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供给模式

2024-09-08

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共8篇)

1.教育资源供给模式 篇一

改革文化产业供给侧,探索特色文创新模式

-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正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当前文化产业产能过剩和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这一突出矛盾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说,虽然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增长迅速,但大部分产品还存在品质不高,创意含量不足的问题。衡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文化供给对人们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而文化艺术供给质量是满足文化艺术消费需求的前提和保障。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我们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本文将以敦煌文化产业发展为例,来讨论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文化创新模式。

天时-四部委联合发文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中华民族独立和文化自信,需要文化艺术的引领与激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离不开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面对“文化强国”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应该如何促进文化供给侧改革,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呢?

2016年5月,《人民日报》刊载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给当下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我们应深入发掘文化艺术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传承中华文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就需要调动文化文物单位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在文化领域进行供给侧改革。

要实施文化供给侧改革,首先需要进行传播渠道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我们要立足于内容资源和人才优势,借助于互联网平台优势和经营思维,改变单向传播方式,建立精准化、定制化、互动性的新型现代化传播体系。其次,要顺应消费方式的互联网化和移动化。网络消费方式强调参与性、及时性、社交性和独特性。特别是文化消费,粉丝经济、社群经济、艺术众筹等新型模式相继出现,给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消费增添了新的活力。这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既是一个变革创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当前,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大举进军文化产业,如阿里影业、百度影业、腾讯文学、乐视影业等相继成立。这说明传统文化领域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是需要与新技术、新模式有机融合,丰富创作手段、生产方式,促进内容和服务的多重创新。最终通过网络化共享化等新型文化经营模式,实现文化、创意、人才、资金的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塑造互联网时代文创新模式。地利-璀璨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化传统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五千年来积累了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化艺术传承。以敦煌为例,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汉武帝以来,丝绸之路出长安、入敦煌,经由阳关、玉门关南北两道,通达西域,敦煌因而被成为“丝绸之路第一枢纽”。历史悠久的莫高窟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艺术中包含壁画、塑像、石窟建筑等艺术门类,在壁画中又有音乐、舞蹈、飞天、佛像、菩萨像、供养人服饰、装饰图案等多样化的内容;有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等艺术素材;也有壁画色彩、技法、构图、布局等艺术手法。它们都是进行现代文创的宝贵资源库。这些文化元素已被广泛运用到城市象征、品牌标志、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出版、动漫、影视、纪录片等现代文化艺术的创作当中,无数中外艺术创作者从敦煌艺术中获得了灵感。

民国时期,著名画家张大千曾在敦煌长期临摹壁画。经过敦煌艺术的日夜熏陶,他在人物画方面有了新的风格,由于对色彩的领悟,使他在山水画、花鸟画上采用极为大胆的泼墨泼彩法,尤其在晚年的作品中,张大千已经把敦煌壁画中那种恢宏的气度和绚烂的色彩自由地运用于山水画、花鸟画中。80年代初,由甘肃省歌舞团创作的《丝路花雨》获得了巨大成功,这部以丝绸之路重镇敦煌为历史背景的舞剧,再现了大唐盛世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历史故事。同时,以敦煌壁画艺术中舞蹈形象为参照,尽情展示其中飞天伎乐、反弹琵琶舞等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舞蹈艺术。还有上海美影厂推出动画片《九色鹿》,经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而成,已成为一部探索民族风格的经典之作。

人和-文创IP推动文化供给侧改革

现如今,文创盛行,文创IP也成为一个互联网热门词汇。2016年8月北京国际书展开幕式上,《一带一路画敦煌》的中国原创设计涂色书成为书展亮点。与《秘密花园》等国外涂色书不同的是,这套书左手页是斑驳的千年壁画原图,右手页是运用最新计算机技术从高清原图处理而成的保真线描稿,可以说,“左手是历史,右手是当下;左手是文化,右手是和传承。哪怕没有书法基础,不会拿毛笔,也不会写小楷,也可以在家用一只彩色铅笔穿越一千六百五十年,做一回敦煌“画工”和“抄经人”。让大漠孤烟中的敦煌艺术文化,在涂绘中渗入人们的心灵。

美轮美奂的敦煌壁画、悠悠的的驼铃声、浩瀚无垠的大漠、沙海的落日和日出,给设计师无穷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北京贺尔文创团队最近开发了一个以骆驼为切入点的特色文创IP,他们设计了一个叫“敦儿”的卡通形象,并创造性地结合敦煌的历史文化元素创作了一个有关敦煌骆驼的故事,把乐僔开窟与飞天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让敦儿从纸上活了过来,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性格和情感。

