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12篇)
1.红楼梦――读后感 篇一
红楼梦研究之《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读完红楼后,我觉得有无奈和悲伤,为黛玉而伤,为宝钗而悲。她们的悲和伤,看上去似乎都是宝玉造成的,但谁又能说不是当时的社会间接造成的呢!倘若没有世俗羁绊,黛玉又岂会在无数个夜晚哭泣?黛玉内心所有的伤,所有的不安,都是为了这段情。
倘若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宝钗怎会被一段金玉良缘所负,误了一生。在袭人拜托湘云做鞋子,宝钗知道湘云银子少,所以将哥哥铺里的螃蟹拿给湘云请客。这些无不能看出宝钗心思之细腻令人不得不服。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大家伙行令时,黛玉只顾怕罚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说了出来。事后宝钗找黛玉谈话,表示理解她,从此宝黛成了知心姐妹。再有就是尖酸刻薄的赵姨娘因为宝钗送了些东西,都称赞她,人好又大方,会做人。所以说,她本不应是依靠谁而活着的女子,是封建礼教迫害她一步步成为了有私心的人。尽管如此,她也从未做过伤害别人的事情,她只是明哲保身。所以不论别人如何黑化她,我都坚持认为她仍是那个在大观园中豁达大度、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
一部红楼,浩浩荡荡成百上千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忘不了功名富贵,忘不了爱恨情仇,正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嚷。”
红楼中令我浸湿眼眶的是,黛玉形容憔悴,躺在潇湘馆的病榻上,万念俱灰时,留下一句不完整的遗言“宝玉、宝玉,你好……”之后,浑身冷汗,气若游丝,最后一点余温亦消失殆尽。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的.恨离开的人世,她不恨宝钗不恨贾母,只是恨宝玉没有遵守承诺。又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昔日的山盟海誓去往的天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许她已经预感到了一切。但不管怎样,她的离开并没有引起轰动,说是悄悄的也不为过。我心痛,却无能无力,也许黛玉之死,是一种解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终有曲终人散之时。
曹雪芹在小说开篇便说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完这本书,感觉像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太真实,似乎我经历过那些恍如昨日的故事,也似乎懂得那些岁月里的谈笑。红楼人物之多,像是浓缩了世上每个人的影子,总能在这或者那里看到自己,那里有人间百态,世间万象。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所以,《红楼梦》的悲剧美,才会在一旁观看的我们感到震撼与悲痛,和无法自拔的深深陷入。
2.红楼梦――读后感 篇二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塑造,《好了歌》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上师范的时候,那时文选老师建议课下到学校里图书馆借书,我选读了《红楼梦》。当时不知道这部作品为什么排行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更不知道整部小说为什么取名《红楼梦》。我读《红楼梦》只是应付学校里的检查,没有写心得体会只是走马观花。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人物繁多,感觉主人公整天打打闹闹、哭哭啼啼、不务正业。
参加工作后,我买了一本《红楼梦》,闲暇的时候就翻开书读一读,比上师范的时候读得认真了。有时还在书上圈点一下,自我感觉良好。曹雪芹可谓是古代描写人物的高手,在他的笔下,每一个女子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如黛玉刚出场时,作者对其容貌的描写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短短18个字, 把黛玉的眼神和心灵写得淋漓尽致。而薛宝钗也别有一番韵味。 她“面若银盘,生得肌肤圆润,唇不点则丹,眉不描而横翠。”对凤姐的描写,善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2003年,我买了台电脑并且接上了宽带,网络上的东西很丰富,我在网上了解了红学会,还能看到周汝昌、刘心武老师解读红楼梦的视频,真是大开眼界。这时候再读《红楼梦》则是另一番感悟。曹雪芹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 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但我认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者之间的感情纠葛实在不可取,薛宝钗是表姐、林黛玉是表妹,表姊妹之间的恋爱,属于近亲姻缘关系了。
3.红楼梦――读后感 篇三
元妃省亲——贾府最人的事件营销
回到红楼梦本身,里面也蕴藏了大大小小的精彩事件营销案例。元妃省亲就是贾府最大的一次事件营销。
书中第二回就写到了贾家的衰败,冷子兴与贾雨村的一段对话说得明白: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贾政当然不愿看着偌大的基业毁在自己这代手中。但苦于找不到一个好的方法让贾府重振旗鼓,继续让世人仰慕,让同僚羡慕。
但一个事件,让贾政看到了希望。这就是元春荣升为贵妃娘娘。
元春晋升贵妃娘娘后,皇上开恩,批准元春回家省亲。其实,在之前是没有妃子省亲一说的。过去的皇宫是只许进不许出的,要是皇上死了,还得殉葬;“候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所以元妃才说皇宫是见不得人的地方。
