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感言

2024-07-22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感言(共13篇)

1.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感言 篇一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总结

今年五月有幸再次参加了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收获颇丰。第一次培训初步认识了网络,掌握了基本的操作常识和技能。而这次的学习,除了在技能上有所长进,更重要的是观念上有了更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的重大影响。

通过聆听专家们对《积极的六项选择》、《认知与暗示的魔力》 的讲座让我深刻意识到教师不能把握生命的长度,但能拓展生命的宽度,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能好好把握今天,我不能样样胜利,我却可以事事尽力。让我们教师在这样的积极选择中体验幸福,增强幸福感。《教师法制观念的培育与生成》 课程以法治的理念,从教师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教师教育法治观念的培育与生成,通过教师教育法治观念的生成,“再造”人民教师的主体地位。

讲座《教师制作演示文稿的十个小技巧》、《简易多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增强课堂互动效果的利器—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微视频的加工与编辑》等等的解析,也让我真正的意识到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的匮乏,软件使用的贫瘠,也深深的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个现代教师的重要性,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信息的脚步,跟上社会的发展,跟上教育模式的改革就要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化的技术和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要求我们适应教育的信息化的到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改革。听了老师们的解析与演示操作,使我开拓了视野,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教育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循规蹈矩的。教育也要时代化,要融入到现代的生活之中,融入到这个信息的时代,这个信息的社会。同时,我会一如既往的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自我的专业技能、业务能力,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努力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的现代化的新兴人才。

培训后打算:

1.虽然经过这次信息技术提升培训,自己有了较大收获,但学习是无止境的,我还将继续学习,更新知识,提升信息技术能力。2.将本次培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本次培训成果,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结合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感言 篇二

根据训后跟踪反馈的信息,我们发现这种培训方式对已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年轻教师效果较好,对城镇地区的学校效果比山区的要好,而转变教师们应用信息技术的观念普遍令人满意,但仍然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培训效果与地域条件有关。对条件较差欠发达地区的教师,远程网络研修的条件不是很成熟,许多地方网络不通或不稳定,使老师们心灰意冷而放弃;部分教师的电脑操作技能较差,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兴趣不大,做课件时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与效果不成正比;而少数电脑基础较好的年轻教师,在集中培训时因基地校的硬件条件先进,且可随时得到授课教师的帮助和学员间的相互促进,所以学习热情较高,可一回到自己的学校,总会遇到硬件和软件方面这样那样的问题,时间稍久,便热情消退,除了应付公开课之类的活动,基本上又回到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学到的知识也很快被遗忘了。

二是对教师工作过程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现在评价教师的工作完成与否,主要看该教的教材内容是否教完并是否布置了一定数量的作业,学生考试的成绩如何,对教师在工作中是否运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还没有纳入评价方案中,老师们辛辛苦苦制作的课件在教学常规检查中甚至不算教案,能够检查合格的教案必须是手工抄写的。大多数教师只要用熟练的费时较少的传统的方式即可完成教学任务,何苦选择费时费力又较难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呢?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深入分析,广泛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提出了改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四条措施。

一、分级措施

社会的人才结构在较大层面上看,其能力是呈正态分布的,即橄榄型,中等水平的居多,拔尖的和能力低下的较少,如果放弃最底端的部分,那就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在对人才的培训上,与其花大气力将能力低下的提升上来,不如加强塔尖人才的培养,借此拉动中间部分;与其让全体参训人员齐头并进(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如打造一个金字塔形的人才结构。

我们当初的那种培训策略过于追求大统一,对基础位居两端的学员最难兼顾。现在改变了思路,在制订培训目标和方案时,分基础培训和提高培训两个层次。其中基础培训是全员培训,目标是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基本应用,技术的广度和深度都不高,对于基础较差且年龄偏大的学员,不过多地倾注精力,在成绩评价上也不做强制性要求;提高培训是每所学校选出一位信息技术能力最强的教师,在全县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校本研训指导团队,在基础培训结束之后,再对他们进行一次为期一周左右的集中培训,规定较高的培训目标,同时对他们在“教师工作坊”中的任务也要做较高的要求,使他们成为培训和指导本校教师的常规力量。这种让小部分教师先成长,然后带动大家共同成长的方案是较经济而高效的。

二、协作措施

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充分利用组织资源,依靠团队共同的力量共同完成某一任务。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而且当成员们在协同创作时,旨在与好友或者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一群人聚在一起欢聚、交流、创作、互动,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创意火花飞舞得更快、更激昂,整体成就也必高于个别努力的总和。

