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标准

2024-07-24

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标准(共11篇)

1.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标准 篇一

放射工作场所及个人剂量监测制度

一、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必须按规定佩戴好个人剂量监测计。

二、个人剂量监测计必须佩戴在工作衣左胸口,如穿铅防护服时可佩戴在左衣领上。

三、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当量每年不大于20MSV。

四、个人剂量监测计必须按照实际接受剂量,不得随意放在X线机房内。

五、放射工作人员下班,不得将戴有剂量监测计的工作服放在X线机房内。

六、个人剂量检测按委托检测部门的要求定期(90天/次)进行个人剂量计的检测。

七、定期委托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对放射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一年/次)。

八、发现工作人员有超剂量照射时,应及时配合有关部门查明原因,及时整改。

九、各有关单位按《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规定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十、放射工作人员工作调动时,应将个人剂量档案资料转入所调入单位的放射防护部门,并向地区有关部门备案。

放射科

2.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标准 篇二

1放射卫生管理中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电离辐射是指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能够引起物质电离,就是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的原子、分子电离,广泛用于医学, 包括医学影像和医学诊断设备。为了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定期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是非常必要的[4]。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和临床应用,普放检查、CT检查等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诊断手段,在国外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过度的放射诊断检查对人体有不良影响[5]。调查显示,除了各类癌症和乳腺癌之外,有关专家还重点研究了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癌变情况,发现只有女性生殖系统方面的癌症与医疗辐射无直接联系。虽然射线对人体有害,但常规射线检查不会产生值得忧虑的危害。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广泛应用于临床,CT扫描所产生的放射剂量超过普通放射产生的剂量的平均值,使相关放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的受照剂量倍增[6]。从放射防护的角度考虑,除非针对癌症或高危的老年人等需要人群,不建议将CT扫描作为体检项目[7,8]。因此,对受检人群进行恰当而合理的放射诊断检查是很有必要的。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在放射卫生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所以,进行个人接触剂量监测对职业性照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有重要意义[9]。有关资料显示, 市直管医院与非直管医院相比,市直管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平均有效剂量相对较低,说明市直管单位可以为放射工作人员提供相对安全的防护措施和工作场所,降低了放射工作人员超剂量的概率[10]。

将不同放射作业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相比较,发现放射治疗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接触剂量最高,其他放射工作人员其次,普通影像诊断人员最低。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普通影像诊断是各医疗机构使用频率最高,患者流动最频繁,周围射线防护环境最受重视以及采取了有效的屏蔽防护措施。相对而言,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因接触距离近,相对防护效果差,操作时间较长,导致了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远高于普通放射诊断工作人员[11,12]。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放射治疗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3,14]。因此,放射治疗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是今后放射防护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放射治疗的相关医护人员除了胸部需要佩戴个人剂量计,主治医师的手指上也需要佩戴个人剂量计,以保障主治医师皮肤的受照剂量不会超过剂量限值[15]。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剂量水平之所以也比较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场所虽然有严格的分区,而且有着极为严格的工作制度,但其治疗场所并不是密封的,核医学工作人员在其工作的过程中会有较大部分的肢体暴露在射线的直接或间接照射下,另外,正电了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医疗诊断技术和同位素药物的使用也在逐年增加,从而增加了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和身体受射线照射的时间[16]。因此,应当对从事放射治疗和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重点监测,增强操作技能及相关防护意识, 加强辐射防护知识的培训效果,增加相关的放射防护用品,尽可能地降低其受照射剂量。

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不仅使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也有助于对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做出正确评价,防止突发意外放射事故的发生[17]。所以,放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工作中佩戴好个人剂量计,并定期更换。实施合理和科学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以及放射工作环境的安全奠定了有力的保障。

2放射卫生管理中的放射防护评价工作

人体对辐射产生的轻微改变无法确定是否有害, 但是当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体造成损伤,但自身是感受不到的,一旦损伤程度到达临床可观察的有害程度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这种损害不仅会危害个人,还会危害到群体及后代。电离辐射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对人体的危害是极大的,可以在人体内蓄积,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能够较准确地提供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信息。加强放射诊疗设备的机房屏蔽防护,减少放射工作人员的接触时间,严格按照要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可以有效地防止过量照射造成机体的损害[18]。放射防护评价工作是放射卫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不仅要对放射相关的医护人员进行保护,还要对受检者和周围的公众人员进行保护。

