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下党(共7篇)
1.南京地下党 篇一
南京江北新区CBD地下空间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在宁举行
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一期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 6月1日,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一期与地铁深化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召开。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诸渊深出席会议,会议由南京市江北新区公共工程建设中心黄长安主任主持,来自市发改委、国土局、环保局、规划局、交通局、新区综合部、公建中心等相关部门,以及中国葛洲坝集团、日建civil事务所等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本次评审。
专家评审会四大亮点1将打造国家级新区中最大的地下空间据规划,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一期项目位于万寿路及横江大道之间,沿定山大街两侧展开。其总用地面积为48公顷,总建设规模达98.87万平方米,拟建设地下配套商业34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场58万平方米,公共空间6.87万平方米、另建有地铁“四线四站四区间”(4号线、13号线、11号线、15号线)及地下综合管廊。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一期项目布局效果图2各方协同助力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这一地下空间项目由南京江北新区公共工程建设中心负责组织实施。项目方案由华东建筑设计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日建CIVIL事务所三方联合体设计。该项目采取PPP模式,已经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由大型央企葛洲坝集团承建。根据总体建设计划,这一项目将于今年9月正式开工,并在6年内完成全部建设工作。为有效整合专家智力资源,提升决策的科学性,高品质、快速度地建设好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江北新区于2017年2月成立了地下空间项目专家顾问委员会,邀请到国内外该领域的顶尖专家担任顾问委员,为项目方案把脉,为项目建设及管理提出意见建议。专家顾问委员会成立以来,对地下空间设计方案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联合体设计团队也根据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深化,对步行者空间、商业及人流动线、管廊布置、环路分级、地铁站厅标高、公交首末站设置方式、能源中心落地可行性等技术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使步行者动线更加舒适宜人,各项技术方案具备更高的可实施性,地铁站厅设计充分协调了地铁线位要求与地块使用之间的矛盾,站城一体,融合统一。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二层步廊效果图3专家评审会深化、优化设计方案本次会议邀请钱七虎院士等12位专家、教授,分别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岩石力学学会地下空间分会、日本地下空间研讨实行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华东地质建设集团、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深圳地铁集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其中,钱七虎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的防护工程专家、军事工程专家。地下空间设计联合体汇报了地下空间一期项目设计方案深化成果,地铁设计院汇报了地下空间范围内地铁站点设计方案,顾问委员会12位专家、教授分别提出了意见,各参会部门也提出了建议。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剖面透视效果图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效果图4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规划秉承四大核心理念据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第四建筑设计事业部常务、项目总设计牛斌介绍,这一地下空间项目的核心理念主要有四点,即一体化开发、以人为本、以交通为关键、以市政为基础。一体化建设是要在地下城市建设中消除界面,推进设计、施工、运营等不同角度的全方位一体化。同时,也要导入“人车分流”的双“梯状”基盘系统,支撑高容量、高密度、高品质的城市中心商务区,建立国际领先的站城一体化开发。整个项目以人的活动为核心,建立南北方向的地下步行者“梯状”系统,打造宜居、易行的城市核心区。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二层商业空间效果图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出站口效果图地下空间也将建立“地下道路-地下联络道-地下车库”的三级单向车行系统,使部分到发交通能迅速在外围快速路网和地下车库之间转换,释放地面道路空间,提高中心商务区的交通出行效率与安全性。江北新区也将建立安全牢固、绿色生态、智慧高效的中央商务区市政系统。核心轴路下所有管线纳入管廊并与地下空间结建,全面覆盖核心区所有地块,形成稳定集约的“城市命脉”。
2.南京地下党 篇二
1 地下变电站建设的基本特点
(1)建设模式:地下变电站因设备运输、消防、排水、通风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一般结合绿地进行建设,建成后地面部分进行绿化处理。布置形式一般为地下3层,地面1层[1]。
(2)设备选择:考虑到运行维护、工程造价及消防安全的要求,地下变电站在设备选择上遵循小型化、无(少)油化、免(少)维护的原则。主变压器一般选择SF6气体绝缘变压器,站用及接地变压器选用干式变压器,220 kV、110 kV配电装置选用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无功补偿设备选用干式电容器和环氧树脂浇注式电抗器[1]。
(3)通风系统:为保证主设备工作散热和站内空气质量,地下变电站必须设置完善的通风系统。地下变电站室内热量散失主要以循环散热为主,同时为保证运行、检修人员人身安全,必须确保站内空气流通,一般设置强对流风机循环通风系统,且不间断运行[1]。
(4)排水系统:地下变电站容易因强降雨造成地下设备室大面积进水,引发大范围停电的电网运行事故,因此需要强化排水系统设计。
(5)墙板抗裂防渗等级高:地下变电站由于埋置深、水压大,为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对墙板混凝土抗裂防渗要求高,普遍采用高性能混凝土。
(6)工期及造价:与普通变电站相比,地下变电站土建施工及电气设备安装难度大,工期长,造价高。
