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仨》有感

2024-11-03

读《我们仨》有感(共13篇)

1.读《我们仨》有感 篇一

说起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其实应该算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然后阅读了这本书,当初的自己还是一个学生,因为当时自己心仪的女孩特别喜欢看书,而且对杨绛先生特别的崇拜,在一次聊天的时候,说起杨绛,她滔滔不绝,对于《我们仨》更是非常的喜欢,而自己想着,一个女生,这么喜欢一本书,这本书到底有多好呢?然后自己就买了一本,然后再无聊的选修课看着这本书。

对于这本书,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太多,所以对于这本书当初看的时候模模糊糊,也没有看出哪里比较好,如今自己当了父亲之后,经历了更多之后,对于这本书的理解就又更深了一点,全书的前两个部分一直在说梦,第三个部分便是现实,是杨绛先生对一家人的回忆,这种回忆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对至亲至爱的一种回忆,是一种对生活的一种回忆,对杨绛我先生来说,这大概是回忆无穷吧,而这本书也是一位老人记录了自己和丈夫、女儿一起生活的63年间的点滴,相信不同年纪的看到这本书的感受都不一样。

对于这本书,前两部分说梦,第一部分就是梦是钟书离我而去,第二天钟书安慰我,心里也是变得十分的宽慰,于是似乎钟书记着我的话,让我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而第二部分在我看来,是最让人受罪的,自己一生最爱的两个人离开人世,一个一个女人,承受的住这样的悲痛吗?这样的一部分只能简要概括,而杨绛先生的感情寄托在说中,只有投入进去,才知道,原来一切离自己这么近又这么远,谁不会经历这样的事情嗯?而杨绛先生将这些记录下来,更是让人佩服,心中的悲痛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第三部分就是现实,在至亲的两个人离开杨绛先生之后,她一个人孤零零在这个世上,每天看到家里的一件小物品,都会发呆很久,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个概括确实很贴切,虽然我们都称她为先生,但是她始终还是一个女人,丈夫的妻子,女儿的母亲,两个人至亲的都离开了她,她的悲伤没有人替她承受。只留下她一个人在世上。

对于全书最后阿媛去世,钟书去世,我们仨就此走散了,在连续的两年的时间,这么好的三个人就这么走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温馨的家庭最终烟消云散,只留下孤独的她在寻觅归途。

2.读《我们仨》有感 篇二

第一章简简单单地教学之“少讲多悟, 少教多学”

“少讲多悟, 少教多学”与我校“365教学思想”之23条教规的第四条:“教师一节课讲授时间绝对不允许超过20分钟。一堂课, 教师讲授时间超过20分钟, 不管这个老师讲得多精彩, 一定是节差课!”有相通之处。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 教得少了, 就在课堂时间上保证了学生有时间多悟、多学。要做到这种“简简单单地教学”, 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每周四上午是我们信息技术科的集体备课时间, 我们认真研读教材和考点, 用心备课, 上课时, 该讲的就讲, 精讲, 能让学生讲的, 老师不讲。老师的备课时间多了, 上课讲的时间就少了, 学生悟和学的时间就多了, 在时间上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展示和交流。

第二章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情趣之“激情引趣, 以情促思”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每节课的导入, 我都精心设计。高一《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第五章图像的处理, 学习photoshop的第一节上机实践课, 我先播放一组我挑选的相片, 有从网上下载的创意相片, 有我站在埃及金字塔顶的相片, 有我站在喜马拉雅山顶和浩瀚的海面上的相片, 还有一些国内外明星到学校来参加元旦晚会的相片, 这些看似不可能的相片效果, 是如何实现的呢?学生带着兴趣, 就开始了photoshop的学习。

第三章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之“自主评卷, 激发兴趣”

“自主评卷”的方式很适用于信息技术科, 一举多得:一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角色转换, 当老师) , 二是学生通过改别人的答卷, 找差距, 三是可以适当减轻老师任教班级多、批改工作量大的工作压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在高二的会考, 高一开始每学期都有理论考试 (卷面总分50分, 考试时间是1节课40分钟) 。考试完毕, 当堂收试卷, 下次课的前20分钟, 每位学生先拿到1张不是自己的试卷, 根据老师公布的正确答案批改别人试卷, 然后统分、登分, 学生拿到自己的试卷后, 先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 重点看自己的错题, 然后自主找书本或问同学, 尽量理解正确答案, 最后老师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 根据同学们要求讲解的少量题目, 让答对的同学讲解。

第四章实现高效率教学之“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和第五章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新意之“角色扮演, 放飞想象”

“让学生动起来”是“365教学思想”的核心理念, 是23条教规的第一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实现“让学生动起来”的途径。高二《网络技术应用》 (选修) 第三章网络的功能和结构, 由于硬件条件所限, 我为了让学生直观、较好地理解网络的3种拓扑结构 (总线型、环型和星型) , 我在教室的课堂上分配好各组的理论学习任务后, 给某个小组一条2米左右的网线, 全组同学先认真看书本、理解知识, 然后全组同学一起走到讲台, 用自己的身体 (每位同学是1台电脑) 和网线, 向全班同学大概展示3种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这样, 学生可以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理解了抽象的知识点, 也实现了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高效率教学, 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放飞想象, 让课堂充满了新意。

