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生活艺术的散文(精选8篇)
1.简单的生活艺术的散文 篇一
我的简单生活-散文
在生活里不想着依赖谁,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精彩!
我自己会煮饭、烧菜,饿了绝不会亏待自己。
天气冷了我会记得穿多点衣服,因为我已是成年人了,而且我比较注重锻炼。
晚上我会按时睡觉不会失眠,更不会踢被子,因为我总是把别人的给抢了哈哈。
生病吃药自己会懂得照顾自己,自己长大了知道什么重要嘛。
心里不爽的时候我就使劲的吃,一下就好了,没有过不去的砍。
哦、对了,我平时老是那么多的话怎么办呢,还是不要说了改成听音乐行了,还可以陶冶情操。嘻嘻!
晚上黑了不敢出去就乖乖睡觉那也别去就行了。
找到自己的爱好那会来别人说的`那么多孤单哦,所以我从不觉得孤单。
压力大了怎么办化为动力呗,因为只要人活着就会有希望。
我自己可以养活自己所以没有别人一样行。虽然别人养着好可还是自己最可靠。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
似乎生活里这大大小小的事也就那么点事,一个人都可以做完了,如果要个男朋友还真有点浪费别人的实力!
干嘛装的那么弱小哦,一切自己搞定不是OK啦!
其实什么都是习惯,问题是习惯可以改,现在起就像之前一样吧,多潇洒啊!想干嘛干嘛去有那么多的在乎啊。
那些所谓的在乎真有点搞得自己神志不清,人都要抑郁死掉,爱干嘛干嘛去吧。
是你的抢不走,不是你的不抢也会走。
看看镜子里的我真的憔悴了许多,我要好好补回来,人就一辈子啊。更何况年轻也就二十几年,此刻的时机不可错过啊。
春暖花开、新生活开始了。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呢?
2.简单的生活艺术的散文 篇二
一、崇尚简单的物质生活
哲学家芒福德在1926年指出:“梭罗也许是唯一的停下来并写出他的丰富体验的人。在人们四处奔波的时代, 他保持着平静;在人们拼命挣钱的时代, 他坚守着简朴。” (1)
梭罗始终坚持对商业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社会流俗的深刻批判。“我曾遇见过多少个可怜的、始终不变的灵魂啊, 他们几乎被重负压垮, 喘息着爬行在生活的道路上”。“大多数人……被人为的生活忧虑和不必要的艰苦劳作所控制, 而不能采摘生活中的美果。……一天又一天, 没有一点闲暇来使得自己真正地完善;……他没有时间使自己变得不只是一架机器”。“他们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获得一种生活并保持那种生活之上。”梭罗认为, 这是“单调而绝望的生活”。 (2) 现代人何以承受并推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重负, 梭罗认为, 是因为每个人从一开始就被套入一个范式, 财富、地位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人们按照范式的要求取得所谓的成功便沾沾自喜, 反之则懊恼不已;企图超越范式的人, 几乎都要遭到社会的反感和唾弃。正如康科德镇的居民无法理解梭罗整天在野外游荡。在《瓦尔登湖》里梭罗反复呼吁:“简单, 简单, 简单吧!……简单些吧, 再简单些吧!”“据信仰和经验我确信, 如果我们愿意生活得简单而明智, 那么, 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就非但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乐事。”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生活变得“与大自然同样简单呢”?“对于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来说, 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厉行节约, 厉行比斯巴达人更为简朴的生活方式并同时提升生活目标”。 (3)
二、尊崇高尚的精神生活
哲学家芒福德在1926年指出:“简单化没有使梭罗走向头脑简单的狂热, 却使他走向了更高的文明。”“梭罗或许将成为一个预言般的人物, 新时代也许将给他的思想和人性崇高的评价。” (4) 芒福德的预言透过历史尘埃闪烁智者的真知灼见。今天现代人不约而同地重读梭罗, 反思和提炼简单生活的丰富广博的蕴义。
在梭罗看来, 有价值的、高尚的生活目标, 是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和精神生活的丰富, 人的发展也绝不是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的占有, 而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 是人格的提升, 是在与自然越来越和谐的同时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和谐。贝特对于梭罗的理念是这样解读的:“梭罗的‘审慎地生活’就是说要生活得有思想、有观察, 将思想的语言和外部的世界协调起来, 要承认尽管我们借助于语言认识事物, 我们也不能与世界脱离而生活。因为文化和环境结合在一张复杂而精致的网中。” (5) 梭罗把目光和思想投入大自然, 相信自然能增进人的道德, 因为自然的简朴、纯洁和美是衡量我们的道德自然 (mora nature) 的参照点。梭罗相信自然能够医治道德罪恶, 因为道德的恶是在社会中滋生出来的, 所以需要自然来解毒, “我们也应该时不时地挪动挪动, 到田野和森林里远足, 以晾晒我们的生命, 饿死我们身上的罪恶”。 (6)
三、特立独行的实践者
从1845年7月4日开始, 梭罗在康科德郊外瓦尔登湖畔的一座小木屋里隐居了26个月, 目的是要证明:人完全可以活得更简单、更质朴;简单生活本身并不是目的, 目的是以物质生活的尽量简单换来精神生活的最大丰富。反之, 即使人占有了全世界, 但却输掉了自己的灵魂, 又有何益?
