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课堂的魅力

2024-08-31

语用课堂的魅力(精选11篇)

1.语用课堂的魅力 篇一

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知识传授的途径

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知识传授的途径

邵淑萍

目前,中学的英语课堂教学仍属一种“知识”型的课堂教学,即将英语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语法规则和用词规则的详细讲解和词语的机械性操练,而忽视了对所教词句语用规则的传授。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语法条文记了许多,单词也认得不少,但一用英语进行交际,就不尽人意了。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1、结合语用知识讲授语言知识

简单地说,结合语用知识讲授语言知识,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或称交际意义)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理解语言的意义并学会表达。众所周知,语言的使用是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的。在具体的言语交际环境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当我们想要表达“要他人把房间里的窗户关上”这一交际意义时,英语中至少有以下几种语言形式可供选用:

1) Please close the window.

2) W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3) 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better to close the window?

4)You might close the window.

5) It’s cold in here.

然而,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则要求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否则就会造成语用上的错误,达不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形式的教学主要体现在语言难点(即词语和句子)的教学上。教师对语言难点的`讲授基本上还停留在对词语意义的解释和对句子结构的分析这一层次上,而对词语和句子在实际运用方面的有关知识则传授得很少。笔者认为,这种脱离相关语用知识来讲授语言形式的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例如在教“dog”一词时,如果不适时地介绍一下英美人使用该词的一些情况,学生在运用中就很难体会出“You are a lucky dog.”和“Every dog has its day.”这类句子的褒扬之意。又如在讲授“You’d better do something.”这类句型时,若仅仅局限于从语言形式方面对它进行分析解释,而不从语用的角度来说明它的使用情况,则很难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类句型的用法。

2、提高课堂言语交往的质量

课堂言语交往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用语言进行的交际,如课堂指令性话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说和写,以及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评价等。课堂言语交往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国外,这一领域的研究自7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课堂语言的交往的话语结构、语言特点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推出了不少模式和理论。在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仍处在理论引进和介绍阶段,不少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还没有意识到课堂言语交往对学生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教师式语言由于具有语句较短,语法结构简单,抽象难懂得词少以及发音较清楚等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较理想的“可理解

[1][2]

2.语用课堂的魅力 篇二

电影是以视听维度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来实现交际目的。一部电影的成功, 离不开其角色间精彩的对话对角色人物的塑造。《北》的成功不仅在于影片题材内容的突破, 更在于角色间的精彩对白, 推动着情节发展直至高潮。本文以Grice的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 主要通过分析文佳佳的对白以展示这一人物形象, 帮助观影者更好地理解人物角色。

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1967年提出的理论。1975年, 又在其著作《逻辑与会话》中再次提出这一概念, 并阐述了四条准则。1.量的准则:尽量提供对方所需信息, 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信息量, 不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2.质的准则:不说自知是虚假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所讲的话要有联系;4.方式准则:讲话要简练、清楚、有条理, 避免晦涩, 避免歧义;

一般情况下, 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而遵循该原则, 使交际活动更经济。但在实际生活中, 为了表达更深层次的话语含义, 合作原则并不是不可违背的。有时候人们也会“为了维护一条准则而不得不违反另一准则”或“故意违反或利用某一准则来传递话语含义。”

一、违背量的准则

文佳佳在圣诞节的夜晚被老钟放了鸽子, 一个人来到Frank家。

文佳佳:还有地下室, 哎, 你这多少平米啊?多少钱啊?要多少钱呀?

Frank:, 呃, 五十万。

文佳佳:五十万?四百万都不到啊?北京那边, 二环内俩厕所!我也得买一个, 不错!

电影中Frank是个沉默少言的人, 而文佳佳则是一个说话不断的人。当Frank回答了她房子的价钱时, 她十分惊讶, 紧跟着说同等价格在北京买房的情况是如何, 最后说自己也要买一个。这些信息, 显然不Frank所需要的, 违背了量的准则。但这一违背却将文佳佳追求物质的小三形象刻画了出来, 与后面脚踏实地、努力生活的单身母亲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违背质的准则

朱莉在派对上装哮喘发作, Frank和文佳佳一起去接她。

朱莉:你衣服怎么反着穿?

