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人间教学设计(通用9篇)
1.爱的人间教学设计 篇一
《爱的人间》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湘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学唱歌曲《爱的人间》。此歌曲是电视连续剧《光明世界》的主题歌,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专门为盲童写的一首歌,歌词以第一人称形式表达了盲童对社会各界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的感激之情,非常形象地刻画了一位盲童的内心世界;歌曲为三段体结构,旋律明朗美妙,歌词多用到排比句式,歌曲在第三段中对第一段的重复是让歌曲的情感得到升华。虽然他们失明了,但太阳、月亮、花草都在心中,都能“看到”。正是由于有无数的人在关怀着他们,使他们脱离了黑暗的世界。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优秀少儿歌曲。
二、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自然的声音演唱《爱的人间》。
2.能从中感受歌曲丰富的情感内涵,并能借助手语体会聋哑儿童的心声。
3.关注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之爱,乐于表现对他人的关爱。
三、教学重点:
1.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美好情感,懂得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四、教学难点:
在歌唱中体会歌曲的情绪变化,唱准切分、休止等节奏,唱出歌曲温暖、动人的情怀。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爱的体验
1、介绍张海迪,导入听赏歌曲。
师: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朋友。她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肢,但是她却以顽强的意志自学完成了小学到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她自学针灸,行医救人;她自学各国语言,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她从事文学创作,出版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以及一部长达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她,就是被誉为“中国保尔”的张海迪。人们称她是闪耀的流星,她却说是社会赐予了她光与热,她想把光芒送给更多的残疾儿童。
2、聆听歌曲。
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实施十周年之际,身为残联主席的张海迪在一次大型慈善公益晚会上演唱了一首歌曲——《爱的人间》,呼吁更多的人关爱残障儿童。让我们一起欣赏张海迪演唱的歌曲《爱的人间》。
3、揭示课题。
师:听完这首歌,你想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你现在的感受?
师:刚刚很多同学说到了一个词:温暖。是啊,这首歌是著名音乐家谷建芬老师为盲童所写,正是那许许多多的爱让盲童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色彩与温暖,感受到了这充满爱的人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爱的人间》。(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用谈话的方式导入,加深学生对歌曲创作背景的了解,对歌曲情绪的理解与把握。)
(二)、新授歌曲 ——爱的歌声
1、请同学们听完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我们再听一遍,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呢?哪个部分的情绪显得比较激动呢? 第一部分:情绪温馨而甜美。第二部分:情绪激动,充满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给人以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宁静感。
最后四小节是补充终止,仿佛在细细回味美好世界甜蜜滋味。
3、学唱歌曲第一部分。
“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歌词本身就是一首优美而动听的诗歌,你能用充满深情的语调朗读这首诗吗?
思考:最能体现盲童心声的是哪一句?第一部分中哪句最特别?
1)随琴学唱歌曲第一部分。
2)解决演唱难点,体会第四句中四分休止符的作用,并唱一唱。
3)弱起难点解决 a.弱起的作用讲解 b.弱起的演唱讲解 4)完整演唱歌曲第一部分。
4、学唱歌曲第二部分。
同学们学的很快,我们再来挑战第二部分。1)随琴学唱歌曲第二部分。2)解决难点节奏。3)师生对唱歌曲。
4)学唱第二乐段第二段歌词。
思考:第二段四句歌词又有哪些变化?分组讨论,尝试自学歌词并演唱。
5)请个别学生演唱难点,再跟随琴齐唱。6)生生对唱。
(设计意图:在与第一段歌词进行对比的聆听中,找出第二段歌词的变化,并学会歌词;理解歌词在第二段里所体现的情感升华。加以多种形式的演唱能够再次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5、学生自学歌曲的第三部分
a.找不同
人们的爱让盲童找到了幸福的生活,于是他们又唱起了开头那优美的旋律。这一次唱和开头完全一样吗? b.小组自主学唱
下面我们以小组的形式来学唱尾声部分,请组长带着大家共同学习。注意三拍休止,最后的延长音和前面的八分音符。
小组汇报
C.三拍休止符的解决 1.提问
你觉得这里为什么要停上三拍这么长,直接结束不好吗? 师:这里作曲家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小盲童在静静地聆听,在甜甜地回味。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记住这里的休止符呢? d.完整演唱歌曲第三部分。6.完整演唱歌曲
整首歌曲我们都学完了,下面我们带上幸福的感受,激动的感激和甜甜的回味完整的演唱歌曲。
7、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三)、学习手语舞蹈《爱的人间》 ——爱的律动
师:爱在温暖的歌声中,爱在盲童的心坎里。孩子们,这首《爱的人间》广泛流传,温暖着无数的残障儿童,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手语舞来感恩这个社会。让我们起立,伸出自己的双手,和他们一起将爱的旋律传递吧!
1、播放视频,欣赏手语舞蹈。
2、师生共同学习。
3、听音乐再次表演。
(四)、拓展与小结 ——爱的结语
爱就如同一场春雨,滋润着田地;爱就如同一颗闪闪的明星,照亮着前行的路人。爱,不是简单的儿语,不是一时冲动,那是心灵的呼唤,是真情的奉献。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去奉献自己的爱心呢?(生谈感受)
让我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与感受、让我们将所有的爱,带出课堂,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都能感受到我们的爱,让我们的世界,真正成为“爱的人间”!
