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过程浅论

2024-09-30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过程浅论(13篇)

1.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过程浅论 篇一

实验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题报告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必须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思考,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人才,而数学课堂提问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一个方面,它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二、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标准不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行为,但很多教师对提问的类型、方式、对象、节奏等缺乏良好的思考与设计,随意性大,大大降低了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还要强调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当我们力图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时,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小学 1

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而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致使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或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

因此我校申请此课题,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能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效益,增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课标课堂教学论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基于此,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学习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

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避免“假提问”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的阻碍作用。

(三)“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一)使我校的数学教师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及应遵循的原则,更新教育观念。

(二)通过对教学课例的分析研究,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

(三)在教学反思中,优化课堂提问,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四)在实践研究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

(一)提问的难易度、深度、广度、效度的研究。

(二)把握课堂时机的技巧研究

(三)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的策略研究。

(四)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1、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课堂内教师有效提问实况做进一步的了解、分析(前测)。

2、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1年7月)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定期交流、总结。

3、注意收集整理资料,学校建立课题档案,各研究成员建立班级档案和学生发展档案。

(三)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1、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后测)

2、参与教师写出总结报告。

3、整理研究资料,物化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4、交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七、研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措施

1、组织各年级数学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各年级组数学教师可以在每星期三下午进行集体教研活动,为我们进行此次校本教研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2、以课例为载体,用观察研究法来进行《关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实验对象:小学1——6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法:

(1)掌握问的方法。

(2)把握问的时机

(3)重视答问评价。

2、研究的方法:以观察研究总结法为主,每一个年级组采取磨课作为手段,最后拿出较为理想的推荐课,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录像技术,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师提问特点,评价得失,以促进各年级教师专业发展。

3、对每一节课的评价包括:

(1).课前分析。

在上课前,任课教师对教材及学生进行分析。

(2).课堂中的提问分析。

从四个方面对提问进行分析:

a、对全班学生分水平答问机会统计并分析。在这一部分中,对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到的所有学生进行分类,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三类,然后统计出各类学生发言的百分比,并进行分析。b、教师提问技术和水平分析。我们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分成无关、管理、认记、理解、推理、创造这样六个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成无关、无答、机械、认记、理解、创造等六个层次进行分析。如一节课新课15分钟,教师一共提了35个

问题,平均每分钟超过两个问题,在这35个问题中,属于理解、推理、创造性的问题又少,这说明教师的问题从总体上说思维含量不够。c、对问答的方式进行统计和分析。如是一问一答还是一问齐答,是先提问题再叫学生还是先叫学生再提出问题,对每种提问的方式进行统计并分析。从这组数据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探索程度。d、对理答的方式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是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还是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还是对学生的回答鼓励或称赞、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还是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指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每种理答的方式进行统计并分析。

(3).课后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两个内容:一是调查学生对这一节课的感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是用问卷的形式对听课的教师进行书面调查,了解听课教师对这节课的看法并进行分析。

(4).课后教师进行反思。执教的老师在上课以后,根据本节课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通过多种角度的分析,评价一节课的得失,以提高教师的提问技巧,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

八、课题研究组

课题领导小组:程培香、荣增前、周峰、韩玉英

课题研究执行组长:林琳副组长:赵元梅、吴海英

课题组成员:刘静、温海霞、殷海梅、贺晓媛、陈孝琳

2.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过程浅论 篇二

关键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措施

一、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补充了国家教学课程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是对国家教学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当前数学校本课程相对来说有着一定的知识结构,而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将数学知识有效拓展,丰富了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并保证了数学知识教学的全面发展。

2.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这种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主要是对学生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将学校办学的特色全面体现,进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加以满足,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并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层次水平以及需求加以满足,保证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3.提高了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使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这种校本课程,加深了教师对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以及家庭资源的深入了解,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保证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不仅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保证了学校和教师的综合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现状

1.教师课程观念较为传统

目前,教师课程观念相对比较传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较深的影响,学校和教师的基本课程观念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传统的教科书有着极大的依赖,其课程计划也有着一定的指令性,其思维处于一种相对陈旧的课程习惯性思维中,缺乏对数学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研究,进而不利于当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

2.教师知识技能准备不足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往往需要教师有着相对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课程问题意识,在课程实际的改革发展中,更要做好课程建设的实践性训练。而教师缺乏课程理论以及相关实践经验,在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开发的过程中,其相关的评价体系始终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缺乏相对成熟的可借鉴经验和基础模式。

