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德修养

2024-06-28

浅谈师德修养(精选8篇)

1.浅谈师德修养 篇一

浅谈教师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下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千古名言,告诫教育工作者要除了具有渊博的学识以外,给予学生必要的尊重、关心和支持也是十分必要的,否则教师渊博的学识也会失去光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道德文明的教化者、守护者,是科技、文明、文化的传播者、创造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当怀着对教师职业的崇敬,以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献身拼搏精神展现教师风采,同时,教师要具备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师德素养,践行师德高尚,无愧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要对职业心存敬畏。教育工作是塑造“人”的工作,它不仅影响学生的一生,同时也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国家兴亡和民族之兴衰,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的掌舵人。因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始泪干”作为新时代下的教育工作者,要对教育事业常怀敬畏之心,时刻保持良好心态,时刻警醒自我,热爱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戒骄戒躁、竭尽全力、敢于担当、真诚教育。我们要以良好的教育激情,崇高的教育理想,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敬畏教育,献身教育事业。

教师要具备高尚的教育品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崇高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踏上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我们要以纯洁的灵魂,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率先垂范,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新一代。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育科学理论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是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通过教育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慎思笃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同时,我们应当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心中确立崇高的使得榜样,不断锤炼,不断进步,不断升华,洗礼自己的灵魂,提升自我思想境界,才能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教育品德,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

教师要常怀仁爱之心。“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因有师爱学生而美丽,师爱在本质上不求回报、是对学生无私的、广泛的、神圣的、严慈相挤的爱,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对学生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感化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的关爱,筑牢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让学生亲近老师,信任教师,这样学生将会努力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在情感体验中轻松的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是师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德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常怀仁爱之心,用我们淳朴的情感感化学生,建立富有情谊的良好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热爱教师职业,爱岗敬业,对教育事业常怀敬畏之心,以饱满的教育热情投身教育事业,以高尚、健康、纯洁的师德去教育学生健康成长,以大无畏的仁爱情怀感化学生、引领学生,真正做到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基本要求。

2.浅谈师德修养 篇二

在汉代, 思想家杨雄在他的著作《法言·学行》中有这样的概述:“师者, 人之模范也。”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 我们同样提倡“为人师表”。由此可见, 师德, 不因社会时代的不同而失去其共通性, 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行为规范。人民教师作为社会存在的一分子, 其所从事的特殊职业与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着教师的行为规范, 必然对整个社会公德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 必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道德关系是社会属性的体现之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有良好而积极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 需要人本身具有良好的约束力、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是从小、从作为学生开始即被培养的。那么, 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从哪里来呢?可以说接受教师的培养是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 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因此, 可以说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 甚至可能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的眼前荣誉,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立足于学生的成长, 发掘他们的个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而不是施行差别教育。

韩愈在《师说》开篇即精辟地阐述了教师的职责:“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把“传道”置于“授业”之前, 意在突出“传道”是教师施教的首要任务。西方思想家卢梭更是直白地对教育者阐述了“你要记住, 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 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这样的至理名言。所以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 他们对老师的言行举止会下意识地进行模仿, 如果老师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 就会使学生感到失望, 甚至陷入道德迷惘。相反, 如果我们老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 则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综上所述, 我认为, 人民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师德修养, 具体来看, 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教师的为人师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道德素养的体现。首先, 教师要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 以身作则, 做学生的榜样。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应当首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能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学生只要能看到优秀的品质从老师身上体现出来, 才会信服、效仿, 才能更加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另外, 教师的良好道德素养还体现在对学生的爱。关爱学生, 是教师的职责、是职业操守。一个没有事业心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的日常工作并不只是每天教授课程、批改作业, 我们应该从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寄予我们的期望和使命出发, 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校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要尊重学生, 对他们既严格要求又不能以生硬的教育方式约束他们, 要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秉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当前,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不仅要在经济建设上迈上更高的新台阶,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也要不断跃上新的高度。作为人民教师, 我们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这必然要求我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样才能学到更新、更深的知识;才能具备合理的现代化知识结构;才能教书育人。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 掌握教授技巧和方法, 在传授学业的过程中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而不是机械式的灌输, 进而使我们的教育活动在学生群体中产生良好的效果。要相信, 真正能够给学生以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

三、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当今, 教师的教学任务竞争激烈, 工作压力非常大, 这不仅要求我们人民教师要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广泛的爱好, 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只有这样, 才能保持愉快、健康的心情去正确处理工作中面临的复杂人际关系;才能在与学生的沟通中, 给予他们健康的心理;才能避免不理智的行为所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所以, 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进而有一个良好的外在情绪表象去感染学生, 这样也使我们自身的潜力不断地发掘。