师生再次唱响《爱的人间》走出教室。板书设计:
爱的人间
2.爱的人间教学设计 篇二
一、设计出发点
1. 突出选修课的特点
所教文本既然是选修课文, 就要上出选修的特点, 体现出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
《课程标准》指出: “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 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其中对文化论著研读的评价方向也提出了建议。语文选修要“考察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 (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下同) , 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是否正确, 能否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 评价要关注“他们提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深度, 还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关于研读的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所写的读书心得或小论文, 以及文化专题探究方面的成果, 进行展示、比较, 做出总体评价”。
2. 突出文本的文化意蕴
《课程标准》中对“文化论著研读”选修课的定位应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 增强文化意识, 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 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 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关于怎么阅读, 《课程标准》还提出: “阅读文化论著, 重在领会精神, 抓住重点, 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 不必面面俱到。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 应引导学生自行钻研、互相探讨, 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
3. 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
课文属第十单元“人文心声”。编者强调了两个要点: 一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揭示的“境界”代表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方式;二是他的学术研究在继承传统学术的基础上, 又引入西方新的理论, 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转型。
4. 结合学科, 联系学情
《课程标准》认为, 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和要求, 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学生在之前的必修教材中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词, 但还未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课。我教的是文科班的学生, 他们在解读和鉴赏诗词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但尚未形成明确的思路和方法。
二、设计要点
( 一) 细化教学目标
1. 通过预习 ( 以订阅的练习材料为主, 提倡自主查找) 了解王国维其人及《人间词话》的内容和特点, 并且结合注释, 查找工具书, 通读全文, 整理出字词疑难点。
2. 自主完成本课导学案的学习: 1根据注释解读九首词 ( 文中包括注释中出现的) ; 2两部文学批评即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人间词话》的地位和特点; 4阅读《从叔本华美学思想中走出来的王国维》 ( 李华, 《安徽文学》2009年第3期) 。
3, 研读课文: 通过多遍诵读, 自悟其意; 能够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两则进行研读; 能够根据要求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 二课时)
4. 能够运用王国维的诗论对自己喜欢的一两首诗词进行鉴赏或写出诗评。 ( —课时)
( 二) 课时安排: 三课时
( 三) 教学过程
1. 通过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的方式检测学生预习成果, 要求学生提出预习中字词句理解的疑难点。
明确: 学生主要涉及了几个字词, 比如“悴”“以降”。
2. 全文各则围绕“境界”说分别论述了哪些内容?
明确: 通过学生再诵读, 理出文脉。
点拨 ( 结合导学案) : 《人间词话》的地位和特点。
3. 就作者“诗论十则”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两则进行研读 ( 要求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发言) 。
4. 自己研读王国维的第十则诗论并且写出自己的认识 ( 不超过200字) 。
明确: 对此句句意不能简单理解成入世与出世, 或者认为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隐藏, 通过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表现, 学生举例如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点拨: 此句强调诗人对宇宙人生既要深入生活的内部去体验, 又要跳出生活之外来思考, 分析观察生活本质, 从而体现其中的情理美。 ( 优秀片段展示见附件一)
5. 根据王国维的诗论, 就自己喜欢的古诗词 ( 可以一首, 可以多首) 写鉴赏 ( 诗评、诗论更好) , 不少于700字, ( 一课时内完成) ( 优秀片段展示见附件二)
( 四) 片段回放
片段一:
师: 谁来研读第三则?
生1: 我认为这一则引出了两种境界及其特点, 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师: 请先用作者的原话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含义。
生: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
师: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你的理解吗?
生: 有我之境就是有我、有物、有情, 而物的情是我的; 无我之境, 也是有我、有物、有情, 而——— ( 说不下去了)
师: 谁再接着来探讨?
生2: 无我之境, 是有我、有物、有情, 而这个情与我是融合在一起的, 是物我相融吧? 我即是物, 物即是我。老师你看 ( 众笑) , 作者举例有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这整个是一幅悠然、淡远的画画吧 ( 众又笑) , 东篱之菊、南山给人一种幽静、洒脱之感, 而画面中的人物是采菊、悠然 ( 生重读) 见南山, 人就融入了画面, 人的情感与景物给人的感受是一致的。 ( 众鼓掌)
师: 很好。我觉得你读懂了, 并且能够用作者的例子来研读。谁再借助作者的例子说一下“有我之境”?