这些年, 我一边实践学校的“365教学思想”课堂教学, 一边反思, 积极撰写了多篇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论文并获奖:《关于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思考》在儋州市2012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365教学思想“之”动中学--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动起来”》在儋州市2013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365教学思想”之细节注意事项》在学校于2015年1月26日举行的第四届学术年会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365教学思想”中信息技术科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与实施》在儋州市2015年5月举行的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儋州市推荐参加海南省2015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荣获二等奖;《营造温暖的信息技术课堂》在学校于2016年1月18日举行的第五届学术年会的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这些年, 为了让“365教学思想”深入更多课堂, 我有以下方面的努力———

1.我近几年每学期都在学校用“365教学思想”上公开课, 效果较好。我多次参加省市课堂教学评比, 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代表学校参加2013年3月在儋州三中举行的全市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选活动, 荣获一等奖;代表儋州市参加于2013年4月在文昌华侨中学的全省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荣获二等奖;于2013年9月在三亚实验中学参加省第二届教学能手课堂评比活动, 取得较好成绩, 顺利评选上了省第二届教学能手;

2.我于2015年11月申报立项主持了省级课题《推广“365教学思想”的可行性研究》 (课题编号是QJH1251534) 。为了此课题的立项和实施, 我和我课题组成员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着:2015年6月29日, 我和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到我校托管的东成中学, 开展了“365教学思想”培训专题讲座;2015年11月课题立项后, 我把《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这本书确定为每位成员的必读书本 (另外每人还要选读1本) ;

3.2015至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我所在的师资培训处积极配合教务处开展了面向全校教师的第五届学术年会赛教活动, “新秀杯”、“奋起杯”“中流杯”“奉献杯”赛教, 让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师都有机会参赛;

4.本学期, 我所在的师资培训处和教务处正在联合开展面向全体老师的展示课 (主要是骨干教师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中的“师父”) 和汇报课 (主要是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中的“徒弟”) 活动, 老师们踊跃参加, 本学期每周每天都有展示课或汇报课, 我所在的部门会至少提前2节课动态公布上课的老师、时间和地点, 上课老师认真备课、上课, 其他老师积极听课、评课, 师资培训处和教务处协调人员收集教案、听课签到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认定工作, “帮学赶评”气氛好,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校课堂的良性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这本书让我明白并努力做到:为了今天的学生和未来的更多学生, 师生都需要快乐的课堂, 需要生活的课堂, 需要教学做合一的课堂, 需要学生向往和留恋的课堂, 需要有助于学生终身成长、发展和不断提升、进步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培育了同学们丰厚的人文情怀, 养成了同学们健全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我们仨(节选) 篇三

本书共有三部,前两部用梦境的形式记录了一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聚散离合。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梦实际上是他们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时光的另类表达,作者将对亲人离去时的不舍、彷徨、无奈用梦的形式表现得很充分。本文节选自第三部分,是杨绛先生对他们一家三口充实的一生的回忆,她淡淡地道出一家人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将一家三口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温情脉脉。这一家人相互依靠,相互守护,直到死亡将他们分开。

(魏金梅)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

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阿瑗的石子最多。周奶奶也身安心闲,逐渐发福。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锺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锺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锺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锺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商务出版),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锺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锺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我们眼看着女儿在成长,有成就,心上得意。可是我们的“尖兵”每天超负荷地工作——据学校的评价,她的工作量是百分之二百,我觉得还不止。她为了爱护学生,无限量地加重负担。例如学生的毕业论文,她常常改了又责令重做。我常问她:“能偷点儿懒吗?能别这么认真吗?”她总摇头。我只能暗暗地在旁心疼。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锺书的小说改为电视剧,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许多人慕名从远地来,要求一睹钱锺书的风采。他不愿做动物园里的稀奇怪兽,我只好守住门为他挡客。

他每天要收到许多不相识者的信。我曾请教一位大作家对读者来信是否回复。据说他每天收到大量的信,怎能一一回复呢。但锺书每天第一件事是写回信,他称“还债”,他下笔快,一会儿就把“债”还“清”。这是他对来信者一个礼貌性的答谢。但是债总还不清。今天还了,明天又欠,这些信也引起意外的麻烦。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锺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4.读我们仨有感 篇四

看了《我们仨》,我感受到的除了对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对那种怀念柔和、平静的那种舒适的遐想。

说实在的,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个“梦”似懂非懂。在这本书中,我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它们让我感到一片茫然。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家人亲情的诉说与回忆。怀念与回忆中,作者没有用笔尖表达出那种悲伤,也没有对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现出激动昂扬,只是用缓和的语气,静静诉说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温暖。

以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部分,也自己加入了情感的联想。

“我们俩老了”---老了的人,常做梦;想念得太狠了,就做噩梦。

是这一晚,杨绛做了一个梦。透过她的文字,我仿佛看见她,这个瘦弱的人儿,在苦苦寻觅自己夫君的影子。她慌张地寻找着,映衬着沉重的夜色,苍苍茫茫。直至杨绛梦醒,却发现锺书就在枕边。梦中老人的凄凄惶惶,好像是只要能找到他,就得安心。醒来,锺书却并不为自己辩护。在此,我想,他怕是更希望杨绛能记着梦里对自己的埋怨,让她,就这样,做一个万里长梦:梦里的境况虽不同,但情味(温情)总是相似的。

“我们仨失散了”---走上这条古驿道:相失相聚又相失。

古驿道的路很长,杨绛在这里,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她看尽四季轮换,醒来还在梦里。

