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一点尝试

2024-08-25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一点尝试(共12篇)

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一点尝试 篇一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点想法

周崇林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必须“注意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笔者谈一点认识和想法。

(一)概念,法则教学,必须坚持以“理”为主,以“思”为本。教学概念和法则,教师应通过直观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理解其本质属性。

如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不仅要使学生知道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三个加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弄清法则的来龙去脉,思考法则的使用条件和范围。这样,才能既教给学生准确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思维的钥匙。

(二)计算教学,必须常问学生“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目前,小学生做的题目固然不少,但教师往往只管“对”或“错”,不管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如一年级学生做:“9+6=15”,有的是数小捧数出的,有的是用凑整十法口算的,也有的是死记硬背得数口歌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不一样,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也是不同的。教师应借此机会,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口述想法和做法,从中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应用题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分析引路,训练思维。目前,部分教师只教给学生算式,不教给算理,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教师可采用改变思维方向、思维方法、转换思维形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提问,用新的角度、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去解决;对同种数量关系的问题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表示,抓好变式教学,把重点放在思路分析上。让学生机械记忆,模仿做题,结果既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活跃思维。所以,我们应不失时机抓好数学教学各个环节中这一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点想法]

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一点尝试 篇二

关键词:自学能力,课前预习,重视培养,严格训练

长期以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重视儿童的自主、独立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然而,与现代社会对孩子自主的要求相比,我国的孩子的自主能力均很薄弱。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课前预习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1. 预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高年级孩子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对预习已养成了一定的习惯,在《预习导航》的引导下,也基本具备了自主预习的能力,但渐渐地我发现孩子的预习只是一种应付,并没有那种主动积极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因此,我在布置预习作业前,总会精心预设一些话题来激发学习学习新课的兴趣。如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之前,我会这样引导: “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叫苏格拉底,听说过吗? 苏格拉底被处死前,朋友悲伤地说: ‘我亲爱的苏格拉底,我是多么不希望你被如此不公正地处死啊! ’苏格拉底平静地说: ‘朋友,难道你希望看到我被公正地处死吗?’说完非常平静地端起狱卒送来的毒酒,一饮而尽。”学生一片哗然,在学生充满疑问和急于探知的目光中,我开始了预习的布置: “想更多地了解这个人吗? 今天回去的家作———预习《最大的麦穗》。”学生此时不仅全无面对作业的沮丧和无奈,而是迫切作业的求知欲望,必将会大大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

2. 预习“三部曲”。一是细读。课前认真阅读每一篇文章,读准字音, 读清字形,读明字义,读对节奏,读懂情感,读出诗文的音乐美。“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二是深思。预习中边读边思,读后深思,由表及里,理清文章的层次,总结文章的内容,鉴赏文章的技法,思考文章的哲理和蕴含的情感。三是疑问。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了课文里的问题,提前在心中存留疑问,然后在课堂上有心听讲,有的放矢,就能解决预习时发现的问题。如此这般,容易和老师互动交流,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 能让小学生去理解、 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1. 教给自学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我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例如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老师要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老师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

2. 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例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学生会想: 谁? 发现了什么? 他是怎么发现的?

3. 培养自学的习惯。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 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学有榜样,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

4.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想象的习惯,提高学生想象阅读的能力。想象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基本上第一篇课文或多或少都能引起我们的想像,在教学中我有时创设教学情境,启发想象; 有时会让学生品读词句入境,边读边想; 有时会让学生画出文中图景,促进想象; 有时会让学生续编文中故事,展开想象。

5. 自读课上,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自己读全篇课文,一般运用联系法,即运用前面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本领( 有关字词句的学法、前后文的照应及对比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在书中找答案解决问题等等方法) ,把课文读懂,读有所得。

6. 课内小练笔。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小学生练习写作的基本语文素养,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小练笔,是对课文的巩固和延伸。

三、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在此我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使学生掌握常规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阅读的常现学习方法有: 先审题质疑,再通读全文,然后分段细读,最后局部精读; 先识字辨词断句理段,再知事明理导行,然后研究语言文字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实现“二次转化”。第二,培养学生“三问”的能力,问所言何物,问言有何序,问读后何感。第三,培养“三变”的能力,将语言变成生活画面,把长话变短活,变专学语言为学用结合。 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综上所述,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始终存在着两个侧面,而学生是主要方面,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

3.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一点尝试 篇三

[关键词]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 想象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特点愈发突出的现代社会中,创新正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繁荣的动力。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起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 音乐以其声音铸造语言,音乐的想象是人类艺术创造和科学发展的思维宝库。但是长久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被动地在课堂中接受“应答式”的训练,导致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精神被压抑,也就无形中削弱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近几年的音乐教学中,我遵循以鼓励为主,激发兴趣,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实现师生和谐互动的教学思想,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依此发掘学生的潜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在幼儿时期就已存在,丰富的想象可以激活大脑思维,使其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产生灵感,而灵感是创造性表现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

如以幻想为前提,以绘画为手段,实施联想,发现音乐美,或运用丰富的联想编故事、创情节,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想象力不仅可以通过标题音乐进行想象,还可以找一些无标题音乐,如视唱、各种练习曲,使学生提高音乐技能的同时发展想象力,另在学习歌曲或欣赏音乐之前让学生朗诵歌词,体会歌词内涵,说出歌曲的情绪,或借助画面、道具想象音乐要表现的内容、情绪,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很好办法。

