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公开课幸福课感想

2024-09-08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感想(精选7篇)

1.哈佛公开课幸福课感想 篇一

哈佛公开课——Happier 每集评论

【Happier第一课】——让杯子变成碗

看这个视频总能轻易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二女儿卖鞋。老婆婆总是在雨天的时候担心二女儿的鞋子卖不出去,而在晴天的时候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从此忧心忡忡,一点都不快乐。有一天她的邻居和她说:“你为什么不在天的时候想大女儿的伞一定卖得很好,而晴天时想今天二女儿的鞋卖得很好呢?”老婆婆茅塞顿开,从此变成了快乐的人。这便是积极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一大实例。老婆婆通过邻居积极的心理引导,从此变得更加快乐。这就是泰勒在第一集中所要表达的,即我们总是过于的重视信息,但是信息本身是不能改变的,信息也不可能改变世界。要想变得更加快乐,我们需要改变的只是接受信息的容器的形状,由原先的杯子形状转变成碗型,碗肚变大,开口更宽广。也就是我所理解的转变思维的方式和心态,从另一个方面去看问题,从而让生活变得更加快乐和美好。

【Happier第二课】——发现生活的美

Tal说问题导致改变,问题缔造现实。并为了证明他的观点,让哈佛的同学现场做了练习。即在三十秒之内,数出投影屏幕上共有几个几何图形。三十秒后,在总结完大部分人统计的个数之后,Tal提出了另一些问题,如时钟上显示的是几点,你能看到巴士上有几个小孩等等。但在700多个哈佛学生上,仅仅只有几个人注意到了这些问题。这个现象,也是Tal想说明的,所谓问题缔造现实。我将这句话理解成为,问题的提出,使得人们直接将关注的焦点放于问题本身和答案之上,由此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精彩或者重要的事物。

这让我想起又一个故事(原谅我老是想起故事= =),大意是一个小提琴家在路边演奏曲子,但是路人都行色匆匆,没人理他,直到六分钟之后,才出现第一个停留的人,但也只是一小会,便又匆匆离去。之后的情形也大致如此,总有人听到优美的音乐停下脚步,但一小会就看看表又匆匆离去,也有人只是直接将钱留下便离开。但是却有好几个小朋友,总想留在那听曲子,却被自己的父母强行拉走,走时只好一步一回头的看。但是大部分人却不知道,这个小提琴家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此时演奏的曲目,也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当他开独奏会时,往往一票难求,但现在大家却不愿意在街边停下,聆听乐曲。

这虽然不是由某个问题造成的,但却也有相同的地方,大家都过于专注自己的目标,却忘记看看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因而我觉得,Happier所讲授的是发现生活的美,改变自己的心态,这也是Tal在第一课便说的,我希望这门课是让你们重新想起什么,是提醒你们已经知道的事,而不是学到了或者又认识了什么。

【Happier第三课】——选择幸福

首先,Tal介绍了积极心理学模型和疾病模型。积极心理学模型是说:你生病了,是因为你不够健康,因为你不去追求那些让你健康的东西。而疾病模型则表述为,如果治好病,就能变得健康。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模型主要是引导人们发现自身正面的力量,通过良好心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追求自己想要的,帮助人们找到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事和他们的热情所在。

但是现实生活和理论总是不同。假设有一个缺乏绘画的天赋的人,但他却一心想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却无法成功,并为此苦恼。按照积极心理学的模型来说,这个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获得什么,并为此努力且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成为画家这样的事情当中,但他最终却为不能成功而苦恼不已。在此时,是让他体会画画的乐趣,放弃最终成功的目的比较幸福,还是让他放弃画画,通过别的途径发现自己的长处,最终获得成功比较让他幸福?

【Happier第四课】——做出改变,更好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重点在于转变。这种转变是指转变自己的内在,转变自己的心态,而不是将关注点放在外在信息之上。而当自己出现负面情绪,如极度、焦虑或生气等等时,应选择接受自己,准许自己为人。即认为痛苦的情绪和快乐的情绪都是人性的构成,并要学会接受它。这也是准许自己为人的真正含义。

情绪或者说情感,是无法改变的,重要的是要真实面对现实。现在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生存的压力等等造成许多人每天都焦虑、紧张和闷闷不乐,只顾得上自己的事情,并且为自己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而苦恼。这也是现今社会冷漠的原因之一,人们只顾管好自己的事情,却忽略了对他人的关心、责任感和社会的义务,每天将许多精力都投入到自己完全无法感受到快乐的事情上。Tal说笑是可以传染的,同理负面情绪也一样。所以在每个人自顾自的情况下,会形成类似的恶性循环。但人在生活中,总需要一些信念或者说一些快乐的事情,这才是活着的意义,所以需要从内心来改变自己以获得快乐。豆瓣上的一句话说得好:“你不可能马上死,所以无法听凭世界坏下去。”做出改变,更好的生活。

【Happier第五课】——环境的力量

已经看了四集的公开课,总是觉得视频的题目和内容有些许的不符。直到今天看到第五课时,才觉得环境的力量这个题目,名副其实。

Tal在最后讲的从街上找人扮演角色,然后路人检验进入角色程度的实验,是我以前就听过的,但却没思考过情境的力量如此大,为什么我们只构建消极的情境而忽略了积极的情境,从而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快乐。但情境所放映出的是什么呢,是人的信念。当人进入到所设定的情境中时,是人的信念或者思想让人们以为这个情境是真实的,所以才能按照情境改变而对自身有了影响。这就是Tal说的信念即自我完成预言,当我们真的希望自己快乐的时候,便会快乐起来。

【Happier第六课】——幸福公开课的重点

幸福公开课的重点在于将自己置身于积极环境中,通过自身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环境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健康向上。但是在生活中,人的各种情绪都是人自身中的和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否定的。(也有在之后的课程中讲了)而Tal在讲课的时候,也应该更清晰的阐述这点。让大家都明白当有了负面情绪如焦急、抑郁等等都是自然的现象,也都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利用自身和环境的力量将负面情绪转变为积极情绪,跳出向下的旋转楼梯,转为向上的积极循环,从而获得愉快幸福的生活。

【Happier第七课】——幸福的螺旋

健康的生活、真实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基本上看起来都像这样,一个带起伏的螺旋,而不是一条直线。当我们看到自己去面对、努力奋斗时,我们对自己做出结论,然后我们的自信增长,我们的动力增加,我们的信仰上升等等,都会以一个上升螺旋的趋势发展。

之前Tal曾讲述信念即自我完成预言,在这节课中也进行了延伸。当你想象或者说希望一件事成功时,除了想象结果,还应想象你刻苦努力为之不懈奋斗的过程,只有这样,最终的结果才会更加完美。这就如Tal所放的那则广告一样,行动或者说过程总比语言或者所结果更为重要。

【Happier第八课】——让感恩成为习惯

当每天早上读报纸看新闻时,总是有许多恶性的事件进入我们的视野,比如说某地又发生杀人案件或者某地物价上涨等等。这些新闻不停的围绕在我们身边,创造了一个消极的环境。媒体的导向让我们自然而然的成为一个消极者。试想如果每天打开报纸,出现的新闻则是某地邻里间和平共处或者世界上某个国家安定和谐,那么我们自身也会处于一个相对积极的环境之中,有相对积极向上的心态。

Tal说我们是变化探测器,当反常的情况出现时,我们会较为敏感的感觉到。这也是媒体将新闻进行消极导向的原因之一。当这类的新闻出现时,总是比普通的和平新闻更能抓住人们的眼球。但是我们自己可以有意识的将自己培养成为积极者。我们可以培养感恩之心,因为当我们感恩时,我们不再把好事当作习以为常。所以让感恩成为习惯,发现生活中的美,做自己的积极者。

