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类》及教学反思

2024-11-30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类》及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类》及教学反思 篇一

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分类》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发展合作、协商能力和倾听能力,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分类装货物”的方法,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数学《分类》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

“分类”是数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要运用。比如:超市里物品的摆放、图书馆里的图书的摆放、家中整理房间等等都要运用到有关的分类知识。新《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并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了将枯燥、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浅显易懂,并能融入孩子们感兴趣的操作活动中去,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熟悉的火车为活动题材,将“为货运火车装运货物”的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让孩子们主动探索、尝试操作,在玩、试、想、做、议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关分类的经验。从而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操作能力,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性。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分类装货物”的方法。

2、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倾听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对火车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材料准备:16块火车外形的底板(15块小的,1块大的),各种货物卡片,各种图形片;碟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观看CD,让幼儿观察、了解火车分为客运火车和货运火车两种。

“小朋友,看,我们来到了哪儿?”

2、“五一劳动节刚过,装运货物的工人叔叔们又开始繁忙地工作了,他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一起装运货物。”

二、操作活动。

1、幼儿分组合作,第一次尝试装运货物。(为一节车厢的火车装运货物)

(1)请幼儿观察认识各种物品,初步感性认识“分类”。

(2)请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车厢设计标记。

活动要求:幼儿四人一组,分配角色,协商讨论选出小组负责人及操作结果汇报员。(要求每组幼儿全部完成任务,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

(3)汇报操作结果。

2、第二次尝试装运货物。(为两、三节车厢的火车装运货物)

(1)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每节车厢设计标记。

活动要求:首先完成两节车厢的操作任务,在验货认可之后将列车放回货场后方能操作三节车厢的操作。(两节车厢的操作是满足能力中等幼儿的需求,三节车厢的操作是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提高能力机会。)

(2)请个别幼儿讲一讲:你们是怎样摆放的?

3、幼儿集体合作装运货物。(将具体的实物操作卡片换成抽象的图形卡片)

(1)出示一列大火车。

“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木材分别运送给三位客人。第一位客人,他要红色的木材;第二位客人,他要圆形的木材;第三位客人,他要的是大的木材。请你们想一想,该怎样摆放这些木材?”

(2)请幼儿自己检验“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三、活动延伸。

1、小结集体操作情况,发现交集分类的现象,为下次活动打基础。

2、幼儿开着火车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这些图形是幼儿平时经常接触的图形,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要求幼儿通过比较分辨出每组图形的不同之处并进行分类,总的来说,孩子的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幼儿对分类没有困难,只有稍部分幼儿还不能自行做好图形标记。活动后,我们都觉得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让孩子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本文扩展阅读:分类,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语出《书·舜典》附亡《书》序:“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

2.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类》及教学反思 篇二

“综合与实践”课型研究的意义在于从客观存在着的众多具体的课型中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 即课型特征及结构, 并运用这种规律去指导教师正确地、合理地选择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课型, 设计教学过程。在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 笔者依据“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形态, 把经常出现并有着明显结构特征的课, 分为动手操作型、场景观察型、游戏活动型、调查访问型、课题研究型五大类。

一、动手操作型

这类课型常用的活动方式有制作、试验、实验、测量等。具体有做一做、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等。

动手操作型综合与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要点:

第一, 做好活动场所、活动材料和活动工具的准备。这类课中往往需要提供或者让学生准备一些活动素材, 以便在课上观察或者操作, 因而需要教师精心考虑, 做好教学准备。以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周长是多少》这一内容为例, 教材设计了用线“围一围”、用小棒“摆一摆”、用小正方形“拼一拼”, 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不同形式的活动, 需要准备好练习纸、图形、线、小棒、尺子等, 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顺利地进行动手操作, 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 讲清操作要领, 让学生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还要让学生知道注意什么。教学时, 面对多样的活动材料,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组织、讲清楚操作要领, 那么整节课可能就会呈现一种乱的态势, 所以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要求。

第三, 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索发现。这类课型在具体实施时, 应该尽量让学生参与操作, 经历完整的探索过程, 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 活动内容比较复杂时, 教师要合理组织, 确保学生的操作体验。像《周长是多少》中的“拼一拼”活动, 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探究, 但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 有摆、有算, 还要填表和发现规律, 所以需要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活动时, 应要求分工合理、共同参与, 以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参与探究的机会均等, 体验自我价值, 经历整个探究过程, 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活动目标。

