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2024-08-14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通用12篇)

1.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篇一

让学生在感恩中成长

---浅谈感恩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单位:茅箭区二堰小学 姓名:余荣 联系电话:8873763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千古名句都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推崇。更何况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而我们有的孩子却根本没有感恩意识。因此我决定在班级管理中,重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从审视与反思感恩教育的逻辑开始,完善感恩教育,引领学生的情感健康发展。

一、努力营造感恩氛围,树立榜样形象

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持久、深远。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说服力,孩子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因此,家长的行为举止胜过一切言语,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它的力量是无穷的。

孩子的心是敏感的,他能敏锐地感受到成人的情感态度。家庭中,爸爸妈妈之间的情感关系、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和老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是孩子感受最为深刻的情感关系了,这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决定着孩子能否对亲人产生依恋和信任感,也决定着孩子今后以怎样的情感态度面对各种社会关系,更决定着孩子今后有没有爱心、有多大程度的爱心、感恩之心。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自然而然地的建立积极向上的亲情关系。父母之间恩恩爱爱、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牵挂;与孩子之间建立宽容而不纵容、关爱而不溺爱、平等民主、严慈相济的亲子关系;对老人充满尊敬、关爱与感恩之情。这些情感关系用实际行动体现出来的,对孩子的爱心、感恩之心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日常生活中,我们自然而然就做的,比如:经常带着孩子看望老人,陪孩子一起给老人买礼物、生活用品等,经常陪老人散散步、捶捶背、揉揉肩,帮老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当孩子稍大些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就可以鼓励孩子去做这些事情。在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体会到家长对老人的孝敬、关爱,树立一颗感恩之心。

在学校教育中,树立典型的感恩形象。在日常生活的影响、熏陶下,孩子那颗感恩的心已悄然萌发了,在一些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参与其中,并发现感恩小人物,树立身边的感动他人的榜样。在5.12大地震中,全国上下纷纷伸出援助

之手,捐款捐物。我校为此也举行了隆重的捐款仪式,许多学生把自己积攒几年的零用钱全部捐出来了,我班的邓雅馨捐款高达一百元。学校专门为这些学生及家长张贴光荣榜,顿时这些同学成了校园里的明星,他们的父母也成为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

二、多角度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掌握感恩方式。

一位哲人曾说过:“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教育之要,更精练地说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所以说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为学生创设以“感恩”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

1、利用活动感化心灵

每学期学校都会开展一些感恩的活动。如抓住节日----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布置一些有意义的征文活动、演讲活动等间接的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我校在开展的感恩活动中,六年级学生在表演的《感恩的心》这一节目时,表演者深情的朗读,优美的手语再加上恰如其分的音乐伴奏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顿时安静下来,静静地听,有的学生还伴着音乐跟着一起哼唱,我班学生下来后还写了观后感,真切地表达出了内心的感受。

2、紧扣文本,升华情感

教学《西湖的“绿”》,可以“我为西湖的‘绿’做贡献”为话题,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每年扫墓时,史铁生会跟母亲说什么?”

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 总之,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意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3、动手实践体验情感

结合节日,自我实践。如“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鼓励学生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候,祝他们节日快乐;在庆祝“三八妇女节”时,大胆的给妈妈一句关心体贴的

问候,送上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写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正确的感恩观起码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适度的感恩意识,既要懂得知恩图报,但又不必因为他人恩重于我而时时处处思索报恩,把报恩变成个人的终生负累,这样容易导致知恩图报的畸型化和罪恶化。

正当的施助心态。芸芸众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追逐着、实现着个人的理想价值和人生幸福,乐善好施和回报意识无疑将是实现这些人生追求的催化剂,由此,我们对别人施以援手,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更好地实现其理想价值,追求到属于他的人生幸福,然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又要象华罗庚所言“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做到施恩不图报,为了建造美好的社会而付出的一份努力。

感谢帮助自己的人,理解不帮助自己的人。俗语说“帮你是情,不帮你是理”,能帮助自己,是基于其美好心灵及其力所能及,而对于不能帮助自己的人,则要体谅别人的难处,哪怕是故意不施以援手的,也要从人的道德水平差异的角度予以宽容和谅解,而不能因求助不得而记恨于心。

伟大的诗人泰戈尔有这样一句名言:“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教育这些心灵纯洁的孩子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熏陶他们,让这些孩子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来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身边值得感谢的人,在感恩氛围中健康成长。

2.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篇二

一、感恩教育活动的提出

活动和交流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基于德育生活化和道德体验教育的理念, 我们以“关注学生需求”“回归生活”“实践体验”为指导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 积极寻求和创设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需求的德育活动载体。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有吸引力的道德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升道德品质、养成道德行为。

2005年, 我们将“感恩孝亲”教育活动列入“县行为规范学校”评估考核内容, 不少学校组织开展了许多内容鲜活、形式生动有效的感恩教育活动, 打造了一个个德育亮点, 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为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 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008年2月, 我县出台了《乳源瑶族自治县中小学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实施指导意见》, 围绕主题“感恩于心, 回报于行”、“感恩、责任、自强、进取”, 奏响了全县德育工作的主旋律。

二、感恩教育的实践机制

我县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旨在通过组织系列主题活动, 创设各种条件和机会, 让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真实体验、领悟反思, 在自觉参与中知恩于心、感悟责任、自强进取、回报于行, 使之成为激发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润滑剂”, 为发展健全人格奠定底色。

1.突出协调, 健全教育整合机制

2008年3月, 我县隆重举行了全县中小学感恩教育活动启动仪式, 县委宣传部利用县政府广场宣传栏、橱窗等阵地大力宣传了我县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情况, 县妇联和团县委组织了县电视台报道了我县感恩孝亲方面的典型人物和事迹,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共鸣。县长邓建华还带领县宣传部、文广局、团县委、县妇联等主要领导参加了全县中小学感恩教育座谈会, 对全面推进我县感恩教育工作做了具体指导。县电视台还专题跟踪报道了我县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方面的活动和成果, 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突出引领, 强化活动指导

我们基于“五个感恩”的目标和内容, 设计、推荐了近20个活动模块供学校自主选择, 引领活动的逐步推进。这些活动内容和形式贴近生活, 适应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了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中小学都成立了领导小组, 围绕活动的主题和目标, 制定了总体实施方案, 各年段还根据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年级具体实施计划。各学校“一把手”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精心实施、严格管理, 全县掀起了感恩教育活动的热潮。