贾政显然看到了元妃省亲所蕴藏的机会。他心想,现在我女儿成了皇帝的女人,我就是皇亲国威,利用一下名人效应,对提升贾家的影响力是大有帮助的。能让世人知道,我们贾家的人当王妃了,又有后台了,贾家振兴在望,贾家的前途依旧红火。
那怎么策划好这个事件呢?怎么让这个事件达到最大的影响力,且能让影响力持久呢?就像法国因埃菲尔铁塔而闻名,中国因长城而增誉一样,贾政也想到了建立一个标志性建筑。一来显示自己依旧家大业大,二来建筑物能长久保留。
想到这里,说干就干,也不找相关部门审批,也不管是不是违章建筑,贾府便开始了大观园的建设。其实就算是违规他们也不怕,因为他们有后台,朝里有人。大观园可以说是创了当时拆迁、建造的速度之最,整个工程头年开建,元宵节前就建好了。
这件事是够轰动,也够给贾府长脸。但是,事完了,钱也没了。外在虽风光,但内在很受伤,修建大观园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同时也让贾府的财富彻底曝光,引起了官场的震惊和舆论关注,而恃强凌弱快速拆迁也让贾府树敌过多,这一切都加速了贾府的衰败。
元妃省亲的最火受益者
元妃省亲看似让贾府风光无限,其实,元妃省亲最大的受益者并非贾府,而是一个人,这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借元妃省亲之势,通过为大观园题诗、撰写楹联,使自己的名声大噪一时,也使自己伪娘的形象大为改观。
先前的宝玉抓周事故让宝玉洗不脱有点娘的公子哥形象,也给贾家的名声蒙上了阴影。贾宝玉破罐子破摔。你们说我娘,我不在乎,我还就喜欢娘,还就乐意当一个伪娘,他自己也说“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我见了男人就感到污浊,见了女人就感到清爽”。自己都讨厌自己是个男的。
大观园建成后的楼盘命名,景点楹联的撰写,让宝玉的才华充分曝光,为宝玉这个品牌在“公子多情”之外,又增添了多才多艺的美誉度。
在对对联前,宝玉的老师不断去贾政面前宣扬,说宝玉虽不喜读教科书,但兴趣广泛有急智之才,为宝玉日后的卖弄才情埋下了伏笔。
机会来了,贾政带一帮智囊专给大观园命名撰楹联之时,看似巧合地遇到了宝玉,给了宝玉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智囊们看得出贾政是想让宝玉露一手,便故意说一些落俗套,没创意的案名,反衬出宝玉的才气。
宝玉也不含糊,上来就说:常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当宝玉卖弄才情后,这些人纷纷鼓掌叫好,说: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
元妃与宝玉,姐弟情深,元春对宝玉是含在嘴里怕化了般地怜爱。一听各处题匾是宝玉所做,异常欣慰。宝玉有大长进了。在应对元妃的命题作诗时,宝玉一时感到有点江郎才尽,幸好有黛玉这位才女暗中相助。元妃不仅欣赏宝玉的才华,还在众人面前赞许,这可是来自皇室的夸奖。
这一下,宝玉可是着实风光了一把,也让人看到了宝玉并非纨绔子弟,朽木难雕。一下子颠覆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树立了宝玉“才子”的品牌形象。
高手黛玉,一堆枯花带来的千古流芳
要问大观园里谁是知名度最高女一号?非林黛玉莫数。林妹妹很喜欢搞些行为艺术,也是制造话题营销的高手。红楼梦书中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太观园里的才子才女们成立了海棠诗社,趁着请贾母吃螃蟹赏花,自己搞起了诗歌比赛。别人不过借景抒情,林妹妹却八戏太深,把自己的身世都融进去了,写得肝肠寸断。让人一掬同情之泪。诗的题目叫《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这首诗当无愧拔得了头筹。但黛玉在大观园里千古留名不是因为写菊花诗得了诗歌状元,而是源于一次事件营销——黛玉葬花。
当时,黛玉和宝玉的关系有点岌岌可危。人家宝钗看到宝玉有玉,自己就弄了个金锁出来,金配玉,金玉良缘嘛,意思就是说,看我和宝玉天生就是一对,林妹妹你就省省心,别跟我争了。黛玉在竞争上明显处于劣势。而且,林黛玉如弱柳扶风,“病如西子胜三分”,虽长的不错,但却是病态的美,那身体不是一般的弱。宝钗却心宽体胖。宝钗耗得起,而黛玉耗不起。再者,由于林黛玉的嘴太刻薄,导致她把贾府里能得罪的人全得罪了。而识体大方且会笼络人心的薛宝钗却是大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欢,林黛玉在舆论口碑上也处于下风。
宝黛恋开始不被人看好了。但一场黛玉葬花,成功的扭转了宝黛恋的颓势。
黛玉葬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成效,是因为葬花事件击穿了宝玉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宝黛由一般的互生爱慕上升到了知已。宝玉虽不象黛玉那样多愁善感,但骨子里是个怜香惜玉之人,越悲情的事件越能打动宝玉。那是一个落花缤纷的时节,桃花纷纷,一阵风过,落花无数。黛玉心想,万物皆有生命,桃花落,就是桃花生命的终结。人的生命终结后,会被好好安葬,桃花为什么就不能被好好安葬呢?
正巧宝玉在桃花树下拿一本当时的禁书《西厢记》品读,微风轻拂,神清气爽。片片桃花随风飘落,诗情画意,美好得让人不忍践踏,但对正沉醉于《西厢记》的宝玉来说,片片落花不免显得十分扰人,却好在衣服比较宽大,宝玉便兜起大捧大捧的花瓣抖入水池中,倒也应了“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时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款款而来。宝玉原想叫上黛玉一起,将落花抛入水中,没想到黛玉不仅不从,还教训他道:“这里的水是干净,可流出去指不定混到什么污水里,花也是生命,生来美丽,被臭水糟蹋了,我会心疼的。我早就为他们准备了安身之
处,用绢袋做棺材,让他们来自尘土归于尘土,干净来干净去。”
黛玉不仅说服了宝玉和她一起葬花,也创造一个俩人在花下共读禁书《西厢记》的机会,宝玉借书抒情,向黛玉求爱。虽惹得林妹妹半是怒半是喜,但这也是两人的第一次青春表白,宝黛的关系由此升温。
黛玉葬花这件事立即在贾府传遍了,人们纷纷赞扬黛玉这个丫头透着一股子才情和悲天悯人之心。黛玉的葬花词更是流传天下:“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葬花”这个事件营销成为了千古经典。通过这一事件,黛玉在宝玉心中成功升位,从两小无猜的玩伴一下子上升到宝玉的爱人知己。而且,黛玉葬花这个行为艺术让黛玉成为中国小资教母级的人物,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贾母失算的事件营销
