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阅读答案

2024-07-25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阅读答案(精选7篇)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阅读答案 篇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 4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今齐地方千里: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时时而间进: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2分)

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小题3】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用这个成语造句。( 2分)

【小题4】“王”下令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2分)

【小题5】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2分)

答案

【小题1】的确、实在;土地方圆;当面;偶尔。 ( 4分)

【小题2】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2分)

【小题3】门庭若市;造句略。 ( 2分)

【小题4】颁布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的命令,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2分)

【小题5】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2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诚在这里是的确、实在的意思。诚还有表示假设的用法,译为“如果”“假如”,如《陈涉世家》中的“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燕”。注意“地方”是两个词,地是土地,方是方圆的意思。面是当面,时时是偶尔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小题2】试题分析:注意谤议的翻译,批评议论,市朝是公共场所,闻是使……听到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小题3】试题分析:出自这段选文的成语是门庭若市。要造句必须先弄清这个成语的意思。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考点:本题考查成语解释及运用。

点评: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做题时既要知道成语的原意,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

【小题4】试题分析:从原文“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得到第一问的答案。齐王下达这个命令的目的是让人们敢于说真话,科学地治理国家,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点评: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用原文的语句进行回答。

【小题5】试题分析:先指出那句俗语有没有错,再分析没有错的原因。主要从劝诫别人要注意对象、注意方法技巧、说话的语气的角度去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探究能力。

点评:解答矛盾与否的题目,先定性,说矛盾不矛盾再进行具体的分析。如此题分析时说话上要看对象、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说话的语气。

2.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阅读答案 篇二

一、虚实相生的构思美

全文前半部分是“虚处实写”,后半部分是“实处虚写”。文章前面部分作者非常高明,他把邹忌“窥镜”、比美和他从妻、妾、客献媚的包围圈中钻出来,以及以家事引出国事规劝齐王等虚构的细节提到文章的开头叙述,然后煞有介事地接上“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从而把正面意思交待清楚。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虚处实写”。文章后半部分齐王接纳忠言、兴利除弊的事,是有史实依据的。据史载,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作者从侧面表现出以前人们对齐国的意见成堆,“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廷若市”;而期年之后,已达到“虽欲言而无可进者”的程度。显然,这只是作者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意义,塑造理想的君主而已,并不苛求事件的真实和可信度。这样就生动灵活地完成了“实处虚写”。从而使文章在虚实相生,似实而实虚,似虚而有实中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清晰别致的层次美

这篇文章结构完整,引人入胜,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邹忌问妻、妾、客的三问是三层,妻、妾、客的三答是三层;三思是三层:“私我也”“畏我也”“欲有求于我也”;三比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赏是三层:上、中、下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以后”是三层。邹忌“比美”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也是三层:“朝”“旦日”“明日”;邹忌“比美”后思想的转变过程也是三层:“自以为不如”“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又是三层:邹忌进谏是第一层,齐威王广纳贤言是第二层,最后“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三”在古汉语中有“多次”的意思,例如:“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以用三既可以增强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的说服力,又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文章结构上的整齐有致,从而使文章内容显得别致清晰。

三、别具匠心的语言美

这篇文章语言灵巧生动。叙事实,曲折动人;用语言,简洁生动;写人物,声貌毕肖。如邹忌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虽同属赞美之词,但表达不同,每句仅一二字增减变化,却恰当地表明了人物间亲疏远近的关系: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充满感情的感叹句,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反问句,不正面赞扬,显见因“畏我”而带敷衍;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陈述句,感情平淡,因“有求”而趋附逢迎。再如,对纳谏的影响,只写国外的反映,国内则不着笔墨;对齐王听谏的态度,只用了“善”和“乃下令”就写出了其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对纳谏后的效果只用二十来字:“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就交代得非常清楚。作者在语言处理上的功力令人击节赞叹,玩味不已。

四、栩栩如生的形象美

3.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阅读答案 篇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训练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既克,公问其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2.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两篇文章最主要的写作特色各是什么?

4.曹刿和邹忌性格有何相同点?鲁庄公和齐威王又有何共同点。

【参考答案】

1.(1)已经 (2)于之(在那里) (3)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4)間或、偶尔。

2.(1)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2)命令刚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宫门口和庭院内像集市一样。

3.甲: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乙:以设喻说理,颇有说服力。

4.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责任感,善于进谏,有很强的劝说服人的说话技巧,善辩。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谏如流,知人善用,开明公正。

4.《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篇四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选出对加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结构助词的)

D.乃下令(乃:于是,就)

2.选出对加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吾妻之美我者(美:美丽)

B.时时而间进(间:偶然)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讽刺)

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到)

3.将“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________的道理。第二自然段写邹忌巧妙运用________的方法,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自然段写齐王纳谏及纳谏的结果。

参考答案:

1.A

2.B

3.(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意对即可)

5.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阅读答案 篇五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秦欲攻周①,周最②谓秦王③日:“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④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⑤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罢,则令不横行⑥于周矣。”(节选自刘向《秦欲攻周》