生3: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用了拟人的修辞, 花本来就不会语啊, 风吹花自然会飘飞啊, 可是因为主人公倍感孤独, 又是泪眼, 所以只有问花, 而一“乱”字更体现出主人公心情之凌乱, 所以在她看来, 花无情落红无意, 就是“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了。 ( 众鼓掌)
师: 很好。不但有自己的研读, 还能够抓住字眼来分析, 这是我们语文学习所必需的, 语文语文, 咀嚼品味方有语有文。还有, 同学们学习了导学案, 应该明白王国维“境界说”既吸收了叔本华理论的精华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背景, 创造出了自己的哲学, 是王国维的“心声”。
片段二:
师: 我们来研读第七则。
生1: 第七则应该与前六则不一样, 不是诗说“境界”。而是诗说达到“境界”的功夫吧。 ( 师点头) 我想说第一境界。一个“凋”字写出了词人所处之境的凄凉与萧索。夜幕时分, 诗人踽踽独行, “独 ( 生重读) 上高楼”, 但他却能够望尽天涯路。有了前行的方向与目标, 这也就告诉我们, 要甘于孤独, 勤于思索, 志存高远, 高瞻远瞩。
师: 好。既有自己的解读, 又注意抓住关键词来理解。
生2: 我觉得这一境界体现了人对自己道路的选择, 正如航海必须要有罗盘指引方向, 才能够乘着风帆驶向彼岸一样。
师: 你用一个比喻来研读, 形象、明确。
生3: 我想说第二境界, 句中的“伊”本来指爱情和美好的理想, 这里作者指学问, 是说做学问要坚持不懈, 执着追求, 正是这一份执着与坚持才会有第三境界的豁然开朗。
师: 做学问也是一种理想。你的研读关注了三种境界之间的联系, 很好。
生4: 我认为第二则的重点不在“衣带渐宽”与“人憔悴”而在于“终不悔”与“消得”。苦苦追寻之后能够无怨无悔, 心甘情愿地说一声“值得”, 也是一种充实与幸福。
师: 你的研读很有特点, 能够看到句中隐藏在人物背后的内心感受, 带有自己的生活体验, 很好。
生5: 我是这样看的, 如果说第一境界还有选择有彷徨, 那么第二境界是苦苦追寻的过程, 第三境界就是一种“灯火阑珊”之下的顿悟吧? 有了前两个积累, 才能够有这“顿悟”, 这就产生了质的飞跃。
师: 非常好, 你能够用“顿悟”这个词, 很到位。而且你观照了三种境界之间的关系。 ( 下课铃已响, 还有两个学生举手)
生6: 老师, 第三境界带给我的是一种感动, 在经历寂寞、坚持、苦索和探寻之后, 词人终于发现自己要找的东西。那一瞬, 虽然星光寥落, 曲终人散, 但是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欣慰与幸福。 ( 众鼓掌)
师: 真好, 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在里面。
生7: 治学三境界是循序渐进, 相辅相成的, 确立高度、凭着金石可镂的信心, 再到一瞬间的开悟, 抑或只是零星的果实, 但是此刻, 足矣。 ( 众掌声)
附件一:
王国维先生说诗人“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 我认为这是大家应当具备的两种能力, 二者承接关联, 递进深化。苏轼当是其中的佼佼者。手足初次分别, 途经故地, 今非昔比, 他感慨伤怀之余却有“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豁然; 被贬黄州, 夜晚与友人泛舟, 面对宇宙广袤、自身渺小的友人之叹, 他却有“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 月满团圆之时, 他孤身异地, 思念兄弟之余却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旷达。苏轼所写之事, 皆源于最普通的生活, 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所不同的是他又善于从生活中走出来, 不拘泥于个人的遭际和喜忧, 用冷静的头脑思考事物的本质, 得出独到、透彻的见解, 使文章闪烁着智者的光辉, 从而给读者以启迪。 ( 高二一班李保颉)
附件二:
借王静安之言赏读《游山西村》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借王静安之言, 寻唐宋名诗, 品赏的目光于《游山西村》处驻足良久。全诗如下: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静安将境界的内容分为“写境”和“造境”, 从主体角度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窃以为此篇游记抒情诗当属其中的“写境”和“有我之境”。静安言, “大诗人所造之境, 必合乎自然, 所写之境, 亦必邻于理想故也”。陆游正如此, 其依据在于: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悦、丰饶的气象, 颔联描摹出一幅清丽婉转的山间水畔图, 颈联由自然转入人事, 铺开一张农家风俗的浓厚画卷, 尾联写出“游”毕后作者意犹未尽的自然率真之态。又言“有我之境, 以我现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曰陆放翁是也。
细赏各联, 愈发印证静安所言。如首联“丰年留客足鸡豚”, 著一“足”字, 境界全出。好似顷刻间嗅到了丰年盛宴, 散发出阵阵淳朴清新的乡土气息, 肥美的鸡豚, 好不丰盛!
王静安又言: “入乎其内, 故有生气。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所谓真词豪, 必能从平淡生活中体悟出人生的真正价值。如颔联所描绘的意境: 漫步于青翠山峦间, 清泉汩汩穿行, 草木愈见浓茂, 蜿蜒的山径也愈益难以辨认。迷惘之际, 忽见前面柳暗花明, 几点农舍星布于花木扶疏之间, 恰如“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的明快与惬意。此诗创作时正值放翁被劫而罢归故里, 心中当然愤愤不平。他“入乎”诈伪官场, 却如白莲一般“出淤泥而不染”, 进而“出乎其外”, 幸获一份“坐看云起时”的旷达。如此心境, 于家乡淳朴生活中自然生出无限欣慰之情。他自称“闲人”, 却未忘国事, 深信否极泰来, 深信国运也会“柳暗花明”, 转危为安。文有高致, 故其言语具有普适性。探讨学问时, 山回路转, 扑朔迷离, 出路何在? 顿生茫然。倘若锲而不舍, 坚信金石可镂, 执著前行, 定会迎来柳暗花明之时, 步入崭新天地。
3.爱的人间教学设计 篇三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对音乐又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音准不佳,连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视谱都不会。这些学生对音乐课虽感兴趣,但总是不遵守纪律,所以不仅自己学不好,而且影响大家的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的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多表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感情。
1、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2、学生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课型】音乐与信息技术整合(或称多媒体音乐课)【设计理念】
传统音乐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随着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应用,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在音乐课堂中通过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新型的教学媒体的整合,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有效地开展了音乐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感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设计思路】
音乐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通过几堂音乐课,教会学生唱好几首歌曲或者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我在《爱的人间》音乐课堂教学中,依托课题研究,尝试着把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音乐艺术教育的工具,有机地结合到授课、学习活动中去。采用网页课件,可以存贮超大容量的信息,支持“一课多案”的教学需要。能够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预案,完成相同的教学目标。有效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矛盾。网页课件的大容量与内容调用便捷,可以让不同地域的学生“隔空交流”,共同促进。
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介绍网络学习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质量,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中休止符的表现作用和三段体的分类。