总之, 我认为, 作为人民教师, 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岗位, 热爱教育事业, 更应该热爱学生。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传道授业, 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3.浅谈如何加强师德修养 篇三

关键词:自律 爱心 师德修养

21世纪,一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世纪,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带给我们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素质教育已成为发展中国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提高教师的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加强师德修养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师德由自律开始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如果不是这样,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心里,这就是旗帜的作用,是路标的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更要做好。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历史赋予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二、爱心的培育铸就师德的提升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慈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绝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爱具体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就难以培育出新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实现“慎独”达到师德的升华

慎独,是指一个人独处时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师德修养水准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内心信念和道德意志,是否达到“慎独”的境界。因为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单独活动和单独开展工作的机会较多,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辅导学生,教师的工作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特点。这些工作中所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是难以计算的,伸缩性很大,别人是不易觉察的,这时,衡量教师的真正品德,就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只有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自觉履行师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这样,就无需制裁和强制的压力来推动师德行为。一个教师离开了“慎独”,就无所谓“良心”,也谈不上什么师德修养了。

四、矢志不渝地锤炼稳定的心理素质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通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总之,“教书育人”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做好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以达到“学会做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常青的。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4.浅谈师德修养 篇四

王新东

“没有一颗善良的灵魂,就没有美德可言。”可见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教师只有不断充实、完善自已,使自己的思想境界达到一定高度时,则平时的教育活动就变成自然的行为,而学生也会深切感受到老师散发的气场。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施行者,是学生各方面成长的引领者,只有教师自身成为楷模,则会成为“教是为了不教”的实践者。

教师要成为真正的学生心服的教育者,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做一个专业的教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如果还是混在争权夺利,斤斤计较的庸俗中,是无法在教育人这个岗位上成为专业者,成为专家。其次要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分为本,钻在分数的死胡同里。无论从培养人角度,还是从学生长远幸福角度考虑,都不是只有唯一的分数。从中国教育长远的角度看,分数也不会永远主宰下去。只在认清形势,摆脱严重损害学生的应试教育,才会有创新教育可言。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另外,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更新专业知识。现在世界发展太快,不学习必然会落后于时代。俗话说:三年不学习,笨得象只猪。这话虽粗但理不粗。教师的服务对象正是处于知识信息爆炸时代的思维活跃的青少年,他们已经具备许多教师不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只有教到老学到老,而且还要学得快学得好,才能适应现在的学生,才能成为他们的导师。否则,只有让出教学舞台的份。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清除“师道尊严”。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在生活中与学生成为朋友,无微不至的关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建立好朋友式的平等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公平地对待全体学生,这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素质。

对20%的后进生,我们要有耐心,足够的耐心。要会仔细分析学生的真实问题,与学生共同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解决好教育引导工作。成功体验法、反复改正法、目标达成法、积少成多法等,不单用在先进生上,更要用在后进生上。而且,要转变成功的老观念,要以学生长远幸福和当下幸福结合起来,才能打动学生,提高学生自信。让其明白他们也有权成功,有权幸福。

实践证明,教师虽不是无能的,但教师的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认识到这点,就不会随便对待教育,随便对待学生的一切问题。我们献身教育,就要努力实践师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做一名拥有爱心的德才兼备的好老师,用爱心为学生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5.师德修养师德风范心得 篇五

渝水区鹄山中学 毛金平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是处理教师与教学劳动关系中的教师道德规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把人类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因而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掌握教学规律,是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决不单纯是个业务问题,而是个社会道德责任问题。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把精通业务的要求看作是师德的主要内容之一。“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古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些都是颇有道理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每个人民教师都必须勤奋学习,精通本行业务,要有学而不厌的进取精神。

人民教师不仅应当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精通所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当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教学规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坚持边教边学,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加厚基础,做到精通一门学科,又研究相邻学科,使自己具有广博精深的学问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能胜任其本职工作。尤其是我们正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知识新成果不断增加,每个教师要勇于进取,勇于攀登,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另外,精通业务,严谨治学,还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等,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而不厌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是人民教师的又一美德。唐代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如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就是鼓励教师要博采众长,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从总的方面来看,教师的知识和才能当然要高于学生,但是在某一点或某个问题上,学生有独到见解,甚至比老师高明,这也是正常现象。遇此情况,教师应虚心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这是高尚师德的又一体现。

