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情境教学分析论文

2024-09-10

浅谈数学情境教学分析论文(共11篇)

1.浅谈数学情境教学分析论文 篇一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数学教育的情境教学

邗江头桥中学 曹伟

[摘要]:本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提出利用设置问题情境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做法,并阐述它的重要作用,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优化数学教学:

1.运用语言艺术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体会语言艺术美时,学习数学,从而调控学生情感,诱发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如:巧妙运用文学语言的意境美,感召、激发学生的情感;又如巧妙运用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等等。

2.运用数学美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美,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感受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运用数学史料设置问题情境,激疑后解惑,着眼发展性,渗透教育性,而且还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4.运用经济问题设置问题情境,这样在学习数学书本知识时可以贯穿实践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渗透生存能力的教育。

[关键词]:情境,教学设计,悬念,渗透 [研究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是进行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最优化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对于调控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益的。本文中笔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设置(创设)问题情境,寻求契机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运用语言艺术设置(创设)问题情境,调控学生情感,诱发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

17世纪的捷克教育学家约翰·夸美纽斯曾说过:“教育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使用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教学语言作为传播知识的一种途径,有其深邃的内涵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和意境,有着震撼人心的魅力,因此我们称它为语言艺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教材中存在着许许多多抽象化,形式化但又较为重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语言的艺术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从而达到调控学生情感,优化教学内容的功效。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两种途径:

1.1 巧妙运用文学语言的意境美,感召、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做到纯净高雅、形象生动,鲜明清晰、饱含哲理并能情景交融,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若能在适当的地方运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讲解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中学时代的数学教师沈占元老师,在教学中谈到哥德巴赫猜想时以饱含哲理、精彩诱人的教学语言激励学生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寥寥数语,却极富启发性、鼓动性。这样的教学语言宛如淅淅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起到一种激励学生勇攀数学科学高峰的作用。陈景润先生回忆说,正是这段优美的语言在他心底种下了钻研哥德巴赫猜想的种子。

再如,为了让学生注意充分利用题中的每一个条件解题,在解完一道证明题之后,告诉学生:“解题,尤是解证明题,我们固然应该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着精神,但每时每刻还需要有‘蓦然回首’,多关注题中条件和解题途径的警觉,只有如此才会有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灵感和顿悟。”这样的教学语言蕴含着文学语言的美感,起到文理渗透的作用,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培养。

1.2巧妙运用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精神

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在一门科学分支中提出大量的问题,该门科学就充满生命力,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这门科学发展的终止。如果说知识是数学 的“躯体”,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规则”,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那么问题无疑是数学的“心脏”。

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情境,数学 问题总是源于数学情境,离开了数学情境,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好的提问可造就一种峰 回路转、扑朔迷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离的情境,这就形成了悬念。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一节课时设计如下教法:“我们知道,车、船等都是交通工具,且对它们各自进行分类,比如说:自行车、摩托车、轮船等等。如果不分类,所有的车都称一个‘车’字,所有的船都称一个‘船’字,应用起来是很不方便的。同样,我们今天研究的三角形也必须将它分类。”然后出示挂图,图中的三角形都标上了边长和内角度数。启问学生:你们看这些三角形从边或角考虑,各有什么特点呢?如此一步步地分析,可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以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教师好的提问就像投入池中的一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探索的浪花,起到“风乍起吹皱一池青水”的神奇作用。

2、运用数学美设置问题情境,强化感受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的核心。数学中充满着美的因素,数学美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数学内容上有概念之简单美,公式之美、体系结构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统一之美、奇异之美、简单之美等等。可见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艺术内涵。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有良好的审美观,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利用数学之美创设一个个优美和谐的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这个数学概念时,可拿来一些主体事物大致定位在黄金分割的摄影作品让学生进行审美,提问学生是否注意到春节晚会上节目主持人通常所站的位置,进而再给学生介绍“黄金分割”这个概念及其美的内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发现更多事物的黄金分割之美。自然地,被誉为“人间最巧的比例”的“黄金分割”这个概念便会在一个体现数学美的情境空间里得到理解和记忆。