3.缺乏针对性引导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建构,现阶段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往往有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于如何做好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完善性、发展性以及科学性的建设始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4.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忽略,是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由于任何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最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全面发展,而当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在实际的建设发展中,难以从根本上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于个体的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的调查研究,进而使得教材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难以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吻合,因此失去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并影响课程的质量。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在实际的建设发展中,学校的重视度不够以及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难以保证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关于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1.培养教师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意识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培养教师的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意识。首先,加快选修课课程建设,将更多的课程建设时间留给教师,保证教师对于开发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认识。其次,逐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以及多层次和可选择的数学知识课程体系,并转变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最后,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学生反思和研究问题的习惯,做好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并对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行培养。

2.培养教师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能力

在实际的拓展性校本课程建设中,要保证教师有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能力。首先,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并定期参加各类课程改革的培训,领会课改方案的基本要领,并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及时关注现代化数学知识的发展趋势,从更高的角度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要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对新的课程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完善课程内容,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最后,要保证教师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了解现代化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全面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积极推进教科研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并结合学生的长远规划和实际需求,建设好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

3.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进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

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全面建设,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中,更要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充分融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拓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并使用互联网平台,使学生的知识拓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同时,注重数学知识的某种转变,并不断征求意见,将探索的过程推进,做好高中数学知识校本课程的相关课时安排,并对其呈现的形式加以确立。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的发展特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结构进行全面提升,从根本上保证教师全面的发展,从而推进现代化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睦.“历史发生教学原理”视角下章节起始课教学的建构与反思——以“函数的概念”为例[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4(6).

[2]徐晶.高中数学折纸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陈仙红.数学作业校本化的三点尝试[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4).

[4]朱陆君.初中数学校本作业开发的流程和案例[J].中学数学,2012(24).

[5]卜玉辉.中职学校工科专业数学校本课程开发[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

3.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过程浅论 篇三

新一轮数学课程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其目标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解决问题,进行数学思考和交流,以及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出发点。为了克服长期以来,小学数学作业没有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多元智能特征的缺陷。我们认为让数学融入学生生活,把日记这一语文教学中独有的重要形式迁移到学生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正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背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运用数学的空间。数学日记内容体裁的开放性,拓宽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多元智能有了生长的土壤,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日记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把“数学日记”专题研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二、课程的目标

总目标:

1、使学生学会介绍自己寻找、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会介绍自己的学习体会,表达自己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写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独特感悟和不同的欣赏视角,学会介绍自己创造性运用知识的构想、方案,动手实践制作的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悟数学的习惯及表达真情实感、自觉反思的意识,提高学生感悟、收集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随时随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适时指导学生学会洞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生活,写出学数学、用数学、悟数学的经历与感受,形成良好的情感与习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阶段目标:

一、二年级: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介绍自己寻找、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寻找自己身边的数学,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于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以口头为主),喜欢学习数学。

三、四年级: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介绍自己寻找、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写出学数学、用数学、悟数学的经历与感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会洞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生活中的数学。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乐于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以笔记为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五、六年级: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介绍自己寻找、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和学习数学知识、自觉反思、收集处理数学信息、动手操作实践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会自己的表达真情实感,写出学数学、用数学、悟数学的经历与感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悟数学的习惯及表达真情实感、自觉反思的意识,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在学生学会洞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生活中的数学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动手操作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乐于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以笔记为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与习惯,感悟自己就是数学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研究内容

内容的选择主要有四个方面:

1、引导学生学习、交流、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学会介绍自己学数学,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体现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悟数学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交流智趣数学:学会介绍自己在书刊杂志及生活见闻中收集、整理的数学趣味题、智趣故事、趣味常识和自己的“独特解法”等,体现学生对数学的感情与其对数学充满挑战性特征。

3、引导学生反思、感悟数学:学会介绍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自己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写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独特见解和不同的欣赏视角,体现学生的真情实感、自觉反思的意识。

4、引导学生学习创造性运用数学、动手实践方面:介绍自己创造性运用数学的构想、方案,动手实践制作的过程和方法,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课程实施

1、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在《数学日记》校本课程实施之初,应主动取得上级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并面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宣传《数学日记》的特点和课程实施的意义,让社会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们更多的了解、支持,营造有利于课程开发实施的社会氛围。

2、加强学习,树立新理念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数学日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课改理念的树立,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校本培训,扎实抓好“三大本”即“教育教学后记”、“教育教学名言锦句”、“教法集锦”,夯实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3、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1)激励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激励。在评价学生“数学日记”方面,我们要注重采取多元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形成自上而下的激励机制。如:我们要求老师评改数学日记时,都要注重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真棒”、“你真会用数学”、“你将是21世纪的华罗赓”等这样的文字要经常在学生的日记本上出现。各班每星期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欣赏数学日记,再评选出本班写“数学日记”的标兵。