3.遵循道德教育规律, 突出实践体验, 增强活动实效

学生感恩道德的成长包括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的发展, 是一种交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因此, 我们注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感恩教育:一是注重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这一过程中学校主要通过情景再现、故事讲述、阅读书籍资料、换位思考等途径, 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点拨学生知恩;二是注重从情感层面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是一种心灵深处不断孕育强大学习动力的自我教育。这一过程中各中小学主要通过开展主题班队会、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书信、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 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三是注重强化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我县中小学以各种特殊节日 (如父母生日) 、节假日 (如劳动节、母亲节、六一节、父亲节、环境日、教师节、国庆节、春节等) 为载体, 或结合学生存在的思想实际, 精心设计了各类主题班会活动, 采取“读与看”、“讲与论”、“查与听”、“唱与写”、“算与议”、“报与施”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积极引导自觉参与行动, 从小事做起, 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 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四是持之以恒, 达到觉行、习惯的水平。通过持续的感恩活动, 让父母、老师与学生形成互动, 父母、老师获得爱心回报和满足, 学生在感恩中体会到责任、自强和进取, 从而激发发奋学习的动力, 形成促进学习的动力机制和长效机制。

三、主题教育活动系列化

感恩教育, 就是遵循德育形成规律, 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 让学生能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为引导学生将感恩意识和情感化为行动, 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从小事做起, 我们设计了系列化的活动模块供学校自主选择, 详见文后表1。

四、推进感恩教育的实践策略

我们以感恩教育作为全县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全面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升。

(1) 领导重视。

各中小学要充分认识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2) 机制保障。

一要明确长期教育目标和分阶段、分年级德育目标;二要组织讨论, 精心策划, 进行周密部署, 狠抓各项措施和行动的落实;三要构建组织网络, 充分发挥好团、队、学、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作用, 齐抓共管;四要建立评比激励制度, 经常加强督促与检查, 确保活动持之以恒。

(3) 教师参与。

抓感恩教育, 首先抓教师, 让教师学会感恩, 核心是学会尊重学生, 要让全校教师在思想上要认同, 知识上要准备, 行动上要示范。

(4) 营造氛围。

一要利用展室、宣传栏、橱窗阅读栏、黑板报, 通过定期张贴标语和横幅、播放有关感恩歌曲等加强阵地建设;二要利用课室、墙面、走廊、楼道、宿舍等, 展示名人名家的感恩名言、警句等创设氛围;三要利用主题班会、学科渗透等各种阵地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创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

(5) 课程渗透。

一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渗透;二要通过精心组织主题班队会, 开展有针对的专题教育活动。

(6) 活动强化。

要以感恩德性与德行形成机制为指导, 活动要分年段、分阶段进行, 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特点开展活动体验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在活动中升华。

(7) 三教协同。

要统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提高育人实效。

(8) 文化育人。

感恩教育活动要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要努力打造感恩教育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一是在学校环境、班级布置上突显感恩教育的文化内涵;二是举办优秀毕业生事迹展、校史荣誉展, 让学生在学校历史和业绩中学会感恩;三是强化感恩活动制度化要求, 通过感恩之星评比等激励机制, 从最基本、最基础的感恩报恩活动做起, 使感恩可见、可做, 愿做、常做、自觉做、自然做。通过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 让校园和班级内充满孝道、感恩、责任、进取等催人奋进的文化气息。要构建平等、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 校长要真心诚意地感恩教职员工, 要以师为本, 要关心人、包容人、激励人, 让教师有尊严感和成就感。教师要学会感恩学生, 理解、尊重学生, 努力创建学生满意课堂, 关注个体发展差异, 满足不同需求。只有校长、教师、学生常怀感恩, 才能促进和谐感恩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 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广东省乳源县围绕“感恩于心, 回报于行”、“感恩、责任、自强、进取”, 在全县中小学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通过组织系列主题活动, 让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感恩于心, 感悟责任, 自强进取, 回报于行。既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又推进和谐学校文化建设。

3.“感恩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篇三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的自然环境、校舍设施环境等静态文化资源,构建感恩文化

1.打造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墙

(1)进校门左侧的东边围墙共设置9个版块

1-3版块主题为学校情况:展示学校基本情况、发展史、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教风学风及校训解读等。

4-6板块主题为感恩自然:展示家乡风土人情、热爱家乡、环境保护。

7-9板块主题为感恩社会:展示为学校发展慷慨解囊给予帮助的社会贤达人士的人物照片和主要捐赠事迹。

(2)进校门右侧的西边围墙共设置12个版块

1-6板块主题为感恩教师:以传统人物故事图画配简短文字说明。

7-12版块主题为感恩父母:以传统孝敬文化图画配简短文字说明。

2.挖掘校园古樟的历史文化

(1)挖掘古樟的历史文化故事,制作成精美展板放置古树底下。

(2)在古樟树圆形花坛的竖石板条上贴《弟子规》节选的关于感恩、孝敬、诚信等的内容。

3.教学楼道文化主题:感恩心语

(1)制作精美的学生感恩心语卡,每生一张,张贴于教学楼两层楼道。

(2)教学楼两侧楼梯,张贴感恩人物故事。

4.感恩景观石

(1)进校门左侧的东边花坛安放一个大景观石,篆刻“感恩”两个大字,突出校园文化主题。

(2)教学楼前四个小花坛安放四个小石头,分别篆刻“知恩、感恩、报恩、施恩”共八个字。

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1.为使“感恩教育”贴近学生、落到实处,学校感恩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校——学生——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如感恩父母,为父母多做事,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懂得尊重老师,认真学习;感恩自然,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等。

4.校园感恩主题教育方案 篇四

一、活动目的:

围绕感恩主题,结合我校实际,“感谢社会关爱我”、“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四个块入手,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师表、感恩革命前辈,懂亲情、知友情、感恩情,孝行为本、励志报国。

二、目标任务:

1、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教育是一种人性唤醒人性的教育。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明白,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和他人、学校、社会的恩惠,人人都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

2、让学生学会“报恩”。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善换善,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懂得对生活和他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不断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和报恩能力,学会如何回报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学校和社会。

3、让学生学会“施恩”。当我们能够做到“知恩图报”时,还应当怀着宽容的心态、愉快的心情,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三、活动内容:

1、布置前督促学生完成爱心家庭作业

①送父母一句温馨的话;

②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③给父母发一条短信,送一声问候;

④做几件家务:打扫卫生、洗衣、做饭。

2、参加一项社会献爱心活动。

3、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最大的1―3个人,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恩情通过一封信、一个邮件、一个电话传达给他们,以示感激之情。

4、开展“一日护蛋”体验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怀揣一个鸡蛋一天,体验母亲十月怀胎之艰辛,并写出体会。

