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音乐教育对国内音乐教育创新影响论文

2024-07-31

德国音乐教育对国内音乐教育创新影响论文(精选5篇)

1.德国音乐教育对国内音乐教育创新影响论文 篇一

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民办高校的启示

摘要:国外创业教育早在1919年就开始了,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认真研究并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模式,对推进中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国内外 启示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创业教育最早产生于1947年的美国,以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创设以MBA学员为对象,含有职业训练目的的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为肇始。然而在当时以大企业为主流的经济环境下,“创业”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硅谷创业奇迹的出现,高校创业教育开始倍受各国的关注。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明显落后于当代实际需求。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民办高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在在校大学生中有效地开展实践类教育,能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兴趣并激发创业的热情,帮助未踏上社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认真研究并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模式,对推进中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特点

国外创业教育开展于20世纪早期,美国是最早在大学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国家。美国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在整个创业教育中是开展最早和最为完善的。

国外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主要有:聚集模式(哈佛大学商学院);磁铁模式(麻省理工学院);辐射模式(康奈尔大学),他们各有千秋,但都又自成体系,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1)聚集模式

“聚集模式”是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以创业学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发展路径,教学活动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哈佛大学商学院是采取“聚集模式”创业教育的典型代表。学生经过严格筛选,并限定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课程内容高度系统化和专业化,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经费、课程等都由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这种创业教育能够系统地进行创业方面的教学,其毕业生真正进行创业的可能性及比例非常高。该模式的创业教育也促使创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获得发展。

(2)磁铁模式

“磁铁模式”的创业教育并不仅仅针对来自商学院学生,非商学院的学生也能从创业教育中获益。麻省理工学院主要采取这种模式,其创业中心的使命就是:“激发、训练以及指导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所有不同部门的新一代创业者。”这种模式的创业教育往往先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成立创业教育中心,通过整合所有资源和技术吸引来自全校范围内的、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大部分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计划”、“新创企业”等适应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既可以修习创业课程,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辅修创业。“磁铁模式”在保证其开放性的同时,也保证了运行的便利性。所有创业教育和活动由统一的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协调和规划,师资和经费也由创业教育中心统一调配管理。这样的运行模式整合了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打造优质的创业教育项目,有利于吸引新教师的参与,也有利于校友募捐的顺利进行。

(3)辐射模式

“辐射模式”也是一种全校性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以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为本位的发展路径,教学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它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氛围为非商学专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还应该鼓励不同学院的教师积极参与创业教育过程。它的实施涉及了管理体制上、师资、经费筹集等各方面的改革。在管理体制上,学校层面成立了创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和指导全校范围创业教育的开展;所有参与学院负责实质性的创业教育和活动,根据专业特征筹备资金、师资、课程等。这种模式与“磁铁模式”的本质区别是突出了不同学院教师的参与。他们需要根据本专业的特征设置课程,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结合专业背景进行创业。不同学院之前的学生可以互选创业课程,从而打破学科边界,实现资源共享。康奈尔大学是采取“辐射模式”创业教育的典型代表。

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特点

我国大学生创业兴起于20世纪末,至今只有十几年的历史。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及推广工作。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荼展开,各大高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教育手段相互包容的,并使得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随着大学生创业的作用和意义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国家和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各高校也开始逐渐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三种经典的模式。

(1)能力素质模式

“能力素质模式”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素质为侧重点,中国人民大学是典型代表。其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一课堂方面,调整教学方案,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参与式教学;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改革考试方法等;在第二课堂方面,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2)创业技能模式

(3)综合模式

清华大学是“综合模式”的典型代表。其的特点是: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确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清华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多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另一方面以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比如清华大学实施“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还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中心,对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咨询和评价。此类模式提倡学生在实战环节中,学习并培养创新创业基本素质。

