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准备课)教学设计

2024-10-20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准备课)教学设计(共12篇)

1.《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准备课)教学设计 篇一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曾苑媚

教学内容:一年级第一册教科书第34~35页内容,认识图形

(一)。

一、设计思想

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进行观察、分析。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的展开也注意了由创设情境、实物引入──操作感知──实际应用,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

(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掌握起来可能会容易一些。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根据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再系统的学习来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的形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因此他们对形状有感知方面的经验,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1)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美育和德育教育。

五、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六、教学难点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七、教学策略与手段

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新课标》指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此笔者便创设了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认识事物并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

以学生主动观察、感受图形特征及小组、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及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设计意图: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使一年级的小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掌握立体图形知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是主导作用,抓住儿童年龄特点采用联系实际生活直观教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九、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各种形状的物体。

学具准备:学生准备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实物引入,感性认知

师导:同学们,瞧谁来了?(课件出示智慧爷爷)

师:今天智慧爷爷要带大家一起畅游数学王国,感兴趣吗?它还给每个小组带来了一篮子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拿起来看一下,你认识这些东西吗?把你认识的跟小组的同学说说。

师: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地说说你们小组的礼物(边说边举起实物)?其它小朋友仔细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说学具,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操作感知,揭示概念

1、分一分,揭示概念

a、师:首先,智慧爷爷想考验我们,敢接受挑战吗?

智慧爷爷:“小朋友你能把形状相同的放一块吗?(课件显示动态的智慧爷爷)学生活动„„ b、说一说。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想说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把哪些东西都放在了一起? 生答:我们把牙膏盒、牛奶瓶、墨水盒、纸巾„„放在一起。把皮球、弹弹球、乒乓球„„放在一起。

师:他们这样分,你们同意吗?(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首先向学生出示熟悉的实物图,由于学生已经具备许多这方面的早期经验,发扬民主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物体的形状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形状特征,如“把长长的,又长又方的”放一块等等。

【设计意图】创设动手实践的活动,能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c、揭题。

师:原来智慧爷爷送给我们的这些礼物都是立体图形。(板书题目:立体图形)学生齐读题目

而且给形状相同的,还起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我们一起打开课本P32,认识这几个朋友。课件依次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图。(板书: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d、师:认识了四个朋友的名字以后,你们还记不记得谁对谁啊?(记得)现在请你们举起长方体;师又举起粉笔盒等实物问“这是什么形状?”

e、让学生当当小老师,学生问,并请其它学生答。f、抽象图片

刚才知道它们的名字,我们也想看看它们的大照片,我这就有几个,谁敢出来把它们的照片对号入座。

2、摸一摸,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分完以后,想记住它们的样子吗?(电脑显示摸长方体的动画)请大家拿起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它的面,然后说说你的发现。(老师边说说示范摸)

学生活动。

师:谁能以最大的声音说说你的发现?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长方体有6个面、有角、有棱等特征时,要及时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一起摸一摸,亲身体验体验。

b、同样方法感知其它图形的特征。

师:你还想认住什么立体图形,也拿起来摸一摸,看一看有什么新鲜的感觉?(动态课件)学生自由摸喜欢的立体图形,然后交流。c、质疑:你觉得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吗?

(老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说出异同,使学生知道有些方形物体是每个面都相同的,而有些不是,从而反它们看成不同的两类。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识。

d、数一数

师:认住它们的样子后,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智慧狗是由什么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让学生直观感知立体图形的形状特点及如何数。(教科书 P36练习五第2题)e、猜一猜游戏

让一个学生摸箱子里的礼物,然后描述礼物的特点,让其它学生猜是什么立体图形。(注意老师要先示范玩)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课堂练习,不仅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也不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枯燥无味,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也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加直观地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加深认识,学会区别。让学生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摸学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其特征,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

a、想一想,玩一玩。

师:请大家往后看,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把车轮子推到前面来。b、说一说。

师:智慧爷爷又想考考大家:今天我们一起认识立体图形,你能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吗?

生答:易拉罐是圆柱形的,球都是球状的„„ 师补充,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图片。师:你们看到什么立体图形,马上说出它的名字来。

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帮了我们大忙,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让学生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让学生加深对立体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c、搭一搭,师:你看人类这么聪明,会跟立体图形交朋友,那你们会不会也用你们的小巧手搭出好东西来呢!

