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自主办学

2024-11-28

依法自主办学(精选8篇)

1.依法自主办学 篇一

文章标题:中学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经验介绍

历经三年的努力,学校已顺利完成了2002~2005三年发展规划目标,并于2005年11月16日被**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依法自主,自主发展’先进学校”。这一结果虽谈不上圆满,但也是对我校工作的肯定与鼓励。现将三年来在探索与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获得的一些成绩作如下介绍。

一、“搏击奋进”的之江高中

**市之江高级中学创办于1998年7月,是由浙江之江集团全额投资、**市教育局委托教研室直接管理的“民有国办”全日制普通高中,是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示范学校、省二级重点普通高中。

办学伊始,全校仅有4个教学班、200名学生、17名专任教师。经过短短七年的努力,至2004学年,之江高级中学已发展成为拥有36个教学班、在校生1904人、专任教师125人的初具规模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在专任教师中,中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6;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的1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9.2。办学以来,学校坚持“依法、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探索并实践“注重实践、联系实际”的知识观,“尊重潜能、个性和主体”的学生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综合水平不断提升:2002年,我校通过了省一级民办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成为台州市第一所省一级民办普通高中;2003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首批放心满意(民办)示范学校”;2004年6月7日,学校被浙江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为省三级重点高中;2005年4月29日,学校顺利晋级省二级重点普通高中……近三年里(从2002学年到2004学年),学校集体荣誉丰硕,获县(市)级以上集体荣誉28项;学校教育科研硕果累累,县(市)级以上立项课题1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重点课题1项,教师在地(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的论文有100多篇。

我校灵活的办学体制,良好的教育质量和优良的校风赢得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并对周边省、市学校起到了辐射示范的作用。2001年,市委组织部在我校召开了“**市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建现场会”;共青团台州市委在我校召开了“台州市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团建现场会”;国家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原省教委主任侯靖方、副主任李志强、省教育工会主席秦素琴、副主席王卫同志分别来校视察指导,对我校工作予以极高的评价;我校群体师德创优活动经验于省群体师德创优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一致好评;几年来,我校多次接待了各省、市教育代表团对我校的参观考察,多次承办各级各类教学大比武、优质课评比和教研会。

二、“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学校管理者站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前列,从学校发展与宏观社会背景的相互联系出发,把握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研究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要求,以超前的意识,确立正确、科学而富有前瞩性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1、“依法、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

⑴“依法”:学校要模范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办学行为要规范,有法可依;依法制订系统、科学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校。

⑵“自主”: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和服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前提下,积极独立、自主地发展学校。

⑶“可持续发展”: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促进学校与国家整体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学校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强化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一流双高”的办学目标。

学校从创建伊始,就确立了创建“一流双高”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办学目标。“一流双高”即全市一流、全省知名和教育高质、管理高效。

“一流”,指的是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水平、学生素质、教育设施、校园环境达到全市一流水平,特别在办学体制、课程设置、教育评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师资培训与师资水平等方面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

“教育高质”是指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求一时之功利,坚持把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放在对学生终身发展起作用的那些基本素质上,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贯穿于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管理高效”是达到“教育高质”的保障,其核心是调动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通过构建并实施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师资“外引内培”体系,形成一支敬业爱生、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强以“激励、优化、高效”为核心的管理改革,以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与高效益。

三、“民有国办”的优势体制

我校首创的“民有国办”办学体制是我校在短短几年内得以崛起的奥秘,是我校潜在生命力之源泉。

1、实现学校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确保学校

高质、高速发展之源不竭。

“民有国办”体制的内涵魅力,在于实现了民办教育的营利性与基础教育的公益性之间的有机结合。我校举办者——浙江之江集团的决策者,在国家、企业和学校三方关系中,积极寻找一种较为完美的办学经济效益与教育非营利性之间的均衡点:他们认为办好学校,既是发展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途径,也是宣传自己、扩大企业知名度的有效手段。正因为如此,才使我校的发展更具活力、更有自主权。

2、遵循现代学校发展趋势,整合体制优势因子,形成学校自主、持续发展合力。

我校实行校管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管会由之江集团最高决策层、**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及校长三方组成,审议通过学校发展方向、经费预算、决算等重大事项。校长真正拥有教育和教学的指挥权、教职工人事任免权和学校经费总额包干支配权。学校能相对独立于拥有财产所有权的企业、拥有办学经营权的校管会,从而能够使管理者遵循现代学校发展趋势,整合体制优势因子,兼收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长而去二者之短,按照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两者并行不悖的方式,实现民办学校的灵活性与公办学校的规范性的有机结合,确保学校依法、独立、自主地发展。

3、准确把握企业办学目的,促成“民有”加大投入,完善设备设施,优化教育资源。

学校准确把握企业回报社会、进一步扩大企业知名度的办学目的,督促企业加大投入,创建一流的办学硬件,营造了优美的育人环境。近年来,之江集团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总投资7000多万元,快速完成了全市堪称一流的硬件设施建设。学校各种教学、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同时为适应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需要,学校还投250多万元,建成了校园局域网和教育信息平台,并与北大附中、101网校等共建远程教育示范学校,使学校成为师生及时、准确捕获教改最前沿信息的阵地,使学校成为学子读书成材的理想乐园。

四、“双基三结合”的德育模式

以德治校是我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基本方针,我们坚持以德为本、以德为先。几年来,我校积极转变教育思想,构建了“双基三结合”的德育模式。“双基三结合”即一是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观点的教育,二是加强学生的基本道德行为训练和心理培养的教育;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为了切切实实地践行“双基三结合”的德育模式,我校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1、更新德育观念,强化队伍建设。

几年来,我们先后有目的、有层次、分阶段地开展德育业务培训,经过实践——理论——实践的不断循环,提高德育水平,使我校德育干部的观念、理论、业务水平得到了更新和提高,从而实现了德育工作的三大转变:①德育观念由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接受教育转变;②德育内容由无序、重复教育向有序渐进教育的转变;③德育方法由管束、压制学生向引导、启发学生转变。

2、明确德育目标,注重内容序列化,形成德育体系。

没有努力方向的教育只是一句空话,德育当然是如此。近几年来,我校不断根据社会变迁的形势和学生变化的情况提出我们德育的努力方向,明确德育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我校学生基本上都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作为学生,则主要是学习、生活、工作道德修养,即“学德”)和家庭伦理道德修养,从而成为一个符合“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要求的信息化、现代化的“四有”新人。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增加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有序性,我校制订了《之江高级中学德育序列化方案》,通过抓好五个时机、侧重三个阶段和突出五项重点内容,初步形成了校本德育体系。

