管理中人的精神世界, 以提升与完善人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人性化, 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为人才培养提供丰腴的道德营养。

参考文献

[1]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223.

[2]杨清荣.制度的伦理与伦理的制度——兼论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 (4) .

[3][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292.

[4]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342.

[5]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348.

3.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的构建 篇三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是指渗透于学校为了规范教学活动和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形成的教学管理各种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之中、被学校全体教学成员认同并遵循、体现学校教学活动特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是学校教学管理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教学管理文化的外现,展现了学校教学管理文化积极向上的丰富内涵,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母体,是整个学校教学规范运作的文化基础和框架,它联系着学校教学管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教学管理制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价值观、信念和态度。

我们在建设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时,既要强调科学管理,更要尊重生命、重塑尊严。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既要用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人,又不能简单机械强迫地管理,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外在文化”转化为“内在文化”;既要重视师生主体地位,民主意识,体现人文关怀,更要把“人文管理”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制度中。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研究,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人文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能使文化、道德、素质等得以最佳传递。他们不仅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还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以及安全、归属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欲望,满足人的社会欲望,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学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要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即注重集体以及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等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一方面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将制度的外在权威转化为内在权威,让师生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的精神满足;另一方面,要引导师生营造活泼互动、宽容纯洁的校园环境和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培养师生广博的人文情怀,使教学要求自然地内化为师生的独立人格,转化为师生持久的人生信念,从而实现现代学校教育观的价值取向。领导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集体工作,要在正规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作人员的非正规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必要平衡,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正确处理好全体师生员工之间的关系,和师生以平等的地位对话。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体现人文关怀

行为科学研究者和人际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出自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存在的需要,满足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励人们的动力。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性的等级排列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这个进程是没有止境的,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地生活和工作的。人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人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人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合理的满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自我实现”既是教学管理者自身的一种追求,也是师生需要的满足。

如何用更高层次的需要手段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管理人员普遍研究的课题。首先,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管理方式上,要让师生参与其中,尊重师生的首创精神,让师生在参与过程中去思想、探索管理办法,达到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有效统一。其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将尊重师生的个性差异作为基准。学校要将尊重师生的个性差异作为制定制度规范的基准,保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三,管理策略的谋划要以激发个体潜能为目标。学校要给师生提供一套富有激励功能、关注个体完善和潜能发展的管理制度,并通过有效的实施,激发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最后,管理模式的变革需要广大师生参与探索和实践。要让师生参与管理规范的制订和管理,使师生身兼被管理者、管理者双重角色,充分满足师生个体的归属需要和主人翁情感,并有效增强个体成员对整个群体的责任意识。

三、注重领导方式的研究,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领导是最主要的因素。高效率管理人员领导人的组织都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整个组织中每个成员是相互高度信任,目标一致,并有参与、支持完成目标的意识;第二,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有明确、合作的态度和正确的动机:第三,组织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有效的社会系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领导鼓励成员有效“参与”;第四,对成绩的总结,主要用来进行自我引导,而不是为了控制。也就是说,实行民主领导的组织成员对相互间的交际感到满意,他们表现得更有创造性和独立性。

要实现民主管理,首先要改变教学管理中对人的看法,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将人的组织行为作为讨论的重点,强调对人的行为的调查研究,恢复“人的尊严”或“人性”,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高度一致。教学管理人员在处理有关事物的过程中应更加依靠教师的合作和专业知识,倡导教师参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开展多学科协调研究,促进教学管理思想的繁荣。其次,必须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教学管理应弱化管理而增强服务,将管理师生变为服务师生,“领导者”应成为“服务者”,从而真正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要服务师生就要深入师生,倾听师生的心里话,解决师生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难题。重点解决师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急师生所急,想师生所想,以尊重客观事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增强教学管理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四、注重制度设计过程的科学性,合理配置资源

在制度设计过程中,要将一般管理规律、教育规律和学校的具体实际规律有机融合、统整,把握好刚性和弹性的“度”,妥善处理好教学控制与教学自由、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的矛盾,力争形成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局面。增强制度的规范性。制度设计还要讲究规范性,语言简练、明确、具体、规范,逻辑结构清晰,上下衔接,各职能部门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有标准的工作程序。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学管理制度内部及之间应相互配套、相互协调,避免内容矛盾、前后不一、内容规定与程序保障相互脱节等现象的发生,形成规范、高效运转的合理资源配置。