5、读唱感恩歌曲:《说句心里话》、《父亲》、《烛光里的妈妈》、《感恩的心》、《为了谁》、《我的祖国》,校园广播定时播放。

四、活动要求:

1、本次活动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团委组织实施。

2、时间:20xx年9月――20xx年2月

5.诗词进校园和感恩教育 篇五

2008年11月5日,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在博兴县召开,来自各县区宣传部长、分管县长、文明办主任、团委书记、教育局局长、文化局局长、公安局局长等共计100多名领导参加了会议。2009年2月14日,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长琨在省、市、县领导的陪同下到博兴调研,博兴县第一小学为这两项规格较高的观摩活动提供了现场,各级领导对该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该校在素质教育实施、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中华诗词进校园和感恩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长琨欣然为博兴一小题词“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自1997年建校以来,博兴一小始终坚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承,奋斗中不断革新工作方法,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教育之路。

经典中华诗词和感恩美德是我们国家的两件传家之宝,也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两件法宝,市县关工委非常关注这两项活动的开展。博兴县第一小学多年来致力于中华诗词进校园和感恩教育的探索,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

一、赏颂中华美文,提升人文素养

博兴县第一小学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率先实施了“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工程,以诵读经典诗词为特色,在构建“儒雅”校园文化领域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深入开发“经典诗文”校本课程。学校成立了“经典诗文”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经过5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彰显学校诵读经典特色的课程文化。结合博兴县本土特色,学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写了《经典诗词选读》和《魅力博兴》两本校本教材。每天的诗文诵读与名曲欣赏可谓彼此映衬,相得益彰,形成了“朝听名曲晚读经”的课程特色。

2.精心选择经典诗词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学生选择了递进式的经典诗词诵读篇目。有古典的《论语》、《老子》、《唐诗宋词三百首》,有近代的《少年中国说》、《再别康桥》,有励志的,有教育学生爱国的,也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还有教学生做人道理的。学生在博颂古今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得到了文化的熏陶,思想逐步得以升华。

3.用音乐再现诗词的意境。“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欣赏诗词,除了体会意境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感受作者的感情和诗的意境。感情的表达,意境的再现,主要靠声音,借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情感。教学时,教师配以音乐让学生反复诵读,同时,帮助和鼓励学生将学习的诗词自己配上音乐演唱。如岳飞词《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王维的《阳关三叠》等,不仅唱出了诗情画意,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还使学生在音乐中受到了熏陶。

除此之外,师生还经常一起朗读、吟读、唱读、背读、译读,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多措并举开展经典诗词诵读活动。每个班级设立小书橱,精选了部分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经典诗词选集,学生可以在课余闲暇随手拈来。每学期开展“经典诗词诵读擂台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诵读水平的舞台。开展经典诗词节目比赛,用艺术的形式展示诵读经典成果。山东省首届诗文课堂教学研讨会暨小学生诗文诵读成果汇报展示活动中,我校作为生力军,有四个节目参加了展示汇演。作为现场观摩学校之一,我校展出了60多块“诗情画意”展版、80多块“学习型家庭展版”和许多优秀的读书笔记、诗文手抄报,孩子们从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5.建立科学的经典诗词诵读评价机制。经过几年来的探索,我校已率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诗词考级制度,在学生证的背面为学生标明“诵读大王”、“诵读小博士”等称号,令他们倍感自豪,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词的兴趣。

二、育人先育德,做人要感恩

博兴一小坚守“育人先育德,做人要感恩”的教育原则,把感恩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使感恩教育深入人心,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品格高尚、懂得感恩的学生。

1.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切身感受感恩的必要性。

每学期,博兴一小都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主题教育。为学生建立孝敬教育卡片,吸引家长互动参与,每到学期末,小卡片上都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孝敬教育活动的足迹。学校开展的“我为妈妈洗一次脚”活动,不仅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父母的爱,在撰写活动体会的过程中,还进一步使学生形成“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的为人之道。“父母与儿女大换位”活动,让学生与家长换位一天,旨在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艰辛,了解父母的不易,活动结束后,学校收到的一堆堆来自家长的感谢信和应接不暇的感谢电话,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活动的成效。“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变得懂事多了,回家就主动帮我做家务„„”家长在电话里这样说。“感谢父母养育恩”主题班会,吸引了家长的参与,班主任为家长与孩子搭建交心的平台,平时家庭生活中不好意思或感觉没必要说的激情话语,在这种特殊的氛围里可以尽情倾诉。“什么都没有你重要!”当学生流淌着感

动的泪水重复着母亲的这句话时,全班的孩子都哽噎了。

抓住传统节日主题,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也是博兴一小历年来的有效做法。每年的“庆国庆”活动都有新形式,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清明节进行大型祭奠革命烈士仪式,让学生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请老红军举办红色岁月再现演讲,让学生了解革命前辈在枪林弹雨中打江山的艰苦历程;中秋节到了,学校请退休老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共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佳句,墨宝香里驻留了两代人手牵手的烙印;“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这两天,学校要求孩子们为妈妈分担家务,帮妈妈洗衣服、打扫卫生,为妈妈捶捶背等,教学生感恩父母;教师节到了,办公桌上悄然出现的一束束鲜花和那充满稚气的祝福,还有学生自发排练的文艺节目,无不透露着孩子们对老师的敬意和感激。

2.在各学科加以渗透,使感恩教育全面铺开。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博兴一小注重把感恩教育贯穿到各学科,特别是语文、品德和心理健康学科,要求教师的备课更要适当贯穿感恩内容。

博兴是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兴一小抓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入开发以传承孝道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已形成了《学做好孩子》、《故乡情浓》、《董永故里》、《魅力博兴》等校本课程体系,分层次培养学生爱他人、爱家乡、爱社会的情节。

“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你们为抚养儿女遭了多少罪,头发白了不会再变黑皱纹添了不会再消退„„”在《天下父母心》的歌声中,家长和学生敞开心扉,互吐知心话语,感恩的力量使他们久久相拥,让他们泪流满面。这是在2007年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博兴一小分会场的课堂观摩现场的感人一幕,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教育专家和学校领导无不为这堂生动而富有强辐射力的感恩课而喝彩,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3.浓郁的校园文化,让感恩之风温暖人心。

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博兴一小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把感恩教育做的滴水不漏。无论是孩子们上放学必经的门厅、课间活动经过的走廊,还是操场的一隅,或是画像、或是小故事、或是诗歌、或是名言警句,以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着感恩的信息。