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鼓励音乐创造

“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实质上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音乐的美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小学生正处一个多梦的年龄,因此启发想象,感悟音乐美,培养学生以审美的态度享受音乐,净化心灵从而塑造完美人格。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其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的基本素质教育。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法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亦能得到很好的激发。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新,应该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为基础,以歌唱、演奏、律动、欣赏、创作等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为形式,以新的构思方式,创造性地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为特征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并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对创造活动的评价要重视活动过程,不能只重视结果而轻过程。实际上,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就是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的过程。另外,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不应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音乐课堂应永远是动态的和变化的。就音乐教学而言,尽管也有一些共性的教学规律与原则可以遵循,但从根本上来说,其教学过程是充满了创造性的。

三、营造“创造教育”环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换句话说是环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创新教育”环境是指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环境,它包括有利于学生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等要素构成的教学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总和。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耳、眼、口、脑、手“全频道”式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表演能力等多种能力,从而形成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和中介,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它不仅能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有选择、有重点地使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富于艺术性和创造性,其表现形式如创编歌词、创编旋律、创编节奏、创编音乐故事、自制乐器、编舞等等。

当然,音乐教学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如课外音乐活动,研究性学习等等。

四、营造自由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如何使学生的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他们自己发现的、有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技术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两个条件。前者是指个体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威胁和压力,始终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之中;后者是指个体没有受到限制、自由自在地参与、无拘无束地创造。自由安全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生生合作探究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敢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去,敢于说出疑惑、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目前我们的创新教育还正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切不可急功近利,而使创新教学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创新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而努力!

4.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篇四

班级管理光靠班主任是不行的,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教是为了不教”,在班级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班级的主人,是我们班主任应努力探索和实践的课题。要培养班级的生生教育,生生管理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强化其荣誉感。

青少年思维活跃,富于幻想,乐于参与,并有自己的追求和对他人的评价能力,只有学生的独立人格确立起来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才有可能,过去的师道尊严,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民主,学生接受的常常是训斥惩罚;教师的教育手段也常常是管、卡、压。这种教育不仅是违背人性原则,也压抑了学生的灵气和活力。因此建造一个民主合作的班级管理情境,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和谐互动是造就一带新人的需要。

2.人人有事做,都是班级的主人。

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岗位承包责任制。即班级中的大小事都承包到专人,出现问题承包人需要写出深刻的反省。这样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在管理中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班内广泛设置工作岗位,什么班级图书管理员、课间纪律巡查员、班级环境保洁员、个人卫生督查员、课桌椅整理员、垃圾桶清理员、各科作业督交员、板报设计师、篮球队长、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做到人人有岗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工作的辛苦与管理的难处。每个岗位责任明确,有检查、评比、有奖励,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工作的乐趣。

3.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班级干部队伍。

班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对班级工作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精神,可把竞争机制引入班级。在每学期初,由学生自愿写出班级干部竞选演讲稿,然后在班级进行演讲,经同学投票后确定人选。这样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而且真正选出了有威信,有影响力的同学担任班级干部。对竞选产生的班干部,重点做好指导工作,放手让他们大胆管理,同时加强班委的民主考评。班干部是一般同学的领头雁,而一般同学又是班干部的监督人,增强了现任班干部的责任感与危机感,也增强了他们积极进取的信心。

4.在体验中成长。

全班学生轮流,每天由一名学生担任“值日班主任”。班中的事由值日班主任全权负责。晨会、主题班、队会等活动,老师只加以启发指导,从方案设计、组织、主持活动、总结评

价都由当天的值日班主任自己做。值日班主任还要负责记载班务杂志,检查班干部的工作情况。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才能,班级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加强锻炼。

5.引入小组竞争机制,增强了团队意识。

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综合情况,尽量均衡的将全班分成多个小组,民主选举产生组长、副组长,具体负责本组成员的学习、卫生、纪律、活动等,带领本组与其他组展开竞争,每周评选一次“达标小组”与“优胜小组”,对优胜小组予以奖励。小组合作与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团队上进心,增强了团队意识,充分显示了集体的教育意义。

6.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

在这个班集体里,大家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这个问题上你管我,另一个问题上我管你,大家扯平了,特别是在管理过程中,每个人都品尝到了管理的辛劳,密切了彼此之间的关系,熟悉了社会生活。

7.及时反思,总结提高

让学生自查互查相结合,实行自我监控,及时总结反馈日常生活中的优缺点,并对班级的计划,规章制度等不断总结,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从而使班级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5.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篇五

认识自我是人对自己本身的反省和认识。少年儿童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教师要指导学生,让他们懂得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目标,找到自我教育的突破口。我们总能看到,在低年级中,很多学生都很会指出别人的错误和不足,但同样的缺点在他自己身上,他是认识不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班级的情况,整合各学科的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能主动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比如,本学期品德与生活课《优点大轰炸》,让学生对班上的每位同学轮流进行优点轰炸,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自身的优点,树立信心。也让每位学生明白,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是有闪光点的,也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品德课《我的好习惯》中,让学生知道自己有哪些好习惯,还要养成哪些好习惯,怎样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好习惯等等,并让学生依据实际来制定计划,用成长树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好习惯,共享学习、生活的成果,共享成长的快乐,这种操作形式不受时空的限制,突出了教育的过程性。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不仅可以整合教材的资源,还可以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形成合力,避免浪费。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行为的自我约束,在“规矩”中去成就“方圆”。

