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材心得体会

2024-06-29

学习教材心得体会(通用8篇)

1.学习教材心得体会 篇一

入党教材学习心得体会篇3

我很荣幸能够参加我们三亚学院第十二期业余党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在培训中我了解到本次培训是三亚学院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可见我们学校对于中国共产党事业的重视,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员培训的重视。

经过此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党员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入党这么简单。经过三个课时的学习后,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对于世界、对党的改革历史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入党的目的需要纯洁而明确,对于如何做好一名共产党员的思想觉悟要高。

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陆丹院长的开课第一讲“关于党员应该如何生活、如何了解生活、了解世界”中,我明白了什么才是对世界、对党的改革历史的清醒认识。陆院长为我们分析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演变,告诉我们中国的革命是全球化驱使的。全球化对于当今社会是一个共同的话题,正是因为全球化才导致了今天社会格局的出现,而全球化的开端就是西欧列强工业革命的发展,由于工业革命兴起,导致的西欧列强对于军事力量薄弱的国家的财富、劳动力我的虎视眈眈,以至于造成了后来列强对于后发国家的侵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开始反抗,最终中国共产党创立起了在新革命带动下逐步发展的中国社会。国际歌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从来没有救世主,而中国共产党就是认识到这一点,也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对于自身社会体制改革的清醒认识,也就产生了后面共产党“本我”,“自我”,“超我”的成长奋斗历程。现如今的中国,发展如此之快,甚至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人民的生活也日益富裕,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靠中央政策的领导,靠中国共产党每一位成员的艰苦奋斗换来的。当然生活在如此安逸的社会中,我们也应该跟随党的脚步,对自我、对社会体制改革要有反省意识,对于中国社会体制改革中也存在的改革的理论准备不足、制度设计的艰辛等的矛盾,身为即将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家庭的新一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懂得自醒,应该批判性地去对待,应该做一个理性的、尊重伦理道德的人。最后陆院长给我们强调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条件:对人类历史、对中国社会历史、对世界格局的历史有所了解,对期间发生的事件、产生的理论要有分析、辨别的能力;要站在更为俯视的人道主义立场上理解、认同、支持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要遵守纪律;要为自己的良心、为自己的未来、为社会效益而活着。

入党积极分子开课第一讲,陆院长的讲话让我明白了党伟大的发展历程,燃起了我内心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热切希望,也燃起了我愿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愿望,而王功名教授的开课第二讲“端正入党动机(如何)以党风建设促进教风和涵养学风”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入党动机是核心关键,它会引导你入党后的思想,影响未来党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的入党动机受其影响而产生偏离,一些不端正的入党动机也就会出现,也影响着现在社会的发展(www.yjbys.com),因此端正入党动机成为了现代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端正入党动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端正入党动机是人的思维和行为特点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要求,是青年积极分子的特点的要求。其次建设好党风、教风和学风也是党现阶段要解决的课题,因为这三风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浮现出了一些弊端,因此王教授对当代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大学生党员提出了以下要求:做认识上的清醒者、做学习上的佼佼者、做制度上的拥护者、做工作上的参与者。

最后的一次培训是对党章的认识教育,此次培训我初步了解到了党章的十七次修正的基本内容,从中总结出了意义较为重大的几次改革:党的二大、五大、六大、七大、九大、十大、十二大、十七大。这些党章在不断的改革更新中慢慢成熟,成为领导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指向灯,而党在十七大之后也开启了中国社会的新 篇章。之后还培训了党章的总纲与条文,这些归纳来讲都是党的主要思想核心以及党和党员发展程序。

经过三次入党积极分析培训课的学习,我对于党、对于如何做好一名共产党员有了清醒的认识,因此我也会将知识学以致用,将其运用于实践,积极宣传党、积极为人民服务、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做好充足的准备,更为党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奋斗终身。

2.学习教材心得体会 篇二

一、挖掘学生自身资源,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要把握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性, 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 尤其是正在接受自己教育的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倾听、尊重学生, 鼓励他们敢于想象、敢于表达。

如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王莉老师在执教《多彩的情绪》这一课时, 让学生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然后请学生回答:你在哪些情况下会产生积极情绪?在哪些情况下会产生消极情绪?这两个问题的提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很多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 谈起了自己在不同境遇中的情绪体验。在此, 王老师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自身资源, 把课本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相结合,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精选来自生活的素材, 引导学生评判生活

中学生作为社会时尚的代表和追求者, 他们的价值观在当代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增强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两难判断情景, 使学生产生道德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大胆辩论, 积极弘扬真、善、美, 坚决抵制假、丑、恶。

如南通市启秀中学孙丽燕老师在执教《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这一课时, 展示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位穿着得体、外表美丽的女子, 右手持刀, 左手拿叉, 将食物切成小块, 很文明地用西餐。刚开始学生觉得她很有教养, 可是接下来见到她不雅的行为举止、谈吐表情时, 就感到心里不舒服。孙老师结合情景提问:“这位女子很注重礼仪, 可是你觉得她有教养吗?”