以上都算的上是较为成功的事件营销,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之下,贾府的人多少都了解些事件营销的操作手法,不管得没得到真谛,都想来次事件营销让自己风光一下。但事件营销并不是百用百灵的万能钥匙,并非每次都成功,操作的不好,很有可能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贾府的最高领导贾母就有过一次失败的事件营销。
偌大的荣宁两府,多代聚居,老老少少,人数众多,生日宴会隔几天就要举办一场。像贾母这等元老级大人物,其生日更是得大办特办,风光无限。
话说又到了贾母的生日,此时的贾府一派萧条景象,闹的闹,死的死,晦气得很。贾母就想借自己的生日,好好乐和乐和,冲冲喜。
古人曰:“人到七十古来稀”,贾母活到八十耄耋之年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长寿老人了,全家人自然重视。安排了9天长假,举家欢庆。从7月上旬开始,送礼的人就络绎不绝。
到了28号,两家张灯结彩,音乐不断,热闹空前,但来访的人却并不如预计的那样:“宁府中本日只有北静王,南安郡王,永昌驸马,乐善郡王并几个世交公侯应袭,荣府中南安王太妃,北静王妃并几位世交公侯诰命。”来的客人大多是世交,碍着感情和脸面,恐怕心里不一定愿意来,并未见得有多少新贵,可见贾家的人脉几乎没有延续和扩张。好酒好菜好茶伺候着,大宅门的礼数自然还是一样不会少。聊天的时候,南岸太妃问到宝玉,老祖宗的回答是念经去了。问道小姐们,说是“病的病,弱的弱”。后辈们原是应该活蹦乱跳的,贾府后继无人到这里已经再明显不过了。这一事件策划的,不仅没有扭转贾府的衰败形象,反而更加深了人们对贾府日薄西山的感知。
这还不算完,晚上客人走后,尤氏发现门没有关好,让人叫负责人过来。结果引起了一场丫头婆子间的斗争。双方是你一句我一句,骂骂咧咧:“我们的事,传不传不与你想干”,“各门各户的,你有本事,排场你们那边人去。”这可好,一家人内讧了起来。其实,丫头婆子们吵的不是架,而是贾府的凌乱现状。因为,丫头婆子们原本就是下人,自己是没什么主见的,胆敢如此放肆,自然是上头有人撑腰,丫头婆子们的底气就足。紧接着就来了场邢夫人和凤姐俩婆媳的矛盾。邢夫人一句话,弄得凤姐“由不得越想越气越愧,不觉灰心转悲,滚下泪来。因赌气回房哭泣,又不使人知觉”。可见,贾府内部也是人心涣散,各怀鬼胎。
原本一场大家族热热闹闹的生日会,没有给人显赫之感,反而冷冷清清,贾母也总是表现出“乏了”的状态,各种矛盾在这里显露出来,可见此时的贾府已经危机重重,气数将尽,就算是再盛大的排场也无法掩盖住命运的悲凉。
所以,事件营销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当你用剑锋披荆斩棘的时候,也有被剑锋伤到的风险。事件营销的操作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如何用好事件营销这把利剑,规避事件营销的风险,潜移默化地感染大众,达成行销目的,这就需要我们遵循应有的法则。企业应善用之。
李光斗
4.红楼一梦——《红楼梦》读后感 篇四
——《红楼梦》读后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纵观历史朝代,前尘滚滚、后世硝烟,人之历代经历生存都逃脱不了情感的洪潮。也正因为此塑造出了古今第一奇书《红楼梦》。《红楼》以其独到的文笔刻画出何谓情感的绝响。《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整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初读红楼,是在少年时,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只知道随着书中令人怜爱的林妹妹而落泪,空叹世事无常,折煞了一对璧人儿。
此时再读红楼,已是步入社会,遍历人世百态,对书的体味更加深刻:
红楼,作为历史中的一叶典型的情感扁舟。成为了古代情感的终始递接到现代情感的开端,成为了情感史的递接桥梁。现在有多少人都在研究红楼,但是仍然参悟不透其中的高深与妙绝。
读罢此书,我看到了古人对情感的激烈执着、凄怨哀美,在强有力的精神推动下展现了他们对爱情在精神力上的质感。镜中花、水中月,月朦胧、鸟朦胧...他们那种精神上、肉体上的迷离情感,都含蕴着自己的愚蠢,封建思想的禁锢使得他们都成为了爱情的奴隶、历史情感中的悲剧角色。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疏离和冷淡。转身走开,徒留下的却是自己那苍凉、惨痛,甚至是可悲、可怜的脚印。也许爱情的悲剧存在于每个时代。痴也好,傻也好,所有一切的轰轰烈烈和遗憾惋惜都成为了历史潮流中的一点飞灰。樯橹灰飞湮灭般的痴缠恩怨都在历史的前进中被我们叹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际遇和悲剧,歌功颂德和情感悲剧都是历史中不可少的一个点缀体。〈红楼梦〉在我看来是一部复杂、高深、抽象的文学巨作。书中的痴男怨女都在爱情光芒的笼罩下演绎着自己人生的悲和喜。然而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悲剧,只是情感悲剧的方式会过去,可是情感与悲剧却不会流失,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空间,也有自己的情感悲剧与体验。转眼看看我们自己,也许我们也有自己的悲剧历史可以观看,也许在发生,也许已经发生,只是我们都没有完全的看到红尘中情感悲剧的颗粒的漂移。
纵使黛玉和宝玉生存在了一起,但是也许他们过不了历史考验的每一天,在不同的历史角度观看也有着不同的结局。注定在一起的情感也许是在给予机会给他偿还,缘分就是这么微妙不可言,无论前生前世是谁欠了谁,今生今世是谁来报答谁,情感的冲击和铭刻都是人生中不可磨灭的烙印。
5.红楼梦读后感-读后感 篇五
《红楼春趣》讲述了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说起黛玉,她是最受我青睐的`金陵十二钗之首。她——善良却又常常变身“柠檬精”;聪明却又常常因一点与自己不相关的小事涕泪俱下、哭湿罗帕。正如薛宝钗说的那句话“黛玉真是叫人恨也不是,喜欢也不是”。但是在《红楼春趣》这个片段中,她却让我刮目相看。