围绕着故事和卡通形象,贺尔文创拟推出敦儿故事绘本,毛绒玩具,抱枕,棒球帽,T恤,拖鞋,购物袋等一系列文创IP。该团队负责人表示,任何文创IP都有自己的DNA,如迪士尼、漫威、故宫,要设计出符合IP本身DNA的产品,还要加上新材质、新工艺。当然,IP不能凭空创造,要有相关元素跟IP产生连接。敦煌是丝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骆驼商队非常之多,因而骆驼自然是敦煌文化DNA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成为他们此次设计的重点。

可见,我们在进行文化艺术创新时,只要把握其文化的内在价值,不背离其文化艺术基因,总可以创作出受欢迎的文化艺术作品。创新来自于对内在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应该是艺术的、有思想的和有积极向上的。例如,敦煌文化主要是关于佛教的,其内涵是严肃的。若我们希望利用敦煌元素进行服饰设计,随意在衣服的胸部弄个菩萨或在裙子上弄个佛陀,就不符合敦煌的文化价值,那样只会哗众取宠,让人贻笑大方。所以我们要在保护其文化传承前提下,深入挖掘其文化精髓,提取关键元素加以发展创新,进而弘扬我们自信开放包容的文化艺术。

我们是一个文化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我们在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文化供给侧改革既要承担起文化的特殊功能,还要游刃于优胜劣汰的市场之中。具体到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漠视群众的现实需要,而是要加强教育引导群众,努力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发展文化创意创新,从而满足高层次多元化的文化供给。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持续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引导力、凝聚力和推动力。

2.教育资源供给模式 篇二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分析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的综合因素。可以说学习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影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的因素也是具有综合性的。主要包含的因素有:(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容:根据内容的不同性,其受众的方向也有所不同,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在内容上可能是专业层面的,学习者希望通过这些资源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如果是素养层次方面的内容,学习者主要是想提高自身的人文科学素质,才会选择一些数字化的教学资源。(2)另外一个因素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结构化程度不同,影响了对其的需求度。是对一个具有教学设计思想、便于以后自己学习的结构化内容有所需求,还是对一个具有多素材内容,便于以后修订、整合的内容有所需求,这些都是不同的。(3)学习者的消费动机、所学的专业或从事的行业都是影响需求的因素(3)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由于学习者的处境不同,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就会有所变化,下面我们对“处境不同,需求不同”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处境不同,需求不同。所谓的处境不同,就是这学习者所面临的境况不同,从大体上,我们可以将处境分为两种:一是学习者的身份给学习者带来的境况,二是学习者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自身成绩带来的境况。详细的说来,学习者的身份可以是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就教师的身份而言,教师为了在教学课堂上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一般会需求那些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资源,这样有助于提高自身在学科内的专业性,另外一些教师可能也会选择那些具有素材类性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对本专业内容的修改和完善工作。第二点,学习者的业务水平和自身成绩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影响,学习者业务和自身成绩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对削减学习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倾向,但是处在中等层次水平的学习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

(三)支付的成本。数字化教学资源所需要的成本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下面我们结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来对这项问题进行研究。(1)时间成本:也就是学习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所耗费的时间,这其中包括搜索的时间、下载所需的时间以及阅读所需的时间和后期整理所需的时间,总体说来,耗费的时间越长,成本越高。(2)经济成本:包括学习的费用、网上查询所用的网费、购买相关设备所用的费用,支付的货币越多,经济成本就越高。(3)智力成本: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是需要耗费一定的脑力劳动的,如果教学资源的难度系数越高,那么脑力成本就会相应的越高。(4)交易成本:在获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可能会通过一定的中间人,这其中就包含了交易的成本。

因此在向学习者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时候,需要对各种需求进行掌握,以更好的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更重要的一定是对支付成本进行考虑,尽可能的提高学习者的消费欲望。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供给模式

(一)来自政府的供给。由不同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指定的专业机构进行研究、设计和开发,由政府免费的向所管辖区域的学习者提供教学资源。一般的中小学幼儿园学校的学科教学资源都是这种政府供给的模式。其中电子课本就是一项免费的教学资源,在政府义务教育制度的约束下,学生的数量在增加,但是并不会像纸质课本那样增加成本,电子课本由于其受益面较广并且同意集中的特点,具有统一免费发放的便利条件。

(二)来自市场的供给。市场供给是指完全根据市场的交换原则提供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类的教学资源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的特点,是一项私人产品的范畴,主要提供的对象是学生、家长、老师或者社会的大众个体所需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三)市场供给或校际共享,政府购买或补助,政府管制。市场在根据学习者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进行研究、设计、开发后,有偿的向学校和学习者提供教学资源,同时促进互补性学校的资源共享,政府另外还会根据相应的标准,直接购买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或者是采取一定的补助措施,同时对资源提供方的资质进行管制。这种供给的模式适用于高等学校、职业中学以及对待业人员提供的技能培训工作。

(四)市场供给,政府管制。这种模式也是市场对学习者和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研究后,形成的一种供给模式,主要是根据市场的原则对学校和学习者提供有偿的教学资源,政府对资源的提供者采用严格的市场准入审批制度。这类资源的具有一定的收益性,另外通过一定的技术可以具有排他性,在学习者消费时因为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具备了一定的竞争性。

结束语:本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了解学习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后,实施与之相适应的供给模式,无论是上文提到的哪一种供给模式,数字化教学资源市场都是想要追求一种利益的平衡点,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祝智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模式研究——公共产品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2,08:78-82.

