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技术贸易(通用7篇)
1.我国国际技术贸易 篇一
1.1 顺差来源分析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 长期顺差, 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渐增大。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的外汇资源短缺, 出口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 大量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除了1982年和1983 年分别出现了30.3 亿美元和8.4 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其他年份均为逆差。进入20世纪90 年代, 由于外资的大量进入, 进出口主体格局和贸易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除1993 年出现122.2 亿美元的逆差外, 其余的年份均为顺差。
1.2 矛盾和问题
(1) 流动性过剩影响国民经济全局发展, 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 在当前的外汇管制体制下, 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 被动购入外汇, 形成外汇储备, 同时也相应地投放了等值的基础货币, 造成外汇占款猛增。这种流动性过剩同时也造成了投资增长过快、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 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和稳定。
(2)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加工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 出口高速增长, 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我国发展最快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酸雨面积扩大, 河流污染严重, 各种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3) 国际经贸矛盾激化。美国已经成为我国第一贸易顺差来源。巨额的贸易顺差已经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突出矛盾, 成为美国对我国施压和迫使人民币升值及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重要口实。
2 应对危机, 减少顺差
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灾难,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 以负责任的态度果断推出了保增长、扩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不仅促进了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也努力扩大进口, 拉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增长。
全球贸易信息系统数据显示, 2009年我国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已公布2009年全年外贸数据的71个主要贸易国 (地区) 中, 有59个国家 (地区) 的出口对我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 其中德国等33个国家 (地区) 对我国出口逆势增长, 美国、日本等26个国家 (地区) 对我国出口降幅远远小于其出口总体降幅。2009年, 欧盟、美国和日本总体出口分别下降20.6%、17.9%和25.8%, 但对我国出口仅分别下降1.5%、0.2%和12.3%, 我国在抑制其出口快速下滑中作用明显, 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经济体对我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分别为7.4%、6.6%和18.9%, 较2008年分别大幅提升1.4、1.2和2.9个百分点。
3 转变方式, 走向平衡
我国以“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 仍将形成贸易顺差, 但随着我国在外贸领域着力于“拓市场、调V结构、促平衡”, 贸易顺差规模将继续减小, 对外贸易发展趋于基本平衡。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 不仅会促进我国改善经济结构, 保持经济增长, 也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影响。
3.1 有利于全球通过分工合作达到资源要素的最优配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优势充分融合, 生产出成本最小的劳动及资本密集型产品, 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要, 实现整个社会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摩根斯坦利一项研究表明, 我国产品一年就为美国消费者节省1000亿美元的开支, 美国公司从我国制造的产品中获得近600亿美元的利润, 占标准普尔指数所涵盖的上市公司全年总利润的10%以上。
3.2 有利于发达国家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我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资本投资的首选或次选, 即便在国际投资极为低迷的2009年, 投入我国大陆的外资规模还是自8月份起连续回升, 全年达到900.3亿美元, 仅次于美国。2010年前2个月, 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有3163家, 投入外资140.2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14.6%和4.9%。
2.国际贸易形势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篇二
关键词:国际貿易形势 贸易增长 对外贸易 影响
众所周知,各国需求偏好、规模收益、商品与要素市场等与福利和贸易相关方面历来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主要目标,而国际贸易市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却未得到关注。例如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以及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均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向前发展,但二者仍未关注贸易过程中涉及的环境要素。既往贸易实践证明,任何一国的贸易活动均受到各类因素影响而无法独立完成,在国际贸易中任何一国的单方贸易行为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别国贸易环境。而就现阶段国际贸易形势而言,我国能够在更广的领域、更高层次以及更大范围参与国际贸易,深入经济技术合作以及竞争,而国际分工深化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了更多机遇,但与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非关税贸易壁垒越来越多,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严峻考验。