五、对教学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

对教学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就是指借鉴业务流程重组的概念和方法,对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监控系统进行重组和优化,去掉冗余程序,减少工作推诿扯皮,提高工作效率,使教学管理中许多复杂的问题程序化、数据化、高效化,实现资源共享以及各部门之间的高度协调和教学管理流程的自动化运转。

六、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要求教学管理人员明确了解教学目标、教师的工作成效、学生的学习效果、班级之间、学校之间教学效果的差别,还要掌握学校培养学生的理想标准,学校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作准则。量化管理就是实施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过程。量化管理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调查、教学统计、教学测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记录、统计、分析和比较,以利于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教学管理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学生品德的量化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校教学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提高了教学管理的功能和效率,为保证质量和效率、实施竞争和淘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据依据。

科学管理关心的是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组织更富有效率的问题,其视点在于组织结构方面。“人文管理”侧重点在于人的情感和其他的心理因素,强调人的需要。由于学校教学管理是由人、物资、教育媒介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复杂系统,并受外部政策和法律规定及广泛的文化等环境影响,各个学校情况不同,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并没有一套放之各种组织而皆准的方法。管理应该根据学校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具体情况对组织问题作出灵活处理。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在学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趋势影响之下,单独一种教学管理思想解决不了问题,教学管理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融合,即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促进教学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叶文梓: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价值变革.教育导刊,2008(04).

[2] 张芊,刘海燕.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中的缺失.江苏高教,2006(6).

[3] 张应强,高桂娟.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高等教育研究,2002(6).

[4] 魏峻峰,王飞.论大学文化与管理制度的辨证关系.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4.学校消防安全制度 篇四

2、教职工不得私拉乱接电线,规范使用电器,不得使用大规模的用电器,坚持“人走断电”的原则。

3、学生不得在教室、寝室充电,更不准在寝室内点蜡烛。

4、教职工要规范使用煤气,随时检查煤气罐是否过期、是否漏气,必须保证气罐进入室内。

5、各处室要保管好消防器材,尤其要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杜绝出现事故。

6、全体师生都要保护消防设备设施,不得损坏消防设备设施。

7、安全员每天必须认真检查消防设备设施,作好记录,存在隐患立即报告并及时处理。

8、每期对师生进行一次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并进行消防应急预演,熟悉撤退路线。

9、加强重点部位的监测和防治,值日要履行职责,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10、认真搞好重大节日、重大活动、火灾多发季节、开学前和放寒暑假前的消防安全检查。

5.学校消防安全会议制度 篇五

周铺小学

为进一步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组织全校开展消防安全工作,提高防御火灾的综合能力,防止火灾事故发生,减少火灾损失,决定建立消防安全会议制度。

校长,书记,校委会成员和各班班主任为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1、学校把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学校学期安全计划和总结。每月召开一次消防安全领导小组例会。

2、听取有关消防安全情况的通报,研究分析学校消防安全形势,对有关重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布置、督促、检查消防安全工作。

3、根据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形势的需要,领导小组可随时召开专题性会议。会议建立专门档案,主要是:会议记录(专人记录);出席情况。因故不能到会的要履行请假制度。

4.遇到重大情况或突发性事件,及时召开有关专题会议,并共同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

5.学校发生重大消防安全事故,都要召开消防安全会议和全体教师。针对重大消防安全事故要通报情况,分析、查找原因,总结教训,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

6.学校管理-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篇六

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1、坚持“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搞好消防工作,杜绝火灾事故。定期对师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加强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开设学生消防知识等安全课堂。

2、建立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违反消防安全制度的有关人员将追究责任,并视情节给予处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3、加强用电管理,安装电器,布设电线要符合规定。定期检查电线、电器,不得违章用电和使用明火。

4、学校的重要部位要配备齐全相应的消防器材,并保持性能良好有效,存放位置合理。

5、对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等危险物品要单独存放保管,按相关安全管理规定实行特殊管理。

