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清明上河图(15篇)
1.优秀作文:清明上河图 篇一
我们在横店游玩的日子就要结束,今天中午,我们就得做车回家了。不过,再走之前,我们还有最后一个景点——清明上河图。
坐车来到清明上河图景点,从门口一看,满是古代的风格,城门上还有五个大字,“清明上河图。”我默默地念着。进了城门,一行绿绿的柳树在风中翩翩起舞,从远处看,就好像是走在了乡村小道上。
顺着小道走着,一座高高的桥横跨河上,连过路的观光车都要下来走过去,就好像是一个人驼着背,趴在桥上。好不容易到了桥顶,还得小心翼翼地走下去,免得不小心摔倒了。
走下桥,前面挤着很多人,都在排队,挤在一间大房子前,好像都在等着开门,房间上有一块大匾额,上面写着:汴梁一梦。听导游讲,这是一个表演杂技的演出厅,带着好奇的心情,我们也加入了排队的行列。突然,门打开了,大家都拼了命地挤进去,我和妈妈虽然是进去了,但是位置都被占满了,我们只好站着看演出。演出非常好看,一会儿丢丢刀,一会儿变个魔术,舞台上五彩缤纷。
看完了表演,我们坐上了大巴,离开了这个美丽的横店!
2.优秀作文:清明上河图 篇二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更是“立德树人”要求的具体体现,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要求的有效载体。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在文化的传承中,我们感受到诸多的文化载体,最突出的莫过于传统节日的继承。以传统节日清明节的传承为例,提升学生对清明节文化的认识和感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课例实况
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最后选取绘制风筝作为传承清明节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因为在美国国家博物馆中的牌子上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发明创造,我们一定要传承发展,更要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这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承办小组组织策划,具体实施小组分工协作,具体活动环节安排如下:
(一)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清单
1.承办小组A通过网络查询清明节的来历及其传统习俗的表现。
2.承办小组B准备诵读经典的诗词、配乐,同时推选诵读人。
3.承办小组C准备课内活动器具:购买空白风筝、画笔和染料。
4.承办小组D绘制宣传海报,告知全校师生。
5.承办小组E通过DIY教师个性邀请函,邀请任课教师和校领导们参加。
6.各实施小组准备绘制风筝的设计、构思及所需素材。
(二)课内:展示成果,互助践行
第一环节:回味传统,品读清明(展示小组A)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例如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这个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第二环节:诵读经典,缅怀先人(展示小组B)
诵读赞扬革命先烈的经典诗词,表达对先人的敬畏感恩之情,体现血脉相连的亲情友爱,更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和追思之情。学生带着这种感恩之心进行学习和生活,感谢师长,感恩父母,感谢朋友及帮助过自己的每一个人。这个过程对于培育四有公民,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大漠敦煌》的背景音乐下,学生们领略追思革命英雄先烈的英雄事迹,感受精神的洗礼。我们要敬重生命,感恩先人,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三环节:践行传统,体验文化
互助小组C将空白风筝和画笔染料都分配准备完毕后,8个小组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同学们积极性高涨,有调色的、有勾画边框的、有添色的、有写书法的,分工协作,每个成员都为小组内这件艺术品努力着,偶尔不小心的小失误,都让小组成员紧张和惋惜,想尽办法去补救。他们真的将清明节的情思寄托在这小小的风筝上面,将自己的创造力与清明的生命力融合在一起,这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能力的展示,参与活动的老师们也都按耐不住了,都参与到风筝绘画的创作中去。画上自己美丽的心意!
