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示例

2024-07-28

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示例(共9篇)

1.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示例 篇一

第七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一、课标内容

①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

②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

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具是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教学情境激趣的方法,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获取知识,享受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育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2、教学难点:理解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的这一论断。

四、教育方法(1)教法

1、图片欣赏法

2、问题探究法

3、情境体验法(2)学法

1、观察分析法

2、自主探究法

3、合作交流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上课开始后喊上课,同学们起立后,喊坐下,然后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给大家三分钟温习第六课西周的分封的内容,然后进行课堂听写。主要问二个问题:

一、西周建立时间,战役,都城?

二、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主要内容以及作用是什么?

然后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武王伐纣和分封诸侯,将最后一部分平王东迁讲完。

三、平王东迁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西周分封制建立了严密的统治网络,是不是就能保证王位的万世永固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提示:西周后期,统治者昏庸残暴是其走向灭亡的主观原因。从客观上来说,当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诸侯国在政治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散性,越是边远地区,表现得越明显,这就构成了某些战乱的因素、随着诸侯国实力的消长,诸侯、卿大夫地位的升降,外族的侵扰,战乱增加,经济遭到破坏,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然后教师提示学生了解西周灭亡的时间及东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小结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商朝的灭亡和西周的建立,了解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及西周的灭亡,了解一个朝代要长治久安,统治者必须亲近贤人,疏远小人,施行仁政等。

【导入新课】

老师讲: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大概了解了他们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我们知道如果要全面了解一个朝代的特点,我们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前面的学习我们主要从政治方面分析了三个朝代的特点,今天呢,我们主要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再次共同学习三个朝代,也就是第七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探究学习】

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学习课本。现在请大家用三到五分钟快速浏览课本,并完成练习册的知识归纳部分。然后教师下去指导学生看书,归纳并维持纪律。然后逐步对题,并重点强调一些偏僻字,如司母戊鼎,钟鼎文等。

放映幻灯片到下一页,教师提示学生,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分别是甲骨文,金文以及青铜工艺。

一、甲骨文

主要以幻灯片的形式加课本,边问边总结,并提醒学生在课本上标记出来答案,方便复习。主要从甲骨文的含义,出土地址,如何被发现的(王懿荣,史海拾贝部分)以及其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从课本寻找答案的习惯,锻炼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1)教师陈述:下面我们一起共同学习甲骨文这一部分,看到这个标题我想大家一定感觉好生涩,好枯燥。其实大家不用担心,初中阶段,我们不用学习的那么深,只需要了解其基本知识点就好了。而且甲骨文和我们今天的汉字有很深的渊源,这会帮助我们理解甲骨文的。

(2)教师问:好了,说了这么多甲骨文了,我想请问大家什么是甲骨文呢?出土于哪里呢?(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然后放映幻灯片,殷墟的图片。

(3)教师引入:那么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呢?然后让一个同学读33页小字部分的史海拾贝部分,然后提问。王懿荣为什么能发现甲骨文?为什么不是其他同学呢?(提醒同学们找出关键字)然后归纳出答案(专业知识、观察生活)。

(4)为什么甲骨文这么受到重视,它记载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回答,然后归纳出来。然后从内容里的占卜进行详细讲解,为什么占卜,什么样的人能占卜?然后将十二生肖的甲骨文与金文对应出来,然后让同学们猜舟和车。

二、金文

(1)教师提问:以汉字的演变引出金文,然后让同学们将其记到课本上,并从瓜这个字为例,引导同学们发现汉字由复杂逐渐简化,便于书写。

(2)然后提问金文是什么?有何特点及其作用。引导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来并进行标记。

三、青铜工艺

(1)本节内容准备以合作讨论以及图片展示为主进行讲解以三个问题为主进行分组讨论。

1、青铜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2、青铜铸造业的特点是什么?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3、青铜器的种类,特点是什么?

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进行讨论,每组一个问题,然后请一位同学归纳答案,逐题进行解答。青铜器的种类内容以图片展示为主。提醒同学讲课本知识点勾画出来。

(2)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为例重点讲述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精湛,劳动人民智慧的伟大。然后进行小测试:

1、最大的青铜器是?

2、商代青铜器的精品是?

3、出土于株洲的青铜器是?

4、不属于商朝的青铜器是?

5、已知金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是?