三、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对民办高校的启示

创新创业教育符合我国改革的大方向,是未来培养人才的新趋势,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我国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科教兴国。本文作者结合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经验和民办高校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完成民办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型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只有就业、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几种,整个社会和家庭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因此,民办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是改革教育理念,完成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型,树立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2)发挥民办高校优势,构建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每个民办高校的发展都有其自身不平凡的创业故事,其发展本身就是创新创业的成功典范,创办者也具备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这些都是可以供学生学习、借鉴和模仿的创业榜样。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结合民办高校自身资源和特色,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的聘任与管理,可以吸引、聘请以及培养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技能经验的教师。由这样一批具备创业经历与人生感悟的专兼职教师执教,就使教学更具有示范性。民办高校的师资优势也是民办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3)民办高校应科学设置教学环节,为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目前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大多数还局限于课堂式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偏重于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则采用讲座、模拟、论坛、实习、合作等形式,从创业理论的系统学习到具体案例的分析,从学习创业到模拟创业再到实践创业,通过不同的渠道让学生全方位接触创业,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增强教学效果。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提供各种保障条件,扶持、帮助大学生创业。在外部有利条件的利用与争取上,民办高校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创业学生与企业的接触提供联系条件,为学生创业获得外界资金支持;帮助学生了解并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等等。在学校自身的管理上可以为创业学生提供一切便利的条件,比如为有项目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对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必要的实践指导;与当地的劳动社会保障等部门联系,积极引进专业的创业培训课程等。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实行弹性管理,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允许学生中途休学创业等。当学生在创业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知识与能力上的欠缺再回到学校有针对性地学习时,学校应对其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并针对这一类学生给予特殊的指导与帮助。

(4)加强民办高校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是推进民办高校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落实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特性,要求教师拥有“学者+企业家”的素质。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之中;二是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各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三是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四是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

(5)民办高校要注重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与才干、积累经验的最重要途径。而现在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实践锻炼,因此教育与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最好方法。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实践主要通过由上级组织的类似“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或学生处组织的一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创业教育。我民办高校可以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开展不同的创业实践。如对低年级大学生开展创业启蒙教育活动,工厂企业参观,举办创业者系列讲座;对中高年级大学生注重创业实践教育,如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参加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研究等;对研究生则给其直接参与真实创业实践的机会,如进驻创业基地和孵化器,参与社会创业等;也可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或研究课题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

21世纪是“创业时代”,是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聚焦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在中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创业与创新存在互动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创新的创业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没有创业精神也不可能有重大的创新。创业活动是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民办高校也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应认真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完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突破重重障碍,深入开展适合我国特色、符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5).[3]呼艳芳.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的对策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10,(2).[4]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5]葛广昊.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4,(12).

2.德国音乐教育对国内音乐教育创新影响论文 篇二

关键词:音乐教育,儿童,想象力,创造力

一位瑞士心理学家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因此, 怎样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造性思维, 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 它往往是伴随着创造活动而产生的思维过程, 离不开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而且是一种不断发现的积极心理, 所以, 它是一种综合的素质。

一、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及特点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而且科尔涅伊亚科夫斯基在《从两岁到五岁》中指出:“实际上, 孩子是我们星球上最伟大的脑力劳动者。”可见, 儿童时期的脑功能活动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是其积极思维发展的“黄金期”。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要从幼年时期培养儿童形成不断想象和创新的意识。由此可见, 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成了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生与发展。

二、音乐教育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1. 什么是音乐教育

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通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建构或改变受教育者音乐文化水平的活动。包括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等。狭义的音乐教育即学校音乐教育。

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音乐教育不仅在它的内容上体现着一种独特的艺术美, 而且在健全的国民教育机制中, 它还肩负着审美教育的职能。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审美性, 它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2. 音乐教育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积极作用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 一把是数字, 一把是文字, 再一把就是音符。”我国的传统教育, 多年偏重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强化左脑的学科, 而右脑 (也叫音乐脑) 的开发与利用严重缺乏, 可见, 音乐教育对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均衡发育有明显的协调作用。

音乐不仅具有音响的外在形式, 还有人类生活、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对于人的情感激发和感染更为直接和强烈。这种感情的激发和冲动, 使人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 激发出巨大的新思维和潜能。而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一直倡导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的音乐教学, 在全面、丰富、综合的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使儿童以最自然、最原始的方式进入音乐世界的一切领域, 使他们从中获得更多的创造和想象的欢愉。例如, 让孩子欣赏《小星星》时, 先不做任何解释、说明, 直接听, 之后让孩子画出自己脑中想到的星星的画面, 最后再说明。

