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高校思政课

2024-10-05

翻转课堂高校思政课(精选8篇)

1.翻转课堂高校思政课 篇一

高校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大力提高就业能力,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公共必修课。但该课程开设以来,出现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都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需求。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到来,不得不说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的一个福音。“翻转课堂”是以信息化环境为依托,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资源,课前学生观看学习教师发布的教学视频,课上师生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1]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无疑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极好的突破口。

1“翻转课堂”助力“就业指导课”的价值意蕴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全称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包括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六大教学内容。就业指导课的特点:一是实践性;二是针对性;三是参与性。只有采用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积极发动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大班(合班)上课,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参与感和互动性都不强。不同专业的学生合到一起上课,很难针对性的进行职业指导,教学内容往往空大泛。[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三个“翻转”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翻转课堂之“翻转时间”:传统课堂是先教后学,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在授课前设计学习任务单,利用慕课、微课等方式,提供视频、图文、书籍资料等让学生自主学习,随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具有针对性。其次,翻转课堂之“翻转角色”: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自己的职业指导师,大大增加了参与感。再次,翻转课堂之“翻转方式”:传统课堂以单一讲授为主,翻转课堂强调多样互动教学法。[3]如游戏教学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启发教学法等,增加了实践性。

2.翻转课堂高校思政课 篇二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示范性改革

一、引言

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是近几年来全国教育界密切关注的一个领域, 也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开放式教育领域出现的由学校主导的一种示范性教学改革思潮。许多教师通过教学改革, 彻底放弃了传统的低效率的教学模式, 极大地推动了我校的教学示范性改革, 对全省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自觉承担学习任务”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核心理念。与以往传统的四五十分钟授课中少有甚至没有师生互动环节不同, 我们的示范性改革在课前、课后都设置了一些特殊学习环节, 引导学生理论付诸实践, 运用所学知识对当今社会的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教师尊重学生观点的表达, 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人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 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翻转课堂, 根据一些学者的探究, 则是指教师提供教学大纲、教案、讲义等学习资源, 学生在课前课后完成对学习资源的预习和复习, 在课堂上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等活动, 颇具个性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

二、理论基础

(一) 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以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为代表的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改变行为。学习是否发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离不开内外部条件, 学习既要重视外部事物的刺激作用, 又要重视学习者内部机制的作用。[2]

(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该居于中心地位。让学生在自我指导下学习, 最大限度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要, 使学生在学习者感到自信、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都得到发展。[3]

三、研究内容

结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际情况, 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是在总学时、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减少甚至避免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时间, 在学习中增加批判性思考的课堂讨论时间,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 探索符合学生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 实现思想政治课程在本科阶段的深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 进行基于批判性思维模式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批判性思维模式理念下的翻转式课堂教学实践

本课程团队成员选择本校大二学生的一个班级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课前预习PPT讲义, 做好笔记并记下课堂上所要探讨的问题, 同时通过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教师进行互动沟通, 了解彼此的收获与疑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带着问题自主梳理学习内容, 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然后整理小组内各个同学的观点, 由小组代表进行PPT学习汇报。在课堂上, 教师尊重各小组讨论观点表达, 若其他小组同学对该观点表达提出看法, 教师则给班级留出批判性思考和回应时间, 方便全体同学的互动交流。

(二) 改革教学考核方式实践

改革教学考核方式是本课程团队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教研组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为教材, 精心设计了涵盖教学大纲中所列的所有知识点的考核。考核分为基础知识和能力测试两个部分。基础部分采取客观题考核, 包括单选、多选和判断正误三种题型, 以机考的方式建设成题库。我们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全体教师作为出题者, 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最恰当的出题方式, 并在开学之初根据新版教材和党的最新政策及时更新题库。

四、教学模式改革效果探索

在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结束之后, 本教研组对全体学生采用QQ群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教学效果。本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对批判性思维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15个小项的调查。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 学生普遍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感兴趣, 感觉自己在学习中受到了尊重, 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 教师方面

基于批判性思维模式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能够将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使每个教师都能以学生为中心,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进行个性化教学, 在最大限度上体现教师的不同教学特色,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质量。

(二) 学习方面

翻转课堂教学中加入了批判性思维元素, 使学生从单一的传统的“我教你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增加了他们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实践机会, 营造了良好的温馨、和谐、尊重的学习氛围,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谢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 2016年5月9日, 第231页.

[2]丁毅伟.现代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1) 164-166.