锺书、杨绛、阿圆总是在这船上,团聚又分离。晨起,有这样两个人,急急奔向客栈,步履轻快,一脚跟着又一脚,去和船上的他相聚---合家团聚就得心安,即便是在这条古驿道上。直到太阳照前舱,她们回到客栈;明早,又再踱着步子来,再相聚,再心安,周而复始……在他们这个朴素的家里,住着一屋子与世无争的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求能够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共同解决困难。我似乎也跟着作者在他们的古驿道上走了一回,杨绛先生的心境,恐怕只有这句“梦魂以逐漫漫紫,身骨终拼寸寸灰”只以写照。

杨绛先生的文字也很具感染力,我随时能“亲身”体验到他们三人的天伦之乐和未泯童心;他们的善良正直以及对家庭的感情,使我深受启发、获益匪浅。这本书并不厚重:往往句子简短,诉说自然。但书中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美好的照片:有随着时间的推逝,一家人模样的变化;也有三个人工作,各不相扰的。三个人的认真、对工作的目标与追求,夫妻俩互相帮助对方理发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动万分。这虽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还没有色彩,但是闻到的,不仅是书香,还有甜蜜的味道和温馨的感觉。

所有的悲欢离合,看似在作者那里是一种自然,在我们读者这里却经常潸然泪下。“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这一声问,这一声叹,如敲窗的夜雨,不断敲打着我的心。我依稀看到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经历了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等生命的种种际遇,饱尝了人世间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样一种蚀骨的思念中,以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文字写下了“我们仨”的琐细点滴。书中最后几句:“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家是什么?家在哪里?也许,诚如杨绛所言:家只是生命中一个必经的客栈而已,不是归途(一条通往没有终点的远方的路)。尽管没有确切的答案,我还是在杨绛的笔下,读出了“家”的存在意义:一个倾注了爱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可供安身的栖所,而是历经聚散离合,始终牵系于心的一份情;是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依然走不出的一个万里长梦,是梦里梦外心心相印始终不渝的旷世之爱,它决不会因为生命的消失而改变任何……

怀着潸潸的眼泪读完了着本书,我感受到了那无法诉说的爱,无人可说的情---在心里埋藏很久,很久……家的感情绝不会随时间而渐变,冲淡。

5.读《我们仨》有感 篇五

再次结缘,是侄女书桌上的《我们仨》。静静地躺在那,一袭浅咖色外装,上方隐隐透出一家三口的名称,没有其他任何装饰,简单素雅,正如先生其人――朴素亲切。我很喜欢。

翻开目录,“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将此书分为三个部分,一种淡淡的忧伤从字间缓缓流出。一个不平凡的学者家庭平凡的生活记录,从两个人的相守相助,到三个人的相聚相失,再到一个人的孤独回忆。也许在杨先生看来,并不孤独,而是充实和温馨的回忆,那般从容,娓娓道来,平静诉说。然而,平淡朴实的文字却让我几度揪心,喉头酸涩,怎么也压不住眼泪的涌出。在连续三个深夜的捧书间,我更多的是以一个母亲、一个女人的身份来感受杨先生内心的情感。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从钱钟书先生生病住进医院开始,梦便开始了,并且怎么也梦不完。囫囵初读时,我还疑惑:古驿道是哪?怎么反反复复出现客栈、船?地点的变换让我摸不着头脑。直至老人小孩安睡,整个房子里清静得只有自由的我时,才嚼出这梦幻与现实的代名词。船,钱钟书躺在船中,311号,种种信息表明船就是医院的病床。船缓缓而下,正寓意着钱先生的病每况愈下;而“我”在女儿和丈夫先后生病住院至去世的四年半里不停奔走,家只是偶尔停留且缺乏温度的客栈;古驿道便是来往于家和两所医院之间的路,是送走至爱的女儿和先生的过程吧?柳树的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花开又花落,不正像丈夫和女儿的生命在数年间慢慢枯萎,不正像杨绛的心情,低落又抱有希望,那份依恋难舍吗?我想象不出对于近九旬的老者来说,这样的境遇是何等的无奈无助无力和残忍凄怆。多难哪!所以,在杨先生的笔下,在“我们仨走散了”中,多次出现劳累的梦、沉重的梦、疲劳的梦、哀痛的梦、精疲力竭的梦……看似虚幻,实则真实得可怕。这虚实之间,亦幻亦真,是否是她不愿接受现实,期待只是一场梦的心里渴求呢?文字没有刻意的遣词凿句,但字字能钻入你的心底,渗透到骨髓,让你体会到无法言喻的切肤之痛。

好在,第三部分能让你逐渐温暖起来。“……我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又找到了百岁感言里的感觉:好满足,好骄傲,好自信!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一个真实的梦,第二部分是虚实结合,那么第三部分便是真实的再现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点点滴滴:或奇趣,或温馨,或逗乐 ,或平淡,或起伏……如涓涓细流汇成长长的回忆和思念,感受得到杨先生对家的珍视,对家人的深爱。在我看来,最后的幸福回忆只是悲恸后的坚强,孤独的浓缩。然而,杨绛终归是杨绛,那份豁达和宁静,那份用百年经历参透世事万物的境界无人能读懂。

6.读《我们仨》有感(本站推荐) 篇六

《我们仨》一本悲情却又温情的爱恋之书,全书以倒叙的方式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般,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我们仨失散了”是杨绛先生以梦的形式追忆钱钟书先生住院期间而爱女钱媛又患骨癌不久于人世。从年轻到年老,从颠沛跋涉到相助相守,恍惚回来的时候,发现女儿和先生都不在了,迟暮之年,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不觉为他们的不幸而顿觉心恸。