3、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学生自治自理、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组活动、自主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单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应寓教于能力培训中,使受教育者在参与中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提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们把校园广播、文学社、校级黑板报、文娱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体育比赛、图书室管理、卫生执勤、寝室自治等工作的开展,按学生年龄、能力的大小分配给他们,使每个岗位工作都成为培养他们能力的场所,成为检验他们行为习惯的考场。同时,我们在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和寝室自治委员会作用的基础上,尝试建立班级学生轮职制度,年级学生助理制度和校务学生代表参与制,扩大学生管理岗位的设置,使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成为强化行为规范、实践道德学习和协调能力、合作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4、营造隐性德育氛围,构建立体校园文化。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场所,它既有教育形式活动本身内含的隐性影响,又有学科非课程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具有情景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其隐性的教育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网络文化、活动文化等)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力争站在“艺术”这个角度上,营造高品位、高蕴含、高度和谐的德育氛围。

5、构建大德育网络体系,努力实现“四线育人”。

2003学年第二学期,我校在践行“双基三结合”德育模式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构建了“四线育人”的大德育体系。所谓“四线育人”即:

(1)教学育人线,即校长——业务校长——教务处——教研组——老师——学生。这条线的主要职责是动员全体任课老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实现德育目标的主渠道,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这条线要求每一位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找准结合点,教育学生,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2)管理育人线,即校长——政教副校长——政教处——年级段——班主任——学生。这条线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做到爱护、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因材施教、管理育人。

(3)服务育人线,即校长——总务处——职能科室——工作人员——学生。后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后勤工作中,同样需要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真情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体谅学生。

(4)家庭育人线,即学校——家庭——社会——学生。构建家长委员会和社教委员会,充分利用一切德育因子,形成德育全力。经常性地加强三方联系和沟通,共同施教,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格局。

五、“诱思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学工作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最普遍、最基本的途径,是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主旋律、重中之重,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为此我们努力探索、构建并实践了以诱导思维、探索研究为主体的“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是陕西师大教授张熊飞先生在学科教学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创立的。探讨在课堂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诱思探究教学的基本目的。素质教育的真谛,就是以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为基础,把人类创造文明的成果内化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生理、个性结构。这种内化过程,就是塑造新人的素质教育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思想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做了较多的前期工作。首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并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努力探求、不断创新。各学科以学生为中心去组织实施教学,努力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第二,请专家辅导报告,制订实施研究计划。我校请了特级教师郑青岳来校作《课程改革与探究性学习》讲座,然后由教科处制订实施研究计划。第三,教科处成立了“‘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与研究”课题组,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政史地等五个实验小组,教务处统一组织各实验小组教师每周一次轮流开一节研究性公开课……

两年来,通过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探索实践,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1、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

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导作用的情感性激发学生主体地位的能动性,以情激情,解决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启发性启动学生主体地位的独立性,以诱达思,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以教师主导作用的促进性调动学生主体地位的创造性,跳起摘桃,解决学生学习的创新问题;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反馈性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性,实现同化,解决目标的实现问题。

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积极转化,促进学生主体本身的全面发展,以和谐的教学职能,保证教学价值的完美实现,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获得全面发展,成为一代具有主体性的人。

2、以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落实学生的自我活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授人以渔,不如在精心设计的自我活动中,使人会“渔”。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把“学会”转化为“会学”,由量的积累发展为质的飞跃。为此,我们的对策是:学科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学科化。加强学生在课堂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活动,加强探索和研究活动。通过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等训练形式和“释文——成像——悟道”的教学思维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多种器官协调运用和多向信息顺利转化的过程,使得学生有充分地自我表现和获得成功的环境和机会。

3、“探索——研究——运用”,创设教学过程的真、善、美。

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身份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师生按照“探索——研究——运用”、“观察——思维——迁移”的因果层次关系去安排,让学生在探索情境中观察事物,在研究过程中思维加工,在实际运用中迁移开拓,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主动地获得发展。

六、“外引内培”的师资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我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学校坚持“外引内培”的方针,在外部引进教师的同时,致力为每一名教师提供发展和成才的条件与机会,走自培的道路,充分信任和依靠全体老师并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高薪引进”名师,优化师资队伍。

学校本着“聚一流人才,办一流学校”的理念,凭借体制优势,以高薪招聘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管理者来校工作。几年来,我校引进了以国家级特聘教师钟礼平为代表的7名优秀教师来校任教。这样,不但提升了师资队伍素质,而且汇聚了全国各地名校的先进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为学校的高速、高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以高厚的待遇和人性化的管理吸引市内名师与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来校工作,不断增添学校的新鲜血液。

2、强化以培养“研究型”教师为目标的校本培训工作。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科研先导、科研兴校已深入人心。学校要求教师针对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和问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学校建立“校本培训学分卡制度”,以现代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技术、论文写作、备课、说课、上课和评课为主要内容。学校通过在统领性课题下有计划地确定若干课题,然后再派生出子课题,要求教师人人都参加至少一项的课题研究,并将此项工作与职称、考核挂钩。这样,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既培养了教师的科学精神,又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办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的进程。

3、加强“名师工程”建设。

“名师工程”的实施主要是让学科知识有水平,教育教学有能力,为人师表有典范,教书育人有成绩的教师早成名、多成名,使更多的教师进入骨干教师、名师的行列。学校通过经验交流会、观摩研究课等形式,让有能力的教师不仅在全体教师面前展示教学风采,而且使新教师学有榜样,同时对确认为名师和骨干教师的予以重奖。通过“名师工程”建设,被评为省优秀教师的和市骨干教师的不断涌现。这些教师的推出在教工中产生了强烈的正向辐射和示范作用。

4、建立“年轻教师培养手册”制度,加强“青蓝工程”建设。

为了加强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切实推进学校“青蓝工程”的实施,使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最快的速度成长为能担当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重任的骨干教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档次,学校建立了“年轻教师培养手册”制度。

指导老师要在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教学思想等各方面,全面关心和指导青年教师,帮助年轻教师掌握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评价等教学常规工作的要领,展开对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分析;指导老师要经常给予年轻教师具体的教学指导,每学期随堂听课不得少于10节,并及时给予分析、评述和指导。

年轻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获取指导老师的帮助,虚心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并加以认真落实;年轻教师每学期听指导老师的课不得少于20节,并认真写好听课笔记和听课感受,每学期写出一篇学艺心得,每学期完成一篇教学论文。

该制度实施两年多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校的年轻老师不但在教学、科研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绝大部分年轻教师经过自身的努力,已在三尺讲台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今天,大步跨入新世纪的之江高中人,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以育人为根本,教学为中心,改革为动力,科研为先导,管理为抓手”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校园软、硬件建设,为把我校建成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而努力奋斗。

《中学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经验介绍》来源于,欢迎阅读中学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经验介绍。

2.依法自主办学 篇二

一“民主办学、依法治校”是我校的办学灵魂

1. 把“民主办学、依法治校”落实在领导班子日常工作中

我校领导班子明确提出, 在学校教育管理上, 要实行民主办学, 反对一言堂。具体表现为组织好三个会:一是班子成员每周召开党政联席会, 交换意见、统一思想, 坚持唯物主义指导思想, 坚持民主办学原则, 朝着科学发展、创建名校的目标而努力。每周五学校召开校办会, 针对本周的工作问题及下周的工作计划进行协商讨论, 最后制订出工作计划, 并按照计划进行部署落实。二是开好民主生活会,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深刻剖析, 找差距、找不足。三是开好全体党员大会, 上好党课。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让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班子成员纷纷走上讲台, 结合本职工作科学发展、举办讲座, 取得效果良好。