3.翻转课堂高校思政课 篇三

关键词: 翻转课堂 社会公德 高职思政课

翻转课堂,就是将课堂内外的时间进行翻转。具体说来,就是对教学过程的两个环节(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合理调整。在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在课堂内完成,知识内化在课堂外完成。翻转课堂教学安排是:第一,知识传授在课堂外完成,但不是课后完成,而是学生在课前通过信息技术获取和吸收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的安排,得到个性化教育的学习,还可以将知识永久存档,以便复习和进一步消化。第二,知识内化在课堂上完成,学生通过具体任务,经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协助,进行信息处理,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课堂就是一个面对面的互动时间,老师成了这个环节的指挥和教练。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下面,以高职思政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就具体内容的翻转课堂教学进行可行性应用。

一、“思修课”的教学内容适合翻转

“思修课”教学内容理论性不强,但实践性要求很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大多不存在很深的困惑,但知行统一却有难度。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是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第一节的内容。授课计划学时为1学时。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主要是“公共生活”、“社会公德”。这一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养成。对类似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供学生自学完成,让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进行讨论分析或具体操作,从而达到强化社会公德意识的目的。

二、“思修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是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集中体现

对“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为两个环节进行设计。

1.课前设计

课前设计环节的主要任务就是知识传授。翻转课堂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大学空间资源,做好本章节知识的准备工作。因此,关于这一内容的理论知识准备工作都体现在授课教师的大学城空间里。包括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视频、电子教案、课件、教学案例及资料;习题和作业布置、推荐阅读书目等,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信息,供学生自主完成学习。

除了通过进入世界大学城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自己动手完成两项重要的任务。一个是问卷调查,一份有关社会公德意识的调查问卷,在授课教师大学生空间主页上,学生进入后马上就能参与调查,问卷完成,学生可以马上看到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接受调查和查看其他人参与调查后的结果,可以激发对强化我国社会公德意识的思考。

另一个就是实践作业“校园公德观察”。具体要求是请同学们以团队为单位在校园内进行社会公德拍摄调查,拍摄内容围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五个方面展开,对拍摄的照片注明拍摄地点,说明的问题,等等。将拍摄内容进行汇总,在大学城空间上传作业,并且思考造成今天社会公德问题原因及对策。学生的调查成果将进入课堂环节进行观赏和评价,成为课堂活动设计的引导内容。

2.课堂活动设计

课前设计环节是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限度地完成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翻转课堂关键之处在于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利用课堂时间,完成“课堂时间”的高效化。课堂活动设计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知识内化。“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这一内容比较适合安排的课堂活动有很多,比如“我为社会公德建设献计献策”。活动可以这样分五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创设情境。通过播放《小品“社会公德”》;展示学生“校园公德观察”作业;说明社会公德现实的一些代表性图片和信息,说明社会公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步:确定任务。六人一组;设计方案“我为社会公德建设献计献策”;每组派一名代表作汇报发言的准备。

第三步:实施任务。根据社会公德的现状,组员共同商讨,思考其可行性,研究社会公德建设的建议或对策8—10条,从而形成方案。

第四步:成果展示。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发言,其他组做好互评准备。

第五步:总结评价。包括组员自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

“我为社会公德建设献计献策”活动的汇报资料最后由各组整理形成电子文档,上传班级QQ群,供学生共享和共勉。

三、“思修课”的翻转需要同时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按照“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学小视频(“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的录制采用的是讲授归纳法;播放《小品“社会公德”》采用了视频冲击法;结合社会调查的实际案例进行活动的设计采用了案例分析法;从课前到课内到课外学生更是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探究法相结合,这些教学手段都与翻转课堂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使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指导他们的教学实践。通常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高低,看出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组织学生参与“我为社会公德建设献计献策”的活动,主要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的公德意识,真正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03).

[2]徐妲,钟绍春,马相春.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05) .

4.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四

摘要: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性之间的反差问题由来已久,对这一问题专门调查发现,形式主义现象严重,积弊甚深。为解决问题,必须对思政课现状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改革的思路,以供各级相关部门及领导参考。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从事思政类课程教学几十年,深知思政对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对社会各相关方面作了一些调查与思考,现提供给各级部门及相关领导。

一、当前在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

在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暑假期间,对全国各地回乡的大学生以闲谈的方式零散地作了一些调查。形式虽然比较隐蔽,但提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明确的:(1)你对思政课怎么看,感不感兴趣?(2)你们怎么听课?(3)你们有没有作业?(4)考试怎么考?成绩怎么样?(5)这类课怎么样才能符合你们的心意? 调查的结果如下:

(1)关于对思政课的看法,一致认为是比较没有意思的课。除了道德法律有实用价值外,其它内容没有多大意义,就是要考试,要学分没有办法,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政概论)。

(2)关于听课,有的回答是:没有意思的课,比如思政概论课,一般时候大家都在干自己的事,有看其它书的、有玩手机的、有传递条子交流的、有小声说话的,反正与思政课无关。只是在教师讲到具体事例的时候大家听一下,讲完又各干各的。问学生干其它事老师就不管吗?有人竟然说,老师如果不知趣而太严厉的话学生会叫他吃不了兜着走。问,你们不觉得浪费时间很可惜吗?回答说,那是老师在浪费时间,那些东西听了又有什么用呢?