三毛曾有一篇文章,叫做《不死鸟》,描述了关于死亡的问题,最后,三毛的答案是:“我要做不死鸟,守住我的家,我的爱人。”而几年后的现实是,荷西溺水而亡,然后是她,用一双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个古老的传说中,不死鸟,浴火重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然而,这只是传说,世上没有不死鸟,再坚硬的牙齿也会脱落,再美丽的容颜也会褶皱,再亲密的人,也会一一离我们而去,漫漫的归途只有寂寞地独自走完。然而,虽然人间没有永恒,没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但因为曾经拥有过甜蜜的回忆,虽然短暂,却依然欣慰。杨绛先生说她这一生并不空虚,活得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她有他们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实写几十年来家人共度过的风风雨雨,没有海誓山盟,没有惊世语言,即便提到那十年浩劫,语气仍是波澜不惊。然而,却让阅读这份怀念的我们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相互扶持老来相互依偎以及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让我们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即严谨又有乐趣。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追问:什么是家?冰心先生晚年的一篇笔记这样记录着,晚年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做着一个梦,她梦到自己回到了儿时的模样,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家里,那个家,不是当时北京地寓所,不是她游学欧美的洋房,而是多少年前,她决然走出的,那个儿时的老屋,那里有她的父亲,有她的母亲,有古老的阁楼和满院的燕知草。真正的家,也许无关破败,无关萧条,只要有父亲,有母亲,有亲人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家,杨绛先生说:悲苦可以任情啼哭,还有钟书先生百般劝慰,那时她是幸福的。只要有亲人在,有家在,再大的苦痛也依然承担。

我希望自己也能像杨绛先生那样,珍藏起最美好的,始终带着一颗细腻而懂得感恩的心追逐那高贵的幸福,愿这幸福降临你,降临我,降临我们!

7.甜美三人行,恋恋床上我们仨 篇七

看着鲁多很投入地吃着我做的饭,我禁不住笑了,真想去亲他一下。鲁多抬头诧异地看着我问,你笑什么?你怎么不吃啊。我说我已经吃过了,肚子里的宝宝也吃得打嗝了!“宝宝会打嗝了?来让我听听!”鲁多瞪着眼睛好奇地就要过来听。我打开他的手,笑得就要岔气了。吃过饭鲁多让我坐下来休息,什么也不要管,他忙里忙外地在收拾。

哦,鲁多现在变得好可爱!我忍不住走过去,从背后抱住了他,我听到了他心跳的声音,他的背好温暖!“小黏糊!”他嘟囔着。我好喜欢他这样称呼我,这样我就可以耍赖。

鲁多说,洗澡水已经放好了。我喜欢浸泡在热水里,轻柔地搓揉着身体。其实,都是鲁多时时提醒我,怀孕了。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我也没有觉得身体上有什么不适。如果有的话,那么就是我的身体现在极度敏感,连自己不小心轻轻地碰触都非常敏感。我很渴望没有怀孕时和鲁多在一起缠绵的时刻,我们给予彼此的是那么的完美。可是,自从确定有了孩子之后,鲁多变得小心翼翼的了,生怕我碰着磕着。我知道他是为了孩子和我的安全,所以我宁愿每天比他早睡,宁愿穿着他宽大的衣服感受被他包围的感觉,也不愿意面对他却什么也不能做。可是3个月的危险期已经过去了,我多希望鲁多能给我多一些爱抚,触摸,而不是被他当作孕妇那样优待。

鲁多进来了,他说要为我搓搓背。可是他的手刚刚搭在我的肩上,我就有种异样的感觉,忍不住“嗯”了一声,他问哪里不舒服,我抓住了他的手,按在了自己的胸前说,你感觉一下,它们是不是变了?鲁多的手犹豫了一下,然后轻轻抚摸着它们说,饱满了许多。鲁多也像是发现了新大陆,贪恋地抚摸着,吻着我。是啊,我的皮肤似乎也比以前细腻了许多,我喜欢这样的变化,这让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成熟了的桃子,散发着自然的光泽和清香。我希望鲁多能发现我的变化,欣赏、赞美、享受这样的美,而不是远远躲开。许久,鲁多才帮我擦干身上的水珠,抱我上床。鲁多睡在我的身旁。我能听到他的呼吸有点异常,就轻轻地用手抚摸着他的脸。鲁多说,宝贝,睡吧。可是我分明感觉到我们彼此需要!我说,鲁多,没有关系的,我已经过了危险期了。鲁多不说话了。我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雨声,没有睡意。这个孩子难道是我们之间的一个障碍吗,不,他是我们的结晶,更应该和我们是一体的。鲁多究竟怕什么,难道他不需要我了吗?难道这漫长的孕期他就这么打算忍下去了吗?不是说妻子的孕期就是男人最容易出轨的时期吗,他会怎么样。胡思乱想了一夜,早晨鲁多叫我吃饭的时候,我答应着就是起不来。下午我出了门,想在外面走一走,让新鲜的空气清洗一下我有点郁闷的心情。看到了一对恋人在街角拥吻,忽然地,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这是个多么平常的场景啊,可是却让我流泪了,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了,想起来从前和鲁多在广场一起吃一个汉堡,他一口、我一口亲密无间的感觉,可是,他现在碰都不敢多碰我一下,有那么严重吗?孩子真是第三者?可是我感觉我们才刚刚开始。我有一点点后悔,怎么冲动就要了这个孩子呢?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鲁多在四处张望找我,就迎了上去。他的大手拉着我,像是领着一个迷失方向的孩子回家。