2. 把“民主办学、依法治校”落实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具体表现为:一是开好教代会。教代会是我校实施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真正起到了团结和动员广大教职工发扬主人翁的精神, 保证完成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任务,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真正做到“依法治校”。二是认真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坚持摒弃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平, 不断提高和改善学校的管理服务水平。三是做好校务公开, 促进廉政建设。学校要始终把校务公开作为开门办学、依法治校的好形式。学校的重大决策、财政收支、各种收费, 涉及教工切身利益的工资、职称、评优评先等, 领导干部住房及电话安装情况等都应依照程序, 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 在公开栏公布, 接受大家的监督。

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校办学的根本要求

1. 学校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育纲要》指出,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校确立三大教学目标:一是确保中考成绩全区第一, 争取在市、省名列前茅;二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三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为实现这三大目标我校重点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大力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改灌输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提出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口号, 因材施教,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行堂堂清、日日清, 每周进行进行考试, 每月月考, 及时检测教学效果, 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重点辅导以其提高。二是大力发展课外兴趣小组。学校成立了航模、天文、生物、剧社、文学社等25个兴趣小组,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动脑能力, 提高科学研究的素养, 目标是为培养科学院院士和国家级文艺体育人才打好基础。学校在课堂教育和素质教育上齐头并进、创新改革、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校先后走出了联合国化学武器核查专家杨建国、世界足球小姐孙庆梅等世界名人。全市航模比赛14个项目该校夺得12个冠军, 全国比赛夺得3个一等奖。学校男排、女排全市第一, 女篮全省第二。少年围棋、象棋选手分获省、市冠军, 文艺节目《危难时刻》获全国汇演一等奖。

2. 坚持“德育为先”, 把德育工作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贯穿于各个方面

《教育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 创新德育形式, 丰富德育内容,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学校应认真组织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体表现为:

第一, 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奖励制度。出台班主任工作奖励方案, 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 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班务考核继续实行班务考核奖励制度, 做到日日公布、周周总结、月月评比。

第二, 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师德演讲、主题班会比赛、案例交流、学生评语展、年级主任述职等, 使班主任、年级组长的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第三, 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8号文件》, 充分发挥课堂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 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政教处与教科处联合设立“德育讲坛”, 先后举行专题讲座。学生表彰会每年有1500人受到表彰, 激励和鼓舞了学生奋斗进取的学习热情。团委先后组织了“离队仪式”“入团仪式”“爱心捐款”等活动, 通过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竞聘学生会的成员, 加强学生会文明监督力度, 设立年级组文明监督员、班级文明监督员和住校生文明监督员, 达到“管理育人”的目标, 坚持班务考核制度, 每月颁发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流动红旗, 有效地促进校园文明建设。

第四, 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思想。政教处组织的“青苹果剧社”“春芽文学社”两个学生社团, 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组织全校学生参观校德育室, 并出版《德育报》对学校德育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在学校开展小记者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3.依法自主办学 篇三

关键词:义务教育;办学行为;依法治教

G639.21

前言:国家推动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也在思考如何能够保证教育整体的水平,尤其是对于义务阶段的教育来说,只有加强对学校的管理,才能够让学生从小具有综合素养,但是当前由于小学、初中学校的数量过多,管理起来本来就有难度,而且缺少相应内容的法律法规,所以国家现在正在推进教育方面可以依法治教,从而让办学行为更加规范,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概念

办学行为主要就是在学校中各环节的工作,包括学校负责人员对于老师的工作、老师对于学生的工作和学校对于学生的工作,而义务阶段教育的办学行为,主要就是招收生源、班级的管理、教学过程、收取费用、老师的职业素质和教科书等方面。依法治教主要就是将教育中各环节工作都进行详细规定,将其上升到法律层面。

二、我国义务阶段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明确办学行为与依法治教具体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两方面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我国义务阶段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管理工作开展得不到位,国家方面不能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管理,而且有一些区域,学校的数量不能满足学生数量,教师的能力和数量严重不足,学校负责人不重视学校方面工作,而且忽视了法律,私自收取各种费用;第二,评价工作开展的效果不高,一在国家方面对于每一个小学和初中而言,很多学校自身的能力不强而且也不愿改变,甚至一些学校根本没有相关证件,二在学校方面对于整体的教育而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三在各学科的老师对于学生方面,只认分数,非常容易使得学生自身的天真、想法被抹煞;第三,整体来说,国家没有與小学、初中办学相关的法律,导致很多学校随意进行各类别活动[1]。

三、关于对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予以规范实现依法执教的几点思考

既然现在义务教育具体的办学行为还有很多问题,而且其中很多方面是不符合法律要求的,所以重点要对相应的法律予以完备,然后做好管理工作,各方面共同配合,使义务阶段教育的办学行为实现规范性要求,从而推动我国整体教育都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开展,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完备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小学和初中进行管理

法律方面是首先需要改变的部分。第一,国家要对现在义务阶段教育办学行为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详尽了解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到缘由,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第二,在上一点基础之上,完备相应内容的法律法规,一是对现阶段与办学行为相关的规定进行完备,然后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二是在教育相应法律之中,加入办学行为规范和依法治教的内容,为这两方面工作提供正确的方向;第三,依照法律,对小学和初中进行管理,一是按照每一个区域实际和法律的要求,建立数量合适的学校,二是让所有的小学和初中,都要依照国家的规定,合理设置学科数量和每一周几节课程,保证教科书中的内容有合适的时间进行开展,三是要将品格方面的教育加入到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可以有正确、健康的品格;第三,对于钱款方面,国家要对标准予以明确,避免有些不法人员随意增加费用[2]。

(二)对学校负责人的法律理念予以提升,将实际工作予以落实

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在办学行为方面都已经达到了规范性的要求,那么就需要继续推动其符合依法治教的要求。一方面,对学校负责人员的法律理念予以提升,让他们了解国家对于办学行为具体的要求。在选拔学校负责人的时候,一定要对其基本的法律理念进行考察,因为这是一个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而且学校负责人在任期间,国家也要随机进行考察监督,发现办学行为有一丝不规范的问题,就要及时解决,严格处理;另一方面,保证小学和初中的负责人都有良好的法律理念,就要推动他们将实际的工作进行落实,因为办学行为的规范和依法治教,都需要时间来不断地予以完善,每一个细小事件都要注意符合法律的要求[3]。

(三)针对学生的权益予以周密保护

在制定教育方面的法律规定时,尽量从学生方面进行思考,要以维护学生自身的权利和利益为根本,尤其在管理方面,比如一些学校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不仅没有予以帮助,甚至还让他们受到歧视、不尊重,所以国家对于相关的问题,一定要明确地规定。

结论:总之,义务教育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国家一定要对其予以管理,制定完备的法律,推动办学行为都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从而推动我国整体的教育都实现依法治教的要求,提高整体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坤.高职院校发展之路探索——以依法治校与依法治教为背景[J].学理论,2016,01:187-188.