1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在近几年来以一个极高的速度不断增长,国际分工也有了进一步深化。首先是国际分段式生产成为主流,据麻省理工学院统计数字显示,全球年销售额≥10亿美元的300家公司中,其零部件制造的51%、总装的47%、仓储的46%、客户服务的43%以及产品开发的39%均在国外完成。其次国际服务贸易增速与传统货物贸易增长速度相比毫不逊色,因此也成为后者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全球价值链构成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发达国家在当前依然是国际间货物与服务贸易的主体,但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并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同时其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大,进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对于国际贸易市场商品结构产生的影响也随之增强,并成为国际贸易中一部分最为活跃的力量,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不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贸易组织固有协调管理机制也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助力,贸易摩擦较以往有所减少,就此点来看,国际贸易秩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依然面临严峻的对外贸易考验。
2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出口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进口贸易作用仍未得到充分体现
综合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存在一定问题。历年来外国外贸出口额大致保持持续上涨的态势,但始终无法达到进出口平衡,因此一直存在贸易顺差问题。这说明我国出口贸易依然依赖于原材料、资源和技术等,对于国外优势资源尚无法予以合理的、充分的利用,难以增加出口竞争优势。以2014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将去年同期不可比因素剔除后,其7、8、9月份出口平均增速超过了10%,明显高于2013年全年平均水平。而进口贸易数据则相对低迷,2014年月平均进口水平不足1700亿美元。
2.2 出口贸易结构有一定变化,但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我国出口贸易形式主要为加工贸易,显而易见,加工贸易方式中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使用廉价资源以及劳动力来换取,甚至以牺牲环境这一恶性后果为代价。同时,加工贸易方式下国内大部分企业均为定牌生产以及贴牌生产,严重缺乏自主品牌。因此此种出口方式仅仅能够赚取加工费用,而品牌所创造的无形资产则为他国所攫取。分析国内外贸企业性质不难发现,其主要均为外资企业出口,由此说明我国依然缺乏真正具备自主品牌以及先进技术的出口企业,仍需要借助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推动出口贸易发展,导致外贸出口存在一定被动性,同时也不利于本国出口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3 对外贸易存在较高的依存度,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表现出恶化趋势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始终被称为“三驾马车”之一,在GDP中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充分证明了外贸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而就国际贸易发展角度分析而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也可见一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出口比重大幅提升,1995年仅为19.4%,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跃至45%,同时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表现出高度依赖性。在中国出口贸易中,欧美市场份额所占比重接近40%,这一数据充分证实我国对外贸易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与之相对的则是国内市场发展依然落后,而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国外市场波动始终对我国贸易出口产生直接影响。就贸易条件指数(TOT)分析来看,我国虽然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但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贸易发展模式造成中长期贸易条件困境,贸易条件指数也表现出恶化趋势。
3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促进策略
3.1 紧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出口产品附加值
随着全球产业机构以及资源配置格局的新一轮调整,政府与企业应对全球经济形势走向变化予以充分关注,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外贸发展观念,深入优化对外贸易出口结构,以科学的外贸发展观为引导,对优质进口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推动外贸出口的发展;充分考虑进出口均衡发展,合理控制贸易逆顺差,实现最优化配置国际资源,最终形成“双赢”的科学贸易发展观。此外,政府部门还应为出口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帮助其培养出具备较高核心竞争力的商品,形成自主品牌,通过高附加值产品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例如可给予相应补贴来提高出口退税率,推动加工贸易升级或者转型,并延伸至上下游产业,以便于在国际分工中增加我国对外贸易的价值。
3.2 政府与企业应积极进取,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就政府角度分析而言,有关部门应对当前对外贸易法律体系予以不断完善,在以国内进出口企业为管理对象的同时还应纳入在华的外国跨国公司以及外商投资企业,针对其贸易行为制定富有针对性的进出口法规,主要包括进出口额的参照标准以及统计口径等等,以此来对我国对外贸易差额予以评估和衡量,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率。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相关预警机制、专门机构以及专业贸易人才,针对国外贸易壁垒搜集相关资料,并对国内进出口企业受此发展的影响做出及时评估和反馈,为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帮助其做好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
3.3 应不断扩大内需,并对内需和外需之间的关系有正确认识
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国际资本新一轮布局随之加速,新兴经济体复苏进程受到影响;而“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中国外贸竞争优势转换为青黄不接;贸易摩擦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挑战的突出体现。对此,政府应通过新一轮调控,努力扩大内需,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确保对外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同时还应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帮助企业妥善利用国际以及国内资源与市场,通过政策扶植等方法来应对企业融资困难以及流动性不足的难题。而出口企业也应对自身发展战略予以适时调整,积极进取,果断出击,争取利益最大化。
4 结语
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来看,传统依赖于发展加工贸易以及吸收外资的模式已逐步有所转变。一部分国内企业开始在全球价值链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电商平台以及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我国将会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跨国公司,自行打造全球价值链条,实现国际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元.中国国际贸易应从科技兴贸战略向创新强贸战略转变——谈国际贸易知识化趋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9):8-12.