2 南京城区地下变电站布置形式
以南京城区普遍采用的3台6.3万kV·A主变压器、42回10 kV出线为标准规模的110 kV变电站为例,地下变电站占地面积约1 800~2 400 m2,建设规模一般为地面1层、地下3层布置形式:地面层主要布置警卫值班室、主设备吊装孔、通风井等;地下1层主要布置主控室、通信室、电容器室、二次设备室、空调机房等;地下2层主要布置主变压器室、110 kV GIS室、10 kV开关室、接地变室等,其中主变压器室、110 kV GIS室占据2层高度;地下3层主要布置了一、二次电缆夹层及强对流风机、排水系统等。
3 地下变电站土建工程建设中相关问题及解决措施
地下变电站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桩基地基处理方式,其设计、施工除需满足地上变电站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外,在基坑支护、土方开挖、墙板裂缝控制及防水、防渗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以南京城区典型的110 kV地下变电站为例,就土建工程建设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3.1 地下变电站平面方案应充分考虑主设备运输、安装要求
地下变电站除按电气工艺进行平面和空间布置外,还需重点考虑主变压器、110 kV GIS等大型主设备吊装运输方式及通道、中小型设备及人员日常进出安装检修和运行巡视通道、额外的消防安全通道和进出风道等问题,平面布置应充分考虑运行维护的要求,力求布置清晰、间隔合理。
地下变电站主变压器、110 kV GIS等大型主设备吊装洞口一般有2种建筑处理方式:一种是吊装洞口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浇筑设备间顶盖,顶盖覆土后进行绿化处理,其缺点是更换主变压器等设备时需去除绿化并凿除结构层,故障处理周期较长;另一种方式是在吊装洞口上采用轻钢采光维护结构,以便于更换设备,缺点是不利于主变压器和电气设备的散热降温,易遭到人为破坏、破损[2]。
3.2 地下变电站需采取可靠的抗浮措施
根据气候水文地质资料,南京属于北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地下水量丰富,水位较高,通常在地下1m左右。地下变电站埋置深,地下水浮力巨大,地上建筑压重小,在设计时需详细探明地下水位情况进行抗浮设计。同时,在地下变电站墙板施工期间,需要采取可靠措施降低地下水位,要特别防范暴雨天气基坑积水的危险;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完毕要及时回填土,以增加土体压重和土体摩擦力以利抗浮。
3.3 基坑支护体系设计与基坑土方开挖施工
基坑支护与基坑土方开挖是地下变电站土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难点。第一,根据电气工艺要求,地下变电站一般地下3层布置,深入地下16~18 m,属于超深基坑;第二,城区地下变电站位于城市中心区,周边建筑密集,基坑支护体系变形过大或失效,会引起周边建筑的变形、开裂甚至危害正常使用;第三,南京地区地质构造差异性较大、土层层厚变化大,且地下水位较高,通常在地下1 m以上,恶劣的地质条件给在南京市建设地下变电站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基坑支护体系的设计和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是建设地下变电站工程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难题。综合其他城市建设经验,地下变电站基坑支护体系一般采用专项设计、专业审查,支护形式一般为高压旋喷桩止水+钻孔灌注桩维护结构或者地下连续墙护壁施工方案,水平支撑体系上下2层设置。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在基坑土方开挖期间,需委托专业单位编制降水措施进行降水,同时需防范降水不当可能引发基坑周边地表发生沉降,影响邻近建筑的安全;另外要做好变形监控和事故抢险措施的各项预案。
3.4 地下变电站墙板裂缝控制
为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地下变电站对防水、防渗有着严格要求。南京市地下水位高,地下变电站埋置深,水头压力大,防水工程设计、施工难度很大。在类似地下工程的建设中,底板及外墙板混凝土裂缝导致地下防水工程失效而引起渗水、漏水的现象时有出现。部分裂缝是由于荷载、地基沉降等原因引发的结构性裂缝,更多的是由于混凝土收缩、温差等原因引起的非结构性裂缝。因此,采取可靠措施降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
3.4.1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混凝土是一种非均匀的脆性材料,在温度、湿度变化以及硬化产生的体积变形下,由于各组分材料变形不一致,在混凝土内部产生不规则分布、不连贯的微细裂缝,在荷载作用下或进一步温差和干缩情况下,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数量相应增大并逐渐贯通,出现肉眼可见的裂缝。对于地下室而言,连续贯穿的裂缝使混凝土自防水能力丧失,且随着裂缝的发展,极易造成底板或外墙板卷材或涂膜防水层的破损,从而造成地下室渗漏,影响地下室正常使用功能。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可分为2类:第一类是结构裂缝,结构裂缝是由结构承载力不足而发生变形,或者是结构因温差、收缩缓慢变形、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第二类是非结构裂缝,主要原因是混凝土硬化干缩、温湿度变化等[3]。
3.4.2 裂缝的控制措施
(1)设置后浇带。设置后浇带的目的是把一个长结构暂时分成若干短结构,在浇筑后浇带之前,有相当一部分的温度变形和收缩变形已经完成。后浇带补浇膨胀混凝土后,虽然还有温度变形和收缩变形,但它的数值较小,且先浇的混凝土已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不易产生裂缝[4]。
(2)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并掺加高强聚丙烯抗裂防渗纤维。混凝土配合比应按高性能混凝土进行设计。混凝土配置除掺入优质膨胀剂和高强聚丙烯抗裂纤维外,同时掺入优质活性细掺料(Ⅰ级粉煤灰)以降低水化热。
(3)合理的墙板配筋设置。混疑土底板的裂缝容易控制,而墙体混凝土的竖向裂缝较难控制。这是因为底板的配筋率及钢筋的分布基本都满足补偿收缩混凝土配筋率的要求,且底板所受的外约束也较小,而墙体混凝土所受的外约束较多,钢筋间距较底板大。因此,墙板配筋应遵循“细而密”的原则,在配筋率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墙体的钢筋配置,即减小钢筋直径、加密钢筋间距,通长设置[5]。
(4)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水泥、黄砂等原材料质量和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控制,模板进行浇水湿润。混凝土在初凝后、终凝前采取二次压面、收光,减少了混凝土干缩裂缝的产生,同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强混凝土的后期养护。
参考文献
[1]吕伟强,周金海.上海110 kV自忠地下变电站设计的一些特点[J].供用电,2004,21(2):30-32.