辐射防护包括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时间防护就是缩短受照射的时间,个人的累计受照射剂量与受照时间有关,所受照射的时间越长,个人的累计受照射剂量就越大。在某些情况下,常常通过缩短受照射的时间,来限制个人所接受的射线剂量。因此,一切人员应尽可能减少在放射机房周围的停留时间,尽量缩短照射时间。 距离防护即是增加患者以及放射工作人员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若忽略空气对射线的吸收作用,那么受照剂量与距离平方是呈反比的,因此,若距离增加1倍,则受照射量减少4倍,所以,应使一切人员尽量远离放射源。屏蔽防护是在人与放射源之间设置一道防护屏障,从而减弱或消除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在利用射线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放射工作人员及受检者的受照剂量,单靠时间和距离这两个因素的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因此,要进一步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需要利用屏蔽防护。比如隔室操作就是在放射工作人员与放射诊疗设备之间设置防护屏蔽,还有放射工作人员使用的铅手套、铅围裙、铅眼镜等防护用品,以及受检者的相关防护用品等等。所以, 在放射防护评价的实际工作中,时间、距离、屏蔽这3个因素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灵活变通。

放射诊疗科室是医院中重要的辅助检查科室,在现代医院建设中是一个集检查、诊断、治疗于一体的科室,临床各科都需要通过放射诊疗设备检查达到明确诊断或辅助诊断。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学放射诊疗装置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临床治疗中,由于其功能种类多、分辨率强、图像显示度高等特点,因此它备受医疗工作者的喜爱,同时也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许多重要可靠的依据[19,20]。所以,各医院都在更换更新、更好、更先进的放射诊疗设备,以完善放射影像诊疗手段和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促进医院各个临床科室的发展。近年来,国家放宽了对放射机房面积的要求,使得各医疗单位的放射科机房面积有所减小,但并未严重缩水。且放射科机房的防护越来越好,比如增加了一定厚度的铅板屏蔽防护等,以保证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公众的身体健康,并使得放射机房的屏蔽达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21]的严格要求,以及广大群众和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的提高和医疗单位对放射诊疗设备的机房防护重视程度,各医疗单位在卫生监督部门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部门的指导下放射防护意识的逐渐加强,对放射机房的防护做到尽善尽美,使防护剂量处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所以只有加强放射防护评价工作,普及放射防护知识,不断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及健康检查意识,才能有效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有效地预防放射性疾病的发生[22]。

3结语

综上所述,放射防护评价对于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公众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公众,尤其是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放射工作人员由于每天都要接触射线,相对的防护要求就要更加严格,对操作室的防护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操作室内的观察窗和隔室门的防护剂量水平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这关系到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限值是否会超标。个人剂量检测是对放射工作人员一段时间内所受到的照射剂量进行检测,现阶段除了放射治疗和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还无法做到隔室操作外,其他放射工作者基本上都可以隔室操作, 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个人剂量检测数值基本上处于本底结果。所以放射防护评价和个人剂量监测是对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双重保护。放射防护评价是第1道保护,个人剂量监测是第2道保护,两者共同合作以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3.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标准 篇三

【关键词】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21-02

放射工作人员,顾名思义就是医疗机构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这种类型人员随时可能暴露在电离辐射照射下,因此对这些放射人员进行定期的个人计量检测是保障放射人员生命健康的一个有效方法。本研究主要对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计量检测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更加客观的了解当前医疗结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组成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区放射诊疗机构的120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对象所在的不同岗位分为介入组、治疗组、核医学组以及影像组四个研究组。每组成员30位。其中,男性有76位,女性44位。从2009年至2013年所有放射人员个人剂量检测总共有300次,其中男性216人次,女性84人次。

1.2方法选择的个人计量检测方法为当前临床医学最常使用也是效果最显著的热释光剂量法。采用的热释光元件其形状为粉末状,使用时将这些粉末状原元件放在聚乙烯塑料管内。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放射室内所有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需要将个人剂量计放在左胸口前面,全年均要进行检测,且每三个月需要进行一次总结[1]。另外,为了能够真正保障这些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真实性,需要对检测对象进行4年至5年的调查,然后再计算出平均值,得出最后的准确数。