湖南省溆浦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全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之一,自2012年开始,历经三年,实施了由吴松年教授主持的“专业性有效教学”项目,并在各中小学校推进了有效备课组建设。为了让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也享用协作的成果,可要求溆浦县各中小学校将校本研修切实落实到备课组的协同备课中去,相同年级相同课程统一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采用一套最优方案,由备课组成员共同完成,能者多劳,差者多学,本校的校本研训指导老师负责各学科的技术指导。同时,创建一个只有全县校本研训指导教师加入的信息技术提高QQ群和微信群,方便成员彼此交流和县级主讲教师的长期指导答疑。这种措施不但能维持老师们对信息技术持续应用的热情,还能缓解工学矛盾。

三、共享措施

资源共享是基于网络的资源分享,现在已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功能。网络上的各类教育资源多如牛毛,但由于大部分网站在收集资源时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事实上质量也是难以管控的),所以网络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要想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资源还是要花上一点功夫并采用一定的技巧,而且大多数质量较高的资源都是收费的。

为了给老师们提供有效的多媒体资源和快捷的获取方式,我校将进一步打造好自己的网站,建立一个实用信息技术资源库,为了避免与网络上类似的众多网站雷同,投放的素材资源限定在PPT课件免费模板、各类动画素材、声音素材和视频素材等,适当投入资金,从网上购买一定数量的优质资源,并把每一种素材改造成一个教学积件,使之具有较大的通用性,以便能够搭建在众多的学科中。除了素材资源外,我们还将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内容制作成微课集的形式,作为一种短平快的微培训资源供广大教师远程使用。这些资源的建设固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若发动起本县校本研训指导团队的力量,基本上就是一个化整为零的问题了。

四、激励措施

勒波夫在《怎样激励员工》一书中指出,世界上最伟大的原则是奖励;受到奖励的事会做得更好,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干得更漂亮。虽然这话也并不一定正确,因为物质奖励毕竟不是万能的,但纯靠自觉与来一点奖励甚至鼓励相比,所起到的效果一定会截然不同。

因此,在目前这种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阶段,我们虽然不能强迫老师们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但要以适当的形式进行鼓励和奖励,这就要与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将这一措施具体落实到各级学校的教师考核方案中去。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常规检查中的教案可以采用电子稿和课件的形式,即使在填报职称晋升材料中也如此;教师每学期使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节数最低不能低于某个数值,通过备课组备课时人人都要提供课件方案;学校要积极组织老师参加每年一度的“湖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县教育局也要在每学期举办一次类似的活动,凡参加者即有学分奖励,对获胜者县里和学校还要追加奖励。

以上几项措施看似简单,可要实施起来也并非易事,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只要找准正确的航向,就总有驶向彼岸的一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Z].2013.

[2]张志虎.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9):131-132.

3.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浅谈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17-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协调者和参与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行为主导者,教师的能力素质对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许多教育学专家学者指出,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基础和具体要求就是教师队伍必须现代化,只有以教师队伍的现代为的牵引,才是真正抓住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牛鼻子”,才算是真正切中了问题的关键与要害。

一、加强校内培训,提升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学校教学的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只有打造一支素质强大的教师队伍,才能促使学校整体建设得到综合提升。因此,加强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育与提升,是学校应尽的职责使命所在。对此,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营造有助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氛围,倡导教师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积极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与本领,将自己打造成具有多种技能的高素质“师帅”;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采取有效行动,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活动,比如,信息知识理念讲座、中长期系统学习、短期学习培训、突击式信息技术操作培训、信息技术技能比武等。通过引领教师参加这些学习与培训活动,促使他们更加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是有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需,是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与整体教学素养的需要。

学校组织小学老师进行信息技术学习与培训活动,必须结合教师的具体实践际,做好方案计划,区分不同层次与不同对象,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知识为切实点,着重关注“应用实用性”,促使老师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切忌“以理论对理论”的空洞说教,否则,难有成效。比如:引领教师进行办公自动化方面的信息技术培训,就是要引导教师加强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了解,促使他们对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有所掌握,促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会产生慌乱。并在此基础之上,引入他们学习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系统平台的常用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PT基础制作”、“基本的PS技术”、打印机扫描仪等常用计算机外设驱动安装、常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等等,只有当他们已经具备这些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促使他们在以后的自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积极倡导自修,不断提高教师自觉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积极性