第四, 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这类课重在学生自己的操作、体验, 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有时教师在方法上的指导还显得尤为重要。《周长是多少》的教学中, “量一量”的活动难度比较大, 教师宜采取“适时介入”的方法, 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例如可以先出示如下题目:

请学生量一量, 计算周长。当大部分学生认为图1的周长计算比较方便后, 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图2的周长有没有简单的方法, 并在小组中讨论。有了教师的提醒,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开启心扉, 产生更多的问题和想法, 在全班交流中群体智慧产生了共振, 学生再利用自己探究出来的方法, 解决教材上的问题, 学得就更加有效了。

二、场景观察型

这类课型的教学一般是向学生展示一幅 (组) 生活场景图, 让学生观察后再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教学中, 应找到一条观察活动的主线, 逐步发现与生活有联系的一些数学现象、数学问题, 从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场景观察型综合与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要点:

第一, 要把握活动主题。一般情况下, 场景观察型的教学内容, 都有着明确的主题,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合理把握,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例如, 苏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丰收的果园》这一教学内容, 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果园丰收的“大场景”, 教学时要突出“丰收”主题, 特别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丰收”的概念比较模糊, 为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从数学角度和情感角度两个方面让学生去体验丰收。

第二, 要有序观察。教材情景图的有序观察是十分重要的, 要引导学生看懂图的意思。《丰收的果园》这一内容, 教材呈现的大场景是由几个小场景组成的, 相对独立又相互结合。这样的图内容丰富,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看, 但不善于观察。实际教学时, 可将场景图做“从分到合”的处理, 指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地进行观察, 看懂场景里的内容, 了解其结构。

第三, 要读出数学信息、了解数学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会说”和“会问”。会说, 就是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信息说出来, 这是一个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会问, 就是让学生会提出数学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数学思考, 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游戏活动型

这类课一般是以游戏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的, 教学中游戏项目比较集中, 相关活动放在一起。这类课型主要是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尝试, 在游戏活动中感受、感知、体验, 在教师的指导、归纳和自主探索中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游戏活动型综合与实践活动, 教学中要注意以下要点:

第一, 创设好游戏活动的情境。游戏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深受学生喜爱, 教学时, 要为学生创设游戏活动的情境,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热烈的气氛, 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 苏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算“24点”》这一教学内容, 教材安排的游戏活动, 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教学时要为学生创设“24点”的问题情境, 把学生的注意力调集到“算24点”上, 引发他们积极的数学思考。

第二, 让学生明白并遵守游戏规则。教学时, 必须让学生明确游戏规则, 并按这个规则去开展游戏活动。像算“24点”, 由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还是第一次接触到, 就要注意在活动的开始让他们知道游戏有什么规定和要求, 怎样有序地去玩。这样学生才能在游戏中玩好, 教师也才能将游戏活动组织好, 不然课堂教学时间很难把握, 无法有效教学, 会有负面效应产生。

第三, 既要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 又要与数学紧密结合, 要有数学价值。像算“24点”的游戏中, 学生往往热情高涨, 但如果只是把着眼点放在课堂的气氛上, 就没有办法体现数学的味道, 要让学生能够充满数学智慧地玩, 既要玩得开心, 又要在玩中感受数学,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玩中的问题,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心感受游戏中的数学味道。

四、调查访问型

调查访问, 即“小调查”, 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调查专题, 主动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并做出决策的学习活动。

调查访问型综合与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要点:

第一, 开展调查访问活动时, 教师要协助学生明确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像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去春游》这一内容, 如果教师结合学校活动合理进行改造和拓展延伸, 设计、组织恰当, 就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从数学思考的角度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教学时, 事先可以带领学生预习教材, 了解教材所提供的例图和信息, 引导学生解决课本中的问题, 让学生感受并体会到春游之前我们要做好哪些准备, 对春游项目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 针对要调查的项目,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选择适合的调查方式。在活动中, 教师提出注意要求, 做好引导工作, 必要时帮助完善。

第二, 用数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数学化的整理, 保证收集的数据要准确、可靠。这类活动, 教师要对学生的数据收集给予指导和帮助, 指导学生收集可靠的、有用的信息, 并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与途径。教学中要对信息进行收集并整理, 对学生收集的信息要全面进行了解, 将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分开, 并从学生收集的信息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为课堂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 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数学分析和思考。这一点是此类活动教学的核心, 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像《我们去春游》教学中, 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调查结果重点解决“到哪里去春游?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怎样选择游玩项目?”等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出示调查所得的信息, 并从中发现数学问题, 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与研究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学会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调查访问型活动, 往往还可以适当地在课后延伸, 以进一步拓展学生能力。如“我们去春游”教学活动结束后, 可以让学生分别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做出自己的春游方案, 并根据学生的设计, 选出一份合理的方案, 推荐给学校, 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 回家后设计一份既合理又省钱的家庭旅游方案。