鲁多说,要散步等我回来一起散啊,记住了吗?我默不作声。晚上鲁多叫我睡觉的时候,我提出来自己睡小卧室,就自顾自地坐在小卧室床头自己看杂志了。鲁多说好吧,也去睡觉去了。可是,离开了鲁多,我根本无法入眠,辗转反侧,不自觉地走到大卧室,来到鲁多跟前。鲁多也没有睡着,他看到我穿着单薄的睡衣站在床前看着他,立刻起身把我抱上床说,你这个坏蛋,就知道折磨我啊。我躺在他的怀里,委屈地流着泪。我知道,鲁多都是为了我好,可是我真的需要他,我知道,他也需要我,我想听到他说他想要我,我想让久违了的亲热继续。

我拉着他的手,放在我的腹部说,鲁多,我们仨是一体的,不要害怕,宝宝不会排斥你的,宝宝是你的一部分……我轻轻抚着鲁多,鲁多放松了许多,非常自然地回应着我,我知道,这些日子以来他也是在压抑着自己,否则,他也不会总是在睡觉前,跑到厨房里吸烟了。

我轻柔地引领着鲁多缓缓地进入,这样的感觉更像是一次奇特的旅行,有点小心翼翼,但缠绵悠长,回味无穷。我们久久压抑的欲望在轻轻的喘息中得到了满足,我和鲁多找到了我们熟悉的感觉。只是,鲁多更能知道怎样照顾我的身体,那更像是他自己的。

鲁多好像从这次的亲热中找回了一点信心,我能感觉到他看我时那种迷恋的眼神,因为他学会了发现我与以前不一样的美,而不是不敢触及,我能感觉到他抚摸我时的那种骄傲。因为他终于认识到了我们仨可以非常和谐地相处。

孩子在腹中一天天生长,鲁多喜欢在每天晚上睡觉前为我做按摩,有些肿胀的小腿在他搓揉下,是那么舒畅,微微隆起的腹部在他的抚慰下感觉周身的温暖。当然,还有肚子里的宝宝,似乎在那一刻也非常愿意接受爸爸的爱抚,变得安静和专注起来。时常我会注视着他,橘色的灯光柔和地照着他的面庞,有的时候他会对我一笑,我知道,他已经完全接受了现在的我和腹中的孩子,没有什么能够阻碍我们一起相亲相爱。

相关链接:孕期的性生活不要过于激烈,怀孕前3个月和怀孕最后两个月不宜有性生活。同时也应该知道,性生活不仅仅是性交本身,还包括许多内容,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8.读杨绛《我们仨》有感800字 篇八

作者:陶陶

自多年前偶然读到杨绛先生的《洗澡》,对杨绛的文风甚是喜欢。这本《我们仨》是杨绛92岁高龄,回忆她与钱钟书、女儿圆圆一起走过的风雨路。一路坎坷,一路艰辛,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来思念着我们仨了。

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们老了,时常做梦,梦到失散。第二部分是以一个梦为主题,写到她在古栈道上与钟书、圆圆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路脚步或深或浅地走着,可是走着走着还是失散了。刚开始我并没有很深刻地理解这个梦,只当是先生隐喻自己与丈夫、女儿的失散。可读到第三部分的时候,简直潸然泪下。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直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看钱钟书和杨绛,这么两个乱世学人,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与人无求,不事权贵,不理世事,袖手书斋,大隐隐于心,躲在人群背后,读书写字做学问。先生与丈夫一起风风雨雨地走过了63年,她对钱钟书的评价是极高的。例如 “阿圆的手脚轮廓,都长的象钟书”“阿圆温厚,不与人争,象钟书”“阿圆好静,象钟书”“阿圆胆子大,象钟书”“阿圆喜欢格物致知。象钟书”。杨绛先生是以钱钟书为骄傲的,她一再强调,钟书温柔敦厚,不事权贵,嗜书如命。

看了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有同感,也有异议。个人觉得这本书是本充满温情的书,书中到处都是平淡的温馨,钱钟书的口剑腹蜜,圆圆的聪颖孝顺,杨绛的随意自由。都让我觉得一个幸福家庭也不过如此罢了。其实看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夫妇两人的嗜书如命的状态,不论在何种环境下,他们都坚持看书,书便是生活的绝不大部分。任何时候只要有书,生活就有乐趣。或许这才是文人,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9.读《我们仨》有感:一场万里长梦 篇九

——读《我们仨》有感

王宇硕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寻寻觅觅那梦中人。

---题记

不知怎的,读杨绛先生的文章,总有种平凡普通但又笔触很深的感觉……

看了《我们仨》,我感受到的除了对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对那种怀念柔和、平静的那种舒适的遐想。

说实在的,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个“梦”似懂非懂。在这本书中,我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它们让我感到一片茫然。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家人亲情的诉说与回忆。怀念与回忆中,作者没有用笔尖表达出那种悲伤,也没有对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现出激动昂扬,只是用缓和的语气,静静诉说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温暖。