三、善于捕捉社会焦点问题, 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应该亲自去尝一尝。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 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 教师可以将贴近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引入课堂, 创设情境。在提问时可以采取角色互换, 让学生融入已发生的新闻故事中去,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以积极的态度去感悟生活。

如王莉老师在执教“同一个人在不同境遇中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一教学内容时, 引入了社会焦点新闻:患者杨某, 男, 66岁, 上海人。患者2013年4月6日经检测被确诊为H7N9禽流感病例, 当日转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诊治。经过积极治疗, 今天 (2013年4月18日) 康复出院。然后提出问题: (1) 如果你是患者杨某, 当你被确诊感染了H7N9禽流感, 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经过积极治疗后康复出院, 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2) 从上述问题中, 你感悟出什么道理?学生经过上述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理解了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四、积极引导学生去践行, 让感悟得以内化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 知为先;论轻重, 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 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 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我们强化实践, 将学生引向自然, 引向社会, 通过不断实践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既已获得的道德观点, 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内化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南通市启秀中学孙丽燕老师在执教《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这一课时, 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 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教养进行反思, 并给自己提出改正措施。

学生在交流改进措施时, 就说出了很多想法。这样, 学生在教师、家长和他人的监督中, 不断实践中获得体验、感悟, 不断培养优秀品质。

3.聚焦生物教材,自主学习 篇三

【关键词】教材 ;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92-01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学生不仅要掌握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还要把教材当作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学习活动:“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教材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素质教育下,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物教材的能力。

一、用教师微笑换取学生信心

相信我们的学生已经长大,欣赏我们的学生已有变化,坚信我们的学生在内在的驱动引擎已经开启,思维的翅膀已经张开,学会微笑看着他们,他们就会更幸福、更沉醉,他们的学习就会更主动,他们会更有实力。

二、用教师的“无为”换来学生的“有为”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总担心学生学不会,总担心教材会留下死角,对教材的处理上可谓是点滴不漏、面面俱到。否则心里就觉得不踏实。但结果却忽略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往往是教师累得满头大汗,把各种营养品统统塞给学生,而学生不是吃不完,就是吃不下去,甚至不知如何去吃。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上要大胆地抛给学生,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把教材掌握扎实。众所周知,什么样的饭最好吃?自己做的饭最好吃。

教师的积极认真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多的学习空间。意识到这点,教师辛苦的教,学生却懒于学。教师“管”得太多,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应该适当放手,用教师的“懒”唤起学生的“动”,用教师的“无为”换来学生的“有为”。

三、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

1.读教材

理科学生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读生物教材,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学着让学生接受生物学习离不开教材。如何读,可以根据学生的读书时间来安排,高三的学生,根据复习进度以及测试的内容来及时巩固。比如,月测的内容是《分子与细胞》,那么这四周,安排学生再次重新熟读必修一。效果好,学生也乐意自主研究教材。

2.找比较

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教材,在于对教材的理解不透。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在用词方面稍有些不同,含义却大大不同。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人教版必修二的92页图5-14遗传咨询的内容与步骤,第二步是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先要求学生把传递方式圈起,提问,平时都是说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这里为什么就说是传递方式了?能不能用遗传方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提出的问题,在解释过程当中,衔接出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就会从细节中去找他们平时会因不够详细掌握课本而影响解题效率的知识点。

3.思惑求解

虽然身为教师担负着为学生解惑之责,但有时将“问题的皮球”踢向学生,带着问题在教材中寻找答案。学习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时,我事先设置了很多问题串,如“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能量沿着营养级流动,能量在每个营养级有哪些去处?能量流动的特点?……”课堂上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教材,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探讨这些问题。当问题答案在学生脑海里明晰起来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也被学生们掌握了。

4.引注意

在学习《人类遗传病》时,课本中方框中实验是: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学生按问题将相关的注意事项都掌握了后,我提问,“大家看下方框上相机旁边的字是什么?”学生说:“调查。”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又提问:“那么,这与之前的实验内容,该处标的还是调查吗?”“不是,是实验。”此时,学生快速在课本翻阅,“还有探究!”。学生知道学习的实验内容有三种:实验、探究、调查,同时,快速归类,必修教材中就两个调查实验,另一个是: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探究方面的实验多些。学生在引导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老师讲的其实都是教材上内容。教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教材,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学生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教师,自己寸步难行。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培养出的学生步入社会后也很难迎合时代的要求。

教会学生如何去与教材交流,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查漏补缺,有意识去修复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充分激发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教材给学生带来进步的喜悦时,学生才会扬起自信的风帆,投入更大的热情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恩山,王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曾琦主编.新课程与教师心理调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2014年9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石泉县师训中心组织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至六年级的新教材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我今后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实现教学最优化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每一次培训,都让我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教师的成长之路应是一条学习之路,也是一条反思感悟之路。下面就将本人对本次培训的收获整理如下:

一、教材的变化

修订后的教材清晰地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要求,设计出有效的、可操作的路径或方式,确实使学生获得“四基”,形成“四能”;也更加细致地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突出关键点和启发性,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思维发展等规律。新教材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容呈现、结构安排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概括地讲,有以下几方面:

(一)调整教材结构,使内容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要变化有:

图形与几何部分:在直观认识平面图形时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在三年级安排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性的认识;在初步认识角的概念后,让学生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观察物体的内容安排了三个层次;……

统计与概率部分:第一学段调整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只分别在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下册安排统计的教学。第二学段才开始系统教学统计图表知识,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学习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判断、预测去解决问题。“可能性”后移至五年级教学。

综合与实践部分:调整或重新设计了主题活动。中低年级每册一般只编排一个主题活动,提高了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加强了对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高年级每册一般编排两个主题活动,重在体现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新设计了“量一量、比一比”“探索图形”等主题活动;将“数字编码”从“数学广角”的内容改编为“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二)系统设计“解决问题”教学编排,为实现“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提供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

1.结合各部分知识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

在第一学段各册教材的主要教学单元,都安排了教学“解决问题”的例题;第二学段各册教材的大多数教学单元,也安排了教学“解决问题”的例题。这些丰富多样的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案例,不仅为培养学生“四能”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也有助于学生积累探索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策略的经验。

2.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材从一年级开始逐步地让学生学习并体会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方案并加以解决—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在教材中的体现方式是:低年级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提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从三年级开始采用“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提示。在解决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问题时,会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提示语,如“分析与操作”或“分析与画图”等。

3.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修订教材大大丰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内容。新教材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让学生通过解决不同的问题,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现实,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注意题材广泛、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的内容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数的运算部分仍保留传统应用题内容中合理的部分,但又注意突破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的束缚。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水平,选择学生将会面对且结合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例题。

5.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与情境

怎样使小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提出数学问题?此次教材修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从低年级开始就在许多题目中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安排了专门的题目,让学生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更多的机会

本次教材修订注重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基”课程目标,关于“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本套教材采取的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各个内容领域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渗透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二是在二至六年级的每册教材中单独设置“数学广角”单元,利用操作直观等手段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修订后的教材在各个内容领域的教学中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训练,让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

在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方面,除了以前教材中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如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等)(Motivational model yuedu.mipang.com)外,还设计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希望以此提示教师在课堂上多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四)对估算的教学内容和编排进行了调整,体现学习估算的意义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1.对估算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首先,估算教学的起点后移。正式的估算教学从原来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后移至“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后。第二,改变了估算教学的主要载体。由主要结合四则运算教学估算,改为结合运用计算解决问题进行教学,从而将估算当作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第三,在计算以外的教学单元,仍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估算的应用。例如,“测量”单元中安排了估计距离的例题等。

2.重视估算方法多样化和估算策略的教学

估算即“近似计算”,一般将算式中的数据看成整

十、整百或整千的近似数,通过口算得到结果。近似数的选取通常是用“四舍五入”法,有时也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具体的方法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问题的情境灵活选择。修订后的教材注意呈现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策略的多样性,并让学生体会估算策略中蕴含的不等式的性质。

(五)设置过程性评价板块,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

修订后的教材在每单元学习结束时,为学生提供了反思与自我评价的板块——“成长小档案”.“成长小档案”中的案例提示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的感想,一是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感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成长;二是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事,回味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反思、归纳、整理体验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特色介绍

1.借助画直观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体会“化繁为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2、将计算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3.以寻找算式在生活中的原型为例,增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4、大数目的加减混合运算,很容易出错,教科书突破了这一难点。

5.教科书非常重视图表表示问题,读懂图表等基本素养的培养。

6.乘除法中增加了点子图等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7、从“回顾”入手展开学习活动,调动已有认知基础,建立起已有生活经验和所学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8、用常见的、直观的、应用广泛的现实模型开展新知的认识。

9、利用相关内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也在不断地整编。新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新研究知识之间的整合;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5.教材改编学习心得 篇五

芦草沟镇中心学校

张华

2016年10月20日,我参加全国网络同步培训,对本次修订的教材内容,结构,编写以及建议有了一些认识,受益不浅,感受颇深,现就学习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如下:

一、新教材编写依据

2011版课程标准

二、总体设计

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体现单元内容的分析,结构框架,教学方法等。

三、教材呈现方式及其意图

道德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必须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必须改变成人单方面的说教,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

为使教材不再成为学生用来记诵、应对考试的工具,为了进一步改变简单、表浅、枯燥的德育课程方式,探索教材的呈现形式,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探索道德价值观学习、法治意识形成、品德和人格形成的规律与机制。