五、课题研究型

课题研究, 即“做小课题”, 是围绕“小课题”开展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之前的调查访问型相仿, 但是操作过程更加复杂, 内容覆盖面更广。

课题研究型综合与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要点:

第一,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 开发“小课题”项目, 帮助学生了解方案制作的要素。例如, 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旅游费用的预算》这一内容, 告知人物、地点、干什么, 提供了火车和飞机票价信息、开支预计的信息, 解决四个问题, 最后让学生选择一个旅游地点, 了解相关信息, 制订出全家旅游的计划。实际教学时, 课本提供的信息量很大, 学生要利用生活经验正确理解信息的实际含义, 而且需要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灵活地选择、组合信息。对于问题的解决, 不必拘泥于课本, 可以以各小组的预算为主线, 以学生介绍各种不同的预算方案为主要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对做预算的方法和注意点做了有效的提炼, 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方法, 并用此方法指导以后的实践。

第二, 教师要加强对做“小课题”的指导, 帮助学生做好选题和制定方案, 参与研究过程。像《旅游费用的预算》教学时, 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案制作要素和方法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学着做一个方案, 包括“确定专题”、“制订计划”、“写出方案”。确定专题, 个人会有不同的兴趣点, 学生想研究的专题很多, 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做方案的方式。制订计划, 学生明确需要考虑的项目有很多, 这里可以合理选择、各抒己见、开放思维, 有的学生可能以省钱或是舒适为前提, 抑或是有时间地限制等, 但需强调紧扣主题。写出方案, 可以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变动, 如果时间充足,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方案;如果课堂时间不够了, 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来做方案。

第三, 要安排课题汇报会, 让学生交流活动体会和成果。《旅游费用的预算》一课, 如果选择课堂上实施行动, 写出报告, 那么应立即进行交流, 然后其他学生与教师都可以给予相应的评价, 最终教师做出总结。如果实施行动放在课后, 那么教师就可以再用别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汇报自己所做的方案, 让大家自由发表评价, 最后进行总结。对于方案的选择, 教师要始终保持“中立”态度,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形成思维的碰撞。

3.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类》及教学反思 篇三

一、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活动方案时需要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进行组织和设计,在具体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孩子的已有发展水平。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水平。如果设计的活动高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那么这个活动很难“同化”到孩子的知识结构中;如果设计的教学活动低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或者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那么这个活动就是无效的。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亦如此。

2、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数学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在活动设计前,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个学年甚至是这个学期,幼儿需要掌握理解哪些数学概念。这些概念,哪些是比较容易让他们接受的,哪些是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教师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根据正在进行的主题进行设计。

3、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经验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有机会自己探索,操作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思考,自己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既要考虑到他们的即时需要、他们的兴趣点和发展的可能性,又要使他们在经过活动中的思考和探索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明确了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现在可以具体落实到活动方案了。一般在教学活动方案中会出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及活动过程。活动准备及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操作材料和幼儿的已有经验,在这里就不具体展开。

(一)教学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目标的确立可以明确活动的教育方向,引导活动过程的设计。在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上,我们可以从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目标等三个方面来制定。认知目标既数学方面的需要幼儿理解或掌握的目标;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既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及爱思考会主动动脑筋解决问题的目标;操作技能的目标既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比如会摆弄材料等。在设计原则中已经提到,数学是自成体系的,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孩子在数学方面的已有经验进行设计。比如在《我来做围巾》中,我们设计了目标1、探索用实物测量物体面积的方法。2、体验用数来解决问题的快乐。在小班我们的孩子已经认识了各种形状,并且知道一个正方形(手工纸)可以通过折叠变成两个长方形或者四个小正方形,但是用小的面积测量大的面积没有尝试过。考虑到幼儿有这个折叠手工纸的前期经验,因此设计的目标1,这是认知目标。对于目标2,让孩子们知道数学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是情感目标。当然还有一些隐性目标,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二)活动过程的设计

教师是引领幼儿步入数学殿堂的引路人,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将直接影响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的设计方案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是行之有效的呢?