[2]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5,04:6-18.

4.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实施方案 篇四

为了全面推进依法办学、依法治教,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切实维护和保障学校全体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根据《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规定,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依法管理、依法施教、法制教育等工作环节,增强校长、教师、学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治校、依法执教能力,创设良好的法制环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工作措施

在推行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工作中,我们以健全组织机构为保障,以学校章程和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以法制宣传教育为基础,以规范学校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强力优化依法治校的社会环境,通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把依法治校工作落到了实处,落到了深处。

(一)树立法治观念,健全组织机构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依法治校工作,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依法治校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学校依法治校全面工作,主持召开依法治校工作会议,讨论和研究依法治校工作计划及相关制度,解决有关依法治校的实际问题。领导小组成立后,要研究制定《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工作实施方案》,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并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全校要形成一把手校长负总责,各成员分工合作的领导体系,明确各部门和相关教师的责任。有计划,每月有具体安排,使依法治校工作得以扎实开展。

(二)制定完善制度,健全规章体系

健全学校章程和制度。校长和教职员工任职符合法定条件,做到依法执教。教师、财务、医务人员有资格证;工勤人员有上岗证或者规定的相关证件。学校要建立责权利统一的管理机制,有完善的决策机制和工作程序并得到执行,主动接受党组织、教代会的监督。依法建立《岗位职责》,本着合法、具体、实用、操作性强的原则,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教职工激励制度,奖励认真履行职责的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

(三)激发学法兴趣,普及法制教育

1、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并积极开展教师法制培训活动。学校内部,要通过政治学习等形式系统开展教师法制培训活动,内容包括《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七部教育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学校的权利和义务,营造浓厚的学法氛围。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对学校工作的监督保障作用。有明确的党组织监督保障工作制度、有具体措施和工作记录

2、以两种形式上好法制课。一方面,根据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立足课堂,提高法制教育的渗透性。把法律常识教育纳入课堂,除确保思品课完成相关法制教材规定内容外,还要充分利用团队活动、集会及班会时间,开展“法制征文” “法律课堂”等活动。这种教育方式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既学到了法律知识,又受到了深刻教育,增强了法律意识。将法制教育与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在全校开设法治教育课,并适时邀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来校讲座或者做交规知识宣传。

3、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法用法活动,加大法制教育合力。

组织开展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全面推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在全体学生中大力提倡和践行“雅行、善行”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优化法制育人环境。通过设立家校联系卡,举办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报告会、组织家长参加学校法制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法律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争取了家庭的支持。

(四)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严格执行收费政策,规范招生行为,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坚决制止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资料,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保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五)强化民主管理,创建和谐校园

1、强化民主管理和监督。坚持召开教代会。健全校务委员会、党支部、工会等组织机构,形成广泛参与、民主决策的管理格局。健全教代会制度,学校重大事项和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如学校长远工作规划、学年工作计划、学校管理制度、大额资金建设项目、教职工考评方案、评优评模、职称晋升等,先经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保障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

2、坚持校务公开。学校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一方面设置校务公开栏,按照标准、规范、全面的原则,及时公开学校经费收支情况、关系师生切身利益事项的办理结果等,经常性地接受师生和学生家长的监督;坚持学校的重大决策由行政例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让教职工知校情、参校政、议校事、督校务。学校把财务管理、收费、教职工奖惩、职称评审、招生事务、学校重大决策等方面作为公开的主要内容,工会积极组织教职工参政议政,召开教代会,研究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学校还要设有校务公开监督小组,负责审议校务公开的内容,检查公开的内容是否客观公正,公开的

程序是否规范,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另一方面,实行了家长委员会、学校开放日、教学开放周,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3、财务管理规范,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在工作中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后勤工作保障有力,服务及时,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自觉接受上级教育、财政和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严格执行市政府有关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的规定,不另立项目,不提高收费标准,不乱收费;严格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学校要建立对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文体器材、生活设施和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的管理制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使用效率。

4、安全工作不松懈,创建安全校园

学校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以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维护校园安全和稳定,促进学校稳步发展。

(1)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与全体教职员工层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确保安全管理工作有组织保障、责任到人。定期联系派出所、消防队等单位检查学校的安全设施和措施,校园及周边地区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消除。

(2)多方教育,加强防范。将安全教育渗透到课堂,设立专门的安全教育课,聘请专门人员来我校为师生定期进行安全知识讲座,校园内班主任是

学生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利用一切机会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学校通过各种会议、广播、电子屏、橱窗、板报、绘画、演讲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每逢节假日前要发《致家长一封信》,做好安全指引。

今后,我校将以依法治校示范校的标准,认真贯彻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工作要求,全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校进程。进一步完善校园的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校,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总结,探索,切实抓好每一项工作。

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实施方案

沈阳市第182中学

5.依法办学自查报告 篇五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以“质量立校、科研兴教、全面育人、创建特色”为办学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依法办学、全面发展”之路。严格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认真做好依法办学工作,努力创设文明、有序、安全、稳定的育人环境,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各方面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根据上级有关依法办学文件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对我校依法治校相关情况进行自查。现将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

我校将依法治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建专门的依法治校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依法治校领导小组组长,依法制定详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严格依照计划完成各项工作,同时整理好各项法制工作档案;

二、法制教育

我校依法制定学校普法工作规划,积极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并专门制定教职

工法治教育工作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学生法治教育能够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并同时认真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1、按照“依法治校”的规划要求,学校每两周利用周前会进行法制教育,重点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计生管理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与教师利益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学校还配给每个教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法律法规文件选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结合的方法,实行师德与考核,评优评先及职称评聘挂钩。教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自由散漫的没有了,积极向上的多了。

2、利用升旗、晨会等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先后做了题为“打架违法又违纪”、“做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法在我心中”等多种主题的法制教育,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逐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班会、校会、“校园之声”广播进行学生安全知识的教育。聘请义安镇派出所所长勾廷新担任我校法制副校长,经常利用法制讲座、校会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活生生的少年犯罪案例,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3、积极参加行政执法机关组织的法律知识学习和教育培训、普法考试、考试成绩填入个人普法合格证书中,教职工实考率达100%。

4、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教活动,在深入学习的前提下,学校党支部开展了党性分析,民主评议落实整改等一系列活动,大家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写了总结反思材料,使全体党员真正受到了一次触动灵魂的教育。

三、管理体制

我校建立了学校董事会,明确董事会职责权限,制定了董事会议事规则及决策程序;坚持董事会集体决策;我校校长符合规定的任职条件并严格依法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职权;