文佳佳:新潮。

电影中的朱莉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角色。本是中国小孩, 却有着西方人的坦率和直接, 还有大人的成熟和独立。文佳佳因为寒冷将毛大衣反正穿, 朱莉见了毫不隐晦地问她为什么反着穿, 文佳佳只回答说新潮。文佳佳的回答显然是虚假的, 但显示了文佳佳的机智。因为她心里清楚, 面对“人精”一样的朱莉说了实话, 定会招致嘲讽。

三、违背关系准则

周逸和陈悦在看电视, 文佳佳为了缓和关系故意跟两人套近乎。

文佳佳:美国呀, 就没有说什么孕妇不能吃螃蟹的说法。

陈悦:人家没有吃螃蟹, 人家吃饺子呢。

周逸:吃你的苹果。

周逸因不能忍受黄太答应文佳佳的无理要求便用英语调侃黄太, 文佳佳听不懂, 周逸含沙射影地用中文说美国孕妇不吃螃蟹, 怕生出来的孩子横行霸道。文佳佳当真了。周逸和陈悦因看不惯犯有“公主病”的文佳佳, 对文佳佳的示好无动于衷, 对她的话也没有作正面回答, 两人都王顾左右而言他。但文佳佳并未继续追究。这是对关系准则的违背, 但也展现了文佳佳并不是一味的要强好胜, 也害怕被孤立, 内心渴望跟她们处好关系。

四、违背方式准则

Frank陪文佳佳去酒吧, 文佳佳醉酒。

Frank:很多人生养一个孩子不那么简单。

文佳佳:你看着我像简单吗?我没有工作, 他又不肯离婚, 我没有办法去开证明, 我开不出证明我就没办法去开个准生证, 没办法去医院, 去做产检。就算孩子生下来了我也没有办法给他上户口。

文佳佳虽然在物质生活上一路飙升, 其实内心世界沉入谷底。她可以随心所欲地花钱, 却没有真正拥有一份真挚的爱情。在中国, 作为一个被社会唾弃的小三, 不得不漂洋过海赴美产子。她说的这一大段话, 很显然违背了说话简练这一次准则, 却是酒后吐真言, 真切地诉说了自己的痛苦, 与表面要强蛮横的文佳佳判若两人, 不禁让人生怜。这也显示文佳佳脆弱的一面, 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

艺术源于生活, 电影也是真实生活的反应。从以上对白分析可以得出, 人们在交际中违背合作原则的现象十分普遍。对《北京遇上西雅图》中与文佳佳有关的对白进行分析, 让观众看到一个真实鲜活、敢于放弃物质、追求真爱的形象。当然, 合作原则对该电影的分析也有其局限性, 如语境、情景对言语交际的影响。笔者将在今后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一理论, 以期更好地帮助观影者理解影片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Paul Grice.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徐忆.季红丽.电影《阿凡达》的语用话语分析[J].电影文学.2012 (01)

3.英语教师课堂负面反馈的语用策略 篇三

情感因素,通常涉及强烈的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其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在英语课堂上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的成绩远远低于其他学习者。因此教师应尽一切可能鼓励学生,并帮助他们找出正确的答案,从而推动师生课堂互动的顺利进行。如何才能做到呢?这涉及到了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即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的时候,他真实的意图并不是话语字面的意思,而是间接地表达另一个言外之意;换句话说就是,说话人表面上说这件事,其实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另外还需要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补充,它能从语篇的角度对句法结构和词汇的使用做一个更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因此本文将结合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这两种理论,从语用的角度对上述现象加以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或者说有效的表达方式即被称作英语教师课堂负面反馈的语用策略。

一、从间接言语行为的角度分析教师的负面反馈

在Austin对言语行为分类的基础上,Searle将“施事行为”发展成他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说话行为与施事行为的区分;归纳出成功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所必须满足的“合适条件”;对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与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分。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三方面来分析教师课堂间接负面反馈用语。

从说话行为与施事行为角度来看,Searle认为,言语行为的字面意思是说话行为,而言语行为暗含的真实意图才是施事行为,并且施事行为的意义是基于言语行为的字面意思。在课堂上,当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回答给出负面反馈的时候,按理应是如“你错了”或“你的答案有问题”之类的陈述行为和要求学生给出正确答案的指令行为,如“再想想,给我一个正确的(满意的)答复”等。事实上,调查数据显示教师所使用的言语行为多为疑问句式,如询问该学生“很好,还有别的吗?”或者“好,你确定吗?”等。显然,在那种场境下,教师特别钟情于使用疑问句代替祈使句来实施指令行为。

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来说,Searle区分了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与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认为它们的差别在于两者的表现形式上:前者是通过使用一定的规约手段来实现的,依据施事行为的构成规则即合适条件可给以解释,听话人是根据语句的字面之力,按照使用的规约习惯推断出言外之力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而后者则没有明显的句法标记,要给以充分解释,听话人必须联系语境依据双方共有的知识、言语行为理论和某些会话原则才能推断出言外之意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先来分析间接负面反馈实施的合适条件。话语发生的地点是在课堂上,听者是学生,说话人是教师;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怯怯地期待着老师的评价,生怕回答不好,而教师则思忖着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出负面反馈,既不伤害学生的面子又能鼓励他们开动脑筋找出正确的答案。就学生而言,在这种语境下,依据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之一的关联原则,他们能理解教师的真实意图并积极配合教师,活跃课堂互动气氛。这足以解释教师课堂负面反馈间接言语行为满足规约行为的构成规则。Searle将规约性的间接指令言语行为的施为句分为六组,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英语)加以分析、重组和补充。结果如下:有关听话人(针对已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的句子;Can you think for a while?有关听话人(针对已回答问题的学生)对回答的肯定的句子;Are you sure?(Do you have)anything else?(Do you have)anything missed?或者用疑问的声调重复学生错误的答案。有关听话人(针对其他同学)的回答及他们对已给出的答案的肯定的句子;(Do you have)any disagreements?Do you agree with him or her?Is he or she right?or(Do you think)he or she is right?Which one do you agree with?Which answer do you agree on?有关问题难度的句子;This question may be a little difficult.It is maybe a little difficult for you to answer the question.