(3)然后以图示法讲解商周青铜铸造过程,直观展示出:

1、青铜器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2、青铜器的产生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

3、青铜器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青铜时代

(4)最后请同学们朗读最后幻灯片。培养同学们爱护,保护文物的习惯。文明出游,不乱涂乱画。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甲骨文,金文和青铜器。了解了商周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知道了甲骨文以及金文的含义,内容,特点及作用;

知道了青铜器及其铸造业的特点,了解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名器。

八、板书设计

第七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

(1)含义

(2)内容,特点,作用

二、金文

(1)含义

(2)内容,特点,作用

三、青铜器

(1)发展历程

(2)种类,特点

(3)精品

2.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示例 篇二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分布位置,用途功能和制作工艺等基本史实和特点,列举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司母戊鼎等。

2、知道甲骨文的概念含义、地位价值等基本史实和其造字方法,知道甲骨文是滴已知最早的汉字。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图片、阅读分析材料,观看视频,加强对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两个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初步掌握阅读史料和识别运用图片的方法,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

2、师生共同探究与讨论历史问题,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夏商西周灿烂文明的代表,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能用全球通史观看待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青铜器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图片,大家知道它们是四大名吗?(课件展示)学生回答:青铜器甲骨文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课件展示标题)

二、讲授新课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请同学们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

(1)青铜器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发展的?(2)青铜器的功能用途是什么?(3)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特点?(4)青铜器的怎么制作的?

(5)青铜器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什么?

2、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 出示答案。(见课件)

3、大家看到表格中有“泥范铸造法”,那这种方法是怎么样铸造青铜器的呢?(课件展示,老师讲解)

4、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下面我们看一下青铜器主要有哪些种类?(课件展示)

鼎和簋是食器 觚和爵是酒器 耒和铲是生产工具 镜和灯是日常用品 编钟是乐器 师:同学们知道哪个青铜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吗? 生:司母戊鼎

师:对,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一位商王祭祀母亲“戊”的,高1.33米,重832.84千克,工艺非常复杂,需要二三百名工匠合作完成。是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二)、甲骨文记事

了解青铜器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先民是用什么来记录他们的点点滴滴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甲骨文记事”这一子目的内容,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是谁?发现地点在哪儿?

2、甲骨文主要记载哪些问题?、3、它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见课件)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多媒体展示例子)

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同上)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同上)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成大量的汉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同上)

2、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甲骨文有以下的造字特点:(出示课件)

二、拓展延伸

猜猜以下几个甲骨文都是什么字?(多媒体展示)

三、课堂小结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四、板书设计

青铜器 甲骨文

1、发展过程

1、含义

2、高超工艺

23、司母戊鼎

3.甲骨文和青铜器课后练习题 篇三

1、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我们今天的文字来源于:

A金文B小篆C甲骨文D陶器上的符号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3、猜一猜右图甲骨文是十二生肖中的哪一种?()

A虎B鼠C兔D蛇

4、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来到了殷墟,在参观的时候,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些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判断,记载这段历史的应该是()

A、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小篆

5.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主要是()

4.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示例 篇四

其次,在教学准备方面:过去只有教师的准备,学生只是被动的听。教师的准备一般也只是局限于看教学参考书、现成的教案等,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课前学生也有相应的准备,比如,这堂课学生就要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网络资源的利用,在这节课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想很好的驾驭课堂就必须准备更充分。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历史课堂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除了观念上的原因,还有教材的原因,容量太大,而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科书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按传统的方法上这节课用时不超过15分钟。《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专题性很强,就两个子目,针对此情况设计了质疑——解疑环节,第一子目的学习完全通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教师只是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的课下自学有反馈,实践证明,生生互动有时比老师牵着学生动要好得多。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能积极思考,解答问题。把课堂变成问题的课堂。同时采用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猜猜甲骨文”这一环节教学中,教者选择了十二生肖甲骨文的写法,一方面是由于这些甲骨文图画性比较强,容易识读。另一方面十二生肖和学生的生活很贴近。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了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另外还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以此进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最后,在教学过程方面介绍两个环节:

1、第二子目青铜器的学习设计了“挑战自我”这一环节,目的也是检验学生的自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但形式和第一子目的又不同。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模仿幸运52节目的形式,把问题遮盖住,让学生自己选择,增加了神秘感,也制造了“困难”,为学生之间的合作创造了机会。这种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问题的设计增设了情景如:①传说黄帝时“以皮为鼓,声闻五百”,商朝时更出现了铜鼓,那么商朝的青铜器除了被用于制造乐器以外,还有什么用途?②战国时勾践的宝剑在地下埋了多年,出土后仍削发如泥,锋利无比。那么你知道的流传于世的青铜器还有哪些?