每个班级门口设立班级文化墙壁,定期开展感恩主题的手抄报、剪报、电子报刊打印等展览,每到课余总有一堆学生围在那里观看,这种做法有效地实现了班级间感恩教育成果的共享。

2006年,博兴一小又推出新举措,以每学期全校学生中评出的“感恩之星”和“孝敬之星”为主体,筛选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组建了校园文化导游团,以宣传校园文化为途径进一步辐射感恩教育的成果。

4.多媒体直观呈现,实例使感恩教育更直观。

校内闭路电视系统、因特网、远程教育资源、课件等多媒体形式,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当然也能助感恩教育一臂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周四上午第一节课前的20分钟,是同学们翘首期盼的,他们早早地来到学校,为的是不错过“红领巾电视台”播放节目。节目内容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有每年的《感动中国》颁奖仪式,有《我爱我的祖国》精彩演讲,有全国人民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捐血,也有学校自己摄制的家校座谈,每期节目播出后,对同学们都产生心灵深处的触动,使他们在心与心的碰撞中感动着、成长着。

6.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校园 篇六

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电气自动化09-40(1)班

姚春要

2010年11月28日

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校园

在着北风肆虐的季节,伴随着雪花的飘舞,我想说:“祖国,我爱你!”在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所能做的就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帮助老师共建和谐校园。

打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到了“精忠报国”的岳飞,看到了“振兴中华”的孙中山,看到了“爱国赤诚心”的张学良,看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再翻开爱国运动的历史,明天是“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六十八周年纪念日。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了抗日救亡运动。这次学生运动掀起了全国规模抗日救亡群众斗争,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中国革命走向新的高潮。

正如同学所看到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上曾有过亲密交往的佳话,惊涛骇浪中,遣唐使的执著奔波,鉴真东渡的千辛万苦,增进了中日人民的友谊;而近代,留给我们的是极为惨痛的一页,甲午战争、“二十一条”、山东问题、“济南惨案”,到现代,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事件,更不用说那惨绝人寰的八年抗战,多少血泪和仇恨凝聚与我们心中,感恩不在,和平不在,友谊不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渴望和平与发展,我们也希望日本也同样肩负起这一责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国际问题,不要让悲剧重演。

北宋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清思想家顾炎宗也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听过《满江红》的同学都能感受到抗金名将岳飞撕杀沙场、气壮山河的英勇气概和精忠报国的崇高责任。相信每个同学的心灵深处都充溢着沉甸甸的责任感。

感恩无处不在,作为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还要学会感恩。对自己感恩,对同学感恩,对父母感恩,对老师感恩,对学校感恩,对社会感恩,以致对国家感恩!中华民族是敢于负责和感恩的民族。“国耻未雪,何由成名”这是爱国之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是奉献之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感恩之责;责任心与感恩心是密不可分的,感恩有赖与责任的依托,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会有很强的感恩之心!

感恩是人生最大的美德,当你外在的一切一文不值,一颗感恩的心会让你觉得生活并不那么坏,当别人在最痛苦的时候给予恩惠,说不定受帮助的人会用一生的时间来感激报答你。其实感恩很简单,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所有的一切;其实感恩很简单,一句真挚的谢谢,一缕阳光的笑容甚过宽阔的蓝天!

人生难得几回搏!现在不搏更待何时!现在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时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我们责任在心中,感恩在心中,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

和谐,多么美好的一个词语,多么美好的意境。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和谐吧:春风是和谐的,她使坚冰融化,万物复苏,把人们带到美好的季节;春雨是和谐的,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往今来,和谐思想绵绵不绝。从孔子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方案,到康有为描绘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从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想,到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悠悠中华几千年,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推崇团结互助的理念,和谐社会始终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和谐就是融洽和睦、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应该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社会。但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同学、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利益追求、兴趣爱好的差别,有些人的行为方式不利于团结互助,甚至一些损人利己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的同学喜欢搞小自由主义,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班级不说,校外乱议论,导致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猜疑,引起同学之间不和睦;甚至有的同学把社会上一些: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爱占便宜;甚至于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行为,也或多或少的带到了校园,这样不仅可耻,简直可以说是道德的囚犯。胡总书记把“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提出来,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我们中学生在这个富有感召力的今天,我们应该做的是;同学之间要和谐,要团结友爱互助;校园要和谐,构筑一个团结友爱、文明向上的和谐校园。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有没有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是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健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弘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德。是啊!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仁爱”、行“友善”、重“人和”的传统美德。我们新一代的中学生应该传承这些传统美德、今天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努力,明天我们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付出,这是历史付与给我们的重任!这是时代付与给我们的使命!

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奏出美妙的交响乐!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7.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篇七

校园合唱队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过去我们在强调教育的功能和途径时, 比较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而对“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则不太重视。其实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 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 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 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优化育人环境, 实现学生全面、有个性化的发展,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提高普通高中的办学品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庄浪四中校园合唱队组建于2011年9月, 已历经四年的时间, 三届学生的参演。校园合唱队每年参加庄浪县中小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和本校的校园艺体节, 获得奖项, 评价较高。排练和参赛的曲目有:《香格里拉》《迎风飘扬的旗》《牧歌》《青春舞曲》《在灿烂的阳光下》《走向复兴》《保卫黄河》《国家》等。经过合唱指挥老师和合唱队学生成员的共同努力, 获得和积累了一些感悟和亲身经验, 希望和有识之士共同探讨, 以期望庄浪四中校园合唱队在以后的发展中走得更高更远。

通俗地说, 合唱就是很多人分不同声部演唱同一首歌曲, 以获得美好的声音效果。第一次排练时问学生“你所了解的合唱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结果大多数的学生回答是齐唱, 大家一起唱, 少部分学生说是好多人一起唱同一首歌曲, 好像又唱的不一样, 但声音效果又很好听。当时正好抓住这一点学生的疑惑, 告诉学生什么是合唱, 合唱要追求什么, 为什么要组建合唱队等等, 学生马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急着要排练。

正规的合唱, 应该严格地分成至少两个声部, 常见的合唱形式有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 还有多声部合唱。在声音种类上, 有同声部合唱 (即清一色的男生, 女生或是童声) , 也有混合声 (即男女混合声或者再加如童声) 等。我们在音乐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合唱曲目的欣赏和有关合唱的音乐知识的学习。要创建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 比较有规模和有影响力的合唱团体, 却非易事, 工作繁琐而又细致, 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和排练工作。

二、重视和加强普通高中校园合唱团建设是构建和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体系的重要措施