1、各个环节架构围绕目标,层层递进。

在设计活动环节时,老师心中要铭记这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成这个大目标,在活动中可以化成哪些小目标,这样每个环节围绕一个小目标进行,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最终达成大目标。比如在“我来做围巾”中第一环节让幼儿说说见过的围巾及其形状,巩固了所学到的各种形状并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我们设计了小熊开围巾店需要小朋友帮助的情景,让幼儿自己动手探索用实物测量面积的方法。通过第二环节,小朋友开始疑惑:同样面积的布为什么两个朋友量出来围巾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这样自然过渡到了第三个环节,让孩子们交流各自的测量方法,从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即角对角、边对边的剪裁才是最节省布料的方法。这个环节也是幼儿自我检验、自我纠错的过程。

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环节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这些环节是否能达成活动目标,各环节的过渡是否自然,还要考虑到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的数学经验是否能迁移到生活中去。“数学基础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 ①所以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环节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孩子的知识迁移,看看他们是否会把这些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去。

2、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形式是孩子以游戏情境为主。心理学家指出探索、操作和活动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内驱力。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中班的孩子能一下子接受吗?答案是否定的。“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计划,应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去探索、自由的操作,并由儿童来发现。” ②因此我们在确定了环节的架构后就要考虑每个环节中的设计各种情境,让幼儿游戏和操作。中班的孩子动手和整理能力还不是很强,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简单、方便操作的材料,如:在“我来做围巾”中,先以小熊要送围巾给朋友,邀请孩子们一起来参与的情景吸引幼儿,再通过围巾模板,在“布料”上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作品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孩子发现:同样的布做同样的围巾,怎么会做出来的围巾数量不同,逐步引导幼儿发现角对角,边对边的裁量方法最节约最科学。这样,在情境游戏中,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当然,数学活动的目标可能在一个教学活动中100%的达成,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目标延伸至日常活动中,让孩子在生活中加以巩固。

参考书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金浩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类》及教学反思 篇四

目标:

尝试自定分类标准,进行多角度的分类。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动物图片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对部分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有一定的了解。

指导要点:

1、活动重难点:自定分类标准

2、指导要点:指导幼儿进行多角度的分类,老师做简单的记录。

活动过程:

1、游戏:我喜欢的小动物园。(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每人一张)

反思:幼儿拿到动物图片时都非常兴奋,同时也有个别幼儿因为没有拿到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图片有些沮丧,不过在老师的协调下,幼儿情绪稳定。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将做好调整,增加同类动物图片的数量。

2、请幼儿随意把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说说动物的名称和它们的外形特征。

(1)教师可以先为幼儿做一次示范,例如:“我喜欢海豚,海豚生活在大海里,它会唱歌,是人类的朋友。”

(2)幼儿轮流进行讲述,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反思:在图片的选择上我都是选择幼儿比较常见的动物,例如:海豚、小猫、小鸟等。并且在课前巩固过这些动物的生活形态,幼儿讲述时对动物的外形、生活环境以及喜好都描述到了,不过在语言的组织与流畅性上还稍微欠佳。

3、引导幼儿自订分类标准,把上述的动物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只要幼儿言之有理便可。例如:可以按动物的生活环境、有没有毛、会不会飞等特征来分类。)

(1)教师小结,将话题导向分类环节。例如:这么多动物能生活在一起吗?为什么?该怎样分类呢?

反思:老师对幼儿在黑板上无规律贴出的动物进行提问,幼儿马上回应所以的动物不能生活在一起,可是有个幼儿却说“他们都生活在地球上。”我首先肯定这名幼儿的回答,同时也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到动物的生活环境中来讨论,例如:“海豚和小鸟能在一起生活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幼儿的注意力一下被问题拉了回来。“我们来替它们分类吧,可以怎么分呢?”幼儿首先提出按生活环境分起。这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分法,分好后,我重新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还能怎么分呢?”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2)幼儿讨论分类标准。例如:可以按动物的生活环境、有没有毛、会不会飞等特征来分类。

反思: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又从其它方面进行分类。刚开始还需要老师启发,后来孩子们的想法越来越多,有的幼儿提出可以按它们吃什么东西来分类,还有的幼儿提出按身上有没有毛来分类等等。

(3)请幼儿按讨论后的标准进行分类,老师帮助幼儿划分分类区域,并为幼儿示范记录。

反思:

整个活动在一个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活动开始时幼儿的兴趣很高,并且幼儿有了基础经验,对小动物都有所了解,在对动物进行描述时显得非常有自信。本次活动的重点在于幼儿自主拟定分类标准,对中班幼儿的能力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这要求幼儿必须对分类动物群有较深较全面的了解,并经过发散性思维的思考拟定分类的类型。本次活动的亮点是幼儿对“所有动物能生活在一起吗?”这个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不同意见,有个别幼儿说出“他们都生活在地球上。”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面对这群孩子我有点低估了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整个活动中,我以幼儿为主体,多让幼儿“说”,使幼儿在讨论讨论中拟定出新的分类标准,活动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在课前的准备材料中,我应该多为幼儿准备同类型的材料供幼儿选择,避免再次发生活动前的情况。还有就是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在今后准备过程中,也要将孩子现有水平列入重点了解范围内。

5.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类》及教学反思 篇五

活动目标:

1.学习将物品按用途分类。

2.根据物品的共同特征设计标记。

3.活动中学习,能够有条理的对物品进行收拾和整理。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图片、幼儿之前要有按标记分类的知识积累、黑色水笔、白纸。

活动过程:

1.首先以圣诞节到了,帮助托板的小朋友整理收到的礼物为情景展开活动,出示图片,让幼儿知有 哪些礼物。

2.首先让幼儿自主分类(有的按形状、有的按颜色、有的按质量的软硬等等),并让幼儿说出为什么这样分。

3.以托班只有三个箱子为由,引导幼儿按物品的用途分三类,把那个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分?(引导幼儿说出吃的、用的、玩的)

4.分好后,为了让托班的小朋友更容易的辨认箱子里的东西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做标记,并在纸上画出来。<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并没有用实物而是用的图片,因为出示得实物都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东西,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课程就不容易继续下去了。采用图片的形式既能提起幼儿的兴趣,又不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一节课的活动下来,总体上的还是不错的。老师的建议是:应该多加一些家具类的或者幼儿部常见的物品进行分类,这样加大了难度,拓展了幼儿的认知面,如果仅限于幼儿常见的物品的话,拓展的部分就无法显现。

6.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类》及教学反思 篇六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观察和操作,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

2、尝试按两种以上的特征将物体分类。

3、有一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分类方法。

4、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的玩法,学习按游戏和音乐的要求,相应的按节奏变换动作,感受游戏的乐趣;

5、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动准备:

1、教具:四座不同的小房子;大小、颜色不同的积木若干;大小、颜色不同的各种水果玩具若干。动物小狗、小鸡、小猫、小鸭的头饰。

2、学具:操作卡、铅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教师出示小猫、小狗、小鸭、小鸡的头饰。

师:小动物在森林里盖房子,让我们看看这些房子漂亮吗?(出示四座小房子,让小朋友观察。)

2、引导小朋友观察,并说出每座小房子的不同特征,如房顶的形状、颜色;有没有窗户;门的形状、颜色等,鼓励小朋友大胆的说出这些房子的各种特征。

3、小动物找家:教师以小动物的口吻说出这些房子的各种特征,请小朋友为小动物找到家。

如:“汪汪汪,我的房子是红色的圆顶房子”,那么请小朋友根据这两个特征,为小狗找家。同上方法,根据教师的指令,按两个特征为其他小朋友找家。

4、四个小朋友分别戴上小狗、小鸡、小猫、小鸭头饰,任选一个房子,说出两个特征。如:“我的房子是没有窗户的小房子”。

(二)操作活动

1、分积木。

(1)每个小朋友一盒大小、形状、颜色的积木,自己先练习按两种特征分类。

如:“红色的大积木在一边,其他形状的放另一边。”(2)教师口述指令、小朋友找出积木举起来。

如:“黄色的圆积木”。小朋友就把符合这两个特征的积木举起来。

2、幼儿游戏(按幼儿的特征分类)如:“请穿红衣服的女孩子起立。”“请扎辫子、穿蓝衣服的小朋友站起来。”……

3、操作卡练习--给饼饼涂颜色。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练习操作。

2、日常渗透:和幼儿一起玩“找不同”的游戏。

3、家园共育:在家中和爸爸妈妈按照两种或三种特征分类。

教学反思:

一节课的活动下来,总体上的还是不错的。老师的建议是:应该多加幼儿部常见的物品进行分类,这样加大了难度,拓展了幼儿的认知面,如果仅限于幼儿常见的物品的话,拓展的部分就无法显现。

