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排泄教案

2024-10-15

初二生物排泄教案(精选4篇)

1.初二生物排泄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

2.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感受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 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一重要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物的生存 会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 度等因素的影响。

设疑:生物与生物之间有没有影响?

小组讨论:

以月季(或其它生物)为例,说说影响它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这些环境因素可以分成哪两类?

总结:

环境因素:

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 素

生物因素:

如: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 等

非生物因素:

由 周围其他生物构成

独立思考后回答:

生物与 生物之间应该也有影响。

阅读课本“探 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探究活动:

(一)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1、小 组讨论:要使一棵植物的幼苗 健壮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都是植物生存必需的吗?

讨论1:实验结果说明了什 么问题?

讨论2:第一组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3:如果要探究温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你怎样设计实验:如何设置对照组?

课堂反馈:

1.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生物生存的环境是指其周围对生物有影响的( )

A.非生物因素 B.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C.一切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D.以上都不是

3、对 于一只生活在田野里的蝗虫来说,它的生 活环境就是( )

A.田野中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C. A与B的总和 D. 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里的其他蝗虫

2.初二生物《人的生殖》教案 篇二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回家问妈妈几个问题:

①我是从哪儿来的?

②妈妈怀孕时的感受。

③妈妈怀孕多少个月才生下我?

2、从父母那里了解生育、养育自己的情况。

3、收集有关酒精、烟草和某些药物对胎儿的不利影响的资料,

以及孕妇怀孕期间身体各部分增重的一组数据。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表一

男性生殖系统主要器官生理功能

睾丸

附睾

输精管

精囊

表二

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器官生理功能

卵巢

输卵管

子宫

阴道

表三

精子卵细胞

大小

形状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1、想一想,精子从哪里进入子宫?精子和卵细胞是在哪里相遇的?

数亿个精子都能和卵细胞结合吗?受精卵植入子宫之前都发生了什么?

最终又到哪“安家落户”?

2、仔细观察,什么时候胚胎开始具有人的形态?

3、胎儿一天天长大,他(她)的营养是从哪儿来的呢?

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是否可以直接流入胎儿体内?为什么?

4、如果父母抽烟、喝酒、吸毒,对胎儿有无影响?为什么?

5、分组交流自己的想法:l)你对母亲怀孕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你认为妇女在怀孕期间应该注意些什么?

6、成熟了的胎儿和胎盘从哪排出呢?

7、那么,现在你如何看待怀孕、分娩的.过程?

分小组交流:l)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

2)怎样报答父母的生育和养育之恩?

课外阅读“试管婴儿──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

思考: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问题吗?

关注有关的社会问题:

3.第七章排泄 教案 篇三

途径: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水;

皮肤——一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尿素;

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三、肾脏的结构:

1.肾脏纵剖:皮质、髓质、肾盂。

2.肾单位的结构。

三、第二课时:

1.复习提问:

(1)对照挂图(或投影片)简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

(2)对照挂图(或投影片)说明肾单位的结构。

2.从学生答案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又知道肾脏是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的。那么,尿是怎样形成的?尿是如何排出体外的?我们应该了解哪些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怎样用这些知识指导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是本堂课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3.安排自学与讨论活动,学习尿的形成。

给学生一些相关数据,结合书上P.72尿的形成示意图,在复习了肾单位的结构以后,通过小组讨论,抓住结构特点学习尿的形成过程。

活动(1),读书与思考。

参照尿的形成示意图,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滤过和重吸收。两个阶段中被滤过和被重吸收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②肾单位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完成滤过和重吸收作用相适应?

③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左上方血液进入球小动脉,左下方血液流出肾单位,血液在肾单位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参看下表,思考:血浆与原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原尿与终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终尿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⑤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⑥尿的形成示意图中肾小管中的尿流向何处?

活动(2),小组讨论思考题。经过讨论,请一个代表完整叙述尿的形成过程,其他组员补充,使答案完善。

希望在讨论中能提出与泌尿系统有关的.其它问题,鼓励同学提问,提倡组内互助。

活动(3),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指图(或投影片)讲述尿的形成过程。教师点评。

4.以小组活动的学习方式,学习尿的排出。

①参看泌尿系统模式图,了解尿的排出路径。

②观察膀胱的模型或膀胱的剖面图,了解尿液排出的机制。重点学习膀胱壁的结构(平滑肌)与功能(贮存尿),尿道括约肌的收缩与舒张,从而了解尿的排出。

③通过讨论,了解排尿的意义。

5.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学习的目的重在指导自己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小结:请学生概括尿的形成过程和尿的排出。

【板书设计】

四、尿的形成:

五、尿的排出:

六、排尿的意义和泌尿系统的卫生:

1.意义:①排出废物 ②调节水盐含量,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2.卫生:①适量饮水 ②及时排尿 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洁

小资料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的研究历程:

1844年,德国生理学家C.Ludwig对尿的形成做出假设,认为肾小球的作用可能是机械性过滤,即由于肾小球中的血液压力高,血中能透过膜的小分子穿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的壁而进入肾小管。并推测,若能取得肾小囊中的液体,其成分应与血浆一样,只是没有血细胞和血浆蛋白。但限于当时的条件,此假设未能得到验证。

19,A.N.Richards用蛙和蝾螈做实验,获得了成功。他用玻璃微管直接插入蛙和蝾螈的肾小囊,取出了其中的液体(即原尿),分析了其成分。实验的结果与C.Ludwig的预期一致,该液体中所含的溶解物质与血浆相同,基本没有蛋白质大分子。

A.N.Richards还证明如果肾小球的微血管压升高,滤出液的体积就要增加;反之,滤出液的体积也要减少。滤出液的变化与肾脏耗氧量无关,即滤出液的形成不是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的主动运输所致。这些证明C.Ludwig的过滤假说是正确的。

