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感受

2024-10-31

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感受(共9篇)

1.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感受 篇一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市三附校:王玉宝

摘要:为了做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笔者认为首先要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本文就是从教师讲课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出发,使学生做到上课主动、积极参与且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是用教学实例从实际教学中的以下几点证明学生学习时产生快乐感,提高了教学有效性。(1)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完全是由教师来确定,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2)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快乐。(3)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4)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5)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在同学们积极猜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合作、去探究,动手实验,以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正文:如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初中生的精

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得到别人的赞赏。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完全是由教师来确定,教师给了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利和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课例1:“功”片段教学。

师:“功”是个多意词,在现实生活中是广泛使用的一个词,它有什么含义?根据你的理解,哪位同学能讲讲它的意思?

生1:我想功有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的意思。生2:我想它还有成效的意思,功劳的意思。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节课开始我们要从物理学角度学习有关“功”的知识,物理学中的“功”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同时还有它本身的特殊含义。根据以往物理知识学习的经验,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小组合作讨论一下,你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想知道“功”的哪些知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检查,讨论大约三分钟)

生1:我想知道在物理学中,“功”是如何定义的。

生2:我想知道物体在做功的过程中,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3:我想知道物理学中的“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是否有联系,是一样的吗? 生4:我想知道物理学中的“功”是通过哪些量进行计算的?能

够对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计算吗?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知识也的确是我们在学习功的过程中,应该知道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结合我们的课本,也可以参阅课外的书籍进行学习,然后回答学习活动卡上的问题。

学习活动卡:1能说过出什么是功。2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用来说明功的含义。3说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4举出生活实例:一个做功的和一个没有做功的。

这样既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参与探究又使学生产生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的感觉而产生快乐。

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体现了新课程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注重了过程和方法,注重了学生的体验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快乐。课例2:“摩擦力”片段教学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摩擦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到处存在的,同学们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谈一谈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收获,然后说出来与我们共同分享。

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及增大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生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存在的,没有摩擦力人就无法走路。

生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摩擦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时是益的,有时是有害的。

生4:原来我不知道举重运动员为什么在举重时要擦一下镁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力。我觉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生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不要把事情绝对化,当然摩擦力也是这样的,有时对人类是有好处的,可有时人类又必须要克服掉它;生活中的事情也如此,在顺利中要想到不利,在挫折中要充满信心,勇往直前,这是我这节课的收获。

这样:学生不仅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了摩擦力,还能够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我觉得很可贵。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现实当中,所以看待事情也必须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不要孤立理解事情,要学会辩证思考。反映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体现了新课程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注重了过程和方法,注重了学生在体验的过程,学习才是快乐的。

三、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课例3:“浮力的利用”片段教学

师:通过前面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所获得的结论,谁能帮助我总结一下它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1:由于橡皮泥的密度比水大,浸没在水中时,因为V物=V物,所以G排〈G物,即:F浮〈G物,所以橡皮泥会下沉;而把橡皮泥做成空心时,虽然自身重力没变,但体积增大很多,放入水中后,排开水的体积变大了,当然受到的浮力也增大,所以能漂在水面上。

师:你说得很好。轮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根据刚才总结的原理,根据你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阅读课本、可以参阅课外读物、找有关轮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然后我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同学们。(10分钟后,一部分同学到前面向班级同学展示了学习的成果。)

生2:我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前面橡皮泥的实验,我知道了轮船漂在水面的道理:就是增大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物体所受的浮力变大。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用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轮船。

生3:轮船的大小用排水量来表示,排水量就是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生4:我通过学习知道,轮船要浮在水面上,因而F浮=G物,而F浮=G排,所以,G物=G排,因此m物=m排,所以可以用排水量来表示轮船的大小。

生5:海水的密度比河水的密度大,我就想如果同样载重的轮船在海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要比在河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要小,因为轮船的工作原理是:G物=G排,F浮=ρgv,所以我想排开水的质量是一定的,排开海水的体积一定比河水的小,因此,同样载重的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要上浮一些。

生6:在电视中常看到轮船的侧面有不同颜色的线,资料介绍,中间那条叫轮船的吃水线,如果水位超过吃水线,轮船就会有沉没的危难。

认识的愉悦感就是自己去体验感受知识,一切都被动的活动都是不快乐的。有效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的。

四、笔者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一种强烈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实验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把学生带入一个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一种主动投入心力去学习的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

验到探究的乐趣。

课例4:“浮力”教学片段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演示实验,我把一个软木塞浸入水中,同学们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边讲边做)

生:浸入水中的软木塞慢慢浮上来,最后静止在水面上。

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

生1:水对软木塞有浮力

生2:软木塞密度小。

师:你们说得很好。哪一位同学归纳一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有什么关系?