[2]顾国达,郭爱美.国际贸易对我国区际经济效率的作用差异分析——基于技术溢出与技术收敛“双效应”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0):81-87.
[3]魏纪林,刘国龙.碳关税本质及其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3(12):67-71.
[4]郭小影.浅论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应采取的措施[J].中国经贸,2013(20):5-5.
[5]徐梅.后危机时期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与冲击[J].学术交流,2013(8):119-122.
[6]安礼伟,张二震.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的中国对外贸易——兼析对我国外贸发展的错误认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1):
3.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论文 篇三
摘要:我国进行对外开放之后,与各国间的贸易、货品及人员流动也日益频繁。而只有通过有效实现国际物流工作的利益最大化,加强出口市场的管理规范,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等措施,才能够加快我国国际贸易前进的脚步。从而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工作高效稳定的开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其发展路径,并提供了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国贸;发展模式;路径分析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使得对外贸易的环境也愈加复杂。在此背景下,与各国之间的一些贸易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我国要解决当前的国贸问题,并就必须选择有效的发展路径完善和改进国贸现状。
一、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问题
肆意消耗资源。众所周知,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属于能源大国。但受到我国当前的国情限制,我国在当前国际贸易中,主要的出口产品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两类。而为了保证国际市场的需求,扩大贸易出口额,许多企业开始肆意开采消耗我国的自然资源,导致当前矿产资源十分稀缺,而国内森林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我国自然资源在不断地被消耗,但仍然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国际市场的需求[1]。
国际竞争力较弱。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在当前国际贸易中,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我国在最近几年已经逐渐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转型,也越来越看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并增加了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出比,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而且从短期国贸市场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主导地位。除此之外,虽然我国目前出口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但真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是比较稀少的,而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各发达国家相比也明显处于落后水平。
由此可见,我国国贸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的地位也令人堪忧。贸易冲突严重。我国属于人口大国,相对来说劳动力资源就比较丰富,且劳动力价格也比较低廉,劳动力成本不高也导致了我国商品在出口市场中的价格低廉,也对同类的进口国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这些同类进口国家因为要保护对本国市场,所以常常会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限制我国商品的出口等放置。
而这些被限制的产品往往属于比较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商品,如农产品、鞋包等等,而这些产品在我国国贸出口中占比幅度也较大。但是近年来,各国对我国的出口商品提出了更多的限制条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贸易出口,也使得两边贸易冲突更加明显[2]。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
1、完善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我国应该根据当前国内物流状况,探索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提高和完善物流业的管理水平,为国际物流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全国统一的物流标准,并以国际物流行业为标准,制定国内物流市场规范,提高物流行业服务水平,促进我国国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因为我国本土物流行业规模小,服务不够完善等原因,使得现在我国的国际物流市场被许多具有优势的外资物流公司占领。我国如果想要夺回物流市场的主动权,就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和调整企业规模,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质量,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专门为我国国际贸易服务的物流品牌。
2、加强出口市场的管理规范。政策支持是促进国贸良好发展的大前提,同时还要在过贸出口市场中建立一个中间管理组织,主要起到组织管理的作用。通过此种方式加强出口市场管理规范。我国在市场管理当中课可以学习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当前的国外出口市场不光有法律法规保护,同时还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市场协调管理,其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低价竞争,造成出口市场混乱。我国也可以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国情,积极建立中间管理组织来加强出口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监督市场价格是否合理,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各企业提供合适的出口机会[3]。
3、鼓励企业创新技术。我国的科技水平较为落后,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就引进新技术的技术创新方式来讲,国外企业研发的新技术都会受到各国的法律保护,并防止核心技术转移,所以我国难以接触到外国的核心技术。综上所述,我国应该着眼于国内企业,鼓励其自主创新技术,打造专利产品。近年来,由于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许多国家开始防备并限制将自己国家的高新技术引入我国,使得我国相关的创新技术水平更加落后。所以,只有依赖于我国企业引进加强培养相关及术人才,提高企业创新技术能力,突破创新难点,才能够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并促进贸易发展。
三、促进国际贸易新发展的策略
我国国际贸易想要或的新发展,就应该拓宽国际市场。开发比较有潜力的市场,并增加贸易顺差国的出口总量,结合现在的国内市场需求,引进新技术、进口新原料,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4];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的产品。随着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也发生了变化,商品需求也有所转变。
所以,我国企业要注重科技开发,加大科研力度,研发新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而不是仅仅依靠价格优势,还应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准。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充分结合国际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合适的企质量管理模式,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并保证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潘爽.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J].科研,(22):290-290.
