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研究生经验之谈

2024-07-14

香港研究生经验之谈(共8篇)

1.香港研究生经验之谈 篇一

学习借鉴香港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有利于居民自治、行政事务、服务居民的社区管理机制,近日,我们就香港社工工作及社区服务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对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圣雅各福群会及其社区服务中心的运作进行了研究。通过调研,加深了对香港社区建设情况的认识,学到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香港社会工作的情况

香港的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最早出现于1950年,到1972年社会福利署出台政策规定只能聘用受过训练的社工毕业生从事助理社会福利主任一职,社会工作才正式开始。在香港,“社会工作”是指以助人自助为宗旨,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帮助人们“自助”,运用专业化的工作手段和方法,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开展社区工作、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以及司法矫治等活动,预防和化解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香港社会工作组织架构。

香港社会工作组织架构大致可分为社会福利署、社会工作者注册局、社会服务联会、各类社会工作者机构。社会福利署是代表政府实施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计划的主要职能机构,负责向社会工作者机构进行社会服务计划的项目招标,并跟踪考核计划实施过程。社会服务联会是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的行业协会。遍布香港社会各角落的各类社会工作机构则负责提供各种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社会服务。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则负责社工的注册事宜及处理社工违纪行为。@Tt&>Y

(二)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的基本情况。^L>MZe

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以下简称“注册局”)成立于1998年1月16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非政府组织,不受政府资助,*收取注册费用维持运作。其具体职责是:制订及检讨注册为注册社工的资格标准及有关注册事宜;处理注册、续期注册及注册社工的违纪行为事宜;备存注册纪录册。Gh

注册局下设行政事务委员会、注册资格及学历评审委员会、专业操守委员会、社会工作者雇用机构参考手册工作小组、督导实习工作小组。行政事务委员会负责人事、财政、行政事宜及宣传工作。注册资格及学历评审委员会负责草拟、制订、检讨认可的注册资格标准,评核有关资历,并研究持续进修和专业发展事宜。专业操守委员会负责处理注册社工专业操守的事宜。社会工作者雇用机构参考手册工作小组负责编制参考手册,以协助机构在制订相关制度时能处理其辖下社工的注册问题、照顾其员工在执行职务时能遵守《工作守则》,加强注册局与雇用机构在处理对注册社工投诉的纪律程序上的沟通。督导实习工作小组负责研究及草拟社工界的专业督导制度。此外,注册局还有68个纪律委员会备选委员,在接到社工违纪投诉时便会临时组成纪律委员会进行处理。这些委员并非由社工选举产生,没有利益联系,因而在处理投诉时能公正地保障社工服务对象的权益。zb48<:

注册局的决策层由15名不受薪的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包括社会福利界、法律界、建筑界等界别的人士和社工、服务使用者的代表,其中8名由注册社工选举产生、6名由行政长官委任、1名为社会福利署署长或其代表,任期3年。成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注册局的有关工作,包括订定及检讨注册为注册社工的资格标准及有关注册事宜;审查和核实申请注册为注册社工的人士的资格;收取、审查、接纳或拒绝注册申请及续期申请;按照社工注册条例处理违纪行为等。(b]#&

注册局的执行层由若干名受薪成员组成,负责办理社工的注册手续及相关工作,无权决定社工是否符合资格注册或免除注册社工的身份。`B;

(三)香港社工制度的特点。3}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社工是协助香港政府进行社会化管理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活跃在学校、社区、医院、救助中心等社会福利部门,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协助其处理社会问题,并致力推动社会福利政策的制订、完善和实施。香港社工制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6k1、社工职业化且任职要求较高。在香港,社会工作是一项专门的职业。要以“社工”的身份从事社会工作,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注册。注册条件有两项:一是持有获注册局认可的社会工作学位、文凭,或具备《社工注册条例》规定的社工年资;二是非持有认可学历但现正担任或已接纳担任社工职位,而且须在注册后两年内提交修读计划,以获取为注册局认可用以注册的社会工作学历。关于社工的学历,注册局只认可本地6所大学和英、美、澳洲、加拿大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历,一般要求取得学士学位或相关文凭。目前,全港共有注册社工11883名,其中获认可社工学位的占55%,获认可社工文凭的占43%,有社工经验或正担任社工职位的占2%。T2、以法律形式规范社工的专业行为。注册局经过十多年的酝酿,在1998年10月出台了《注册社会工作者工作守则》。该守则列明了社工与其服务对象、同工、所属机构、专业及社会建立专业关系时的道德行为标准,应用范围包括社工以社工身份所从事的一切有关活动,是裁决社工是否违反专业操守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力。当注册主任接到注册社工违纪行为的投诉后,先交由2名成员组成的初步侦讯委员会研究,若认为投诉初步成立便将投诉个案转介注册局,注册局从纪律委员会备选成员中委任5名成员组成纪律委员会,召开纪律研讯,听取双方举证,然后作出建议裁决,注册局根据建议裁决作出社工处分或除名的决定。《守则》的出台一方面保障了服务对象及社会人士,同时也加强了社会人士对社工专业的信心。:63、社工薪酬较为优厚。香港社工虽然不是政府公务员,但其地位与公务员相比并不逊色。一般初级社工月薪约1.2~1.8万元港币,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40万元以上。近年香港政府将原来社工按等级发放薪酬的方式改变为整笔拨款给社会服务机构,由机构自主决定发放社工薪酬,社工薪酬有一定的波动,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Df[

二、圣雅各福群会社区服务工作情况L`F3>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对圣雅各福群会及其多元化社区服务中心的运作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对香港社区服务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N]4-

(一)圣雅各福群会概况。{6|.n

圣雅各福群会是一个多元化的民间服务组织,由宗教组织圣公会于1949年创办,其宗旨是以基督精神设立社会服务中心,进行社会福利工作;明察社区之不同需要,计划新方法推行服务,以适应此等需要;供应场地,以作训练社会工作学生及社会服务之用。其属下有20多个单位,800多名员工,服务范围主要分布于港岛北岸,为社区内不同需要的人士提供高质素的综合服务。,bc@

(二)圣雅各福群会的基本架构。/4)V

圣雅各福群会的最高层为执行委员,下设总干事和总经理,总经理下设6名高级经理,分别负责复康服务、持续照顾、青年服务、家庭及辅导服务、综合支持、企业拓展六大服务团队。持续照顾服务团队以长者地区中心、长者邻舍中心、护老者资源中心、退休人士服务中心、社区护理团队等为载体,提供社区支持、家居及社区照顾、院舍及健康服务。家庭及辅导服务团队提供个案辅导、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单身人士宿

舍、临床心理、驻屋宇署支持及露宿者服务。青年服务团队为年青人提供驻校服务、外展服务、中心服务及学校支持服务,协助他们认识自我,发展潜能。社区发展服务团队为居民提供笼屋、综援、楼宇管理维修、社区经济互助、深入就业援助等服务。复康服务团队为弱能人士提供就业、展能训练、社交康乐、职业治疗、住宿和家居训练及支持等服务。企业拓展团队负责拓展自负盈亏服务及发动社会各界服务社群,主要提供延续教育、学童课余托管、企业培训、综合医疗保健、高效学习辅导、机构协作、慈惠计划、众膳坊、“后顾无忧”规划等服务。

(三)圣雅各福群会提供的社区服务特点。

圣雅各福群会以社区服务中心、老人院等为载体,从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创立了一套具有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

1、服务范围广覆盖。在成立初期,圣雅各福群会的服务对象是儿童。60年代起,服务渐趋多元化,服务对象逐步拓展到幼儿、学童、青少年、退休人士、老人、弱能人士、露宿者、企业等,目前服务人数达13000多人/天。如学童课余托管中心为无暇照料子女的人士提供优质的子女托管服务,提供专业的全人照顾;综合家居照顾服务队为65岁以上的长者提供基本护理、复康练习、住宿暂托、家居照顾、交通及护送服务等服务;庇护工厂为145名弱能人士提供培养工作技能的机会;重建社区服务队努力协助受重建影响的街坊面对和解决重建、搬迁及适应等问题;企业培训中心则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员工心理辅导、设计雇佣双方沟通课程等等。

