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工作总结

2024-06-17

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工作总结(12篇)

1.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工作总结 篇一

我们学校是一所主要招收外来民工子女的一所完小,正是因为这一条件的特殊性,造成了我们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我班共有学生58人。存在男生多,女生少的这种现象,这些孩子绝大部分都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中大部分是以前在老家读书,现在跟随父母来浙江打工读书,所以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同时也具有和本地学生很大的差异性,这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格差别大,过于偏激,有些很大胆,有些很内向,内向得连说话都说的让站在边上的人都听不到。

二、年纪差别大,像我们班最小的才十岁,最大的十三岁;

三、集体荣誉感不强;

四、卫生意识不强;

五、道德品质意识淡漠;针对这些现象,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组织班会,制订班规,以身作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常规纪律,即要求每个成员都应遵守的用来约束自己行为的规则、条文等。它是一件事情想取得成功的保证。对人的教育来说更是如此。

一个人初入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样才能为专心学习打好基础,作好准备。我们学校由于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学生在家家长的教育相对偏少。因此我在开学初期都用大量时间狠抓学生常规,我想:只有有了“规矩”,才有了“方圆”,才可言其他,诸如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等等;才能够保证孩子们会有所进步。抓好常规训练是实施班级管理的首要前提。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于是我在开学初就组织了一次班会课,此次班队一开始学们都很拘束,不敢开口,于是我首先自己提出对自己在新学期中的新要求,随着我的开头,同学们纷纷开口,此次班会课着重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新学期的新任务及新班规。此次班队学生们都很积极,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及对班级的希望。我们班的一位差生占良国甚至在此次班队会诚恳的提出了自己的好动。懒散的缺点。并提出新学年对自己的新要求。在这次班队课中,我着重让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个性内向的同学让他们都有机会发言,并特意让一些中下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且有针对性的让某方面不足的学生提出对某方面的要求。此次班队课非常成功,共制订出班规十三条。在此次班队中,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学后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科任老师、年级同志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重视在课堂内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由于我们的学生具有懒散、好动的特点。在开学初我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一学期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结合《三字歌》的贯彻落实,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三个一”,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并多次开展小组朗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效果十分突出。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像有些学生总爱趴在桌子上写字、有些学生总爱站起来写字,有些学生总爱咬笔头等等。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如每次开会或集合,我要求学生注意听讲了几件事?是什么事?回到教室后抽学生起来说出要点,如答不出,就说明没有专心听讲。或是先请同学回答好问题之后,请个同学来重复一下答案。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个人卫生教育

由于我们学校的学生家长大多数是打工者,工作比较繁忙,对于学生的照顾也相应较少,尤其是对于学生的个人卫生。针对这个现象,我着重在德育中进行教导,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所以我生活中,在品德课中,我经常强调卫生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穿的破旧没关系,最主要的是干净。久而久之,学生们渐渐卫生意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四、效果。

短短半年时间,班规有序较理想地进行着,取得出较明显的效果,班级学生班风班貌改观大,班级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全班学生个个有其职,有责可尽,大多数同学责任心强,能力强,优生发展快,差生转变好,深受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取得如此成绩,的确令人可喜。但改革探索之路将会充满艰辛。愿责任感之树在我们大家包括孩子们心中常绿常青!

2.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工作总结 篇二

一、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基于冲突的制度性阻抗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农民工子女要想进入公立学校就读, 除了要具备父母任何一方与劳动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外, 还要出具流出地没有监护人等证明, 更为重要的是, 农民工还要向公立学校支付高额的赞助费。笔者于2009年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重庆等主要流入地对农民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关于“您为孩子就读所选择的学校是?”一题, 67.5%选择全日制公办学校, 16.9%选择民工子弟学校, 14.0%选择民办学校。从上述数据来看, 一方面这与家长带孩子进入城市接受教育的初衷相一致, 全日制公办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素质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性都要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和民办学校, 很多农民工家长才甘愿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 选择全日制公办学校。另一方面可以看出, “两为主”政策自2003年出台到现在已有数年的时间, 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民工子女难以进入到城市公立学校就读。“两为主”制度作为一种强制性教育制度, 是基于对国民平等教育权的尊重, 更是出于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子女平等教育权的保障。然而, 教育制度具有内生性, 产生于个人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计算, 而不是取决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某种客观的社会力量。[1]“两为主”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必然是侵犯了流入地区政府、城市原居民、城市公立学校以及教师的现实利益, 他们也必然表现出对这一制度的消极甚至是抵抗的态度。罗尔斯在论述有关制度的形式正义问题时提出:“一个社会体系即使其各种制度单独地看都是正义的, 但是从总体上说它却是不正义的, 这种不正义是各种制度结合成一个单独的体系时所产生的结果。其中一种制度可能孤立或辩护为另一种制度所否认或无望的愿望。”[2]“两为主”制度可以说是正义教育制度的代表, 但是现行户籍制度、教育管理制度以及一些非正式教育制度根深蒂固地根植于城市原居民、公立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观念之中。正因如此, 各制度之间的冲突才是阻碍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的关键因素。

