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

2024-10-14

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8篇)

1.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 篇一

2010至2015年

新墩中心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行动

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校开始再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标志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迅速造就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既是我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结合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现制订新墩中心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划。

一、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支在教育和科研方面都颇有建树的教师队伍。但是,由于近年来教师年龄老化,致使现有的师资力量与我校发展新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1、目前我校专任教师队伍的数量充足,满足了我校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我校进一步发展的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进一步提升。

2、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45岁以下教师占全校教师60%以上。

(2)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有待加强。我校35岁左右教师队伍尚未形成一支骨干力量,尤其是缺少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已经显现出长远发展的潜力危机。

(3)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职称比例略显失调。

3、绝大部分教师已经认同现代教育理念、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还不能有效地将现代教育理念和二期课改精神与自身的教育教

学实践相结合。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五年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大教育人才培养力度,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努力打造一支能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师德风范高尚、专业知识扎实、教育业务精湛,具有强烈的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成就欲望、潜心于教育教学研究和二期课改实践的教师队伍。

三、五年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的主要措施

我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

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加大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努力营造教育人力资源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起促进教学资源合理配臵与开发利用和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深化师德修养教育,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工作思路

丰富德育内涵,让德育走向课程,深入学科。发挥学科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形成,学校形成了“两个注重”和“两个突出”的推进思路。

师德修养教育主要任务是激发教师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的民主教育观,培养教师积极进取和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重塑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展现新时代的教师风采。

具体措施

1、师德修养教育围绕一个重点:关爱。通过组织全校性的教师关爱教育活动,引导教师象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一切学生,象处理自己的事情一样负责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促使教师主动地将对民

族振兴和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责任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2、系列化地组织“四爱精神”活动(爱祖国、爱事业、爱学生、爱学校)。从党员教师层面开始持续推进“爱心三帮”活动;完善“金爱心教师”和各级优秀教师的评选办法和操作要求,制度化地开展“金爱心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评选工作;对教师进行爱祖国、爱事业、爱学生和爱学校的系列教育活动。

3、开展“三美表现”(心灵人格美、教育行为美、文明语言美)的师德培训工作。加强教师的品格修练,提高为人师表的感染力,引领教师做一个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育工作者。

(二)加强现代教育基本功培训,增强教师教育教学功力

主要思路

以校本研修为抓手,以课例和案例为载体,大力推进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具体措施

1、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专题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活动,同时每位教师每学年要研读2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每周要阅读1至2篇教育教学论文,开阔教师的知识视野,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2、有重点地开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基本功训练,每学期开展1次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能吸引其他教师共同参与基本功竞赛评比活动。

3、开展课堂教学评点和教学反思的培训活动,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性研究的有效度,促进教师的成长。

4、加强教研组建设,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形成以老带新,以强补弱,强强联手的基本功训练格局,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研究活动中得到提高。

5、依托名师工作室,加强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磨课培训;通过校际交流活动,加强青年班主任工作的培训;建立科研和教研课题,加强教师的校本研训;完善教师的自我学习制度,加强自主教育管理的培训。

(三)有效开展科研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具体措施:

1、分层对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行培训,编印出版《教师教学行为研究资料集》,扎实开展教科研骨干力量的培养与科研活动的指导工作,发展壮大教科研的力量。

2、以学校的总课题为中心,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形成学科类的教科研课题群。

3、发挥教研组的阵地作用,开展以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为重点的校本教研活动,使100%的教研组有集体研究项目,85%以上的教师自觉参与课题。以教育科研为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修订校级骨干教师评选方案,启动新一轮校级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规划,创建与我校发展相适应的骨干教师培养模式,造就一支教育教学观念新、师德修养好、教育教学水平高的骨干教师队伍。完善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的考核制度。由骨干教师自主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选择培训途径、参与实践培训,学校负责考核评估,发挥评价激励的作用。

1、初聘教师

加强对培训活动,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培训计划。一抓新教师上岗培训,二抓教师教学的带教培训,三抓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五个环节,四抓教育教学理论的再学习培训,促进初职青年教师快速、全面成长。

2、初级教师

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形式的三个维度的校本研修为队伍建设平台,制定本人的专业发展规划,确立教师个人发展路径。参与学校科研课题,并能申请校级课题。

3、中级教师

学校集中精力、人力、财力聘请市内各学科特级教师分批担任

部分优秀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指导工作。通过名师指导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智慧,增强教育教学的内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求做好一个研究课题,写一份有创意的教案,上好一节实验课,出一份具有参

考价值的试卷,管好一个班级,读一本教育专著,发表一篇研究论文。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队伍。要做到100%的中级教师有自己的研究课题,12%的青年中级教师能进入区级教学能手行列或参与区学科中心组。5%的青年教师在区内有一定的影响和一定的示范性。

4、高级教师

建立以高级教师为主的学术委员会,要求每位高级教师能带教1-3位学科青年教师。争取有1-2位高级教师成为区学科带头人。在校内提供资源建立高级教师工作室,成为校内校本研修基地。

5、德育骨干教师培养

我校德育队伍建设专业化。德育队伍建设校外轮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专家辅导和师徒带教相结合。继续进行每月一次的班主任校本培训,使之系列化,规范化。到2010年,所有班主任先培训后上岗,至少有50%的班主任参加市级班主任培训班学习,80%的班主任接受区级班主任培训班培训;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率达100%。培养3至5名在全区较有名气的骨干班主任和德育名师。

(五)完善考核聘任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建设动态的教师评价体系,在确保教师评价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增强评价的针对性、有效性与指导性,形成有利于教师主动发展的评价机制。

具体措施:

1、完善新墩中心学校教职工绩效评价体系,形成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专任教师、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四类评价体系,通过对全校教职员工工作绩效的量化评估,促进学校评价工作向科学、公正、规范的方向发展,完善学校聘任工作制度。

2、建立教师发展的个人档案资料,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长包”,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教师的成长,以评价与激励相结合、管理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促进教师的成长。

3、完善新墩中心学校教职工奖惩条例。对教师的奖励要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强度和关键岗位倾斜,拉开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与一般

教师的收入差距,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制度,真正建立有利于教师主动发展的奖惩制度。

4、在“定员、定岗、定责”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全员聘任制。进一步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规划、改进、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坚持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加强履职考核和聘后管理。

四、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保障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学校领导班子应把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高到一个事关学校生存与发展关键的高度上来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力度,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定期召开有关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会议,调整规划目标,认真落实工作,使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得以认真落实。

2、责任明确,齐抓共管。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在校长室和党支部的领导下,由校长办公室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具体实施方案,并具体负责各项工作,教导处、政教处、年级组等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使工作落到实处。

3、强化管理,注重考核。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久性的重要工作,要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学校的师资建设工作,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考核制度。因而我们要切实加强过程管理和效果管理的力度,制定教师自我发展规划,建立教师成长个人档案资料,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长袋”,把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加快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2.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 篇二

关键词:园艺专业,规划,特色,目标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为落实此有关精神, 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加快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各高校及各专业都在调研制定新的发展规划。高校发展规划的核心中学科专业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它可以折射出一所高校的全貌, 也可以反映出当今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且会对学校的专业总体布局、建设发展打下基础。

二、琼州学院园艺专业特色

(一) 园艺专业定位

确立实践能力强、应用型、具有热带特色的园艺专业。

(二) 热带园艺的研究内容

支撑本专业建设的学科包括热带观赏园艺学、热带蔬菜学、热带果树学、热带食用菌。避开其他高校具有传统强势的蔬菜学科、果树学科和观赏园艺学等, 以海南特殊的地理优势为依托, 以热带园艺为研究重点, 因此, 在省内的优势和特色尤为鲜明, 从而为我校园艺专业学生就业奠定了竞争优势。