比如:当紫鹃、探春和宝玉因为竹梢上的风筝要起争执的时候,黛玉笑着说:“把我们风筝也拿出来,也放放晦气。”这样不动声色的打圆场,可真是个双商高的小宝贝!还有后边宝玉因为风筝飞不起来而生气时,她笑道:“那是顶线不好。叫人拿去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犹如和风细雨般的安慰,让宝玉的心情舒缓,又有了和大家一起玩的兴致。还真是印证了那句诗“心较比干多一窍”。
6.红楼梦读后感 篇六
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其妙处所在。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7.《红楼梦》——充实的花蕾 篇七
关键词:花蕾,别致,新颖
男女的幸福大事是什么呢?就在此书当中解开了帷幕, 它惟妙惟肖, 姿体动人, 特别是这个午后的夏夜里面, 那轮圆月对我们说明了这样的一个《红楼梦》故事。曾几何时, 《红楼梦》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是隐形的, 却不成体统, 却牢不可破, 这个微小的印象对我们说明了什么呢?《红楼梦》在于对我们说一些社会事物, 就在这个时刻, 我神圣的感觉到了她在我们心目当中的伟大地位, 那说来《红楼梦》主观思想在当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主线缘由在其中。
男女之间一但到了青春期之后, 便会懵懂想象那种男情女爱的事情, 这个时期则是蒙蔽的, 在其中谁都会有这种怀春的想法, 如那种色泽斑斓的夏夜, 两个人你情我依, 在夏夜里谈情谈爱。在宏远的规划之下, 《红楼梦》这种方式被比喻成爱情, 于是男女之间便恋爱了, 并且有了不一般的情史留在了他们的思想当中, 特备的一点那就是, 《红楼梦》思绪从始到终谁能够脱离的出来, 年少时期的《红楼梦》只是我们心头的一部典籍, 或者来说《红楼梦》是广义的爱情故事片段与篇章, 其中涵括了一个极为微小的世界, 这就是《红楼梦》之中的爱情。所谓幸福, 无非不是风平浪静的度过一生一世, 那暴风雪的年代已经远去多时, 《红楼梦》之后只剩下了平淡无奇的生活, 那凶官恶吏称霸一时, 《红楼梦》这个故事并非海洋, 哪里会有什么风浪可言呢?小小的萤虫从我的眼前飞过, 我略一打眼就发现了它的企图, 原来《红楼梦》中的故事也如此一样, 如萤虫一样飞过我们的生活。
而小萤虫很快的飞过去了, 我没有将它杀死, 就放了它一条生路, 而现实当中的《红楼梦》也是如此的, 碧波荡漾的海洋里面怎么会有萤虫的故事呢?除非它是一个久违的传说, 而现在的萤虫已经开始发出了它的光亮, 那个融入到了我们生活当中的《红楼梦》思想却因浅及深。
清朝社会当中, 女子是不算开放的, 而男子也是授受不亲的, 能够在花嫁之年龄得到一场轰天动地的爱情, 也就是世间最美好的事情, 他们在对后人诉说着些什么呢?清朝科举之制度, 是八股文的思想, 这朝廷的俸禄也是像雪花银一样具有十万之多的, 这不是一个荒唐的年代, 也说明了一个官场上的烽烟正起, 在清朝当中, 男女之间也会有自己的爱情, 不难看的出来的是清朝社会也是在社会当中男女执念是无比封闭的。
《红楼梦》如同一把钥匙, 开启古典之门的时候, 诱人的身材, 让人见识到了其中的情爱, 古典式的爱情也在当中若隐若现, 她成为了一个时期当中的表率, 叙述方式也是姻亲式的, 男女能够走到一起长命百岁而走过花甲之年, 也实属不易的。男女之间的爱, 好似一个饱满的花蕾, 它带给我们了些什么样的东西呢?洞悉一切的产物缘由在哪里呢?
据说, 《红楼梦》之中的爱情是现实性质的, 何况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能有什么样的风致呢?《红楼梦》牵引着我们的朝代性, 当我们又一次的细观《红楼梦》, 从此发现了一些点点滴滴的故事。故事是怡情的, 也是浪漫多姿的, 《红楼梦》此书象征性的对后人说了一些什么样的哲理呢?可能, 现在, 我们已经距离红楼梦不再遥远, 也是有参考依据的。
现实的生活, 是没有波澜的, 也不是壮阔的, 她就是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也涵括了不少现实当中的爱情因素, 才会将这个花蕾填充满, 这就是《红楼梦》的人生观念。与其说这是一部长著, 在长长的历史长河之内, 以四海皆准为准则, 那循循善诱的历史年代, 成就了《红楼梦》的经典地位。就是这样的创造传统, 让我们的心情无比动容, 在里面发生的细节也是一般无类的, 象征性的把这条历史长卷勾画的有所神采, 有所风雨。
特别说明一点, 《红楼梦》的旨意在说它自己的故事, 也就将这书中的内容叙述的有理由, 含苞欲放的时期内, 这花朵似乎盛开着美丽的过往, 走过今天, 我们的《红楼梦》著作会更加的成熟而有致, 更为得迷人, 更为得迷情别恋。《红楼梦》的故事在今天看来, 我们已经熟知, 这个花蕾是充实的, 这个花蕾是有所成功的。
某一日, 鸿蒙的思想印迹眼前, 这个传说也就普定了经典, 成为了现在的传统观念, 在这个年代当中有朝一日必定会大放异彩的, 读《红楼梦》会从此发现一定的社会效应与社会现实, 某个涵义也在其当中画上了最为靓丽的一道光线。那学说到底是不明朗的还是阴霾的, 都是一格浑然天成的低调主义。
《红楼梦》是能够开花结果的, 也能带给人有所好运气, 也就在今天这个潮流当中, 《红楼梦》的神志以蛊惑人心, 不已。她在对我们说一个社会, 一个实际性的现实主观实意, 也就这般她相继于此, 在这个长河当中也会有最妙的历史记忆。
8.《红楼梦》中茶 篇八
茶中女儿红
女儿红的来历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传说在女儿出生时家里会藏下一坛好酒,待到女儿出嫁时再拿出来与众人畅饮。因为时间的沉淀,酒味也愈发醇厚了。今天我要讲的是茶中的女儿红,其实它还有另一个名字一普洱茶。
在《红楼梦》中,任何事物都可以诗话、美化,这茶也不例外。先看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林之孝家的来到怡红院,问:“宝二爷睡下了没有?”宝玉忙笑到:“……今儿因吃了面怕停住食,所以多玩一会子。”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沏些普洱茶吃。”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铫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根据她们前后文的对话,我们可不可以说这“女儿茶”便是“普洱茶”呢?