20世纪中叶, 美国波士顿的一对夫妇曾像梭罗那样走向荒野中生活, 并以其经历写了一本书:《以丛林为家:今日过梭罗的生活》 (At Home in the Woods:Living the Life of ThoreauToday) 。书中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们走向荒野, 是因为一百年前有个人写了一本书。”有位叫做安妮·拉巴斯蒂 (Anne LaBastille) 的现代女性远离尘嚣, 在位于美国东北部山脉中的黑熊湖畔建了一所小木屋,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今一直居住在那里, 并以亲身经历写了题为《林中女居民》 (Woodswoman) 的系列丛书, 记述了作者几十年来生活在荒野中的经历与感受、梦想与沉思。由此我们可见, 梭罗的魅力有多么强烈。那不仅是一种“迟到的辉煌”, 而且是一种经久不衰的“真实的辉煌”。
四、简单生活的当代意义
当下人们越来越痴狂于奢侈繁复的现代生活, 追随永无止境的物质需求和消费主义, 疲于奔命, 却内心空虚;自然环境在人类的贪婪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要从根本上缓解这场人类的危机, 必须挖掘并揭示其思想文化根源, 揭示人类的思想、文化、科技、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恶劣态度和竭泽而渔式的行为, 进而促进人类的思想文化变革。正是从这个层面说, 梭罗的简单生活观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简单生活并非倡导当代人像梭罗一样隐居于山水中, 而是呼吁人们在现有的文明社会里简化物质生活, 把人的物质需求和消费需要限制在生态系统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 并腾出时间和空间与自然交流和保护自然, 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美学品位。这是简单生活理念的对今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DavidMazel, A Century of Early Ecocriticism, Athen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1.
[2]Henry David Thoreau, Walden,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3.散文教学中的生活及其艺术世界 篇三
首先是就文读文。教师在教学中忽略生活中的我的存在。郁达夫说:“现在散文的最大特征,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多表现的个性特征比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现代散文更带有自叙传色彩。”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作家刘锡庆说:“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他在有关文章中,充分运用了郁达夫、林语堂、周作人、叶圣陶等人的观点,反复强调散文必须有个“我”,不管任何情况,无我决不可取。散文阅读与小说阅读的不同在于,小说救人无文,文学界流行的话来说,小说写好了作家就死了。散文抒发作家独特的感受,抒发作家真实的个性生活感受为第一要义,不管是叙事、抒情、说理,也不管是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其实质都是抒我之情、表我之意、言我之志,散文贵在有我。品读散文的关键就是体会作者的个性感情,微妙的情绪,独特的感悟,散文阅读与人要联系起来,通过作品与作者联系起来,通过作家这个人分享这个作品,忽视作者的存在,往往造成阅读的偏差。我教学《柳叶儿》时,就把课文的阅读教学与宋学孟联系起来,在那个生活艰难的岁月里,一个八岁的男孩,如果忽视作者的存在,或许真的认为柳叶儿吃起来还不错,很快乐,就理解错了。