二、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的制度冲突分析

1. 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冲突:“两为主”制度与中国户籍制度

中国的户籍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 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维持社会稳定、平衡城乡发展、控制人口以及协调社会资源分配的角色。中国的户籍制度对不同阶层成员的身份、教育、就业以及生活水平都起到一定的钳制作用, 与不同阶层成员的社会福利与权益相关联。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 更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我国的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儿童就近入学, 主要指的是户籍所在地的就近入学, 仍然没有突破以户籍为主的入学原则。“两为主”制度虽然规定“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 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但是一种教育制度的有效运行总是需要以社会制度的支撑为基础的。由于“两为主”制度与中国户籍制度缺乏某种程度上的契合, 最终对流入地政府、城市原居民以及城市公立学校的行为选择产生影响的不是“两为主”制度, 而是我国的户籍制度。城市公立学校可以打着“户籍”的旗号, 把进城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 抑或是收取高昂的借读费。

2. 教育制度内部的冲突:“两为主”制度与教育管理制度

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长期以来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该体制是同现行的户籍制度相适应的, 是以城乡分割、区域封闭为基本特征的。按照现有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管理制度, 流入地政府负有保障本地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按“两为主”制度的“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要求, 流入地政府将独自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 而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中并没有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补助项目, 这对流入地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造成相当大的压力。而按“两为主”的“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要求, 将导致大量进城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公立学校, 对流入地公立学校教育资源的承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城市公立学校的校舍、师资、教学设备以及教材等都是按照学区内的适龄儿童的数量配备的, 面对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 其资源日益显得捉襟见肘。“两为主”政策关于经费分担机制的问题没有涉及, 而经费问题是制约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的主要瓶颈。所以, “两为主”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经费投入主体不明的问题。“两为主”制度与教育管理制度的冲突是“两为主”制度难以有效实施的关键。每当一种新的教育制度试图激励或者约束人们的行为时, 原有制度又往往让人们做出试图维持现状的策略选择。面对“两为主”制度, 流入地区政府、城市公立学校、城市原居民更倾向于使城市教育资源为“自己人”所用, 避免“外来人”倾入。

3. 正式教育制度与非正式教育制度的冲突:“两为主”制度与城市非正式教育制度

著名学者康永久在其著作《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中把教育制度分为非正式教育制度、正式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实施机制三种要素。非正式教育制度是一些观念形态、习俗形态、惯例形态且与教育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教育制度。非正式教育制度往往比正式教育制度更加根深蒂固, 更加深入人心, 在社会生活中会起到更加久远的作用, 因此更加不易改变。非正式教育制度的变化最终会触动正式教育制度的基础, 从而引起教育制度的冲突或形成某种制度壁垒。[3]

在我国, 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和乡村的非正式教育制度虽然风格迥异, 但基本可以做到互不干涉、各自为政。然而当携带着“异质文化”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到城市公立学校时, 刺激了城市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习俗的空前活跃, 城市非正式教育制度表现出了潜在的强大力量,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正式教育制度 (“两为主”制度) 的效力发挥。所以, 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上, 非正式教育制度的力量虽然边界模糊, 但却真实地影响、制约、塑造着城市原居民、城市公立学校校长以及教师对待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城市原居民认为农民工子女是城市的“外来人”, 不应该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 而且城市教育评价标准往往给农民工子女贴上了标签:农民工子女讲的是方言, 穿得邋里邋遢, 道德品行低下, 学习习惯也不好, 学习成绩也差。[4]于是许多城市居民反对自己的孩子跟农民工子女在一个班级学习, 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会受到农民工子女的不良影响, 而且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也给学校教师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带来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工子女较差的学习成绩往往会拖教师的“后腿”, 损害教师的利益。就这样, 保守的城市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习俗使得城市原居民没有把农民工子女视为需要平等对待的义务教育的对象, 而是视其为城市教育体系的入侵者。

三、消除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制度性阻抗的思考

由上述分析可知, 制度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基于各方利益的冲突, 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教育发展和变革中居于核心地位。“两为主”制度作为国家意志的表现, 不仅仅是要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要与社会各阶层成员的基本利益保持高度的一致。但是我国学者樊纲认为:“任何一种体制改革, 说到底必然涉及利益关系的改变, 总会有一些人的利益受损, 没有人受损就没有人受益。”“两为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保障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益, 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伤害了城市原居民以及城市公立学校的利益。当制度的实施导致社会各成员利益难以均衡的时候, 就需要一种基本的为人们所共同接受的教育价值取向的调和作用。为此, 我们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让我们的民众认识到农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未来, 同样可以是民族未来的中流砥柱, 让我们的民众达成这样的默契:帮助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我们国民的共同使命。我们应该秉着这样的教育价值追求:公立学校以机会均等观念为基础对所有公民平等开放, 其目的不是对贫困者进行施舍而求得道德上的宁静, 而是基于对平等的公民身份的尊重, 对彼此唇齿相依的民族情感和共同生活的维护, 对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的追求, 对人类文化科学与共同价值的认同以及对教育质量与效益的郑重承诺。虽然这样的价值追求在现在的中国还难以实现, 但是随着中国日新月异的进步,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名词终会消失, 取而代之的将是同处一片蓝天下的儿童。

参考文献

[1][3]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罗尔斯著, 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3.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冰火两重天 篇三

丁静、张丽娜、詹奕嘉、廖君

 2012-12-31 09:22:09

来源:新华网 2012。12。30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来到城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内蒙古、陕西、湖北、广东等地发现,农民工子弟在城市入学面临“公办校”难进、“民办校”两极分化等问题。未经审批的“非法校”和远近闻名的“明星校”同时存在,是什么让民办农民工子弟校“冰火两重天”?