[2]陈宁.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J].求索,2015(2):76-80.
[3]李晗菲.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5(5):266-266.
4.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篇四
摘要: 电子商务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企业投入全球经济竞争的需求而产生的,它越来越成为一种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新工具,而且其作用在不断扩大。随着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的高速发展,其对传统的经济贸易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有力的推动了国际贸易的信息化发展。世界各国都予以高度重视。作为一种新生产力,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开始产生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外贸体制放开的今天,其作用是更加不容忽视。本文详细阐述了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应用对其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从世界和我国应用电子商务的现状来介绍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创新和机遇。
关键字: 国际贸易
电子商务
外贸企业
ABSTRACT:E-business has occur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hnology and the need that the enterprises take part in global economic competition.The developed Hesperian countries take it as one new instru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rea and enlarge its application.With its rapid development, E-business promote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o open a new road to information and has brought heavy impact to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trade.Compares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y, in our country E-business also is at the start stag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pplication.E-business has also had the vital role as one kind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to our country international trade development.In particular today which let go hold of the foreign trade system, its function is even more not to allow to neglect.This article expatiated in detail that E-business engenders the influence and the change in theinternational trade, it introduce that E-business brings the innovation and the opportunity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the status in quo of the world and our country.Key words : E-business, international trade,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一、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电子商务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将EDI电子数据交换在一些大型的内外贸易、交通、银行等部门应用。1994年5月召开的北京电子商务国际论坛以及10月召开的亚太地区电子商务研讨会让电子商务的概念在全国范围内传播,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应用网络广告。
后伴随着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的出现,电子商务在中国快速发展。如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些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下面简单描述:
(一)电子商务不断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在我国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旅游和城乡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得到拓展,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正在形成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的发展态势。跨境电子商务活动日益频繁,移动电子商务成为发展亮点。大型企业网上采购和销售的比重逐年上升,部分企业的电子商务正在向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等业务集成协同的方向发展。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普及率迅速提高,2010年中小企业网上交易和网络营销的利用率达到42.1%。网络零售交易额迅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达100.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逐年上升,成为拉动需求、优化消费结构的重要途径。2010年我国网络零售用户规模达1.61亿,交易额达到513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3.3%。
(二)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国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用户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互联网普及率达34.3%,网民规模达到4.57亿,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59亿,其中3G用户数达到4705万。网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资费水平不断降低。全社会电子商务应用意识不断增强,应用技能得到有效提高。电子商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围绕促进发展、电子认证、网络购物、网上交易和支付服务等主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章和标准规范,为构建适合国情和发展规律的电子商务制度环境进行了积极探索。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电子商务对促进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发展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经济转型和价值创造的贡献潜力尚未充分显现。二是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尚不成熟,服务能力尚待增强,服务水平尚待提高,服务范围尚待拓展。三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制度环境还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有待增强,信用体系发展亟待加强,网上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恶意欺诈、违法犯罪等问题不断发生,网络交易纠纷处理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信心。四是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投融资环境有待改善,统计与监测评价工作亟待加强,全社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网络空间的经济活动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电子商务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互联网的诞生正在改变着世界,而国际贸易领域更是深受影响,这一点已在欧美市场表现的尤为明显。比如目前美国一些著名的零售商已经表示:除非供货 企业采用电子商务手段与其连通,否则将不接受供货。可见电子商务正在成为外 贸领域的常规手段,并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崭新的运作模式,而最先加入者将会收 益无穷。
目前中国的国际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通过更好的开发软件、提 高国际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最终达到通过网络和电子化管理外经贸各项业务,实现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电子化交易,逐步实现无纸贸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 际电子商务。那么它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哪些影响呢?