其次是就文教文。这种教学法忽略生活挖掘,习惯性地教学散文内容,只教学散文的一般性的特征,与当下所阅读的具体篇目具有的个性不吻合,拘泥形式特征,忽略了散文的本质特征。很多学者指出,形散而神不散充其量只能概括散文的部分特征。套用这种说法,还有散文形不散而神散,形不散神不散,形神聚散。形散神不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部分具有解释力,只是选材、布局的角度揭示了部分散文的形式特征。把这一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散文教得像一类散文。散文教学不考虑文本的特征,是教学的又一大误区。恰当做法是:这是一篇散文,这是一篇xxx的抒情散文,这是一篇xxx个性化语言表达独特感情的抒情散文。如果这样,逐层下移,具体分析,就会发现这篇散文独特的体式独有的内涵,从而确定最值得教的内容。《柳叶儿》这篇课文集中描写抢柳叶、吃柳叶的情形,形不散而神散,柳叶儿不好吃很苦,苦中有乐。其实,于海婴解读这篇课文时,说写乐衬托苦,写特殊情况下的生活之苦是神之所在,这篇课文是形不散神不散。
最后是就文说文。这种教法,忽略了散文是生活艺术表现。每看到一篇散文教师沉浸文本内容不能自拔。教材散文大多包含作者的智慧和人文精神,学习语文课程的人文精华,是语文应有之义。除此以外,语文教学还必须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落实指导思想。不仅要理解内容,理解说什么,还要理解表达方法,理解怎么说,以便在写作中运用表达经验,模仿、创新表达经验,是散文教学的落脚点。这不单纯是技巧、技能的问题。关注怎么说的问题,必须关注作者的心灵、语文内容的人文陶冶。教学《柳叶儿》时,可以带领学生在品尝、品味品说中感受柳叶的现实生活,用柳叶的现实生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如何走进散文的艺术世界?
首先是品人。梁实秋说:“一切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脑子里的思想情绪翻译成文字。”可以这样说,文因人异。每一种人,有一种散文。品读散文倾听作者的心声,是散文教学的第一目标。散文教学首先应该教学生品读散文中的人。散文不同于诗歌的音韵节奏、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和戏剧的矛盾冲突,散文中呈现作者的个人思想和情绪甚至是生活的原生态的再现。散文丰富的精神内涵源于作者个性精神的丰富性。散文作者都是独立、自由、多面的。散文教学着力于品读作者真实的感受、想法,着力街市作者所给予的人物和主观描写中的感受和情境,品出作者这个人。教学《藤野先生》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藤野先生的层面上。教学时,让学生找出作者对藤野外貌、语言、交往的片段描写,认识藤野这个人,但进一步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对藤野先生的描绘中读懂对老师的情感,认识鲁迅这个人。
其次是品情。散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品情,散文是言情的艺术,情感是抽象的,必须通过语言符号表现出来。作者因情发而为文,文摆在面前,可以诵读品出情感。正如叶圣陶所说:“情感的东西看不到,闻不到,似乎就在于诵读,用口面诵。”散文教学可以设身处地地涵泳,激发已有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认识感受形象的特点,达到美的教育和人生真谛的感悟,获得高层次的额精神境界,这样的散文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精神实质和人格规范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柳叶儿》的情感抒发是充分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读苦与乐,还有祖母和家人对我的疼爱之情、家乡人对柳叶的救命之情。
4.简单的去生活散文阅读 篇四
世上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也不是已失去,而是把握现在的幸福。昨晚在一片翻江倒海中又重温了这句话。甚至直到现在,仍是不明所以的战栗难安。
于是又摸过手机,给姐姐发短信。告诉她说最近自己好象又不好了。似乎在这个时候想到的可以让自己平复的只有她而已了。姐姐说她过的很好,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和爱。我突然觉得自己很自私,担心是不是打扰到她的生活。然后慌慌张张的对她说,姐姐,我还是挺好的,很多事情都真的可以很干净的放下了,只是就像人的伤口一样,在阴天的时候会疼一下。很快好的。我说我们还可以是相互取暖的人吗,我说我们还可以彼此深爱吗?等发完了自己都觉得有矫情的嫌疑了。姐姐说当然啊,只想对你说四个字,简单生活。
突然想起前段时间一个帖子里我还告诉别人的话,我对别人说,开心很简单,也最重要。