[2]赵方,汪行舟.对高校教师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7:177-179.

3.教育资源供给模式 篇三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 培养 资源供给 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97-01

对于教师而言,无论开展工作还是进行培养,都离不开资源支撑。但是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可利用资源先天不足与成长不断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并正在或将要制约着教师的发展。职业院校教师由于自身的特性及其生存环境,决定了其在开展研究型教师培养时不得不面临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双重匮乏的困扰。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职业院校要立足于内部资源,放眼于外部资源,努力构建一个争取国家投入、赢得社会资助和加强自身积累的双向资源供给模式(如图所示),最终促进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创新资源供给模式构建途径如下:

1.增强内部物质资源供给能力

1.1 创办非企业单位,培育可持续供给资源。

职业院校创办非企业单位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向社会提供同样的产品和服务由于享受相关优惠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利润,从非企业单位中提留一定比例的利润来支持教研的发展。

1.2 产学研结合,拓宽增收途径。

职业院校要做到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研究并重,以实现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技术性研究进行,技术性研究其成果尽可能转化为产业效益,并将其利润提留一定比例作为发展科研和从事教育性培训的发展经费。

1.3 加大校本积累投入,开辟专门预算经费。作为开展教研培训的主要推动主体的职业院校对院校资金预算要统筹规划、合理分配,将教研师资分层培养纳入正常的经费预算,并按照一定比例作为培养基金以院校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2.发掘内部人力资源供给潜力

2.1 建立内部培养制度,重视人才自我培养。

职业院校应建立健全系统的内部人才培养制度,通过工作中学术论坛、科研帮带、专题讲座及工作外的集体授课、案例模拟、自我钻研、定期考核、岗位竞赛、走进网络等形式实现来实现内部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2.2 制定外派进修制度,继续提高学历。

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针对性的选拔内部优秀成员定期到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进修学习,并形成制度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学历获得发展。

2.3 建立员工交流制度,提升工作能力。

职业院校也应重视与国内外其他兄弟或专家学者的互动交流,并定期选拔骨干成员进行交流、学习、观摩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4 建立临床实践制度,提高教师动手能力。

规定教师从课堂走向医院,从理论走向临床,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利用寒暑假到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至有从事三个月的临床实践,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3.努力争取外部物质资源

3.1 充分利用扶持政策,尽力争取国家投入。

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各级政府颁布对职业教育的各种支持法规或扶持政策,积极与政府沟通尽量争取得到国家的投入。

3.2 秉持自身公益宗旨,积极接受社会捐赠。

职业院校在坚守公益的前提下树立良好形象,积极向社会推介并寻求来自社会各个部门的捐赠和帮助。

3.3 加强职业院校间互助,努力争取获得援助。

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强化与其他职业院校特别是沿海或无任何官方背景的海外发达职业院校间互助,努力争取得到它们的援助,

4.重视外部人力资源的引进

4.1 加强人才外聘制度建设,确保招聘工作经常化。

职业院校要对科研人才的外聘、培训、管理、考核、激励等环节建章立制,使这一工作不因领导人变更或其他变化因素出现而停止。

4.2 加强与相关专家学者的沟通,认真争取高层次人才的间歇性指导。

职业院校应积极主动与专家学者沟通,并主动争取到现场讲学、教习和指导。职业院校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发展所需的内外部资源,在得到了外部输血的同时,还增强了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最终提高自身教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敏.怎样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J].江西教育,2007,(7-8A):47~48.

[2]温勇、宋文广.研究型教师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6,(9)

[3]庞春红,论研究型教师的培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

[4]刘美娟.培养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基本原则和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

[5]黄文龙,加速建设“研究型”教师队伍[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

作者简介:

韩纬霞,周口卫生学校政治学助理讲师,经济管理本科毕业。

4.教育供给侧改革 篇四

供给侧改革旨在优化教育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当前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仍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近年来,择校热问题较为突出,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高价学区房在各个城市渐次出现。在基础教育普及之后,公众对教育的供给显然有了更高要求。二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94.73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他们的教育问题,既不容忽视,解决难度也较大。

其实,上述两个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供给机制上。笔者以为,这就需要改革教育供给机制,而这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也是相呼应的。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市场经济的铁律。在笔者看来,竞争理论同样也适用于教育这一公共服务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深化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尤为关键。