“屋顶小学”12载为何仍有市场?

农民工子弟校——武汉市江汉区凌智小学曾经“名噪一时”,因为活动空间有限,只能在屋顶上升旗,凌智小学被媒体称为“屋顶小学”。办学12年后,由于存在安全隐患,教学质量不符合要求等,2011年底凌智小学被停办。

今年2月,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将凌智小学423名学生分流到辖区内的两所公办小学,并耗资百万元,安排十几辆校车每天免费接送学生往来于住地和学校。

随后,几十名学生“回流”到9月份恢复招生但无“合法身份”的凌智小学。校长孙红枫告诉记者,两所分流的公办学校距学生住地较远,家长觉得不方便;很多随迁子女家长因为工作时间限制,希望孩子放学后在学校吃晚饭、写作业,分流的公办学校无法实现。

一方面,死而复生的“屋顶小学”生源不断。另一方面,这所学校位于武汉市拆迁规划范围内,政府无法安排新校址。

记者走访北京、内蒙古、陕西、湖北、广东多地发现,在大城市的流动人口聚居地,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不少。但多数位于偏远地区或者城市拆迁区,不少学校也因为缺乏固定办学地点等原因得不到审批,有的学校沦为四处搬迁的“非法流动校”。

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行知实验学校虽然获得了审批,但随着北京市城中村改造拆迁速度加快,学校十多年来不断搬迁。每一次找新校址都考验着校长易本耀的“能力”,他甚至将搬迁历程绘成了一张“十年漂泊图”。

农民工子弟校也能办成“明星校

与四处漂泊的流动学校不同,记者在各地也看到一些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办成“明星校”的例子。这些学校多数享受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同时得到社会的帮扶、关注,并拥有一位强有力的校长和一套个性化的办学思路。

北京市星河双语学校是一所打工子弟小学。创建6年来,坚持“双语教学”“习惯养成教育”两大办学特色,从最初的298名学生发展到1500余名学生,成为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明星校”。

71岁的校长李守义做了54年教育工作。在他看来,办好打工子弟学校的“突破点”是特色办学。“我们抓懂礼貌、勤洗手、冲厕所的行为习惯;更抓爱学习、勤思考的学习习惯,很快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李守义告诉记者,因为成长环境的限制,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见识、基本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与城市孩子存在一定差距;一些随迁子女父母因为工作等原因,不能常常关照孩子的学习;此外,随迁子女的流动性也比较大。这些特点,使农民工子弟校和普通学校办学存在差异。

在大部分生源是随迁子女的陕西省榆林市榆林高专附中,该校副校长王圣祥发现,很多随迁子女初次来到城市,没见过电影院、网吧、KTV,对此充满了好奇。为了“疏而导之”,学校每年开学组织学生看电影、参观网吧等。对流动性大的随迁子女,学校实行学习成绩的“动态管理”,发现哪个学生成绩弱,就个别了解情况,区别制定教学方案。2012年毕业生中,考取二本以上学校的有600多人。

两极分化随迁子女如何“有学上”?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农民工子弟校可以办成“明星校”,而另一些却处于“非法校”或“漂泊校”的状态,两极分化严重。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认为,个别“明星校”的成就,与校长个人的“办学力”关系很大。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贺立平则担心,政府由于财力、资源的限制,不能普遍支持民办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如果集中精力扶持几所,虽然可以很快看到成绩,但结果会导致“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难以实现教育公平。

梁威认为,仅靠个别校长的能力不足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问题,应该由政府主导,主要通过公办学校来安排。一些办学条件允许或者不能马上消失的民办学校可以作为补充,不能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因为“没学上”,错失教育的最佳时期。

记者了解到,按照我国目前的政策,各地义务教育经费和投入主要依据户籍人口数量来确定,这就在人口流入地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如何用有限的城市教育资源,满足逐年增加的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对各地教育部门都是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李汉林认为,将义务教育经费跟着流动人口、而不是按照户籍人口下拨,会有助于各地财政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

4.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工作总结 篇四

外语系

2007级英语(1)班

蒙晓红

《关于城市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蒙晓红

社会实践的主题: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的调查 社会实践的时间:2010年9月——2010年12月 社会实践的地点:贵阳市

(一)入学机会不平等

1.缴纳费用高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学校收费仍然对农民工子女实行“双轨制”的歧视性政策。此外,除了教育部门规定的课本费及杂费外,公办学校的隐性费用高。因此,农民工子女往往被高费用的“门槛”挡在了校门外。

2.入学条件高

农民工子女入学还存在非经济因素障碍。农民工子女入学公办学校要办理繁琐手续,这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而且未必能够顺利办成。如果没有这些手续,当地公办学校则以此为由拒绝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

(二)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平等

1.教育形式不同

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少年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子女在重点学校就读的比例(9.2%)远远低于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比例(72.2%)[1]。并且,有些学校将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人为地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加以区别对待。这种基于家庭背景

对学生群体进行强制性分类,实行“同城隔离”的分校教育或“同校隔离”的分班教育,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难以与城市学生平等地共享教育资源。