1.3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2.0,计量资料主要是使用χ±s表示,组间对比则通过t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则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不同岗位剂量检测结果介入放射治疗组的个人年均剂量数为4.53±0.75,放射治疗组个人年均剂量数为0.73±0.14,核医学组个人年均剂量数为3.13±0.33,放射影像诊断组个人剂量年均数为0.92±0.21,所有组别对比P=0.001。即,介入治疗组剂量明显要高于其他三个组(P<0.05),而放射影像诊断组的个人剂量和放射治疗组的个人剂量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2.2不同职业工作人员的人均年照射剂量医师、技师以及护师三种不同职业性质的放射工作人员中,医师和护师由于需要频繁的帮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因此其人均年照射剂量比较高,相对于这两种职业的人年均照射剂量而言,技师的人均年照射量比较低。总之,医师、护师人均年照射量与技师的人均年照射量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均年照射量和护师均年照射量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放射学在临床诊疗中得到广泛的性应用,并成为三大治疗学之一,其主要利用X线影像来进行临床诊疗。现阶段我国各大医疗机构已经开设放射学科室,并有大量医务人员参与到放射学诊疗工作中。但是由于工作人员长期处于X射线照射环境下进行诊疗操作,导致工作人员照射剂量偏高,对工作人员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医疗机构放射科室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进行有效的评估,加强放射防护措施,是减少放射危害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对我院放射科室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进行监测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从事介入放射的工作人员X线照射剂量较高,是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工作人员照射剂量的很多倍[2]。所以,必须提高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并在进行放射诊疗操作时,可使用具有防辐射作用的防护品。从研究结果来看,位于不同放射岗位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差异性来看,放射工作人员的操作场所都是非常安全的。同时从不同放射岗位工作人员5年个人照射剂量分布频数来看,放射工作人员及放射防护部门只要加强放射防护,并严格按照放射规程进行操作,就能降低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并维持低剂量状态。本文对不同职务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进行分析,医生个人照射剂量明显高于技师,而护理人员与技师个人照射剂量则无差异性,表明只要严格按照X射线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并做好放射防护措施,选择科学合理采集方法,可减少X射线照射剂量。对暴露时间不同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进行分析发现,由于工作资历较高的放射工作人员需要承担大量放射诊疗工作,照射暴露时间较长,所以个人照射剂量也相对较大。从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度照射剂量来看,表明我院通過采取有效的放射防护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得到有效改善[3]。因此,在日常放射诊疗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放射防护规程要求进行正当化操作,把放射防护作为首要前提,并对工作人员的个人照射剂量进行严密监测和控制,以减少X线辐射对工作人员生命健康危害,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

总之,通过制定规范性的放射诊疗操作规程,加大放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尤其是介入放射、核放射岗位工作人员,能够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降低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照射剂量。

参考文献

[1]伍忠辉,吴海燕,刘艾生.2004——2007年邵阳市医疗机构X射线影像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09,36(09):225-226.

[2]赵安生,黄志军,王天翔,霍锋源.2008年河池市放射卫生监测结果与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04):415-416.

4.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标准 篇四

介入放射学操作中患者的受照剂量和防护

摘要:目的` 加强介入放射学诊治时患者的防护和剂量控制.方法 依据介入放射学中剂量的特异性及辐射防护要求.结果 从介入放射学患者受照剂量特征,我国介入放射学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患者剂量控制和防护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防护措施.结论 严格遵循最优化原则可有效实施介入放射学中患者的辐射防护与剂量控制.作 者:雷红玉 李烨 牛丽梅 吴小琴 作者单位: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期 刊:中国辐射卫生 PKU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HEALTH年,卷(期):2010,19(2)分类号:X591关键词:介入放射学 患者 剂量 防护

5.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 篇五

高质量的图像资料,能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客观、真实的影像信息,直接影响疾病诊断。对DR图像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可以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误诊。根据《河南省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控标准。

(一)、甲级影像标准:

1、体位要求:

(1)位置正确,符合诊断学要求;

(2)照射野范围适当,一般不超过检查部位要求范围的10%;

(3)图像画面布局合理。

2、模拟照片:密度适当,对比度、锐利度好,层次丰富。

3、数字影像:锐利度好,噪声水平适度,曝光指数在推荐范围内。

4、标记准确、齐全。

5、图像无伪影。

(二)乙级影像标准:

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不影响诊断者。

(三)丙级影像标准:

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两项或三项不符合要求,尚不影响诊断者。

(四)废像:

影像不能满足诊断,需重新拍摄者。

附:影像评级达标要求

1.三级医院:甲级影像率>50%,废像率<2%

2.二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40%,废像率<3%

3.一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30%,废像率<4%

放射科CT图像质量控制标准

1.扫描摆位是否标准;

2.扫描视野(过大、过小);

3.扫描范围(过大、过小);

4.肺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吸气、屏气;

5.胃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饮水充盈胃部;

6.咽喉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禁止做吞咽动作;

7.敏感部位是否注意放射防护;

8.扫描参数设置是否合理;

9.重建算法设置是否合理;

10.增强扫描造影剂剂量设置是否合理、延迟时间设置是否合理;

11.窗宽、窗位设置是否合理。

放射科MR图像质量控制标准

1.扫描序列、扫描参数选择是否合理。

2.扫描FOV、扫描层厚、扫描间隔选择是否适当。

3.增强扫描时,对比剂剂量设置、延迟时间、扫描期相是否合理。

4.后处理重建图像是否充分显示检查部位和病灶。

5.图像是否存在伪影:

a磁场相关伪影(金属伪影、磁化率伪影); b运动与流动伪影;

c射频和梯度相关伪影(介电伪影、拉链伪影、层间交叉、射频噪声伪影); d图像处理伪影(卷褶伪影、化学位移伪影、截断伪影);