这组还包含了重复问题,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和给学生一些提示来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答案的句子。这些被韩礼德称之为小句的陈述,在特定的语境下间接指令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作出有效的负面反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接下来将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来对之加以详述。

二、从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教师的负面反馈

Halliday将语域所包含的这三个情景语境变量与三大元功能一一对应起来:语场与概念意义;语旨与人际意义;语式与谋篇意义。注重词汇、语法在一定语境下所构建的功能(即意义)。本文从功能的角度具体分析语境、语义和词汇、语法的相互体现、相互构建。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教师间接负面反馈的人际意义。Halliday认为会话的本质是交换信息,体现在语气结构中。见以下的句子:Can you answer the question?(Do you have)anything else?Do you agree with him or her?(Do you think)he or she is right?Are you sure?划线部分是语气成分,限定成分是“can”, “do”和“are”,而主语都是“you”,语序是疑问语气。一方面,主语“you”的频繁使用暗示着听话人是信息的给予者,同时要求给出明确的个人观点。另外,通过心理折射的小句如“Do you think”和 “Are you sure”不仅旨在获取信息,而且还要求听话人对他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另一方面,使用限定成分如“can”有关听话人的能力和“do”构成疑问句型的句子属于yes-no“归一性”类型的疑问句式(ibid. 74)。这类事实型或判断型的问题使得听话人能够很自然地拒绝回答,使用如“I'm sorry”,“I have no idea”或“I dont know”等句子,这便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其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师生课堂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我们将从概念功能逻辑语义的角度来分析教师为引导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重复问题或分析一些关键点的句子,看看小句间、给学生提示的问句间如何组成小句群及他们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并列或从属的关系。Halliday按解释、延伸和增强阐述,本文将据此具体例证句群关系是如何通过词汇、语法来扩展的。

Why did Chris feel embarrassed?(1)Or why did Chris feel uncomfortable in front of others?(2)When he gave his name to the receptionist for an interview,what's her feeling(surprised)?(3)And who are the other applicants(three young women)and how did they look at him(strange look)?(4)Meanwhile,what's special about his abbreviated name "Chris" (short for Christopher (male name) not Christine (female name)?(5)Finally,what's the manager,Mr.Lambert's reaction when seeing him?(In the end,the mystery is resolved that the job is only open to women.)

就Halliday(ibid.221)而言,并列与从属关系不仅限于小句,同样存在于复合小句、复合词组或短语、复合词。此段问题扩展句群中有三句复合句:句2和句5的小句间的关系是从属的;句3内的小句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由连词“and”连接起来。教师在扩展问题的时候,使用并列或从属语义的复合小句,能给学生更多的说明和提示,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

从句间语义关系来说,这五个小句(不包含黑体部分问题句)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的内容都是围绕主要的问题而展开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加以重述,阐明,重新定义,描述或评论,从句篇语义来说,可以看作是问题句的构成部分。连词“or”是说明小句的句法标记词;连词“and”是延伸小句的句法标记词;连词“meanwhile”是说明小句的句法标记词。另外,从句篇语义来讲,问题句Why did Chris feel embarrassed?的回答要基于对语篇细节的理解归纳基础上,这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而其他句子所涉及的问题都是作者描述的具体细节,对学生来说易于理解。

最后,词汇衔接在组织教师的间接负面反馈语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句1的斜体部分“uncomfortable”是问题句中斜体部分“embarrassed”的同义词,通过换用意义相同而学生较熟悉的词汇来降低对问题理解的难度。语义域理论的运用也系统地把语篇各成分组织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常识推理),同时还扩大了他们的词汇量。[1]“面试” 语义域包含了以下的词汇如“receptionist”“applicants”and“manager”。衔接词“or”,“and”,“meanwhile”和“finally”把一系列问题联系起来,使得语篇连贯易于学生理解。

总的来说,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来加以阐述能补充我们所收集的数据,为教师在课堂上给出间接负面反馈,同时有技巧地向学生索取信息提供更多有效的语用策略。

学生的积极参与能确保课堂评估的顺利进行。正如Angelo & Cross所说,课堂评估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并理解评估策略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效应[2]。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出负面反馈时,应学会运用一定的语用策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加鼓励并采取一定的技巧降低问题难度,扩展学生视野,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现代语义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简约课堂”的魅力 篇四