第四环节:传递亲情,传承美德——送风筝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让我们在大自然中感受着祖国的树木花草、江河湖海。大自然中生机勃勃的力量不正是现代中学生所必须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吗?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清明节中正蕴含着这种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更是中学生们要汲取的正能量。
学生们的蓬勃活力将校长们和电视台的学生也都吸引来了,韩国访问团的校长惊叹学生们的作品,更赞叹参与活动的学生们所展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言语交流中展示着中国人的自信与友善。
学生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花瓷风筝送给了韩国访问团的校长,代表着中韩文化交流的见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代表着吉祥如意的金鱼风筝送给了青岛三中校长,预祝青岛三中发展如鱼得水,蒸蒸日上;学生承诺作品展示完毕后将全部送给老师们。
(三)课后:展示成果,放飞希望
学生们的作品都展示在学校的玻璃窗里。有雄鹰、燕子、飞机、金鱼等,作品上有很多经典古诗词,更展现着我国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尤其是国画韵味十足,让人联想意蕴深远,也有学生通过现代涂鸦式展示自己的个性。每一幅作品都是学生对清明节文化不同理解的展示。
体育活动课上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从展示墙上取下,在操场上尽情的放飞,小小风筝承载着学生们的梦想越飞越高,学生们似乎觉得那是自己在翱翔,这种寄托让学生们尽情地奔跑,不断的尝试,成功的喜悦是那么有渲染力!那种开心灿烂的笑容是十七岁专属的,学生间纯洁的友谊也在这小小的风筝上流淌着。
二、传承清明节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的实效性
1.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看
(1)从内容到形式全面传承清明节优秀传统文化,师生感受到了清明节深刻的文化内涵,缅怀先烈我们珍爱和平,祭奠先人我们感恩生命的珍贵,这些有利于传承传统思想,对一代代子孙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更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的生活会深深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2)青花瓷风筝是著名画家参与绘制的,这是一位学绘画学生的导师看到活动很有意义,忍不住也在我们的风筝上留下了自己的情感印记,这幅集聚中国风的作品,由学生亲自送给了来访的韩国仁川高中校长,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推动了中华文化向世界的传播。
(3)增强了学生体育活动技能。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能把风筝放飞起来也是一种活动技能,一些女同学的风筝真的是很艰难的飞起来的。数次的奔跑与合作,参考风向、奔跑的速度、松线与拉线时机的选择,都是在不断尝试体验中摸索会的。学会放风筝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2.从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看
通过创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展示学生的多方面才能,课例中充分体现审美和创造美的学习活动,也有品行情操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优势,增强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同时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价值追求的自主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体味传统文化带来的情感熏陶,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推动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角度看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学生活动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完善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每个学生都是有才华的独特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活动方式有利于转变教师对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虽然有些学生个性张扬,但是在中韩交流活动中能展示出我国中学生的自信与自强,显示出我们高中生的国际水平。
