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2024-07-29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

1.《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

学生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美好的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冰心的作品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

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荷叶母亲》一文虽然内容简

短,却也不失细腻温婉。在教学中,重点是分析雨中荷叶护莲的细

节,品析精妙的语言,领悟文章的构思。难点是联系生活,体会母

爱,用自己诗情画意般的语句来描绘母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借

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语。

【课文简析】

这是一首关于母爱的颂歌。纯洁的母爱,总是在我们遇到风雨

时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无私无畏的母爱,将保卫我们一

生,伴随我们一世。本文触景生情,引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整篇文

章似乎并没有太曲折的情节,但在作者朴实的描绘中,我们依然能

够清晰地感受到母爱的真挚、永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冰心的小诗:“母亲呵!这零碎的篇儿,你能看一些么?

这些字,在没有我之前,已隐藏在你的心怀里。”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冰心的与莲有关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2.出示冰心的资料,学生朗读

冰心(1900-1999年),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

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

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23年燕京大学文

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是“五四”新

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作家之一。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

独憔悴》,散文有《笑》《往事》,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她的创作最

显文学功底的是“冰心体”散文,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略带忧愁的

情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轻地自由朗读课文,积累美词佳句。

2.学生读标题,荷叶与母亲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荷叶与母亲构成了一组比喻的关系。

有这样比喻的关系还有其他的物和人吗?

明确:红莲与我。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以物喻人。

3.出示红莲的图片,一个学生读4~7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

画,并回答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白莲谢了,雨打红莲,荷叶护着红莲。

“向日葵对那些未见过白莲的人,承认他们是最好的朋友。白

莲出水了,向日葵低下头;他亭亭的傲骨,分别了自己。”---《繁星》

哪段话体现了荷叶对红莲的作用?

明确:第六段,学生齐读。

我们看到了怎样的荷叶?

明确:勇敢慈怜。

4.积累语言精华:以雨中红莲为主,积累句子;适当删减,使句

子联系更加紧密,尊重原文,使文句优美,文意连贯。

然后用温婉的语调、似水的柔情轻柔地朗读。

例:窗外的雨声作了,愈下愈大,那朵亭亭地立在绿叶间的红

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红莲旁

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斜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势并

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

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明确:方法---结合文中的美句进行摘录。

5.在这美妙画面的背后,有什么在伴奏?

明确:作者的情绪,烦闷、不适意、徘徊、不宁的心绪。

在这情感的伴奏中,情绪的高潮在哪里?

明确:最后两段,学生齐读。

多么美妙的文字啊,谁来揣摩一下妙处?

明确:“除了你,谁是……”用反问的句式,语气更加肯定。

独立成段,强化感受。

“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出示材料:冰心的

“风风雨雨”指的是,“五四”高潮过后,冰心“退缩逃避到狭仄的家

庭圈子里,去描写、歌颂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现的‘人类之

爱’”。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出现了人称词,抒情格式,面对

面直接抒情,更亲切、更强烈。

三、美读文章

1~3段女生齐读,4~7段男生齐读,8~9段全体学生齐读,再次

领悟诗歌的情感。

四、创意表达,升华情感

如此的美文,在《繁星》里比比皆是。出示诗歌“母亲啊,这些

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下。

---《繁星》”用同样的话语来修改这三句诗,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

发对母亲的爱,写一首小诗。

五、小结

母爱无处不在,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无私伟大,让我们记住

她的爱,记住她的好,带着满满的母爱,在人生之路上且歌且行,快

乐幸福!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并摘录优美片段。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四眼粗醒В?br>

左恺

[《荷叶母亲》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2.《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二

1. 第6页《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分析:这个句子中“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有歧义:一是包括我在内有五个小男孩, 二是除了我以外还有五个小男孩, 即共有六个小男孩。文中究竟有几个小男孩, 无法得知。

2. 第7页课下注释 (1) :[嶙峋]形容人瘦削。

分析:查《现代汉语词典》, “嶙峋”一词有三个义项: (1) 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怪石嶙峋|嶙峋的山峦。 (2) 形容人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3) 形容人刚正有骨气:气节嶙峋|傲骨嶙峋。所以课下注释 (1) 应改为:[嶙峋]这里形容人瘦削。类似的还有第32页注释 (3) , 因为“低回”一词有三个义项, 所以应改为:[低回]这里是留恋的意思。

3. 第39页《我的信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使我感兴趣。

分析:这个句子的后一个分句“这使我感兴趣”的主语“这”究竟指什么?按语法上来讲, “这”就是指代前一个分句, 即“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要把后一分句作修改, 可在“这”后加上“些蚕”, 变成“这些蚕使我感兴趣”。或者删掉“这使”二字, 在“我”后加上“对这些蚕”, 变成“我对这些蚕感兴趣”。

4. 第54页研讨与练习二第一小题最后一个问题:“嫩嫩的, 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 为什么放在句末?