积极的、主动的、自主的与自觉的学习,往往可以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创造各种有利于教师加强自修的条件,积极倡导广大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培训与相互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比如,通过构建校园局域网,或依托国际互联网创建教师自修平台,在平台中心提供丰富的信息技术学习资料,以备广大教师随时随地查阅;还可以依托平台创设信息技术学习交流论坛,通过论坛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心得,促使学习经验教训得到共享,推动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还可以依托网络时行自动化测试评估,促使广大教学通过自我测试的方式推进自我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查找自身在信息技术各个分支领域的不足,通过“查缺补漏”的方式提升信息技术技能。由此,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驱动,促使教师断获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最新信息,不断调整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思路、模式、策略与方法,以“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模式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学校在培训方式方法上,可以以任务的形式,让各位教师结合自身情况拟制出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促使他们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地加强自我能力提升。比如:通过制定一个两年学习计划,在某一时段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报名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班,打牢学习基础;在某一段时间内复习巩固Windows系统平台操作技能;在某一段时间集中学习PowerPoint、Authorware、Photoshop、Flash等多媒体制作软件,等等,如此一来,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便能够得到循序渐进地提升。

三、强调课程整合,不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力

有不少教师片面地认为,学习和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就是提高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术,只要掌握PowerPoint、Authorware与课件大师等软件的操作技巧,便大功告成。显然这是认识是错误的,必须避免走进这个误区,切实将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的重心提上来,促使广大教师自觉地将各类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来。

鉴此,教师在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从思想深入搞清楚的是,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掌握而掌握,而是认识到信息技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通过这一工具和手段展开形式多样、方式灵活、模式丰富的教学活动,主动更新教育观念,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促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得到整体优化升级。

综合以上,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需要长期和细致的劳动和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长期的日积月累,才能得以渐入佳境,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 夏显北.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的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3(11).

4.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总结 篇四

这八天时间,先后聆听了蒋xx、闫xx、顾xx、朱x、郑xx、李xx、祝xx、蒋xx、吴x9位专家有关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讲座,围绕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通过9位专家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解,使我比较全面地学习了有关创新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标准及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内容、方法和策略,区域信息化套餐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下的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的质量管理,培训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管理与方案设计等内容;初步了解和学习了有关 “翻转课堂”、“微视频”、“可汗学院”等一些世界顶级的教育模式,以及国内对这种教育模式的尝试应用和取得的一些效果;了解了目前世界或是国内在教学上应用的一些先进信息技术。上海是中国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区域,到上海参加这次培训,并且能与各位专家面对面、座谈式、讨论式的交流学习一些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些教育教学情况,真的是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进一步对现阶段的教学,对教学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总体上,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教育大变革时代。

我国的教育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可以说是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还要继续发展,教育必须要向世界看齐,必须减负增效,必须同时代同步,必须同现有的信息科学技术同步,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引领教育,促进教育,这样才能使教育不断发展和超越,传统教育在我国已有多年,我国的教育要长足发展,提高质量,必须应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推动教育的时代变革。

2、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促进和提升教学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提高迫在眉睫,任务艰巨。

5.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研修日志 篇五

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必然要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收集、分析、处理所学学科的有关资料,促进该学科的教与学。因此,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文化水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当前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是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要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高素质、高起点的,应能全面适应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能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整合指的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启、技术与学科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目标就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为了更好地把握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做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大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5、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6、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否有效,并不在于运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或者一节课中使用了多长时间的技术,而在于是否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使学生完成某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事,在高水平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取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2.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在乐趣中学习才能使学生爱上学习,不再视学习为负担。从这个角度分析,判断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需要考察以下三点:

(1)课堂是否有广泛的参与度;

(2)学生有无积极的情感投入;

(3)学生有无成就感。

3.学生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

(1)教师给学生提供经过精心挑选的、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拓展资源;

(2)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能进行网上搜索。

4.学生具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有效的信息化课堂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获得了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1、学生的质疑能力2、学生自主组织信息的能力。

5.创新思维的培养;

6.学科知识有效应用:

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课堂中,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并且对学生对知识目标掌握的层次和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信息化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能否将课堂中所学的学科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能否有效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集与开发,这是实现整合的必要前提;

4、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

5、“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整合教学设计:目前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九大优化方法

1.知识点切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应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人点来进行。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人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人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

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思维训练核心: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进行有效的培养。

4.情感驱动: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记忆力。

5.情境激励: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6.因势利导:在各学科教学展开之前,教师可以先展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铺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7.合作探究: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8.自主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利用网络自己查阅资料,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9.寓教于乐:在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五、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误区

误区一:部分人认为目前以中国教育的现行体制及经济现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根本无法实现,从保护学生、保证教学进度角度看是不宜采用的。

