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费用

2024-11-09

怀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费用(精选7篇)

1.怀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费用 篇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2010年业务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地病中心)全体职工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在防治监测、科学研究、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技术咨询、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地方病防治

1.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 协助卫生部制定了“卫生部与贵州省省部合作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项目考核评估方案”。协助卫生部对贵州省、湖南省开展了针对改炉改灶执行情况的综合督导检查。同时,按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要求,承担消除燃煤污染性氟中毒项目省份每月上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并编成“地方病动态”,向项目省份反馈,从总体上达到了促进项目进展的目的。

2.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

协助卫生部组织执行了2009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制定了技术方案,并开展了项目启动、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等工作。

2010年4月,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总结暨2009项目启动会议在河南郑州召开。会上,总结了2008项目执行情况,讲解了2009项目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并培训了EPI INFO 数据库相关知识。

为了解2009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执行进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评估项目执行质量,及时发现和指导解决项目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于2010年6月份,向各项目省了解了项目进展情况并撰写项目进展报告。于2010年7月份组织开展了对河北、山东、内蒙古、甘肃和西藏5个地方病重点省份的技术督导工作。于2010年8月份,根据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2009中央补助地方地方病防治项目督导的通知》,收集各项目省督导自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向卫生部汇报了督导自查的基本情况。目前正在撰写2009项目总结报告。

在2008项目完成后,地病中心编印了“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子项目技术报告”和“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各省报告”2本材料汇编,并发放至相关单位和各项目省份。

协助卫生部编制了2010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和经费预算,制定并下发了2010项目技术方案。

3.《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编制、论证 在协助卫生部初步完成《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后,于2010年8月,参加了卫生部在浙江省舟山市举办的“重点地方病十二五防治规划(2011-2015年)编制研讨会”,对在征求意见阶段各省上报的意见进行了讨论。会后,组织有关专家对征求各省意见后形成的征求意见稿进行评估、论证工作,并提出论证意见。10月,受卫生部委托,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议,对《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论证意见进行研讨、修订。

4.《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数据库的编制

在协助卫生部完成《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的基础上,于2010年2月编制了《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放在地病中心网站上,供各省下载、使用。

5.完成了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的总结工作

2010年1-4月,经过4次调查结果分析会的讨论与修改,2010年5月完成了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和膳食碘摄入量调查报告以 及辽宁、浙江、福建3省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技术报告,并在2010年5月15日中国防治碘缺乏病高层论坛上进行交流。调查结果表明,由于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水产品(鱼、虾)碘含量及居民的主要水产品消费量并不高,水产品不是膳食碘摄入的主要来源,而食盐中的含碘量及食盐的摄入量对于膳食碘的摄入量影响很大,盐碘才是膳食碘的主要来源;根据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规定的标准和本次调查的尿碘、水碘、盐碘及盐摄入量数据,沿海地区居民的碘营养状况总体水平上是适宜的。鉴于这种“适宜”是建立在目前的碘盐浓度标准和碘盐覆盖率基础上的,因此,沿海地区还应继续坚持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6.完成了8个省份碘缺乏病省级达标考评及报告总结工作 根据海南、重庆、四川、云南、甘肃、新疆、青海和西藏8省(区、市)的申请,2010年9-11月,由卫生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成的国家考评验收组,按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考核评估方案》(卫办疾控发„2008‟214号),对上述8省(区、市)进行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达标考核验收。地病中心有6位专家参加了现场考评,并参加8个省考核评估报告的起草工作。考核验收结果显示:四川、重庆、云南、甘肃、海南达到了省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青海、新疆和西藏达到省级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7.开展了“部分城市居民对实行食盐双轨制认知程度的调查” 为了解在全民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15年后,我国是否具有在市场上同时供应碘盐和不加碘食盐(“双轨制”)防治碘缺乏病的群众基础,2010年4月底,设计了调查方案,编写了数据库,并组织2000年已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17个省份对其省会城市和部分沿海城市居民进行了电话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城市居民对碘缺乏危害的认知程度差异较大,自主选购碘盐和不加碘食盐的比例差异也较大,目前,我国还不具有开展食盐“双轨制”防治碘缺乏病的群众基础,只能先开展试点工作。

8.新疆自治区饮茶型氟中毒流行情况调研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费支持下,2010年8月24-28日,地病中心专家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聚居区的饮茶型氟中毒流行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调研组根据2007年全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况调查的结果,挑选阿勒泰市和富蕴县的两个乡4个村,按照当年调查年纪较大、茶氟摄入量较多的原则,走访了40户哈萨克族农牧民家庭,现场询问了砖茶饮用情况,采集了水样、茶水样和尿样,同时对受访者进行了临床氟骨症检查。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居民砖茶使用量相对较高,年均砖茶消耗量在7kg左右,病情检查未发现有临床氟骨症患者。经实验室测定,本次所采集的水样氟含量均值为0.6mg/L;茶水氟含量均值为2.09mg/L;尿氟均值为1.95mg/L。本次调研结果表明,当地饮茶量和砖茶含氟量均较高,尿氟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但病情非常轻,这一现象是否指示饮茶型氟中毒存在民族分布特征的差异,值得深入研究。

9.氟砷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

开展了2009年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氟砷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工作的总结,向考核合格实验室发放了合格证书。完成了2010年含氟、含砷实验室质控样品的制备工作,并召开了2010年质控工作会议,布臵了本的质控任务。进行了氟砷检测中心国家实验室检测质量认可申报的准备工作,目前正在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试运行,准备提出认可申请。

10.西藏昌都地区儿童大骨节病病情及防治措施现状调查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费支持下,地病中心组织国内相关专家6人,于7月8~23日对西藏昌都重点病区进行了儿童大骨节病病情及病区防治现状调查。共调查6个县11个乡86个病区村的适龄儿童病情及其家庭所在地防治现状。病情数据提示,昌都大骨节病重病区目前整体病情基本稳定,结合近年西藏重点病区监测结果提示,西藏病区总体病情基本达到控制标准,但其中仍有个别村的病情还较严重,如左贡县中林卡乡有3个村的儿童X线检出率超过20%;除丁青县外,其他5个县有9个村检出三联症患儿;特别是在八宿县吉达乡、芒康县措瓦乡、左贡县中林卡乡学龄儿童中检出6例临床Ⅱ、Ⅲ度病人,此种病例在我国其他病区已不复存在。针对这类病情较重的村需加强病情监测和防治措施的落实工作。病情调查结果结合病区基本情况分析提示,在目前病情呈散发状态下,病情检出的严重程度主要还是与病区乡(村)的经济收入、主粮结构和外购比例、适龄儿童体内硒营养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三者间经济是基础,物质交流和硒营养水平依托于经济发展。

二、重点地方病监测、年报统计及标准工作

(一)全国重点地方病监测 1.召开全国重点地方病监测总结会

11月20-21日,协助卫生部组织召开了全国重点地方病监测工作总结会,对2010年饮水型氟中毒、饮水型砷中毒、饮茶型氟中毒、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监测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2010年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2011年监测工作质量及监测方案本身存在问题等有关议题进行了讨论,另外各研究所分别组织专家进行了X光片集体阅片和病例讨论。

2.复核大骨节病部分病区2009年监测结果

2009年西藏、内蒙古、黑龙江部分病区病情监测数据存在较大疑点,为核实病情于2010年5月分别赴黑龙江孙吴县和内蒙古扎兰屯进行了复查,孙吴县检查四所小学350名学生,检出干骺端阳性儿童8名,远低于该县2009年上报的监测结果(24/270);复读了2009年和2010年内蒙古扎兰屯地区(莫旗、阿荣旗、三岔河)7个村688名儿童X线片,检出率为4.21%(2009年上报监测数据为10.13%)。7月赴西藏昌都复读了昌都地区2009年监测所摄600张儿童X线片,八宿县吉达乡普拉村X线阳性率为2.71%、芒康县嘎托镇普拉村为5.05%(其中1-100号X线片因质量问题无法诊断)、丁青县协雄乡协雄村为1.05%,而2009年三县上报数据分别为11.00%、11.00%和10.00%,本次复核结果与今年病情调查结果比较接近,应符合病情实际。上述三地X线复核结果提示,目前各地X线诊断的把握尺度还存 在较大差异,为加强监测质控,监测所摄X线阳性片必须通过集体会读作出诊断,这样才能保证监测的质量。

(二)年报统计工作

1.2009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

完成2009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收集、核对、汇总工作。于2010年2月25~28日在江苏省扬州市组织召开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会议。会议核对、确认并汇总2009年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研讨、交流各省撰写的地方病年报分析报告以及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流程及经验,重点就如何提高地方病年报数据质量,建立乡、村级数据库进行讨论。