2.教学和评价的不平等

有幸插班到混合班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在同一时空下学习,面对同一教师,理应享受平等的教育。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农民工子女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平等待遇。并且,在评奖评优、参加竞赛和课外活动中也受到限制,无法和城市学生享受平等的机会。

(三)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平等

进入公办学校的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由于学习基础差,加上教学环境改变,教材进度和难度的差异,教学方法的不同,影响其学习效果。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普遍偏低。并且,由于我国现行的是“户籍管学籍”的升学制度,农民工子女还面临着升学问题。受到非户籍身份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往往不得不回到原籍所在地继续升学。

二、城市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行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变迁

1.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

美国社会学家帕金(Frank Parkin)认为,任何社会都会建立一套程序或规范体系,使得资源和机会为社会上某些人享有而排斥其他人。排斥方式有两种:“集体排他”和“个体排他”。[2]我国的户籍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排他”性的屏蔽制度,阻止农村人口总体与城市人口总体分享某些机会和资源。天然的制度身份差异导致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享受“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不同国民待遇。在“户籍管学籍”的属地管理体制下,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平等问题与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密切相关,户口成为他们在城市中平等接受教育的“瓶颈”。

2.地方负责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制度

社会转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但是,义务教育体制的调整滞后于人口流动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主要依赖于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城市普及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市、区教育财政负担,教育经费按户籍学生数下拨。因此,一些学校和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城市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对于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仍持排斥态度。可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财”的问题实质上是“政”的问题,是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以及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地方政府利益矛盾的表现。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但是,政策的出台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从政策执行角度解读现行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发现它还存在一些欠缺之处。

第一,合法性不高。教育政策只有被利益相关人所接受、认可,才具有了合法性,并能够有效地执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流入地政府需要对当地的教育资源和利益重新做出调整和分配,这必然将打破原有利益分配格局的平衡而引起利益冲突。同时,有些流入地政府担心会产生“盆地效应”,难以接受、认可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其自身利益需求和行为倾向影响着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第二,政策资源的不充足性。任何政策的执行,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没有新资源支援,面临经费、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流入地政府执行政策的积极性不高。第三,欠缺必要的明确性。政策的具体明确性是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是政策执行者的依据[3]。但是,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缺乏明确性。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有了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出现政策失真问题也就不可避免。

(三)“城市中心”价值取向下的学校教育

农民工子女入学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和教育资源短缺,给学校教学管理、教育质量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公办学校为维护自身利益,以各种借

口来少收或拒收农民工子女,致使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在入学机会上不平等。对于受教育过程机会不平等和取得学业成功机会不平等的原因,下文将运用一定的社会学理论加以探讨。

冲突论教育社会学创始人韦伯认为,社会成员之间或因经济状况,或因权利地位或因文化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身份集团,这些身份集团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将公民划分为制度身份等级不同的“乡下人”和“城市人”两大利益集团。城市居民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占有上处于绝对优势,使得城市居民形成了身份优越感和对农民的排斥、歧视的文化心理。如今,城乡二元结构变为了城市内部的城市居民群体与农民工群体之间的隐性二元结构,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中无法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由于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制造”的刻板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和社会排斥、歧视,加之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乃至语言等方面也存在差别。一些城市教师和学生以“城市人”的优越感自居,误解、歧视、排斥来自群体之外的“他者”——农民工子女,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遭受了不平等待遇。

(四)弱势状况的农民工子女家庭资本

据有研究调查表明,不同社会阶层背景的家庭中,可以用来帮助子女获得教育机会或较好学业成绩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比较明显,体力劳动者三方面的资本都相对较少[4]。相对于城市家庭,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处于弱势状况,强化了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平等问题。

1.弱势的经济资本及其影响

面对公办学校各种名目的收费,农民工家庭无力承担,家庭经济资本低下成为农民工子女入学机会平等的重要障碍。并且,经济资本的弱势状况,限制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由于缺乏学习的物质保障和学习场所,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学业成就的取得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弱势的文化资本及其影响

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

(1)身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布尔迪厄认为教育期望来自习惯,是人们对客观可能性的主观内化和领悟。每一个个体的选择行为是考虑其社会阶级客观机会结构的结果,他们把自己从某种教育机会中排除。但有调查显示,与城市学生的父母相比较,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相对比较低[5]。农民工子女关于教育的抱负又深受父母的教育经历和文化生活机会的影响,不利于他们取得学业成功。

(2)客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家庭文化耐用品拥有量可以反映出家庭客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状况。有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电子设备和图书、报刊拥有量在很大程度上低于1999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中的农村儿童的情况[6] 显然,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民工子女家庭拥有的客体化形态文化资本则更处于劣势状况,无法为其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物质资源。

(3)制度化形态的文化资本。据某项调查显示,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的家长文化程度有约半数左右只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少,具有大专以上高学历者只占较小比例,且仍有一定比例的文盲或半文盲[7]。由于农民工子女的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他们对其子女的教育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3.弱势的社会资本及其影响

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社会资本可分为外部的社会资本和内部的社会资本。家庭外部的社会资本主要指父母与学校、教师的关系;家庭内部社会资本主要指亲子关系。进城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以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在与城市居民交往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交往的内倾性和表层性[8]。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交往上呈现出油水不沾的分离状态,这将影响到农民工子女的父母与教师联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难以有效地形成教育合力,不利于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同时,作为家庭内部的社会资本重要构成的亲子互动对学生学业成有重要影响。但是,农民工子女的父母整日为生计而奔波,无暇和子女进行亲子互动,致使亲子关系疏远,甚至对立,家庭的教育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实现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的对策

