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宋庆龄》有感

2024-09-07

读《童年宋庆龄》有感(共11篇)

1.读《童年宋庆龄》有感 篇一

读《孙中山与宋庆龄》一书有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题目是《孙中山与宋庆龄》。现谈点体会。孙中山又名孙逸仙,他在中国发展史上可谓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同时也是世界性的历史伟人。孙中山在1894年创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高举反清旗帜,开创了民主革命的事业。在本世纪初,当宋庆龄还是一位少女的时候,她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已经立志把一生献给谋求祖国独立、富强、民主的事业。1915年,孙、宋结为革命伴侣,为维护共和、反对军阀并肩战斗。在自己的晚年,孙中山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他的思想也产生了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宋庆龄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为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了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宋庆龄,又一位伟大的人物,有位国际友人曾说:“宋庆龄像花朵那样美丽,像钢铁那样坚强。”宋庆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战士,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就高举孙中山的旗帜,与时俱进,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并使之同新时代和新斗争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起了巨大作用,建立了新的历史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作为一位杰出的国务活动家,为祖国的稳定和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合作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有句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虽然今天我们无法为孙中山爷爷、宋庆龄奶奶做些事,可是,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作为祖国的新生力量,我们的精神即将成为若干年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肩负着伟大的使命。从今天起,从这一刻起,我们将不断学习孙中山爷爷、宋庆龄奶奶的伟大精神,那么,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成为一个千年万年的经济强国,文明大国。

今日我们刻苦学习,明日定能成就辉煌!让我们携手并进,将孙中山爷爷、宋庆

龄奶奶的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吧!

2011年9月

2.读《童年宋庆龄》有感 篇二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任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系主任,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他的代表性著作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诚心诚意的反对》等,深刻地揭示了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辛辣地讽刺了后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童年的消逝》是一部有关“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童年概念的未成形

古人究竟如何看待儿童,我们知之甚少。比方说,希腊人把童年当作一个特别的年龄分类,却很少予以关注。有个谚语说希腊人对天底下的一切事物都有对应的词汇,但这个谚语并不适用于“儿童”这个概念。在希腊文中,“儿童”和“青少年”这两个词至少可以说是含混不清的,几乎能包括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任何人。虽然他们的绘画没有能够流传到今天,但希腊人不可能认为替儿童作画是件值得做的事。我们自然也知道,在希腊人流传下来的塑像中,没有一尊是儿童的。

——摘自《童年的消逝》,第7页

在古希腊,人们普遍缺乏对儿童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此外,从“没有童年的概念、没有儿童的画像、没有儿童的塑像”可以看出在古希腊还未建立起童年的概念。但有一点,希腊人为建立童年概念作出了重要的铺垫,就是“学校的创办”,学校是一个把孩子们聚集起来教他们作战、知识、勇气和美德的场所,虽然当时作为教育者的成人依然缺乏同情儿童必要的心理机制,学校的管教方法更是近似于“折磨”和“虐待”,但是这意味着希腊人已经模糊地认识到“未成年人的特殊性”。

如果说古希腊的学校为童年概念的建立迈出了起源性的第一步,那么罗马人的“羞耻心”则是童年概念演化过程中关键性的一步。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是,成人开始承受巨大的压力把各种冲动(特别是性冲动)私密化,在未成年人面前维护“保持缄默的密约”。