6、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安全“三同时”制度。

7、建立兼职义务消防队伍,定期进行安全训练演习。

7.浅谈消防宣传进学校 篇七

各大院校 (这里指大中院校) 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个重要群体, 人口密集, 是聚集知识和人才的宝贵场所, 所以必须让消防文化走进校园, 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 加快推进校园消防文化的步伐。消防进学校同时也是消防工作社会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清华大学副校长孙继铭指出:作为科学, 最宝贵的是生命科学;作为教育, 最宝贵的是生命教育;作为文化, 最宝贵的是生命文化。消防文化的神圣使命是对生命意识的弘扬。消防进学校就是让消防文化进入校园, 消防文化进学校就是生命意识进学校。各大院校作为知识传播, 传承文明的重要地方更应该弘扬这种意识。要通过对消防文化的传播, 让师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消防进校首先应当让消防作为一种科学知识进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消防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消防已逐步发展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技术, 成为关系到人们生命财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安全的重要现代科学知识。消防既是一门自然科学知识, 也是一种人文科学知识。校园是一个对人类文明兼容并包的知识殿堂, 应当吸收和接纳人类社会的一切先进文化和文明成果。消防作为一种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科学知识, 作为一种生命文化更应该被校园接纳。

消防进校还应当是一种素质教育, 通过对学生进行消防知识、消防技能、消防科学和消防文化教育, 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存在重知识学习, 轻技能培训的情况, 所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程度日益激烈, 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必须完善其能力结构, 提高其对各项工作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完善其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 必须将消防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强化他们的消防安全意识, 增强他们的消防技能和消防知识。既要让他们学习和了解消防知识和消防技能, 更应该使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消防进学校更应该使消防文化成为一种人文文化、人道主义文化, 张扬生命意识,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生命权和生存权市人的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权利, 消防工作保护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维护着人的生命和生存权利。所以加强校园消防工作, 推进消防文化的进程, 不仅是教育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和消防技能, 提高其生产能力的重要工作, 更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另外, 消防工作通过同火灾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 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保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成果, 它也是一种社会慈善事业, 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推进和加强消防文化进校园的过程, 就是要通过对消防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在学生中弘扬生命意识, 教育当代学子们认识生命,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推进消防文化首先要依靠教育制度的力量, 各大院校要将消防工作纳入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 开设专门的消防课程, 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也可以把消防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和技能训练过程之中。如把消防技能训练纳入学生 (大中院校) 军训或其他技能培训之中, 把消防知识纳入自然科学知识学习的范围, 把消防文化纳入人文文化教育范畴。只有这样才能从单一的加强高校消防管理走向推进消防文化的进程。

推进消防文化还要借助校园活动, 要以丰富的校园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广泛参与消防活动, 从而认识消防, 体验消防, 题为生命的价值, 让逍遥洋溢生命文化旋律。再让消防文化走进课堂, 成为学生必须学习的科学知识内容的基础上, 同时还必须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把消防常识、消防技能、消防科学和消防文化融入到具体的活动中去。让师生通过参与活动来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了解消防常识, 学习消防知识, 培养消防技能和认识消防文化。

推进消防文化更应当依靠组织的力量, 在依靠教育职能部门使消防文化走进学生课堂的基础上, 还要依靠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共青团要经常组织丰富的消防活动, 要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学生会要发动和组织广大学生参与到消防工作之中, 还应当在学生中成立消防社团组织。高校只有依靠这些组织, 才能广泛发动师生参与消防工作, 使他们正确认识消防, 积极参与消防知识学习, 参加消防技能培训, 弘扬消防文化, 让广大师生树立起消防意识、安全意识和生命意识。也只有依靠这些组织, 才能发挥广大师生参加消防工作的积极性和广泛性, 体现消防工作的群众性, 才能加快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真正在广大师生中弘扬消防文化。

8.学校教学区消防制度 篇八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是指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被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功能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教学组织松散化、教学工作边缘化和教学研究原子化三个方面;制度文本与教师期待错位、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背离、制度稳定与制度变革矛盾、依附资源与契约资源分异是其产生的原因;保证制度文本合法性、制度执行适当性、制度变迁连续性、制度资源匹配性是其消解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教学管理 管理制度 合法性危机

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但是,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制度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仍然陷入重重困境[1]。那么,为什么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应有的效力呢?很多学者从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性、执行力和科学性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相关研究。根据新制度主义的观点,作为一种制度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想在实施过程中获得应有效力,其本身首先要获得制度相关客体/主体的认同和接受,取得应有的合法性,否则就会陷入合法性危机,影响制度实施效果。本文从制度合法性角度,探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表现、原因及消解问题,以期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