[2]何伟然,许有颐.建设地下变电站的有关问题[J].华东电力,1991,(8):33-34.
[3]张静华.地下室外墙裂缝分析及控制[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2,(4):42-43.
[4]游珑辉.地下室外墙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中国建设信息,2005,(6):59-61.
3.南京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篇三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土地越来越紧张,城市资源越来越匮乏,城市污染问题、高能耗建筑问题,特别是城市交通的拥挤问题,与人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强调生态环境、舒适环境和环境艺术美的要求相违背,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的设计与发展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本文通过将空间、行为、生态以及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从提升城市土地使用价值与效率,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方法促进我们的生存环境发展,通过对南京市地下空间的构成要素、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方法的解析,为改进南京市地下空间环境的设计提供人性化的合理的参考与改造。
现代景观设计强调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尊重生活,文化的交融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源泉,景观并非仅仅意味着一种可见的美观,它包含了以人及人所依赖的生存的社会及自然那里获得多种特点的空间,同时应能够提高环境品质并成为未来所需要的生态资源,不断的探索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景观设计的科学基础是要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表现人工与自然融合的现代景观环境,在限制的空间环境中一及针对南京市地下隧道环境景观设计研究,将是未来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南京市地下景观环境现状研究
道路景观环境的设计特点
植物、山水、公共艺术品等构成城市景观面貌,城市景观面貌内容极其丰富,并且城市景观发展受各种因素制约。
目前,南京新老城区中道路景观设计中:景观植被较多,绿化环境优越,但是植物种类单一,植物相对进入老年化趋势,植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要保持多样性,使城市面貌在植物景观塑造上显得优美婀娜。老城区道路由于城市发展受限制,无论是在公共艺术品还是山水景观环境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未來景观环境设计中不断完善。
河西新城区道路景观环境设计特点。城市道路景观植物种类较为丰富、道路绿地断面形式较为复杂、植物的景观环境四季分明,突出的是城市公共环境的塑造,城市道路宽阔,具有鲜明的现代城市的特点。
南京市现有的道路景观环境,将对地下景观环境设计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地下景观环境是地面道路景观环境的延伸和延续。
地下空间景观设计的特点
地下空间的优势。城市地下隧道空间的环境相对稳定,其环境温度在一年四季中相对稳定,特别是在夏季比较凉爽,具有湿度环境、光照环境相对稳定且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环境特点。
地下空间的劣势。众所周知地下空间的特点和不足之处,也就是自然采光非常弱、可视范围比较差、景观环境设计几乎没有,由于环境通风效果较差,达不到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需求,致使景观绿地植被设计成活率低、无法按正常地面种植景观植物。同时,还具有空间环境相对比较狭窄、面积较少、施工工艺难度大等一系列不足之处。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地下空间的景观环境设计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最终创造出活跃且具有生机的现代地下环境景观空间。
南京市地下空间的景观环境构成要素
绿色植物的景观环境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空气环境的改造离不开绿色植物,它是自然景观环境的主体,包括乔木、灌木、花卉等,植物在景观环境中不但是对环境的营造者,同时也是具有功能导向性的设计主体。由于地下隧道空间的种种缺点、以及本身功能的单一性,植物是内外空间的道路景观的载体和延续,它具有环境的引导性和空间环境的暗示性,对空间有画龙点睛的装饰效,由此来缓解环境阴暗、行驶中枯燥压抑的心理暗示。因此地下空间设计上要有别于地面植物景观的设计:以小而精致的植物为主体选择,易存活,易维护、并且对光照效果和通风效果要求比较低;植物本身观赏效果要很强,选择色彩有别的植物进行空间设计;以观叶为主的植物且易于地下空间环境的存活。
生态山水景观营造城市地下空间的环境氛围
山水意境、鸟语花香的绘画意境在景观环境中是大自然和生态的代表,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适宜人的心里的理想环境、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是地下空间山水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也是地下景观所包涵的内容,但是要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设计。
公共艺术所营造的景观环境
地下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品也是城市景观环境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实用性和观赏性公共艺术品。提供休息实用性如亭、廊、棚架等,是供人休息、以及个别属于纪念性建筑或标志性建筑。亭的形式、尺寸、色彩、题材等应与所在居住区景观相适应、协调。棚架有分隔空间、连接景点、引导视线的作用;地下观赏性:如雕塑、小品、壁画、环境设施营造展示橱窗等;地下垃圾设备设施用品。这些设计在地下景观环境设计中要重视细节,合理和谐的进行实际空间环境与景观环境的协调统一。
地下空间景观的环境照明
环境照明在景观环境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下景观环境在补充不足光源的有效供给。地下空间环境光线相对不足,在对安全性上灯光照明要给予充分的保障,其实是景观环境灯光照明的运用,让景观环境更加突显其特点,增加视觉效果,手法上可采用基本照明和装饰照明,对地下空间环境进行合理分布,针对需要打造的造型、色彩和多样性景观环境进行照明设计。增强地下空间的装饰美感和装饰强度,让通行与地下空间的行人感觉到温馨和放松的休闲环境。
从景观环境设计上如何解决地下空间存在的问题