(3)关于有没有作业,大部分都是有作业的。但有的是抄书,有的是写一封家信,以家长回信为完成的检验。有的是读一本革命题材小说然后写一篇读后感,但最后也没有交,等等。总之,作业看来也只是一种应付的形式,学生应付老师,老师应付学校,都在应付。

(4)关于考试,都说很简单,有开卷,也有闭卷,即便闭卷也是比较容易,考前划划背背就能完成,成绩大家都一般。考试成绩既反映不了水平、能力、学习认真程度,也反映不了思想品质,反正大家都知道是应付过关的。

(5)对这类课怎么做比较符合学生心意的问题,学生都认为如果就是那些内容最好不要上,起码应该上得精一些,要么讲一些有用的东西。

二、对思政课现状的总结

高校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不佳的强烈反差一直困扰着相关的从业者。大学生思政教育层层发文件,大张旗鼓,但往往只把重要性写在文件上,挂在口头上,只当作装点门面的标签,以至于各个大学贯彻精神轰轰烈烈,耗时多,收效甚微。而把思政教育和实践分成两张皮,学校、家庭、社会不能形成合力,学生、家长、甚至教师认为可有可无。教育教学工作越做越糊涂,越做越没有威信;学生身在课堂神在课外,上课睡觉、玩手机、传递条子交流等现象已是非常正常;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虚无、精神空虚、感情淡漠的现状就成了教育者及社会不愿看到的结果。相当多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缺少对社会的理解与相融能力,缺少面对挑战的信心和接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以至失去生活目标、道德失范。思政教育失效的危害不仅仅是课堂中的老师和学生,而是整个社会的思想和精神,是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因为把不着边际甚至无用当作至关重要而对学生有所强迫(学生实际上不会把思政课看得多重),就等于叫学生学会虚假。而学生把这种反常现象视为理所当然的时候,其创造意识也已经被摧残殆尽,这种伤害虽然是无形的,但对民族精神形成的破坏也是严重的。类似马加爵的大学生虽然是走向极端的少数个案,但其基础的广泛性却不能忽视。

三、对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反思

1.思政教育最终要通过内化实现,如此“重视”了,为什么还不能内化?思政教育失效与社会大环境在某些方面是不是已经存在恶性循环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如何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化的?

2.如果现有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是实事求是的、科学合理的,途径和方法是正确的,如果具有良性的循环机制,思政教育会不会出现形式主义泛滥的现象?我国的思政教育是如何在高度“重视”下失效的?重视的是什么?对谁“重视”,对谁负责?是不是有些值得重视的制度或体制性原因导致了思政教育在高度“重视”下失效?

四、对思政课改革的思考

1.破除一切禁锢,跳出自身圈子反思实效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必有其包括思政教育在内的内在道理,我国思政课失效也必定有自身的本质根源。我国的思政教育不存在开放过头的问题,而是开放的不足。站到一个新的高度就会有新的境界和视角。跟在别人后面跑得再快,也是在别人后面;跟从“上面”,虽然省力,不会出事,但却交不出让社会满意的答卷。如果真正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本,在改革中就不会只考虑框框、“上面”的检查,不会只考虑个人的小得失甚至乌纱帽。实际上,真正从人才需要出发的改革,相信肯定是会受到“上面”的肯定的。2.进行课程改革

重视不在课的多少,不以课的门数、课时、课的名称为实效性的评价标准,实效性最终的权威评价来自学生的表现和社会的肯定程度。思政课教材应该是学生社会活动的指导书。目前的思政课如果学生认为有意思、好听,那是教师在教材以外发挥得好,或是迎合了低级的需要,而不是教材本身。这就提出了教材体系改革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以学生为本,对思政课进行教材、教法、观念、评价机制的创新。建议:

(1)把现有的思政教育课缩编成社会生活“一本通”式的生活指导课。用几年时间探索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材体系。