3、运用数学史料设置问题情境,激疑后解惑,着眼发展性,渗透教育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丰富的历史情境,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同样有其特定的丰富历史情境。数学史料包括数学史实、数学典故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们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哲理内涵。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若能见缝插针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历史典故是百利而无一弊的,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制造“黑盒”这既是一个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引导认知的过程。这种方式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在探索中认知,最终便可以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递推数列问题时先给学生讲一个在古印度流传着的故事:古代天竺国贝那勒斯神庙曾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在大庙的穹顶下放着一个黄铜盘子,盘子上有三个尖形宝塔,即左塔、中塔、右塔。梵天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在中塔上自下而上放置了由大到小的64个金刚石宝环,左塔和右塔没有放金刚石宝环,这就是所谓的梵塔。梵天临终时召集他的大小门徒,宣布了一条法令:“现在我们要把中塔上的金刚石宝环全部移到左塔(或右塔)上,移动时,金刚石宝环只允许放在塔上,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并且大环不能放在小环的上面”。从此不论白天黑夜,神庙里都有一个值班的僧侣按照梵天不渝的法则,把宝环移来移去。问何时才能完成任务呢?答案是竟然需要几十亿年!讲完故事,学生一定会觉得好奇、疑惑,并议论纷纷。这无疑是一个激疑的情境画面。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再刺激一下学生的解疑热情:能否用数列知识来解决呢?然后便开始一节带着问号的课堂教学。

注:第一个宝环移动次数a1=1,第二个宝环移动次数a2=3,第n个宝环移动和第n+1个宝环移动次数之间的关系为:an+1=2an+1,从而可以得到通项公式:an=2n-1(n∈N*),则移完64个宝环的次数为a64=264-1,如果规定移动一次需要1秒时间,那么移完全部大约需要5.8×1011年!

4、运用经济问题设置问题情境,贯穿实践性,学以致用,强调情感渗透生存能力的教育

数学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知识科技迅猛发展,每天都会不断涌现出新知识、新问题。在这些知识和问题中,存在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能否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呢?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若能常常接触这些问题便会感觉到数学的博大精深,也才不会觉得数学的理论是空中楼阁,与现实相去甚远。因此,教师若能在平时留心观察社会,收集信息,并鼓励学生注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将问题带进教学中给予解决。这种以现实问题为情境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生存能力,在“做”中学到数学!

例如:某商店经销一种销售成本为每千克40元的水产品,按市场分析,若按每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千克50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500千克,销售单价每涨1元,月销售量就减少10千克,针对这种水产品的销售情况请解答以下问题:

①当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55元时,计算月销售量和月销售利润; ②设销售单价为每千克X元,月销售利润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③商店想在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的情况下,使得月销售利润达到8000元,则销售单价应定为多少?

解析:①月销售量为:500-(55-50)×10=450(千克)

月销售利润为:450×(55-40)=6750(元)

②Y=[500-(X-50)×10]×(X-40)

③当Y=8000元时,X=80元或X=60元

由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知:50+[500-(10000÷40)]÷10=75元

即每千克不超过75元,所以销售单价应定为60元

评注: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的影响下,用数学知识确定价格获取预期利润有利于避免盲目投资,创造经济效益。而且展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开发思维是有帮助的,同时也可以克服学生死读书思维僵化的问题。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还应该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要把与数学知识毫不相关的材料牵强地引入到教学中来,或大量设置纷繁复杂的趣味性情境,以避免抑制学生思维热情的情况发生。因此,我们要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氛围,强调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强调学生兴趣的培养,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社会有用之人,并能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示例[M].肖柏荣.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朱家生.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尚柏荣.周焕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数学教学认识论[M].涂荣豹.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浅谈数学情境教学分析论文 篇二

一、创设乐学情境, 激情引趣

1.巧设悬念, 创设“愤”“悱”情境

在创设情境时, 需要教师巧设悬念, 精心设疑, 创建“愤”“ 悱”情境, 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使知识技能和情感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教学“米和厘米”的初步认识时, 开始老师先和学生一起看漫画 (徒弟依据师傅用拃量的衣服尺寸用自己的拃来裁剪, 结果衣服又瘦又小) , 当看到量得好好的尺寸做出的衣服却又瘦又小时, 学生由开始时的好玩转为疑惑, 这时老师适时引导:“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立刻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兴趣,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被成功地调动起来了。