马克思·韦伯最早从行政管理角度阐述了合法性概念,并认为合法性是习俗、利益关系等纯粹情绪动机或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之外,统治得以巩固、稳定的不可或缺的更为重要的资源[2]。按照韦伯的观点,合法性既包括适合法律法规要求,也包括适合社会文化习俗要求,还包括适合重要人物的要求。制度合法性本质上是指制度在社会上或组织中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同。学校管理制度的合法性指学校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管理制度发自内心的认同程度[3]。制度合法性危机与制度合法性相对应,是指由于公众对已颁布的管理制度产生了认同危机导致其难以有效地贯彻落实的一种现象,包括理性认同危机和情感认同危机两个层面。理性认同危机具体可分为手段危机、主体危机、价值危机、程序危机,其决定了制度“合不合法”的问题;情感认同危机则指利益相关者在心理、情感上对制度的认同危机,其决定了制度“有无效果”的问题。一般很难区分认同危机是在理性层面还是在感性层面,人们大多只关注对某一制度一个总体认同程度。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是指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被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功能的现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可以表现在单一的某个规章或条款上,也可以表现在一整套教学管理体系上。由于内心没有真正认同和接受,利益相关者往往对教学管理制度采取消极接受或策略化遵守行为,这导致制度表面上仍在运行,而实质上已名存实亡。

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表现

1.教学组织松散化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危机首先表现为教师对其“口服心不服”或“口不服心也不服”等行为上,在具体形式上就表现为组织“松散现象”的此起彼伏,随处可见。如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关系,隔阂逐渐增大;教学管理干部与普通教师之间彼此对立,彼此相互指责;二级部门之间各自为阵,以局部利益为重,缺乏有效的合作;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相互埋怨,缺乏默契与合作。这种长期的组织松散问题最终必然导致组织“离心离德”,内部凝聚力下降,师资队伍不稳定,有利于学校基本职能发挥和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育人环境难以营造,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共享价值观难以形成。

2.教学工作边缘化

从内心里没有认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学管理相关制度,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越来越少,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副业,且慢慢习以为常或理所当然。虽然很多学校制定了像《教师教学规程》、《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之类的教学基本制度,对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范,可是照本宣科、随便对付的课堂教学仍然很常见,教学工作逐渐被边缘化。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虽然日益庞大,但敷衍了事,不务正业的“懒政”现象也比较普遍,把教学管理工作也逐步边缘化了。由于缺乏实质上的工作重心,学校内部的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相互指责和埋怨越来越多。

3.教学研究原子化

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显性知识的迅速传播和隐性经验的明晰化,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由于教学管理制度僵化,学校教师被迫独立地从事着机械重复的劳动,观念封闭,视野狭窄,只能关注眼前和局部利益。例如,现在许多学校实施以工厂理念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促使教师把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仅仅当作获取“工分”的一种手段,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研究机制难以形成。普通教师很难对学校管理制度及管理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往往以容忍、冷漠、被动方式来表达其态度,无法体验到教学工作的乐趣及教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在教学研究和投入上的这种对制度的消极态度影响了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原因

1.制度制定:制度文本与教师期待错位

获得合法性的制度必须保持适度灵活性,体现服务于师生的价值取向,保证程序上公开公正,机会上平等地对待不同利益相关者。根据合法性要求,学校现有的很多教学管理制度本身质量较低。具体表现在:(1)程序危机。制度在制定时没有坚持程序上的公开公正,往往缺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过程,忽视教师的参与。(2)利益危机。制度常常为部分利益集团所左右,利益和资源分配方案偏向部分利益相关者,广大教师的合法利益经常受损。(3)价值危机。很多制度坚持消极的x理论假设,在价值上固守控制思维,抛弃了服务师生的管理价值取向,管理的机械化和考核的过度量化使教学管理制度也从“促进教师工作的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的极可怕的魔杖”[4]。(4)规范危机。一些学校把教师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和一致规范作为教学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管理过程中要求一种绝对的规范性,这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这些制度在程序、利益、价值和规范上的不合理性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和厌倦,与教师内心期待发生极大错位。