三、音乐教育对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表现

1. 器乐的学习对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

以学习钢琴为例, 钢琴演奏需要人的“眼、耳、手、脚、脑”五个器官的同时配合, 这一配合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手、脚并用, 同时伴随着复杂的音乐心理的活动。例如, 在弹奏中, 手和眼的配合才不至于使音乐中断, 而且还要考虑到节奏节拍的准确, 音乐情绪的起伏变化, 必要时还需要加上踏板, 以烘托音乐氛围等。这样可使右脑的神经细胞受到刺激, 从而使右脑的脑细胞增多, 有助于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有助于培养孩子敏捷的思维。有人说:“一些孩子聪明过人, 并非都是天生条件超群, 而是因为他们有了好几年学琴经历和左手工夫。”古今中外一些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与音乐终身相伴。爱因斯坦会演奏钢琴和小提琴, 达尔文自幼酷爱音乐, 钱学森深爱古典音乐等。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曾提出:“只有当大脑右半球也充分得到利用的时候, 这个人才最有创造力。”

在一切音乐活动的体验中, 想象力都是不可缺少的。演奏往往被称为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实质上是人运用想象力的结果, 它要求演奏者能准确地感知音乐作品, 深入发掘作品内在的意蕴, 在演奏中把感情体验、想象、领悟结合起来, 在演奏中注入对作品的体验。在器乐教学中, 应该善于引导孩子在演奏中进行积极的想象, 如果儿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在演奏中不断融入自己的个性, 能很好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那就是一种创新, 久而久之, 这种想象和创新就会变成一种习惯, 一种能力。

2. 其他音乐活动对于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影响

儿童音乐教育与其他年龄阶段音乐教育的区别, 是由这一阶段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由于儿童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 所以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具备游戏性的特征。

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除了学习乐器外, 还有唱歌活动、音乐游戏等。

唱歌活动举例:《大猫小猫》, 第一, 用整体听唱法教儿童学会这首儿歌, 并鼓励儿童边唱边跟着音乐自由地做与歌词相适应的表演动作;第二, 请儿童用其他动物形象来为歌曲创编歌词, 如大狗小狗等;第三, 继续鼓励儿童创编新词, 发挥儿童想象力, 变换不同的动物形象创编歌词, 如老虎、老鼠等, 然后再模仿这些动物的动作来表演, 从而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游戏活动举例:《熊和蜜蜂》, 第一, 让儿童跟随音乐, 自由地模仿熊走路的样子, 要求踩准拍子;第二, 引出故事:小熊高高兴兴地出门去找东西吃, 看见了蜜蜂妈妈的蜂蜜, 就悄悄地走过去吃了起来, 并让儿童跟随音乐表演这一段情节;第三, 突然出现表现蜜蜂的音乐, 让儿童跟随音乐自由模仿蜜蜂飞翔的动作;第四, 教师扮演蜜蜂妈妈, 全体儿童扮演小熊, 或者请一部分扮演蜜蜂, 另一部分扮演小熊。通过一系列表演, 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音乐与创造性思维的密切关系

音乐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 正是这种模糊性, 给人们提供了想象的巨大空间。因此, 音乐的创造活动中没有对和错, 儿童也不需要熟练的音乐技巧, 但需要情感和环境的宽松自由, 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们自发于直觉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教师是决不能以自己的理解去统一儿童对某音乐形象的认识;同时如果对儿童与众不同的言行做了不适当的评价, 更将摧毁儿童的自信心, 其个性成长也必然受到影响, 儿童在人格的发展上会变得习惯于模仿和从众, 不善于适应新的变化, 缺少独创性。

凡是能够通过创造性活动自由灵活地表达、表现自己, 情感得到充分宣泄的儿童, 他们容易解脱心里的紧张压力, 获得情感的自由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这会给他们带来终身的快乐、自信和成功, 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同时, 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力的激发, 思维技巧和经验, 会迁移或刺激其他方面创造力的发展。

五、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般说来, 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但是各种创造力的培养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并带有较强专业性的系统, 只提到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是不够准确的。

总之, 音乐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极其密切, 但必须正确全面地认识它, 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两者在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以促进审美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朱永北, 王北海.新编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36-39.