2.借助故事, 创设“美”“趣”情境

针对小学生好奇的特点, 通过讲故事或编故事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这样一下子就可以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例如, 在教学“有关0的认识”时, 我和学生一起看连环画、编故事,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境, 学生兴致盎然, 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到故事中去, 不知不觉中就投入到对0的研究中去。

3.联系生活, 再现“实”“近”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从而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如六年级学生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之后, 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用铁板制作无盖铁桶, 怎样下料才能既大小适用, 又省料?需要考虑哪些条件?学生组成6 个实践小组, 小组内分工明确, 组长组织同学讨论设计, 上网查找资料, 还有的同学在家长的帮助下查找外文资料, 然后外出调查, 最后每组交一份设计方案。这一实践活动, 使学生懂得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 做一个水桶除了考虑铁桶的大小, 还要考虑每块铁板的面积、接缝、怎样下料等实际问题。虽然有的小组设计不太合理, 但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互动交流, 增进感情, 动手、动脑、动口, 尝试成功与失败, 开阔了眼界, 增强了应用意识,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情体验

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学过程也应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有疑才有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提出问题,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而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教学“简单的人民币的加减法”时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请若干名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不论顾客提出什么要求, 小售货员都要满足顾客的要求。通过活动学生对人民币简单的加减法理解得更深刻, 并且增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现实中的某个典型角色, 通过身临其境, 触景生情来获得对实际的真实感受,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主动获取知识。

三、创设操作情境, 激情探究

情境教育既注重“情感”, 同时又提倡“学以致用”, 因此情境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操作应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时,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情境教育特有的功能, 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 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 先让学生估一估14+28大约等于多少, 有的学生说大约是四十多, 有的学生说大约是三十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引导“14+28到底是多少呢?让我们拿出学具 (可以是小棒、小方块, 也可以是计数器) 一起动手来摆一摆、算一算吧。”这时学生的动手热情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很快就投入到动手操作、探究的活动中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不仅探究出14+28 等于42, 还在操作中深刻理解了“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数学知识。同时在验证探究的过程中, 也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内心深处感到学习也是一件很快乐很有趣的事情。

四、创设合作情境, 激情互动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所有的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表达自己的思想,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交流, 合作探索。例如, 教学“梯形的面积”, 教师在出示情境后, 问学生:要求蟹池的面积就是求这个梯形的面积。请你猜一猜梯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哪几部分有关系?你们能否转化成自己学过的图形面积来解决?然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盎然, 想出了五种方法:前两种是根据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进而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第三种是将梯形割成两个任意三角形分别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后, 再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最后两种是学生通过割补, 使图形的面积相等, 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课堂上教师注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索、在合作中参与、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五、创设竞争情境, 激情参与

心理学认为, 健康的兴趣是创新精神的源泉。教学中力求创设有趣的竞争情景,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 以便使学生在学习意识中感觉到自己的智力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竞赛激趣, 用生动的比赛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 激发浓厚的学习气氛。例如, 在教学“口算”时, 当学生明确算理后, 我安排了一个红、黄、兰、绿四队的口算接龙。让四个小队学生手执各自的彩笔, 每人进行一道口算练习题, 看看哪一队算得又对又快, 然后进行评比, 当红队成为优胜队时, 他们队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 握住拳头大喊:“YE!”在场的老师和学生的情绪为之感染。由此可见, 适当的竞赛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在互动中乐学。