2.碘缺乏病网络直报系统

开展了碘缺乏病网络直报系统需求调研工作,先后对云南、宁夏、新疆和内蒙4省区8个县进行调研,主要了解建立碘缺乏病网络直报系统的网络配臵、人员配备、碘缺乏病基础数据库等基本情况。调研县疾控中心地病科均配有计算机,网络连通,人员多为兼职,数据尚未完全整合入总数据库,但每基础数据建全,具备开展网络直报条件。

3.地方病基本信息收集

撰写各省地方病基本信息情况,并与各省进行复核确认。这些数据来自地方病年报表、2009年燃煤型氟中毒改炉改灶需求调查、NTTST碘盐监测。地方病年报的病情数据是历史数据,饮水型氟、砷中毒改水工程由各省水利部门实施,有些省水利部门不能将近期的改水工程数据报送给卫生部门,造成改水进度与使用情况不能反应现今防治措施落实的真实情况。

4.完成新版《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改版工作

按照卫生部《关于修订全国卫生业务统计调查制度的要求》的文件精神,组织专家对《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进行了改版修订工作。修订工作从现场防治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年报表的数据指标项目进行深入详细地讨论后进行了增减,更新了填表说 明。

5.完成新版《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省级培训工作 2010年10月15~17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召开了新版年报的培训工作,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0名地方病统计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讲解了新修订的全国地方病工作年报表(包括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高碘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填表指标说明,对克山病、大骨节病、水源性高碘要求以乡为单位上报数据;并汇总氟、砷2005—2009中转项目数据库,发给相应各省,争取建立村级数据库。

6.撰写国家地方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2011—2015年)项目建议书

为了及时、准确、可视化地分析与反映地方病病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人员队伍及科研设备的配臵情况,实现地方病防治的信息化管理,为地方病防治工作提供良好、高效、实用的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平台,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国家地方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三)标准工作 1.标准上报

按时上报了“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控制”、“氟斑牙诊断”、“克山病诊断”、“大骨节病预防控制措施效果判定”、“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大骨节病病区控制”和“水源性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的划定”7项标准。

2.2010年地方病卫生标准制修订计划

向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上报了“2010地方病卫生标准制修订计划”,并已获得批准。2010-2011年拟制、修订“大骨节病消除”、“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消除”、“尿中砷的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测定方法”、“尿中氟化物的测定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消除标准”5项标准。

3.完成“食用盐碘含量”和“食品添加剂 碘酸钾”标准上报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和卫生部卫生监督局的要求,将“食 用盐碘含量”和“食品添加剂 碘酸钾”两项标准上报至国家食品安全标委会,并按照要求完成了征求意见后的修改工作。

4.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2010工作会议

2010年11月在厦门漳州召开了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2010工作会议。会上,秘书处对第六届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2010年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审议了2个标准送审稿,“大骨节病治疗效果判定”和“煤及土壤中总氟测定方法高温热水解-离子选择电极法”;讨论了“食用盐碘含量”、“地方性砷中毒控制”和“水源性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的划定”3项标准;确定了2011年地方病卫生标准制修订计划。

三、技术咨询

1.2010年9月,卫生部成立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孙殿军主任当选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方病防治分委会主任委员;申红梅主任助理当选地方病防治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另有4名同志当选地方病防治分委会委员。

2.2010年10月,在广西省北海市召开中国地方病协会第四届换届会议,孙殿军主任当选为副会长,申红梅主任助理当选为常务理事,另有6名同志当选为理事。

3.协助卫生部对贵州省、云南省开展了针对医改重大专项执行情况的综合调研。

4.协助卫生部制定了“十二五”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项目低氟砖茶价格补贴项目和损坏炉灶更换项目的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

5.协助水利部完成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规划“2010-2013年”》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复核确认工作。

6.参加了卫生部监督局组织的饮茶型氟中毒防控工作部委协调会,在会上对卫生部完成的饮茶型氟中毒防控工作内容进行了汇报。

7.协助卫生部完成了人大、政协两会关于地方病方面的13条提案的回复。

8.为了解杭州市碘营养状况,2010年杭州市拟开展调查工作,碘缺乏病所专家应邀赴杭州对该调查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9.协助卫生部制定了北京市取消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现场评估技术方案和北京市怀柔区大骨节病病区控制考核评估方案。承担了硒检查工作。

10.12月16日,应陕西地方病防治所邀请,对陕西省大骨节病病区停止补硒措施进行科学论证。鉴于陕西省在全省范围内已实现了控制大骨节病的目标,专家组成员一致建议,陕西省在全省病区县应停止实施硒盐防治大骨节病措施,在停止硒盐措施后,需加强病区大骨节病病情及人群硒营养水平的监测。

四、学科建设

1.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请

2010年7月,联合公共卫生学院共同申报了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2.黑龙江省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 2010年5月,按照黑龙江省人保厅的要求,上报黑龙江省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重点学科2008-2009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自评报告和成果统计表;10月参加了省人保厅组织的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汇报,汇报了本学科2008-2009建设成果。

3.编写教材和专著

组织相关专家对《地方病学》进行修稿补充,目前该书内容已经报至人民卫生出版社,一审工作正在进行,有望在2011年出版。组织专家对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进行了修改。

4.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分会换届工作

2010年10月30日,在广西自治区北海市召开了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常委会,讨论了换届事宜。于2010年12月13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地方病学分会换届会议,孙殿军主任为前任主任委员,申红梅主任助理当选为主任委员,王铜所长当选为副主任委员,高彦辉当选为常委兼秘书长,另有6名同志当选为 委员。

五、科学研究 1.中标科研课题情况

2010年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中标卫生部行业基金1项,题目为“碘相关疾病的预防与干预研究”,承担其中“碘缺乏病监测体系的完善”和“高碘地区居民碘相关疾病防治和监控”2部分内容,经费255万元;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其中面上项目3项,分别为“氟、铝和茶多酚对破骨细胞氯通道蛋白7(CLC-7)活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砷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地砷病易感性及尿砷甲基化代谢水平的影响”和“趋化因子在碘诱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的作用机制”;青年基金项目1项,为“碘致甲状腺疾病敏感人群的筛选”。

2.在研课题管理情况

目前,地病中心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共45项,科研经费1111.34万元。各项课题均按计划进行。

3.获奖情况

“中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分别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人才培养

(一)研究生培养

1.2010年地病中心招收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2名。毕业博士3名、硕士研究生17名。目前地病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44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0名。

2.完成了研究生选修课 “地方病学”、“流行病学方法”、“医学分析质量控制”的教学工作。

3.在研究生学院的组织下,完成了2007级研究生答辩、2008级研究生中期考核、毕业考试,2009级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以及2010级研究生的面试及入学等工作。

(二)地方病防治人员培训 1.2010年执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即“全国地方病高级业务骨干培训班”和“克山病监测及防控技术培训班”。

(1)2010年7-8月,分别在成都市、兰州市、吉林市以及南京市举办了4期“全国地市级地方病防治业务骨干培训班”。这四期培训班聘请了国内知名流行病学、项目管理、健康教育和新闻传播等专家做了专题讲座。培训了来自全国各省的地市级地方病防治业务骨干300余人

(2)为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各级克山病防控队伍业务水平,2010年9月24~28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举办了全国克山病监测及防控技术培训班。来自辽宁、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陕西、河北、甘肃、四川、重庆、山西、湖北、内蒙古和云南14个省(区、市)疾控中心,以及克山病所的职工及研究生40余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2.申报2010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项。

3.对来自新疆的10名碘缺乏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甲状腺B超检测技术培训。

七、健康教育

1.第17届防治碘缺乏病日

起草了第17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通知、活动方案,参与设计主题宣传画。参加了卫生部疾控局组织召开的“防治碘缺乏病日”多部门协调会。为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健康之路》栏目编辑“防治碘缺乏病日”科普宣传片提供相关资料。协调《健康报》在5.15期间报道有关防治碘缺乏病科普知识。协调《健康时空》栏目在5.15期间录制、播放有关碘缺乏病科普节目。

2.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库建设工作

2010年继续面向全国卫生行政部门及地方病防治专业机构收集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并进行整理,不断充实健康教育资料库内容,并为相关省份提供地方病防治宣传资料。

八、国际合作

(一)减轻砷中毒项目 1.地方性砷中毒数据整理研讨会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2010年6月1-4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地方性砷中毒数据整理研讨会。在会上讲解了地方性砷中毒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对数据入库说明及格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会后,各项目省份都对本省的地方性砷中毒数据进行了清洁、整理,并上报地病中心。