1、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学校党支部大会定期召开,支委会每月召开一次、每年召开不少于两次民主生活会、充分听取党员干部们的建议。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突出内部管理、逐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2、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重大决策的制定,如干部任用、资金使用等都经学校行政集体研究决定,并得到教师的认同。

3、依法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层层签定包括日常管理,师德目标管理,规范收费在内的各项责任书,用制度约束人,激励人,成就人。

4、依法管理教师。在保证教师合法权益的同时,我们重点教育、督促教师履行义务。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讽刺、挖苦学生,坚持做到发生一起、处理一起。

5、依法保障学生合法权益。我校全面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上足课。校长和各行政人员随机检查教师的上课情况。认真落实教师岗位目标,制定“教师常规要求”,从各个环节对教师工作职责做了明确规定,让教师有章可循。

6、依法执行财务制度。学校建立了健全的财务管理与监督制度。严格按照上级财务、物价部门规定范围、项目、标准收费,并张榜公布,填发收费单据,接受上级部门监督,无乱收费现象。对有限的学校资金进行合理的、有计划的收支,并向教师公布,增加透明度。没有私设“小金库”现象,做到了民主理财,自清自洁。

7、加强治安防范,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建立了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措施和安全责任。要求各班利用晨会、班会向学生传授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环境安全、自救自护等常识。在学校门卫管理、值日管理,严禁携带危险物品,上下楼梯的注意事项等细节方面作了相关规定和落实。经常检修学生桌椅、学校电器设备、体育器材,消除不安全因素。与食堂、超市签订安全责任书,保证学生用餐安全。

四、制度建设

我校依法制定了学校各项章程,并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核准之后使其作为办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严格按照章程实施各项办学活动;

1、着力构建优先发展教育的体制、机制和制度。

2、努力改善和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

3、大力构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制度。

4、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与制度,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5、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6、加强校本教研和培训、完善教师队伍培养的制度

7、构建较为完善学校评价制度。

五、民主管理

我校依法制定了合法、公正、公开的教育教学、财务、教师、学生、后勤、安全等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依照制度执行各项工作,现校园环境、秩序及教育教学质量良好;我校依法建立教职工工会及教代会;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均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我校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建立的规范的校务公开栏,及时将规定事项全面、真实的公示;

六、学生维权

我校建立了学生申诉委员会,制定了安全防范制度和措施及校内学生申诉制度,依法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保护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我校依法制定了学生处分程序,能够对学生的处分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明确、程序正当、处分恰当;在校园内设立校长信箱、学生维权信箱,及时收集广大同学在校园内遭遇到的侵权案例;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做好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增强同学们维护自身权益意识,明确学生在学校里应该享有的权利和需要履行的义务,切实维护学生的权益。

七、教师维权

我校建立了教职工申诉委员会,制定了校内教师申诉制度,依法维护教师合法权

益,保障教师工作条件,落实教师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 学校建设和完善工会维权机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维护教职工权益和工会活动的

法律体系,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条件。加强工会干部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提高。采取多种渠道,多形式加强对工会干部法律知识的培训,鼓励和支持工会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提高广大工会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使之成为知法、用法、执法的模范。加强对广大教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在教职工中广泛开展学习法律法规活动,逐步使教职工掌握法律、运用法律。加强对教职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引导教职工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拿起法律武器,依法自我保护权益。

八、办学规范

我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建立学校财务审计、公布制

度,绝无违反国家会计、财务制度现象;我校法人财产权落实到位,绝无抽逃资金以及侵占、挪用学校资产现象;我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生、收费政策,绝无乱招生、乱收费、乱发文凭现象;我校严格执行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制度,绝无违法发布招生简章和广告现象;建校以来,我校从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重大群众集会、上访事件办学行为规范,校园和谐稳定,秩序良好。

我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

正当权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坚决制止和纠正教育管理中的任何不良现象,使学校在社会上美誉度不断提高。

在依法治校的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少的困难与问题:如办学经费的不足影响办学水平的提高,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细化,管理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今后,我们将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总结,探索,切实抓好每一项工作,不断开创依法治校工作的新局面,争创依法办学先进学校。

涞水波峰中学

6.龙山小学依法办学落实情况 篇六

三年来,学校坚持以追求学校内涵发展为重点,以弘扬学校文化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勇于创新,倡导多元,追求特色”的办学理念,勤奋学习,扎实工作,紧紧围绕自主性发展目标开展工作,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正逐步走向规模大、基础实、品位高、发展前景美好的崭新时代。

一、全面实施“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三年来,学校全面实施“制度创新”工程,大力阔斧地改革管理制度,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办事机制,形成了有序运作、优质高效的管理新体系,学校管理由常规性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跨越,学校办学模式有一元化向多元化跨越,开创了学校有史以来工作的新局面。

1、完善教师级职制。在实施《教职工级职制动态管理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为不同层面上的教职工创设发挥自我、展示自我的岗位和机会,构建并完善有利于教职工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的、立体的、动态的管理模式和体系。采取一些激励的措施,形成了有序竞争、通力合作、共同进步的新局面。广大教职工与时俱进,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以提高业务专长和综合素质为重点,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努力使自己成为促进教育改革的时代先锋。

2、推行师徒结对均衡发展机制。学校首次设立首席教师评选制度。按基础学科认定首席教师,在校内名师群体中,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语文科和数学科的首席教师2人,要求首席教师肩负培养本学科优秀教师的重任,履行职责,同时也给首席教师创设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以引领本校教师跻身于市内该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先进行列,同时带领自己的徒弟,在业务上得到快速的发展。

3、健全责任追究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学校扩大责任追究的范围,不光是安全责任,还有教学责任,行风责任等。时刻关注学校各项工作和制度的落实情况,切实做到把事故和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有效的防控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按制度严肃处理事故责任人,决不姑息。

4、实行立体评教制。为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控,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实行立体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制度。拟定立体评教标准,以“教学开放日”为平台,按德(工作态度)、能(教学水平)、绩(课堂效果)三块要求进行等级综合评价。在领导评价、教师评价的基础上,依靠中高年级学生、家长,并邀请社会各界教育专家或知名人士来参与评价。

5、改革班级量化评估制。学校管理的落脚点在班级,改革班级管理,建立科学的班级量化评估制,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班级管理特色。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积极开展班集体“精神家园”创建活动,建设“健康学园、和谐乐园、文化艺园”的新三园式班集体,由班主任拟订切合实际的“班级自主发展计划”,学校采取过程管理与年度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作出合理评价。对在班集体建设中作出贡献的班主任予以奖励。

6、学校管理信息化。学校在加强学校校园网络、网站建设的基础上,各处室根据各自的工作实际,相应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并进一步得到完善。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管理工作正在逐步向信息化管理跨越。

二、精心打造“平安教育”,不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

学校一直坚持把德育工作当作学校教育的核心,当作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把“弘扬学校精神,传承学校文化”作为贯穿于学校一切工作的全过程。尤其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新形势下,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以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有特长”为根本目标,整合德育资源,打造“平安教育”,促进和推动了学校的和谐发展。