然而,欧洲的中世纪并没有延续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童年概念发展历程,不仅是停滞,而且是消退了。原因有以下三点:读写能力的消失;教育的消失;羞耻心的消失。对于读写能力的消失,其中的原因人们有多种推断,比较可信的有两个:一是在黑暗的中世纪,统治者推崇“工匠识字文化”而不是“社会识字文化”,即把识字掌握在“特权阶级”手中,这使识字和大多数人之间树立了一道屏障。二是中世纪战乱不断,严酷的生活同时消耗了人们制作纸张的资源和热情。因此,中世纪大多数学者的阅读能力竟和今天我们一年级的小学生类同。这直接导致了“口语文化”在中世纪占据了统治地位,人们回复到“听、说、唱”的自然状态来进行交流。在口语世界里,童年在7岁就结束了,7岁的儿童已经能够驾驭语言,像一个成人一样生活。又因为口口相传,人们根本不需要奠基“读书写字”这些基本能力的学校,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一般是以学徒制等方式通过师傅的面授完成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会导致“教育的消失”和“羞耻心的消失”。因此,“儿童”这个词在中世纪代表的是亲属关系,与年龄无关。17世纪之前没有任何资料提到儿童的专用语。在文学作品里,儿童的主要角色是死亡或被遗弃。塔奇曼在谈到中世纪与现代社会的区别时,特别指出了“中世纪对儿童缺乏兴趣”这一条最引人注目的差别。

印刷术与童年概念的产生

简单地说,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意味着“文化人”已经诞生了。由于他的到来,儿童便被留在了身后。在中世纪,年幼者和年长者都不识字,他们的事情局限在这里和现在,用芒福德的话来说,是“此时此地”。这正是当时不需要有儿童概念的原因所在,因为人人共享同样的信息环境,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和知识世界里。当印刷术开始大行其道时,显然需要创造一个新型的成年。自从有了印刷术,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它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成就,但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就。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摘自《童年的消逝》,第53页

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这个符号世界要求确立一个全新的成年概念,而新的成人概念里不包括儿童,当儿童从成人概念里驱逐的同时他们必须寻找另一个安身之处,这个安身之处就是崭新的“童年概念”。英尼斯曾说过传播技术的变化产生三种结果,即改变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类型和思想来源。也就是说,当我们创造了某一种技术后,会惊恐地发现,这项技术开始逐渐控制和改变我们。如果说钟表消灭了人类有关“永恒”动态而模糊的概念,印刷术则使“永恒”又重新成为可能,它使一个人的思想能够万世流芳,从而创造了一个崭新而普遍的自我观念,让有限的生命以“作品”的方式延续下去成了许多人为之奋斗终身的事。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关注了作者,与此同时,这种“自我意识”也相应地漫延到了读者。因为在印刷术发明之前,由于书籍的匮乏,阅读大都采用的是口语模式,即许多人聚集起来一起高声朗读,而当人们普遍拥有书籍时,人们开始习惯于一个人安静地阅读,不希望有人打扰,在阅读中每个人开始尝试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换言之,印刷术使作者与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在这种环境下,对个性的要求变得无法抗拒。印刷术给予人们自我的概念,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导致了“童年概念”的诞生。

正因为如此,波兹曼在书中得出一个结论:凡是重视识字能力的地方,就必然有学校,而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童年概念在英国很早就出现。16世纪,英国的学校星罗密布,印刷术使分阶段的学习成为必要和可能,当时就有初级学校、免费学校和文法学校,儿童不再被看作是成人的缩影,他们的特殊天性被挖掘和发现,人们开始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特殊性对他们实施适合的教育,如平奇贝克等所说“童年有史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成长阶段而出现,而且变得日益重要”,而且年级制产生了“同龄群体”和“同伴文化”,这些都加深和丰富了“童年概念”。

然而,印刷术和学校尽管启蒙了人们对“童年概念”的认识,但是“童年概念”的成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一些教育家和思想家的观点是不容小觑的。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洛克派”和“卢梭派”对童年的观点尽管截然不同,但是洛克的“白板说”激起了成人对儿童成长所负的责任感和敏感性,卢梭的“自然教育”则引发了成人对儿童世界的好奇心,这对于“童年概念”的成熟都是大有裨益的。19世纪末,另两个重要人物出现了,弗洛伊德和杜威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儿童阶段是有价值的,不应该作为“未完成性”被鄙视,本能和天性需要被承认和重视,同时成人世界需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创设环境,使儿童自我控制、延迟满足、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发展。