我们先来看看清人对普洱茶的记录。清代张泓《滇南新语》(1755年前后)中的记载“普洱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采制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为团。”
再有,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记》(1825年前后)中也叙述道:“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
从这两位清人的文献来看,普洱茶被唤作“女儿茶”已是由来已久的,甚至连典故、出处也记载得明明白白。并且早在雍正年间普洱茶就作为进贡朝廷的贡品运抵京城,凭贾家这皇亲国戚的身份,能有幸品到这珍品也不足为奇。
我注意到宝玉的那句“怕停住食”,也就是说怕吃撑了积食。林之孝家的就毫不犹豫地叫丫头们沏普洱茶,这不正与普洱茶消食的功能不谋而合吗?早在唐代的《新修本草》中,就有对普洱茶的记载说:“茗,古茶;茗未甘、苦、微寒、无毒。主痿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消宿食。”清代名家赵学敏于乾隆三十年(1765)辑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有载:“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不论是唐人还是清人,对普洱茶能消食的功效都了如指掌。因此,就凭这一项特别的功能,就能让普洱茶从现今众多的“女儿茶”中脱颖而出。
宝玉曾说过“女儿”这两个字是极为尊贵和清净的。由此,普洱茶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就不言自明了。于是,我常想,若是将普洱茶包装一下。再冠上这充满古风遗韵的名字是不是会为它平添几分历史的厚重,几分艺术的妖娆?
金风玉露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要我说,最稀奇的要数第八回中描写的那种“枫露茶”了。说它稀奇,是因为该茶产自何处,制法如何已难以考证。人越发弄不明白的东西就越发透着股神秘。而货又以奇而居。不必写那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单是这小小一杯清茶都大有来头,贾府的奢华就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更令此茶身价倍增,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宝玉对它的珍爱。
话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偷喝了一碗“枫露茶”,宝玉得知。那是又发脾气又摔碗的,直鬧到要把茜雪赶走的地步。宝玉什么好东西没见过,人家生来就是含着玉的,若不是格外珍稀的东西哪会这般耿耿于怀。照这样看来。这“枫露茶”实属罕见之奇珍。可惜除了《红楼梦》中“加水到第三四次才出色”的记载别无其他史料可考。这“枫露,茶”也便成了茶史上一个和名著本身一样难解的谜团了。
更有趣的是对此茶“泡水到三四次才出色”的评断。热衷品茶的人都知道,若是绿茶、花茶则冲泡2至3次为宜,红茶则为1至2次,比较耐泡的大抵只有乌龙茶了,可以冲泡5至6次。因此,我想,这“枫露茶”或许是类似于乌龙这样经发酵过的茶叶。因为发酵,颜色越发深沉了,自有“霜染枫叶,金风玉露”的效果。而脂砚斋批语中“千红一窟”的评价也道出汤色的深沉。不过这也仅仅只是我的猜测而已。
9.红楼梦读后感 篇九
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09环艺2班周俏***
重温红楼,让我有一种回归质朴的感觉,书中如此细腻纯洁的氛围是现代怀旧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单给演员穿上70年代的服饰,再抹去现代时髦浓妆的所刻意营造的纯洁所比拟不了的。那份冰清玉洁,那份超凡脱俗···它的意境已远远超越了我的形容能力,就像那美妙的“海豚之音”,只能用心随着它的节拍跳动,脉搏喷张,却无法言语出来。
曹雪芹先生笔下的人物事迹,据多方考证亦多是真人真事。而且作者也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云云。”我因此曾去翻阅资料探究了一下,得知原来曹雪芹先生的祖父是曹寅,即当年协助康熙皇帝力诛鳌拜的心腹臣子。而曹寅的母亲又是康熙的奶娘,曹寅和康熙是从小长大的,所以关系匪比寻常,后来曹家也一直担任苏州织造等美差,既富又贵。但随着帝王更迭,曹家也开始逐渐衰落。到了曹雪芹中年,已是家徒四壁,连买写手稿的纸都还要向以前家里遣散的婢女借钱。所以他在书中称那段富贵如云的少年时期为“一番梦幻”。我认为他是真正看懂了生命的含义的。在他那个时代,他用尽全部心力,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的作品,仍旧不过是供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后来甚至被朝廷宣为“禁书”,惨遭封杀。这本书在当时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名利,相反更加重了他的生活与精神压力。他的下半身亦是在平困潦倒中度过,他丝毫不知道他为后世留下一颗何其灿烂的文化瑰宝。似乎所有的大师,他们创作的历程都是如此惊人地相似,曹雪芹,杜甫,李白,梵高,莫奈······他们在逆境中唯一的指向标就是他们的心,倾听自己的心声,追寻自己喜欢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心态上来说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而现在的人早已把这些抛至脑后,“哪个专业最热门最好找工作,孩子就学哪个”“那种工作工资更高,我就去做哪行”。这些语句成了他们的至理名言,任由物质世界左右人生,而不听从心灵的指示。最终将被时光的洪流冲刷干净,自己亦累于生计,得不到幸福感。
现代人提倡“真善美”,可见“真善美”的人正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戴着假面舞会上的面具,冷漠,自私,自利,表里不一,人前人后不一,恶意中伤,猜疑过度等人性丑恶的一面日益增多,才引起人们对“真善美”的热烈呼吁!而今反观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真人物”,虽然人无完人,并非尽“美”的,必也“善”,并非尽“善”的,必也“真”。林潇湘的“美”是“轻挥藕指,奏云山飘渺之音;微启噙香唇齿,歌咏澹澹寒水”的凄清动人之美;林之“善”是即使才情高远,却丝毫没有恃才傲物,为初学写诗的湘云细心圈点诗稿,偶遇精妙之句亦衷心夸赞,可谓谦虚大度;林之“真”是真性情,不扭捏于人情,不做作于事故,颇有“竹林七贤”之遗风。此外还有晴雯之真,不畏权贵,刚正不阿;鸳鸯之美,智勇忠贞;湘云之真,酣眠芍药洇;司棋之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等等,不胜枚举。