在很长的一段时日里,每日奔忙,有时候觉得很辛苦,但却前所未有的知足快乐。似乎才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心境也前所未有的安宁起来。
还记得有天中午在办公室的时候阿妙摊开我的手掌心给我算命。她说,你的掌纹也蛮干净的嘛,然后就自顾自的大笑起来。害我一人在那发呆。我说你笑什么啊,她歇了歇才告诉我,你看你的命运线,到了35岁以后就没有了。我说那怎么了?那说明你到那个时候就坐回家了,有人养你了哦~~~说罢大家都笑起来。我也随之尴尬的笑起来。又惊呼,你哄小孩子呢,谁养的起我啊,我看自己是天生的劳碌命,估计是到35岁才能结婚了。
有个男生就很认真的问我,你男朋友很有钱吧?我手里端着的咖啡差点没撒出来,对他说,你给我介绍一个?他一脸不屑的对我说,谦虚,你看你,每天精神焕发,而且看你的样子也一定是有男朋友,而且幸福美满的那种。你这样的女孩子,普通人看不上,如果有朋友,一定是很事业的那种。大家竟一致点头。我苦笑。已经不只一人对我单身的状态产生过怀疑了。还是不去辩解什么。但很高兴的,是自己在别人眼里原来是如此朝气的一个人了。我真的做到了。
我过自己的生活,我有自己的快乐。
可是,很突兀的,昨晚又有先前那种深重的疼黑压压的袭过来,让我无处可躲。就又不能自已了。我是一直都对自己这样的状态束手无策的。越想安静就越不能安静,最后才发现,手心也出了细细密密的汗。
再逼问自己为什么的时候,竟不能言。可能真的是周期性的,到了变天的时候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冒出来。可自己都找不到出口。
昨晚在QQ上遇到以前在坛子上认识的一个绝对的`家属美女。暑假的时候在我这里待了两天。那个时候和她男朋友还不是很稳定,对于她的全心付出可却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很是伤心,在我面前还哭过鼻子。现在在北京实习。和我嘻嘻哈哈了半天她突然对我说,已经习惯现在这样安稳平静的生活,觉得自己没追求的样子还是挺好的,虽然懒了点。最后还说
,我们大家都是懒人啊,所以还是少折腾自己比较好,呵呵。我说对啊,你这个幸福的小女人,有个坚实的肩膀让你靠了。她笑说幸好我早遇到你了,看现在的坛子真的是乌烟瘴气,都不敢去了。以前的她是多跋扈的一个女孩子,被宠坏了的样子,可遇到他之后甘心收好自己所有的骄傲和锋芒,为了他忍,为了他等,为了他放弃很多好的机会,为了他下决心考研考到北京,为了他现在每天来回坐四个小时的公车去实习的地方可幸运的是,她所有的这些付出都给了对的人,给了懂得珍惜她的人,给了认真也负责的人。所以,当她对我说他要在11月带她回家参加自己妹妹婚礼的时候我一点不惊讶。谁说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的?
我们都是普通人,也终究要过平凡的生活。
也许,对于普通人来说,要过好自己简单生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对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然后安心度日。即使遇到错的,也要及时调整,不与错的纠缠,不继续纵容自己错下去。
那么,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
5.简单生活散文 篇五
刚才我去饮食店吃午饭,一个很矮小的男人走过来和我打招呼:“梅小姐好!”我一时想不起来他是谁,好尴尬!高个女孩走过来,用上海说:“梅姐,忘记我们了吗?我们去过你店里好多次了,你都不在。他是村上春崎,在你这里借的房子,在高桥上班...”我想起来了,两年前这个小个日本男人在我们店里借了一套4000元的二房,好快啊,都那么长时间了。客户太多了,有的记不起来了!他们真有心,还能叫出我的名字。年轻真好,好羡慕他们!
女孩170公分左右,那日本男人160公分左右,还没我高。他们告诉我他们要结婚了,准备买房。看上去是那么不般配,日本男人是个高级工程师,与高桥一企业签了三年的合同,女孩是翻译,男人很腼腆,和我说话都脸红。我第一次看到他们时,觉得两个人走在一起很滑稽的感受,上海女孩很漂亮。世事难料,姻缘天定,我有点相信这句话了。年轻就是资本,可以选择!
年轻的时候好虚荣,找对象,先看长相,再看其他,结果找了个英俊潇洒的男人为夫,最后还是各奔东西。随着年纪的增长,感悟也会有许多。任何人都知道,找伴侣一定要注重人品,长相不重要,可是我们对人的第一印象还是他的长相,有时觉得外貌不舒服,就把他打入冷宫了。不给他机会,说不定他是个最适合的人选。
年轻的时候不懂事,不听爸爸妈妈的话,门当户对不完全正确,可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差不多的生长环境、相似的家庭背景,沟通起来会顺利很多。从很多不幸婚姻中看到,两个人各方面不能相差太多,否则互补太困难了。中间代沟已很大,再费力去填满,还有什么时间去浪漫,去谈情说爱啊!