童年的消逝

那么,我想开门见山,请大家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儿童已经基本上从媒体、尤其是电视上消失了。(广播电台或唱片上是绝对没有儿童痕迹的,但儿童在电视上消失更加发人深省。)当然,我不是说年纪小的看不见了。我是说当他们出现的时候,都被描绘成十三和十四世纪的绘画作品上那样的微型成人。我们暂且把这种状况称作“加里科尔曼现象”。我这么做是指,凡是认真观看情节剧、肥皂剧或其他流行电视节目的人都会注意到,那些节目里的儿童和成人,他们在各自的兴趣、语言、服装和性欲上的表现都没有什么区别。

——摘自《童年的消逝》,第172~173页

当莫尔斯第一次在“萨利号”上发送了人类历史第一份电报时,欣喜若狂的他根本不知道同时他也埋下了“童年的消逝”的伏笔。电报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超越了人类感官触及范围的有限性,将所有人融入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电报使信息比信息源更重要,同时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信息脱离了地域特征而呈支离破碎的形态到处肆虐。在以后的一百年里,照相机、电话、留声机、电影、收音机、电视等“电子媒介”不断推陈出新。与电子媒介的发展同步的是“图像革命”,两者相结合就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影像世界。如果说语言是经验的抽象表述,那么图像则是经验的具体再现,它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图像直观明朗、显而易见,要求我们去感觉,而不是思考。

虽然在《童年的消逝》一书写作时,电脑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但波兹曼预测了这一趋势。电脑本身在他看来是未来世界里“唯一”具备挽回童年存在可能的媒介,因为使用电脑要求掌握某种有序的、逻辑的和复杂的分析技能。然而,他提到媒介本身所具备的潜在结果,完全可能因为它的使用方法而不起作用,波兹曼又不幸言中了。今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需要了解软件背后的复杂原理和步骤,人们面对着是电脑屏幕上一个个有待点击的花花绿绿的图像。如果说,印刷意味着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电子则意味着一个加快速度的头脑。

电子时代破坏了童年概念赖以生存的土壤,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不需要训练和教育,人人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懂电视,电视敞开了秘密,在保密这一点上甚至连口语时代都不如,如果说口语时代成人尚可以压低声音,而电视连轻声低语也做不到。没有了秘密,成人的权威和儿童的好奇便同时分崩离析,孩子们通常还未来得及提问,就已经被电视上给的一堆答案困住了,他们不是依靠权威的成人获取信息,而是从电视节目摄取和吞咽“知识”,于是好奇被愤世嫉俗和狂妄自大所代替,这时我们的身边便没有儿童了。

波兹曼请我们关注一下身边的儿童,电视上“小大人”们唱着RAP谈情说爱,孩子们穿着三件套和高跟鞋去赴宴,少年棒球和足球锦标赛已经非常职业化,球场上发生着和成人比赛一模一样的事,包括欢呼和斗殴,原本属于儿童的游戏变得异常严肃,比赛不再是为了趣味,而是负载了名望、金钱、荣誉等成人的价值观,脏话从孩子们口中爆出已经不再让人惊奇。

不仅是童年概念在消逝,如波兹曼所说,成人概念也在消逝。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成人概念,就不可能有一个清晰的儿童概念,反之亦然,电子时代也正在使成年消逝,人生幻变为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而中间的一长段我们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电视鼓励的是孩子气的政治、商业和精神意识,波兹曼嘲讽美国社会对政客的长相、姿势、微笑、绯闻的关注已经大大超过了对政客的思想和政见的关心,政治判断从一个逻辑判断贬值为一个审美判断。而短小精悍、骇人听闻、似曾相识的每天不断滚动播出的新闻很难让观众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各种事件的来龙去脉、价值判断以及与自我生活之间的关系。而电视广告已经用光鲜的偶像、迷幻的图景、夸张的表情等狡黠地模糊了商业的一个最基本假设,即购买是一个衡量性价比的理性行为。电视媒介本身的特点造就了成人化的儿童,不需要深刻连续的思考,只考虑即刻的满足,只注重眼下的情绪反应使成人的智力与儿童的智力趋同化。