2、司母戊方鼎制造过程,传统授课方式只是让学生记住司母戊方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鼎高1.33米,长1.1米,宽78厘米,重832.84公斤这些死的数字。而新的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要求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树立崇尚科学精神,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于是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连环问题:

5.开放和交流-教案示例 篇五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课程标准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设计思路

学生天生有着探究的动机任何神奇的、未知的事件都能促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发现问题。所以当他们从影视文学作品中了解了一些与本课有关的事件后,各种疑问、奇思妙想也就随之而来。基于学生的这个特点,我对本课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1.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则须疑”,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探索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现象,解答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4.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唐朝的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是国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接受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气魄。

目标: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高僧到日本传教,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表明唐朝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玄奘西游”则通过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

课前准备

学期第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随唐历史”的有关章节,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对哪一课最感兴趣?看完你感兴趣的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海内存知己”感兴趣的程度达到70%左右,且提出了很多问题。

1.针对学生的疑问,显而易见的问题,当堂让学生自问自答了(如玄奘西游时真有孙悟空帮忙吗?等等);还有一部分问题,我请学生和我在学习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提到“海内存知己”前面讲)的过程中共同探讨解决;对于涉及本课的一些问题,我把它们进行了整理归纳分类,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学生问题摘录如下:

⑴频繁的贸易往来: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⑵唐与日本: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玄奘西游: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2.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记下书名、出版社、出书日期)、上网查找(记下网站)等方式积累资料;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查找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图画、表格、多媒体课件)或以讲故事、表演等形式,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的准备活动,以便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初步体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愉悦,增强其参与的意识和成就感。

教案(教学过程)

教 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唐诗什么意思?

学 生:略

教 师:这句话正好反映了唐朝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开放与交流”,了解唐朝和它的近邻友好交往的盛况。

教 师:隋朝时候,和中国通商往来的有十几个国家,到唐朝时发展到七十多个国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国家和唐朝往来?

学 生:略

问 题: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

学 生:略

问 题: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学 生:略

教 师:强盛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先进国家,外国人把中国人成为“唐人”。但是它并没有陶醉,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交往。交往中肯定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换个角度,以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的路线与汉代相比较,又会是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唐朝的主要交通路线》)

教 师:汉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略)。唐代的主要交通路线,陆路两条(略);海路三条(略)。比较这两幅交通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 生:略

教 师:从对比的角度看,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相对比较方便。通过上面的讨论和比较,我们清楚了唐朝频繁贸易往来最重要的基础是国力强盛,再加上唐朝政府较开放的对外政策,较便利的交通等条件,吸引了许多外国人,长安也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同亚洲近邻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教 师: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响也是广泛和深远的。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板 书:

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问 题: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学 生:略

教 师:日本向唐朝学了许多东西,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今天日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我们前面,想一想我们应向日本学习什么?(做思考题)上面讲的是人家学我们,当时有没有我们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事例?

板 书:

二、玄奘西行

多媒体:《玄奘西游》

教 师:从长安出发,沿汉代的“丝绸之路”进入印度半岛,当时叫“天竺”他在那烂陀寺学习后,又遍游天竺各地,返回长安。

问 题: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学 生:介绍一两件有关玄奘西游取经的故事,学生课件演示,图画展示。

教 师:玄奘回国后又做了什么事?

多媒体展示:《阿旃陀石窟》

教 师:通过《阿旃陀石窟》说明《大唐西域记》的价值。阿旃陀石窟在今天的印度孟买,当时已经过了几百年的经营,很多的名工巧匠在这里画了壁画,塑了石像。后来佛教衰落,石窟逐渐埋没在荒草之中,19世纪初又重新被发现。人们就是通过《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才断定它是历史古迹,其它史书对此都没有记载。伴随着佛教在唐朝的广泛传播,天竺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了唐朝的文化领域。

学 生:略

教 师:唐朝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国策,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唐都长安,使它发展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国际大都会。请同学们看看《唐长安城示意图》,归纳一下它的特点。

学 生:城市规划气魄宏伟,街道整齐,功能区健全„„

教 师:阅读本目教材,请同学描述一下唐都长安的繁荣状况。

学 生:略

小结: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唐朝所以能“海内存知己”是和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分不开的。如今我国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你认为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