2、服务内容多样化。圣雅各福群会的服务领域涉及到住宿照顾、庇护工厂、辅助就业、社交康乐、家居训练、医疗康复、社区教育、中介服务等多方面,相当广泛。如“众膳坊”服务项目通过筹集食物及善款,借助多个伙伴机构,为未能解决“三餐”基本需要的人士家庭提供紧急及短暂的膳食援助,仅2003~2004就提供援助1103人次;“后顾无忧”规划服务则鼓励长者、长期病患者、护老者以开放、正面的态度面对死亡,协助其安排好身后事,协助经济困难的突故者解决殓葬费用;综合医疗保健中心不时为居民提供脂肪测试、营养咨询服务等多元化的医疗及保健服务,2004年共提供服务12001人次;临床心理辅导服务通过心理评估诊断、心理治疗辅导、危机处理、心理健康推广等形式,帮助当事人积极面对心理困扰和生活上的难题,提高适应能力。

3、服务队伍社会化。圣雅各福群会众多服务项目的实施,有赖于其庞大的专职社工和义工服务队伍。该组织凭借密切联系社区各方的资源优势,动员了大批义工参与社区服务。他们组建了退休人士义务工作协会,700多名退休义工每年担任义工时数达14000多小时以上;推行“社区经济互助计划”,居民可通过社区中心为他人提供煮饭、清洁、照顾幼儿、织衣等各类服务来换取时间券,凭借这些时间券可通过社区中心获取他人提供的同等时长的服务;成立企业拓展团队,加强与不同界别的机构联系工作,争取到企业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

4、服务性质以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圣雅各福群会服务经费来源于政府资助、民间筹募基金和服务收入三大部分。2003~2004,该组织的总收入为22169.1万元,其中社会福利署拨款为11623.3万元,占52.43%;香港公益金、香港赛马会、热心人士等各方面的捐赠2553.9万元,占11.52%;经营性服务收入7991.9万元,占36.05%。对于政府和其它社会力量全额或部分资助的项目,该组织提供无偿服务或只象征性收取少量费用。对于没有受到资助的项目则采取有偿服务的形式,同时通过开办企业培训中心、延续教育中心等服务项目赚取收入。由于该组织是慈善团体,其服务经营活动的收入盈余部分并不用作员工的奖金分发,而是用于服务拓展或社区中心设施的更新维修,从而为不断改善服务提供了资金保障。、香港社区建设经验的几点启示

在这次调研中,香港良好的社区建设机制、高素质的社工队伍、发达的民间服务组织、全方位的社区服务,使我们深受启发。

(一)注重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圣雅各福群会等民间组织,机构管理科学、运作方式灵活、服务内容丰富、社会影响较大,充分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特点,同时也显示出在社会服务方面香港政府与民间组织分工明确、配合密切。香港政府在社区发展中一直较好地扮演政策制定、资源提供和服务监管的角色,而具体运作多由民间组织实施。负责社区工作的民政事务局着重抓好社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及对各互助群体、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中介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本身很少直接提供社区服务。社会福利署则以社区为单位和载体推行福利工作,并不负责全港社区发展,其运作方式是采取“整笔拨款”的方式,将许多福利项目通过契约方式交给民间社会团体运作,得到资助的组织每年向政府汇报服务进展及经费使用情况,政府每隔3年派专员到该组织进行考察,根据表现来决定是否续约。每年香港政府通过社会福利署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的资金超过70亿港币,加上其它政府部门、法定机构资金和香港公益会资金、香港慈善机构信托基金、奖券基金的相应比例投入及捐款等,总计超过115亿港币。各类民间服务组织不仅承担起大量的社区服务事务,更及时将公众诉求传达给政府,在为社区争取各界捐款、政策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香港这种民间组织运作与政府社会管理有效对接的做法是我们社区建设发展的长远方向。当前,我们首先应加大对各类中介组织尤其是民间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这些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兴办公益事业,并为之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支持。在条件成熟和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一些适合市场运作的社会服务事务,如社区居家养老等交由发展成熟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则负责对其运作进行监管。这样不仅可降低政府社会管理的成本,提升服务效能,而且能使政府“轻装上阵”,社区居委会便得以从根本上脱离政府事务工作的困扰,真正回归到为居民服务的本位上来。

(二)注重社工职业化建设。

在香港,“社工”一职已发展到非常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程度。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成员与从事经济、行政、教育等工作的成员一样,须经系统的专业训练,获得专业文凭才能就业上岗。反观内地,直到2004年,“社工”才首次被载入国家职业标准目录。目前,广州市有政府支付薪酬的社会工作者近2万人,但他们多数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素质参差不齐,而且从事的多为政府下派到社区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为民服务的能力不强;政府部门也未曾建立起完备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对于社工的资格认证、工作评估等方面仍缺乏规范。尽管我区在2002年已出台了《专职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但今后还要在社工发展的指引、宣传、规划、政策支持方面多做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社工的监督、管理和服务。

(三)社区服务注重“以人为本”。_

这次调研,我们深深感受到香港在社区服务方面非常注重“以人为本”,他们按照不同人群的需求兴建服务设施、设置服务项目,适用服务手段。在香港,被列入社区服务内容或范畴的有7个方面:一是旨在帮助需要经济或物质援助的人士渡过难关,满足其基本及特别需要的社会保障服务;二是旨在协助家庭建立相互关怀的家庭关系,预防及处理个人及家庭问题,帮助家庭解决需要的家庭及儿童福利服务;三是旨在帮助青少年成为对社会负责及有贡献的一员的青少年服务;四是旨在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并在其自身条件下

尽展其能,为社会作贡献的康复服务;五是旨在帮助60岁或以上的老人享有受尊重、有保障的晚年的老人服务;六是旨在促进社群关系,在社区内建立团结精神,并鼓励个人参与解决社区问题,务求改善社区生活质量的社区发展服务;七是旨在帮助违法者重归正途、改过自新并重新融入社会的违法者辅导服务。以上服务的内容都是香港居民最关注、最需要的事情,而且每项服务内部分工很细,专业性很强,照顾到不同层面的需求。以老人服务为例,就分别设有综合性、医护性、生活性、娱乐性、学习性服务,上门、户外、安老院服务,紧急性、长期性、白昼、夜间等服务,使不同层面的老人都得到了较好照顾。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的。目前,我们为居民提供的服务种类较为单一且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层面,对居民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关注得比较少;在服务项目设置上多以政府行政性指令为依据,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要,居民参与度不高。要借鉴香港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借助各种渠道了解群众各方面需求,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提供优质、高效、针对性强的社区服务。在服务内容的设置上,既要百花齐放,又要突出特色、富有个性;既要满足群众物质层面的需求,更要注重精神生活层面的需要,务求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得到更多实惠。

(四)注重发挥志愿者的作用。

香港的社会服务体系十分发达,其主体包括政府机构、专职社工、宗教组织、义工等各方力量,其中志愿机构更提供了2/3以上的服务,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与香港政府大力推动志愿工作分不开的。早在1968年,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就成立了服务咨询委员会及志愿者服务部。1970年专责发展志愿工作的独立性机构──志愿工作协会(后改名为“志愿工作发展局”)正式成立,在推动志愿工作协调发展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随着公民教育的灌输及大众传媒的推动,儿童、青少年、老人、妇女、企业员工、学生、伤残、弱能人士等纷纷加入志愿者行列,其服务范围覆盖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娱康体等众多领域。据专门从事志愿服务研究的国家发改委研究员丁元竹叙述,目前香港约有200万志愿者,占了其人口的28.6%。由彼及此,我们也应重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目前我区有义工5.4万人,仅占人口总数的8.3%,与香港地区相比,社会参与面还不够广,而且大部分义工活动是配合政府工作而开展,自发性不够强,发挥的作用不大。下一步应加强志愿服务的舆论宣传,为居民群众创造各种参与义务活动的机会,促进义工队伍的发展,形成专职社工、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力量。