中班优质数学教案《按两种特征分类》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929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10以内的加法》含反思》:中班教案《10以内的加法》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训练加法计算能力,通过画圆圈学习10以内的加法,培养学生口头计算能力,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10以内的加法》含反思教案吧。

7.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类》及教学反思 篇七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形的两个特征标记分类并正确记录其数量。

2、培养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的习惯。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图形拼图一幅,标记卡、数字卡若干,各种图形若干,数字印章,印泥、操作用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教学活动

1、学习用两个特征标记对图形进行分类。以集体、个别、小组的形式,学习用两个标记卡记录三角形、长方形的不同点。

2、学习按标记记录数量幼儿一次按标记集体、分组操作记录相应图形的数量(用数字卡表示)。3、引导幼儿学习讲述操作结果要求幼儿看着标记图,说一说,图中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二、幼儿操作活动

1、分类游戏(幼儿分别取自己的图形卡片)看一看,说一说,你的图形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看教师出示标记图,图形特征与标记相符的幼儿,举起卡片站起来。送图形回家,要求图形必须符合门牌号。

2、记数活动看图按标记记录。学习记录后,说说这幅图里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反思

此次活动,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抓住幼儿好动的天性,巧妙地创设数学王国这一情境。在活动中,提高幼儿主动参与性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使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8.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类》及教学反思 篇八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学生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2,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按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说说什么是分类,2对不同物品分类,培养儿童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衣服,鞋子,书及作业本,瓶子,篮子,玩具狗。

活动过程

评价等级:

小朋友每6人一组,围成半圆形坐好,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衣服,鞋子、瓶子、小狗、书等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这间教室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瞧都有哪些东西?

生;有小狗、书、衣服、还有鞋子、瓶子,篮子。

师;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鞋子、衣服、瓶子喝的放在一起不卫生。

师;你能给老师好的建议吗?

生;应该把东西整理好。把同类放在一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教师引导幼儿每组选择收拾一种物品,每组把东西一样一样地分类放好。

师 :老师想看那位小朋友最能干,生兴趣很高,乐于参与。有序的上来捡本组物品。

让幼儿感受到分类的好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师觉得每组分得都好,很整齐、很漂亮。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分类学习中,孩子们对分类的内容已经掌握,我也做了一些提示,所以在每组捡物品当中,进行得非常顺畅。

开始教师就把东西乱七八糟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即不美观、又不卫生,这样孩子们就产生了收拾的欲望。在收拾当中要按秩序有条有理,物品要按分类的摆放收拾。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理念。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体现了动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念,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9.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类》及教学反思 篇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让幼儿知道4添上1是5。并知道5所表示的含义。

2、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出操作的结果。

3、巩固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不同形状的树叶,磁性教具数字5,数字1--4,雪花片人手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复习1-4的形成,复习对1--4的认识。

1、让幼儿看数字,做相应的动作。

师:今天,我们的数字朋友又来到我们班里,想和小朋友们做游戏呢!

我们来看看谁来了呢!请你们拍拍手吧!数字4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2、拍手游戏,复习数字1-4的形成。

师:我们好久都没有玩拍手的游戏了,我想和几个小朋友们一起来玩玩,我问到谁,那 他就要大声地回答我哦!

二、通过初试树叶,学习5的形成1、出示树叶,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小树叶都会怎么样呢?(要求幼儿完整描述小树叶的命运)对了,小树叶会离开自己的妈妈,掉到地上,你们看。老师就捡来了好多的树叶,我们来看看吧!

1、认真仔细观察不同的树叶,学习5 的形成。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尖尖的树叶吧!有多少片尖叶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要求幼儿完整地描述)对了,数字4可以表示4片叶子!咦!这里怎么样还有这样的树叶呢?现在有几片这样的叶子呢?怎么样变成5片尖叶子呢?(引导幼儿完整描述4片树叶添上一片树叶是5片树叶)5片叶子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所以我们可以说4添上1是5.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五片叶子的形成。教师小结:4添上1是5.(在说的时候,教师要同时用手势进行表演,帮助幼儿巩固数字5的形成)

三、通过操作雪花片,复习4的形成1、拿雪花片(请小朋友拿4个雪花片,看看怎样变成5个雪花片,集体说说操作过程)2、变手指数量。

四、初步认识数字5.初步知道5所表示的数量。

师:刚刚我们知道数字5可以表示5片叶子,那数字5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大胆的描述数字5所表示的物体)教师小结:数字5可以表述所有数量为5的物体。