生:物体在运动的过程,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

师:物体在上升的过程中,二者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上升初是浮力大于重力,最后二者达到平衡。

师:你说很好。既然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软木塞浸入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看演示实验(教师边说边演示:钩码放入水中,沉入水底)

师:请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钩码沉入水底,不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生:不论钩码是否沉入水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的。

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我想一定只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现在请同学们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和每个实验台上给定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钩码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然后请同学告诉我实验的步骤以及你通过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

(大约过了5分钟)

生:我的实验步骤是这样的:1在空气中称出钩码的重G=0.5N;2把钩码浸入水中,测出水中钩码的重G1=0.4N;3通过比较G、G1,发现水中钩码的重的读数比空气中钩码的重的读数变小了,也就是存在G1〈G。由此我认为:钩码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师:你说得很好,请坐。谁能说说,根据力的合成的原理,如何做才能使弹簧在空气中的读数依然是G?

生:我想为了使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应该作用在弹簧上一个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的大小应该等于G和G1的差值,即F=G-G1。我想用手给钩码一个向上的托力,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0.4N,这个托力的大小等于F=G-G1=0.1N(学生边说边演示)

师:很好,请坐。我们用手对钩码的作用和水对钩码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所以说水对钩码有向上托力,即浮力。如果把水换成其他的液体,结论也是相同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水对物体有向上有浮力作用。

师:仅仅只是水对物体有浮力作用吗?

生:不是,任何液体都有,只要物体浸入液体中,物体就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任何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的浮力的作用。

师:你说得很好。(教师边说边板书:一浮力的概念和大小F=G-G1)

这个课例教师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一种强烈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实验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把学生带入

一个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一种主动投入心力去学习的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在同学们积极猜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合作、去探究,动手实验,以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例5:“光的折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看实验:把筷子斜插入水中,会观察到什么样的现象呢?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不一样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

师: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我这里有个教学用的光的折射演示仪,我现在让光进入光的折射演示仪,如果发生了折射,光在演示仪中就会偏折,如果说不发生折射,光就会依然是沿直线传播。

好,下面请看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样的现象?谁能总结一下。

生: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

师:你说得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光的折射。我们把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光是怎样反射的?反射时,光路是否可逆呢? 生:回答„„

师: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光在反射时光路的可逆性,你能否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吗?光路也是可逆的吗?

生:根据我们物理学的类比思维,光的反射也好,光的折射也好,都是光的现象,既然是光的现象我想应该是遵循相同的规律,也应该满足光的反射定律。

生:我也是从物理学的类比的思想出发,我也认为光的折射也会满足光路的可逆性原理的,因为光的反射定律遵循光路的可逆性原理。

生:我认为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不是一样的。不会满足光的反射定律的。

师:能简单说明理由吗?

生:我也是从咱们物理学的类比思维出发,它们同是光的现象,应遵循同样的规律,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光的反射是在同一种介质中,满足光的反射定律,而折射是光在不同的介质中进行传播,所以我认为是不满足的,但我认为光路无论是反射还是折射都应该遵循可逆性,原因与他们说得是一个道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是否满足光的反射定律?还是遵循它本身的规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当一次小小的科学家,研究一下光在折射中遵循着怎样的规律?下面同学们根据实验室为我们提供的实验器材,以实验小组为合作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比一比,看一看,谁发现的现象多、归纳叙述的结论准确、完整。

(每个实验台上有一台学生用的光的折射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并不时指点操作不正确的学生,有时也参与到学生的实验操作之中。大约10分钟后,学生实验操作完成)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通过实验我发现: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外一种介质,光的传

播方向的确发生了变化。

生:通过实验我可以归纳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生:当光线垂直射入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生: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把光的折射规律已经完全归纳总结出来了。