1、学习规章制度,在学习中规范自我开学初,学生学习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又结合学校的《流动红旗评价条例》进行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规章制度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它是我们学习与工作的保障,遵守规章制度的过程是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自己,找出不足,为自我管理打下基础。

三、开展活动,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行为的内化过程,它把学生的自我目标变成持久的约束力,从被动实现目标转变到主动实现目标。这一阶段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途径的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为本月份生日的小朋友过集体生日,旨在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关爱同伴,分享快乐。在实践中培养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生日庆祝的形式并不奢华,但学生一句句祝福的话语,一首首抒情的歌都传递着一种心情,表达着一份心意。我想这次集体生日将会永远留在每个学生的心里。

四、评价总结,让学生自我反思,重新认识。

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面,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重新认识自己。所以自我评价不是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最终环节,它既是上一循环过程的总结,又是下一循环过程的开始。在我们的班级中,评价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阳光银行为主的即时评价,一种是以阳光学生评价为主的阶段性评价,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阳光银行的评价采用模糊操作,没有具体的细致的规定,一切优秀的东西都可以变成分值记录阳光银行,包括认真的态度、优秀的作品、助人的行为、得来的荣誉等等。而阳光学生的评价则是采用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的方法,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星级。要求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定期对照。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

6.浅谈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篇六

当前,教育工作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无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又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班主任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如果班机的任何事情都由班主任包办的话,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我们面临的学生,多是来自于富裕的家庭,他们一出生就受到家长的全面呵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级差。因而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所以在班级管理上我首先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入手。我认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要做到“五多”“三少”。

一、“五多”,既多策划,多引导,多沟通,多关心,多表率。

1、多策划。

一个班级的.核心是班委会,班委会整体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班机工作的质量。因此,从初二接手这个班之后,我就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并根据每位干部的职责,给他们提出具体要求。我把具体工作任务交给班委会,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放手不管。而是帮助他们策划,提供建议,也就是所有的事情,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当班主任的就好比做父母的,什么都包办代替,是培养不出成才的子女的。我们必须充分相信他们的工作能力,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挖崛他们的潜能。

2、多引导。

这样面对全体同学提出来的,做为一名初中生,因为年龄较小,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比较肤浅,自我约束力较差,他们的言行往往会偏离应遵循的行为规范。这时,我们是横加指责,严厉批评,还是哼哼教诲,因势利导,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一种做法会使他们的言行的发展受到限制,可能会出现“逆反”。另一种做法则能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对待错误的同学,我首先不急于求曾而是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采取朋友式,通过聊天,与学生在一起共同分析错误。使学生能够从中认识到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应该如何克服,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逐步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我也让他们在平凡的琐碎小事中,区别真与假,善于恶,美与丑,提高他们判别是非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多沟通。

由于时代,年龄的差异,老师与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多社会的看法存在观念上的不同。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代沟”,如果让“代沟”早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甚至发展下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势必会造成一种各自的“封闭”状态。形成“对立”。因此在工作中我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其对事物的看法,把他们的一些错误观念与想法扼杀在萌牙状态,这样才能引导他们对社会生活现象产生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他们成熟了,那么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相应地增强了。

7.语文素养综合培养的一点尝试 篇七

一.切实树立大语文这个教学观念

语文学习的材料应广泛、多样, 教材只是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我们将一些篇幅不长, 内容隽永, 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 编辑成册, 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能开阔眼界, 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和认识,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 如仅限于课堂学习, 只是井底之蛙, 所识有限。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努力使教学有新意, 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注意感情的培养, 以情激趣;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主动学习。

二.切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

1、用真善美的形象感染学生, 培养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 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 以“形”诱情, 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 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来陶冶学生的感情。语文课既要诉诸感情, 也要诉诸理智, 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 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 潜移默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 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 对学生动之以情, 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

2、用平等灵活的课堂教学, 培养语文素养。

(1) 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 让其敢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 引导学生会问, 鼓励学生由敢问到会问, 大胆地进行质疑问难, 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惑。 (2)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 自由辩论。学生以讨论、互相补充的方式, 知道别人有用的观点, 能够产生新的观点。既要学生互相间能自由辩论, 也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争论问题。这样, 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更为扎实、系统。 (3)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新鲜而独到的见解, 但要求他们说出根据, 绝不能胡猜乱想。

三.芬芳作文教学这片青草地

写作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诠释, 作文教学的本质应是引导学生从阅读到感知再到写作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水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素养。1、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实现作文教学目标的前提。学会阅读首先要明确读什么。在浩瀚的书的海洋中如何选择、选择怎样的书已成为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阅读, 让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意志的激励和智慧的感悟, 从而触及心灵深处, 滋养其精神, 润泽其灵魂。让学生通过阅读, 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产生个性化的体验, 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写作是体现语文素养的最佳平台。写作要从培养写人、记事、说理这些基本功开始, 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教学首先要重视文体的训练, 指导学生学会写复杂记叙文, 既包含六要素, 又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夹叙夹议, 叙议结合。要训练学生规规矩矩地写议论文, 即明确地表达论点、论据、论证, 思维缜密, 逻辑清晰。首先, 要引导学生写灵活自由的散文随笔, 心得体会, 可以表现欢乐, 赞颂美好, 褒扬奉献, 也可以抒写伤感, 抨击丑恶, 揭露渺小, 倡导个性化写作。其次, 在训练学生基本文体的写作过程中, 适当穿插带有考试趋势方面的文题, 指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开放性命题作文, 引领学生写作立意深刻、构思新颖、文体复杂、难度较高的文章。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 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 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做到记叙生动、逻辑缜密、说理透彻、抒情真挚充沛, 使学生的作文既深刻丰富, 又有文采有创意, 充分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我们每学期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正规的作文比赛, 获奖人数较多。除此以外, 校内、班内也经常举行作文竞赛, 用多种形式来激发鼓励学生写作, 日积月累必然成效显著。