(四)全课总结

1、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讲一讲: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新知,加深认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长长的,方方的,直直的,圆圆的,6个平平的面,6个平平的面,有2个面,自由滚动。大小不一样,每个面都一样大,上下一样粗,不能滚动。

不能滚动。

横着能滚动。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能把四种立体图形的特点显示出来,又能一眼比较出它们的异同。

十一、教学反思

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出现动机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了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法和竞赛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赛中比、在比中做,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二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上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材按“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三个层次安排教学内容。在“知识的引入”部分,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教学内容;在“知识的教学”部分,教材按“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依次呈现,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立体图形。在“知识的应用”部分,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和区别这些物体和图形。

2.通过摸、滚、推、拼、摆各种立体图形,直观感受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纸箱,课件,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发给每张桌子一个纸箱,纸箱里分别装有积木块、魔方、易拉罐、笔筒、茶叶筒、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将纸箱盖盖好。)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很好玩的礼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礼物一起来做搭积木游戏。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箱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并说说有哪些“礼物”。

(当学生说出“礼物”的名称时,教师逐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抓住儿童好奇、好动的主要特点,诱导学生在做搭积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1.动手分一分。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牙膏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一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一堆是球。

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圆圆的球。

第三种:物体的一个(或几个)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3.直观揭示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小朋友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后,引导他们继续“玩玩”这些物体。

1.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

请同桌的小朋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动。

3.引导思考,形成表象。

(1)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桌子上的圆柱和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2)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边想边用手指比画各种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1.引导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

先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脱去“外衣”(不考虑物体由什么物质组成、用途等,只看其形状),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简单特征。

2.引导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引导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1.摸一摸。

(1)同桌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另一人在纸箱里摸出相应的物体,看谁摸得准。

(2)组织小组比赛(方法同上)。

(3)组织学生交流体会,说说摸物体的感受,怎样才能摸得既快又准。

2.滚一滚。

先引导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从倾斜的木板上滑(或滚)下来,再让学生说说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3.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4.数一数。

投影出示用立体图形拼成的组合图形。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并说一说它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然后数一数,它们各用了几个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习的?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3.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三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学情分析: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4种形状的实物。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4种形状的实物。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课前让同学们准备了4样物品,这节课就是来研究这4样物品的形状和特征。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1.看一看:请大家举起和这个形状一样的物品?(教师演示)

2.说一说:请同学们说说,你们为什么认为手中的物品和我的物品形状一样?这些物品哪些方面长得一样?

3.讲一讲:为什么一样?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也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同正方体一样,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但是,与正方体不同的是,这些面的大小不是一样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剩下的3样物品的形状和特点:

a.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到处地滚动。

b.圆柱是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自由滚动了。像这样的物体,不管它是长的,还是短的;是粗的,还是细的,都叫圆柱。

c.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它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1、认一认、数一数。请准确地说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并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引导学生进行辨别练习)

2.做一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弄。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个人简介:

4.《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四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但是有些遗憾的是,三班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准备了各种物体,而一班只有两个孩子准备了,兴好我也准备了许多教具。一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和三班的孩子相比较弱,所以在布置课前准备时我必须要求到位。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把搜集来的物体摆在一起进行观察,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火柴盒、茶叶筒、铅笔、吸管、魔方等,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形状相同的分为一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大部分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摆一摆、搭一搭,滚一滚。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5.图形认识初步教学反思 篇五

范文一:

“空间与图形”是七年级第四章的教学内容,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体会出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认识一些基本的图形,了解一些基本图形的性质,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等十分现实的内容,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在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感受到空间与图形和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其文化价值,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图形认识初步”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数学环境的素材,教材中每一小节的课题都是那么亲切、有趣,插图、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试一试无不吸引着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着探索、创造、求知、合作的美。要教好这一章,教学方法和形式都与以往的教学不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探索、发现的过程和平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他们,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要准备好教具、课件、学具,这一章的学习需要很多实物、模型、图片,还有许多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课堂实践的操作,如叠一叠、做一做、试一试等,这些需要老师提前布置预习,有的要求学生回家准备,有的需要老师准备好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使用,这些工作十分繁琐、费时,教师必须落实,否则会影响上课的效果。

教师布置任务时要求清晰、到位,再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不但学生准备学具时积极,形成良好预习习惯,而且,课堂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在较为抽象的内容如:从不同方向看这节教学中,学生准备学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显示用一个平面截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时的截面情况,画面清晰美丽又富于趣味性,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乐趣,同时达到了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的功效。在生活中的图形一课中,我收集了很多美丽图片在电脑中,上课时投影给学生,让他们找出熟悉的几何图形,这些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学科活动中我们针对教材中内容,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构思出一副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配以贴切、幽默的解说词。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和集体创造,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兴趣高涨,课堂的授课效果也很理想,有的学生甚至设计了两、三个图案,所设计出的图形也很有意义,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索有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对他们实施激励性评价,使他们自觉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用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从而体验到探索成功带来的欢乐,

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一脸真诚的微笑、投以信任的.目光、赠给热烈的祝贺等,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当学生经过努力暂时没有取得成功时,如果教师投以期待的目光、赠给温馨的话语,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以上是我在探索中一些实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范文二:

“认识图形”这一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他们的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抽象。针对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主要关注:

一、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在本节课中一系列的知识点都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获得。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心理,课上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小组一堆实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块等)玩一玩,分一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感知了这些实物的形状,并为后继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如:在摸一摸环节中,让学生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这样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创设游戏环境、让学生快乐学习

为了更好的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设计了多种有趣的游戏。“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根据对正方体、长方体等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实物,这样能把物体、几何图形、图形名称联系起来感知。“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在对图形的观察、触摸、感知后,直接用手进行触摸物体,使学生能通过触摸准确想象出物体的形状,并同几何图形联系到一起,说出物体的图形的名称。“找一找”的游戏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内容,学生通过触摸,找出物体。“摆一摆”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摆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图形,感知拼摆后所形成的图形,并有效感知其数量,如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几个,并从不同侧面观察拼摆图形的形状。

在游戏中,让学生快乐运用所学知识,并进一步进行升华,提高对图形的认识,有效的分清物和图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6.图形认识初步之大变活人 篇六

笑笑来到几何大陆,立刻就被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图形吸引住了。正目不暇接的笑笑一不小心迎面撞上了一个小个子。笑笑赶忙道歉:“Sorry!Sorry!”对方友好地伸出手:“你好!我叫点A,很高兴你这么喜欢我们几何大陆的风光。”笑笑有点纳闷:“点A?是典韦的后代吧?”点A大笑:“你真幽默!我们是几何图形中的点啊!”

笑笑问:“几何图形?”点A解释道:“你难道没发现我们数学世界的图形都是看不出颜色、质量、材料的吗?这和你们的世界可不一样啊!”笑笑仔细观察一下四周。发现果真如此。点A继续说道:“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世界中关注的是它们的形状(如方的、圆的等),大小(如长度、面积、体积等)和位置(如相交、垂直、平行等),而它们的颜色、质量、材料等则是其他学科所关注的。像长方体、圆柱、球、四边形、三角形、圆、线段、点等,这些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笑笑叹道:“真是太有趣了!你能帮我简单介绍一下几何图形吗?”点A答道:“当然!你看,有些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虽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它们是互相联系的。我们常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的问题来研究和处理,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往往会得到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笑笑问:“各种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呢?”点A答道:“几何体简称体。包围着体的是面。包括平面和曲面两种。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有直线也有曲线。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几何网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笑笑挠挠头:“为什么说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呢?”点A骄傲地反问道:“你没听说过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吗?”点A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了出去。由于视觉暂留的原因,点A的运动轨迹在笑笑眼中看来就是一条线。点A回来后继续说:“你拿一支笔在眼前快速晃动,就会看到一个面,这就是线动成面的道理;你将一枚硬币绕其中轴线旋转起来,就会看到一个球体,这就是面动成体的道理。”笑笑点点头:“如果把刷子的边缘视为线。油漆工刷墙的时候就是线动成面了。如果抽动注射器的活塞,活塞底部上移,经过的地方就由药水补充,药水所占的地方就是活塞底部的面经移动所形成的体了。”点A对笑笑伸出了大拇指:“对!”

笑笑有点疑问:“那么,线上只有一个点,面上只有一条线。体上只有一个面吗?”点A急忙回答:“当然不是。运动能给我们点、线、面、体的印象,但线实际上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面是由无数条线组成的,体是由无数个面组成的。我再给你表演个魔术吧!”点A一招手。点B率领无数个点呼啸而来,倒吓了笑笑一跳。点A赶忙介绍:“这些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我们都姓点,名字都是一个大写英文字母。”两人正说话间,只见无数个点闪电般地施展出移形换位的绝技,排成了整齐的一列。猛听得点A一声令下,待笑笑定睛看时,眼前一个点也不见了,只有一条直线!“您好!我是直线AB!”话音未落,在直线上闪现出两个点,正是点A与点B。它们冲笑笑做了个鬼脸,眨眼间又消失了。

笑笑有点发呆:“直线AB!”直线AB笑了:“我是线家族的一员,我姓直线。你知道吗?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因此,除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直线外。我们经常用一条直线的两点来表示这条直线。比如,你可以叫我直线l,也可以叫我直线AB,因为我经过A、B两个点。当然。你也可以用我经过的其他两个点的名字来称呼我。”笑笑问:“什么是经过点啊?”直线AB答道:“噢,一个点在直线上,可以说这条直线经过这个点:点在直线外,也可以说这条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笑笑又问:“你们线家族都姓直线吗?”直线AB答道:“我们线家族可是个大家族!还有射线、线段、弧线、折线等姓氏呢!多数情况下,我们取名字是相似的。类似于直线的表示,我们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或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线段和射线。要注意的是:线段AB中,点A、点B是线段的端点;射线OA中,点O是射线的端点。射线和线段其实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说话问。笑笑又听到了点A熟悉的声音:“变!”刚才还在和自己交谈的直线AB忽然化为无数条直线平行排在笑笑的脚下。笑笑感觉脚下一震,再低头看时,哪里还有什么直线,就是一个平平的面!无边无际!笑笑还没回过神来,点A的声音又来了:“变!”瞬时一层层平面铺天盖地地向笑笑压过来,层层叠叠的平面转瞬间就变成了一个整体!笑笑吓得紧闭了双眼:“快停下!点A救命啊!”