以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部分,也自己加入了情感的联想。

“我们俩老了”---老了的人,常做梦;想念得太狠了,就做噩梦。

是这一晚,杨绛做了一个梦。透过她的文字,我仿佛看见她,这个瘦弱的人儿,在苦苦寻觅自己夫君的影子。她慌张地寻找着,映衬着沉重的夜色,苍苍茫茫。直至杨绛梦醒,却发现锺书就在枕边。梦中老人的凄凄惶惶,好像是只要能找到他,就得安心。醒来,锺书却并不为自己辩护。在此,我想,他怕是更希望杨绛能记着梦里对自己的埋怨,让她,就这样,做一个万里长梦:梦里的境况虽不同,但情味(温情)总是相似的。

“我们仨失散了”---走上这条古驿道:相失相聚又相失。

古驿道的路很长,杨绛在这里,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她看尽四季轮换,醒来还在梦里。

锺书、杨绛、阿圆总是在这船上,团聚又分离。晨起,有这样两个人,急急奔向客栈,步履轻快,一脚跟着又一脚,去和船上的他相聚---合家团聚就得心安,即便是在这条古驿道上。直到太阳照前舱,她们回到客栈;明早,又再踱着步子来,再相聚,再心安,周而复始……在他们这个朴素的家里,住着一屋子与世无争的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求能够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共同解决困难。我似乎也跟着作者在他们的古驿道上走了一回,杨绛先生的心境,恐怕只有这句“梦魂以逐漫漫紫,身骨终拼寸寸灰”只以写照。

杨绛先生的文字也很具感染力,我随时能“亲身”体验到他们三人的天伦之乐和未泯童心;他们的善良正直以及对家庭的感情,使我深受启发、获益匪浅。这本书并不厚重:往往句子简短,诉说自然。但书中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美好的照片:有随着时间的推逝,一家人模样的变化;也有三个人工作,各不相扰的。三个人的认真、对工作的目标与追求,夫妻俩互相帮助对方理发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动万分。这虽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还没有色彩,但是闻到的,不仅是书香,还有甜蜜的味道和温馨的感觉。

所有的悲欢离合,看似在作者那里是一种自然,在我们读者这里却经常潸然泪下。“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这一声问,这一声叹,如敲窗的夜雨,不断敲打着我的心。我依稀看到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经历了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等生命的种种际遇,饱尝了人世间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样一种蚀骨的思念中,以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文字写下了“我们仨”的琐细点滴。书中最后几句:“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家是什么?家在哪里?也许,诚如杨绛所言:家只是生命中一个必经的客栈而已,不是归途(一条通往没有终点的远方的路)。尽管没有确切的答案,我还是在杨绛的笔下,读出了“家”的存在意义:一个倾注了爱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可供安身的栖所,而是历经聚散离合,始终牵系于心的一份情;是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依然走不出的一个万里长梦,是梦里梦外心心相印始终不渝的旷世之爱,它决不会因为生命的消失而改变任何……

怀着潸潸的眼泪读完了着本书,我感受到了那无法诉说的爱,无人可说的情---在心里埋藏很久,很久……家的感情绝不会随时间而渐变,冲淡。

10.读《我们仨》后感 篇十

——读《我们仨》后感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第三党支部裴越琳园艺103班 100108092

5从小梅手中接到《我们仨》,对这本书早有耳闻,却是迟迟不肯读。想必还是在这本书刚出版时对于这位老奶奶的一些自执的偏见吧,总是认为在这样烦躁的大都市里充斥的永远是为名为利的人。

拿到这本书,最先品味的应该是书中的照片。是照片让我认识了这对经历大风大雨、经历留学的繁华回归祖国到年老的朴实无华。

我对钱钟书的了解仅限于《围城》,对于《围城》,我也仅仅读了一半。

翻到目录的一瞬间,我感受了一个老奶奶,更甚是一个家人对亲人深深地思念——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最后的年月中孤独前行,不知是怀着悲痛还是温馨的心情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向我们展现。

我是一个害怕孤独的人,很难想象如果我失去了至亲的亲人和爱人,将会如何在这个世上存活下去……

书中的前两部分,写的是“梦”。

这第一个梦里,“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于是醒来时便向他埋怨,钟书只是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于是钟书似乎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这第二个“梦”里,便是“我” 最艰难最痛苦又长达万里的时光。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驿道上。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人心绪难平。“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第三部分解释了我对于第二个“梦”的不解。

出身与两个书香门第的两个人,在彼此的吸引下走到了一块,并创造了更温馨的新家。从英国到法国,从上海到北京,一路坎坷,一路对于彼此的守候、爱护。

收到丈夫、女儿照顾的妈妈,与父亲称兄道弟的女儿,在生活中呆呆傻傻、学术上建树颇高的爸爸。每个人在家中分饰多角,总是在平淡的生活中保持乐观的精神,在没有起伏的简单生活中找出乐趣。遛弯儿探险,收集石子儿等等。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我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羡慕着这样平淡但是长久的厮守,但是却是不能甘于生活的平淡,一颗心总是不能沉淀下来。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难以保存的,就像一个人的青春,就像一个人的初恋,就像一段恋爱的热恋期,是如此短暂让人留恋,但是只能眼睁睁看着时光如细沙从手缝中滑落,随风飘散。