⑸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一般说来,教师的工作既较多地表现为个人的劳动,但同时又是一种集体的活动。整个教育过程既凝结着个人劳动的智慧,又反映了整体劳动的力量。教师工作的这一特点要求每个教师既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发挥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即同一学科教师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班主任与班主任之间,新旧老师之间,教师与其他教辅人员之间的关系等等。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发挥教师的和集体力量,应该提倡在教师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良好道德风气,同一学科的教师,可能毕业于不同的学校,教学时间有长有短,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这是正常现象。同事之间有实际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特别是同一学科的教师,要从教好学生这一共同目标出发,不要拆台,互不服气,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同事之间真诚相待。

在教师之间还要提倡:有教学资料,公之于众,大家使用,不搞资料保密;有教学经验,及时交流,切磋琢磨,不搞知识私有;有意见分歧,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不要互相攻击。在新老教师之间要提倡: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尊互敬,不搞文人相轻。一般说来,老教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情操高尚,青年教师要向老年教师虚心求教,认真学习,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敢冲敢闯、上进心强,老教师也要学习青年教师的这些长处,对他们要关怀爱护,精心培养,切勿求全责备,埋没人才。

同样,在教育过程中,搞好教师与领导、工人、干部、教辅人员之间的关系,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教师与领导之间要提倡:教师应尊重领导,服从领导;领导应尊重、信任和依靠教师,不要互相瞧不起,互相攻击。在教师与工人、干部、教辅人员之间要提倡:教师应尊重工人、干部、教辅人员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人格,学校职工要尊敬教师,以教学为中心搞好本职工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方便的条件。总之,教师与职工之间应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团结,形成“团结协作,勉励共进”的校风。

6.师德修养 篇六

师德修养就是指教师根据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活动。师德修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既包括教师内在品质方面的修养,如公正、爱生、以身作则、献身教育事业、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等等,也包括外部行为方面的修养,如待人处事的态度与涵养,包括稳重、沉着、外表端庄、语言规范、衣着整洁大方等等。师德修养是内在品质修养和外部行为修养的高度统一。

1.师德修养的基本的特点

(1)历史继承性。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师德和师德修养的民族,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现代的陶行知、蔡元培,历代圣哲先贤、教育家对师德内涵和修养都提出过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并终其一生践行自己的主张,成为世人楷模。倡导师德修养,首先就需要教师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责无旁贷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师德。

(2)鲜明时代性。伴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教育思想的转变,师德内涵不断融入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等内容,烙印上深刻的时代印迹。例如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就是当今社会赋予师德的时代内涵。倡导师德修养,需要我们紧扣时代脉搏,站立时代潮头,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师德。

2.我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有关师德修养的内容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孔子说:“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要求教育者要不断地学习,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教育学生要孜孜不倦,把全部精力投身到教育事业。孔子又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自身不仅好学乐学,而且终生如此。后代学者、教师,大多好学不倦。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四十年几乎没有间断,表现出对学生的厚爱、对教育的执著。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极大的责任心和热情。教师对待学生,就应该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帮助其成人、成才。

以身作则,反躬自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言:“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者,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最好的资源。因此,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在教育上,教育学生既有言教,也有身教。言教在于说理,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于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这体现了儒家的一贯主张。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凡事反求诸己,严于律己,时时反思,成为古代先贤修身养性的自觉行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深得老师的影响,他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天,教师在教学中提倡反思性教学,不就是反躬自省在当代的延伸吗?

教学相长,相互尊重。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友辅仁”;“德不孤,必有邻”。《学记》中说:“相观而善之谓摩”,指出教学中要相互观摩、切磋,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韩愈则明确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种观点,在以人为本,倡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看来,更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学习与进修,都要做到相互尊重与体谅,这样才能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境界。

立志乐道,甘于奉献。传统师德强调积极人世,以“出世” 的精神,干一番“人世”的大事业,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在老百姓心目中,教师是与天、地、君、亲并举者。这就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所以,教师一般都具有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进退、热爱本职工作、专注投入的高尚品格。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传统师德非常重视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人表率的模范作用。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董仲舒则主张教师“治我”要严, 待人要宽,“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论语·仁义法》)。这样做,不仅体现了传统师德之美,而且说明教师只有成为“人之模范”,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