(一)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提供制度保障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就近入学制度

改革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就是要求取消黏附在户口上的利益差别,逐步建立“自由迁徙、自主定居、籍随人走、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打破二元社会格局。依据新《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农民工子女具有在法定监护人的工作或居住地就近入学的权利。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常住人口取代属地管理的教育体制,实现受教育权利由“身份制”转化为“公民制”。

2.从法律、政策上明确教育责任主体,建立中央政府和流入地政府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修订现行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法律、政策,明确各级政府承担的教育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针对流入地政府行政不作为行为,实施问责制,督促流入地政府履行管理职责。并且,建立中央政府和流入地政府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为农民工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义务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国家的公共财政应该对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给予支持,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资金,分担流入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农民工在流入地履行了纳税人义务,流入地政府应该承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可以从农民工交纳的税额中按一定原则和培养费用比例转拨给教育部门,以补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不足。

(二)构建平等、多元、无歧视的学校教育

1.实施“平等且满足农民工子女特殊需求”的教学和课程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树立平等的教育观,既要在行动上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更应从心理上接纳农民工子女,构建平等、无歧视的学校教育环境,一视同仁地对待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同时,应该包容和尊重农民工子女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学校和教师应结合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经验、学习基础、心理特征和学习需求,研究具有接纳性、适切性的教学内容,编制符合他们特殊需求的校本课程,实施“平等且满足农民工子女特殊需要”的差异教学。

2.采取多元化评价和灵活的管理办法

教师应该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实行多元化评价,发现农民工子女身上体现的闪光点。同时,学校在制度层面上也要取消在评优奖励、参加竞赛等活动中的身份限制,实现平等的教育评价。并且,学校应该尽量简化入学手续,实行灵活多样学籍管理和收费制度,以适应农民工子女的特殊需求。

3.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和教育辅导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交往,结成“一对一”的伙伴关系,增强城市学生对农民工子女的理解和接纳,改变农民工子女交往的封闭性。并且,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公办学校后出现的学习、心理适应性等问题,采取教育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措施,促进农民工子女更好地适应、融入新的教育环境。

(三)改善和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家庭资本

1.改善家庭的经济资本

政府和社会需要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尊重和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清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并且,对农民工实行教育关怀,提高其整体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改善其经济生活状况。从而解决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造成的“上学难”的问题,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物质教育环境。

2.提升家庭的文化资本

农民工应该自觉地接受继续教育和家庭教育培训来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从而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同时,社会支助系统尤其是社区、学校,应为农民工子女家庭提供咨询服务,促进其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合理化。此外,应该整合社区、学校的客观化形态的文化资本,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公共文化资源、活动设施和场所,来弥补农民工子女家庭文化资本的不足。

3.加强家庭的社会资本

建立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加强家校合作。教师应该定期开展家访和组织家长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改善亲子关系;家长也应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加学校活动。这既有利于增进双方的信任、理解,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形成教育合力,对农民工子女采取一致的持续性教育行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5.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总结 篇五

一是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雏鹰义工队”。5月26日,“爱心手拉手,成长不孤单”大渡口区雏鹰义工队成立仪式暨全区青少年综合素质展演隆重举行,重庆市首个“雏鹰义工队”正式成立,得到了团市委的高度肯定,重庆日报、重庆晨报、新*网、腾讯网、大渝网等媒体予以报道,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

二是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发挥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的杠杆作用,建立“多位一体”的农民工子女帮扶网络,发动全社会爱心人士献爱心,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区育才小学发挥学校艺术特色,在步行街举办“书法爱心义卖活动”,筹集善款2万余元,帮扶慰问了一批贫困学生。各级团组织、青年文明号集体通过捐款、捐物、慰问等形式,“六一”期间慰问帮扶了100余名贫困少年儿童,结成帮扶对子300余对。

三是开展学业辅导活动。区马王小学开展“同在蓝天下,爱心永共筑”活动,学校青年义工与商务学校义工组织“四心社”一道,每周定期课外兴趣爱好培养、剪纸折纸活动,深受农民工子女家长好评,马王小学被授予全市“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示范点”。区大堰、公民等小学结合学校实际,举办了“爱心在行动中成长”等主题活动,发动少先队员相互开展课程辅导,营造了共同进步的氛围。

6.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工作总结 篇六

一、现状调查

我们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发现, 我校四年级116名学生, 无论从课外阅读的环境, 课外阅读的兴趣, 喜欢课外阅读的程度, 课外书的内容、类型, 课外书的来源, 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 以及学生拥有课外书的数量等方面, 都远远落后于我镇同年级的本地孩子。

二、成因剖析

1.阅读环境缺失。农民工大都由于经济上的局限, 较少考虑其居住环境状况。对于他们来说, 拥有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简直是一种奢望。

2.阅读书籍缺乏。如果说阅读环境的缺失是影响民工子女阅读的外在因素, 那么书籍的缺乏却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3.阅读时间缺少。主观上, 电视、游戏等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客观上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书读已经很了不起了, 放学回家就应该让学生承担起领弟弟妹妹等家务的责任, 致使学生根本没有阅读课外书的时间。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 我们认为:由于家庭的特殊性, 要改变学生阅读的现状, 具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充分依靠学校, 依靠教师, 放低要求, 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当有了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后, 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三、研究策略