[2]曹理, 缪裴言, 廖家骅.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6-18, 320-326.

[3]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文系音韵——第三、四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71-76.

[4]张敏生.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浅论[J].人文杂志, 2000 (4) .

3.德国音乐教育对国内音乐教育创新影响论文 篇三

〔摘 要〕从2007年风靡一时的《超级女声》到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我国电视娱乐产业处于“泛选秀”化与选秀节目“同质化”时代,其间出现了许多类似的音乐类选秀节目。然而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过于同质化的音乐节目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学术界也开始关注此现象,已从传播学、市场学等多角度来探索这种现象,并提出许多精准的观点。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对《中国好声音》进行相对全面、细致的解读,探究其对于我国音乐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我国音乐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 中国好声音 音乐创新 促进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逐渐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享受。我国电视娱乐产业正处于“泛选秀”化与选秀节目“同质化”时代。由此,滋生出大量选秀类节目,其中以音乐选秀节目发展最为迅猛。从2007年风靡一时的《超级女声》到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出现了一批实力派的音乐唱将,他们创作出了一系列的经典音乐作品,节目的整体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中国好声音》创新节目模式,更好地体现出音乐表现的新颖性,博得观众的青睐,成为当时音乐选秀节目收视率之冠。由此,众多学者开始对《中国好声音》的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侧重于节目内容,多是从传播及市场学角度进行案例分析,得出中国选秀节目的未来发展方向。相对缺乏对《中国好声音》内在的音乐专业角度进行研究,只有极少数的研究是偏重于《中国好声音》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好声音》的起源,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出其对我国音乐创新发展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并以《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经验为指引,提出我国音乐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以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中国好声音》节目概述

(一)《中国好声音》节目的起源

2012年,浙江卫视重磅推出的《中国好声音》是借鉴荷兰著名广播电视音乐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的节目模式,其新颖的选秀模式受到国际媒体赞誉及推崇,其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纷纷出现类似节目。浙江卫视十分看好这一独具特色的音乐节目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于2012年购买其版权引进中国;并在原节目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赋予中国文化特色,形成具有时代标志的国内真人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开始引爆全球华人对音乐梦想的热爱与追寻。

(二)《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发展现状

《中国好声音》独具特色的节目模式,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将《中国好声音》推向了娱乐选秀节目的制高点。自2012年7月13日播出至今,整档节目的收视率、网络点击率屡创新高,在第一季仅推出第三期节目后的电视收视率已经飙升到3.1%,网络点击量成绩斐然,仅爱奇艺网的播放量就已轻松突破7000万次,强大的音乐制作团队以及明星导师成为这类节目在音乐专业上最大的亮点。

《中国好声音》产品说明书上强调“声音是节目唯一的要素”的核心理念,在这个台上我们只关注一切只与声音有关的东西,拒绝作秀。同时节目组也郑重承诺,将积极响应国家广电总局的号召,以振兴中国乐坛、培养未来新星为重任,拒绝“毒舌”,杜绝“绯闻”,以真声音、真音乐为唯一的选择宗旨,力争让明星导师找到有价值的歌坛新人,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一批具有天赋才华的音乐人才。①

二、《中国好声音》对我国音乐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

现今,《中国好声音》已奠定其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的王者地位,其成功背后有多方面深层次动因。但究其本质,《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在“同质化”、“泛选秀化”娱乐节目大背景下,将节目经过推陈出新的晋级淘汰设计,立足对“声音”的本质追求,使得“声音”能够最质朴、本真的传递到观众的心灵,由此获得了全国观众的高度关注及口碑美誉。

(一)促进音乐风格的多元化融合

《中国好声音》节目参与成员具有庞大及多元化的特点,促使节目中出现众多优秀的音?纷髌罚?作品中不仅具有我国民族特性的音乐风格,同时吸收了国际优秀的音乐元素,进行中西音乐元素相互融合,创作出让观众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节目不仅为许多音乐梦想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才华和能力的舞台,而且为中外音乐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提供了创新平台。