2、创造目标:通过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表现歌曲。
3、能力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中感悟“爱”的主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听辩能力、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中休止符的表现作用和三段体的分类。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收集教学所需素材,制作网页课件。【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播放视频)欣赏视频:盲童钢琴表演《在阳光下》 导入歌曲《爱的人间》教学,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意识,为新课教学做铺垫。
(二)整合信息技术,解决歌曲学习难点
1、欣赏歌曲《爱的人间》(带手语视频),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2、跟“旋律走势图示”视频,边哼唱边划旋律走势,再次感受歌曲旋律。
3、通过视听感受节奏特征,解决附点二分休止符的节奏难点。
4、视唱歌曲的最后乐段旋律,巩固休止符知识点。
5、完整视唱歌曲旋律,巩固以上知识点。
6、填唱歌词,用简化的手语帮助记忆歌词,在全身心投入的音乐活动中,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设计意图】:运用视频技术,视听结合,动态体现旋律走势,动态体现休止符在乐句中的应用,辅助解决本课识谱难点。歌曲的学习资料始终提示我们要关注的残障儿童群体的存在。
(三)创建网络平台,引导自主学习
1、浏览学生学习本课,课前作业(三段体)上传答案。
2、带问题,分乐段演唱,感受乐段旋律特征。
3、结合音频声波截图,直观体验乐段形式。
4、交流探讨,在学生的作业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设计意图】:以“问题设计”为导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课堂带着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视觉效果验证听觉效果,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培养学生采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歌曲情感升华,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1、分乐段听辨对比,引导学生从情绪、力度两方面对歌曲进行分乐段情感处理。
2、通过听辨对比,引导学生对歌曲尾声进行速度(渐慢)力度(渐弱)处理。
3、有感情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结合听觉、视觉训练成果演唱歌曲,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能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选用word、演示文稿或网页将自己的艺术感受或实践成果编辑上传校园艺术网。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互动,巩固已学知识,锻炼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表现能力和交流能力。
【附本课设计创新点】
1、教学环境的创新:由单一的“粉笔+黑板+课件”的封闭型教学环境转变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型教学环境。
2、教学改革思路的创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音乐学科课程加以信息化整合,重构教与学的模式。
4.爱的人间课件 篇四
1、能用优美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表达歌曲丰富的内涵。
2、能通过诗朗诵,做手语操,划旋律线等多种音乐表现形式来演唱歌曲,表达对人间的爱。
3、关注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之爱,乐于表现对他人的关爱.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听唱、自主学唱、有感情演唱、体会歌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听赏、学唱体验,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及相互间的合作,初步培养学生的和声感,提高学生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亲情、友情是人世间最崇高的情感,体验到人 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美好情感,懂得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
1、学会歌曲并能以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听、唱、划旋律线、做手语、朗诵等音乐活动,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爱的主题。
教学难点:
1、能通过音乐元素力度、情绪、旋律的变化分辩出乐段的变化。
2、唱准歌曲中的附点后十六分音符的时值和休止符。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游戏
游戏:跟我来击掌
师说明游戏规则后,师生一起做游戏。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
二、导入新课
1、提问:请三位同学说说蒙眼后的感受。
2、歌曲介绍,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亲身体会,加深记忆
三、朗读歌词,感知内容。
师:接下来,请我们班所有的女同学随音乐朗读歌词,请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歌曲的主要内容。
师:这首歌曲写的是残疾儿童在爱的人间享受着阳光般温暖的关爱。
四、学唱歌曲
(一)、听赏歌曲,分清乐段。
1、提问: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根据歌曲的旋律和演唱情绪的变化,将乐曲分成三个乐段,并在乐谱上标记出来,
2、让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乐段。
(二)、教唱喜欢的乐段。(随机教唱)
1、学唱第一乐段:
(1)、老师领学生用“lu”音来哼唱一遍旋律。
(2)、学唱歌谱。
(3)、填唱歌词。师弹奏旋律,生填唱歌词,一句一句教唱。
设计意图:熟悉歌曲的旋律,为演唱歌曲打下基础
(4)、讲解弱起小节。
师:同学们你们看,后面的“我”字是在小节线前面还是后面?(前面)
师:是的,已经跑到了小节线前面去了,盲童们不仅“看”到了太阳和月亮,他们还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诉大家他们“看”到了红花绿草,听到了小鸽子的歌唱。他们是如此的幸福,作曲家在这用了两个弱起,来表达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幸福生活的心情。
板书 0 X X X X X
a、师领着边拍打节拍,边唱节奏,感受附点后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b、练唱歌词。
(5)、唱准休止符。(用“嘘”表示停顿,收住自己的声音)
设计意图:逐一突破难点
2、学唱第三乐段
过渡:第一乐段与第几乐段相似?有什么地方不同?(生:和第三乐段相似,不同点是最后一句重复了一遍,并且中间空了三拍。)
(1)、师范唱后两句,提问:来,同学们在休止符这儿想个办法来让小盲童真正能听到小鸽子的声音,想个什么办法呢?(模仿小鸽子的叫声)。
(2)、师生合作,老师边弹边唱后两句,找一位同学模仿小鸽子“咕”的叫声。
(3)、理解歌曲的演唱情绪,引导学生用柔美抒情的情绪齐唱第三乐段。
3、学唱第二乐段
师:第二乐段是歌曲的高潮部分,表达了小盲童对人间的感激之情,音程跨度较大,为了更好地把握住音准,请同学们跟着随音乐划出旋律线。
(1)、播放第二乐段音乐,学生跟随老师划出旋律线。
(2)、教唱一遍歌谱。
(3)、老师弹奏旋律,生填唱歌词。
难点突破:唱“长大的还有”时,先边拍节拍,边按节奏说出歌词,然后再按节奏唱出歌词。
(4)、师伴奏,生齐唱歌词。
师:这是歌曲最激动的地方,同学们唱之前一定要吸足了气,做到字正腔圆。唱完后,师做评价。
(三)、伴随着音乐,齐唱整首歌曲.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表现一首歌曲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来咱们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今天所学的《爱的人间》应该选择怎样的表现形式能让作品更有魅力,更能表现出小盲童的幸福生活呢?