(五)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香港社会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老年人的比例占了14%以上。不少老人独居在家,缺乏专人照顾,对紧急事故处理、医疗保健、精神慰籍等方面的需求很大。为满足这些人士的紧急呼援服务需求,香港长者安居服务协会于1996年9月在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支持下开通了“一线通呼援服务”,即“平安钟”。平安钟是一固体感应电话,通过系统连接服务使用者及24小时运作的呼援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配备计算机系统,可即时查阅使用者的资料,并可与医院实现使用者病史资料的即时传输,大大加快了救援速度;中心由专业社工管理,现有服务人员约90人,这些人员均要经过培训方可上岗。服务使用者在居家范围内只需按动“平安钟”的按钮,便可与中心服务人员通话。服务人员实时确认求助者身份及其详细资料,提供第一时间的救援及全面关怀照顾服务。如属紧急事故,将即时召唤救护车到场协助或报警,并通知紧急联络人;如按钟两分钟后使用者仍未有响应,中心亦会视同紧急事故处理,通知消防处上门救援。除紧急服务外,服务使用者亦可随时按动平安钟,中心职员会因应情况提供以下配套服务:一是社会服务信息及转介服务。使用者可透过救援中心查询安老服务等社会服务信息,中心亦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代其申请安老服务资源。二是物资送赠服务。遇有生活困难的使用者,中心将提供物资如御寒衣被以应急需。三是倾诉心声服务。使用者可透过平安钟联系老人热线服务,倾诉心声。四是电话慰问服务。中心职员和受训义工会经常致电慰问体弱或独居的服务使用者,了解他们近况,送上关怀。平安钟的机价为1500元,服务使用者可选择购机或租机服务,服务月费为70元。对于领取综援的贫困人士,政府提供免费安装及使用平安钟的资助;对不符合申请政府津贴条件而又属经济困难的长者或长期病患者,香港房屋协会、房屋署及各类慈善基金亦

提供资助。“平安钟”自96年开通以来,累积服务使用者已达67437人,按动平安钟131.8万人次,共提供服务39753人次,在协助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区老年人的比例已达16.9%,社会老龄化程度与香港地区较为接近。据区民政部门前一阶段对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现时我区独居老人的比例占了20.4%,另有45.1%的老人与配偶同住,他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十分强烈;更有42%的老年人认为安装急救呼应系统“很有必要”。为此,我区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正着手建设“星光平安钟呼援热线”。该热线将以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采用香港“平安钟”呼援服务系统的模式,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探望慰问、紧急事故处理等呼援服务,使老人实现“独居无惧、老有所依”。

2.香港研究生经验之谈 篇二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是香港最具规模的专业教育机构, 现有柴湾、摩理臣山、沙田、青衣、黄克竞、李惠利、观塘、葵涌、屯门九所分校, 开设课程分属应用科学, 工商管理, 幼儿教育, 建造工程, 设计、印务、纺织及制衣, 电机及电子工程, 酒店、服务及旅游学, 资讯科技, 机械、制造及工业工程等九个学科, 主要为中三、中五、中七离校生提供职前教育, 颁发国际认可的学历资格。为了适应香港酒店业的发展及其对专门人才的需要,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黄克竞分校和柴湾分校酒店、服务与旅游学系均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 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多元化的酒店管理课程, 全面培训学生酒店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巧。毕业生可投身于酒店行业, 在累计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后, 可晋升为督导或中层管理人员, 甚至更高职位, 例如前堂经理、副行政管家、顾客关系经理、订房部经理、餐厅经理、宴会营销及宴会服务经理等职位。其在酒店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 可供内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效仿或借鉴。

IVE专业开发与建设的主要经验

1. 课程内容实用适用。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用单元和专业单元。通用单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主要开设资讯科技基础、办公自动、普通话、全人发展等科目单元;专业单元全面培养学生酒店业所需专业知识及操作技巧, 分别开设餐饮服务操作、餐饮服务实务、餐饮服务运营实务、前堂系统及操作、房务操作等22个科目单元, 具有很强适用性和实用性。

2. 酒店业界广泛参与。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以“助学员缔造成功, 助业界创建宏业”为愿景, 按照“公正诚信, 服务至上, 追求卓越, 企业精神, 伙伴合作”的价值观念, 主动加强与酒店业界合作, 与酒店业界建立终身发展伙伴关系。酒店业界既为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开发与课程设置提供意见, 并为学生参观访问、工作实习及就业提供机会, 而且也积极赞助学院活动, 为学院捐赠设备、提供奖学金等。例如香港南湾海景酒店不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还为学生提供奖学金。酒店业、旅游业及服务业训练委员会通常每两年一次对酒店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进行全面调查, 对当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规模、办学方向甚至课程内容作出客观评估, 形成人力资源调查报告并公之于众。该报告不仅可以为各办学机构提供指导, 同时也可以帮助求学者选择专业和课程, 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率。

3. 专业实训环境实景。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 本着实习实训设备与行业对接的原则, 通过政府出资建设、企业捐赠设备, 高标准建成了多元化的实景实习实训室。柴湾分校酒店、服务与旅游学系用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实习实训设施已达到或超过酒店业界水平, 一些设施与酒店业实现了同步接轨。如酒店前台实训采用的OPEAR或FIDELIO系统具有技术稳定、系统安全、功能完善、扩展性强大、全球客户认可等特点, 是香港众多酒店前台普遍使用的管理软件, 实现了学生实训设备与酒店对接, 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群对接。又如香港九龙湾中华厨艺学院实习场地的建设, 模仿五星级酒店的设计, 餐厅对外开放, 教学场景与现实工作环境一致, 学习过程同时就是实习过程, 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可以立即上岗工作。

4. 注重多元全面发展。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除了注重课程学习之外, 更强调把人的全面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与人格的健全完善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所开设的全人发展课程涵盖8大范畴, 主要包括团队精神、解难有道、沟通无疑、学习得宜、自家社之结合、专业形象与职业道德、表现自信、事业发展及工作态度等内容,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旨在提升学生自信心, 培育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为将来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5. 聘用酒店业界精英。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一般不招聘应届毕业生, 只招聘具有多年业界经验的在职人士。明确要求, 初级讲师必须具有3年酒店业界经验, 中级讲师必须具有5年酒店业界经验, 高级讲师必须具有10年以上酒店业界经验。应聘者不仅要具有3年以上业界经验, 且必须通过酒店专业技能测试, 方能被录用。IVE柴湾分校酒店、服务与旅游学系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均是来自酒店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普遍拥有3年以上酒店工作经验, 且具有酒店业协会会员资格。这些业界精英不仅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质量保障, 同时也带来了广泛的业界联系, 密切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

启示与借鉴

1.密切关注人才需求变化。

建立专业人才需求预警机制, 健全和完善专业设置调研制度, 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和教学系每年要对拟招生专业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进行深入调研, 从而为学院招生计划编制、新增专业申报和学生就业提供指导。

2.教师聘用注重业界经验。

创新教师招聘策略与机制, 通过招聘、引进、特聘、兼职、客座等形式, 择优、高薪聘请行业企业知名人士或高校知名教授来院兼职, 充分发挥他们对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引领提升作用。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要重视知识、技能、态度的系统培养, 着力改变只重视专业技能, 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重视学生专业技能, 也重视通用能力, 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 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4.学生实训融入实景环境。

切实加快校内“真环境、真项目、真设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制度创新, 政策优惠, 吸引企业为学院提供设备、实习岗位, 实现实习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同步接轨, 力求做到实习过程就是生产过程、顶岗过程。

参考文献

[1]应雅泳.香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质量保障机制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5) .[1]应雅泳.香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质量保障机制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5) .

[2]陈建玲.香港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内地的启示[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7 (4) .[2]陈建玲.香港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内地的启示[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7 (4) .