2.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典型病区居民经济负担调查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地病中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于2010年10月分别在山西省山阴县和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开展了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典型病区居民经济负担调查。本次调查从饮水型砷中毒对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两个方面,综合评价饮水型砷中毒的疾病经济负担基础性数据。调查数据初步分析表明,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居民癌症的死亡率较非病区高,病区居民癌症患病率较非病区高,砷中毒导致的经济负担以肝癌、肺癌等癌症以及心脏病等砷相关疾病为重,砷致皮肤改变导致的经济负担较轻。

3.地方性砷中毒网络会议

为了交流协作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经验,促进各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地病中心于2010年11月,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地方性砷中毒网络会议。

(二)碘缺乏病项目 1.中国防治碘缺乏病高层论坛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下,2010年5月15日,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与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以“科学补碘,持续消除碘缺乏病”为主题的中国防治碘缺乏病高层论坛。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WHO以及国内的知名专家在大会上针对国内外碘缺乏病防治进展、我国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和膳食碘摄入量调查结果、部分城市居民对实行食盐“双轨制”认知程度和碘对甲状腺疾病影响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议特别邀请了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广电总局、全国 妇联、中国残联、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中国盐业总公司等有关部门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微营养改善联盟驻华代表处的代表和专家参会。

2.《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条例修订

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经费支持下,于2010年3月和4月,分别组织专家赴重庆、上海对碘盐生产、市场供应等有关情况进行政策性调研。于2010年3月、4月、7月和10月,在重庆市、南昌市、舟山市、贵阳市召开了四次《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管理条例》研讨会,初步完成了《条例》的修订工作。

九、学术交流与宣传

(一)学术交流

1.12月14-15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地方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学术会议。

2.《中国地方病学杂志》质量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奖。

(二)《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以下简称《史展》)布展工作 年初,完成了《史展》展览馆装饰工程的审计工作,并在北京召开了《史展》内容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原卫生部主管地方病的老领导和现任领导及专家共计20人,针对目前《史展》稿提出修改建议。先后召开的5次审稿会议,中心领导及各所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对《史展》内容进行了集中审阅和修改。同时,对《史展》展出内容的文件和实物进行了查找,并根据展出内容进行布展设计。根据展出空间,对《史展》布展稿文字内容进行了精简和修改,并对布展稿重点内容进行了英文翻译和多次校对。10月份,开始布展工作,目前已大部分布展完成。

(三)宣传工作

1.完成了2010年中心各所处室网页的更新工作,及时报道了地病中心工作新闻。2.发行了14期“地方病动态”。

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以《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为指导,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正确领导下,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指导下,做好地方病防治监测、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

一、地方病防治工作

1.协助卫生部做好2010、2011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和重大医改专项技术方案制定、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督导和项目总结。

2.按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的要求,协助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完成碘缺乏病县级考核评估及总结工作。

3.协助卫生部在全国各省开展《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的终期考核验收工作。

4.开展“十二五”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重大项目技术方案的论证准备工作。

5.协助卫生部开展省部合作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项目考核评估工作。

6.协助卫生部召开全国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探索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可持续消除机制。

7.组织专家支援西藏自治区开展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8.继续组织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氟砷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完成氟砷检测中心国家实验室检测质量认可。

9.开展非克山病病区的扩张性心肌病患病调查。通过对克山病历史病区和非病区进行现况调查,了解克山病病区和非病区的扩张性心肌病患病情况,以及人群分布特征,为制定克山病病区消除指标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方病监测、统计及标准工作

1.协助卫生部修订重点地方病监测方案,制定《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方案》。

2.按照监测方案开展重点地方病监测工作,重点做好技术指导、督导和监测结果汇总分析。

3.收集、核对、汇总2010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工作,并准备召开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会,撰写分析报告。

4.整理中转项目数据库,建立地方病基础信息数据库,主要是地方性氟中毒、砷中毒病区范围、防治进度数据库,争取建立村级数据库。

5.做好地方病信息需求分析,协助卫生部建立全国地方病网络直报信息管理系统。

6.组织完成2011年地方病卫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召开标准工作会议,完成标准评审、报批、培训、宣贯等相关工作。

三、技术咨询

1.按照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计划,做好现场调研、技术咨询工作。

2.针对新的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实施可能引起的技术问题做好相应的技术指导工作。

3.继续参加“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条例”修订工作。4.协助卫生部制定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饮茶型氟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病区消除指标。

5.继续参与全国独立机构能力建设论证申请工作。

6.参与北京市大骨节病病区和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消除考核验收工作

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1.做好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国家重点学科的申报准备工作。2.加强卫生部及黑龙江省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3.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及其他人才培养任务。

4.完成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办好全国地市级地方病专业人员高级培训班。

5.进行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分会青年委员会换届工作。

五、科学研究

1.高质量完成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尤其国家级课题和卫生部行业基金,争取在SCI收录杂志多发表高水平文章。

2.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争取获得国家重大课题资助。

3.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鼓励成果转化。

六、学术交流

1.进一步提高《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质量,争取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以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分会的名义,举办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3.继续做好《地方病动态》的编辑工作。

4.做好地病中心网络日常管理、维护及网页更新工作,增加全国各省地方病防治工作进展栏目以及地方病防治知识相关内容,不断丰富网页内容。

七、健康教育

1.协助卫生部完成第18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工作。2.组织设计、制作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相关制品,以满足各省份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健康教育项目宣传的需要。

3.对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健康教育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探讨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与模式。

4.继续完善并维护全国地方病防治史展。5.设计、制作地病中心宣传品。

八、国际合作

1.积极争取减轻砷中毒危害项目的下一周期支持,以及地方性砷中毒和氟中毒防控地理信息系统的扩建与开发等相关工作。2.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开展碘缺乏病防治项目。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九日

2.怀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费用 篇二

一、财政投入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影响及分析

在国际上各个国家的公共卫生政府支出方面, 我国属于最低的一档。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2000年对于全球的191个成员国总体的卫生绩效进行排序, 我国排在144位, 其他的发展中国家, 例如埃及 (63) 、印度尼西亚 (92) 、印度 (112) 、巴基斯坦 (122) 甚至是伊拉克 (103) 都排在我国的前面。而另据世界银行在其2002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当中所估算, 以上这些国家人均的GDP都没有我国高。

1. 国外财政投入对疾病预防控制影响

发达国家对于公共卫生事业非常重视, 其在财政方面的投入巨大, 所获得的成效也大。根据报告所指出的, 大多数的发达国家, 其公共卫生的经费都是由其政府承担的。如英国在公共卫生的领域当中, 由英国国家财政所支持的公共卫生的支出占英国国家总支出中的8l%。虽然近年来疯牛病、口蹄疫以及猪瘟等频繁发生, 但是因为英国公共卫生方面财政的投入量较大, 而且其公共卫生的监测和防范网络相对健全, 所以能有效而快速地控制疾病流行范围。而美国于1910年就开展了寄生虫病的调查, 在1913年更是提出消灭的计划, 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寄生虫病逐步得到了控制, 寄生虫病已经对美国构不成问题了。在2003年3月14日, 当WHO首次公布了SARS疫情之后, 美国的疾控中心立即启用710万美元, 用来新建“应急工作中心”, 专门来对付SARS疫情。而政府经费投入量不足的国家, 其疾病发病率急速上升, 如地处亚非拉的10个国家在其所进行的一次对政府的社会服务费用投入的调查当中发现, 有8个国家是由于其政府投入量的减少从而出现了其国内儿童营养不良的现象普遍发生。

2. 国内财政投入对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的影响

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也能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财政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当中投入所获得的巨大影响。在新中国建国初期, 党中央和国务院就把公共医疗、卫生工作中的重点放在了以预防为主之上, 有相当的一部分公共卫生保健的经费由我国政府财政提供, 这就大大改善了我国城乡居民身体的健康状况, 并能够有效控制或是消灭如天花、霍乱、鼠疫、血吸虫病以及疟疾等传染疾病。可是, 20个世纪80年代我国所实行的放权让利, 在财政上的包干制度之后, 许多地方政府的公共收入未能为其所辖地区的公共卫生预留出相应的财政份额。到了20世纪90年代, 我国的公费医疗制度发生改变, 把医院与整个公共卫生体系简单地推向我国的市场, 而公共卫生事业的支出在财政支出当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下降。我国卫生防疫部门不能得到应有的财政补助, 从而使得正常的防疫工作无法更好地开展, 只能去自筹资金, 要靠创收来弥补公共卫生经费的缺口。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支出当中, 在1995年我国财政的拨款占75%, 而到2002年却下降到41%。投资经费的减少, 也致使一些曾经得到较好控制的重大疾病重新抬头, 并且还有蔓延的趋势。如结核病在新中国建国后的30年中, 其发病率下降了60%~70%, 但到2001年上升至44.06/10万。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政府筹资建议