学 生:讨论

典型例题

列举三位唐朝时候对外友好作出贡献的人物。

【解析】①注意中心语“对外友好作出贡献”。②唐朝。③三位。

答案:阿倍仲麻吕,鉴真,玄奘。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唐朝时,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的政权是:

A.朝鲜

B.高丽

C.新罗

D.百济

2.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最多的是:

A.新罗人

B.日本人

C.天竺人

D.大食人

3.唐太宗时期,历尽艰险,到天竺去研究佛经的是:

A.玄奘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4、下列唐朝与国外友好交往的史事,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的是:[ ]

A.日本第一批遣唐使来到中国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游

D.唐朝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技术

5.与唐朝通商往来的国家有()

A.60多个

B.70多个

C.80多个

D.90多个

6.居唐朝进口之首的是哪一国的物产?()

A.天竺

B.日本

C.新罗

D.波斯

7.《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

A.玄奘

B.鉴真

C.法显

D.晁衡

8.隋唐的哪些物品输入波斯?()

①丝绸 ②瓷器 ③钱币 ④纸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填空题

1._________世纪后期,新罗和唐朝往来频繁。新罗商人的足迹,从中原地区往东南一直达到_________。

2.隋唐时候,西亚的主要国家先有_________,后有_________。

3.大食在唐_________宗时,遣使来长安通好。此后100多年里,入唐使节近_________次之多。在_________,大食人建立了伊斯兰教礼拜寺。

三、列举

举出唐朝时候我国同印度和阿拉伯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

四、问答题

1.说一说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关系。

2.说一说唐朝与天竺的友好关系。

3.想想看,各国为什么会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参考答案

一、1.C 2.B 3.A 4.B 5.B 6.C 7.A 8.C

二、1.七 江浙 2.波斯 大食 3.高宗 四十 广州

三、我国的造纸术传入天竺。唐朝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大食人在广州建立伊斯兰教礼拜寺。中国的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传入大食。

四、1.(1)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有13次之多。同来的还有留学生、留学僧等。日本留学生里,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

(2)唐朝和日本贸易繁盛。日本大量出士唐货币“开元通宝”,中国境内也发现日本银币“和同开珎”。

(3)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日本的都城平城京的建筑样式,几乎同长安一样。唐诗在日本广泛流传,日本士大夫热衷学习中国书法。唐朝的饮食和风俗习惯传入日本。日本今天的一些习俗,如重阳节登高,就来自唐朝。

2.(1)今天的印度半岛各国,唐朝时称为天竺。唐和天竺往来不绝。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

(2)我国的纸张和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入天竺,天竺从此结束了用桦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

(3)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天竺的数学、天文、医学,编入唐朝的书籍。唐朝乐舞里有天竺乐舞。隋唐的石窟艺术、佛塔寺院建筑样式,也吸收了天竺的风格。

6.电路和电路图教案示例 篇六

1.知道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知道短路及其危害。

2.能画出常见的电路元件的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

(二)教具

电池两节,电灯、开关、电铃各一个,磁性黑板一块,导线若干根,电路常用元件示教板块,投影仪,投影片,手电筒。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1)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2)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

2.引入新课

实验:在磁性黑板上连接如图1所示电路,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先后取走电路中任一元件,观察小灯泡是否还能继续发光。将小灯泡换成电铃,重复上面的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让同学思考一个正确的电路都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3.进行新课

(1)电路的组成

①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一个正确的电路,无论多么复杂,也无论多么简单,都是由这几部分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一部分,电路都不会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

②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在用电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③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

继续刚才实验1的演示,重做图44的实验,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这种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

打开开关,或将电路中的某一部分断开,小灯泡都不会发光,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这种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叫开路。

将小灯泡取下,即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过一会儿手摸导线会感觉到导线发热。这种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绕坏,是不允许的。

观察:观察手电筒电路。看看这个电路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可让学生自带手电筒,作随堂观察)。

思考:手电筒电路的开关与我们演示实验中所用的开关是否相同?你在家里和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与此不同的开关?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2)电路中各元件的符号在设计、安装、修理各种实际电路的时候,常常需要画出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为了简便,通常不画实物图,而用国家统一规定的符号来代表电路中的各种元件。出示示教板或画有各电路元件符号的投影片,并作说明。