1、确立生态德育理念。我校为更好地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创新,在创新德育载体的同时,发展了德育的内涵,开启了生态德育工程建设,全面建设“生态德育”环境,探索“生态德育”模式和思路。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的原则,细化道德规范,创设道德情境,树立道德标兵,强化道德训练。重视培养学生思想上的自育能力,学习上的自研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言行上的自律能力,交往上的自辨能力和社会上的自保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逐步进入重视环保,重视实践、重视协调的科学轨道。形成人本化、生活化、综合性、体验性、有效性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努力使“生态德育”活动富有特色卓有成效,成为学校的德育品牌。

2、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学校文化有着特殊的育人功能,学校以体现文化品位、现代气息和人文精神为指导思想,不断创新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和环境,渲染校园文化气氛,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把学校文化的特性、要求、规范内化为信念、思想、情操、意志、品质,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风尚。并发扬团队精神,用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去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全体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3、建设德育工作队伍。由于德育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评价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要致力于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德育工作意识,全面构建“校决策,处督办,段落实,班实施”的全员参与、全程持续、全方位沟通的立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学校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每学年召开班主任工作汇报会、经验交流会2次。为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目标,学校给每班都配备副班主任。在教室门口张挂班主任的形象照和格言。规范化的班级竞赛和评比,班主任工作的量化考核等都增强了班主任的责任意识,使广大班主任像抓教学工作一样抓好班级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促进了学校的校风建设。

4、优化德育活动载体。学校一直注重开展创建三园式学校、绿色学校、诚信学校、安全文明学校等活动。以德育人,以境育人,以人育人,以史育人。在德育活动中,注重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教育分解在各个德育目标上,落实到各项德育活动中。利用清明节、六一节、国庆节、建队节等重要节日,开展“英雄颂”、“祖国颂”、“话小康”、“手拉手”、“民族精神代代传”等活动。深化体验教育活动,组织夏令营、赴日参观、小记者站等,开展“我能行”、“爱心行动”等活动。加强养成教育,邀请交警、公安、等部门领导和专业人员给学生上安全、法制等教育课,有力地营造了社会关心学校教育、关心学生成长的氛围,促进了学校德育的蓬勃发展。同时办好家长学校。

三、大力实施“优质教育”,稳步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

优质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这是社会的渴望,人民的要求。学校注重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 “教育热点”问题为突破口,顺民心,合民意,进一步加大“优质教育”工程建设力度,以实现学校的全面现代化。

1、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在新形势下,教育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新时期学校的当务之急。学校要求教师多一份社会责任心,讲师德,树形象,积极投身到“做人民满意教师,创人民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活动中,在师

德行风建设中,要求教师遵守法律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倾向的侵蚀,做到令行禁止,树立教师应有的形象。在改进工作作风中,要求教师深入调查研究,摸实情,听意见,找良策,提建议,严谨执教,民主管理,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与学生及家长沟通,并自觉接受监督和批评。要求每个教师都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有悖于上级行政部门规定的行为,学校一经发现,作出严肃的处理。

2、促进专业特长发展。振兴学校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在促进教师专业特长的发展。一是抓内涵发展,要求教师审视自己的内在素质,关注自己的职业角色,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培养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使自己在道德、情感、知识、技能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进展。二是抓特长发展,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扬长,不断优化特长发展的生态环境,取得新成绩,作出新贡献,从而促进特长的更优发展。三是抓全面发展,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制订个人三年奋斗目标。要求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

3、培养教育科研水平。“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学校一贯注重教科研工作确立“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方略,把推进新课程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成长作为课题研究的首要任务,努力创建校本教研特色。创建“名师引路——中坚献艺——新秀竞技”的教研网络,搭建“新课标论坛——创新课比武——新教法展示”的教研平台,推出“年轻教师教学论坛——骨干教师示范展示——名师全天候开放”等教研方式。在科研上,紧紧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全面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中心,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支柱的三维课程体系。以省规课题《小学综合性课程体系构建和实践》为中心课题,整合课程资源,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编写七册校本教材《文明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走上了一条“教学——科研——教学”的成功之路,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有力保障,朝着“课程有特色,研究有特点,学生有特长,队伍有特能”的“特点科研”扬帆远航。

4、实施现代优质教学。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关注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前瞻性、先导性,拓展教学思路,实现了教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要求、教学模式“五个转变”,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培养特长和提升能力“三个特点”。开展了以改革学习方式为重点的课堂探究活动,构建了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教学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能力。在课堂教改中,倡导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的学习方法,强调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从被动评判走向主动参与,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进而加快学习进度,拓宽学习范围,提高学习成绩。

四、努力打响“教育品牌”,积极推进学校特色化建设

学校坚持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合格加特长,全面加个性”的育人方针,培养了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和审美眼光的学生群体,也培养了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夺魁的拔尖人才。学校要“奖牌”更要“品牌”。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战略眼光,着力打造教育品牌。在几年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校本开发研究与艺术强校等特色项目更加鲜明,个性化水平进一步凸显。

7.依法自主办学 篇七

1999 年我国高校开始大举扩招,截止2010 年,全国高校入学率接近15%,几乎超过俄罗斯、美国等,跃居世界第一水平。然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并没有大幅增加。高校为解决招生规模激增带来的教育资源和资金短缺困难,纷纷以向银行贷款及其他金融信贷方式来填补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的资金空缺,诚然在办学规模、条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同时也普遍累积了巨额的贷款债务,还本付息压力与负债风险不仅限制了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也为金融市场埋下了巨大隐患。截至2010 年,全国约1165 所普通高校总负债金额达到约2635 亿之多。表1 为2010 年我国各地高校贷款余额情况。

目前我国高校的基础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而贷款决策中存在严重的非理性因素干扰,债务及财务管理混乱。迫于债务压力,许多高校努力缩减日常开支,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正常教学活动受到一定影响。

二、高校负债办学风险分析

(一)高校负债办学风险隐患

基于高校自身的特定和负债办学现状,我国高校负债办学存在不同方面的风险和隐患。一是资金风险。若高校因贷款期限、结构匹配及利率选择失误,造成一段时间内集中偿债压力,随时可能引起高校短期资金的周转困难,甚至资金链的断裂危险,难以健康持续发展下去。二是利率风险。贷款资金成本经常受到通货膨胀等引起的利率变动影响。如在高校贷款存续期间利率上升,自然负债成本也会上升,很大程度上抵减了预期贷款收益,更加大了筹资风险。三是信用风险。当高校无法按期归还贷款时,会影响其在银行的信用等级,增加了再次申请贷款及展期的难度,提高了违约概率,也可能增加融资成本,还会给高校的社会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四是传导效应风险。高校负债风险很容易波及到国家财政、金融市场以及高校学生和社会纳税人。例如当高校无力偿还贷款时必然造成银行呆账、坏账、死账,引发金融市场危机;而当高校面临破产时国家多半通过拨款、补贴以及减税等财政手段进行干预,便无形中将这部分风险转嫁到了纳税人身上。