四.用好语文实践这块法宝

1、理解教材、活用教材, 给学生创造实践中学语文的机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有较强的整体性, 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 围绕每个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内容, 涵盖面宽泛, 避免了局限性,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 体现了时代特点。教师在教学前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搜集资料。教师在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时, 应引导学生充分地理解教材,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悟。

2、开掘课程资源, 让语文学习走向生活。新教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方式, 就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 促进全面发展。语文学习走向生活, 就是要引领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 做生活的有心人, 让他们随时都感到身边有活生生的语文存在,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品味、感悟语言的魅力。语文是母语, 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处处可以学语文。作为教师, 要让语文走进学生生活, 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也要让语文走向社会, 开掘语文学习的广阔资源;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走进自然、社会、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师可以设计、组织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如:写字比赛、古诗文朗诵、作文展台、办手抄报、编课本剧等, 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

3、沟通课堂内外,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而语文素养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形成。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贴近学生的生活,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经历, 分享成功的快乐。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 把游戏引入课堂, 能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灵自由, 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

4、多学科整合, 为学生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走进广告语, 竞聘广告人”这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体现了这一点。首先,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经典广告, 以生动的画面, 熟悉的广告语来激发学生, 引入新课。接着欣赏评析经典广告语,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然后再出示实物, 设计广告语。在交流与评析中, 学生学会了使用趣味性、哲理性的语句给自己欣赏的广告语添金润色, 这一语言的组织、表达, 无疑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后, 多样化地竞聘方式, 又使课堂的生活气息更浓了。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商品的名称, 凭借语言技巧设计富有创意的广告语, 并把自己设计的广告语推向“市场”, 走向“生活”。学生从中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生活中时时有语文。这节语文课充满生活乐趣, 富有时代气息。语文实践活动的最大益处是, 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 从而扩大视野, 拓宽知识, 训练技能和发展思维, 并感受到语文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这使得语文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给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语文要在实践中发展。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活动, 动脑去认识, 动手去实践, 从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规律, 自主地获取知识, 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以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五.重视课外阅读这个途径

我校“读名著活动”就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让学生切实感受“读好书, 好读书, 读书好”。具体方案如下: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 要求七八年级分别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 九年级阅读内容由该年级组老师集体商讨后确定。在规定的篇目以外, 结合教材附录中列出的阅读篇目, 借助“名著导读”这一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其它古今中外的名著。利用寒暑假, 让学生自我确定阅读篇目。组织形式: (1) 校内规定篇目由各班语文教师负责督促阅读, 定期以多种形式进行检测。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2) 对大纲规定的阅读篇目, 主要是进行读名著知识竞赛, 以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3) 开展“讲名著故事比赛”。 (4) 学生自由选择的阅读内容, 是以做读书笔记, 然后开展读书交流会的形式来开展的。 (5) 举行辩论赛, 让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读书体验。

“读名著活动”开展以来, 在校园内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并带动了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形成了“以读促写, 以读促讲, 以读促演, 听说读写全面结合”的新型而有效的语文教学途径。对于全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学生在多种活动形式中, 接受到语文的熏陶, 更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生活就是“大语文课堂”, 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生活实际中逐步厚实起来。

摘要:新课改强调要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这一观念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8.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一点尝试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聋生;阅读理解

聋校的老师都知道,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他们只能以眼代耳去认识事物、现象,在阅读时,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远远低于同龄健全学生。我作为聋校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立足于聋人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担任的八年级聋生语文教学工作,在探索有效教学方式、充实教育内容方面,对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我班聋生在阅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

八年级的聋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通过观察发现他们对需要阅读的语言文字,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聋生只能读懂大概,有时会产生误读、曲读的现象,阅读理解能力弱的聋生常常读不懂。具体表现在:

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存在问题。

2.理解句子的能力较差。

3.很难一次性完整读完一篇较长的文章。

4.概括能力差。

5.课外阅读少。

二、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尝试

(一)培养聋生课前预习和阅读的习惯,扫除生字、词语的阅读障碍

使用聋校教材的老师,都知道在聋校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后面都安排有预习提示,这些预习提示都是在学生能读懂课文大概的基础上,根据阅读提示理解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但是学生没有突破生字词的障碍,如何能读懂课文?单靠老师在第一课时的讲解,学生不能完全突破生词障碍,因为每个学生的字词积累程度不一样,按照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思路来讲解生词,可能一些学生遇到的生词障碍数量超出课文中编排的生字和词语。为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班级聋生的特点,制订了本班的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用笔圈点勾画生字、词语和句子,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做预习笔记,把查工具书后依然不能理解的词语和不能理解的句子记录在预习本上,以便在第一课时与同学、老师互动交流。

4.完成每篇课文后的“预习题”。

(二)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长期的以眼代耳,聋生利用视觉进行生理补偿,他们观察事物特别认真,对视觉形象的感受较常人深刻。针对聋生的这种生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尽可能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语言。