(一)电子商务可以缩短国际贸易的渠道
众所周知,在传统国际贸易中有很多中间商参与,目前有50%左右的国际贸易是通过经销、代理等方式来完成的。中间商参与国际贸易可降低生产商在国际市场实现产品价值的风险,但也拉长了国际贸易渠道,提高了产品相对价格。而当电子商务在外贸企业中盛行之后,他们便可抛开若干传统中间商,直接与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商品交易,使得传统国际贸易代理商、经销商等中间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所降低。随着国际贸易渠道的缩短,直销将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渠道。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进出口业务效率的提高有深刻的影响
电子商务采用电子方式传递信息,信息传递很方便,信息流通的速度加快了很多,信息传递时间大为缩短。电子商务对商业文件进行标准化,可以减少文件制作时间。应用电子商务可以依据业务的轻重缓急,对进出口业务如保管、商品检验等做出更合理的安排,减少等待的时间。可重复使用的标准化电子商务文件可以提高进出口业务的效率。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降低国际贸易产品成本
电子商务用电子流代替了实物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从而降低了贸易的成本,尤其是商务沟通成本。对外贸企业来说,他们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无纸化交易,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网络产品展销,以虚拟的产品配合多媒体效果,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全年无休止地向全世界的每一个能接触到互联网的对象进行展示,不仅可以降低产品价格,还可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电子商务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应用的对策
(一)加大对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引导力度
从外贸系统开始引进EDI一直到现在,我国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都是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政府的推动对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政府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直这样做,促进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关键还是企业自身。所以,在政府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的同时,政府要加大引导力度,积极引导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逐步实现从“政府请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到“外贸企业自己要发展电子商务”的转变,形成企业自发应用电子商务的局面。
(二)强化电子商务专业队伍的建设
电子商务的每一个领域都需要人,这些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应该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我国的外贸企业来说,没有合格的人才是难以发挥电子商务所能带来的应有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引进、与各院校或科研机构联合的方式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三)继续建立、完善电子商务法律和制度
美国、欧盟等电子商务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我国也不例外。但是这仍然不能满足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需要,我国应该尽快推出操作性强的电子商务税收等法律和相关市场规范,对不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要尽快进行修改,为推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与指导。发展电子商务没有现成模式,因为涉及面广,对社会的影响大,所以在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要与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等相关部门开展合作,深入调查研究,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同时,建立符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国情,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健全法律规范和制度体系,以保证电子商务按预期轨道发展。
(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
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界限,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面对电子商务带来的诸如关税与税收、统一商业代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各国加强了对话与合作。对于国际性讨论对话活动,我国政府虽有参与,但不够积极。事实上,这些对话活动不但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下新贸易规则的制定,决定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加强了各国与世界的交流,提高了各国电子商务的国际兼容性。对此,我国政府应予以足够重视。
(五)参加国际公约和贸易伙伴协议
目前,世界上制定的关于电子商务方面的贸易伙伴协议有:欧共体1990年拟定的《贸易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协议草案》、芬兰和经互会成员国1991的商定的《传递国际贸易数据范本》、英国EDI协会1990年拟定的《英国标准交换协议》和美国律师协会1990年拟定的《电子数据交换贸易伙伴协议范本》等。另外,对由于网络信息中传输错误的责任承担问题,可以参照1924年的《海牙规则》、1968年的《维斯比规则》、1978年的《汉堡规则》等国际运输公约对承运人责任的规定,签订一个网络经营者和用户之间的服务协议。
总之,作为贸易主体的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重构其成本优势,通过规模经济和定制生产,可以获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因此,对于外贸企业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其创造了机遇,应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是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市场,不再是一句口号,我国应积极应对挑战,推进外贸电子商务的发展,用现代化的运作手段实现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这是我国外经贸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事关我国外经贸整体发展的一项前瞻性战略。
参考文献:
1、周升起等编著,《国际电子商务》,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12年8月
2、李金林等编著,《国际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机械出版社,2008年4月
3、覃征等编,《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7月
4、于森,“电子商务运行机理初探”,《商贸经济》2012.6
5、陈云萍,“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贸易经济论坛》2012.1
5.我国国际技术贸易 篇五
一、外国文献综述