学生们的创造力是教师不能预设的,只有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真正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就一定有展现才华的学生出现,总有适合他们成长的机会。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经典,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这些文化是学生熟知的,更是在生活点滴中渗入血脉的,真切的体会之后才能乐于参与乐于享受这种教育活动,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适时的放手,给予学生创造的空间,教育的天空会更精彩。
4.从公民教育的核心素养角度看
这些活动有助于传播友爱和诚信的社会种子。有些不相识的老师也看好了学生们的作品,在走廊上路过的老师说,“你们的风筝真漂亮!”学生承诺,“我们展示完毕后,就给您送去!”其实回到教室后,学生才想起来,忘记问是哪个办公室的老师了!一个星期后,他们在办公室搜索中找到了那位老师,将风筝送给了她,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学生们坚守承诺让受赠的老师很感动!以为随便的一句就此过去,没想到孩子们还记得她的要求,这种友爱精神和诚信的好品质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学生们得到了老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倍鼓励和肯定!学生们阳光惊喜的笑容中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它在播撒生活中积极向上的种子。这是在传承传统文化活动过程中师生们体会到的另一个人生积极价值,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公民核心素养。
3.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三
这幅画主要描绘了汴京清明节时的繁荣景象。画的左面,薄薄的云雾中,盖有几家茅舍、草桥。其中,有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驴,向城里走去。远处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春的到来。
画的中间是繁忙的汴京码头。画上各行各业都有,有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滩的滩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都画在上面了。最显眼的是横跨汴河的一条拱桥,它结构精巧,设计也非常精密,它就是著名的虹桥。桥上的人也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桥北头,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时,那个骑马人一下拽住了马,这才没碰着轿子。不过,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马驴吓得又惊又跳。
画的右面是热闹的城市街道。街上挂着各种大大小小的招牌,有店铺、酒楼、茶馆……
看着这幅画,那巧夺天工的画技,引人入胜的画境,不得不使我对张泽端的敬佩油然而生。这幅画只长55厘米,高25厘米,上面却画了500多个人,虽然有的人不到一寸,有的人却只有黄豆那么大,但是每个人在干什么,他的神态、面貌都画得清清楚楚、栩栩如生。
4.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四
桥下,就是汴河了,水波荡漾,几条货船正要从桥下穿过。船吃水很深,装着的大概是送往京城的大米吧。桥栏杆上的石狮子一个个怒目圆睁,看着像我一样的八百年后的游人。 走下虹桥,往右拐,就是汴州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了。踩着宽大厚实的青石板路,看到街道两边各种各样的店铺。有一处古玩店,店里有写着三十六计的竹简,有画着《清明上河图》的扇子,有用香木雕成的手镯,还有用青铜制作的小香炉,真是让我眼花缭乱,爱不释手。
走出古玩店,看见前面不远处挂着一面黄色的三角旗,旗上写着繁体的“酒”字,字体苍劲有力,走近一看,原来是个酒店,门口摆着一排大酒坛子,进了店,店里有四张小方木桌,每张桌子上都摆了几个喝酒的大碗和一个酒坛子。完全可以想象,京城的打工者和汴河的船夫们每次到这里饮酒的场景:他们围坐在小方桌上,点几个下酒的菜,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说着八百年前的某段繁荣昌盛
我被一阵香味所吸引,随着香味,我来到一家口味小吃店,里面有蒸玉米、煮花生、炒板栗,还有烧得黄黄的花生糕。
这可把我这个馋猫拉住了,我死缠烂打地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花生糕,一边吃一边继续往前逛。 出了商业街,来到一家官府门前。一场精彩的民间艺术正在这里上演,表演人穿着古戏班子的服装,表演着街头杂耍、魔术和各种杂技。
5.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五