降低准入门槛,以开放的姿态引入各方资源投入办学。尽管保障和发展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但是由政府提供义务教育经费,并不意味着必须由政府直接来办学校。换句话说,政府主导的义务教育也可以由多种方式来实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主动对社会开放,允许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存在,也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如,近年来,民办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仍有一些不尽合理的机制束缚着民办教育的发展。一是对现有民办学校的限制,比如像公办学校一样对民办学校的生源进行划片,这对民办学校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二是对成立民办教育机构的限制,与发起设立公司相比,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一家民办教育机构的难度还比较高,尤其是在用地等方面。

可以通过推行学券,促进公办学校之间展开竞争。学券制度的要害是学校拨款机制的改变。政府可以给每位适龄儿童颁发学券,学校凭借最终的入学人数——也就是学券的多少来向政府申请办学经费。在这种制度下,各个学校就更有动力提高教学水平,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同。如果学生对学校不满意,可以转入其他学校。在这种机制下,学生有了选择权,学校失去了垄断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之间对学券的竞争,会在整体上推动教育水平的提升。

此外,可以通过教育集团化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在现有的体系中,优秀的教育机构很难跨区域提供服务——既无法跨区域招收学生,也很难跨区域开设分支机构。假如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可以像教育培训机构那样,通过“连锁经营”实现跨地域经营,那么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尽管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在推进教育集团化,但并不普遍。需要指出的是,集团化不是很多人说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而是通过优质校管理水平的提升,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人民对市场经济的满意,来自于市场竞争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自由,相信教育供给侧改革也将给受教育者更多、更好的选择。如果能深入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相信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会有很大改善。(傅蔚冈,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执行院长)

5.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论文 篇五

职业教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基础部分,承担着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提供合格劳动者的重任,因而,它又是高层次的供给侧改革。如果职业院校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素质不高,将严重制约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局。因此,当前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上述供给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必须把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作为根本任务,切实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这一目标,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教育结构调整,提高教育质量,改变劳动力配置扭曲状况,扩大有效供给,增强劳动力结构对产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广大毕业生就业创业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必须着力培养大国工匠和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院校,要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要求,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突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各地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校园环境中打造工匠文化,宣传工匠精神,营造爱岗敬业的文化氛围;在专业教学上,结合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坚持、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第二,必须继续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管办评分离原则,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政府部门管理学校的基本职责在于制定发展规划、保障生均拨款或购买服务、保障基础建设投入、组织教学评估、促进教育公平等。政府对学校的行政管理要多做“减法”,凡是不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一律要放手或下放给学校,减少对职业院校的直接管理和行政干预,取消学校行政级别、编制管理和下达招生计划等做法,打破政府部门对学校招生的.干预和封锁,改变普通教育院校先招生、职业院校后招生的做法,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根据个人爱好和特长申报志愿,允许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同时面向社会,根据学生报读志愿,自主招生,提高职业院校生源质量。落实好职业院校的主体地位、办学权利和义务,学校有权自主确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有权依法自主公开招聘教职员工,有权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有权在政府核定的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方案,有权按照规定自主调整专业设置,有权决定与其他学校或企业合作办学等。学校的所有权利都是为社会培养各类合格人才提供服务。

第三,必须加快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地政府和学校要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政府和社会、从布局结构和体系框架多个维度推进改革,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进一步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着力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搭建从中职、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以至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各层次纵向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改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封闭的管理体制,搭建各层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相互贯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通过学分银行实现互认的多层次的、体现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立交桥”。在这方面,政府要鼓励各类院校和用人单位结合教学评价标准和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互认制度,搭建纵横互通的教育立交桥,畅通职业人才成长渠道,满足用人单位和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着力培养多层次、多类型、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

第四,必须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形成调结构、提质量的有效运行机制。各类职业院校明确校长拥有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学校专业设置、学制设置、师资配置、招生规模、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要完善并实行校长治校责任制,加大校长的政治责任。学校要坚持市场导向、产业引领的办学指导思想,加强与产业企业界的紧密合作,按照市场需求,建立专业结构、课程体系随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动态调整的有效机制,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升级需求无缝对接,推动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优化;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建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的培养机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要求,及时组织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课程教材,着力培养结构合理、全面发展的各类劳动者。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完善和落实教师轮训、继续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制度,着力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范。通过培养名优教师,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供给质量,打造品牌专业和院校。

第五,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随时、随地、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改善职业教育供给。各类职业院校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采取自主研发课程和引进先进课程相结合、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相结合、现场教学与即时在线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协调发展的网络教育平台,促进泛在、移动、终身、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持续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质。