1、小组合作讨论。(播放背景音乐《爱的人间》)
2、反馈:可以通过手语表演,划旋律线,乐器伴奏,诗朗诵等形式来表演歌曲。
3、师生合作表演唱。
播放伴奏音乐,歌曲前奏部分由一位同学朗诵歌词,其他同学和老师齐唱歌曲,加进手语操,打击乐器的伴奏等表现形式。
设计意图:丰富课堂生活,加深节奏记忆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我想问问大家,假如在咱们班上就有一位身体上有缺陷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回答)
5.爱的人间说课稿 篇五
郧县柳陂中学
李功莉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爱的人间》。下面,就说说我对《爱的人间》这堂音乐课的教学设计。
二、说教材
《爱的人间》是由我国著名音乐家谷建芬作曲,王健作词,是电视连续剧《光明世界》的主题歌。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动人、极富感染力。整首歌曲以“爱心”为情感主线贯穿,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深情、舒缓、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爱的人间》,唱出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2.通过情景小品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爱的人间》。
难点:前十六分休止、切分音、弱拍休止、一字多音等。
五、说教学准备 眼罩、卡片等。
六、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创设情境法、教唱法等,利用课件中盲童女孩芳芳贯穿本课的主题,通过这一人物的出现,引导学生关注残疾人,激发他们对盲童、对残疾人的怜悯和关爱之情。
学法:
听唱法、练习法、自主控究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体验整个过程,达到陶冶情操。
七、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用时约1—3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在歌曲《爱的奉献》的歌声中进入教室。教师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你们熟悉吗?你能说出它的歌名吗?。简单的一个问题,直接把学生引入本课的教学氛围之中。
2.新授部分,用时约10—15分钟。(1)、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外一首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它所唱地内容。(2)、板书:歌名。老师简单介绍歌曲背景。(是电视连续剧《光明世界》的主题曲)(3)、再次聆听,说出歌曲的拍号、速度、情绪(4/4拍,中速,委婉、抒情)?
(4)、再次播放歌曲《爱的人间》,请学生轻声跟着录音哼唱,熟悉旋律,并找出难点。在这首歌曲中,较难唱的主要有这三个乐句:
1.4/4 x.x x x.x ︱ x
xxx x o ‖ 板书
2.4/4 xxx xx x x x ︱ x
xx
x o ‖
3.4/4 x.x xx x x.︱ x.x
xx x ‖
先解决节奏,师生一起用击拍法念节奏,提醒学生注意四分、八分附点及四分休止。然后填音高,随老师唱,解决音准。主要采用用划拍法、跟琴模唱法等。最后填词。主要采用教师范唱法、学生模唱法等。
(5)当学生解决了重难点以后,我就让他们跟琴演唱。
首先是跟琴划拍视唱,难点处教师教唱。然后是学唱歌词。教师的范唱最能吸引学生,它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所以我通过范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和音色来演唱这首歌曲。
3.实践与探究,用时约10——15分钟
在学生基本学会歌曲的演唱后,为了让学生能深情地演唱,进一步提升歌曲的内涵。接下来我设计了“让学生戴上眼罩聆听歌曲,体会盲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讨论说说,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最能表现歌曲的主题。通过小组讨论、商议,得出本歌要用深情、舒缓、流畅的声音表现盲童的内心世界,唱出我们对芳芳的爱怜之情。在完成歌曲的艺术处理后,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演绎歌曲,表现歌曲形象。
我给同学们设计了一个盲人过马路的情景。(话外音:美丽的春天到了,大自然变得格外得清新、亮丽!今天是同学们盼望已久地春游的日子。瞧!他们手挽着手蹦蹦跳跳地多高兴呀!这时,他们看到盲童芳芳站在马路旁,也准备过马路。可同学们发现芳芳一点儿也不开心,那么接下去同学们会怎么样做呢?最后,背景音乐《爱的人间》响起,同学们搀扶着芳芳,唱着歌曲《爱的人间》走向远方„„。)这是一个情景设计。接下去让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老师作适当的指导)最后用课堂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等形式表扬、鼓励参与表演的同学。通过这个情景剧的表演,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并提升歌曲演唱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
4.评价、小结、延伸,用时约5分钟。(1)、师:同学们,你们深情的歌声感动了我。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最让全世界人民感动的就是聋哑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作为我们正常人跳起来都有很大困难的舞蹈。在他们无声的世界里,居然能伴随着音乐舞得那么整齐、那么富有韵味。可见他们是以怎样的毅力来克服自身的障碍,她们超越自我的人格魅力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残疾人的身残志坚的顽强斗志。身体健康的我们,更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这个世界。让我们拿起荧火棒,齐唱《感恩的心》。全体起立。
6.爱的诠释——《掌声》教学反思 篇六
课堂上我低沉的语调、眉宇间透出的哀伤, 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之中, 贴近学生生活, 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体验小英的情感变化——
师:小英终于鼓起勇气走上了讲台!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怎么读能表达你此时的心情你就怎么读。 (配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自由朗读。)
师:此时此刻, 你的心情如何?