6.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标准 篇六

1、放射科技术人员防护培训计划……………………......1

2、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检测计划……………......2

3、放射科设备质量保证监测计划……………………......4

4、影像投照条件标准…………………………………......6

5、X线照片质量等级标准………………………………..7

6、放射科线事故应急预案………………………………..8

7、员工培训计划…………………………………………..10

8、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细则……………………………..11

9、放射科诊断报告评价标准……………………………..12

放射科技术人员防护培训计划

1.从事放射影像工作的医技人员,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有环保总局组织实施专业及防护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取得放射工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放射影像工作。

2.按时按计划参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放射防护培训班”,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基本的辐射安全防护知识和自救技能。3.对新参加工作的医、护、技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对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操作、防护有所了解,掌握各种影像技术。

4.邀请省级以上环保部门专家举办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及新技术讲座。

5.技术人员应自觉学习,了解和掌握设备的一些常见故障现象,并掌握其排除方法,以便在特殊情况下能自行排除故障,消除隐患。

6.新设备投入使用前应请设备厂商工程师对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内容应包括设备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技术、注意事项、保养要求和故障表现及简单故障的排除。

7.配合医院保卫部门做好防盗、防火和辐射安全管理的培训。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检测计划

一.质量控制指标:

1.照片质量:优良率≥95%、优级率≥55%、良级率≥40%、废片率≤2%;

2.设备完好率≥95%;

二.检测计划:

1.照片质量监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按《技术读片、评片制度》进行读片,及时统计照片质量,查找影响照片质量的原因并整改。

2.设备因素监测:

(1).电源条件:每台X线机的配电柜均加装电压指示表,开机检查前应认真检查电压指示是否符合设备运行要求。定期检测接地电阻,阻值控制在≤2欧姆。

(2).X线机:每半年进行一次光野-照射野一致性的监测,保持误差小于0.5cm。每年由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计量检测,检测结果备案以便及时对机器进行维修调整。

(3).机房条件:机房内安装温湿度检测仪、空调机、除湿机,根据各台机器的使用要求调整温湿度,消除影响机器性能的环境因素。3.激光相机监测:

(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0≤0.25)。在每次相机大保养时均要求工程师进行检测。及时调整X线机曝光条件表,确保各项指标均在达标范围。

(2).相机性能的控制:根据胶片的性能差异,及时调整激光相机的参数并打印测试片。

4.自动洗片机:参照使用说明书内容要求。

放射科设备质量保证检测计划

一.电源条件

1.每台机器的配电柜均加装电压指示表,每日开机前应认真检查电压指示是否符合设备运行要求,误差值应≤10%。2.每年请具有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一次保护接地的检测,接地电阻值控制在≤2欧姆。

二.机器

1.每季度进行一次设备机械、电气性能的检测,内容包括:配重平衡安全装置、机械限位装置的有效性检查;运动、运转限位报警装置检查;操作完整性检查;各种应急开关有效性检查等。2.每半年进行一次光野-照射野一致性的监测,误差控制在≤5mm。

3.每年由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计量检测,检测结果备案以便及时对机器进行维修调整。

三.机房环境

机房内安装温湿度检测仪、空调机、除湿机,每日检测机房的温湿度,根据各台机器的不同使用要求调节温、湿度,消除影响机器性能的环境因素。

四.激光相机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0≤0.25)。在每次相机大保养时要求工程师进行光学检测,确保各项指标均在达标范围。

2.胶片性能的控制:根据胶片的性能有差异,及时调整激光相机的参数并打印测试片进行观测。

五、自动洗片机:定期更换显定影药水,清洗滚轴、药槽、水洗槽。X线照片质量等级标准

一.甲级片标准: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可制板。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

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

二.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三.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四.废片: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

放射科放射事故应急预案

为有效处理放射性事故,强化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责任,最大限度地控制事故危害,将放射意外可能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以保护患者、工作人员、放射设备安全和减少财物损失,特制定放射科放射事故应急预案。

放射科放射事故应急预案

一、总则

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要求,在一旦发生放射诊疗事件时,能迅速采取必要和有效的应急响应行动,保护工作人员及公众及环境的安全,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建立放射事件应急处理机构。

三、放射性事故应急救援应遵循的原则:

(一)迅速报告原则;

(二)主动抢救原则;

(三)生命第一的原则;

(四)科学施救,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扩大的原则;

(五)保护现场,收集证据的原则。

四、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一)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通知同工作场所的工作人 员离开,并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二)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召集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三)事故处理必须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卫生防护人员的参与下进行。未取得防护检测人员的允许不得进入事故区

(四)各种事故处理以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凡严重或重大的事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放射诊断报告的书写细则