1. 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追加投入具有可操作性

我国政府财政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追加投入增长的幅度并不大。在2003年按我国当时的13亿人口来计算, 平均每人不到10元。即使在财政困难的中西部地区, 也完全能够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予以解决。毕竟, 中央政府已经承诺为中西部地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提供每人20元的财政补助, 没有理由说, 拿不出另外10元支持中西部疾控体系建设。因此, 有充分理由认为, 大幅度提高政府对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投入, 不仅应该而且可能。

2. 政府追加投入应有所侧重

通过调查取证了解到, 越是基层, 政府财政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金上的投入缺口就会越大。所以, 在全面提高我国政府对省、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投入同时, 也要提高对我国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投入的追加。在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其公共卫生事业可由其所辖地的政府财政来解决, 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则可以采用从我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处理。在追加的政府经常性经费投入中,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层面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工作维持费可以对半开;但在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层面上, 应重点加强日常工作维持经费的投入, 以便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确保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政府财政投入的合理使用。在确保我国政府财政对疾病预防控制中投入到位的同时, 也要确保政府财政投入资金的合理使用, 否则无助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的落实到位。我国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建设的过程当中, 需要探索和完善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效率的管理体制、我国财政拨款的方式以及相关的人事制度等各管理层面上的改革措施, 从而真正建立起我国财政投入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成效间的联系, 以确保有限的政府财政投入可以得到高效利用。

三、结论

若要落实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各项公共职能, 我国政府需要在已有的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费的财政投入基础之上继续追加。其中各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需要的追加额度要占我国相关财政投入的更大幅度。而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追加的我国财政经常性的相关经费投入当中, 人员的经费比例为32.2%, 而日常性的工作维持费用的比例约为67.8%, 其中县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日常工作和维持费当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70.7%。由此可见, 我国的政府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常性的经费投入的缺口是极大的, 所以需要追加约3~4倍才能满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政府筹资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所追加的财政投入要侧重于日常工作维持经费。

摘要:全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要承担公共职能的项目, 在现实操作当中其平均的落实程度只有42.9%。而追究其根源就会发现, 问题存在于政府筹资职能的缺位和我国政府对于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有偿的服务缺乏规范和约束。所以, 要保证我国各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够认真履行其职能, 最为关键的措施, 就是提高我国政府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财政方面的投入。

关键词:疾病,政府筹资,疾病预防控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G].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1-3.

[2]王灿.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是疾病防治的保障[J].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4, 6 (3) :157-158.

[3]梁新初.现行财政投入机制对疾病控制工作的影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4) :243-244.

[4]骆笑红.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影响及对策[J].广西预防医学, 2004, 10 (4) :248-249.

[5]张光鹏, 于竞进, 于明珠, 等.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职能偏废的根源分析[J].卫生研究, 2005, 34 (2) :133-135.

3.怀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费用 篇三

【关键词】传媒中心;成本费用控制;全媒体

一、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简介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的前身为淳安日报社,于1988年7月2日在杭州工商局登记注册挂牌成立,在职员工19名,报纸是四开的《淳安日报》,于2013年12月停刊,2004年2月彩印的《千岛湖》启刊,四开、每周三期,免费赠阅,印数6000份。2006年元旦起,《千岛湖》更名为《今日千岛湖》,并由四开改为对开大报。2008年3月1日是,《今日千岛湖》由周三报改为周五报,赠阅量增加到1.2份。目前,印数达到1.5万份。2010年11月,数字报在千岛湖新闻网上线,《今日千岛湖》也由纸媒实现了数字化,满足读者网上读报的需求。2005年9月千岛湖新闻网开通,2007年8月千岛湖论坛开通,2009年6月《淳安手机报》开通,2010年4月千岛湖网视开播,2011年12月千岛湖屏媒开播,2013年2月《千岛湖微报》开通,2014年8月淳安发布开通,2014年11月掌上千岛湖手机的客户端开通。如今的千岛湖传媒中心,经过二十六年多的发展,人员增加到56人,共有六大媒体,完成从“内容为王”拓展到“渠道为王”的华丽转身,已步入了全媒体的时代步伐,中心在担当县委县政府喉舌重要作用的同时,紧抓内部成本控制,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须进一步完善、深化。

二、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成本费用控制的问题分析

中心对单位的成本费用的控制制度有10多条,包括岗位责任考核实施办法、员工科研考核制度、中心学习制度、中心在职人员进修制度、稿酬制度、小车使用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物品采购及验收制度、公务接待制度、空调、电话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对中心成本费用的控制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但社会不断在发展变化,国家政策不断的在完善,中心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更新,新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法要运用到单位的成本控制中,同时还要加强每位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传媒中心虽然单位成本控制比较到位,但还是有待完善的空间。

1.绩效工资通过制度考核进行严格控制,但新员工的培训成本有待降低

为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办报、办网的质量,结合本单位实际,按照德能勤绩各方面的考核要求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达到即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又达到控制绩效工资的支出。传媒中心的机构设置:主任(总编辑)室,下设一室七部,即办公室、新闻部、专刊部、网络编辑部、广告部、手机报编辑部、屏媒编辑部、淳安发布。岗位责任考核计分办法各岗位很详细的,根据县里的绩效工资标准,傳媒中心内部对采编人员月度核定考核标准分。新闻部、专刊部、手机报编辑部、网络编辑部、屏媒编辑部、淳安发布采编人员完成当月考核任务的,以标准分的系数计发奖金;超额完成的按超额分数乘以分值金额计奖;当月考核分在标准分数以下的,不足分数乘以分值倒扣奖金。当月考核分距标准分减少1%视为考核不合格,不予发放奖金。考核分超过标准分的,按规定分值设档,并按倍数计算。具体计分按通讯、特写、现场新闻、综述、访谈、散文、随笔、小说、诗歌、政务要览、记者撰写的非领导活动一版头条刊发后、社论、记者观察、专刊稿件、软文广告类稿件等。每种稿件都以字数及所在版面计分。图片以太小及所在版面计分。其它岗位的员工考核都很详细。绩效考核制度执行得比较到位,员工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调动。

但是2011年实行绩效工资后,每位员工的总收入有所降低,加之新闻单位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大,单位人员流动性增强。单位刚把员工培训熟练,有的就辞职不干了,新员工的培训成本大大增加,对中心来说损失巨大。

2.广告业务经营有序进行,但广告业务费还有待降低

广告业务费占广告收入的一定比例,单位广告实行单人承包的形式,报纸、屏媒、千岛GO购都各有承包人,承包人年初签订承包合同,并根据合同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保证金,为增强承包人的动力和责任心,承包期间工资停发,承包人只每个月拿取一定比例的广告业务费,应收账款也是由承包人自己负责,收不回的应收账款自己承担,这种承包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单位的坏账几乎为零。承包人每月自己负担个税,由单位代扣代缴,次年汇算清缴。广告宣传的客户群主要是本县范围内,单人承包有时是负责报纸广告的承包人去联系一个客户,洽谈业务的过程发生车费、油费、业务招待费等,屏媒广告的承包人或网络承包人也会去联系报纸广告承包人联系过的客户,洽谈同一客户会重复发生车费、油费、业务招待费等费用,对于广告承包人来说这种重复发生的费用是可以避免的,而且一家客户为了传媒中心的不同媒体分别与之洽谈,在这时间上也是浪费的。所以这种承包方式应有待完善,广告业务费也有降低的空间。

3.食堂成本费用控制还须进一步深入

传媒中心食堂目前的这种成本控制模式已有一年多了,一年中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不断的在摸索、在完善。首先,为了保证原材料及商品质量及降低采购成本,供货商的选定很重要,单位实行招标采购制,由多家蔬菜、肉类、鱼类、调味品等供应商参与投标,单位与中标者签订相关协议。其次,办公室结合当地的消费水平为员工核定用餐标准,工作人员在办公室核定的标准之内,使员工的营养均衡得到有效保证。再次,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进行考核,在规定餐饮标准,原材料及商品等成本支出必须在餐标范围内,每月由财务人员和办公室人员各一名对食堂进行盘点,财务人对当月的原材料及商品支出进行核算,结合当月的用餐人数、餐卡点,计算出当月成本费用的超支、节约金额。每月底,由办公室将食堂工作人员民主测评表发到每个员工手上,并对食堂整体情况及工作人员个人工作情况相结合进行测评。单位定期或不定期的外聘技校的老师给工作人员授课,提高其加工技术和烹调水平,加工阶段实现规模效益,利用先进的食堂设备和设施,提高食品加工效率,严格控制原料出品率,合理利用边角料,做到物尽其用。最后,在用餐人数统计环节进行监督控制,因是新闻单位,用餐人数很不确定,所以对用餐人数的有效统计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人数确定才可以对原材料及商品进行定量,才能把浪费量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单位规定不用餐的员工,须在规定的时段范围内告之工作人员,未通知不用餐的员工,就要按制度从餐卡里扣减餐费,并于每月月底把未用餐未通知的人员名单粘贴在墙上,反复多次未通知食堂工作人员不用餐而造成浪费的员工,由办公室主任出面批评教育。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食堂工作人员缺乏操作技巧,该节约的环节未节约。本单位就餐模式是自助餐,但个别员工还是出现大量浪费粮食的情况,对这种浪费的行为,单位没有出台很好的惩罚措施。单位在食堂成本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些细小环节需整改落实。