那么,究竟有没有方法可能抵制“童年的消逝”的现象?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的也可能有所作为的就是学校和家庭。先看学校,随着电视电脑的入侵,作为知识源的学校越来越显得底气不足,但是波兹曼说:“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防止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前提是校长和教师首先要身先士卒地抵挡电子世界的侵袭。

3.伟大的童年——读《童年》有感 篇三

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闪亮的桥,童年一个美丽的世界。童年是美好的,但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童年却是非常悲惨。

作者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坛,都有极大的声誉,《童年》也可以说成是他的代表作。

读完这个作品,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起了许许多多。高尔基那令人怜悯、令人感叹、令人同情的童年故事,顿时把我吸引住了。

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谬沙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肮脏和丑恶,那幼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次沉重打击而深深震动。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甚至可以说成是阿谬沙的亲人,保护和支持了阿谬沙。对此展示出了那些充满残酷、野蛮、愚昧和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阿谬沙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生活的苦难历程。

其实,阿谬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谬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高尔基用自己真实有没的文笔描述了自己苦难而令人难以置信的童年,。我为自己而庆幸——我没有出声在那个年代,不可能受到那种痛苦,自己没有失去亲人。我很幸福,甚至可以说我很幸运,被家长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我品尝,想要什么,就给我什么。

我的童年同其他同龄人一样幸福,在父母的陪伴下,感受着温暖和幸福,同样感受着同龄人所感受的一切。

但是,高尔基他却不同,他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他必须要承受我们找个年龄所不能承受的,但他还是像我们一样成长,在那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都可以出高尔基这样的大师,我们这样的环境还不出人才的话,那真是愧对父母。

我想高尔基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永远以那种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读完最后一页,阿谬沙的童年也结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4.读《童年》有感 篇四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它写出了沙皇统治时期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它的作者高尔基是俄国自然主义小说家,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苏联文坛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被列宁成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文学界曾把他与托尔斯泰、契诃夫并称俄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正如我国文学家鲁迅所说:“高尔基是伟大的,我看无人可比。”

《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期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的优美的童话的熏陶,还在染坊里交到了几个好朋友,像从小就被外祖父收养的伊万,还有眼睛快失明的格里戈利,他们为人友善,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伊万最后因为和舅舅们抬一个巨大的十字架而被压死了,格里戈利最后也因为双目失明而成了乞丐。又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最后,两个舅舅分了家。外祖父带着他和外祖母一起在另一个地方买了一所大房子,外祖父把几间空房子租给了几个性格不同的很怪异的人,我对其中的一个对科学痴迷的怪老头“好事情”所吸引,经常和他在一起。但其他人讨厌他,最后被外祖父赶走了。之后母亲改嫁,和后父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因肺病与世长辞了。

在这期间,“我”接触了很多思想先进的人,也就此对阿廖沙有了很大的熏陶,为他后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通过了其他的事,也让他明白了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5.读《童年》有感 篇五

读《童年》有感(4)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不管它是快乐的,还是令人厌烦的,它都使我们一生难以忘怀。童年反映了我们儿时的喜怒哀乐,我想这么些个喜怒哀乐早已在我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童年》这本书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又是怎样令人忘怀,令人感慨的呢?

读过《童年》的人都了解,它反映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阿廖沙在幼年时,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不得不使他感到孤独寂寞,也不得不让人产生怜悯之情。幸好阿廖沙的外祖母非常疼爱他并且经常讲述优美故事来使他受到熏陶。可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夺得家产争吵打架,明争暗斗以及在生活琐事上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早已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记印。

童年是每个人漫漫人生的开端,儿童的心灵、思想是天真无邪的。平常的人和事物都会影响到儿童。如果受到了好的影响,那么会使人一生受用。反之,则会让人丧失目标、困惑迷惘。这就好像一个人做某一件事情,如果连开头都把握不好,那么后面又怎会很好地继续下去呢?