四、编写原则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2.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质 3.力图实现课程功能 4.遵循育人规律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五、对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

1.认真研读、挖掘教材,梳理教材的脉络框架。从总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结构,熟悉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关注学习过程。3.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4.重视研究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教材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它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以及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与合理扩充。讲究的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在这次培训中,老师的讲解让我佩服,我与他们的差距还是有点太大,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作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

6.新课标新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英语新课标新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东 七马初 中

研读新课标,践行新理论 ——学习英语新课标新教材心得体会

东七初中 英语组 马萍

英语课程标准的再学习,使我进一步明确了《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与评价的要求,进一步理解了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和使用方法。通过我们学习,看到了新课改的所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后,我真是受益匪浅,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和深深的思考。

《英语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五个部分组成。在“前言”部分,它根据《纲要》的精神,结合我国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六条基本理念。它们是: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②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③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④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⑤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⑥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这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它们既是我们制定课程计划的理论依据,也是指导我们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准则。

新课程标准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因为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那么再优秀的老师也是教不会的。因此,作为学生本身要积极的去学习,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英语学习的魅力。除此之外,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经过认真地学习课程标准后,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在新课标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朋友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课堂贴近生活,使

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探究新知,这就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特别是“差生”,学习英语的毅力和耐心都较差,听课时的心情也常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觉得学习无聊。因此,在课堂上除了多给他们参与活动和发言的机会外,特别是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质疑,哪怕再浅显也应耐心回答,并予以支持和表扬,这样对消除他们心头的恐惧感和失落感十分有利。例如,研读了新课标加之运用我校“三步一主线”教学模式。我觉得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讨,积极展示,互相纠错,信心十足,激情澎湃。课堂效果,远远大于以前的教师教学生学。

二、教师应成为知识引导者,重视学生的自我能力发展。

1.在课堂上,当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应是积极观察,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堂模块,才能让他们快快乐乐的获取知识,得到提高。另外,教师需要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简单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英语Unit 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 第一课时时,我进入教室,先和学生很自然地打招呼,Hello!学生很兴奋的回答:Hello!我随手把书仍在了桌下面,我大声问:“Where’s my book?”学生们一口同声的回答:“It’s under the desk.”

我趁机跟踪指着一同学追问:“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Where’s your book?” “It’s „”.在提问其他同学:“Where’s his/her book?” “It’s „”.引入我校的“三步一主线”的明确目标,“同学们,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都学那些句型?”同学们很轻松的就能回答上来,下来要求学生就教室这些实物,设置情景,组内互相提问,并组与组之间相互Pk,评出优胜者加5分,学生们积极性特高,并且把前面所学句子也能很好的运用起来。学生很轻松的完成了第一个任务,而且很快掌握了句型,并且运用于实际当中。

三、教师自身要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1.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通过自学,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构建课程目标。

2.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注重改变英语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热情。例如课前Free Talk , 或是竞赛法,表演法,做游戏等方式活跃课堂和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此外,幽默也是课堂的“增鲜剂”,课堂教学上不仅要求自己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与追求,使学生从内心真正热爱英语学习。

3、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例如: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总之,课程改革中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细心揣摩与教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挖掘教材,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七

1.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 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 即指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程度。

3.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 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模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重要环节。因此, 怎样改革课堂教学, 变“教书”的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便成为实施自主学习的焦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笔者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需要, 在科学的学习和实践中,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 从而产生内在学习动力, 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技能, 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因为, 他们都将学习变成了个人的兴趣, 将成就变成了内在的动力。

一、挖掘教材,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教学, 就是运用大教学观实施学科教学, 使学生在这一动态、开放、多元的民主环境中学习知识, 增长能力, 提高素质。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原来的被动接受为主转向以自主探究为主;从原来的以知识积累为主转向以知识的迁移应用为主;从原来的以认知能力片面发展为主转向以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为主;从原来的以追求学习结果为主转向以自主探究过程本身为主。

科学七上 (P128) 第4章的第2节《汽化与液化》中只有这么一句话“大量事例表明, 液体温度越高,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 蒸发得越快。”由于初中新生的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 再加平时没有注意生活中出现的现象, 所以对这句话就难以理解和认识, 更谈不上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所以对这个内容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片段一: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出示“晾衣服”的图片。

问:晾衣服里有没有蒸发现象? (学生答:有。)

教师讲述并置疑:有一位同学在晾衣服中遇到了困惑, 同学们看下能不能帮他解决, 出示材料:小明同学在周一升国旗时必须穿校服, 但周日他母亲把校服洗了, 怎么办?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小明让拧干了的衣服尽快变干?