分析:这个问题本身设计得不科学。如果把“嫩嫩的, 绿绿的”用在“小草”前面, 原文就变成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试问: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土里使劲钻的过程中, 在破土而出之前“钻”的过程中, 人们怎可看见它是“绿绿的”?况且, 小草在钻出来之时, 也多是黄里带白的, 并不是“绿绿的”, 只是在钻出来之后, 经过春晖春雨的哺育才渐渐变得“绿绿的”。所以原文并无毛病, 问题中“本该”实质上是“本不该”, 这个问题应删掉。

5. 第93页《月亮上的足迹》第十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话:“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 它被甩在太空。”

分析:众所周知, 太空垃圾已经引起人类严重关切。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栓, 在太空中也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速运行, 可能撞坏航天器或飞船, 也可能对正在太空行走或作业的宇航员造成致命的危险。所以, 美国这一做法是很不应该的。这两句话应改为:“由于当时对太空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登月舱竟然被甩在了太空, 给人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6. 第148页《女娲造人》最后一句:这样,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分析:这个句子中“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的主语是“人类”, 而人类是人的总称, 与数量无关, 世界总人数为100万时称人类, 达到60亿也称人类。所以不能说“人类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原句应在“并且”后加上“人口总数”或“人口数量”或“人数”。

7. 第156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倒数第二自然段:人们说, 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分析:先看课下注释 (1) [孪 (luán) 生] (两人) 同一胎出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还有:“通称双生”。既然“孪生”已有“两个、两人”之意, 那前面就没有必要加上“一对”了。如果加上“一对”, 反而显得重复啰嗦了。

8. 第173页《泊秦淮》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猫》 篇三

袁煜东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启发、产生情感,引发联想,并生成意义。因此本节课,我加强了对学生阅读指导训练。

(二)教材分析

《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现代散文。本单元选编了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入体验人与动物间的挚爱真情,而且能让学生领略到散文的语言美,作者细腻的描绘和朴素的文采。

(三)学生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世态人情的写真较深奥,六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点拨,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多读文、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文中生字、新词,锻炼查工具书及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质疑问难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鉴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查字典、圈点勾画、研讨合作把握文本内容、鉴赏写作妙处、体会作者情思、感悟生活哲理。情感与态度:

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反对主观臆断、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阅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2、根据兴趣,多角度欣赏文章的魅力之处。

3、自由鉴赏,获得人生感悟。教学时间:1课时 教法:对话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瓦片上好冷啊,每天我都蜷缩着身子,即便这样,风还是呼呼地围着我转,我好想回家,可是又害怕主人的木棒。我看见别的小猫依偎在自己主人的怀里,泪水一下子湿润了我的眼睛。【配乐《我想有个家》】这是一只流浪猫的内心独白,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开启心灵之旅,一起走进郑振铎的《猫》。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1)课下收集整理作者资料,一人介绍,其他同学补充;(2)教师可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2、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羞涩()怂恿()()一缕()蜷()伏 怅()然 诅()骂 红绫()惩()戒

3、自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教师可提示:人、事、结果(记叙文的要素)

(三)知内容 我设计

1、要求:快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

这几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都一样吗?请在文中做标记。

充分利用获取的信息,为文中的猫设计一张名片并展示。(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2、学生展示交流,并作评价

(四)查现场 巧断案

教师:通过刚刚这个活动,你们更关注的是那只猫?为什么是第三只猫?

1、默读15-34段,思考:

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几个人物?他们都是如何对待猫的?

2、芙蓉鸟案件 案发现场情况:

1、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2、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很久 犯罪嫌疑人: 丑猫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3、师生角色扮演(教师扮演今日说法主持人,学生们分别扮演郑振铎,三妹,张嫂,观众)

师:这只小猫不仅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还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组的关注。因为这只小猫的身上发生了三起命案。好,我是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主持人,一只遍体鳞伤的小猫把著名作家郑振铎告上了法庭,而且要求我代表它提几个问题,现在我已经来到郑振铎家中采访几个被告。

三妹:

1、听说你十分喜欢小动物,尤其小猫是不是?家里曾养过几只小猫。是不是很喜欢它们?