(2)实行“大思政”概念,把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学校教学的任何一门课程中。任何教材和教师都必须回答:这个领域的世界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如果能在实际上彻底纠正把单纯的说教当成唯一的思政教育形式的做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必已大获成功。

(3)改革考试方式。思政课成绩与学生实际表现没有必然联系的事实,说明考试实际上没有太大的意义。思政课不应单以分数评价成绩,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特点和具体实践的行为倾向进行评析。这样,思政教育课就真正成了行为规范指导课,而不只是考试的工具。

3.寓教育于“无意识”中

思政教育实效性不是靠教师讲课讲出来的,做人的道理从本质上说是在实践中体会出来的。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让物说话,使学生置身于无所不在,又不知不觉的思政教育网络包围中,使学校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要比教师整天在教室里喊破喉咙的教育效果好得多。

4.把大社会化成小社会,寓教于活动中

思政教育的内化需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完成,社会实践越多,内化的机会越多,成熟度越高。这就需要把学校化成社会,把社会化成学校。因此要研究如何大力发展学生自由社团、俱乐部、各种自治协会等,使之成为浓缩的社会;研究如何组织面向社会的各类服务活动,使之成为学校;研究如何使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团委等联合共同占领网络教育阵地,使思政教育占领每一个角落。5.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思政教育的一切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与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教师本身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要把被颠倒的服务关系颠倒过来,研究如何使教师的一切工作都为解决学生困难和问题服务的措施。总之,思政课观念、教材、教法等待必须改革,才能不负大学思政课的使命。参考文献:

5.高校思政课融入红色基因心得体会 篇五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实践中凝炼形成的伟大精神成果, 是我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思政课中融入红色基因,把这一宝贵优势教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对引导青年学子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 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进力量,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高校思政课要讲出思想高度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增强思想性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一个基本要求。把红色基因植入青年学子思想和灵魂深处,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涵。

着眼培根铸魂,深化思想价值引领。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思政课中讲好红色故事,要深刻挖掘红色故事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义,凝炼红色故事之魂,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蕴涵和文化品格。要用鲜活的案例阐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感染和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追求,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眼立

德树人,在解惑释疑中促成长。运用高校思政课还原红色基因的本来和历史,让思政课堂与青春梦想同频共振,让理想追逐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现思政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目的。着眼核心素养,提高育人能力。面对时代发展,思政课教师要永远保持教书育人的赤子之心,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坚持八个“相统一”,勇于超越自身的思维和视域局限,从史实和现实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感受力、洞察力和传播力,熔铸中国信仰,形成真知灼见,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程,注入学生思想,走入学生心田。

高校思政课要提升情感温度

高校思政课将红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学生的心理实际,不断强化思政教学的亲和力,提升情感温度,不断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和情感需求,让思政课红起来、活起来。用深厚情怀感染人,结合青年学生的兴趣点,创新思政课授课模式,采取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红色文化历史渗透到理论教学之中,在经典传承和故事展现中激活青年学生的红色基因。用坚定信仰激励人。革命理想是支柱、是灵魂,是支撑革命先辈流血牺牲、奋勇向前的信念灯塔。思政课融入红色基因,要学习党的历史、追寻红色初心,用红色文化涵养正气,用优良传统滋养人心,让理想信念的明

灯永远在青年学子的心中闪亮。在知行合一中锻造人。要创新实践教学,实现传道与解惑并重、内容与形式相通、理论与实践共融,促进知行合一。要积极利用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实地感受红色情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做时代的奋斗者。

高校思政课要融入时代热度

6.翻转课堂高校思政课 篇六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案例教;教师;角色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道德信念,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具备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它与其他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起,要做的是人的内心的工作,直接的对应物是人的心理和思想,所以,思政课教学的真正难点在于学生是不是“真懂”、“真信”,以及之后的“真做”。

思政课的案例教学方法借鉴了管理学和法学领域里面比较成熟的方法。案例方法运用于思政课,是指有目的地通过典型事例的有效研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头脑”的目标。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四门。我们在《概论》课尝试运用案例方法进行教学,其效果与单纯灌输的反差比较明显,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值得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理念是思政课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范式转换的基础

根据2014年统计,我国移动互联网已经覆盖5亿人口,信息便利化已经普及。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在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存储等方面享有极端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过度供给和过度使用感到厌倦甚至烦躁,倍感“信息们”已经泛滥化、垃圾化。因此,学生陷于“信息碎片”的包围之下,高校的思政课如果再延续几十年“惯性”使用的广播式教学和单向灌输,其效益就可想而知了。与长期以来的照本宣科和灌输理论相对照,以“学”为中心――就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所互动以及有效互动,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在新的教学理念、程序、内容等要素共同建构下,创建学习情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会话、协作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以教定学” 向“以学定教”转变。