(二)高校负债办学风险成因

实际上,高等教育的负债危机并非全由扩招引起,它包含了政府、银行及高校之间各种综合因素以及社会和历史因素。立足高校来看,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其成因。

(1)外部宏观因素影响。国家提倡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投资观念深入人心,国家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引导和鼓励高校贷款融资,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承诺全额或高校还本、政府还息或贴息等方式帮助高校还款。许多地方政府更为了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大举兴建高教园、大学城等项目来提升政绩。2001 年开始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活动,又对高校办学提出许多刚性的办学条件要求,助长了许多高校盲目建设、腐败浪费等风气,更加剧了高校大量负债的压力。同时商业银行普遍加大对高校贷款力度,并且认为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有学费收入和国家财政支持做保障,相对于企业风险更小,于是不按正常程序对贷款进行严格审批,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高校的过度负债。

(2)内部缺陷。我国高校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拨款,学杂费收入,社会捐资助学经费,以及社会团体和办学者个人经费及其他教育经费五大类。其投入比例可见图1:

以上来源,除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相对稳定外,其他的经费来源都没有可靠的保障,且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因此,高校不得不通过银行信贷途径来解决资金缺口。

同时,与高校资金来源多元化和总量增长相矛盾的是我国高校内部贷款管理意识薄弱,财务管理水平低下。如依然沿用旧的财务核算方式,缺乏科学的还款计划和投资规划,资金效益低下,财务部门人员构成不合理,预算管理与绩效考评能力不足,内部审批和决策程序混乱等。利用贷款建成的优质资产也因缺乏科学管理没能充分发挥预期效益。另外高校财务部门无参与决策权,在负债管理问题上无法进行专业干预。这些自身管理方面的缺失,都制约着高校资金效益的发挥,成为负债办学的隐患。

三、高校自主防控负债风险对策

目前学界关于控制和防范高校负债办学风险的对策,基本上围绕政府、银行和高校三方主体发挥不同的支持、监管和优化作用来规避风险。如图2 所示。本文只立足高校自身,就如何有效控制和防范负债风险做出详细探讨。

(一)高校负债办学风险防控原则

在高校负债办学风险的防控中,应坚持以下几方面的原则。适度控制原则。高校不同于企业,不应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长远发展规划为指导,客观评估自身偿债能力,科学论证贷款额度,合理配置贷款结构,科学制定可行的还款计划。专款专用原则。要严格监控资金流向和流量,确保借贷资金被用于预定项目和急需的教学设备、实验室改造及公共设施建设等,严禁用于融资活动,及个人和个别事件的消费型支出。力求专款专用,杜绝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效益最大化原则。贷款应建立在项目投资的基础上,要保证建成资产在未来产生明确的预计收益,并大于每年还本付息支出。由于高校用于偿债的资金来源于原有教学资源和新增项目方面的事业结余,因此项目边际收益率应高于新增项目投资。

(二)高校控制负债风险对策

加强负债风险控制,应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入手,采用合理的工具和科学的管理手段。

(1)科学的预决算管理。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结合高校自身发展规划和收支现状,综合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编订预算,杜绝赤字预算;资金结构兼顾质量与节约;运用现代会计管理方法建立起完善的成本核算、预测分析、预算评估制度,构建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提高办学效率。以下列举核算方法:

一是高校年还款额的测算。学费收入是高校还款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不会全部用于还款。按规定,学费收入中25%必须返还于学生身上,至少20%用作教育经费,另外至少1%要用于就业指导工作。那么,学费收入中最多有54%可用于偿还贷款。因此,高校的年最高还款额可测算如下:

年最高还款额(C)= 在校生人数×生均学费×54%

二是高校可贷款额度的测算。假设高校举债年限为n,年利率是r,每年进行等额还本付息,那么高校的可贷款额度(B)测算如下:

即:

鉴于这里没有考虑高校由政府贴息或者部分贴息进行贷款的因素,因此这个可贷款额度可以作为一个警戒线,当实际贷款额接近甚至突破这一警戒线时,就要立即引起高度重视,重新调整贷款方案。

(2)建立风险评价预警机制。高校必须在确保有足额偿债资金的前提下向银行贷款,而偿债资金需要根据资金现值,未来的经费收支和增长情况,以及一般事业基金余额等来测算,并据此调控贷款额度。实际的贷款额度占到这一测算额度的比率,就是贷款的风险值,比率越大,证明风险越高。

将高校作为一个投资个体,在假定其正常健康发展情况下,贷款控制额度由无指定用途的收入,即非限定性收入生成。如下式:

非限定性收入=(非专项教育经费- 附属中小学教育经费)+事业性收入+ 附属单位缴款+ 其他拨款+ 上级补助收入+ 其他收入

必要刚性支出=(基本支出- 已贷款利息支出- 科研项目支出)+ 附属单位补助性支出

非限定性净收入= 非限定性收入- 必要刚性支出

这部分非限定性净收入,又有部分用于偿还贷款本金利息,所以由高校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其中用于偿还贷款的资金比例。

考虑到贷款期内各年收支不均与一些偶发因素的影响,将年平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0)设为基数,假设银行平均利率为i作为折现率,非限定性净收入的增长率为g,来测算未来n年期内累计的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

年平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0= 近两年非限定性净收入总和/2

其中,

考虑到高校一般性事业基金有部分可用来偿还贷款,所以

n年期内累计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内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资金

可用于偿债部分设定为一般事业基金的20%至50%;这里的累计贷款控制额不包括已经还清的贷款,是累积贷款余额的最大值。

建设要求高校新旧贷款在n年内全部还清,则:

n年期内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n年期内累计贷款控制额-累计尚未偿还余额

当前贷款风险指数(z)=累计未偿还余额/ n年期内累计贷款控制额度

当前贷款风险评估标准如下:

当0<z≤0.2时,基本无风险;

当0.2<z≤0.4时,风险偏低;

当0.4<z≤0.6时,具中等风险;

当0.6<z≤0.8时,风险偏高;

当0.8<z ≤1 时,风险很高。

而当贷款风险指数z>1 或n年期内累计贷款控制额度≤0时则表示改期内高校无偿债能力,不宜新增贷款。

为排除未来非限定性净收入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将不确定非限定性净收入转化为确定性非限定性净收入,并根据同期内银行平均贷款利率设定无风险报酬率为折现率,来测算非限定性净收入的现值。

at应介于0 到1 之间,为t年中非限定性净收入的肯定当量系数,即不确定的一元非限定性净收入的期望值之于确定金额的比率。

(3)灵活调配贷款融资结构。高校可以灵活运用银行多种信贷产品,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具有较高可行性和收益性的组合信贷方案,以实现均衡负债,合理调配资金及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的目标。例如选择各类票据业务,流动资金贷款和项目贷款以及信托产品等;进行项目建设和购买大型设备时,可选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对长期的项目贷款可协议分步到位以尽可能节约资金成本;对短期的贷款可适当采取展期;另外还可以拟定信托计划以获取社会资金。