《红楼梦》时而像一曲低沉浑厚又情意绵绵的箫歌,时而又像一幅云雾缭绕意境悠远的山水画,墨色浓淡深浅,笔锋轻重疾缓,肆意泼洒,令人回味良久。
10.《红楼梦》读后感 篇十
如饥似渴的读完《红楼梦》,静静的合上书,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感慨不已。最初薛王贾史四大家族的荣华富贵令人惊讶,并且也觉得那里的小姐夫人老爷少爷是多么的幸福,确切的说是幸运,他们是那么幸运,出生在那样荣华富贵的家族,衣食无忧。
后来渐渐地体会到,其实出生在那样家族的人也有许多无奈。外人看来他们是那么幸福,而他们快乐吗?那样的家族中正如皇帝的皇宫中,勾心斗角,人人战战兢兢。一点也不安心。
有人觉得书中人物中,绛珠仙子林黛玉是最悲惨的,她的心中仿佛永远都是忧伤,每天以泪洗面,以至于黛玉去世很久以后,宝玉走到湘潇馆,还能听到林妹妹的哭声。黛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还充满了怨恨和疑问:“宝玉怎么这么狠心?宝玉为什么要娶宝钗?以前的态度和语言都是假的么?”她生前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宝玉,宝玉,你好„„”有人猜测,黛玉想说的是:“宝玉,宝玉,你好狠。”也有人想,黛玉想说的也许是:“宝玉,宝玉,你好傻。”我们其实都希望黛玉想说的是后者,因为黛玉误会了,宝玉娶宝钗时,根本没有意识,见人只是傻傻的笑,全府上下只有他蒙在鼓里,在揭盖头之前,他还傻傻的认为娶的是林妹妹。他真正爱的是林黛玉,如果不是,为什么有一次黛玉的小丫鬟跟宝玉开玩笑,说林妹妹要坐船回家,宝玉竟然差一点疯了,晚上抱着一只金船不放手。而黛玉虽然知道这些,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宝玉没有娶她,所以即使宝玉以前对她多么好,她也是一样的怨恨。宝玉得知黛玉生前的话后,每晚睡觉前都希望黛玉给他托梦,可见的是多么想挽回自己的过失—即使这不是他的错。
所以我觉得书中最苦的是宝玉,因为他真正爱的人含恨而终,他往日的好心好意,黛玉不能理解,还是恨宝玉恨到最后一刻。
宝玉和黛玉真是一对苦命鸳鸯,他们是两厢情愿,可是谁也不愿意说出来,如果说黛玉不爱宝玉,为什么得知宝玉要娶宝钗后一病不起,最后送了命?
《红楼梦》中是有许多的神话色彩的。宝玉的宝贝玉是女娲补天所剩的一块石头,因为羡慕人间的生活,乞求一僧一道带他去人间走一遭。而苦命的黛玉本是天上的一株绛珠草,宝玉则是天上的神瑛侍者,浇灌了绛珠草,绛珠草发誓要报恩,得知神瑛侍者下了凡,也跟了下去,才有了这一番故事。
回头想想,宝钗也是苦命的,因为宝玉娶她之前,一直把她当黛玉,宝钗就委屈的充当着别人,到后来,宝玉看破红尘,跟随那一僧一道飘然而去,只剩宝钗孤苦伶仃,此时腹中还有宝玉的遗孤。宝玉以前每次发疯发傻时,也只有宝钗在默默垂泪。
书中许多人都有悲惨的命运,老太太也是享尽了荣华富贵,儿女孝顺,可是生前最后一刻也没有看到贾府的复苏,悲痛而终。她的丫鬟鸳鸯殉主登太虚,随老太太去了。元春做了贵妃,也算是享尽了荣华富贵,可还是早早的离开了人世。迎春被父亲嫁给了孙家,受尽虐待,最后悲惨而死,探春远嫁,离开了家人,虽然日子过得不错,可哪有不思念家人之理?惜春代替了妙玉的位置,做了尼姑。黛玉生前的丫鬟紫鹃做了她的侍女。而妙玉呢,一生清白,不想却被强盗强抢去,宁死不屈,结果被强盗杀了。
不过贾府后来的命运还是比较令人期待的,因为贾雨村曾经问过老仙翁甄士隐:“那荣宁两府,尚可如前否?”士隐道:“福善祸淫,古今定理。现今宁荣两府,善者修德,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之前还说到宝玉“高魁子贵”,雨村低头了半日头,忽然笑道:“是了,是了。现在他府中有一个名兰的已中乡榜。恰好应着‘兰’字。适间老翁说‘兰桂齐芳’又道宝玉‘高魁子贵’,莫非他有遗腹之子,可以飞黄腾达的么?”士隐微微笑道:“此系后事,未便预说。”
11.我读《红楼梦》 篇十一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塑造;《好了歌》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上师范的时候,那时文选老师建议课下到学校里图书馆借书,我选读了《红楼梦》。当时不知道这部作品为什么排行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更不知道整部小说为什么取名《红楼梦》。我读《红楼梦》只是应付学校里的检查,没有写心得体会只是走马观花。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人物繁多,感觉主人公整天打打闹闹、哭哭啼啼、不务正业。
参加工作后,我买了一本《红楼梦》,闲暇的时候就翻开书读一读,比上师范的时候读得认真了。有时还在书上圈点一下,自我感觉良好。曹雪芹可谓是古代描写人物的高手,在他的笔下,每一个女子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如黛玉刚出场时,作者对其容貌的描写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短短18个字,把黛玉的眼神和心灵写得淋漓尽致。而薛宝钗也别有一番韵味。她“面若银盘,生得肌肤圆润,唇不点则丹,眉不描而横翠。”对凤姐的描写,善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2003年,我买了台电脑并且接上了宽带,网络上的东西很丰富,我在网上了解了红学会,还能看到周汝昌、刘心武老师解读红楼梦的视频,真是大开眼界。这时候再读《红楼梦》则是另一番感悟。曹雪芹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但我认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者之间的感情纠葛实在不可取,薛宝钗是表姐、林黛玉是表妹,表姊妹之间的恋爱,属于近亲姻缘关系了。
这时我想起了《红楼梦》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惟其如此,才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12.《红楼梦》戏曲资料辑录 篇十二