(2)实践性原则。“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作用,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与人合作、进行交流的技能。比如:在教学了“购物”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回家与家长一起去参加购物活动,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写成日记。由于课上的“购物”游戏给了学生充分的引导与铺垫,因此,学生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有不少新发现,有的写到:“我和妈妈在超市买了一箱鲜奶,一共是52元,我发现箱上写有告诉我里面有24盒的数字,还写有生产日期是2003年10月,保质期八个月。我在想我怎么能算出一盒的价钱呢?”还有的写到;“今晚妈妈带我去面包店买一个价格2元的面包时,售货员阿姨少收了四角钱,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经妈妈指点,我才发现店门口上写的:“晚上7:00后打八折的牌子。我这才明白,原来打折就是比原来的价钱便宜啊”。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印象深刻,它不仅拓展了学生数学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表达数学,乐于与人交流。

(3)主体性原则。儿童是教育的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主人。学生要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测、感悟质疑、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收集信息资料,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在教“生活中的大数”之前,我们老师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生活中的大数”的资料,然后让他们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自主发现了许多知识,汇报时情绪高涨,内容可丰富了:“我从报纸上知道:我国的人口有13亿多,我国一天生产汽车”“我到商店看见洗衣机的价格是999元,电视机的价格有2300元、1900元,电脑的价格有7600元,10689元”“书上说一只杜鹃能吃掉松毛虫5000多条”这样,让他们做个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主人,他们乐于与人分享发现知识的快乐,自然想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了。

(4)活动性原则。人类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儿童实践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要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交流、学习、实践、提高。课堂上,我们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数学,发现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通过创设情景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的样子,问学生它的面积是否变了。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再让学生动手拼、摆、剪、画、量、数,让学生尽情去研究探索,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发展,成为知识的研究者与探索者。课外,还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学日记手抄报”,写数学“调查报告”、以数学日记的形式展示调查结果,规定各班每星期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欣赏数学日记,再评选出本班写“数学日记”的标兵,学校每月都要组织学生出版“数学日记”刊物供各班同学进行阅读、欣赏、交流。

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表达与交流的愿望也就产生。

(5)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发展要求,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首先,我们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随时随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适时指导学生学会洞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生活,写出学数学、用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经过与感受,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体会学习的乐趣。其次,每周我校还组织教师利用一到二次数学日记指导课的时间,给学生作数学日记的评优、展示、交流,还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作阶段性总结和运用于生活的指点,并作适当的写法指导,从而促使学生写数学日记有样可依,又有充分的内容和时间作保证,就保证每周能指导学生写出

一、两篇数学日记。另外,我们给学生自由写的机会。平时可随时有感而发,想写的可天天写,鼓励生多写。如此,逐步养成写数学日记的习惯。

五、课程评价

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数学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让数学日记成为联系生活与数学的纽带。当学生把观察生活的内容、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写数学日记,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水平,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数学日记”使数学、语文、美术、科学等各学科得到有效整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其他学科的改革进程。

六、困惑的问题

1、写数学日记对学生来说,是件新鲜事,因而实施初期学生兴趣较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如何保持学生对数学日记的浓厚兴趣,如何使学生持之以恒地写数学日记,这是我们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4.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过程浅论 篇四

淮城镇城北小学:促进校本课程建设推动特色项目课程化近日,区教科所王国云主任来到淮城镇城北小学对学校开展“空竹校本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调研。他走进办公室,广泛听取了不同层面教师的对开展开展“空竹校本课程建设”的看法,并和教师交换了意见,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城北小学非常珍惜这次和专家近距离的接触,把这次指导当作一个很好的契机,借此来推动学校特色项目建设。

王主任检查了学校在“空竹校本课程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听取了李顺红校长关于学校校本化课程实施项目《小空竹抖出大乾坤校本课程研究》的工作汇报。王主任充分肯定了城北小学在特色项目创建方面的领军作用,对学校近几年来在开展空竹特色项目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王主任也为学校能更好的完善校本课程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对学校进一步推进特色项目课程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次调研将对规范校本课程领导、指导校本课程实施、评价校本课程成效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有利于学校的特色项目创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也必将进一步提高特色项目课程化实施的质量,为特色创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桃李轩)

5.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过程浅论 篇五

1 引言

离散数学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一方面,它给后续课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离散数学能够培养、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学好该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传统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学生普遍认为理论知识枯燥难懂,把离散数学当做是纯粹的数学课程,认为课程对计算机编程用处不大,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高。为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笔者所在离散数学课程团队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尝试,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作为研究的重点,在课程内容、课堂授课方式、课后辅导、实验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强化学生编程能力、加强师生互动、通过课程资源平台建设加大课后辅导等多种举措,取得了显着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以激励为重的过程化教学考核方案体系,主要包括考核体系架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考核方式的网络化建设三方面内容。

6.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过程浅论 篇六

在近几年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实施中, 我们经过选题、验证和定型三步走的方法, 逐步建立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体系。