安全性原则
地下隧道空间在通行中,从室外阳光到地下昏暗空间在视力范围内存在视线危险,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其设计的通透性和减少视线遮挡,保持路面的植物整齐,植物和景观环境要有相应的变化,以此来提醒驾驶员行驶的环境变化,道路的植物环境要有足够横静距,要确保通行安全,其他公共艺术品和山水环境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的位置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
和谐的以人为本原则
“异质性”与“共生思想”是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景观异质性指出:在景观系统由多重组合和要素构成,如水份、空气、植物、热能等,各种要素组成在景观系统中总是不均匀分布的,行为科学的发展及其向景观环境设计领域的渗入为景观设计提供依据,景观规划的不是物体不是空间,不是场所,规划是以用途作为最终目标来设计方案的,从而使景观设计更具有人性化和人情味,实现功能性、舒适性与美观性的最终结合。
博爱——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在现代城市环境中的存在和最终的发展,是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景观设计应在设计手法上运用多种设计手段来表达,如技术、艺术、心理、经济等手段融合的手法来表现。城市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都要以人为本,景观设计不但代表城市面貌,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积极向上表现,体现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环境,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应该贯穿始终。
尊重自然、显露自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尊重自然景观特征,改造自然是我们景观设计的精髓,最终达到自然和人工设计的和谐统一,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城市创造,在地下景观环境中巧妙运用自然环境的特点,进行特定环境的景观设计。
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利用自然,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通过地下空间对水资源的利用,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科学的技术手段处理手法表现
南京市地下隧道空间众多,由于地下空间的缺点,如今的隧道空间没有进行合理的道路景观规划,仅仅是作为通行使用的功能性,道路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在道路景观处理上需要科学的表现手法,由于自身的缺点,因此科学的处理手法尤为重要,针对不同隧道的长度,不同的自然环境采用不同的科学景观设计表现,尽量减少成本的损耗,让科学与实践在地下环境中得以发展和运用。
城市文化的融合体现城市内涵
景观环境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运用而生的新的景观环境,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基础之上的,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工作需要,景观规划设计中人文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设计初步对人文环境的分析尤为必要。人文环境的范围很广,包括历史文物古迹、古代与现代建筑、民族民俗、宗教建筑及遗存、文化艺术等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时代性、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景观环境设计中,人文环境分析的对象包括了本土文化特征、历史传承与现代风貌、建筑风格、设计对象群体诉求等内容,明确这些主要的人文环境因素,是确定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进行设计定位最好的依据,设计出符合南京市当地的文化特点的地下景观环境。
城市地下空间的道路景观环境设计,是每个城市自己的特点呈现,地下空间环境适合简单的植物配置选择,体现南京城市面貌特点,如南京市的人文地理特点,市花市树是否可以通过艺术化处理表现在地下空间环境中,通过装饰手法处理,人文气息视觉的影响,提现城市文化特点,将城市特征从地面延伸到地下。
景观设计与装饰设计的结合
重视装饰的形式美感。地下空间的形式单一,仅仅是地下通行的交通枢纽,其结构的简单和自身存在的缺点,可以通过装饰的形式美对其进行装饰装置的设计布置,如墙体的绘画、墙体的壁画和植物水景的有机结合,绘画的形式多样化、具有创新和创意的城市设计。
装饰美与人的心里感受。地下空间的特殊环境,在做装饰时候应考虑好通行人的心里因素,主要是从心里轻松愉快通行为主,应与一般的环境有所区别的,处于半封闭空间地下环境中,行人本身心里是处于紧张压迫状态,因此地下景观设计要重视的是视觉的形式美、景观生态设计、民众的心理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视觉的形式美是以景观设计的形式为基础,视觉的感受为前提,对设计空间进行美学的设计形式,创造出让人身心愉悦的优美环境为主体的设计手法。景观的生态设计是随着社会发展,以生存环境的环保意识为出发点的设计理念,从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为目的,利用自然资源、打造大自然环境、人造环境相协调的无污染的生态环境。
民众的心理行为是人们精神需求越来越高的意境体现,从人们在环境中的生活需求,生活规律,利用人们需求的规律以及人们对景观环境的精神需求为目的,创造出能满足人们心里需求并传达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化和深层次的城市文化内涵,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设计手法的丰富性和形式美。提倡设计空间组织的多变性、形式的简洁、线条的明快与流畅,设计手法的丰富性、个性与多元化。重点应考虑环境中各区域的功能设置是否合理。由于环境和美学因素的引入,环境中的各区域才被认为是由具体的墙体、棚架和地面围合的“空间环境”,这样,每个区域的边界也就变得更为明确。在这个阶段,区域的划分就像制作拼图,即按照分析标准确定各分区的大致尺寸、形状,并进行反复调整让空间功能得以显示,如采用适当的肌理变化,如材质、图案等进行设计,最终,直到找到最合理的位置,从而在功能设计上和美观环境上都起到最好的优势。
景观设计的色彩使用
色彩的装饰效果。色彩是景观环境装饰美感最好的语言,它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情感和意境。南京市的所有地下隧道环境冰冷阴暗,只是为了单一的通行,当隧道是短距离的环境时,人通行无太强的心里压迫感,当通行较长的环境会有压迫感和焦虑感,如南京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都是过江隧道长达数十公里。因此,地下空间环境色彩运用应改变空间比较冰冷的单一色彩,摆脱现在地下空间的灰白效果,色彩处理应采用较柔和的色彩,如橄榄绿、淡紫、浅米黄等色彩,搭配好地下的植物、小品、灯光环境、水景来打造地下通行环境。