三八妇女节,妈妈带我跟着他们的同事们一起去游玩。由于我们早上起的很早,在路上的时候,妈妈叫我先睡一会。我对妈妈说,我不想睡觉,外面的风景这么美,我要好好看看。导游开始自我介绍,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说今天带大家到画中走一走。我的心里很激动,很想体会画中走的滋味,迫切希望很快就到达景点。
过了两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景点。我们走进清明上河图的大门,我紧跟着导游,喊妈妈赶紧跟上,听听导游的介绍。导游介绍说新版西游记有些片段都是到这里拍的。我们一路往前走,看见一座桥。导游说,这坐桥的名字叫红桥,它是用木头做的。前些天都下雨,可能有点滑,要小心,从中央地毯上走。这是一座单拱桥,我们来到最高的地方,往两旁河面上看。长长的柳枝挂在水中,风一吹,看上去好像有一条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红红的桃花就像笑脸,对着我们微笑,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走过桥,看到很多阁楼,它们的顶是尖尖的,就像针一样。其中有座房子的屋顶上有个葫芦,好特别。导游带我们走进名叫汴梁一梦的屋子里看表演节目。有魔术、杂技等表演,我看了很高兴。
后来,妈妈说那条小河很好玩,我们走过去看。我无意中往前一看,看到一座浮桥,很多人在里面走。我对妈妈说,我也想去走走。妈妈同意了,我们一起去找桥头。付了钱,走上桥,前面的人一直在摇,我不敢往前走,等他们停下我才走。这桥挺长的,走了好长时间,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
6.优秀作文:清明上河图 篇六
一、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
明朝建国伊始,出于维护其专制统治的目的,开始重建服饰制度,并将这些规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写入《大明律》和《大诰》,据统计,历任明朝统治者,先后颁布的服饰律令多达上百条,而这些律令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明晰有序。然而随着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朝廷权威和传统纲常受到冲击,“厌常喜新,去朴从艳”成为一种时尚,僭越现象日益严重,而仇英将这些变化也描绘在他的《清明上河图》中。
二、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对士人服制的表现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上绘有大量的士人形象,而他们的服饰也极具明朝特色。明代政府规定:“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而士人最典型的服饰可能就是方巾、长袍。所谓的方巾,《三才图会》有云:“方巾,此即古所谓‘角巾’,制同云巾,特少云文,相传国初(明)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由于这种巾帽可随意搭配其他服装,所以深受士绅阶层钟爱。一般说来这种方巾以黑纱制成,折叠时呈倒梯形,展开时四角皆方,到了仇英生活的那个时代,方巾大小已由早期大小适中变得非常高大,成了名副其实的“峨冠”。
画中士人除了方巾,还喜戴一种“皂条软巾”的儒巾。与方巾为士子闲居所佩不同, 儒巾多为举人及未第学子所戴,这种帽巾由先秦时期的章甫演变而成,后成儒者之冠,故古代常以“章甫”代指儒生。
至于士人身上所服长袍,通过对《清图》中士人服饰的考察并结合史料记载,画中士绅便服面料以绸缎为主,上绘纹样,其制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如将这些长袍细化分类的话,又可分为直裰、缝掖等。
直裰始现于宋代,宋朝《云麓漫钞》谓:“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掇。”时以素布制成,对襟大袖,衣缘四周镶有黑边。而到了明代则变成士庶男子日常穿之便服,其形制材质亦有所变化,通常用纱、罗、绫、缎及苎麻织物制成,大襟交领,上下直通,下长过膝。当时官吏、士人还喜以缝掖为其燕居之服,其主要特点是袖子宽大而腋部收束,因其多为儒者所服,所以后来多为儒者的代称。
图中士大夫的另一大特征就是脚上的靴子,靴子种类繁多,以官靴为例,其靴面黑色,下用多层皮革、布帛、硬纸或木料制成厚底,外涂白粉或白漆,因此有“粉底皂靴”之称。
三、简朴的庶民服饰
普通下层百姓是市井生活的主体,《清图》中对此有着非常生动的描绘,这些人或荷担、或劳作,神态各异。由于朝廷法度和日常劳作的需要,他们的服饰看起来就相对简朴得多。
如首服,与士人高耸的冠巾不同,下层百姓的头饰就简单许多,图中男子除少数光着头的市井游民和垂髫童子外,大多带着一种称为“网巾”的头巾,“网巾”多以丝网编成,以帛作边,内引以小绳,穿过两侧耳边的小环,并在脑后及发髻处扎结固定,明朝成年男子以此防止头发散乱。朱元璋取“法束中原,四方平定”之意,在全国推广,当时男子会在冠礼上进行加裹网巾的程序,“人无贵贱皆裹之”,但百姓为劳作方便,多直接戴于头上。