【Happier第九课】——写下感激

最好的表达感激之情的方法,就是敞开心扉,将你要表达的感激之情写下来,写成一封信。然后带着这封信去拜访你要感激的人,再当面读给他听。当我听到这个的时候,我觉得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尤其是对中国人来说。在长期以往我们的历史和习惯中,总是以含蓄为美,也羞于在人前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这个方法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及其不习惯的。但是,当你一旦按照Tal说的去尝试了以后,你会发现这个方法会带给你许多满足感,当面致谢表达感激并且或者回应,会让你感觉到满足和快乐。

这同时也是个留心生活的过程,只有当你用心去体会和感知后,才能在信中表达出真情实感,表达出心中所想,才能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高水平的幸福感。

【Happier第十课】——改变

我接受我的情绪,接受我的痛苦,并感受它,同时选择用最适当最对自己有益的方式去面对。这让我想到之前Tal说的要让自己为人,承认自己的各种积极的或者消极的情绪。

行为会改变态度。打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说我们在考六级考试之前,一直在想我这次六级会考很高的分,会顺利的通过,但是却不做出任何努力。最终的结果则可能是我们六级成绩没有考好。这就是Tal说的我可以想一整天,但是这样什么也不会发生,什么也不会改变,除非我们真正的实质的行为改变,真正实质的行为动作。

积极心理学也不是每天都想着说我很快乐很幸福,则我的幸福基准水平就会直线上升,而是要靠我们做出实质行动,去训练、去改变、去形成习惯。当我们真正做的这点的时候,才会天高任鸟飞,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2.哈佛公开课幸福课感想 篇二

一、反思教学过程

本课大致可以分为七步:复习并新授单词、阅读notes、听前的准备、听录音、听后的巩固、写报告、speak up的练习对话和编写对话。在这七个步骤中,我把“听”作为重点,把“读”作为辅助。因为我认为“读”是为了更好地“听”,“写”则是检验“听”的效果。

在听力这一块,除了让学生听录音材料之外,还不断地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听”且回答,来提高听力能力。在听力过程中,采用四个步骤:

1.扫清生词障碍,整体感知。在Lead-in步骤中,通过谈论图片,呈现一些新词汇和短语:a criminal record,beinvolved in,prison,etc。在积累词汇的前提下,创造听力前提;然后是感知听力材料,在听前安排读notes。

(1)Skim the notes in Part A1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Q: 1) Who is the victim?2) Who are the suspects?

(2)Scan the notes in Part A1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Q: 1) How old is the boy? 2) Do you think his father isrich?3) What is he like?4) What clothes is he wearing?5) Whendid the kidnapping happen?6) Do Wang Gang have a criminalrecord? What about Xie Yiming?

2.听前预测。Guess: What questions will Detective Lu askthe suspects?这两个步骤的教学还是比较顺利的,学生读得响亮,猜得热烈,效果不错。

3.了解题型。掌握解题方法,做选择。

(1)Listen to the tap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nswer somequestions:

Q: How many questions did Detective Lu ask each suspect?

Did the 2 suspects go to Mr.Guan’s house that day?

(2)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and do choice exercises.

1)What is Wang Gang’s occupation?

A.Businessman B.Policeman C.Postman

2)At 7 pm on Oct 28,where was Wang Gang?

A.At his cousin’s wedding

B.At his friend’s wedding

C.At his sister’s wedding

3)At 7 pm on Oct 28,where was XieYiming doing?

A.Entering Mr Guan’s house

B.Leaving Mr Guan’s house

C.Walking past Mr Guan’s house

4.完成空格。注重实践,强化训练,并安排听后讨论:Discuss the reason why the boy was kidnapped.Who do you thinkkidnapped the boy? Wang Gang or Xie Yiming? Why do youthink she kidnapped the boy?由此讨论过渡到speak up的教学。

5 . 针对后进生,让他们看着材料再听,直至听懂。其实,结合多年毕业班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在经过第一遍和第二遍的听之后,很有必要让他们看着材料听,长期这样训练还是很有效果的。但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也许是指令不到位,有少部分同学不知道要干什么,影响了听力效果。

二、其次,反思教学理念

在教学speak up部分,对于对话教学,我们通常会让学生编造类似的对话来现学现用。于是我就设计了以下对话:

A: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econd suspect ?

B: She …,I think she is guilty.

A: Where was she at that time?

Can she prove that she was …

B: No,she was …at that time.

A: Does she have a criminal record?

B: Yes,she does.She …

A: So,I think Xie Yiming is involved in the case.

在设计这个步骤时,我就思考:学生会不会运用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的句型来编造对话呢?这毕竟是公开课……。担心之余,就把参考句型打在了投影上:

1.She doesn’t seem to be a nice person.

2.She was at another place at the time of the crime.

3.She was seen leaving Mr.Guan’s house.

4.She was in prison for theft for 6 months.

课结束之后,各个前辈专门对这个步骤的操作进行了讨论。听了前辈的点评,我才豁然开朗:原来我的教学理念那么的落后,根本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他们的话确实有道理:在初中阶段,听力和阅读的训练达不到应有的状态,缺乏思维的力度,教师的诸多“不放心”等等因素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机会,如何为高中和大学的英语学习铺路?

三、反思课堂氛围

在这节课中:有两个模块的“说”同学的反应不如人意。第一块,几个后进生都无法回答问题。第二块,编造对话时,时间处理过于匆忙,导致学生无法脱稿表演。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影响了上课的氛围。

3.哈佛的幸福课 篇三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本·沙哈尔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即“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B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即“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他安慰自己: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可是蒂姆呢,却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待就是几个钟头。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又感到了厌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十多年前,本·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于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每天并不开心。

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可以想象,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很幸福。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

本·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能让你快乐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

3、学会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儿。

5、简化生活,求精而不在多。

6、有规律地锻炼。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会使你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更开心。

8、慷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也没有太多时间,但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事情的两个方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

4.哈佛公开课幸福课感想 篇四

Harvard Open Course : Positive Psychology

背景:

“幸福课”是2010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泰勒•本-沙哈尔。他的课程使得他成了“哈佛红人”。他提出: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他的课程目标在于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让学生懂得自我帮助。

第一课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课程由来

首先,解释自己为什么想开这门课“因为这是我自己想上的一门课”,然后叙述自己走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过程。——当自己刚进入哈佛,一切都仿佛很好,但他却不快乐。于是他想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慢慢从计算机走入心理学领域。(好棒的跨度,在国外因为想了解一样东西而跨专业好像蛮common的)

然后介绍了他逐渐从8个人的讨论组到850个人的大课的过程,写到达到850人后,引起了媒体的兴趣,然后描述了媒体采访他的时候,总是提出的一个问题“你比我们想象的更内向”,作为一个joke,1米7不够资格传授快乐吗?(good joke point,并且不光是joke,是发人深思的一种现象)但点出了他最后反思而得:因为他们想给自己一个答案:为什么这个课这样流行,唯一解释就是导师乐观开朗、高大。但他们关注错了,他们应该关注信息,而非传达者。因为这个课程遍及全国,以及全球。(这样引入幸福课的普及,远较直接说XX学校也开了XX好得多)

各个大学开设此课程,各国政府也是,为什么?因为它有效。幸福感这一领域,此前一直被心理自助运动统治,心理自助运动带来什么?热情外向的宣讲者,常具领袖气质,吸引大众参加他们的讲座,但常常言过其实。(通过描述相对立的一种心理学运动来映衬积极心理学)