(三) 面向海南等热带地区园艺产业发展需求, 确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园艺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 从而使得社会对园艺专业人才与园艺科技的依托的需求也逐渐增长, 我国海南是典型的热带地区, 也是冬季全国园艺产品供应发源地, 在海南和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园艺产业发挥着日益突出和重要的作用。

三、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与思路

(一) 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培养实践能力强、基础好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确立“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 重视创新能力和学生实践的培养, 利用五年的时间建设成为有一定影响的热带特色专业, 每年争取到部省级项目2~3项, 横向合作项目5~6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必须从教学改革和科研着手。加强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以及目标特色的定位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的培养, 需加强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设, 将现代园艺建成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 省级课程改革实验点。

(二) 专业建设主要思路

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 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引进和培养相结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建设带动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为专业建设打好基础;建立任务驱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 拓宽知识面, 强化实践,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建立教学管理平台, 规范教学管理。

主要措施:

1. 加强领导, 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 为保证该项工作按照既定的规划顺利实施, 把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每个细节纳入统一的领导之下, 所以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 (2) 保持与企业、行业、专业、公司户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深入联系, 从而可以更深一步了解人才培养需求, 做到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调整专业建设规划, 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3) 建立健全管理与专业建设的规章制度。按照教育部门对学院重点专业建设的要求和建设标准, 制定本专业建设的一些列计划, 落实任务, 分解目标, 定期对专业建设的质量和进度进行检查、评价和整改。 (4) 为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 需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 广泛听取行业、产业和教育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2. 投入加大, 改善办学条件。

(1) 为营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 应进一步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力度, 完善条件和功能, 建成具有模拟现场或仿真特点的实验实训场所, 从而能满足教学需要的。 (2) 加强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且通过共享机制, 使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与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创建新的校外实训基地。

3.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1) 全方面地开展社会调查和教学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 大力推进课程改革, 着力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 尤其应用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全面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系统设计、素质结构, 整体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2) 完善教学设施条件, 加强教学与管理。通过对教学的质量检查与评估, 提升主干课程的教学效果。 (3)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组织专业团队, 划拨教材建设基金, 使得先进生产技术的发展得以有效展现, 开发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教材, 从而可以满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4) 采取激励机制, 专业建设应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创新, 开展科研和教研。

4. 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办专业和加强产学研结合。

要想与同相关的县、市及行业、公司、企业、专业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们应下大力度, 通过各种方式和多种渠道, 共同建设专业实训基地, 开发专业课程, 开展职业培训等。与此同时, 围绕经营发展需要、企业的生产, 应一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努力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

四、师资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 紧紧抓住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 需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核心, 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 通过体制、观念、政策等创新, 建立一套完整的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开发和利用优秀教师的有效机制, 着力打造一支结构优化合理、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专业水平较高、善于创新、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能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落实措施:

1.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到2015年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比例达到90%以上, 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50%以上, 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

2.大力实施“名师工程”, 加大对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实施“青蓝工程”, 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进程。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围绕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促专业, 培养教师“双师”能力。二是加强教师职业资格培训, 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三是选派专业教师到实验实习基地锻炼, 专任教师每两年必须保证两个月以上的专业实践时间, 每位专任教师至少要有1个以上稳定的行业或企业联系点, 本专业把此项工作作为晋升职称、评优的重要条件, 且与年终津贴挂钩。力争“双师型”教师在专业专任教师中比例达到30%以上。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服务地方经济。充分利用专业教师自身的科技优势, 参与当地农业的“110”, 为农民解疑答难;成立科技讲师团, 送科技下乡;选派科技特派员, 到经济薄弱村帮扶;挂职科技副乡长, 服务地方经济。

五、实训基地

为各种技能教学和训练提供相应的保证, 应首先确立“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 致力于实习、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

落实措施:

1.加强实验室建设, 建立园艺专业专门的实验室, 使课程设置的实验都能进行。

2.加强校内基地建设, 建立热带花卉基地、热带果树基地、热带蔬菜基地等, 以便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 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改造,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等途径, 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4.积极参加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努力争取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 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可共享、实用性强的校内实训基地。

5.与兄弟学校按开放、联合、共建、专管专用的原则, 建设实训基地, 提高实验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

六、课程建设

为适应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逐步构建适应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个性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系。

主要措施:

1.根据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的特点, 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在培养方案、过程和制度等方面, 积极研究应用型的大学教育教学规律。

2.根据学生的特点, 把握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集成研究、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应用型大学的专业教学计划, 优化人才的培养方案。

3.加强体现应用型大学特色的教材建设, 要充分体现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4.拟建立校级、省级精品课程4~5个, 如蔬菜栽培学、花卉栽培学、食用菌栽培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等。

5.积极推进课程设置模块化建设, 形成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组合, 活化人才的培养制度。

6.优化课程教学, 课程和相应的老师基本固定, 充分发挥教师研究方向上的特长。

七、教研科研

我们要集中力量, 加强教学科研,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教育发展。要想带动教师队伍建设, 就需要积极争取参加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 通过政策倾斜,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 不断推进教学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罗文华, 罗平.高校专业规划在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 2011, 28 (2) .

[2]何秋钊, 魏林红.学院专业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4, (3) .

3.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 篇三

一、摸清家底,高点定位,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

制定规划是科学调研、理清思路、凝聚共识的过程。按照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和自治区医改办部署,广西卫生厅会同广西社科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等共同开展七大专项课题研究,全面调查医卫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发现了全区医卫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欠佳,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失衡,基层人才匮乏,具有执业资格技术人员吸引难、留住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广西卫生厅牵头研究编制了《广西医药卫生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全区卫生人才十年发展战略目标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医卫人才发展“抓领军、抓急需、抓薄弱”的思路,设计了一批具有实用性、创新性、攻坚性的重大人才工程,初步形成了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的人才建设体系,为全区今后一段时期内加强医卫人才工作提供了科学蓝图。

二、针对问题,高效实施,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广西卫生厅在实施卫生人才规划的指引下,针对基层医卫人才匮乏、“引留”难和高层次人才缺乏等问题,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立行立改,促进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一是抓领军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实施医学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139”计划,争取到2020年培育15名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学科领军人才,30名具有较高学术技术造诣的学科带头人,90名具有较大发展潜能和培养前景的中青年骨干人才。截至目前,全区已引进培养了41名学科带头人,培育了41个医学重点(建设)学科。二是抓当前特需,解决地方临床一线难题。根据全区临床和公共卫生一线技术人才工作负荷、医患供需缺口,争取财政经费4000多万元,重点加强儿科、妇幼保健、精神卫生、产科、急诊医学、重症医学、血液净化等七类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培养。仅2013年就从全区75个县选派450名医生到获得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的医疗机构实践培训,安排80名县级医生到自治区脑科医院跟班学习,为全区450个县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各培训1名中医民族医师承人员。三是抓薄弱环节,缓解基层医卫人才不足状况。利用“三支一扶”优惠政策,引导高校医学毕业生下基层,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配合,每年面向全国医科院校选拔200名优秀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支医”。实施“定向订单助培”工程,近三年通过全国高考招收950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本科生,免费就读广西四所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充实农村医疗卫生机构。2014年将启动全科医师特岗计划,鼓励全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广泛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组织万名医师支援农村、万名人才服务基层、万场培训下基层等活动,对全区28个国家级贫困县168家乡镇卫生院安排医疗队定点帮扶,全面提升基层医卫人才综合能力。

三、创新机制,健全体系,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4.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 篇四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省工作的决定》(粤发〔1996〕14号)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2010年目标任务。

2011—2015年,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进一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为新一轮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加快法治广东建设,对于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进一步开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加快法治广东建设,促进《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的贯彻实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运行机制和有效实现形式。科学 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明显提高,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能力普遍增强、法治政府基本建立,公正司法不断深化,监督机制更加完善,综治信访维稳格局总体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群众自治机制逐步健全,公民法律素质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全社会得到弘扬,法治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初步建成地方立法完善、执法严格高效、司法公正权威、法治氛围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省。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人大的主导作用、“一府两院”的执法主体作用、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作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二)坚持以民主法治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切实把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倡导阳光法治、法治惠民。立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使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