乐教善教,讲究教法。荀子提出为师的四个条件,实际就是教学道德。他说“师数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着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 致士》)只有具备了上述四方面条件者方可为师。也就是说为师者不仅要乐教,还要善教,即强调实施教育要有科学合理的施教途径和方法。传统师德对教学之德的要求,具体说可分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方面。这些都是当今师德建设有益的不可多得的借鉴。有教无类,教书育人。孔子极力倡导“有教无类”,主张不论其贵贱、贫富、长幼、华夷、智愚,均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他的学生中,有来自不同阶层和地域的学生。从教育史上来说,“有教无类”是一次重大的革新,由此形成了“平等相待”、“一视同仁”、“教育公正”等一系列师德品质。古人把教师的职责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三条, 归根结底还是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对为师者的必然要求。教书育人,就是通过教书, 既向学生传授知识, 又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这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同时也是由教师的社会责任决定的。

大教无痕,相反相成。-老子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是说,真正的道理是不必大声传导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言外之意就是,大爱无痕,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事。教师应该深明管理的艺术,这样才能达到大教无痕,正如老子所说:“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在这里,“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等,都是老师教化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道自身包含着相反相成、终极复始的运动规律。教师应该明了这样的道理,把学生皆看作可变化之人,可塑造之人。依老子的这种观点来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从逻辑上来讲就十分成立,也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憧憬、期待和追求。

躬行自明,身体力行。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一生的教育生涯说明,为师躬行自明,身体力行,才能立教于天下。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也指出:“教师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他要求教师不仅要当教师,教学问,而且要当人师,教学生怎样做人。

3.提升师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果。提高师德修养,必须学会掌握正确的途径与方法。教师的师德修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不断的充实、提高和完善。

(1)提升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自觉行动的前提。教师师德修养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学习。第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不断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深刻的理解师德修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履行师德修养的自觉性。第三,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心中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

参与实践,总结经验。道德修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提高一切个人修养的根本观点,也是师德修养与古代一些思想家所讲的道德修养的根本区别所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教师在学习师德修养科学理论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学习,不断锤炼,不断深化,不断升华,才能达到一名教师所具有的道德修养要求。

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善于相互学习、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裨益的。引导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这是提高教师修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2)提升师德修养的方法

学习道德榜样。榜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它的力量是无穷的。把教师中的先进典型加以大力宣传,用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高尚情操、模范行为引领广大教师,可把抽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形象化、具体化,一方面弘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旋律,另一方面起到感染和激励的作用。教师只有明确自己的神圣使命,以先进模范的行为激励自己,才能真正的爱岗敬业,增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认真进行自我批评,是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刻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还必须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要经常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课堂教学表现、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反思,经常倾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从而及时地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及时纠正,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时时为学生做出表率,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影响,促使其以教师为榜样,愉快地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

学会“慎独”。“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行。慎独要求教师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慎独”。能够很好实践慎独的修养方法,就能锻炼教师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主宰精神,真正使道德修养成为为我的而不是为人的,从而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之师德规范

师德规范是对一定社会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动中伦理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评判教师行为的道德准则。它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约束作用。

1.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努力提教师 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要环节。要求教师热爱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就必须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具备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精神,提高职业道德水准。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实现我市城乡教育统筹的重要力量。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师做到立场坚定、业务精良、善于育人。这就必须发扬奉献精神,培养起爱党、爱国、爱教、爱校、爱生的职业感情,形成忠于职守、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教师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所以,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教师行业风尚,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2)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处世准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才能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示范,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有了高尚的师德,教师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基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弘扬先进文化的前沿,教师职业道德在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核心和主干地位。我们要从确保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人民教师首先以自己的道德风范直接影响学生,再通过学生向社会扩散,推进社会道德风尚的进步,教师在社会上的道德风貌,也会对人们的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加强师德建设是具有社会意义的重要工程,是贯彻以德治国的现实需要。

2.胡锦涛总书记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的几点希望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殷切希望,为进一步做好师德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切实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广大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做爱岗敬业的模范。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

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9月1日颁发了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4.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基本内涵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背景下重新修订并颁发的。《规范》的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倡导“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倡导“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倡导“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以育人为根本任务。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倡导“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对教师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倡导“终身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做终身学习的表率。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学习和业务学习,潜心钻研知识,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但不是对教师的全部道德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不能取代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的许多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条文的具体化。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核心问题为师德问题,师德的核心问题是爱,这种爱必须是排除了私心和杂念的父母般温暖慈祥的爱,恩师般高尚纯洁的爱。它表现在:当学生受到挫折、处境困难的时候,给学生以同情、关怀、体贴和帮助;当学生生病的时候,主动嘘寒问暖,送药送饭;对待学生的提问,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地给予解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统一起来。