五、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10.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类》及教学反思 篇十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一定特征给物体多次分类并统计、记录。

2.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两种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树叶模切卡片每人一套,分类记录卡。

2.音乐《找朋友》。

3.幼儿学习资源3第20页。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确定分类标准。

幼儿操作模切卡片,将树叶抠下,仔细观察,讨论这些树叶的大小、颜色、形状有什么不同,如果把这些树叶分成两组,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清幼儿给树叶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3.汇报交流,分享成果。

(1)请2~3名幼儿给大家讲讲是怎么分类的,分的结果如何。鼓励幼儿大胆连贯讲述,并进行集体验证。

(2)引导幼儿知道同样的树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请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3第20页,分类并记录,相互交流分类的方法及结果。

5.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玩法:幼儿站成一圈,请出6位幼儿站到圈里找朋友。《找朋友》音乐开始,幼儿随音乐节奏拍手,找朋友的幼儿边拍手边找和自己有相同特征的幼儿手拉手成为好朋友,音乐结束时请幼儿说一说找到的好朋友是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游戏可进行3次,教师提醒幼儿按衣着、性别、头发等特征来找好朋友。

活动延伸

1.关注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如家庭中橱柜的物品、超市中各种物品的摆放等

2.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分类收整玩具和材料。

教学反思

设计本课时,我以主题内一个故事的内容激趣引入,幼儿兴致很高,在探讨分类的方法时,幼儿纷纷发言,在指名板演时欲欲跃试。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能通过协商的方法按某一特征把树叶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结束时,设计送树叶回家这个游戏,既进一步强化了分类,又使幼儿认识“叶落归根”的自然规律了,增长知识。整堂课,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了合作交流,享受了成功的乐趣。本课存在的不足是,对幼儿自主探索的重视不够,如果一开始直接去捡树叶回来就让他们试一试分类,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11.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类》及教学反思 篇十一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古诗,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学习有感情地朗诵。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表达对春天景色的感受。

3、理解古诗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画有古诗中的景象的图片一幅,配乐。

2、经验准备:幼儿有观察过春天美景的经验,主要回顾春鸟啼鸣、春风春雨吹打、春花谢落等声音和景象。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欣赏、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有感情地朗诵。

2、活动难点:理解古诗诗意,并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指导要点:通过图片观察、分句解读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古诗《春晓》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自由表达对春天景色的感受。

提问:春天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春天里你感觉怎么样?请把你看到的景色用好听的话说一说。(引导幼儿回顾:春天的花、树、风雨,鸟的声音,以及春天温和的气候让人有好睡眠等。结合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经验,丰富相关词语,如小鸟在“啾啾”地唱歌;夜晚刮风下雨啦;有一棵棵开满花的树;许多花瓣落下来等。)

小结: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小鸟在树上“啾啾”鸣叫,花朵都被春天的风雨吹落到地上,小朋友在春天的夜里睡觉可舒服了,早晨都不想醒来。

2、教师示范朗诵,引导幼儿初步欣赏、理解古诗内容。

师:古时候有个诗人名叫孟浩然,他特别喜欢春天里的景色,还写了一首诗歌,名字叫《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诗人在春天的早晨里睡醒发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老师示范朗诵古诗后,提问:诗歌里讲了什么?说说哪些地方你听懂了,哪些地方没听懂。

3、教师再次示范朗诵,以边提问边讲解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有谁知道春眠是什么意思呢?(春:指春天;眠:指睡眠;不觉:指不知觉;晓:指早晨。)

小结:“春眠不觉晓”的意思是“春天里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呢?(处处:指到处;闻:指听到;啼:鸟叫声。)

小结:到处听到鸟儿“啾啾”啼叫声。

第三、四句:早晨醒来,诗人看到满地的落花,他会想到什么呢?“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什么意思?

小结:诗人看到满地落花,就是在想“也里传来刮风下雨得的声音,不知道吹落了多少花朵呢!”