3.内地:如何借鉴香港经验 篇三

任建明:上世纪90年代,我们反腐廉政建设战略立足于三个方面,即“三项格局”:一是查处大要案,二是对部门行业不正之风进行综合治理,三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查处大要案被列为重中之重,无论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

后来,大批影响恶劣的腐败案件进入公众视线,以交通系统为例,先后就有18位交通厅正副厅长,其中河南省交通厅连续三位厅长“前腐后继”,因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落马。实事求是地说,确实给人的感觉是“越反越腐”,公众的担忧抱怨不无道理;但是,这样理解还是表面的,不能因为担心会落下这样的指责而动摇了反腐败的决心,还是要一如既往地查处尽可能多的腐败案件。我相信,从长期来看,腐败程度会有降低的趋势,必须要迎难而上。

人物周刊:您说的“难”具体指哪些问题,或者说我们目前廉政建设面临的挑战在哪些方面?

任建明:首先一个是腐败现象本身越来越复杂,当然也包括我们对腐败问题的认识深化之后,也有一个越趋复杂的问题。比如腐败领域,以前海关走私、行政审批是腐败高发区,经过加大治理力度和改革审批制度之后,现在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新的领域又出现了,用人腐败(买官卖官),司法腐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比过去严重了。确实是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动真格的。

第二个挑战是来自国际化的背景,高技术,全球化,这些都给了腐败分子可乘之机,如腐败分子和资本的外逃,这是在国际市场一体化中出现的新情况,另外各国的文化制度差异,也给遣返引渡等工作带来很多的麻烦,给我们的反腐廉政建设增加了难度。

人物周刊:很多人都认为,香港廉署专员“直接向特首负责”的独立性是其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我们的纪检监察部门可以借鉴吗?

任建明:这个问题涉及到内地的情况比香港要复杂很多,怎么设计建立一个合理的垂直监督机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研究的问题。

独立机构越独立,其实是越需要多渠道的制衡,你独立了,但也要防止你失去监督、滥用权力。这就是香港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的优势所在,因为他的工作都是在最高长官和公众的视野之中。而内地幅员之大,就会天高皇帝远,难以制衡。

另外在具体的反腐败工作中,廉署也只有调查权力,调查工作不受任何干预,调查之后的起诉、审判都分别由律政司和法院来进行,因此司法机构对他的工作也是一个制约,防止他们制造冤假错案。而我们在职能划分上还没有这么细,一直就强调统一协调,习惯于线性思维,制衡机制相对滞后。这些都必须改革,相当艰巨的改革任务,需要一定的时间。

人物周刊:您对国内廉政建设有一个什么样的预期?

任建明:谨慎的乐观。

当然,腐败的案件可能还会有上升,反腐越是反到深层次,揭露出来的问题会越多。中央今年提出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建成一个基本框架,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和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等。

4.香港廉政建设经验学习 篇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经济的起飞,香港贪污贿赂横行,尤其是警察系统贪腐成风。1973年6月“葛柏案”发生后,香港成立独立的反贪机构——廉政公署,通过惩治、预防和教育“三管齐下”的策略,迅速将香港打造成为举世闻名的廉洁之都,创造了世界廉政建设史的奇迹。香港多年来在“透明国际

”公布的清廉指数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其廉政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得到了香港市民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其主要做法和特点有:

(一)机构独立,系统反腐

香港廉政建设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由乱而治的根本性改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廉署在机构和职能设置上的独立性。香港廉政公署1974年成立,现有职员1340多人,大致分布为行政总部80人,执行处1000人,防止贪污处60人,社区关系处200人。廉署是一个独立的反贪机构,它的高度权威性和强大威慑力,直接来源于《廉政公署条例》赋予的独立地位和权力。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表现在:机构独立。廉署完全独立于政府其他部门,直接隶属于香港最高行政长官,反贪免受外界权力干涉。人事独立。廉署成员与公务员体系剥离而自成独立系统,廉署专员依法自主委聘廉署职员,不受公务员叙用委员会约束。经费独立。廉署经费经最高行政长官审批后,从政府每年预算中以独立开支总目形式拨出,避免因财政依附而形成掣肘。办案独立。法律赋予廉署搜查、扣押、拘捕等广泛而强大的调查权力,任何人士如抗拒或妨碍廉署执行职责即属违法,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在保持机构高度独立和权威的基础上,廉署自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反腐倡廉理念,认为要有效控制腐败,既要严厉惩治,又要完善制度,建立廉洁文化。因此,廉署一直采取惩处、预防、教育“三管齐下”的肃贪策略,并将之贯穿到机构设置和全部工作之中。廉署设置了执行处、防止贪污处和社区关系处三个专职部门,全方位系统治理腐败。执行处负责接受市民举报和调查怀疑贪污的罪行,打击贪污雷厉风行,铁面无私,使贪污无处遁形。防止贪污处负责审查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的工作常规和程序,查找贪污漏洞,提出防范建议,最大限度减少贪污机会。社区关系处负责教导市民认识贪污的祸害,广泛倡导廉洁价值观,争取群众积极支持反贪防贪工作,彻底改变腐败赖以生存的制度和文化环境。这种“打、防、教”三位一体的策略被国际社会誉为经典的反贪模式。

(二)强力惩贪,不惧不偏

惩贪惟用重典,才能产生巨大威慑力。廉署打击贪污一直不偏不倚,无畏无惧,不遗余力。一是重拳反贪。廉署1340多名职员中,大约70%的兵力配置在执行处,以强大阵容和力量深挖贪污分子,使贪污腐败变成高风险高成本罪行。二是零度容忍。廉署反贪没有“起刑点”限制,只要涉嫌贪污,无论数额大小都坚持一查到底,决不纵容。三是锲而不舍。对待贪污案件,只要存在一线希望,廉署都会不惜代价追查到底。四是行贿受贿同罪。行贿和受贿在香港法律上同罪同罚,绝不对行贿者法外开恩。廉署自成立至2008年,执行处共调查70691宗案件,检控13337人,案件定罪率高达八成半。由于惩治有力,政府廉洁状况日益改善,针对政府部门贪污的举报比重从廉署成立初期的86%下降到2008年的28%。

(三)着力防贪,源头治理

香港在全球率先提出“预防胜于治疗”的治本理念。廉署一直主动协助政府部门在系统上堵塞贪污漏洞,加强内部监察,简化程序及增加透明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一是廉政共建。廉署与政府各部门建立了密切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建立防贪小组,至今已发展到500多个,共商防贪对策。二是同步预防。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在起草新法例、制定新程序时,必须由防贪处进行防贪审查;对重大工程项目,防贪处提前介入,消除贪污隐患。三是诚信管理教育。通过建立处理利益冲突、申报投资机制、员工纪律守则、诚信领导计划等,防止利益冲突、以权谋私。通过廉署的源头治理,提高了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公正、问责和透明度,香港连续15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四)注重教育,倡导廉洁

铲除滋生贪污的文化土壤和社会基础,是反贪成功的必由之路。对此,香港廉政公署高度重视廉洁教育,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廉洁教育体系。教育针对性强。将教育对象进行科学分类,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教育策略。教育重点突出。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的重点对象和方式,保证教育取得实效。教育覆盖面广。廉署教育的触角覆盖了市民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几乎做到“无微不至、无孔不入”。教育方式多样。通过廉政广告、电视剧集、青少年话剧、互联网等传播方式,运用地铁月台、巴士车身、公共电话亭等载体,广泛宣扬廉洁意识。在廉署不懈努力下,市民对贪污的态度从默默隐忍向普遍唾弃转变,诚信廉洁

蔚然成风。

(五)鼓励举报,广泛参与

香港廉署非常注重拓宽民众参与反腐败的渠道,特别是在鼓励民众举报方面效果明显。2008年香港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廉署工作获99.4%受访人士支持。廉署受理的举报绝大部分来自市民,实名举报率逐年上升,2008年达74%,比1975年高出39个百分点,广大市民成为参与打