3.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篇三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根据这一特点,在进行新课之前我们可以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如教学“中位数和众数”时,我创设了一个找工作的生活情境,在教学时,出示一则招聘广告:某超市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资1000元。李叔叔看到这份招聘广告后决定去应聘,超市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经理3000元、副经理2000元、员工A 900元、员工B 800元、员工C 700元、员工D 650元、员工E 600元、员工F 600元、员工G 600元、员工H 600元、员工1500元。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数据,利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帮李叔叔分析这样两个问题:1、经理所说的超市员工平均工资1000元能真实反映员工月工资水平吗?为什么?2、你认为用哪个数表示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通过分析、交流,学生会发现中位数650元和众数600元,都能表示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最后追问学生:如果换作你找工作,有了今天的学习,你会怎样去了解工作报酬?通过这种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学生不仅能很好地解释中位数、众数的实际意义,而且能感受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把学生引入迫切探个究竟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体积”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先出示一个长方体容器,然后把一块不规则的石块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要求学生求出这个石块的体积。学生兴趣很高,但一时又说不出答案。有的学生问:“有没有计算这个石块体积的公式呢?如果知道了公式,只要找到公式中未知的量,不就可以求出石块的体积了吗?”听到这话,我马上补充:“没有计算石块的体积公式,我们就不能求出它的体积吗?”学生一时被这个问题噎住了——不知石块体积公式,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学生马上议论纷纷,讨论起来,争相想办法。不一会儿,有的学生提出: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求出石块的体积,但是我们可以先求出水的体积,只要把长方体容器中水面上升的体积求出来,石块的体积也就求出来了。我接着问学生:“那水面上升的体积怎么求呢?”经过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先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再量出长方体容器的长和宽后计算体积。正当学生为此感到高兴时,我又问:“那水面上升的高度怎么测量呢?”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到:“先记录好原先长方体容器里水面的高度,再测一下石块放入后水面的高度,然后把这两个高度减一减即可。”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算法后,我马上又提出问题:“还可以怎样求石块的体积呢?”学生马上又开动脑筋:分别求出放入石块前后水的体积,再减一减即可。

三、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基一量,可以使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并促进思维的发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亲自尝到学习的乐趣,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首先,课前布置学生人人动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课间学生小组合作拿出一个土豆,然后又让学生动手操作切出一个平面,再用手摸一摸切的面,这样学生就对面有了真正的认识,然后又让学生在第一个面的旁边再切一个面,这样两个面之间就有一条相交的线,这条线就叫做棱,然后又让学生在两个面的另一端再切一个面,形成三个面相交,这样就得到三条棱相交于一个点,这个点就叫做顶点。这样让学生初步认识面、棱、顶点的意义,而后又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学具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并动手摸一摸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各有多少,各自之间有什么特点和关系,最后通过对图形观察,口头归纳叙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思考讨论,得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学生能真正清楚认识理解,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创设出更丰富多彩、更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教学气氛中学习,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4.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浅谈 篇四

[信息员:平利县教研室1 | 作者:平利县长安镇中心小学 吕蒙 | 日期:2011年1月11日 | 浏览962 次]

字体:[大 中 小]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领略到数学的无穷奥妙,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逐步建构起数学思想。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习惯于用“讲解—识记—练习”的模式,更多的倾向于算理的分析和逻辑的推理,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充斥课堂,课堂上,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抹杀了学生的独创精神,数学知识成为严重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基础的“纯数学”,从而导致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索然无味,高不可攀。而这种依赖于学生重复识记产生的瞬时记忆基础薄弱,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益低。

新课程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学习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闪耀出人性的光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就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才能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进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是切实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颖别致的的导课,能给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感觉,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强烈愿望,使学生迅速进入“愤悱”的最佳状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尤为重要,新教材在编排上为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留有很大空间,在这个环节,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注意问题的梯度,有一定的挑战性,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二是要注意知识的迁移,与新授内容联系紧密,自然流畅,避免牵强附会,峰回路转。三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寓教于乐,消除生活与课堂的壁垒。

二、活用情境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数学学习的主阵地,探究新知环节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新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收到的教学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单一的呈现方式很容易使数学学习陷入枯燥的困境。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追求知识呈现方式的多元化,把无形的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建立知识载体,为学生合作学习搭建平台,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体现数学学习的生活性,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成为可能。在探究新知环节要将数学的知识点具体到情境问题中,避免数学学习方式单一化,程式化,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操作等方式探究新知,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不仅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准确把握,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例如我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秒作为一个计时单位和时间单位的进率,更要设计多个游戏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一秒,把知识内容生活化。更例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时,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推理得出6的乘法口诀。

在探究新知环节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有效教学,要做到三个“活”:一是要灵活处理教材,要力求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寻求突破,避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割裂开来;二是要灵活选择学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好学生学习主体作用,采取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和论证的过程;三是激活学生的精神状态,情境创设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善用情境巩固练习