耳听得天外清晰地传来一个字:“停!”接着就有人拍了笑笑的肩膀一下,笑笑胆战心惊地把眼睛睁开了一条缝,原来是点A!四周也已经恢复了原样!“你的魔术太厉害了!我算是见识了点、线、面、体了!”点A笑眯眯地说道:“几何大陆有四大家族:点、线、而、体。我们的姓名跟你们一样,姓氏在前面,名字在后面。我刚才已经向你介绍过了线家族,面家族有平行线、相交线、角、多边形、圆等姓氏,体家族有圆柱、棱柱、圆锥、棱锥、圆台、棱台等姓氏,以后你都会接触到的。像直线、射线、线段和角都是一些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比较复杂的图形都是由最简单的图形组成的。当然归根结底,还是由我们点组成的,刚才的表演可离不开我们无数的点的努力啊!”笑笑惊叹道:“无数的点集体行动,动作整齐,速度惊人,表演得天衣无缝!看来你们点家族可真是团结!”点A点点头:“团结起来就能做更多、更大的事情,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点!”

7.《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准备课)教学设计 篇七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熟练辨认这4种形状的物体。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想象、总结和归纳,掌握数组合图形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目标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本学期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期末复习,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十分必要,因此把目标定位为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熟练辨认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并通过动手操作、想象、总结和归纳,掌握数组合图形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数较复杂的拼摆图形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五、教学过程

(一)根据特征猜立体图形今天美美、小刚、萍萍、明明和我们一起来做数学游戏。我们看看他们给我们做什么游戏?1.听特征猜图形。美美说: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无法自由滚动。(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追问: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2.听特征猜图形。小刚:长长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学生猜对课件出示长方体)。(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追问:长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3.听特征猜图形。萍萍说: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平平的,在平地躺着能滚动。(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4.听特征猜图形。明明说:圆圆的,在平地上能自由滚动。(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小结:刚才这个游戏让我们再一次的回顾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我们看看下面该做什么游戏了?【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猜谜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为下一步图形的分类做好铺垫。

(二)分一分,放一放1.为明明整理房间。师:明明的房间多乱呀,我们一起来帮它整理一下。把物品按照要求放到架子上。2.小组活动:摆放物品。3.学生进行交流。说说你们是怎么放的,为什么这样摆放。小结:同学们通过合作把明明的房间整理好了,现在看起来整洁多了,看来,把物品分类摆放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的游戏,使实物和一般模型建立起联系,考察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拼一拼,摆一摆1.解决图1的问题。师:我们帮明明把房间整理好了,他邀请我们和它一起搭积木。图1:一共有()个。(1)说说它是由几个长方体拼成的,你是怎么数出来的?(2)我们只看到3个长方体,大家数出4个,哪1个藏着的长方体你是怎么发现的?(3)学生照样子拼图:上面的图形一定会有一个下面的图形和它对应。2.解决图2的问题。图2:一共有()个。(1)数数它是由几个正方体拼成的,你们是怎么数的?(2)学生活动之后,小组内学生进行汇报。预设:先数看到的,再数遮挡的着的。预设:分层数。(5+3+1=9)预设:爬楼梯数。(3)分层解决问题。①第一层有几个正方体?(1个)②第二层有几个正方体?(3个)③第三层有几个正方体?(5个)师:这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爬楼梯,一层一层的数一数有多少个正方体。3.解决图3的问题。请你用刚学到的方法标一标,数一数有多少个正方体。【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归纳等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拓展提升师:刚才我们跟明明一起搭的积木,现在同学们自己用积木搭一个,让你的同桌猜一猜用了多少个?

8.《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准备课)教学设计 篇八

活动目标:

1.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知道它们的名称。

2.能在很多的图形中辨认这几个立体图形。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课件,不同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1.出示小朋友搭好的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用到了哪些图形?

2.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说的平面图形与搭建作品中的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

二.简单认识立体图形。

1.认识圆柱体。

(1)教师出示圆柱体的积木,请幼儿找一找和图片中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它叫什么?在桌上顺着一个方向滚动,对幼儿进行提问,发现了什么?