1.通过观看视频和电影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现行的聋校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聋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开国大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等光靠老师讲解,聋生是不易理解的。教学前我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和电影,让聋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再自主地对课文进行阅读,从而加深聋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把复杂、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示,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古诗是聋校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中,我把“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图示:

这样做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打破聋生对古诗含义只能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三)进行课后采集,巩固聋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我要求学生准备采集本,让他们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对文章进行采集,摘录好词、好句,把一些有意义的话,精彩的句子,跟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有密切关系的片段,摘录下来,便于今后随时阅读。

(四)对故事性强的课文,课后要求学生通过讲手语故事进行复述

在低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常采用实物操作、情景创设和角色扮演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句子和课文。进入高年级后,应培养聋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适时地要求聋生对故事性强的课文进行复述。

(五)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和提高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完每个单元后,我都会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学生选一些配套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安排的内容是:《草船借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第二次考试》,我为学生选的课外阅读材料是:《曹冲称象》《坐井观天》和《少年闰土》,阅读是表象和知识的积累,有了这些积累,就能更好地对课本内容进行阅读理解。

总之,培养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聋生毕业后,从书籍、报纸、杂志、网络上阅读自己喜欢或需要的文章,从而提升聋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后继学习、终身学习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贺荟中.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语篇理解过程的认知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匡海燕,女,本科,就职学校:四川省自贡市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语文教学。

摘 要:作为聋校语文教学一线工作者,立足于聋人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聋校八年级语文教学实际,在探索有效教学方式、充实教育内容方面,对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聋生;阅读理解

聋校的老师都知道,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他们只能以眼代耳去认识事物、现象,在阅读时,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远远低于同龄健全学生。我作为聋校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立足于聋人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担任的八年级聋生语文教学工作,在探索有效教学方式、充实教育内容方面,对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我班聋生在阅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

八年级的聋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通过观察发现他们对需要阅读的语言文字,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聋生只能读懂大概,有时会产生误读、曲读的现象,阅读理解能力弱的聋生常常读不懂。具体表现在:

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存在问题。

2.理解句子的能力较差。

3.很难一次性完整读完一篇较长的文章。

4.概括能力差。

5.课外阅读少。

二、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尝试

(一)培养聋生课前预习和阅读的习惯,扫除生字、词语的阅读障碍

使用聋校教材的老师,都知道在聋校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后面都安排有预习提示,这些预习提示都是在学生能读懂课文大概的基础上,根据阅读提示理解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但是学生没有突破生字词的障碍,如何能读懂课文?单靠老师在第一课时的讲解,学生不能完全突破生词障碍,因为每个学生的字词积累程度不一样,按照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思路来讲解生词,可能一些学生遇到的生词障碍数量超出课文中编排的生字和词语。为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班级聋生的特点,制订了本班的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用笔圈点勾画生字、词语和句子,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做预习笔记,把查工具书后依然不能理解的词语和不能理解的句子记录在预习本上,以便在第一课时与同学、老师互动交流。

4.完成每篇课文后的“预习题”。

(二)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长期的以眼代耳,聋生利用视觉进行生理补偿,他们观察事物特别认真,对视觉形象的感受较常人深刻。针对聋生的这种生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尽可能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语言。

1.通过观看视频和电影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现行的聋校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聋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开国大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等光靠老师讲解,聋生是不易理解的。教学前我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和电影,让聋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再自主地对课文进行阅读,从而加深聋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把复杂、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示,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古诗是聋校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中,我把“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图示:

这样做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打破聋生对古诗含义只能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三)进行课后采集,巩固聋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我要求学生准备采集本,让他们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对文章进行采集,摘录好词、好句,把一些有意义的话,精彩的句子,跟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有密切关系的片段,摘录下来,便于今后随时阅读。

(四)对故事性强的课文,课后要求学生通过讲手语故事进行复述

在低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常采用实物操作、情景创设和角色扮演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句子和课文。进入高年级后,应培养聋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适时地要求聋生对故事性强的课文进行复述。

(五)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和提高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完每个单元后,我都会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学生选一些配套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安排的内容是:《草船借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第二次考试》,我为学生选的课外阅读材料是:《曹冲称象》《坐井观天》和《少年闰土》,阅读是表象和知识的积累,有了这些积累,就能更好地对课本内容进行阅读理解。

总之,培养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聋生毕业后,从书籍、报纸、杂志、网络上阅读自己喜欢或需要的文章,从而提升聋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后继学习、终身学习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贺荟中.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语篇理解过程的认知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匡海燕,女,本科,就职学校:四川省自贡市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语文教学。

摘 要:作为聋校语文教学一线工作者,立足于聋人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聋校八年级语文教学实际,在探索有效教学方式、充实教育内容方面,对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聋生;阅读理解

聋校的老师都知道,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他们只能以眼代耳去认识事物、现象,在阅读时,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远远低于同龄健全学生。我作为聋校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立足于聋人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担任的八年级聋生语文教学工作,在探索有效教学方式、充实教育内容方面,对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我班聋生在阅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

八年级的聋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通过观察发现他们对需要阅读的语言文字,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聋生只能读懂大概,有时会产生误读、曲读的现象,阅读理解能力弱的聋生常常读不懂。具体表现在:

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存在问题。

2.理解句子的能力较差。

3.很难一次性完整读完一篇较长的文章。

4.概括能力差。

5.课外阅读少。

二、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尝试

(一)培养聋生课前预习和阅读的习惯,扫除生字、词语的阅读障碍

使用聋校教材的老师,都知道在聋校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后面都安排有预习提示,这些预习提示都是在学生能读懂课文大概的基础上,根据阅读提示理解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但是学生没有突破生字词的障碍,如何能读懂课文?单靠老师在第一课时的讲解,学生不能完全突破生词障碍,因为每个学生的字词积累程度不一样,按照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思路来讲解生词,可能一些学生遇到的生词障碍数量超出课文中编排的生字和词语。为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班级聋生的特点,制订了本班的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用笔圈点勾画生字、词语和句子,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做预习笔记,把查工具书后依然不能理解的词语和不能理解的句子记录在预习本上,以便在第一课时与同学、老师互动交流。

4.完成每篇课文后的“预习题”。

(二)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长期的以眼代耳,聋生利用视觉进行生理补偿,他们观察事物特别认真,对视觉形象的感受较常人深刻。针对聋生的这种生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尽可能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语言。

1.通过观看视频和电影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现行的聋校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聋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开国大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等光靠老师讲解,聋生是不易理解的。教学前我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和电影,让聋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再自主地对课文进行阅读,从而加深聋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把复杂、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示,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古诗是聋校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中,我把“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图示:

这样做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打破聋生对古诗含义只能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三)进行课后采集,巩固聋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我要求学生准备采集本,让他们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对文章进行采集,摘录好词、好句,把一些有意义的话,精彩的句子,跟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有密切关系的片段,摘录下来,便于今后随时阅读。

(四)对故事性强的课文,课后要求学生通过讲手语故事进行复述

在低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常采用实物操作、情景创设和角色扮演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句子和课文。进入高年级后,应培养聋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适时地要求聋生对故事性强的课文进行复述。

(五)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和提高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完每个单元后,我都会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学生选一些配套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安排的内容是:《草船借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第二次考试》,我为学生选的课外阅读材料是:《曹冲称象》《坐井观天》和《少年闰土》,阅读是表象和知识的积累,有了这些积累,就能更好地对课本内容进行阅读理解。

总之,培养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聋生毕业后,从书籍、报纸、杂志、网络上阅读自己喜欢或需要的文章,从而提升聋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后继学习、终身学习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贺荟中.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语篇理解过程的认知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篇九

我主要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自我,自定目标。

认识自我是人对自己本身的反省和认识。少年儿童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班主任要指导学生,让他们懂得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目标,找到自我教育的突破口。我们总能看到,在低年级中,很多学生都很会指出别人的错误和不足,但同样的缺点在他自己身上,他是认识不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班级的情况,整合各学科的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能主动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比如,本学期品德课《我的好习惯》中,让学生知道自己有哪些好习惯,还要养成哪些好习惯,怎样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好习惯等等。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行为的自我约束,在“规矩”中去成就“方圆”。这一阶段班主任要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努力创设民主的管理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参与,善于参与管理。

1、学习规章制度,在学习中规范自我开学初,学生学习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又结合学校的《流动红旗评价条例》进行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规章制度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它是我们学习与工作的保障,遵守规章制度的过程是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自己,找出不足,为自我管理打下基础。

2、值日班长制与班委轮值制相结合、全员岗位责任制与值日生负责制相结合一学期来,学生按照分工轮流,早读员、队会员、领操员、值日班长各司其职,工作起来也井井有条,学生一到学校,早读员带领大家早读,值日班长带领值日生搞卫生,检查卫生,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自我管理意识。当然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应起指导者与保护者的作用的,学生做得不好可以教给他方法,学生有了难题给予帮助,有了委曲可以倾诉,作为一个爱学生的班主任,本身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班主任要勇于为班级的过失承担责任,保护学生,从而为学生的成长、为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创造宽松、安全的环境。

三、开展活动,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

1、引进竞争机制,在竞争中体现自我。

2、展各种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塑造自我。

3、配合学校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评价总结,让学生自我反思,重新认识。

10.英语趣味教学的一点尝试 篇十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学汉语如此,学习英语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教学得法,便可事半功倍,要取得这样的效果,进行趣味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好方法。笔者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已有十多年,十年来本人一直力求使自己的英语课堂趣味化、民主化,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的确有一定的难度,然而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不可能沿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近年来,我尝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做很多事情成功的秘诀,学习若要取得成绩也同样需要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长久,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正是我在实践趣味教学中的出发点。

一、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有人说: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但我认为教与学相辅相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业任务就是教学,为什么叫教学,那就是作为一位老师要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要时时处处在学生的身上学到一些我们所不具备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批评和表扬的目的都是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当师生关系和谐了,感情融洽了,学生才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我现在所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刚转过来的,不喜欢学英语,在课堂上我曾叫他回答过问题,但是他站起来后就说不知道。有时甚至在课堂上随意和其他同学说话,课下了解到,这个学生不容易沟通,因此,针对他的一系列的违纪行为,我没有贸然找他谈话。有一次在课堂上他抄其它科目的作业,我走到他身边时,他竟然若无其事,我什么都没说拿走了他的和他所抄的练习册。之后两周我也没找他。不过从那天起,他在课堂上虽然还是不听课,但是不说话了,依旧不学习。我仍然对他不管不问,再后来我觉得他的学习态度,及对待老师的态度有改变。有一天,在课堂上我让他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他站起来后直接说不会,且语气生硬。我当时还是什么都没说,而是让他坐下。下午放学时他来找我要前段时间我收的作业,起初他的态度盛气凌人,有一种“今天你要是不给我作业,我就和你没完”的架势。虽然我心里觉得很气愤,但是我没有批评,而是很耐心的和他聊天,谈了他对我的看法,我对他的看法。之后,他对我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最后他为对我的粗鲁态度向我道歉。在后来的课堂上我再请他读单词时,他没有再说:我不会。而是很认真的读,我看到了他诚恳的态度。所以,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需要耐心来培养的,并且要对学生真正有一颗真诚的心,不轻易动怒。