校园文化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 也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依托, 同时, 校园文化又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首先, 没有必要的物质文化作基础, 没有科学民主的制度文化作保障, 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的引领,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开设与开发只能是纸上谈兵, 空中楼阁。其次,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又为校园文化的建构提供了契机, 创造了机遇。高中学科课程的实施既是科学文化的传输, 也是教师有特色的课堂文化的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而这正是校园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弘扬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则是开发地方与学校选修课程的主要内容。不难看出,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就是校园文化传输、构建和完善的过程, 也是在校园文化中传输、构建和完善。

(一) 合唱组队。

要组队, 首先要选拔队员。而选拔队员的首要依据就是音准。因为音准是唱好歌曲的基础。一个没有很好音准的合唱队就不是一个专业合唱队。通常我们会先挑出学校音乐队的学生作为学校合唱队的基础, 因为这些学生大多数都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质, 再经过专业训练, 进步会比较大。其次就是在高一和高二的文化课学生中挑一些爱唱歌的学生或者是歌唱的好的学生, 还有音准概念比较好的学生。然后对这些学生进行音阶、琶音、单音的模唱测试, 在模唱中反应迅速、模唱到位的学生才是具备了初步合唱条件的苗子。事实上, 这样的苗子学生为数不是很多, 所以一般合唱队难免良莠不齐, 音准程度也不一。

(二) 合唱训练。

选好了队员之后, 就要对合唱队员的声音进行统一的训练。合唱不同于独唱, 它要求合唱队员的声音没有个性, 只有共性, 个人与本声部的声音和谐、均衡、统一。而各声部的声音又要统一于整首歌曲之中, 达到声音的完美结合。

1. 合唱音准的训练。

具有较好的音高感觉的人, 如果不参加合唱训练也难免在合唱中能始终如一地保持音准。比如说, 在一个声部单独唱的时候, 大家都唱的很好, 没有跑调。一旦两个或四个声部合起来唱, 一些音准不好的同学就会跑掉, 甚至一些音准好的同学也会出现不能坚定自己的音准概念被带得跑了调。可见, 合唱音准的训练是必须要做的, 而且要放在几个声部同时演唱中去训练。当然, 刚开始可以用音程、音阶、琶音、和弦来进行训练, 也包括歌曲的识谱训练。

2. 合唱声音的训练。

队员中多数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声乐学习, 刚开始他们只会用本嗓子唱歌, 很多女生只能唱到小字二组的c;男生中男低音低不下来, 男高音高不上去。这就需要教师培养队员正确的呼吸状态和发声状态。歌唱的呼吸与日常呼吸最大的差异就是歌唱的呼吸要有控制性。要均匀地、有控制力地使用腹部压力, 调解气息, 进行歌唱。科学的发声方法需要演唱者打开喉咙, 积极舒展地调动并且协作好各个共鸣腔体。这些技能技巧不是短时期可以学会的, 需要队员相当长时间用心体会, 不断练习, 不断实践, 结合一些练声曲和简单曲目练习。

3. 合唱曲目的学习。

包括对所演唱曲目进行作品分析, 按节奏大声朗诵歌词, 各声部学习乐谱, 统一乐句的分句和呼吸换气, 合唱的艺术化处理, 情感表现, 字带情声, 声情并茂。还要有对作品的再创造。这些, 当然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 它需要声乐、指挥、曲式与作品分析、合唱排练技巧等综合知识与能力的教师不断总结与反思, 和队员不断磨合, 对他们不断启发才能完成。除了音乐上的学习外, 还要督促队员背记乐谱和伴奏音乐, 并且要有意识地对他们做抽查, 只有在内心很完整地记住了作品, 才可能在流畅自然的基础上对作品做色调的处理与再创作。

4. 合唱训练时间的安排与队员思想工作。

目前高中生学业任务重, 课时安排紧, 所以合唱排练势必占用他们的部分时间, 这常常会引起家长和部分老师甚至学生本人的抵触情绪, 以致排练时人员很难到齐, 往往出现队员渐次递减的现象。合唱队的指导老师就要经常做好队员的思想工作, 了解他们和家长的想法, 解释合唱的意义或者艺术的增智性。而在时间安排上, 只有尽可能选择相对空闲的时间段, 比如:下午课外大课间活动时间或者自习时间。每周排练次数不宜过多, 每次不宜过长。以四声部合唱为例, 各声部的单独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每个声部选好声部长 (声部长的选拔以能很好的胜任本声部的演唱和组织带领本声部成员训练为准) , 在各个声部长的带领下, 男高音, 女高音, 男低音, 女低音四个声部每周单独训练三次。在四个声部各自都唱好之后 (声音、音准、速度、力度、作品处理等都有了较好认识和习惯) , 就可以考虑四个声部的合成训练了。每周四个声部集体排练两次即可。做完这些工作之后, 也就意味着合唱作品已经可以较完整地呈现给听众了, 但要在舞台上演出, 呈现给观众, 则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

(三) 指挥的培养。

指挥者是合唱队的灵魂人物, 除了指导老师在训练之初就开始着手培养和设计之外, 还应该在每次训练过程中, 教会指挥者如何与合唱队员慢慢磨合, 指挥与合唱队员交流要做到心神相通。

(四) 服装、队形与歌者动作设计。

舞台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队员服装是否吸引眼球。整齐漂亮的着装配上别具匠心又切合歌曲风格的的队形, 能够在演唱之前就先声夺人, 如果再加上演员们表现得当的简单动作表演, 这个合唱节目就可能让人感觉赏心悦目, 既好看又好听。

(五) 伴奏的选择。

最好选择钢琴现场伴奏。这样歌曲处理稍微自由些, 回旋余地也大些, 而且在舞台上钢琴与合唱队以及指挥三者能组合成一种很正式的演出氛围。但因钢琴伴奏的要求较高, 有时难以找到合适的钢琴伴奏, 那么就选择较容易找到的伴奏带伴奏。但其缺点就是节奏句法非常规整, 不能提供演唱上的再创造性, 也似乎少了些大型、专业合唱团的演出气氛。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选好的合唱曲可能没有相应的伴奏音乐, 这就需要请人按照排练时所做的音乐要素处理的要求来制作伴奏。

最后, 合唱队员的精神面貌也是作品演唱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指导教师在平时训练中就要密切关注队员的眼神, 表情, 姿态, 动作。表情要自然大方, 略带微笑, 眼睛要炯炯有神, 平视前方且看指挥, 站姿挺拔, 动作优雅美观。良好的演唱表情要长期训练, 最后养成一种歌唱习惯。