1.首先对每个病灶进行分析,确定其病理性质。

2.将全部病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意见。一般的诊断原则是将所有的影象所见用一个疾病去解释,解释不通时,才用两个或多个疾病去解释。

3.影像诊断意见与临床症状及临床诊断比较,不符合者应重复读片及分析。在读片时要认真阅读申请单,参考各种临床资料和检查,必要时要亲自检查患者,询问并补充病史。如果放射诊断与临床表现和诊断不一致或差别很大,要重新审查X线所见或诊断意见是否正确,必要时重复X线检查,如果X线检查正确无误,应主动与临床联系,与临床医师会诊,以明确诊断。要求检查阳性率≥70%,诊断符合率≥90%。达不到者按考核标准予以扣分。

4.X线的诊断与临床诊断基本相符者,可作出诊断意见。诊断意见用简单的概括语句表达,其内容包括:X线检查方法、重要X线所见、病理基础和可能疾病。

5.因急腹症患者在不同时段X线征象可有明显变化,诊断医师应在透视或照片检查“阴性”的病人诊断书上写明检查时间

放射科主任职责

一、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行政工作管理。

二、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定期总结汇报。

三、根据本科任务就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保证病员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四、定期主持集体阅片,审签重要的诊断报告单,亲自参加临床会诊和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经常检查放射诊断,治疗和透照质量。

五、经常与临床科室取得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六、组织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奖、惩的意见。学习、使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督促科内人员做好资料积累与登记,统计工作。

七、担任教学,搞好进修、学习人员的培训。

八、组织领导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检查工作人员的防护情况,严防差错事故。

九、确定本科人员,轮换、值班和休假。

十、审签本科药品器材的请领与报销,经常检查机器的使用与保管情况。

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放射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职责

一、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和指导本专业的医疗、教学、科研等项工作。

二、定期主持集体阅片,审签疑难病例的诊断报告,参加并指导对疑难病例及集中病例的诊断和院内会诊工作。

三、指导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放射检查技术及诊断工作,协助科主任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

四、担任医学生、进修医师、实习生的培训教学工作。

五、承担科研工作,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不断提高本专业的技术水平。

放射科主治医师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

二、着重担任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参加会诊和教学科研工作。

三、主持每天的集体阅片,审签诊断报告单。

四、每年在专科内举办一次小讲座,水平应高于住院医生。

五、积极参加随访工作。加强与临床科室联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六、其它职责与放射医师同。

放射科主管技师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技师的指导下,负责并参加技术组投照等日常业务工作。

二、参加较复杂的技术操作和影像技术的质量评定,并指导技师,技士的技术工作。

三、负责影像设备的使用,参加设备的调试、维修、保养、验收和鉴定工作,并制定设备的操作规程。

四、组织本专业组的业务学习,承担实习生、进修生的教学工作,做好技师、技士的培养工作。

五、参加并设计专业组的科研和技术革新工作,不断学习国内外的新技术。

放射科技师职责

一、在科主任和主治医师领导下进行工作。

二、负责投照工作,参加较复杂的技术操作,并帮助和指导技士、技术员工作。

三、负责本科机器的安装、修配、检查、保养和管理。

四、负责机器附件、药品、胶片等物品的请领、保管及登记统计工作。

五、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和科研工作。

技术员的职责主要是协助放射技士进行以上工作。

放射科技士、技术员职责

一、在技师、医师指导下,担负所分配的各项技术工作。

二、按照医师的要求,负责进行X线投照、洗片、治疗工作。

三、配合技师进行本科机器的安装、检修、保养、整理和清拭工作。

四、负责机器附件、药品、胶片等物品的清领、保管及登记统计工作。

五、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和科研工作。

放射诊断报告评价标准

1、良好的影像诊断报告:

书写格式符合,《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七章,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影像描写如实反映影像学改变,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一致,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字迹清晰。

2、不符合诊断报告要求的:

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矛盾;书写过于简单;用语不规范;病灶主要征象未描述或描述错误;字迹不清。

X线照片质量等级标准

一.甲级片标准: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可制板。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

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

二.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三.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四.废片

7.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标准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全市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73名医护人员。

1.2 测量材料

测量元件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提供的氟化锂热释光探测器(LiF)(Mg,Cu,P)粉末,按标准程序退火后,分装于乙烯塑料管中。

1.3 测量仪器

FJ-377型热释光仪(北京核仪器厂产)。

1.4 标准刻度

FJ-417型热释光辐照器137 Cs源,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标定。

1.5 剂量元件的放置

分7处,分别为头、胸、腹部,左右手、左右足。每个剂量元件LiF粉末分成3个平行样测量,取其平均值。所得数值经仪器刻度系数校正,照射量换算成吸收剂量。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这次共调查全市11家开展介入放射工作的医院共使用13台X射线机,其中床上球管式X射线机3台,床下球管式X射线机7台,数字显影X线血管造影机(DSA)3台。全市从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共有73名,涉及科室分别为放射科、消化内科、心内科、肿瘤科和神经外科。各医院介入手术通常用X射线机工作条件为60~90 kV,曝光条件为0.5~3.0 mA,每例手术因难易程度和类型不同而有差异,一般为2~130 min。