2、为什么不喜欢第三只小猫?

3、可是小猫活着只是为了让人感到开心吗?(引导对生命的珍视)

张嫂:

1、听小猫说,是你把它带回家的,觉得它很可怜,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

2、不过当“芙蓉鸟”事件发生后,为什么没有站出来给小猫求情呢? 郑振铎:

1、你是否确定是小猫杀死了芙蓉鸟,你有没有亲眼看到?

2、那你凭什么判断它是罪魁祸首呢?

3、当你看到小猫在嚼着东西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去做的?

4、可怜的小猫无缘无故遭到毒打,再也没有回来,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观众朋友们是怎样的看法呢?现在我来采访几位观众:

1、你对这件事与什么看法?

2、你刚刚听了郑振铎先生的忏悔,你觉得小猫在天堂会原谅他们吗?

(五)说感受 谈收获

谢谢这几位观众。我们对于作者的痛苦、懊悔和自责感同身受,跳过这些情感不谈,作者分明用他深刻的思考、无声的语言向我们幽幽地诉说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呢?你听到了吗?

预设答案:

待人要公正,不能歧视和欺负弱小,要宽容大度,满怀善意地给弱小以帮助,免受良心的谴责。

不能因为没有根据的揣测,妄下定论,误解他人,不给对方辩白的机会,否者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做人要严于律己,处理问题要客观公正,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六)读句子 品真情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以上两个句子在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七)拓展延伸

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想一想,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同学们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小彼此之间的误解? 学生写作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1、要做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人,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人。

2、凡是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仁爱,同情弱者。

3、弱者总是饱尝生活不幸,不受欢迎的人总会成为冤案牺牲品。

4、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课堂小结: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劳;你也许不是最顺的,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无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我希望大家永远记住这一次的心灵之旅。

板书设计

猫 ↙ ↓ ↘ 快乐 愉悦 厌恶

↓ ↓ ↓ 难过酸辛 怅然愤恨 愧疚自责

↘ ↙

关爱弱小

宽容仁爱

三、教学后记

《猫》是郑振铎小说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感情深沉真挚。本文篇幅较长,用一课时讲完,不可能面面俱到。我认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旨意所在,所以此课教学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一、说猫的来历、外形、性情、结局: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叙述的表达能力。课堂上学生认真积极,实现了这一目标。

二、重点研读。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文章的重点是写第三只猫,因为课文的第三部分才是本文的主旨。通过学生在自读时设计的三个思考问题,加深了对第三部分的品味,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拓展感悟。通过“我”的教训,延伸到实际生活。如果在学习生活中,会不会又犯同样的错误呢?使学生感悟出,不管对人对事一定要弄清事实的真相,不能妄下断语。并且知道要善待身边的小动物,要平等的对待它们,尊重他们。才会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重难点。

1、熟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

2、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

3、正确认识人和动物的关系,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过程

本课的学习分2个课时完成。

程序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程序二课堂教学

一、情境导入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三、自学成果展示

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朗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朗读竞赛的形式效果较为显著。

1.朗读

①2分钟自由大声朗读,准备小组流水读比赛;

②小组流水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用最少的人数读完全文。

流水朗读指的是各小组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通畅,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不读错字音,一旦有误,由下一个同学跟上继续读。

2、难词难句交流,学生翻译课文

①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难词难句,讨论。

②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进行指导。

③教师出示字词的有关投影片,进一步落实字词。

四、创造性复述故事

1、概括故事内容。

这一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学生很快就可以概括出主要情节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以上讲的是从屠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又提供了另一个考虑角度即狼的角度来复述故事:“狼”眼看世界。主要情节是遇屠――追屠――诱屠――被杀。

2、实践

要求: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用第一人称,能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入想象,更好揣摩语言的精妙,体会情节的起伏。

方法指导:为展开铺叙,可用对课文“添枝加叶”的方法来展开想象。如:设置环境、添加动静、加上声色、安排远近、配上衬景、表现心理。比如开头一句话,可以加上对夜色的描写,还可加上风声的描写。

步骤:1、小组讨论,选择角度,试着复述;

3、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准备了一个视频动画,根据学生的需要,他们复述故事时可以播放,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讲。