热爱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推荐链接:个人发展观心得体会

为人师表,注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言教、身教,并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教师的人格影响,不仅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政治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尺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勿以恶不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育无小事,事事见真理,因此,政治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中国教育文摘 www.eduzhai.net

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政治教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与政治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即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政治教师完善自我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我们政治教师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呼唤,更好地培?四有新人,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呢?通过此次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来宾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的学习,我把自己的心得简单谈谈。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要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作为一名光荣的教师,我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来宾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加入到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去,做一名“学习型”的优秀教师。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 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我们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但是实现推进全中华民族素质的重大举措,也进一步提高了加强行风建设的自觉性。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坚定信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江总书记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二,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现今社会是知识社会,学习的社会,知识更新加快。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以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真正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尤其是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目标。

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一个空洞的思想外壳,它是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娴熟的业务技能与执着的敬业精神的结合点。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面对挑战和机遇,我在教育教学中树立起了“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要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为教育事业不停攀登,终生奋斗。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应十分注重自身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拓宽知识视野,以此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

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到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形式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来说应具备全面的素质教育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现代社会在带给人们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沉重的负荷。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更作为培育下一代的言传身教者,他们的心理健康,是与培养下一代息息相关的大事。

教师不是神,爱情婚姻、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名誉地位等种种人生琐事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当心情不好时,很容易将内心的烦躁投射到学生身上,语言不检点,甚至动手施暴,打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学生感到紧张、委屈、怨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做人有做人的准则,干工作要求具备起码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如果说对教师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我认为,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更重要,还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这是21世纪教师素质的最重要的方面。在个人和社会之间,体制和人性之间,国情和人情之间,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一种张力,教师就会用自己柔弱的双肩尽量抵挡一下来自四面八方的挤压,给学生腾出尽量多一点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廉洁从教、精心育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善于交流、及时沟通的氛围,也是保持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环境。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增添光彩。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青年人网站整理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教师要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印象,言传身教比单纯说教有效百倍;另外,教师还应具备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孜孜不倦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影视文化、网络浪潮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经常的读书学习。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真正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不管教师读书难的理由有千万条,但每个教师自己应该清楚,作为教师,必须要坚持读书。

有人说快乐是一种选择,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在于一念之差。教师职业给我们带来的体验是苦是乐呢?这就必须考察这一行业在物质和精神上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满足程度。从物质收入角度看,在我国,目前这一职业尚不尽人意,工资在总体上处于中、低收入之间。当然我们也看到,教师的待遇正在不断改善。近几年来,随着教师工资收入、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的提高,职业稳定性的优势愈显突出,“清贫”不再是教师的代名词。从精神满足这一角度看,教师职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职业生活的情感性在当今利来利往的商品社会中已成为教师行当的另一大优势。教师职业有其苦,但更多的是乐:机智应变,巧引善导之乐;启愚化顽,学子转化之乐;弟子情操,慰师谢教之乐;桃李八方,来鸿千里之乐……我们当教师的,不仅仅在奉献,在孩子们中间,我们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亲眼看到学生一天天茁壮成长,就会由衷高兴,产生一种强烈的幸福感,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

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得到发展的学生都会给社会更大的贡献,会使社会的前进的步伐走得更快,最终随着水涨船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会有更大改善,尽职尽责的教师一定会赢得社会的丰厚回报。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好的师风师德就是一本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教师要做“人之楷模”。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只有坚定自己从教的信念,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

当前教师行业出现不安心工作、人员流动、跳槽等现象,使很多人不敢说:“我喜欢教书。”而我却理直气壮的说:“教书真好!”或许我的个性很适合教书,但我更觉得我的理想就是教书。理由有三:首先经济上我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稳。目前我的收入能解决温饱,我知足常乐。其次精神上,我觉得追求所有,不如追求内心的平静。名利场上多险恶,而在学校工作能找到精神上的平和、纯正。再次,从教多年,挂念我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常以不同的方式对我表示关心。所以放眼将来,众多学生在社会上的成功是我一生的幸福。坚信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给教育创造一片蓝天。坚信现在比过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像谭世明,陈善知

等这些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为保护近万名学生的生命安全,临 危不惧,舍生忘死,创造了学生无一人丢失,无一人伤亡的奇迹,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 迹。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师德的绚烂光辉。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江泽民同志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无私奉献的表现之一。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