新知识的练习是对知识的应用和强化,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在本环节,要善于创设情境,加强课内外联系,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把学生的思维迁移到生活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帮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构建数学思想,同时,可根据教学情况,适度拔高要求,为学生课余时间探究新知识留有空间。

5.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篇五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情境教学方面作如下探讨: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去的“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新课导入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

《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中,教师依据本课的内容和要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地创设情境:课前--握手游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去握,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从而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测老师的穿法,帮老师搭配上装和下装。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创设“世博中心—台湾馆—中国馆”的路线的选择等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

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快速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新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装入长方体盒子里。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他想裁剪大小适宜的包装纸,他至少要裁多大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这节课我对例1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使数学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使人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这种新颖的导入新课方式,成功地把学生引入了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问题情境,学生不由自主地开始探究如何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所以我们在教学几何部分的知识时,单靠老师用心讲,学生认真听,努力想,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几何部分的知识时,尝

试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学生体验了新知生成的过程,弄清楚了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对新知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掌握知识就比较牢固,运用知识也就比较灵活,教学效果非常好。其次,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创设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出三名同学动手实验,其余同学观察圆锥装满沙倒几次能装满圆柱,并记录实验结果,然后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这时候,各小组得出的结果不同,有的小组圆锥装满沙子3次能装满圆柱,有的小组圆锥装满沙子5次能装满圆柱,有的小组圆锥装满沙子1次装满圆柱还有剩余,所以大家得出的实验结论也不同。圆柱的体积到底是圆锥体积的几倍?疑窦丛生。

这时,我引导学生在结论相同的小组间找共同点。学生很快发现:当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的时候,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出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他们弄清楚了这个公式的生成过程,这样不用死记硬背,掌握得非常牢固,而且应用起来非常灵活。这节课学生学习情趣高涨,都积极地参与实验,最后运用探究出来的公式解决问题时,学生都能灵活应用,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创设大胆猜想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一上课就创设了“自动喷水头浇灌农田得出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这一情境,我让学生估一估圆的面积与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无法直接估计圆的面积,老师把喷水头喷水所形成的图形制作在了一张方格纸上,大家看图估一估:半径是5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这时候积极思维,讨论交流,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没想到学生竟然想出了好几种估算圆的面积的方法。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借助方格图中圆的外切正方形、内接正方形和圆三者的关系,估计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同学们发现圆的面积大于2,而小于4。

这时候,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可能会存在怎样的关系,有的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可能是 的3倍左右。通过逐步抽象概括,从而估出圆面积的大致范围,形成一个大胆而又合理的猜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创新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努力。

五、在知识应用上,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几何小实践”后,我安排了搭、找、画、折的活动,其中通过用橡皮泥球和小棒来搭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及共同点,不同点;通过找生活中的正文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感知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三角尺,直尺画三角形,可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更好地进行区分;通过用纸折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

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学生更能将郁积于胸的感情抒发出来。

6.浅谈数学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 篇六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下面我就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谈谈自己浅显的做法。

一、创设悬念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境,触发学生想揭密问题答案的意愿, 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例如“频率与概率”的引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将自己的生日写在纸上,把纸折叠好,相互之间不能交流,然后我煞有介事地说道“我不看同学们的纸片,就知道我们班至少有两位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你们信吗?”(五十个人中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高达97%)。此言一出,同学们都面露惊奇之色。“怎么可能呢,不会这么巧吧!”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见此状我又说道“如果同学们不信,可以验证一下。”此时他们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于是我请每组一位同学将本组同学的生日写在黑板上,很快,同学们就发现有几位同学的生日相同。这一结论与学生的认识产生较大反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当然本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超出了学生的学力水平,因此很自然地引入了用试验频率估计理论概率这一节新课。

又如“方差”这节课的引入,我提出问题:

甲、乙、丙三人进行射击比赛,甲、乙各打五发,丙打九发,成绩如下(单位:环)

甲:3,4,5,6,7。乙:1,2,5,8,9。

丙:1,2,3,4,5,6,7,8,9。

(1)分别计算甲、乙、丙三人的平均环数;

(2)能否认为他们射击成绩同样稳定,为什么?