色彩功能效果。针对地下道路景观环境的特殊性,采用不同的色彩来提醒和区别不同的道路周围的景观环境,色彩也是景观环境中最有效的标识,由此来美化和引导环境,运用不同的色彩来区分不同的功能和景观的构成元素,通过色彩来改变空间环境的光线不足问题,通过色彩来强调空间功能的作用,如适当使用亮色红黄蓝等颜色的合理運用起到空间的提醒功能作用。
4.观《南京!南京!》有感 篇四
翻开历史的篇章,回忆那段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影片全程以灰色为背景,让人觉得很压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从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黑白电影的效果有种复古的真实,配上现代化科技的手段加于处理,影片的场景确实很逼真,基本上还原了历史的一幕!影片是在一阵炮轰乱炸后的投降中拉开序幕的,日本人那一声声的炮响,回荡在空中,炮弹结结实实的砸在南京的城墙上,也结结实实的砸在了我的心上,这是个没有悬念的电影,我们都知道即将发生什么,所以,在影片一开始,我的眼眸就湿润了。那赫然的“南京!南京!”写得就像一副挽联,深深地,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
回望这部电影,在这让人心痛,让我们充满恨的历史背后,他们,让我感动,让我佩服。开场与日本的战斗中,陆剑雄的那双眼睛让我读懂了我们中国人的坚强不屈,它代表我们中国人民的一种反抗,一种精神,为世界观众了解南京惨案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
陆剑雄--国民党军官,当耳边传来阵阵密集的枪声,已经绝望的战俘知道那是日军正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屠杀自己的同袍同胞,不愿再迈步走向死亡的刑场,枪声响起,一个个麻木的被捆住双手的躯体倒下。愤怒、失望和羞耻让陆剑雄这个战士无话可说,他不愿坐着死去,为了保留作为一名军人面对死亡时的最后一点尊严,他选择了沉默着迈步走向刑场。
在春天的原野上,小豆子就如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孩子一样,“拈花惹草招猫逗狗”。当小豆子笑靥如花的吹蒲公英的花絮的时候,每个观众都能从中看出一个民族的希望,充满了生命力。关于小豆子的描述,算得上是《南京!南京》冰冷的影像中唯一的一抹暖色。当他和陆剑雄并肩作战以及并肩赴死时展开笑容,战争仿佛也停顿在那一刻。小孩子永远是战争中最令人心灵颤抖的存在,因为他们是那样纯真,那样充满着希望。所以小豆子奔跑在原野上躲过死亡的时候,也是《南京!南京》最温暖的结局,他代表着我们的希望,代表着我们名族抗争的精神。
在这充满罪恶的日本兵中,有那么个充满着善念的他。只是这样的善太渺小,渺小的在这么多的恶中微不足道。让他,像傀儡一般的同其他人一样,杀人,作恶,强奸妇女。但无论如何,它既是‘善’,这点光辉却不能被掩盖。最后他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而自杀。他在违背自己生存原则的基础上,天天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甚至觉得生不如死„„
影片的结尾,出现了瞬间的彩色背景,我想那是导演的点睛之笔吧,从彩色背景中让人看到了期望。就如导演陆川的一句话:那个时候,活着,是一种抗争;而死亡,也是一种抗争!
看完影片之后,或许会过度压抑与悲伤,没关系,站在阳光下,看看周围的行走的人,一切都如往常。一切都没改变。变得只是你更了解一段历史,一段需要被铭记的历史。我想的更多的应该是,需要好好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现在让我们汉族,或让我们中国人拿出一段震慑人心的代代相承的文化的东西,我觉得已经没了,我们就剩秧歌了,我们真正的东西在哪儿呢?”——《南京!南京!》。历史留给我们的是痛苦,也是教训,更是一种激厉,历史也警示着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中国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外国欺躙,只有自我强盛了,人民也才有安全感和自豪感。历史已经翻过了那一页,但是留给我们的屈辱却是永远也翻但是去,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缅怀战争中为反抗入侵,保家卫国而献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军民,让我们永远记住和平来之不易,历史不可忘记。
观《南京!南京!》有感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经那一部震撼的电影《南京》还历历在目,而这部《南京!南京!》给我更深的感慨。两个突兀的感叹号!屈辱,愤怒,心痛,已无法倾诉我心底的声音。
影片以一张张南京老城的照片拉开序幕,在炮火轰鸣中城墙在扬起的尘土中坍塌,画面转接进城门内,守城的国民党三十六师的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去阻止准备溃逃出城的国民党官兵展开一场肉搏,那悲壮的场面,震撼着观者的内心。
影片中太多的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也感觉到了那种沉痛的心情压抑,从开始日军进入教堂,那些神清麻木、内心绝望国人纷纷举手投降,人人如同待杀的羔羊,没有反抗的意识,没有求活的举动,此时让人深刻感觉到失去国家保护的人民是最悲惨的人民。
整部影片都围绕着几个重要的人物来体现,从他们身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情景。
姜淑云,一个美丽的中国女性,在电影中,她是安全区的领导者、教导者和保护者,她以柔弱的身躯和日本强大的侵略做着抗争。姜淑云的角色并没有戏剧性的转化,她从头到尾都是以一个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出现,不怕死的和日军做着抗争。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不在于她一次次的和日军周旋,也不在于不惜牺牲自我去救多一个人,而是她被日军抓住带回军营的那一刻。她向一个懂英语的日军军官说了一句:“杀死我!”姜淑云知道她被抓去所面临的命运:被强奸。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姜淑云也是讲究清清白白的活着,清清白白的死去的。她不怕死,可是不愿意那样没有尊严的死去。为了能够有尊严的赴死,她向一个只见过数面的日本军官求助。最后,这个日本军官帮助她实现了这个愿望,她终于可以有尊严的死去。
有时候死亡也是一种抗争,当柔弱的身躯无法和强大的力量抗衡的时候,这便是最后的反抗。
小豆子----很有小红军的感觉,从头到尾,只有他奇迹的生还,从陆剑雄出现,江淑云带着,到和老赵一齐,他是被角川放走的。最后笑到灿烂的小豆子让人感觉那么美好。小豆子在这部黑白影片中几乎经历了所有事件。影片结束,屏幕上打出“小豆子,还活着”。影片中的小豆子和现实中的小豆子们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必将永远的将日本军国主义钉在耻辱柱上。