爱岗敬业还表现在对学生的无私的爱。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同时,爱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的爱的方式。传统教育中我们关注的是“分数优秀率、及格率”。现在我们关注的是是否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知识的无限性和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促使我们去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思维发展和人格的塑造,一切本着有利于全体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原则,这是对学生真正的爱,是对事业高度负责的表现。现今社会是知识社会,学习的社会,知识更新加快。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生的观念,要以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真正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尤其是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目标。

7.浅谈师德修养 篇七

近年来,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 所需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 由于青年教师刚从一个被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 缺乏对教育原则和规律的认识, 职业心理和职业品质还未完全养成, 因此, 青年教师急需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人的美可以分为内在美和外在美。 而本文借鉴人们对美的追求, 从青年教师的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方面入手, 浅谈如何提高师德修养, 最终实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统一。

1 从外在美出发, 提高师德修养

外在美是呈献给众人和学生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它主要表现在衣着、言谈和举止三个方面。 所谓言传身教, 教师的一言一行, 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学生。 正因为教师具有这种典范作用, 所以首先要在外在美上提高自己。 教师的外在形象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你的印象和评价, 也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1.1 从衣着上, 提高师德修养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味、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在现代文明的社会, 服装除了遮羞御寒的基本作用之外, 又被赋予了传达思想情感等更深层次的含义[1]。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是学生和社会关注的对象, 注意自己的着装有利于维护教师的整体形象和威严。教师的穿着打扮可以千姿百态, 但不能随心所欲, 应受到职业道德的制约。浓妆艳抹、珠光宝气、刻意标新立异的衣着是不可取的。蓬头垢面、不修边幅、衣衫不整也是不符合教师职业形象的。衣着整洁得体, 才能引起学生的尊重与好感, 才能给学生美的熏陶, 更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 一个教师在着装方面给学生印象的好坏与否, 直接影响到教师能否在学生中获得威信, 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1.2 从言谈上, 提高师德修养

言谈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思想沟通的重要手段, 知识的传授离不开言谈。 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上课普通话的使用、用词的准确、吐字的清晰、声音的适中, 都会使上课的效果大大增加。如果在课堂中加入生动的语言和幽默的语调则可以使教学效果大大加强。而方言的代入、吐字模糊、上课声音微弱容易引起学生听课的困难, 使学生产生困意和疲惫, 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上, 教师如果加入鲜活的例子和最新的动态将会吸引学生的眼球, 会增加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学生沟通上, 教师也要注意沟通技巧, 多使用一些激励的言语, 避免说一些有损学生尊严人格的话语, 对待有错误的学生一定要婉言表达, 切勿恶语伤人。而在社会上, 教师也要注意说话场合和说话内容, 保持一个教师应有的品德和修养。

1.3 从举止上, 提高师德修养

人们在交往中, 除了发出声音的语言外, 还有一种无声的肢体语言。有人说过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教学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深深的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可见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和独特作用。在教学中, 如果能够恰当的使用肢体语言, 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够有助于教师的知识表达, 大大增加教学效果, 甚至可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2]。 肢体语言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能够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如果肢体语言运用得当, 会是你的教学如虎添翼。反之, 会影响教学效果。比如, 教师在课堂上抓耳挠腮、打哈欠、伸懒腰等, 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潜移默化, 一些坏的行为和举止容易被学生所模仿, 养成不良习惯。 在社会上, 教师作为公众人物, 举止文明不仅仅代表这自己, 同时也代表着整个教师职业整体形象, 因此教师的行为举止十分重要。

2 从内在美出发, 提高师德修养

雕塑大师罗丹曾经说过“人体最大的美, 在于它是心灵的镜子, 即我们在人体中崇仰的不只是如此美丽的外形, 而是好像使人体透明发亮的内在的光芒。”这形象描述的人的内在美的魅力。我们从教师的思想品德、专业素质两个内在美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内在的师德修养。

2.1 从思想品德上, 提高师德修养

教师不像做官, 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教师也不像商人, 没有巨额的财富收入。 教师是一个守得住清贫, 耐得住寂寞, 忍得住诱惑的职业。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年轻教师必须时刻加强思想品德的修养,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3]。首先, 要热爱祖国。教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工程师, 教师对国家和社会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生, 教师的思想和理念直接影响到国家的人才和未来[4]。 其次, 热爱生活。一个阳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可以影响到学生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大有帮助。 很难想象一个情绪低弱, 意志消沉的教师能够上好一堂课。最后, 要热爱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爱心, 才能激发做好这一份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2.2 从专业素质上, 提高师德修养