击腐败的重要力量,“香港胜在有你同icac”深入民心。廉署除执行处总部外,港岛、九龙和新界7所分区办事处都设立举报中心,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作。市民既可亲身举报,也可电话、信函、邮件举报,署名与否尊重个人意愿。举报受法律保护,举报材料无法定特别情形不得在诉讼中被接纳为证据;任何人如泄漏举报人信息,一经定罪可处罚款及监禁。廉署保密严格,如举报中心严禁一切非中心人员进出;处理举报时,只有负责该案件的调查员才能获知调查内容及进展,最大限度控制信息知情面。廉署对举报的处理快速高效,每天早上7点,举报中心将过去24小时接获的所有举报纳入“早晨报告”,由执行处首长及处长级人员进行审议,决定是否展开调查,处理结果将在受理举报48小时内回复举报人。廉署还建立了证人保护制度,除保护证人的人身安全外,重点对证人的工作、生活和福利予以保障,消除后顾之忧。

(六)监督严密,队伍精锐

香港廉署在享有广泛的法定调查权的同时,也受到严谨的制衡和监察,从而保证了其权力不被滥用。首先,廉署与行政长官、立法会、律政司、法院等机构形成权力制衡。其次,廉署工作受四个独立委员会监察。再次,廉署人员受社会公众和内部专门机构的监督。近年来,廉署职员中因触犯法律被司法机关调查或起诉的,每年不超过3人,且均与职务犯罪无关。

香港廉署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准是世界公认的。廉署在锻造队伍方面主要体现为“四个注重”:注重品格修养,注重职业操守,注重专业培训,注重高薪揽才。

香港廉政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廉政公署的不懈努力息息相关,但更离不开香港健全的法律制度、独立的司法体系、高度的新闻自由、成熟的公民社会和坚定的法治理念。香港廉政建设的成功,是香港社会高度法治化的必然产物。

借鉴香港廉政建设经验,深入推进广东反腐倡廉建设

腐败是政治公敌,是任何政府都必然面对的一个难题,凡是腐败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必有其内在规律和制度支撑。在反对腐败问题上,我们有自身的政治和体制优势,我们要在继续发挥这种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借鉴香港廉政建设的有益做法和经验,更好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一)改革创新纪检监察工作机构和工作方式

纪检监察机关现有的机构设置和工作模式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实践来看也存在力量分散、职能交叉、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因此,要在继续坚持我们原有体制机制优势的同时,按照惩处、教育、预防、监督的基本职能调整力量,整合资源,优化机构设置,更好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要确保力量和人员向办案一线倾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做到有一半左右的人员参加办案,发挥惩处的威慑作用。要整合预防腐败的力量和资源,加强对全省预防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规划、政策制定和检查指导;协调指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防治腐败工作。加快推进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扩大省、市派驻直管范围;全面开展县级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对县直部门实行分行业、对乡镇实行分片区派驻管理。

(二)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创新

预防是治理腐败的重要一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具有广东特色的开放、动态、创新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预防腐败工作,增强预防腐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对违纪违法案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查找廉政风险高发的重点领域、重点岗位、重点人员,深入探讨廉政风险特征、成因、发展趋势及防范路径,建立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制度。积极落实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继续推进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和公务接待制度改革,扩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范围;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广网上审批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全面取消市属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薪酬制度。不断完善与利益冲突相关的礼品登记、回避以及离职后从业限制等制度,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廉政建设的有益经验。

(三)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反腐倡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治本性、基础性工作。要强调规划性,完善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和战略规划,纳入党委宣传教育总体部署,规范反腐倡廉党纪条规的定期宣传。要突出针对性,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党员干部,实施分类教育,解决要求的统一性与个体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要注重典型性,深入发掘和培育先进典型,认真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要讲求有效性,坚持继承传统教育方式与求新求变并举,多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育方式,以动态立体的高科技手段赋予反腐倡廉教育更鲜明的时代特色。要体现广泛性,建立“廉政之友”义工组织,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全面推进“五进”活动,营造推崇诚信、反对腐败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渠道

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反腐败斗争取得成效的基石。要规范受理申诉或举报程序,对举报的受理、移送、查处、回复等程序及其时限作出规定。成立信访举报咨询委员会,定期听取对不予核查的案件线索的解释和说明。完善信访举报保护办法,对重大案件的举报人和证人实行保护计划。进一步完善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奖励举报基金,对突破重大案件有功的署名举报人进行重奖。严肃查处打击报复举报人案件,除构成犯罪的以外,将侵害举报权监督职能归集到纪检监察机关统一行使,强化纪检监察机关对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的监督。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制度,进一步拓展评议范围和内容。探索建立对社会团体机构提供反腐咨询指导服务的补贴支助制度,发展民间反腐咨询服务机构,引导群众运用合法有序的手段参与反腐败斗争。

(五)打造一支专业、廉洁、高效的纪检监察队伍

5.香港停车场建设管理经验 篇五

香港停车场建设管理经验主要表现在停车设施的建设与经营方面。

香港对于停车设施的建设与经营方面,鼓励民营,模式有合作、资产出售、项目运营承包和服务承包管理等。对于私人兴建的停车设施按物业进行管理,对于政府兴建的停车场由私人公司承包,采用“商业原则”经营。政府的多层停车库和路边停车收费咪表采取招标承包方式,政府从经营者变为对承包者的监控者,保留对收费价格、利润率调节的控制权。政府对经营方式不乱加干涉,也不给予补贴,在利润税收政策给予优惠。停车场民营化的目标是:确保停车使用者所付的停车费合理,享受一定水平的服务,并保证停车经营有利可图,使投资经营者的利益得到适当保证,提高了投资与经营的积极性。

6.香港研究生经验之谈 篇六

莊曉芸

(福建師範大學 公關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關鍵字:青少年;社會工作;香港;啟示

摘 要: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遷、市場經濟的建立以及傳統價值觀念的弱化,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巨

大的挑戰,其中出現的一些成長問題值得我們在開展青少年社會工作的過程中深思。而香港社會工作經過幾

十年的發展,已經相當的成熟與完善,在探索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模式、方法、內容上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

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中圖分類號:C9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057121998 ,香港共有16 個青年事務辦事

處。此外,每224 歲的青少年提供服務。此外,針對在校學生這一青少年群體,香港政府建立了學校

社會工作制度,在中學配備有專門的社會工作者。從

2000 年起,香港中學實行“一校一社工”制度,基本做到

給每個中學配置至少一名專業社會工作者,以加強學

校的社會工作。除了青少年事務辦事處、青少年中心

和學校社會工作以外,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還在課餘

時間和休息日專門派工作人員前往青少年常去的場所

和街頭,特別是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地區,開展青少年的“外展社會工作”,這是一項頗有特色的青少年社會工

作。

二、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特點

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也相當廣泛,並

且根據香港社會的實際情況,針對社會的各類青少年

形成了一套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法。香

港青少年工作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社工服務主體強調多方化。香港青少年服

務,不同於內地,不是由政府或政府所屬機構包辦,而

是注重多方協作,通過非政府組織,與政府共同承擔青

少年服務。目前香港青少年事務管理的主體包括政府

部門、非政府組織和民間社會團體。其中,政府部門主

要包括社會福利總署、康樂文化署、民政事務局,勞動

處等政府決策部門;非政府組織和民間社會團體比較

多,有200 多個。這些機構通過相互配合協調來共同

管理青年事務。政府不把社會工作的責任推給社會.但也不排斥社會對社會工作的參與,在組織上採取了

社會福利署與社會服務聯會“官民合辦”的形式;在經

費上採取了政府為主、民間為輔的形式;在政策制定上

採取了政府職能部門專業操作與民間機構的諮詢參謀

結合的形式等等。如香港青年協會是屬於非政府組

織,它運行經費的70 %來自社會福利署、康樂及文化事

務署、勞工處的津貼。而像香港新一代青年協會、香港

青年聯會這樣的組織屬於民間團體,其工作的主要經

費來源於社會捐助和活動收入。

第二,社工服務內容注重實用化。香港青少年社

會工作緊緊圍繞人的生存和發展,創新內容和手段,不

搞高大全、假大空的說教和形式主義的東西,一切從實

際出發,從青年人的需要出發,非常務實有效。這個形

成與香港的社會工作教育息息相關。香港社會工作教

育注重培養具有實幹精神、德才兼備的社會工作者。

對社會工作者的教育並不僅僅是只限於傳授專業理

論,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掌握實務經驗,使社工在理論、實踐上都能很好地結合起來。因此,在香港,青少年社