(一) 探索民工子女解决书源的策略。

农民工子女课外书种类极少。通过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努力, 基本改变了以前学生无书可读的现状。我们找到了解决书源的策略:

我们建立起了“班级书吧”。书的组成为:1.学生至少拿出自己的两本藏书放在书吧里。为了保证图书的质量, 每一本放入“班级书吧”的书都必须是经过教师审核, 有一定阅读价值、学生读过、认可的书。2.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藏书与其他班级同学的藏书进行交换后再放入书吧, 轮流借阅。3.绝大部分的书是从学校图书室里借阅。4.依托名校, 捐献书籍。绍兴县实验小学班班都有图书角, 人人都有相当数量的课外书。他们把这些书无偿捐献给我们学生成为了我校学生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宝藏”。

这样就让学生能看到不同类型的图书, 解决了学生的读书问题。学生在课间可以随时向图书管理员借阅。

(二)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

1.引导学生阅读方向的策略。四年级的学生, 还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因而教师的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如同莎士比亚所说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教师应该引领孩子找到有助于其健康成长的“营养品”。针对孩子们阅读种类单一的问题, 我们向学生推荐“班级阅读书目”。在书目推荐时, 注意做到文学书和知识读物的均衡, 图画书和文字书的均衡, 有趣和有益的均衡, 预防阅读的“同质化”。

2.读书活动策略。我们在班级中开展了散文诗歌朗诵、鉴赏人物、读书笔记展示、书籍推荐、班级读书会, 主题书阅读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阅读成果, 获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手段策略。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在班级中开展了“读书之星”“荐书之星”“故事大王”“小小读书家”“班级读书星”“小小书虫”等称号的评选,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榜样作用策略。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学生往往崇拜自己的老师, 往往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于是, 每周我都会和学生一起阅读, 在阅读中, 还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 诸如怎样浏览, 怎样精读, 如何摘录……或介绍自己读懂一篇文章、一本书的过程等。这样不仅使学生从中学到一点读书的方法, 悟出一点读书的道理, 而且是一种最具亲切感的读书示范。我发现通过我的介绍, 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 我们还抓住身边爱读书的同学作榜样, 激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三) 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1.读记结合。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 除了用符号法在书上圈圈点点, 还可以作些批语笔记、摘录笔记。批语笔记是在阅读时, 在文章的“天头”、“地脚”和其他空白处, 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这样便于以后阅读时提请注意, 这是一种灵活、简便的读书笔记的好形式。在读到精彩或者经典语句时, 可以用摘录法把它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或读书卡上。读书的过程, 不要忘了动笔。读记结合,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更好地掌握作品的精华部分, 特别对以后的再阅读带来很大的方便。

2.读思结合。在课外阅读时,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自己去理解去感悟去品评, 然后再对照其真实背景进行分析比较, 这个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推测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真正做到读中有思, 思中有读, 读思结合。

3.读写结合。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读为基础, 从读中学写, 写中促读, 多读多写。在课外阅读后, 将自己的所思所想, 写下来, 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4.建立读书卡。教师专门根据读不同类型的文章, 设计了不同的读书卡;有些班级由学生自由设计极富个性的读书卡, 根据自己的爱好, 将读书时间、读书的题目、主要内容、优美的词句以及读后的感受写在读书卡上, 学生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记录下来。

摘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课外阅读, 用形象的话来说, 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 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 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努力地向课堂四十分要质量, 但它只能教给孩子基本的学习方法, 而最重要的、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 则依赖于大量的课外阅读。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阅读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

7.关爱农民工子女总结 篇七

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旨在把爱心带到农民工子女心中,让他们感受到爱与温暖,品味到生活的乐趣。同时通过我们的宣传,唤起更多人对他们的关注。

活动时间:7月12日――7月15日

活动地点:_____办事处马官屯村

活动内容:

志愿者融入到孩子们当中,以做游戏、表演节目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志愿者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开设新型课堂,为孩子们辅导作业,并结合当前热点为孩子们介绍一些世博会、世界杯的相关知识,与他们一起畅谈理想,规划美好的未来。

总结:

策划一个活动也许很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难。其间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次活动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活动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和所有前期准备工作,与各方面做好充分协调。就像我们第一天到马官屯,本以为会有很多孩子来参加活动,可去了才知道想象与现实的差距有多大,来的孩子寥寥无几,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如果我们事先考虑到这一问题,与村里协调好,也许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去之前,我们活动的具体内容和顺序也没有做详细的安排,以致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还有一点就是要把具体任务分派到个人,每个人做什么要有明确的分工,增强个人的责任感,这样才能中分发挥个人的长处,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活动实施起来也会井然有序。此外,安全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不仅要保证自己的安全,还要确保孩子们的安全,活动期间他们的安全就是我们的责任。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细心,更有责任心,看护好每一个孩子,在带给他们快乐的同时保证他们不收伤害。