再来说说学术界——(引入人们对学术界知之甚少,但学术界有好东西,又用了一个比较):有多少人度过最近12期的《个性与社会心理学》?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我博士班的班主任估计过,学术期刊上一篇文章的读者只有7个人,甚至包括作者的母亲。(用具体的人代替 somebody,令人更有亲切感,母亲的joke两个亮点)总结:作为学者,我觉得这很可悲,因为这些研究非常精彩、非常重要,但是晦涩难懂,所以我们需要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在象牙塔和大众之间搭建桥梁。(又落脚到主题,本课程的意义)

安静时间的重要性

然后提到“安静时间”,在全部的课程中,都会有安静时间,一两分钟,你可以思考刚刚听过的东西,思考我所提出的问题,或者什么都不想。这是我第一次在课程中加入“安静时间”,因为我最近做了很多研究,关于“安静时间”(importance of quiet times)。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就是我一年花四万美金要学的东西吗?事实上,这可能是你这节课会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提出MIT两个教授大卫·福斯特和马修·威尔森的实验:停下来休息片刻的老鼠钻迷宫比一直忙碌的钻的老鼠表现好。这不仅适用于老鼠,也适用于人。重温(replay)可能形成一种学习机制。当我们回想、重温学过的材料,我们更可能记住我们刚刚经历的学习。Parker Palmer的《The Courage to Teach》如是说:语言并不是教和学的唯一媒介,我们也用安静来教学。而安静正是我们的文化所缺少的东西。(思考:此导师讲课时,常常有长时间的停顿,我感觉会让我稍作休息,对他的下一个阶段开始期待,有时候会用一个短句,两个词来简短重复上一句提到的意思,然后停顿,这或许也是“安静”的效果之一,不知道是否有意为之。)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Robert M.Pirsig的另一本书《Lila》研究美国原住民,他比较了美国人的欧洲文化传统和原住民的文化传统,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原住民文化崇尚安静。他去探访原住民并和他们一起生活时,他发现他们可以在火边坐几个小时,消磨时光,一句话不说,就坐在那里。而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对于沉默感到非常不舒服,对没有声音的环境感到极不舒服,我们总是要填满每一个空隙。(用关于老鼠和原住民的两个例子,阐发上面提到的第一个主题“安静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背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基本上是对现有各个心理流派的反应。其奠基者将其称之:第三势力。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以斯金纳、华生等人为代表。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学,佛洛依德、荣格、阿德勒等人为代表。而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对前两者的反思而出现。行为主义将人看出一系列行为的集合,就好像一个被奖励、惩罚、强化等打得四处滚的台球。(比喻,好的演讲会将一个比喻的意象贯穿始终,像一条线一样)而人本主义认为,人远不仅仅是一个台球,我们有意志、有思想、有认知能力。并不仅仅是行为,在理解、改善生活方面有所作用。精神分析学,第二势力,主要通过潜意识来解释人。潜意识是你如何理解世界,是你如何改变生活。有防御机制、神经症等,你越了解这些负面影响,越能够理解和改善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远超过这些,我们需要关注人的本质。但有一个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缺乏严谨的方法论。虽然他引入很多精彩的想法,比如对幸福感的研究,对乐观、善良、美德的研究,但是缺乏严谨的方法论。这几乎就是心理自助潮流的源头。这就是很少有大学开设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课程的原因。但在很多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说是积极心理学的父亲和母亲。那就让我们来见见祖父母吧(很好的转连,通过father mother的比喻,引入grandparents)。Carl Rogers,AbrahamMaslow他在1954年写的一本书里有一章“Toward a Positive Psychology”。如果Maslow是祖父,那么Karen Horney卡伦·霍妮就是祖母,她早期接受佛洛依德的学说的训练,但认识到太过关注负面影响,她认为我们也应当关注在人体内起作用的东西。我们应该看看优良品质,并且培养这些。因为作为人,这也是一部分。阿隆·安东诺维斯基,第二位祖父级人物,引入关注“健康”的想法,他认为我们不但应该关注身体、心理的健康,也该关注健康的源头。这在19世纪70年代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现在谈谈父辈,Martin Silgman被认为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在1998年左右奠定了这一领域,他也曾是美国心理学会会长,在他任职期间他又两个目标:第一,将心理学的研究大众化,在象牙塔和大众之间架桥。第二,引入积极心理学,研究行之有效的因素,不仅仅是研究抑郁、焦虑、分裂等等。有一系列的专家会关注爱、关系、自尊、动机、恢复能力。这都是1998年发生的,早在1998年之前,我们的Ellen Langer自己在这些领域做了研究,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精髓与严谨的研究相结合。哈佛的另一位学者Philip Stone是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位父辈,他们两位都是我的导师,引领我走入这一领域。

这堂课是关于“改变”而非“信息”

所以,这是心理学1504,下面半小时,我会给你介绍下你在课上会接触到什么。首先,这堂课并不是完全关于信息,更是关于改变。如今大部分教育都是传递信息。什么是信息?比方说我们有一个容器,也就是我们的大脑,而信息就是接受数据、知识、科学,将其放入这个容器。当这个容器填满了,我们就“受教育”了。信息数据越多越好?不,这完全不够。因为信息无法决定我们的幸福感,成功、自尊、动机、恋爱及其质量。“变形”就是改变这个容器的形状。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是通过教授罗伯特·卡根,举个例子,如果你去参加运动会,目标是进入前三名,结果得了第八名。如果你解读为“太糟了,我失败了”你就会感到无力;然而换一种情况,你参加比赛,得了第八然而你在力争前三,你可以解读为“我从中学到什么?我可以更努力的训练。你变得更有动力,从错误中学习。”这就是同样的信息,不同的解读,一个是灾难,一个是机遇。我在这里读大学时就是这样——看起来我拥有一切,我学业不错,社交不错,体育不错,但是我的自我觉察,我对生活的解读,不那么好,我不开心。(介绍主要内容——除了信息,还有改变,改变看问题的方法)

“快乐更多取决于我们的心态,而非我们的地位或者财富。”这就是为何世界上有很多贫穷但快乐的人,也有很多看上去富有拥有一切的人却觉得生活一无是处。

凿去多余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发现我们的潜力,然后利用。举个例子:米开朗基罗曾被一个记者询问,你是如何创作出大卫这样的杰作的?他回答,很简单,我去了采石场,在一块大理石上我看到了大卫。我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多余的石头凿掉。(大卫的例子)我们这节课的精髓就在于“凿去多余的石头”。可能是对失败的恐惧、可能是常常伤害我们的完美主义、可能是我们成功的能力,因为我们害怕成为,我们拥有的东西反而限制我们,让我们无力,也可能是我们亲密关系中的限制,我们无法在其中自如的原因。这就是我们课程的精髓。(引用梭罗)正如梭罗所言:灵魂做减法比做加法更能成长。减法就是减掉那些会阻碍我们发挥自己潜能的东西。我们不管是通过进化、或者通过上帝获得了许多潜能,但常常因为需要成为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而被禁锢(我的理解是,社会性的某些要求阻碍了人某些本性的渴望,比如梭罗要有多强大的内心才能隐居于瓦尔登湖。)。

然后:举了一个采访时,对方希望听到“令人惊讶”的信息的故事。然后提出“我在这堂课所讲的大部分东西,都不是新的,都是常识,但正如伏尔泰所说,常识并不常常为人所熟知”。这门课是试图让你发现你心中那个大卫,让你凿掉束缚你的那些限制。