[注释]①周:西周。②周最:战国时期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③秦王:指秦昭襄王。④声畏:名声不

好。畏,恶。⑤罢:同“疲”,使疲惫困顿。⑥横行:纵横驰骋,所向无阻。

14.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入朝见威王 朝:

(2)臣之妻私臣 私:

(3)莫不私王 莫:

(4)周最谓秦王日 谓:

(5)令不横行 令:

15.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

16.甲文中,邹忌指出齐王身边的人,齐王难以听到真实的话;乙文中,周最分析了 。(2分)

17.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周最分别是如何谏言的? (4分)

答案:

14. (1)朝廷 (2)偏爱 (3)没有谁 (4)告诉 (5)命令,号令

15. (1)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

(2)为大王的国家利益着想的话,不应该攻打西周。

16.阿谀奉承 不能攻周的原因(或攻周的坏处)

17.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家事喻国事,劝说齐王除弊纳谏;周最采用直接谏言(单刀直人)的方法,劝说秦王放弃攻周的想法。

6.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阅读答案 篇六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主管养鸟之事)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日:“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谏杀烛邹》)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 (4)勿杀,寡人闻命矣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

18.乙文中晏子想救烛邹,却先列数其罪,并“请杀之”。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甲文第二段中的一句话来回答。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

19.邹忌、晏子进谏说理时,在方法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6.(l) 仔细 (2) 受蒙蔽 (3) 丢失(让……逃跑) (4) 听从,接受

(2分;答对2个得1分,答对4个得2分)

17.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2分)

(2)让我们的君主因为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2分)

1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1分) 高压、权力面前不敢说真话(或:说真话不容易;直言不易)

(1分,大意对即可)

7.《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 篇七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实践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这是我们应该思考、探索的。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按照创新教学设计的三原则,围绕主问题,精心设计问题链——让学生自读感悟、寻找“三”,互相讨论、归纳“三”,联想拓展、提升“三”。

课堂一角:让学生找“三”

一.自读感悟,寻找“三”

学生听完课文录音带之后,自己又朗读了若干遍。

师:同学们仔细地默读后看能不能发现这篇课文内容结构上的一大特点。

生:严谨、清晰。

生:清楚、紧凑。

师:你们很动脑筋。说了好几个特点,但是都不能统摄全文。

师:“这篇课文内容结构上暗含了一个数字。”(这一点,学生便豁然开朗)

生:(异口同声)“三”

师:那么就让我们来找一找,这篇课文究竟暗含了多少个“三”?(学生又专心致志阅读,然后小组交流,接着是小组汇报。)

生:“三问三答”、“三个类比”。

生:“三赏”、“三时”。

师:“还有没有?”

(学生继续“搜索”,又发现了新的目标)

生:“三思、三日、三比美”。

(基本上差不多了。我叫学生将这些“三”排排队,理顺课文内容;概括出“三”的具体内容。)

二.互相讨论,归纳“三”

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仅344字,但是文章内容发人深省,而且故事情节完整,妙趣横生,掩卷思其奥妙,可谓层层三叠,蕴藉简峭,引人入胜。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看看文中的“三”含有多少奥秘?

(学生分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后,组长代表发言。)

生(一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邹忌朝服衣冠后,问妻、问妾、旦日问客,曰:“吾与徐公孰美?”三人异口同声回答:“徐公何能及君也”“三问”及“三答”,此为“三叠”之一。

生(一组补充):邹忌对三人的回答不相信,“孰视之”,“窥镜自视”、“暮寝而思之”,终悟“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的真谛。“三思”至“三悟”,此为“三叠”之二。

生(二组):邹忌从家事得感悟,立即现身说法,推己及王。家庭中的妻私我,妾畏我,客人故意奉承我,与朝堂上嫔妃侍卫私王,群臣畏王,平民百姓有求于王,两者如出一辙。设喻明理,绵里藏针。“三喻”达“三讽”,此为“三叠”之三。

生(四组):邹忌讽纳谏,齐王从善如流,于是悬赏纳谏。赏赐级别为面谏上等,上书中等,讥谤下等。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三赏”促“三变”,此为“三叠”之四。

师(补充):全部事态的发展是三层:第一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第二层,齐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第三层,邻近的诸侯国都来朝见。全文在内容上也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进谏的缘起;第二部分(2段),进谏的内容;第三部分(3、4段),进谏的结果。

文章从家事到国事,从讽刺到纳谏,从下令悬赏到无可进者,终至四国朝齐,可谓层层三叠。叙事层层清晰,简括有法,辞约意丰,反复回旋,美不胜收。

三.联想拓展,提升“三”

师:考察《邹忌讽齐王纳谏》结构,令人击节叹赏的是“三叠法”的巧妙运用。由于三叠技法的妙用,行文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互相勾连,层层推进,使结构完整紧凑又活泼灵动,精巧严谨又摇曳多姿。

由此又会引发我们进行深入的文化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乃万物之始,代表极少,“九”乃万物之极,代表极多。在表示较少而非很少,较多而非最多这个意义时,人们选用了“三”这个数字,通常又赋予其“较多”或“很多”之义。于是,在传统文化中带“三”的成语典故、俗语格言可谓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请同学们说说含“三”的成语典故。

生:三顾茅庐。

生:三朝元老。

生:三令五申。

生:三人成虎。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师:谁能举一些含有“三”字的俗语格言?