(2)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分别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请幼儿找出和图片上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们叫什么?找一找它们都有几个面?(6个平平的面)

(2)请幼儿找出它们的不同点。(长方体:长长方方的,大小不一;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大小一样)

三.帮助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1.分别出示不同的立体和平面图形幼儿说说名字。

2.教师描述一种图形的特征,幼儿猜出相应图形的名字。

四.幼儿操作:

1.分发幼儿操作用书,请幼儿翻到第14-15页。

2.请幼儿看看14页画面上的积木有哪几种,并进行点数,将玩具卡上的数字取下,贴到方框里。

3.再请幼儿看第15页的画面,引导幼儿从数量和积木种类上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积木造型。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9.《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准备课)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设计思想: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线段与角的概念、性质及其大小的比较,平行、垂直的有关的问题,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而平面几何则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入门与基础。点与直线是平面图形的基本元素,掌握本章内容对于学好后继课程至关重要,为此必须加强几何语言的训练,要注意经常总结对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直观认识立体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

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及平面展开图,根据三视图画出一些简单的实物图; 进行线段的简单计算,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 掌握角的基本概念,进行相关运算;

巩固对角得度量及运算知识的掌握,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经历相关内容的归纳、总结,巩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了解图形的分割和组合,探索学习空间与图形的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对图形的认识和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应用的过程中,体验推理的意义,获取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及一些重要的概念、性质等。

解决方法:通过观察、测量、折叠、模型制作与团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自然就加强了对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对图形的表示方法,对几何语言的认识与运用。解决办法:通过多实践操作;加强对几何语言的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式。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一下,这一章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师可以先给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投影仪)

(教师先给一段时间思考,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二、知识回顾

教师提问: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师:(概述)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物体的形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抽象的几何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初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师:我们来对各个小节的知识回顾一下: 第一节:

多姿多彩的图形: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引入几何图形,使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通过三视图我们可以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也可以把立体图形展开为平面图形;几何体也简称为体,包围体的是面,面面相交为线,线线相交为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举例:广场礼花在夜空中留下的图形,你是否看到了点动成线?在电视中看到收割机在麦田中收割小麦,你是否看到了线动成面?

第二节:

1.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从图形上看,直线、射线可以看做是线段向两边或一边无限延伸得到的,或者也可以看做射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线段可以度量,直线、射线不能度量。

2.直线、线段性质: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或者说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线段中点: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叫线段中点,如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则有(1)AC=BC= AB 或(2)AB=2AC=2BC,反之,若有(1)式或(2)式成立,亦能说明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4.关于线段的计算:两条线段长度相等,这两条线段称为相等的线段,记作AB=CD,平面几何中线段的计算结果仍为一条线段。即使不知线段具体的长度也可以作计算。

例:如图:AB+BC=AC,或说:AC-AB=BC

第三节:

1.角的意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2.角的度量:1°=60′ 1′=60″ 1周角=360° 1平角=180° 1直角=90° 第四节:

1.角的大小的比较:(1)叠合法,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在重合边的同旁进行比较;(2)度量法。

2.角的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如图:OC平分∠AOB,则(1)∠AOC=∠BOC= ∠AOB。

∠AOB或(2)2∠AOC =2∠BOC =

3.有关角的运算:

举例说明:如图,∠AOC+∠BOC=∠AOB,∠AOB-∠AOC=∠BOC

用心

爱心

专心 特殊情况,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第二课时

一、例题讲解

例1 如图3-162所示,讲台上放着一本书,书上放着一个粉笔盒,指出右边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左边立体图形的哪个视图。

图3—162 解:(1)左视图,(2)俯视图,(3)正视图

例2(1)如图3-163所示,上面是一些具体的物体,下面是一些立体图形,试找出与下面立体图形相类似的物体。

(2)如图3-164所示,写出图中各立体图形的名称。

图3-163

图3-164 解:(1)①与d类似,②与c类似,③与a类似,④与b类似。(2)①圆柱,②五棱柱,③四棱锥,④五棱锥。例3(1)过一个已知点的直线有多少条?

用心

爱心

专心(2)过两个已知点的直线有多少条?(3)过三个已知点的直线有多少条?

(4)经过平面上三点A,B,C中的每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5)根据(4)的结论,猜想经过平面上四点A,B,C,D中的任意两点画直线,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不能画,请简要说明理由;如果能画,请画出图来。

解:(1)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2)过两点可以画惟一的一条直线。(3)过三个已知点不一定能画出直线。

当三个已知点在一条直线上时,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当三个已知点不在一条直线上时,不能画出直线。

(4)如图3-165所示,当A,B,C三点不共线时,过其中的每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共可画出三条直线;当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时,经过每两点画出的直线重合为一条直线。

图3-165(5)经过平面上四点中的任意两点画直线,一共有三种情况,如图3-166所示,当A,B,C,D四点共线时,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当A,B,C,D四点中有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可以画出四条直线; 当A,B,C,D中不存在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可以画出六条直线。