(四)坚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依法规范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坚持先行先试。继续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从法治层面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创科学发展的法治新优势。

三、主要任务

(一)切实提高各级党委依法执政能力。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在宪法和 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党委切实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人事任免、决定重大事项等职权,把有利于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支持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支持各级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二)完善推动我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法规规章。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立足本省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省、经济特区、较大的市、民族自治地区等立法主体的作用,加强实施性、先行性、自主性地方立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全面实施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立法,推进以促进自主创新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的经济领域立法,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立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立法,推进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立法,抓好《规划纲要》的配套立法。进一步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创新立法论证制度,规范立法论证程序;创新法规起草工作机制,完善委托起草和人大、政府、专家学者等各方联合起草的方式;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完善立法听证制度;有效发挥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在立法中的作用;创新法规规章清理常态化机制,建立健全立法后评估制度。

(三)基本建立法治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公共服务的能力。进一步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完善行政决策听取公众意见制度,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和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行政执法 体制改革,完善便民高效、制约有效的行政执法程序,提高行政执法能力。积极推进相对集中政府规章草拟权、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行政复议权、政府法律事务处理权工作,加强政府管理创新,提高行政效能。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加大阳光政务建设力度。加强诚信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做好行政应诉工作,自觉履行法院判决和裁定。强化政府法律顾问工作,防范法律风险,维护行政运作安全。建立健全依法行政报告制度,市、县(市、区)政府每年向本级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报告依法行政工作。探索珠三角地区行政体制协调运行机制,建设法治政府示范区,取得经验后在全省推广。到2011年,基本完成《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确立的配套制度建设任务,基本建立法治政府评价指标体系;到2014年,全省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四)深入推进公正司法。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增强司法工作的公信力、权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促进上下级法院裁判标准统一。深入开展量刑规范化试点工作,探索推进量刑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积极探索繁简分流和速裁机制,研究建立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审理制度,提高司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加强执行工作,建立健全执行威慑机制和执行联动长效机制,制裁违法规避执行行为。加强公安、检察业务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刑事犯罪活动,积极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积极推进阳光审判、阳光执行、阳光检务、阳光警务、阳光狱(所)务制度建设,增强司法透明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司法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保障机制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健全司法为民长效机制。

(五)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政协民 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纵向联动、横向配合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综合运用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询问和质询等形式开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有效实施。支持各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制定并推行依法行政监督办法和依法行政评议考核制度,以执法监察为重点加强行政监察力度,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推进预防腐败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切实强化对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加强对刑事立案活动的法律监督,完善对有案不立、违法立案的监督机制,强化对侦查机关采取的强制措施和强制性侦查措施的监督,遏制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行为;积极开展量刑建议试点,加强督促起诉、支持起诉等工作,强化对刑事、民事和行政审判的监督,探索开展民事调解和民事执行法律监督工作;加大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力度,促进监管场所依法管理。健全人民陪审员、特约监督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保障公民依法参与和监督司法活动。

(六)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城乡自治组织的关系。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到20 12年珠三角地区所有镇、街建立健全社区政务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到2015年全省镇、街基本建立社区政务服务体系,农村基层10%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创新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规范政府直接提供、委托社会组织提供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逐步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

创新流动人口、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管理。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深入开展综治信访维稳体系建设,完善工作平台,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推进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的有效衔接,将调解工作和综治工作、信访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化解矛盾纠纷多元联动 机制。加强监所教育改造(挽救)工作,推进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和信息化管理,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开展平安建设示范点活动,完善“打防管控”工作网络,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建设平安广东。着力化解信访积案,依法规范信访行为,健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七)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现政府行政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强村委会规范化建设,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开展阳光村务活动,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各项制度。逐步提高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比例,扎实开展“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居委会指导监督业主委员会的机制,形成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以及社区物业管理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格局。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各行业、各单位依法治理工作,着重抓好教育系统的阳光校务、依法治校等工作。

(八)深入开展法治广东宣传教育。健全法治广东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整合资源、上下联动,构建法治广东宣传教育大格局。深入贯彻我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抓好“六五”普法规划实施,突出做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村(居)民等重点对象的普法工作,点面结合,分类指导,多形式、多途径提高全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质,促进自觉守法和依法办事。搞好法治广东宣传教育周活动,办好“法治广东论坛”。加强高等学校法学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法治理论研究。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充分运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鼓励公益法治广告、漫画等法治作品创作与宣传,大力繁荣法治文化。

四、组织保障

(一)健全依法治省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依法治省工作的领导,把依法治省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要议事日程。各级人大常委会要重视依法治省工作,发挥主导作用,结合人大的职能,有序推动本地的民主法治建设。各级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负总责,建立健全由政府“一把手”直接挂帅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本地依法行政工作。法院、检察院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切实做到公正司法。各级政协要加强民主监督,积极为法治广东建设建言献策。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法治的渠道,确保法治广东建设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在法治广东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强化依法治省、市、县(市、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充分发挥各自在依法治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依法治省督促检查。抓好法治广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促进法治广东建设在各个层面、各个部门的落实。完善市厅级领导干部民主法治考核指标,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好法治建设。深入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建设珠三角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行区,每年推出一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先进典型,对不重视法治建设、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予以通报。

(三)落实依法治省工作责任。各级党委在依法治省工作中负有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定期研究本地依法治省工作的重大问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每年将依法治省工作任务和责任逐一分解到各个单位,抓好落实。建立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汇报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明确职责,加强协调、检查和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完成依法治省工作任务。

(四)加强依法治省队伍建设。健全行政部门学法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审查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 设。

5.美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 篇五

(2012-2016年)

建设“美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化步伐,构筑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措施。为推动我县城乡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制定xx“美好乡村”建设工程规划纲要如下:

一、认真把握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态势,为建设美好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85.5亿元(现价,下同),是2006年的2.2倍;实现财政收入10.5亿元,是2006年的4.9倍。

2、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5.3亿元,是2006年的1.6倍,优质粮油、特色蔬菜、规模养殖、苗木花卉和乡村旅游观光“五大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值达4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

上。

3、农民生活水平扎实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是2006年的2.6倍。农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

4、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路网、饮水、供电、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13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农村卫生饮用水受益人口达85%;农村电力实现了城乡照明用电的同网同价;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实现了路、电、电话、广播电视 “四通”目标。

5、农村改革和机制创新稳步推进。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民生工程、深化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的配套政策及措施。村级集体林木林地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村级集体企业和资产等产权制度改革进展明显;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乡镇“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6、农村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农民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巩固提高。“平安乡镇”、“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和谐安定。

(二)机遇和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美好乡村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一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积累,我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总体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和能力。农业农村已具备相当的基础和实力,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向现代经济、现代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政治建设正逐步迈向规范化、法制化。二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为美好乡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将工作的重点、重心放在农业农村工作上,实行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致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对“三农”倾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持农业的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正逐步加快,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正逐步形成。三是做大做强大滁城的战略决策为美好乡村建设拓展了新的空间。市委、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发展壮大一体两翼的区域经济,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周边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我县聚集,必将有力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小城镇、城郊型农业发展,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依托。

纵观形势和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我县农村发展正进

入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具备加快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2、面临的挑战。一是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还未得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因经济发展而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水源污染等问题还较突出;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牵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多,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的农产品还比较少。二是农业农村的支持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资金外流严重,投入不足,设施建设不配套,个别地方农业的基础设施和防灾抗灾能力还相当脆弱;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农业科技、保险、信息等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匮乏。三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工业化进程较慢,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四是农村发展还相当不平衡,发展面临的压力大。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加速发展。五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两级的债务还较为沉重,村级集体增收缺乏新门路。六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化事业发展还难以满足村民的需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还相对薄弱。七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美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实现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为目标,以深化和提升村庄