Hoekrnan与G.Karsenty 在《经济发展和国际服务交易》中指出全球服务贸易在过去重要增长阶段很大程度上被分析家与政策制定者所忽略,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0年,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大约20%,全球出口总额达到8000亿美元。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际服务贸易蓬勃兴起。而后国际服务贸易以高于商品贸易的速度快速增长,该产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国际服务贸易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寻求实现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已经是大势所趋。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
二、国内文献综述
吴汉嵩在其著作《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中指出: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强,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越来越快,新兴服务业不断出现。新兴服务贸易代表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 标志着国际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应紧跟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步伐,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发展,提高新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并根据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现状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将二者结合起来,由我国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杨青在《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思考》中,以我国贸易结构作为出发点,提出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效率促进和质量提高具有特殊作用。基于2002-2007 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大幅增长,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1222 亿美元,同比增长33%,占世界服务贸易份额4.2%,居世界第五位;服务贸易进口1301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份额的3.9%,居世界第七位。但在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严重,竞争力弱等问题也比较明显,这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有一定联系。在文章中从进出口贸易额和国际竞争力两个
角度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仍然较大程度地依赖于自然禀赋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而且总体竞争力低。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以先天条件取胜,容易受气候环境、地理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层次较低,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并不强。而具有获取高附加值能力且对经济增长有内生作用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贸易额比重偏低,逆差较大,竞争力极其微弱。基于上面出现的问题,该文为我国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提出一些建议:大力培育国内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与适度保护;提高知识技术要素供给等。
袁永友在其文章《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创新思路与对策》中提到:随着当代国际贸易学科研究的深入,培养服务贸易人才正在成为国贸专业建设的迫切问题,但长期以来,国贸专业形成了以“货物贸易”为中心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服务贸易呈现“专业空白”,服务贸易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现状分析了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促进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趋势及机理,提出了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若干对策思路。
专业创新的基本条件是学科发展、市场需求、运行机制与制度安排。为发展服务贸易专业,2009年以来,浙江树人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共同组建了国内第一所现代服务业学院,苏州、杭州、宁波、西安、重庆和长沙等地一批服务外包学院和专业兴起,代表了我国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趋势。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思路及对策包括:
(一)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服务贸易专业知识体系创新
(三)服务贸易专业师资队伍保障
(四)服务贸易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五)服务贸易专业学生就业渠道拓展
三、关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际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我们必须看到促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艰巨性和长远性,从而适时调整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体现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举措,是我国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健康发展能带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发展。
我国企业和政府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要制定好各项政策措施,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企业要有创新精神,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主动与竞争者竞争,通过竞争提高自己的实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只有这样,我国才能跻身世界服务贸易强国之列,真正实现国际竞争力和地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汉嵩.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M].特区经济,2008(8)
[2] 杨青.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思考[A].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3] 袁永友.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创新思路与对策[A].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4)
6.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 篇六