(4)科学的贷款管理机制。贷款资金到位后,高校必须有专人进行管理,积极引入内审机制,对资金流动进行全面跟踪监控,建立贷款资金台账,详细记录收支信息。同时务必确保专款专用,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考评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追究责任到人。并及时筹措资金,合理计划本金与利息偿还支付。

(三)高校防范负债风险对策

8.自主办学是提高高教质量的关键 篇八

一是缺乏招生自主权。

我国高校招生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基于集中录取的高考制度,这一制度有其优点,如录取时间集中、录取效率高、招生成本低、评价指标容易掌握等,同时它也存在严重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录取标准单一。在高考集中录取中,考生的分数是划分录取批次控制线以及确定学校投档分数线和录取线的唯一依据。这种录取标准强化了高考分数的作用,即使考查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也往往折合成分数后与高考成绩相加,以便纳入单一的分数排序体系。这种做法实则使某些“素质教育”成为新的应试。

其二,高校对学生的选择权有限。在实行等第志愿填报录取中,高校拥有120%的提档权,但这种提档比例在平行志愿填报中受到严格限制。为了防止考生投档而被退档的情况发生,许多高校都采取了“进档即取”的办法,实际上放弃了仅存的考生选择权。

其三,考生对学校的选择权有限。目前的高考志愿表,表面上分了众多批次,每批次考生可以选择多所学校,但实际上考生最终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而无法在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之后再对学校进行选择。因此,往往导致不少考生进入了一所自己不喜欢的学校,学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其四,学校之间的竞争相对缺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招生中竞争缺乏。由于分批次录取,上一批次高校录取的学生显然将优于下一批次高校,因此,无论办学质量如何,放在后一批次录取的高校都很难获得好的生源。二是培养过程中竞争缺乏。由于按学校和专业计划统一招生,大学生很难在校内转专业,更难以在学校间转学,所以无论学生是否满意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都只能坚持读下去,除非选择退学重回高考体系,重新参加高考报考学校。

二是缺乏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

一所学校按照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自主设置学科专业,对于优化自身的教育资源配置、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高校的办学实际看,所有高校在调整、设置新专业时,都必须向教育部门报批或备案,而由于这种专业设置、调整自主权的缺失,国内高校目前存在严重的办学定位错位、人才培养机构失衡的问题。

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前不久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985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率”最高,达73%,而在专科毕业生中,这一指数最低,为62%。而国外的一些高校,尤其是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由于实行自由转学、转专业制度,其专业界限并不明显,有的高校甚至在学生就读的前两三年,根本就不分专业,让学生自由选科、选课、选师,到了毕业时才象征性地选择专业,所以,“专业相关率”并不作为他们考察学校教育资源是否优化配置的一个指标。

但在我国,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高考填报志愿时,考生们必须在众多细分专业中选择第一专业志愿、第二专业志愿;进入大学后,如对专业不满意,能获得转专业机会的学生最多不过20%。虽然我们强调按“宽口径”培养人才,但很多学校其实仍旧按照细分专业的思路设置课程、开展教学,因此,毕业生就业时的“专业相关率”仍是评价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学生教育投入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指标。换言之,如果学生花很大精力全面学习某一专业的知识,却无法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位,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意味着教育投入浪费。

比较各层次高校的相关数据,表面上颇为合理——“985高校”学校层次高、培养质量高,学生就业时专业对口度显然就高;专科学校层次低,培养质量无法与“985高校”“211院校”抗衡,就业时专业相关度低自然也很正常。但根据各类高等学校不同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任务,“985高校”作为进行精英教育的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其所培养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率”通常应低于一般本科和专科院校;而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的高职高专,其毕业生的“专业的相关率”应该走高。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985高校”毕业生“专业相关率”远高于专科“专业相关率”的情况,或许反映出以下问题——

一是近年来包括“985高校”在内的本科高校,从学生就业出发,突出技能教育与职业教育,减少通识教育,这虽然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却可能影响这些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定位与本科院校雷同,在与本科院校竞争中没有特色,由此处于劣势。三是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没有科学规划,在招聘时还比较看重学校身份与学历身份。

由此可见,必须赋予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并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设置专业。国内“985高校”和“211院校”应立足精英教育,突出通识教育,淡化专业界限,扩大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增加人才的专业适应性;一般本科与高职高专院校,则须突出就业导向,针对社会需要开设专业,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养,保证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平衡。如此,才不会出现各类学校办学定位雷同、人才缺乏特色而同抢就业岗位,以及教育资源出现浪费、教育投入贬值的问题。

三是自主办学遭遇阻力。

虽然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拥有包括招生、学科专业设置在内的7项办学自主权,而且当今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也表明办学自主权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过程中,却受到来自政府和民间的两大阻力。

从政府角度说,由于担心高校“一放就乱”,因此近年来牢牢把财权和人事权掌握在手中,把高校办学变为政府部门直接办学,导致高校千校一面,缺乏个性与活力,而且日益行政化,学校的教育风气和学术风气受到官场作风的严重影响。

从民间角度说,因为高校行政管理盛行,无法公开透明地坚持学术标准、教育标准,导致高校办学的公信力日益下降,致使社会舆论普遍担心高校实行自主办学后会出现十分混乱的办学局面,既有的脆弱的教育公平将不复存在,还可能使教育质量进一步下降。

可以说,以上两方面阻力已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政府加强对学校的管理、直接办学,让高校日益行政化;日益行政化的高校,越来越偏离教育属性,让社会舆论日益担忧;日益担忧的社会舆论,又给政府部门提供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的理由……如此恶性循环,产生的后果便是高校办学质量难以提高。

我国高校从2003年起,在教育部的允许下,有22所试点高校进行5%自主招生,即可以拿出5%的招生名额,事先对申请参加本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进行考查,确定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这些考生参加高考,将获得自主招生的优惠。很显然,这一自主招生,是嫁接在高考制度基础上的“自主招生”,要受到高考考试分数的限制。最近,教育部表示,目前的68所享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将不再受5%的名额限制。如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从2006年开始进行自主选拔录取,经过3年试点后,从当初的各300个名额发展到各500个名额,明年有望推广到上海以外的地区进行自主招生,且获得两校预录取资格的学生参加高考,分数仅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而不是“重要依据”。以上变化表明,教育部门和广大高校正积极为高校自主招生探索道路,但同时,在过去6年中,自主招生的做法和成效也饱受质疑:社会舆论普遍担心高校自主招生会成为教育腐败的温床,进而影响教育公平。不少人士呼吁,高校自主招生应该缓行,不能再扩大规模。在这种舆论风潮中,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也很难有实质性推进。

所以,从根本上说,我国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实行自主办学,而要实行自主办学,就必须打破上述恶性循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改变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所赋予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著名教育问题研究专家)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下一篇:语文课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