第24 卷 第2 期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

Vol124 ,No12

會工作者思考問題的角度是以案主的長遠利益和人生

發展、生存技能等為本,並不是單純的政治說教或者社

會說教。在服務內容上包括文教、衛生、醫療、保健、體

育、娛樂、社區、家庭服務、職業輔導、婚姻服務、青年權

益保護等方方面面;涵蓋了能增進青年健全發展的各

項措施,能保障青年福利的各種措施,能協助青年處理

成長過程中的難題的諸多措施,能促進青年發展潛能的多種措施等等。如我們所瞭解的遊樂場協會(香港

某一青少年社團)來看,其工作服務職能非常多而且實

用,內容直接“教導”青少年如何介入社會職業,成為社

會有用之人。它的青年就業培訓涉及領域廣、專業性

強、實用性強、操作性強、針對性也強,培訓內容都是圍

繞引導青少年如何健康成長,如何創業,如何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等方面設置。

第三,社會工作方法突出個性化。青少年是人生

階段的重要時期,每個成員都是獨特的,有差別的,他

們有著不同的需要和問題。因此香港青少年工作特別

注重個性化工作方法,例如,直接關注青少年個體,側

重個案輔導,根據每個青少年的不同需要要採用有針

對性的介入方法,並制定可行的治療計畫和目標。比

如香港頗具特色的外展工作,就是通過深入街頭巷尾,公園,娛樂場所,與青少年做直接的溝通交流,針對其

情況,然後解決問題。香港的學校社會工作不僅注重

青少年的個性發展、人際關係等常見問題,也十分關注

他們的個人實際問題,如新移民問題、黑社會影響、藥

物濫用等等。並引導他們如何成長,如何創業,如何掌

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等問題,真正做到了普遍性與個性

化的統一。

三、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對我國的啟示

當前各國政府對青少年問題的認識在深度、廣度

及具體化方面均有所提高,都非常重視如何積極地促

進青少年的成長與個人價值的實現。由於社會制度和

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內地的青少年工作和香港自然

不能簡單地類比,在我國,現代社會工作應該是一項政

府主導的、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以為民解困和助人與

自助專業性、社會性服務工作,是一種助人自助的專業

服務。新中國建立後,至今仍然尚未制定統

一、專門的青少年政策和明確、正式的有關法律法規,亦無明確的青少年政策與行政的專責部門或機關架構,而香港青

少年工作的內在精神和別具一格的特色做法,確確實

實給我們許多思考和啟迪,為我們現行青少年工作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經驗。

第一,以青少年為本,正確定位青少年工作。香港

青年社團的工作之所以能蓬勃發展,深得社會各界和

政府的支持,關鍵的一點就是他們貼近社會,貼近青年

內在需求。而我們的青年工作側重於政治引導,社會

引導的功能就顯得相對萎縮,服務青年的內容長期得

不到細化和拓展。由於有了這樣的定位,工作上就難

免為工作而製造工作,為政治而產生工作,現實中就很

難真正融入青少年中,也不能真正瞭解和掌握青少年的所思、所想、所盼,而偏離了青少年的實際需求,自然

就受不到青少年的認同和參與。更突出的問題是,時

間一長,就產生了“青年官”、“青年官僚”群體,真正能

夠團結青年、影響青年、教化青年的青年領袖卻無法在實際工作中產生。要改變這一現象,首先是要建立以

青年為本,以青年的需要和個人發展為本的工作思路,在具體的活動內,要著重考慮社會和青少年團體的接

受程度和參與程度,著重考慮青年的社會需求和社會

成長。時間證明,活動的創意新穎就能抓住青少年好

奇心和新鮮感,激發青少年的參與熱情,活動的形式內

容貼近青少年的生活和思想實際,青少年的認同感和

接受程度就高。

第二,以政府為主導,民間組織全力支持。香港青

少年社會工作除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外,主要是通

過大量發展民間社會福利團體,與政府共同承擔繁重的社會服務工作,並著手培養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我國大陸由於獨特的歷史原因,民間團體極度缺乏,很難

像香港的民間團體那樣起先導作用。因此,我國大陸的青少年工作制度需要尋求政府的支持,把政府作為

推行制度的主導力量。要推行這項制度,首先社工的職業地位必須得到政府和社會的認可,社會工作人員

則必須經受專業職業技能培訓。

當然政府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政府不應也不可能

成為現代意義的社會服務工作的唯一實施者和直接經

辦者。我們要建立一種在政府的主導下,依靠民間力

量,一方面政府在政策和財政經費上支持,另一方面民

間力量可以採取社會化運作的方法,爭取各種資助,政

府則要扮演好社會福利事業的規劃者和監督者的角

色,以保證青少年社會服務工作的健康發展。

第三,以專業社會工作者為主體,建立專業社工人

才隊伍。在香港,社會工作是項職業,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必須是在香港社會工作註冊局註冊的社會工作專業

畢業生。這樣就把對社工職業資格的考察轉移位對做

就讀大學社工系得考察。香對各大學社工系制定了嚴

格的評審條件和程式,定期對已認可大學的社工教育

課程進行評審,這就促進了其專業社工隊伍的形成和

發展。而專業價值觀和社會工作理念,個人自我調節、自我成長的幫助,人際關係的處理技巧都對青少年個

案工作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社工是青少

年的朋友,尊重他們,關心他們,與他們共同面對各種

問題和困難,幫助和引導他們增長能力自己解決問題

是香港社工共有的基本理念。

參考文獻:

[1 ]陸士楨.青少年社會工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5.[2 ]文軍.社區青少年工作的國際比較研究[M].上海:華東

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3 ]張洪英.社會工作教育及專業社會工作關係的透視[J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 ,(01):134.[4 ]吳亦明.香港社會工作及其運行機制社會學研究2002.(09):71.[5 ]李夏研.香港問題青少年教育的特色[J ].上海教育科研,2005 ,(08):24.責任編輯:丁化

7.香港研究生经验之谈 篇七

一、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启动的背景

(一)香港高中新学制改革的开展

香港特区学制追随英国学制体系,在小学之后实施“3+2+2+3”学制,即初中3年(中一至中三),高中“2+2”年(前2年为中四至中五,相当于内地的高中,后2年为大学预科教育),大学3年。在该学制下,高中时间偏短,许多学生在高二就完成了高中学业,只有约1/3的学生能够升读2年的大学预科教育,不利于学生接受完整、连贯、全面的高中教育;而后续的3年制大学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与世界各地主流学制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局限。为了使香港学制与国际通行学制接轨,使香港适应21世纪经济及社会的转变、科技和知识的急速发展以及不断激化的全球竞争的需要,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简称“教统会”)在2000年公布了《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报告书,建议采用“3+3+4”学制,在高中阶段实施三年一贯的高中学制。2003年5月,教统会辖下检讨高中学制及与高等教育衔接工作小组发表了《高中学制检讨报告》,对改革和实施高中新学制提出建议。2005年5月,教育统筹局发布了《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投资香港未来的行动方案》报告书,向社会正式公布于2009年9月起实施新高中学制。由于高中课程改革不仅是成功“实施3年高中学制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高中学制改革的核心因素”,[1]故为配合实施高中新学制,香港高中课程也必须同时进行相应改革,以适应新学制改革的需要。

(二)新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

从香港高中课程来看,受高中“2+2”学制以及在中五和中七分别要参加香港中学会考和高级程度会考(高考)的影响,高中课程的设计、课堂上的学与教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等都缺乏连贯性———中四、中五课程重点是准备学生应付会考;而中六、中七课程不仅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修读,而且其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考进大学。由于学生需要在约1年半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以及为公开考试做准备,所以参与其他学习活动的空间有限,导致学生难有更多空间去参与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以及修读横跨不同学习范畴的单元。而中六及中七课程主要是根据大学的要求设计,这部分课程内容倾向艰深而专门,每个学生所修读的学习范畴都颇为狭窄,且部分课程内容也与大学的本科课程重叠。总之,受到高中学制和两次应考的影响,香港高中课程体系难以达到拓宽高中学生的视野、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终身学习根基的目标。