唐先生,那个胆小怕事、性格懦弱的唐先生,他一心想保全他的家人,甚至不惜为此去充当告密者。但当他失去了他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努力去保护的家人后,面对那座已经沦为地狱的城市,在有机会可以走出南京的时候,他选择了留下面对死亡,让一个假扮成拉贝助手的军官把自己怀孕的老婆带出了城。他选择了坦然的面对死亡来为自己之前做错的事赎罪,临刑前夕,他不无骄傲的告诉那个日军大佐:“我的妻子怀孕了,我的妻子怀孕了”。这句话,透露了生命的气息,还让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杀不尽!中过国人的生命是顽强的!”我深深感动了!枪声响起的瞬间,他以死亡为代价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姜淑云,小江,唐先生等人,代表了南京城中无数伟大的中国人。在这座生死之城中,还有什么比活着更恐怖,还有什么比子弹更无敌,还有什么比抵抗更需要勇气,他们不会躲避,也不需要更多的言语,只是和中国站在一齐,用牺牲,证明我们不会放下。
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残酷的压抑和绝望,只有结尾才稍稍燃起温暖的期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他代表着中国的期望。明天虽然依然残酷,但期望已经传递下去。当时的南京虽死,但中国人的团结与抵抗已经被唤起,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么只有努力去赢得战争的胜利。
5.观《南京南京》有感 篇五
《南京!南京!》就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大型史实纪录电影,看了这部电影,我感慨颇多。在观看影片的全过程中,那种对生命的无力感和痛苦感一直紧绕在我身旁,挥之不去。
看过了《南京!南京!》,让我从心底里感受到了悲痛和震撼。浓烈的销烟中,日本士兵披甲端枪、手持刺刀踏过残垣断壁的中山门;断肢残臂和赤裸的尸体铺满了街道城区;令人不寒而栗的人头首级堆积起小山,布满路边河岸;机枪扫射、挖坑活埋、刺刀刺杀、浇油火烧,无不用尽惨无人道之其极……
两个多小时的片子看不到一滴鲜血,然而却能让人感受到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惨状。电影中每一个生命都是脆弱的,无论他富贵贫穷、高低贵贱,随时都会像烟花般消散,我无法想象在这种人间地狱下,人们是怎么样生活的,更确切的说是如何生存的。而这些也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艺术性概括,更为悲哀的是,电影之于现实或许还要含蓄几十倍,只有经历过这场___的同胞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苦楚。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来自无数___先烈的不屈奋战,来自无数中华同胞的鲜红躯体,来自无数铮铮铁骨的坚毅脊梁,是他们用誓言、鲜血和生命讴歌了峥嵘岁月的苦痛罹难,谱写了中华儿女的不朽篇章,铸就了民族崛起的盛世辉煌。
这段历史已然成为过去,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牢牢记住,尽管有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蒙蔽事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回首自己历史时都没了勇气,那就太可悲了。我们不仅不能忘,还要将那段历史带给我们的沉重转化成不屈意志,鞭策自己不断前进,逐步改变落后挨打的卑微局面,化沉痛为力量,变弱小为强大。只有通过我们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让祖国真正强大起来,才有能力不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6.《南京!南京!》中的静默 篇六
在这部电影中静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这与“逗号”“分号”“叹号”等标点的作用有偶然的相似处。在伏击日本兵的段落中, 激烈的枪声、爆炸声弥漫在画面中长达几分钟, 之后声音突然中断, 接着我军战士的欢呼声。虽然只有短短4秒的静默, 但是起到了调节影片节奏的作用, 稍微缓和了之前的紧张气氛, 给观众一个喘息的时间, 同时也更强化了双方对战的激烈, 这便是类似“逗号”的停顿作用。所谓“分号”, 是指叙事上的连贯作用, 还是在伏击这个段落中, 当我们的战士还沉静在胜利的喜悦中时, 一声响彻天空的刺耳的警报声让大家顿时安静下来, 在接下来经将近一分钟的时间, 镜头在陆剑雄和众战士之间切换了两次, 所有的人都是表情凝重, 没有任何的言语交流, 只有渐渐远去的警报声和愈来愈近的坦克声。这样的静默过程实际上是心理斗争的过程, 是叙事上的一个分割点, 为接下来众战士的两种不同举动做了一个隐秘的交代。当“散了吧”三个字从陆剑雄嘴里说出来, 我们看到有出于本能的逃生者, 也有继续战斗的英勇者也就不足以疑惑不解了。再如姜老师和角川阁楼相遇的这一段戏中, 只有角川说了三句话, 姜老师与他的回应只是靠点头, 递东西这两个简单的动作完成, 姜老师始终处在一个静默的、被动的状态, 以及后来影片卡车救人段落中角川和姜老师几次无言的对视都是为姜老师要求角川射杀自己埋下了伏笔。在这部电影中, 静默最常见的作用便是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就如同“感叹号”一般。影片开始部分, 当教堂的大门被推开时, 所有中国人都保持着一种静默的状态, 没有人因为惊恐而放声大喊, 只有缓慢的后退和缓缓举起来的手, 这是一种超越言语的表达恐惧的方式。再如挑选慰安妇的这个段落中, 当小江第一个站出来, 随后有一个接一个的女子从队伍中走出来, 没有哭泣声, 只有顺着脸颊流下来的眼泪, 默默地传达着一种屈辱、无奈和牺牲。这种无声的表达反而让观众感觉到比声音更强的力量, 使得画面的内在情绪与观众的心理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契合。
静默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就如同“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声”一般, 以“无声”衬“有声”, 以“动”衬“静”, 是静默表意的一个常用方法。在陆剑雄等人被俘段落中, 目睹了很多人遭到惨杀, 再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时, 陆剑雄毅然走了出来, 随后是一个人、两个人……, 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 也是一种情绪的积累, 最终爆发为所有的人一致高呼“中国不会亡”, 这是从“此时无声胜有声”转变为真正“声音”的过程。再如唐先生被杀的段落中, 唐先生被绑在木桩上, 伊田则是先踱步再背对着唐先生站定, 伴随着同时出膛的几颗子弹, 唐先生的身体向前倾倒, 这“动”“静”的结合更加衬托了伊田的心理状态, 对于这样的一场杀戮他还是伴有人性的思考的, 但是那样的一种环境让他无法正常的面对。再如面对被屠杀的时候, 小豆子和陆剑雄四目相对, 嘴角轻轻的上扬, 这一细微的动作恰好反映了他们面对生死时的那种淡定。因此这里所提到的静默是通过声音和动作带来的一种心理上的感觉, 并不是局限于无声即静默这样的一个出发点。
7.南京!南京! 篇七
70年前,我们输给了谁?