阿廖沙寄住在外祖母家时又接触到了一种小市民的社会生活,而这个阶层的人的所作所为令人不堪。,甚至令人感到厌恶。然而,阿廖沙单纯、完美的心灵并未受这些消极态度的同化,始终保持着自己高尚的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体现了他所有的内在美。阿廖沙的童年就是如此,让人不由得在同情他的同时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6.读《童年》有感 篇六

《童年》这本书通过主人公阿谬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期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漏了沙俄专制的黑暗和罪恶。这是一本伟大的书,既充满黑暗,又能看见光明,在冷酷无情中又看到人性的光芒。高尔基的外祖父贪婪、残暴,有一次竟将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结果大病一场;还曾疯狂地殴打外祖母的脑袋,致使发针都扎进了她的头皮里;他的舅舅为了争夺财产,把阿廖沙的爸爸推进冰窖里,还残无人性的折磨自己的老婆,害死徒工小茨冈。

他们连冷血的禽兽都不如。正当阿廖沙处在困境时,终于在他的头顶上出现了屡屡灿烂的阳光——他正义的外祖母。外祖母经常讲正义和光明的故事给他听,像个天使般引导他走向光明。母亲的去世,外公与外婆的分家,都给阿谬沙的童年增添了一层又一层的阴影。好在阿谬沙的祖母一直在快乐地引导着他。外公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暴躁了,还经常让幼小的阿缪沙做家务活!这和他的年龄是多么的不相称啊!不过,在这些严峻的考验下为爱缪啥以后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很久以前,这首歌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因为,那是每一个人的心声。阿缪沙的童年生活并不好,受人欺负,挨外公的打,这会给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增添挥之不去的阴影。让我们珍惜现在美好的童年,不要让童年的一分一秒沾上任何阴影吧!

7.读《童年》有感 篇七

读了《童年》这本书,我不禁落泪,因为阿廖沙的凄凉童年让我伤感。

阿廖沙三岁就死了父亲,随母亲来到了外祖父家,可这里充满了暴力。阿廖沙只不过不小心把白布染成了五颜六色的就挨了外祖父一顿打,打得昏了过去。我十分的愤怒,作为一个小孩子难免会犯错,为什么就得遭一顿毒打呢?难道不能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谈,告诉他不能这么做?就算要打也不能打到昏了过去。凡事都应该要有个度,不能让孩子受到那么大的伤害。外祖父虽然是为了阿辽沙好,可要讲究方式方法呀。在这个大家庭中,只有外祖母对阿廖沙好,她会讲一些美好的故事给阿廖沙听,让他浑身充满了力量,给予他爱的温暖。我十分的喜爱外祖母,因为她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我们都无法做到像她那样宽容别人。

后来,阿廖沙因为外祖父的小作坊破产了,所以只能自己走上社会,另谋生计。他曾在鞋店里当一个小伙计,轮船上的洗碗工等等,饱受了屈辱。在学校里被老师责骂,他从来没有感受到幸福的滋味。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屈服,他在这种极端的条件下生活着。

对比一下我们,我们生活条件十分优越,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我们可以在明亮的教室中听老师讲课,在操场上快乐的玩耍,在灯光下遨游书的海洋,与孔子、孟子等睿智的人对话,我们还穿着亮丽暖和的衣服,玩着新奇的玩具,这些可都是阿廖沙梦寐以求的东西。而我们却从不知足,一个要求被满足了,就会得寸进尺,一个连一个的要求,往往是无止境的。

8.读《童年》有感 篇八

《童年》是高尔基所著,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我读完《童年》,觉得它记载了高尔基铅一般沉重的往事。

作者阿辽沙的父亲染上霍乱而早早过世了,3岁的他和外祖母,外祖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外祖母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人,她的爱丰富了作者的心灵,可外祖父脾气暴躁,这给阿辽沙沉重的打击。阿辽沙的童年有酸,苦和辣,微微泛着一点甜,可他的母亲却把她儿子的这一点甜一同带进了坟墓。阿辽沙读完三年级,就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课堂,不久就走向人间,到人间去谋生。