一、选题

选题, 即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综合实践通常是以主题活动方式呈现, 所以, 选择活动主题, 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很关键的第一步。

选题, 要坚持一个主线, 即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生当主体, 坚持所有活动主题都从学生中来。选题, 还要关注四个方面: (1) 要结合学生生活。综合实践活动, 是以学生生活环境作为大背景的, 强调学生的体验与实践。陶行知曾说过, 生活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 所以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时候, 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 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2) 要结合地域资源。不管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 还是社会实验和社区服务活动, 要给学生以实践的空间, 所选择的资源一定是学生能很容易接触到的地方资源。如我们地处偏远农村地区, 我们所选择的主题就和农耕文化紧密结合。 (3) 要结合校园文化。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最多的地方, 也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小社会, 校园文化、传统活动都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如我校因处于仡佬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 我们就以仡佬文化为背景, 建设以“竹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 因此, 我们将识竹、植竹、养竹、品竹、竹艺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之一。 (4) 要结合校园特色。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办学特色, 而这种特色就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很好资源。我们选题时与学校特色相结合, 既是对学校特色资源的利用, 助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又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如我校将苗族仡佬族蜡染技艺传承作为学校特色项目, 所以, 对蜡染的研究与制作体验自然就成了我们学生喜欢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之一。

二、验证

在综合实践活动选题完成之后, 就要组织实施。对于一般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 组织好实施过程就行了, 但对于将要进入校本课程的活动主题, 就需要一定科学的验证过程。

验证过程要坚持一个态度, 即科学的实验态度。需要经历四个过程。 (1) 活动的组织实施; (2) 做好资料收集整理; (3) 对活动的开展进行分析反思; (4) 对活动进行完善和优化。经过这四个过程之后, 如果这个主题符合学生特点, 符合学校要求, 能够持续开展, 才能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备选主题。

三、定型

定型, 就是在通过验证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备选主题中选择优秀的活动主题, 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中持续开展, 进入校本课程的过程。

7.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过程浅论 篇七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英语作为我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英语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培养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教材,环境和对英语认知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小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对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经过多年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后,我们明显地感到:在小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单词、短语、句子之后,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了。然而,使用现行的英语教材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实在是收效甚少,问题不少。

我校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是川教社新课标小学英语教材《新路径英语》。该教材是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英语学习本身的规律来编写的,着重强调了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单词拼读能力的培养。这本教材中单词容量大,句型句式多,对字母和字母组合的拼读能力要求高。但是这本教材实在是缺少适合学生阅读的英语短文,不利于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本教材上就只有一至两篇适合学生阅读的小短文,其余的都是一些英语歌曲和儿歌。英语歌曲和儿歌虽然能很好的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随着年级和知识的增长,这些歌曲和儿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在我校,英语教学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等到三年级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在单词,句型的储备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量,并且掌握了一定的理解英语句子的方法和技巧。已经能够在图片和老师的引导下,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并且养成了按意群阅读的习惯。因此,我校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已无法满足我们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教材与学生实际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

另外,《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觉得:只有结合我校实际,开发校本教材,配合现行教材使用,才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

而且,我校已有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成功经验和人才支持。所以,经过认真研究,我们确定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并且得到了市区领导、专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于2010年12月立项。

(二)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

关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国内外已经形成很多研究成果,其中有几点已经形成了大家的共识:

1 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应该只停留在单词积累,句型运用这些语言知识的层面。而应该着眼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小学生自我理解语言知识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阅读教学的前期准备:学生必须具有足够的阅读所需的单词,句型的储备。具备对单词,句型的识别和理解能力。以及一定的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3 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① 阅读前教师会向学生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② 阅读前教师一般还会向学生提出一些和阅读材料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③ 阅读讲解的基本模式:整体―部分―整体。教师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完整理解课文大意,语言形式,篇章结构和修辞方法,在处理各个部分时达到局部不离整体,整体寓于局部之中。

这些研究成果已经被普遍运用到了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学当中。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状况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因此,针对我校自身实际,找出适合我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此课题的研究实践,有利于改变我校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切实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编写英语校本教材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英语教师的运用处理教材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拓宽她们的知识与视野。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大有好处。同时,还是我校全面有效打造英语特色品牌,提升办学水准的一个重要步骤。

因此,价值巨大,意义明显。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阶段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明确的要求。即:能正确朗读课文;能理解简短的书面指令,并根据要求进行学习活动;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达到4万词以上 。要达到《新课标》中对小学生阅读量的要求,仅仅只依靠课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找出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阅读材料,以达到《新课标》中对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