—参加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

学习心得体会

肖青香

2016年3月26日,我和吴敏,甘小梅等一行八人奔赴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有幸参加了由“中国专家学者协会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孙贵合、徐长青、夏青峰的课,课后他们还作了精彩的点评,感觉受益匪浅。特别是徐长青教授讲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我的简约教学》讲座印象深刻。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课的开始用变魔术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张纸撕两下〃让学生猜想变成几片<学生猜4片。展示验证:4片。老师再取其中的一张纸撕两下会是几片<学生猜是7片。教师展示验证:7片。思考:怎么撕的<结论:只撕其中的1片变成7片。照这样撕下去每次分别会是多少片呢<能撕成2016片吗<学生茫然。徐老师及时引导用华罗庚老爷爷的话引出:知难而“退”〃遇到困难可以退一步〃回头看看〃找规律再进一步探究〃“退”是为了“进”。

学生自主解决。先猜想:会是1、4、7、10、13、16、19、22、25、28—— 学生再用手中的纸进行验证。结论:正确。当学生撕到28片时〃学生有的已经不撕了<老师问:为什么<生:可以找规律。学生找出了规律并且探究出这数列可以用代数式3n+1表示。学生还讨论出:不能撕成2016片〃因为2016-不是3的倍数。

在探究数列的过程中〃徐老师教会了学生的不仅仅是数列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 即:遇到困难〃可以退一步〃回头看找规律〃再进一步探究问题。同时还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之后又郑重其事的举行了“赠法宝”仪式。

紧接着徐老师抛出100004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很快想到:退一步〃借助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来研究多边形内角和。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但最后的结论并没有说出〃只是说这个答案已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而已。虽然答案没说出〃但我相信这个答案学生已经是心知肚明了〃不说答案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悬念〃既然老师说答案已经在学生心中〃那么学生到了课下就可能急迫的想知道他们心中的结果是否一致〃这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这节课中〃徐老师教给学生的不止是多边形内角和的知识。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将数学中猜想验证〃迁移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整节课中。

徐老师课设计的巧妙〃语言生动活泼〃肢体语言及其丰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课我们都在欢声笑语中轻松的度过〃徐老师的课太精彩了〃从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爱学。不仅仅是学生〃就连所有的听课老师都被吸引、被折服了。教学的艺术〃艺术的教学〃在徐大师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课堂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他渊博的知识积淀、诙谐幽默的风格、自然得体的教态、和蔼可亲的面容让学生在欢笑中经历了“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的学习的过程〃相信参与这次上课的学生们对于“一张纸能否撕出任一个数和一个n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的学习会深深印在脑海中〃更相信这些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会让这些学生们终生受益。

当听完徐老师的讲座《我的简约教学》后〃更是让我产生思想震撼〃他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他提出“三不讲”〃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言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里强调的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权;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突出的是以人为本。对呀=简约教学〃我们天天说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如果我们的数学教育走向简单〃不因形式的复杂与繁琐而让学生远离学习〃这不正是一种真实、自然、以人为本的学习吗<正如徐老师这节课那样〃徐老师仅仅借助一支粉笔、一张白纸和一张嘴就把课上的如此棒〃这不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吗<

简约教学追求的是朴素灵动、反璞归真〃以真实的呈现突出核心目标。徐长青老师所提出的简约教学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约思想〃“化繁为简”、“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这一理论的追溯〃恰恰体现了简约教学的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实践特征。在思考和梳理的过程中〃一个崭新的理念在我的脑海形成:“数学课堂迫切需要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就是走向简约教学。

5.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篇五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正在逐步融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自身,无非是质与量两个方面。数学就是从量的角度把握和解释世界的一种努力,所以数学是一种思想,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一种精密的语言系统。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和反映。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本身的摹本,它是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提炼,因此,它高于生活、概括生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慎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6.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篇六

八一小学 杨利民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于是,我渴望能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希望能聆听他们的教育思想,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也好让自己从中受到启迪,向他们靠近一点点。

愿望终于得偿,10月22日至23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第六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观摩活动,聆听了华应龙、钱守旺、刘松、张齐华等名家的课,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对于正在数学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此次活动的每一位名家他们的教学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理性睿智的语言如华应龙老师,有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如钱守旺老师,有幽默又有亲和力的语言如张齐华老师。最让我佩服的是刘松老师搞笑幽默的语言。他的那些“请用欣赏的目光看看她、专家级别的学生、你说了一句美丽的废话”等等教学评价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无论回答对错,优生差生都能开开心心的学习数学,都能在老师幽默评价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要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二、教学方法各具特色,呈现“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