4.单位预算有待向全面预算改进

现在单位做预算时,财政部门要求怎么做,單位怎么做,单位负责预算编制的人员只有财务人员和领导参与,每年单位的预算执行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单位内部没有全员参与预算的制订工作。

三、有效控制传媒中心成本费用的对策建议

单位在成本管理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可控空间,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加强:

1.单位要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中心的预算制度覆盖面窄,每年参与预算的制订人员很少,中心要建立全员参与预算的制订当中,预算是企业利用现有资源增加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加以配合成本费用控制工作。

首先,全面预算是由一系列预算构成的体系,各项预算之间相互联系、关系比较复杂,单位应根据全媒体的发展战略,编制长期广告收入的预算及财政拨款,以此为基础,确定本年的广告收入预算及财政拨款,并根据单位财力确定资本支出预算。在编制过程中要结合增量预算法与零基预算法、固定预算法与弹性预算法、定期预算法与滚动预算法。

其次,编制预算以主任(总编辑)室,下设一室七部,即办公室、新闻部、专刊部、网络编辑部、广告部、手机报编辑部、屏媒编辑部、淳安发布等科室部门编制。各科室部门必须协调一致,围绕中心全媒体的发展战略。

再次,对预算的执行要配合工作成绩的考核,通过考核,对每位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价,并据此实行奖励和人事任免,可以促使员工更好地工作。

2.单位要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人员流动性加大,新员工的培训成本增加,如何减少新员工的进出问题是当前单位急需解决。单位应从激励、晋升机制入手,把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员工使之为单位服务。中心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对内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能使企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

3.广告经营模式要向整体作战模式转化

基于现有广告的承包经营模式可以进一步细化,在各承包人当中推选一名负责人,由该名负责人代表各广告承包人与中心签订全媒体打包的广告价目表,洽谈业务的时以全媒体向客户介绍,这种整体营销模式比单人去推销单一媒体容易让客户接受,客户也无须重复接待,广告承包人的差旅费及业务招待费等费用会有效控制重复发生,从而会降低不必要的费用开支,中心对各广告承包人的业务费率在此基础上有充分的理由调低,这样就可以开避降低中心成本费用的又一途径。

4.单位要加强节约成本意识的宣传力度

成本费用控制要向中心全体员工大力宣传,充分发挥手机短信、微信、QQ、微博等媒介,以增强员工节约成本的意识,使员工养成节约一张纸、不浪费一支笔芯、不浪费一粒米、加强光盘行动等好的习惯,自觉学习掌握有关节约成本的技巧。

单位的成本控制制度适时进行完善、改进,量力而行。单位成本控制管理中诸多环节之间不是完全独立,是相互关联的,相辅相承的,需要进行整体考虑,统筹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佳.传媒行业加强财务成本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0).

[2]文学东.传媒行业成本控制探究[J].会计师, 2013(14).

[3]彭嬛.电视媒体成本控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2(33).

[4]董震.转企改制后报业传媒集团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18).

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总结 篇四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卫生厅、省疾控中心的指导帮助下,我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认真履行防病工作职责,落实重大疾病防控措施,切实加强队伍和能力建设,始终把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强化工作责任,提升服务能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内涵建设与硬件建设并重,综合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一)抓思想作风建设,干部职工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我们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以传染病防控工作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工作,促进了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健康、良性发展。完善了窗口公开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群众评议、绩效考核等机制,在落实窗口单位创先争优各项工作要求的同时,注重统筹推进,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各种有利于提高窗口单位服务水平的活动载体结合起来,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议,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中心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工作作风风明显转变,工作效能显著提高,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市行风评议活动中,我市连续四年取得好成绩,分别在2008、2009、2010年市直33个窗口服务部门中排名第三、第一和第二,2011年上半年又名列前茅。

(二)抓理论培训,业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年初,制定了详细的业务人员培训计划,采取全员培训、短期培训和进修培训等继续医学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全年我中心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培训学习23次,培训人员67人次。在单位内部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共举办内部学术讲座10次,培训内容涉及各科室各学科。同时积极组织对县市区疾控人员、城市基层医生、农村基层医生进行培训,全年共培训县市区人员734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在2011全省疾控系统技术大比武中名列前茅。

(三)抓制度建设,疾控工作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迈进。我们把完善工作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行政执行力作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切入点,进一步建立完善了《办公制度》、《考勤制度》、《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工作绩效考评制度》、《会议制度》、《工作计划总结制度》等制度,同时还将党建制度、实验室管理相关制度等一并纳入制度汇编,确保制度切实可行,实现了以制度立规范,以规范促管理,以管理出实绩的工作目标。同时,积极开展绩效考核工作,考核工作更加量化、细化、具体化。疾控工作一整套科学规范管理机制正在形成。

(四)抓硬件建设,基础发展能力更加夯实。

近两年来,市疾控中心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为顺利完成疾控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投资20万元建立了HIV抗体确认实验室和CD4检测实验室,并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同时在全市28家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的基础上,每县市区建3所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任务已基本完成,等待省级验收。

2、投资430万元建设了PCR实验室和P2实验室,购买了PCR仪器及配套的相关仪器设备。

3、投资10余万元,按生物实验室二级标准进行了实验室改造,面积共计58平方米,分细胞培养主实验室和染毒主实验室各1间,具备了病毒分离的实验室条件,已正常开展病毒分离工作。

4、投资8万余元,购置了毒物检测仪等职业卫生检测检验仪器设备和生活饮用水检测设备,充分利用日元贷款项目购置各种检验仪器设备,为各类检验提供了可靠保障,提高了检测检验能力。

5、向市政府申请财政资金400万元,加强中心综合实验室建设,目前市长已经签批,资金将分三批到位。届时,水质监测106项指标的目标有望实现。

二、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一)大力加强麻疹和手足口病防控措施。2011年,我们不断调整防控策略,规范组织开展麻疹和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确保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立专人负责疫情监测、信息收集、网络直报和疫情分析工作。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环节和重点阶段的疫情防控,疫情发生后做到第一时间通知传达到位、及时开展应急处置。加强学校疫情监测,建立“疫情联系人制度”,全面落实晨午检制度,落实消毒、卫生保健等措施;加强医院病例的监测,及时搜索发现病例,规范采集样本,统一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为科学研判提供依据。

截止12月31日,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例3298例,其中重症76例,死亡5例,试验室诊断381例,发病率为75.977/10万。全市11个县市区均通过网络直报报告了传染病疫情。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7850例),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乙肝、肺结核、痢疾;丙类传染病7种(5653例),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手足口、流行性腮腺炎、其它感染性腹泻。全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3503例,发病率为311.074/10万,比去年同期上升11.521%。

(二)积极做好霍乱监测工作。全市31所二级以上医院设立了肠道门诊,实行了逢疑必检,全年共接诊1499例腹泻病人,采集1349份腹泻便样进行检测,便检率为89.99%,未检出霍乱弧菌。其中对市级监测点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和市二院完成可疑(腹泻)病人便检65份。重点监测县故城县、阜城县、景县共接诊293例腹泻病人,完成便检259份,便检率为88.40%。衡水湖、滏阳河、滏阳新河外环3个采样点和县级疾控17个监测点共完成342份样品的采集和检测,均未检出霍乱弧菌。流行性出血热病共报告4例,均进行了个案调查,采集了病人血清,将调查资料输入数据库并报送省疾控中心,血清学核实率和个案调查率均为100%。

(三)SARS、人禽流感防治工作列入常规化管理。督导县级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对发热病人、流感样病人、不明原因发热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进行监测,每周进行汇总分析并报省疾控中心。省疾控中心选定我市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周围为国家级人禽流感监测点,全年共采集鸟粪、湖中物体表面等环境标本3次,共计120份,均进行了人禽流感病原检测,未发现人禽流感病毒。采集禽类养殖、贩卖、屠宰等职业暴露人群血清133人份,并按要求送省疾控中心。