8.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活动总结 篇八

一、校领导高度重视,志愿者积极参加

按照团委下发关于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精神,根据团区委文件要求,我校高度重视,校领导亲自布置安排,团支部积极组织。全校志愿者教师以实际行动响应,以六一活动为契机,利用学生空闲时间,定期开展关注农民工子女活动。按照团组织文件要求,确定丰富的活动内容。

1.学业辅导。组织青年教师与农民工子女结对子,利用课余时间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学习和功课辅导,举办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2.亲情陪伴。组织教师志愿者陪同农民工子女做游戏、聊天交流等,和他们交朋友、做伙伴,倾听他们的诉说、心声和愿望,帮助他们与父母进行电话、视频等沟通,促进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

3.爱心捐赠。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们自己集资购买了一些图书、文体用品、生活用品等,给他们带来教师的自己准备的小礼物,为农民工子女更好的学习、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志愿服务活动。

(一)广泛开展农民工子女帮扶活动,在平时的社会实践中,我校成立了“爱心园丁”关爱农民工子女为主题的服务队,以各种形式开展关爱活动。,在平时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基础上,于2011年5月31日下午,青年教师志愿者在校长和少先大队辅导员的组织领导下,和我校位农民工子女们相互交流,气氛相当融洽。活动最后队员们向孩子们赠送纪念品,送上六一祝福,并合影留念。短短的时间,师生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其次,青年教师与农民工子女结对子,二帮一对他们开展义务辅导,同时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咨询活动。随后两天的校园艺术节中,还特别为农民工子女准备了《让世界充满爱》、《快乐天使》等文艺节目,大家欢聚一堂,共度六一愉快的时光。

(二)我校利用六一校园艺术节为机会,教师志愿者组织学生精心准备了手语节目《感恩的心》。同时向留守儿童学生代表送出了爱心书包和文具。让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感到一些爱心与关注,以此祝愿他们度过快乐的六一,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针对当前农民工子女缺乏课外阅读书籍,我们组织教师志愿者开展爱心捐献课外书籍,组织农民工子女多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农民工子女学会读书,乐于读书,以书为友,健康成长。

二是积极探索社会资源资助,进一步加大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的资金投入,切实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多的帮助。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我校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的总

结宣传工作,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新的活动方式和途径。树立典型,及时宣传在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扩大影响力。

9.关爱农民工子女2011工作计划 篇九

2011工作计划

按照全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总体要求,以“同城有爱,助力成长”为主题,充分运用市场化、社会化、行政化等多种手段,广泛整合区域内各种志愿服务资源,以关爱来切入、以亲情为纽带、以服务求凝聚,努力构建多层互动的结对帮扶网络,全面实施爱心助困帮扶、健康成长保障、学习成才支持、青春快乐飞扬、圆梦大学、相亲相爱互助“六大行动”,努力在减轻生活负担、保障身心健康、优化教育环境、提升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能力等方面提供扎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爱农民工子女的良好舆论氛围。

一、巩固结对成果,完善服务机制。

要在“乡镇团委与乡镇学校”、“办事处科局与城区内学校”、“青年文明号集体与特困班级”“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学校社区”、、“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与农民工子女”等结对形式的基础上,将“优秀青少年维权岗”、“青联各界别工作委员会”充实到“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队伍中来。要在固有的“1+1”(1个志愿者结对帮扶一个农民工子女)服务模式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X+1”和“1+N”的综合模式,即“X+1”是指整合社会多方力量,对于家庭生活特别贫困的农民工子女提供及时、有效、长期地帮扶,进一步提高服务活动的实效性;“1+N”是指通过建立一批“农民工子女之家”,实现1个志愿者与多个农民工子女结对帮扶,进一步提高服务活动的效率。

二、加强资源整合,提升服务能力。

要继续加强职能部门力量的整合。积极争取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共同落实工作措施,努力做到齐抓共管、优势互补。要继续加强社会各方力量的整合。积极主动地向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推介“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让更多的爱心士参与到“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中来,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爱农民工子女的良好氛围,将“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打造成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的工作品牌。要继续加强志愿服务力量的整合。要督促已经结对但未开展帮扶活动的学校和结对单位积极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三、树立品牌活动,丰富服务内容。

2011年,临河区“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主要实施六大行动。一是爱心助困帮扶行动。积极向广大社会爱心人士及热心公益企业募集款物,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助学活动,减轻贫困农民工子女家庭生活负担。二是健康成长保障行动。在农民工子女集中的社区,定期开展健康查体、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三是学习成才支持行动。依托社区活动阵地,利用现有设施通过开办节假日教学课堂,开展学业辅导、才艺培训等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成长成才。四是青春飞扬快乐行动。依托村、社区活动阵地,组织开展趣味运动会、电子游艺竞技大赛、生日party等活动,丰富农民工子女业余文化生活。五是我的大学圆梦行动。在高考结束后再动员各级力量活动的基础上,发动党政事业各级机关单位联合力量帮助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的农民工子女圆梦阿雪。六是相亲相爱互助行动。在组织农民工子女与同班本地优秀学生一对一结对互助基础上,开展“爱心好伙伴”评选、“心手相牵,共同成长”主题团(队)会、“我的好伙伴”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活动影响力。

要逐步建立“关爱农民工子女”QQ群、飞信群、博客、互动论坛等现代化交流平台,提升全区“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知名度。要通过积累各类帮扶活动资料,制作“关爱农民工子女公益宣传片”,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西青电视台,扩大全区“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工作影响力。