对于第(1)问,学生们经过计算,答案很一致,甲、乙、丙三人的平均环数都是5环;对于第(2)问,产生分歧,有的认为甲稳定,有的认为丙稳定,也有的认为他们三人一样稳定。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要正确解答第(2)问,需要掌握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方差,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自主的去钻研、探讨、合作,我只是作为指导者,合作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符合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二、创设应用情境,引导学生数学建模。

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教学时,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两幅中国地图间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

7.浅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篇七

关键词: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知识具体情境性, 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创设运用一些新颖、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情境呢?

一、要有“吸引力”

游戏本身就有吸引力, 低年级学生都非常喜欢做游戏, 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 又使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探索, 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认识角》时,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角的基本特征, 和对角进行比较大小以后, 我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折一折, 看看能折出怎样的角。并用铅笔给角做好记号, 然后跟同桌比比谁的大, 谁的小。以巩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这样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多种学习条件, 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玩中生疑, 让学生在玩中质疑, 让学生在玩中释疑, 获取知识, 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要有“数学味”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欢欢要买1元钱糖果, 可他手里都是角币, 有1角的、2角的、还有5角的, 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 得出了元、角的换算关系。通过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课堂上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三、要有“发展性”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 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 能使思维更为敏捷, 特别是小学生, 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 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 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过程, 推行探究性学习, 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 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如在教学“9+2”时,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 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 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四、要有“真实性”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 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积极主动地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 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 要想配上新玻璃, 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 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块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 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境, 结果是小鸡第一, 小鸭第二, 小猫第三, 小狗第四, 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 认为小狗跑得最快, 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 但“虚拟”不等于“虚假”, 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8.浅谈初中数学情境教学 篇八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境数学  浅谈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依据备课内容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有目的地创设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等的一定的主动的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此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通过情境教学不仅使学生有更为直观和形象的体验,而且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所以,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便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使得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由此可见,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数学概念、公式以及理论、推理等都是人们通过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而总结和提炼而来,而且人们总结这些数学知识就是为了将其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数学同时用集抽象性、逻辑性和理论性于一身,不仅使得学生感觉到学起来困难、枯燥乏味,而且还让学生产生“数学知识脱离实践”的错觉。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得缩手缩脚,而且对于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感到高深莫测、望而生畏。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有效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一定重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解决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观象多加观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产生情感体验,从而对数学的实用性有更加直观的感知。如在教学“数轴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创设如下教学情境:“今天温度上升了5℃,明天会下降5℃,同学们,你能用数轴表示出这两天的温度变化吗?”之后,教师接着将正负数的概念引入,引导学生通过图式法来表示,以此来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数轴”的概念。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和引入方式既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创设类比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包含大量的概念,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也只有将这些数学概念理解透彻、掌握到家,才能够为数学推理和判断打下坚实基础,也才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然而,在当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数学概念的教授和讲解过于生硬和空洞,不能让学生有更为直观和形象的理解,导致学生对于数学概念一知半解或者理解不透。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就需要在数学概念教学方面下功夫。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数学概念也是如此,任何数学概念都有与之相关的邻近概念,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授具体的概念时,要结合数学概念的特点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学生已知的邻近概念出发,为学生创设类比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来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新学的概念,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数学理论的整体性与严密性。如在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类比情境: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例子来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引入分式,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总结分式的性质。通过这样的类比情境学习,学生不仅复习了已经学過的数学知识,而且对于新学的知识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三、创设讨论情境

初中生活力十足,对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对感兴趣的问题有极强的探索欲望,而且好胜心强,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夸奖。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易错点和竞争性问题,为学生创设讨论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好胜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重难点和易错点来创设讨论情境,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限时抢答,并给予答对的小组以奖励,这样很容易使得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全身心投入学习,而且会认清易错点,学会发现新问题,促使教学活动有效顺利开展。

四、创设直观情境

新的初中数学教材中增添了很多内容,如一些真实的生活场景、图片、数据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生活场景、图片、数据等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如在教授“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几何画板技术将为轴对称翅膀的蝴蝶或者蜜蜂等图形展示出来,给学生更为直观和形象的感受。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将抽象的轴对称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和明白其含义。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需要创设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初中数学教师要通过情境教学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要通过情境与教学的结合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艳明.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界,2011(16).