生1:我很感动, 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勇气。
师:说得真好, 那你来读一读这份“感动”。
生2:我为小英骄傲, 她真了不起, 真勇敢。
师: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试试看!
生3:我很激动……
看着学生踊跃举起的小手, 听着他们充满感情的朗读, 我也陶醉其间。
“老师, 老师, 我要微笑着读!”
什么?我一愣!所有的学生都不约而同转向了她———小×, 我们班平时朗读最有感情的一位小女孩。
“微笑?你怎么能嘲笑小英?”
“这时候怎么能笑话小英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
虽然我也不明就里, 但新课程的理念却在脑海里闪现: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小×:“小英虽然是残疾人, 但我感觉到她心里是坚强的, 她不要同学们同情她, 她要别人不嘲笑她, 尊重她。我会对她微笑, 因为我要和她做朋友, 做她最好的朋友, 我会尊重她。”
小小年纪的她竟然能有这样一番感悟, 这让我立即想到:这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时机吗?
随即, 我转向了其他同学“:你们认为呢?有不同意见吗?假如你是小英, 你愿意这样面对同学的微笑吗?”
(学生都小声议论起来)
生1:老师, 我也会微笑着读。如果我是小英, 我会想:我是个残疾人, 我害怕别人嘲笑我, 害怕别人不和我玩, 如果有小朋友和我玩就好了。
生2:如果我是小英, 我会想:有小朋友和我一起玩, 像小×那样对我微笑, 做我的朋友, 我当然会开心了!
生3:小×说得对, 虽然小英是个残疾人, 但她心里是坚强的, 她不会向困难低头的。
(热烈的掌声顿时响起)
师:看来, 不仅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力量, 而且你们微笑的力量更大啊。让我们一起把掌声和微笑送给小英, 送给那些需要别人帮助和关心的朋友们!
“老师相信, 坚强的小英一定会像我们同学说的那样, 微笑着面对关心她的人, 面对生活, 面对困难, 相信她一定会越来越好!”
多么精彩的回答, 多么懂事的孩子们, 我看到了他们那一颗颗金子般的爱心, 他们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让我体会到了尊重的意义。原来, 有时候学生也能成为我的老师啊!
【教学反思】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努力开创富有活力和生机的课堂。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使平常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而通过此次的教学实践, 我认识到:
一、张扬阅读个性, 尊重独特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 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是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 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感悟, 尽情地去说,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 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解读过程,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 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 或进行质疑、批判。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 每一位学生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 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即使对同一篇课文, 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 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 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
因此,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并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才会有课堂生成的精彩!
二、展开平等对话, 唤醒自我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 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教师只有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学生才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 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此“对话”中师生相互影响, 相互启发, 共同发展。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 在这个流程中, 师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这是一次人性积淀的过程, 是一次丰富人生阅历的过程, 是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凭借文中的语言文字, 积极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充满活力、灵气、智慧的生命符号, 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殿堂,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变得越来越有爱心, 越来越有同情心, 越来越有责任感, 越来越有教养!
用爱来诠释掌声背后的意义, 用自己个性的解读去感悟、去体验, 用自己的独特情感和作者共鸣, 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永不枯竭!
参考文献
7.人间爱的作文600字 篇七
记得,那一天的下午,第三节课,天空不见夕阳而是乌云密布,黄沙满天。眼看就要下大雨了想想第一节课的时候,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密布了,天空变脸比翻书还快呀。我没有权利给天空下命令,只能默默地祈祷不要下雨。终于,放学了天空没有下雨,我用了三秒来高兴,高兴完后,我一股劲的冲到停车场,骑上单车就向我家方向飞奔过去。开始的时候还很顺利,慢慢的我发现雨珠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我心一荒,要快点回到家才可以呀。于是,我骑的更快了,突然,我的自行车没气了,低头一看,一颗铁定插进了轮胎。可能是刚刚我开过工地的时候,因为太急了没看,真是的关键时刻掉链子。