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再加图片联想回答:太阳晒干, 把衣服展开, 通风的地方。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说明了蒸发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答)

温度高低表面积大小表面空气流动快慢

探究活动: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你的假设是: (1) 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高低有关; (2) 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有关; (3) 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 (4人一组) , 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 (酒精、水、胶头滴管、玻璃片2片、镊子、火柴) , 选择一个影响因素探究, 设计实验方案, 填写实验任务单, 并向同学汇报, 教师同学一起帮助修正完善, 并注意渗透控制变量法 (初一刚入学的学生探究能力有限, 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以顺利完成探究活动) 。

方案设计完毕, 各小组动手完成实验并汇报实验现象和试验结果。

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

科学七上P78“白天, 沙漠中的某些动物, 如蝎子、蜥蜴, 往往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是为什么?”首先让同学们思考:可能在日光照射下, 沙子表面升温比土壤快, 沙子表层与深层的温差大。然后教师提供器材: (干细沙、湿泥土、温度计、秒表、台灯) 让同学们通过四人小组自行探究寻找答案。

片段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为什么江南一带的蝎子生活在土壤的表面而沙漠里的蝎子要钻到沙子下面呢?

建立假设:在日光照射下, 沙子表面升温比土壤快, 沙子表层与深层的温差大。

设计实验: (提供的材料及器材:干细沙、湿泥土、温度计、秒表、台灯)

搜集事实和证据, 验证假设。

做出结论:蝎子的“钻沙”行为是对沙漠高温环境的一种适应。

通过自主探究和切身实验, 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并且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 学会了合作和交流。

二、挖掘教材, 引导学生自主计算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的发展是被动的, 至于发展目标、发展目的、发展方向, 学生心中没有底。学生只是栓着绳索的羊, 教师牵到哪, 学生就跟到哪。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法拧成一股劲, 削弱了教育力量。“自主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的新型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 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目标, 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是心中有数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有明确的目的、方向, 在自觉状态下主动学习,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七上课本P80的“研究表明, 大多数的生物灭绝都是因为丧失了栖息地而造成的”和课本P81的“例如一棵大树只能制造几千双一次性木筷, 每年消耗的一次性木筷数以亿计。”

片段三:利用以上的教材内容我进行如下的教学挖掘:课件展示: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

英国《自然》杂志表明, 50年后100多万种陆地生物将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比自然灭绝的速度高1000倍, 平均1小时就有1个物种永远告别我们这个星球。

师:生物加速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生1: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 不顾一切地破坏环境造成的。

生2:环境污染造成的。

生3:人类大量的捕杀造成的。

生4:森林、草原迅速减少造成的

……

课件展示:2008年10月6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发布一项动物调查报告:

全球有16928种面临生存危机。其中, 八分之一鸟类、三分之一两栖动物和70%植物面临危机。188种哺乳动物处境极度危险, 随时可能灭绝。栖息地减少和狩猎活动是导致生存危机的主要原因。

师:栖息地减少是如何减少的呢?我们每一个的行为对栖息地的减少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接下来我们先做个调查。你们最近用一次性卫生筷子在什么时候?

生1:3天前, 吃早餐时。

生2:我每天都有用。

生3:上个星期天时用过一次。

生4:我都没有用, 我最近都在家里吃。

生5:2天前用过一次。

生6:有用过, 但不记得在什么时候了。

……

师:我们每个人平均一个月用一双一次性卫生筷子的机会有吗?

生 (杂合) :有;肯定有:绝对有。

师:我们中国有多少人口?

生:13亿。

师:那好请同学计算一下, 13亿中国人每个月用一双一次性卫生筷子, 一年会用掉多少一次性卫生筷子?

生1:13亿乘以12等于156亿双。

此时同学们都流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师:13亿中国人每个月用两双一次性卫生筷子, 一年会用掉多少一次性卫生筷子?

生2:156亿再乘以2等于312亿双。

师:实际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约500亿双。

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

师:一棵生长了20年大树只能制造2000双一次性木筷, 500亿双筷子需要砍伐大约多少棵大树?请计算!

生3:2500万棵。

师:2500万棵大树的砍伐, 减少森林面积约为2000万平方米, 造成极大浪费。通过刚才的分析计算你有何感想?

生4:我们每多消费一双一次性木筷, 就会造成森林面积的大副减少。

生5:没有通过计算我们还真不知道一个人的小小举动, 能对大自然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

教师创设了轻松、合作、开放的学习气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个个身临其境参与其中, 通过自主的计算和分析, 能够切实感悟到自身行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挖掘教材, 引导学生自主调查

科学八下P118中“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生磁后, 许多科学家都在探索磁能否产生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的研究, 在1831年发现了磁生电的条件和规律, 实现了他利用磁场获得电流的愿望。法拉第的这个重大发现, 导致了电能的大规模生产和利用, 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

基于这样的一个真实的科学发现探究过程,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 图书馆查看有关“电生磁的科学历程”“磁生电的科学历程”并且要求同学们把有关内容记录下来。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发言, 再让他们进行交流, 最后笔者是进行如下总结教学的。电生磁的科学历程:

1.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的自然哲学的影响, 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奥斯特坚信电与磁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2.奥斯特的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经历了好多次失败, 但奥斯特始终没有放弃。

3. 奥斯特在1820年4月的一次演讲中, 碰巧在南北方向的导线下面放置了一枚小磁针。当电源接通时, 小磁针发生了转动, 就这样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会问奥斯特为什么要研究电生磁, 他的研究动机是什么?学生明白了他的动机以及发现的科学历程后, 立即想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实验能开辟物理学的新领域。

1.奥斯特梦圆“电生磁”

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磁效应, 使整个科学界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它证实电现象与磁现象是有联系的。法拉第赞扬道:“它突然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 使其充满光明。”

2.法拉第心系“磁生电”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受到科学界的关注, 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也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并开始了电磁学的研究。他仔细地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现象, 认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 磁也应该能产生电。

1822年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思想:“磁能转化成电。”他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起初, 他试图用强磁铁靠近闭合导线或用强电流使另一闭合导体中产生电流, 做了大量的实验, 都失败了。经过历时十年的失败、再试验, 直到1831年8月29日他才取得成功。他接连又做了几十个这类实验。在电磁感应现象发现二十年后, 他得出了电磁感应定律。经过大量实验后, 他终于实现了“磁生电”的夙愿, 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 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好”与“乐”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所以要注意新课学习前的自主学习、自主调查, 从而使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学习新知时的心理环境比较轻松。

四、挖掘教材, 引导学生自主实验

自主实验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 培养学生主动实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 在实验中合作, 在实验中交流, 在中实验快乐、健康成长。作为课堂教学策划者的教师, 对课程的挖掘过程中要做到使其回到相应的实践中去, 引领教学回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 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素质中最核心的、最高级的那一部分——感悟。

科学八上P134《电压的测量》测量某一部分电路的电压时, 必须把电压表与这部分电路并联, 并把电压表的“+”接线柱在跟电源的正极相连的那端。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很多学生提出“必须把电压表与这部分电路并联, 为什么必须并联?”对于学生的提问做了如下引导:

片段四:首先要求同学们讨论:电压表的几种接法:

接下去要求学生根据图1, 图2连接实物图, 进行实验操作并回答:

1:连接图1电路, 闭合开关。观察到电压表示数伏, 灯 (亮/不亮)

2:连接图2电路, 闭合开关。观察到电压表示数伏, 灯 (亮/不亮)

教师分析:图1、图2的电压表有示数并且有相同的示数, 但是图2的灯不亮, 说明把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用用电器是不能工作的, 所以必须把电压表与这部分电路并联。

教师进一步分析:把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用用电器是不能工作的, 所以这种连接是错误的, 但是这种错误连接不会损坏电压表, 电压表显示的示数就是电源电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较奇特的实验现象、悬念式提问、新奇的故事、不同于惯常结果的实验方法等, 使学生情绪处于亢奋之中, 激发学生去探索, 揭示“奇”的奥妙, 形成“我要学”的氛围, 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从而发挥自主教学的优势。如:科学九上《电磁感应》这一节中, 教师设疑:“证明磁能否生电, 如何设计实验呢?”

片段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完成需要的实验器材、实验的设计方案及实验表格的设计。

1. 选择实验器材

要方便的获得磁场需要什么器材?磁体

观察电路中有无电流, 需要什么仪表?灵敏电流表

要把电流表连入电路还需要哪些器材?导线、开关

要求学生自行实验, 并注意观察现象。

2. 实验的设计方案如下

(1) 导体在磁场中不动;

(2) 导体在磁场中做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运动;

(3) 导体在磁场中做平行于磁场方向的运动;

(4) 电路断开时, 重复第3步实验。

得出结论: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 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 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自主学习能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 只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初中科学是揭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自然科学。受好奇心的驱使, 学生会问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 教师应该给予重视和鼓励, 不要害怕和阻止学生的“好问”, 不要讽刺和贬低学生的“怪问”;教师要培养和表扬学生的勤于提问,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善于提问, 而且问得颇有见地、切中要害, 从根本上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还应深入学科知识, 创造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深奥道理, 激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 学习也就变成自己的事、自觉自愿的事。学习积极性的根源在于学生内部学习动机, 而这种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 学生将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学习也将是高效的。教师要放手给学生必要的个人空间, 为学生创造、发现、表现, 提供更多的机会, 特别是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自主学习不仅能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 而且能激活、诱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正如费恩曼这位具有迷人的科学风采的诺贝尔奖得主所说:“我们的责任是给未来的人们一双没有镣铐的双手。丰富多样的新型教科书的共同特点是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出更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手段, 教他们“自主学习科学探究”, 从以前的‘要他学’过渡到‘他要学’直至‘他会学’。”

摘要:长期以来, 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教科书, 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 于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关系, 教师要学生学, 即教学时教师通过自己对教科书的咀嚼喂给学生, 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成试题、试卷去检查学生。而新课程告诉我们, 其实, 教学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科书和其他教学资源之间互相交流、启发和补充的过程。作为教师, 我们就应该促进学生与教科书等其他资源的直接联系, 丰富和发展学习的内容和学习形式, 从而鼓励与推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关键词:挖掘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殷海华, 扬丽华.《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指导》.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北京.20087.