6.教育资源供给模式 篇六

河南省日语人力资源现状、需求、供给、预测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资企业日益增多,特别是日资企业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日语专业人才的就业率相对高。然而近年来随着各个高校纷纷增加日语专业,招生人数的扩大,以往的高就业率是否会影响市场对日语从业人员的需求等问题也逐渐出现,现在在这里写出我个人对河南省日语人力资源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河南省日语人力资源就业

随着中国加入WTO,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交流骤增。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中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日本跨国企业来华投资。来华投资设厂的除了日本的松下、索尼、东芝、TDK、NEC、富士通等世界知名大企业外, 还有许多中小企业, 除日资企业外, 台资企业以及国内许多公司、企业对日贸易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市场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逐年增加, 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多年来一直处于就业行列里的佼佼者, 就业率基本上能达到100%。但是, 从2006年起日本在华的直接投资金额下降30% , 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上升提高了日企在华的运营成本, 这一下降被视为日企在华的大规模投资已渐趋式微。从目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增长缓慢, 国内失业率趋升, 这使得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由乐观逆转为严峻。

一、日语人力资源现状现状

1999 年,全国高校正式开始扩招。象牙塔向越来越多的人们开放,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父辈们享受不到的高等教育。兴奋之余,迷茫随之而生。受教育的人多了,机会仿佛并没有增加,每年的双选会似乎成了这一批人压在心头的大石头。开设日语专业的大学也不断增多,本科学校有河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大学外语部、河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外语系等,以及一些专业的日语培训机构,如郑州东阳日语培训学校等。但总体来看,日语人才的数量的增长略低于日语人才需求的增长,导致日语专业就业长期为外语专业就业排名前五位。

二、日语人力资源需求

近年来,中日关系快速发展,从经贸为主扩展到文化产业、科学技术、教育、艺术和体育等各个领域,因此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中国经济的快速 发展,2008 年奥运会的召开,都将使小语种在以后几年内成为报考热点。在世

界 500 强的企业中,日本一直稳居第二,同时由于地缘关系,大量的日企在中国投资建厂。日本经济新闻社的最新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日企表示将继续加强在中国的事业发展,扩大投资。

需求日语人才的企业从行业分大致分为四类: 一是工业系统公司;二是国际贸易公司;三是信息技术公司;四是现代服务型企业。一般日资企业对日语人才 的要求,大体为“日语能力考试”二级以上程度,口语流利。从交流 会现场数据统计,9 名英语专业求职者争 1 个工作机会,9 家企业抢 1 名日语专业应聘者,可见日语人才匮乏程度。日语人才在各行业的就业比例为: 日资企业占 50%-60%;国家机关(包括外交部、各级政府、海关、外经贸办公室和贸易促进 协会等)占 20%左右;大学老师和日语导游各占 10%左右。日本的 IT 业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日语+计算机” 的复合型人才将十分走俏。近几年美国通用(GE)公司、美国戴尔集团的亚洲分部纷纷把原来在日本的业务拿到中国大陆来做,他们对既通 日语又懂计算机的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你也可以参加微软的一些计算机认证考试,然后向 IT 业发起进攻;同理,如果你对法律感兴趣可以参加全国司法考试,然后去竞聘 翻译兼法律顾问等职;如果你对会计学感兴趣,可以去考 ACCA(英国注册会计师)等会计师考试,然后去胜任翻译兼财务总监等职。

三、日语人力资源供给

虽然河南日语毕业生与日语培训机构不断增加,但与高速增长的日语人才需求相比,日语专业人才明显供应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日企对于人才要求较高,应聘者想要进入日资企业, 除了自身综合素质符合条件外, 还要了解日企的文化特点。企业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品德、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以及组织能力。不同岗位对日语人才语言能力的要求不同。一般都要求至少备日语能力测试一级水平, 口语流利。除了一些技术性特别强有特殊要求之外, 一般则只要求能看懂相关的日文资料即可。此外, 不同的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对从事外贸工作的日语专业求职者, 要求既懂日语知识又具备商务操作能力的业务员。对财务人员, 除了要求具有日资企业财务工作经验外, 具有“语言+专业”者备受青睐。翻译人员除了专职翻译外, 还有不少要求能管理兼翻译、业务兼翻译等。这些翻译岗位不仅要求应聘者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还

要求有相应的工作能力。行业的日语从业 IT 人员, 不仅要掌握日语、英语, 而且要熟悉计算机应用、编程、软件开发等。主要工作范围是负责管理对日本营销。日企还有一大特点是讲求纪律性和论资排辈的, 需要每个员工遵从企业的法则。

日本公司的老板工作讲拼搏,加班加到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也要求员工同样勤奋,有奉献精神,绝不可斤斤计较;日资公司喜欢把工作的目标、进程订得细致清楚,然后一丝不苟地按部就班完成,不喜欢任何人标新立异;凡事须向上司汇报,问准方可行动。在跨国文化交际上,实际生活工作中还需注意文化差异良好地使用敬语,而且日企特别重视的守时、做事勤奋、为人谨慎、讲究仪表、懂得礼貌等优点。