(四)做好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在衡水市区设立了蚊虫、成蝇、蟑螂、鼠类监测点共56个,根据病媒生物的生活特性开展每月定期监测,及时掌握我市病媒生物现状,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联合市爱卫办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工作,共调查了3个县、15个乡、300户居民,采集土壤样品60份,任务完成率为100%。

三、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在原有应急队伍的基础上,2011年又从县疾控中心抽调4名疾控人员,充实了市级应急专业队伍,完善了应急预案,对其中8项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确保了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等各环节的有机衔接。不断规范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继续坚持每天24小时疫情浏览和12320电话值班及领导带班制度,同时开展基层督导检查和网络设备维护,保证信息畅通,确保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通知到位、及时开展应急处置。全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即饶阳县留楚乡初级中学流行性腮腺炎暴发事件,共报告病例38例,无死亡病例,与去年同期(1起)持平。均得到有效处置。

(二)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处置能力。圆满完成了3月份衡水军分区、市政府组织的两次民兵专业应急拉练,共出动车辆9台次,应急队员61人次,使用应急处理箱58个、消毒喷雾器6台次。下半年又组织开展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应急演练。在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反应速度和规范处置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应急队伍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免疫规划工作成效明显

(一)做好麻疹防控工作。按照《2010-2012年河北省消除麻疹攻坚行动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消除麻疹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部门协调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加大了常规麻疹疫苗的接种力度,将我市乡镇接种门诊的常规接种服务周期由月接种改为周接种,城市接种门诊改为日接种,确保麻疹疫苗的接种率达到95%以上。同时积极开展麻疹疫苗的查漏补种,每季度对外来人口集聚地主动开展一次流动儿童调查摸底,把外来儿童纳入常规管理,及时查漏补种。3月份开展了对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情况调查,共调查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地352个,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儿童13120人,补种麻疹疫苗9070人次。10月份组织开展了在校大中专学生麻疹疫苗接种工作,接种麻疹疫苗15643人次。

(二)强化脊髓灰质炎防控工作。2011年新疆和田地区发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给我国维持无脊灰工作带来严重影响,为防止可能出现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等文件精神及全省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我们周密部署,严防严控,在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和AFP监测的同时,制定了《衡水市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确保有序应对,科学防控,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为提高医务人员发现报告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意识,8月份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临床医生急性迟缓性麻痹知识培训,全市共培训疾控机构12个、县级以上医院41个、乡镇卫生院206个,村卫生所4550个,共培训各级医务人员6372人、疾控人员219人。

(三)免疫规划监测系统有效运转。我市全年共报告AFP病例38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髓灰质炎AFP病例报告发病率4.10/10万。AFP报告后48小时调查及时率100%;麻痹14天内双份便标本采集率86.84%;便标本7天内送省实验室率100%;随访及时率为93.8%,全部达到了省目标要求。麻疹监测:报告后48小时调查及时率为93.33%,血清标本采集率100%,标本及时送达率100%,标本检测及时率100%。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监测:共报告AEFI病例715例,未发生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无疫苗质量事故报告。乙肝病例监测:全年共报告15岁以下急性新发乙肝病例5例,报告发病率为0.13/10万,个案调查率为100%。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报告病例1例。

(四)基础免疫接种工作。全市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全年共报告接种疫苗近200万人次,累计报告基础免疫接种率为95%以上,各项监测系统运转良好,病例县级覆盖率达到100%,及时报告率100%,及时调查率98.53%,全部达到了省疾控中心目标要求。

五、艾滋病、慢病防控力度显著增强

(一)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实验室建设,提高艾滋病检测能力。目前艾滋病检测网络已覆盖全市,全市共有HIV抗体确认实验室1个,初筛实验室28个,妇幼机构监测点11个。为完成2011年底每县建3所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任务,市疾控中心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衡水市医疗单位建立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的通知》,对新建实验室的房屋、设备、人员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目前11个县市区新实验室已全部建设完成,并通过本市初审,随时迎接省专家组的验收。2011年全市共完成HIV抗体检测87714份,复检36例,确证阳性10例。全市共报告感染者16例,其中本市11例,外省市报至我市5例,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对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干预、随访、CD4检测、相关防治知识告知及关怀政策落实等工作。

(二)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工作进展顺利。对冀州市示范区进行了2次工作督导,完成工作指标61项。为完成冀州市妇幼实验室建设,通过多次协商,克服困难,改善实验室条件,最终实验室建成并通过了市级初审,改变了示范区妇幼机构无艾滋病实验室的现状,在全市发挥了带头作用。

(三)积极开展预防干预和关怀救治工作。目前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已覆盖全市。全市11个县市区疾控系统共建立12个自愿咨询室(市本级1个),医疗系统建立15个(市妇幼1个)自愿咨询检测门诊,27个单位实现了自愿咨询检测数据网络直报。2011年全市共对7410人提供了咨询,检测7408人,提供转介服务13人,查出阳性感染者5例。自愿咨询检测高危人群的比例达100%,咨询检测结果告知率100%。全市对个娱乐场所开展了干预活动,干预暗娼人群16930人次,同性恋行为干预4422人次,完成400人份干预问卷调查,干预外来务工人员67612人次,干预性病病人1人,收集了大量信息,初步掌握了我市高危场所和人群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等情况。

(四)广泛开展艾滋病宣传活动,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12月1日,全市举行了“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组织了32家艾滋病防治成员单位在休闲广场开展大型艾滋病专题宣传活动,强调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并与衡水学院的志愿者组成了30多人的宣传队伍,在市休闲广场设咨询台3个,悬挂宣传布标6条,展示宣传展牌40块,自制大型红丝带胸卡200枚,宣传活动期间副市长杨新丽到现场指导工作。在衡水技术学院开展了“宣传活动进校园”、“千名学生签名”和“防艾知识走上公交车”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公众的防艾知识知晓率。

(五)加强慢病防治工作规范化建设。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加强对病人实施系统的随访和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慢病监测人数、管理率,确保慢病随访记录的及时、完整、真实、准确。截止2011年底,已为280430人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相关要求实行了动态管理。继续做好慢病监测工作,在监测区规范开展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和死亡登记报告工作,在监测区实行疾病月报制度,全年共报告新发现病例269例,报告死亡43例。充分利用“世界高血压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心脏日”等积极开展慢病宣传。全市共开展健康知识讲座16场,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45次,参加讲座健康咨询472325人,设置宣传栏31000块,宣传栏定期更换版面,受到广大居民好评。

六、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工作有新突破

(一)地方病防治工作。从采样送检、检验到出具检验报告各环节都认真进行督导,确保了碘盐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011年居民碘盐覆盖率为98.4%,碘盐合格率98.4%,合格碘盐食用率96.8%。全市11个县市区每月30日前均按时上报监测数据,批发分装企业碘盐碘含量均符合标准,批质量合格率为100%。为了解高水氟高水砷地区改水现状,按照国家卫生部改水中心的统一要求,开展了高水氟高水砷地区改水现状调查工作,共采集82份水样,检验合格水样2份,不合格水样80份,不合格率为97.6%,高水氟地区人群受高氟危害严重。我们及时把这一情况向有关部门和市政府作了汇报,为我市饮用水安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职业卫生培训实现新突破。2011年7-9月份共举办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检查技术、粉尘职业健康检查技术、物理因素职业健康检查技术、职业卫生现场检测及实验室检验技术等4期培训班,共培训419人次,远远超出项目要求的341人次,培训合格率达80%。无论培训完成时间还是培训人数、质量都名列全省前茅,受到了上级领导好评。

(三)积极开展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1年我市武强县被卫生部确定为本次调查贫困农村监测点,抽取了3乡6村75户居民为监测对象,内容涉及社区、家庭、基本情况、家族情况、饮食情况及健康体检共400多项指标。9月16日监测项目工作正式启动,历时两个多月时间,进行跟踪入户调查,现已圆满完成调查任务,数据录入正在进行。

七、食品安全、生活饮用水检测能力有新提高

(一)实验室质量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建立实验室质量控制制度,开展室内质控,并积极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完成了省疾控中心质检处和省技术监督局下发的全部质控盲样的考核工作,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二)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为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我们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2011年共完成蔬菜、冷饮、淡水鱼、熟肉制品、粮食制品等样品检测总计536份,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致病菌等4706项次的检验工作任务。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常规检测10类29个品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10类26个品种。以上两项国家专项项目,均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无错误直报现象出现,得到了省主管部门的肯定,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承担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委托样品检测任务,完成熟肉制品、月饼、水产品(鸭血、鱿鱼、百叶等)、凉拌菜共154份样品,564项次检验;完成餐具433份大肠菌群任务。