在这一部《童年》中,故事的情节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书中慈祥的外祖母那丰富,生动,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使作者听了大为神往,就激发了他对正义事业的美好希望。

当我读到这样一段话的时候,深有感触:

“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9.读《童年河》有感 篇九

读赵丽宏的小说《童年河》,让我想起瓦尔特·本雅明的《驼背少年》。一样写的是童年,本雅明写的是1900年前后柏林的童年,赵丽宏写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童年。

同本雅明一样,赵丽宏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用朴素却细腻的文笔,书写的不是传奇故事,而是那个年代童年的场景、风物、心情与氛围。这样的文本,在本雅明时代儿童文学的版图中,都属于不一样的风景,在今天,就更显得写法异样。因为,眼下儿童文学特别是儿童小说,不是故意蹲下身子,乔装打扮成童年,就是高架着身板,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和午后品茶的姿态,回顾品味童年,操着大人的腔调,贩卖大人那一套成长哲学,作传奇或离奇甚至装神弄鬼状的,实在太多。如此矮化和高拔这样两类,几乎成为儿童文学中童年的叙述主调。赵丽宏的这部《童年河》,却以另一样的叙述方式,令人惊叹地抵抗

这样目前儿童文学的既定模式,努力使童年得到本真质感的还原。

儿童文学中的主角,一般是儿童,但在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孩子背后往往有大人的隐身。《童年河》不是,它的主人公雪弟,就是一个从崇明岛乡下来到上海的孩子,从小说的开始到结束,他始终是一个孩子,并未在小说中跳进跳出。赵丽宏以风格化的书写,完成了对雪弟人物的塑造,也完成了

对那一个时代童年的勾勒。

我之所以说这样的书写是风格化的,是因为赵丽宏所选择的书写方式,和本雅明类似,有意避开了外化的情节式的惯性,而采取了内化的散文式的点彩晕染,更注重的是细节和心理。在这里,多年散文创作的经验帮助了他,成为这部小说别具一格的强项。小说中,初来上海的雪弟,一系列关于景物的描写,无论是河水、芦苇还是声音,在雪弟潜意识中与乡下景物的对比中,真实而巧

妙,又极有层次感,完成了雪弟从初闻海关大钟那个陌生的“上海的声音”,到重逢亲婆时“家的声音”的过渡。这种过渡,不仅是城市与雪弟的相互融合,更是以心理促进小说内在情节发展的动力。这样的书写方式,在当今儿童文学

中还是非常别致而值得称道的。

接着,雪弟在家里白墙上画画,养蚂蚁,尿床,探访鬼屋,偷吃苹果,老猫死后为其画像,接到彩彩的来信后爬上房顶,看到母子两只猫如白光在黑暗中融为一体„„写得都非常精彩。特别是尿床和苹果两节,朴素至极,细腻感人。亲婆从乡下来到上海,雪弟再不怕尿床了,夜里,亲婆会用尿盆接他尿尿,在嘘嘘把尿的声音中,雪弟闭着眼睛痛痛快快地尿了出来,“水流进尿盆,叮叮咚咚要响好一阵,这声音,有时会把雪弟惊醒,他睁开眼睛,看见了站起面前端着尿盆的亲婆,亲婆总是对着他笑,还会开玩笑说:‘尿这么长,像牛尿。’雪弟也迷迷糊糊地笑着,撒完尿,拉起短裤,扑倒在床上,过几秒钟就又睡着了。”写得如此亲切温馨,是因为那样地吻合孩子的心情与心理,让孩子会心