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生:三分天才,七分学。

生:三伏天送扇,三九天送炭。

生:三门三塔三元桥,五山五厂五公园。(南通俗语)

师:又如上古诗歌之集大成者《诗经》中,铺陈比兴,重章叠句时,往往贯之以三叠,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极尽其妙。

人们还将一些文化现象分三个阶段陈述之,并非完全巧合,实乃有时有意凑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作者,深谙此文化现象之含蕴,以三叠技法贯穿全文,自然灵动,尽得风流。在此文化背景之下,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叙事模式,给后世文学以深远影响。如明清时成书的四大古典名著中,三叠叙事法更是俯拾即是。刘备访诸葛亮而三顾茅庐,非三顾不能表其诚心;诸葛亮三气周瑜,非三气不能置人于死地。

生:孙悟空三盗芭蕉扇,非三盗不能显示取经路上之艰辛。

生:梁山英雄三打祝家庄,非三打不能显示起义场面之壮阔。

生: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非三进不足以给沉闷枯燥的大观园注入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

师:叙事文学如此,其他艺术形式亦如此。即如传唱千载的唐诗名篇《渭城曲》,在流传过程中“好事者”将其“三叠“,并冠之以《阳关三叠》而传唱之,非三叠不足以使人荡气回肠。又有许多文学现象以“三”概括之,亦繁衍出了后世文学之许多“三部曲”等等,这些并非完全巧合,实乃有意凑之。中华文学,与“三”结下了不解之缘。凡此种种,盖皆滥觞于先秦文学之“三叠”技法,中华文化之“三叠”情结。

[教学反思]

综上所述,把握住了“三”字,就紧握住了理解这篇课文艺术价值的“金钥匙”,也就能够准确地把握这篇课文的结构层次,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这种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美和递进美,进一步掌握文章内容。

这样,新颖的教学设计,富有层次感的提问,有效地激发同学们阅读文本的兴趣,吸引他们细心认真地阅读并进行深入地思考、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也思考了阅读教学预设问题时要遵循的原则和要注意的问题。

一.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注意问题的真伪

教师设计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叫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没有探究价值。

教学中的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凡是学生已经掌握理解的内容,或者超出学生现阶段领悟水平的问题,我们都视为伪问题,哪怕这一问题在学术上依然有价值。凡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均是“为问题而问题”,这是“动机之伪”;至于“错误的问题”,更属“伪问题”。

教学中存在太多“伪问题”:教师的小儿科式的“低级提问”;故作高深式的“学究提问”。——前者使学生索然乏味,如满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后者使学生一头雾水。例如,有教师执教庄子《逍遥游》时问道:“庄子的‘逍遥与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有何异同?”——这类超出学生认知水准的“伪问题”贻误了学生也戏弄了学生。

二.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原则,注意问题的主次

教学中的“问题”不宜多,否则教学将散漫无序。这就需要教师对诸多问题进行遴选。只有最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最能够解决学生学习障碍的问题,才是教学中的“主问题”,其余问题教师应该大胆舍弃。

即便是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也未必就一定会成为教学中的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若干问题,学生在学习时也会有许多问题,但真正有资格成为课堂“主问题”者并不会太多。

我在请学生预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学生阅读之后提出10多个问题。如,邹忌为什么讽齐王?邹忌为什么不直接对齐王提意见?等等。我再三思考后,决定从“三”字入手,设计相关的三个问题——寻找“三”,归纳“三”,提升“三”。这样课堂分为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前设计问题时,注意抓住理解课文的主要问题,切中要害,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考虑到问题之间的层次关系,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学习主动性增强,课上师生活动配合默契,讨论也具有相当的深度。

三.遵循“提问的层次性”原则,注意问题的高下

主问题确定后,还未必能成为最佳问题。最高境界的问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切合文本要害,做到纲举目张;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趣味,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本身设计精当,既有助于学生当前的进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思维水平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也能够促进学生长远乃至终身发展。

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从问题涉及的内容上看,我们把问题类型分为四类:一是差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词语是“是不是”、“对不对”。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代表性词语是“是什么”、“怎么样”。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代表性词语是“为什么”、“你从中能发现什么”。四是发散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探究客观事物,代表性词语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类问题最根本的特点是答案不惟一。

在课堂阅读教学的预设时,对准备的问题要做到“去伪存真”,使学生有思考并有所得;注意抓住主要问题,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避免问题的繁琐、零碎;同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尽量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各得其所,得到和谐发展和充分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06-18

上一篇:李贺作诗阅读答案翻译下一篇:2010年高考作文最新素材:2009国内十大新闻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