师:你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思考一下,光的折射时和光的反射时有什么不同吗? 在这个课例,教师首先通过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和光在反射时光路的可逆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在运用物理学的类比思想去思考问题,在同学们积极猜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合作、去探究,动手实验,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以上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利,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或者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一种强烈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实验的设计,为学生

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或者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合作、去探究,动手实验,以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思考、学习、发现、成功的快乐。在实际教学中有多种能使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挖掘、发现、发展。使初中物理课堂成为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的课堂。

参考文献:作者: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ISBN 7-107-15199-1第一章——第十二章。

2.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感受 篇二

■寓教于乐, 倡导自由化的学习氛围

教学就是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 让整个课堂都充满着教师和学生的激情, 涌动着师生创新的灵感,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在数学教学中, 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 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 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此外, 利用信息技术媒体, 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 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在《七巧板》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利用七巧板拼成的任务故事《刻舟求剑》创设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了解七巧板的来源、制作方法, 欣赏七巧板搭建的各式图案, 并进入“五星擂台”这个Flash游戏, 了解七巧板几何图形的应用、面积的计算等数学知识。

再如, 对于传统问题5+6=11的教学, 我改变了设问的方式, 媒体出示小朋友玩游戏的问题情境:朋友们, 你们能从1~9中找出两个数, 使它们的和是11吗?这样学生就必须开展他们的思维活动, 去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 3+8, 4+7……从而在思考中学到了该学的, 又大大拓宽了思路。与此同时, 要解决这个问题,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进位加法, 理解加法的交换律, 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以保证解答不重不漏。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这样的学习氛围, 既激活了学生思维, 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自己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又极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情境激励, 开展活动化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强调, 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情境激励策略, 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确保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 引发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 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活动化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拓展了学习的资源, 更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样式。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 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 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 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关系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 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 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 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 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 引出“比例”的学习, 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 当学生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 我利用网站设计了虚拟的实践活动:“把教室当成一个简易的小商店, 出示一些文具、冰淇淋、小文具等图片并标上价格, 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 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 (学具盒中的纸币) , 每组各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 买你最想要的一样或两样商品 (商品图片)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 既巩固了对人民币的认识, 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周围事物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 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

■因势利导, 关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在开展教学之前, 教师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 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 教师因势利导, 提出问题, 铺设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在教学中, 教师帮助学生运用生活资源, 积极探究、自主学习。在教学后, 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整个教学活动都融入师生的情感, 呈现出师生认知、情意、个性、才能、气质等心理因素相统一的心灵的交融、碰撞与共鸣, 从而成功地实现师生情感的升华和共同发展。

如, 在学习“认位置”后, 我布置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 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 可以到学校后, 和小伙伴交流, 也可以通过邮件交流。

在《找规律》一课教学时。由于该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并进行简单应用。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在课的一开始, 教师和学生玩一个简单的“跟我学”的小游戏。然后追问:同学们都学得这么快, 这么好,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学生回答, 指出游戏中存在着规律的现象。然后,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交流:自己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此时学生的观察可能是无序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上画了几组物体, 每组有哪两种, 小兔子是怎样排队的, 在小兔子中间还有什么?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规律。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 提升规律, 这时, 小组可以利用计算机上网查找, 或者利用测试游戏考考自己, 在合作的基础上验证规律。

■多种感官参与, 实现立体化的信息传递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凭借, 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它不是唯一的。教学需要我们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 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激发学生留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用课外获得的知识来充实课堂, 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在教学中,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氛围, 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 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 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在教学中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交流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

例如,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物体, 课堂上学生4人小组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 对各种实物形状有了初步感知。课末,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 分小组搭出喜欢的东西, 然后在全班交流搭的是什么, 分别由哪些形状的物体构成。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搭出了火车、大炮、高楼、机器人、坦克等。

3.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感受 篇三

关键词:感受影响;自主改变;教师形象;成长事件;文化引领;自我意志

作为班主任,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的希望:“老师,我家孩子某方面较弱,请您帮他改变一下。”人们总是认为教师可以教育改变学生,教的作用是有限的,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改变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真正自主意识到需要改变才可能会成功。所以,想要“改变”,一定要“影响”先行。让学生从“感受影响”到“自主改变”。何为“影响”,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成长。”

学生受到来自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的双重影响,有些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有些是突发的、偶然的,也有些则是教师刻意创造的。智慧的教师善于发现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中蕴藏的教育价值并将之巧妙地转化为教育资源。下文就校内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从教师本身形象、班级活动以及班级文化环境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师形象,影响无声,潜移默化