整治工程和现代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凝聚合力,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打造来安人的新家园和突显南京“后花园”优势的美好乡村,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步伐。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谋划,分步实施。在空间布局上,根据村庄区位、人口、产业、生态等不同条件,因村制宜地确定创建重点,力争各个村庄形成独特魅力,打造美好乡村建设的“一村一品”;在工作步骤上,设立达标村(农民新家园)、示范村、样板村的推进体系,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美好乡村建设,3年打基础,5年见成效。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繁荣特色,努力建设开放型、商贸型、农业型、创业型、旅游型、文化型美好乡村,各乡镇要将各自所有的村分类进行建设,发挥好优势,突出每个村的特色。

3、点线结合,梯次推进。按照“34511”空间布局确定的点和线,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努力打造一批独具魅力的示范村点和示范线。通过突破“点”,串成“线”,带动“面”,逐步形成点上有特色、面上成规模、整体水平大提升的美好乡村建设格局。

4、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典型示范,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激发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化村企共建活动内涵,实现共建共赢;

整合全县各部门、各乡镇资源,集中财力、物力推动美好乡村建设。

(三)建设目标

按照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及各乡镇的总体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各乡镇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特点、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句话要求,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美好乡村”建设“875”工作目标,即村居建设管理达到“八化”:环境净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貌美化、村舍绿化、装饰彩化、风俗文明化、管理社区化;公共服务实施“七配套”:自来水、污水处理、文体中心、医疗卫生室、计生服务室、金融惠农网点、供销直销网点;建设成效实现“五美”:村庄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

1、“34511”空间布局。打造“3条线”,即来安至汊河线、来安至舜山线、来安至半塔线;建设“4个精品镇”,即汊河镇、水口镇、半塔镇、舜山镇;建成“5个样板村”,即林桥村、黄牌村、相官村、和平村、水东村;创建“12个示范村”,即张山乡桃花村、新安镇十里村、半塔镇罗庄村、汊河镇江青圩村、水口镇上蔡村、大英镇大英村、舜山镇大安村、雷官镇埝塘村、施官镇贾龙村、三城乡固镇村、独山乡裴集村、杨郢乡余庄村;培育“110个农民新家园”。努力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利用、公共服务健全、生态文化繁荣的和谐美好家园,加快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社

会主义新农村。

2、主导产业。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四大”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着力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努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推动我县美好乡村产业朝着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具体目标为:优质粮产业:逐年增加优质粮播种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优质粮现有面积48万亩,总产22.1万吨,年均递增 2.7 %,到2015年优质粮面积53.5万亩,总产27.5万吨。蔬菜产业:现有面积5.5万亩,年均递增 10 %,至2015年面积达到8万亩。苗木产业:现有面积3万亩,年均递增 15 %,至2015年面积达到5.3万亩。葡萄产业:现有面积2万亩,年均递增 25 %,至2015年面积达到5万亩。畜牧业:现饲养生猪51.5万头、家禽1388万只、羊11.4万只、牛2.98万头,年均分别递增9.5%、15%、9.2%、7.3%,至2015年,全县饲养生猪达67.7万头、家禽达2112万只、羊达14.9万只、牛达3.69万头;现肉蛋奶产量5.1万吨,至2015年达6.9万吨,年均递增10%;现规模养殖比重70%,至2015年达到80%。水产业:现养殖面积12万亩,至2015年养殖面积达到13万亩;现水产品产量2.4万吨,至2015年水产品产量达到2.8万吨,年均递增5.1%。

3、农民收入。到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860元,比2010年的6925元翻一番。4个精品镇、5个样板村、12个示范村、110个农民新家园所在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10%、20%、15%、5%。

4、绿化工程。实现精品镇绿化率达40%以上,村庄绿化率达到40%,“三条线”两侧通过苗木、花卉和林果长廊建设,绿化率达到100%。在“三条线”两侧各100米范围内,对适宜建设苗木花卉及林果长廊的地段,栽植苗木花卉、经果林、速生丰产林,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向汊河、半塔、舜山三个方向辐射的绿色长廊,总长度75公里,绿化面积5500亩,其中:苗木花卉3600亩,经果林600亩,速生丰产林1300亩。

5、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围绕农村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水源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节能减排等内容,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广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逐步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卫生改厕率达90%以上。着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节本轻型栽培技术,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

三、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方法步骤

实施步骤:根据抓点连线成片的推进方法,以五年(2012年-2016年)作为规划年限,按照规划先行、层层动员、教育培训、精心组织实施的方法步骤进行推动,分样板村、示范村、达标村三个层次,依次铺开。确保实现“前两年抓点成线有基础、中间两年延伸扩面有成效、最后一年完善提升全覆盖”的要求,实现工作目标。1、2012年:重点打造来汊线:新安镇七里村,水口镇甲埂村、河西村、水东村、水口居委会、上蔡村、拥巷村、十二里半居委会、西王村、新河村,汊河镇相官村、黄牌村;重点建

设水口镇为精品镇;建成相官村为样板村;重点建设桃花、罗庄等示范村;培育水口镇孙大郢基层村、武集集中居住区、拥巷集中居住区、夹埂集中居住区、大段郢村、水东集中居住区、枣林王岗基层村、甲梗陆郢基层村、上蔡集中居住区、余庄基层点,汊河镇江青圩村、相官村、黄牌集中居住区、华圩集中居住区、联庄集中居住区,大英镇沈庄集中居住区、丰山集中居住区、采东集中居住区、联合集中居住区、联郢集中居住区等20个农民新家园,扎实开展“美好乡村”创建,夯实“美好乡村”建设的基础。2、2013年:重点建设来安至舜山线:新安镇十里村,舜山镇和平村、大安村、林桥村、复兴村;重点建设汊河镇为精品镇;建成林桥村、黄牌村为样板村;重点建设十里村、大安村等示范村;培育舜山镇金郢村、练山村集中居住区、木港村、三湾集中居住区、林桥村集中居住区、舜山村集中居住区、大安集中居住区、复兴集中居住区,新安镇姜湖村、刘郢基层村、孙桥村、各庄村、泗阳集中居住区、卞郢基层村、黄坝小康村、周郢基层村、林场基层村、平洋基层村、中郢基层村,大英镇广佛王郢集中居住区、广洋集中居住区、广洋王郢集中居住区、芮郢集中居住区、邓郢集中居住区等24个农民新家园;初步显现“美好乡村”的建设成效。3、2014年:重点完成来安至半塔线:新安镇黄坝村,张山乡桃花村、庞河村、仰山村、倒桥村、郭郢村,半塔镇罗庄村、大余郢村、丁城村;重点建设半塔镇为精品镇;建成舜山镇和平村、水口镇水东村为样板村;建成汊河镇江青圩村、水口镇