于是,我推着自行车快速前进,眼睛扫视在周边,看看有没有修车店,忽然我看到一个开着三轮车的修车老板见下大雨了,准备回家。我急忙冲上去,心里想谢天谢地终于找到一个修车店了,我迎上去和那个爷爷说了一句,爷爷我的自行车坏了,看快下雨了,我急着回家,你能帮我看看吗,那个叔叔转过头。扫视了我,又看看天空,眼神里充满了犹豫,又看了看我的衬衫已经有点湿了,于是,问了问我,小朋友哪里坏了,我充满喜悦的回答,漏气了,爷爷,立马拿起自行车就修理起来,过了一会自行车就修好了,我准备给钱给那位老爷爷,那个爷爷脸带笑容的说:不用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要担心了。
我说了几句谢谢后,快速赶回了家。刚刚到家,倾盆大雨就下了起来,真是惊险,差点变成落汤鸡,我又想了想,那个老爷爷回到家了吗?他帮我修还不用钱,我走到阳台,看见隐隐约约一个开三轮车的人顶着强风,向一个方向开去。我捂着嘴巴,眼睛流下了眼泪,那个老爷爷可以不帮我修的,因为,我害他要淋雨了。
8.爱的人间教学设计 篇八
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抹不去这样一件事。那是的那场汶川大地震——在一片茫茫废墟上,一位身穿红衣的母亲躬身跪在残垣断壁间,她的头上背上都堆满了从墙上垮下来的砖头。她的双手紧紧地抱着一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搂在她怀里。那时,母亲的身体已经僵硬了。救援队员赶到后,立即把婴儿从那位母亲的怀抱中抱出来。搜救队员想把那位母亲的尸体放平,但是,她那僵硬的身体仿佛已经成了舍身救子的誓言,她弓着的身子跪在地上的姿势成了尊永久的雕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救援队员从母亲的身下发现一部手机。手机显示屏里有一条短信,上面写着:亲爱的孩子,如果你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婴儿得救了,因为妈妈用自己的身躯,保全了孩子的生命。
童年时期的我听了这个故事,懵懵懂懂的,只觉得那就是一个妈妈很爱儿子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懂得了这种爱是深入骨髓的,也只有妈妈才能为自己的孩子舍生。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妈妈深深地爱着我,上幼儿园、小学时,妈妈每天接送我上下学,一日三餐不重样。时间飞逝,但这些事情铭刻在我的心中,愈久愈值得回味。
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着凉发烧了,可把妈妈急坏了,她很快和爸爸把我送到医院。医生一测体温39.2,立即给我打了一针退烧药,又开了药,让领回家休息,在家中护理。回家后,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时不时感觉有人给我擦身子。第二天醒来,烧退了,人舒服了,就嚷着要吃饭,妈妈给我端来了小米粥。我一口气喝下,觉得身体有点气力了。我看了妈妈一眼,妈妈眼睛肿了,神情有点憔悴。我知道,妈妈昨晚几乎没睡觉,不停地给我测体温,擦身子,一直到凌晨5点左右。我体温正常了,她才松了一口气,早晨她悄悄地熬了小米粥,等我睡醒喝。那一刻,我感到特别幸福,因为我理解了妈妈对我的爱,是无私的、是博大的。 妈妈的爱,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形容的。
爱是一方广袤的天空,爱是一片宁静的湖水,爱是一股浓浓的暖流。爱,使人心胸开阔,内心平静,情感丰富,灵魂愉悦。 其实,爱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爱。人间有爱,温暖你我: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体味人间的真爱,做个心怀感恩的人吧!
作者:王艺涵
指导老师:文亚宁
9.爱的人间教学设计 篇九
《金色的脚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读来令人难以忘怀。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 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 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导读要求“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建议引导学生用略读和浏览两种方式进行。略读和浏览都是“大略地读”, 但从教学操作层面上说, 两者有显著的区别。略读是决定语言文字的取舍, 省去一些语句或者自然段落不读, 减少阅读的数量;浏览则是扫视文本全部语言文字, 用较快的速度提取课文有效信息。“评价略读, 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 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略读和浏览都要弄清“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这些内容不能省略, 要精读;不能扫视, 要放慢速度细读。
二、教学建议
(一) 确立略读目标。
根据课文链接语“说说老狐狸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它们和正太郎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建议把略读目标确定为:
1.基础知识目标:读读记记“缘故、黯淡、消瘦、知觉、空落落、光秃秃、冷清清、直勾勾、大摇大摆、无影无踪”等词语。
2.基本能力目标: (1) 能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 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3.情感价值目标: (1) 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 感受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 联想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 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 (2) 透过“我”的做法, 体会到“我”的善良, 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4.美育渗透目标:体会狐狸一家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 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及“我”的善良, 受到人性美的熏陶。
(二) 突出教学重点。
在童话和寓言故事里, 狐狸或者和“狡猾”贬义词紧密相连, 或者和“聪明”“智慧”褒义词相伴。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明白动物也有亲情, 也有伟大的爱。建议从狐狸的智慧入手突出教学重点。
学生阅读思考: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你从哪些词句看出狐狸很有智慧?自由交流。
1.狐狸爸爸“调狗离家”;狐狸妈妈趁机喂奶。
阅读第4、5、6自然段, “冲”“大摇大摆”, 学生初读时可能怀疑这只狐狸怎么啦?如此大胆?这不是自投罗网吗?怀疑与担心油然而生, 阅读下文又迎刃而解:原来狐狸夫妻俩为营救小狐狸而不顾危险, 设“调虎离山”计——“调狗离家”!好让狐狸妈妈卧着“喂奶”。回读时, 一种欣喜与佩服之情喷发而出, 狐狸爸爸真聪明!这真是一种大无畏的勇士精神, 大狐狸只有对孩子深切浓厚的爱, 才会这样做!