问题比答案重要

他提出:问什么问题,比给出什么答案更重要。孩子们进入学校时都是问号,出去却变成句号。而我希望能够在你们身上激发出更多问号而非句号。为了印证这段话,他放了一段视频,搞笑演员的儿时回忆,其中有一段和这个交相辉映:“我在万圣节要糖的时候,面具的皮筋

断了,我喊着,wait up,我能把这个弄好。小时候一切都是up,你说wait up, get up.Let me stay up。而父母一切都是向下(down),calm down, slow down……”孩子的这种好奇,这种向上看的心态,这种与封闭截然相反的开放心态,是我在这堂课想看到的。

提出一个研究:对哈佛学生MBA学生进行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最成功的那一小批,无论是在财富,还是幸福感,还是影响力。他发现原因不是IQ,不是他们攻读MBA之前的背景,而是两点。第一,特别成功的那批人,真正相信自己能做好。他们因此不断鞭策自己;第二,他们总是在保持好奇,一直在问问题。

这堂课的目的不是让你快乐(happy),而是让你比之前快乐(happier)(似意指快乐并非一个实在的指标,需要跟之前的基准线进行衡量才能得到,也就是人们不应纠结于我快不快乐,而是我是不是比之前更快乐)

了解自己,可以更了解别人

当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当我们更加认同自己,我们也更容易了解和认同别人,事实上,这就是“移情”(empathy)这种能力的来源。研究发现,更了解自己的人,更容易反省的人,更不容易做出过激的事情,比如种族歧视。这听上去有点反常:你不需要先了解别人然后去理解别人吗?的确,这也需要。但是同时,你需要了解自己。因为我们所观察到的,是人性的一部分。这正是**LM所提出的:关注分歧,但更要关注人类共同的本性。但在学习自我的时候,也是有偏见的,这正是为何仅学习自我不够,我们还要反思、要丰富他,要关注他人。

这堂课的整个课程都互相相关,就像一个螺旋,我们在这一课讲到的东西,在后面的课程会再次提到,所有内容都互相影响并且互相增强。

延伸阅读:

Tal.Ben.Shahar.-.Happier.-2007中文版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

马丁·塞利格曼《塞利格曼的幸福课1-真实的幸福》

A Life Worth Living:Positive pPsychology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提到学者:

卡尔·罗杰斯:大学时代,他的兴趣及主修课程从农业转到历史,然后转到宗教,最后转到临床心理学。一九**年,在加州拉吉拉(La Jolla, California)的‘西部行为科学协会’(Western Behavioral Sciences Institute)就职,在那里,他帮助一群想要增进人际关系能力的人,并大力推动一九六0年代的‘会心团体运动’。一九六八年,Rogers在拉吉拉与一些同事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类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ies of the Person)。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马斯洛于1930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1934 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威斯

康星大学,他选修了美国灵长目动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以研究罗猴和依恋行为知名的 H.哈洛的研究实习课,并成了哈洛的研究助手,后来又成了他的第一个博士生。期间另一位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 M.魏特海默也曾任马斯洛的老师。至此,他渐渐对猿猴产生了兴趣,并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1932 年 2 月至 1933 年 5 月,马斯洛每天花数小时,在不惊扰动物的情况下,对不同种类的 35 个灵长目动物悄悄进行观察,并做详细的笔记。并完成了题为《支配驱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的博士论文,用来证明不仅在猿猴,而且在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社会行为和组织中,支配驱力都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他注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种“内在的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肉体攻击取得的。在某种意义上,他正在构思一个建立在支配驱力之上的初步理论,用来解释高级动物中的许多社会行为。由于他的论文非常出色,他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E.桑代克留下了深刻印象,桑代克在哥伦比亚大学给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后奖学金,并邀请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学院协助自己进行新的课题研究。1935 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由此可见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直到 1937 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他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 1942-)美国心理学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在家乡念书时,喜好篮球运动,后因未能入选篮球队而开始钻研究学问。

埃伦•兰格(Ellen J.Langer)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幸福课导师本沙哈尔最推崇的哈佛著名心理学家,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她的著作还包括广受好评的《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个人政治学》以及《控制心理学》等。她写作《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 “我想我应该没嫉妒过任何人,因为如果某人有某样东西,我也可以拥有。”兰格博士在演讲中这样说道。她之所以如此有信心,是因为三十多年来对“专念”的研究让她知道,只要去注意生活中的细微变化,那么原本认为不可能达成的事,最终都可能实现。比如,用一块普通的门板换回1万美元;用短短一个星期,让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变年轻;在夕阳产业中发现商机;让枯燥的常规工作变得有趣,并带来成就感;让你最讨厌的邻居变成益友„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霍妮对正统精神分析学的修正,主要表现在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她所创造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基本的焦虑”。她认为人不是受快乐原则统治,而是受安全的需要支配。一个人生来的主要动机是寻求安全,避免威胁和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又直接导致了焦虑。这样,寻求安全。解除焦虑就成了人主要的无意识冲动,成了人行为的主要内驱力。她强调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双亲在对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认为人格结构是真我、实我和理想我的组合。

菲利普·斯通(Philip Stone),他是哈佛大学第一个积极心理学教授

要点:

1、安静是我们文化缺失的一种东西,但非常重要,学会安静几分钟。

2、重温(replay)可能形成一种学习机制。当我们回想、重温学过的材料,我们更可能记住我们刚刚经历的学习。

3、“快乐更多取决于我们的心态,而非我们的地位或者财富。”这就是为何世界上有很多贫穷但快乐的人,也有很多看上去富有拥有一切的人却觉得生活一无是处。

4、我们拥有的东西反而限制我们,让我们无力,也可能是我们亲密关系中的限制,我们无法在其中自如的原因。所以要凿掉一些东西。

所用例子:

1、钻迷宫的老鼠——忙碌并不一定好,安静的意义。

2、Robert M.Pirsig对美国原住民的研究,他们长时间的安静。

3、参加运动会,第一名和第八名,解读的不同带来的认知不同。

4、米开朗基罗和大卫:凿掉一些东西的重要性。

5、采访者对他的错误期待——人们的误解。

6、哈佛MBA的跟踪调查:真正相信一件事,和问问题的重要性。

7、多少人最近读过最近12期的《个性与社会心理学》?说明人们对学术研究知之甚少。

演讲方法:

1、从自己故事切入,从正在做的事情本身切入,比如他讲这门课的开始过程。——听众都

是好奇的,他们想了解有趣的事实。不断地举例子,用故事来解释,用其他人说过的话来佐证。

2、建立良好的逻辑关系,螺旋上升,并且不断用故事来阐明。

3、演讲的过程中,大量的停顿,或者同义复述,在写作中也许是碍眼的,但在口语演讲中,是给观众停顿、思考的机会,可以加深听众对某观点的印象。

4、用joke带出自己想讲的某些点,比如:通过1.7米不够教快乐吗?引出人们对积极心理学的错误期待和误解。

5.观哈佛大学公开课有感 篇五

-----之《自由选择》

法学院10级1102420101温丽红

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干预最少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在这一讲中,哈佛教授Michael Sandel 向大家介绍了自由主义哲学家Robert Nozick(诺齐克)的主要观点:即每个个体都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基本权利。政府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人们保护自我的法律(安全带法),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道德价值观强加给社会的法律,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富人收入重新分配给穷人的法律。Sandel用比尔盖茨和迈克尔乔丹的例子来解释Nozick的理论:税收的重新分配是强迫劳动的一种形式。