误区二:很多人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用到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就不是一堂好课。也有人认为,使用的技术越先进越好。

误区三:目前很多学校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去准备一个精品课件参加评选活动,而活动一结束就不再使用,对课堂上使用的实用型课件则开发不够。

误区四:很多教师认为必须把课件做得非常完美,色彩比较亮丽,但这往往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观察产生干扰,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

2.教学方法及思想上的误区

误区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

误区二:错误地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

(1)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教学任务完不成;

(2)分组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存在小组任务目标不明晰,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

(3)忽视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误区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3.对教学资源应用的误区

误区一:对网络资源过分信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误区二:为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

误区三: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忽视助“学”的资源建设。

误区四: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

4.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误区

误区一:校园网建设重形式,轻效果。

误区二:建设资源的比例严重失调,忽视教师培训。

误区三:以信息技术课程为核心。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知识在不断更新,并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今天学的东西说不定明天就不适合了,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学生一定会大有收获的。同时,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文化经典和精神财富的时代。做为教师,尤其是计算机教师更应主动学习一些教育理论及专业书籍,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行动上的指导,并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既解决教学问题,激励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更高层次的思考、探究中给学生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意识,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发掘学生的潜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教师。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势必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

6.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感言 篇六

在这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中,我听了很多专家的讲座、参与了同学之间的各种讨论与交流,既修完了必修课程,也修完了老师推荐给我的选修课程,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掌握娴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个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来辅助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人生意义。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是具有前瞻性的引领作用。

比如: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可以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因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设情境,升华拓展教学;能够增大教学容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等。

再如,在讲授为主的语文教学中,应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可以创设情境,增加兴趣;应用书写功能,可以自主互动,注重生成;应用探照灯放大镜功能,可以突出重点,关注难点;应用绘图功能,可以理清思路,把握文脉;应用记忆回放功能,可以回顾重温,课堂小 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7.提升审计人员信息技术能力的思考 篇七

一、现代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作为一个现代审计人员, 要胜任职业工作, 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知识结构、技能及职业道德, 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 (后简称《指南》) 有清晰的说明。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要求的视角进行讨论。

(一) 会计数据的取得与转换能力

在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中, 数据都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存放于计算机系统中。当所有审计资料都要求被审计单位打印出来, 不仅造成现有设备及资源的极大浪费, 被审计单位也难以接受。现代会计的数据处理过程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见的“黑匣子”, 绕过“黑匣子”的审计方法, 会带来一种特殊的审计风险。因此, 适应现代会计环境现状, 掌握一定的数据获取及转换处理方法, 能自如及时方便获取被审单位的会计数据并转换为能为审计所用是开展现代审计的第一步。

(二) 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及数据流转

对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生产过程、数据处理流程及控制措施的了解是现代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必须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课程, 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 充分了解其功能结构、数据流程及控制点, 使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由“黑匣子”变为“白匣子”, 从而有利于保障审计质量。

(三)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基础及拥有一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基于信息技术的审计, 使审计的许多工作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也都在计算机上进行, 因此, 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必需的。除了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及网络知识外, 笔者认为还需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excel工具的应用等。另外, 一些特殊的审计业务, 也需要借助计算机工具来完成。

(四) 掌握现代审计方法的一般技术与方法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除传统审计的内容外, 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 如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审计、系统开发审计、应用程序审计及数据文件审计等。现代审计要绕过计算机系统完成不仅成本高, 效率低, 也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要完成现代计算机审计任务, 除传统的技能外, 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辅助工具与方法, 包括应用审计软件的能力、掌握Excel辅助工具及对应用程序审计的各种方法等, 这些方法与工具将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降低审计成本与风险。

二、高校审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改进

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目前高校对审计专业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与内容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尝试改进:

(一) 重视审计的实践教学环节

审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纯理论教学解决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 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学生实际动手和应用能的培养, 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实验室的建设,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等模拟实验室, 通过模拟实验及作业练习的方式来实现。如在审计软件上完成审计任务进行模拟实验, 甚至可以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模拟实验的无缝对接进行信息系统审计来增加作业的综合性。模拟实验练习的优点是方便灵活, 可以开放性的。二是注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加强与审计机构、会计审计事务所、企业、软件公司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鼓励学生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验实践教学方式的一个好处是增加了学生自主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训练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了解常用审计工具的基本功能及其操作方法;增强运用各种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及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 掌握一定计算机基础、工具及方法是审计专业人才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笔者认为, 至少应设置以下一些课程或内容:计算机基础及网络知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及模拟实验、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及模拟实验等, 另外, 应鼓励学生辅修ERP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其中会计信息系统及模拟实验课程主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程、功能结构及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管理、操作及系统安全等一般控制与应用软件控制等, 同时, 适当补充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 这叫知彼;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及模拟实验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及工具;鼓励学生辅修ERP供应链管理及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基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水平的提高, 信息化已不是仅仅停留在会计层面, 而是拓展到整个企业管理层面, 会计与其他业务部门已紧紧整合在一起, 这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及控制产生影响, 需要审计人员有充分的认识。