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每天我都会微笑着出现在学生面前,不管当时有多疲惫,依然精神矍铄为孩子们上每一堂课。在我心中,希望自己永远似一缕明亮的阳光出现在学生面前,照亮他们,同时也温暖我自己。

学生会观察教师并会有意无意间模仿他们的老师。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道,学生连老师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可见,学生从你身上能看到什么、学到什么,可能比我们上的那些课程更加重要。特别是班主任,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影响自然更大,班主任的形象对学生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染、无声的教育。作为教师,应在言谈举止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着装得体雅致,在家里可以随便穿什么衣服,但在学校一定得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尊重学生也尊重自己。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每个人都是有独特气质、独特情怀的个体,就像每个人头上的不同光环一样。这种光环,是一种气场,一种力量,一种淡然的心境!对教师来说,也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与教师的交往接触中,教师的优秀品质、高尚情操,自然能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上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启示。教师甘当做好这样的“光”,来点亮学生“心”的世界,温暖世间求真的生命。

此外,教育是随时随地,本着服务学生的理念,随时关注学生的内心动向,潜心研究学生的心理,随时准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正确的帮助。让孩子们体会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幸福,使之向往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善良比聪明更难,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

当然,作为教师,教师的授课能力给学生的感受是非常直观的,明显的。你的教学水平越突出,学生不仅心里对你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还会更加尊重你、敬佩你,并乐于接受你的教育。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机智、生活态度对学生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

做到这些,我们就拥有了巨大的能量,拥有了明媚灿烂的“光环”,一定能温暖学生“心”的世界,照亮他们日后的“路”,并影响他们精彩的“生活”!

二、创造事件,触及心灵,影响成长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可能会突然被某件事、某句话影响触动,成为改变人生的关键事件。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事件会影响到哪些学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制造更多成长事件,让不同的学生能受到不同事件的影响,获得成长。

在带班过程中,我有计划地制造这样的机会,如长期坚持和每一个学生谈话、为每位学生制订“成长风华录”、坚持有计划地开展主题班会、班级文化巡礼、创办班级报纸、组建班级图书馆、坚持开展多种励志教育活动、评选班级学期人物、组建学习合作小组、“小老师”师徒结对、开展班级辩论赛、开展班级读书交流活动、有计划地引入世界经典影视片的赏析、倡导班务课记录本……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推波助澜。

案例1:你是我的“小老师”活动

学业水平测试备考期间,班里有一名女生,基础特别弱,学生能力、学习习惯都不是很好。学测老师在寒假之前都特别叮嘱她,假期要看书,不刻苦复习只会离班级同学的距离越来越远。但是,假期返校第一天的摸底考试中,她一门科目都未通过,尤其物理、化学分数惨不忍睹。显然,假期并未认真复习,作为班主任,立即找她谈心,谈话中发现,她仍然并不紧张,觉得很容易,到校后上一星期的课,复习一下就没有任何问题了,我微笑着说,好的,我们等一周后再说。不出所料,一周后的测试,仍然是班级里问题最大的学生,心理上的过度放松是导致她一直测试极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我再次找到她,这次她先主动说话了:“老师,怎么办,就三周的时间了,我还是没有科目通过,同学们都特别认真……”说完就低下了头,哈哈,听她这么说,我反而有些高兴了,因为她终于受到同学们学习氛围的影响,想要改变自己了。我迅速准备一节“我的青春在路上——拧成一股绳,共渡学测关”的主题班会,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请同学做自己的“小老师”,在课后指导自己,督促自己。她特别积极地写了“聘书”,送给她的小老师。之后,她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

学测过后班级召开了主题班会,在分享学测感悟中,她说道:“学测后期,同学们都陷入了疯狂学习,抓紧一切课间讨论问题,‘小老师们也不停地给自己的‘学生讲题,我开始害怕了,大家都那么努力,我彻底被影响了。我也要过学测,我也想冲A!和同学们一起奋斗的日子是短暂、艰苦而快乐的……”

这个姑娘哽咽了,因为她深切地体会到了苦和甜。我只是轻轻地走到她身边温柔地拥抱了她,告诉她加油!全班很多同学流泪了,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想,从这样的教育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得到帮助的孩子,更是那些给予帮助的孩子。教育,让他们学会了努力、收获了友谊。让学生自身感受到影响而后自主改变,比一味地说教要有效持久的多。