诺齐克是二战战后至今最重要的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将主流的哲学分析方法运用于探讨自由社会的重大理论和问题,极其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探讨与政治关怀的有机结合;其次,与传统的功利主义套路以效用或经济效率的尺度对人的自由所作的辩护不同,诺齐克尽管运用了大量的经济学方法,其基本思路却是元伦理学的方法。他是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的思想试验出发,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的权利和自由的超功利的正当性与优先性。在这一讲中,哈佛教授Michael Sandel用比尔盖茨和迈克尔乔丹的例子来解释Nozick的理论:税收的重新分配是强迫劳动的一种形式。引发了我对国家作用与个人自由的深刻思考。

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干预最少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在诺齐克这样的个人主义者看来,个人的权利优先于国家的权力。国家只能作用于属于个人权利之外的活动空间,而不是个人享受国家权力之外的活动空间;是个人的权利决定国家的性质、合法性及其职能,而不是国家的性质、合法性和职能决定个人享受多少权利。按照这一准绳,任何侵犯个人权利的国家行为都是不正当、非正义的。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先驱洛克一样,诺齐克认为,个人拥有若干自然权利,即区别于仅仅来自立法规定的法律上的权利。自然权利也是一种道德上的权利,是立法活动与政府活动都应该尊重和保护的权利。不仅如此,而且政府的确立需基于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自愿同意,政府的活动不能危及个人的自然权利。一个人的人身和他的劳动力都是他的财产,因而有决定如何支配自身和自己劳动力的自

由,有收获其劳动成果的权利。诺齐克认为,个人拥有绝对的权利,这种权利的边界,没有经过权利的所有者的自由同意,是任何国家权力都不能任意逾越的。每个人的权利不受国家权力的制约,只受他人权利的制约。

诺齐克发现,人们常常注意到财富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讨论起如何使财富的分配更加平等。然而,他认为,强迫一个人为他人的利益工作是不正义的。中央权力机关机关无权把一切物品集中起来加以分配,没有一个人、或一个机构有权控制所有的物品。不能把一个人的东西以任何动听的理由义从一个人那里剥夺过来。在民间的活动与纠纷中,政府的角色是仲裁者。“国家不可用其强制手段来迫使一些公民帮助另一些公民;也不能用强制手段来禁止人们从事推进他们自身利益或自我保护的活动。”即每个个体都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基本权利。政府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人们保护自我的法律(安全带法),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道德价值观强加给社会的法律,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富人收入重新分配给穷人的法律。

在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在国家的作用与个人的权利之间,个人的权利居于更为优先、更为根本的地位。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决定国家的性质和职能,而不是国家自身的需要,决定公民个人享受与否或享受多少权利和自由。既然国家是由在人格上平等的个人构成的。国家在所有的个人之间就必须保持中立,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去强行剥夺另一部分人,那怕其动机是善意的也不行。任何利益和福利的转移只能基于自愿的原则,否则最善意的动机将导致最卑鄙的恶行。

对我而言,我并不赞成诺齐克的观点。卢梭说人生来是自由的而又总是在枷锁中,这是非常正确的。毋庸置疑,征税的存在为人们拥有自我财产套上了一个“枷锁”,是的大家不得不将自己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拿出来,无论是否自愿。但是,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税收之于国家、之于我们自己的重要性。比如,征税所带来的庞大收益,由国家力量支配,修建公共设施,建设重大工程等,这不仅可以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便利,还能缓解就业压力,给人民提供更大的创造自我财富的空间;又如,在自然灾害严重时刻,救济物资的紧急调动,需要税收的支持等,而这个,之于我们因政府所谓的“强迫”,用边沁的“成本效益分析”来讲,是利大于弊的。此外,若用公平正义来辩驳的话,征税的存在更是一种维护公平正义的手段。贫富差距历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阻碍,严重威胁着公平正义,而征收的存在,财富的再分配却是可以缓和这种矛盾的。如果依诺齐克所说“任何利益和福利的转移只能基于自愿的原则”来维持社会运转,我们将不得不面临着一个混乱不堪的社会。因为我们不能忽视人性本有的自私与贪婪,在财富面前,谁能做到不愿个人拥有而是与大家分享呢?最起码我是不愿意的。所以我们需要政府来规制我们的自由选择,以保证我们更大的自由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6.幸福课哈佛最受欢迎的一堂课 篇六

幸福课 哈佛最受欢迎的一堂课

女儿上高中时,就听说哈佛大学有一门课叫“幸福课”,授课者是年轻 的讲师宾-夏哈尔(T.Ben-Shahar)。女儿被哈佛录取后,我建议 她选修 这门课。我对她说,有些人不知道怎样面对成功或失败,往 往通过酗酒吸毒滥交飙车来放纵自己,寻求刺激,难以自拔。虽然努 力奋斗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 也要去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因为学会享受快乐比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加重要。谁知,她入学那一年,这门课只对 高年级开课。女儿说,那我就等 明年再说吧。可第二年也没等到。据说,夏哈尔后来不知何故停止了 这门课。失望之余,女儿买来了他的书“Happier”。一口气看完后,

她把书留在家里,对我说,“妈咪,我建议你也来读一读这本书,然 后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那 么,这门“幸福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本-沙哈尔说道:“第一 次教授这门心理学课时,只有 8 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 2 人中途退 课。第二次,人数增至 400 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 850 人时,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连那些家长、爷爷奶奶和媒 体也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据说,后来听课人数超过了哈佛的热门 课《经济学导论》,趋之若鹜者甚至多达一千多人。看来,成年人也 希望掌握如个拥有幸福感的秘诀. 本 -沙哈尔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最重要的唯一标准,是所有 目标的最终目标。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 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 是最高的财富。但是,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具体地 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 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 盈利了。所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 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里,享受它的点点 滴滴。本-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 特性; 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 要素,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 10 条要点: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 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 A 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 为你应该上的课。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 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快捷方

式,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 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 步。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 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 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 选了太多的课吗? 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6: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 要 3 次,每次只要 30 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7: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 7 到 9 小时的睡眠 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 创造力,也会更开心。8.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 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 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 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 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10: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 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 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这些对大学生的训诫,或许对中学生、小学生也有启示。为人父母者,在我们把孩子送出家门走入社会之前,是不是得教会孩子这门幸福 课? 注: 中国也应开这门课。


7.幸福公开课 篇七

谁能永远幸福?

幸福的婚姻如何练就?

孩子的幸福从哪里来?

幸福是天赐还是一种能力?

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幸福话题。

支持专家

马丁·塞利格曼

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方晓义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赵昱鲲

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创建人、副主席

杨澜

著名媒体人

马丁·塞利格曼:谁能更幸福?

马丁博士在美国心理学界地位尊崇,曾以历史上最高票数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也是哈佛大学著名的“幸福导师”泰勒·本-沙哈尔的导师。让我们首先跟随他的指引,找到幸福的真谛。

也许你更关心孩子的幸福,但是,别急,我们想说,幸福的父母和幸福的家庭才更有可能培育出幸福的孩子。

1个正确的理解

定义幸福的字句比定义任何一个哲学问题的都多,幸福是被误用、滥用最多的词之一。穿名牌、住豪宅、开跑车……那不是幸福的生活,只是愉悦的生活。因此,幸福的定义并不重要,幸福的成分才更有意义:拥有积极的情绪及发挥自己的美德和优势。

即使你是个悲观者,积极的情绪也可以通过练习获得。而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实就是一个认知自我、发挥潜能及成长的过程。

走出2个误区

误区1.没有钱就不幸福

许多研究表明,钱与幸福只有一点关系或几乎没有关系。跻身《福布斯》(Forbes)富豪榜的100位名人,只比普通的美国人幸福一点点。而且,物质主义似乎有反作用:在所有的阶层中,越看重金钱的人对他们的收入越不满意,也就是说,物质并不能带来幸福。

误区2.童年是一生的诅咒

没有任何实验支持童年事件会影响成人的人格,也没有任何证据指出过去能决定未来。

一些热衷于支持弗洛伊德的理论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时,忘记了控制基因变量,因此他们主张的童年事件决定成年后人格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童年的不幸不会完全决定人长大后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你没有理由将自己的抑郁、焦虑、婚姻不美满、暴怒等都怪罪到童年的事件上去。

3步走向幸福

等等,在我们准备走向幸福、更幸福之前,先来看看为什么要幸福。除了让人自我感觉良好外,幸福还有什么意义?