四、日语人力资源未来预测

随着中日交流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日语企业将落户河南,对日语人力资源的需求将不断扩大。而与之相对应的,随着近年来大学的不断扩招,日语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日语专业就业前景相对光明,但伴随着日趋严峻的形势。日语专业就业难也是在某些地域或者领域的相对过剩。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同样越来越高,技术过关,又有语言能力的高级人才将会成为日企的稀缺品。对于日语专业毕业生或希望从业于日企的招聘者来说,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把自己培养成多才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依旧是需要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河南日资企业目录》

2、《中国日资企业要览(2008-2009年版》

7.供给侧理论下养老机构发展新模式 篇七

1 当前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

在我国,养老方式从总体上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养老机构属于机构养老模式范畴。

根据养老机构的出资与承办主体的性质,养老机构形成了以下四种运营模式。第一,公有公办模式,由国家出资营运、政府包办。这种模式通常由民政部门直属、直办、直管。现有公有制养老机构多属于这种模式。第二,公有民办模式,由政府出资兴建并提供主要运行费用、由民间组织承包运营。不同于公有公办,处于公有民办模式下的养老机构的所有权与营运权分离,国家和集体不再包揽一切,而是交由社会中介组织或社会服务组织去具体管理。第三,民办公助模式,指民间组织如社区组织等开办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非营利性的机构养老服务。机构运行成本的主要来源是入住者的缴费,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第四,民有民办模式,即由私人部门投资兴办,以营利为目的而提供的经营性养老服务的机构的运营模式。政府对这类机构也会给予政策扶持,但这类机构的运行靠收费来维持而不是靠政府资助。

2 供给侧及供给侧改革含义

供给侧,是指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它是相对需求侧而言的。供给侧其实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产业层面的供给,二是要素层面的供给,三是制度层面的供给。

所谓“供给侧改革”,有别于以往刺激需求端,而是回到增长本源创新,强调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即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针对供给侧的三个层面,改革对应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转型、创新、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仍不外乎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毋庸置疑,供给侧改革是对以往需求管理政策的纠偏。需求管理适用于短期框架,在注重需求管理的背景下,政府更易倾向于采取刺激性政策和对微观经济行为的直接干预。而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是长期性、结构性问题,必须在供给侧改革当中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真正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需要说明的是,供给和需求是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而非相互替代关系,强调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对需求侧的全盘否定。供给能够创造需求,需求也会倒逼供给,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离不开两者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

3 供给侧视角下养老机构的困境

作为沿海城市的宁波,其养老机构一直适用着需求侧理论。具体而言,便是养老机构为了刺激消费,满足需求,对养老教育、家政、医疗、保险、体育等各个方面进行投资。可以说,凡是养老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养老机构都能够提供。而在需求侧理论下,养老机构的全方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老人们的需求,但是,其服务水平与老人们期待商业化提供的服务相差甚远。详见下图。

也正是这种漫天撒网的投资模式,使得宁波市养老机构陷入困境之中:一是参差不齐的需求导致了资源在不同程度上的闲置或拥挤,如宁波养老院“一床难求”与“空床等人”的现象并存;二是广泛的需求使得服务的质量普遍较低,从而使得宁波老人更不愿选择机构养老,养老机构便难以营利。因此形成恶性循环,较小的养老机构便因此而倒闭,较大的养老机构仍在苦苦支撑。因此,在需求侧理论下,宁波养老机构已经步入一个“低服务—低选择—低营利”的困境之中,要想走出困境,需要更新旧的理论指导,选择新的运营模式。

4 供给侧理论下养老机构发展新模式

4.1 养老机构功能“互联网+”

基于“B2C”商业模式,利用“互联网+”新思维,拓宽养老机构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养老机构不再局限于服务机构场所内的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利用网络平台,将服务范围拓展到所在小区的所有老人,甚至某个地区。联合所在区域的养老资源,将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也由单一的生活照料拓展到医疗、教育、娱乐等更宽广的领域。

面对居家养老成为养老产业发展主流的明显趋势,机构养老通过互联网,创新机制体制和发展模式,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机构养老模式”来谋求发展。最终的目的是形成一个有效健康的养老产业生态圈,实现供应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4.2 销售模式上的创新与突破

与此同时,养老机构销售模式上也有新突破。养老产品及服务不再是单一的销售,经过严密的产品设计组合,养老服务将以类似套餐产品的形式销售。通过合理的组合,例如老年人在购买医疗产品时,附加医疗保险或是养生保健教育等产品;购买老年教育产品时,附加老年体育、娱乐产品等,从而刺激更多有效的潜在消费需求。消费者也可以私人订制,自行组合套餐购买。前期为促使消费者接受组合销售的模式,可以提供价格优惠、产品服务试用等政策。