年轻的时候自私,只强调自己的感受,不顾家人的心情,只要浅表的爱意,不懂爱情的`真正含义。步入婚姻才明白一切都不尽然,简单、重复的日子让生活失去了鲜活的色彩。悬殊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无法把两个人距离拉近,自己的婚姻把自己带进了无尽的黑暗深渊。
常常有人问我,心目中的男人是什么样子 。他可以没有银行存款,但是他必须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每天的生活没有经济收入就没法过下去;他可以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但他的父母应该是正直的,与家人相处直接影响夫妻感情;他可以外貌平平,但是他要幽默感,生活不能缺少情趣;他可以有爱情历史,但是现在他心里必须只有一个女人,爱情要专一;他可以没钱、也可以没貌,他要有健康的身体,因为有了健康就有了一切的基础;他可以无出众才华,但是他要心胸坦荡、为人君子,人的品质是首要。这就是我对男人的要求,不多也不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
有个网友和我谈起他的太太,是个什么都要管的女人,他们是自己的私人企业,很多事情可以不用太太插手,她样样都热情过问。他们已经有数目可观的收入了,可他的太太还是孜孜不倦地追求金钱,不关心他,不关心家庭,还常常弄得他在单位没面子,他是老板。他问我,我会怎么做?我说:我会回到家里,做个专职太太,他外面辛苦一天了,我会给他端上我烧的热饭菜,泡上一杯热茶,陪他坐坐,聊聊天,让他放松,感觉真的回到家里。基本的生活保障了,就应该提高生活质量,男人、女人整天都呆在外面,赚那么多钱不会享受生活,钱就是废纸。我一直认为女人应该自强、自立、自爱,有时也要变通的,自己的男人已很强了,那就退让一些,不要去争什么,一家人嘛!女人还是要温柔体贴,家是两个人的家。说不出大道理,女人可以很强,也不要太咄咄逼人了!
6.简单生活优美散文 篇六
是什么使得那些高贵家族走向没落的?
那种造成国家委靡不振和崩溃毁灭的奢侈,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呢?我们能确定在我们的生活里没有这些东西吗?
哲学家始终走在时代前面,即便在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如此。他不像他同时代的人那样地吃喝、居住、穿着和取暖。一个人如果不用比别人更优越的方法去保持他生命的热度,又怎能成为一位哲学家呢?
当一个人用我前面描述过的那些方式求得了温暖,那他接下来还需要什么呢?
肯定不是想要更多同种类型的温暖,像更多、更丰富的食物,更宽敞、更豪华的住所,更多样、更精美的衣服,更多、更持久、更灼热的火炉,等等。当他得到了这些生命所必需的东西之后,便会去选择别的东西而不必再贪得无厌地谋求同样的多余物了;也就是说,这时应该在生活上大胆进取,摆脱更加卑微的劳作而去享受假期。
土壤看来是适宜于种子的,因为种子已经把它的胚根向地下深扎了,然后它可以满怀信心地使茎枝向上面伸展。为什么人在土壤里扎下根之后,却无法同样地向天空伸展呢?因为那些更高贵的植物的价值是由远离地面的、最后在空气和日光中结成的果实来评定的,它们受到的待遇与那些卑微的蔬菜不同,蔬菜尽管可能是两年生 a 的植物,那也只是被培植到生好了根茎时为止,而且为了要让根茎长大常会把上面的枝叶剪掉,使得大多数人在它们开花的季节都不能将它们辨认出来。
我并不是想给那些具有坚强勇敢性格的人制定什么规章,因为他们无论是在天堂还是在地狱都会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们营造的房屋甚至比最富有的人更宏伟,他们也更加挥金如土,却不至于使自己穷困潦倒,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如果确实有像人们设想的如上面的这种人存在的话;我也无意给另外一些人制定规章,他们是从事物的真实情况中得到鼓舞和灵感,并像情侣那样情投意合,珍惜着此情此景——在某种程度上,我也将自己列入这类人中。
我的这番话不是对那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居乐业的人说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安居乐业。我主要是对那些心怀不满的人说这番话的,他们在本能够改善生活的时候,偏偏只是懒洋洋地抱怨命运维艰和他们那个时代的悲惨。
7.对音乐艺术与散文艺术异同的比较 篇七