[2]罗继舟.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浅析[J].才智,2011(20).

[3]黄建华.例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J].考试周刊,2011(80).

9.浅谈数学情境教学分析论文 篇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向孩子们提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在“统计”一课中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们班准备开一个晚会,小朋友们高兴吗?”趁着学生正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提出:“咱们要为晚会作些准备,我们要考虑些什么呢?”孩子们就想到了诸如需要买什么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要调查每个小朋友最爱吃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不可太难或太易。太难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则使学生丧失兴趣,失去足够的动机。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景,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看“乌鸦喝水”的故事片。然后,提问: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占有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这样,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一个“猴妈妈分饼”的故事:猴家族里的小猴子都爱吃猴妈妈做的饼。一天,猴妈妈做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妈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 块。”猴妈妈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呢?”学生都会说:“同样多。”我追问:“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于是,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入景,才能生情。让学生溶入到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翁,我们的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超市购物”时,可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模拟超市,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了学好数学的欲望。又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实际情景,与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我当司机,让学生做乘客,先上来5个学生。汽车开动,我问学生现在汽车上有几个人?(5)个。新安庄到了,停车,又上来几个阿姨,汽车再开动,我问又上来几个人?(3个),现在汽车上一共有几个人(8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了4个学生,我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人?(4个)。这样抽象出算式5+3-4=4。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了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探索新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四、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景,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发性的时空中,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等演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要简单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去告诉学生圆的特征,而是根据学生急于动手的心理,让学生把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新知的获取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又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了以下几个操作情景: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几个不同的角,想办法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同学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就想到把几个不同的角叠在一起,一条边重合,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从而判断角的大小。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觉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而与两条边的开叉程度有关,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紧接着我出示练习纸,要比较练习纸上的两个角的大小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借助于剪下来的一个角,有的同学想到测量,于是借助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经验,老师引领大家一起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习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之后又进入到操作活动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测量你手中的角”,“测量练习纸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后引导学生总结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与步骤。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

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教学中不仅考虑学生“ 能不能”学习,更重要是要看学生“ 乐不乐”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举止自然大方、语言精炼、准确流畅、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游戏中创设教学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景”,使学生产生“入景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戏的目的,游戏的组织等等。其中游戏的组织是很重要的,否则整个课堂会不好控制,而且达不到游戏的目的。

10.浅谈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施 篇十

浅谈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施

张玉川

荥阳市高级中学,河南荥阳450100

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实施纲要指出:“放大学生内在能动特性: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多样教学情境,促进和提升学生学习探究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高中数学学科教师受高考升学压力影响,往往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忽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将学生看作是仅仅接受知识内容的“工具”和“口袋”。因此,在新课程深入实施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创设多样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潜能,已经成为学生“社会化”教育的重要使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

一、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的中心及重点、难点设疑。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作答、体悟,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逐步引入,从而调动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2.启发性。设问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及个人经验,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产生联想的。在解题回顾中,师生还共同对问题进行了引申、推广及相应证明,从而增强了学生探究的信息和勇气,领略了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

3.挑战性。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即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

通过多媒体的动画设计,学生能更生动真切地感悟到有限与无限、精确与误差、运动与静止的极限过程,从而对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有了深刻的领悟。

4.明确性。设计的问题要小而具体,避免空洞抽象。可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步步深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趣味性。新颖、奇特而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二、抓住学生内在情感,创设激励性情境

心理学认为,人类从事某项活动,并能够进行深入地推进,其情感基础是重要的保障。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内在情感做“支撑”。孔子日“知学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良好内在情感的形成和树立,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入推进起到促进和助推作用。能够使学生在探究活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行有的放矢的改正,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状态和发展规律,利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设置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内在潜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感知情境、体味情境内容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知识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外延,产生探索实践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树立。