(三) 提高教师师资队伍的水平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教学水平好、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搞好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高, 涵盖多个学科领域, 主讲教师既要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 具有审计学、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背景。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理论素养, 还要具备较强的实务水平和能力。因此, 高校及培训机构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与素养的提升, 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全面、能适应理论和实践教学需要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是保障审计教学质量的基础, 也是培养合格审计人员的保障。

参考文献

8.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感言 篇八

【关键词】高职教师 信息化 教学资源 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031-02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也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强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均提出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加快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高职教师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主体,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升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意义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当前,信息技术仅仅是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而存在,尽管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已经普遍使用了多媒体和PPT技术,但仍然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与学的思路正在从“技术导向”向“学习导向”变革,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将改变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模拟仿真,设定情境,把教学内容真实可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依赖课本学习转向自己利用资源学习,由依靠教师讲授转向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都将得到彻底改变。

2.改变教师和学生间关系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将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将发生改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受教室、图书馆等物理空间的限制,也不再受课上、课下的时间限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互联网思维正在成为一项日益重要的关键技能,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信息技术教学将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效果。数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信息的广泛应用,可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这种多样、新颖、生动的教学模式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符合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应新形势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是新形势下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次重新定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信息化技术的充分应用将适应新形势下这一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不仅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素养,更关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培养,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等。

二、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分析

1.教师的信息应用意识不强

教师的信息意识是反映在教师对信息资源的渴望程度和对相关信息的敏感程度。目前一部分教师能够较好地运用网络媒体和网络平台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但大部分的教师信息感知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已经适用、习惯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教学方式,不习惯使用新的教学工具与新的教学模式,加上由于多数骨干教师年龄偏大,对新技术的接受与学习的能力相对偏低,更容易造成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抵触。

2.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尚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尽管目前职业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比较普遍,但很多处于浅层应用水平,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教或辅学的工具手段,大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是基本操作和PPT课件制作,教师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进行深层次融合还远远不够,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空间应用、数字化平台应用等能力相对较弱,远远跟不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应用于教与学的总体水平还很有限,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亟待提高。

三、信息化快速发展挑战下,高职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变化,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一系列变革,努力提升信息技术相应能力,以满足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的需要。

1.基本的信息系统运用能力

在信息技术时代,高职院校教师除了要求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使用信息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之外,还要求教师能熟悉各种应用系统的使用,包括多媒体教室教学系统、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MOOC教学平台系统、网络空间教学系统等。此外,还包括一些专业的应用系统的运用。

2.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一切支持教学活动的资源,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保障。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力具体包括对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网络教育资源设计与制作等。互联网环境中集聚了大量的数据、程序、教学软件等,面对海量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将这些资源汇集起来进行恰当的筛选、分析,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改造。同时还需要熟练地掌握FLASH、PHOTOSHOP、绘图软件等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发课件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从而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开发虚拟实验室、开展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进行网上作业测试等。所以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在现代高职教师技能中必不可少。

3.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体现在要求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各种恰当的信息资源,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学设计的工具和手段,同时创设教学情境,科学地安排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与要素,组织信息化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有效发展,保障信息化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和有效实施。

四、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策略分析

1.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

教师自身信念是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最根本内驱力。因此,需要积极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学习和讨论,使教师了解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确立教育信息化观念,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主动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只有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观念和意识得以加强,乐于信息化教学,并对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信心,其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升。

2.构建有效的培训模式,强化信息化应用能力培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技术,要切实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必须通过多元的培训、学习。可采取院校培训、校本培训、短期培训、网络自主研修等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对骨干教师群进行全面培训与指导,以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系统学习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获得信息化教学实践应用指导。同时也可发挥骨干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逐步发挥骨干教师自身的校本培训力量,由其完成对各自学校教师的全面培训与指导。另外,也可开展校际协作学习,发展学习共同体,形成长期共享和共同解决信息化教学问题的工作习惯。

3.加强院校支持力度,为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为信息化教学实践积极地提供软硬件方面的有力保障,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支点。学校应通过制定系列保障措施,激发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主动性,如:制定相应的奖惩激励制度;将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能力和评聘考核的重要标准;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和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全面促进教师积极主动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学校应搭建和完善相关信息化平台,积极支持为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提供外部条件,如:创设校园信息化教学环境;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建立多元信息化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等,为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升刚.突出应用驱动 强调学习导向 加快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

[2]王颖.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策略[J].教育探索,2015(8).