[2].欧阳芬, 张厚刚.《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指导》.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北京.20087.

8.如何自主学习高中历史教材 篇八

一、高中历史教材自主学习三部曲——通读、精读、串读

1.通读。

所谓“通读”,就是对整本高中历史教材或某一篇课文浮光掠影地读一遍,从宏观上对其有个总体了解和把握。那么,我们应如何通读高中历史教材或某一篇历史课文呢?就一般而言,一是通读教材目录,注意理解单元、章节标题与课文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通读某一篇课文中的纲目,明确该课的主体知识要点,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把握知识体系,从而对该课内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为了提高通读效果,笔者在这里特别提醒同学们三点:一是通读高中历史教材要全面。即历史教材中的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等都要读,不可丢三落四,以便最大限度地发现信息,选择性地获取信息。二是在通读历史课文时,要注意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断层处、深化部分。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建构于所学旧知识的基础上,是旧知识的延伸、拓宽和深化。我们要重视并学会对新旧历史知识的比较,比较其内在的联系与区别,抓住其深化部分的内容,把所学的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三是要学会比较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与初中历史知识的联系与区别。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注重与初中知识的衔接,许多知识是从初中知识过渡、深化而来的。因此在通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回顾初中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比较两者的联系与区别。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理所当然比初中历史学习要求更高,我们要学会思考:要求高在哪些方面、高在哪些内容?要抓住其深化部分作重点理解。

2.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读懂每个知识的具体内容乃至其词、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知识结构,记忆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精读往往需要读多遍才能完成,既适用于课堂学习中,也适用于课前预习。有关精读的具体做法,特提示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找出历史课文中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画出来;同时要开动脑筋,边读边思考,重点掌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对重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思考,以求准确理解。然后根据课本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一点都包括那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述出来。在此基础上,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概括、构建章节知识结构。这样既分清了纲目层次、知识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点化,纲举目张,有利于牢固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分析、归纳、概括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第二,从不同角度分解历史课文中的内容。任何历史知识都是由不同历史要素构成的。如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就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背景或原因、经过、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又如典章制度,就包括时间、制定者、制定目的、内容、性质、作用、影响、评价等。因此,我们在阅读历史课文时,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将教材内容划分出背景(原因)、目的、经过或内容、影响、成败原因等,并落实到历史课文的具体语句中。

第三,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是一门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网络体系。贯通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就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垄断组织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以欧美帝国主义列强为主导,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市场)最终建立起来。

第四,注意鉴别知识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有的同学记忆历史知识像背诵语文课文那样背诵历史教材,实际上既无此必要,也没有这样多的时间和精力,更难于坚持。在阅读过程中,只需抓住知识性语句来理解、记忆即可。如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人教版历史必修2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只有十几个人,有几百名工人的工厂就算是大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运作都相对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要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其中,“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属知识性语言,必须理解记忆。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只有十几个人,有几百名工人的工厂就算是大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运作都相对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要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则都属论证式描述性语言,无需记忆。

第五,要敢于质疑和假设推理。事实上,当今高中历史课程是“一标多本”,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叙述与评析,不同的历史教材不仅存在差异,有些甚至差异很大。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将某一版本的历史教材视为圣经,而要敢于质疑和假设推理。这是培养我们自己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敢于大胆质疑教材中的某些观点与结论,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应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对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比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3.串读。

所谓“串读”,就是指在通读、精读的基础上进行纵横联系,进一步搞清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知识的前后联系,抓点、连线、成面,即把相关知识点连成线、织成面,使知识网络化、线索化、立体化,最终学会迁移和灵活应用知识,提高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这里的“点”是指历史课文中的“爆发”、“兴起”、“酝酿”、“开始”、“发展”、“全盛”、“转折”、“失败”、“初步”、“进一步”、“彻底”、“完全”、“低潮”、“高潮”等关键词,在阅读和理解时,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些点。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中有这样的表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抓住句中“进一步”和“初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侵略,是通过其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破坏而实现的。那么侵略是如何渐进的?对自然经济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又是如何进行的?为何必然会走这样的道路?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握我国民族资本义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中外对比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方式,将不同方式与结果相结合我们就更能认识到历史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又如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引言中说:“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我们可以抓住句中的“渐进”进行分析:“渐进”的表现是什么?为何会出现“渐进”?为何说是“渐进”而不是“突进”?“渐进”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给后人以什么启示?这就能深化对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的理解。