2 《自贡市小学英语教学指导意见》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要求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受小学阶段英语教学听说领先的影响,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仍然忽略了对认读的要求,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很弱,对基本词汇和句型不能正确认读,建议课后阅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小故事,即题材广泛,情节引人,语言生动,地道的《分级有声读物》。因此需要教师找到适合学生阅读的《分级有声读物》,以达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3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兴趣在动机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动机最活跃的成分。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很容易使学生对训练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动机。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找出适合学生阅读的校本材料,尽可能的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习的兴趣变成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

8.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在所学立体几何的基础上研究两个相连立方体的展开图。

2、通过这节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重点:两个相连立方体的展开图。难点:其他几何体的展开图。学习过程:

1、折叠问题巧解决 :

图1 一名纸盒制造商要求设计师设计一种适当的纸板,使得该纸板折叠以后可隔成两个立方体,且这两个正方体上方各有一个盖子。

有很多种设计可符合此要求,但是最后制造商决定采用如上图所示的“十”字形纸板。

根据设计师的说法,只要将纸板裁两刀,就可折叠出所需要的盒子,到底该从何着手?

解答与分析 :顺着图中的粗线将纸盒剪开,再沿着虚线处将A与B两块粘合,形成盒子的中央分隔部位,并使两片盖子可以以此为底轴任意开关。接下来便可很轻易地折出题目所要求的盒子。

解题的关键在于两片盖子的底轴位于同一处。当这个关键问题解决之后,要找出符合要求的设计并不难。在大部分的设计中,此答案是最理想的。

图2

2、辛赛的奥妙:

1982年,有一种称为“辛赛的奥妙”(Shinsei Mystery)的数学玩具上市,它是由两个相同的部分组成的,每一部分又是由8个互相连接的多面体构成。它可以组合成许多奇妙的形状,其中包括立方体和12个顶点的星状体。

这个模型的基础是半个立方体(如图1),可以把它看成是3个角锥体(6个这样的角锥体构成立方体),向内折使其顶点会合于立方体的中心。这个半立方体的展开图见图2。展开图中有一个三角形的面出现两次,可以粘合在一起,以增加强度。

“辛赛的奥妙”每一半都有8个这样的半立方体,彼此以巧妙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它可以叠成如图3所示有12个顶点的星状体。为了说明连接的方法,我们可以把星状体水平分成两半,再把相同的两半并排在一起,用比较平面的方式表现。

图4 图4是由上方俯视的示意图,A、B、C对应于立方体展开图(图2)的标示。将8个半立方体的底面DEF按图所示置于平面上,并用胶带纸粘贴。现在你也拥有一个奇妙的模型了,任何把玩它的人都会觉得趣味盎然。用不同颜色的纸板再做一个相同的模型,你会发现它们可以组合在一起,而且可以使其中一个消失在另一个之中。

三维立体问题:我们通常都可以从二维的图画中看出所要表现的三维物体,识图与绘图的训练,可以培养我们的空间观念。然而,就像这里所示的一些图画,二维的图画也可以在视觉上创造出不可能的事物。在第一张图中,到底是2根还是3根木栓?阶梯是否可以自己相连?你是否能用3根木条做出图上的三角形?

关于视觉的认知,可能心理学家要比数学家研究得更多一些,但数学家也经常使用二维图形作为思考空间问题的参考,因此必须对二维图形的缺点有所了解。

荷兰艺术家埃舍尔(M.C.Escher)在绘画上运用视错觉的原理,创造出许多不可能的世界。你可以参阅《埃舍尔绘画作品》(The Graphic Work of M.C.Escher)一书中的一些图画。

9.中小学图书馆校本课程资源探析 篇九

为此, 我们尝试着把图书馆的教育从第二课堂转入第一课堂。在小学开设了阅读课, 在中学开设了选修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文献、图书馆以及阅读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读书品质, 树立图书馆意识;另一方面, 使学校图书馆活动能顺应时代特点, 满足新的教育要求, 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 具有主动性、开放性、课程性, 并由此开辟出一条积极主动的、新颖的学校图书馆读者活动之路, 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馆的教育功能。

一、中小学图书馆活动课程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1. 中小学图书馆活动课程资源的概念

学校图书馆活动课程资源是指满足学校图书馆活动课程所需的思想、知识、人力、物力等。它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内涵、知识修养、教育教学技术水平等;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心智水平等;学校图书馆的设施、设备、文献状况等;活动所需的课时量;校内的其他资源;校外的各种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及工厂、农村、部队等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各种网络资源等等。

2. 中小学图书馆活动课程资源的类型

按内容和形式来分, 中小学图书馆活动课程资源的类型可分为课程活动资源、课外活动资源、专题教育活动资源。只有把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结合起来使用, 才能使课程活动更为生动有趣, 产生更好的效果。