[3]王海.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浅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4]刘喆、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作者简介:

9.信息技术提升能力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小语3班33号学员

蒋晖芝

通过参加这次教师信息技术提升能力培训的学习,我懂得了许多新知识,拓宽了视野,真是受益匪浅。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它不但普及广大社会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还走进了校园,无声地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

首先,通过了这次培训,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一定的认识。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间接促进信息技术的掌握,达到“双赢双利”的共建目的。

其次,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识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教学重经验、轻创新,教师凭经验教学,形成思维、行为定势,缺乏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研究、创新。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经验教学为反思性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教师应该具有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观念。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都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另外,我还学习并掌握了如何在网页上抓图,如何做幻灯片,如何下载文件,如何处理音频和视频文件……这些知识对我的教学和生活都是非常实用的。学习和实践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我在课件制作、资源收集、网络互动等今后必须或将会用到的教育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在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了。

10.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 篇十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2015年7月至9月,我有幸参加了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校长培训,张志红老师参加了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训。新学期开学后我们镇小全体教师也参加到此项活动中来。这次培训经历了两个多月的线上培训学习和线下研修,对我们的帮助颇多,提高了学习品质,加强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提升了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坚定改革信念,更新教育理念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今天的教育和老师将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如果我们像昨天一样教今天的儿童,我们将会剥夺儿童的未来。所以我们不要故步自封,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的变化和变革。

本次培训,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信息化教学环境”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我充分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明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未来的教育是建立在完备的学习数据记录与分析上,这是互联网教育真正革新我们教育的方向所在。

二、攻克学习难关,提升技术能力

在中国教师研修网上,通过诊断测评,我了解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明确了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短板和努力方向。在阶段一和阶段二的学习中,我从自身工作环境与需求出发,了解适合的技术工具,如Sound Forge软件、交互式白板的应用等,制作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其中交互式白板的使用就是我学习的难点,我校的微格教室里虽然配置了白板,但我却不会使用,即使偶尔操作一次,用完也忘了。为了这个攻克难关,我来到学校的微格教室,打开白板,一边看专家视频讲座,一边动手操作,遇到不懂的问题还通过电话请教微格教室的管理教师,终于对白板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

阶段二的课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音视频编辑的高级进阶》主要介绍了Sound Forge这款软件。授课老师对它的功能和特点做了介绍,并介绍了Sound Forge的界面和工作窗口,并详细讲解Sound Forge中音频的编辑,主要包括:声音的任意剪辑、录音、单声道转换双声道、音量大小的调整、声音的淡入淡出、音频的生成等几部分内容。这门课程大大提高了我使用音视频编辑器的效率。学习了PPT的制作和设计后,我及时上传了自己制作的PPT。在坊主的精心点拨下,才发现自己以前在执教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育学课程时,使用的PPT背景图片虽然活泼,但稍显幼稚,与中职生的年龄特征和欣赏水平不完全相符,从而有效地改进了自己的PPT课例。

三、互动交流促发展,灵活运用见成效

在中国教师研修网参与专家答疑活动、浏览简报、学习同伴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网络平台功能强大,教育资源丰富,专家名师的水平高,令人叹服,让人向往。同行之中高手如山,上传的文章和评论,观点独特新颖,解决难题的措施行之有效。在教师研修网里,自己喜欢的讲座可反复收看,并有配套的资源下载供参考;提出 2 的问题,有人助答;坊主、同伴在关注评论自己的发言,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参与互动。有的人虽在现实互不识,网络在线却见如故,哪怕在静静的深夜,你也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次培训的学习内容非常全面、实用,除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研究方法有点儿偏重于理论学习外,主要从计算机基础操作,如文档编辑,数据的统计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方法,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设计基本方法等基本技能方面进行培训,还结合大量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特别是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与处理,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教师如何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等培训内容,为第五阶段的成果展示提供了指导与帮助。教师把自己在网上网下学到的手艺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变得更加完美。看到她们与以往炯然不同的精彩表现,喜不胜收。

11.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感言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综合能力;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7-041-1