(二)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担负督导和援引的角色

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是指教学活动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和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传统方式中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有觉悟、有智慧、懂教育、有高深学术造诣的“知音”;学生由被动的知识存储“仓库”转变为主动求索、愉悦进取的参与者,学生之间是合作学习关系,也是在知识和智慧成长之路上的小伙伴。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成功的关键要素。

比如将“中国梦”融入《概论》课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部分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深入分析新一代领导人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讲清楚中国梦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民群众社会期待的真切回应――中国梦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确立了宏大的奋斗目标;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提供了憧憬、共识和凝聚力量;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和勇气。之后,对于中国梦实现的道路、方向、制度保障,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任务和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就中国梦的几个具体方面,做成案例研究,由学生自主结合产生的学习小组,以讨论的方式,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全方位多视角解读,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既统领了课堂教学的政治基调和基本知识框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的课堂。

二、教师的自我塑造是把握案例教学精髓的需要

案例教学方法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教师对这个方法的掌握密切相关。案例教学应该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第二,课前撰写案例分析与课上讨论之间的关系。目前,在案例教学中,迫切需要提高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案例教学方法在思政课的使用中,所提高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够充分,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这个方法的掌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主动优化,比如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移动网络的新颖服务方式,教师都应该及时了解和使用。在自身的道德水平方面,主动以高尚和先进的榜样激励自己,把思想和行动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一致起来,成为学生的示范,得到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尊崇。在教学的业务水平方面,要自我激励,不断进取,日日提高,在琐碎的日常教学中,保持干事业的热情,增长干好事业的本领。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有四个关键环节:第一,案例选择环节;第二,小组讨论环节;第三,课堂讨论环节;第四,案例点评和总结环节。在每个环节,教师都担负督导和援引的重要角色。以案例选择环节来说,选择的范围是在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之内,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在小组讨论环节和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随时掌握进度,在课堂的现场调整情境、衔接和整合各个细分的小话题。在点评环节要具备“点睛”的能力和水平,最终使案例教学从对事情的就事论事,升华为具备理性光彩的思想结论或者引发更加深入的研究。比如《概论》课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这个内容,教师可以不拘泥于章节目,而是按照专题进行讲授,配合专题插入教学案例,讲出教材的精髓。这样,既简化内容,又重点突出。进行案例教学,要随时补充新的案例,并逐步建立教学案例库。例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所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有必要补充最新案例,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三)提高教师选择案例的功夫

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案例有很多,我们进行选择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寻找隐含矛盾冲突点、具备反复研读的耐读性、篇幅适度的案例。例如在讲解《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全面深化改革内容时,引入“系列世界经济论坛活动在中国召开”案例,联系到历届论坛都会重点论述中国议题,我们借此讲述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再如教材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结合“2014北京apec会议”这个案例,先由教师讲述要点――apec是我国在亚太平衡和再平衡的政治经济关系的重大事件,历届这个组织的活动中,中国发挥的巨大平衡作用,之后,由学生小组来为同学们进一步阐述2014年北京apec的特色活动及其意义,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选择案例的第二点,要选择那些内涵丰富、在逻辑推理方面需要对以往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才能胜任的案例。这样,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挑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这样的案例特别适合小组讨论。由于案例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提高教学互动性、针对性和吸引力,那么,应该尽量避免案例分析一目了然式的“明确化”和“结论唯一化”。比如,在《概论》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教材的逻辑结构里,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那么,配合价值观教学的案例应该不只一个,不能简单化和脸谱化。案例可以从cctv《感动中国》节目中寻找,也可以从全国道德模范获奖者中寻找。这些先进人物,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故事,了解这些先进典型,学生在准备材料对他们进行“围观”的时候,都会受到感染、激励、启迪和警醒等教育,“见贤思齐”,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内心深处沉淀的“不贤”相对照,从而达到“自省”。在准备讨论和讨论进行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先进人物的故事,理解先进人物的价值观,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在案例讨论中得到感染、熏陶,获得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指南。

三、增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重要意义

(一)案例使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在案例进行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着非正式的、隐含的、没有相互说明的期望和理解。这是互动的隐含前提,它甚至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行为表现。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合作,教学将被迫搁浅,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调动学生的积极配合方面,教师应该担任导演和陪练的角色,把学习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期待,和对于来自教师鼓励、期许的积极回应,热情洋溢地投入课堂的各个环节,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