案例2:评选班级“年度人物”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树立什么样的榜样代表班级风尚。学生被打造成班级明星,不仅由此获得了自信,对其他同学而言也有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

如何把普通学生打造成班级明星?首先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然后宣传放大,其实就是在班级里树正面典型形象。班级需要各方面的正面典型,而不是只有学习成绩优秀的人才是“明星”。班级里有一面宣传栏“我们都是大明星”,有数学测试优胜学生合影,英语演讲优秀学生,优秀辩手、劳动之星、植物养护能手……真可谓群星璀璨,熠熠生辉。每次活动之后,都会在本次活动中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学生拍照留影,张贴到班级宣传栏。每次“月度风云人物”评选就是一次班级的盛会。比如三月份,我们做主题评选,选出班级的“数学明星”,从全班学生中评出了七名数学明星,有作业书写规范明星、一题多解明星、审题准确明星等,从非常细微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宣传表扬,也是为了影响学生能自主锻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学年结束时,班级举办盛大的“年度风云人物”评选颁奖主题班会,班级干部、各科课代表以及每个月的“月度风云人物”都自动入围“班级年度人物”候选人。这也是我们为影响学生成长而制造的班级大事件。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成立评选组委会,评选出“班级年度风云人物”,撰写颁奖词。颁奖、掌声、获奖感言、鲜花是当天颁奖活动的关键词。这是对一个班级一学期来建设成长的回顾,有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让所有学生都感到温暖和力量。

教育就是这样,如轻徐的微风,不断推动云彩一般,一层一层冲击学生的心灵,教育活动,即似微风,我相信,在这些大量的活动中,必定蕴藏着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事件。

三、文化引领,思想熏陶,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

一个功能健全的优秀班集体,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很多人在离开学校多年以后,仍念念不忘当年所在的班级,可见班集体对学生个体影响之深远。

带班之初,我努力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包括纯正的班风、优秀的学风。我是通过有计划的建设班级文化来引领班级发展的。

首先设计了自己班级的班名、班徽。班名为“三味书屋”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以微笑、尊重、团结、积极作为班风。我们还举行了班级文化巡礼,在为大家展示班级文化时,同学们是这么介绍的:微笑是人类最基本的表情,似蓓蕾初绽,真诚和善良,在微笑中洋溢着感人肺腑的芳香。微笑的风采,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顺境中,微笑是对成功的嘉奖。在逆境中,微笑是对创伤的理疗。它是一种激发想象力和启迪智慧的力量,是一种谦谦君子的生活态度。班级是个大家庭,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常言道: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我们有缘走进同一个班级,在喜悦的时刻,我们一起分享;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并肩作战。泪水欢笑齐抛洒,青春年华共珍藏!我们坚信,一个洋溢微笑、彼此尊重、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班集体,一定会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学风“慎独善思,宁静致远”,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慎独是一种情操;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自律;是一种坦荡。慎独思考告诫我们在学习上要自律,要善于思考,才能取得好成绩。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里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不是平淡,更非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宁,如一泓秋水,映着明月。心里如果有杂念,就不能达到成功的境界。想要成功就要心无旁骛地专心做一件事情。

我们的班训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告诫我们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外,我们还明确了班级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和班级学习目标,建立班干部评议制度、班委会会议记录表、班级新闻报、班级年册等。

这些鲜明的班级文化符号时刻影响着身处教室的同学们,当这些铭记于心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学生自身素养,班级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力量,渐渐的,学生心里自然而然树立了做人做事的标准和价值尺度。所谓文化无声,但魅力无穷!

我坚信校园仍是一块净土,学生的心灵更是一块纯净的美玉,就看我们教师怎样去影响他们,给予他们怎样的心灵养料。当然校外影响也不容小觑,尤其家庭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为学生的成长锦上添花。即使是不良的校外影响,学生若能将在校所受影响,形成内心强大的自我意志,亦可很好地遏制校外所受的不良影响,清晰判断人生目标和幸福生活的方向!