Coe&Helpman的实证分析支持了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刺激作用,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 国外的研发支出能够通过贸易对国内TFP (全要素生产率) 产生正面影响;进口是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之一;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贸易分享了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实验发展 (R&D) 成果。Jaumotte发现,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多, 与发达国家缩小技术差距的速度就越快。Connolly通过建立南北贸易的质量阶梯模型, 测度国际贸易对国内模仿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进口的技术溢出作用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大, 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对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增长的贡献大于国内创新。
尽管国际贸易作为技术溢出的一个渠道毋庸置疑, 但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提升技术水平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大都集中在技术增长不快的传统生产部门, 按照国际分工原理, 发展中国家趋向于专门化传统产品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并不一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
Matsuyama认为, 贸易开放只会强化落后经济体原有的比较优势, 使之专业化于低技术产品的生产。Grossman&Helpman考察了贸易可能影响长期的创新和增长的多种渠道, 在他们的模仿-创新模型中, 如果一国的非熟练技术工人十分充裕, 那么贸易将促进该国专业化于传统制造业的发展, 技术进步在一定时期后会逐渐停滞, 产出增长率下降。Sachs&Warner认为, 实施进口替代这种工业化策略, 往往只能在开始的10~20年内对少数产业部门的发展起到较快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 由于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路径往往受到其初始禀赋条件的制约, 产生路径依赖效应, 国际贸易不一定会起到促进一国技术进步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 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建立计量模型并运用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模型和数据
1.模型设定
将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 (FDI) 纳入模型, 同时还纳入人力资本、制度因素和收入分配, 以考察我国对国际贸易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具体设置如下:
公式 (1) :
其中, TG、EX、IM、FDI、HC、IN、ID分别代表技术进步率、出口、进口、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制度和收入分配情况, 为随机扰动项。以TFP的增长率来度量TG;用出口、进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占当年GDP的比重, 分别度量EX、IM和FDI;以各地区每年大学生占就业人数的比重度量HC;以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度量IN。因各地区的历年基尼系数不仅难以获得, 且由于众多原因其通常不能有效反映我国的实际情况, 笔者选择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作为替代来度量ID, 该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收入分配变动情况, 如1999年为0.8178, 2004年为0.7638, 2008年为0.6953。
2.技术进步率估算
笔者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估算我国各地区1998~2008年的TFP, 继而计算出1999~2008年的TFP的增长率。函数形式如下:
公式 (2) :Yit=AitKitαiLitβi
其中, Yit、Ait、Kit、Lit分别为i地区t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TFP、资本和劳动;αi和βi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并且αi+βi=1。对αi和βi进行估算有两种常见的方法:一种是收入份额法, 即假定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应等于它们各自的收入份额;另一种是回归法, 即通过回归的方式估计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采用回归法对αi和βi进行测算。令βi=1-αi, 公式 (2) 变为公式 (3) :
用公式 (3) 对各地区的数据进行回归, 可得αi, 并且βi=1-αi, 进而可求出各地的全要素生产率。
模型所用数据引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在计算TFP时所用的数据是总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 选取GDP代表总产出;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定义, 将资本存量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额, 按照5%的折旧率累计计算资本存量;采用从业人员数量代表劳动投入。为了消除物价变动带来的影响, 各省市的数据都按照对应的价格指数折算成1998年的不变价格表示。
实证检验和结论分析
运用30个省市 (未包括西藏、港澳台地区) 1999~200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F检验, 结果显示:在全国水平上各因素对TFP的影响程度大体相当, 选用广义最小二乘法 (GLS) 进行回归, 结果如下:
YGit=0.983764EX-0.005115EXit+0.061542IMit+0.077578FDIit (15.78623***) (-5.815937***) (2.092653**) (4.932821***) (1.780236*) (10.43286***) (-7.026537***) +0.02092HCit-1.075331INit+0.102734IDit, 其中R2=0.925753 R2=0.898361 F=1713.566 D.W.=2.117057
(*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样本数:10*30)
估计结果显示, EX和TG负相关, 但其影响系数较小, 这意味着出口并未对我国的TFP起到促进作用。笔者认为,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我国类似于南非的“二元结构”所引致的劳动力无限供给。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陆, 凭借“政局稳定+低要素价格”吸引大量外部资本流入, 在30多年间迅速成长为“世界工厂”。但与当年“亚洲四小龙”不同的是, 中国大陆的劳动力几乎处于无限供给状态, 劳动者议价权缺失使得压低劳动力成本成了出口企业长期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和波动的制胜“法宝”。相比之下, 另一种应对方式———技术创新, 由于存在风险而几乎不采用。可以认为, 劳动力资源的无限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出口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不思进取, 造成产业升级缓慢。
IN与TG负相关, 且影响显著, 意味着国有经济比重对TFP的增长起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国有企业比重过大会严重阻碍技术创新。以下几点可解释这种现象:一是不同行业的创新潜力不同, 潜力大的重点行业往往都被国有企业垄断, 国有企业的低经营效率会制约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只能扎堆于低端制造业, 由于创新潜力小, 低端制造业很快就会碰上“效率天花板”, 无法进一步提升生产力。二是国有企业往往还挤占民营企业的各种经济资源, 如原料供给、信贷资金等, 削弱了民营企业的资源运用能力, 从而阻碍其创新能力。三是因准入领域狭窄, 民营企业很难在实体产业中进一步做大, 出于保值增值的需要其积累的大量资金会转入股市、楼市等领域, 助长了经济泡沫, 进一步打击了实体产业的创新。