“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学术追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组织本质特征的表现。 人类进入20 世纪以来, 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科研水平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是随着学术造假、科研经费滥用、急功近利的科研现象被不断报道, 教师的科研素养受到了新的挑战。教师作为科研的主体, 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提高国家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端正科研态度, 做出丰硕的科研成果, 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从另一方面, 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与教学相结合, 将科研成果引进到教学中。这样不但可以充实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还可以吸进学生参与科研,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只有专业教师的知识不断地丰富, 不断地了解最新的专业动态, 才能为学生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因此,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也是提高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衣着、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和公众形象。 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专业素养是一个教师的灵魂所在。 教师的外在美是直接的表现形式, 教师的内在美是外在美的源泉, 内在美通过外在美起作用。 因此我们不能只注重外在美而忽略内在美, 也不能只注重内在美而忽略外在美。表里如一才是新时代下教师的完美形象, 内外兼修才是加强提高师德修养的有效手段。

摘要:师德修养是一个学校的根本, 也是教育活动的动力源泉。年轻教师刚从一个被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 师德修养存在着某些不足。本文尝试从教师的外在美 (衣着、言谈、举止) 和内在美 (思想品德、专业素养) 两个方面分别论述, 浅谈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希望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年轻教师,师德修养,内在美,外在美

参考文献

[1]郭洪伟.如何塑造教师的外在形象[J].基础教育, 2013 (370) .

[2]胡薇.浅谈英语课堂中的肢体语言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11) .

[3]黄勇樽, 罗伏龙, 黄海明.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格修养[J].大学教育, 2013 (7) .

8.论师德的特殊性与师德修养 篇八

[关键词] 师德;特殊性;修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52-02

一 师德的包容性

师德,通常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师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个分支,必然包含这些职业道德的一般内容。不过,仅从职业道德的基本层面来理解师德还不够,或者说不完整。

对于非教师职业的职业道德而言,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不必要求与其有紧密的联系。一个人的道德进步是多层面的,还可能是不同步的。尽管,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要求每个人在各方面应具有高尚的品德,但就职业道德而言,对其他方面的道德水平不必都有具体的要求,至少可以宽容些。比如,服务对象对于医德或者商业道德的关注往往仅限于职业的层面,至于医生或者商人的其它方面的道德水平(如家庭美德)很少关注,也无从了解,即使有所了解,也会给予最大限度的谅解。

然而,对于师德而言,这种“联系”和“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师德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教师的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的特点是“教育人”和“持续性”,教师要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师与学生在长期的、经常性的和广泛深入的接触交流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会对人才培养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言行举动,不仅是如何爱岗敬业,不仅是关于道德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甚至包括关于艺术的价值判断——审美、以及基于习惯而不是价值的礼仪。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必须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把思想品德的全部内涵赋予师德都不为过。试想,没有优良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师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师德优良的导师吗。正如古人所说,“师者,人之楷模也”。培养教师的学校称为师范院校,“师范”意为“学习的榜样”(《辞海》),由此也可以想见师德的包容性。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教育对象(青年、培养成专门人才)的特殊性和高等学校的任务的特殊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又决定了高校师德在具有师德的一般性的基础上,还具有更广泛的要求,其内涵也应该更丰富,科研道德、社会服务道德等必将成为重要内容。甚至包括“创新”,高校教师具有创新品格,不仅仅被看作一种能力,从育人的角度来讲,更应视为一种道德品质。总之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从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角度讲,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其师德理应包容人类一切先进的、高尚的品德。教师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传统和人格理想。“教师”这个名称的内涵,除了具有广博的知识以外,更意味着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二 师德的超常性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的包容性;教师教书育人的特殊性,更决定了师德的超常性,超越一般,要求更先进、更高尚。

师德,概括性地可表述为“政治坚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岗敬业”为所有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其它内容除部分包含一般职业道德的内容(“诚信、公道、奉献”等,包含在“为人师表”之中)外,主要是师德的特殊性所在,从内涵的广度而言,体现师德的包容性,从内涵的深度而言,则体现师德的超常性。超常性体现师德的精髓。

就“政治坚定”而言,师德较其他职业道德具有超常性。教师以“社会代言人”的身份出场,教师的教育行为因而必须合乎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要求。学生成长的历程,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它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毫无疑问,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一切言行必须符合社会利益,这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的要求必然较其他职业更高,且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