为了配合高中新学制改革和克服高中课程体系的缺陷与问题,在新世纪伊始香港便启动了新高中课程的改革工作。2000年,香港教育统筹会建议采用新学制。2004年10月,教育统筹局发布了《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学制———对未来的投资》和《新高中课程核心及选修科目架构建议》咨询初稿,就新高中学制实施的相关问题进行咨询,发表了新高中课程核心及选修科目架构建议。2005年5月,教育统筹局发布了《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投资香港未来的行动方案》报告书,在向社会公布于2009年9月起正式实施新高中学制的同时,就新高中学制行动方案、课程及评估指引进行第二次咨询。2006年6月,教育统筹局发布了《新高中课程及评估指引(暂定稿)》,以协助学校及早筹划新高中课程。同年9月,香港教育统筹局又就新高中各科课程及评估架构进行了第三次咨询。经过三轮咨询后,2007年3月,香港公布了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联合编订的高中课程4个核心科目及20个选修科目的课程及评估指引,建议学校采用。2009年5月,香港出版了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高中课程指引:立足现在,创建未来(中四至中六)》,为学校准备和实施新高中课程提供指导。2009年9月,3年制“新高中课程”全面在香港中四年级正式实施。

二、香港新高中课程的构架与设计理念

根据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高中课程指引》的规定,香港新高中课程由核心科目、选修科目、其他学习经历三部分组成。

(一)核心科目

核心科目包括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及通识教育4科,其课时约占高中总课时的45%~55%。核心科目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和运算能力,并帮助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层面了解时事及当代问题,让他们拥有各科的知识,能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2]在四个高中核心科目中,中国语文及英国语文课程由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组成,学校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在中五年级开设合适的选修单元。数学课程由必修部分和延伸部分组成,学生可以只修读必修部分,亦可以修读必修部分及延伸部分的单元一(即微积分与统计,为在学科或职业上需要对数学,尤其是对统计有较深入了解的学生而设)或单元二(即代数与微积分,为日后选修数学或从事与数学有密切关联的职业的学生而设)。新增设的“通识教育”科由“自我与个人成长”、“社会与文化”及“科学、科技与环境”3个学习范畴组成,共设“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今日香港”、“现代中国”、“全球化”、“公共卫生”、“能源科技与环境”6个单元。此外,学生还须进行一项“独立专题探究”,“通过学生自己选取议题,并运用从该科所获取的概念、知识与视角进行探究式学习”。[3]“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成为各学术领域的专家,而“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正面的价值观与积极的态度、社会触觉和适应能力,为将来升学、就业和拥有充实的生活做好准备”。[4]

(二)选修科目

选修科目要求学生从20个选修科目、一系列的应用学习课程及其他语言中,选择2个或3个选修科目,以升学、就业为目标的学生可有针对性地选修。选修科目课时约占高中总课时20%~30%。20个选修科目为中国文学、英语文学、中国历史、经济、伦理与宗教、地理、历史、旅游与款待、生物、化学、物理、科学(综合科学或组合科学)、企业、会计与财务概论、设计与应用科技、健康管理与社会关怀、科技与生活、资讯及通讯科技、音乐、视觉艺术、体育,涵盖了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教育、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等学习领域。应用学习课程为职业导向课程,涵盖了应用科学、商业、管理及法律、创意学习、工程及生产、媒体及传意、服务等6个范畴。除了20个选修科目和应用学习课程外,学生还可以修读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等其他语言作为选修科目。总体来看,此类课程着重“发展学生的基础技能、思考能力、人际关系、价值观和态度以及与工作相关的能力,为他们将来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5]

(三)其他学习经历

其他学习经历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社会服务、与工作有关的经验、艺术发展和体育发展等,其课时约占高中总课时的15%~35%。其他学习经历是高中课程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可补足核心科目和选修科目,培养学生成为有识见和负责任的公民,尊重多元价值观,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发展学生的职业抱负。

从香港新高中课程构架来看,香港高中新课程的设计体现了以下所述的核心原则和理念:(1)力求广度和深度的平衡,新高中课程不仅强调要扩大学生的知识基础,而且还在部分科目倡导深入研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2)力求理论与应用学习平衡,确保各科的学习严谨而适切,并能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3)力求基础学习和灵活多元化课程平衡,香港新高中不仅提供了广泛的科目和应用学习课程,而且强调每一门课程的具体安排力求切合个别学生的需要,充分照顾学生的不同能力、兴趣、性向和特长;(4)重视学生学会学习,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各科中加入独立学习和共通能力(1)的元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5)顺畅衔接不同发展途径,重视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经验,衔接各中专和大专院校,让学生得以继续接受学术、职业或专业教育与培训,或为求职做好准备;(6)加强连贯性,通过引入其他跨学科元素,促进高中各科目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贯通不同领域的学习以确保课程在整体上能紧密结合。总之,香港新高中课程力求在拓宽学生学科基础、培养共通能力的同时,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志向和兴趣,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终身学习,提升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的竞争力。香港新高中课程充分体现了全人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广度和深度相统一以及注重全人教育、多元发展、终身学习的课程理念。

三、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的经验

从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来看,尽管由于新高中课程正式实施仅仅1年,难以对其实施成效进行准确评价,但从新高中课程的构架设计、实施、推进策略等方面来看,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无疑有着诸多可借鉴的经验。

(一)打破了传统的文理分流,通过学生对课程选择来实现对未来发展的不同定位

香港此次新高中改革没有直接进行文科、理科层面上的分流和分班,也没有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分设,而是通过高中课程的设计以及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选择来满足学生对未来发展不同定位的需要。在香港新高中课程体系中,除了开设作为共同基础课程的4门核心科目以及其他学习经历之外,还提供了20门专业导向的选修科目和大量的职业导向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既可以通过选择8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些基础性科目自然地分流到语文、数学、生化、物理等领域,为进一步深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也可以通过选择职业导向的应用学习课程为学生高中毕业后就业做好充分准备。[6]香港新高中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加自然灵活、深入地实现专业分化和发展路向选择,为学生日后升学和就业选择开拓了更多途径。

(二)与社会各界密切沟通、广泛咨询,以获取全社会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为了确保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香港特区政府在改革过程中通过多次咨询、积极征求社

(1)九种共通能力包括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运用信息科技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

理能力和研习能力。

会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并通过与社会各界密切沟通,争取各界对高中新课程的理解和支持。从2004年10月以来,香港教育统筹局采用互动模式,就新高中课程各核心科目及选修科目展开多阶段的咨询。在随后的2年中,教育统筹局又透过公众咨询会及论坛、与教育界人士会面以及进行学校探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充分吸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编订了新高中各科的课程及评估指引。为获得全社会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香港教育统筹局在通过座谈会和交流分享会等途径与社会各界人士沟通、对话的同时,还通过通讯简报、电视电台等大众媒介对高中新课程做了大量的社会宣传工作,使新高中课程方案得到了学校、家长和大学的广泛认可。[7]值得一提的是,在高中课程改革中,香港特区政府不仅积极、主动地与港内各界保持沟通、对话,而且积极地与国际沟通、对话,如香港高中所有科目课程均曾邀请欧洲、澳洲、美国及亚洲等地的海外课程机构进行评审,并获得了这些国际权威学术机构的认可,确立了课程的国际基准。此举不仅为香港新高中课程的毕业生日后在海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也提高了各界人士对新高中课程的信心,进而增加了社会对新高中课程的认同。