至于服装,从《清图》中那些沿街叫卖的小贩、 酒家的跑堂伙计、船尾掌舵的水手等这些下层百姓来看,当时劳动者多着上衣下裤组成的“裋褐”,“裋” 通“竖”,竖裁之意,同时亦有童仆之意,“褐”指麻料、兽毛编织物,因此短褐亦可引申为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便服。从图上来看,这种衣裤一般以粗布制成,长度在臀部和膝盖上下,远行也有人会在裤腿处裹有行縢(即裹腿)。由于朝廷禁止百姓穿靴,因此百姓鞋履一般由布或草、麻制成,裋褐也成为地位卑下的人的代称。
四、明朝女子的服饰
“仇英本”中描绘了划桨的仕女、“武陵臺榭” 和“青楼”里的歌伎、环翠门前荡秋千的仕女,这些女子容貌端庄,体态匀称,削肩狭背,柳眉樱髻,形成一个个充满情趣的独立场景。而女子在公共场合出现机会的增多也是“仇本”与“张本”最大的不同,而她们的服饰也极具明朝特色。
以环翠门前荡秋千的仕女群像为例,场景中虽仅五六人,却代表了当时女子的典型装束,那个坐在踏板上正在荡秋千的女子,上着襦衣下穿齐腰长裙,图中女子所穿襦衣交领右衽、窄袖,中系腰带和宫绦,下穿多幅长裙,裙腰与腰部齐平,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这种装束充分继承和发扬唐宋时期的服饰特色。
而站在女子周围几位身着褙子的妇女恰恰展示了明朝女子另一种典型装束。褙子是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相传始于唐,宋元时开始流行于妇女当中,上自后妃,下及婢妾均可穿着。其形制为直领对襟,领、袖、襟、裾缘以阔边;衣长过膝,着时罩在襦袄之外。
综上所说,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明代中期江南的市井生活,也是我们研究明代服饰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真实生活,面对画中这些精美的服饰时,一种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摘要:明代服饰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仇英版《清明上河图》恰恰反映了这段时期苏州的市井生活,而画中众多人物的服饰装束,是我们研究明代服饰的重要参考史料。
7.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七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8.游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八
我站起身来,走向街道,到处是卖东西的、买东西的。这时,我耳边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朝声音的源头望去,呀!那不是苏轼吗?他怎么在这。我赶忙追上去,一把拉住了苏轼。苏轼转过头来,一脸吃惊地望着我。我不知所措,忘了我认识他,可他不认识我呀。我急中生智,背出了学过的苏轼的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谁曾想,苏轼听完,竟拍手叫好:“好诗!好诗!”我心里疑惑:这不是他自己写的诗吗?原来,苏轼还没有写这首《惠崇春江晚景》。
就在此时,一辆马车奔驰而过,我眼疾手快,将苏轼拉到一边,躲过了飞驰的马车。我问苏轼:“苏轼先生,您来这干什么?”苏轼缓缓答道:“我是上这集市来赶集的。”我低头看向苏轼的手里,只见他手里提着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一些生活必要的物品。苏轼接着问我:“小兄弟,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吃点东西,让我报答你的救命之恩,”
9.优秀作文:清明上河图 篇九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作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以长卷形式, 记录了北宋末年汴京 (今河南开封) 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不朽的作品。但遗憾的是, 从来没有一部全面描写《清明上河图》的音乐作品问世。而中国民族乐派作曲家史志有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变为音乐描述, 解析为15个主题画面, 以十八首色彩不同、风情各异的乐曲完成了这幅名震中外的盛世画卷与音乐的结合。乐曲分为《商队图》《田园图》《惊马图》《汴河图》《迎客图》《纤夫图》《乡情图》《搏浪图》《盛世图》《思乡图》《远航图》《看命图》《寺庙图》《赏鱼图》《城关图》《抬轿图》等乐章。作曲家绘声绘色地用音乐的形式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绘画所勾勒的北宋时的繁荣景观和《清明上河图》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和祥和的社会气氛。整个音乐作品亲切质朴, 充分展现了中原河南民俗文化的精髓。
这部作品以中国民族乐器表现力极强的胡琴家族为主来表现作品内容, 演奏家宋飞分别领奏二胡、坠胡、高胡、中胡、板胡、二弦、京胡、低音胡等胡琴族系, 而且与其他民族乐器, 如琵琶、三弦、古琴、古筝等结合演奏, 乐器的完美音色令人沉醉, 展现了中国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 这部作品将中国民族乐器的特点表现到了极致。
二、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性