按物质形态来分, 学校图书馆活动课程资源的类型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而图书馆内洋溢着的文化氛围、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的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学生的知识经验及个性特征、活动时间等都是肉眼看不见但能感觉得到的无形资源。当然, 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往往是相互交融的。

二、学校图书馆活动课程资源的短缺现象及强化对策

1. 学校行政决策支持资源的短缺现象及强化对策

由于应试教育的制约, 长期以来, 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对图书馆不予重视, 学校图书馆一直处于“摆设”的地位。学校领导对开设图书馆活动课程更是意识淡薄, 甚至对其必要性持怀疑态度。难怪乎图书馆专业人员会热情大减。开设学校图书馆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见一斑。所以, 中小学图书馆员应主动向学校领导宣传开设学校图书馆活动课程的背景、目标、内容及意义, 定出开设图书馆课程的方案, 提交校领导研究, 争取行政决策性资源的支撑。

2. 学校教师型馆员资源的短缺现象及强化对策

学校图书馆活动课程是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设计的新型活动课程, 它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掌握新型教育理论和图书馆专业知识的, 具有良好素质复合型的馆员承担。目前学校图书馆这种现成的人才确实很少。对此, 各级教育行政领导机关及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把图书馆员和教师一起纳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中, 参加各种培训和考核, 规定每学期图书馆员必须深入课堂听课、评课, 掌握教学的技能技巧。让图书馆馆员迅速成长起来。

3. 学校馆藏资源的短缺现象及强化对策

长期以来的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教师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造成了中小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品种和数量的严重不足, 有关认识和利用图书及图书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等方面的普通读物在图书馆少得可怜。我们在建立与校外图书馆的横向联系, 整合校外资源方面也做了些尝试:一是主动出击, 与本市的少儿图书馆建立协作关系, 建立分馆达到资源共享,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二是把厦门市图书馆和厦门大学图书馆也纳入到我们的活动课程资源的体系之中, 成为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的基地。

4. 活动课时资源的短缺现象及强化对策

时间是任何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性保障资源。没有时间作为前提和条件, 一切活动将成为空中楼阁。在课时安排方面, 我校领导很有前瞻性, 每班每周安排一节课作为图书馆活动课程。在小学开设阅读课, 中学开设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 培养学生终身利用图书馆的能力, 增加了学生对图书馆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让学生接受了资讯素养的培训和图书馆的养成教育, 提高了读者到馆率和图书利用率。

总之, 图书馆活动课程的开展首先要取得校行政决策的支持, 其次是要有排入课表的课时保证, 再次要有教师型图书馆馆员, 才能谈得上图书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这片图书馆课程资源的处女地才能开出多姿多彩的花朵。

摘要:本文就中小学图书馆活动课程的模式及类型作了简要叙述, 并结合实际对中小学图书馆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探讨。

10.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过程浅论 篇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沈潮来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可是当前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课堂教学追求的效果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稍有闪失,便自责不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面对课堂的学生资源,我们教师往往看中哪些准确无误的资源。对学生的错误资源往往加以躲避,更不要说去寻找、利用、开发这些错误资源。

2、问题研究的意义

正视儿童在课堂上出现问题并加以利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将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使学生避免出现相类似的问题。并且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和老师的纠错能力,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并且有如下作用:

(1)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发现问题-应用错误-解决问题”,这一个思路形成一定的课堂错误资源捕捉、利用的理论和实践;

(2)针对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错误,研究各种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高教师捕捉并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二、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1、课题界定:

关键词

[错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

[教育契机]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前预设错误资源,善于捕捉课中错误资源,善于课后反思错误资源,将学生的学习错误当作一种教育的契机,让错误变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

[反思]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思作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纠错追因意识,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

2、理论依据

(1)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力。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

(2)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则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

(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步。最后,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三、研究的内容

(1)研究学生产生错误资源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

(2)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及其地位的研究。

(3)对错误资源的利用及对策研究。

四、研究过程和方法。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7年7、8月)准备阶段:申请课题,学习理论书籍。

第二阶段(2007年9月)初步实施阶段:进行文献研究和上网收集资料,研究

课题内涵,制定具体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5月)实施阶段:教学中记录、归纳学生容易

出错的题型,记录学生对待错误题型的态度和错误的原因;反思学生错的原因,探索运用错误的资源指导学生学习;撰写阶段性论文。

第四阶段(2008年6月)总结阶段:统计数据,总结研究的过程和实效以及反

思问题,撰写结题报告。撰写期末论文。

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知识类型和和某一个知识点错误的概率,并且记录下来。

2、日记法:撰写教学反思日记,记录课堂上的观察发现,反思错误资源的利用

情况,总结研究发现。

3、文献法:通过上网搜集、阅读理论书籍等途径收集教育学、心理学方面对研

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研究”有帮助的知识,加深对本课题的理论认识。

4、个案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案研究,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错误原因和内容差