幸福感让人更聪明

幸福感是一种积极情绪的体验,人在有情绪积极时,心智、视野会更加开阔,包容性和创造力会更高,更能接受新的想法和新的经验。

有趣的小实验

参与实验的人们面前有一盒大头钉、一根蜡烛和一盒火柴,任务是把蜡烛挂在墙上,而蜡油不能滴到地板上。这项任务需要创意才能解决。实验前得到了一小袋糖果、看到了好笑的卡通或者是朗读了积极情绪词汇的人,比其他人更快、更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幸福感让人更健康

有很多证据显示,积极情绪可以预测健康状态和是否长寿。目前最大规模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有幸福感的人的死亡率和残障率都比没有幸福感的人低一半,还不易衰老。

幸福感让人更有判断力

2000年,以比诺贝尔奖奖金更高而著称的坦普尔顿奖的第二名颁给了犹他州立大学的阿斯平沃尔教授,因为她收集的证据显示,有幸福感的人比没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地做出重要决策。

幸福感让人有更多的朋友

幸福感会让人把注意力不过度地集中到自己身上,而是会更喜欢别人,甚至愿意与陌生人分享好运,因此有幸福感的人拥有更多的朋友,更愿意参加社交活动。

Step1

学会感恩和宽恕

对过往的美好时光不能心存感激,对过去的不幸夸大其词、念念不忘,这两种行为是我们不能得到平静和幸福感的罪魁祸首。

感恩练习

一封长信

选一个对你生命造成重要影响的人,一个你从来没有机会好好向他道谢的人,写一封感恩的信,一定要写够几页纸,因此你可能需要很多时间来措辞。写好后,当面慢慢地念给他听,给对方足够的反应时间,还要眼睛看着对方、有表情。

5分钟睡前必修课

每天睡前用5分钟的时间,回想过去的24个小时里值得感恩的5件事。比如“听到了喜欢的歌曲”、“孩子一天很平安”等等。14天过去,你会发现你要感谢的人和事已太多太多,你的心情越来越平静,幸福感会不断得到提升。

宽恕练习

感恩能增加幸福感,就是因为它将好的记忆放大了,积极的情绪越来越多。相反,消极情绪也会无限放大。所以,学会宽恕很重要。宽恕可以将痛苦、仇恨转换成中性甚至积极情绪,从而使生活的满意度提高。你越能宽恕,就越乐观、越健康,幸福也就离你越近。

你也许认为这样做很肉麻、很虚伪,但是目前有8个研究已对REACH模式的效果进行了测量,能证明它是最好的宽恕练习。

Step2

增加生活中的愉悦感

好的味道、动听的声音、舒适的感受……身体的愉悦确实会让我们有幸福感,但是随着外在刺激的消失,这种幸福感也会销声匿迹。这也是我们经常抱怨幸福太短暂的原因。

下面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获得更高层次的愉悦感,它可能更是一种认知的结果。

制造惊喜

重复刺激不能给人带来同样的愉悦感,因为人总是习惯注意到新奇的事物,忽略已经熟悉的事物。所以要经常给自己惊喜,更好的是和周围的人一起互相制造惊喜。这个惊喜不一定要是一打玫瑰,一份突如其来的问候也许就可以达到效果。

每天花5分钟来计划做使配偶、孩子或同事惊喜的事是值得的。当先生回家时,放他最喜欢听的音乐;当太太做家务时,给她按摩几下肩膀;在同事的桌上放一盆小花或一张感谢的条子,这类行为通常都会引发更多善意的回馈。

感知愉悦

忙碌和浮躁会使我们变得麻木,而感知愉悦正是让我们提升幸福感的有效方式。

改变视角,放松心情

我们常机械地做事和与人交往,不太动脑子。所以,学会观察,对事情留心很重要,这样可以改变视角,以新的方式看待生活。另外,心情放松时也比较容易改变视角,缓解焦虑,从而滋生出应对生活、提高幸福感的更多智慧。

但是,愉悦的生活并不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用自己的优势去创造真实的幸福和丰富的满意感。迈出下一步,你会更幸福!

Step3

增加满意感

满意感和愉悦度,这两个词听起来差不多。但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等级的幸福。我们常说的喜欢吃什么,喜欢听雨滴的声音,这些都是愉悦;而当我们读了一本好书、帮助了他人时,获得的就是满意感。

帮助他人

做好事会产生满意感,这不同于一般的感官愉悦,无法从身体的愉悦中获得,也无法来自于任何捷径,只有在高尚的行为做完后才会自然产生。

不断挑战

当用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去应对一项挑战并圆满完成时,人会有真实的满意感。不过,放弃容易得到的愉悦,而去追求比较费力的满意,刚开始时很难,也需要技能和努力,需要面对挑战,还要承受失败和挫折。但是,由此而获得的幸福感,远比愉悦带来的幸福感层次更高、时间更持久。

蜥蜴的幸福

杰恩斯教授在他的实验室里养了一只稀有的亚马逊蜥蜴做宠物,但是在头几个星期,不论杰恩斯如何费心地买回各种食物,蜥蜴都不肯吃。蜥蜴一天天瘦下去,眼看就要死了。有天中午,杰恩斯教授带了一个火腿三明治做午餐,他分了一些给蜥蜴,蜥蜴仍然不感兴趣。接着教授拿起报纸看,看完头版后顺手把报纸盖在了三明治上。蜥蜴看到此情景后,立刻在地板上匍匐前进,跳上报纸把它扯碎,然后才一口把三明治吞了下去。

原来,蜥蜴需要攻击才会进食。没有挑战,它的食欲就不会苏醒。通过挑战获取食物,才是蜥蜴的幸福。

登山者常面临冻死或掉落山谷的危险,常会精疲力竭,但他们乐在其中。在蔚蓝的海边,躺在棕榈树下喝鸡尾酒当然很好,但是这与冰天雪地的山脊上的狂喜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有挑战,才幸福。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才会被激发出更多的潜能,更好地认知自我,体验到真实的幸福。

施展个人的优势和美德

人的优势和美德是幸福的源泉,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能将这些美德和优势发挥出来的人,无疑就是能更幸福的人!