三、重视和加强普通高中校园文化建设是新课程理念创新的推动力

我国现阶段的高中课程改革大致经过先在局部试点, 再在部分省市实验, 后在全国逐步推广的过程,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 高中课程改革理念能够被社会各界普遍接受, 这说明其呼应了时代和社会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但是抽象的课程理念一遇到实际问题时, 课程实施的主体——高中学校就显得束手无策。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不是个别现象, 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原因就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具体的生活、教育教学场景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它所具有的文化的独特性、复杂性是其它学校的经验不能说明的, 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和诠释的。因此, 首先, 高中新课程实施学校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直面本校实情, 主动重构本校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并形成本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其次, 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强大推动力创造性地对统一的必修课程进行二次开发, 对选修课程进行重组, 对校本课程进行挖掘和整合。只有这样, 才能推动本校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达到实施新课程行为方式的创新和课程制度的创新, 从而实现深层次的新课程理念的创新。

摘要:校园合唱队有助于美化校园文化环境,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是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人文气息。它包括校园合唱队组建、合唱队队员选拔、合唱队训练、合唱队演出。校园合唱队这种特色物化形态的实体内容, 同时也融入了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高中音乐特色教育模式中的校园合唱队形成和发展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关键词:高中音乐,校园合唱队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余亚文主编.《理解与实践高中音乐新课程—与高中音乐教师的对话》.高等教育出版社.

8.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篇八

[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萨仁图野(1971- ),女,新疆和静人,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山东 济南 2501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69-02

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冲击、“80后”青年的特殊家庭背景,使得社会感恩教育功能与家庭感恩教育功能相对弱化,而大学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对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及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对于健全个体人格、营造和谐校园及建设和谐社会能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大学感恩教育是社会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感恩教育之所必要、之所以需及时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也是解决社会问题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感恩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育“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把大学感恩教育提上日程,正是应对社会转型时期的精神混乱局面、家庭感恩教育功能弱化的需要。笔者从社会现象分析及感恩教育的作用入手,针对性地提出大学感恩教育的相关举措。

一、不和谐的大学生“忘恩”的社会现象

近年来,大学生知恩不报的情况屡见于报端,《工人日报》曾报道深圳青年歌手丛飞捐资助学11年,捐款300多万元供养了170多个贫困孩子读书,自己却交不起女儿的托儿费,还不起购房贷款,在他身患绝症,负债累累,在许多好心人为他捐款的同时,一些曾经接受过丛飞捐助的人却知恩不报,无动于衷。《南方都市报》4月18日报道:四川某中学食堂师傅张大爷六年来提供免费午餐资助了八十多名贫困学生,但他的好心并没换来好报,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全无音信,没有一人回来看望过他。曾经引起网上热议的电影演员孙俪的停捐事件也是由此种现象引起。大学生毕业不还助学贷款的现象也多有存在,另外忘恩于父母、集体、学校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此不再赘述,总之不感恩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上相当突出。然而种种不知道感恩的社会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转型,二是“80后”家庭教育的溺爱所致,三是学校教育中也缺少感恩教育。

(一)社会转型与感恩意识的扭曲

社会转型需要付出代价,代价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人类主体性的缺失,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扭曲,以及人文精神的遮蔽。高兆明指出: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信仰危机是社会精神发展中的否定性环节,其核心是人的存在方式变迁及由此所引发的人与人的存在意义系统的危机。可见社会转型是以产生精神扭曲为代价的,而这种精神扭曲反映到大学生身上就包括“忘恩”。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统一起来,这其中包括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扭曲。导致大学生负恩的现象比较突出,其中有“经济人”的原因,“经济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物,“经济人”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还没有得到规则的制约的情况下,会将利益任意发挥,造成思想混乱,大学生的忘恩可以说也是由这种原因导致的。此外不愿“旧事重提”也是导致忘恩的原因之一。

(二)“80后”大学生特殊的家庭背景是感恩缺失的又一重要原因

“80后”是大学生的主体,在校大学生多是80后出生的,鉴于这一特定时期的大学生多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虚荣,任性,只看眼前利益,不敢负责任,贪图享受。这种精神的根源来自于家庭。80后成长的家庭,生活富裕,独生子女,自然形成凡事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而且都非常“独”、懒,事情能有别人干绝不自己动手;凡事都要别人安排好,如果没安排不会主动做。不会从全局、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眼前哪儿有利就往哪里去,明天别处有利就投向别处,毫无立场。80后做事不愿出头,出事都躲得远远的,怕吃亏,道德观念、是非观念、责任观念在80后那里根本行不通,还有一套很怪异的行为准则。关键的一点就是很多学生认为,别人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这种特定家庭背景下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想到去感恩?

(三)感恩教育的缺失

当前,社会的道德约束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熟人社会”正被广泛的社会流动所稀释,“陌生人社会”正在逐渐形成,而感恩教育从未明确提到教学的日程上来。这就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把别人想得很坏,以至于觉得他人的帮助必定是出于某种目的,或者某种利益,因而感受不到别人的恩情又何谈感恩?

二、大学感恩教育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大学的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更要教大学生如何做人,大学感恩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大学生的学习多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是离家型的教育。尽管民主的社会使学生拥有了很大的学习选择性,但是也给学生不学习滋生了诸多条件,感恩教育可以督促学生形成自我约束,通过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的形式增进学习的积极性。

(二)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感恩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荣辱观、价值观和担负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高度。

(三)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高校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感恩教育来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他们做人的基本准则。感恩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使每一个接受帮助的在校大学生都能健健康康的发展。

(四)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感恩是传统美德,是真善美的行为,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工作中会珍惜现在的工作岗位,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公司为岗位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他们容易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因此容易获得工作岗位,从而得到锻炼而迅速成长起来,大大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上升到更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进而使得感恩情感转化为感恩行动。培养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家庭和睦;从社会而言,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切实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9.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篇九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发展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育与德育、智育及体育同等重要。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美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美术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德育和智育过程是知识体系和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过程。在德育和智育过程中,个体所发展的主要是理性,而理性与情感对个体而言是同 等重要的。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美术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发展人的感性。个体在审美过程中运用的是直观的、感性的方式,这种感性与理性并不矛盾,它是理性发展的高级表现形式。审美即是对客观规律合乎于人的目的的运用的自由境界的直观感受。这种超越理性的观照方式,便是审美的感性。因此,美术教育可以使个体的心智发展更加完整与和谐。其次,美术教育可以发展人的主体性。美术教育通过形象的、直观的、感性的方式,使个体获得审美的愉悦。审美活动不是强制的,人在审美中可以自由地去感受美。审美需要主体能动地参与其中,而不需要外力的强迫。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个体都需要具有主体意识,这样,审美活动才可以进行。因此,美育在发展个体主体性方面的作用是突出的。素质教育是弘扬主体性的教育,和谐社会更需要每个人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构建,美术教育由此更凸显出其价值。