五、多角度谈启发

1.从屠夫的角度谈启发;

2.从狼的角度谈启发;

3.从原文角度谈启发

六、课外延伸,辩思狼性

“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是本单元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篇文章非常生动地表现了狼狡诈的一面,其实,现实中的狼还有另一面,比如母爱、多情、智慧等。那么人类对狼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人与动物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文章阅读,读后写一篇读后感说一说你对狼的认识。

推荐学生网上阅读以下文章:

1、姜戎《狼图腾》

2、贾平凹《怀念狼》3、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熊燕

5.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总结 篇五

任课教师 陈璠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英语教学任务。回首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触很多。

一、认识教材,了解学生

对于新教材,大家都是处在摸索探究的阶段。但是同时,我也看到了许多前辈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新教材是由人教出版的GO FOR IT,这套教材内容丰富,理念新颖,针对的是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同时该教材营造了一个倾向本土化语言的环境,很多内容对于国内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和以前的教材相比,GO FOR IT的起点比较高,单词的呈现比较多,难度也很大。而作为学习该教材的本届学生来讲,他们接触过英语的程度也是非常有限和参差不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感觉上课难度比较大。

二、因材施教,掌握难度

我们常说,教学就是教与学的过程,两者是相互联系,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在经过几次新教材优质课程教研活动后,感觉受益非浅,于是开始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的把教材的难度降低,比如听力在本套教材中难度比较大,我就把听力的形式进行适当的改良,让学生更容易听懂,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想这大概就是教育学中所说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同时根据不同的班级的学生性格特点,我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开展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让他们讨论合作,鼓励他们积极言一个学期下来,总体来看,两个班的成绩基本上持平。

三、调动气氛,参与鼓励

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我感觉学生一部分不愿意起来发言:一个是教材比较有难度,怕讲错;另外一个是学生胆子比较小。针对这样的情况下,我把教材难度降低,并采取表扬和鼓励的方式。

同时,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四、加强巩固,分批对待

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每次教授了新单词以后,我都及时抽时间给他们听写,并认真批改。

6.《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六

一、平与仄———了解节奏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 每一首乐曲、每一个音符传递到学生心中, 都会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收获。正是由于音乐的这些特点, 注定了“多听”是学习音乐的好方法。而节奏作为重要的音乐要素之一, 是教学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下列罗列教材中普遍出现的节奏型。

1.常 见 拍 子

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 学生已有一定基础, 对常见的2/43/4、4/4已耳熟能详 , 课堂中强调在正常规律中每小节第一排为强拍。

2/4, 强弱规律为强、弱 , 总体比较有力 , 这样的节奏适合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二三四歌》、《婚礼进行曲》等带有行进步伐的曲子, 或像《鳟鱼》、《打支山歌过横排》、《老鼠娶亲》、《雨打芭蕉》等较激进的歌曲或乐曲;

3/4, 强 弱规律是强弱弱 , 总体感觉比较柔和 , 有圆舞曲风格, 适合比较柔和抒情的曲子, 如《雪绒花》、《大海啊故乡》等。2.前 八 后 十 六 、前 十 六 后 八 、切 分 音 节 奏 、三 连 音

前八后十六 (X XX) , 八分音符在前, 两个十六分音符在后, 听起来是先慢后快的效果。

前十六后八 (X X X) , 两个十六分音符前, 八分音符在后, 听起来是先快后慢的效果。

这两种节奏型在某种程度上都比较密集型, 如《天路》《无锡景》等。

切分音 (X X X/X X X) , 中间长、两头短, 在力度关系中改变原有的强弱规律, 中间长音力度较强, 这种节奏给人以极近的感觉, 如作品《青春舞曲》、《凯皮拉的小火车》等。

三连音, 将1拍、2拍或4拍三等分, 在乐曲进行时给人以“错位”、不稳定的感觉。如《东方之珠 》、《义勇军进行曲》等作品中出现三连音。

3.弱起

从弱拍或次强拍起的小节叫做弱起小节 (或称为不完全小节) , 教材中《长江之歌》、《红河谷》、《我的祖国》、《我们是冠军》、《鹦鹉》等作品均为弱起作品。

在七年级教学中带着学生学习, 每一次的学习都会带着学生唱谱、划拍子, 在八年级中则要求学生自己识别甚至演奏弱起小节。

二、学与练———学习、练习节奏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兼作曲家卡尔·奥福主张音乐﹑动作﹑语言三者密不可分, 称为基础音乐。它们共同的要素即节奏, 因此音乐教育应开展节奏教学。下列就简述节奏教学中的一些方式方法。