(3)电路图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

①示范:画出图46的电路图(图2)。

②让同学画出用电铃做实验时的电路图。让同学说明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③变换一下图46实验中元件的位置,再让同学们练习画出电路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

④根据同学们画电路图的情况,进行小结,提出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横平竖直。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教材后的练习。

2.思考题:一个实际电路中的用电器往往不只一个,有时有许多个。例如实验1中的小灯泡和电铃要同时在一个电路里工作,用同一个开关来控制。这个电路应怎样连接?你有几种方法?请试着画出电路图。

7.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示例 篇七

教案示例

——“林业、牧业和渔业”

【教学重点】

1.农耕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对比

2.我国林业的现状

【教学难点】

农耕区畜牧业的生产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分析法、提问法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把全班同学分成数个小组,各组分发画板、画笔、胶片、中国政区图底图。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农业部门的划分和种植业,哪位同学能说出除了种植业以外,我国农业还包括哪些部门?

(纠正或肯定学生回答的内容并导入新课)

我们首先来学习中国的林业。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之一;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为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产品,那么什么是林业呢?

林业:是利用森林的生长而获取产品的生产部门。

既然林业是利用森林的生长而获取产品,那么森林到底给我们生产、生活提供了哪些产品,也就是说,森林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看下组景观照片,每一幅图片都能代表森林直接提供给我们的一种产品。同学们边看边讨论,总结森林的作用,把答案写在各组的画板上。

(学生活动)(各小组互评)

(简要总结) 森林的经济作用:木材、造纸、橡胶(化工原料)、水果、饮料、药材等。

(承转)森林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林产品,它对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有巨大的`环境效益。下面请同学们看以下有关资料,然后把资料的左右两部分连线,完成练习题,以此来了解森林的环境作用。例:将A—3写在各组的题板上(资料已发到每位同学手中)。每组可采用讨论法,由一名同学执笔书写、画板(只写答案)。

资料如下:

A.涵养水源 1.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以吸收1 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净化空气18 000万立方米。

B.保持水土 2.每天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每公顷阔叶林能滞留粉尘68吨。

C.防风固沙 3.1公顷林地蓄水比1公顷裸地多蓄水3 000立方米。

D.美化环境 4.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汽。

E.净化空气 5.林区降水中一部分被树冠截留,一半以上渗入地下,大大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地表土壤大量流失。

F.吸烟滞尘 6.林带保护下的农田,风速平均降低40%——50%,受保护的农田每公顷可增产23千克至53千克。

G.调节气候 7.由于“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使北京地区大风天数减少了50%;使周围许多流动沙丘固定下来。

H.保护农田 8.一条宽40米的林带可以减低噪音10——15分贝。

I.减弱噪声 9.森林会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J.野生动物栖息地 10.我国已建立了900多处自然保护区,使野生动物得以正常生存下去,尤其以林区自然保护区更多。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课件展示)打出答案投影片显示森林的环境作用的正确连线,供同学参考。

A—3 B—5 C—7 D—9 E—1

F—2 G—4 H—6 I—8 J—10

(承转)以上我们从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学习了森林的作用。我国森林植被种类丰富,分布广泛,但就其总量来说,我国森林资源是不是极为丰富呢?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又处于何种地位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下表,来分析一下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课件展示)我国与世界及世界部分国家森林状况比较(1984年)

8.导体和绝缘体教案示例之二 篇八

1.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6V电池组,小灯泡(6.3V),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开关1个,废电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导线6根(其中两根带金属夹、两根焊于废电灯泡灯头上)。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提问:连接电路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属线吗?

演示课本图4-9实验,(电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属线?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属线?

9.开花和传粉 教案示例-教学教案 篇九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和传粉的两种方式,以及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受粉的意义。

2.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所以说,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此外,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受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准备新鲜的风媒花和虫媒花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①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②从开花的时间看,有些秋季开花的植物花期很短,有的只有几个小时,有的也只有几天的时候,给采取带来一定的难度。

教师要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好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如果准备起来确实有困难,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前一节讲的是“花的结构”和“花的种类”,学生已经知道,“花”是植物体的一个很重要的结构。所以,教师在本节课的开始可以这样说:“花是植物体的重要器官,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候,都要开花。什么叫开花?植物开花后又要进行哪些生理活动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给出开花的概念。开花是指:花的各部分成熟后,花被(花萼和花瓣)展开,雌蕊和雄蕊显露出来的过程。然后再指出:植物开花后,还要经过传粉才能结果,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

2.关于“开花”的教学,教师可以紧接引言,用“启发式”教学法,把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让学生弄明白。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②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③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④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开花?