异性,并根据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运用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五、研究的条件及研究预期成果

研究的条件:

1、研究者是一个积极进取,要求严格的一线教师在校级教科研中积极主动研究,并获得学校好评。

2、研究者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调查、观察、反思、调整等研究工作

3、研究者在学校一直是教科研骨干,几年来一直坚持写教学反思,每学期均有文章发表或获奖。因此有能力进行本课题研究。

预期成果: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11.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过程浅论 篇十一

一、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现状

(1) 小学生思维模式独特。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有别于其他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 由于小学生特有的思维模式, 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 对于数学知识中定义和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增加了应试压力和小学生天真性格间的冲突, 间接造成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效果不理想。

(2) 数学知识结构复杂。现代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庞大, 其中有很多概念和知识都是小学生无法快速理解和应用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无法用专业性术语清晰明了地向学生解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定义, 造成了学生对于概念和定义死记硬背, 无法灵活运用的现象[1]。

(3)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抵触心理。一方面, 在现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 通常是一名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条件下小学生很容易产生被忽视的感觉, 从而产生对学习抵触的心理。另一方面, 有些教师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解还不是特别全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公式和定义的解释, 学生对于定义和概念的求知欲望大幅下降, 教学效果通常事倍功半。

(4) 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有限。小学生对家长的信赖心理比较严重, 所以,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教师由于工作原因造成了与学生家长交流不足的现象, 学生的校园学习和家庭教育脱轨, 导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程度有限, 教师开展工作的难度加大。

二、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现状的几点意见

(1) 根据小学生特有的思维模式准备教学工作。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 要根据当前小学生特有的思维模式制订教学计划。一方面, 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小学生的思维也开始走向多元化,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当今小学生思想多元化的特点, 在数学课堂上加入部分生活元素,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小学数学学习当中来。另一方面, 教师要站在小学生思维模式的角度考虑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 保证教学工作高效率的达成。

(2) 用常见事物来解释数学知识。为了加快教学进程和改善教学成果, 教师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事物来解释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知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教师教学工作的难度, 这种教学方法所带来的趣味性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擅长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教学资源。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所收集的教学资源既要符合生活常识又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对学生负责[2]。

(3) 加强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在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 完善小学教学生活化体系。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让生活走入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 也可以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入生活。让家长成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成为孩子第一课堂。例如, 小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有很大难度, 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很难展开。此时, 教师就可以和学生家长沟通, 让家长配合教师, 在日常生活中向学生解释时间概念, 以便减少教师的教学压力。

总而言之,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国家新课程改革大潮下的必然趋势, 其工作完成的效果可能直接影响学生之后的学习经历。本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 也提供了对应的应对策略, 以期能为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使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张志家.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S1) :422.

12.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过程浅论 篇十二

① 课堂使用:这是使用校本教材的主渠道,在实验的第二阶段,两本教材同时使用,相得益彰。能起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校本教材。

② 集中学习:利用早读和自习课的时间由教师统一进行阅读课的教学,全体学生就同一篇阅读教材进行统一学习。教师传授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学生及时提出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解决和讨论。

③ 分散学习: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自行进行阅读学习。记录下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再与教师进行个别的交流和指导。

3、如何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① 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和方法的培养。教师利用专门的阅读课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能自主进行英语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② 增加学生英语阅读的阅读量。除了课本上的阅读材料之外,还应该加大学生英语阅读的面,拓宽学生阅读的知识面,开拓学生阅读的眼界。

③ 加强对阅读效果的检验。要求学生试着编写简单的阅读材料以检验学生是否通过阅读有所提高。是否能将在阅读中遇到的优美句型和单词加以运用。以此来再一次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课题预期成效

(一)成果

1、总结出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形成校本教材的方法和途径。

2、总结出如何使用校本教材,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形成分级阅读的校本教材

(二)效果

1、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阅读能力提高了。

2、学生阅读量增大了。

3、学生阅读效果更好。

4、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学会自主开发教材,变教已有教材为借助教材开发特色教材,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英语阅读研究课效果好)。

5、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优质课和优质论文。

6、配有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

六、课题研究组织与保障

(一)组织保障

1、课题顾问组

肖晓明(自贡市教科所英语教研员)

李良生(自贡市自流井区教育局副局长)

肖 蓉(自贡市自流井区基础教育中心主任)

甘 奎(自贡市自流井区基础教育中心副主任)

李 涛(自贡市自流井区基教中心英语教研员)

2、领导组

组 长: 付难波(檀木林小学书记)

副组长:

陆 林(檀木林小学副校长)

龚 梅(檀木林小学副校长)

刘颖玲(檀木林小学教导处主任)