1.看 谱 划 拍 子 练 习

(1) 跟琴、跟音乐划拍子

根据拍子的指挥图示进行打出基础牌子, 从划拍子的过程中体会作品的速度、力度、旋律线的变化及作品情绪的变化。

(2) 弱起小节练习

弱起节奏的运用在作品中比较多, 利用唱念、划拍子相结合, 在老师的带动下很快就能掌握。如3/4拍作品, 从第三拍起, 学生手划指挥图示, 口中念“一、起”, 然后在第三拍唱谱, 这样既简单又清楚。

2.唱 念 节 奏 (打 节 奏 ) ———模 仿 练 习

音乐的传承在某种程度上是口传身教的模仿练习, 其中节奏的掌握亦是如此, 利用作品中的节奏模仿打节奏, 或者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与作品相符的节奏, 进行学习、练习。如《青春舞曲》鼓点节奏, x.x x x x x x x x||学生跟老师打节奏, 然后再投入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新疆手鼓节奏的特点和新疆节奏给人们带来的美感。

3.律 动 —— —动 作 、游戏 练 习

在初次分辨、感受作品时, 老师可以加上肢体动作以提醒, 如在听赏湖南民歌《龙船调》时, 我加上划桨的动作, 在动作的提醒下感受作品表现的情景及情感。

三、温与故———巩固、创新节奏

节奏, 并不是在某一个环节或某一节课就能完全掌握的, 需要反复、经常地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做到了然于心、熟能生巧。

1.重 复 练 习

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中的手鼓节奏“X.X X X X XX X X”, 增强歌曲的弹性、活泼而富有朝气的情绪 , 将民族特点表现得淋漓精致, 节奏练习是本节课重点。教学中, 在初次欣赏歌曲时老师将此节奏打出, 将之融入歌曲, 学生对此初步了解, 一定程度提高对歌曲的兴趣;学唱歌曲后, 单独学习、分析节奏, 多次练习后, 加入音乐、学生演唱练习, 通过反复练习, 学生既掌握节奏, 又掌握作品。

2.复习 、回忆 、比 较

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音乐学习亦是如此, 做到温故而知新。弱起小结, 七年级了解, 八年级理解, 七年级跟着老师打出来, 八年级自己准确表达出来。当然完美地把握知识点, 是在一个个作品练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回忆———实际上在教学中也是常用的一种手段, 如民歌中的倚音、波音、滑音等, 学生在回忆学过的作品后可以自己得出结论。如装饰音, 在中国民歌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强化民歌的地域风位, 学生在回忆中可以借用。

比较———同一作品、同一段落进行速度变化比较, 感受到同一节奏不同速度下不同情绪表现, 如将《青春舞曲》等欢快作品放慢速度演奏、演唱, 就会变得昏昏欲睡、了无精神;同一首作品不同段落进行比较, 可以感受到节奏变化而带来的情绪变化, 如《小河的呼唤》后半段速度越来越快, 表达情绪也就越来越高涨;不同作品中的同一节奏进行对比, 可以体现不同作品相似的情绪。

3.创 意 练 习

在音乐教学中, 更好地学好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质, 创造性思维、创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主, 从学生兴趣着手, 在课堂中更好地插入学生自己编排的作品, 在编排时将所学的节奏、旋律安排在内是将节奏学好的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 了解并掌握节奏是学好音乐、聆听音乐的基石 。在音乐 作品欣赏 中进行节 奏感的训 练 , 在音乐的 情感起伏中 感受节奏 ;训练中加 入灵活多 样、有趣的 活动 ;体态律动的 练习等激 发学生的 兴趣 , 让学生在 过程中不 认为枯燥乏 味 ;在关注作 品情感变 化时 , 多注重作 品中节奏 的新颖、个性 的一面 , 并使节奏 与各音乐 元素、内容 、情感等相统一。

音乐的节奏、音乐的律动与我们的生命相和谐, 所以为了更好地从音乐中感受美、感受律动, 就必须刻苦练习和掌握节奏。

摘要:节奏犹如人体的脊柱, 是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是学好音乐、唱好歌曲的重要前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措施、钻研教材, 整体统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使音乐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软件工程师年度总结下一篇:门店飞检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