再次,美术教育可以培养人的个性。人是感性存在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理性以抽象为特征,强调普遍性、确定性,而个体在审美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获得并展示自己丰富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不追求同一和确定,恰恰相反,其价值正在于这种独特性。如果说德育和智育主要发展了人的德行和心智等方面的个性,那么美育则发展了人的审美等方面的个性。和谐的最高境界是“和而不同”,个体不仅应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也应保持独立的个性,这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的和生机勃勃的。

最后,美术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其一,美术教育可以陶冶个体的情操,使个体的不良情绪情感在艺术欣赏与创作中得到宣泄与升华;其二,在美术教育中,部分学生可以培养美术方面的特长,从而增强自信,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其三,美术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其人生变得高雅与充实,精神上有所寄托。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方面,美术教育有其独特的作用。美术教育对于人的培养作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校园文化的影响实现的。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继续深化与推进,学校教育的整体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一方面,课堂教学的作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方面,在培养学生的意向,即情绪情感与意志方面,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也要重视课外与校外活动;另一方面,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隐性课程资源被逐渐挖掘出来,其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基于美术教育在个体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价值,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

首先,应试教育体制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瓶颈”,从教育层面看,它是造成个体片面发展的主要原因,在遭遇到应试体制后,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的课程改革纷纷搁浅。与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相比,美术学科属于“小科”、“副科”,有不被重视的劣势。但正因为如此,从另一个角度讲,美术学科亦有不被应试体制束缚的优势,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直至课堂教学,都相对自由,各方面的压力较小,课程改革的成本较低,风险较小。因此,通过加强美术教育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从策略上讲具有可行性。

其次,当前我国的中小学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中,艺术教育主要包括美术与音乐。与音乐相比,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一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非专业特长的角度来发展艺术教育,美术教育无论从师资、设备还是学生角度看,形式灵活,投入成本小,通过开展美术教育培养开发学生的艺术天赋更具有现实性;其二,美术作品具有空间性,可以被物化,在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方面,作用比较明显。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美术教育,自宋代以后,美术教育虽时有兴废,但从未断绝,美术一直被视为增强人文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近代以来,随着刘海粟等人对西洋美术的大力倡导,东西方美术教育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可以说,我国的美术教育传统十分悠久。近几十年来,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美术教育呈现出“一热一冷”的局面。一面是作为职业教育的美术教育的热热闹闹;一面是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美术教育冷冷清清,美术院校的门庭若市与各个学校美术课堂的门可罗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术不再是提升个体艺术品位和综合素质的途径与手段,而只是个体升学与就业的一块敲门砖。因此,加强美术教育应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的重点。具体来说,开展美术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美术教育的重心应从培养审美创造力转向培养审美鉴赏力。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接受美术教育的目的并非成为画家,而是懂得何以为美,懂得如何欣赏美术作品。这就要求美术教育从方法转向原理,从技术走向人文。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应该成为美术教育的重心。其次,中小学应大力开发美术教育资源,构建丰富多样的美术课程体系。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美术课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多种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行选修制,以便学生选择;另一方面,学校应注重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通过建筑、校园绿化、雕塑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第三,中小学应积极扶持美术方面的学生社团,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动性。美术教育应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对于在美术方面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继续提高和展现自己的机会。最后,学校应举办各类美术方面的讲座与展览,营造浓厚的校园美术文化气氛。这不仅可以提高本校美术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的开展。

加强美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本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即是自由的人,理想的人生即是审美的人生。正如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所说的那样,“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10.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篇十

感恩教育见真情

4月3日上午,在临澧县烽火中学田径场上掌声雷动,高潮迭起,一场“交通安全——感恩我们在行动”感恩教育全国巡回演讲报告会在该校隆重举行。全校800多名师生和部分学生家长聆听报告会,不仅获得了一次了解交通安全科普知识的机会,还在心灵深处受到了一次感恩教育的震撼与洗礼。

此次报告会由临澧科协、县教育局、县交警大队及烽火乡科协联合举办。报告会首先由县交警大队队长伍瑞清讲授交通安全知识,他用亲历的所见所闻来警示学校师生,使全体师生及家长懂得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文明出行。然后是感恩教育由金牌讲师邓老师用他自己切身的经历和感人的故事,激励学生发愤图强,做一个感恩图报的当代中学生。在他的感召下,许多学生喊出了想说而一直没说出来的话:“爸爸妈妈,我爱你!”“老师,您辛苦了,我们永远感谢你!”呐喊声响彻云霄,震撼着他们沉寂已久的心灵。一些沉迷网吧、使父母伤心的学生纷纷跑上演讲台,用“我再也不去网吧了”的呐喊声表达了内心的忏悔;一位经常惹母亲生气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勇敢地向母亲说“妈妈,我对不起你!”当她与母亲相拥的那一刻,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感动的泪水难以控制„„

报告会持续了2个小时,通过情境迁移、背景音乐、场面调控,牵动师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使人们的灵魂达到了一次纯洁无瑕的沟通。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表示从今天起,摒弃恶习,健康成长,学会感恩,立志成才。

开展感恩教育,是该县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通过感恩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完善了人际关系,促进了家庭和睦,提高了师生的科学素养,加强了临澧校园文化科普建设,构建了平安校区、和谐校园。

(临澧县科协 薛九平朱想灵)

“交通安全——感恩教育”报告会现场

11.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篇十一

美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美术教育并非只是让学生学习绘画,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绘画知识。美术涉及了文学、音乐、历史等许多人文的内容。美术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通过美术教学,撷自然美、缀生活美、育心灵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新人。美术教育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而它的呈现方式,非常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简单到颜色的涂抹、一个形象的描绘、一件小手工艺品的制作,学生们总能乐此不彼、沉浸其中,并发掘无穷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学习。教师所教的学生也乐与接受。美术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摆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从而适应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在感恩教育中发挥美术教育特殊的功能。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感恩教育呢?我从近几年的美术教育实践中,小结出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感恩因素