这次的观摩课有的教师激情澎湃,有的幽默风趣,有的驾驭自如,有的理性睿智……。“本色即特色”,名师们尽其所能,在一节节精彩的课堂演绎中展现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最让我欣赏的是钱守旺老师的课堂和他的二十个教学主张。他的课堂朴实而又不乏生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加上丰富的素材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轻松松的学到数学知识。他的二十个教学主张更让我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7.语用课堂的魅力 篇七

一、语用活动的前提

(1) 注重语境创设。任何语言的学习都不是纸上谈兵, 没有情境语境, 话语就没有意义。创设切实有效的语境, 可以提升语用活动的适用性。第一, 教材语境再现。英语教师应该深入研读教材, 准确发现教材所蕴含的语用真实目的。以牛津英语教材八上为例, 其主要围绕“青少年生活内容”展开。Unit4 Do it yourself契合了时下青少年一代的兴趣, My cousin Andy的趣事更是让人过目难忘。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再现教材语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增强学生的鉴别评判能力, 彰显语用活动的生命力。第二, 生活语境迁移。在英语教学中, 真实的语用环境有助于学生感受和运用真实的语用, 并且语用的得体也会让学生在语境中真实地交流。将生活语境有效地搬到课堂中, 既增加亲切感, 又能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环境中, 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 打牢语言知识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 优美的语言, 巧妙的修辞都离不开语言知识这块基石。任何语用活动的创设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语言知识既是教学目标, 也是语言实践和提升能力的前提。因此, 一节课语言知识点的选择———即相关词汇及语法如何“踩点”问题相当重要。首先, 要与课标相符。词汇学习贯穿着语言学习的全过程, 维系着语音、语法、语篇, 是语言的建筑基石, 是一切语言技能形成的基础。因此, 一节课语言点的选择要考虑课标中的“四会”词汇、必考词汇。第二, 要与语境相关。语言的学习是不断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语用活动的开展, 要建立在前期大量输入和巩固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语用活动的需要, 甄选一些与本课语境密切相关的语言点作为教学内容。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词汇等语言点放到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中, 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并掌握, 做到有效学习。第三, 要与教师对整个学段教学的把握和理解相联系。以牛津英语教材八上为例, 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生活,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富有时代气息, 体现时代精神。模块1 侧重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 模块2 将学生引入社会, 培养他们关爱自然, 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因此, 教师应该对教材仔细研读, 深刻体会编著意图, 理解内容及内涵, 有效地选择语言点, 增强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二、语用活动的实施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运用实践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经途径。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 借助真实性、体验性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其中, 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第一, 对话交际。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语言教学的特征就是教学过程交际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话题, 在课堂中再现生活场景, 进行交际运用。实践运用的活动, 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学, 而要延伸到课外学习和生活中。第二, 看图说话。由图片设定情境, 学生根据图片提示加入自身的理解, 再转换成语言表达出来, 既能融入到语境中, 提升表达能力, 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彰显他们的鉴赏能力。第三, 听—口—笔训练。在语用活动中运用多重方式输入和输出语言点, 既增强了趣味性, 避免了单调乏味, 又加大了语言思维量。第四, 教材—生活。课程标准提出, 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展视野,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教材内容的教学输入, 形成特定的教材语境, 以此为基础, 结合社会价值观和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语境和语用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生的言语表达就有了环境的渲染。第五, 半句翻译—全句翻译—造句。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发展综合语言技能。新课程标准要求避免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 尽量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吸引和组织他们参与。因此, 在创设语用活动中也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能造句的情况下, 尽量不翻译;二是能够多用几个词组, 几个语言点, 说一段话的情况下, 尽量不说一句话;三是尽量创设语言点、语言思维量大的语用活动。

三、结束语

新课改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 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语用活动的内涵就是“学而用之”。总之, 有效的语用活动, 确保了学生学会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用学到的语言点去表达、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 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和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真正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 从而实现新课标要求。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 注重创设语境, 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打牢语言知识基础。从对话交际、看图说话、听—口—笔训练、教材—生活、半句翻译—全句翻译—造句等五方面研究语用活动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英语课堂,语用活动,语境创设,语境迁移

参考文献

[1]唐灵芝.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D].华中师范大学, 2000.

8.从语用角度设计课堂练习的策略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74-01

语文教学追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这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认知共识。但在实际操作时,课堂教学中人文性被人为拔高的现象非常普遍,就连课堂练习也是如此,脱离了课堂练习是训练工具的本质属性。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从语用角度设计课堂练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深挖文本的语用价值

一位学者说过:“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是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是积极语言。”在设置课堂练习时,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找到语言运用的对接点,实现从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