这部作品完全是民族化的音乐语言, 作曲家大量使用了河南民间小调和音乐突出河南地域特色。据作曲家说, 他自己在1988年的时候就已经在河南收集了关于河南豫剧、曲剧等的音乐, 作曲家将收集到的许多豫剧、曲剧、越调、四平调等民歌素材, 融进了《清明上河图》的音乐中表现出了传统的语言韵律, 演奏家宋飞在演奏中更是注重保留了中原河南文化的方言韵味, 所以演奏者高超的拉弦技巧让听者仿佛亲临了距今千年的汴京, 重新去领略了当时北宋的风情和民生百态。
下面我将选择性的重点说明作曲家在作品中是如何运用民族性的乐器和河南地域性的曲调来表现作品民族化的语言性。
1.《商队图》
《商队图》整体是用河南小调写成。坠胡以明快流动节奏仿佛描述的是商队父子二人一路走一路打趣儿的快乐景象;音乐通过二胡与乐队的呼应, 主题再现之前的流动节奏和旋律则仿佛描述了两个小商童一路走一路顽皮的情景。
2.《田园图》
伴随着几声鸟的叽叽喳喳的叫声, 田园图音乐的部分开始了, 这是一段优美抒情性的旋律。主题旋律优美富于歌唱性, 让人百听不厌, 仿佛身临其境来感受田园美的气息, 陶醉在田园美梦中。尾声也随着几声叽叽喳喳的鸟声慢慢的结束了全曲。
3.《惊马图》
随着一声急促的马斯鸣的叫声, 乐曲进入了第三部分。演奏家用二胡来模仿马的叫声, 这首是全曲速度最快, 而且二胡技巧最难的一首, 主要表现的是马惊的时候, 人们在人群中所不同的紧张的反应。
4.《汴河图》
这是一首描写汴河两岸的风光的, 乐曲也是缓慢抒情的一段, 仿佛是二胡慢慢深切的在向人们诉说着汴河两岸人民的幸福安详的生活。
5.《迎客图》
在浑厚的中胡音色中, 表现了汴河北岸的小酒肆门前, 店伙计热情地迎接着刚上岸的食客的图景。
6.《乡情图》
随着欢快的有节奏型三弦音调的出现, 乡情图的音乐开始了。主题不断的重现, 仿佛是展现了汴河南岸扶柳下, 描述的是一高一矮两个老乡在闲谈的情景。
7.《盛世图》
在高胡明亮抒情和活泼跳跃的旋律和富有歌唱性的优美音符中, 表现了当时汴河两岸的繁衍生息的人们自信、宽容, 对人民创造出的盛世图景和兴奋生活满怀喜悦和自豪。
8.《思乡图》
乐曲以梦幻式的音型开始, 二胡以深情的旋律色彩使人们产生了淡淡的思绪。这部分旋律是运用了河南信阳的民间曲调加以改变的, 弦乐队间奏的起伏仿佛真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而乐曲的节奏也同时活跃起来, 进入中段音乐出现了新的主题, 板胡以高亢、热烈、欢快的曲调, 仿佛是一个人在描述家乡的每一幕动人的场景。
9.《看命图》
《算命图》听起来仿佛是人物之间诙谐的对话。三弦的诙谐、幽默的音型把人们带入了算命先生的场所, 坠胡演奏出的形象的表现的是一个老谋深算的算命先生, 跳动的、明快的板胡、坠胡则正式以神算先生的口吻讲述起算命者未知的命运;乐队的节奏也好似七嘴八舌的吹嘘算命先生的神道。
1 0.《赏鱼图》
二弦表现的《赏鱼图》的主题表现出了赏鱼人随着河中的鱼儿起伏欢畅的心情。
1 1.《抬轿图》
作为整部作品的最后一部分, 作曲家甚至直接把两首河南豫剧的音调大胆直接写入了作品中, 采用以坠胡、中胡、二胡演奏河南民间音调《抬花轿》《花木兰》的音调和曲剧《卷席筒》, 一开始运用传统豫剧小调《抬花轿》的主题, 让熟悉河南豫剧的人听起来是久违的亲切, 再配以西洋弦乐的跳动感, 生动的描绘了抬轿的人儿踩着小调的节奏, 扭动着腰肢, 步伐轻盈自如, 乐曲音调处处涌动着欢悦和谐的气氛;让人过耳不忘。可见, 作曲家史志有用这种民族化的音乐语言使得作品更能为大众所接受。
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力图表现《清明上河图》所具有的时代精神与祥和的社会气氛, 对于《清明上河图》这样一部宏伟的画卷, 作曲家史志有还要有意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 所以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出现更好的续集的作品, 如果出现, 它将一定会更精彩……
摘要:中国民族乐派作曲家史志有创作的大型音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可谓是集中国民族音乐及语言元素之大成, 而演义的一部盛世的民俗经典。这是一部以中国古代名画来歌颂今天盛世中国辉煌的音乐巨作。本文主要以说明作品中运用中国民族乐器胡琴族乐器所演奏的民间曲调及作品中所具有的显著的中原河南地域风格音乐来说明作曲家所要表现出的深刻的民族性。
关键词:史志有,清明上河图,民族性
参考文献
[1].史志有.宋飞让我找准创作方向.《北方音乐》[J].2007年04期
10.游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十
桥上人流翻滚、车水马龙,一些小商小贩在桥头吆喝着、叫卖着,桥下就是汴河了,水波荡漾,几条货船正要从桥下慢悠悠地穿过,船吃水很深,应该装的是送往京城的大米吧,桥栏杆上的石狮子,一个个怒目圆睁看着我,仿佛知道我是一个八百年后的游人。走下虹桥往右拐,就是汴州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了,踩着宽大厚实的青石板路,看到街道两边各种各样的店铺,有一处古玩店店里,有写着“三十六计”的竹筒,有画着各式各样图案的扇子,有用香木雕成的手镯,还有用青铜制作的小香炉,真是让我眼花缭乱,爱不释手。
走出古玩店,看见前面不远处挂着一面黄色的三角旗,旗上写着硕大的“酒”字,门口摆着一排大酒坛子,进了店,店里有四张小方木桌,每张桌子上都摆了几个喝酒的大碗和一个酒坛子,完全可以想象,京城的百姓和船夫们每次到这里饮酒的场景,他们围坐在小饭桌上点,几个下酒的菜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说着8前的某段繁华昌盛。