关键词:《红楼梦》,戏曲,流传,生活状况
在我国的传统文体学中, 不同的文体如诗、词、曲、赋、小说等所表现的文学内容和个人情感是不同的。而明清小说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又常常习惯楔如诗词曲赋, 在《红楼梦》当中, 诗词曲赋和小说叙事融为一体, 成为表现小说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促使《红楼梦》成为一部“文备众体”的古典小说。现将《红楼梦》中出现的戏曲整理如下:
一、《红楼梦》中第11回首次出现搬演戏文的情节
这是书中第一次因过生日而请戏班唱戏, 是宁国府为“太爷”贾敬祝寿, 这里出现了三个剧目, 其中《双关诰》为清代陈二白著的传奇剧本, 写冯三娘 (碧莲) 立志守节, 教子成名的故事, 地方戏中的《三娘教子》即由此而来。再者, 是凤姐点的两出戏, 一为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第35回《还魂》, 写的是杜丽娘起死回生重返人世的故事。第二出戏《弹词》, 是清代大剧作家洪昇的著作《长生殿》中第38出, 为当时家家传唱的“名曲”。写的是宫廷乐工李龟年经“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 无限慨叹国家兴衰, 把唐明皇宠爱贵妃、失政致乱的经过, 唱的声泪俱下。
二、书中第18回唱戏是为元春省亲而由贾府家养的戏班专门为贵妃而演的
《红楼梦》书中第十八回元妃省亲, 元春亲自点了四出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第一出, 《豪宴》是李玉《一捧雪》中的一折。李玉是明末清初的大剧作家, 他创作的《一捧雪》, 是抨击“富可敌国, 力可回天”的严嵩父子的。第二出, 《乞巧》, 出自清初大剧作家洪昇《长生殿》, 原为第二十二出《密誓》。第三出, 《仙缘》, 出自明代汤显祖剧作《邯郸梦》, 原为第三十出《合仙》。这出戏写的是“富贵场中走一尘, 只落得高人笑哂”的卢生, 在“黄粱梦醒”之后被众仙点化入道的故事。
除此之外, 十八回中还提到了另外四出戏。在元春要求龄官再唱两出时, 贾蔷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两出, 而龄官因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 执意要唱《相约》、《相骂》二出。《游园》、《惊梦》二出出自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演女主角杜丽娘梦中在牡丹亭与柳梦梅欢会之事, 历来为世家公子所喜。而《相约》、《相骂》出自明代剧作家月榭主人《钗钏记》第八出《相约》和第十三出《相骂》。写的是女主角碧桃怀疑书生皇甫吟收了其定情的钗钏后又反悔, 遂遣侍女云香到皇甫家索要而与其母相骂的故事。
三、第十九回, 元春归省之后的正月里宁府请了戏班子唱年戏
谁想贾珍这边唱的是《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 更有《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等类的戏文。倏尔神鬼乱出, 忽又妖魔毕露, 甚至于扬幡过会, 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远闻巷外。这四出戏均为弋阳腔剧目, 作者无考, 见之于《明代弋阳腔剧录》, 并且都是清初的宫廷戏。
四、第二十二回, 贾母出资为宝钗过生日, 宝钗点戏
贾母为宝钗过生日, 让宝钗点戏, 宝钗先点了一出《西游记》, 这个并非依据吴承恩小说《西游记》改编的剧本, 而是《四游记》中《西游记》之《胖姑学舌》一折, 见《缀白球》。剧演长安城里送国师唐三藏往西天取经, 住在城外头蹶外跟庄上的胖姑儿和庄旺儿去看社会, 回到家中眉飞色舞地向爷爷学说看到的热闹景象。后文“至上酒席时, 贾母又命宝钗点, 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钗后点的这出戏取材于《水浒》第4回, 统称《山门》或《三门》, 也是当时经常演出的剧目。但是贾宝玉对这出流行剧目却不熟悉, 于是宝钗便念了戏文中的一支《寄生草》, 说的是花和尚鲁智深“剃度在莲台下”的故事。
宝钗生日上, 第二个点戏者为王熙凤。“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 更戏谑笑科诨, 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刘二当衣》亦名《叩当》, 弋阳腔, 出自明代沈采《裴度香山还带记》第十三出《刘二勒债》。戏中演没落的刘二官人到当铺当衣时自己唱戏解闷, 东拉西扯, 南腔北调, 发科打诨, 诙谐滑稽, 因此更博贾母老人家欢心。
五、第二十三回, 宝黛共读西厢如痴如醉, 黛玉风中聆听牡丹亭如泣如诉
《红楼梦》中第二十三回, 该回回目就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书中写到宝玉正烦闷之时, 茗烟为了哄他开心, 拿了本《西厢记》给他看, 没成想恰巧遇到黛玉, 黛玉问他看的什么书, 他开始还瞒着黛玉说:“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却不信他, 于是二人便一起看了起来, 宝玉还说道:“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 连饭也不想吃呢!”而且还对黛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 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西厢记》在《红楼梦》当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除了第二十三回之外, 书中第三十五回、四十回、四十二回、五十四回、五十八回、六十二回、六十三回中, 宝玉、黛玉、宝钗和探春、邢岫烟、晴雯、麝月等人说的《西厢记》曲文, 均出自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但第五十四回贾母说的《西厢听琴》, 则指明代李日华改编的昆曲《南西厢》。