4.3 支付方式体制上的创新

基于老年人需求多样化与需求转化为实际消费的转化率低并存的现状,这一大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谁来为商业化养老产品买单?如果是由子女或是老人自己承担,如何减轻家庭及老人自身的养老经济压力?解决这些问题能为商业化养老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除了在家庭收入总量上的增加,例如:资助补贴或是某项费用减免来减轻经济压力。商业化养老平台可以通过提供分期付款或是透支消费等服务来满足老年人对于商业化养老产品的需求。养老产品支付方式上的创新,延长了消费者的支付周期,从而减轻消费主体在现金流上的压力,刺激更多潜在消费。

当然支付方式上的创新也带来了服务产品供应者现金周期的延长和现金流的压力和坏账呆账增多等风险。如何做好客户信用评级和掌控好现金流就成了此项创新成功的关键。

借助现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许能有效降低此类风险,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支付平台,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里的“蚂蚁花呗”支付方式,实现分期消费和提前消费。而产品服务供应机构则可以通过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来降低坏账风险。

4.4 养老资源的有效配置

宁波市养老机构并存着“资源不足”和“资源闲置”的双重局面。在供给侧理论下,重构养老资源的配置成为当务之急。首先,针对养老机构资源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吸引企业进行投资外,更重要的是利用“互联网+”的模式,将市场上潜在的资源利用起来。以解决护理人员“难招难留”为例,当前宁波市的护理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且大多为外来劳动力和本地退休人员,难以招收到本地的、专业的护理人员。因此,利用“互联网+”的模式,建立养老机构专业的开发平台,将网络上的志愿者资源利用起来,便能够缓解当前护理人员不足的困境。其次,针对养老机构资源浪费的问题,建立“互联网+”模式下的养老资源调配可以说是未来养老资源配置的首要选择。通过对现行空置的养老资源进行登记与公示,使得一个片区的资源进行循环,不仅能够促使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能够做到资源的及时更新。

4.5 构建养老机构专用平台

与“互联网+”模式相配套的,是构建养老机构专用平台。首先,养老机构可开发出专门的APP,用图文并茂的列表形式对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产品服务进行描述,并且可以通过管理系统上传、移除、管理图片,方便用户了解更多具体内容。当然,用户也能评论和分享图片和产品,形成口碑。其次,该APP还具有“一键呼叫”“地图标注”等功能,方便老人与机构直接电话或上门联系。再次,该平台能够显示用户周边的养老机构及其用户评价和一般消费价位,帮助用户寻找合理的商业化或是公用养老资源。同时,对于老人养老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客服人员可通过后台在线解答,也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将问题展现出来,以供其他老人参考。此外,该平台能够给老人或其子女发送手机短信或者应用消息,及时反馈老人的情况,让子女更安心。当然,为了践行“提高服务质量、快捷服务”的宗旨,该平台还可以通过后台添加DIY模型,实现与医疗机构等专门网站的对接。

5 结论

总的来讲,在供给侧理论的指导下,宁波市养老机构分别从服务场所和服务范围的拓宽、组合式养老套餐产品的销售、以延长支付周期、降低支付风险为目的的支付平台的运用、潜在与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专用平台的构建这五个方面进行创新与重构。通过这种新的养老机构发展模式去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能够更好满足人们的养老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成.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6(7).

8.教育资源供给模式 篇八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公共产品 供给模式

一、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问题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显著特征是政府在公共品生产过程中的过度垄断,市场机制及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参与程度较低,造成了在公共品供给过程中,垄断代替了竞争,而单一的政府控制公共生产,导致公共部门规模膨胀,财政负担过重,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公共品供给不足,以及寻租行为猖獗等许多问题。

首先,公共部门垄断经营。我国公共产品实行的是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方式,政府作为垄断经营者,把生产公共产品的任务指令性的交给其附属物——国有企业,私人部门和外国资本因严格的政府管制和行政审批制度不能进入公共品生产市场,这导致了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公共品的需求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公共财政资源难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因存在市场准入壁垒,使得大量的民间资本又不能进入公共品生产领域,结果是国有企业因缺乏竞争,运营成本高,产出质量低。

其次,供给、投资主体单一。在我国转型时期的特定背景下,公共产品的投资还主要依靠政府进行,而政府的财力又难以满足投资需要,这就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滞后,公共品生产领域的产权过于集中于政府及其公共部门手里,致使产权结构趋向单一、僵化,竞争机制难以形成。虽然近年来政府放松了一些公共品的生产规制,允许新企业进入,但是这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公共品生产领域中主体单一的市场结构。