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要讲明,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

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例如桃属植物要3~5年;烨属10~12年;椴属20~25年。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直到死亡为止。只有少数多年生植物,如一些竹类,一生只开一次花。

可以补充说明,植物的开花一般在发叶之后,但也有先开花后长叶的,如杨树、紫荆、玉兰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开花?最后总结出,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和某些豆科植物;有些植物需高温暗光才能开花,如晚香玉、紫茉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大丽花;冬天开花的梅和水仙所需要的温度更低,光照更短。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教师还可以补充说明,各种植物花期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如平时所说的“昙花一现”说明昙花开放时间很短,只有几个小时;水稻、小麦的花期也只有一周左右,苹果、梨的花期可以维持2周左右;而棉花、花生等植物的花期可延续一至数月。各种栽培植物的开花期与品种特性、营养状况和外界条件等有密切的关系。

3.关于“传粉”的教学。仍可采取“问答式”教学法,因为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难理解的,许多同学早已知道,花开的结果是进行传粉。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这部分知识总结出来。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开花的结果会怎样?②什么叫传粉?③花粉可以借助什么方式落到柱头上?④什么叫自花传粉?什么叫异花传粉?上述这些问题,学生是不难回答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引导:借助昆虫传粉的花应该叫——虫媒花;借助风力传粉的花应该叫——风媒花。虫媒花与风媒花在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呢?

4.关于“虫媒花和风媒花”的教学。教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些风媒花和虫媒花,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请学生总结出两种花在结构上各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如果没有新鲜的花,教师也可以用彩色图片、投影片或幻灯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照片(图片)能够得出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

关于虫媒花: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讲过的内容,使学生能较系统较连贯地掌握知识。如:前面讲过的花的蜜腺产生花蜜可以招引昆虫;各种小花组成的花序,形成较大面积的鲜艳的颜色也是招引昆虫的一招;枣花虽然没有鲜艳的花冠,但枣花蜜甘甜如饴,使昆虫蜂拥而至;还有一部分花的花瓣能散发出香气,使昆虫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香而至。

可以告诉学生,花的香气比颜色对于昆虫有更大的吸引力。有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用彩色纸做了许多假花,把它们粘在枝子上,将其中一部分花朵撒上香精油,结果蝴蝶、蜜蜂都飞向这些带香味的假花。香气对于夜晚开花的植物更为重要,因为晚上开的花不易被昆虫发现,要靠香气把昆虫诱来,夜来香的花特别香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风媒花:教师要注意与虫媒花对比。风媒花一般小而不明显,花被很小或退化,不具鲜艳的颜色;无香味和蜜腺;花丝细长,易为风吹摆动,散布花粉;每朵花产生的花粉粒多、小而轻,外壁光滑干燥,适于被风吹走;雌蕊柱头显著突出,常呈羽毛状或具分叉、能分泌粘液,易粘受花粉。

玉米的花是风媒花,它是雌雄同株而异花受粉的植物。主要因为玉米的雌穗一般比同株的雄穗开花晚2~3天,这个特性决定了玉米雌穗上接受的花粉多数为异株玉米雄穗上的花粉。也就是说:玉米是异株异花传粉。

从生物学意义来说,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如果玉米同惨号花传粉就会产生发育不全的籽粒和弯曲的穗轴,产量不高;而异株异花传粉,则产量显著提高。为什么自花传粉会引起品种衰退?因为自花传粉,卵细胞和精细胞来源于同一朵花(或同株异花),它们产生的环境条件基本相似,其遗传性差异较少,相结合后产生的后代生活力和适应性就比较差。反之,异花传粉由于卵细胞和精细胞来源于不同植株,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差别较大,遗传性差异也较大,结合后其后代生活和适应性也强。

5.关于“辅助授粉”的教学。教师可以这样说明:异花传粉虽能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是,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如不刮风。下雨、低温),传粉没有保证,或者由于植物体本身的原因造成受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受粉。教师可以结合挂图或书上的插图,说明人工辅助受粉的方法和意义。

【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示例】推荐阅读:

上一篇:家长对小学生的毕业寄语下一篇:针对污染环境的建议书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