三、抓住问题多样特性,创设问题性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在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要领下进行学习活动,为教师“不教”打下方法基础。教育学指出:“学而得法,事半功倍,学不得法,事倍功半”。问题教学作为数学学科知识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进程中展现着重要的作用,占有显著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时,可以抓住数学问题形式多变,解法多样的特性,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设置具有问题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教学知识开展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反思解法以及辨析总结等活动方式,寻找出进行此类型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为学生开展有效探究问题活动,提供丰富的方法基础。

四、抓住教学评价特性,创设互动性情境

众所周知,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点滴积累、逐步树立的发展过程。而高中生处在学习活动的特殊阶段,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良好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但还没有完全具备,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双边互动交流过程中,通过展示自身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养成。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双向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发挥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特性,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创设出具有互动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互动式教学探究讨论活动,指明学生探究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自身学习活动得到有效检验,其他学生学习方法和效能得到有效指导,促进良好探究习惯的养成。

11.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堂结构;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表明: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教师作为教学向导,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把本来要教的东西变为学生主动探索的东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数学知识的建构和数学能力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获得。

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一般来说,新知环节是一节课的重头戏,旨在引导学生在新知探索中,能够根据已知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的过程。在新知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将导入环节中的情境激发出的急于学习的情感充分利用,并能够灵活利用谈话、演示等方法将数学“问题”及时“抛”给学生,创设一种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带着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方式去“做”数学,形成“乐于做数学”的情感。

根据学习内容与活动主体的不同,我们又可以将这一环境的情境创设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活动,以创设教师精讲来带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情境为核心,主要适用于难度较大、较为抽象的知识,如分数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等。二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活动情境为关键,适用于难度中等且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如运算定律的归纳等。三是学生主导下的主体发现活动,以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情境为主,适用于难度较小、操作性强的知识,如正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稳定性等。

如“认识钟表”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对钟面的观察,我们已经认识了时针与分针,那么你会认读时间吗?

此时,教师举起一个“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的钟面面向同学。

生1:老师,那是8点。

生2:不一定,有可能还是12点呢。

生3:我觉得是8点12分呢……

师:你们说出了这么多种答案,谁能告诉我你是怎么认读时间的?

学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有的说看时针,有的说看分针,还有的说看哪个都可以。

师:既然大家有这么多想法,为什么我们不动手验证一下呢?请拿出昨天准备好的钟表,小组内互相拨一拨时针和分针,你能发现什么呢?请小组讨论。

组1汇报:不论我们怎么拨,分针走一圈的时候时针就会走一格。

组2汇报: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都是指向一个数字的!

师拿出钟表,说:好,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结论吧。

教师边说边拨动钟表上的时针与分针,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了一大圈,时针才走了一小格。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刚好指向一个数字。

师:那我们该怎样认读钟面上的时间呢?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师: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学习的内容“认读整时”。

师:那么,现在你会读时间了吗?请拿出你们的钟表,同桌一个同学拨时间,另一个同学来读时间。看看,谁读得又快有准!

学生再次拿起手里的时钟,投入到学习中……

这是一堂非常朴实的数学课,唯一的教具就是钟表。教师并没有刻板地教授知识,而是通过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发学生围绕问题思考,“怎样认读时间”(导入生疑)—“拨一拨钟表,你发现了什么?”(从自主探究入手)—“确定认读方法”(师生互动,发现结论,体现合作)—“现在,你会读了吗?”(强化认知,深化能力)。这是典型的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活动。教师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一步步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实现了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情境没有色彩斑斓的图片做支撑,也没有逼真的动画做演示,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师与学生思维上的互动,将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情感激发出来。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不断地体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思维的过程,这是华罗庚先生和希尔伯特最为强调的“过程性原则”,即通过日常现象、数学模型、问题情境、实境猜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操作、想象、猜测和求证、解释与运用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有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产生数学智慧的火花,它让学生经历一个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实现“现实”到“数学”的数学化过程。

情境教学让小学数学学习成为发现数学、研究数学、应用数学的过程,使复杂的空间结构与变化的数量关系通过直观操作形式得到展示与领会,动手促进动脑,形象思维促进抽象思维,知识转变为能力,使数学学习过程充满情趣与智力挑战,使数学学习如陈省身先生所言的“数学好玩”。

参考文献:

贺桂红.浅谈启发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上一篇:网球运动的作文400字下一篇:新股申购流程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