2.2 介入放射时操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监测结果

见表1。由表1可见,介入放射时,介入操作者所受剂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左手、胸部、头部、腹部、右手、左脚和右脚。对于不同部位的介入手术,操作者所接受剂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胸部、脑部、腹部,平均每次介入手术操作者所受剂量为69 μGy/次。

2.3 不同介入放射手术类型操作时X射线机工作条件

由表2可知,胸部手术介入时,手术时间、管电压、曝光时间最大,腹部介入手术时,手术时间、管电压、曝光时间最小。

2.4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全年个人受照剂量当量

由表3可知,受调查的73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69人全年个人剂量小于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中职业人员年剂量限值(20 mSv),占94.5%。其中小于年剂量5 mSv有44人,占60.3%;年剂量在5~10 mSv有15人,占20.5%;年剂量在10~20 mSv的有10人,占13.7%;其中4名介入放射人员个人年剂量分别达到26.0、50.2、51.6和52.0 mSv,超过标准5 a的平均有效剂量限值。邢台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全年个人剂量均值为3.184 mSv。

3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不同介入放射手术类型中,以胸部所受剂量最高,介入放射操作者以左手所受剂量最高。这是因为胸部介入手术多为冠状动脉造影,而冠脉造影介入操作时需对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进行选择性插管,并要求多角度动态观察,故曝露时间较长。冠脉造影多由心内科大夫操作,他们对X射线机器性能不够熟练,防护意识较差,致使胸部介入放射时受照剂量较高,这与国内有关报道相一致[1]。介入放射操作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医用X射线诊断,由于介入放射一次时间较长,介入手术时操作者手部与X射线机球管较近,在实际操作中因铅橡胶手套较厚,手感不好不利于操作,操作者仅戴外科普通乳胶手套而无任何防护,且左手处于固定不变的状态,长时间暴露在高剂量X射线下操作,使介入放射人员左手接受到较高的射线剂量。这次调查心内科介入放射操作人员左手年剂量可达394 mSv。

介入手术是一门新兴的医学技术,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遇到复杂手术时,需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从多角度长时间观察,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有可能受到较高的受照剂量,这就要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提高手术的熟练程度,减少曝露时间,另外,尽可能选择低千伏、低毫安、短时间、小照射野的工作条件,进而降低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为进一步降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我们应该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介入放射人员的防护意识,遵循放射防护正当化原则;选择放射防护性能好的介入放射学设备,如选用漏射线小的床下球管X射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采用切合实际有效的多种组合式防护措施,如移动式铅玻璃防护屏加床旁铅橡胶帘等;还要加强他们的业务学习,提高介入技术水平,如安排医生进修学习时尽可能选择技术水平高的医院,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要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对介入放射人员进行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检测,并建立相应的档案。

由于介入放射诊疗是一门新兴的医学技术,为使这一门学科健康的发展,卫生部门要加大投入和加强监管,减少介入放射人员X射线受照剂量,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摘要:目的了解邢台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X射线受照剂量的情况,以保护介入放射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为规范管理介入放射工作,制订相应的防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热释光计(TLD)的方法,测定介入放射操作者的受照剂量。结果通过对11家医院,13台X射线机的检测结果表明,介入放射操作人员73名以左手和胸部受照剂量最高,平均分别为108、94μGy/h。全年个人受照剂量94.5%的人小于国家剂量限值(20 mSv/a)。结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由于放射介入手术不同,所以全身各部位均有可能受到X射线的照射,应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和加强个人防护。

关键词:介入放射,受照剂量,防护

参考文献

8.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标准 篇八

GBZ 165-200

5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29日 点击数:

362 职业病网 字体:小 大前言导读:GBZ 165-2005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前 言

本标准第4~6 章是强制性的。

本标准旨在加强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保障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工作中有关工作人员、受检者和患者的健康与安全,促进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的合理应用。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泽宝、刘铁民、苏克、刘为、戴铁成、贾明轩。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用X射线计算机断(体)层摄影装置(简称X射线CT)的防护性能、机房防护设施和安全操作的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X射线CT的生产和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9706.11 医用电气设备 第二部分:医用诊断X射线源组件和X射线管组件安全专用要求

GB 9706.12 医用电气设备 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三.并列标准 诊断X射线设备辐射防护通用要求

GB/T 17589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

YY 0309 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安全专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CT剂量指数computed tomography dose index(CTDI)