(三)生活饮用水监测工作。不断将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形成了重点突出、分工明确、城乡兼顾的常规监测网络。为确保全市饮水卫生安全,制定了《衡水市生活饮用水监测方案》,全市11个县市区都严格按方案要求,建立了覆盖辖区的生活饮用水监测点,并加大监测力度,密切关注饮水动态变化。11个县市区共建立监测点220个,丰水期、枯水期共采集水样440份。水质检验工作,全年完成水质临检委托样品85份,共计1700项次。完成市政五大水厂委托检验244份,共计5240项次。

八、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5.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总结报告 篇五

20XX年7月4日——8月26日,我们XX大学XX级预防医学专业6名同学前往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了为期8周的生产实习。很荣幸学校和单位能够提供这样宝贵的生产实习机会给我们,在这短短8周时间内,我们也抓紧每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认真踏实地进行实习工作,收获了很多知识经验,并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

20XX年7月4日——7月13日,我们组在急性传染病控制所实习。实习内容有:疫情报告程序、某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报告、防疫计划的制定、外来人口的卫生管理。我在XX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为期一周半的工作。初来乍到,XX老师先耐心地向我们讲解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系统的使用方法,并示范了基本操作,让我们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有了大致的了解。随后,她又详细地告诉我们XX市各区县的急性传染病现况,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解决措施、应对方法。XX老师还将各种工作简报、工作文件等资料给我们阅读,让我们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利用网络系统,协助她进行疾病的记录、审核和查重。在工作过程中,XX老师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教授我们,让我们在很快的时间内学会了熟练操作网络系统和各种报表,并对科室工作很快适应,初步树立起了工作态度。7月11日,由于XX老师出差,我接替了她的科室工作,即接收从XX医院以及各县级疾控送来的手足口病、流感等流行传染病的咽拭子样本,并填写相应表单,交往检验科送检。这是我第一次体验一个人全权负责工作的感受,由于正值暑假,天气炎热,各地的传染病层出不穷,不时有各地样本前来送检。XX老师临走前耐心地向我阐述了接收样品的步骤与程序,使我能够在一个人的工作中也能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将一个个样品交接工作圆满完成。我非常感谢这两位热情耐心的好老师。

20XX年7月14日——7月22日,我们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所实习。实习内容有:艾滋病疫情管理与干预工作。我们的指导老师是XX老师。他是一位认真踏实、勤奋负责的好老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必须和许多同志群体、性工作者及其他HIV高危人群打交道,面对这些感染者和他们的家庭所带来的痛苦,XX老师深知只有感染者和家人、和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共同携手起来,积极面对艾滋病防治,艾滋病的阴霾才会渐渐在感染者身上被驱散。XX老师对于前来疾控中心的咨询者、检测者从来没有一丝歧视和厌烦,他不仅热情而耐心地解决咨询者的每一个疑问,普及防艾知识,还带着检测者做血清检查,并对检测结果严格保密。在性艾科实习的一个半周,我对同志群体、HIV高危人群的管理与防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像以前那么恐惧和担忧。人类战胜艾滋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类消除艾滋病歧视并不需要等待,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人不能够完全接受艾滋病,但只要全社会都能够像陈晓宇老师这样去对待所有艾滋病感染者及他们家庭,相信艾滋病防治工作会做的更好。

20XX年7月25——7月29日,我们组在地方病慢病防治所实习。实习内容有:地方病慢病疫情管理及防治工作。XX老师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科室的工作以及目的,为拟订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和伤害预防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和防治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和伤害预防控制的政策咨询。拟订并实施全省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和伤害预防控制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对全省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指导和开展全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和伤害预防控制的流行病学调查、病情监测;确定我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防制的优先领域,组织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和伤害预防控制的应用性研究、技术攻关和技术合作。组织制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和伤害防制规范和指南,规范与评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和伤害预防控制健康教育信息内容,促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和伤害防制的大众宣传工作。老师们对我们照顾有加,XX老师为了让我多获取相关知识,还特地拿出《麻风病防治手册》以及大量工作简报、文件供我学习和参考,我对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十分敬佩。

20XX年8月1日——8月5日,我们组在免疫规划所实习。实习内容有:免疫规划管理工作、预防接种计划的制定和效果评价。免疫规划所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室,它负责拟定全省疫苗针对疾病的防治技术方案,提出防治规划、计划、控制策略和建议等;协助卫生厅制定全省一类疫苗采购、供应、使用计划和冷链建设与管理办法,以及未纳入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程序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全省疫苗针对疾病的防治工作,评估实施质量和效果;开展全省疫苗针对疾病、疫苗质量及冷链设施运转情况的监测、检测、预测、专题调查;收集、统计、分析全省疫苗针对疾病疫情和人群免疫水平、免疫接种率等资料;指导并参与疫苗针对疾病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重大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承担全省疫苗针对疾病的业务指导、业务考核与业务培训;承担中心冷链设备管理;开展疫苗针对疾病科学研究;负责疫苗针对疾病防治知识的咨询、宣传,按中心计划开展疫苗针对疾病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苗全部由专门的仓库保管,老师们经常会带着疫苗视需求分发到不同区县,还会进行现场接种等相关工作,工作很辛苦。但是正因为有老师们的勤劳工作,我们的免疫管理工作才会越做越好。

6.内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篇六

职业病信息统计及网络直报实施方案

为贯彻《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病报告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5‟399号)以及2007年3月召开的四川省职业病统计报告及网络直报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健全、完善职业病信息监测、报告系统,加强职业病报告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自2007年起,各地职业病信息报告工作将启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我中心根据新的职业病报告系统的运行要求,特制定职业病信息统计及网络直报实施方案。

一、职业病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原则

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报告、审核、汇总、分析的原则。

1、以各类责任报告单位(监测点)为直报口,实行一次性网络直报、逐级审核、确认的分级管理制度。

2、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按各类报告卡的报告时限要求,把报告卡报送属地的疾控中心,代其进行网络直报。

3、各责任报告单位进行职业病信息报告时,应同时存留一份纸质报告卡,作为职业卫生档案资料,专人保管,以备核查。

4、各责任报告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职业病信息报告工作,加强管理,杜绝未报、漏报、错报、迟报现象。

二、责任报告单位

1、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

2、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急性职业中毒、农药中毒病例首诊的医疗卫生机构。

三、职业病信息网络直报的报告卡

1、职业病网络直报的报告卡包括《尘肺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农药中毒报告卡》、《职业卫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卡》、1

《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卡》共6种。

2、各类报告卡具体填写详见相关的填卡说明。

3、各类职业病报告卡及填卡说明可在(http://.cn卫生监测职业卫生栏目)中下载。

四、报告时限、方式

1、《尘肺病报告卡》

(1)尘肺病病例、尘肺晋期病例报告:由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机构在确诊后15天之内负责填写《尘肺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

(2)尘肺死亡病例报告:医院内死亡的尘肺病例,由医院出具完整的死亡证明并及时填写《尘肺病报告卡》送属地疾控中心进行网络直报。医院外死亡尘肺病例,由用人单位及时填写《尘肺病报告卡》送属地疾控中心进行网络直报。

(3)调入(出)本市的尘肺病例由用人单位在当年当月填写《尘肺病报告卡》送属地疾控中心进行网络直报。

(4)《尘肺病报告卡》(含尘肺病死亡病例和调入(出)尘肺病例)实行半年汇总、分析制度:各区县疾控中心于同年7月5日前和下一年的1月5日前完成半年和年度审核、确认、上报;市疾控中心于同年7月15日前和下一年1月15日前完成半年和年度审核、确认、上报。

2、《职业病报告卡》

(1)《职业病报告卡》(不含尘肺病)由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机构在确诊后15天之内负责填写《职业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

(2)职业病死亡病例报告:医院内死亡的职业病病例,由医院出具完整的死亡证明并及时填写《职业病报告卡》送属地的疾控中心在15天之内进行网络直报。医院外死亡的职业病病例,由用人单位及时填写《职业病报告卡》送属地疾控中心在15天之内进行网络直报。

(3)急性职业中毒病例报告:由首诊的医疗卫生机构在确诊后6小时之内负责填写《职业病报告卡》(限于急性职业病病例),报送属地的疾控中心进行网络直报。

(4)急性职业病病例(包括重、特大事故的个案病例)实行月汇总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市、区县疾控中心于下月5日前完成当月急性职业病病例的审核、确认、上报。如当月内本地无急性职业病病例发生,应于下月5日前发邮件进行零报告(邮址:njrui@163.net);市疾控中心于下月8日前完成当月急性职业病病例市级审核、确认、上报。如当月内无急性职业病病例发生,应于下月8日前发邮件进行零报告(邮址:cdc.zwpj.@163.com)。