11.重读《我们仨》有感1000字 篇十一

原创: 夏洛克的粉

今天重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感觉和第一次读的时候感觉相似又有些地方不太一样,第一次读更加感动,现在读反而太过理性,怎么都读不出那种动容的感觉,第一次读更加倾向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膜拜的心理,第二次看更加倾向于捕捉一些第一次看的时候忽略的细节,也要把忘掉的情节找回来,我发现其实这次的感觉和第一次读其实保持了一致,但是又有些新的见解。今天记录一下重读的感受。第一次读的是电子版本,文字一个个从眼前溜走,只留下感觉,那种复杂的感觉并不是阅历多了一些就能有更加敏锐的感悟力,我现在反而觉得单纯的时候感悟力更强。这次读的是纸质书,文字还是那些文字,可能让我觉得精彩的地方还是那些地方,但我再也找不回当初读的那种动容的感觉了,可能后半部分还没有读完吧,有一句我记得很清楚:此生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钱钟书和杨绛还有女儿在这个世界上形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庭,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好很好,钱钟书希望有一个女儿,像杨绛那样,这是他的原话,书里是这样写的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

今天看的是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二部读起来很心酸也很凄凉、压抑,更有一种虚实之间的痛苦,为钱钟书后来遭受的打击心酸,还有钱媛的去世,第一次读的时候很恍惚,并不太明白其实这是作者运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以虚写实,她一直说自己在做梦,其实是实情,她受不了失去女儿的打击和痛苦。

第三部写的是她和钱钟书一起去英国读书,后去巴黎大学读书,并且生下女儿圆圆的经历,这章的节奏明快,读起来很幸福,他们在英国和法国过的比较自由快乐,钱钟书对妻子很好,每天早晨都会给她做早餐,杨绛也给他做饭,在国外做饭填饱肚子也是很有乐趣的一件事。

第三部写了他们回国后,钱钟书一直在到处谋事,回国后就显得比较压抑和不顺利,一方面受战争的影响,一方面受钟书父亲的影响,他的工作一直不顺利,钟书太听父亲的话,在西南联大还没做够一年就去蓝田谋职了,杨绛劝他别去蓝田,应该等着回清华,但是受不住父亲给的压力,他还是去了蓝田。

杨绛和钱钟书一直是很多人心中完美的伴侣,其实他们之间更多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扶持,过的生活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们年轻的时候也不会做饭,不会用炉子,在生活的磨砺中学会了做饭,而且做饭成了他们的一种乐趣,所以我想神仙眷侣的生活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我更加喜欢杨绛对钱钟书的照顾和在乎,他们之间更像是朋友,他们在牛津时,杨绛一直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因为只有特别关心一个人才愿意为对方做饭(讲真写到这里我都觉得写不下去了)。

但是杨绛的角色又不是简单的做饭,她在关键时候还能帮钱钟书规划自己的道路,她不愿意让他离开清华的教职,但是钟书愿意去,她就不吭声了,因为他们约定尊重对方的决定,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做到这点更难。

12.《我们仨》读后有感700字左右 篇十二

书是杨先生在女儿、先生相继去世后写的,并不厚实的一本书,平平淡淡的字句,却承载着为人妻、为人母的深切情思。

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种味道的书,看了总觉得一股驱之不散的阴哩,淡淡的幽怨,凄凄的离情。人生最大的悲哀和无奈莫过于死别生离,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愁断人肠!

书从一个万里长梦讲起,看似无边无际,其实都是现实生活在梦境离的真切反应。尤其是钱老一句:那是属于老人的梦。不禁令我心寒,一个同样的情景的梦莫非亦将横亘在我的暮年?!

两老相濡以沫、相首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飘洋过海求学的艰辛,战争中辗转相聚的艰难,以及wg运动中的困难也在两人间的生活琐细中化作了轻描淡写。也许人生亦不过如此,无论彼时如何辉煌或困窘,到时候也不过尘归尘、土归土。管你是王侯将相身后仍是一抷黄土罢了!于是佩服杨先生的生活观:不与世求,不与人争,安安静静过日子。

女儿圆圆是父母的乖宝贝。既聪慧又孝顺且贴心,我想养女莫过如此。有了女儿做三,家就完整了,不仅仅是恩爱夫妻,更增加了父慈女孝,其乐融融。过往从小到大的家庭欢欣细事跃于纸端,成为杨先生反复回味的幸福时光。

感人至深处是附录里圆圆和父母的通信,那时候正是三人最艰难的时光,三人三地,聚少离多,圆圆和父亲都大概知道时日无多,彼此的牵挂不舍可谓字字催泪,就不再细说乐。

匆匆阅毕,无异看了一场人生离合。几许无奈,若干希冀,唯祝愿杨先生身体安好。

13.读我们仨有感心得初中 篇十三

读我们仨有感心得初中范文1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一个寻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读我们仨有感心得初中范文2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发。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读我们仨有感心得初中范文3

什么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什么是一个温馨单纯的学者家庭?什么是相守相助,为什么最后又会相聚相失?这个假期,随着一个简单平凡的主题而又不平凡的生活,随着《我们仨》的作者杨绛对亲人的思念,随着书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作者一家三口幸福快乐,艰难痛苦的经历,陪着我走过了这个暑假。这本书中,作者是用平淡的语气来描述她的家庭,丈夫钱锺书和儿女钱媛。

描述他们这几十年来走过的人生道路。那些亲身经历的坎坷、磨难,也是给作者一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回忆的故事。钱媛在英国出生,小时候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是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成长,长大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名老师。书中大体也讲过:钱媛细心,观察力强,是一个“读书种子”,这点像钱锺书。并且钱锺书也认为女儿是一个“可塑之才”。说到钱锺书,作者说他是潜力极低的“书呆子”,家中的一切都不会打理,他也常常自叹“拙手笨脚”,但是写文章却如“一针见血”。