图3-166 例4 如图3-172所示,已知三点A,B,C,按照下列语句画出图形。(1)画直线AB;(2)画射线AC;

用心

爱心

专心(3)画线段BC。

[分析]本题要求能根据几何语言规范而准确地画出图形,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第一,要读懂这些几何语句;第二,要抓住这些基本图形的共同特点及细微区别。如直线、射线、线段的共同特点是都是笔直的线,不同的是: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延伸;射线有一个端点,向一方无限延伸;直线没有端点,向两方无限延伸。它们的表示方法:线段是用它的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的;射线是用它的端点和射线上另外一个任意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的,且端的字母要写在前面;直线是用它上面的任意两个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的。弄清楚这几点,图就不难画出了。

图3-172 解:如图3-172所示,直线AB、射线AC、线段BC即为所求。例5 如图3-173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3-173(1)图中有几条直线?用字母表示出来;(2)图中有几条射线?用字母表示出来;(3)图中有几条线段?用字母表示出来。

[分析]掌握线段、直线的区别与联系,射线的方向性,线段的无向性,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

解:(1)图中有1条直线,表示为直线AD(或直线AB,AC,BD,BC,CD);

(2)共有8条射线,能用字母表示的有射线AB,AC,AD,BC,BD,CD,不能用字母表示的有2条,(3)共有6条线段,表示为线段AB,AC,AD,BC,BD,CD。例6 如图3-184所示的是两块三角板。(1)用叠合法比较∠1,∠,∠2的大小;

(2)量出各角的度数,并把图中6个角从小到大排列,然后用“<”或“=”号连接。[分析]叠合法就是把两个角的一边重合,根据另一边的位置就可以比较出角的大小。解:(1)如图3-184所示

用心

爱心

专心

图3-184 把两块三角板叠在一起,可得∠1<∠,用同样的方法可得∠<∠2,所以∠1<∠∠2。

(2)用量角器量出各角的度数分别是∠1=30°, ∠2=60°, ∠3=90°, ∠=45°, ∠=45°, ∠=90°,∴∠1<∠=∠<∠2<∠3=∠。

例7(1)计算:①27°42′30″+1070′;②63°36′-36.36°。(2)用度、分、秒表示48.12°。(3)用度表示50°7′30″。

[分析]在复名数与单名数的加减运算中,参加运算的各个名数需化成相应的同一名数(同为复名数或同为单名数)。进行角度的单位换算时,因为是60进制,所以度化分、分化秒要乘以60,秒化分、分化度要除以60(即从高一级单位化为低一级单位要乘以60,从低一级单位化为高一级单位要除以60)。

解:(1)①27°42′30″+1070′=27°42′30″+17°50′=45°32′30″。②63°36′-36.36°=63°36′-36°21′36″=63°35′60″-36°21′36″ =27°14′24″

或63°36′-36.36°=63°36′-36°21.6′=27°14.4′=27°14′24″。(2)∵48.12°=48°+0.12°,0.12°=60′×0.12=7.2′=7′+0.2′,0.2′=60″×0.2=12″,∴48.12°=48°7′12″。

(3)∵50°7′30″=50°+7′+30″=50°+7′+0.5′=50°+7.5′ =50°+0.125°=50.125°。∴50°7′30″=50.125°。例8 任意画一个角。

(1)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度数,然后计算它的余角与补角的度数;(精确到度)

用心

爱心

专心(2)用三角板画出它的余角及补角,再用量角器量出余角及补角的度数。(精确到度)

图3-186 解:(1)任意画一个角∠ABC(如图3-186(1)所示),用量角器量得∠ABC=38°,那么∠ABC的余角是度数是90°-∠ABC=90°-38°=52°; ∠ABC的补角的度数是180°-∠ABC=180°-38°=142°。

(2)如图3-186(2)所示,用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对准∠ABC的顶点B,使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BC重合,画出∠CBD=90°(BA在∠CBD的内部),则∠ABD是∠ABC的余角,再用量角器量得∠ABD=52°。反向延长BC,得射线BE,则∠ABE是∠ABC的补角,再用量角器量得∠ABE=142°。

[注意]此题中任意画的角∠ABC必须是锐角,否则它没有余角。

例9 小明从A点出发,向北偏西33°方向走33 m到B点,小林从A点出发,向北偏东20°方向走了6.6 m到C点,试画图确定A,B,C三点的位置(1cm表示3m),并从图上求出点B,C的实际距离。

图3-187 解:①如图3-187所示,任取一点A,经过点A画一条东西方向的直线WE和一条南北

用心

爱心

专心 方向的直线NS(两条直线相交成90°角)。

②在∠NAW内作∠NAB=33°,量取AB=1.1cm。③在∠NAE内作∠NAC=20°,量取AC=2.2cm。

④连接BC,量得BC=1.8cm,∴BC的实际距离是5.4m。

二、课堂练习

1.已知平面内有四个点 A、B、C、D,过其中任意两点画直线,最少可画多少条直线,最多可画多少条直线?画出图来并说明理由.