在第一季中,少数民族学员吉克隽逸演唱的《I Feel Good》,以大凉山彝族悠扬嘹亮的山歌民谣《阿杰鲁》开头,随后是一系列强有力的上行音阶,加之具有爆发力的一句吼叫,瞬间转入律动十足的James Brown经典单曲《I Feel Good》,如此混搭的风格,给已经审美疲劳的听众带来了强烈的听觉冲击感;现场最为深刻的中外音乐风格混搭、融合现象是将美国爵士乐与中国传统民谣进行完美结合,如王韵壹、袁娅维等是好声音舞台上出色的爵士音乐表演者,他们拥有自己的曲风、特色、韵味,并懂得将传统民族元素与爵士元素进行巧妙融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新中国爵士民谣”的感觉。由此可见,中国好声音舞台有助于促进众多音乐风格的不断融合发展,创作出具有更高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

(二)促进优秀人才从“幕后”走向“台前”

《中国好声音》产生的另外一种广泛的音乐现象就是促使许多幕后音乐工作者从幕后走向台前。这一大转变既为许多具有才华的幕后音乐制作人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中国音乐创作人才的多元化组合,有利于音乐人才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创造具有高水准的音乐作品。例如,在第一季《中国好声音》中,冠军金志文凭借一曲自我全新改编创作的《为爱痴狂》俘获了众多观众的心。现场中,唱到最后几乎哽咽,将歌曲中无奈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后在采访中,得知金志文已从事8年的编曲工作,但应缺乏合适的舞台无法展现才华,一直在幕后默默的工作,直至《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才得以出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幕后工作人员在《中国好声音》中走向舞台的情况,他们同样具有深厚的音乐才华及创新意识,非常渴望将所学、所知、所作通过大众化的平台展现给广大观众,成为推动中国音乐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三)促进节目回归音乐

同是音乐选秀类节目,《中国好声音》与之前的《超级女声》《超级男生》音乐选秀类节目最大的区别在于:不是单纯为节目收视率而刻意营造一种选秀潮流效力引导观众的从众心理,而是以反选秀的方式回归音乐本身,力图以音乐纯粹的声音表现力及参与者对音乐境界执着的精神感染观众,产生共鸣,最终赢得节目收视率。在《新闻界》刊发的《中国好声音中的各种声音》一文中,对于“反选秀”作出了十分详实的解释,其中摘录王菲对此的观点:“所谓反选秀确实是中国好声音与其他选秀节目的一个基本区别,体现了节目的定位,即趋于专业化,关注点在于‘声音’,此为节目风靡的定位基础。” ②

基于以上的观点,“反选秀”方式是学术界认可的《中国好声音》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因如此,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陆续出现一批具有音乐才华和实力的优秀人才。如第一季出现的被称为“中国阿黛尔“的郑宏,或是第一季中国好声音冠军金志文等,他们在容颜、形体上或许达不到《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其他音乐类选秀节目中所推崇的“偶像实力派”标准,但他们却是具有自我音乐才华的音乐人。《中国好声音》促使音乐选秀类节目开始回归音乐本身,同时有助于提高观众对音乐选秀类节目的欣赏水平。

三、从《中国好声音》探索中国音乐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从音乐学科的角度对《中国好声音》进行分析可得出:音乐风格多元化融合、音乐人从幕后走向台前、选秀重点从偶像派回归音乐才华等诸多音乐现象,此现象的产生有助于促进我国的音乐创新发展,并提出有关我国音乐创新发展的几点新思路。

(一)创新音乐风格的多元化融合

艺术无国界,音乐更是全球共通的语言。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出现了许多音乐风格的混搭作品,而且每一次学员的大胆创新尝试,总会给观众强烈听觉冲击力,并迎合观众对未知、新奇事物的好奇心理需求。