一、基础性操作是有效性的基石

没有基础就没有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当一个较为简单的任务在教师讲解和演示完成后,让学生来操作完成时,学生会出现很多操作上的问题。例如:在教Excel的数值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在输入“’”、“'”时,在教师操作时没问题的事到学生手上却变成了问题,虽然同是一个逗号,但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所操作的结果也完全不同,这让学生感觉到,一个符号,在输入时的状态不同,其运算结果完全不同,让学生的亲自操作产生错误,教师再进行讲解,让学生从错误中得到感悟。再如:在学习Word软件时,学生对键盘的熟悉度很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打字速度太慢,有的学生一分钟打不了二、三个字,教师只好把一些文字性材料事先打好让学生复制、粘贴,以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进度。后来我改变教学方法,一上来打26个字母来熟悉键盘,以学生的兴趣(QQ聊天)为学习的突破口,实现学生打字以盲打为教学目标,并结合键盘的功能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输入速度。针对学生上机操作的有效性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有“目的”意识;为解决这个“目的”去设计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师的有效性。其次,在“小班化”教学的今天,学生的参与性更容易实现,教师把重点放在学习困难生上,教师在注重困难生的同时,再关注每一个,才能成就每一个,最后做到快乐每一个,让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个性的发展。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有效性的保障

在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教师业务水平是实现综合实践能力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这几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变更的很多,以往的初中信息技术教程的编写都是按活动的方式来编排的,每个活动书上都写着它的操作步骤,有些活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而今的信息技术教程完全改变了以住的编排程序,借鉴国外计算机教学理念,融合一线教学经验,反映学科基础知识体系化,把学习内容按模块化、结构化进行设计,每个活动没有一个操作步骤,只有要求和结果,完全没有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生“其然”的过程同时,要讲明其“所以然”来。例如:在PowerPoint中插入Flash动画的方法并不稀奇,我们惯用的就是通过“控件工具箱”插入控件的方法来调用,那么问题是PowerPoint 2007的“控件工具箱”在那里呢?我们在PowerPoint 2007现有菜单中是无法找到“控件工具箱”这个工具的,要想调用它,我们还得进行一番设置。首先要开启“开发工具”选项卡,其次要在“开发工具”选项卡的控件进行必要的设置,决定Flash控件的大小,再进行Flash参数的设置。此过程比较复杂,还要懂一些VB语法,但要教会学生需要教师专业化知识的提升,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才能够保证在课堂上,用熟练的专业语言交流授课、从专业的角度分析、用专业的眼光审视学生、做到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也是对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三、趣味性的教学是有效性的重要过程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用感性材料作多角度设问,让学生在熟悉旧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有梯度的层次设问中逐步过渡到新问题,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贴近学生的需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例如:学生第一节课学习软件“Excel”时,可先让学生利用附件中的“计算器”来计算“Word”表格中的数字,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感受“计算器”的不便,来引入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的软件“Excel”。来提升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教授“音视频获取”时,教师可先下载一些比较时髦的音视频材料,让学生去欣赏去享受这种美感,来提升学生对这些音视频文件的获取方法,让教学过程有趣味性,不让学习变得乏味。

四、及时的评价与反思是有效性的指标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不同,学生的作业要求在课堂上完成和上交,而每个学生完成的时间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我在设计复习Excel表格时,用Excel表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练习题,此练习设计了“数字转换”、“拖拉整体复制工作表”、“数值的有效性”、“隐藏列(行),显示列(行)”、“为些表设密”等五个活动内容,并还有相关的文字、数字录入。学生完成最快的用了十分钟就上交作业了,最慢的要到快下课才能勉强的完成。我利用这个时间对学生进行作业评讲,学生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评价与反馈,特别是我校“小班化”教学,学生基数少了,这让关爱每一个评价、每一个能得到实现。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一环,评价的反馈更重要,把评价沦为形式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

总之,提升信息技术综合能力教学的有效性是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案例,抓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调整,及时地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评价等等。让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享受学习中的快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来实现知识的迁移,提升个人能力,树立个性发展,使这门工具性学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使之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12.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感言 篇十二

从这一系列特点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知识的剖析, 并拟定适应本人专业发展的计划, 这是维系教师个人专业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这个复杂而艰巨的自我提高过程中, 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利用现有资源参与富有共性的“知识学习”以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更重要的是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整合、创新, 以实现共性知识个人化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目的。由此可见, 引入知识管理技术对于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重视知识管理新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 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1996年,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 将知识划分为关于事实的知识、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和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四种类型。同时根据知识获取的方式, 知识管理理论进一步将上述知识进行了分类, 共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理念也被引用到教育领域, 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认为:“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看, 知识管理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 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 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由此可见,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的培养, 对实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大有裨益的。换句话说, 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去指导信息技术课的改革, 将是事半功倍的。