(三)改革考评和大学招生制度,紧密配合新高中课程实施

为配合新高中课程的实施,香港在考评和大学招生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在大学招生制度方面,为支持高中新课程改革,“教资会”与大学校长会于2005年1月发表了联合声明,赞成将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及通识教育这4个核心科目列为大学入学的必需条件。2006年,大学校长会公布了各大学个别学院/学系的特定入学条件,除了4个核心科目外,大部分院校要求加上1~2个选修科目。在公布考试科目的同时,香港还公布了对这些科目学习水平的最低要求。在考评制度方面,香港政府决定将高中毕业和升学两次考试合二为一,把目前实施的中学会考和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两项考试缩减为香港中学文凭考试(首次考试将于2012年举行)一项,以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腾出更多时间参与更具效益的学习和“拔尖补底”的课程。除此之外,新高中还将从2012年推行更多样化的评核及汇报模式,包括采用水平参照汇报模式和经调控的校本评核。考评和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为香港新高中课程实施创造了条件。

(四)加大对学校的支持,为高中实施新课程提供大力支持

为了确保顺利推进高中新课程,协助学校应对推行新课程带来的种种挑战,香港对高中学校提供了大力支持。如为增进教师对新高中课程的认识和专业领导能力,香港教育局通过开办学校领导人策划“334”工作坊、中层管理人员迈向“334”工作坊、学校领导人准备“334”会议、新高中科目的专业发展课程(包括课程、教学法及评估)、灵活编制时间表的可行性研究、运用“学生选科程序”编排新高中时间表工作坊等,来促进教师和学校领导人的专业发展。[8]为满足学校的不同需要,教育局校本支持服务处通过到校探访、咨询服务和专业发展活动等来提供以学习领域为本和以主题为本的支持。仅在2008/2009学年,该处就为约320所中学提供了到校支持服务。[9]除了提供专业发展支持外,为协助学校实施新高中课程,教育局还发放教师专业准备津贴、多元学习津贴、高中课程支援津贴和新高中课程过渡津贴。为了让教师做好相应准备,香港还在网络平台上推出了学与教资源,提供有助了解新高中课程的基本数据、切合各单元的最新学与教材料、学与教实践示例以及学校个案研究等供教师参考。[10]香港政府对学校的大力支持,为新高中课程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循序渐进推进改革,给学校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准备

由于各校的情况与条件不同,准备程度也各有差异,香港高中新课程的推行强调循序渐进,从而给学校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做准备。如以新高中的校本评核为例,为了让学校和教师熟习新高中课程以及舒缓教师于新旧制并存的学年(即2011/2012学年)面对的额外压力,香港教育局决定采用分阶段推行校本评核的策略。12个科目(包括现时在香港中学会考已实施校本评核的科目、通识教育和4个理科科目的实验部分)将于2012年推行校本评核,其余11个科目则延迟2~4年才推行,数学科则没有定下施行校本评核的时间表,以减轻数学科教师于过渡期间面对的压力,并让学校有更充裕的时间完成该科的评核发展工作,熟习相关评核工作的推行细节。[11]香港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温和步伐进行,使得各校可以斟酌各自的情况进行调适,从而使各学校实施新课程获得了不同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Education Commission.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EducationSystem in Hong Kong(September 2000).http/:/www.e-c.edu.hk/eng/reform/annex/Edu-reform-eng.pdf,2010-07-03.

[3][10]Education and Manpower Bureau(2005).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for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Higher Education——Action Plan for Investing in the Fu-ture of Hong Kong.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EN/Content_4745/report_e.pdf,2010-07-03.

[2][7]陈嘉琪.香港特区课程改革十年回顾[J].网络科技时代,2007,(13):6~11.

[4]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and the Hong Kong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Liberal Studie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Secondary 4~6).http/:/334.edb.hkedcity.net/doc/eng/ls_final_e_070508.pdf,2010-07-15.

[5]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2009.)Senior SecondaryCurriculum Guide The Future is Now:from Vision to Real-isation(Secondary 4~6).http/:/cd1.edb.hkedcity.net/cd/cns/sscg_web/html/english/main00.html,2010-07-03.

[6]陈夫义.内地与香港高中课改的比较与思考[J].网络科技时代,2007,(15):10~13.

8.从香港经验看内地理财业发展 篇八

香港理财市场:从几个关键点步入成熟

在香港地区,1997年以前老百姓只关心手上的股票和房产每年可升值多少,特别是1997年北京控股在港上市时,股市气氛炒作到高峰,当时如果有人建议香港市民“建立个人理财金字塔,进行长期投资,运用平均成本法”等,一定无人理睬。加上当时香港的银行受利率协议捆绑,存款利率在大、小银行间没有差异,银行对开发创新金融产品意愿也较低,所以一般老百姓均投身在炒股、炒外汇、炒金和炒房子的“四炒生涯”上,理财行业在当时基本没有市场。不过,自1996年开始,香港市场发生的几件大事为理财行业的开花结果播下了种子。

债市发展促进金融产品改良

香港市民之前因嫌回报率低对债券投资兴趣冷漠。1997年前后,香港政府把金融管理局管理的外汇基金票据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并成立了香港按揭证券公司,令香港债市一跃进入亚洲前3名内。而金融机构为了对冲手上购入的债券,开始动脑筋设计更多零售金融产品,通过更广泛的销售渠道销售给投资者,其中部分经过改良的金融产品,带有金融机构希望转移风险和稳定资金来源成本的目的。

亚洲金融风暴催生理财观念

亚洲金融风暴让香港的股市和楼市指数短时间下跌了60%,很多人的账面财富瞬间蒸发,因所持有房产变成负资产而申请破产的个案屡见不鲜。在香港,有关个人破产的法规较完善,被法院宣告为破产人士后,除了不能再有非正常支出,更有可能连持有的专业牌照和资格也不保。对于一个生活在香港的中产人士而言,失去专业资格跟失去一半的谋生能力差不多。于是,“丁克一族”一夜之间由高消费族群变成负资产一族,幸存者因此怵然自警,开始为手上的财富做有效管理。

行业改革再次推动理财发展

香港银行于2000年7月分阶段完成利率市场化,为了避免价格竞争,银行开始在产品开发、服务改善、网点重整、品牌建立等非价格方面花心思,客观上推动了理财市场的发展。香港的银行开始注重细分客户来制造差异化。例如针对存款额在港币25万元以上的准VIP客户,银行会提供较优惠的利率和服务;对存款额达到港币75万以上或更高的VIP客户,银行会另外提供协定利息和财富管理安排;对于普通大众则采取产品套餐等方法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

2000年12月,由私人管理的强制性公积金推出(即香港的社会保险),其独特的由私人管理的界定供款制度、政府对投资风险不保底的性质,都客观地推动了香港老百姓的理财意识。

内地理财市场:亮丽前景依靠多方努力

国内的理财行业发展严格来说仍未开始起步,市场咨询的单极倾斜于金融机构,产品缺乏有效监管,行业人士欠缺系统的理财教育和后续训练,老百姓的理财意识也普遍薄弱。但是,虽有如此诸多瓶颈,国内理财行业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可望亮丽将来。

理财规划师资格首推美国

现时国内理财认证资格众多,其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国民对认证的迷信,在境外地区自行注册认证资格,再以“外来货”的包装去推广自创的理财认证资格,这种行为对于有志从事理财行业的年轻人造成不良影响。

以理财规划师资格而言,美国的认证资格颇受国际认可和重视。一是因为美国为独立主权国,在认证和教育制度上有其独立性和悠久性;二是美国的经济实力令本土学历颇受其他国家的重视。现时美国理财4大认证机构都已陆续登陆国内,详情可浏览代理机构网站:美国认可理财策划师(CFP)(WWW.fpcc.cn);北美认证理财顾问师(CFC)(WWW.cfcchina.org);美国注册财务策划师(RFP—US)(www.rfpchina.org);美国认证理财顾问师(RFC)(WWW.iarfc.org)。

合格理财师需要“e-think”

作为一名合格的理财规划师,除了考取一系列的专业资格如保险、证券等外,更重要的是个人对理财事业的热诚投入度和取得专业资格后的后续训练。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很可能毕业一两年后便已过时,因此在学习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学习有机体”,懂得如何再寻找和学习新知识,进行消化和转换。

上一篇:春游计划小学作文下一篇:浙江商会2010年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