ID代表收入分配。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进行近似度量, 从结果看,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会使TFP的增长率提高约0.1个百分点。凯恩斯认为, 收入差距扩大会降低居民的整体消费能力, 从而减少消费需求。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新产品的价格往往很高。收入差距越大, 买得起新产品的人就越少, 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就会受到限制, 从而制约了技术创新。1999~2008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分别从0.82和0.31降至0.69和0.20。GDP持续增长, 居民在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却大幅度下降,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技术创新。
7.我国国际技术贸易 篇七
关键词: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创新;推动
国际贸易主要指的是不同的国家之间或者地区之间进行贸易,一般来说伴随着货物的流转和资金的流转。国际物流主要指的是在国际贸易行为完成之后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货物的运输工作。国际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国际贸易的发展,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关系。要想在国际间进行贸易,就需要在不同的国境之间进行货物流转,这样的工作就必须用国际物流来实现。因此国际物流能够保障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物流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产生更加重要的战略作用。下图展示了近些年来我国的国际贸易总量发展走势:
图1 1978-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走势图
一、国际物流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1.减少成本,增加收益
在国际贸易中,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在贸易中能否占得优势,并且这样的优势能够赢得多少也会极大地影响到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进步,在生产和销售商,成本能够压缩的空间已经非常小,最大的可能性就在国际物流上,我国的国际物流成本中,与集装箱交货价格相比较只占到15%至25%,所以说国际物流能够充分利用物流中的效益背反原理,利用物流上的环节协调来充分降低国际物流的成本支出,通过降低国际物流的成本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的国际贸易收益。
2.扩展国际贸易规模
在国际贸易中国际物流是重要的保障环节,国际物流的发展可以极大地影响到我国国际贸易的规模,我国的国际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亚洲、美洲和大多数的西方欧洲国家,这些客户都较为集中,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拓展海外的贸易伙伴。
3.提高市场反应能力
目前我国的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不是非常强,这主要是因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并且在进出口方面的制度结构不科学,只有在进出口方面的效率与合理性上加强才能够有效地避免这样的问题。每一样产品的研发过程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因此改善和加强管理才是最重要的工作,在国际物流方面就可以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来帮助国际贸易的客户降低贸易的成本,让企业的产品更加有针对性地在国家和地区进行销售,帮助企业提升对进出口国际市场的反应速度,提升贸易的效率,更好地进行高效销售,提升产品的市场规模和行业竞争力。
二、利用国际物流创新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对策
1.强化供应链管理
在国际物流的环节中,物流企业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非常复杂,从贸易企业的角度来说不可能全部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就需要在世界上寻找到效率高、服务优、成本低、信誉度高的物流合作伙伴,这样通过物流服务外包的形式进行合作,可以将传统的国际物流管理费用转化为更多可用的资金,通过低成本来获得高回报。所以说,在寻找国际物流合作伙伴时应当全面考察企业的资质和服务质量,优化供应链的管理,才能够有效提升物流服务商的物流服务质量。
2.标准化国际物流建设
在一般的国际物流流程中,物流企业需要在作业、加量、用于、数据服务等方面具备完善严谨的工作流程,不仅如此还应当建立起适合自身市场环境需要的标准化服务流程,在原有的工作流程中进行进一步创新,淘汰低效率且不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环节,让自身的每一项服务流程都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来,提高货物流转的效率,这样可以帮助物流企业加速发展步伐,协调一致地进行物流服务的管理。
3.改善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
在我国很多从事国际物流服务的企业都没有较大的行业竞争实力,也没有大规模地服务范围,并且企业在物流服务方面的管理水平还非常低,手段传统且简单,因此服务质量不能够与国际化接轨。所以说,要想提升我国的国际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自我管理水平,就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方面是企业要给客户提供高效率、高质量和高保障的物流服务,另一方面是企业要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消费,同时在物流上也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灵活的变更与适应。
三、总结
总的来说,国际物流对于我国的国际贸易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国际贸易无比发达的今天,我国需要针对贸易和物流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物流环节在国际贸易流程中的作用,提升企业的贸易效率和货物资金流转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发挥更强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谦. 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J]. 商业文化月刊, 2008, (9).
[2] 卢成强. 国际贸易中的国际物流成本分析[J]. 中国储运, 2007, (8):97-98.
[3] 黄亮, 许继琴. 宁波市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协整关系研究[J]. 经济论坛, 2008, (20):31-35.
[4] 林青. 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机制研究——基于贸易成本的视角[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9):94-95.
【我国国际技术贸易】推荐阅读:
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与我国的对策11-06
国际电子银行监管对我国的启示11-13
浅析我国国际货运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11-20
国际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新发展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启示11-07
我国煤矿开采技术08-26
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的考核内容08-09
国际贸易心得08-01
国际贸易的心得07-02
国际贸易实务电函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