要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紧密地结合教材,抓住典型课例。在美术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大自然,家庭生活、伙伴的內容,例如,在学习湘版教材第六册《森林王国》时,我先让学生介绍动物朋友,欣赏到它们的可爱。然后再告诉他们动物们生存的困境、严酷的现状。学生们天真纯净的心灵马上被打动了,开始讨论人类要如何保护动物,保护自然,当一名光荣的环保小卫士。杜绝使用野生动物制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自然、学习感恩自然。又如,学习湘版教材第六册《老师你好》中,让学生们感受师恩,并用自己的小手制作节日卡片,写上对老师感激的话语,诚挚的祝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老师。学习《亲亲密密一家子》时,引导学生回忆家庭生活中最动人的一刻,感受父母长辈的对自己的爱。这些生动的美术教材,在学生画画、做做、说说中,自然地为他们所接受。所以,并不是美术课不能进行感恩教育,而是能以一种非常自然的形式,让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发挥美术教育独特优势

要发挥美术教育的独特功能,就要灵活的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如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欣赏。美术作品以最直观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学会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如欣赏一幅风景画,通过构图、色彩表现出的美直接映入眼帘: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像缎子一样起伏的金黄的麦田,结满了鲜嫩果子硕果累累的果树,因为丰收而欢乐舞蹈的人们,学生能很自然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知道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感谢自然、热爱自然;再欣赏一幅表现环境被污染的画面:枯萎的大树,鸟儿展翅飞走,乌黑的河流,漂浮着鱼类的尸体,开裂的大地充满了一种绝望的气息……美术语言就是这样直观、震撼人心。他能让学生马上体会到由于人类的活动破坏的大自然,人类不该这样。学生也能马上用画笔表达住自己的感受。在学习人美版第八册《保护母亲河》时,我向学生描绘了以前滇池的美,一起吟颂了“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通过学习,学生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了许多环保宣传画,制作了手抄报,号召大家保护母亲河、保护我们的母亲湖——滇池。不乱丢垃圾,多种树,节约资源、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等等。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感受到了,并且有了感恩的行动。

创作画是学生心灵的真实写照,也许他不能用流畅准确的语言描述内心的感受;也许他们的画笔是那么稚嫩、笨拙,但是我们可以读懂孩子的内心,他的思想、情绪,甚至是他们的梦想。创作画教学是美术教育中的精髓,是美术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部分。教师在知道学生创作时,要注重人文因素,让感人的、快乐的、美好的感受渗透到学生们的内心。教师在教学,要有意渗透教材中感恩元素。如在学习《我的家庭》时,要强调学生表现家庭生活中最感人的一刻,学会感受家庭的温暖,家人沉甸甸的爱;又如学习《在快乐的节日里》时,要求学生一定要把自己最要好的伙伴画上;在汶川大地震后,我知道学生以“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主题,学生们画了在灾区救援的若干场面,画了小朋友含泪抱着储蓄罐捐款的动人情景,给他们上了感人至深、记忆深刻的感恩社会的一课

三、运用美术语言,化为感恩的行动

美术语言完全可以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付诸行动。在美术教学中,有许多的机会让把感恩的心化为行动。如学习《生日快乐》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感恩父母上,知道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知道了过生日这天最应该感谢父母,而不是吵闹着要生日聚会。学生们制作了生日卡片及手工小礼物,回家送给自己的父母作为生日礼物;教师节到来之际,一件件稚嫩的自制小礼物,一张张写满祝福话语的小卡片,表达了学生对师恩的感激之情。每一次班级参与的表演,教室的黑板报,校园橱窗的展版,学生手抄报上,无不充满了美术语言,学生们喜欢用,也非常善于使用,美术语言已经成了他们表现自己才能、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工具。在感恩教育中,美术语言让感恩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生动、自然地渗透。

12.浅谈感恩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二

一、认知感恩———“感恩”知多少

1. 开展班会

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如在班会上讲述感恩故事;让学生课前搜集感恩名言, 收听感恩新闻, 然后在班会交流;用身边事去感动学生, 用身边人去感染学生。例如在我们学校高二年级就有一位学生, 他腿脚有残疾, 每天都是父母送他上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 这位学生在家尽力自己照顾自己, 而且尽可能地帮父母分担家务。在学校, 面对每天抬他上楼进教室的同学们, 面对关心、照顾他如自己子女般的老师们, 他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虽然自己家庭困难, 但他还尽力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像这样的人和事就发生在身边, 被学生所熟知, 让学生感觉更亲切、更真实, 也就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 通过班会形式开展一系列活动, 使学生在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中提高对感恩的认识, 从而达到了提高感恩意识的目的。

2. 给学生布置特殊的作业———“亲情作业”

作业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和父母交一次心、同父母一起郊游、帮父母做一次饭、做一天家务等等。这些事情看似平常, 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学生做过。所以通过让学生与父母角色的换位, 让他们亲身体会父母的辛劳, 去感受父母那无私的爱, 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效。

通过“特殊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的一生中, 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 是我们要用一生去报答的。现在的我们虽然年龄尚小, 还无法完全报答父母的爱, 但我们可以拥有一份孝心, 怀着一份感恩的心来接受父母的爱, 并用力所能及的行动来报答父母的爱。

3. 开展讲座活动

有位哲学家说过,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 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现在许多孩子对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 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很漠然, 有的甚至不知道说声“谢谢”。我们通过讲座的开展就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如何照顾自己的, 从小到大, 无微不至。不仅是关心而已, 还需要长期的耐心, 倾注了无限的爱。通过开展讲座, 通过鲜明的例子让学生懂得拥有现在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生在这个家庭是幸福的, 让他们懂得用实际行动去关心和回报父母。

二、回味感恩———“感恩”在我心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古人云:滴水之恩, 须当涌泉相报。感恩, 既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一个人如果常怀感恩之心, 也定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那么, 怎样让孩子从小就有一颗感恩的心呢?我们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又能做些什么呢?其实能做的很多, 我们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不断地渗透, 以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天下父母心》一课的教学中, 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儿子小伟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后, 让学生静下心来, 也像小伟那样, 在自己的脑海中回忆父母为我们操劳的那些情景, 然后把最感动的事和生活片段讲给全班同学听。通过这一环节, 不仅使讲的人深有感触, 也让听的人感同身受。不仅要感恩父母, 对于帮助过我们的所有的人, 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实践感恩———“感恩”伴我行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感恩认知也好, 感恩意识的培养也好, 最终是要让学生将感恩付诸实践、付诸行动。而通过让学生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是引导学生感恩于行的有效方法。我们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让学生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 回报师长, 报效祖国, 回报社会。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 要知恩图报, 又要知恩不图报。教学中要积极引导, 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 从小事做起, 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例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活动, 设计“每天帮父母做一点家务”、“为老师、为班级做一件事”等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感恩行动无需我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做一些对别人有帮助而又力所能及的平常事。而恰恰是这些平常事, 将学生的“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 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感恩行动。

上一篇:节能减排领导讲话稿下一篇:社区日常工作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