11.游清明上河图初中作文 篇十一
作者张择端系宋徽宗时画院高手,字正道,山东东武(今诸城县)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这幅画描绘的是北宋时汴京的繁荣景象。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8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
长卷打开,茂盛的树林,几块整整齐齐的农田,和天空中飞舞的鸟儿,一列归来的队伍慢悠悠的走着。农田之前,临时搭建的戏台上正在演出,密密麻麻的人群围着观看。远处是稀少的房屋。
几只庞大的航船在纤夫的引拉下,缓缓的向河岸靠近。几个欢快的孩童,在无忧无虑的玩耍着。不少的人正在悠悠的向城市内走去,有的赶着牲畜,有的带着货物,有的背着行李。气势恢宏的拱桥虹桥上人来人往,一只巨大的货船正带过桥,有的人在驻足观看或喊着什么。
转眼间,城门出现,一片繁华的景象浮现。来来往往的行人,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有的在匆匆忙忙的赶路。绿树房屋交相辉映,大小各异的房屋,有的豪华,有的简单。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富丽堂皇的宫殿映入眼帘,平静的河面上唯有极少的船只,或行驶,或停泊。各种古色古香庭院在绿树的遮掩下,伸出曲折的路。稀少的行人,使之更加幽静。
12.优秀作文:清明上河图 篇十二
在打开这本小说时, 小说文字所散发着的乡土气息和略带传奇的民间传说不禁让人联想到了贾平凹, 王半仙在小说中的穿插像是《废都》中的疯老头, 关于夏候店的传说故事勾人心弦, 让人饶有兴致。而随后双主人公——夏丛峥、夏从顾, 他们的穷苦求学又似乎是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的翻版。当主人公的命运在时代变迁中拉长之后, 经历的波折与动荡又让人联想到了七年前余华那震惊文坛的百万巨作《兄弟》, 同样是纯朴情谊在现实中的煎熬, 人心在繁华中的堕落。但作者在小说中展现建设问题所体出的专业性又不得不让人承认, 这就是一本如假包换建筑产业小说, 作者通过小说人物展示了自己许多构想。
从主人公的定名便可以看出两人的发展道路差异, 丛峥, 谐音从政;丛顾, 谐音从贾 (商) , 但无奈他们姓了夏 (谐音瞎) 。在中国气象万千的城镇化过程中, 政府和商人起着关键作用, 个人命运的故事很多时候是时代的载体, 夏丛峥、夏从顾的命运则紧紧与城乡巨变联系在一起。
在小说中, 原本两个淳朴的乡村少年, 他们一心只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求学来改变原本困苦的家庭, 这是无可厚非的, 甚至是激励人心的。长大之后的夏丛峥、夏从顾却不得不面对情感和金钱的考验, 而官场也从来不是这两个少年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夏丛峥、夏从顾并不是无能的腐败者, 在专业能力方面, 他们可谓是精英人才, 在城市建设上他们体现了自己的才能。作者对于两位主人公多少带着一些怜悯与同情, 纵然最后他们伏法被抓, 也还是给了他们一个未来的希望。并不是说夏丛峥、夏从顾的腐败是环境造成的, 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 人们往往要经历更多的考验, 需要更加坚强的意志。
13.大班优秀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 篇十三
【活动目标】
1、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画面所表现的繁荣与热闹。
2、欣赏画面上的人、物及人们的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的美。
【活动准备】
1、挂图16号。
2、家长帮助幼儿了解北宋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它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位置。
3、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清明的时候会和家里人做什么?你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清明节期间做些什么吗?我这里有一幅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画,名字叫《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这幅画很长,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部分画面。(教师事先准备有关张择端的`相关事迹)
二、欣赏整体画面。
教师出示挂图,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看来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热闹,繁荣)
三、欣赏画面中的人和物。
幼儿观察讨论。
提问:画面中桥上、桥下及桥边各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那时候人们使用哪些交通工具?