在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周庄水韵》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一组课堂任务:①写一段有意义的话,用上“石桥”“楼房”“树影”“云彩”“飞鸟”等词语。②学完《周庄水韵》后,请同学们谈谈题目中“韵”字的含义。③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为什么第三次详写?这样的安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课堂练习设计来看,该教师对学生语用能力训练的意识还是比较强烈的。在第一个问题中,该教师对于词语的训练不过于注重解释,而用群词写话,这是针对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第二个问题,教师让学生谈文章题目“韵”字的含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典型字词进行多种内涵解读,这个问题具有较高的语言训练价值,能帮助学生通过特定语境体会典型字词的含义。最后一个问题,该教师给出一组思考问题,包含写作结构、表现手法、作者情感等多种维度的内容,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训练更为全面。这一组课堂任务的设计反映了该教师的语言训练意识,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挖,寻找到适宜进行语言运用的点,才能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

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普遍缺乏系统性,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将会迷失学习方向。常见的学习方法有比较法、互换法等,下面笔者以比较法的运用为例,说明如何通过课堂练习促使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

在同一主题下比较不同文章的写法,对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学习文章的表达手法大有裨益。鲁迅的《孔乙己》(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人物(孔乙己、范进)展开,都深入地刻画了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文人的形象,从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的黑暗。这两篇文章在许多方面十分相似,然而在语言特色方面还是不尽相同,这为二文的比较教学提供了前提。在教学《孔乙己》时,笔者出示《范进中举》典型片段,让学生探讨:“《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语言特色相同吗?为什么?如果不同,两篇文章分别通过什么样的语言刻画人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范进中举》是通过传神的人物对话立体地塑造了范进的人物形象,而《孔乙己》则采用了个性化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充分展现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这样的训练过程,既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又使学生掌握了对比的学习方法。

三、拓展语言的运用范围

情境是语言训练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在语文课堂练习设计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取向,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教师要特别注意拓展语言的运用范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语言。

在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生命之舟》时,笔者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学习,理清了电视解说词导语、主体和结语的结构特点,然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傣族孔雀舞视频,让学生给其配上解说词。学生对这样的训练任务接触很少,其操作难度可想而知。为帮助学生顺利跨过思维瓶颈,笔者先对视频进行解说示范,学生观看特别投入。笔者联系生活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表达的情境,学生有感而发。有学生动情地解说:“我国少数民族有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今天观看的是傣族最负盛名的孔雀舞,孔雀是傣族人民心中的最爱,象征着幸福吉祥。孔雀舞在傣族民间流传历史久远,每年盛大节日来临,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跳起优美的孔雀舞。”从学生的表达情况看,学生语言训练效果明显,有些学生的表现超出预期。

总之,语文课堂练习设计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是学生语文学习成长的迫切需要。

9.独特的魅力造就个性的课堂 篇九

一年一度的两级学科带头人展示课活动,不仅让上课的老师展示了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风采,更给了我们青年教师难得的学习机会,听过课后,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感触,印象最深的是学科带头人老师们独特的个人魅力:流畅的口语,优美的体态,独特的教学设计„„。正是这些,造就了他们独具特色的魅力课堂。而这些也将是我不断努力,孜孜以求的目标。

情感的魅力

英语教育家罗素曾说过:“爱, 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的发展。”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是当代教师的神圣职责,美好的人生是由爱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

正是由于这份爱,教师才不会对学生产生居高临下的厌烦,不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和放弃;有了这份爱,教师才能对全体学生满怀美好而殷切的希望,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老师们正是由于这份爱,积极地保护着学生的自尊心,各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碰到了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老师们从来不予批评,或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或者积极地进行引导和启发;正是由于这份爱,老师们积极地保护着学生的创造性,马纪华和张金芳两位老师的课都涉及到篇章的分段,但他们都没有给学生统一的分段答案,而是任由学生发挥,只要有自己的见解,他们都予以肯定和鼓励。

语言的魅力

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和感召力。通过语言的表达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与你产生共鸣。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众多的学科带头人不仅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他们的语言各具特色,例如朱月芳老师的口语特别流利,张金芳老师的口语极富亲和力,马纪华老师的口语很有幽默感。独特的语言魅力为他们赢得了学生钦慕和渴求的目光。

教学设计的魅力

上课老师的每节课都有很多亮点,由于对教材的熟悉度,我主要谈谈朱月芳老师的课的导入的设计,她上的是8A Unit6的Check out,这样的课书上的内容很少,就是一段简单的对话和一个字谜游戏,生单词、语言点也很少,这就给了

10.创建高效魅力课堂的有效途径 篇十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任何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都要紧紧围绕这一主线,突出这一特点。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抓好这两个因素的有机结合也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关键。要创建高效魅力课堂就必须做好这两篇文章,做到两者最佳结合。下面是我就创建高效魅力课堂的想法和做法,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共勉。