要构建好的生活,不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改正自己的弱点,只要展现自己的优势,将它们运用到工作、生活或养育孩子当中去,就能得到最多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方晓义:幸福婚姻的7项修炼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的家,都需要一个温暖的支撑。在由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联合进行的“中国家庭幸福感”调查中,高达81.9%的人选择了“夫妻和谐家庭是幸福的主要决定因素”这一项。而夫妻关系和睦的受访者的幸福感自评分也较高,平均分达到了7.6分(0~10分选项)。

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家庭的稳定、和睦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但是每一个家庭都会有矛盾和争吵。我们需要的,不是避谈问题和矛盾,而是加强以下的7项修炼,让争吵越来越少;让矛盾出现时,解决问题的智慧越来越多。

寻找合适的时机

很多夫妻刚开始的矛盾都是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最后竟吵成了大问题,甚至吵到了离婚,这就是冲突升级,是婚姻的致命伤。解决问题是需要有合适的时机的,很多时候,不是说有了问题一定要马上解决。也许你想解决问题的时候,对方还没有作好准备,或者是正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那么这可能就不是一个恰当的时机。如果非要在不合适的时机解决问题,结果很有可能原来想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还引发了新的矛盾。比如丈夫晚归,妻子坚决不让丈夫睡觉也要和丈夫谈晚归的原因,最后就有可能变成争吵、争执,甚至动手。其实,在两个人都很疲惫的状态下,不如将事情放一放,睡上一觉,第二天早晨也许几句话就可以把这个矛盾解决了。

站在同一个视角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都发现,丈夫对婚姻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妻子。这种情况的造成往往是因为妻子觉得婚姻有问题了,而丈夫还浑然不知。因为角度不同,使大家看见的家庭问题不一样。

家庭里,妻子总是更多地参与到家庭日常事务的运作过程中去,比如做家务、照料小婴儿,所以她在这个层面也会看见更多的问题。但是丈夫平时参与家庭的日常事务较少,经常会觉得这不是问题。比如当妻子焦虑孩子的挑食时,因为丈夫从来没有喂过孩子吃饭,并不当回事,反而会觉得妻子小题大做。对此,双方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妻子动用一下耐心和智慧,将丈夫拉到养育团队中也是非常不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兼顾家庭成员的需要

有了孩子之后,很多妻子的生活重心就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老公。实际上每个人在婚姻中都是有需求的。当自己的需求能够从对方那里得到很好的满足时,就会对关系感到满意;当一个人的需求长时间被忽视的时候,可能就会去寻找替代。所以,建议无论是妻子还是丈夫,在一起照顾幼小生命的同时,都要兼顾对方的需求。这种照顾并不一定说要去做多少家务或者帮对方干什么,其实更多的时候是超过具体事件层面的情感关注。让对方觉得自己在家庭中、关系中还有位置。比如关心的话、经常聊天、一些让人感觉温馨的举动等,比做了家务事可能更让对方高兴,也是更重要的满足需求的方式。

做经常反思的有心人

现在我们都认同,如果想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一定要学习如何做更好的父母;同样,如果想要一个幸福的婚姻,也需要学习。但这种学习不是单纯地去学技巧,而是要用心觉察和体会。更多时候它首先需要反思。比如今天某种互动模式引起了矛盾和冲突,那要吸取经验教训,明天再处理这类事情的时候,换一个方式尝试,不要总固执地采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

在婚姻中,还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体会和对方的互动中哪些方式对处理矛盾是有好处的,哪些方式可能会对婚姻关系或对方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夫妻相处是很微妙的,也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一些相处的方法。但是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相同,自己用心,才能把握自己的生活,成为自己的婚姻治疗师。

扔掉不明智的抱怨

抱怨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本来对方看到你做的很多事,很想形成感激的情绪。这时候,几句抱怨就毁掉了对方的好感,你做的事也就完全没有用了。在家庭里,互动是时时存在的,一个行为肯定会引起对方用一个行为来回应。那么,一个积极的行为,更多的情况下会引起对方一个积极的回应;而一个消极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都引起对方的消极回应。了解了这个基本的互动原则后,我想下次当抱怨的话到嘴边的时候,你有办法把它变成一句关心的话,你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改变从自己开始

当我们不停地批评和管教孩子却根本没效果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是不是自己的方法出现了问题。婚姻也是这样,你如此痛恨的一个问题,说也说了,闹也闹了,对方却根本无动于衷,没有任何改变。那么此时,也许要看看改变是不是该从自己做起。

很多人会觉得,我没有问题,是对方的问题,他改了,我就改!但是,婚姻不是PK,也并非输赢关系。只要能让婚姻关系更好,婚姻满意度提高,谁先做出改变并不重要。改变不是改错,而是改相处的模式、交流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家庭的互动模式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做出改变的时候,对方就会有一个新的方式来回应,这个时候其实你们就都抛弃了原来不合适的相处模式,关系便有了新的蜕变。

经常回到原点

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不妨回到你的原点去思考一下:当初为什么结婚,为什么要在一起。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当时都觉得找到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认为和对方在一起会有幸福。后来所谓的感情不和,性格不合,其实都是借口。经常回到原点,你就一定有信心和办法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

婚姻研究者们原来认为,不幸福的婚姻和幸福的婚姻相比,存在更多的问题。而现在的婚姻研究发现:幸福的婚姻和不幸福的婚姻其实都有着同样多的问题,只是婚姻幸福的夫妻懂得如何解决问题,而婚姻不幸福的人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赵昱鲲:孩子的幸福从哪里来?

有个好消息先要告诉你:身为父母,虽然要为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投入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金钱,但同时也会获得更高的幸福感!两项最新的研究都表明,当今父母的幸福水平要比膝下无子的人高。这个新结论是来自对全球13万名成人,超过52000对父母的调查结果得出的。来自德国马普研究所的Mikko Myrskyl 说:“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证据显示孩子出生后父母的幸福水平有所下降,但却有明显证据显示,从人们开始计划并等待孩子的降临时,幸福感就提升了。”(资料来源:USA Today)

所以,本刊的读者,其实你们都是幸福的父母。通过正确的养育模式,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也不输在幸福感上。

安全型依恋模式,终生幸福的基础

对孩子,尤其是对0~3岁孩子的幸福影响最大的是依恋模式。依恋模式分为4种: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和紊乱型。安全型的依恋模式的建立,不仅关乎婴幼儿时期的幸福,而且是终生幸福的基础。

这种依恋模式的建立,有赖于父母对孩子做出一贯的积极回应。有些父母认为需要给孩子立规矩,当孩子提出正当要求时也不满足,这就会让孩子困惑:我表达了,你为什么不给我正确的回应?如此下去,就会产生不正确的依恋关系。与之相反,另一个极端就是溺爱型的父母。他们给予了孩子过多的反应,一方面纵容了孩子,另一方面导致了孩子不懂得分辨环境。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明白什么是需要追求的,也没有意愿接受更高的挑战。所以,婴幼儿时期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建立至关重要,这会为以后幸福感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亲子互动,双方都有幸福感

在“幸福家庭热点问题调查”中,数据证明了亲子互动交流的重要性。家庭幸福感评分随受访者与子女交流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每天和孩子交流时间超过2小时的群体,幸福感得分为7.6;其次是1~2小时的受访者,平均得分为7.1;再次是半小时交流时间者,得分为6.6;最低的是几乎没有交流的群体,幸福感平均分为5.8。

数据证明,亲子关系以及每天的亲子交流时间是影响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比较好的亲子关系、更多的交流时间能够提高幸福感评分。

另一项数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家庭与性别研究室唐灿研究员提供,她在报告中提到了科尔曼的一项研究。科尔曼(Mark D.Holder.Ben Coleman)以432名9~12岁的儿童和他们的父母作为调查对象,证明了积极的亲子关系与儿童的幸福感有着明显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亲子关系越好,孩子的幸福感也就越高。