魏 东(檀木林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杨国兵(檀木林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3、课题组

课题总负责人:付难波

课题具体负责人:杨国兵

主要研究人员:

杨国兵(组织实施,修改订正开题、结题报告,具体监督推动课题各项工作)

吴 玉(撰写开题、结题报告,协助组织实施,重点负责组织编写教材和上英语阅读课)

范 敏(编写教材和上英语阅读课、收集资料)

周 婷( 编写教材和上英语阅读课、收集资料)

余潇潇( 编写教材和上英语阅读课、收集资料)

课题组研究人员:

应霞 王思照 徐丹梅 刘苇 叶茂达 姚满华 宋伟 刘玲 王雪钗(负责本课题文字资料处理,开结题会议组织服务以及其他工作)

(二)时间保障

合理分工,协调配合,科学分配时间,按计划完成指定研究内容

(三)经费保障

第一阶段: 3000元

第二阶段: 元

第三阶段: 5000元

第四阶段: 5000元

主要用于培训学习,调查研究,信息咨询,组织活动,编写校本教材,开结题会等等。

主要参考文献

序号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索取途径方式

1 小学英语学习标准 《英语新课程标准》

2 小学英语阅读能力要求 《自贡市小学英语教学指导意见》

3 教学原理 《教育学》

13.浅论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文化的构建 篇十三

一、直视教研现状,明确构建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文化目的

大多数农村小学,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受质量目标的驱使,很少真正建立过有助于从整体氛围上促进校本教研科学进步、推进学校长远发展的校本教研文化。只是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十分无奈的活动保持着基本运转,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偏远学校根本没有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且不说结合学校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专题性的教育教学研究,就连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观摩教学等校本教研活动开展也甚少。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学校面临开发校本课程的困难任务。大多数农村小学,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受质量目标驱使,很少真正建立过有助于从整体氛围上促进校本教研科学进步、推进学校长远发展的教研文化。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存在片面追求质量、忽视校本教研文化的构建,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的颁布 ,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农村教育发展要有突破必须走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校本课程开发即发展农村特色教育的一个有力举措,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迎合了教师对于教学自主权的需求。因此,农村小学必须建立一种适应农村具体情况的新型校本教研文化,以推动校本课程开发健康科学地进步和发展。

二、遵循教研原则,有效构建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文化特色

校本教研文化是推动校本课程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对于尚不具备健全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农村小学来说,建设校本教研文化尤为重要。

1.构建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文化 ,要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参与具体活动的教师个人和集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还老师主动权,让他们做自己做主。活动前多征求老师的意见,多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多激励,在老师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校本教研氛围。教研活动实施的方法和措施应注重是否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因素,是否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潜在活力,是否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个性创造力。

2.在构建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文化的过程中 , 某个课题的研究或活动的开展或经验的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时半会是成不了形的,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长达几年才能显现出来。特别是农村学校,受到人力、物力、信息等方面的制约。因此,校本教研应着眼学校的实际和未来,面向农村小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从最基础的内容做起,不断提升水平,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不断追求理念的创新、方法的更新和措施的革新。

3. 农村小学有各自不同的校本文化基础和实际情况 ,构建中必须本着立足校本、基于实际,形成氛围,创造特色。以改进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教育实践,解决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从本校和本校教师的实际出发,与本校工作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内的教育智慧,尽量盘活学校内部资源,由学校教师群体共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同时他人的经验必须结合实际有所取舍,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文化特色。

三、引领校本教研,开拓构建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文化新途径

构建农村小学教研文化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结合农村具体的教研管理,以校本教研为基础,融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旨在挖掘教师队伍的潜力和活力,实现教师在课堂上、教研中成长的目标。

1.确立特色 教育理念 ,引领校本教研 发展。教育理念决定办学特色。确立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校本教研为引领,以互助、合作、共同发展为基本方式,抓好校本教研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指导、管理、激励学校进行校本教研的机制,打造良好的教研风气, 形成一种充满信心的教研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增强学校的生机和活力。

2.形成特色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上要有所突破,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教研组要充分发挥作用,认真疏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引导教师围绕专题查找资料、学习理论、参与研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片区校本教研中的引领作用,通过骨干教师对片区的几所学校教师进行培养帮助, 推进片区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校本教研文化的形成。

3.提升教师自我 发展 ,激发团队进 取精神。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是教研活动的最终目标。同伴互助,专业切磋是教研活动的基本方式,在互补共生中合作成长。教研组要引导教师积极寻找自我,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本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参与到教研中,使教师的主动性增强,教师之间加强协作与交流。教研组通过集体研究、同伴互助,教师在彼此互动、合作中成长,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显著提高,实现教研文化的目标。

上一篇:2011年七一建党节的思想汇报下一篇:护士职称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