那些不幸遇难的中国人不再只是银幕上简单的活靶子——他们反抗过,他们勇敢过,他们互相帮助,他们曾舍己救人
一场英法百年战争,让英国和法国结成了世仇,至今在足球比赛中,人们仍然喜欢用英法大战、世仇这样的字眼形容两国球队对阵。
在亚洲,一场甲午战争,一场中日八年战争,也让中国和日本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中成为了一对冤家,这个结,到今天也没有完全解开。
4月份,新片《南京!南京!》的上映,又勾起了我们对这日本这个老冤家的惨痛记忆。1937年的南京,国都沦陷,70年前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依然是一道抹不去的巨大伤痕。
“日中不再战”,日本岐阜市市长松尾吾策曾于1962年在西湖边的一块石碑上写下这样的语句。
如今,这个愿望在现实中已经得以实现。
而在银幕上,我们的战争还在继续……
《南京!南京!》。
70年过去了,再回望南京大屠杀,你也许不忍心去看。但是,你绝对应该去看。这是所有中国人为了忘却的记忆,也是所有中国人值得思考的问题——70年前,我们到底输给了怎样的民族?70年前,我们的年轻人又有过怎样的反抗?
南京!南京!
陆川:还原一个属于中国人的真实南京
《南京!南京!》和之前的南京大屠杀电影有什么不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很真实。
其实2006年影片筹拍时,同时有好几部南京大屠杀题材影片在候审,《南京!南京!》之所以能最终突围,就是因为它对历史的处理、感悟实在够老练、够真实,让电影局很难拒绝,陆川当时对电影局的领导说,“其他本子我也看过,都是在哭诉,恰恰是我们这本子没有在哭诉,我们是在讲中国人是怎么回事,因为这个历史里面没有中国人。您翻翻我们所有的教科书,里面没有中国人的事儿,中国人就是被杀,这不叫事儿……这么一个核心的事儿上,进入公众记忆的就只有德国人(编者注:指德国商人约翰•拉贝,他在被攻占后的南京建立了安全区,收留难民,救出了约20万中国人),最后被我们孩子记起来的就只有一个德国人救了20万中国人。”
南京大屠杀,死了30万以上的中国人,毁了一座几百年历史的古都,功劳却给德国人(别忘记,当时的德国还是纳粹时代)占了,这不行。
所以,这是一部属于中国人的南京大屠杀电影。《南京!南京!》的很多场景,都是直接改编自著名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程瑞芳日记》、《东史郎日记》,以及许多日本将军、士兵的日记、照片、文字资料等。与传统的《二战史》、《抗战史》等宏大叙事不同的是,这些史料记载的都是琐碎、真实的事件,都是关于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的故事。透过这些资料,《南京!南京!》中的那些不幸遇难的中国人不再只是银幕上简单的活靶子和尸体群众演员,而是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生命——他们反抗过,他们勇敢过,他们互相帮助,他们曾舍己救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京!南京!》其实是一部关于很多南京人的个人史,他们不幸死于非命,但也只有他们,才写就了真正的历史。
为什么,这是一部黑白电影?