上蔡村、大英镇大英村、、雷官镇埝塘村等示范村;培育半塔镇半塔集中居住区、龙湖基层村、杨港基层村、红旗集中居住区、东竺基层村、螃蟹地基层村、新庄集中居住区、五里基层村、罗庄基层村、大余郢集中居住区、东槽坊基层村、苏郢基层村,雷官镇黄桥村、南庄基层村、姜渡基层村、殷大塘集中居住区、烟陈集中居住区、徐河基层村、雷后基层村、三里集中居住区、吴大云集中居住区、大井基层村。施官镇张储村、中所村、彭岗村(省村庄整治点)、桃庄村、西武村(省村庄整治点)、大塘村、贾龙村、施官村、张郢基层村、龙山集中居住区等32个农民新家园;正式显现“美好乡村”建设成效。4、2015年:重点建设舜山镇为精品镇;建成施官镇贾龙村、三城乡固镇村、独山乡裴集村、杨郢乡余庄村等示范村;培育张山乡庞河中心村、倒桥中心村、仰山中心村、桃花中心村、郭郢中心村、长山中心村集中居住区、长山林场集中居住区、张山中心村集中居住区、苟滩集中居住区,杨郢乡余庄村、红星基层村、赵庄基层村、志凡集中居住区、陡山集中居住区、宝山集中居住区、静波集中居住区、高塘基层村,独山乡周巷中心村、史云村中心村、光明中心村、黄圩基层村、田娄集中居住区、付山村集中居住区、马庄集中居住区、平郢集中居住区、金庄集中居住区、马厂集中居住区、独山村集中居住区、万冲集中居住区,三城乡5个:涧里村、河口村、固镇村、广大集中居住区、三城集中居住区等34个农民新家园。基本实现全县“美好乡村”建设第一个五年规划目标。5、2016年:完成“34511”空间布局的“3条线”、“4个精品镇”、“5个样板村”、“12个示范村”和“110个农民新家园”建设任务,全面实现全县“美好乡村”建设第一个五年规划目标。

四、当前和今后五年美好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编制完善规划和设计。已经完成规划编制和设计的,要进一步完善,没有完成的,要高标准高水平地完成。在规划设计中,一要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挖掘传承优秀文化,注重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风格;二要把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绿色长廊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特色文化村落保护等纳入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三要注重沿路、沿河、沿景区的规划设计;四要因地制宜、高水准地设计出各具特色的精品镇、样板村、示范村和农民新家园,避免“百村一面”、“千房一面”,力争示范镇、村,“一镇一景”、“一村一特”,到2012年底完成美好乡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体系,4个精品镇、5个样板村和12个示范村建设的专项规划通过市级评审,到2013年底完成110个农民新家园专项规划的市级评审。

(二)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以水口镇水东村、新安镇十里村、施官镇贾龙村等示范点为主发展优质粮油主导产业,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优质粮生产水平;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深入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水稻高产创建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努力提高优质粮总量和品质;积极引进优质粮深加工企业。以张山乡桃花村、汊河镇相官村、三城乡固镇村等示范点为主发展蔬菜生产主导产业,抓好桃花村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建设、相官村省级蔬菜标准园建设;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加大“三品认证”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和效益;积极引进蔬菜深加工企业;积极争取项目支持。以舜山镇林桥村、雷官镇埝塘村等示范点为主发展苗木主导产业,优化品种、提高苗木花卉产品规格档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苗木生产企业、带动苗木产业快速发展;实现苗木生产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量稳定、优质高效”的苗木产业新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苗木生产企业、带动苗木产业快速发展。以半塔镇罗庄村、雷官镇陈官村等示范点为主发展葡萄主导产业。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葡萄生产水平;加大“三品认证”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和效益;积极引进葡萄深加工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发挥区位优势,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建设产品展示交易市场,打造“农超对接”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管理服务体系。以半塔镇、杨郢乡等乡镇所辖的示范点为主发展畜禽养殖作为主导产业,以大英镇广洋村、汊河镇江青圩村等示范点为主发展水产养殖作为主导产业,以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产业化建设;加大养殖产业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水平;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积极帮办好嘉吉深加工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西瓜、芦蒿、毛豆、油桃等为主导产业的村,要分类制定规划,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开拓市场,加大项目投入。

(三)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自身特色产业,以实施五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行动方案为抓手,分类推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到2015年土地集中流转率超过60%,每个精品镇、样板村和示范村均有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发展农村特色旅游,制定乡村旅游村镇建设标准,推进农家乐精品化发展。到2015年,每个精品镇要至少打造1片,每片20-30家有特色、上水平的“农家乐”集群,形成品牌效应。到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精品镇、样板村和示范村以及农民新家园所在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10%、20%、15%、5%。

(四)推进环境整治。推进环境整治。突出抓好农村保洁、污水处理和脏乱差综合整治工作,重点抓好“3条线”两侧净化、绿化、美化以及彩化工作。在治乱方面:做到无乱搭乱建,对临时搭建和违章建设的,以及村庄危房、废弃的牲畜圈等应予拆除。做到无乱摆乱放,对占道摊点应予取缔,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做到无乱贴乱挂,对有碍景观的小广告、广告牌进行拆除,对商铺招牌、空调外机、热水器外机以及杆线等设施进行统一设计、规范管理。在2012年底前基本完成治乱任务。在净化方面: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到2013年对精品镇、样板村、示范村实现全覆盖。要抓好示范点内的道路环境的卫生保洁工作,到2013年底按标准配齐保洁员队伍。要做好污水处理工作,到2015年底,4个精品镇、5个样板村、12个示范村和40个以上的农民新家园要完善配套给排水、污水治理等公用设施。要做好农村池塘、河道 的清淤泥、清垃圾、清杂草和建码头、建护栏、建护堤“三清三建”工作。在绿化方面:组织实施3条示范线苗木花卉绿化工程,做好村庄内绿化工作,到2015年,精品镇、样板村和示范村人均绿化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林木覆盖率达40%以上。在美化彩化方面:对建筑物有饰面材料的外墙保持清洁,无饰面材料的外墙统一涂刷,要因地制宜对具备彩化条件的要建立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文化大院或文化墙。

(五)加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加大“农村道路联网工程”、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和农民安全饮用水安全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路、公交、电力、供水、邮政、信息、电信、广电等设施的网络化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要求示范点通村公路硬化率均100%,具备条件的可建设沥青路面。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消防能力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厕等设施的建设。要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功能齐全的村务活动、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金融惠农网点和供销直销网点等服务场所,增强对农村人口集聚的吸引力。各乡镇、中心村要结合实际确定街道、小区亮化设计方案,灯饰的造型和外观既要美观实用,又要简洁大方,做到照明功能与景观功能兼备。

(六)加大乡村建房管控力度。坚决落实“一户一宅”制度和农民建房面积标准,切实做到“八个禁止”:即禁止城镇居民私自购买土地建房;禁止非法倒买集体土地建房;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建房;禁止建新房不拆旧房;禁止擅自占用耕地“开天窗”建房;除乡镇规划区和村庄规划区特殊需要外,禁止沿国省道两旁100

米以内建房;禁止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批东建西;禁止违反城镇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建房。规划建设及国土部门要结合“一户一宅”制度,严格执行《xx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办法》,确保“八个禁止”落实到位。乡镇政府、乡镇规划、土管所和村干部要严格履行职责,严格把关,从严管理,从严查处违章违规建房行为。

(七)建立完善社区平台。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场所、科技大院、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公共设施管护,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到2015年,精品镇、样板村和示范村建有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大厅,县、乡镇、村三级联网,村级事务网上公开。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到2015年,精品镇、样板村和示范村全部建立村(居)党委(总支)领导,村(居)委会自治,社会管理办公室、社情民意信息站和为民服务中心为承载的“一委一居一办一站一中心”新架构。

(八)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基层干部群众打造和培育“诚信、爱家、互助、厚道”的乡村社区精神,进一步推动美好乡村建设。组织开展精品镇、样板村、示范村文明户创建评比活动,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民业余文体生活,到2015年每个精品镇、样板村、示范村组建一支农民文艺团队;加强农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每个精品镇建成1-2个生态文化长廊和生态文化示范村;深入实施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五、建立完善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

1、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美好乡村建设要充分体现政府积极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原则。县财政设立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美好乡村的创建工作。镇乡财政要逐年增加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并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民收入的提升,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要创新投入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也可通过村企结对、部门联村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美好乡村建设,最终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

2、建立“整体规划、资源统筹、分步实施”的建设机制。要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全县美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根据“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的规划原则,依据全县的地域特点和产业分布,以“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为重点,编制具有本地特色的“美好乡村”整体规划。要整合现有的各类资源,按照分期的工作目标,首先向重点示范带、重点镇乡、、重点村庄集中投入,逐步扩大建设面、提高精品率,有序推进,亮点连线成片,逐步实现“美好乡村”的全覆盖。