实践证明:将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巧妙的融合,融入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往往会达到令人惊讶的效果。如前文所说的,《中国好声音》舞台上最有特色的是将中国民谣与爵士乐进行混搭,两种不同音乐风格融合起来毫无违和感,反而进入另一种奇妙的音乐曲风。如在两位著名的爵士歌唱者――王韵壹、赵可在舞台上共同演唱了一首《一样的月光》。庾澄庆在比赛中说道:“唱爵士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JAM(即兴演奏),歌手跟歌手互相合作或斗唱过程是爵士乐中很高的一个玩法。” ③可见,即兴表演创作是爵士乐最为显著的特色,两位歌者将美国爵士乐的精华元素与中国古典民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即兴哼唱与斗唱将两种音乐的美妙之处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非常之多。由此可见,创新音乐风格多元化融合将成为我国音乐发展的方向之一。

(二)加强情感与灵魂的深层注入

在《中国好声音》风靡全国的同时,个人作为一个音乐专业学者,开始在思考:“好声音”中好的标准是什么?

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从导师的许多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单纯的模仿和游刃有余的技巧并不是我们所要追寻的“好声音”,假若声音没有“情感和灵魂”的注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发声器而已。④

《中??好声音》的舞台上出现了太多情感与灵魂的歌者,如被称为师太的灵魂歌者王韵壹,一个七岁丧母十岁丧父的孤儿,生活中的不幸并没有抹杀自身的才能,不同的人生经历让她的歌声中充满浓厚的情感,那英老师在导师抢人中直接说到“让我们一起玩音乐”,可见导师们都认可师太完美的演唱。当音乐被赋予感情以后就会妙不可言,爆发出情感的力量。但是,当经历被用来煽情,就会使音乐中原本充斥的情感享受渐渐被削弱,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也出现了因为过度煽情而遭到大众诟病的案例。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将情感与灵魂注入音乐作品中,而不是纯粹以煽情增加获得支持的砝码。如选手将自身的经历与音乐情感融合贯通,形成音乐表达架构,可产生巨大的情感张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三)创新定义音乐选秀节目的新标准

《中国好声音》节目获得成功的关键点有两个。第一,节目回归音乐本身;让导师选拔标准唯一,让学员可充分发挥音乐才华,让观众欣赏的关注点回归音乐。第二,选秀环节悬念设计;导师盲选学员环节存在悬念、学员选导师存在悬念、导师淘汰学员存在悬念等系列悬念的设定,吸引观众的切身参与。同时将导师和学员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站在平等互选的角度有助于节目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应对“同质化”音乐类选秀节目最佳的方法是:不限定于传统选秀节目的固定模式,不局限于模仿照搬国外优秀节目的模式;基于音乐创新的角度吸收国外经典选秀节目的先进理念,结合我国传统音乐的强大文化底蕴,创新定义出我国音乐选秀节目的最佳标准,使之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为我国广大的音乐人提供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舞台,同时提升了观众对音乐节目的欣赏水准。

注释

①常江.《中国好声音》中的各种声音[J],新闻界,2012(12)

②龚琰.回归音乐的“美善合一”――从《中国好声音》管窥中国选秀节目[J] 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9).③陈燕.论中外流行音乐文化交融的创新――以《中国好声音》为例[J].艺术评论,2013,(07).④任轶楠.浅谈《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要素[J].新闻世界,2012,(10).参考文献:

[1]常江.《中国好声音》中的各种声音[J],新闻界,2012(12)

4.德国音乐教育对国内音乐教育创新影响论文 篇四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一)德国教育的基本结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的四个基本层次。按照宪法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属于州文教部的管理权限。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高校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管理学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对高等学校行使监督权。德国的继续教育复杂多样,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继续教育在德国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近年来,在德国又出现了第三种培训形式,即跨企业培训。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作为对企业培训的补充和强化。

(三)法律依据。规范德国职业教育基本的法律有三个,即联帮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着具体的职业教育行为。

(四)管理体制。德国是个联邦制的国家,文化教育是各联邦州的主权。因此,各联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门拥有对本州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学校的管理权。但对于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教育,联邦则拥有管辖权。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则由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主要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等。

(五)经费来源。按照职业教育法及其它法律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渠道是由联邦、州政府及企业分别承担的。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货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律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