任何艺术都由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呈现手段, 运用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媒介材料进行艺术创作, 从而使这一艺术门类形成于区别其他的美学与艺术特征。中国艺术讲求“形神兼备”, 重神而不轻形, 这其中的“形”就是艺术的形式, 而艺术形式的最直接构成就在于艺术材料的使用。音乐艺术语言包括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等, 同时还可以由不同的声乐和器乐来表现, 散文艺术材料主要以语言为主并塑造形象, 但音乐的具象性与语言的模糊性, 便涉及了二者表现形式的丰富程度不同。所以我们在《金蛇狂舞》中体会动感热烈, 在《白毛女》中体味喜儿的情愫与凄凉, 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感受优美与清丽, 在贝多芬作品中感受宏大与奔放。不同的音乐作品不同的艺术材料运用都会带来不同的作品情绪和表现, 相比之下的散文艺术则要淡雅很多, 它只通过不同风格的语言材料表现, 作品的丰富性与区别也产生于语言的内在张力, 却并不明晰。琦君的散文《髻》与冰心的散文《往事》都为回忆名篇, 但两位并不相同的女作家在书写“思念”这一感情时却都使用了很相似的淡淡惆怅的语言。就两种艺术自身来说, 不同的材料性质也会造成创作风格的不同。“弦、指、音、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著作《溪山琴况》中所重点指出的, 其中“弦”所指的就是不同乐器媒介, 所呈现的声音效果也不尽相同。比如相较均为弦乐器的小提琴与二胡, 前者音色清脆阳光欢快明亮, 后者则更显沉稳怀旧哀婉闷骚;在散文中, 多使用通俗语汇的文章或明白畅晓或言近止远, 而用词晦涩的篇目多呈现隐晦曲折、意味深长之感。这样, 在艺术材料这一角度, 音乐艺术与散文艺术都需要各自媒介材料的运用构成艺术作品, 但构成的丰富性却有不同, 而且两艺术内部自身构成的材料性质也影响艺术创作的呈现。再者, 音乐的语言媒介非常丰富, 且形式差异明显。反观散文艺术, 各个国家的书写语言不同, 但终究不会产生像音乐媒介那样的极富差异的表现力。
二.艺术作品角度——音乐与散文艺术作品再现与表现方式的异同
张璪在做中国画时提出著名的“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清代绘画大师石涛也以一句生动至极的“搜尽奇峰打草稿”阐述了美术创作需要的历练。二者提出的艺术从生活中来又反映生活, 适于各种艺术之中。在这一方式上, 音乐艺术与散文艺术不谋而合。《西湖十景》《在中亚西亚草原上》都是用音乐写景, 音符中仿佛有着如真境般的美景;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后的佳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呈现了作家不同的所见所闻所感。二者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 但更多的都在于其表现性和抒情性。中国传统美学强调“歌以叙志, 舞以宣情”, 黑格尔认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 它直接针对着心情。”由此可见, 音乐艺术是最具主观情感表现性的艺术, 例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等描绘景色的作品, 情更胜景;相比较言, 散文艺术再现的比重要更大, 如《荷塘月色》, 它以“漂亮和缜密”的写法, 打破了“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完成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 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如这般极富散文语言美感的写景之作, 无不是情景交融, 不可偏废。
三.艺术鉴赏角度
1. 音乐与散文艺术鉴赏能力的异同
接受美学非常重视艺术的鉴赏。音乐艺术由于具有极强的广阔性, 这一点连文学甚至也无法比肩, 因为它综合了太多因素, 它把我们内心的感情用最直接和单纯的方式呈现出来, 将物与我、客体与主体融合在一起, 甚至消解了物和客体, 具有一种鉴赏和接受的普遍性。音乐给人的印象很直观很快, 几秒甚至瞬间就可以体会到, 比语言更具世界性和普遍性。听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 即使并不了解音乐家本人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依然可以注意到那缓慢沉重的节奏下感知出那种无法排遣的矛盾情感与沉痛剧烈的忧伤;然而散文艺术作为语言艺术具有间接性和思想性, 只能作用于人的视觉, 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通感, 才有可能幻化为触觉和听觉, 而视觉本身就具有理解上的据现性, 必须要借助想象和理解。所以对于目不识丁之人, 再好的文学作品也无法欣赏。
2. 音乐与散文艺术鉴赏的时代性异同