4.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感受 篇四

——左相平老师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金斗二中陈昌能

在教育战线上,有识之士层出不穷。在省、地、县的安排布署下,我们学校组织学习了左相平老师一生的先进事迹。通过学习,我感受到左相平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独钟。结合我近年来的工作实际,最深的感受就是,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根据左相平老师的指引,让师生在学校里能真正感受到家一样的温馨。

学习左相平的先进事迹,首先震撼到我的灵魂的是他爱校如家、团结协作的担当情怀。作为校长,凡事走在前面,统缆全局的同时,从不忘记具体工作的亲自参与。对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体现在他身上的是真心实意。经过长时间的磨合,老师、学生到了学校,内心的感受不象是在单位,而是在那里找到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我所工作的学校,地处深山老林,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为了生计,很多成年人远走他乡。现实生活,为我们学校留下了非常多的留守儿童。同时,我们学校的老师大多数都是特岗老师出身,来自不同的地区,为了山乡的教育事业,他们背井离乡,和亲人的交流只能靠现代的通讯工具。在这里,年轻的老师们没有了亲人的关怀,感受不到母亲的疼爱。

学习了左相平老师的先进事迹,我深深体会,在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把学校打造成师生的精神家园,让老师、学生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馨,实为在学校形成上进之合力上上之策啊。

经过学习,我将学习左相平老师爱校如家、团结协作的担当情怀,努力使我校大量涌现出老师和学生两种人才,让老师和学生在学校切身感受到家一样的温馨,让老师在温暖中工作,让学生在关爱中学习,让师生在共同的家园中成长和进步。

5.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感受 篇五

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撬动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答: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支点能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落实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找准撬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支点:兴趣入手、方法引领、多种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形式深入贯彻课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的。在识字教学中,老师放手把识字任务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由交流生字读音、笔画的写法,特别是“加一加、减一减”的识记生字方法的传授更使枯燥的生字识记环节充满了生气,学生都成了一个个造字专家,课堂参与意识越来越高:一双双高举的小手,一声声大声的争论,一张微笑的笑脸,这一切不正是“主体”的最好诠释吗?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四人一组,自主探索朗读方式,如齐读、分角色读、男女分读,形式多样的诵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课文的阅读学习更达到高潮——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进行阅读,使学生表演中喜欢上了阅读,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老师深入贯彻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理念,在教学中也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尝试,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同时还要不断的给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找准撬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支点,能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6.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感受 篇六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最大限度促进自身持续、和谐发展。所以我认为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撬动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我们知道现在许多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我们小学数学,很多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就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情境。假如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自己喜欢的物品,你应该付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然后出示超市商品的价格:

7.创设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成功 篇七

一、让自己在课堂上找到快乐

在刚开始的教学中, 为了尽快摆脱自己身上学生的影子, 在课堂上我总是不苟言笑, 板着个脸。一次几何课上, 学生正为几何题烦恼, 同学们似乎都无从下手。班级气氛很沉闷, 这已经快成了上几何课的通病, 为这, 我很苦恼。为了缓解一下气氛, 我下意识地笑了一下, 并以一种较为轻快的语句再次分析了题目。没想到, 竟然得到了学生的精彩作答, 这在以前是没有的。雨果曾经说过:“笑就是阳光, 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我快乐, 所以你快乐。记得曾看过魏书生老师写下的这句话:“我以我心付童心, 笑看花苑迎朝阳。”此时我深深体会到,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快乐,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自己先要有这份快乐的心,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要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 消除学生的顾虑, 让他们敢于和教师讲真话, 乐于和老师讲心里话。正如清代教育家颜光所说:“数子之过, 不如奖子一长。”

二、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对数学不再说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以往的课堂仅仅局限于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口答。我发现, 很多时候, 当我提问时, 学生总会不自觉地低下头, 害怕被提问。这样的后果就是害怕数学这门学科, 也就更谈不上学好数学了。为了改变这一状态, 我在教学中增强学生提问、质疑的信心,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消除学生心中的“怕”字。要积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无论对与否, 无论其是否具有价值, 我都及时肯定和表扬, 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对数学的爱好, 不再对数学有恐惧感, 学会对“怕”字说不。只有让学生不再害怕数学, 才有可能爱上数学, 也就能学好数学了。与此同时, 在数学课堂中, 我逐出正确的判断,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支撑。开放教育应紧密结合市场导向和经济发展趋势, 以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作为开放大学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风向标, 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目前我国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协调, 且区域经济特色明显。因此, 专业设置应打破原有开放教育“五统一”的限制, 允许各省市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专业和课程。各高校要通过自我定位、自我规划, 充分考虑市场导向和产业定位, 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人才需求量和需求周期, 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进行专业设置, 切忌盲目雷同。