本文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入手, 探讨利用知识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的方法。首先, 让我们从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谈起。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知识具有跨度广、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点, 我们可以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四个角度探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1. 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是信息技术教师所应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它是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特定教学工作的基础, 应呈现系统深入、组织良好的状态。这些本体性知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知识、计算机科学知识、教学设计知识三个方面:信息学的相关知识包括信息与教育、信息存贮与检查、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学方法论等;计算机科学知识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等;教学设计知识包括新的教育理念的掌握,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等。

2. 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成功地进行相关工作的必备知识之一,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主要包括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 而这一过程就是教师将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本体知识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用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科学规律, 对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知识进行重组和表征, 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同化和顺应, 建立自身的内在知识体系。

3. 背景性知识

背景性知识是影响教师成功的重要因素, 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综合的文化涵养、宽泛的知识范畴。哲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法学、逻辑学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决策和管理的知识有助于教师掌握现代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理论、原则、程序和方法, 并应用到学校教学中;而教学研究方法的知识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整理, 认识教学现象之间内在的联系与规律, 寻求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途径。

4. 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是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提炼, 主要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根据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性质, 实践性知识主要包括以教学设计为中心的实践性知识、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知识、构造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实践性知识、进行媒体开发应用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现代教育研究的实践性知识等。

上述知识群, 正是知识管理的对象和目标依据, 也是呈现知识管理成效的具体领域。那么究竟怎样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运用知识管理技术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

前面所讨论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也有共性知识和个人化知识。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个体来说, 为了达到完善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提高实践应用技能、促进全面持续发展的目的, 应该运用知识管理理念与技术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共性知识的个人化, 使各类知识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实践, 同时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共享。我们从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如图1) 。

1. 知识生成管理

知识生成管理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创新。知识获取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的来源, 也是其专业能力得以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师获取知识不应仅限于学校教育和专门培训, 应随时随地学习以补充提高自己, 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隐性知识。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具有知识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能够对原有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变革与升级。知识的创新往往伴随着知识的应用, 这时信息技术教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情境, 原有的知识可能无法解决问题, 教师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反复的分析、整合、再应用, 从而产生适用于新情境问题解决的知识。

2. 知识积累管理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已经获取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以保证知识的正确性、鲜活性、有用性和条理性。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更新较快, 教师应根据所面临的环境变化, 对原有知识进行实时地更新和升级, 始终保持其掌握的知识与所面临的环境相适应。

3. 知识应用管理

知识应用就是学以致用, 是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选择应用的知识需要与实际情境相符合, 通过原有知识或将原有知识进行优化组合, 形成解决问题的新能力, 进而实现知识创造价值的飞跃。特别是对于应用起来较为困难的隐性知识, 更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对其进行科学地整理和保存, 如:积极参加由专家莅临的脑力激荡或一对一的指导等, 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动个体的元认知不断进行总结与反思, 以扫除隐性知识的应用障碍。

4. 知识交流管理

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应合作互助, 实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自由使用。这样扩充了知识应用的范畴, 减少了个体再次获取和整理知识过程中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提升知识的使用价值。建立基于Blog的学习共同体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共同体内信息的交流可以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学习者之间相互影响, 共同研究、共同分享、共同创造新知识, 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结构, 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要真正做到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 在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增强知识管理能力的基础上, 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实践应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管理知识、创造知识。

四、小结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技术教师应以系统整合的观点来看待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和知识的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能够恰当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知识管理工具高效地提高专业水平、挖掘专业潜力, 从而对外部教学环境变化作出快速、积极反应, 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有效地预测和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美好前途。

参考文献

[1]尹俊华等编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李雪莲.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型[J].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 2005.

[3]曼燕霞, 刘敏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刍议[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 (8) .

1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 篇十三

1、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2、懂得了媒体的特点,了解各类媒体对教与学的支持作用。

3、学会了运用技术进行教学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编写了学习笔记,准备上传到网校与学友和同事们共享学习成果。

5、掌握了分析演示型教学媒体特点的方法,提高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6、学会了运用文字编辑软件编制常用教学文档,运用网络工具搜集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工具如offfice、“windows画图”、格式化工厂等对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资源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运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或网页制作工具整合教学资源。

7、学会了使用常用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量规和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8、消除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畏惧心理,形成了对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的认同。

9、形成了将教学技术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0、了解了技术对社会、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树立了在教学中运用技术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今后,我将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探讨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

上一篇:国庆节放假调休下一篇:股权激励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