《红楼梦》中出现频率与《西厢记》等量齐观的还有《牡丹亭》。除了前面提到的11回、18回当中涉及的《还魂》、《游园》、《惊梦》, 还有第二十三回当中, 黛玉同宝玉将落花掩埋妥帖, 因贾母要见宝玉, 宝玉别了黛玉, 忙回去换衣, 黛玉在回房途中偶然听到小戏官唱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 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 倒也十分感慨缠绵, 便止步侧耳细听, 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 不觉点头自叹……。再听时, 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此段中, 多次提到了《牡丹亭》当中的凄美曲文。除此之外, 书中第三十六回, 四十回, 五十一回, 五十四回都出现过《牡丹亭》, 具体涉及到《牡丹亭》的哪一出, 将在后文当中提及, 在此不再赘述。
六、第二十九回, 元妃送出一百二十两银子吩咐在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 唱戏献供
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 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笑道:“这倒是第二本上?也罢了。神佛要这样, 也只得罢了。”又问第三本, 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第一本《白蛇记》乃由来已久的传统剧目, 作者不详。第二本《满床笏》又名《十醋记》, 清初剧作家范希哲作。范希哲乃清代戏曲家, 生平事迹不详, 与李渔是同时代人, 且相交甚密。“满床笏”指地位煊赫, 家中权贵极多, 上朝所持板子叠放满满一床。唐朝汾阳王郭子仪出将入相, 既富贵又寿考, 七子八婿, 皆为朝廷显官。子仪公做寿那天, 家人拜寿时把笏放在两边桌上, 竟致堆满。后人将此编为戏曲, 剧目就叫《满床笏》。第三本《南柯梦》, 乃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 事说唐贞元年间, 东平人淳于棼, 性豪爽, 功名未成, 无家无室, 嗜酒, 郁郁寡欢。其居庭中有古槐一株, 清荫数亩, 常与友聚饮树下。一日大醉昏昏然, 忽见紫衣使者来, 飘然随去, 演出一段风流辛酸奇事。尝尽人间冷暖宠辱, 待梦醒来, 余酒尚温。
七、第四十三回中, 凤姐生日在即, 贾母想出个“又不生分, 又可取乐”的新法子:“大家凑份子”为凤姐过生日
谁知这天宝玉一早便命茗烟跟随出城去祭奠金钏儿了。等宝玉回府, 新盖的大花厅正在演《荆钗记》。书中写道:“贾母薛姨妈等都看得辛酸落泪, 也有叹的, 也有骂的。”《荆钗记》写的是南宋时期温州士子王十朋, 与青梅竹马钱玉莲以荆钗为聘, 二人结为夫妇。后来又因种种原因, 夫妻二人婚姻遭到变故, 最终历经
曲折终得团圆之事。
书中第四十四回, 又演到《男祭》。《男祭》是《荆钗记》中第30出, 又名《祭江》。说王十朋到江边祭奠其投水而亡的妻子钱玉莲的故事, 在明清时很流行。
八、第五十三、第五十四回是元春省亲后的又一个元宵节
书中说:“至十五日之夕, 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 定一班小戏, 满挂各色佳灯, 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
这一班小戏所唱的戏文在53回中只出现了《西楼·楼会》一出。《西楼记》, 明末清初传奇作品。又名《西楼梦》。作者袁于令原名韫玉, 又名晋, 字令昭, 吴县人。写书生于鹃与妓女穆素徽的爱情故事。二人因写词曲互相爱慕, 曾在西楼同歌《楚江情》。于鹃之父知道后, 将素徽逐出。相国公子乘隙以巨款买之为妾, 穆不从, 备受虐待。于鹃中状元后, 在侠士胥表的帮助下, 终成眷属。据《书隐丛书》等书记载, 此剧为作者自况, 袁晋曾为与人争夺一妓女, 被其父送官下狱, 《西楼记》即在狱中写成。
至54回中, “当下天未二鼓, 戏演的是《八义》中的《观灯》八出。正热闹之际, 宝玉因下席往外走。”《八义》即明传奇《八义记》, 系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 其中《观灯》为第5出, 亦名《赏灯》, 写元宵节德安公主与驸马赵朔在街上观灯的情节。戏中尽演元宵节赏灯的繁华富丽, 正照应贾府此时的“正热闹之际”。
九、第六十三回, 袭人、芳官等人给宝玉过生日, 芳官唱戏
书中写到, 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 宝钗吃过, 便笑说:“芳官唱一支我们听罢。”芳官道:“既这样, 大家吃了杯门好听。”于是大家吃酒。芳官便唱:“寿筵开处风光好……”。芳官唱的这曲《上寿》, 出自根据元明戏文《苏武牧羊记》改编之八仙祝寿戏《山花子》, 明代即有搬演, 作者不详。同回中芳官还唱了一曲《扫花》, 出自明汤显祖的《邯郸梦》, 不赘。
十、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大寿听戏之事, 是前八十回中最后一次写到正式搬演剧目的情节
庆寿的头天晚上, 贾母在荣庆堂摆宴唱戏, 同时又另在大观园内为自家女眷另传了一班小戏。这次虽有两个戏班同时开演, 却并未写明点了什么剧目, 而是详细描绘了点戏的程序、规矩与礼仪。书中通过对戏曲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点戏”的阐述, 体现了《红楼梦》中“礼文化”处处反映在贾府的日常生活中。
以上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当中的戏曲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至于后四十回中出现的戏剧, 因为乃后人续作, 不能代表《红楼梦》的创作时代, 故本文不拟涉及。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2]徐扶明.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3]俞平伯.红楼梦:俞平伯评点[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红楼梦――读后感】推荐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梦红楼10-04
[转]红楼梦读后感08-02
《红楼梦》读后感200字07-04
红楼梦名著读后感优秀07-04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欣赏07-10
红楼梦读后感300字11-05
读后感红楼梦初中作文11-14
红楼梦读后感之可怜惜09-29
初一写红楼梦的读后感10-09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800字10-20