会意。

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并没有完全沉浸在这种细节与温馨的把玩或咀嚼之中,而使得小说的格局变窄。小说很好地完成了对那个时代背景的勾勒,同时,又没有将那个时代水发海带一样生发出许多离奇的情节出来,蔓延出小说之外。雪弟刚到上海看到家里哈琼文那张女孩手捧鲜花骑在母亲肩头的招贴画,卖收音机的商店里播放的“社会主义好”的歌曲,以及吃喜鹊、苹果和饼干的心酸,和彩彩的一家被遣送回乡的无奈,还有从大世界跳楼的那个修霓虹灯的工人„„如本雅明不动声色地勾勒出1900年前后的柏林的时代一样,赵丽宏细致蕴藉,又恰到好处,很有节制,抒发了从解放初期到反右到饥饿时期以及对上海历史缅怀的那个年代的复杂丰厚的感情。它们不仅成为小说的时代语境,也

成为了雪弟成长的生活背景,使得这部小说有了宽阔的延展性。

10.读《童年》有感 篇十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五(7)张峻恺

童年,是一首欢快的歌,是一首简单的诗,是一个美丽的梦......然而,在过去的年代里,许多人却感受不到童年的快乐。

暑假,我认真读完了高尔基自传小说中的第一部-----《童年》。书中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是苦涩的、黑暗的。他是一个悲惨、可怜的孩子,他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便只好跟着母亲和姥姥去姥爷家生活。在那里,姥爷的残暴与凶恶,舅舅们的无情与讽刺,继父的恶毒……深深地打击着高尔基幼小的心灵。最终,在他11岁时,母亲也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姥爷也破产了,年仅11岁的阿廖沙只好走向社会,独立谋生。

阿廖沙生活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但这一切都没腐蚀掉他争取美好生活的决心,他一边靠打工艰苦地生活着,一边偷偷读书,不断追梦,最终改变了自己贫困的命运。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泪流满面,心情沉重。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真是再幸福不过了。我们的童年是没有任何痛苦的,不存在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更不会发生残酷地把某个无辜的人折磨至死的恐怖事件。我们的童年是自由自在的、无忧无虑、丰富多彩的。

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家里有疼爱我的爷爷、奶奶,对我呵护备至的爸爸、妈妈。每年六一儿童节和我的生日,我总能收到意外的惊喜。寒、暑假,还能享受私人定制的旅游计划,住着五星级的大酒店,吃着精美的各地美食,悠闲地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在学校,有爱我、关心我的老师和同学;课外,有帮助我进步的兴趣班老师们......我每天享受着阳光和雨露,与书为伴,与爱同行......我的童年,是一根彩色棒棒糖,充满着甜蜜的滋味;我的童年,也象诗一般美妙。

11.读童年有感[大全] 篇十一

——读《童年》有感 暑假,轻轻的翻开高尔基叔叔的《童年》,随着他轻盈流畅的叙述,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他的苦难、悲惨,有时也能得到一些温暖的童年生活,让我感到陌生、新奇,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在《童年》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主人公高尔基,他小时候,父亲就死了,刚出生的弟弟也死了。因为做错事,经常挨打,而且母亲也不在身边。有一天,他的母亲突然回来了,又找了一个继父,可是后来因为贫穷,母亲饿死了,于是高尔基外出谋生去了。轻轻合上高尔基叔叔的《童年》,我的两眼湿润了,文章中那一个个悲惨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深深地触动我的心灵。

和高尔基一比童年,我受益菲浅。让我认识到我们处在当前的美好幸福生活中,是应该有“知足常乐,满足生活”的心态,并努力进取。也许自己的生活并不是很美好,但和高尔基的童年相比,还是充满了幸福的。早晨,走进美丽的校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手捧着装饰精美的课本,享受着良好的教育;傍晚,回到家里,吃到可口的晚餐,看到精彩的电视节目,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一个个生活无忧无虑,人人充满着童年的欢乐,这是多么幸福啊!而我们有的同学呢!生活在这样快乐、幸福的时光中,还不知足,不珍惜时光。回想起来,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候,现在可真是惭愧啊!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上一篇:团员自我鉴定怎么写专题下一篇:半学期的自我总结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