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轻松、愉快可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非把自己当作知识的记忆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多数学生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教学质量不佳。因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种“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授课过程中精讲,长则生厌。变讲为提问,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参与而不是旁观者,学中用,用中学。另外,我还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请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这样,每个学生都可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情趣大增,热情倍增。当学生出了差错,我不去埋怨训斥、责怪他们,而是很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技巧,以此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挫。对于文中出现的词法,语法点我不是枯燥地讲解,而是把它们变成一道道练习题,通过学生的学习,对以往所学知识的积累,由他们自己来解决,这样不仅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总之,一堂课,始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满情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为了激发、保持、巩固学生的兴趣,我总是认真钻研教材,并且根据教学内容,对初学课、巩固课和复习课,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比如在学习词汇时,根据词汇难度的不同,我采取让学生领读,讲解的方法。难度大的单词,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为了加强学生对词汇的记忆,我还采取了小组比赛记忆单词的方法,例如,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记忆单词的意思及拼写。对于一些常用词,我采取当堂让他们造句的方法,来巩固他们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兴趣,比老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效果好得多。

教课文时,我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在不同阶段上,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述大意、改变人称,变对话为叙述,变叙述为对话,即兴口头作文,看图说话,组句成文等多种形式来学习。把教材活用,学生学得兴趣浓,用的机会多,效果好。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尝试,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发挥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更加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四、课外活动促兴趣

英语教学除了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趣味活动,但这种话动,不应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也不应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英语教研组的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同学,进行适当地组织。如,有目的的培养英语学习骨干,开展英语游戏、开演唱会、朗诵会、讲演比赛、识词默写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情景剧表演,这些活动的开展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在活动的开展中,很多同学踊跃参加,并且有很多的节目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既巩固了课内学的知识,创造英语的学习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使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1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一点尝试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生 几何语言

一、教师讲课语言要求严谨性、板书条理化,符号书写规范化,都会给学生起到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使用的语言要与课本上表述的语言相一致,做到语言规范化。因为教师的口语与板书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不能忽视。教师不要把学生尚未学过的字词句带到教学中来,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教学困难。如在讲了两条直线垂直后提出问题:

“OD是∠AOC的平分线,OE是∠COB的平分线,问OE与OD存在什么样的位置关系?”由于尚未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会由于不懂“位置关系”这一词语而造成解题困难,这样的困难完全是由于教师语言疏忽而产生的。

二、在定理、定义的教学中要对定理定义的内容作出详细讲解和强调语言表述的严谨性

比如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它是这样定义的: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它强调 “两组对边 ”因为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它不是平行四边形。它强调 “四边形 ”若是其他边形(五边形、六边形)那就根本不可能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定义可以作为判断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就要看它是否满足: ① 是四边形; ② 一组对边平行; ③ 另一组对边也平行。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条件 ① 排除其他边形。条件 ② 排除了没有一边平行的任意四边形,条件 ③ 排除了梯形。因此,我们说,学习几何语言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是了解和判断平行四边形这样一个几何事实的必备条件。

三、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先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作铺垫,再引导出规范化的几何文字语言

教师语言的规范化,并不排斥教师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较为通俗、浅显的直观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进行较为抽象的几何对象的教学。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作铺垫,再引导出规范化的几何语言。 如给出“过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中每两点画直线,可以画几条直线?”,有部分学生回答“可以画一条直线”,理由是:“每两点”仍然是“两点”,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所以,尽管他们画出了三条直线,但只“敢”回答“可以画一条直线”。这显然是对过“每两点”画直线,“可以画”几条就是“一共可以画”几条的意思不理解。故在教学中可以把问句改为“……一共可以画几条直线?”这样的语言较通俗,学生答题时就不易发生错误。同时,再向学生指明,问句中“一共”两字是可以省略的,从而学生理解这种较为规范化的语言。

四、加强文字语言与结合图形的符号语言互译能力地训练

强化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者的互译是培养学生掌握几何语言的重要手段。教学时,不仅要求把概念符号化,而且能正确画出它所对应的几何图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将定义、公理、定理、命题等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训练培养学生文字语言符号化的意识,训练学生文字语言符号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论证几何的后继学习建立良好的基础。文字语言符号化——所谓文字语言符号化就是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转化。

五、几何语言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于初中阶段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求是循序渐进的,由开始的“说点儿理”到“说理”“简单推理”,到最后的“符号表示推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符号表示推理” 可以采用分步走的策略。 如在教学证明的步骤和书写格式。让学生论证一些写好已知、求证并附有图形的证明题,先是一两步推理,然后逐渐增加推理的步数,主要是模仿证明。可以一开始采用部分填空的方式。先扶着学生走,等到学生熟悉这块知识和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并自己画出图形来证明,每一步都得注明理由,用综合的方法写出证明过程。这样的教学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六、培养学生养成逆思顺写的良好习惯