(六)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几个突出特点

(一)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二)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三)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四)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三、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时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5.德国音乐教育对国内音乐教育创新影响论文 篇五

一、“体验”与“陶冶”全面发展教育观的简述

1、“体验”与“陶冶”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内容

“体验”观念是在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 被明确提出, 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他强调要研究“人这一整体”的事实, 提出了“体验、表达和理解的认识途径”。在这里传统的教育学是将学生当物一样灌输, 看作是受容性、承教性的客体, 与其哲学方法失误有关, 而“体验”截然不同。“体验”强调的是“体验者和主体”。

“陶冶”教育观是由教育学家利特提出了。他说:“陶冶过程作为学生主体能量被激活的心理活动, 是融注了被教育者全生命、全人格的整体活动, 是强调整个丰盈的生命力总体投入的高峰体验”。在学生的陶冶活动中, 并非仅仅是单纯的想象, 或是情感、知觉在起作用, 而是一种所以心理因素都完全激活、都参与其中的总体生命活动。

2、“体验”与“陶冶”全面发展教育观的现实意义

德国体验与陶冶全面发展教育观对德国20世纪70年以后的音乐教改有着重要影。提出了“以主动参与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方法。代表人物劳尔, 他提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音乐课设想, 是想把理论和实践、思考和行动、接纳和联系、听和表演音乐联系起来。劳尔的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是通过主动与音乐打交道取得新的认识, 唱歌、跳舞、音响实验、情境表演、模演音乐选段、讲解或欣赏音乐会、参加当地音乐活动、引导发现或依据得到的信息了解音乐,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信息源。同时, 在20世纪80年代,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编出了“主动参与”和“强调体验”教学的有关教材。这类教材不束缚学生和教师, 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教学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 提供大量的开放性的, 能启发学生想象力并促进他们思考。同时, 强调学生自己动手, 使实验和创造、主动参与作为教学的中心。

二、“体验”与“陶冶”全面发展教育观对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启示

1、强调学生主体性,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 “体验”与“陶冶”全面发展教育观中, “体验”则是强调其“实践性”。在音乐课堂中, 应强调体验者, 情调学生的主体性。而“陶冶”中也一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陶冶过程中, 被教育者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那么, 这些对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主体性, 即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 特有的属性。它注重是‘做’的本身, 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那到无关紧要。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开展主体性活动教学, 就是使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作为教师, 应该要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究,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2、强调学生全生命、全人格的整体活动过程

陶冶过程作为学生主体能量被激活的心理活动, 是融注了学生全生命、全人格的整体活动, 是调动整个丰盈的生命力总体投入的“高峰体验”。并非仅仅是单纯的想象, 或仅仅是情感、知觉在起作用, 而是一种心理因素都完全激活, 都参与其中的总体生命活动。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在体验与陶冶过程中, 不仅仅是让他们参与音乐活动, 还要达到整个心理因素的完全激活。简而之, 学生在体验与陶冶中, 不仅把陶冶所包含的丰富创造内容复现出来, 还要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 对原来的陶冶予以开拓、补充、再创。这些都需要改变音乐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心理活动的全过程。

3、强调美育与趣味的“熏陶”

“体验”与“陶冶”的发展教育观, 很自然地使美育与艺术教育成为整体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而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美育与趣味的熏陶是很有必要的。美育与趣味的熏陶, 在我国普通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音乐教学中怎样达到以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关键在于“熏陶”两个字——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这也就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体验音乐美, 并注重音乐的趣味性, 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结合, 设计出能让学生从音乐课中受益的教学。

三、结语

我国普通音乐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熏陶, 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实践中心理因素都完全激活。德国学校教育中的“体验”与“陶冶”全面发展教育观给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几点启示, 在此, 笔者希望更多的学者对此进行思考和研究。

摘要:德国是世界上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得最快和最早的国家之一, 德国普通教育中, 强调“体验”与“陶冶”全面发展教育观。本文试对德国“体验”与“陶冶”全面发展教育观进行粗浅分析, 希望能对我国普通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上一篇:演讲稿变压器下一篇:2022安保部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