(3) 通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从英国开放大学运行的成就来看, 开放大学教育模式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必须研究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 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 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 以岗位技能的培养提高、知识面拓展、公民素质及生活水平的提升等方面为核心, 不断丰富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目前, 全国高等教育的平均毛入学率不足30%, 且区域发展不平衡, 有较多的社会成员接受不到高等教育。一方面, 要不断加强以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学历教育, 满足社会成员以学历、文凭为基础的学习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 普通高校的本科、专科人才知步改变教与学的模式, 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的探究中来,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从要我学慢慢转变为我要学。

三、积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行为的开端, 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从其具有的浓厚兴趣开始。数学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枯燥死板, 由于这个习惯性思维, 学生提到数学就下意识地抗拒, 不感兴趣。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我尝试着摆脱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 向学生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 将教材的知识与现实题材相结合。比如在学习“三视图”这节内容时, 我在教学开始引用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很好地概括了我们这节课的主题,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 数学也可以很有诗意, 很有美感, 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体现趣味性, 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让学生自己在数学中找到快乐

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的, 应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记得在《美丽人生》这部电影里, 父亲无论在何时都是那样积极快乐, 一方面是为了不愿意让儿子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悲惨的阴影, 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使得他们一家人在当时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也可以快乐地生活下来。对于数学的态度也应该如此积极主动,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从数学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并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及运用数学。

与此同时, 应该与时俱进, 把握教改的脉搏,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并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 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愉快中学好数学, 在学习中分享成功的快乐。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实初级中学)

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开放教育还应提升办学层次, 加大硕士、博士培养等学历教育项目,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另一方面, 还要营造全社会成员终身教育的学习环境, 广泛宣传终身教育理念, 为个人及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 建立继续教育与岗位职称评聘、工作业绩考核、职业技能注册等相衔接的制度, 大力建设为满足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生活素质质量提高的非学历教育专业, 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参考文献:

[1]康萍.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J].中国远程教育, 2012 (6) .[2]张微.高校专业设置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

究导刊, 2008 (6) .

[3]李培福.国外开放大学的建设经验及其启示[J].广西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 2012 (6) .

(黑龙江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大学)

8.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篇八

要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教师要设法调动多种因素,使学生充分感受不同课文中蕴涵的美,把上语文当成一种享受,在美的陶冶中提高语文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情境,把不同课文中的美都凸现出来。比如,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于是,在师生的眼前,出现了白玉铺成的街道,彩虹搭起的长桥;彩霞做衣衫,星星做纽扣;袅袅的仙乐,缥缈的云雾,翩翩的仙女;牛郎织女手牵着手,幸福地漫步在飘溢着桂花芳香的街道上……正当学生陶醉在这美妙景色中时,我提出了问题:诗人为什么要把牛郎织女的生活想象得如此自由幸福?学生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很自然地得出了结论:诗人痛恨黑暗的旧社会,向往自由幸福的生活。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训练了联想、想象能力,但他们并没有感到苦累和乏味,反而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自始至终处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中,感到学习课文是一种乐趣。

要让学生感受教师语言的美。教师准确、生动、丰富多彩的语言,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要用恬静自然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清新明媚的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绚丽多彩和勃勃生机;学习《蜡烛》,要用满怀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到炮火连天的战场,感受南斯拉夫老妈妈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操;学习《吆喝》,要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学生带到老百姓中间,感受社会生活的气息,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总之,教师语言的美与课文意境的美水乳交融,使得学生不论学习哪一种文体,哪一篇课文,都能用自己的心灵碰撞到课文中美的东西,把学习课文当成一种乐趣,把上语文课当成一种享受。正像于漪老师所说:“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