再次,非必须型公共产品供给膨胀。对于公民的个人生活而言,公共产品可以分为生活必须型和增进福利型,必须型公共产品主要指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公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公共产品,福利型公共产品或非必须型公共产品指与基本生活关系不多,仅以提高公民的福祉的公共产品,二者的内容随时代和不同的经济环境将有所变化的。我国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由于政府官员的行为动机不一定与政府的职责相符,将导致在政府在提供某些非必须性公共产品的激励大于提供必须性公共产品的激励。

第四,公共产品单一。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效用评价存在区别,这就是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难于衡量,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使政府对公共品的供给与消费采取统一的水平,但这种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衡量公共产品,难以满足在公共产品消费中的个体差异,仍然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产品的模式选择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水平文化密切相关的,非营利组织的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国家发展处于不同阶段,非营利组织在公共产品供给上也相应有自己的发展模式。

1.非营利组织主导型模式

既非营利组织独立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一些非营利组织为了保持独立性,往往通过自筹资金(包括会费、私人捐款、服务收费等),依靠自身力量提供各种形式的公共物品。在保证独立性的同时,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一些第三部门组织逐渐实行用者付费制,对以前免费的项目直接向收益人收取部分或全部服务费。这样可避免使收益人产生依赖心理,又可解决财务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2.非营利组织辅助性模式

第一,与政府合作提供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合作的方式有:(1)公共服务社区化:各社区建立公益事业,政府机构帮助组织社区互助,以实现政府的压缩式管理。(2)与政府签定承包合同。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非营利部门招标、承包,中标后按与政府签定的供给合同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3)与政府合伙。政府不需要以纳税人的税收去购买服务,而是以政府特许或其他形式吸引中标的第三部门组织提供公共服务。(4)接受政府资助或享受免税待遇等优惠政策。政府以此鼓励志愿者组织提供公共服务。

第二,与企业合作提供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与营利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来从事公益事业有几种方式:(1)非营利组织参与交易关联的公益推广活动。营利性公司将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以现金、食物或设备的形式捐给非营利组织。(2)共同主题营销。非营利组织与私人企业达成协议,通过分发企业产品和宣传资料及做广告等方式,共同解决某个社会问题。(3)核发许可证。非营利组织在收取一定费用或提取部分收入的条件上批准营利性公司使用其名称和商标。

三、非营利组织发展模式构建

1.社会化服务

非营利组织主要以社会公益事业为自己的使命,面多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和人们不断增长的社会福利要求,政府作用的有限性日益突出,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应该是其基本模式,非营利组织进行社会化服务应加强以下几方面措施;首先,建立以政府为中心的政府支持体系,一方面主动承担政府所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与社会职能,另一方面,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其次,努力开展非营利组织的营销工作,非营利组织从事市场营销包括很多方面,如营销的导向与目标、营销规划的设计、营销环境分析、产品和服务策略、产品的定价策略等,非营利组织从事实产营销主要是为筹集资金和提供效用更高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再次,参与公共品供给的竞争,非营利组织既无财政拨款,又没有可进行交换的资源,而只能通过为社会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换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组织效率,另一方面要争取更多的慈善资源,这种竞争,要求非营利组织加强供给,不断开发新的公益项目,以满足社会需求,也迫使他不断完善项目的管理模式和机构,并发展出一套激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机构文化。

2.企业化管理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包括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统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评估等方面,目前,在我国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体系的构建,无论在理论与实践中都显得格外薄弱,建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非营利组织除了强调不得将利润进行分配这一方面,在很多方面具有营利性企业的特征,这样,我们就可以尝试着将企业内部管理的制度移入非营利组织内部,通过对营利性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借鉴,提供非营利组织的效率。

3.市场化经营

市场化经营机制是非营利组织在追求商业化的融资过程中以营利组织的筹资方式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提供社会产品和服务的运转机制。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出现给非营利组织机制带来一系列的转变。市场化机制运作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方式:一是实行服务收费制,随着营利组织加入对社会公共产品与社会服务业供给,迫使非营利组织以市场化的手段追求组织效率,同时许多没有效率的非营利组织将会被淘汰出局。公益服务有偿收费已成为许多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运作手段和主要收入来源。二是商业化的项目合作,即与公司合作的项目合作,双方各取所需。非营利性组织通过企业、公司的赞助能够实现某一公益目标,而公司则通过参与支持公益项目而为自己的产品宣传与塑造企业形象得到好处。三是收取会员会费,即是从组织内目标受益人那里获得收入,在会员制的非营利组织中,会员以会费的形式支付所享受的服务。四是发行彩票收入,非营利组织通过博彩运营筹资,达到为所服务的项目筹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东民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3~73页

[2]陈晓春:《非营利组织初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27页

[3]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4页

[4]李华:《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5]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资源供给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页

[6]陆道生王慧敏毕吕贵:《非营利组织企业化运作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6页

上一篇:底盘故障排除经验下一篇:30年毕业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