时代的流变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社会观念与审美需求和形式的巨大变化, 深刻影响着音乐与散文的鉴赏, 使之打上了浓重的时代标记。音乐与散文艺术的鉴赏更随着时代科学的进步而获得了更广泛的鉴赏方式。远古时代音乐的鉴赏多具有此地此时和随意性, 随后音乐艺术进殿堂直到被刻录成音像制品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鉴赏方式更是体现时代变迁;散文艺术的鉴赏从无到有, 从散文产生时必须以竹简、丝帛为载体的阅读方式到印刷术产生后的纸质广泛普及阅读到今日手机电子书、PDA等设备的随机与休闲的鉴赏方式, 散文的鉴赏方式也因时代的变化而更具消费性。
作为艺术门类中两种重要艺术形式, 二者有着非常多的类似性, 又有着各自独特的特性, 同时二者相互影响甚至融合, 达到艺术的通感。音乐是流动的散文, 散文是凝固的音乐。艺术恒久远, 价值永流传。
参考文献
8.“简单生活”的实力 篇八
亿万富翁有次在茶室里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谈自己当年的风险投资,讲成功的喜悦,生意的曾经失败,故事跌宕起伏,讲到伤心处,几近哽咽。
记者最后问他为何在人生巅峰状态时,突然激流勇退?他沉默半晌,指指茶室一角正在弹古筝的小姑娘说:“我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尝尽了人生的甘苦,现在可以与你一起,了无心事地坐在茶室里,一起听听古筝,讲讲自己的故事,过上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
记者后来写了一篇文章,说要过“简单生活”也需要拼搏和足够的实力。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简单生活”现在成为都市人的一种梦想,这是伴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竞争加剧而来的。但几乎所有关于“简单生活”的论调,都是一种腔调,似乎只要把心中的物欲放下,就可以过上简单生活了。但事实是,同样一种生活,对于有些人来说是种享受,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是痛苦。譬如素食,对于素食主义者来说,这是一种享受;而对于喜欢喝酒食肉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了。再譬如,一個富翁每天只花十几元钱过一天,那叫简单,而一个低保家庭每天只花十几元过一天那叫贫困。万科创始人王石,他可以放弃手头工作去攀登珠峰,去体验登山的乐趣,而以登山向导为业的夏尔巴人登珠峰,同样都是登山,感受完全不同,王石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而夏尔巴人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简单生活”真的不简单,想要过上“简单生活”并非只要放弃物质就可以了,精神上同样要做好准备。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有一个梦想,他们并不需要贫困的“简单生活”,而是需要“大富大贵”之后是对物欲的放手。我们犯的错误在于把没有财务自由的“简单生活”与有财务自由的“简单生活”混为一谈。事实上,要得到真正的“简单生活”,不仅需要财力上的准备,而且需要精神上的准备。
当然“简单生活”也不仅仅只有一种,舍弃一些物欲的追求,也可以进入简单的生活。
星云大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遭遇了一场大水,但他想渡到对岸去。令人苦恼的是,两岸之间既没有桥梁,也没有船只。于是他砍伐了木头,编成木笺,花费了不少时日和精力,终于大功告成。他用自己辛苦制作的木笺,安然到了对岸。到了对岸后,他舍不得丢弃木笺,要是以后再遭遇洪水,还可以使用它。于是他把这只沉重的木笺驮在背上,天天负笺行走,终于疲命致死。
星云大师说,为什么不让木笺留在岸边,让它帮助更多的人呢?
我们都是俗人,有时候自己就是那个负笺人,自己身上背负的那些东西,有时候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甚至是有害的。
生活的艺术并不是负重前行,也不是奢侈享受,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这才是简单生活。有的可以从物质和精神的途径抵达,有的可以精神上去抵达,这两条路走起来其实都不简单。
【简单的生活艺术的散文】推荐阅读:
简单快乐的生活作文09-04
生活中得简单心理学总结06-20
关于2021年组织生活个人简单发言09-18
网络语录:简单生活就是一种态度09-12
简单的幸福优美散文07-18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06-18
简单很难,难得简单散文随笔07-31
我的大学生活生活散文07-03
简单些,就快乐散文07-27
生活总是双面的散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