这里的“线”是指历史教材中的结构。纵观当今高中历史教材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包含、并列两种关系。是包含关系的,要把握中心句,而中心句的位置不外乎段首、段中、段末三个位置(一般在段首),每目标题即为中心句。是并列关系的,多从不同角度按时序展开。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引言中讲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如此就依据时序,分三个层次揭示了三个伟人、三大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和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里的“面”,指的是纵横迁移历史知识,体现的是运用已掌握的历史知识或技能来学习其他类似的历史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知识运用能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获得这样的认识: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英国开始,是因为英国同时具备了如下条件: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经济技术条件——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这些条件和因素也适用于分析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可将这样的认识迁移到理解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上;也可用于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这样,就能全面把握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了。又如自主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应联系第三单元第7课《启蒙运动》和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理解其对天主教统治及神学思想的批判作用、对启蒙运动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注意其与历史必修2中的“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和历史必修1中的“欧美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之间的联系(其中,前者是原因,后者是作用)。

二、对高中历史教材中几个具体内容的自主学习

1.学习目录和大事年表,理清知识线索。

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认真学习教材中的目录,因为目录其实是历史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每一单元的内容编者都是围绕目录这个中心而编写的。通过对目录的学习,会大致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有个粗浅的了解、有个整体印象,由此可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教材的内容、单元与课时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我们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例如,透过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目录,我们至少可以获得如下认识。

第一,它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既有成果的反映:制度,体制,政治理念(意识、思想);也有历史进程:从古到今,从专制到民主,从一国之内到世界范围,核心是制度变迁。旨在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从中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第二,从所占比例看,中外历史比为4∶3。

第三,从课文结构看,其基本结构为:分——总——分。如在介绍古代世界的政治制度时,教材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希腊和罗马民主法制。但从整体上看,介绍的是古代世界两种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制度和民主制度。接着,教材又分别介绍了近代西方与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展示了近代以来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四,从各单元的线索及要点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线索是: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在夏朝建立,商周时期经过了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不过整体趋势是君主专制日益加强。要点是夏、商、周的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秦的统一和皇权及中央官制、郡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线索是:希腊政治体制演变和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要点是希腊文明、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确立与完善。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从英国的光荣革命到欧美大陆主要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以议会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要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联邦制的建立,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和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问题的核心是西方的代议制度。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基本线索是: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加深,中国各阶级、阶层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学习先进政治制度和探索解放道路的艰辛历程。要点是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民主义革命,土地革命和国共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基本线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或者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要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巴黎公社的试验,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基本线索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起步、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下的改革;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要点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解决台湾问题的意义。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基本线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及取得的重大成就。要点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前后的外交成就,新时期的外交建树。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基本线索是:二战后国际格局的的变化(从“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到“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要点是“冷战”;“冷战”下的国家关系;欧洲联合的历程;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

另外,我们还要关注教材后面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并反复阅读。它能有效帮助我们解决当今“专题历史教材”给学习者造成的时序混乱,弄清不同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

2.学习单元引言,明确单元知识背景与核心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每个单元都撰写了引言。它主要介绍本单元历史的基本背景、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的线索。学习这些引言,可以有效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掌握该单元的内容和知识结构,明确该单元所涉大事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历史时空观。同时,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引言还可以提高我们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引言的核心含义有三:(1)古代希腊和罗马两大古代文明是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发祥地。(2)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遗产,并有别于其他四大古老文明,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3)古代希腊的辉煌集中体现在奴隶主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和文化的巨大成就;古代罗马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博大而缜密的法律制度。因此,学习本单元,要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核心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3.学习课文内容,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正文是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和主体内容。历史教材中每课正文都有相应的子目,学习正文时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演进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深刻领会那些理论性的表述和结论性的话语。学习历史教材正文应坚持“问题驱动原则”,即坚持带着问题研读历史教材。不少历史问题,是可以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找到答案的。当然,学习课文内容应包括历史课文中的小字和注释内容。小字内容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扩展或分析,也就是说,有的是正文的浅化,有的则包含着高水平的要求。小字部分虽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小字的文字生动,引人人胜,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注释内容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材料,扩大知识面。

另外,当今高中历史教材的不少课文中还安排了1—2条文献材料。我们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时,不可忽视其学习价值。因为这些文献材料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对文献材料的学习,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还要结合课文内容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提高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课文插图,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各种插图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动形象的直观教材。当今历史教材讲究图文并茂,因此每册高中历史教材都包含了不少插图和表格图,大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些插图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像、历史场景等。插图是为课文服务的,我们在学习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时应紧紧结合课文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逐步培养自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5.运用课后练习,全面提升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每课之后都有编者精心设计的练习题,题型多种多样,包括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制表题等,大都着眼于培养学习者的能力。学习与完成这些练习,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检测教学效果。

上一篇:支部书记讲评材料doc下一篇:佳木斯电业局安全大检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