一、厚积薄发,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

老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同时也是学习的合作者,更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者。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技能、教学技巧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多年来我特别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坚持的核心理念是:让自己在学习中教学,在教学中学习。让自己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善于积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升华。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高效课堂的灵魂。我在工作中牢牢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科研兴教的思想觉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教育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紧跟时代脉搏,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三个“不断”: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教师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首先应是一个有着良好习惯的学习者,是一个踏踏实实的乐学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善学者。教师学习的第一途径就是读书,喜欢读书是我的第一爱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需自身硬”,每年我都要读不低于250万字的教育理论,在这些优秀的教育专著中不断获取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捕捉教育灵感,不断为自己“充电”。自我学习的同时,我还通过积极参加省远程研修学习,地市组织的继续教育,公开课研讨以及充分利用网络求知,虚心拜师求艺等一系列途径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还应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实践,不断遇到新问题,不断体会教学方法的得失,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教学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离开教学实践,再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空洞的理论,如水中浮萍,如墙上草,空谈站不住脚。鉴于此,我总是有准备地对待每一节课,充分做到了课前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多方位、多层次设计课堂上的每个教学环节,为上课提供首要的保障。我还把积累的新教法充分应用到课堂上,让同学们每节课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汲取新知识的营养,都能享受到新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求知乐趣。每节课下来,我总是做认真的思考、反思、总结。想想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待于提高,然后认真地写好教学反思,沿着一次次反思、总结做成的路径去攀登教育新高峰,用点点滴滴的心得基石去构筑教育教学的金字塔。

二、精心培育乐学、善学的学生

学生不仅是课堂的主体,更是学习的实践者。有了好的教师只是创建高效课堂的第一步,毕竟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所以只有培养出乐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学习者才是让课堂充满激情活力,充满魅力的关键。只有让每个孩子都激情饱满、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都能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张扬个性,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我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学习愿望的培养至关重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的教学法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如,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知识传授要有梯度性;要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杜绝布置重复作业的不科学做法,如何把知识转变成能力等等。把这些想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2年,我刚接过四年级二班的时候,发现我班的侯昭霖同学(化名),由于智力一般,学习成绩不好,经常遭到个别同学的嘲笑。针对这一情况,我首先批评教育了那些爱嘲笑别人的同学,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动员他们主动和昭霖同学玩游戏、交朋友。然后和所有任课老师一道,帮助她建立自信,同时积极引导培养她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如遇到相对较简单的问题时有意让她来回答,教师也不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鼓励,抓住其闪光点,及时给予她真诚的表扬,鼓动同学们经常把友好的掌声送给她。这样一来,逐步帮助侯昭霖同学树立了自信心,不光是她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整个班级课堂气氛也比以前更高涨、更浓厚、更热烈。同学们做到了积极主动学习,争先提问、回答问题,我班的班风更正,学风更浓了。

“学而不思则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单纯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在我所执教的每节课堂上,注重的不光是让学生打牢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想象、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学者先要会疑”,要让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向问题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更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树立他们敢为人先的求知精神,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三、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师生关系与以往发生了质的变化。“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已经淡化,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转型,学生作为社会教育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人际关系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况且,当今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师道尊严”不但让学生在课堂上惟命是从、蹑手蹑脚,而且会禁锢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有碍学生的个性张扬与发展。严师未必出高徒,和蔼可亲的教师是最受同学们接受和欢迎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是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求知的最佳土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既做学生的良师又做学生的益友,是我追求的目标,我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还需要有一个平等、和谐、融洽、爱意满满的环境。这需要我们每个教师放下原有的“尊严”、“架子”,学会放松我们绷紧的面部肌肉,展开我们严肃可畏的面孔,给学生一个和蔼可亲的笑脸,也放松我们自己的心情,让学生不再望而生畏、近而却步。我们要以好朋友的身份不时地带着微笑深入到学生中去,带着爱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成为他们的主心骨和知心人。

11.语用课堂的魅力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语言运用 歧途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本体意味越发浓郁,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关注、作者表达策略的体悟也越发深刻。广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细加考量,拨乱反正,真正提升语用的教学效益。

一、繁琐肢解,导致语用活动功利纯粹

当下,不少教师只要一提语用教学,就自然与传统教学中的文字双基训练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既然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应该引领学生围绕文本语言进行彻底的语言训练。但基于语用理念下的言语活动与纯粹技术支撑下的文字训练不是一回事。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以下的语言训练:1.导入课文后,诵读生字词,提醒易写错的生字,当堂默写;2.学习课文中以中心句构建“总分”结构语段的方法,进行类似的仿写训练;3.模仿文本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游过来,告诉我( );4.运用多个比喻词,进行比喻的造句练习;5.仿照课文AABB式词语,并对其进行罗列、积累、运用训练。

诚然,分看每一项训练内容,都契合了语文学科的本体性,扎实有效的训练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但以综合性的整体视角观来看,则不难发现整个课堂已经成为一个僵硬机械的训练场,仿佛阅读教学就成为了各种训练的堆砌、串联的平台。而从文本视角来看,这种训练将原本美感丰盈、意蕴十足的文本视为组装而成的“产品”,文本被肢解,训练也陷入了“东施效颦”式的机械模仿中,学生获取的言语积累也成为僵硬的存在,缺乏应有的鲜活和灵动,言语能力的形成也就成为了泡影。