“我在家里,看奶奶留下来那时的照片,它都是黑白的。当我做这个电影的时候,我闭上眼睛一想,它就是个黑白的电影。因为我不知道那个时代的色调,给我感觉只能是黑白的,南京在我脑海中是个黑白的瓦砾的废墟的海洋,我没想过彩色是怎么样的,我不知道彩色该怎么拍。”
“在黑白的画面里,血是黑色的。我不想用鲜血淋漓的场面去刺激观众,而是要用这段历史告诉观众,生活在和平年代,很宝贵。”
“黑白电影更有感觉,对历史是更好的解读。难题主要是要说服制片方,我要证明给他看大银幕上黑白片是好看的。这是一次绝对值得的冒险。”——导演陆川
关于《南京!南京!》的真实历史断片
1.中国守军的反抗
一直以来,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书对中国守军的抵抗都是语焉不详,或者干脆说“南京守军没有抵抗就投降”。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时的南京保卫战相当惨烈,这在《南京!南京!》中有非常大的篇幅。有一段日本士兵的日记可以对证,日军某小队进南京后发现一辆德式坦克,上面有一具尸体,他们就没在意,结果小队过去后,坦克里面的中国士兵伸出机关枪将他的同伴全杀了,之后日军蜂拥而上,坦克里的两名中国士兵奋力反击,打到最后没弹药了,两人全被日军火焰喷射器和汽油烧死,以身殉国。这段描写出自日军日记,可信度非常高,类似的真实描写还有很多,也可以说,是为历史翻了案。
2.小豆子
影片中有一个叫小豆子的小男孩,在城中帮助国民党守军运送弹药,他的原型来自一张题为《少年兵俘虏季万方》的旧照片,而从史料来看,这样的少年兵当年的确存在,有一篇题目《街头巷尾的冷枪》的日军士兵日记写道:“窗台那边叭的一枪打死一个日本兵,把那人拖过来一看,说是一个完全没发育好的一个小男孩,然后一刀就给砍了。”那个小男孩当时穿的,正是中国士兵的衣服。
影片中的小豆子,最终逃离了南京,而历史上的那位无名小战士,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
3.烟花女子,也是最可爱的人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特别令人感动,日军到难民营里索要100个女人,若不从,就准备大开杀戒,危急关头,一个叫小江的妓女率先举起了手,接着又有更多的妓女举起了手 这个情节也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在《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中都有提到,拉贝写的是“(日本人来要女人),我们让他们带走了”,魏特琳的日记里则说,“有些妓女自己站出来,我就让他们走了。”
本是最令人瞧不起的烟花女子,却成了最可爱的人!
4.为什么让刘烨死去
如果没有刘烨这个大帅哥,也许很多女性观众并不会很情愿去看一部那么残忍、灰暗、充斥着强奸与虐杀的影片。但是,没想到,刘烨居然在影片三分之一的地方就被杀掉了。陆川对此的解释,倒很简单,“你知道,像这么一个1米86的帅小伙要能活出南京城几乎不可能,那是属于拉网式的对青壮男子的屠杀,而且反复地筛,就是差不多看见适龄的都杀掉了,所以不太可能活出去。”为了尊重史实,只能委屈一下刘烨了。
5.为什么拍那么写实的屠杀
除了砍头,基本上你在历史书上见过的日军杀人手法,影片中都有所保留,为什么拍的那么残忍?
因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日军当时的屠杀,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家一家的慢慢杀,或者在街上盲目的杀,而是有详细的杀人计划,有秩序、有命令、有计划的屠杀,据日军日记记载,杀人的时候,一百人被拖出去杀掉,余下的还活着的人就在不到30多米的地方等着,然后眼睁睁的看着同胞被杀,轮到自己被带走
那为什么不丑化一下日本军人呢?陆川自有答案:“这电影我可以把他们拍成贴着人丹胡子的跳梁小丑,可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个侮辱,70年前你的确是败在这些人手里。难道你败在小丑手里?我想给中国观众知道,在70年前我们输给了一个什么样的对手。”
6.认亲救人
影片中还有一个感人场景,某次日军搜索安全区时,宣布男人必须有女人认领才能留下,否则都划为士兵身份拉走处死,姜淑云(高圆圆饰)虽然跟别人非亲非故,但却主动去救人,认一次回来换衣服再去,第三次她被日军发现了,于是被处死。这段故事源自《程瑞芳日记》,程瑞芳是目前唯一一个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写日记并被发现的中国人,据她写于1937年12月29日的日记,“今日在此登记男人,把全城的男子都弄到此地来登记,留下一些年青人是他们所疑心的,(让)这些女难民出来承认是他们的父兄、丈夫或亲戚。有一个老太太有胆量,出来认了三个人,其实她也不认得他们,就是要救他们。有一个年青女子也出来认,说是她的哥哥,回来里面换件衣服,又出来认她的亲戚,此人真是可佩……”
可叹,可敬!
相关推荐
值得一看的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屠城血证
类型:故事片
公映日期:1987年(中国)
导演:罗冠群
主演:陈道明、翟乃社、沈丹萍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表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影片。影片最后的镜头十分震撼,在一个刚刚活埋完毕的土坑里,一对遇难者的双手露出土堆,双手一开始在挣扎,之后慢慢垂下,银幕打出满屏大字,300000。无声控诉,震撼世界。
南京大屠杀
英文名:Nanking 1937
类型:故事片
公映日期:1995年(中国)
监制:吴宇森
导演:吴子牛
主演:刘若英、秦汉
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与台湾龙祥电影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制作,刘若英、秦汉主演。影片的拍摄颇具有象征意义,开机日特地选在1994年12月13日,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忌日57周年。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也译为《南京梦魇》)
英文名: The Massacre of nanjing
/Rape of Nanking
类型:纪录片
发行时间: 2005年06月27日(美国)
由美国朗恩·乔瑟夫博士制作的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也是首部个人制作的该题材纪录片。乔瑟夫博士是在看了张纯如著名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后萌发了制作一部纪录片的念头,该片所有的制作经费近十万美元全部来自于乔瑟夫自己的积蓄。
南京
(又名:被遗忘的一九三七)
英文名:Nanking
类型:纪录片
公映日期:2007年(美国)
美国拍摄制作的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该片收集了大量文字、图片、录像史料,其中有一段由当时身处南京的一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40分钟录影带,直接真实的记录日军暴行,是该片最珍贵的部分,也是南京大屠杀的又一铁证。
拉贝日记
英文名:John Rabe
类型:故事片
公映日期:2009年6月中旬(中国)
【南京地下党】推荐阅读:
南京市防空地下室建设07-03
地下党工作站06-23
城市地下管线管理07-15
地下管网维护方案10-23
漫游地下城作文10-31
地下管线保护专项方案06-21
地下停车场上墙制度07-03
《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07-11
关于地下管网的报告07-13
建筑地下车库设计总结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