(二)组织小组学习的场域使生生互动

在案例教学的课前阶段,互动主要发生在小组内部的学生之间。在我们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每个学期的开学初,组织学生进行自愿结组,在教师提供的大纲的范围里面自主选题,自行选举组长,为之后的案例教学做好“前奏曲”。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政治课主要解决“是什么”,教学目标是知晓一般准则;而在大学阶段,思政课应该解决“为什么” “如何什么”,是在解决问题的逻辑下,使学生“学而知之” “知行合一”。我们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单纯从书本到黑板的照本宣科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选取贴近生活、社会热点问题和引人关注的经典案例,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研究和讨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采取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的方法,在教师给定的比较大的选题范围里面,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小一些的题目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并在教师的相关专题教学的阶段,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的讨论情况。这个案例讨论方法,经过几年的实验,学生反映良好。以小组方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他们通过合作完成学习的过程,分享学习的进步成果。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个人的兴趣、思维方式、基础、心理特点、性格特点不同,所以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互相砥砺、切磋,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多元的,并且经常是充满乐趣的,在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案例教学还使学生产生学习导致的成就感,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成长。

(三)建设充满趣味的课堂增加教学艺术性

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需要许多方式方法,增加教学活动的艺术性是一个着力点。因为政治理论的严肃性、抽象性和体系性,容易使学生感到吃力、畏难,那么,应该努力开发出新颖丰富的带有明显艺术特征的多媒体课件。要营造出适宜的情境和审美氛围,使学生在审美的状态下,感官活动与思想活动并举,在理论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状态下,牢牢记住一些情景,深刻领会我们的教学内容,在哲理和理性的层面使情感得到升华,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辨别体系。

参考文献

[1] 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合[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6).[2] 韩利红,陈爱祖,齐会宁.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3] 王天恩.问题逻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1(7).[4] 郭文臣.即时性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 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教师科研项目“我国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与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x2014f052)。

7.翻转课堂高校思政课 篇七

“互动式教学又称交互式教学, 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内在统一, 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 采用专题讨论、辩论演讲、小组学习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1]。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 达到不同观点和思想的交流碰撞, 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互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互动式教学以教学问题为基本教育媒介, 以互动情境的创设为重要前提, 以增进教学互动为核心, 以促进教学信息内化为教学目标。

互动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将教师角色定位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调控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思想的引领者, 在互动式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 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承担者, 教学结果的体现者, 是互动式教学的主体。互动式教学实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思政课”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形成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交流、平等对话、相互启发的一种积极状态, 使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有效发挥,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剖析

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是互动式教学法的一种基本形式, 长期以来为国内外教育界所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所谓“课堂讨论式”教学法, 是指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围绕与课程相关的问题相互交流信息,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合作功能的教学方式[2]。课堂讨论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在激发高校思政课的内在活力, 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影响和制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种种因素, 遇到一些困扰和难题,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破解。

为深入了解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实际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选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作为调查样本, 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开展了《概论》课课堂讨论有效性问卷调查, 并依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 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 就目前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总体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科学评估和深入分析, 并就如何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问题提出理性思考和对策建议。

1. 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总体评价。

多数学生对课堂讨论式教学及其有效性的评价积极。调查显示, 接近八成的学生对《概论》课的课堂讨论的必要性及有效性持肯定态度, 其中有20.16%的学生认为《概论》课的课堂讨论新颖有效, 应继续保持;58.67%的学生对于《概论》课课堂讨论的评价是比较满意, 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1.01%的人认为没有效果, 应予取消。这说明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师生互动教学方式还是很受大学生欢迎的, 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课堂讨论的积极作用, 普遍认为课堂讨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口才和胆量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并且表示愿意参与课堂讨论。数据显示, 愿意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比例高达93.36%, 只有6.6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与。

2. 影响课堂讨论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一是某些学生参与意愿不强, 参与率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本来缺乏主动性。少数学生把思政课当成自习课, 在课堂上做作业或者看别的书;一些学生对“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作用认识不足;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的“满堂灌”式的被动学习, 这样可以不动老筋, 因为要想参与课堂讨论就必须听课, 就得跟着老师走, 还得开动老筋思考问题, 课前还要有所准备。论题选择与设计没有贴近学生实际, 离现实太远, 缺乏时代感, 或是论题理论性太强, 或是缺乏可辨性和思考空间, 从而导致学生对论题不感兴趣, 不愿发言。