2.制度执行: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背离

制度执行和扩散是利益相关者不断互动博弈的动态过程,其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人情危机。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因照顾某些人情关系,而妥协退让,因人而异,执行不到位。(2)妥协危机。制度既是约束行动者的规则,也是激发行动者的使能器,因此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既要约束行动者的行动范围,也会受到多方行动者谈判妥协的影响。(3)竞争危机。由于当前学校组织边界受到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侵蚀,学校越来越行政化、庸俗化和物质化,教学中心地位日益受到多方力量的挑战,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自然也受到来自与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和科研活动等方面制度的竞争。(4)道德危机。按照制度的本源表达,学校管理者应是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的主体而不是获取制度利益的主体。但是由于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管理者往往利用信息优势钻制度“漏洞”,管理者与教师界限的模糊也很会使教学管理人员集“裁判员”与“运动员”身份于一身,利用双重身份实施败德行为。因此,现实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受到人情、竞争、妥协及道德危机的影响,制度的本源表达和制度的实践效果往往相背离。

3.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制度变革矛盾

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才能为教师教学活动和行为选择提供相对稳定的预期,增强教师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信念认同。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内外部环境经常性的急剧变革,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调整相当频繁,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必然导致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稳定的预期和认同。

4.制度资源:依附资源与契约资源分异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之所以能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认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拥有相当丰厚的合法性资源[5]。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物质激励措施开始在学校管理中越来越普遍化,同时教师与学校间的依附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教师流动、离职现象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而目前学校的规章制度依然是以数字量化资源和身份依附资源为基础。由于精神激励法所能发挥的作用越发有限,学校过度依赖物质激励。因此,现实中教师-学校关系的变化导致制度实施资源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制度实施理念和方式仍然固守传统,这必然导致制度在实施过程遇到抵制。

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消解

1.理念转变:保证制度文本的合法性

现代教学管理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新形势,用基于知识经济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替代基于工业模式的传统教育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基于控制主义的监控思维向基于互动主义的服务思维转变,明确服务于师生教与学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宗旨;从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专制式制度制订程序向上下互动的双向式、民主式制度制订程序转变,保证制度决策的公开透明性;在坚持师生利益第一的基础上,从以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为主导转向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各方合理利益的诉求;以人为本,从过分强调教学管理规范的效率性和统一性向适度保持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与和谐性转变。

2.决策变革:保证制度执行的适当性

很多学校在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时,由于过度集权,有关制度利益的决策权实质上多数掌握在个别重要的人物,如校长、副校长和教务长等人身上。决策权的过度集中降低了制度执行过程对人情、妥协、竞争和败德等行为侵蚀和影响的抵抗能力。因此,学校在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时,还必须设计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体系和教学管理民主决策机制,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在制度执行中从人治管理转变为法治管理,从全能管理转变为有限管理,从权力管理转变为责任管理,从人治手段转为法治手段,真正实现教学管理行为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强化制度执行效果。

3.变革引领:保证制度变迁的连续性

中国正经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为适应全球竞争需求,国家层面的教育教学频繁改革和科学技术推动的教学理念及手段急剧变革已是新时期我国面临的新常态。在外部制度和技术环境的强大压力下,学校内部的各种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也就不可避免。为了保持教学管理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预期性,学校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认识教学管理变革的新常态,提高变革预见性,不是被动适应管理变革,而是主动引领管理变革;通过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保证内部教学秩序和机构的相对稳定性;使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从激进式向渐进式、从集权方式向民主方式、从断裂式向连续性、从单一调整向体系优化转变。

4.环境优化:保证制度资源的匹配性

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等大制度环境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与身份依附关系相关的教学管理硬性合法性资源的合法性效力正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逐渐丧失。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现代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学校必须不断建构和优化内外部制度环境,从重物理环境向重文化环境转变,在制定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规制性制度的同时,更要加强良好的价值观念、信念体系、认知模式的建立与典型化,重视规范性制度和文化-认知性制度等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强化软性合法性资源的构建与管理,实现软硬资源的合理匹配和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 张富安,靳敏.崇尚教学学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

[2] 余华.管理主义合法性危机的反思与超越[J].求索,2008(7).

[3] 曹云亮.高校管理制度合法危机现象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4).

[4] 包德鹏.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建[J].教学与管理,2004(4).

[5] 王宁.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合法性资源:围绕城镇职工消费生活与劳动动机的制度安排及转型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7(3).

[作者:张侨(1978-),男,湖南资兴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衡器检定作业指导书下一篇:校长全体教职工大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