所以说钱锺书是一个典型的“文痴”。但他也不失幽默,常常在家中逗女儿玩,在女儿肚子上画花脸,在脸上画胡子。父女也常常联合起来与作者开玩笑,这样的钱锺书也不显得死板。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围城》这种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吧。杨绛和钱锺书一齐,享过福,当然也吃过很多苦;虽然留过洋,但也经过战乱,他们的生活也许是因品到人生的完美而平静。直到阿媛来到这个世上,这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家。而且一家人不多不少,正好是三个人。书中也有许多插图,都是他们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照,其中有三张照片是他们三个人各自的照片,他们自我在各自的房间工作,各不相扰、温馨和谐,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而幸福的家庭罢了。

但是,故事的结局并没有我想象的多么完美。钱媛于一九九七年早春去世,钱锺书从一九九八年岁末去世。作者并没有用多么悲痛欲绝的词来描述她当时的情绪,也许是作者经历的太多的事情,看透了世间的悲欢离合,也早已看淡了生、老、病、死。也许在我们看来,钱锺书是一位有名的作家,而在作者笔下但是是一个简单而平凡的人,只是一个丈夫和爸爸的主角。最后他们三个人,还是失散了。如今只剩作者一人孤孤单单,但生活在回忆中,也算是幸福的吧。

故事的结尾是这样写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明白。我还在寻觅归途。”一家人在一齐六十多年,转眼只剩下作者一个人,作者不免有些孤单,想起当年相聚相失过的地方,竟是一个很值得回忆的片段。作者将会带着钱锺书和阿媛的信念,携带着与他们的回忆,坚定的生活下去。其实刚开始读的时候并不明白作者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一开始只是在想,作者到底经历了什么,是完美的还是悲伤的?我开始一篇篇的仔细读,直到整本书读下来,让我懂得了许多事情的道理,懂得了思念一个人的痛苦,懂得了失去一个人的悲伤。我也能理解想念一个人的感受,因假期中姥姥生病住院了,妈妈每一天都在医院里照顾姥姥,中午的时候才能和妈妈见上一面,大部分时光妈妈都在医院忙上忙下。

而姥姥我只见过一两回。之后姥姥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并且当地医生无法医治,只能去北京治疗。妈妈坐上火车的时候而我正在补习班上课,妈妈也没能打个招呼就匆匆忙忙的去了北京,在那安定下来后,我们每一天在网上聊天、谈心。此刻几个星期过去了,心中的想念也是越来越浓,所以作者的感受我是能体会的。其实和作者一同回忆她的过去,一同回忆作者家中那些快乐的点点滴滴,回忆作者一家人幸福而又温馨的生活,回忆他们在一齐走过的那些蜿蜒起伏的道路,当然也会有一些快乐的片段,我仿佛就走进了作者的生活,走进了她的梦。直到最后,这本书最后读完了,我们仨——钱锺书,杨绛,钱媛。

我也能真正的理解那句话——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结局虽然是悲伤的但也能够说是完美的。我们仨,这个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了作者许多感情在里面,对女儿的思念,对钱锺书的思念。但是岁月是慢慢消失的,同时也能够说是无情地,最后还是把他们拆散了。我在作者这个长达万里的梦中,我还是走出来了,我想在这个梦中,没有人能够走进去,这毕竟是他们三个人共同的梦……

读我们仨有感心得初中范文4

杨绛先生著书《我们仨》,我再一次细细品味了一遍,而这次阅读完,我决定把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并将在未来的时光中持之以恒写读后感,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读书不断进步。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提笔写书,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书中讲述了杨绛先生重温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岁月,那些单纯朴素又盛满温情的亲情故事。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独特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用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7月伉俪二人赴英国牛津求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国后直到1998年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难忘经历。

如果让我写“我们仨”,我也会像钱瑗一样,尽管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还是会细细回忆我和我的父亲母亲,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点滴生活。我会写父亲是多么疼爱我,从小到大对我不打不骂,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我会写母亲是怎么教育我,做一个善良、诚实、勇敢、勤劳、平和的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也没有永远,当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时,要时常想到人生道路尽头总会相散,珍惜与家人的团聚,努力让生活变得甜润快乐,就如杨绛先生一家三口伉俪情深子女孝顺,深爱“我们仨”。

读我们仨有感心得初中范文5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捧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译兰德诗

这些日子,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一口气读完,我就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自己有好几天都陷入了杨绛的情感里,在她编织的梦里穿行,心情总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叫做《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三,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有朴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动,它有对丈夫对女儿和三人生活点点滴滴的怀念,它有一个坚强的说故事的人。

在书中,杨绛用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无奈、坚强、释怀,杨绛先生在面对“_的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任凭命运的各种不会,她就是笑,把它们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她沉浸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伤害。

在《我们仨》中不仅让我看到了杨绛先生强大的内心,还让我走进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书中云:“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生一变,可变成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姨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她当成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这种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羡慕呢?我想,杨绛先生一定无比眷恋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们仨》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无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叙述,但是,不知怎的,读完《我们仨》会有一种悲伤和哀叹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书中有两句话说的很好: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乐的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纯真的快乐,快乐总夹着懊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另一句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自在;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

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见的太多太多,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离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释怀,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有这样一番感言。

杨绛先生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己的生活与家庭,她只是像讲故事一般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直在演着,没有尽头……

感谢杨绛先生,给予了我们无尽的感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真谛及本原珍惜,读《我们仨》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上一篇:毕业的个性签名短句子伤感带图下一篇:学校合唱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