要求学生能用规范的几何语言写下证明过程前,有一个前期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要教会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推理的过程,且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证明思路,理出一条线索来,通常可以采用分析法。有的学生在书写证明过程时,往往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像踩着西瓜皮,这是因为不会分析思路的原因造成的。所以要加强思路分析的训练,尤其是加强分析法训练,以培养学生逆思顺写的习惯。可以在教学三角形或四边形等单元中专门安排一两个课时,学习证明题思路分析的习题课。

1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一点尝试 篇十二

如何把握和理解《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实施“以审美为核心,淡化教学活动中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为目的”,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欣赏名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感知能力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两者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通常都是相互交织、共同发挥作用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同学们是通过音乐作品感受到作者曾经感受过的情感,体会到作者要刻画的情景,从而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达到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的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从音乐事件背景的导入,再进入到相关音乐知识的讲解(如音高、节奏、旋律、调性、音色、曲式结构)以及乐曲的不同演绎变化(如不同体裁的音乐、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等环节,让学生一直沉浸在五彩斑斓的音乐中。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采取让学生分段细听、认真对比的方法,针对同一旋律,由于音乐力度、速度的不同,使得情绪和音乐表现的故事内容也完全不同(一个是欢快的游戏场景,而另一个是与封建势力对抗的抗婚场面)。在中学音乐教材中,选编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同学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情感体验,逐步提高认识、评价、鉴赏音乐的能力和审美修养的水平。从而实现通过情感体验,达到完善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着力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体验能力

音乐欣赏过程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同学们与音乐作品所表达情感的交流过程。这一过程会引起同学们的情绪反应,所以,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活动的本质特征。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首先是通过听获得情感体验,它是一种纯粹的感性活动,是对音乐本身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同学们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作者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而这种情绪的反应,会随着同学们知识和阅历的增加而表现的更加丰富。欣赏音乐,就是要同学们通过音响感知,较准确地去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情感体验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除了对作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直接体验外,还应包括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如在组织同学们欣赏音乐作品《梁祝》时,我首先用语音将这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讲述一遍,引导同学们进入故事情节,再让学生分音段欣赏音乐作品。通过认真聆听后的感悟,让学生们体会作品的感情内涵,使他们能准确判断出“爱情主题”、“抗婚主题”、“哭灵控诉”等旋律。

课堂实践表明,音乐欣赏的本质是一种感性体验活动,通过听觉的感性体验,直接唤起精神上的愉悦,这正是音乐欣赏课所固有的,也是其它活动无法代替的结果。而追求这一结果,也正是《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根本目标。

三、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同学们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音乐欣赏是人们心理反映的过程,即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音乐是对客观情景的描绘,将客观事物用一种音乐表现出来。音乐欣赏者只有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将其在头脑中复原成客观世界的表象和意境。想象与联想是聆听音乐的人,感悟音乐精神内涵的必要方式。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遵循由表及里的心里反映过程,好的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从喜欢音乐到用心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同学们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力,阐述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为“音乐语言”不象“文学语言”那样具备明确的语言性。也正是因为它是“抽象”的,所以,在情感体验、形象思维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还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课为例,在欣赏前以故事情节为线条介绍作品内容,听完第一遍后,再讲解故事想象和联想力,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多幅不同的场景和图画;听完第二遍后,再向同学们强调主题,描述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及对封建教育进行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力也需要老师用有效方法启迪。如在欣赏“化蝶”部份时,向同学们提出再现部分为何又出现“引子”与音乐素材?是因为作品的曲式结构的需要而再现?还是意味什么?在讨论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和联想力,有的同学认为,“引子”音乐的再现是把我们带入到神化的境界,使人们更加为梁祝的忠贞爱情感动;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对他们命运的同情,是体现人们不甘以悲剧为结局,勇于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有的同学更认为,这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一对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蓝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而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遐想。同学们正是在欣赏了大提琴与小提琴的旋律和优美音色,感受到作品中主人公真挚的情感所在。如“显示部主题”柔美、深情;“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使同学们感悟到一种纯朴善良;“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使人们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想往。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的配合,把音乐、文学、图像、动画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抒发并激荡同学们内心的情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断地挖掘和提高同学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结合阅历和知识增长,使欣赏层次不断提高,从而加深同学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深刻的感悟。

通过教学实践,是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音乐欣赏课确实应该成为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课程,只有不断地深化其内涵,拓宽其外延,才能赋予音乐课以新的活力,才能培养出真正能欣赏、会欣赏音乐作品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材。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只有在欣赏者的感受与领悟中,才能得到最终的实现。因此,在欣赏课中,让同学们主动参与是音乐欣赏的关键环节。通过初听,使同学们对作品有个总体印象,为了进一步理解作品就必须通过主动参与,去发现、感知和表现音乐美,从而提高情对音乐的情感能力和欣赏情趣。同学们静心欣赏、联想讨论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与体验过程。音乐都是由情而动,由感而发的。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力图再现自身内心深处的感受,好的音乐作品也总是强烈、细腻地表达了作曲家内心丰富的情感。因此,音乐是充满魅力的情感艺术,不管人们是否热爱音乐,音乐都会毫不保留的传递给每一个人,甚至有时会带有一些强制性。

上一篇:打造金牌销售人员的下一篇:申办西湖镇中心幼儿园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