沿着垂直于断层平面方向(Z轴)上的吸收剂量分布D(z),除以X射线管在360o 的单次旋转时产生的断层切片数N 与标称层厚T 之积的积分称之为CDTI。积分区间有取-7T 到+7T,还有-50 mm到+50 mm。凡取从-50 mm到+50 mm积分的CT剂量指数表示为CTDI100,即:

CTDI100 = +50mm∫-50mm= D(Z)/NT•dZ

3.2 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

在实际检测中分别测量CTDI100(中心)和CTDI100(周边)值,其中CTDI100(中心)值是测量体模中心的CTDI100值;CTDI100(周边)值应是至少以90ow为间隔的体模表面下10 mm处四个测量值的平均。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定义为:

CTDIW = 1/3CTDI100(中心)+2/3CTDI100(周边)

4.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的防护性能

4.1 技术要求

4.1.1X射线CT中,X射线源组件和X射线管组件安全应符合GB 9706.11和GB 9706.12的要求。X射线管组件和X射线源组件应当有足够铅当量的防护层,使距焦点1 m远处球面上漏射线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小于1.0 mGy/h。

4.1.2X射线CT在给定条件下的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不应超过下列值:头部50 mGy、腰部35 mGy、腹部25 mGy。4.1.3 X射线CT应符合YY 0309 和GB/T 17589 要求。

4.2 检测条件

4.2.1检测仪器

所用防护检测仪应性能合适,经法定计量机构刻度和定期校准,并正确使用。

4.2.2测试用体模

测试用体模选用X射线线性衰减系数与人体组织相近的物质(一般用聚甲基丙烯酸酯)制成均质圆柱形模体。头部体模的直径为160 mm,体部体模的直径为320 mm,体模高度应不小于140 mm。体模应有能够容纳辐射探测器的孔(孔的直径一般为13 mm),这些孔应平行于体模的对称轴,并且孔的中心位于其中心和以90o 为间隔的体模表面下方10 mm处。对于在测量时不使用的孔,应用与体模材料相同的插入件完全插入孔中。

4.3 检测方法

4.3.1X射线CT的X射线管组件和X射线源组件漏射线的测试:在X射线CT的X射线管组件和X射线源组件窗口处用不小于10个半值层的铅遮蔽,在最高管电压和该电压对应的最大连续工作电流条件下,用X射线防护检测仪在距离焦点1 m处的球面上测量。X射线CT的X射线管组件和X射线源组件漏射线不便于直接测试时,也可以由X射线CT生产单位提交符合法定资质的有效证明资料判定合格与否。

4.3.2CT剂量指数的测量应根据不同部位的X射线CT检查,分别选用合乎4.2.2条规定的相应测试体模,并放置在受检者支架上,位于扫描旋转轴中心。在无任何附加衰减物质的情况下,X射线CT的运行状态调为生产单位推荐的相应的典型值。

4.4 验收要求

4.4.1X射线CT生产单位对产品应严格按规定通过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包括放射防护性能检验及配齐随机文件等),合格后方可出厂。

4.4.2X射线CT安装完毕或重大维修之后,特别是更换或调整X射线管组件和X射线源组件之后,需要进行包括放射防护性能在内的主要性能检验,验收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检验应由通过相应资质认证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5.机房的防护要求

5.1 X射线CT的机房应有足够的使用空间,面积一般应不小于30 m2。机房内不应堆放无关杂物。

5.2 X射线CT机房的墙壁应有足够的防护厚度。机房的高度以及门、窗应符合放射防护要求。

5.3 X射线CT机房门外应张贴电离辐射警示标志,并安装工作状态指示灯。

5.4 X射线CT机房应保持良好的通风。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的安全操作要求

6.1 X射线CT工作人员所受职业照射的个人年剂量限值,机房与周围环境的防护要求,以及X射线CT受检者与患者所受医疗照射的防护均应符合GB 18871的规定。

6.2 X射线CT工作人员应接受严格的上岗前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防护知识。

6.3 X射线CT工作人员和有关临床医师应加强X射线CT检查的正当性判断,严格掌握适应证,并注意查阅有关各种检查资料,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合理应用X射线CT诊断。

6.4 X射线CT应按有关规定做好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

6.5 X射线CT工作人员应针对临床实际需要,正确选取并优化设备工作参数,在满足诊断需要的同时,合理减少受检者与患者所受照射。

6.6 X射线CT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则,定期检查和监测设备的防护性能。

6.7 在X射线CT检查过程中应对受检者与患者进行全程监控,有效防止发生各种意外情况。

6.8 X射线CT 工作人员应遵照GB 18871要求,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受检者与患者的放射防护与辐射安全。

6.9 对孕妇和儿童的X射线CT检查应慎重进行;儿童受检者要采取固定措施。对受检者与患者均应注意非检查部位的防护。

6.10 施行X射线CT检查时,其他人员不得滞留在机房内。当受检者或患者须携扶时,应对携扶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9.放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 篇九