究其原因则在于教师将言语活动与技术训练混为一谈。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训练是紧扣着文本的内容,以程序化、技术化手段引领学生进行呆板式的语言操作,以标准统一为模式,丧失了学生对语言的天性;而言语活动则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对文本进行整体感悟,凸显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认知,学生活动中更注重语言实践的情趣性和自主性。因此,教师要从文本和学生实际出发,设置情感意蕴十足的言语活动,引领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获取言语形式密码,把握文本现象,提升语用实践能力。

二、意形分裂,导致表达策略概念教条

不少教师受“关注语言形式”理念的影响,在聚焦文本语言的过程中毫不避讳地大谈写作方法。事实上,文本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文本内容无法脱离形式而单独存在,而文本形式也不可能掏空内容成为一具空壳。真正优秀经典的文本,其内容与形式应该是高度融合统一的。如果阅读教学在内容体悟缺位的情况下,直接关注文本形式,纯粹地进行写作方法的传授和分析,实际上是对文本的“活剥”,更将文本语言推向概念化的尴尬境地,会导致课堂走向教条化的泥潭中而不得自拔。

例如《秋天》这首儿童诗,通篇运用了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将儿童眼中的秋天描绘得生动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删繁就简”,引领学生直逼文本语言形式,紧紧围绕着作者的写作方法兜圈子:这一小节运用了什么策略和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哪一自然段中运用了什么技巧,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文本是需要感悟的,这种纯理性的视角条分缕析,是对文本内在情韵的戕害,诗歌的意蕴、儿童的本真也就无从谈起了。语用课堂虽然指向于表达,但也不能放弃阅读,没有阅读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体悟,表达也难真正得到有效实施。因此,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文本的内核处探究感悟,将作者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自身的心灵语言,在获得与作者情感认知共鸣的基础上,促发言语智慧的提升。

三、缺乏整合,导致语用资源分裂零散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有不少都是出自大家手笔,其间蕴含了丰富的语言训练价值点。那在阅读教学中,是不是所有的语言现象、写作策略都应该成为语用活动的载体呢?很多教师出于“好心”,总是将所有价值点纳入课堂,正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例如《游金华双龙洞》这篇游记就出自著名作家叶圣陶之手,教师依据文体特点和内容特质罗列这样的语言训练价值点:1.学习作者以游览顺序为明线,以泉水为暗线进行谋篇布局的艺术构思;2.沿着游述顺序,积累在路上描写花朵的词语;3.感受作者紧扣景物特点,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策略;4.体会这篇游记质朴严谨的言语风格。

阅读教学讲究“一课一得”,如此众多的语言训练,如果教师不能进行有效整合,去粗存精,每个价值点的教学就只能浮于表面,如此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也就有限了。鉴于此,教师在个人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更要以教学者的视角对文本的语言训练点进行甄别、删选,要从学生学习起点和认知需要入手,选择最契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只有在众多语言训练点中选中一到两个核心训练点,细加雕琢,才能突出重点、明确目标,提升语用课堂的教学效益。

四、定位偏差,导致语用序列模糊混乱

《语文课程标准》除了提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外,还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起点,突出了不同学段下的教学目标。在语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从学段维度入手,准确定位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效果。否则本末倒置,势必陷入高耗低效的尴尬中。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从学生学段特点入手,不管是什么课文都采用大一统的模式进行教学。在低年级教学完了生字词后,总是习惯性地从文本内容的视角追问,试图将学生引入文本深处;到了中高年级,也有不少教师依旧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字词教学,一遍遍地朗读、默写,实在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一次讲座中曾经打趣地说道:“每个学段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低年级就是要把好字词关。至于‘悟出了什么道理‘这是个怎样的人与你无关。”

例如郑振铎名篇《燕子》一文就同时被苏教版和人教版的《语文》教材选用,但这两套教材分别编排在中、高两个年级段。相同的课文却因为学段的不同,其语用训练的着力点也就不尽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应该定位于文本的句、段等语言单位上。”因此,教学苏教版教材中的《燕子》一文,就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精妙,通过感悟品味、置换辨析、内化运用等手段,提升学生语言鉴赏和运用能力。到了高年级教学,则应该将教学的重心放置在文本的篇章视角上。《燕子》这篇课文是一篇典型的状物类散文,因此,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以整体的视角关注文本,从外形美、飞行美、歇息美等材料入手,感受作者选择素材、谋篇布局的构思匠心。

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的教学侧重点,这对于语用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即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语用课堂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语文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特质。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开掘训练资源,而又要整合训练资源,力争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表达形式的基础上,共同解析文本语言的表达密码,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丽芬.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12.

[2]吴辉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J].师道:教研,2012,08.(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陈尚义小学)

上一篇:职场面试英语基本问题对答如流的技巧下一篇:合伙企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