二是课堂讨论质量不高。一个高质量的课堂讨论课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在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从学生方面看, 课前要按照老师布置的论题和指定的阅读书目认真阅读教材, 查阅文献资料, 编写讨论提纲, 开展小组讨论, 等等, 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课前准备不足或根本就没有做准备, 常常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要么面面相觑、无话可说, 要么蜻蜓点水, 难以深入。从教师方面看, 每次讨论课前都应预先布置讨论主题、指定参考书目, 并加强对学生课外准备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如果这些工作没有做到位, 则势必影响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参与讨论的学生覆盖面不广。教学内容多, 任务重, 整体学时有限, 供讨论的时间不足, 讨论的频次偏少。只有少数学生能有机会发言。多数学生没有发言机会。其结果是课堂讨论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表演秀, 多数学生要么漠不关心、置身事外, 要么就是闲聊发呆, 盼着早点下课。

四是普遍大班授课, 课堂讨论组织难度大。思政课通常采用的是大班教学, 一个班少则七八十多则一百人以上, 这对课堂讨论教学的开展非常不利, 有时教师也想开展课堂讨论等互动式教学, 但囿于人数太多, 组织起来难度大而选择放弃。即便是有过组织效果也不理想。

五是讨论方式过于单一, 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在讨论试教学过程中, 多数教师采取的是课堂集中讨论模式, 因为这种方式比较熟悉, 容易操作, 所以经常采用,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兴趣, 甚至感到厌烦, 因此也就不愿意参与其中。

三、提高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对策思考与路径选择

1. 更新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方式。

一是树立“启发式”、“探究式”和“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和问题导向意识, 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变原来教师“传道者”、“授业者”角色为“释疑者”、“解惑者”。二是树立“双主体”教学理念。“双主体”教学理念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和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发动者与指导者, 而且是直接参与者, 是教学关系中的平等一员。正如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所说:“教育是一种在灵魂深处的激动、不安和压抑的对话。”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 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3]。三是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变原来的“满堂灌”、“填鸭式”单向知识传授过程为“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双向知识、思想和情感交流过程。

2. 科学选择、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首先, 讨论主题的选择和设计要围绕目标、突出重点。讨论不是泛泛而谈, 而是围绕教学目标, 服务于教学目标。因此讨论的主题选择应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内容的设计应该紧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次, 论题的选择要符合“三贴近”原则。要密切跟踪时事热点、焦点, 如中国梦与我的梦的关系问题、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南海问题等。大学生对这些时事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 参与讨论的热情往往比较高, 课堂气氛也比较热烈。论题的来源还应该紧密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尤其是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表明:了解教育对象、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永恒的主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败在于是否切合学生的思想、心理、情感的实际[4]。大学生最反感的是那些脱离实际、远离生活的又大又空、虚无缥缈的问题。再次, 坚持问题导向意识, 变“一讲到底”为“问题”引领[5]。大学生对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比较关注, 比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 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不仅不能回避, 而且要通过课堂讨论方式引入课堂, 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原理来观察、思考和分析, 从而认清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和深刻根源。大学生对于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往往在思想上存在疑问和困惑, 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 让大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交锋, 教师实时加以正确引导, 释疑解惑, 最后求得思想认识上的最大公约数。

3. 改革讨论方式和讨论方法。

改革课堂讨论方式和方法对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至关重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新颖高效的课堂讨论方式和方法一定会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为此, 在讨论方式上我们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尝试, 改变原来单一的课堂集中讨论模式, 实行课内讨论与课外讨论、线上讨论与线下讨论、集中讨论与自由分散讨论、口头讨论与书面讨论、重点讨论和一般讨论、随堂即兴讨论和有准备的专题讨论相结合。在讨论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采取主题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探究式讨论法、案例讨论法、视频教学讨论法、现场教学讨论法、时事热点讨论法、课堂辩论法等。