2.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CD=2.5厘米,请你求出线段AB、AC、AD、BD的长各为多少?

3.已知线段AB=4厘米,延长AB到C,使B C=2AB,取AC的中点P,求PB的长. 4.计算下列各题:(1)23°30′=____°;13.6°=____°____′;(2)52°45′-32°46′=____°____′;(3)18.3°+26°34′=____°____′. 5.由图形填空 : ∠AOC=______+______ ; ∠AOC-∠AOB =_________ ; ∠COD= ∠AOD-_______ ; ∠BOC= _____- ∠COD ; ∠AOB+∠COD=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6.如图,A、B、C在一直线上,已知1=53°,2=37°.CD与CE垂直吗?

7.如图,经过直线a外一点p的4条直线中,与直线a平行的直线有___,共有__条.

8.如图,如果AB∥CD,那么A与C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10.《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准备课)教学设计 篇十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2.内容解析

学生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和想象几何体的展开图的过程,认识到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示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让学生初步体会几何图形的抽象性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些立体图形以及它们简单的组合,得到平面图形。(2)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立体图形。(3)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能说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简单立体图形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可以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示意图。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和它的展开图。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同一个几何体的不同展开图,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互相交流自己得到的图形,描述如何展开及折叠。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等几何概念,对于从不同方向看和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这两个知识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初中几何学习,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所以,要多指导学生从观察实物的图形入手,慢慢过渡到观察抽象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体会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并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不用实物模型,画出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立体图形。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观察,借助实物模型和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

五、教学设计 1.复习巩固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几何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能从生活中各种形状的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比如说(展示圆柱形胶棒及学案卷)?下列实物能抽象成哪些立体图形?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

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从不同方向看 教师:请大家看图片(展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为什么大家看到的不同:观察的方向不同,观察到的图形也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动态图,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在几何知识的学习中有很多规律奥秘需要去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及发现的喜悦。

3、探究新知:

①(以生活中的实物为例).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立体图形实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强调当同一个物体放置不同时,看到的图形也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球等物体的观察练习,使学生掌握这些常见物体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②(以立体图形为例)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立体图形,猜想从不同方向能看到的平面图形。教师展示三棱柱和四棱锥的石膏实物,学生再次观察实物后,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好后派代表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并讲解。

设计意图:安排了思考、观察、再思考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实践是学习开始阶段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经验,认识图形,验证学生的空间想象。所以安排在活动①先观察后思考的练习之后,过渡到活动②先思考再观察验证后作图的环节。

③(以简单组合体为例)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后,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好后派代表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并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练习,加深学生对“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并作图”的认识。

4、合作探究:

教师:已知从正面和左面看得到的图形,猜想立体图形最多由几个小立方体组成。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交流,用模型动手实践。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派代表在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事动手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获得几何图形知识和有关技能,发展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5、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教师:老师想做一些小挂件装饰圣诞树,请大家用手中的模型帮老师折一些立体图形挂件。

师生活动:学生想象后动手实践。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展示,总结自己做的是什么立体图形的挂件,它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子的(如:我做的是三棱柱,它的展开图是2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先想一想,是对空间想象力的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折叠的作用,它可以验证想象或帮助发现结论。先想象一下,再动手操作,然后反思操作过程,有助于培养空间想象力。

6、合作探究: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正方体的展开图都有那些呢?

师生活动:学生先想象,再利用手中的正方形片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巡视指导。验证成功的,派代表在全班展示。验证不成功的,也派代表介绍不能折成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排列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先想象,再动手实践验证猜想。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在实践中体验了从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过程。总结折叠失败的展开图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反思后从失败中总结学习经验的学习习惯。

7、归纳小结

教师:本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是平面图形,而不同方向的平面图形合起来可以表示一个立体图形)。立体图形表面展开图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门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成平面图形。反之,若干个平面图形也可以围成一个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回顾;突出重点的知识技能,完成知识体系建构;加深学生对认知方法“具体-抽象”的理解。

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等几何概念,对于从不同方向看和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这两个知识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初中几何学习,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所以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多指导学生从观察实物的图形入手,慢慢过渡到观察抽象图形,重视动手操作、观察、想象、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体会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并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成功之处:

1、创设问题情境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态图片的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容易理解从不同方向看同一个立体图形有可能得到不同平面图形。