就“教书育人”而言,更体现了师德的超常性。“政治坚定和爱岗敬业”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业要求,“教书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宗旨,是师德的核心,是师德有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关键所在。精心施教,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书育人” 是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的升华。升华,是将职业要求升华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将使命感升华为对学生的爱。对学生严慈相济的爱,倾其全部精力,“传道授业”而无私奉献,使教师在自己的道德实践中体悟人生的尊严和神圣,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正如林崇德教授所言,“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是其他职业道德所望尘莫及的。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施教的基础。

就“为人师表”而言,体现了师德典范性,也体现了师德的超常性。“为人师表” 要求教师注重自身修养,严于律己,作风正派;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热爱集体,团结协作,讲究科研道德 ;举止大方,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等等。“师表”意为“品德学问上值得学习的榜样”。毛泽东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教书育人不是仅仅通过说教来完成的,是辅以身体力行来感染的,高尚师德的巨大力量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直接的和深远的,甚至是终生的。没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也将是暗淡的和干枯的,“为人师表”是教师“教书育人” 的职业道德的光辉和雨露。这对师德的要求,必将远远超越一般职业道德,使教师的品德成为典范。

甚至就“爱岗敬业” 而言,还体现了师德的超常性。虽然爱岗敬业是所有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但对教师职业来说,“爱岗”必须站在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度;“敬业”必须在勤奋工作的同时,严谨治学,追踪学科前沿;“爱岗敬业”必须升华为“教书育人”,其师德水平无论怎样提高和提高到何种程度都不过分。

此外,因为教师不同于任何其他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不仅部分地参与精神生产,并直接地参与知识和精神的再生产。因此,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个体品德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品德的问题。总之,教师职业是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素质的特殊职业,师德要求必然超越一般职业道德。

三 师德的修养

师德较其他职业道德具有特殊性,即广泛的包容性和超常性。这是人才培养历史的和必然的要求。而且人们总是对教师群体的道德品质有较高的期望,作为个体教师的行为以整个教育体系为依托,他的任何行为评价都与人们对教育的意象有关。随地吐痰、挤公共汽车等行为对许多人来讲也许是可以原谅的,但人们不会将这种宽容给予教师。将教师职业道德理解为“只是一种场合道德”是值得商榷的,这种观点实际上忽视了教师职业“育人”的根本特点,使“专业伦理”流于并不专业。

师德水平的高要求,勿容讳言,与师德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各学校乃至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育理论专家和教育管理专家都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师德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师德建设必须经常化和制度化,似乎已经形成共识。师德建设的制度化,并由此产生的制度理论及其深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深化,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其顺利进行。然而制度理论并非排斥道德的自律性,而是在道德自律鞭长莫及的领域起着监督、限制以至惩罚的责任。特别是师德的包容性与超常性更强调师德的自律性,因此,不断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是师德建设的重点所在。师德建设的归宿,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完成道德他律向道德自觉的提升,实现师德养成的理想境界。

师德修养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营造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生活、工作和进步的人文环境,体现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政府对教师的价值认同,体现社会对教师的职业尊重。在全社会形成“教师是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的观念,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师德修养自觉性提高的基石。当然影响师德修养的因素还很多,如学校的文化氛围、民主氛围、学校管理者的品格作风以及社会道德环境等,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环境是师德修养的重要外因。

诚然,在“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这一美好愿望实现之前,劳动只能是人们的一种谋生手段,合理索取应是市场经济制度伦理的题中之义。然而,仅以物质利益作为许诺的管理只会形成庸俗的人格,物欲的无限性与物质财富的有限性致使物质利益绝对的管理除形成计较利益关系的人格外,绝无人生智慧的境界。因此,在保障物质条件的情况下,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地理解和提高师德认识,自觉提高师德修养,是高起点进行师德建设的途径。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自身素质好、社会使命感强、主体报酬的性质高,是师德管理价值目标高追求的内在基础。教师的劳动,并不完全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也有桃李满天下和园丁收获硕果的成就感。

教师的师德修养成为自觉行动,也是教师自我成材的必由之路。教师的劳动比一般劳动更具有挑战性,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教师的劳动是教书育人,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这种劳动能有力地促进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必须陶冶师德情感,把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感转化为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必须锻炼道德意志,勇于面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以良好的师德风范让学生找到“怎样做人”“如何做事”的正确答案;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必须不断增强道德信念,为人师表,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用自己的行动为“教师”这一崇高而神圣的称号赢得全社会的赞誉。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既是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教育的实践过程,更是艰苦的人生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文斌.抓好“五个结合”强化师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上一篇:信息技术部门上机考试下一篇:发扬党的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