3、建立“三级负责、以村为主、人人参与”的管理机制。建后管理是保持美好乡村建设成果的关键,要逐步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分级负责,村日常管理为主、农民群众人人参与的工作局面。县和镇乡负责对各村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村集体通过建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成立巾帼保洁队、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负责村内的环境保洁、文体设施、放心超市、卫生服务中心等村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维护,农民群众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参与自愿组织等形式,实现村内事务的民主管理、自主管理。

4、建立“产业优先、一村一品、打造精品”的发展机制。美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广大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群众的共同富裕。工作关键点和难点是农村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把农村产业发展作为美好乡村规划和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要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对农村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打造精品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

六、美好乡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县委、县政府成立美好乡村建设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县委副书记任副政委,分管副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与县“三农”指挥部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全县美好乡村建设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下设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绿化、项目资金等5个工作组。各相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将美好乡村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各乡镇要成立美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整合乡镇规划、国土等部门力量,集中力量抓好美好乡村建设,迅速形成高位推动、环环相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态势。

(二)整合资金,加大投入。要对所有的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最大限度使用到美好乡村建设中去;从2013年开始将美好乡村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资金不低于5000万

元,今年挤出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乡镇财政也要逐年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美好乡村建设顺利进行。

(三)强化帮扶,凝集合力。实行县领导联系、县直部门帮扶制度,把美好乡村建设与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结合起来,每个部门要确定专人负责帮扶工作;县农业、林业、建设、规划、文明办等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定期深入一线开展技术帮扶;要研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把美好乡村建设与凝聚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引导社会各界投入美好乡村建设。

(四)强化督查,严格考评。乡镇要认真制定2012—2016的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分制定实施方案;各有关单位要制定美好乡村建设的具体工作计划,主动加强业务指导和服务。县、乡两级要研究制定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目标考评方案,并纳入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县效能办、三农办要定期组织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指挥部每季度召开一次“比一比、看一看”流动现场会,以比促干、以看促建,激发建设热情。每年要对美好乡村建设进行检查评比,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由县委、县政府进行表彰奖励。

6.学前教育五年建设规划 篇六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结合《西安思源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文件精神,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园双语教学和早教中心的优秀师资,发挥学前教育专业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专业建设基础与现状分析

(一)社会需求与国家政策研究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规定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专家估算,未来每年平均新增的小孩规模预计将在250万人左右,伴随着新生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房屋、教育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与消费将成倍增加。到2021年将达到基础教育入学需求的最顶峰。由此可见,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将会越来越旺盛。

2010年中共中央发布12号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二部分,第三章第五条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国务院发布41号文---《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以“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

儿园,同时以“合理用地、减免税费、以奖带补”等形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城镇小区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配套幼儿园,地方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门资金,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以“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以“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各省要“统筹规划,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各省相继出台规划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规定了每年新建、改建幼儿园的数量;每年幼儿教师、园长培养数量以及学前三年毛入学率等目标任务。

通过对以上文件政策的分析,我们发现,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二)专业建设现状

文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于2016年开始正式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45人。在此之前,我校已于2011年开办本科层次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方向)专业,2012年开办本科层次英语(学前教育方向)专业,2014年开办本科层次教育学(学前教育方向)专业,2011年开办五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科。各专业学前教育方向已累计招生641人。四年来,各专业学前教育本科方向的办学积累,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形成了“1+2+1”的人才培养机制

学前教育专业在现有专业方向培养的基础上,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升教科研

水平为标准,逐步形成了“1+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年学科素质教育,2年专业技能培养,1年职业能力训练。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通过教育见习、实习等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能够胜任幼儿园、早教中心教学与保育管理等工作,并能在儿童文化产业领域从事教育教学、保育服务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

2.建立了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文学院教育系下设教育学和学前教育两个教研室,现有专兼职教师共25人。其中,专职教师10人,全部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副教授1名,讲师5名,助教4名,年龄分布在25-40岁之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兼职教师15人,均来自于幼儿园、早教中心等一线教学与管理岗位,具有丰富的幼儿园、早教中心实践教学经验和管理实践,对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贡献突出。

3.逐渐建成较为稳固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学前教育已建成专业资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数码钢琴房、舞蹈教室、画室等校内实践教学场所,为学生的专业教学与艺术技能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

另外,2015年教育学专业利用省教育厅民办专项资金申请建立的“教育技能实训中心”已经完成前期调研论证,材料撰写工作,已经提交学校并审核通过,预计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分批次建成幼儿园模拟教室、蒙氏实训室、微格教室、儿童感觉统合实训室、幼儿手工制作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充分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校内实训条件。

学前教育专业已建成5个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与就业基地,包括

2家国际早教中心、2所幼儿园教育集团、1个儿童文化产业企业;建立了1个订单联合培养基地,定向于培养幼儿园体育教师。意向订单联合培养基地2个,分别定向于培养幼儿园双语教师、早教中心师资。

(三)“十三五”期间亟待突破的主要问题

1.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夯实办学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隶属于教育系,教育系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具有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背景的老师3人,远远不能满足逐年增加的学生数量;其次,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有幼儿园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师仅有2人,不利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十三五”规划期间,需要引进或培养一定数量的高职称教师、通过实践锻炼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等,以增加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

2.加强“内涵建设”,狠抓质量工程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如何凸显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我们首先对学生就业的初始岗位进行分析,基于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过程,分析其岗位职业能力,然后再着重对学生进行这些职业能力培养。那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课程改革,监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将是“十三五”期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建设专业教学成果,提升专业社会影响力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尚无,教师们的科研水平有所提升,科研成果还不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主持参与的省级科研项目有2项,校级项目有3项,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有15篇左右。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尚未建立起来。因此,在“十三五”建设

期间,需要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省级大赛、建立校级精品课程、参与厅部级课题研究、发表优质学术论文、建设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等多种途径来获取专业办学成果,通过社会服务等形式,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4.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开展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项目

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保育员实习、教育见习、专周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六个项目,由于该专业学生数量众多,幼儿园、早教中心单次容纳学生实习、见习的人数有限,导致部分实践环节无法按预期正常开展。其次,现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还仅停留在安臵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因此,“十三五”规划期间,需要从数量上进一步充实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从“订单联合培养、课程与教材建设、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入手,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文件精神指导下,根据西安思源学院及文学院“十三五”整体发展规划,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创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课程群建设为主线,探索新的学前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立足西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深化校企合作,规范各项管理,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以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将本专业办成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既定目标,具有一定专业特色,预期就业率达到98%,在全省同类专业建设中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专业。

三、专业建设内容与措施

(一)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建设内容

结合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广泛开展专业调研工作,修订和完善2017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开拓创新,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精确定位学生初始就业岗位,分析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规格,实行“1+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年学科素质教育,2年专业技能学习,1年职业能力培养。

2.建设措施

(1)广泛开展专业调研工作,修订完善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将组织教研室老师深入幼儿园、早教机构,广泛开展专业调研工作,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初始就业岗位、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职业资格需求等;再对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有一定办学特色的兄弟院校开展调研,了解其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实训条件、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等内容;最后组织对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设臵、实践教学安排、初始就业岗位职业技能等内容的宝贵意见。通过三个层次的专业调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将专业调研报告提交由专职教师和幼儿园、早教中心的教学与管理人员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分析,作为修订和完善2017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2)开展深度校企合作,试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幼儿园、早教中心的个性化人才需求,与之建立“订单联合培养”关系,由幼儿教育集团、早教集团分别冠名,组建订单联合培养实验班。深入实施与陕西省民办幼儿园联盟签署的“幼儿园体育教师”联合培养项目,个性化设计“幼儿园体育教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1+2+1”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核心技巧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幼儿园体育教师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内容