1、从事放射源设备操作人员,上岗前必须参加放射源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取得相应资格后方可上岗。

2、相关部门对放射源从业人员,每年至少应该组织一次对放射源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提高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3、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确保放射源设备操作人员在使用辐射设备前熟悉设备性能,正确合理地使用辐射设备。

4、培训任务主要由经验丰富的放射从业人员担任,使更多的人了解放射源的基本原理和使用原理。

5、根据当地及市级、省级环保部门的要求,定期到环保部门组织的辐射防护培训班进行培训。

10.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标准 篇十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宝坻区2007—2011年从事放射诊断、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和工业探伤的工作人员。

1.2 方法

由宝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人负责发放、回收个人剂量计,宝坻区卫生监督所负责监督佩戴,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个人剂量计监测并出具报告,90 d为1个监测周期,全年共分4个周期。工作期间,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须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1]将个人剂量计佩戴于左胸前或左领上。

2 结果

2.1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宝坻区现有放射工作人员160多人,分布于放射诊断、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工业探伤等领域。由表1可见,监测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5年中所有监测结果均小于20 mSv。2007—2011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低于5 mSv的人数分别占总数的99.1%、97.6%、100.0%、100.0、和97.2%,合计为98.7%。人均年有效剂量均数为0.57 mSv/a,这远低于国家限值,未出现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超过20 mSv的情况,这一结果表明,宝坻区放射工作人员所在的放射工作场所是安全的,但是5年间有1名放射诊断人员年有效剂量在15 mSv以上,占5年监测总人数的0.16%,这也为我们日常防护或者操作敲响了警钟。

2.2 不同工种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由表2可见,不同工种个人剂量监测人员构成比为:放射诊断87.54%,介入治疗7.83%,放射治疗2.88%,工业探伤1.76%。各工种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均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其中以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较高,分别为1.74、1.00 mSv/a。由于放射诊断工作人员集体年剂量当量最大,介入治疗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大,所以应作为我们防护工作的重点。工业探伤在我区是新兴行业,虽然目前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最低,但该类人群有较快增长之势,仍需加大日常监督力度,工作人员要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以反映其实际接触情况。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宝坻区2007—2011年共有626人次接受了个人剂量监测,5 a集体有效剂量为354.37 人·m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7 mSv/a,低于国家标准限值[2]。5年来,人均年有效剂量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说明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屏蔽设施有效,放射工作单位的防护管理制度与防护措施发挥了作用,也说明了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培训与职业健康检查、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定期检测和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等促进了放射工作人员增强了防护意识,降低了职业性外照射剂量水平。在接受不同辐射类型的放射工作人群中,从事临床介入治疗工作者与放射治疗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明显高于从事放射诊断和工业探伤的工作人员。随着放射介入技术的的快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从事这项工作。虽然这部分人群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不超过标准中的限值,但是应当遵从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努力降低他们的个人剂量水平。

介入治疗时工作人员距离射线装置辐射源的距离短,有时由于手术复杂,时间很长,不容易采取固定的防护设施阻挡辐射。以上都会引起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超过限值的情况。今后应加强对此工种放射人员的重点培训和宣传,提高其自身防护意识,明确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的方法。由于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低于5 mSv/a,出现了一定的麻痹思想,认为没必要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应当消除这种错误观念。避免将个人剂量计留置于放射工作场所内。进一步改善其防护条件,完善操作规程,更好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健康,有效预防放射性疾病的发生[3]。

参考文献

[1]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2]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1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篇十一

一、健康检查对象

新从事放射工作、已经从事放射工作和调离放射岗位的放射工作人员。

二、健康检查机构和检查项目

健康检查机构由省级以上卫生厅行政部门批准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承担。

检查项目按国家《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办法》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项目》进行。复查时根据需要相应增加检查项目。

三、健康检查管理

(一)上岗前健康检查

上岗前查体是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重要部分,是对全部医学检查的基础资料,检查结果可为后期检查和意外事故等作对比和参考。

对新参加放射的工作人员,及时组织其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标准方可从事放射工作。

(二)上岗后健康检查

1、对上岗后的放射工作人员,每1~2年组织一次健康检查。

2、查体中发现结果异常者,及时安排复查。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放射工作人员,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复查和医学观察。

3、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健康状况或者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放射工作人员,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三)对调离岗前健康检查

对调离放射工作岗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在离岗前应组织其职业健康检查。

(四)健康检查结果处理

健康检查结果,应将对检查结果如实告知本人,并将健康检查结果记入在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中,并终生保存。放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检查结论应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五)将职业病健康法规、知识、操作规程利用公示栏进行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一篇:幼儿园月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中级商务英语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