2.狐狸爸爸“放哨”警惕;狐狸妈妈放心喂奶。
阅读第7自然段, 学生从“挺得直直的”“放哨”“警惕的叫声”, 看出狐狸爸爸“放哨”警惕, 尽心尽责, 好让小狐狸放心大胆地吃奶。
3.狐狸“地板下”做窝, 整天陪伴小狐狸。
阅读第12~15自然段, 狐狸发觉“狗在白天是拴着的”, 就“白天来”, 说明它们善于选择时机;“在地板下”做窝, 说明它们善于选择隐蔽的地点;老狐狸开始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 说明它善于选择营救小狐狸的方法。此刻“找”会怎么想? (“我”会被老狐狸那种不救出孩子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所感动, 更会暗暗佩服老狐狸的聪明———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老狐狸为什么要拼命去救小狐狸?学生可以主人公正太郎的观察视角, 去理解、感悟老狐狸夫妻俩设计“调虎离山”、老狐狸“放哨”警惕、“地板下”做窝喂养和“咬木桩”营救小狐狸3个具体的事例, 体会老狐狸爱子情深和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 领悟爱的力量无穷, 进而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 突破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 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思考:老狐狸救小狐狸的时候, “它们和正太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相关的内容, 反复读, 并注意前后的联系, 探究出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以设置以下阅读目标:
1.正太郎救助狐狸。
(1) 正太郎的想法。
阅读第2、3自然段, “光秃秃”“冷清清”“孤零零”, 三个相同结构的叠词连续出现, 刻画出小狐狸孤清、悲伤的情景:“嗥叫”是“大声叫”的意思, 孤单可怜的小狐狸, 仰起脖子, 大声叫着, 善良的正太郎敏感地觉察到它是无助地叫着“妈妈———妈妈———”, 这清脆、悲伤的声音, 深深地刺激着正太郎的心, 他想:“这小狐狸多可怜呀!”不由自主地心生同情;阅读第4~9自然段, “我”见两只老狐狸救小狐狸没成功, 觉得“小狐狸这个样子真可怜!”这些心理描写为正太郎救助狐狸的行动埋下了伏笔。
(2) 正太郎的做法。
阅读第18~22自然段, “正太郎决定给饿着肚子的老狐狸投放食物。”油肉、炸豆腐、一杯牛奶, 这些食物逐渐拉近了“我”和狐狸的关系, 老狐狸觉得“轻松自在”, 在屋里“踱来踱去”;“过了一个月, 老狐狸和正太郎熟悉了”, 渐渐地, 狐狸们体会到“我”的善良、友好, 舔“我”的手, 越发感受到狐狸是有情有义的动物;正太郎说:“必须把小狐狸还给它的父母。”于是, 他到山那边安田先生家要回小狐狸, 把小狐狸放了。
2.狐狸救助正太郎。
阅读第21自然段, 正太郎栽下悬崖, 失去知觉, 他费力地睁开眼睛, “蒙眬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 温暖着他的身体。”引导学生感悟:正太郎看到此情此景, 可能会想些什么?他肯定有千言万语, 这个情景一定温暖了正太郎的心, 坚定了要送小狐狸回家的决心;也一定温暖了每一个学生的心, 触动了孩子的心怀: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 这个世界会更加温暖、美好。
3.人和动物和谐相处。
引导学生交流:当小狐狸孤独、悲伤时, 是“我”给了它同情和怜爱;当狐狸们饥饿、消瘦时, 是“我”给它们投放食物;当小狐狸的父母“四只闪着青光的眼睛正直勾勾地盯着”“我”时, 是“我”向它们释放出善意, 让狐狸对“我”熟悉、信任;当“我”为寻回小狐狸而失足受伤时, 是老狐狸给了“我”温暖, 使“我”得以苏醒, “我”为之感动;为了报答狐狸的救命之恩, “我”最终把小狐狸要了回来, 把它放回森林, 让它们一家团聚。
课文采取双线贯珠的手法赞美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正太郎由想法到做法, 经历了一个同情、怜爱、投放食物、“要回小狐狸”、放走小狐狸的情感过程;狐狸也经受了一个由逃避、瞪着、熟悉、亲昵再到救助正太郎的情感发展变化过程。
(四) 领悟课题含义。
1.课文为什么用“金色的脚印”做题目?
课题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题目的命名, 意在呼唤亲情、友情, 要互助互爱, 把狐狸身上的这种闪光的东西继承并发扬。
2.脚印为什么是“金色的”?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这篇课文中描写的狐狸, 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狡猾, 他们不仅有骨肉亲情, 而且知恩图报;不仅有头脑, 而且有毅力, 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3.“金色的脚印”有哪些象征意义?
“迎着耀眼的朝阳, 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 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这是故事的完美结局!雪地里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 预示着狐狸一家又开始了甜蜜欢乐的生活。这种光芒, 不仅要用眼睛来观察, 而且要用心灵来感悟:“金色的光芒”是动物那种真切感人的浓浓亲情的光芒!是人们努力创造的和谐美好的地球生活的光芒!狐狸一家留在雪地上的脚印, 是重新获得宝贵生命的脚印, 是自由新生活的开始, 也是人对动物关爱的象征。
(五) 作业拓展延伸。
1.朗读全文并交流收获。
2.学生网络搜集关于人与动物故事的微博, 谈感受。
例1:飞鱼卓玛:一韩国猎人抓到一只大海獭, 剥其毛皮后弃之而去。傍晚, 猎人回到原处, 不见海獭。寻着血迹, 他找到附近一小洞穴, 发现那只大海獭。猎人将大海獭拖出, 发现已死, 同时有两只尚未睁眼的小海獭, 还在吸吮大海獭乳头。原来大海獭忍着剥皮之疼, 爬回洞里, 给孩子喂最后一次奶。猎人震惊出家。——自联合报报道2011/5/16/15:56来自QQ空间
【爱的人间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间关爱作文08-27
读人间失格心得08-14
人间游戏读书笔记08-25
中考作文人间真情09-27
人间仙境―陆羽广场作文07-01
人间温暖作文800字07-08
人间自有真情在作文07-15
人间四月天抒情散文07-29
梦游人间作文600字08-14
原来人间有真情范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