要让学生感受学习课文的乐趣。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课文的乐趣。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我上学时,对数学很感兴趣,演数学题,百演不厌,因为数学有规律可循。教师讲了定理公式,再讲一道例题,学生就可依此类推。可是语文呢?我们没有像数学教师那样教给学生可以遵循的规律,可赖解题的方法。一些教师抱怨语文没有公式可套,太难教,我不这样认为。试想:《红楼梦》为什么是大家公认的好作品呢?因为在大众心目中有一把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尺。为什么你说话大家都能听懂呢?因为在大众心目中有一套通用的语言习惯、语言规则。为什么他说了一句幽默的话把大家都逗笑了呢?因为大众心目中有一个感受语言的普遍标准。既然如此,这标尺、这习惯、这标准,就是我们学习文章、学习句子、学习遣词造句的规律和公式。如果我们把这规律、公式清清楚楚地教会了学生,他们作文、说话,或者反过来,分析文章,揣摩语言不就同样有法可依了吗?只要有规律可以遵循,有方法可以依赖,学生完全可以带着解数学题那样的兴趣去学语文,或者比解数学题的兴趣更浓厚,因为语文课还有极其重要的审美和德育功能,他们在学语文时能同时得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美的享受。

9.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篇九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指出:“一旦学生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就要沉到学生中去。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研究他们怎样才爱学语文,怎样才能学会语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有能力会学、学会、学好语文,从而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所有的一切,也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人本思想的体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这就是所说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的潜能的一种主要途径。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要在具体的实践中,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辨,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多给一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空间。下面就结合我近三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所作的初步探索,来具体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指导学生预习,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发现者

初中学生掌握的词汇已相当丰富,而且一般都能使用工具书,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这就为他们预习提供了可能。现行的语文教材一般在课文的前面都附有“预习提示”、“阅读提示”,或在每单元前有课文内容的梗概或在每篇课文后有探究练习,这些均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来设计预习要求,让学生通过读、划、思、查、画等步骤来完成预习任务,从而预先感知将要学习的知识,体味“我能懂、我能学”的学习快乐。

如在教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一厘米》时,我设计了这样几道预习题:(1)说说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课文中哪些情节表现了她为此所做的艰辛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3)课文中有许多处心理描写,找出一两处来分析一下,并说说这些心理描写有何作用。(4)小说的主人公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吗?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前三题是完全能够完成的,这也就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第四题是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是我们通过教学这篇课文要学生明白的道理,也正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开展课堂讨论,让每位学生成为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怎么做,教学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或者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教案要求为止。语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代替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课堂成了教师的练武、用武之地,学生却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这样的教学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扼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从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中得到了许多启示。

首先从形式上入手。将原先的课桌排列为茶馆式,五六个人围坐在一起,为生生交流提供空间上的便利。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培训小组长,通过他们去引导、鼓励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树立“能学好”的信心。

其次从本质上体现。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讨论,有时甚至是争论、辨论。如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三颗枸杞豆》时,在学生各自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然后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介绍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两位同学课前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题查阅了很多资料,作了精彩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每位参与讨论发言的同学,都能对课堂内容记忆犹新。

三、鼓励质疑问难,让每位学生成为探索者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他们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因而难免会有不同意见、见解。这时,老师应作出延迟判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想法,为学习的“探索者”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如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时学生提问“予”为什么要“尝求古仁人之心”时,我让同学们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不立即作出判断,只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分析完了文章的第四段,同学们很自然地得出了结论,是作者借“古仁人”自喻。

四、创设文本情境,让每位学生成为表演者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表现欲最强的阶段,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创设文本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扮演角色,真正调动起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轻松愉快地记住院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主体参与、促进主体参与、巩固主体参与的最佳手段。”如:我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陌上桑》是我国汉代的乐府诗。因这首诗浅显易懂,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在表演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用表演的方式组织教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中,当我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演自主学习的意见提出以后,全班同学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他们在一块讨论角色,改写台词,寻找道具,不到十分钟,一切搞定,表演时,扮演使君的同学故意丑化使君的形象,并在台词中加上现代化的语句:你看我坐奔驰,住别墅,有钱有权,你就跟我走吧。这样的表演文本诗歌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课堂成了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教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包括自主学习在内的诸多方面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要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当今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合作,因此,有必要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编演中,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发挥优势,担任编剧,擅长表演的学生担当表演任务,美术好的学生担当化妆布景……这样,每一个学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都积极承担起个人的责任,通过合作,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彼此间的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放手让学生写和演讲。书,引导学生自己读;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决;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创造条件形成学生的主人意识,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这些,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河南省伊川县江左乡第一初级中学

上一篇:土工格栅的一般铺设方法有哪些?下一篇: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1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