4、教师配乐朗诵古诗,引导幼儿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师模仿古人,以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诗歌,表达出对春天景色的喜悦之情。

提问: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

5、幼儿学习朗诵古诗。

(1)在教师的带领下跟读古诗。

(2)配乐学习朗诵古诗。

6、延伸活动。

请幼儿把古诗《春晓》带回家与爸爸妈妈分享,一起朗诵古诗。

五、评价要素

1、能否感受古诗《春晓》的意境美,并喜欢朗诵。

2、能否大胆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六、活动建议

请家长在春天的节假日里带着幼儿去踏青,进一步感受、体验春天。

附: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反思:

这节课孩子接触的是古诗,这首古诗对于个别孩子而言很简单,因为他们在家长都陪同一起学习过,所以这些孩子学习起来一点都不吃力,但是个别的孩子还是反应慢,不用心,对古诗的内容不理解,老师一句句的解释,还是有些不太清楚,或许是自己的古诗方面的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12.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类》及教学反思 篇十二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

2.培养把垃圾分类放进废物回收箱的习惯。

3.合作制作并装饰可回收垃圾箱,培养合作能力和创造性。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事先在小塑料瓶上贴上五官和手脚。

2.妈妈和男孩手偶。

3.风车。

4.大纸箱。

5.不同的美工材料。

活动过程

1.老师出示小塑料瓶、妈妈和男孩手偶,讲故事《小塑料瓶的命运》:

津津喝完果汁,就把空的小塑料瓶扔进了一个垃圾箱,(向幼儿提问:“你喝完果汁后,怎样处理空塑料瓶?”)

小塑料瓶在垃圾箱里大声喊:“错了,错了,快救我出来!”

津津妈妈听见了,就走过去看是怎么回事。“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小塑料瓶对妈 妈说:“我还有用呢,可是津津却把我扔到了‘不可回收垃圾箱’里了,请把我放进‘可回收垃圾箱’吧!”妈妈说:“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呀!津津,快来把小塑料瓶放进‘可回收垃圾箱’,这样小塑料瓶就可以被回收,变成有用的东西了。”津津便把小塑料瓶重新放进了“可回收垃圾箱”里。

小塑料瓶说:“幸好小朋友把我放到“可回收垃圾箱”里了,否则我就会被送到垃圾处理场,永远被埋在地底下了。”(向幼儿提问:“什么是垃圾处理场?”)

这时候,小塑料瓶看见可回收垃圾箱里还有许多其他大大小小的瓶子,它们七嘴八舌地正在猜测自己将来会被重新制造成什么。有的说自己会变成一张地毯,有的说自己会变成滑梯,垃圾箱里一下子变得十分热闹。小塑料瓶心想:“我又会变成什么呢?”

过了几天,大大小小的瓶子都被运到一个工厂里,在那里重新加工,小朋友,你猜小塑料瓶最后变成了什么?原来,小塑料瓶变成了津津新买回来的风车!

2.展示幼儿带来的废纸、塑料瓶、铝罐、充电电池,提议在班上举行“垃圾分类大行动”,帮助塑料瓶、铝罐、废纸、充电电池找个合适的家。请幼儿想想可以用什么来收集垃圾。

3.请幼儿分组利用四个大纸箱制作可回收垃圾箱,制作前与幼儿讨论:

每个垃圾箱分别用来收集什么垃圾?

怎样能让人明白那是收集什么垃圾的垃圾箱?

这些垃圾是可回收的,还是不可回收的?什么样的标志表示 “可回收垃圾”?

4.鼓励幼儿发挥创意,各组利用不同的美工材料装饰自己制作的垃圾箱。

5.请幼儿将带来的各种物品分类放进自制的垃圾箱里。

6.将垃圾箱放在活动室门口,收集幼儿园的各类废品。本主题结束时,老师可以和幼儿将收集来的各种废品集中进行处理,如:卖给废品回收站,或利用一些废品做手工活动。

活动评价

能与同伴合作制作可回收垃圾箱。

有分类投放各类垃圾的意识和习惯。

能正确地将废纸、塑料瓶、铝罐和充电电池分类,并放进分类垃圾箱。

活动建议

向幼儿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处理可回收垃圾的方法,如:在中国香港,社区和路边都设有不同颜色的废物回收箱,用来分类收集不同种类的可回收垃圾,其中黄色回收箱收集铝制饮料罐,蓝色回收箱收集废纸,咖啡色回收箱收集塑料制品,还有专门的回收箱收集废旧的充电电池。

要特别注意幼儿的卫生和安全。

教学反思

幼儿通过探索实践活动了解了哪些是可回收的物品,培养了幼儿认真观察、归纳分类的能力活动延伸将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起到了家园共育的作用,也让幼儿体验了垃圾回收带来的乐趣。

上一篇:宿管部干事工作总结下一篇:镇残联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