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学前教育专业专职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和职称等级,增加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实力,积极申报学院、省市级教研课题,鼓励教职工参与专业教学研究工作,出研究成果。到2020年至少再引进15名新教师,建成高、中、初级职称相结合,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争取成功申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建设措施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数量上、质量上充实专职教师队伍 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坚持“实用、相近、高层次、宁缺勿滥”的原则,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计划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增加对985、211院校和省外重点高校的人才引进比例,引进具有博

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3人,招聘学前教育专业优秀研究生8人,引进具有幼儿园、早教中心工作经验的教师4人;外聘幼儿园、早教中心的实践教学能手担任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聘请具有社会知名度的教授、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学历层次稳步提高,学缘结构不断改善,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

(2)着力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加强“双师素质”养成教育 为提升教师学历层次,通过交大帮扶的政策,鼓励教师进入交大攻读博士学位,或通过文学院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支持教师去泰国攻读博士学位。利用寒暑假派遣教师参加行业生产实践锻炼,获取幼儿园或早教中心的一线教学经验,加强“双师素质”培养。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开展教师的国内培训、进修和业务交流活动,了解最新学术和教学动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充分践行“传帮带”模式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建立教学科研奖励制度,激励教师提高科研水平。

(三)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1.建设内容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凸显课程的应用性特征,力争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建成三门校级精品课程,两门“翻转课堂”示范课程。每门课程建立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建立相应的试题库,不断丰富课程资源。规范教材选用程序,鼓励自编教材、讲义和实训指导手册。

2.建设措施

(1)整合课程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将牢牢把握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重点分析幼儿园教师、早教老师的工作过程,将课程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选取与整合,凸显课程的应用性特征。根据初始就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撰写出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要求建立相应的试题库,使课程与幼儿园、早教中心的实际情况高度吻合,使学生的学习情境与真实的工作情境高度吻合,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落实校级精品课程的责任人,形成监督机制,提高教师对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将操作性强、师资力量相对较强的专业课程重点打造,争取成为“翻转课堂”的示范课程。

(2)严格教材选用,鼓励自编教材

继续加强教材选用工作,规范选用程序,首选教育部规划教材,积极采用教育部推荐的、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或者全国重点大学编著并适合本专业教学实际的教材。鼓励专业教师自编高水平教材或讲义、实训指导手册,努力建设有自己特色的专业课程系列教材,在“十三五”期间,计划自编1部校本教材。

(四)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学习体验

1.建设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求。我们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微课、穆课、翻转课堂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突出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建立健全的

教学管理机制。

2.建设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将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灵活采用讲授、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教学。要求专职教师每年确定一门教改课程,广泛采用任务驱动法,灵活运用“微课、穆课、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幼儿园、早教中心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的实践效果。

(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生初始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分任务落实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学校集中安排认知实习、保育员实习、教育见习、专周实训、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学生自主的社会实践锻炼,将教学竞赛融入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运行

为保障教学质量,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定制度,完善教学运行、教学监控、教学评估体系。坚持教师之间的互听、互评,定期召开教学法研讨会,随时掌握教师教学动态,及时调整、修正教学计划。

(五)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内容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建有专业资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数码钢琴房、舞蹈教室、画室等校内实践教学场所,但由于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现有的数码钢琴房、舞蹈教室和画室已不能满足教学使用要求。因此,计划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再建2间数码钢琴房、2个舞蹈教室、2个画室。进一步落实省教育厅民办专项资金申请建立的“教育技能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在“十三五”期间,分批次建成幼儿园模拟教室、蒙氏实训室、微格教室、儿童感觉统合实训室、幼儿手工制作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以充分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校内实训条件。

学前教育专业已建成5个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与就业基地,包括2家国际早教中心、2所幼儿园教育集团、1个儿童文化产业企业;建立了1个订单联合培养基地,定向于培养幼儿园体育教师。但由于幼儿园、早教中心单次容纳学生实习人数有限,现有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不能全部一次性安臵学生实习。因此,“十三五”期间,学前教育专业将再拓展5-8家幼儿园和早教中心,建立3-4家订单联合培养基地。

2.建设措施

(1)稳步推进校内实训室建设进度

2016年到2017年在现有的设备条件基础上,对数码钢琴房、舞蹈教室、画室进行改造,配臵更为先进的设备。

2017年底,分别新增扩建2间数码钢琴房、2间舞蹈教室、2间画室,并投入使用。

2018年底,建成2间幼儿园模拟教室、2间微格教室、1间蒙氏教室。

2019年底,建成1间儿童感觉统合实训室、1间幼儿手工制作实训室。

至2020年,各专业实训室运行正常,实验室管理制度完善,功能得到最大化体现,在保障校内实训需求的前提下,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扩大校内实训室的社会影响力。

(2)拓展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开展深度合作

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现有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的合作,巩固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和订单联合培养机制,在订单培养、课程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

另一方面,在数量上,再拓展5-8家幼儿园和早教中心,建立3-4家订单联合培养基地,以保障学生实习、就业需求。

(六)学生能力提升与第二课堂

1.建设内容。

继续开展能力工程,校内安排各种能力提升活动,除学校常规的活动外,还需要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一切以能力提升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参与校内外竞赛,用竞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自信心和专业的影响力。“行知社”作为教育学专业社团,组织了多次教学技能竞赛和教育沙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人文素质综合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营造自觉、宽松的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氛围。

2.建设措施。

完善和实施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工程,将能力提升和学生日常考核相结合,积极参加创新文化节及各类活动,树立榜样,鼓励先进。教

育系组织各类专业竞赛,把竞赛和课程教学内容相联系,形成常规性的比赛机制。如:玩教具设计与制作大赛、英语演讲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儿童故事讲述大赛、说课比赛等。教育系“行知社”制定工作计划,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组织课下活动,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四、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我校目前总体按照学科群建设的规划思路发展,这一政策正确且稳定。学前教育专业属于教育学学科群,归文学院统一协调管理,文学院管理者经验丰富,把关能力强,贯彻执行力更强。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2015年全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特别是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文学院在全校考核中名列前茅。因此,学院管理层能够保障专业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扎实稳步地推进各项工作。

(二)经费保障

学校前期在专业建设中已经投入经费建立了四个校内实训室,对于未来专业建设方面学校也有充足的经费保障。目前陕西省教育厅每年业划拨一定数量的民办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学校的师资培养与实训室建设,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血液。从学校到学院都能保障建设经费的合理支出,做到专款专用。

(三)教学运动质量保障

教育系自成立以来一直运行良好,各项管理制度健全,计划、执行、总结等工作流程严格分明,没有发生任何一起教学事故。定期开展教研室主任例会工作,实行教研室工作汇报制度;建立教育教学督导制度,坚持监督与指导并重,做到有章可循。加强奖励激励机制建

7.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 篇七

1公司人才配备的现状

目前我司职工面临老龄化的现象,近年来将会有大批人员退休。将会出现“青黄不接”、“传承断裂”的现象。虽然逐步录取了一批青年员工,但由于缺乏在开展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影响了公司向现代物流方向拓展,如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物流金融等。因此,公司在“十三五”期间,必须加快引进、培养人才,以适应自贸区建设中新环境新市场的要求。

2公司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人才作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只有顺应市场的变化规律才能实现人力资源合理的优化配置并发挥最大作用。 鉴于公司人才配备的现状,考虑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需求,我司总体上以动态、灵活的方式,建立科学合理化的模式进行人才的培养及储备管理。

2.1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为培养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从企业的宏观面出发,有规律的不断挖掘培养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人才资源配置的活力”即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根据形式和任务的变化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司在新形势下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任务和方向。

二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要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并发挥作用的优良环境,要结合我司自身实际情况做好人才培养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体系,在公司制度上给予人才最大的保障,力争创造出“人才有为、人才有位”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氛围。