4. 引入合作学习理念, 破解大班教学难题。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 目前各高校思政课教学大都实行大班化教学, 人数众多的大班教学给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和互动交流带来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课堂参与度低, 课堂组织管理难度大, 课堂纪律不易控制, 师生有效沟通少等。因此转变教学理念, 提倡“合作学习”就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一起工作, 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肯定和倡导这一学习方式, 指出:“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6]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分配策略对学生进行分组, 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并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巧, 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合作小组在明确任务后, 对组员进行具体分工, 接下来由学生自主开展合作探究、彼此交流研讨、分享资源、共享成果, 形成报告。然后指导合作小组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并选派一名成员在班级作重点发言进行成果展示和汇报交流。最后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合作研究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5. 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讨论式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对于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可以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变原来教师单一评价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师生共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考核和评价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充分显示课堂教学的公开性、民主性和公平性。健全激励机制, 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其表现都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册, 且作为平时学生课堂表现的重要依据, 且在等级考核上从优评定。引进当下电视竞赛和网络上流行的评价方式和语言如“出彩”、“点赞”使课堂考核评价具有时代感和时尚化, 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产生了很好的激励效果。对于课堂上积极发言且课前准备充分、参与次数多、分析问题有深度有创见的学生, 或者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的学生, 除了给予口头表扬、精神激励之外, 还采取平时成绩加分的鼓励措施。思政课作为通识课重在学生的过程参与,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我们在成绩评定上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将平时成绩由原来占总成绩的30%调高到40%, 其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学生只重期末不重平时的状况, 把更多学生吸引到课堂讨论中。

参考文献

[1]李晓晴, 王艳.在哲学原理课中运用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5 (12) .

[2]蔡小菊.讨论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才智, 2014 (12) .

[3]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13.

[4]易锦.“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124.

[5]宋绪富.从“一讲到底”到“问题”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建设当议[J].社科纵横, 2014 (2) :154.

8.翻转课堂高校思政课 篇八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课堂教学 效果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63-01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就是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虽经不断改革,但是效果甚微。索其缘由,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走出困境,有效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带来了我国社会和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同时这一切也给高校学生在思想动态和价值观上带来了变化,在高校的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学生缺乏“我要学”的主动学习动机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就是大学思想政治课。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接受马克思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但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将思想政治课与政治紧密结合,但是思想政治课的结果就出现了,学生感觉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无非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说教。思想政治课是学生逃课旷课最多的学科,出勤率最低。部分学生见老师在出勤上掌控不严格,就随意请假,课后按照听课的同学的书勾画出课本上的重点,然后再考试前突击的背一背,一点儿不比出满勤的同学的笔试成绩差。还有的同学,拿思想政治课作为消遣课对待,课上,大学教师一节课要讲授的知识较多,尤其是政治学科,使得提问的机会就较少,这样就造成部分学生,老师台上讲,他在坐位上看其他的书籍。这样就出现,思想政治课“一部分迟到,一部分看报,一部分不到”的基本现状。大部分学生持“要我学”的状态学习思想政治课,缺乏“我要学”的主动学习心态。

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用来指导实践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与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分离,两大部门间信息交流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参与学生生活和管理,只传授知识,缺乏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理论课教学也就缺乏针对性,只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传授功能,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挖掘。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实时掌控,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欠缺。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理论不能有效地用来指导实践。

3.师资力量不稳,教学欠缺针对性

市场经济大潮也卷来了拜金享乐主义、政治淡漠、理论虚无主义有所抬头。高校的不少中青年思想政治教师感觉教这一学科很乏味,学生不给力,师资待遇一般,一些教师不愿应聘这一行业。在岗的也有解聘改行的。生源每年都在增加,而思想政治教师数量有相对减少的趋势,教师的整体队伍素质不高。但是每周安排的课时很多,也就不会有时间和更多精力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教学的针对性难以做到。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见实效的改进策略

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面对上述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发扬创新精神,结合实际,有的放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

1.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思想政治课堂吸引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个师生互相启迪的动态过程,需要教学中师生的互动,离不开生生之间交流。课堂教学只有在互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才能在双向互动中及时捕捉学生创新灵感,抓住闪光的思想或观点。学完一个知识点就组织学生民主讨论,研究知识点的实用性价值,同学谈理解和认识。通过理论知识指导实践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课堂“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度。

2.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效性需要一支高素质和较强整体战斗力的师资队伍,这就需要狠抓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整体战斗力。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是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此外,还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广博的知识能够提高教师理论说服力,施展教学魅力。最后,还需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熏陶教育学生,提高政治觉悟。

3.坚持教学与科研两条腿走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需要理论与实际联系,部门之间资料、资源共享,全面考核学生思想状况,互相配合加大管理力度。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发现新问题,以科研为新视角,探寻新方法。以科研为动力,推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实现使科学理论切实内化到学生头脑中,“坚持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两条腿”,增强科研意识,时刻关注各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使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见实效。

总之,当前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各高校的教育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必修课之一,也需要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进行改革,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从教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略谈了几点改进策略,旨在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徐云峰,张嘉友.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06期.

[2]杨红.浅谈对话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2期.

[3]薛运侠.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年12期.

[4]张宇,马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探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上一篇:名人短小故事下一篇:快乐的春节中学生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