2、问题设计由浅入深。观察立体实物--想象抽象的立体图形-观察实物验证自己的想象 鼓励学生先动手实践、后思考结论,逐步过渡到先思考、后动手验证,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3、在教学的实际环节中,充分的利用实物、模型和信息技术工具,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本课不足之处:

1、简单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的练习时间略长。

11.《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设计 篇十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会读写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12.《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准备课)教学设计 篇十二

全彩凤

几何知识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掌握必要的形体知识,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认识、改造人类生存空间的需要。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不失时机地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下面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开展好立体几何图形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圆锥的教学:我在复习准备时选用粮囤做感知材料,形象地展现了由粮囤(圆柱)变为粮堆(圆锥)的过程。展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便于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二是重视学生的操作观察,把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主要建立在亲自“摸一摸”、“看一看”等具体的感知动作上,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帮助学生切实建立起立体图形的表象。

三是重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形状的物体”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如何测量圆锥的高,就不只局限于书上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是重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亲身体验,重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完成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例如在认识圆柱的侧面时,采用了让学生把圆柱包起来,再展开看一看的方式进行亲身体验,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当然,在教学设计中还应十分强调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形象地展现如:高的平移、圆柱、圆锥侧面展开等难以讲述的内容,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关于第二单元的几点教学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全单元编排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圆柱,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等活动初步感受了圆柱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之处。先教学认识圆柱,再教学认识圆锥,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它们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

认识圆柱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让学生仔细观察圆柱,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圆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而且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前两点学生容易注意到,第三点往往会疏忽,在交流的时候,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例题引导学生把认识圆柱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认识圆锥上来,在观察圆锥形物体的基础上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在交流圆锥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圆锥的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帮助学生理解圆锥高的含义。

2.在现实的情境中,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是旧知识。

教材指导学生“沿着接缝剪开”,经历展开圆柱性纸筒的活动,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要研究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让学生在侧面展开成长方形和长方形卷成侧面的活动中,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3.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认识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以下简称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第二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安排第一步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认识等底等高的含义,便于判断圆柱可以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二是从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底等高,体积也相等的事实,引发等底等高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活动心向。三是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最终也要这样计算。这些目的要在思考和讨论中实现。第二步的教学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在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探索思路后,展示转化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学具,明确转化的方法与过程。第二,让学生明白,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拼成的是一个近似于长方体的物体。如果圆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成的物体越接近长方体。第三,让学生思考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圆柱的关系,体会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体积不变,底面积不变、高也没有变。用“底面积乘高”算得的既是转化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也是原来圆柱的体积。这是形成圆柱体积公式的推理活动。

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教材首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直观估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进行这个估计是形成一个猜想,如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确定的倍数关系,就可以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然后验证估计,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

《圆柱和圆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孙岩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内容就快要教完了,可班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令我非常担忧。这一单元知识内容表面上看好象没有多少难度,课堂上模型出示,实验演示,学生动手操作,亲自感知,知识内容距离学生生活也不是太远,课堂上也不是死气沉沉,书本上知识结论(各种公式)也简明易记,可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却恰恰相反,我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1、公式记不牢,一用就出错。

如果单纯叫学生背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可能不费什么事。但是遇到几个基本公式综合在一起或者基本公式又会产生变形的情况,如S圆柱侧面积=πdh或2πrh,S圆柱表面积=πdh+2πr²或Ch+2πr²,V圆柱=Sh或πr²h,V圆锥=1/3Sh或1/3πr²h,学生却容易产生遗忘和混淆,在实际做题时,往往随便拉来一个公式,把题中的数字往上一填,就开始计算了,结果往往是错误连连。经课堂提问表明,许多学生在学了复杂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后,反而前面的简单公式却记不得了。

2、计算心不细,中途频出错。

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圆锥的体积计算题中,往往要涉及到多位小数在一起相乘,有时还牵涉到取近似值的问题,计算步骤一多,学生就会心烦意乱,只要中途一个环节稍有疏忽,就会“全军覆没”。就连一些数学思维能力出众,计算基本功较好的学生也频频栽跟头,学困生就干脆“缴械投降”了。于是一看到那么多的数字在一起相乘或相加,学生心里就直发毛。

3、分析能力弱,应用题“卡壳”。

学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后,一些诸如“圆柱与圆锥之间体积、底面积和高三者之间变与不变”而产生的新问题把学生绕得头脑虚昏,无所适从。对于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中故意设置的小“陷阱”如:单位名称不统一,标准公式中的一个条件必须通过题中的条件转换以后才能得到,还有一些将立体图形展开以后再需要在头脑中还原等第题目学生感到十分头疼。我觉得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到如此高的程度

4:审题不清,思路判断失误 如求无盖水桶的铁皮面积时用底面积乘2 如用铁皮的面积去成每升水重1千克 如把压路机压过的路面面积算成表面积

上一篇:优势病种总结分析下一篇:关于十堰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几点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