三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要建立和谐有序的培养使用人才的新机制。实施人才战略,关键是建立起正确的人才选拔、培养、引进等新机制,努力创新选拔制度,实现公平化、公开化,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而后,还要适时的定期开展人才评价工作,为合理用人提供有序的、合理的科学依据。

2.2树立“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塑造良好的企业精神

一是利用企业勤劳、肯干的淳朴家风,在人才队伍中形成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互相尊重、理解、信任的和谐氛围,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将员工的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结合起来,既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又能在员工之间起到强烈的团结作用,从而在增加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同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是注重人才队伍心理及思想建设,以加强企业对人才工作的宣传为基础,大力宣扬公司培养人才的新举措、新思路,加强与人才的谈心沟通工作,及时关心人才培养工作的进展,正确解决人才队伍中个别、突出的问题从而加深人才对企业的信任度和依赖度。

三是以欣赏和尊重的理念为情感依托,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家庭式工作气氛,让人才在企业中、工作中切身感受到企业的号召力和归属感。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 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和关心,从而最大程度的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一是在用人机制上,我司为充分发掘企业内部优秀人才, 为其提供合理的晋升途径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能,定向培养公司人才梯队,继续推行《管理岗位见习制度》,对优秀的青年员工进行重点培养、考察,见习期合格的及时提拔到管理岗位使用。同时,为了融入自贸区经济发展的商业进程,还要逐步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持续推进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尽可能的做到“人尽其才”、实现人力资源回报率的最大化。

二是在引进人才上,根据企业发展项目,适时引进专业人才,工资待遇按照项目成效进行协商认定。鉴于我司经营现状还可以选择与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合作,形成物流人才培养基地。这样既可以为我司输送专业人才,又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从而推动物流社会化的进程。

三是在文化学历上,提倡自学自考学历证书,岗位技能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等,并按规定予以报销学习费用。“十三五”期间,公司管理人员( 中层以上领导干部) 70% 以上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持有岗位证书、技能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占员工总数30% 以上。

四是在发展电子商务上,尽量突破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积极的从社会上、从校园中广纳贤才,既懂电子商务理论和实务的专门人才,又懂IT技术电子商务的网络经纪人。同时也要向公司其他非专业人员进行关于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技术等相关基础信息的培训,从而更加专业有效的为公司网络平台提供更加专业的后台保障。

8.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 篇八

一、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广西产业发展目标,加快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逐步形成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高技能人才总量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基本相适应。到2015年,全区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420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 %,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96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3%左右。到2020年,全区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500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5 %,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2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左右。

——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形成与广西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基本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到2020年,全区持职业资格证书的初、中、高级技能人才比例大致为45 ∶ 30 ∶ 25。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高技能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升。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锻炼,使高技能人才的学习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努力造就一批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技能大师等领军型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到2020年,建成50个左右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建立5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和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系统。

——高技能人才开发环境不断优化。政府、企(事)业单位、院校和培训机构及个人在职业培训和技能开发方面的权利、义务得到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进一步贯通,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为实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从现在起到2020年,广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是:

(一)健全培养培训体系,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引导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行业规划和组织协调,做好需求预测工作,确定本行业重点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实施计划,提出高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标准,推动行业组织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强化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开展技术攻关、岗位练兵、技术交流等活动,培养一批技能带头人。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合现有培训资源,结合我区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现有优质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快建设一批门类合理、布局得当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高水平、高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

(二)完善评价选拔机制,促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业绩为导向,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特点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实施办法,建立标准题库配套齐全、组织实施规范有序、培养评价使用相互联动的评价工作机制,推动企业、行业和教育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健康发展。推进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规范鉴定程序,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和职业资格证书查询系统建设,推动职业技能鉴定科学化、规范化。结合企业需求和院校实际,统筹组织和实施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引导和带动广大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技能水平,拓宽技能人才选拔渠道。

(三)落实以用为本方针,提升高技能人才能力素质

进一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首席技师、特聘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发挥高技能领军人物在重大生产决策、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组织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以及带徒传技、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教学工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给予必要的经费和人员等支持。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参加急需紧缺行业(领域)高技能培训的人员,可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企业行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多层次发展通道,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同业交流、联合攻关、培训深造、出访考察活动,引导高技能人才立足本职,钻研技能,提高技能水平,实现职业发展。

(四)完善流动配置机制,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

以市场配置人才为基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引导高技能人才规范有序流动。消除城乡、区域和所有制壁垒,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才资源市场,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完善劳动合同、人事争议仲裁、人才竞业避止等制度,维护高技能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探索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办法,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建立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定期发布制度,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合有关产业、行业部门,按行业、职业类别和技能等级水平,定期系统评价技能人才不同阶段的供求关系和合理流动,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性质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加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nlc202309031525

(五)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扶持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

以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目标,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与招录、考核、使用及待遇相挂钩的机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使职工获得与其职业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相适应的工资和待遇。探索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进一步完善高级技术工人技能津贴制度。加大对技能创新成果的评价认定和推广应用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经营状况,制定高技能人才鼓励办法,使其在聘任、工资、带薪学习、培训、出国进修、休假、体检等方面享受与工程技术人才同等待遇。进一步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将有特殊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奖励,纳入优秀专家管理服务范围。鼓励企业采取岗位津贴、专项奖励等激励措施,增加高技能人才的收入。重视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在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模、推荐人大代表候选人和政协委员。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为包括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

(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夯实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

根据广西实际,制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的实施办法,优化和规范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技能竞赛获奖直接晋升相结合的评价办法。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专项职业能力的考核规范。研究制定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的办法,选择部分工程技术类专业,探索开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按规定参加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试点。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制度,通过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相结合,及时准确获得高技能人才相关信息。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需求预测和定期发布制度,引导高技能人才有效培养和合理流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分层次开发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

(七)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投入

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多渠道的高技能人才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经费投入,确保高技能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并对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评选、表彰、教材开发等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列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定期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的企业,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下属行业主管部门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鼓励社会各界、海外人士、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捐赠和培训等综合系列服务。企业和个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捐赠,按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提供融资服务。

三、重点工程

(一)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紧紧围绕我区千亿元工业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增加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存量,适应我区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对参加急需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培训的人员,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采取地方政府购买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的办法,促进企业、院校及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加快培养一批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技能领军人才、技师和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的产业工人分别达到1万名、5万名和150万名以上。

(二)青年技能就业培训工程

根据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促进青年就业及成才的需要,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对退役士兵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对70万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库区移民、华侨林场职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学员,在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的同时,对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学员,给予生活费补贴。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依托现有职业培训机构及培训设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改造一批适应不同层次培训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城乡青年及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和鉴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三)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

引导、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针对岗位需求和职工特点,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通过脱产、半脱产培训、岗位练兵、岗位培训、班组长培训、技能比赛等形式,提升企业新录用农民工和在岗职工的岗位技能;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技师研修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职工经单位同意参加脱产半脱产培训,应享受在岗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企业新录用符合职业培训补贴条件的劳动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企业一定的培训费补贴。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教育经费列支。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30天。

(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程

依托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部分在技能含量较高、高技能人才密集的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工作的全国技术能手,以及部分掌握传统技能、民间绝技的技能大师,通过政策、资金和人才扶持,为技能大师开展技能研修、技术攻关、技艺传承等活动创造条件。到2020年底前,建成50个左右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国家级15个左右,自治区级35个左右,基本形成覆盖我区重点行业企业和地区的技能传递与推广网络。

(五)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程

以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为契机,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依托我区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统筹开展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开发、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活动。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别建成20个左右、50个左右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六)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师资建设工程

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力度,加快培养一批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同时又能指导生产实习的“双师型”教师。对承担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的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开展以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新工艺为主要内容的示范性高端培训。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职业院校从企业聘请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积极推进职业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和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和专家队伍建设和管理。

上一篇:社团感言怎么写下一篇:软文营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