10.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工作总结 篇十

大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缺少家庭温暖的亲情、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弥补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不足,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我们做了很多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区现有义务教育学校27所,其中小学20所,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留守儿童262名,在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104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巩固率100%。

二、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各中小学校都成立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并实施了“留守学生及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这些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三、精确的统计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人数,形成关爱网络。我们要求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为每个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建立了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四、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我区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让这些学生就近免试入学。

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各校组建一支“关爱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志愿者服务队;发放一份“关爱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倡议书。让全校师生共同关心、关注、关爱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努力为他们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针对留守儿童及随迁子女开展一次作业辅导、一次兴趣活动、一次两地书亲子情活动。与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

六、加强对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1.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工作总结 篇十一

服务行动”工作总结

关爱农民工子女是共青团履行基本职能、体现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深入贯彻团中央《关于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精神,为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提供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加强新格局下青年志愿者行动品牌建设,促进我县青少年健康成长,自4月份以来,全县各级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走近农民工子女,与农民工子女结对,现就我县的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4月28日,团县委拟定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团组织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宣传,营造氛围;突出特色,务求成效。特别要在“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期间开展相关活动,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感召社会各界关注、关心、关爱农民工子女,促进社会和谐。

(一)开展活动,欢庆“五四”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期间,各级团组织按照团县委统一部署,集中开展了“荔波县共青团组织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主题活动。

(二)关爱农民工子女,丰富农民工子女生活。

“五四”青年节后,各级团组织相继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子女主题活动。如荔波二中团委开展了“心连心,共成长”主题教育,全

县中小学校开展了文艺汇演趣味性极强的活动,丰富农民工子女的情感生活,教育农民工子女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努力学习、健康向上。

(三)关爱儿童,共度“六一”。

“六一”期间,全县各级团组织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主题实践活动。各乡镇团委通过广泛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农民工子女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儿童节。

我县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自开展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志愿活动突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特点。通过各类活动的顺利开展,农民工子女们体会到欢乐,感受了各级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们的关爱和温暖,在我县努力营造了全社会关爱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县各级团组织、少先队大队部开展活动30项,结对帮扶农民工子女121人,22名青年志愿者与农民工子女“一对一”结对,服务农民工子女2653余人。

二、工作的不足

今年,我县大力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初见成效。仔细分析我县的相关工作还有所欠缺,如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工作方式还不新,社会参与面还不够等。我县将继续抓实抓好此项重要工作,研究部署,努力推进我县志愿服务事业再上新台阶。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农民工子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爱农民工子女群体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后备军,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情感关爱、学习帮教、法律援助等系列主题活动,使每一位农民工子女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一)加强力量整合,努力形成关爱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工作格局。一是要继续加强职能部门力量的整合。各级团组织要加强组织领导,争取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加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志愿行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共同落实工作措施,努力做到齐抓共管、优势互补。二是要继续加强社会各方力量的整合。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向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推介关爱农民工子女的相关志愿服务项目,让更多的爱心士参与到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工作中来,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爱农民工子女的良好氛围,将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打造成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的工作品牌。三是要继续加强志愿服务力量的整合。开展“志愿家长”活动项目,逐步增加农民工子女的“家庭体验”活动。要继续加强“全团带队”,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主题实践活动,给农民工子女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增强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的实际成效。一是要丰富活动形式。要进一步开动脑筋,创新思路,结合本地实际,设计丰富多彩、趣味性强的集体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二是要拓展活动内容。要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学习问题,通过“爱心家教”等形式,帮助农民工子女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开展形式更加多样的“手拉手”活动,让农民工子女经常参与各种互动交流,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三是要注重活动效果。要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自身的需求,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愿望,开展更加人性化、更有针对性的活动。要注重发挥农民工子女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等学习实践、树立先进典型等形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自立自强。

(三)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健全关爱农民工子女的保障机制。必要的物质保障是实施关爱农民工子女工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团县委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工作部门的政策支持,要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安排专门的经费用于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对农民工子女开展活动的场地、经费、人员给予必要的保证。

共青团荔波县委

12.关爱农民工子女总结 篇十二

在12月6号这一天,我们志愿者去到行知小学进行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和小朋友们进行了很多互动,辅导课堂知识,做益智小游戏,和学校老师们打排球,和收集小朋友们的心愿。

在互动中,志愿者们都非常积极,小朋友们都非常的开心,从许多的互动可以了解到,小朋友们都是非常活泼的,非常热爱学习,在打气排球的时候,高年级的小朋友也是积极参加,也会打。在收集小朋友们的心愿的时候,我们看了看那些愿望,很多小朋友的心愿也不大,有的要的是一支笔,有的是要一本可以学习的书,有的要的是长大后做科学家有的是……然而最让我们感到感到的一个心愿是:“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我想感恩,我想报答家里人”,看到这个愿望时候,我们不禁的想了想自己,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这种思想,而我们这么大了,十几二十岁了,我们有想过这样的心愿来去行动吗?而我们更多的是想如何出名,如何赚钱。

总而言之,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在忙着自己工作的同时,也要想想自己的亲人和身边的人,同时自己的休闲娱乐也可以跟着进行,工作的时候改认真,不工作的时候也该做一下该做的事。

上一篇:国土资源监管业务平台下一篇:2006年盟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