2.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机制:

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肾小管的近曲小管。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和大量氯化钠都被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吸收,并转移到附近的血管中去。重吸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所以是耗能的。肾小管的上皮细胞中线粒体很多,可以保证ATP的供应。

实验证明,肾组织的耗氧量比心肌的耗氧量大,可见,肾脏作功比心脏还要多。若切断肾的供氧渠道,重吸收马上停止,但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仍能进行。这说明,原尿的形成过程是单纯的物理过程,而肾小管的重吸收则是耗氧的主动运输过程。

3.人尿的成分与人体摄入与排出的水:

人尿中96%是水。在另外的4%中,有2.5%是含氮废物,主要是尿素,还有少量尿酸以及肌酸代谢产生的肌酸酐等;有1.5%是盐类,主要是氯化钠,也有少量钾、氨以及硫酸根、磷酸根等。尿酸来自核蛋白分子的分解,难溶于水,形成小的结晶随尿排出。如结晶很大,就成了肾结石或膀胱结石。

4.初二生物排泄教案 篇四

第一章 动物的食性与合理饲喂

课 型:新 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动物食性的概念;

2、举例说明动物食性与其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概述反刍的概念;

4、举例说明食性与动物饲养、驯化和保护的意义。技能性目标:

1、尝试分析、综合的方法,归纳动物食性等基本知识;

2、探究基本知识,设计某种动物食性的实验。教学重点、难点:

动物食性,不同动物的食性与消化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如何饲喂动物。使用煤体:多媒体 课时分配:1课时

授课地点:衡阳县三湖镇鼓锋中学 授课教师:王海丽

授课时间:2010年11月20日 教学设计:

一、引入:

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它们整天为寻觅食物而忙碌着。这些动物都吃些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二、探究1:动物吃什么?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填空、比较,得出不同动物的食性有很大差别。

三、探究2:我们是否可以根据动物所吃食料的类别对动物进行分类? 通过学习小辞典,得出动物食性的概念,并能利用动物的食性给动物分类。

四、探究3:自然界的动物为什么吃的食物不同呢?它们的食性与哪些器官有关系呢?

通过探究不同食性动物的消化系统的特点,发现动物的食性与其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相适应。

五、解释现象

由观察到鸡吃沙子这一现象设计实验,验证:“动物的食性与其消化系统结构、功能相适应”这一结论。

六、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动物的食性呢?

七、家养动物的饲喂:

八、帮帮忙:

老李家养了一批肉鸡(一般的肉鸡三个月就可以到市场上出售),他每天只喂一些质量好的饲料,结果养了半年还不如人家养三个月的个大。

请你告诉他,除喂质量好的饲料外,还应加些什么?

九、小结:

十、练习:

(一)看左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图中

①是门齿,②是臼齿,③是犬齿。

2、图甲是家兔的牙齿。其特点是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与草食生活相适应。

3、图乙是狼的牙齿,判断的理由是有犬乙 甲

齿。这与肉食生活相适应。

(二)选择题:

1、下列不是反刍草食动物的是(C)

A、羊 B、骆驼 C、兔子 D、牛

2、兔子的食性是(A)

A、食草性 B、肉食性 C、杂食性 D、腐蚀性

3、兔子的牙齿分化为(B)

A、门齿 犬齿 B、门齿 臼齿 C、犬齿 臼齿 D、门齿 犬齿 臼齿

4、兔子的消化管与食草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C)

A、消化管长,盲肠不发达 B、消化管短,盲肠不发达 C、消化管长,盲肠发达 D、消化管短,盲肠发达

5、砂囊的功能是(C)

A、贮存食物 B、软化食物 C、磨碎食物 D、消化食物

6、家鸽消化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A)

A、直肠很短 B、口内无牙齿 C、嗉囊大 D、前胃细长

十一、课后作业:

根据你的研究结果和你所了解的情况,分析当地饲养家禽、家畜及其它经济动物所用的饲料是否合理?写出调查报告。

实验课题:动物的食性与合理饲养

姓 名: 班 级: 日 期: 组 名: 组 长: 同组人: 准备情况:

探究目标:

1、通过探究明白动物食性特点。

2、明白动物的合理饲养与其食性之间的关系。

3、培养敢于实践、善于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

观察的现象:一群小鸡在外面散步,看到一堆沙石就到上面啄食起来。喂鸽子时,故意给鸽子喂小沙砾,它们还真吃。多奇怪的现象呀。它们分辨不清而将石子当成食物了吗?

提出问题:鸡为什么要吃沙子?

作出假设:动物(鸡)的食性与其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相适应。设计实验:动物(鸡)的消化道是怎样的? 完成实验:让我们打开它们的消化道看一看吧。

①从鸡的食管到小肠之间有一个非常膨大的半球形器官,这叫。用手捏一捏,感觉很硬。

②用剪刀将砂囊剪开,把里面的物质取出,分辨一下都有什么:。

③把砂囊冲洗干净,看砂囊的内壁:外层是大约有2厘米厚的肌肉,内表面贴着肌肉有一层2—3毫米的角质层,上面还有一道道的细棱,特别粗糙坚硬。说明。

④消化原理:鸡和鸽子等鸟类的食物经常是一些坚硬的谷物,如玉米豆、大米粒、黄豆等,要把它们磨碎是很不容易的。当食物进入砂囊时,砂囊壁上的肌肉强有力地收缩,角质层、沙子、小石子混合在一起磨擦谷粒,谷粒再硬也抵不上小石子,终于被磨碎了。

上一篇:艺术展企划书下一篇:高新区2012工作思路(吴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