(5)慢性职业病实行半年汇总上报制度:各区县疾控中心于同年7月5日前及下一年1月5日前完成半年和年度慢性职业病病例的审核、确认和网上直报。市疾控中心于同年7月15日前和下一年的1月15日前完成半年和年度慢性职业病病例的审核、确认、上报。

3、《农药中毒报告卡》

(1)《农药中毒报告卡》报告范围是指在农、林业等生产活动中使用农药或生活中误用各类农药而发生中毒者(不包括食物农药残留超标和属于刑事案件的中毒患者,亦不包括生产农药而中毒者)。

(2)急性农药中毒病例报告由首诊的医疗卫生机构在患者确诊后24小时内负责填写《农药中毒报告卡》,报送属地的疾控中心进行网络直报。

(3)《农药中毒报告卡》实行半年汇总报告制度:各区县疾控中心于同年7月5日前及下一年的1月5日前完成属地半年和年度农药中毒病例的审核、确认、上报;市疾控中心于同年7月15日前和下一年的1月15日前完成半年和年度农药中毒病例的市级审核、确认、上报。

4、《职业卫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卡》

(1)《职业卫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卡》统计范围:凡一起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同时发生10人以上(含10人)或死亡1人、职业性炭疽1人以上(含1人)。

(2)《职业卫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卡》实行实时报告,由责任报告单位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程序进行报告,个案病例必须实时填报。在确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终止后2周内,由发生事件单位属地的疾控中心负责填写《职业卫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

(3)《职业卫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卡》实行月汇总报告制度:市、区县疾控中心于下月5日前完成审核、确认、上报;市疾控中心于下月8日前完成市级审核、确认、上报。

5、《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

(1)《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以一个用人单位为统计单位)由承担职业健康检查的机构负责填写和网络直报。《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适用于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

(2)《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实行半年汇总、分析制度:各区县疾控中心于同年7月5日前和下一年的1月5日前完成半年和年度审核、确认、上报:市疾控中心于同年7月15日前和下一年的1月15日前完成半年和年度的市级审核、确认、上报。

6、《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卡》

(1)《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卡》(以一个用人单位为统计单位)由承担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机构负责填写和网络直报。

(2)《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卡》实行半年汇总、分析制度:各区县疾控中心于同年7月5日前和下一年的1月5日前完成半年和年度的审核、确认、上报:市疾控中心于同年7月15日前和下一年的1月15日前完成半年和年度的市级审核、确认、上报。

五、网络直报前期准备

1、培训

为落实职业病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市、区县疾控中心按属地管理原则,就职业病监测信息的报告内容与程序、职业病报告卡的填写、审核、录入、分析、职业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的具体使用方法和操作等内容组织相应的技术培训。

(1)市疾控中心负责各区县疾控中心、市直及以上厂矿(企业)、市级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信息报告管理人员、报告人员及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2)区县级疾控中心负责属地的厂矿(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职业病信息报告管理人员、报告人员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2、网络直报的启动

(1)网络直报账户申请

职业病报告工作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人员在申请取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用户账户和密码后,方可进行资料的录入、审核、汇总和上报等网络直报工作。

(2)网络直报启动时间

在网络直报正式启动前可进入实习网(http://www.202.106.123.35.9080地区编码:51100000用户编码:laoweike密码:2266972)进行职业病信息网络直报的模拟录入操作。2007年6月1日起,正式启动网络直报。

六、根据四川省职业病统计报告及网络直报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应在2007年6月30日前补报2006年各种职业病信息报告卡。

7.怀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费用 篇七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利用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对业务档案的管理和利用,直接关系到业务开展过程中对成果的利用价值,这些档案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研究而汇聚的成果,所以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具有很强的利用价值。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中,对于档案的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档案管理包含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立卷到保管利用整个过程,需要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并且做好明确的分工,由此才能够确保档案资料的齐全,并且发挥出档案的最大价值,为卫生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一、疾控中心业务档案两级管理原则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主要有两大类,一方面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行政文件资料,另一方面是在各个科室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形成的技术资料,这些资料都需要汇总成档案进行管理,对于疾控中心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疾控档案管理中主要实行两级管理原则,即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站级、科级的两级管理。在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体系下,将业务档案划分为中心和科两个层次,然后分别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和保管利用。两级管理制度可以明确的划分各自的职能范围,并且能够提高业务档案的管理利用价值。

二、中心级、科级档案范围的确定

中心级档案和科级档案各有其划分的范围和界限,中心级档案的划分应本着总体性、综合性、分析性及学术性的原则对档案进行划分,即要将那些反映主要业务工作的总体水平的材料,以及在基础监测上形成的综合性、分析性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且保管期限长的材料确定为中心级档案,以确保中心级业务档案能够全面反映和概括本机构业务活动及工作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档案:业务工作法规、标准及技术方法的研究档案,包括有关证书、研究报告、编制说明及验证报告单;年度或跨年度的法定传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学常见病等疾病防治方案及总结、疫情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等;年度或跨年度的卫生监测的总结分析;重大事故、疫情暴发、中毒调查处理的有关材料,包括调查报告、现场调查记录及有关的行政处罚材料等或年度综合性分析总结;专题调查,包括调查设计、调查报告或总结、统计汇总等材料;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月报,年报;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业务论文。

科级档案的划分范围大致有以下几种:中心在日常业务活动中直接形成服务对象的档案,这些材料的保管周期不易确定,需随所服务的企业存亡而定,而且不少材料还因工作需要逐年加以补充,因此,科保存更为便利;常规性卫生监测材料:包括所辖地区和监测点或直管单位公共卫生监测材料、监测记录、记事、监测小结、控制结果、监测报告等材料;一般性违法案例、疫情、污染事故,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材料,包括个案调查表、现场调查笔录、人员录访记录,检验结果及处理报告等;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卫生知识培训材料,包括体检表、检验单、统计表、培训计划、教材及小结等。

三、实施两级管理的意义

(一)提高业务档案的管理效率

在疾控中心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档案资料,其中一部分档案资料具有很大的保管和利用价值,这就需要与一般性质的档案分开存放,便于对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查找也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实行两级管理也会提高工作效率,将业务档案进行集中管理,减少因为分散而造成丢失的情况,各个科室在查找利用档案时会更加快速便捷。实施两级管理更加明确的划分各自的范围,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并且对于业务档案的开发利用具有更大的价值。

(二)中心级档案管理有利于防疫业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中心级的档案管理中,都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并且能够充分的反映出整个中心的工作全貌和水平,具有很强的总结性,所以通过中心级的档案研究,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个疾控中心的防疫工作水平。由于中心级档案的范围界定,各科室的业务人员也会对自己的工作标准有所提升,在进行业务研讨时,会对监测资料进行更加细致而深入的分析,从而加工整理出分析性更深的报告,对于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因为中心级档案能够全面的反应出整个疾控中心的现状,所以便于领导对疾控业务动态的掌控,从而对疾控中心的发展做出更加正确的决策。

(三)科级管理有利于满足防疫业务工作日常的需要

防疫业务有延续性,在对监测点的监测中要经常使用其前一年或前几年形成的监测档案,特别是随着生产经营单位的变化,有些档案还要不断进行补充或注销,因此,科级管理就要及时满足卫生防疫的日常需要。

四、加强新时期疾控档案工作

(一)加大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要通过建立疾控档案信息化中心为龙头,切实提高资源体系的信息化程度。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加快信息化资金投入,实现疾控档案数字化加工,真正把疾控综合档案室建设成为疾控中心信息保管和利用中心。

(二)建立切实可行的疾控档案管理体制。针对疾控档案种类多、利用率高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牵头领导组织,制订符合实际的档案归档范围和分类方案,要加大疾控档案业务指导力度,科学标示,科学保管,切实提高疾控档案标准化、规范化程度。

(三)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总要求,加强对专兼职档案干部的配备、管理和继续教育,提高档案业务技能和水平。要积极开展业务协作组交流机制,学先进,比创新,重实绩。要关心爱护档案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帮助,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结束语

疾控中心档案实行两级管理是我国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对于疾控中心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两级管理模式能够更加明确的划分各自的职能范围,在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基础上,为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于业务档案的开发利用,最大程度的挖掘档案的价值,是促进疾控中心业务水平的重要依据。对疾控中心档案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是提升疾控中心业务水平的重要保障,对于提高我国卫生防疫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建业.档案管理对促进疾病防控的意义[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2]许鹏.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5年08期.

上一篇:孙燕姿励志歌曲下一篇:预备党员转正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