资料来源:《2011·中国家庭幸福感调查结果发布会暨专家报告会》

不走捷径的情绪培养,一生受益

从小对孩子的情绪培养很重要。积极心理学总结出最能让人拥有持久幸福感的24种优秀品质中,最重要的是3种:乐观、热情和感恩。

夸奖孩子的努力比夸奖他聪明重要。如果从小夸孩子聪明,因为聪明是不可改变的,那么孩子以后如果失败了,他就会觉得这也是不可改变的。相反,如果从小鼓励孩子只要努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那么就算他以后失败了,他也会更加努力地尝试。夸奖孩子的努力,一方面孩子以后会做出更好的成就,另一方面会有更好的心态。另外,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解释风格也很重要。在孩子想做一件事没做成、比较烦躁时,告诉他这是暂时的,是只发生在特定领域的,不具有普遍性。乐观是幸福中至关重要的品质。乐观的心态一旦形成,长大后即使遇到困难,也无需心理学家的帮助。

最关键的是要发掘孩子的内在动机。家长不要预设太多的立场,而是要给孩子充分的机会去尝试,从而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让孩子的内在动机推着他向前。有时,家长需要有预见性,能预见到孩子走上工作岗位时这个社会的变化。所以,作为父母,不要恐惧,20年后的社会肯定会越来越多元,那个时候,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要投入,要花时间,要悉心观察。这其实不仅是功利地发现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更是一种纽带。当孩子建立起这种安全模式后,便会有更大的勇气去探索。

人天生会感恩,所以我们无需担心。但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即所谓的言传身教。这不仅指对自己的父母感恩,还包括对配偶、对孩子的感恩,甚至对同事、社会、自然的感恩。总之,父母首先要花时间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

幸福的家庭氛围,成长的沃土

我们都认同,幸福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会更有幸福感。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是父母的必修课。对此,积极心理学有很多种方法,在此我更强调“积极主动地回应好消息”这个因素。一是因为育儿的过程本身就是充满欢乐的,是有趣的,是美好的。而对美好的事情怎么回应,非常有技巧,也是可以练习的。积极与消极的回应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夫妻间如何交流好事,会对亲密关系造成重大影响。如何交流好事比如何交流坏事更能决定亲密关系的走向。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宠辱不惊、从容淡定,把热烈奔放的感情外露斥为轻浮、幼稚,甚至虚伪、做作。但是,在家庭里,在最亲近的人面前,请抛开那些约束,热情地赞美对方,也鼓励自己,尽情地说出你们在养育生活中由衷的喜悦吧!

杨澜:幸福是能力

杨澜,这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女性,是如何看待幸福的呢?无数次的《杨澜访谈录》中,她是睿智的提问者。这次,她成为《父母必读》杂志的座上宾,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给了我们很多关于幸福的答案。更有趣的是,前面的3位幸福导师都是理智的男性,杨澜的回答无疑让这个话题有了更多的感性。

您觉得幸福是什么?

杨澜:在过去,人们常说“幸福降临”,仿佛幸福是一种来自外界的恩赐。但是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不同,这种能力有时候是一种发现自己的能力,有时候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有时候是创造的能力,有时候是一种分享和传递的能力。当你有这些能力的时候,内心会放射出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可以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我想每个人都会用不同的词汇去形容幸福,我更同意幸福来自于我们基本的人格品质,比如正直,有恻隐之心,能够关怀和分享,追求精神的卓越,包括对于欲望的节制。这些人格特质,才是幸福的关键词。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小时候,幸福是一块巧克力;踏入社会后,幸福是高薪和职位;未婚时,幸福是白马王子……但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觉得幸福就是取决于你心里有什么,而不是你手上有什么。手上拥有的东西会破损、会失去,只有内心的那种充实,那些梦想和目标,以及心底发出的爱,才会伴你终生。这也是一个人的最重要的幸福感。

您那么忙,除了成就感,还有幸福感吗?您觉得应该怎样给孩子幸福?

杨澜:我的很重要的幸福感来自于和家人的亲密关系。我们是三代同堂的家庭,这让我同时是幸福的女儿、幸福的妻子和幸福的妈妈。家人间深厚的爱、无条件的爱就是幸福,但这种幸福需要你有能力承担,也有能力给予。比如父母年纪大了,要让他们有更舒适的生活,要陪他们一起去旅行,要让他们和孙辈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他们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幸福。

给孩子幸福,我想首先需要陪伴。可能说这话时我自己有种愧疚感,因为我确实不能像很多妈妈那样,有非常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是推掉了很多工作在陪伴他们的,甚至有1年时间基本没有工作。

让孩子感受被爱,孩子就有能力而且有机会成为一个幸福和快乐的人。对于小婴儿来说,虽然他们还不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但是在和母亲的接触中,包括肌肤接触、拥抱,还有一起成长、玩耍的过程,就会感受到被爱。母亲的陪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情感稳定性和情绪控制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跟一些心理学家和培训师的接触,最近我也进一步了解到,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培养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抗挫折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给孩子太周到的呵护,可能会让孩子对真实的世界缺少了解。其实,孩子是不断在跌倒中学会走路的,他需要去了解花是有刺的,草丛里可能有蚊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可能会跟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老师也会批评他……我觉得当孩子遇到挫折和情绪上有波动的时候,做父母的更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这些不利因素,而不是过度保护,这才能让他们有更加健康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外部的世界。

有很多妈妈觉得现在外在环境不够好,比如说奶粉不安全、带孩子看病难、男人的诱惑太多等等,所以根本谈不上幸福,对此您怎么看?

杨澜: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期,不安全感弥漫在各个阶层和家庭当中。有些人觉得物质上缺乏安全感,比如没有足够的财力买房;有些人觉得食品安全缺乏保障,充满了担心;也有些人觉得社会情绪有很多负面因素,或者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面,怕这些会影响到家庭和孩子。我觉得每个人都要学会先跟自己说,这种焦虑存在是正常的。因为,只有接受了压力,才能够去面对它,而不是抗拒和否认它的存在。同时,我觉得,不管是什么社会,也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外界总是存在着很多诱惑,与其把你的幸福维系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不如加强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富有魅力,富有情趣,这样其实会在和丈夫之间、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加丰富的沟通。

如果家庭关系已经恶化,家人间有很多矛盾和伤害,还能获得幸福吗?

杨澜:其实我们对于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方面的认知,往往是非常粗浅的,很少通过真正的学习去了解自己,学习如何得到幸福。有时候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时,会有一个直接的反应,就是去责怪别人,或者责怪外部环境不好。比如有些女性常常抱怨丈夫为什么不能像谁那样功成名就,不能像谁那样对我体贴,或者不能向谁一样多花时间陪孩子等等。我们往往以为这样的抱怨是非常自然的,是可以随意发泄的。但是从关系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发泄不是激励,反而是一种激怒。就像当我们在对孩子说你为什么不能像谁那样学习成绩优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加深孩子的挫败感。如果我们不希望别人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刺激自己的话,也要用更正面的方式来鼓励我们的老公,我们的家人和我们的孩子。当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情绪和压力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是可以有改变的,关系是可以被改变的,幸福是可以重新获取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感觉幸福短暂,烦恼更多?

杨澜:我觉得当幸福是建立在占有欲或享乐主义基础上的时候,一定会是短暂的。但是,如果你的幸福来源是自己的内心,是不断丰富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的话,你家的后院可能就是天堂。

另外,我觉得烦恼、沮丧、失落和自责等情绪都是正常的。我记得我的外婆曾经说过:“凡人就是不断地有烦恼。”所以,烦恼是生命的一部分,只要不让它占据整个的心灵,我们完全可以与它和平相处。

幸福确实是可以学习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用一种更好的方法来了解自己,同时用更加智慧的方法来处理自己周边的一些关系。当我们能够更加肯定自己想要什么,当我们和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的时候,我们会有更好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会带给自己健康的身体和心灵,也让我们能够成为一个幸福的给予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等待者。

资讯链接

上一篇:父亲带走了象棋美文下一篇:提案法制委工作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