那时候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见过这样的房子吗?在哪里见过?和现在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集体交流,进一步欣赏。
各种人:桥上的行人、卖东西的人、看热闹的人、桥下的人、船上的人、桥边店里的人。
各种交通工具:毛驴、马、独轮车、轿子、船等。
各种建筑:桥、茶馆、饭店等。
四、总结。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千年前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桥头繁荣热闹的景象。这幅画总长528.7厘米,一共画了1643个人,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在我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说《清明上河图》是和珍贵的。现在它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
五、学学画画。
14.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十四
张择端花这幅画,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就有五百多个,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六百多个:有劳累的脚夫,有贪玩的小孩,有船上的船主,有挑着柴的老百姓,有酒店老板和贵夫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都画在上面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弓箭商,饰品坊,水果店……走在大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坐着轿子,有的挑着柴 ,有的牵着牛,有的推着车……有的悠闲地喝着酒。画面上的这些人,又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画右面一棵柳树下面的情景:一只船的右边,有八个人一块使劲的划着一支桨,看着很累,后面一个人努力地掌着陀,虽然背着脸,但是还看得出他非常紧张……你看,张择端的画,是多么传神呀!
15.清明祭 篇十五
每年清明, 漫山遍野都是扫墓的人潮, 我们也在父亲的带领下, 携带酒食果品和纸钱, 随着人群, 慢慢上山, 边走边聊, 好不热闹, 孩子们大叫大嚷, 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娇嫩的童音, 大呼小叫地喊着要找老奶奶, 更使人觉得像是回家, 而不像是扫墓。
蜿蜒的西岩山道山, 万头攒动, 香花素果, 浓香四溢, 远远望去, 好像是一个朝圣的行列, 整个民族都投入了, 一派朴实诚恳的风味, 祭拜祖先, 饮水思源, 感恩图报, 生生不息, 天人合一, 生死不隔, 古与今, 圣与俗, 一切一切, 浑然一体。
西岩山上, 人山人海, 扶老携幼, 浩浩荡荡, 大家长幼有序, 虽然山高路远, 却没有丝毫倦容, 不知不觉, 便来到了山头祭祀的坟茔。有的弯腰除草, 有的焚香祭拜, 有的低头默祷, 冥币漫天, 香烛遍地, 香烟袅袅, 烛花暴跳, 香火味和鞭炮声飘荡在坟茔上空, 让人久久挥之不去。
我默默地望着坟茔, 几多感慨油然而生。
岁岁年年, 年年岁岁, 壮的老了, 小的壮了, 历史只顾自己向前走, 不顾人世的沧桑。
第一次遇见死亡, 是爷爷的丧礼, 癌症对他做了一个鬼脸, 他就跟着去了。自然的铁律不由分说决定了一切, 勤劳的爷爷不光能行军打仗, 还能耕种良田, 而且还精通音律, 吹拉弹唱无所不能, 然而, 这一切又能怎么样呢?爷爷去世后, 善良的奶奶成天以文笔抒发对他的殷殷思念, 深深的爱, 绵绵的情, 都写进了这一笔一笔的文字里。
直到有一天, 奶奶的文笔忽然不动了, 微风从文卷上拂过, 生命的气息离开了那里, 也化作一缕青烟随着爷爷去了。
这就是生命吗?记忆里, 奶奶雪白的脸上总是绽放着花朵般的微笑, 能言善辩, 温和良善, 不光会写诗文, 还能歌善舞, 几十年伴着爷爷的音律载歌载舞, 琴瑟和鸣, 俨然一对神仙眷侣。
白云悠悠, 长风拂拂, 人世的沧桑谁能预料我在想, 如果请上坟的人每人都来讲讲逝者的故事, 那叹息之声恐怕连天地都装不下了。
长空漫漫, 山风习习, 种种往事, 蓦地涌上心头。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母亲年纪轻轻便离去了, 记忆里, 母亲心灵手巧, 既能唱歌, 又能演戏, 她的记忆好到看歌词过目不忘, 她那绝妙的口才就是十个戏子也斗不过她。她那灵巧的手指既能描花, 又能绣凤, 她纺织的床单色彩美观, 织出的鞋垫图案新颖, 绣出的十字绣更是巧夺天工, 常被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借去仿做。
【优秀作文:清明上河图】推荐阅读:
清明扫墓烈士优秀作文07-07
漫谈清明文化优秀作文08-14
清明节节日优秀作文07-23
清明节优秀作文摘抄09-15
清明节主题优秀作文10-08
关于清明节祭英烈征文学生优秀作文09-07
到外婆家过清明节优秀作文350字07-04
《清明》优秀教案07-19
幼儿园大班优秀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及教学反思5则范文07-12
清明节扫墓少先队员代表优秀发言稿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